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一種感覺一種無形的指引 《無以名之的風景-張國治詩畫集》自序
這一兩年來,我養成每天按時量舒張壓、脈膊的習慣。 勞勞碌碌的現世,愈發感覺人能靜下心來,面對人世的寂寞,品味難得的孤獨,真是奢侈的幸福。 即使孤獨一直是我內心的本質,如影隨形,但我仍經常不小心遺忘了它。 這些短詩,基本上是這些孤獨的片刻拾遺。 我在何種情境下寫下這些短詩,已不可考。 但我這些短詩,倒像我血壓舒張,脈膊指數正常時的指數。 有人謂我好寫長詩,且常有流於散文化的傾向,或謂語言不夠簡潔、洗鍊,意象不夠奇譎,我卻期期不以為然,蓋每個人說話有自己的口氣語氣、說話方式,傳達之表情。 生命許多的空虛與寂寞,是無以名狀的。 在金門島上的成長經驗,我早已養成面對空虛與寂寞獨處的方式,讀詩,寫詩,讓想像飛揚,讓思考哲學化,讓語言深遠,讓情調無可名狀,大抵那就是我驅趕孤獨的武器。 啊!寫詩竟也能成為抵抗通俗,脆弱的存在力量之一,關注人世命運的方式。詩固不能鏘鏗有力,直接見證人間不幸,然詩是提鍊,濃縮的,對詩有誤解的人,常言詩為無病呻吟之產物。然詩從來就不是無病呻吟,只有思考薄弱,感情貧瘠,靈感不夠,缺乏去向的人才是。 臺灣二十年前,詩壇甚囂塵上充斥著「瀕臨死亡的現代詩」論調。時至今日,非但沒有驗證成真,寫詩的人仍然堅持,未曾中輟的大有人在。 這個世界(人間)為何仍需要詩,就如同仍需有天使形象的虛擬,符號的圖示化,圖騰的隱喻,視覺的立體化。天使或被比喻或隱喻的吟詠歌頌,無形的追尋。 這就是寫詩存在的理由。 俄羅斯劇作家契訶夫說過:「陌生人的心酸都是我的哀愁。」 詩有其廟宇,但無論是宏大或雅緻均應有其開放、自由的空間,否則難以彰顯其為當代藝術的特質,但有人一看到自由二字卻心生畏懼,謂新詩缺乏格律和制約,有語言過度實驗、意義紛歧,意象晦澀難解,以致於漫無標準,導致無政府紛亂的狀態,並認為這就是現代詩混亂趨於死亡的原因。但我認為新詩發展從白話運動起始至今已走過近九十年,大家相沿成習,現代詩發展已然產生無數優秀詩歌,新詩論爭已無必要。 今晚,冬至,在板橋市住家7樓的閣樓,從四面窗而來的冬風盈貫,我孤獨的情懷,像漂浮在記憶中島上的風裡,無以名狀。 Kate St. John單曲的〈無以名狀的夜〉(Indescribable Night)由齊豫輕輕吟喟: 無以名狀的夜 遮蔽雙眼的面紗已然揭起 覆蓋在身上的層層布幔也已不在 我看到了你的無限 在你無垠的笑容裡熠熠發光 像一份禮物自黑暗中乍現 像一隻白鳥在我心葉上找到棲所 一種感覺一種無形的指引 明示我一條出路 無以名狀的夜 無以名狀的夜 無以名狀的夜 是你嗎? 你我日復一日 在死亡與喜悅之間匐伏前進 而今在光漩裡我找到了安謐 在你貼心的笑容裡熠熠發光 水手啊水手 別因此驕傲 能在最險惡的雲裡 找到一線透亮 你尋著的智慧 一種謙卑的聲音 在這謙卑的夜裡迴盪 無以名狀的夜 無以名狀的夜 無以名狀的夜 是你嗎? 無以名狀的夜,無以名狀的情懷,無以名狀的詩。我小心翼翼以熟知的語言,鉤勒你、描述你、象徵你。 給親愛陌生人的你。
-
門聯的另類意涵
按照民間傳統習俗與生態環境習性,每當家中有喜事慶典或是逢年過節、長者壽誕,總會在家裡大門張貼大紅色門聯(春聯),藉著門聯上幸福文字語辭的呈現,期能達成喜慶與吉利願望,因此大紅色門聯也就順理成章成了幸福美滿歡天喜氣形而外的表徵。 不同的心情故事與心得感受,以同樣的方式,用門聯上饒富特別意義的語辭,顯現於形而外,轉化心情,藉譏諷世道或自我慰藉或自我期許,進而勉勵自己再接再厲、勇於面對讓自己的小日子依然過得恬靜與和美,俏皮式的門聯顯現展現出另類的意涵,也輕鬆的活化了生活生趣。 