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與司馬溫公書
未見溫公久矣!竊自惟思,無恙,幸甚!幸甚!自與公重逢,辭別后,音信消寂,形同陌路,更以久割往日之歡,罷宴私之好,情誼欲牽還拒,三有餘年矣!今隆冬乍現,寒流來襲,冷霜凜洌,致膚凍身曲,手痲腳痺,竟日滯家。獨坐之,覺悶鬱不樂,亦未思何處為樂,乃就車出。此際,日落月昇,夜從劉伯宣舍西垂過漁村,車經后園,抵小徑,折向金城。沿伯玉路途,眼隨路浮,路自近沉,見兩旁小葉欖仁,粗幹直立,中以斗狀,開枝分杈。於夜光中,參天枯幹,排空平齊,望如盞盞蓮花座。座列兩旁,恰似庇佑行安之明燈,信可徵矣!或以其眠冬之姿,爭盤檠之態,順勢為形,輒現怡然自得之貌。吾以為,欖樹之情如此,人卻百思苦惱,萬般追逐,為可嘆矣! 哲宗初年,公入朝為相,罷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吾觀公所著〈涑水記聞〉,屬公日常平實撰稿。僅因政治立場,與安石相左而互謗,醜詆倡新人士,同己者取,異己則黜,此或為公可愛之處。時公三次致〈與王介甫書〉,痛陳熙寧變法之阻政且不便民。反言之,變法改善體制,然亦損及既得利益者,此為兩造衝突所在;安石曾則函復以〈答司馬諫議書〉,雖書信釋疑,亦難解芥蒂,二公個性相拗如此,又安足以施政,況服務於民哉 ! 吾以為,公平生相善,至議新法不合,始著書與安石絕交。惟公溫良謙恭、剛正不阿,與安石皆不好聲色、官職,不殖貨利、營私。於品格、德性皆光明磊落,發為文章,各有特色。再者,公以史不以文名,文未列八大家;安石不以文自負,惟榜上矣!此或可見為文雖同,所以致文則異故也。熙寧四年起,公居洛陽十餘年,不聞時事,潛心著述,編修「資治通鑒」,其屬編年體通史,為史部典範,為後世效尤,公孜孜不倦精神,令人感佩。 憶公幼時「破缸救友」,機智勇氣,傳為美談,嗣後貴為宰相,所論「訓儉示康」一文載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有?身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必致失所」。例有:「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淫傾家;石崇奢靡跨人,卒以此死東市」,足惕來茲焉。吾以為,曩者民生困阨,渴求溫飽,市井小民不失淳;今也富二代、三代,物慾橫流,奢侈舖張,權貴者已然失樸。或謂尚儉之道無他,端賴個人節約自持,勤儉養廉,則流俗必自棄,陋習必自斃,其然乎!其不然乎! 溫公,吾人生在世,似落葉飄零大海,隨波逐流,稍縱即逝;亦如「鹽水烽炮」,大鳴大放,璨燦夜空,殆煙消人散,終於寧靜。今所可以與公言者,言已窮矣!所不可以與公言者,皆歸於政。思吾從政二十餘年,從政深不可知,知亦未必可言政。若時光能倒流,回到從前,樂見公與安石,秉公棄私,重拾莫逆。成見拋諸雲層端,思緒情結輕輕放,朝為朋,夕為友;逮懸車致仕,退有清和之風,進享素絲之節,輒吾心可慰矣! 註:一、司馬光,字君實(西元1019-1086),宋陜州夏縣(今山西)涑水鄉人,仁宗寶元元年進士,死後追贈「溫國公」,諡「文正」。 二、王安石,字介甫(西元1021-1086),撫州臨川人(今江西撫州),封荊國公,仁宗慶曆三年進士。
-
走過鼻竇炎
三月了,在人生的記事裡,刻劃了一段揮之不去的回憶,我經歷了一場小病、一次手術。 五年前過年,我因感冒引起了鼻竇炎,從最初的我在除夕夜誤以為家裡電線走火,給家人來了一場深夜的演習,大家緊張的東找西找,確定家裡很安全是我錯覺,在我求醫確診後才知道那是鼻竇炎惹的禍。 第一次確診鼻竇炎是在台北馬偕醫院,我曾不下數次反應過,王醫師給的藥讓我在工作時有嗜睡的狀況,無法專心工作之外,每天都在晚上八點就就寢,那些日子每天都提不起勁,王醫生告訴我:「我開給你的藥都是飛行員在服用的,如果會這樣那麼不就早就飛機失事了」,那天診間的護士、候診的病人都哄堂大笑,那一次我開始抗拒再就醫,進而轉診台北慈濟。 同年二月末,我每個周末都去慈濟報到,和我的主治吳醫師一起像神農嚐百草,健保藥、自費藥、管制藥都試了,每一次我們都期待著有好的進展。醫生開給我的固定藥丸裡有一顆抗組織胺,我曾逗趣的跟吳醫師說:拜託,可以不要每次都吃白色的好嗎?已經走出診間的我又被他叫回來了,吳醫師說:那這一次換紅色的好嗎?我們之間在六個周末培養下有一些好默契,當叫號到我時,他總是活力百倍的在我進診間時對我說:大美女,你又來了啊!那像是在安撫我焦躁不安的情緒一般,是一顆無形的定心丸。 在手術前的一次門診,吳醫師說:我看我們還是開刀好了,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你那像臭水溝要疏通的鼻子,在這之前我必需在每一次流鼻涕時擤個七、八張衛生紙才乾淨,咳到肋骨痛,甚至同事都快拜託我可不可以安靜點了,所以很快的我當下自已做了決定,我們約了周一住院、周二手術。求診過程中我每一次去/回程我都徬徨的在秀朗橋上邊騎車邊哭,連確定開刀那天我也一樣一路哭著回家,可能你不懂那種手術與否恐懼,我十歲大時就在台北馬偕和我媽等我哥開胃,一起看手術房拿出來給我們看手術取出的胃,對恐懼陰霾或許因此而起吧!就連去住院那天我媽走我後面,我也在哭,我心疼的是讓她大老遠照顧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怎麼連身體都顧不好呢? 在術後,全身麻醉的我,一切都昏昏沉沉的,我記得在術後休息室,護士說:手術結束了,你必需在這休息。