副刊文學
-
春 遊
在疫情嚴峻的氛圍下,兒子開車來台中帶我們倆老到台北過年。過了初二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兒子說初三要開車帶我們往花東一遊,我們倆老欣然同意。 為了避開雪山隧道的擁擠塞車,我們以及兒媳和孫子,一家五口於上午6時就從台北出發,一路順暢,9時就到花蓮了。原擬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遊客中心休息,因塞車而改往新城的海邊觀海。此時天氣陰涼,沒有太陽也無雨,觀海的人不多,有一人在海灘釣魚。我們看到二隻巨嘴鴉(俗稱烏鴉)在海灘上活動。巨嘴鴉原棲息於山區,為了避寒,冬天遷降到平地來覓食。觀海之後,我們開車往南行,時間已接近晌午,該找地方吃飯了。此時,只見媳婦打開手機,用手指在手機上畫幾下,立刻就找到餐廳,而且撥電話訂位,然後兒子依導航開車,很快就找到位於鳳林鎮山腳下一家沒有招牌的餐廳。餐廳沒有停車場,進入餐廳後發現賓客滿座,我們還要排隊等候。顯見現在都靠網路做生意,沒有招牌也能生意隆盛。現代年青人依靠科技工具如手機,無論走到哪裡都方便,我們老年人已跟不上時代。 下午我們前往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參觀,此處現在是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過去是繼太平山、八仙山、阿里山之後,台灣第四大林場,是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園區內仍保留當年的火車和運木鐵道,展覽室陳列過去的生活照片,為歷史軌跡做見證。園區內的建築,也有其時代的代表性。我們在園區內瀏覽、喝下午茶,享受這遊覽的好時光。台灣的林業單位,過去是以伐木為主要業務,全面禁止伐木後,紛紛轉換為觀光景點以吸引遊客,並以保護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為己任。 晚上我們入住玉里鎮郊區的一戶民宿,民宿的四周都是農田,環境甚是安靜,一夜好眠。清晨被台灣竹雞和烏頭翁的鳴叫聲叫醒,走出屋外,剛插秧的田裡,有小白鷺和白胸苦惡鳥在秧苗間巡田,有三隻斑嘴鴨自空中掠過,樹木發新芽,杜鵑花盛開,好一幅新春幽美的鄉村景象。春天伊始,萬象更新,大地已呈現春的氣息。 吃完民宿提供的簡單早餐後,我們往卓溪鄉的八通關古道前進。這是古道的東端起點,為許多登山客所熱衷的健行路線。八通關古道為清治時期,由總兵吳光亮闢建。吳光亮在光緒元年(1875)1月率兵2000餘人由林圮埔(今稱竹山)開山東進,經大坪頂、鳳凰、牛轀轆(原隸鹿谷1955年改隸水里現稱永興村)、茅埔、楠仔腳萬(久美)、東埔社心、八通關、大水窟、而至璞石閣(玉里),在同年11月完工。古道規模頗大,路寬6尺,遇岩石便砌石築成階段,遇溪流便舖棧道,並於要地設置營壘,全長約152公里,為古時橫跨台灣東西兩側的要道,目前為玉山國家公園所管轄。我們由入口處進入步行約500公尺,體驗一下古道的氛圍,因時間的關係而折返。 中午在池上的一家叫水也上居(Rice House)的餐廳吃飯,此餐廳也是從手機上找到的,進去後才知道是一家賣西式漢堡和土司的餐館。飯後我們去池上的伯朗大道玩電動腳踏車。伯朗大道的四周都是稻田,田裡剛插上秧苗,綠油油一片,加上遠處雲層的陪襯,甚是養眼。今天是年假,遊客特多,大家租車在道路上奔馳,快哉!看到遊客歡樂的面容和愉快的心情,可見大家都玩的很盡興。由於孫子的喜愛,我們也租了一輛電動腳踏車,與大家快樂地奔馳,但當我們看到一部耕耘機在犁田時,我們停車了。