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秋 芒
披頭散髮的隱者 舉筆寫秋心 蘸天邊霞彩 寫不盡 歸鳥銜來相思幾縷 秋風總是催促 片片楓紅,篇篇如詩 搖落的青春 誰的纖纖玉手憐憫 拾作書箋藏? 晚風送殘紅 映孤孤單單鞦韆索 東逝水,留不住心頭倩影 胸中塊壘 年年此景如舊 秋風終究無情 碎詩 撒向灰濛濛的天際
-
溫馨的版面
閱讀金門日報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地方人士刊登廣告,祝賀某某人榮任新職、或是哪一家千金文定之喜、還是某一位熱心人士榮膺社團領導幹部,以及社區周遭諸多婚喪喜慶等訊息,不禁讓人備感溫馨而且又覺得很有意思。 也許在浯島這麼一處兼具傳統與現代交會的海上仙洲,不但孤懸於大陸邊陲而具有獨特風格之外,尤其經歷過戰火洗禮而留下難以抹滅的歷史痕跡之故,因而左鄰右舍的鄉親之間彼此關係極為緊密,當然各種發生在社區的人情世事,也讓人覺得備感濃郁之情,因而頗為像似早年農村社會結構當中,普遍存在著一種「茂林修竹、雞犬相聞」的淳樸現象。 雖然目前居住在金門鄉親這麼多,不過相對比起許多地區大都會的結構而言,當地單純與獨特的生活環境,其所構築的環境生態可能有所不同;加上浯島依然保有傳統樸實的人口結構,即使鄰里之間不見得每一個人通通都認識,可是一聊起甚麼人住在哪裡、或是某人的孩子有很好的成就、還是街坊鄰居發生了哪些新鮮事,乃至於有些雞毛蒜皮的瑣事,想必都會讓人覺得彷彿就發生在周遭一般,心中不禁產生極其熟悉與親切之感。 像似這麼樣的生活型態,在台灣很多地方依然還存在著類似的現象,好比個人當年從事社會工作的時候,對於自己所負責的工作責任區域,不但非常熟悉大部民眾居住的地方,而且大家的工作或是家庭結構也都略有印象,因此當區域內有哪些婚喪喜慶等重大活動之際,通常我們都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得知,並且做出一些適當的應對和處理。 所以每當下鄉訪問和鄉親閒聊,並且聽到社區發生某些新鮮事的時候,通常都會備感親切和溫馨,假如是一些喜慶宴會的消息,就會為主人家感到高興而予以祝福和沾沾喜氣;反過來倘若聽到部分令人傷心和不幸的訊息,當然也會為他們致上慰問之意。 回過頭來談到金門日報溫馨的廣告訊息,當然可以讓人體會到一種感同身受的心情,所以每一次閱讀金門日報的時候,瀏覽著當地人士所刊登的祝賀詞,心裡面真的會興起一種極其溫馨的感覺呢!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那總得問問烏番有沒有意願,也得徵詢春枝的意見,畢竟他們是夫妻啊!」舅媽說。 「舅舅、舅媽,我願意跟表哥一起去。」烏番叔看看春枝,不假思索地說。 「那春枝妳的看法呢?」舅媽對著春枝說。 「只要烏番願意,我沒有意見。」春枝淡淡地笑笑,內心難免會有幾許不捨,但卻也瀟灑地說:「趁著年輕力壯的時候,如果能到外面多賺點錢,對我們這個家庭來說絕對有很大的幫助。況且,山上那幾畝旱田由我一個人來耕作也就夠了。」 「烏番沒讀什麼書或許起初只能幹幹粗活,但只要自己能吃苦耐勞,所謂行行出狀元啊,並非沒有前途。將來如果能在外奠定好基礎,且認為外地比島鄉容易賺錢,到時依然可以把春枝接過去相互照顧。假若認為自己的家鄉好,在外地磨練三五年後再回來,也可以增加一點知識,對我們這種鄉下人來說並沒有壞處。」舅舅分析著說。 於是烏番叔就此決定跟益群表哥到南洋謀生,即使自己人生地不熟,但有表哥的關照足可讓他放心。臨行的那晚,夫妻倆燕好過後躺在床上竟輾轉難眠。 「春枝,我會像舅舅說的那樣,如果能在哪裡奠定基礎,我就把妳接過去一起生活;萬一不能如願,三五年後我就回來。一旦到了新加坡而工作順利領到工資,我也會按月為妳寄回生活費,不會丟下妳不管的。」烏番叔握住她的手,深情地說。(七)