中間來看我幾次,我跟護士要了水,她用棉花沾了些水給我。到了麻醉全退時,推出手術室時,我一直沒來由的哭,那感覺就好像死裡逃生一樣,甚至回到病房,我都覺得掛畫裡好像有人要把我帶走,這一切幻像就在我把所有積在身體裡的廢血吐出來後,我才得以清醒。 那時候的我留著一頭捲髮,術後又急迫的想洗那黏黏的頭髮,醫生交代不能下床,於是我母親拿了毛巾,用臉盆裝了熱水,安慰我的幫我擦拭,邊擦拭邊看著臉盆變紅色,原來那是手術所留下的鮮血。 術後,在院內又休息了三天,前後大概住了五天醫院。我記憶裡有一個慈濟的師姐來看我,她是和媽媽在手術室外認識的,同樣在等親人的二人因此聊了起來,師姐知道媽媽從金門來感覺遙遠,特此還來病房探我,並贈了一盒營養品,她那慈祥的模樣我無法忘懷,她的個人故事也曾在慈濟電視台上演;在出院前必需先把手術時所塞進的棉條取出,棉條的大小,膨脹的像二根手指頭粗,我痛得哇哇叫,甚至眼鏡還因此飛出去摔斷了。 離院時,師姐們還特別贈了一張卡片,祝福早日康復,感覺很溫暖;這是第五個年頭了,每一件事就好像昨夜才發生,但我卻經歷過此事後,我不曾再恐懼,並勇敢面對問題、勇於接受挑戰,心裡也常是感念這些照顧過我、幫助我的人,是你們讓我更強大。感恩~
-
《長篇小說》迢迢歸鄉路
說來也奇怪,就連起收成以後一些掉落在地裡的花生,不論耕過或沒有耕過的,自己發芽長出的棵苗,往年都是用來餵養牛馬的花生藤蔓,而今年都結實纍纍,比正式種植的花生長得還好。無數的砲彈掉在田地裡,不但沒有摧殘作物的生長,好像反倒成了上好的肥料,幫忙作物成長。 但砲擊的日子依然持續而未曾停止過,這天是農曆七月廿八日,往年這一天是最熱鬧的日子,沙美的普渡總會吸引好多人,而今年不同於往年,上午鹽工照常上班工作,下午例行在家休息不必上工。第一波砲彈聲音一響,長漢叔即招呼隔壁家的淑女母子進入自家的防空洞,自從長漢嬸帶著孩子到娘家去以後,這防空洞裡的空間充裕,連他們四個人夜晚躲在洞裡過夜的空間都足夠了。 前些日子打的砲大都落在後壁山的砲陣地比較多,只偶有幾發落在村子裡,而今天的砲彈落得有點邪,聽聲音比往日還大,村子裡似乎落得不少,一兩發好像還落在身旁不遠的地方吶。「咦!這是什麼味道,以前沒問過這味道,不像是火藥味,是不是打到什麼東西了?你聞聞看!」淑女的鼻子鈍,聞不出什麼。 「媽!像是油味!不信你再聞聞。」這是意祥聞出來的。
-
《長篇小說》迢迢歸鄉路
淑女徵得鄰居長漢叔的同意,借用他家的防空洞一起躲。長漢叔也在鹽場工作,他是管理鹽工的工頭,算是鹽場的幹部,這幾天他一邊指揮鹽工把鹽務辦事處旁那個大防空洞重新填土加固,並用鋼筋水泥灌鑄了幾根柱子,豎在洞內,以加強這座防空洞支撐力,希望從外部加大厚度、內部加強支撐來增強抗力,以保障人員的安全。 在自己家裡,長漢叔用家中去年加建的二層樓房的底層作防空洞,底層是原有的舊建築,二層是去年加建的部分,並在第二層的室內空間堆放砂包和蚵殼,既能有雙層建築的抗力,又有砂包蚵殼作緩衝,如此一來就堅固多了,村子裡各家戶像這麼堅固的防空洞很少。 在長漢叔加固防空洞工作時,淑女帶著子女幫忙裝砂、裝蚵殼進麻袋,再由長漢叔和他的大兒子抬著上到二樓,大家分工合作,把這座關係兩家人生命的防空洞加固。 「照這樣打下去不知什麼時候才停,我看倒不如你帶著幾個孩子到你娘家去避一避,那邊沒有什麼落砲彈,應該不必像在家裡這樣天天躲砲擊、天天擔驚受怕的。」那天在躲防空洞時,長漢叔跟老婆說:「我因為鹽場的工作在身,政府規定所有公務人員全部留守工作崗位不能離開,有擅離職守的人一概視為自動離職,我既無法離開鹽場的工作崗位,就留下來看家,白天在場裡,夜晚回家後有榮福嫂作鄰居可以互相照應,明天你就帶孩子回娘家去吧!」 第二天清早,長漢叔牽來了家裡自己養的那匹黑馬,上好了馱架,帶了隨身物品,就在大兒子的駕馭下,母子一行四人啟程往山后娘家去,長漢看著他們出門後,自己也到鹽場上班去了。下午的砲擊還是老樣子,大約五點鐘左右,大家作好了一切準備,準時開打。到夜晚停火了,大家再回家去燒火煮飯,吃過晚飯後就準備進防空洞裡睡覺了。這幾天的夜晚偶而也有零星的砲擊,雖然不像下午打得那麼激烈,但為了生命安全,很多人都在洞裡過夜。 天黑後長漢從鹽場回到家裡,順便帶回了一桶汽油,他告訴榮福嬸:「他們母子到我岳母家去了,家裡人少,三餐起火煮飯不方便,有時改點爐子煮飯比較快。鹽場的汽油原本是車子用的,這段時間車子少出門,反正剩著也是剩著,你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拿去用。」 往年的七月是個忙碌的月份,從初一拜老大公(孤魂野鬼),七夕拜七娘媽(牛郎織女),十五中元普渡,月底再拜門口敬老大公,加上忌辰日,一連串的拜拜,而今年由於砲戰的關係,人的肚子都顧不了,哪還能顧得了神鬼?從初九砲戰之後,到現在已接近月底了,這段時間,幾乎家家戶戶都是上午到山上去拿地瓜回來,下午則待在家裡或防空洞口,等待每天定時的砲擊來臨。今年地裡因為砲戰無法中耕照護的地瓜,長得比往年還好。(一二四)
-
鬼斧神工──暢遊橫貫公路