耕耘機的後面跟著大卷尾、家八哥、黃鶺鴒和白鶺鴒等幾種鳥,引起我們的注意。在台灣西部的農田裡,耕耘機後面跟的都是牛背鷺或小白鷺,從未見上述的鳥類跟在耕耘機後面覓食。 晚上我們住進初鹿的民宿,我不知這家民宿的名字,它是在台東原生應用植物園附近,遠離塵囂。次晨,我們去初鹿牧場,這是孫子要求遊玩的地方。他很高興地買飼料餵袋鼠、綿羊、小豬和兔子,我則四處觀鳥。在牧場裡我見到麻雀、大卷尾、烏頭翁、白鶺鴒、家八哥、藍磯鶇,以及少見的花翅山椒鳥。隨後我們的下一個目的地是台南,這是一段較長的路。車子於上午10時離開初鹿牧場,沿台9號公路南下,公路右側每隔一小段就有賣釋迦水果攤,我們買了一箱鳳梨釋迦回家。沿途的自用小客車很多,車速只能50-60km/h。我們在太麻里的便利商店買了飯糰和烤蕃薯當午餐,然後是邊開車邊吃飯。車子過了楓港之後,車輛更多,車速更慢,一直到下午4:30才到萬巒鄉的萬金聖母聖殿。這是一所清同治年間由西班牙神父郭德剛所創建,至今有150年以上的天主教堂。該教堂仿西班牙堡壘式建築構造,已被屏東縣政府劃定為三級古蹟。參觀了萬金聖母聖殿後,我們去品嚐萬巒豬腳,之後到台南投宿已是晚上8點。 2月6日是這次春遊的第四天,也是最後的一天。早餐後,我們驅車去七股的黑面琵鷺展示館參觀,此館建築在魚池上,以廢鐵為主建築,但部分鐵材已經生鏽,急需保養。館內的展示,對黑面琵鷺有詳盡的解說,還有黑面琵鷺相關的活動展覽,非常適合帶小朋友來了解黑面琵鷺的地方。由此展示館再往東行約1公里,就是黑面琵鷺賞鳥亭,也是保護區,我們前往時,想看的黑面琵鷺沒有看到,值班的志工說,因為風大,鳥都躲在紅樹林裡。灘地上只有一群裡海燕鷗在強風中休息。隨後我們去布袋濕地,在那裡希望可以看到黑面琵鷺。今天的目的是要讓孫子能認識黑面琵鷺,他是小二學生,從來沒見過。但是當我們到布袋濕地後,既沒有黑面琵鷺的蹤影,常見的鳥類如琵嘴鴨、赤頸鴨、白骨頂等的數量也少了許多。在布袋午餐後,再往鰲鼓溼地前進,依據以往的經驗,到鰲鼓溼地一定能看到黑面琵鷺。我們在鰲鼓溼地果然看到不少黑面琵鷺,而且其中還有幾隻白琵鷺。孫子還很滿意地為黑面琵鷺錄影,好回家做寒假作業。此外,他還認識一種黑鳥,叫鸕鶿,這是在此溼地必能看到的冬候鳥。然而,今年鰲鼓溼地的鴨類,不知何故,比往年少很多,值得注意。看完黑面琵鷺後,車子直奔台中,兒子把我們送回家,然後他再開車返回台北,結束這四天三夜環島的春之旅。 多年前,我因工作的關係,常往花東地區走,但當時大家都沒有自用車,來往需靠火車或公路局班車,甚不方便。住宿也都是小旅館,沒有現代的民宿豪華。吃的也都是在簡陋的小飯店,沒有現在講究美麗的裝潢。時間過得很快,時代變化很大,現代家家有自用車,出門甚是方便,就是怕塞車。在現在忙亂的工商社會裡,兒子願意利用假日帶我們倆老出遊,真是大大的確幸。
-
春暖好日遊木下靜涯舊居
下了多天的春雨,難得陽光露臉,也是典型的春暖好日。於是到淡水小遊。 這次主要是淡水新修復完工的木下靜涯舊居參觀。 日據時期,為了照顧一起來台旅遊,且生病滯留台灣的朋友,木下靜涯花盡盤纏,自己也無旅費回日本了,只好也留居台灣淡水,靠賣畫為生。 居淡水20多年的木下靜涯,其舊居在淡水半山腰上,每日見到淡水河和夕照美景,怪不得會流連忘返,直到戰後才被遣送回日。 其舊居現在經文化局整修,已成一典雅的二層樓房,展覽有許多他的畫作或相關生平資料,二樓還有他回日本後,家中畫室的布置呢。 他在日本逝世前所寫的徘句:「好日好日又好日」,如今也雕刻在舊居旁廣場的一顆石頭上。(如圖) 這顆石,兩個高低、大小略不同的圓洞,似乎呈現木下浪漫又淘氣的畫家面貌,也似乎是他懷念在淡水的好日生活。 其實,這句話,我們拿來當生活守則來看待也可以;每天都正向想著:「好日好日又好日」的,人生就會美好多了!