-
半世紀前的留言冊
清理家中舊物,翻出一本留言冊。它是民國56年桃園空軍子弟小學畢業時,就讀陸官大哥買來送我的。當年大部份同學並無閒錢購買這種絨布封面燙金小冊,我如獲至寶的到處請人留言簽名,並因收藏癖保管了50年。再拿出來時,活頁多已脫落,但無礙師長同學們所留的金玉良言,如今看來保存它是有價值的,在同學會中將它展示,引起大夥一陣驚歎。 人生階段都有學習友伴稱之為同學或筆硯,其中最純稚沒有機心的應屬於小學階段,我們共同挨過了一段動盪卻滿賦生機的歲月。那是一個沒有退路的年代,沒有家產又食指浩繁,若不能跟上學習,就得找出一條自己能走的路,否則年歲日長,蹉跎時光,後半輩子也跟著無望。於是當海員、開小館、做主管、進軍警學校保國衛民各自發展,倒也忝為社會中堅。 留言冊首頁是校長萬家駿所題: 先昌小友畢業紀念:「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 次頁是訓導主任袁念良題: 「勵志在於窮益堅、挫不屈的奮鬥精神」先昌同學勉之。 再來是個頭矮小但學問極佳的黃百源老師: 先昌學弟留念:「忍得住、耐得過,則得自在之境」。 這些師長筆跡如此有韻味,題字內涵鞭辟入裡,儘管墨水已乾,但力透紙背字跡卻仍然突顯,並不因久經歲月而消去。師長管教我們毫不心軟,但為人處世卻端良方正,儘管五十年過去,他們身影仍留存我們腦海沒有忘記。如果成長後的我們,立身處世尚能保持奮進、成為不辱沒社會的一隻螺絲釘,那是空小師長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再來: 「成功的花朵,開在永恆的枝上」「勤勉造光陰、光陰即黃金」「願你能與日月爭輝、萬人景仰」「失去了現在、即失去了所有」「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美麗的花朵,應用有恆來灌溉」「花開在春天、讀書在少年」、「困難要靠自己克服、障礙要靠自己衝破」「要用你堅定的毅力,成你的任務,希望你將來做一番偉大的事業」……。 這些鼓勵話語,全是十二、三歲孩童所留,理不深奧,但充滿鬥志且成對句,六年來也算學有所成。 有藝術天份的同學畫下「一帆風順」圖像,其中「帆」字高升待揚,「順」字是橫著寫,部首「川」字就成了大海波浪,真有創意。更有同學寫下:「勿攀登過高,恐有墜落之虞」,難得他這麼看得起我,但終其一身我並沒能攀高,她錯估了我,也慶幸不致有墜落之虞。 每一位題字同學,我都將他們所贈照片貼在冊內,就這樣,保存了五十年前模樣,不是青春而是童稚;更將畢業旅行至大溪合影照貼上,當年「你高我矮」、「你活潑我木納」,但五十年後全然不是如此,或許大頭的仍是大頭,瘦弱的卻也不一定瘦弱了,這一本小冊勾起了年少回憶,我認為其價值難以估算。 十年前,大家逐漸由工作崗位退休,時間多了。當第一對同學聯繫上後,憑著記憶及資訊逐漸找回失聯同學。於是從四位同學開始的第一次同學會起,每年總有人陸續歸班;大家爬山、出遊、聚餐,也同聚於同學家中,拿出眷村子弟本領,蒸包子、做饅頭自得其樂一番。