自斷岩層層堆疊如山的檔案 抽取一份塵封已久的資料 風化的史跡或能為你吹來一些 早經遺忘卻又熟悉的回憶 自殘壁中浮現又迅即消隱的無數 側影與肖像是一命運巨斧的劈砍 雕琢的眾生相: 一些獨立的風姿你依然記得 一些巍峨的典型你曾經仰慕 一些鮮明的性格你叫得出名 在時間之外 自嶙峋的崿壁 崎嶇的山河向內向下 深入更深入蜿蜒 向千噚深淵萬丈底端 那散發著金屬礦苗的陽剛 又蘊涵著大地母性的陰柔 向子宮:那安適溫暖孕育生命土壤 你底抉擇並非偶然的失足 而是絕然的投身 縱然是早於耕植的年代阡陌與田隴 已在星座間暗暗策劃你能否尋到 那第一顆種籽大地 移轉動脈與靜脈 已流淌成川的姿態 舒伸四肢的筋絡 你自靈魂的倦怠中緩緩地甦醒 沿著仙人掌的紋路攀緣跋涉 芒刺的指標劃出血的地圖 自砂礫粗糙的肌理撫觸光滑的凝脂 自塵土冷漠的元素廝摩焚燒的熱情 且於羊齒植物凹凸的牙 任慾的奔放氤氳成 元始的鴻濛在陰陽交界的微光區 當視野馳騁能否喚醒你遙遠 遙遠的記憶如此開放式的 裸裎將夢底虛幻與神秘 坦然地顯示於眼前: 以一列支離縱橫的豪邁 以一影冷峻傲然的俠骨 無需等待解凍紀元的降臨 既可進入繁華繽紛的內心世界 一如水底波動山底起伏形成 更為綿亙奇趣的迷宮 火的熔岩石的狂流已然冷卻凝固 在相引相吸的磁場 在互排互斥的兩極 因子與因子既不再 為巨山崩潰的盟誓慌亂 當正負數被指定為取捨的先決條件 當同異性被規劃成納拒的後設標準 真正瑰麗的染色體以虹霓的方程式搭築於 山谷與山谷之間留待你 探索那出口 演繹那答案 當神話的序幕冉冉昇起 你既全然清醒地進入睡眠 在季節的顏面映現之前先見到那微笑 在歲月的形體誕生之前先聽聞那語言 設若連鎖的環結再次失落 亂石巉巖 危崖交錯 你依然能找到一枚紋路清晰歲月的鑿痕
-
如何從放牛班到博士班
2014年年初三,與睽違20幾年未見的小學同學在金城餐敘,這場同學會雖然來的不甚踴躍,但聊得很開心,赴約的有大老闆、有銀行經理、小學及高中老師。閒聊過程,有人是順著吃甘蔗,一路走來風平浪靜,沒什麼太大漣漪與衝擊,先升學、後就業、然後結婚生子待退休;當然也有人是倒著吃甘蔗,像乞丐孩仔謝東進一樣,跟一般人走著不同的道路,升學時念的是放牛班,就業時只能到處打工,沒銀子的人生,更別期望結婚生子;但有句俗語:「三年一運,好壞照輪。」另外,又有句話說:「賊頭小孩,是狀元才。」因此,放牛班出了運,也能念到博士班,打工仔肯上進也能當高中老師,沒銀子的夫妻也能生孩子,而筆者正好屬於後者,倒著吃甘蔗,現在已是博士生、高中老師及一個男娃的爹。 折翼的翅膀,重新出發 九○年代的金門,會念書的就去金中,不會念書的就到農工,農工又分校本部與農場,成績好的在校本部,成績差的就放到農場放牛去,譬如像是農科、園藝科、養殖科等。農科指的是農場經營,而筆者在農科念不到一學期隨即被退學,時任農場主任是筆者的舅舅,也就是母親的弟弟,約略記得那幕情景,仲夏初晨,教官將筆者叫到辦公室,隨同的有級任導師、還有母親,討論該如何處置缺曠課問題,當時筆者成績名列前茅,但教官不分青紅皂白執意將我退學,一點機會也不給,淚流滿面的母親跪求教官網開一面,教官絲毫不領情,而且語咄逼人:「你的兒子怎麼教成這樣,按校規,我一定要將他退學,沒得商量。」當時,求助舅舅來滅火,又不肯接電話,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母親在大庭廣眾下落淚,至此,種下不平凡的人生:我一定要成功。 所謂:虎毒不食子,父母永遠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換個環境,重新開始,因此,筆者輾轉到台中,投靠時任高中教官與經營家具行的叔叔,白天就在家具行幫叔叔搬運家具,晚上就到高中補校念書,因為不愛念書,所念的是大台中排名倒數的學校,出了名是海線地痞流氓進修場所,在那環境下唸書,雖然白天工作、晚上念書很辛苦,但卻非常有成就感,每次成績拿第一,家具行叔叔都會包500塊紅包以資鼓勵,筆者也很爭氣,每次都拿第一名。有了好成績後,開始動了升學的念頭,從夜校轉到日校,家具行工作暫時歇著不作,到後火車站補習街,報了名,準備四技二專聯考,但事與願違,高中畢業後應屆沒考上,就選擇先服完兵役,入伍後,將過去在補習班的講義重新複習,告訴自己:升學是唯一的一條路,我雖然無法決定出生,因為每個人都想生在富貴之家,但卻可以決定自己未來的命運,讀書可以改變我的命運,雖然我曾經跌倒失去翅膀,只要我不放棄,一旦翅膀長了出來,我一定會飛的比原來還要高。皇天不負苦心人,每年4月舉辦的四技二專,在筆者努力下,於當年三月退伍後,四月上考場,終於考上南部最好的私立科大。至此,把讀書與成功做一連結,只要往上爬,甜美的果實將離我不遠。 現在的時間用在哪裡,未來成就即會在哪裡 大學生活,書念得多好並不是特別重要,但一定要為自己未來找到「方向」,並鍛鍊好「身體」,這兩件事,筆者經常在課堂上跟學生分享,您觀察看自己小學「成績」好的同學,現在的「成就」,方向是不是成正比,即成績好的、成就一定高?我想大都人心裡有個問號,舉凡大企業家張忠謀、郭台銘,前者原本想在大學當教授,未料在美國求學受挫,未考上博士,隨即返台從事半導體研究,經10年的努力,為台灣創造數千億的經濟產值,被稱為「台灣半導體之父。」後者,郭台銘先生更只有中國海專學歷,但他的代工產業足以影響台灣經濟。當然,類似的人物還包括口耳相傳的王永慶、尹衍樑、嚴長壽等等,繁文不及備載,就不在一一茲述。 大三那年開始補習研究所,當時台南有多家補習班,林林種種的如至聖、高點、大碩、大東海等,我選擇了至聖,且以商管所為目標,立刻騎車前去報名(提前報名可享優惠),櫃台小姐問:「您是來補習的嗎?」我回答:「對阿!」櫃台小姐回答:「不像,您可不要帶壞我們上課學員。」當時,我心想,越是不可能,我越要讓它(考上研究所)成為可能,2000年時,研究所上榜率不像現在那麼高,管理學、經濟學與統計學,是商管所必考科目,除了管理學比較喜歡外,經常忘記(經濟學)與通通忘記(統計學),都是硬著頭皮蹲在補習班教室裡,猛抄筆記,抄完也來不及消化,就去參加考試,自認為努力夠了,但欠缺運氣,應屆當然就沒考上。落榜後,並沒因此氣餒,前前後後分別在藥廠、高科技廠服務,累積職場經驗後,將過去筆記再重新複習幾遍,皇天不負苦心人,車站等公車,等久了一定搭得到,以第一名成績考上研究所,此後,開啟了我對教學與研究的濃厚興趣。 