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讀楊照《飲酒時,你總不在身邊》有感
新生代作家楊維中(民國六十五年出生),曾於金門退伍後出版一本︽驗證國軍精實案︾,此書先前曾在網路上廣泛流傳,但在付印成書後,作者與出版社決定將文中的地名、人名、時間背景均予以還原,書籍甫出版,銷售數字相當不錯,服役金門的阿兵哥都有興趣看上一看,雖然曾經傳言,因為這本書的出版金防部要辦,彷彿就像楊照當年將服役中的軍中生活記錄下來,用少年時代寫詩的筆名投到雜誌社陸續發表,然後被告知,因為犯了洩密罪,明天就要移送軍法。 只不過,現在時代不同了,到底是要辦書中的人物還是作者本身?我也曾經為此傳言而為作者楊維中先生捏了一把冷汗,但在某方面而言,此種經驗成為了對於作者的某種啟蒙經驗,事實上,無論是哪個時代,都暗藏著某些不准人家觸碰,甚至公開的禁忌。 自此之後,作者三天兩頭失蹤,室友們都以為他結交女友,夜夜春宵去了,孰知那時的他在應該獲得睡眠的暗月夜裡,被反覆詢問、疲勞轟炸,似乎,在每一個問題之後,其實都躲藏著另外一個問題,他們對作者提出問題時,總是會將那些嚴重複雜的面向隱藏起來,而以不想洩漏真實意思的話來表達,他們努力抓著作者反覆答話時可能出現的歧異之處,窮追猛問。強烈的本位主義一直讓他們盲目地從事意氣之爭,但他始終不願意在移送軍法的威脅下寫下悔過書,堅持不願意承認自己違紀違法洩密誤國。基本上他沒有天生反骨,雖然他在這樣的輪迴的對立與否定裡,著實疲憊不堪,但是因為這件事情實在太荒謬,而當荒謬成份過於龐大時,他只有沉默。 在夜夜偵訊的這段期間內,他被叮囑不准對任何人透露此事,但在他遇到教官督課事件後,事情居然有了極大的轉折。一九八六年,一位中校來督課,督課官的上級規定他們的督課表必須填得越詳細越好,表上主要的兩欄就是「優點」和「缺點」,但督課報告有罰無賞幾乎是慣例了,因為,被督課的對象幾乎只能算是倒楣,督課教官與被督課的單位在這其中形成一種複雜的關係,因為,督課必須督出缺點,而且,最好是很多缺點,這幾乎是慣例了,而幾乎沒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因為不管被督導的是不是真的缺失十分嚴重,但這樣起碼可以證明督課的教官很有績效,督導教官的上級單位會把那一條條的缺失自動延伸解釋,雖然這並不表示被督導單位真的有那些缺點,所以即使被督導單位負責人員被拽到報告書上簽了名,但這根本就是兩回事。只不過,督導教官上級單位自動延伸解釋為「督課有成」,表示「督課認真」,於是被督課的對象會設法跟督課教官攀親帶故,以期減少被檢討的機會。可現在已經規定,所有被督單位甚至不能夠提供帶有「甜味」的飲料,換言之,就是除了白開水,你不能用任何方式試圖討好督導教官。 但是作者在中校督導教官的面前以中尉的階級翻出準則指給他看:「你可以這樣明目張膽的說謊捏造事實嗎?我照準則教的,請你把這條缺點塗掉!」於是教官空洞的回了幾句:「犯上」、「亂來」、「無法無天」的吼叫。試想,那個時代,沒有人敢用這種方式推翻一個督導的作法。拋開從屬關係,他似乎只是在賭一口氣,因為在軍中他不能接受的那些個瑣瑣碎碎的事情撈起來滿坑滿谷,為什麼他還要接受這個?他一直用一套自以為顛撲不破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衡量社會,但為什麼他就總是像一個賽跑過頭的小孩子,回頭一望,沒有人。好像,他一直視為準則的這套關係,從軍中的標準看來太不門當戶對了,安全性太低了。 去年,因為軍民糾紛,我找上憲兵隊,投訴一位服役小金的阿兵哥,當我一踏進憲兵隊,他們熱切親和的態度我是願意相信他們有心想要處理這件事情,但他們必須先清查對方是不是什麼高官達族的子弟,一通電話打出去,他們一邊安撫我,一邊有人馬上到處奔走幫忙蒐集資料,查察那個阿兵哥的後台到底硬不硬。當時,金門的指揮官剛走馬上任,我想,誰都不想真的惹出什麼事情來,我獨自面對部隊裡軟硬兼施的勸誘,還不就是息事寧人吧!他們保證,他私底下也會受到處罰的,我知道,但我和作者是同樣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因為這樣反而讓我了解了部隊中欺弱怕強的邏輯,民國七十六年和民國九十年,其實都是一樣。 楊照因為被判定書寫反動意識文章而多次進出政戰部,又經過督課事件後,慢慢的,他和政戰部的軍官們的地位拉平,就像我當年穿著斑點小圓裙,蹬著雙小皮鞋,以一個女人的姿態義正辭嚴的坐在憲兵隊的接待室裡咬牙切齒,每一句都像帶刀刃,要把對方刮的體無完膚,我堅持著要他們去查證,要他們還我一個公道一樣。我想,我們都明白,時代讓我們明白,讓我們突然醒悟到軍隊中慣用的那種權力威嚇是怎麼可以逆轉的關係。 於是對於私底下的道歉與解決,我不要。我搖了搖頭,說,不要。