也參與下一代婚宴,談得最多的還是打罵教育年代,誰被打得比較多、誰怕挨打進校門前愁眉苦臉、誰被老師抓起從窗戶丟出去……每個人記憶片斷,像拼圖般的逐漸兜攏,完成一個孩童時代的圓。 每個班級都有通關密語,我們的密語就是導師親自組成的「阿美合唱團」唱的一首首歌曲: 「月亮呀!已經出來喲!美麗的月亮爬上那東邊的山坡,我們趁此良宵跳舞唱歌。那奴彎多依呀啦呀嘿,依呀嘿,那奴彎,彎多依呀啦呀喝嘿喲,喝依拉嚕彎多依呀啦呀喝……」。 「朋友呀!快來快來喲!皎潔的月亮已經照上了椰樹,來呀大好月色跳舞唱歌。那奴彎多依呀啦呀嘿,依呀嘿,那奴彎,彎多依呀啦呀喝嘿喲,喝依拉嚕彎多依呀啦呀喝……」。 「正當月上椰樹梢,遠方飄來了一陣陣歌聲,這歌聲馬上就瀰漫了整個阿美村,咿兒呀兒喲,這歌聲很快就瀰漫了我們的整個阿美村……」。 「花蓮港呀!是個好地方,好地方呀!青山綠水、風光明媚賽蘇杭。在那海邊看日出,水天一片景色輝煌。晚霞四起牧童歌聲那樣悠揚……啊!花蓮港,妳是我們的天堂!啊!花蓮港,妳是我們的家鄉!成千上萬同胞為妳唱,歌誦妳那美麗的風光……」。 當大家哼起這幾首屬於本班曲調,一段段拼湊歌詞終於接成完整歌曲,當悠揚歌聲再起時,把我們思緒拉回了五十年前十二、三歲年齡,十幾位老嫗老叟快樂得像孩子一般,往事真是讓人難忘呀! 先昌學兄:「筆硯相親六年中、同窗之下情如衷;離別之苦誰人述,唯有一言報其恩。」 這一位女同學看到她當年寫下的留言,直呼:「我不知從哪抄來的?」但我可沒饒她,直嚷著要她回報五十年前我對她的恩情呢!
-
餵八哥
八哥躲雨斂雙翮, 下探吾門扮上賓。 果米餵牠皆入口, 飽颺還彼自由身。 今年六月,梅雨連下數天後,一隻八哥鳥潛入庭院,渾不畏人;對牠吹口哨,竟迎至跟前;取已經削成片狀的蘋果置於地面,則大剌剌進食。 蘋果塊略大,八哥並非啄食,竟要一口吞之。真怕牠會噎著!趕緊另以飯粒誘之,但八哥仍堅決吞完蘋果才改吃白米。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這隻鳥兒既不怕人,原想收留,但轉念仍決定放牠自由。於是,雨停了,吃飽了,在牠拉下一坨鳥屎之後,輕輕將牠「掃地出門」。不願牠為了一小撮食物,失去一輩子的自由!
-
六個壯丁來用餐
那一年,我剛生產完,做完月子,老爺很快去訂了車子,說方便以後颳風下雨接送孩子。言之有理,要我趁產假還沒結束趕快去學開車。這簡直是打鴨子上架,我硬著頭皮到駕訓班報到。 直線加速只要膽識夠,沒什好怕的,S形及上坡起步還好,最難的是倒車入庫。「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連同考試前紙筆測驗題,我也努力做模擬試題,教練說你一定可以通過啦,倒是有幾個壓根兒不做模擬試題的,都不知怎麼才能領到駕照。路考一次通過,筆試還拿到滿分,但要歡喜上路其實還早,畢竟路上奔跑練習是必要的,所謂熟能生巧,內心輾轉焦慮不免,賣我車子的業務實在太忙,儘管答應要利用假日陪我練車,但總被臨時岔出來的事情絆住,望穿秋水之餘,一位老同事看在眼裡,鼓起勇氣說老命豁出去了,陪著西濱及台十七線兩趟,我內心禱告著往後只能自求多福了,每一次出門都是戰戰兢兢,內心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 業務說自己食言而肥要來家裡賠罪,外子順口邀他來家裡用便餐,沒想到接近用餐時刻打電話問我多帶一兩個同事可以嗎?我有點措手不及但還是應允說好。