放牛班也能上博士班 從第一名成績考上研究所,又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學校頒給我了一張斐陶斐榮譽證書,我就知道博士班已離我不遠。我選擇政治系為專業,除了書面審查外,還要面試及筆試,而筆試要準備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政治學兩科,當時,我沒有那麼多時間看書,因為在研究所第二年上學期,交換前至蘇州大學一學期,在返回學校寫論文已經是第二年下學期,時間緊迫,半年要寫出論文,又要準備博士班考試,分身乏術、精疲力盡,因此只看了5天書,隨即上考場應戰,而現在博士班已不如過去的難考,我只報兩間學校,這一次又讓我等上末班車,以第三名成績正取東海政治系,暨南大學則是備取第二名,最後我選擇東海,除了它提供獎學金,減輕學費負擔外,台中是一個曾經讓我得到重生的地方,記得高中那雙折翼翅膀,就是在這裡長出後,才能展翅高飛的,因此,我對台中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 2013年,我結了婚、生了子、碩士班畢了業、博士班也順利矇上,兒子今年剛滿六個月。在金門三代同堂,爺爺在家含飴弄孫、妻子相夫教子,看似幸運,但日子還是要繼續走下去,在經濟不景氣、粥多肉少的年代裡,無論是媽寶或爺寶,總有一天靠媽媽會老,靠山山會倒,社會生存法則,就是必須經濟獨立,所以為減輕家裡負擔,我選擇白天當高中國文老師,晚上修博士班的課,平常就投稿、演講賺外快,雖然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但生活過得非常充實,晚上也很好入眠,就這樣,從放牛班走向博士班。如果您要我簡短說一句話作結,那就是:「堅持。」因為,你不知道人生何時才能跑到終點線,如果你像我一樣,先天不足,那只好靠後天的努力,就像同學會一樣,起跑點上跑得快、順著吃甘蔗,不代表一定會成功,還沒走到最後,你永遠不知道誰才是贏家,加油!
-
《作家日記》
2012年1月21日 戴爾‧瓦瑟曼(Dale Wasserman)改編自塞萬提斯《唐吉軻德》一書的舞台劇《夢幻騎士》讓我頗為驚艷。 這真是一個形式即內容,或者說,藉形式創造出內容的最佳典範。首先,作者讓被下到牢裏的塞萬提斯在受審判時,藉著戲劇,即創造出唐吉軻德此人此事來自我辯護,而在《唐吉軻德》這個故事裏,唐吉軻德也是先由塞萬提斯筆下的一位叫阿朗沙‧基罕納的鄉紳創造出來的。如此,一層又一層的戲中戲,形成了虛實相間的互文指涉及結構。何者為虛,何者為實呢?(這也使我聯想起波赫士的那著名短篇〈環墟〉的主題:每一個人都由另一個誰所創造;造物者同時也是被造者)。 其次,劇中每逢重要意象、情節,即出之以音樂及歌舞(劇)形式。好比散文與詩的對比。歌德有自傳題:「詩與真實」。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一書裏說:「詩比歷史真實」(戴爾‧瓦瑟曼在本劇裏說:「事實是真理的大敵」,其根本義理及精神可知亞氏語互通),我自己在之前一篇論述七等生的《沙河悲歌》的文字中曾看出這點端倪,即《沙河悲歌》小說裏,每逢重要情節,即來上一段詩,我看出七等生明瞭詩在散文中凸顯的特別意義及作用,正如音樂舞蹈在平鋪直敘的口白中所區隔出來的那樣。 2012年1月24日 去年十一月初,羅門交代寄一本我的長詩集《在最深處的黑暗,你穿著光》給遠在雲南昆明的詩人于堅。今年中旬,我接到于堅回贈在加拿大付梓出版的中英文對照詩集《便條集》(簡體字版),書頁裏並夾帶了一封短箋: 黃克全君: 你好,詩集收到了。 謝謝! 您的詩我隨便翻翻的時候,會看到精彩的片斷。 但詩作為一個整體的結構,恐怕很難與小說平衡。 長詩其實也是片斷的積累。 詩重要的是氛圍,場的建立。 倒還不在起承轉合的邏輯。(下略) 于堅的品評,有部分我較難苟同的是,即如詩就是詩,不必要去和小說抗衡,長詩並不是片斷的積累。而「詩重要的是氛圍,場的建立」這觀點我喜歡。話又說回來,所謂「場」,是可大可小,可長可短,一個意象是場,若干意象串聯起來也是一個(大)場,萬不可說窄說死了。我讀了信,接著仔細拜讀了《便條集》,其文字隨處窺見慧點的靈光,有些句子,舉重若輕,能從微求生活情節的反差對比中,逐漸逼仄出一股引人深思、悠悠不盡的餘音: 蝴蝶在花園的睫毛上 捕捉著傍晚的光線 今天的晚報送來了 在兇殺案和股票行情之間 刊登了一首歌頌這昆蟲的詩 又如: 汽車在高原上飛馳 原始森林的邊緣出現的時候 一頭虛構的野鹿 竄進我的內心 但我沒有草地和溪流 讓它長久地逗留 像這些詩的好處,是既有思想,又有抒情,更要緊的是,它是用暗喻,用意象來呈現的,而且體現出在生活中無處不可入詩、化詩的造詣及精神,這也是為我所欽佩欣羨的。 2012年1月26日 六十年代版本的金門縣志,記載著這樣的一則史實,大體上是說清光緒末年,有德國兵艦兩艘泊靠金門,登岸測量水文,地理。停留幾天後,以金門風大,開港條件不佳改而北上山東青島。 我讀到這則記載,對時空及命運的轉折變異無限驚奇及嚮往,我總影綽綽感知到,這件事和其前後發生的許多大小事物有著神秘難測的因果牽連,好比說和某隻從苧麻葉梗上飛起的蝴蝶,和水頭村某對夫妻的生死離異相關,而且得失互見,猶如飛梭織布般,織出一匹匹錦繡。 八十年代版的金門縣志,不知怎麼,這則德國軍艦的史實消失了。我第一個反應是,被哪個審議委員給刪除掉了。緊接著,另外一個念頭卻浮現出來,且逐漸加強,成了我的堅持,這個念頭是:這則歷史只是被掩蓋、蒙蔽起來。換句話說,這則記載仍然白紙黑字存在那裏,只是有的看得見,有的看不見而已。