-
櫻
一點點的粉紅小雪 飄落 寧靜 是捎來的唯一訊息 遍地的花瓣 勾起過往 好幾年前 誰也曾是個小女孩 何時停下腳步 為何物而等待 走過樹下 看見身上的傷痕
-
春霧行止
南方的水氣行來 山丘渺渺 峰巒陷入霧海 載浮載沉 我只得落葉當毯 半挪步半飄移 踽踽而行 遺留一地虛幻 在水相林間 獨行的人無語 畫一幅蒼茫 流瀉一山寂寥 孤影隨山徑蜿蜒 聽風放歌 與鳥語捉對啁啾 誰料引來飛鷹劃空 撩撥嫣然緋櫻 相視一笑
-
【浯居吾述】有「鵬」自遠方來
屋前的白千層是我們遷居至這間房子時即種下的,經過將十幾年之後,它的高度已經超過屋子本身了。冬天它幫我們擋住了穿過空蕩的太湖而來的強勁東北季風,夏天時則把北邊的炙陽,更重要的這棵大樹成了許多種鳥類過往的中繼站,甚至是白頭翁築巢的居所。前些日子來了一隻鵟鷹,在某一個艷陽高照的午後。隔著窗子在相距約莫一米遠處看著一隻猛禽在樹上的模樣,看著牠搔首弄姿、時而張開翅膀做日光浴的模樣,還是這輩子頭一次的經驗。雖然過去體驗過讓人類眷養的栗鳶站過自己的手背上,但畢竟牠是經過訓練的,並沒有特別的雀躍感受! 我不知道這隻普通鵟是否就是小說中的大鵬鳥,但是「鷹」給人的意象就威猛而且眼神銳利的猛禽。《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眼前的這隻鷹,相較於莊子的描述應該只能是隻小雞吧! 不過,牠不必「怒」就能飛越數千里!根據鳥類學家的追蹤研究,來到金門的這些普通鵟們大多來自遙遠的中俄交界之處的大森林,例如:位於中國西北的烏拉山、東北吉林和烏蘇里江的大森林,甚至遠到庫頁島上,所以說牠們是真正的不遠千里而來!而坐在室內看著屋外樹上牠的我,能不欲樂乎嗎?入秋到隔年的夏初之間,金門的上空很容易就看到牠們的身影。在野地裡仰望看著牠們的時候,內心總是進入泛一片祥和與寧靜的狀態。或許是因為牠們很少拍動翅膀,大都的時間牠們只是張開雙翼安詳的高空中巡弋著天際。在朗朗晴空的映襯下,天地顯得空曠而寂寥。這也難怪歷年來的詩人對於鷹的描繪會是「志向遠大」,尤其是李白的:「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倘若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冥水。」這首詩在我高中讀到時,就已經刻入了自己的靈魂裡,奠定的鵟鷹這種猛禽在我心中「遠志」的形象。 此外,跟大鵬有關的歷史名人最著名的要算是岳飛,這位被現代社會所遺忘抗金的漢民族英雄,也和鵟鷹族群在世上消失的速度一樣。傳說中岳飛是大鵬轉世,岳飛的母親生產前夢見了大鵬鳥,所以岳飛字鵬舉。幼時閱讀到的書籍典故與電視上的歌仔戲,對這位英雄描摹形象已經深入我心。及至年長之後發現了各家看法又有不同,這才明白即使是古代聖賢,後世對其評價也有著天壤之別,更遑論是周遭人們對自己的看法,於是乎他人的目光也就沒那麼要緊了!就像世人對猛禽的想像和誤解一般,認知永遠與真實有著一大段的落差,也就不必與人間計較了。 坦白說鵟鷹這種鳥類是一種既懶惰又不聰明的鳥!但這樣的狀態卻是這類動物所演化出來最有效率的生存方式。牠既不像小型鳥類一般總是不停地揮動自己的翅膀,或東或西的穿越在林間樹叢裡,也不像那些棲息在路邊渠塘或大湖裡的水鳥,為了吃頓飯得常常出海打魚或是一池換過一池的忙碌著。鵟鷹若是沒有上升氣流的推波助升之下,牠們還真不容易飛到高空裡。雄赳赳的眼神,也只是因應高空獵捕需求的演化結果。這種不是很巨大的猛禽,捕食方式主要藉由空中盤旋飛翔時,靠著自己銳利的眼睛觀察和尋覓。一旦發現地面上的獵物,會快速俯衝而下,使用利爪牢牢的抓住獵物。