金門家鄉是個多神論的地界,不管是佛教、釋迦牟尼、如來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還是道教的玄天上帝、保生大帝、東嶽大帝、媽祖、天后娘娘、關聖帝君、池王爺、厲王爺等等或是儒家的孔子廟,都是鄉民膜拜的對象,也因此金門家鄉大大小小寺廟宮有近五百間之多,這還不包含民間供奉與問事的王爺、千歲、三姑壇。 金門是典型傳統的農業社會生態環境,這種多神膜拜,本屬正常現象,但近幾年來金門也出現一種怪現象,就是有如雨過春筍的協會、宗親會、社團也超過二百個單位,理事長頭銜滿街都是,這種社團的出現,顯示出老百姓藉人群的聚集,而達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凝聚,泡茶聊天,舉辦活動,邀約出遊,吃飯聚餐、抽獎聯誼,日子過得既滋潤又痛快!問題是人是個複雜的動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人的群聚就會有矛盾與糾紛,正所謂樹林大什麼鳥都有,十嘴九屁股,人多嘴雜,俗話說:沒來沒去沒代誌,有來有去專代誌,因為人與人相處聊天談話,內容有時候很難拿捏分寸。 到底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能說,而什麼話又不能說,有時候真不好掌握,因為有時候明明是一句很稀鬆平常、無關痛癢的話語,當事人卻暴跳如雷,像是作了十惡不赦的事不能原諒一樣,又有時自己認為很嚴肅與具有傷害性語句,對方又卻毫不為意;另外明明是具體事實,道出真相,卻是揭人瘡疤挖人隱私,而有時一些無意話題經過第三者傳述,又加油添醋,刻意渲染,或是無中生有,甚至推波助瀾,使得雙方產生誤解而反目成仇,大動干戈,致使平日快樂在一起相處的朋友最後也不歡而散。所以人與人相處得有個適度的人際距離,除了能維持那基本的尊重,有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誼,但如此的謹言慎行,朋友在一塊又缺乏那種誠擎交心,暢所欲言的樂趣與動感,但為了不使自己寧靜平淡的生活造成困擾,也就只能屈就在這幅門聯框架內的規範了。右聯是:聽是非、聊是非、是是非非,擾人心扉;左聯是:清清清、靜靜靜、清清靜靜,愉悅佳境。橫批是遠離是非、平靜渡日。想著心中這幅對聯心中頓時變得篤定又踏實心寬多了。 民國九十三年,我居住了多年的鳳山協和新村改建,暫時租房居住,只因為捨不得住了近三十年,生活機能狀況甚佳的周邊環境,三年後大樓峻工,又搬原來眷改基地蓋好的大樓,一下子由以往獨門獨院老舊木造日式平房的眷舍,變成了美輪美奐現代化大樓,雖然設備新穎,家庭設施與家具也現代化,在使用上確實方便又快速,但卻不能過著以往那種隨興所至自由自在的生活模式,必須得依照大廈管理條例的規定,配合全體住戶,共同遵守規定與有所約束而聽從於大樓管理委員會管理,而管委會「委員」全是無給職,由住戶中一些具有服務熱誠,熱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知識水準與具管理專長的住戶共同來擔任,這些熱心熱誠的無給職委員,有時候在處理公共事務,面對大樓少數知識水準低劣的盲流以及品格下作的低俗住戶,那種是非不分只為自己利益與方便而無理取鬧,胡攪蠻纏的惡劣行徑,有時不免火冒三丈,尤其碰到那種尖酸刻薄的言語,常常有種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氣憤與無奈,所以去年在年關又將至,看到管理室大門那已經褪色的門聯,心中頗有感觸,隨與所至,想起了一幅對聯頗詮釋與抒發當了近十年歷練過各種委員職務心情寫照。右聯是:既不為己求名或求利;左聯是:只為社區大樓謀權益;橫批是:有功無賞打破要賠。想著心中這幅另類的門聯,不禁莞爾!