我一直很想著手寫一本長篇小說,以德國兵艦登陸測量事件為引子來一窺命運的造化之功及神秘莫測狀。 2012年2月10日 連續兩篇波赫士短篇小說,〈羅生多‧華雷茲傳〉和〈相遇〉。都是有關用刀子決鬥的故事。刀子的本質就是切割、殺害,宛如輪迴般地不住重複、生成著,這是本體,相對下,對誰用刀子對付誰,就成了現象。所以作家才語重心長地說,物質反而比人活得更久。 2012年2月20日 謝永康博士論文《形而上學的批判與拯救──阿多諾否定辯證法的邏輯和影響》一書中的前言:「阿多諾曾說,一個自我之能經受考驗,不在於其能避免矛盾,而在於能包容矛盾。他思想中最核心的矛盾就在於,他激烈地批判了啟蒙,但也正因此是啟蒙的信徒;他激烈地批判了形而上學,但也正因此是形而上學的拯救者。」 可以從這裏切入思考:所有存在,其自身都隱含了其對反,即如物質由非物質撐起;柏拉圖形上學的彼二元世界,建立者摧毀了其自身。每樣東西有其必要,但也有揚棄,理解就是包容。 哈貝瑪斯是阿多諾生前的研究助手,其「交往行為理論」或許正是從這裏引申得來。 阿多諾試圖證實的是,形上學的本質是辯證的,亦即是肯定、否定不斷交纏捲滾,不斷往前進行著。形上學肯定的東西,成了自身的否定,形上學聲稱的原理,伊其標準,卻是虛假的。辯證就是矛盾。 2012年3月26日 我在波赫士那裏學到小說敘述的節奏,通常從若無其事開始,宛如一條河流的源頭,涓涓匯滴,越走越具聲勢,在某處斷崖沖下時的高潮結束,復歸於若無其事的平靜。波赫士的小說藝術,預告了自己的人生觀,包括對文學的態度,他要世人拋忘了自己所寫的一切。 雷馬克是我的第二個矍然注視。他的作風是開敞、坦率,毫無隱瞞,小說的開頭和結尾沒什麼差別,故事沒什麼進展,人物性格也早已命定在原處。有個特色成為他的標誌,或者是勳章,即他把虛無和反虛無結合在他所創造的人物身上。讀者群中,虛無者看見無虛無的一面,反虛無者看到反虛無的一面。他的文筆無疑是雄健的,又極其深沉──對人性的幽微體知不夠是做不到這點的。此外我驚奇於他對枝微末節的透視力,那是一種哲學甚至是形而上學的創造性及功力。假如要我推薦,我會依序列出《凱旋門》、《里斯本之夜》、《奈何天》三本。 至於納可夫令我愛恨交加,最近讀了完整版的其成名作《羅莉塔》(另一本《幽冥的火》始終沒能啃完)我始終感覺波赫士、雷馬克都是可以追仿的,但納可夫卻令人難以望項背,他的文筆捭闔縱橫,汪洋自肆,真有神龍見首不見尾之勢。他的敘述筆法,跌宕自如,眼中無餘物,完全不受常規──如觀點──的拘束。他的小說故事情節十分簡單,其篇幅依靠不斷變換觀點及語法的敘述堆疊而成。而其故事中拋露出的虛無、絕望,令人顫慄不安。
-
哀情三月天
老母仙逝,在公祭時,需要一篇悼念文,我們全家人便共同構思一篇悼念母親的文章。但文中不管如何的呼喚和讚美母親,她卻永遠不能回來,也不能聽到這些了…。 就在三月初五的中午,母親往生佛國。之後的那半個多月,家人每天都要淚眼幾回,苦悶、懊惱和悲慟的心緒一直延續著,至今依然無法接受母親離世的現實。那時,由我主筆撰寫一篇悼念文,好幾天都難以下筆。回想起這輩子的母子情緣只有短短的五十多年,而我在這五十年中,卻有二十幾年的時間因為求學和工作在外。還好,總算能在母親最後的一些歲月中回老家相伴;然而在心中,依然不無遺憾,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孝順。人生無常,「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天下人子永遠的缺憾和悲痛!把母親安放入冰櫃後,我們每天總會有幾次到廳堂立在冰櫃旁看著像睡著的母親,跟她說說話,可是母親已經無言,再也無法回應了。有一次,我從房間走向廳堂,打開廳堂的門,我聽到三姊俯在母親的冰櫃上,說:「母啊!您現在好不好?您需要什麼?如果需要什麼就告訴我?母啊!您…」欲淚的我不忍再聽下去,只好掩面而出。 在母親停靈在大廳的半個多月期間,七位兄弟姊妹及姊夫、兄嫂們共同的負起辦理母親後事的責任。每天二十四小時的守靈,面對每天二、三十人的親朋好友、同事及村人來捻香慰問,以及繁雜的瑣事,大家毫無怨言、心意一致,彼此分工;因為失去母親已是人間的至痛,把後事處理好,才能慰母親在天之靈。 自我懂事到現在,這次是林家遭遇最大的災難。雖然人老了,總會離開人世,要學會割捨;但,等到自己現在要面對慈悲善良的母親離開我們,我們這些孩子依然不能接受。和母親感情如膠似漆的父親更是如此,一直認為母親只不過是小病一場,竟然…。雖然哭天搶地,全家傷心的擁抱哭成一團,但再也無法喚回母親,和她生息相通。 我們一家人曾活在不知今夕是何夕當中,一張張的訃聞寄出去,一位位的親朋好友、同事和村人,不論白天或夜深二、三點,不論天寒或下雨,都來了;多年不見的親朋好友,我們相聚竟然是在如此悲傷的場合。感謝來家慰問的他們,放下自己的工作,輪流抽空陪伴我們守靈。每天親朋好友來家的關懷及弔唁中,雖然稱許我們的孝心和母親高壽的福氣,但天知道,我是有一些的遺憾和自責的。 自從民國八十四年八月調職返回老家,與母親居住已有十六年。那時候起,母親依然行動自如的操持家務,雖然她有一些慢性病,不過身子都維護得很好。千金難買早知道,十六年後的今天,過年後,天氣冷熱不定,最後的兩個多月的時間,我仍沉醉在讀書、寫作的天地裡,生活如常的進行著。我根本不知道,至愛的母親竟然在一場小疾病中,住院才四天,竟毫無預警的離開了我們,令人措手不及,也無法相信! 然而如今,我依然不覺得母親離開,她只是靜默安詳的睡著罷了。看著她的容顏,一點也沒變。但,終究我要面對現實,母親是離我遠去了。多少的雜事待理,林家的子弟只能挺起胸膛來面對。但願母親安息,追隨佛陀,往生西方淨土。