有時也會棲息在樹枝或電線杆等高處上等待獵物上門,當獵物出現在眼前時才以突襲方式獵捕之。而且牠們失敗的次數遠多於成功的獵捕次數,這才是大自然觀察得到的事實。人類對萬物的誤解不是因為無知,更大的因素是自以為識的我執所致。 鵟鷹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牠能毫不費勁的飄揚在高空中,不帶任何心情的俯瞰人間!在高空裡感受氣流,是駕馭?還是任由氣流的推送?都是一種快意。就像人活在世間一樣,不需對命運多所感慨,任由生活的跌宕起伏,喜怒哀樂都是了生命裡的元素。
-
流金歲月五十年‧稚齡同窗三人行
年過樂齡回首前塵往事有得有失,然最令個人引為欣慰者,就是小學時期有兩位同班同學,雖然他們在青、壯年之際,先後離台赴美、加地區留學或定居,時光匆匆五十幾年過去依然保持聯絡。 尤其,拜今日網際網路高速發展之賜,相隔地球兩端卻時有問候電子郵件,每逢返台探親訪友之際,總會來電聯繫擇日聚會大談陳年往事,堪稱「總角之交,誼如昆季」,每次見面總是又一次愉快的時空交會,令人回味無窮! 小學就讀台北市南郊景美國小,升三年級開學後不久班導李老師要做全班家庭訪問,指名我隨行做台語解說,遍訪全班同學住處。此舉,養成我日後赴同學家中走訪的習慣,其中最常去的是王同學與吳同學家。王同學品學兼優年年考第一,連任幾屆班長,其母親也是本校老師,每次去他家總是碰上老外婆在蒸饅頭、包子,我又一次很有口福了!吳同學名列前茅,其母親也是小學老師,在別校任教。 猶憶,小學升五年級九月開學後,周老師依同學身高調整座位,吳同學坐我前排回頭即可對談,當時一般家庭並未戶戶有裝電話,而他們家因為吳伯伯經營企業,所以家中有裝電話。經其熱心告知:撥104為查號台、117是報時台、119則是報案台。 某日,他問我何時生日,到了十二月我的生日當周星期天,吳同學請我至台大公館附近最新的「東南亞戲院」,我們坐在水泥梯階後排,觀賞美國迪斯尼卡通片〈小鹿班比〉Bambi為我慶生。 升上中學我們三人就讀不同學校,進入新的學習領域,課業加重漸少連絡,只有一次同學會大家再聚首話桑麻。日後,分別投入職場在各自工作崗位學習成長,數十年過往已很少出現三人同行的機會。 記憶中,七○年代某次赴吳同學家拜訪,適逢中央政府開放兩岸探親,吳伯伯回中國大陸安徽探親返台,在親切交談中吳伯伯說:「克政說你很博學,那我得考考你了,我們安徽老家最有名的是什麼?我即刻回答,是『文房四寶』紙、墨、筆、硯的『徽墨』,清朝時代是進貢皇家御用。」吳伯伯面帶笑容頻頻點頭表示滿意,他走到書桌從桌上拿起一個精緻小盒,打開盒子對我說:「這就是我從安徽帶回來的『徽墨』,送你作紀念」,我當下滿臉驚喜受寵若驚,起立鞠躬雙手接過禮物,頻頻道謝。日後,吳伯伯退休,吳同學接手家族企業,經其努力業務蒸蒸日上。 80年代,個人生涯規劃作調整,赴《英文中國日報》The China News服務,擔任行銷企劃部經理,報社規定各部門新進一級主管,必須要做兩位人保手續,其中一位保人是政府機關公務員身分。我請先前服務機構「中國生產力中心」某主管作保,並專程赴王府拜會,請王同學家長任職考試院銓敘部的王伯伯作保,當時王媽媽說:「安邦,你王伯伯平常很少為人作保,但是聽說有晚輩到國家級新聞機構服務擔任一級主管,他認為這個人保很有面子,所以同意為你作保。」我當下起立心懷感激深深一鞠躬! 往後,每次回景美探望舅舅、舅媽以及奶媽家人,接著至超市買水果及桂格麥片盒,然後穿過羅斯福路六段,再轉入育英街直達景美溪畔河濱公園,王府所居公寓登上四樓,向王伯伯、王媽媽問好,抑或逢年過節電話問候,數十年以往始終不變。 