-
相 思
過了多久 這些映象會從記憶疆域甦醒 燃燒般漫溢的相思重量 忘形輕柔 如火燎過春的末節青春 整個藍天用陽光背書 所有關於敏銳的秘密 傳染性 過了多久 我會告訴你 關於相思顏色的渴望 是一則永不止歇底過敏 以季節更迭為媒 絕不辜負 (稿費捐大同之家)
-
隱翅蟲的啟示
罕見的雙颱--尼莎與海棠襲擊台灣前,國內媒體莫不爭相報導,預測路線將朝金門而來,讓我心慌慌,想著山上長滿芭樂的果樹、開滿花苞的豇豆,以及剛下土的花生,不由得三步併作二步往田間走去,顧不得烈日當空,忙著幫果樹架起支架、修剪枝條、採收芭藥、建置防風網,為作物做好防颱準備。 還好天佑金門,雙颱轉向,僅擦身而過,風不大,雨也僅澆溼久旱的大地而已,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但是,當晚我的脖子後方出現了刺痛的感覺,時下也僅漫不經心的覺得可能是防颱時晒傷吧!隨手拿起蘆薈塗抹,心想過個一、兩天就會痊癒吧! 兩天過後,「晒傷」處不僅沒好轉反而不時出現刺痛感,脖子後方一大片紅腫、二大圈結痂性潰爛傷口、還冒出了幾顆膿包,才心知不妙了!心裡冒出曾在會議上聽到專家說金門要加強防範的「隱翅蟲」,上網查了一下,症狀幾乎吻合,下班急忙去看醫生,果不其然是該蟲作祟。 「隱翅蟲並不會螫人,但牠們的體液會對皮膚產生刺激,一旦接觸10~15秒就會引起發炎,接著會感到灼痛,皮膚起泡及潰爛,是為「隱翅蟲皮膚炎」。該蟲體長約0.5至1.0公分,狀似白蟻,鞘翅極短,後翅藏匿於前翅之下不易察覺而得名」。經過上網查詢「維基百科」相關說明,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但我抓破了頭皮仍想不出該蟲何時飛到我的身上,又於何時成為我的掌下亡魂,而在牠香消玉殞之際,用藏在身上的毒素給我慘烈的報復。 「隱翅蟲」的可怕之處在早先就已透過宣導、媒體及傳聞烙印於腦海,但仍無法避免此次事件發生。推究其過程及原因,蟲子可能停駐在我的脖子上,然後在人類本能反應下隨手一抹陣亡了,雖無殺伯仁之心,伯仁仍死於我之手。細想之下,人與人相處又何嚐不是如此呢?一句無心的話或一個無心的小動作,有時候對他人造成了大大的傷害,而最終也常波及到自身。新聞常報導的社會暴力事件,常也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啊!所以,孔子說:「君子慎言」。禮記又言:「故言必慮其終,而行必稽其所敞」,在在說明「謹言慎行」的重要。 然而,回到蟲子事件,再怎麼小心謹慎,在習慣成自然的直覺反應下,終究還是發生慘案。所以,如能透過平時動作的糾正,蟲子停留身上時改以手掌輕揮趕跑的方式取代現行拍打的方式,日積月累變成習慣,最終內化成自然,或許更是減少隱翅蟲帶來威脅的好方法。
-
【小說連載】島鄉往事
「那是不能這樣比的。四年後你的前途無量,而我依然是剃頭師一個。但學做一個終身的剃頭師,為客人理髮、洗頭、修面,絕不輕言放棄。」木興信心滿滿地說。 「對,就是這樣,我認同你的說法。所謂行行出狀元,必有它的道理;相信不久的將來,你一定會成為一個技藝超群的剃頭師。木興,我先祝福你!」天賜誠摯地說。 「天賜,謝謝你的鼓勵,我今天順便帶了理髮工具回來,準備幫我阿爸理髮,等一下我也順便幫你理一理。怎麼樣,敢讓我當試驗品嗎?」木興笑著說。 「真的!」天賜訝異地,「你真的帶理髮工具回來?」 「不錯,我經常向表哥借工具回來,幫我阿爸理髮。」木興點點頭說。(二三九)
-
一次比賽的經驗
