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官澳遊四季──蘿蔔趣
對於一場需要自費五百元,主辦方是社區自辦的農村體驗活動,您會選擇參加嗎? 您的回答也許,會,畢竟「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已逐漸被社會大眾接受,但這樣的民眾畢竟是少數,以長期居住在金門的經驗來看,絕大多數的鄉親參與活動往往是因為有贈品。一場沒有贈品、需自掏腰包的社區活動,報名情況會如何著實令人好奇。 因此,當我在平台上看到官澳在今年度將推出四季不同主題的農村體驗活動,且須完成匯款五百元的報名費才算報名成功時,確實有些訝異,心裡想:「這樣的自費活動,在金門真的能夠辦的成嗎?」 近幾年,金門有不少村落積極推動地方活動,而官澳是其中崛起速度相當快的社區。在許多不同場次的活動現場,經常能夠看到他們社區攤位的身影,尤其是那款小巧可愛的「大黍草掃帚」特別吸引大家的目光。這個將外來植物用傳統高粱掃把的做法做成大大小小不一的環保小掃帚很特別,不僅可以清掃桌面、鍵盤,裱框後也能當作室內擺飾,自帶一份簡約的美感。因此,每當官澳社區擺攤,總能吸引不少人駐足停留。 報名?不報名?在下定決心報名前我的心裡其實也是上演了很多內心戲,最後決定與好友們一起揪團報名。原因無他,所有的疑惑都需要親身體驗一次才能明瞭。 是的,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活動?除了社區導覽、動手拔蘿蔔樂趣多、一頓特色午餐、一份可以帶回家的特色伴手禮,感覺確實挺划算。然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樣一場顛覆傳統社區經營模式的活動是否能夠真的感動在地人?是否能夠永續經營?又或者,這樣的經營方式能否行銷成功,為金門創造出另一種吸引觀光客的可能。 然而,天公不作美,活動當天一早,天氣非常不穩定,尤其前一天的大雨讓一早的活動蒙上了一份陰影,如果又下雨肯定大家都要淋成「落湯雞了」,不過由於主辦方未發佈停辦通知,所以我們還是決定碰碰運氣。 有趣的是,因為一開始沒注意活動地點,竟跑錯到官嶼里民活動中心。現場空蕩蕩,連工作人員都沒有,讓我們一度感到疑惑。還好經過詢問,才發現真正的集合地點是在龍鳳宮,趕緊前往報到。 來到現場,意外發現參加的人其實還蠻多的,大部分以親子為主,也有夫妻同行。原來,自費活動在金門真的開始有人願意參加,而且人數還不少,這也顯示了金門人的觀念正在改變中。 活動首先從社區導覽開始。俗話說:「青嶼祖厝、官澳宮」,第一站導覽便是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龍鳳宮。這座歷史久遠的廟宇雖然經過修繕,依然保留了許多傳統的建築特色。石壁、戲台腳、還有林天助大師以高粱桿親手繪製的黑白壁畫,皆相當珍貴。此外,由於歷史背景的影響,龍鳳宮內供奉的神明眾多,包括「天妃廟」、「鳳山寺」、「赤埕宮」等多間廟宇的神祉,使其成為金門少數仍保留豐富歷史痕跡的宮廟。 除了聲名遠播的龍鳳宮,官澳還有七棟別具特色的洋樓,這天,我們走訪了陳家洋樓、李康塔洋樓與藏興古厝,其中李康塔洋樓已被登錄為金門的歷史建築。這些洋樓的建築之美令人屏息,而其獨特的防禦措施,更顯現了昔日金門因盜匪猖獗,居民為了因應搶劫、侵擾而發展出的獨特應變智慧。 官澳另一個特點便是風獅爺的數量冠居金門。村莊外圍共有四尊大型風獅爺,村內也有四尊鑲在牆壁上很容易讓人錯過的小型風獅爺,現在還多了隱藏版的酒瓶蓋風獅爺這樣的創意作品。來官澳尋找風獅爺真的是一項非常吸引人的活動,所以就算天空真的下起了細雨,大家的興致一樣不曾稍減。 