記憶中近十年前王同學返台探親,吳同學回國處理公司業務,從而很難得有一次再聚首的美好時光。吳同學因多年前已潛心修道飲食全素,所以我們選定在台北市東門商圈永康街口「高記」中餐廳,該處可提供全素餐飲。誠然再聚首已白頭,彼此臉上都有歲月痕跡,頭髮也都有些許花白了。我們坐在二樓臨窗位置,午餐簡約交談愉快,本人盡地主之誼買單請客,最後在餐廳門口有「高記」標誌的原木屏風前,拍照數幀三人合影留念彌足珍貴。我們面帶溫馨喜悅彼此祝福健康平安握手告別。我則隨即很務實的坐上公車轉搭捷運文湖線趕赴下一個行程,台北市文山區萬芳醫院眼科看門診。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三家長輩們都已先後辭世令人永懷!日後,王同學與吳同學在不同時間返台時,曾專程至舍下小築台北大學北大特區做客,照例先拍照合影留念再閒話家常彼此問候,我們三人間歷五十年雋永同窗手足情誼,與日月同輝共草木不朽。
-
天堂鳥
人間 她等待,成癡 終以火紅相思,仰望 纏綿悱惻成迎風飛翔之姿 飛舞向愛情 天堂 輕攬,傳說 嚮往自由姿采 棄天堂,奔赴紅塵 沉眠七載悠悠,凝華成 振翅飛颺的彩翼 橘瓣藍蕊,遙向天穹 天上人間 透視棱鏡,無涯無盡 無語,輕嘆 只說:我愛你 只愛你最愛你唯一愛你…… (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童詩:文字遊戲詩】鳥事
「這關我什麼鳥事?」 ──天空 空空的 空在那邊 他是「鴉」 你是「鴰」 我是「鵝」 還有「鵟」與「鴿」 你咬掉了他的「牙」 我咬掉了你的「舌」 他咬掉了我的「我」 牠的「狂」被鴿子抓傷了 牠的「合」也被鵟用利爪割掉了 ──一朵雲 在旁邊冷冷的觀看 終於大笑著說:「還不都是 一樣的鳥、鳥、鳥、鳥、鳥……」 「是啊!大家都很『鳥』! 大家都是一樣的『鳥』; 大家還不都是一樣的 ──『鳥』。既然大家都是 鳥、鳥、鳥、鳥、鳥…… 我們、那我們…… 我們呀!可不可以── 不要再吵了?」
-
情義永在
一九五三年七月,國軍突擊東山島,父親以記者的身分隨軍採訪。他背著一支卡賓槍、一架照相機,隨著指揮官登船。父親在激烈的戰火中,一面採訪部隊英勇奮戰事蹟,一面用相機獵取當時發生的珍貴鏡頭。任務完成後,父親和國軍部隊光榮安全的撤回金門。 父親回到報社,編輯部的同仁來為他慶功。他們在報社工作的小樓上,臨時買了幾樣小菜,開了幾個牛肉、豬肉罐頭,又開了一瓶金門九龍江酒廠特選的七十五度高粱酒,大夥開懷暢飲,一起為勝利而乾杯! 然而,父親和母親雖在事業上順利,生活中卻遇到了逆流。短短這幾年,父親和母親在極艱苦的生活中度過,互相勉勵,共同努力事業向上,沒料到剛在苦難中建立的家庭,好不容易才獲得一些甜蜜幸福,卻馬上遭受到惡運的侵襲,先是我二歲得到小兒麻痺症無法走路,接著母親又在一場急病中去世,那時妹妹尚未滿一歲。 那夜外面風雨交加,雖然是初春,氣候還是很寒冷。經過長期的掙扎,在暴風雨中,母親呼出最後一口氣。她去世的時刻,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時間。天亮了,我和妹妹再也喚不醒母親了! 母親去世那幾天,父親悲痛欲絕,不吃不喝,不聽任何人的勸慰,望著牆上母親的照片,只是一個勁的哭!不斷的哭喊和過度的激動,父親倒下去了,喉嚨裡發不出一絲聲音,眼睛裡也沒有了一滴淚水。 母親所有善後事項,都是由報社同事和學校老師籌辦的。前來為母親弔唁的人很多,有婦聯會的同事、有學校的師生,還有父親所有在金門的同事與朋友。靈堂前擺滿了花圈和輓聯,學生的笛鼓隊為她奏起哀樂。