耳邊響起一陣巨大的鼓譟,但也無法掩蓋過我內心忐忑不安的心跳。這天,我是以一位一百公尺短跑新手的身分,來參與學校運動會的決賽。 找到屬於自己的跑道位置,單膝跪地,手成蹼狀貼地,擺好姿勢,就定位。這一刻,我發現自己的呼吸聲,像鼓鳴一樣「咚咚、咚咚--」,聽得一清二楚。此刻的我也像蟄伏草叢的野獸,全神貫注等待獵物,直到裁判的鳴槍一響,「預備!碰--」,頓時,我像掙脫枷鎖的野獸,不顧一切往前衝……。 時間回溯到決賽的半個月前,那段每天辛勤跑步的日子,即使已經過了許久,現在回想起來,仍歷歷在目。因為班上同學的舉薦,我誤打誤撞,變成班上運動會短跑代表選手。但我也不因此推諉,反而想努力為班級獲取一個好名次。所以知道要參賽後,當放學時間一到,我便拿起書包,不是往回家的方向,而是先到學校操場,努力練習跑步。 因為平時沒有養成固定跑步的習慣,所以深知我跑步的爆發力和速度都尚不足夠,希望能在比賽前勤加練習,像考試一樣惡補,彌補與其他選手的差距。在練跑時,因為接近比賽,也有其他同學在練跑,不遠處,一位素未蒙面的同學,吸引我的目光。 有如獵豹般迅速的速度,掠過我身邊,一眨眼就抵達跑道終點。當下就像是龜兔賽跑,她是那隻健步如飛的兔子,而我像動作慢吞吞的烏龜。我在一旁欣羨望著,渴望能像她一樣跑得快。 我在內心默默決定,以她為目標努力,效仿懸梁刺骨的精神,即使流下汗水,充滿疲憊,甚至跑到腳上有一顆顆的水泡,也不以為苦,越接近比賽,每天越勤奮練習,只為在當天有亮眼的好成績,為自己也為班上同學爭取榮譽。 跑步時,腦袋摒除所有的雜念,只專注一個信念,就是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往前方的終點奔去……。我起跑後,漸漸地超越身邊一個個選手,也把當初的汗水、疲憊、顧慮都拋在腦後,抵達終點線的剎那,我流下感動的眼淚,因為發覺我竟然是100公尺決賽的第一名,而且身邊的第二名是那位激勵我的選手,我以些微的秒數險勝。想不到龜兔賽跑裡的烏龜,也有比賽獲勝的一天。 這是一次辛苦但十分寶貴的經驗,比賽過後,我也一直保持運動的習慣。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說:「人生恰恰像馬拉松賽跑一樣,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稱為勝利者。」讓我了解到,人生不會事事一帆風順,有順風的安逸,也會有逆風的困境,而面對困難時,在過程中努力不懈,並且堅持到最後,不管有沒有成功,你也會是自己人生中的贏家。
-
療癒性的金門俗語
「宗博館如同心靈療癒場」(世界宗教博物館季刊)、「療癒之泉──格蘭菲迪臺灣藝術家駐村計畫12週年」(文化快遞)、「祈壽且療癒的巨龜」、「日本關東療癒之旅」(聯合報)……,與療癒有關的文章經常出現報章雜誌,足見能達到療癒效果的事例有增無已。「療癒」二字,從字面上看,應是「透過治療的過程達到痊癒的效果」。然而治療的方式不一而足,除了正統的醫療管道之外,其他相關療法,只要有助於病情的痊癒者應皆屬之,隨著時代的進步,療癒方式跟著推陳出新。 現代醫學昌明、院所普及,五步一診所,十步一醫院,無論大病小症,全賴醫生診治,然而在醫療匱乏、資訊短缺的年代,治療談何容易,只要病痛輕微,通常都是自行處治,從金門俗語中即可窺見一二。 在日常生活中,身體難免出現異狀或外來侵襲造成不適,就在他人的協助下,配合民俗療法,邊療邊唸相關療癒性質的俗語,即可達到相加相乘的效果,隨之不藥而癒,僅就母親所知提出幾則: ▓「驚耳無驚人,驚著老大人;驚耳無驚膽,放屎硬橄欖。」──本意為「驚嚇來自耳朵感官,只嚇到外耳為止,不會嚇到本人,希望轉移到老人家身上;下半句也是只嚇到外耳而已,未致嚇入內膽,並祈求大便軟硬正常,不再腹瀉」。本則適用於嬰兒,由於初生嬰兒膽量極小,即使風吹草動也受影響,更遑論驚聲巨響,或是擔心不慎沖犯凶神惡煞,魂魄受到驚嚇而失衡。難怪母親常說:「育仔大,驚仔大」,尤其是嬰兒,病痛不會表達,父母只能旁敲側擊,根據前人經驗去推斷,倘若出現放青屎、臉色青損損、夜間哭鬧、情緒不穩等症狀,表示嬰兒受到驚嚇,母親應多予擁抱安撫、輕拉耳朵,備妥一杯生米,以嬰兒內衣包好,從額頭開始,而後胸腹、手足、腳底,由上而下依序輕撫全身,一邊唸著此語,再將杯米放置枕邊陪睡三日,過後將米煮飯拜床母,祈求床母保佑嬰兒消災解厄,「日時笑咪咪,暝時睏嘁嘁」,如是作為,嬰兒自可日漸痊癒。 ▓「針眼」學名「麥粒腫」,金門話叫「生目針」,「生目針」在兒時是一件難以啟齒且羞恥無比的「大事」,因為是偷看女生小便的下場。