隨後,時間來到十點多,迎來了本次活動的重頭戲-拔蘿蔔!對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拔蘿蔔或許不算稀奇,但對現代的孩子而言,這是一場難得的體驗。當孩子們用雙手拔起大大的蘿蔔時,那種興奮表情,便是這場活動最動人的一幕。因為孩子們的開心也感染了大人,不知不覺也跟著孩子們嘿呦、嘿呦拔起了蘿蔔。 經過一番體力消耗後,大家帶著戰利品-新鮮的蘿蔔,徒步返回官澳里民活動中心。這樣陰雨綿綿的天氣,反而讓這段步行顯得格外悠閒與愜意。 回到活動中心,社區志工已經備好「菜頭圓」材料,參加這次活動其實有部分原因也是衝著「菜頭圓」而來。聽說這是金門地區小年夜都會準備的傳統美食,不過,我們發現這項逐漸被遺忘的古早味美食,應該是東半島村落在年節才會準備,因為我們幾個住西半島和烈嶼的對「菜頭圓」都毫無所知。 等待菜頭圓蒸熟的過程也到了飢腸轆轆的時刻,誠意十足的社區志工們幫大家準備了滿滿一大鍋的特色炒米粉、貢丸湯、社區醃漬販售的菜脯讓大夥品嘗。簡單卻美味的炒米粉特別好吃,讓我們忍不住一碗接一碗吃的滿足又幸福。臨走時社區準備了特色伴手禮-蘿蔔糕,還把我們動手做的「菜頭圓」送給大家,讓參加的人都滿載而歸,為這趟旅程劃下完美的句點。 參與官澳這場自辦的農村體驗活動,我發現跟以往金門其他社區辦理的活動有很大的不同。不再只是單純的園遊會、闖關遊戲,而是真正讓參與者深入了解地方的文化和農村特色。藉由在地人的導覽讓參與者對社區有了初步認識與了解,藉由動手DIY體悟農民的辛苦及食物跟人的連結,經由這樣的活動讓參與者跟社區有更多的親近,並與當地建立情感聯繫。 這次「官澳遊四季─蘿蔔趣」,讓我對金門的「農遊導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了解到,這個社區的理事長及執行長和全體居民真的是非常認真的經營社區。因為用心所以才會有這麼感動人心的活動,所以接下來還有三季的活動值得大家期待、給予支持及鼓勵。 或許,金門的社區發展模式,真的開始迎來一場嶄新的轉變。未來,若有朋友來金門,這麼優質的行程絕對值得推薦,讓更多人有機會一起來感受這片土地的美好及在地鄉親的溫暖。
-
新生媽寶入住
當年在美國學校就讀了一個學期,寒假結束後接著便是春季班學生入學,住在學校宿舍的我隔壁搬來了一個新生,同樣也是台灣人,但那名新生卻是大多數人所認知的「媽寶」。 那名新生與父母一同前來美國,他的父母跟他一起來到宿舍後便開始為他張羅一切,從買家具、超市買菜、環境清潔跟準備三餐。或許初來乍到父母總會希望能為孩子做到最好,但如果是已經在台灣大學畢業,前來念碩士班年紀的學生,這些事情似乎更應該自我打理。 當然原生家庭想如何照顧自家小孩是個人自由,但正式開學後父母也無法一起待在學校陪讀,因此聽說他父母害怕兒子在國外沒有好好吃三餐,還拜託同棟樓有煮飯習慣的同學,希望他們有做飯時能邀請他兒子一同用餐,他兒子會支付費用。 雖然那些同學拒絕了,畢竟都已是成年人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跟規劃,人應學著如何照顧自己,就算是媽寶,到國外也該學著長大才是。
-
超值的一支傘