縣教育科長作了一首懷念追思的曲子,音調淒涼,由學生合唱隊在靈堂獻唱。 母親生前的勤奮熱心,獲得死後最大的哀榮。殯葬那天,出殯的行列排得很長,有好多的軍人和學生。儀仗隊是由學校童子軍和鼓笛隊所組成,難能可貴並令人感動的是,每位學生的手臂上都纏著黑布為老師帶孝。 父親由兩位報社同事架扶著,跟在靈柩的後面。我和妹妹則由友人分別抱著,走在靈柩兩旁。一路上,引起了多少人的嘆息和淚水。當時年幼不解人事的我和妹妹,哪裡能理解父親的哀痛,哪裡能體會失去母親的悲哀!更不會知道正有一雙關注的眼神在望著我們。 出殯的隊伍經過一條狹長的街道,兩旁擠滿了觀看的人群。在一家布店前的騎樓下站著一個小女孩,睜著雙眼看著出殯的行列,是小舅要她出來的。大她幾歲的小舅,這幾天臥病在床沒有去學校;剛才聽到鼓笛聲傳來,把她喚了過去,帶著哀傷的表情和語氣說:「妳出去看看,那是我老師的葬禮。我本來要去參加的,可是生病沒辦法去。」 這會小女孩想起來了,怪不得前幾天夜裡有人敲門要買喪禮用的布。她看到被人抱著走在靈柩旁的兩個幼兒,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關切之情。出殯隊伍漸行漸遠,人群慢慢散去,小女孩默默轉身回到屋內。 母親的墓在海邊高地,面對著大海,可遙望故鄉。埋葬了母親,如同埋葬了父親的希望。他的生活由積極變為消極,幾乎失去了向上的動力。他面對兩個無母的孩子,一個不能走路、一個尚不滿一歲,將來的日子真不知如何熬下去。 一九五四年共軍發動九三砲戰,砲聲像春天的雷,震醒了萎靡不振中的父親。九三砲戰的規模和時間,雖不及四年後的八二三砲戰,但依然驚心動魄震撼無比。共軍的砲彈常落在報社樓房的周圍,這小樓已有相當年代的歷史,砲彈一落地,就會不斷的震顫;屋頂上的積灰,像雪花般落在床上和桌上。砲彈的碎片,更是四面八方橫飛。 有風的日子,砲彈劃過天空,有一種特別尖銳刺耳的音響,更增加人們的恐懼感。到了夜晚,可以看見砲彈在天空的弧形火線,造成一種奇幻詭異的視覺感受。 父親和一群生死與共的伙伴們,在共軍砲火的嘶嘯下,戴著鋼盔背著槍,點著蠟燭在編輯室裡工作,從黑夜到天明。碰到沒有砲聲的時候,他們在多風的小樓上,一面工作一面喝著冰冷的稀飯,抓一把花生米和豆腐乾,大家直說有火腿風味!苦中作樂,父親和夥伴們在砲聲中安然度過。 母親去世後,我和妹妹全靠房東阿婆照顧。有時父親耐性不夠發脾氣要打我們,她就會責罵父親。父親深夜從報社回來,阿婆會等著開門或為他煮一碗蚵仔麵線;除了又鮮又嫩的蚵仔外,還加上幾片瘦肉一個蛋。她對父親說,熬夜的人應當注意營養。阿婆像是一枚樸實無華的海蚵,外殼堅硬,內實柔軟,自有其獨特的風範。 父親在金門待了五年多,母親過世後一年,他奉命調回台北。父親是先帶著我離開的,因為我需要治療腿疾,妹妹又太小,他一個人無法兼顧二個小孩。所以父親不得不忍痛將妹妹留下,託付在阿婆家中。至於母親的墓,也一併請阿婆和她的家人代為祭掃。阿婆把房子租給我們,也在心靈深處為我們留下一個空間,父親心中一直把她當成另一個母親。 當父親和我臨上飛機前,阿婆眼淚汪汪塞給我一包煮熟的雞蛋,為了祝福我們父女旅途平安,還特地把雞蛋染紅圖個吉利。 來到台北,父親擔付起父兼母職的角色。他隨時注意有關金門的消息,不時告訴我母親和阿婆家的點點滴滴。所以從小到大,我對金門並不陌生,何況腦海中也有在那的片段記憶。我知道自己是在金門生的,是從金門來的。 妹妹在金門阿婆家待了三年,父親才懷著歉疚與掛念將她接回團聚,父女三人相依為命共同生活著。父親憑著對母親及對生命的愛,帶著我們跨越一道道險阻與障礙,教養我們長大成人。 後來阿婆的大女兒、女婿也遷來台北,她開始不定時的過來住幾天或待一陣子。