放下電話跨上摩托車趕緊跑去黃昏市場張羅,添了一大盤鵝肉,買回一大塊鮭魚可以煎(原來只有一片鱈魚是絕對會開天窗的)又買了一大盤當場現做的壽司還有水煮蝦一大盤,湯頭原本是蘿蔔排骨湯,想想不妥,又添了鮭魚頭豆腐湯,青菜快炒原本有高麗菜和A菜,顯然也是有待加強,好在我又多炒了水蓮和甘藍,都沒講清楚,當電鈴聲響起,門口出現六個大漢,我差點沒暈倒,業務解釋說一聽到有飯吃,臨時又有四個夥伴加入陣容,這下可好,客人來都來了,我迎賓入座,一邊擺碗筷一邊招呼先用餐,然後以最快的速度再衝去鎮上自助餐店買了六碗白飯。 一般人都是只吃一碗,壯丁們看見桌上佳餚,胃口大開,紛紛要求添飯,好在住屋離鎮上只有幾分鐘路程,那一餐連同我們夫妻共八人吃晚餐,不僅盤底朝天,連鮭魚湯跟白飯都見底,大家吃飽摸摸肚子不忘讚美說是史上最好吃的晚餐。我當然知道是客套話,但還是很有成就感地歡喜接受。 年輕人剛出來跑業務實在是挺辛苦地,一頓溫飽讓他們事後懷念不已,業務說這樣叨擾實在不好意思。往後我們又介紹幾位朋友跟他買車,他也豪情禮遇回饋,該給的贈品及折扣都讓買方比價之餘動了心,人與人之間互動,因為誠懇互惠,你好我也好。我說工作再怎麼辛苦無非就是換取一頓溫飽,不是嗎?業務後來成了我們朋友,時有往來。三十年過去了。冬日暖陽和煦,那舉箸之間的歡笑,秋風掃落葉的場面依舊歷歷在目,屬於生活裡餐桌上臨時抽考外一章。
-
等待
你有過什麼樣的等待經驗?等待許久不見的情人捎來的音訊,等待遠渡重洋的家人朋友的信息,等待緊張的比賽結果公布,等待放榜,在手術室外來回踱步的等待,還是父母殷殷期盼孩子的歸來,不管什麼樣的等待,都是一種煎熬。 因為在小學實習的關係,實習後沒有馬上入伍,而有了半年的等待,等待當兵,這半年來也因為不知道真正入伍的日期,也沒有找打工或是其他的計畫,這時光就空白了一片,不過卻讓我有機會去慢慢思索生活的意義。 這半年來,認真把心情抒發成文字,投過幾次稿,也因緣際會也去小學代了一些課,更利用時間學會開車拿到駕照,但是等待的時光似乎還是很漫長。 在我每天規律的生活,閱讀了好多書籍,心靈勵志的書總會給我更多正面能量去面對等待,就連以前沒有耐心閱讀的厚重小說,也慢慢喜歡看,享受浸淫在書海,天馬行空的想像中,緊湊的情節,生動的描述,讓我欲罷不能,一本接一本。 而這半年我也養成每天跑太湖的習慣,一圈兩圈慢慢增加到可以跑到三圈四圈,體力慢慢變得更好,身體也更健康,也看到每天固定的時間總會有熟悉的面孔出現,大家都堅持不懈的揮灑汗水,不管年齡或是性別,健康是一輩子的事。 半年來我也開啟我的精品咖啡學習之旅,買了手沖壺,開始研究不同咖啡豆的風味,每天一兩杯咖啡是不可或缺的陪伴,沉浸在咖啡的世界和咖啡香的充盈,也讓我的等待時光變得浪漫且悠閒愜意。 我想生活的意義大概就是有多元的興趣,朋友家人情人的愛和陪伴,健康的身體,正面積極的態度,而我現在缺少的就是一份努力獲得成就感的工作,不過等待的日子總會過去,入伍的日子在即,等當完兵我想這段日子的等待會有意義的,期待找到夢想的工作,認真去過每一天。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經過一夜的繾綣纏綿後,春枝已從少女變少婦,烏番叔再也不是俗稱的在室男,他們必須共同撐起這個家,無怨無悔來耕作、來奉獻。 然而,正當他們沈醉在甜蜜的新婚時光時,益群表哥則打從南洋返鄉省親,即使他在南洋只是一家小型貿易公司的股東,以及綜理一家橡膠公司財務的「財副」,但他的待遇和報酬則是一般「估俚」的好幾倍。故而向來孝順的表哥,每月寄回給舅舅和舅媽的生活費也不在少數,平日節儉成性的老人家又怎能花得完。因此村人若有手頭拮据而急需用錢的時候,往往也會求助於他們。 