一日中午時分,路過一封街集市,一頂頂如華蓋般的大傘整齊排開,傘蓋下是攤位,便信步閒逛過去。有手作坊,有小吃食,有擺賣各種物件的商品…… 見一傘攤,攤子前側立一塊大布招,上書特大字:完美瞬收傘。好奇收傘如何完美,駐足看完招布上其他的大小字,原來是有記憶的傘,收傘後能憑彈性記憶膠膜復位。廣告用詞是:三秒克服你的強迫症。詢諸價錢,近千元。想想,花個三十秒收傘無妨。 正想移步離開,瞄到賣傘少女似有失落感。轉而流覽攤位上其他收束齊整,無記憶的普通傘。挑了一把問了價便要買下。少女居然兩手高舉雀躍歡呼:「耶!終於成交了一筆。」 家裡並不缺傘,但多買一把也不占空間,何況還附加了賣傘少女的快樂,以及連帶感染了快樂的我的心。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大箍呆誠摯地說:「我知道妳是一個既純樸又善良的女性,但偏偏受到命運的捉弄,成為人家的養女,才會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但今天,當妳長大找到歸宿時,即使家中經濟大權仍然在娘手中,可是身為妳的兄長,雖然不能送妳嫁妝一牛車,至少也得聊表我的一點心意,才不會辜負我們兄妹一場。」 秀香紅著眼眶說:「數年來,雖然我們兄妹合力耕種,養豬養牛又養羊,可是農作物的收成,販賣豬羊的收入,全部交給娘,所以你並沒有多餘的錢可買嫁妝送給我。哥,你就送我一個蕃薯和一個芋頭,讓我帶到婆家去種植,除了讓它生根發芽、成長茁壯,然後代代相傳,也留下一個永恆的紀念。」 大箍呆笑著說:「芋頭和地瓜雖然是我們賴以維生的農作物,但如果真是以它來做為妳的嫁妝,可能會讓人笑到肚子痛,也會當成村人茶餘飯後談笑的話柄;甚至妳也會受到波及,原來秀香的哥哥真是一個如假包換的大箍呆,才會送她芋頭和地瓜做嫁妝,秀香有這個哥哥真是丟人現眼啊!」 秀香認真地說:「別人怎麼說是他們家的事,在我心中,你是屬於大智若愚那種典型的人,從外表看起來好像很愚笨,但卻是一個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但有涵養,也不露鋒芒。所以有你,我感到光榮;有你,我才有今天。只要你送我一個蕃薯和一個芋頭來展現你的心意,我就心滿意足,其他就免了。」(八三)
-
吹牛皮‧放屁‧蓋
每當看到一個人愛說大話的、在眾人面前胡扯一番的時候,總會有人不耐煩地沖口而出:「好啦!你就省點力氣,別再吹牛皮了!」可見人們是用「吹牛皮」來形容那些愛說大話的人。 這句話的流傳,至少也有幾百年了,但是究竟是怎樣衍傳而來的,歷史並沒有確切的記載,北方人說這句話是黃河上游地區自古流傳下來的一句方言。 自古以來,黃河水患一直是北方居民最感頭痛的事,尤其是黃河上游,水流湍急,就連船隻行駛也非常地危險。過去,這一帶居民所用的交通運輸工具都是皮筏。皮筏是將羊皮或牛皮制成一口口的袋皮,使用時先將袋內充滿了氣,再用細板條連接起來,然後放入水中。這玩意兒入水不沈,隨波上下,看起來驚險萬分,實際上卻十分地安全。 皮筏充氣,一般都是在黃河邊進行。羊皮袋小而薄,吹起來不甚費力,倒是牛皮袋大而厚,需氣量多,吹起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通常吹牛皮袋的時候,總是先將羊皮袋作為氣囊,在羊皮袋的一頭繫上一根鐵管,並且把鐵管塞入牛皮袋的袋口,然後再將另一頭充氣。羊皮袋的氣充滿了以後,通過鐵管,一次復一次地壓入牛皮袋,好像是氣筒在打氣,十分地費力。 正因為吹牛皮袋的人很費力,所以當地人每遇到那些好說大話的人時,往往會不屑地說:「請你到黃河邊上去吧!」意思是說你既有這麼大的氣力,幹嘛在此胡縐,還是去「吹牛皮」吧。後來的人相沿成習,「吹牛皮」就成了說大話的代表了。 但是,用「吹牛皮」來形容說大話者,這算是客氣的啦,有些人聽得不順耳時就會破口大罵:「放屁」! 「屁」是肛門裡頭的臭氣,天生就不是好東西,把「吹牛皮」形容成「放屁」,可見其「臭」了。 「屁」通常分有數種:會臭的叫「臭屁」,會響的叫「響屁」,而又臭又響的叫「連環屁」。 以前曾有一個頑劣學生,老師出上聯:「紅花不香,香花不紅,玫瑰花又香又紅」要他續對下聯。他正在熟思間,突然聽到老師放響屁,乃靈機一動,對曰:「臭屁不響,響屁不臭,連環屁又響又臭」,老師怒不可遏,難免要賞他幾個大板。 