目前要看眼科,昔日無此便利,大都由母親自行治療,母親拉起衣服下襬的一角,直接觸及針眼部位,一邊唸著「裾有針,目無針,裾有針,……」持續數次,針眼便不日可癒。本意即衫裾才是針目之所在,眼睛不該長針眼,祈求長回原處。 ▓眼皮跳動以今日醫學觀之,乃自律神經異常所引起的肌肉不正常跳動。昔日則認為「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且有男女之別,一旦是跳災,心裡便有一股莫名的恐慌,似乎大禍即將臨頭,母親便會輕拉眼皮,一邊唸著「正目掣,倒目煞,好事來,歹事煞,觀音菩薩來擺撥」,祈求菩薩大顯神力,消災解厄、化凶為吉,經此祈禱過後,心情寬敞許多,眼跳也隨之逐漸消失。 ▓金門風沙頗大,大風起兮塵飛揚,「坱著目睭」乃常有之事,有時沙土、有時飛蟲,一旦異物入眼,「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記得兒時,母親總是翻開眼皮,而後對準異物,使勁吹氣,直到異物脫離,或以手帕一角拭去異物,並且唸上「目睭公,目睭婆,連鞭歕,連鞭無」,尊奉眼睛為「公婆」,視同神明看待,經此一番處理,似乎好得更快。 ▓兒時曾見耳根裂傷流垢之孩童,據說是以手指指著月亮觸怒月神所致,因而兒時對月亮特別尊敬,不敢輕易冒犯,深怕受罰。每當月兒高掛天空時,便很虔誠膜拜,若是無意中指著月亮,母親便會要我趕快拜拜,口中念著「月娘嬤,恁是兄,阮是弟,毋通 金刀,割阮的金■耳」,祈求月娘嬤寬恕小孩無心之過,月娘嬤便會寬宏大量,不加追究,否則,下場可能如同前者。 ▓從大人的神情及俗語的暗示,兒時深信吃飯嗆到將有禍事降臨,母親急忙要求小孩伸出手來,邊拍邊唸「一二三四,著咳嗾無代事」,似乎是透過拍打將惡運化為烏有;若無旁人協助,也可自拍牆壁,口中念著「拍壁,無影跡」,同樣地,透過拍牆讓惡運消弭於無形。 ▓「蜈蚣咬,雞母哈;杜定咬,買棺材。」──這是一則教導療癒的俗語。金門老厝,各類昆蟲應有盡有,蜈蚣也非稀客,兒時曾見父親拿起木屐追打大蜈蚣,父親說蜈蚣經常成雙結對、有一必有二。一旦被蜈蚣咬傷,立即抓來母雞取其唾液塗抹,便能袪毒消腫,這是祖先的教法;若是被杜定(蜥蜴)咬傷,祖先也無能為力,只有聽天由命或準備後事。 ▓嬰兒經常「垂涎三尺」,不由自主地滴滿胸襟,父母擔心流一輩子,通常在出生滿四個月,特地為嬰兒舉辦一次「收涎儀式」,胸前掛著一串收涎餅12片,再以餅乾輕抹口角上的津液,而後唸著「收涎收離離,嬰仔好育飼;收涎收乾乾,較緊叫阿爸。」祈求嬰兒容易養育、順利成長。如果是女嬰,乘此良機,加唸「收涎收乾乾,明年生膦脬;收涎收離離,新年招小弟。」希望藉此儀式達成生男願望,然在俗語中卻無祈求生女之句,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隨處可見。 ▓手麻腳痺乃常有之事,除了相關疾病之外,一般無關緊要的麻痺,可能是姿勢不良或循環不佳造成,每逢麻痺產生,配合唸著「腳痺哥,腳痺嫂,無人摸,自己好」,客客氣氣地尊奉「腳痺」為兄嫂,祈求不要再麻痺了,經此一唸,未隔多時,麻痺便逐漸好轉。 ▓兒童到了始齔之齡,乳牙自然脫落,脫落的乳牙不可隨意丟棄,這是一件極為慎重的大事,首先要在床前立正站好,兩腳尖對齊,再將乳牙丟進床底,一邊口中唸道:「雙腳徛齊齊,予我發齒平平平」,祈求重新長出一口整齊漂亮的牙齒。然而本則對我完全無效,因為我一切遵照辦理,卻漲出一口參差不齊的爛牙,令我大失所望,只能說是「盡人事,聽天命」。 俗語的療癒性質與其他療癒方式「殊途同歸」,目標一致,藉著無形的神力、民俗的運作與虔誠的膜拜,達到心靈上的寬慰,的確具有心理上的療效,姑且不論其科學性與真實性,畢竟老一輩的曾以此法療癒幼輩,蒙恩受惠者不知凡幾,在漫長的醫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也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資產。
-
夏卡爾