益群表哥每次回來,總不忘帶回幾桶上頭鑲著小花的「番餅」,孩子們一旦得知他歸鄉的日期,莫不呼朋引伴興奮地準備來「分番餅」。即使每人只能分到三五個,孩子們仍然樂意在門外等候。表哥也經常帶回一些諸如:「萬金油」、「白花油」、「驅風油」及「五塔散」之類的成藥送給村人及親友。舅舅也會請「管攢」到家中辦桌替他洗塵及順便宴請親朋好友。所以在一般人眼裡,表哥不僅僅只是番客而已,他們家也因為有他而成為人人羨慕的「有錢人」。 那天,烏番叔和春枝在表哥盛情的邀請下赴宴,當宴會結束客人陸續走離時,益群表哥突然把他叫住,並當著舅舅與舅媽的面說:「年紀輕輕的在家守著那幾畝旱田,連溫飽都有困難,我看還不如跟我到南洋闖一闖,只要勤奮又能吃苦耐勞,賺點錢並不難。等存足了錢再回來修葺古厝。不然的話,萬一房子被風吹雨打而垮掉又沒錢修,勢必對不起祖先。」 「這怎麼行,烏番剛和春枝成親不久,如果你要帶他到南洋工作,也得過一段時間再說。」舅媽不認同地說。 「趁著年輕又沒有子女的拖累,如果想到外頭發展,我看還是早點去比較好;而且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跟益群結伴一起去。說不定三五年後就能夠存點錢回來修房子。」舅舅鼓勵著說。 「那家裡怎麼辦?」舅媽不放心地說。 「家裡有春枝還有什麼不放心的。想當年姊夫已逝,姊姊病魔纏身,烏番又不懂事,家裡大小事還不是春枝一個人在打理,田裡的工作還不是春枝一手包辦。說一句難聽的啦,這個家如果沒有春枝早就垮掉了。而且烏番正值年輕力壯的時候,雖然沒讀多少書幹不了大事,但打打零工不會有問題。我敢說他每個月賺的錢,絕對比種田的收入還要多出好幾倍。」舅舅鼓勵著說。(六)
-
瑞士之旅
暑假中,孩子們貼心規劃,106年7月20日至31日,來趟深度之旅。12天的行程,包含搭機轉機,來回大概有30幾小時的飛行。藏不住的喜悅,愉快的心情像隻蜜蜂,嗡嗡嗡,飛到西又飛到東。從來不曾想過,會突破傳統框架,來到遙不可及的瑞士。從擬定到出發,老天賦於天時地利人和,一路走來,瑞氣祥雲,風調雨順。輕輕走過十幾天悠閒時光,處處都是好山好水好人文,為美麗新視野留下難忘的一頁。 瑞士的牛鈴聲最可愛。形狀像法師戴的帽子,裡面加鈴噹,掛在牛的脖子上,每天一早,主人牽往綠草如茵的大草原放牧,神奇的原野,海闊天空,任牛遨遊。牛鈴的聲音,東邊叮叮,西邊咚咚,純天然的合奏曲,心神領會的瞬間,愜意極了。天黑了,不管牛兒在白天走多遠去吃草、約會、聊天,主人都能依聲辨位,順利牽回。回家路上,牛隻眾多腳步急躁,牛鈴亂撞,音量渾厚暗沉,不像白天悅耳悠揚,引人入勝。但,有些牛隻生長在貧瘠山區,馬路邊狹長的草地也是牛隻生命的泉源,有些牛隻較過動,喜歡上街逛馬路,於是周邊圍起帶有微量電流通過的纜繩,牛身觸及微電流繩索,被電過幾次後,再也不敢越界而走遠。 西庸古堡是瑞士知名的古城堡,位於瑞士和法國邊界日內瓦湖畔。古堡外觀灰灰濛濛,看得出佈滿歲月的痕跡。古堡內提供多種語言的導覽,瞬間帶領大家進入中古世紀的時光。古堡底層昏昏邪邪,高高的窗戶只有一丁點小洞口,陽光照射有限,長期陰霾,散發出一股陰森濕涼的霉味,這裡就是當年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牢,處決的囚犯,直接丟入日內瓦湖去餵魚。中庭以上樓層,別有洞天,是貴族宮廷御所,雖看不出富麗堂皇的氣派,但,在當時算是奢華舒適。展示廳展示當年用過的器皿、銀劍、刀叉、爐具等等。臥室的木床嬌小可愛(阿嬤的古早眠床),外出旅行、遷徙所用木箱沉重笨拙,但雕刻精美。