為什麼形容說大話的、胡扯的叫「放屁」呢?根據宋人《老學庵筆記》裡的記載是這樣的: 在宋高宗時,有一個書生名叫毛德昭,他是江山人,幼年就十分苦學,常常廢寢忘食,而經典史集都能吟誦自如,可說是當地的學子。不過,他有個缺點,常常會在眾人前大談闊論,議是評非。 有一年,他到省城臨安赴試。在當時,朝廷為奸臣秦檜把持,若是愛批評是非者就會被他殺頭,十分地殘暴無道。當時,另有一個赴試書生,名叫唐錫永,他平常也愛在眾人面前胡亂瞎扯吹牛一番。有一天,他在京城朝天門附近的一家茶肆中,邂逅了毛德昭。也許是同「好」,乃擇在毛德昭的旁邊坐下,附耳對毛說:「久聞先生敢言,不知秦大師如何?」毛德昭一聽,嚇得全身發抖,立刻起身掩耳大叫:「放氣!放氣!」說完轉身就走掉了。 這兒所指的「氣」,就是指肛門所放出來的「臭氣」,後來索性就叫「放屁」了! 除了「吹牛皮」和「放屁」之外,還有用「蓋」來形容說大話和吹牛的,尤其是時下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請你「少蓋」。現在說「蓋」的人,可要比「吹牛皮」、「放屁」的人還來得多了。 「蓋」,是時下的時髦話,不久前,在報端曾經拜讀過一篇「蓋風不可長」的方塊文章,是指目前會「蓋」的人很多,而且也提到會「蓋」不是件好事,所以勸大家別讓這種風氣滋長下去。 「蓋」字剛流行的時候,大多數的讀者都感到莫名其妙,既無法顧名思義,又不知典故係出何處,為了表示自己能跟上時代,索性就讓這「蓋」字「蓋」下去了。 其實在很多古書中都曾提到這個「蓋」字。如《昭明文選》的「鄒陽獄中上梁王書」一文中的記載:「語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說:「相識多年,直到頭髮白了,還是和新交時一樣,如果在路上偶然邂逅,也會停車交談,好像有多年交情一樣。」如果作單字解,這「蓋」字就是「暢談」的意思。 《孔叢子.雜訓》說:「遇程子於塗,傾蓋而語。」《志林》也載:「傾蓋者,道行相遇,駢車對語,而蓋相切,小欹之義。」很顯然的,如果在途中遇故知、或是談得來的人,往往就會「蓋」個沒完似的。宋詩人黃庭堅曾寫過這樣的詩: 交蓋春風汝水邊,客牀相對臥僧氈。 這詩裡的「蓋」字,也正是「暢談」的意思。 「蓋」字除了上述的意思之外,尚可當「涵蓋」、「遮蔽」的意思,如「蓋世英雄」、「欲蓋彌彰」等。當你在「蓋」人時,也就是用話去把對方唬住,如某件東西的罩蓋一樣,說的人口沫飛濺,聽的人如醉如痴,反正「蓋」死人無罪,非但不必繳稅、不必坐牢,更能逞口舌之快,何樂不為? 「蓋」,也有分等級的。通常稱那些會「蓋」的人叫「蓋王」,而特別會蓋的稱「蓋仙」。如果你是個會「蓋」得別人百聽不厭的人,毫無疑問的,你準是一個江湖「大蓋仙」了。
-
浯江夕照
董嶼阻浪,江口平靜 鷺鷥吐哺,雛鳥昂頸 先餵哪隻?父母煩心 夕陽西斜,水面五彩 燭光漸亮,漁船歸來 晅暉漸失 海線夕陽如月 夜幕低垂 海鷗影消音滅 浯江夕照 輕雲薄霾 嫦娥盛裝追落日 梁山伯與祝英台 註:董嶼又名建功嶼。
-
咖啡,社畜的合法興奮劑
早晨八點,公交車裡飄散著一股奇妙的香氣,那是拿鐵混著美式、再摻點焦糖瑪奇朵的綜合香味。乘客們左手抓扶手,右手握紙杯,眼神空洞如喪屍,直到第一口咖啡滑入喉嚨的瞬間,瞳孔才像手機充電般亮起藍光。是的,現代人開機儀式從按電源鍵改成了按咖啡杯蓋,畢竟比起冷冰冰的電子產品,還是這杯黑色液體更能讓人類恢復「偽裝成正常社會人」的基本功能。 走進便利商店,櫃檯後方的咖啡機簡直是社畜的聖杯。當店員用「大冰美式第二位」的呼喚取代「早安」,當電子發票上印著「中熱拿鐵」而非日期,我們終於領悟到:現代貨幣單位不是新台幣,而是咖啡因毫克數。