她每次來必定會來看我們,也會帶些金門特產,那裡面蘊含著她的愛心與歡喜。 阿婆家人曾跟父親提起,他們祭掃母親的墓時,發現墓前常放有鮮花與祭品。後來才知,那是母親生前的同事和學生所獻。他們說母親是位好老師,年紀輕輕卻突然去世,讓他們都感到極為哀痛。如今老師的家人遠離,所以到了清明時節,順道前來祭拜一番,表達他們的追思和懷念。 隨著時光的腳步,生老病死未曾停止過,阿婆與父親也相繼過世。跟著歲月的流轉,金門已由烽火戰地變成觀光旅遊樂園,但世間的情義卻永遠留存。 父親走後兩年,妹妹在臉書收到一位許教授的私訊,她說看到一則貼文,裡面提到父親帶著我們姐妹倆艱苦成長的事,非常感動。同時知道我們出生在金門,更是倍感親切。因為她是道地金門人,雖然從小在外長大,現在僑居美國,但常回金門。她希望能約個時間和妹妹見面,一塊喝個下午茶,以文會友。 妹妹如約前往,許教授是個長相秀氣,氣質優雅的女士,頗為健談。相談之下,她說出了一段封塵已久的往事。他們家是金門人,早年隨父親到廈門經商,因戰亂回到金門外公外婆家暫住,準備要遷往台灣。 就在那時,她看到了母親出殯的行列,以及我們兩個小姊妹。從此那一幕出殯的場景,和小舅的淚光就時常浮現在腦海;對於兩個失去母親小姊妹的掛念與關切,也跟著她成長,隨著她到各處。 許教授從台大商學系畢業,然後留學德國完成博士學位,再到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教書。如今退休了,所以常常回台灣和金門。或許是心電感應吧!這次回來看到臉書上的貼文,心靈深處似乎被點擊了一下,馬上傳出私訊給妹妹。兩人碰面交談後,證實了她的猜想沒有錯,我們就是當年出殯行列中的小姊妹。 現在知道我們生活過得還可以,她那多年懸心的關切與掛念,總算能夠落實安定下來。對小舅無法參加老師葬禮的遺憾,她也代為說明彌補了。只是我們的父親和許教授的小舅,卻都已不在人間。相見後的喜悅,增添了些許傷感。 金門有父親年輕時的豪情、歡唱與哀傷。金門人的深情與高義,始終守護在我和妹妹的心靈之中。(下)
-
以淚還淚
滄桑傾注淚水,匯聚成一碧萬頃波瀾,連綿起伏的鯉魚山情義不離,靜靜相倚。鯉魚潭因心音被傾聽同時得到理解,顯得靜謐淡定。 雨來菇--葛仙米藻,刷水渲染過的褐綠色、猶抱琵琶似的半透明羞澀,以一種不經意、脫俗的低調,在鯉魚潭邊的砂石野地上與我萍水相逢。 「看!這就是你剛剛問的『情人的眼淚』!現在已經有人工栽培,成了我們花東餐廳一道私房野味了。」「聽說鐵質高、低脂、高蛋白、飽含維生素,外面覆以豐富膠質,是一種真菌和藻類合體的雨中珍寶,常在大雨過後出現在乾淨無污染的山區草地上。」口舌慾望在七嘴八舌的添油加醋中,被雄雄大火燒灼、沸騰,友人當然順應眾意,快馬疾行,尋一家風味餐廳,點幾道「雨來菇蔬菜玉子燒」、「爽脆地皮」嚐新嚐鮮,特附贈一句:「你們可不要感動到掉眼淚喔!」惹得一夥人笑開爆淚,流下純粹的炙熱。 世間多情濃義,流淚的何止情人? 朋友說:就是阿美族版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愛情得不到雙方家族的認可,私奔到一片草原後即因體力耗盡,續逃無方,兩人淚盡相擁離世。真情泣鬼神、感天地,遂許他們以淚還淚,滋養出奇妙罕見的「情人的眼淚」。 淒美的餘韻恰巧襯托湖光山色的空濛,冉冉消融在蒼茫色調裡,驀然回顧曾用青春寫的故事或已遠似一場夢。那就等在這塊黏人的土地吧,總會等到一種風景,溫暖了心,攜手走過蜿蜒水湄小徑,走到一往情深。 在愛掉淚的花蓮,以歲月當葦,搖櫓雨夜細流裡,猜,會有真心的「情人眼淚」正潤長著吧!