牆壁上詩情畫意的壁紙和窗戶下兩人對坐的石桌,顯示貴族生活的情趣和浪漫。萬聖節,大廳火爐燒烤牛、羊、豬各300頭,溫火慢薰,僕役們不停翻轉,讓香氣四溢,遠近皆聞,盡情狂歡。廁所更可愛,一張寬大的椅寮挖兩個圓形的洞,對準日內瓦湖,想上大號,脫下褲子,直接坐在椅寮上的圓洞「咚」的一聲,又是湖裡魚兒新鮮營養的餐點。 隆河河谷平原,交通發達,人口稠密,標準繁華大都會。冰河融化的水(乳白色)滾滾向前流動,水源充沛,陽光充足,山坡上的葡萄梯田,一圈又一圈,蒼翠濃密,自產自銷的葡萄酒本質好,甜度高,自給自足。平地果園,種植垂涎欲滴的水果和玉米,蜿蜒的山路,引導我們進入法國邊界--霞慕尼,探訪舉世聞名的白朗峰。 群峰圍繞的霞慕尼,抬頭望眼都是陽光,冰川和翠綠山巒,這裡是頗負勝名的渡假勝地,街道兩旁,露天咖啡、飲料、甜點……消費平價,隨意欽點,是旅人休憩、聊天最佳場所。還有名牌運動服飾店,登山鞋襪、帽子、手套圍巾、登山杖、墨鏡、滑雪安全帽,展示整齊,應有盡有。絡繹不絕的人潮,點燃山城的熱情。 早上9點,纜車車站,排滿裝備齊全的滑雪、登山客,刷卡過關後還得打開背包接受檢查,纜車上擠滿這群高頭大馬的年輕人,沒有轉圜的餘地,只能從隙縫中看著纜車緩緩上升,直接攀爬3777公尺高的轉接站(第一站),再走一小段小冰洞轉搭電梯,直接上3842公尺高的米堤峰觀景台(第二站),站在觀景台上遠眺白朗峰,只見眼前景色,小雪紛飛,雲霧繚繞,白茫茫一片,看不到山川壯麗、群峰崢嶸的白朗峰。突然,被「哇」的一聲喚醒,強風吹走一片雲層,天空出現短暫的晴天(如圖),大家拿著相機,高興得又跳又叫。眼看天色沒有轉好的趨勢,趕緊轉往購物區,買張明信片寄給家人,站在最高的白朗峰山上,致上最高的祝福。 整整9天的行程,把瑞士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圓圓滿滿的逛了一圈,從來不曾看過,聽過的---伯恩老城區、瑞吉山、少女峰、馬特洪峰、白朗峰、藍湖、盧森湖、萊茵河瀑布、策馬特、西庸城堡、日內瓦湖(雷夢湖)、隆河河谷平原、葡萄園、牛鈴聲、山中健行……等,如今,這些景象卻如影隨形,徘徊不去。分享出來,應該可以減輕一點重量。一路上有歡樂,也有辛苦,有晴天也有雨天,大家都平安順暢最真實。感恩大、小兒子,媳婦隨侍在側,悉心照料,讓我也能輕鬆愉快,完成這趟刻骨銘心的壯舉。(稿費贈金門縣家扶中心)
-
筆札日常
「我坐在地上,面對車站大廳的時鐘,眼前舞者的踏地聲和著吟唸的詩句,時間在緩緩流逝。」那是2014年中秋的明信片,是我退伍返臺前與她分享自己回到社會軌道的旅程後,而她回的一封信。信裡說著一場舞劇,襯著詩人黃勁連的〈渡鳥〉,「即幾冬來,離開 /故鄉,走天涯 /為著較好兮將來 /滿腹兮心酸匟心內」。 她,玉梅姐,2003年暑假展開我人生三年八個月第一長工的面試主管,「你有經濟壓力嗎?時間好配合?喜歡與人接觸嗎?」我聽來好笑,她關切的是這工作時薪100元會顧不得年輕人的肚子,我卻只想闖闖博物館導覽員的本事,「這工作很好玩!」她歪著臉說這是工作不是遊戲,但我們都知道「樂在其中」的默契。 這是座落在臺北市鬧區的紙文化博物館,接應團體導覽與造紙DIY,一早打卡後即是討論今日參觀團體性質,「人數70多要分兩團,你先頂樓造紙,阿吉從一樓開始,……」玉梅姐負責現場調度,也聽菜鳥們導覽過程的優劣,「阿吉,你今天講到發票回收紙的觸感那一段很有意思,你怎麼會這樣想……還有在頂樓做紙的時候要多注意小孩子,大家能快樂地進來參觀,平安的回家,我們真的要阿彌陀佛!」