這裡的咖啡就像愛情動作片,快速、廉價、不求天長地久,只求三分鐘後能進入戰鬥狀態。 但拐個彎走進精品咖啡店又是另個世界,空氣中飄著衣索比亞的柑橘香與瓜地馬拉的巧克力尾韻。當店員詢問「今天想嘗試水洗還是日曬處理法」時,多數人腦中浮現的其實是「洗了能喝嗎?」的生存疑問。不過沒關係,只要優雅的回句「請給我咖啡味最重的那款」,就能完美掩飾自己其實是喝三合一長大的事實。 本社畜身為「有咖啡就給過」的雜食性動物,深刻體悟到咖啡的社會功能早已超越飲品範疇。它是辦公室裡的社交貨幣,幫帶一杯就告訴你新來經理的八卦」、是逃避會議的完美藉口、我去買咖啡順便思考企劃案,更是支撐PPT簡報的最強外掛,畢竟沒有什麼比提案時手邊放杯咖啡更顯專業了,那微顫的奶泡分明寫著「我為公司燃燒肝臟」的悲壯。 但請注意,咖啡雖好喝,可別喝到出現幻覺。當你開始覺得主管的嘮叨自帶拿鐵香氣,看見影印機吐出的文件浮現拉花圖案,甚至發現自己能用虹吸壺精準預測股市走向時,恭喜你,該報名「咖啡因成癮者互助會」了。記住,真正的咖啡達人懂得在下午三點準時切換成無咖啡因花草茶,畢竟我們追求的是優雅的清醒,而不是心臟跳出胸腔跳霹靂舞的刺激感。 下次舉起咖啡杯時,不妨對這杯黑色幽默致敬,它見證了我們在KPI夾縫中求生的日常,用香氣掩蓋熬夜的倦容,更重要的是,它讓每個昏沉的工作日都有了值得乾杯的理由(當然,乾的是咖啡杯)。最後小小的提醒一下,任何飲品都該適量,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喔!
-
魚
「我坐在椅子上,看日出復活。我坐在夕陽裡,看城市的衰弱。我摘下一片葉子,讓它代替我,觀察離開後的變化……。」歌曲〈魚〉的旋律飄來,柔軟而富力量地進入耳裡,教我的腦暫時停止庸碌,看看這些年的自己:「過得,還好嗎?」 大學畢業、入伍、退伍、進入職場,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也因著「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理想逐步飄向遠方,內心一股缺憾無從填補。 中學時期,為了升學,活像個書呆子,不時在學校晚自習到十點,才一個人坐車回家;到家後,一如往常,家人們都睡了。於是,旅遊節目便醒著和我對話。透過冰冷的螢幕與主持人過於興奮地說解,彷彿我也置身那遙遠的國度,展開了我的旅程。一粒埋藏在心海的「壯遊種子」也就似有似無地發芽,可是,破於現實的「壓抑」,就像沉積岩般,具有獨特而美麗的層理,不過卻也同時硬生生地壓著與被壓著,讓這株幼苗不曾長到一定的高度。 為了償還學貸、為了養活自己,不再向父母伸手,一輩子至少一次的「壯遊」尚未履行。「不再如社會新鮮人年輕的我,還有多少時間等著?」或許,我就該這麼放縱一次!我們是人,卻往往渴望魚的自由自在,即使有一說說魚的記憶很短、甚至根本沒有,不過牠卻擁有我們不曾被夢想、痛苦、回憶所羈絆的阻礙。「可以,把我變成一隻魚嗎?」 「帶不走的、丟不掉的,讓大雨侵蝕吧。」告訴我:「是時候啟程了。」與其說是因為辛勤過後的豐收,我倒認為,「逐夢踏實的根本」才是更為有力的說服。卸下汲汲營營,我要讓自己的心與眼看得透徹,試圖在現實「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中,找尋最初、曾經存在過的。「……如果有一個懷抱勇敢不計代價,別讓我飛,將我溫柔豢養;原諒我飛,曾經眷戀太陽。」有點想通的我,不經意地隨著歌曲,唱到結尾。
-
【小說連載】大箍呆