-
《長篇小說》迢迢歸鄉路
不知道是砲彈爆炸發出的紅光,或是黃昏尚未淡去的霞光,把天際映得滿天通紅,農曆七月初九日的月亮早已昇起,卻被滿天的紅霞遮住她的粉臉,遲遲不敢露面。這是一個驚惶的夜,雖然大家都很疲憊,卻都不敢安然入睡,深恐入夜後的某一個突然,一陣排山倒海的巨響又會出其不意的到來。第二天清早,經過村民一項非正式的統計,非常幸運,除了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家屁股上挨了一點小碎片流血並無大礙以外,另有一匹馬被彈片擊中而死,還有兩頭牛腹部也挨了幾塊彈片受傷,其餘並沒有人員傷亡。 淑女當天正在家裡修補幾件軍衣,女兒秀玉則在旁一邊幫著媽媽工作,也學著做一些簡單的針線活,淑女把針縫釘補的活兒教女兒做,自己再用針車縫補,讓女兒學著做,說不定以後還用得著靠這過活。意祥正從近郊的地裡挖一些地瓜回家,走在半路上,一聽到砲聲即刻跳進路邊的防空壕裡,弓著身沿著防空壕跑回家,三個人眼看砲擊愈來愈激烈,就躲進家裡的床舖底下,這床舖底下大概是當天許多家庭唯一的防空洞了,在床舖底下時,母子三人商議著,往後如果再有砲擊,應該向隔壁的長漢叔借用他家的防空洞躲避,不然這床舖底下是無法抗得住威力那麼強的砲彈。 第二天的同一時間,陣陣砲擊又準時開始了,這天很多人好像都事先知道一樣作好了準備,砲聲一響大家就進入事先準備好要躲藏的地點,安安靜靜的等著挨過一段彈如雨下的時間,如同平常躲雨一樣,看到烏雲密佈就知道大雨欲來,就事先準備躲雨,必須等到陣陣風雨過後,才放心走出屋外。 以往雖然村公所一再作宣傳,要民眾自建防空洞,並動員民防隊員挖掘防空壕,但百姓農作的時間都不夠,哪有時間去做那些一時用不上的東西?可是現在用得到了,畢竟生命要緊,所以從砲戰開始那天起,不用村公所規定大家也會利用時間構建防空洞了。 「民眾要上山挖地瓜拔花生的,就利用上午的時間,中午過後沒事儘量少出門,沒事在家裡把防空洞加固,可以把蚵殼用麻袋裝好,堆疊在防空洞上面,每個洞要有兩個出口,門不要朝向砲彈飛來的方向。」這是村公所向百姓宣導時特別要大家儘快做好的工作。
-
琴島印象
莒光湖的細膩溫情,後湖海邊的寬廣遼闊,成功海灘的婀娜靜謐,太武山的血汗柔情……在金門,最大的享受莫過於可以靜靜體會繁星夜空下的寧靜。 星星真是神奇,它會挑選擁有良好空氣,建築不高的地方來閃爍光芒。它尤其喜歡小島,島嶼有它獨特的撩人美感,讓孩童感知廣袤自然的偉大,讓戀人體會耳邊私語的甜蜜,讓老者回顧青春絢麗的無暇…… 在海的那一邊,有一個地方,在大概15年前也和現今的金門一般樸素祥和。有人叫它「鷺島」廈門。在廈門島西南隅,有座小島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鼓浪嶼。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彙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我是島民,在鼓浪嶼上長大,看著年年六月鳳凰花開,聽著每日麻雀嘰喳鳥鳴,聞著鹹鹹海水的潮起潮落,感受生活簡單的歲月靜好。 那些年,我們彷彿是隱居生活於塵世之外的人。 清早,清脆的麻雀鳥鳴將島民叫醒,我會收拾書包,走幾個上坡,幾個下坡到達學校開始一天的學習,下午回到家吃一點點心就要練琴。在路上,每天都會遇到三兩個美術學院的學生進行寫生,耳邊時不時傳來鋼琴鍵盤的敲擊聲,小提琴弦上的引弓之音,豎笛管內傳出的低沉鳴樂……那是我在國小國中的生活。 爸爸媽媽每天都會坐五分鐘的渡輪到碼頭另一邊去上班,船每十分鐘一班,很準時,雖然渡輪有兩層,不過,可能一層都坐不滿。每天在船上,都會遇到熟人,有釣魚回來的陳叔,有游泳回來的王伯,有環島晨跑的張姨…… 每次,大概是傍晚的時候,媽媽快回到家,我會看時鐘,大概到點了,就趕緊打開琴蓋大聲彈琴,因為島上每五戶就有一台鋼琴,每三台鋼琴中至少有一台正在被使用。如果不練琴,媽媽在很遠的地方就會發現,那個時候,練琴是被動的,彷彿是為了媽媽的歡喜而練琴。 年輕島民基本都會游泳,因為港仔後像我們的泳池;年輕島民基本都學音樂或美術,因為蕭邦夜曲是我們的搖籃曲,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匹畫布;年輕島民基本都不擅長騎腳踏車,因為島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電瓶車或者「11路公車」,畢竟鼓浪嶼最標緻的就是不停上坡下坡的路況,同時又有很多老人小孩存在。 小島是老人享受生活的寶地。清早,鼓浪嶼社區裡的阿嬤阿公會聚集在榕樹下劃拳跳健美操。傍晚的時候,會幾人結伴去港仔後海灘散步。晚上大概八九點左右就會休息,迎接第二天清晨新升起的朝陽。還記得做鼓浪嶼申遺工作的父親曾對我說過,在幾十年前,中國其他地區都還民不聊生之時,鼓浪嶼的老人就會在每天早上用烤麵包機烤麵包做早餐。這大概是「萬國租借」的遺留文化吧。 並不是在最美的年代裡我在島上成長,而是因為這座島,我的那段歲月成為美好。 高中的時候開始,我搬家離開了鼓浪嶼。政府打算開發鼓浪嶼,學校、醫院等等都遷離了。作為想在現世生存的島民,很多和我一樣的鼓浪嶼「老人」紛紛遷離,只遺留一座座見證家族興衰的古宅。曾經島上最旺的許氏家族,現今只剩一個三口之家依然堅守故土,不為塵世污染。 是從我國三的時候開始,鼓浪嶼由寧靜如世外桃源的小島轉變為嘈雜擁擠又混亂的旅遊區。剛開始的一兩年,迅速裝修了近200間家庭旅館(民宿),與之同時入住的有香噴油污四溢街邊燒烤,惡臭蔓延如山隨處可見垃圾,危房建築刷糖果色油漆的所謂小清新精品屋…… 還記得一開始回到島上,只感覺馬路滑滑的,猶如刷了一層油一般。