紫衣男人環抱白婚紗的女人 在溫馴動物與女神的護佑下 大鳥載著他們乘風飛揚 飛入記憶與夢幻的世界 只有花束、戀人、和天使 一片色彩濃烈的海洋 原始伊甸園 不知貧困不思迫害不見陰影 蓓拉是上帝送的一朵花 一朵神奇的花 散發永恆幸福的光芒 當流星劃過夜色 綠色小提琴手在屋頂演奏和諧的旋律 小貓倚靠窗台訴說: 緊緊依靠 所以忘情忘我 註:夏卡爾出生在白俄羅斯,在法國,他受到了後印象派、表現主義、立體派等思潮影響,畢卡索評論夏卡爾:「從馬諦斯以後,他是唯一真正懂得色彩的人。」從俄國擴散至整個歐洲,甚至到美國,夏卡爾的作品受到許多人喜愛。
-
驚艷
我總說自己非常幸運。四月天,每當伏案一段時間,雙眼傳來一陣酸澀的疲憊,只要將頭轉向左側,讓眼神翻越矮牆之外,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大片黃燦燦的油菜花,美景如此輕易可得,是不是非常幸運? 偶爾飛來一大群黃色身影的嬌客,一隻隻小粉蝶正在鋪滿澄黃色的毯子上翩翩起舞,看起來是如此熱鬧喧騰。站起身來走出去,近看一朵朵不起眼的小黃花,在一畦接著一畦綿延到遠處時,就形成一片金黃燦爛的壯觀景象,十分耀眼。一對情侶徜徉在黃色花海裡,擺好姿勢,調整好自拍器,瞬間留下詩情畫意。 記得初春時分,在霏霏春雨中,一點點有如繁星般的綠意,紛紛從滋潤的泥土裡探出頭來,綠蔥蔥的小不點才剛挺直腰身,時間飛轉,轉眼間就形成一大片黃澄澄的油菜花田,令人驚艷! 田邊經過春雨洗禮、一片清新綠蓊蓊的竹林深處,此時傳來啁啾悅耳的鳥鳴。回到窗前,忽地,一隻振翅飛過矮牆豐麗多彩的雄雉,一腳踢翻覓食的廚餘桶,留下驚鴻一撇的珍貴場景,順便驚斥一隻正在昂首闊步的大喜鵲,剎那間的對比畫面讓人不及捕捉。 稍遠處於清明節前栽種的洛神花,此時也開始進入開花期,長達兩個多月的花期,將於凋謝後,經過熱情如火的盛夏、濃情寫意的秋風,由原本的淺紅色轉為暗紅色時,紅寶石一般的花萼,舒展紅豔豔的嬌影,為秋天添加一襲襲喜宴的紅衣,望向那一樹樹紅色蘸墨,我彷彿讀出洛神花神想要的訴說─一季花開的燦爛。
-
【小說連載】島鄉往事
「天賜,雖然我們在這個村莊並非是什麼至親,但兩家人都同時歷經一段不幸的變故。你沒有了父親,我卻沒有母親;你娘母兼父職,我爸則父兼母職,同樣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因此,既然有相同的命運,也應該相互關照,並非誰可憐誰。更何況你必須遠赴異鄉求學,並不是繳完學費後即可高枕無憂,還必須面對極其現實的生活問題。儘管我日後從事的是一種較卑賤的剃頭職業,但我不偷不搶,每分錢都是以勞力換取而來的,所以感到心安理得。今天當你尚未學成,又得為生活費煩惱的情境下,如果能幫你一點小忙,比我月存五百塊還有意義。這也是我準備寄一點零用錢給你的最大理由。」木興低調而誠懇地說。 「木興,我知道你是基於我們兩家多年的情誼想幫助我,有你這位好兄弟是我的榮幸,你的心意我也會永遠記在心坎裡。將來如果有需要,我一定會寫信請你幫忙。但我現在也必須誠摯地告訴你,職業是不能分貴賤的,只要憑本事以勞力換取而來的報酬,都是高尚的職業。說真的,在這個現實的社會能學得一技之長,那是非常可貴的,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怕沒飯吃,所以你千萬不可自卑,要以擁有剃頭這種技藝為榮。」天賜開導他說,卻也不忘調侃自己一下,「雖然我考上大學,但必須苦讀四年才能畢業出外謀生,而你不久即可賺錢貼補家用,認真說來,我還真不如你呢!」(二三八)
-
何草盛而苗稀