大箍呆說:「仔細想想,當年我接受西安的勸導是對的,不然的話,我也會跟阿母站在一起,一旦她打妳,我會在旁邊高喊打死她、打死她。想不到西安的一席話,竟完全改變我的想法,也深深地體會到養女悲慘的命運,才會衍生出一份悲憫之心,繼而培養出深厚的兄妹之情,這也是我們必須珍惜的地方。」 秀香哽咽地說:「如果沒有你的呵護,而繼續遭受阿母的毒打和咒罵,皮肉之痛或許過後就忘了,罵聲也會從右耳聽左耳出,但心靈的創傷卻難以復元。哥,幸好有你,今天才能讓我以一個健康的身心準備上花轎,去跟另外一個家庭生活。當年受到阿母不平等的對待,我會選擇遺忘,不會記恨,因為有你這位處處為我設想的哥哥,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讓我捨不得離開這個家。」 大箍呆安慰她說:「我能理解妳現在的心情,仔細想想,娘的許多做法和想法,除了不夠週延,也有檢討的必要。過去如何對待妳,我們姑且不說,就以妳的婚事而言,她拿人家那麼多聘禮,絕對是不對的,也破壞社會善良的風氣。要不是美卿姨大人大量,又有經濟能力,不跟她計較,不然的話,我看好好的一樁喜事,也會被她搞得烏煙瘴氣,那是會受到別人批評的。」 秀香無奈地說:「有些事也只有你才能勸勸她,而且我知道自己的身分,一個被收養的新婦仔,是沒有說話的權利的,即使說了也是白說,搞不好還要討罵。但哥,你千萬要記住,不要為我爭取什麼嫁妝,儘管你說破嘴,娘依然有她的堅持。何況我只想平平凡凡地過一生,做一個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而不是想做一個穿金戴銀的貴婦。」(八二)
-
冥冥中的緣分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想必杜甫有感而發!誠然,一生中認識許多同窗好友,有些一別便不復見,有些如浮萍般偶爾一見,但有一些同窗好友在我人生旅途中不斷相遇相聚,冥冥中似有一股力量在牽引,這份緣分得來不易,巧妙得超乎想像! 姜千家同學是我此生緣分最深最濃的同鄉,家住後浦,我住浦邊,他讀金中初中末代,我讀城中首屆。高中起才同班認識,金中畢業後,我倆同時考上臺灣省立臺北師專特師科,同班同寢,生活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畢業後申請返鄉服務,又同時派往卓環國小任教,同住民房,後因宣傳砲夜半威脅而遷居廢棄碉堡,又同住一堡。翌年調回大金,兩年服務完畢,同年申請就讀師大,雖不同系,但常往來,師大畢業後依志願成績分發,在臺北縣近百所國中的「角逐」下,同時撕榜進入板橋市臺北縣立重慶國中任教,兩人不知身棲何處?乃向65級學長分租一房,後來姜千家調往師大附中任教,一再找機會希望我能去附中,只因我安於現狀而放棄。在我一生中,三度讀同校、三度住同房、兩度同事,似此同鄉、同學、同事又同房等多同關係的好友,或然率的確罕見,此生僅有。 張延熙同學家住沙美,同屬金沙鎮,直到就讀城中第一屆才成同班同學,高中也同班,同樣住校六年,也常一起讀書,朝夕相處,感情深厚。最巧的是高中畢業後同時考上臺灣省立臺北師專特師科,三度同班同寢,實屬不易。就讀師大時,他讀英語學系,同棟宿舍,經常見面。師大畢業後他返家鄉金城國中任教,而我留臺,幾年後他自城中申調臺灣省立海山高工任教,我則利用夜間在該校兼課兩年,他也在夜間兼課,多次相遇,成為同事,實為難得的緣分。退休後他參加本校退聯會登山隊,每週二固定一起爬山,日久與本校同仁逐漸熟悉,備受歡迎。延熙夫人也任教重慶英語科,與我同事多年,又增一份緣分。 莊炳祥同學與我出生地相同,在陳坑村誕生,年幼或許見面數次,但無記憶,直到城中第一屆才同校認識,高中又同校同班,師大雖不同系但常見面,畢業後他回金城國中任教12年,而我分發重慶國中。後來他申調來臺,先至高雄,後調台北縣立新埔國中,最後輾轉來到重慶任教直到退休,我倆曾幾度因擔任同年級導師而同辦公室,由於住家相距不遠,常有往來,退休後一起參加退聯會登山活動,持續長久的友情,實不多見。 