她提點的是很細緻的經驗,不怒不怨,只希望每一場導覽都是「一期一會」。 是她讓我學會很多日本禪道的美。在臺灣還不甚流行「一期一會」這詞的時候,我們會在花藝與紙卡上營造開幕茶會裡的文化風尚,她拉著我想,想貴客駕到的迎賓方式,想餐點與植物應和的畫面,想新展覽的導覽流程與小道具,「這檔是『一張紙』,阿吉我們都準備自己私藏的紙來說故事!」 更多的時候是讓我們自由發揮。在沒有導覽團時,我用紙漿與糕餅模子印出各色花樣的紙糕餅,嘗試各種添入紙材的配方,五香料、咖哩粉、芒花穗、海藻絲……,「阿吉今天有節目來錄影,你來,我配合太多了!」她躲在一旁看我上電視錄廣播,因為她知道讓年輕人也有表演的舞台,才有激勵學習的可能。 「玉梅姐,我去了北京,這是用大雪溶水與楮皮紙漿在飯店造紙,還封了一片楓葉在紙內,房內暖氣夠強,隔天就乾了!」她看我一整份闖蕩江湖「有故事的紙」:「阿吉,你把每一張故事跟我說!」原來導覽員也需要賣產品的業績,她試著暢談抄紙量販包的好,也要我邊導覽,邊強調「心情戀紙術」的絕妙。我們總有說不完的工作感悟,像她會在旅行中筆札日子一樣,細細的黑筆頭,鑲著滿滿的佛號,我的2005年手札內留著玉梅姐的一幀佛案「是亦夢,非亦夢」。 離開臺北,我們鮮少碰面,偶爾書信寒暄,有時聽聞妳病了,妳也去了日本,也離開博物館。不管在哪,我都願意提筆寫張明信片說些大江大海。2015年8月妳回「發揮自己的興趣,扭轉老年或病痛的真面目,作為一種生活態度,這是目前學習中的我。共勉之」這是最末的一紙存本。就像我與妳最珍重的又次對話。 今年暑假去了趟西安,照慣例給妳捎上中國見聞錄,只是一個月後,我們間接的朋友借臉書告訴我,「阿吉,阿梅姐的丈夫說明信片收到囉!但是當初找不到她的筆札,沒與大家通知,阿梅姐在去年12月已與佛祖歸去。」妳靜默駕鶴離去正如妳尋常地作風,謝謝妳在我青春不安時讓我充滿自信地書寫時光,讓我永遠記得走過必留痕跡、永恆存心、人是渺小的一沙一瞬。 我的筆札日常必須停在2017年對妳的追憶,妳寫道「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那是12年前妳與24歲的我談生命,我們坐在風和的午飯後,看著竹葉搖搖擺擺的傾斜片晌──是日已過,命已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
歲末寫作「舉重以輕」
歲末時節,風涼肅殺,可以傷感,也可以「冷靜」理智,我選擇「冷靜」思想未來的人生方向。 身為資深文字工作者,深感這一行的艱辛,有好幾次萌生放棄文藝創作的想法。其中一次,不得不為了家計,去做編輯和採訪報導的文工,長達十三年之久。在這段時間,我也剛好曾被當時的東家,派遣到嘉義阿里山,報導小火車的動態。其間,有時候也有機會回到故鄉報導、工作,甚喜。 此次,自願默默開始「下溪洲文史工作室」的田野調查,雖然礙於照顧父母,以及各種無奈因素,工作進度非常慢速進行,總是自我安慰,做一點算一點,本次一篇散文入選得獎,被告知將收入專集之該文,便是近年描寫鄉村文史工作的種種。 或許,我居住的小農村,在全國只是最不起眼的偏鄉,但是,卻是養我育我十七年的美地,在夢中曾經無數次出現的場景。此村,雖然在他人眼中可能是全國最貧困地區的;雖然我在故鄉的時日,或許盡是青澀與憂鬱,但我仍禁不住想要對故鄉這片土地,表達我的感激之情,無論如何,我要對土地之母表達感恩。 只是我老得太快,覺悟得太晚,一直到博士班畢業,才體會到,即使我得到學術上的最高學位,卻無益於曾經栽培過我、孕育過我的土地,那又如何?