而後,過了一段時間,再返島上家中,一路上,深感鞋子被黏黏的馬路地板弄得「步履蹣跚」。我的解釋是,前者乃是各種不合規定的油污隨處亂排,後者則因為,油污無法及時清洗,經太陽曬後,便成了粘稠之物。 當然,琴島最明顯的改變應該是在渡輪吧。現在的渡輪,班班爆滿,兩層擠滿,上層本來是全為座客,但遊客實在太多,上層只好用來站了。在十一黃金週休假時,島上一日接待人數可達10萬,往往,前一班船剛剛離港,碼頭候船區又擠滿了人。有朋友曾和我打趣說都不大有勇氣去島上了,害怕加上自己的體重,小島就會沉陷。 我是屬於小個子嬌小型的女生,我常常會用一句話諷刺琴島現況:像各位的個子還是可以看看藍天曬曬頭頂日光浴的,像我這樣的,在島上就只能勉強欣賞各位的脖頸風光了。 琴島變的十分金錢主義,功利至上,人們打著各色招牌,飆高價賺取暴利。據可靠消息稱,部份單棟土坯房出租做家庭旅館一月租金可達5萬到10萬新台幣。曾經國小時候上自然課用的一些古宅被各種處理,單單入內就要300新台幣的門票! 喧鬧導致學琴學畫孩子無法靜心,人會莫名的浮躁,似乎是在讀高中之後,我再也沒有見到路上揹著畫板或者正在寫生的年輕人了。當然,最滑稽的就是,耳邊傳來的所謂音鳴竟然來自路燈上掛著的音響。 我一度悠然自得於我生活在一個音樂之島。如果疲倦了,只需要在街中散步,聆聽在下一秒可能就不可預知的音樂奇遇;如果心累了,只需要在沙灘上坐著看一會波浪的湧起潮退,心自然變的淡定寬廣。 如果可以,我一次都不想再回到鼓浪嶼,我不允許屬於美好國度的東西被毀壞。如果hurt是可復原的傷害,那麼這幾年,各種人為因素對鼓浪嶼所做的就是destroy——毀滅性破壞。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臺灣島,臺灣是我家鄉。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當鍾立民的鼓浪嶼之波在耳邊響起,讓我用心珍藏我和琴島一起經歷的似水年華,用記憶封存屬於過去的那份美好。 謹將此文獻給所有親歷鼓浪嶼由小島變旅遊區的孩子們,只祈願小島一切安好。 (作者為金大社工系一年級學生)
-
琴島印象
莒光湖的細膩溫情,後湖海邊的寬廣遼闊,成功海灘的婀娜靜謐,太武山的血汗柔情……在金門,最大的享受莫過於可以靜靜體會繁星夜空下的寧靜。 星星真是神奇,它會挑選擁有良好空氣,建築不高的地方來閃爍光芒。它尤其喜歡小島,島嶼有它獨特的撩人美感,讓孩童感知廣袤自然的偉大,讓戀人體會耳邊私語的甜蜜,讓老者回顧青春絢麗的無暇…… 在海的那一邊,有一個地方,在大概15年前也和現今的金門一般樸素祥和。有人叫它「鷺島」廈門。在廈門島西南隅,有座小島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明朝雅化為今名——鼓浪嶼。由於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彙集、保留,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我是島民,在鼓浪嶼上長大,看著年年六月鳳凰花開,聽著每日麻雀嘰喳鳥鳴,聞著鹹鹹海水的潮起潮落,感受生活簡單的歲月靜好。 那些年,我們彷彿是隱居生活於塵世之外的人。 清早,清脆的麻雀鳥鳴將島民叫醒,我會收拾書包,走幾個上坡,幾個下坡到達學校開始一天的學習,下午回到家吃一點點心就要練琴。在路上,每天都會遇到三兩個美術學院的學生進行寫生,耳邊時不時傳來鋼琴鍵盤的敲擊聲,小提琴弦上的引弓之音,豎笛管內傳出的低沉鳴樂……那是我在國小國中的生活。 爸爸媽媽每天都會坐五分鐘的渡輪到碼頭另一邊去上班,船每十分鐘一班,很準時,雖然渡輪有兩層,不過,可能一層都坐不滿。每天在船上,都會遇到熟人,有釣魚回來的陳叔,有游泳回來的王伯,有環島晨跑的張姨…… 每次,大概是傍晚的時候,媽媽快回到家,我會看時鐘,大概到點了,就趕緊打開琴蓋大聲彈琴,因為島上每五戶就有一台鋼琴,每三台鋼琴中至少有一台正在被使用。如果不練琴,媽媽在很遠的地方就會發現,那個時候,練琴是被動的,彷彿是為了媽媽的歡喜而練琴。 年輕島民基本都會游泳,因為港仔後像我們的泳池;年輕島民基本都學音樂或美術,因為蕭邦夜曲是我們的搖籃曲,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匹畫布;年輕島民基本都不擅長騎腳踏車,因為島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電瓶車或者「11路公車」,畢竟鼓浪嶼最標緻的就是不停上坡下坡的路況,同時又有很多老人小孩存在。 小島是老人享受生活的寶地。清早,鼓浪嶼社區裡的阿嬤阿公會聚集在榕樹下劃拳跳健美操。傍晚的時候,會幾人結伴去港仔後海灘散步。晚上大概八九點左右就會休息,迎接第二天清晨新升起的朝陽。還記得做鼓浪嶼申遺工作的父親曾對我說過,在幾十年前,中國其他地區都還民不聊生之時,鼓浪嶼的老人就會在每天早上用烤麵包機烤麵包做早餐。這大概是「萬國租借」的遺留文化吧。 並不是在最美的年代裡我在島上成長,而是因為這座島,我的那段歲月成為美好。 高中的時候開始,我搬家離開了鼓浪嶼。政府打算開發鼓浪嶼,學校、醫院等等都遷離了。作為想在現世生存的島民,很多和我一樣的鼓浪嶼「老人」紛紛遷離,只遺留一座座見證家族興衰的古宅。曾經島上最旺的許氏家族,現今只剩一個三口之家依然堅守故土,不為塵世污染。 是從我國三的時候開始,鼓浪嶼由寧靜如世外桃源的小島轉變為嘈雜擁擠又混亂的旅遊區。