李金振同學家住古寧頭,直到城中才同班相識,國三時常一起讀書,金門高中又同班,住校六年同寢。在師大時是高我兩屆的學長,記得大一入學時,我本讀美術系,住美術系寢室,只讀一週,教授列出許多必買文具,超越我負擔,雖然師大全校公費,而我又教了兩年國小,卻把薪俸全數交給父母補貼家用及醫療費用,存摺只有些許小錢,阮囊羞澀,實不敢寫信向住院中的父親開口伸手,遂有轉系念頭,走在校園中徬徨無主、不知所措?巧遇金振學長,見我愁容滿面,我如實相告,他說:「轉到我們系,系主任人很好,我帶你去。」果然成功,解決我一大難題。他擔任系刊主編,邀我加入編輯群,對我頗多指導與照顧。 民國94年暑假,城中第一屆同學會首度舉辦臺金兩地聯合同學會,旅臺同學會長張貞賢帶領闊別38年的同學「回娘家」,在地同學會長李金振率領金門同學機場相迎,場面溫馨感人,在參觀金大時聆聽同學李金振校長的一番簡介與治校願景,同學無不感佩,深以為榮!會後開車載我金門小遊,車上聊起讀書年代往事,難得情誼,極其珍貴。 民國101年,拙作僥倖付梓,金振同學為我賜序:「家箴吾兄新書《浯島情懷二》順利出版,可喜可賀!我很榮幸,也很珍惜與本書作者吳家箴老師是十年同窗,包括金城中學、金門高中以及師範大學,深信很少人有此機會。……。國立金門大學校長李金振敬上。中華民國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在此深致謝忱! 陳佳德同學家住何厝,浦山、何斗併校後,他讀何浦斗門分校,五年級起才來浦邊校本部與我同班,幾位男生何克強、何應松、何振耀與我,為了沿路騎他24吋腳踏車,特地提早走到何厝迎接,交情日好。就讀城中、金中六年,同樣住校六年,朝夕相處,感情深濃,在高三畢業留言簿中寫道:「八載同窗,七歲同班;情如手足,須臾不離;如今勞燕分飛,述不盡離別之情;而今而後,願吾弟困知勉行……。」情真意摯,言詞動人!大學年代,他讀「中央警官學校」廣州街校本部,我讀師大,相距不遠,我常到校找他,畢業後他留在警大任教,歷任警大高階要職,城中同學會後搭他車返回,退休後幾度登門造訪,聊起往事,回味無窮!深情厚誼,此生難覓。 張峰德同學家住營山(洋山),同是六甲人,八二三砲戰期間,營山緊鄰砲兵陣地而遭池魚之殃,屋毀嚴重,村民紛紛遷居浦邊,張峰德遷住蔡永耀大厝,成為我的芳鄰,也是我兒時的玩伴。後來他讀沙小,我讀何浦,分別六年後在城中才同班,高中時他選理組,雖不同班但卻同寢,同樣住校六年,熟悉友好。日後他擔任中正國小等校校長,每次返金,校長室相見,深厚情誼,迄今未減。 李福井同學家住古寧頭,直到城中、金中才同班同寢,六年同窗,五年同班,此等緣分,並不多見。學生時代,就有不凡的文才,一起住高雄金門同鄉會等船時,他一早起身便聽美語電台英文,時時不忘讀書,勤奮感人!上班之後,除同學會相見外鮮少見面,然而,《金門日報浯江副刊》是我與他「相見」的園地,他文學造詣精深,著作等身,獲獎無數,是我學習的典範、崇拜的偶像,在《浯江夜話》短文中即展現無遺--結構嚴謹,層次有致;言之有物,且具願景;用詞遣句,拿捏精準,有「增一字則太多,減一字則太少」之妙!我私下尊他為「司馬遷再世」「史記再現」的作家,大筆如椽,令人嘆服!記得某年返金登門造訪,立即驅車前往金大找李金振,校長室相會,相談甚歡! 自幼一起成長的同村同窗,一再相見,是地緣關係與自然現象,然而在讀國小年代,尚有留級制度,又逢砲戰的停學中輟,能夠六年順利同班,只剩幾位。就讀中學六年,又歷經編班、男女與能力的分班、文理選組與留級制度,想要同班也非易事。難怪有人說:「人與人間,隨緣而聚,緣盡而散」,與同學臺金兩地的聚散離合、緣聚緣散,可說「相見時難別亦難」,相見時機會難得,分離時亦難捨得,至於何日再相見?只能看緣分吧!