家鄉有一句俚語:「豬毋大,大到狗去。」大意是「辛苦費心餵養,期望快快長大以賣錢支撐家計的豬仔長得慢,反倒是用來看家,不在意個頭大小的狗兒長得特別快。」頗有事與願違之嘆! 西漢楊惲的《拊缶歌》寫道:「種一頃豆,落而為萁。」後來他因此詩而獲罪入獄,慘遭不測。撇開政治隱喻或他人構陷臆測不談,種過田的人大都有類似的經驗,種植的作物長不好,偏偏雜草叢生。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就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詩句,那是一位「農夫」對眼前所見之實景的描述,他當然也見怪不怪,淡然處之。隨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兩句話絕對是說到躬耕農夫的心坎裡。特別是盛夏,天氣炎熱,利用太陽升高之前與落下之後的時段趕做一些田裡的農事是很稀鬆平常的。憶及年少時與家人在田裡耕作,心情也是如此,而「汗滴禾下土」這詩句更是放眼望去所有農友們的寫照。偶遇午後陣雨,在汗水與雨水的交融下,化做歡天喜地的愉悅。尤其是種番薯(種菜苗也是),這種心情感受最為強烈。二十餘公分長的番薯栽壓入泥土後需留個小窪,以備澆水時蓄水之用,待水消去之後再將小窪一個一個蓋滿泥土,免得番薯栽被太陽曬枯,只留芯芽露出泥土之外。陣雨既消暑,又能免去挑水澆水之勞,最重要的是豐沛的雨水增加番薯栽的存活率,這是農夫淋雨淋得歡天喜地忘卻辛勞的道理。 人生常會遇到不如意事,農家收成不好更是常有的事。不論楊惲是否真種過一頃豆,像楊惲嗟嘆「何豆落而為萁」者有之,以此景況來個「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借題發揮一下,無端感慨一番者有之。 老萌家不種豆,也沒地可種,唯有陽台盆栽數株。其中一盆初始是種石蓮花,不料石蓮花長得不肥碩,蕨草反倒竄長得很茂盛。蕨草屢除又長,老盟心想,不過一盆栽而已,既然蕨草「誓與石蓮同盆」,索性隨它去,沒想到長得還滿有無心插柳的逸趣。瞧!蕨草彷彿懷著歉意地說:「對不起,借過一下」,石蓮則瀟灑地回答:「沒關係,請便」呢!
-
俗語中的養生之道
「吃越多病越多,吃越好死越早」,斗大醒目的標題駭人聽聞,因為我是經常吃很飽、也希望吃很好的人,看後能不震驚? 平心而論,這個論調已然暗示養生的重要,人在年輕力壯時暴飲暴食、無一忌口,待到年老體衰、百病叢生後才後悔莫及,其實養生應該從小養成,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屬。試看近日新聞:有位十一歲孩童每天不離甜飲,已成脂肪肝患者,似此種種,屢見不鮮。 現代醫學昌明,醫生經常透過媒體呼籲養生,並且教導方法,然而早年無此進步,只能經由口耳相傳、代代相授的俗語,雖無科學證實,但憑祖先經驗的累積、不斷的嘗試,雖不中亦不遠矣! 本篇所列俗語,涵蓋兩岸各地,各地前人的智慧,值得借鏡,茲將各地俗語中的觀點,相提並論,一則作為吾人養生的參考,二則對照現代醫理,驗證俗語之可信度及其永恆的價值。綜觀各地俗語中的養生之道,不外飲食、營養、衛生、睡眠、運動與心境諸方面。 首先就從開頭「駭人標題」的成因談起,金門俗語云:「脹豬肥,脹狗瘦,脹人黃酸桶。」無論是肥胖或面黃肌瘦,都是多食惹的禍,都不是健康的表徵,因而客家俗語:「食少神健,食少壽長。」川北俗語也說:「少吃,多吃;多吃,少吃。」其意即每餐少吃,便可延壽多吃幾年;反之則少吃幾年。尤其晚餐最須少吃,金門俗語云:「暗頓減一口,食仔九十九。」無獨有偶,陜西人也持同樣看法:「夜飯少食一口,壽命多活一把」、「少吃多餐,病好自安」。至於三餐如何吃法?金門俗語云:「早頓食飽,中晝食巧,暗頓半枵飽。」言下之意,早餐吃飽才有體力、中餐吃好才有續航力、晚餐半飽讓腸胃休養生息。陜西人則說:「早飯要早,午飯要飽,晚飯要少,不吃更好。」四川人說:「三個老者九十九,一個晚飯不入口。」晚餐少吃甚至不吃,這些說法與名醫鄭振鴻院長的「生活中醫10招」相去不遠──「早餐像皇帝,要吃得好;午餐像王子,要吃得飽;晚餐像乞丐,要吃得少」。 為何「吃越好死越早」?現代生活富裕,營養過剩,形成三高等各類富貴病,以致病痛纏身。因而江蘇俗語:「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錢來又滋補」,陜西人說得更清楚:「吃米帶點糠,一家保安康;吃麵帶點麩,一家都有福」、「金糙米,銀白米」、「吃狗食,活九十」,足見粗茶淡飯,營養為重才是上策。 