剛開始的一兩年,迅速裝修了近200間家庭旅館(民宿),與之同時入住的有香噴油污四溢街邊燒烤,惡臭蔓延如山隨處可見垃圾,危房建築刷糖果色油漆的所謂小清新精品屋…… 還記得一開始回到島上,只感覺馬路滑滑的,猶如刷了一層油一般。而後,過了一段時間,再返島上家中,一路上,深感鞋子被黏黏的馬路地板弄得「步履蹣跚」。我的解釋是,前者乃是各種不合規定的油污隨處亂排,後者則因為,油污無法及時清洗,經太陽曬後,便成了粘稠之物。 當然,琴島最明顯的改變應該是在渡輪吧。現在的渡輪,班班爆滿,兩層擠滿,上層本來是全為座客,但遊客實在太多,上層只好用來站了。在十一黃金週休假時,島上一日接待人數可達10萬,往往,前一班船剛剛離港,碼頭候船區又擠滿了人。有朋友曾和我打趣說都不大有勇氣去島上了,害怕加上自己的體重,小島就會沉陷。 我是屬於小個子嬌小型的女生,我常常會用一句話諷刺琴島現況:像各位的個子還是可以看看藍天曬曬頭頂日光浴的,像我這樣的,在島上就只能勉強欣賞各位的脖頸風光了。 琴島變的十分金錢主義,功利至上,人們打著各色招牌,飆高價賺取暴利。據可靠消息稱,部份單棟土坯房出租做家庭旅館一月租金可達5萬到10萬新台幣。曾經國小時候上自然課用的一些古宅被各種處理,單單入內就要300新台幣的門票! 喧鬧導致學琴學畫孩子無法靜心,人會莫名的浮躁,似乎是在讀高中之後,我再也沒有見到路上揹著畫板或者正在寫生的年輕人了。當然,最滑稽的就是,耳邊傳來的所謂音鳴竟然來自路燈上掛著的音響。 我一度悠然自得於我生活在一個音樂之島。如果疲倦了,只需要在街中散步,聆聽在下一秒可能就不可預知的音樂奇遇;如果心累了,只需要在沙灘上坐著看一會波浪的湧起潮退,心自然變的淡定寬廣。 如果可以,我一次都不想再回到鼓浪嶼,我不允許屬於美好國度的東西被毀壞。如果hurt是可復原的傷害,那麼這幾年,各種人為因素對鼓浪嶼所做的就是destroy——毀滅性破壞。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臺灣島,臺灣是我家鄉。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當鍾立民的鼓浪嶼之波在耳邊響起,讓我用心珍藏我和琴島一起經歷的似水年華,用記憶封存屬於過去的那份美好。 謹將此文獻給所有親歷鼓浪嶼由小島變旅遊區的孩子們,只祈願小島一切安好。 (作者為金大社工系一年級學生)
-
新例無設﹐舊例無除﹖
「新例無設,舊例無除」,這句話從朋友老公的嘴裡擠出,回答滿嘴抱怨金門繁複祭拜活動的朋友,類似這樣的戲碼可能在金門很多家庭上演。金門藍天碧海成一色,良好的居住環境和治安,大家有目共睹,但一談起金門的拜拜,媳婦們就搖頭歎息,直喊做金門媳婦真辛苦!我也是過來人,心有戚戚焉! 我在公公驟逝之後,近三十的我扛起家中一切祭祀,如:初一、十五和逢八拜門口犒軍,初二、十六拜地基主和拜車,一年當中的「春秋二祭」、「四大年節」和十幾次祖先忌日,還有公婆喪事之後,守喪期間祭祀事宜,我都經歷過!那時懵懂無知的我接此重任,如臨大敵,不知如何是好,只有聽令行事,按部就班,戰戰兢兢,無形的壓力引發臉部發麻,恐怖的經歷如夢魘揮之不去! 繁複祭拜令人身心俱疲,祭拜後的食物如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來自大陸的我曾大刀闊斧,將家中祭祀化繁為簡,菜碗小一點,金紙燒少一點,最後是人微言輕,在「新例無設,舊例無除」中無疾而終。接手多年,儘管「做到汗水直流,被嫌到口水直流」,還是入境隨俗,咬緊牙根HOLD住,努力做個稱職的金門媳婦。人生的青春歲月在鍋碗瓢盆和祭拜中流逝多年,後來孩子漸長,家中的經濟需求與日俱增,為分擔家計,工作不便請假,重擔就轉移給先生。 幾年下來,先生每逢年節祭日就要請假,也惹來同事和上司微詞,備感壓力,一次在祭完清明節後,躺在床上有氣無力地對我說:「老婆,這個擔子好重啊!」見此狀,為尊重先生原生家庭的文化,我不便多說。但我懷念大陸毛澤東的無神論,想念大陸那無拘無束的生活。日後先生便提議:轎車、門口犒軍免拜,每月初一、十五廟裡燒香改為每年正月初一到廟裡添一些香油錢,最後是家中每晚例行燒三炷香則改一炷香,祭拜食物就少一些大魚大肉,多一些蔬果,心誠則靈。 從佛教說,這些年節的祭祀活動就是一次大殺生,生靈塗炭;從環保說,增加空氣污染;從經濟學說,荷包又失血;從健康說,無形中多了壓力。過度強調祭祀活動,會使在世者少了虔誠的心,只注重形式,敷衍了事。近來家中的先生和三姊都傳出心血管問題,當我在暢談如何用飲食改善心血管問題時,外甥一語驚醒夢中人:「不是飲食問題,是這兩人都挑著重擔!」面對這繁重的拜拜我會擔心,我家的那頂樑柱,負荷得了這重擔嗎? 七月的普渡,我看到鄰居用芭樂拜拜,不殺豬公,用錢投入香油箱,用罐頭水果代替魚肉油炸物。村里的開明者不再把靈堂設在自家,改在殯儀館,進而火化,不再堅持土葬,守喪期間亦未聽到「叫飯」的哭天喊地的哭聲,改播放陶冶心靈的梵音。更欣慰的是看到有廟宇,將信眾的香油錢,拿來作公益捐助弱勢家庭,也有廟宇的主事者,撥出一些經費,激勵社區有上進心的孩子。 「新例無設,舊例無除」,是頑固者的搪塞之詞,有一些舊有的傳統未必都是好的,隨著家中年長者漸凋零,取而代之的年輕人和有識之士,對於移風易俗的強烈感與日俱增,工商社會長時間的工作和職場的競爭,已讓他們體力透支,無法和昔日農業社會充裕閒暇時間相較。再者,薪資倒退,民生物資和房價高漲,年輕人生活日趨拮据,沒有燃燒和浪費的本錢。金門何時移風易俗,從你我開始,留給後代一個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