-
旅人
青春,昂揚走來 挾著彩虹,嵌著夢 偶爾說起一回 溫柔豐美的故事 閱讀亙古的天長地久 或者,悠悠長夢的滄桑 紅塵行旅,漫漫 時間竊取著薄脆的青春 微塵眾生,大千世界 唯一的宿命歸程 天上人間,這 淡而深情的,相遇 在各自不同的,渡口…… 生命,或悲歡或多情 終究歸寂涅槃 化作塵泥,珍愛大地 書寫成歌成詩成舞,成 天地山河鑲砌的,心脈長城 織錦,天地阡陌精華 生命躍動的扉頁 「Das Ende, ist ein neuer Ausgangspunkt fur die Zukunft.(終點,是未來的新起點……)」 (稿費贈金門家扶)
-
丹夢〈回憶〉評賞與感言
〈回憶〉 情緒漸遺忘 偶爾浮現的過往 美好留心上 作者感言/丹夢 以前,長輩們常念叨著節儉,也漸漸影響我害怕「失去」的性格。隨著年紀增長,讓我覺得珍惜的不是只有物質財富,還有情感羈絆。然而看著越來越老,病痛越來越多的長輩時,我更加戒慎、恐懼! 「樹欲靜而風不止」雖說是老生常談,然而該來的終究會來,不論經歷多少高興、平穩、恐懼或不安,最後離別還是會到來。即便自認為做了很多防範,但意外總是難以預料:一個失足就成為了千古恨! 這段時間,獨自一人時,總會浮現祖母的臉龐,被時間留下滿滿刻痕的臉龐,溫暖的話語與真摯的關懷,隨後又會冷不防打個顫抖!「再也見不到了」的喃喃自語起來,模糊的視線更加迷茫意識;然而時間這不止的風還是會把流不完的淚吹乾,即使不再流淚,心也早已乾癟,坑坑窪窪,似乎沒法再填補,就像再也見不到一樣……。 或許我太貪婪自私,沒辦法好好道別。但我也相信這些溫暖與關懷仍悄悄留在我的心中,不斷提醒我,不能忘卻這些曾經的美好,也別忽視仍存在的美好。 評賞/顏曉曉 作者的俳句〈回憶〉,透過三句簡練而有力的語句,表達了對過去情感與記憶的深刻思考。第一句「情緒漸遺忘」揭示了隨著時間流逝,過去的情感和細節逐漸模糊,這是每個人生命旅程中無可避免的現實。第二句「偶爾浮現的過往」則反映了記憶的不穩定性,某些瞬間會在心中如潮水般湧現,讓人感受到那股懷舊的暖流。而最後一句「美好留心上」則是對那些珍貴回憶的珍惜,強調即使時間流逝,心底仍然有一道光亮,讓人不願忘卻過往的美好。 在作者的自述中,對於過去的反思顯得格外深刻。他提到長輩們的教誨讓自己產生了對失去的恐懼,這種情感的羈絆讓他更加珍惜與家人之間的情感聯繫。然而,面對疾病與衰老,珍惜的感覺也變得更加沉重。面對生死,無論是多麼精心的防範,最終還是難以逃避。這樣的感悟與俳句中的情感相互呼應,使得整個作品更具深度。 作者的詩句與自述相輔相成,傳遞出一種對過往的珍惜與對未來的無奈之感。生死交匯之際,曾經的溫暖與關懷化作心中永恆的縈繞,提醒他不願忘記的美好。即使心中有再多惋惜,作者依然用心珍藏這些回憶,成為他面對生活的勇氣源泉。這份情感的深邃與真摯,讓人不禁思考:人生的意義,或許在於那些曾令人動容的片段,不論當下的生活如何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