同時飲食也要注意衛生,臺灣有句俗語:「千滾無■,萬滾無毒」,提醒熟食可以預防病害;山東人說:「魚吃新鮮米吃熟」、「不乾不淨,吃了生病」,千萬不要誤信「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謬論;山西人又說:「清早起來吃開水,賽於太原府裡坐」,符合今日醫學每天喝水2000CC的說法;廣東梅縣俗語:「飯飽不洗澡,酒醉不剃腦」,也合現代醫理。 再來談談飯後的養生,電視廣告辭:「飯後走一走」,試看北平俗語:「飯後一百步,氣死老藥舖」;察哈爾:「飯後走百步,強吃藥三副」;甘肅酒泉:「飯後三千步,勝似做知府」,各地看法一致,應是有助於消化。鄭院長所提的「烏龜理論」說得更具體:「晚餐飯後休息30分鐘,再走30分鐘」,先休息再走才是正確之途。 記得國中國文有篇課文:《運動最補》(夏承楹著),認為「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運動補」,可見運動也是養生的重要條件。所謂「要活就要動」,故而陜西俗語:「打拳練身,打坐養性。」河北也有「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能動能靜,身心健康;山東俗語:「老翁九十九,走路叉著手,天天吃蘿蔔,病從哪裡有。」腰腿健、脊力強、有營養、病從何來?因而廣東人說:「窮健抵富貴」,健康即是財富。鄭院長也提及「日行萬步」,達到國健署建議的目標。 鄭院長說:「白天養陽宜多動,晚上養陰要睡好」,最好能晚上11時就寢,早上7時起床。金門俗語云:「三更鼓睏會著,較好食補藥。」又云:「食著照三頓,睏著照時陣。」江西俗語:「早起早眠,福祿綿綿」、「早睡早起,富貴到底」、「早歇早爬起,家婆大人歡喜」;湖南俗語:「早晨起得早,如同撿個寶」,皆在強調早睡早起的益處。睡眠不能欠也不能借,金門俗語:「一日無眠,九日睏(勿會)盡。」引申出「一夜不眠,十日不安」、「一夜不宿,十夜不足」。睡眠以8小時為宜,午睡也不得超過30分鐘,否則反而有害,因而陜西人說:「好人能睡成病人,病人能睡成死人」。金門俗語:「睏飽食,食飽睏」,遲早睡出病來。 在心境方面,鄭院長提出「知足常樂,無所欲求,想得太多,反而勞神傷身」,正如臺灣俗語所云:「厚操煩,人快老」、「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江浙也云:「笑笑話話散散心,勿笑勿話要成病」。因為「心不病則身不病」,心若泰然,百體和順,金門俗語云:「笑頭笑面食有剩,憂頭結面苦(勿會)盡。」河北俗語:「一天三大笑,勝過吃補藥」、「笑門福來」、「笑長命,哭生病」;陜西人也說:「一天笑幾次,大夫都莫事」,相對於笑的是氣,浙江人說:「不要氣,不要惱,氣氣惱惱人快老」,陜西人則說:「屁多沒病,氣多沒命」,又云:「氣大傷身,樹大傷根」,因此,我們要「多笑少氣」。 另外心境寬廣也很重要,金門俗語云:「有量著有福」,器量大則福氣長;陜西俗語:「人寬不如家寬,家寬不如心寬」;廣東人云:「不要屋寬,只要心寬;但求心寬,何須升官?」又云:「氣寬壽長」,所謂「心寬體胖」,心境豁達,通體舒暢,自然福壽綿延。陳存仁醫師在《中國醫學史》特提「樂天長壽辭」:「健康要道,端在正心;……毋憂毋慮,即是長生聖藥;常開笑口,便是卻病良方;……昔日七十已稱稀,今後百齡不足奇」。 綜上所述,養生並非單一途徑,而是多方配合。正如河北俗語所云:「長壽有三道:早起參星斗,晚飯少吃口,老婆生得醜。」河北人除了早起少食外,還包括切勿縱慾過度;山東人則認為:「早晨不喝空心酒,半夜不摟女人睡,一活活到九十九。」空腹不喝酒也列入保健之道;上海人說:「睡得著,吃得落,灑得脫,逍遙樂」,亦即飲食、睡眠與心境調適齊頭並進,足見養生長壽是一件全方位的「工作」。 養生之道,不尚空言,貴在實踐,若能身體力行、持之以恆,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則終身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