晚悟也是悟,當我體會到與我有切身之要的村落,至今有許多鄉人仍不知自身歷史文化的珍貴,而任其凋零,從小志願當文工的我,只能盡量撥時間,盡其在我了。以感謝故鄉的心情作文史調查。 然而,曾有人說看過我的散文,有時心情變得沉重;人生的路或許不如意事居多,在一年將結束時期,我特別自我期許,無論為文或處世,特別注意表達多一點幽默感,能夠「舉重以輕」,很輕鬆的表達嚴肅的主題。這句話的出典來自唐律:「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舉輕以明重。」本來是法學上的學理,應用在寫作上,更顯得作品更親民。只是,既要文采貴氣,又想表達親民,殊為不易,卻是我來年創作的目標。正因寫作工作很有挑戰性,讓我更加有興趣來挑戰。 歲末是自我反思的好時節,正好利用節期「冷靜」思想哩!
-
【小說連載】 烏番叔
他們的舅舅因表哥在新加坡一家頗具規模的橡膠公司擔任「財副」,又是一家小型貿易公司的股東,每月都有僑匯來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因此在他們村莊裡可說是「有康人」。於是舅媽自掏腰包請人為他們縫製簇新的被褥和新衣,又替他們佈置新房,舅舅則請人宰了一頭豬讓他們敬天公,然後宴請村人和親朋好友。老人家除了處處為他們設想,也給了已往生的姊姊和姊夫十足的顏面。而春枝和烏番叔再怎麼想也想不到,他們「做大人」的這一天竟有如此讓人意想不到的場面,即使比大戶人家娶媳嫁女較為遜色,但卻也差強人意。兩位老人家的隆情盛意,他們只好記在心靈的最深處,永遠不敢忘記。 倘若沒有兩位老人家逕行做主讓他們結成雙,年紀相差三歲的他們,往後是男婚女嫁或有什麼變化誰也不得而知。雖然長久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在一夕間要把他們送作堆讓他們共枕眠,的確是有些不好意思。但從今日起,春枝再也不是身分卑微的新婦仔,而是這個家的女主人。不管烏番叔是否真是「娶某大姊坐金交椅」,他則必須負起一家之主之責,亦要為這個人丁單薄的家庭擔負起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更要辛勤耕耘不能讓先人遺留下來的田園荒蕪。這些事也是他們必須銘記在心的。 新婚之夜,當烏番叔吹熄桌上的紅燭,當他們脫下外衣躺在簇新的棉被裡,此時春枝已從新婦仔大姐變成他的妻室;而一路被她照顧長大的弟弟,則成為她的夫婿。當兩人的身軀碰觸在一起時,難免會有些難為情。但終究他們已成為夫妻,體內亦有著青年人的熱血在奔騰。儘管烏番叔小她三歲,然兩人身心均已成熟,春枝雖較保守,亦有少女的矜持。可是身為男子漢大丈夫的烏番叔,豈能錯過這一夜值千金的美好時刻。 於是他的手開始不安分,起初春枝會輕輕把它撥開,當他解開她胸前的鈕扣時,烏番叔情不自禁地在她胸部輕輕撫摸著、揉搓著。縱使他那雙務農的手已長滿著繭,又不懂得憐香惜玉,時而輕、時而重,但春枝已難於抗拒他的挑逗。因此兩人青春的慾火同時高漲,在享受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同時,烏番叔不禁打從內心裡發出:「娶某大姊果然是坐金交椅」的歡悅,而春枝則是暗中偷偷地笑著。然而,或許是興奮過後的疲倦,翌日太陽高掛天際他們才起身,這是未曾有過的現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