-
丟包驚魂記
一早上班時,停好車子正準備要下車的當下,習慣動作一邊開車門,一邊就拿起副駕座位上的的皮包,怪怪,怎麼沒有,再往右邊看看,沒有看到皮包的蹤跡,難道我沒有帶出門?遍尋不著?不可能的啊!它一直是在那裡的啊!怎麼會不翼而飛呢?我的手心開始在冒汗,心跳得很快,也許它是隱身在車子的某個角落,我這樣安慰我自己。我把車廂內裡所有的地方都找過一遍,還是沒有,但我還是不放棄希望,我的手機都是放在皮包內的,於是我決定先回辦公室請同事幫忙。 我請同事幫忙打我的手機,但沒有聽見任何聲響,最後一絲希望落空了,確定車子裡沒有皮包,彼時真是五雷轟頂,我的皮包竟然不見了!損失的金錢姑且不去算它,裡頭的信用卡、金融卡、身分證、健保卡、駕照、識別證等等一堆證件通通不見了,對了,還有印章,想到後續還再去一家家銀行辦掛失和止付,要跑戶政事務所、健保局,我真是一個頭兩個大,欲哭無淚啊。但沒有時間讓我自怨自艾,現階段就是先掛失所有該掛失的卡片,否則一旦被盜刷,那恐怕又是一筆損失了。信用卡的客服人員還好心的提醒我,在一定的時間內找到卡片,是可以不用付掛失費用的。我心裡想:有可能找得回來嗎?只能怪自己太大意了,除了自認倒楣外,就是想好接下來該怎麼處理。 同事比我還樂觀,她認為我應該放在家裡忘了帶出門,也很熱心的在中午休息時,陪我回家找了一趟,但是也沒有找到。 於是同事建議我去報警,我也真的去報警了,但也只能靜待好消息。我一直在回想早上一出門我的所有動作,希望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可是沒用的,皮包不見就是不見了,從發現皮包不見那刻開始,我就是一直處在懊惱和自責中。如果到下班前還沒有消息,那我真的要開始處理後續的工作了,唉!我怎麼那麼粗心呢? 下午兩點多,我上完課回到辦公室,同事告訴我,皮包找到了,我欣喜若狂,我不是在做夢吧?有可能失而復得嗎?三點多,當我再回到辦公室時,發現皮包已安然躺在我的辦公桌上了,是婆婆偕同小姑去幫我領回的。 據撿到皮包的人說,她是在我住處的路邊撿到的。原來可能是我在開車門時,因為要帶的東西很多,所以掛在肩上的皮包滑落地面,而我又沒有察覺到,就這樣被好心的路人撿到的。同事都說我是遇到貴人了,可不是嗎?在臺灣這個社會誠然有不優的人,但是好人還是不少的。對了!我得趕快買個禮物送給我的恩人!
-
太武山的貓咪
高貴的坐姿 安靜的等待 溫柔的喵喵聲像嬰兒 惹人憐惜的小獸 眼睛瞇成一直線 等待登山客的化緣 絕不是施捨 是互惠 貓咪得到果腹 餵食者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