我想,我不曉得要求他們怎麼做,也不是不相信他們,因為如果如此,我應該去找立法委員開記者會,把事情搞的轟轟烈烈,但是,至少,我不知道該怎麼相信他們。雖然我知道,權力無所不在,但我要的只不過就是在這樣過程中獲得一點能夠比較釋懷的失落。 楊照於民國八十三年集結出版他於七年前服役時寫下的軍旅札記,寫下這些故事,與天下人共同分享,我從一開始就提到這本書書寫的時空背景,只因為這本書並不類似於現在出版的那些軍旅雜記。我從楊照的十四歲、從西線無戰事開始讀起,因為,楊照就是從那裡開始的。雖然今年是民國九十一年,我也相信時空一定已經造成某些程度的懷想,但我想,非關男女,跨越性別,只要你願意了解,肯於發現,你仍然讀得懂,一個男人身在軍中,在面對壓力、權力時的那種百般苦惱或者百般無聊的神情。 在能者多勞的軍中,你的多勞永遠不代表你的能幹,而那是因為軍中總是沒有專業人才,總是非專業的人在佔缺,於是楊照在寫,楊維中在寫,︹全球防衛雜誌︺第一九四期的林朱進先生也在寫:編裝及戰力統合發揮,有賴精實訓練,訓練依據作戰準則,而陸軍編纂軍事準則人才不足:::那些原則一以貫之,那些抄抄寫寫、描描畫畫、壁報、簡報掛圓,那些曾經塞滿某些人一肚子的委屈的事情,依然存在。 天下太平,日子安穩,很多人在成年以前就已經迷失,對人生失去期待,他們本身就有很複雜、很嚴重的問題,有關性、有關金錢暴力、有關愛情,他們情願和朋友佔著電話線胡扯,也不願意節制的生活。在過份溺愛,過份責罰的教育下,在某一種激越的情緒下,我們對孩子的寵愛可謂沒有節制,於是我們孩子多半有著嚴重的惰性和耍賴的個性,大人們有大人煩心的事情,一家子生計重擔,食指浩繁,於是我們總要求他們只管唸好書就成了。 少年們必須經歷的當兵對他們而言再也不是檢討與反省,他們幾乎沒能從中學習任何事情,也許有,如果有,我相信能夠領受到這種感受的少年只是極少數的人,有時想起來,覺得很憂慮,感覺一些不可挽回的東西正在時代的變遷中倉雜卒流逝,心中被焦灼的牽扯,時代在變呀!那說不上來的是種什麼心態,因為,毋論時代為何,反省與自我覺察是怎麼也不可或缺的,不是? 楊照最後問:時代真的變了嗎? 到底,時代是在什麼時候變成這樣?也許就是在你我都不知不覺的時候,於是,我們只能百感交集的、不知所措的站在那裡,有些學者投訴call in節目、投書媒體,對目前的青少年失望透頂。但我想,樂觀的人在每種憂患中都能看到一個機會,而現在已經是個人生及價值觀極為混亂的時代,也許我們的青少年對於這個多數人在這社會裡會同意的遊戲規則,總是能用自己的方法玩得游刃有餘。 所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也許,這樣也好。(下)
-
金馬將軍錄
9、何復明 1953~ 祖籍湖北羅田縣人,出生於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三十日,住金湖鎮山外村,五十八年金湖國中第二屆畢業後保送陸軍軍官學校預備學生班第十四期就讀六十一年進入軍情班,六十五年畢業晉任陸軍步兵中尉排長分發金門古寧頭服務。八十九年於軍管區司令部動員處處長任內晉任少將,同年九月接任台北市團管區司令部(九十一年三月更名為台北市後備司令部)迄今兩年半,何將軍先後畢業於陸軍官校四十五期、三軍大學指參學院七五年班、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八一年班、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兵學研究所八五年班;曾歷練於排長、連長、營長、旅長、主任教官、組長、總教官、處長等軍職;何將軍於軍旅生涯,表現優秀,因此不論在營或在學,都深獲各級長官賞識、同僚愛戴、下屬敬愛。何將軍長秉持著「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己身正,不令而從;己身不正,雖令不從」的理念,於七十五年榮獲忠勤勳章乙座、七十六年長演習(師對抗)榮獲陸軍獎章乙座、七十七年光武演習(雙十閱兵)榮獲陸軍獎章乙座、八十四年協同演習榮獲陸軍獎狀乙幀、八十五年榮獲忠勤勳章乙座、八十九年榮獲內政部役政獎章乙座、九十年榮獲國防部愛民模範、九十一年榮獲金湖中學傑出校友等榮銜;殊多傑出的事蹟,都是由於何將軍平時為人憨厚、苦幹,為人處世有金門子弟之氣魄! 10、鄭瑞堅 1954~ 金門縣金沙鎮吳坑村人,現任陸軍航空特戰部少將主任,民國四十三年五月三日生。五十五年,金沙國民小學畢業;五十八年,金沙國民中學畢業;六十一年,國立金門高級中學畢業;六十五年,先生畢業於政治作戰學校六十五年班(廿三期)政治系;為金沙國小第二屆畢業生,與黃奕炳是同屆同學,八十九年,先生畢業於三軍大學戰略研究所八十九年班。曾任連輔導長、營輔導長、旅處長、師主任、署主任。曾獲頒寶星、景風、弼亮、金甌獎章、忠勤勳章等十座。曾任航空特戰司令部政戰部主任,於九十年七月一日晉升陸軍少將,是金馬子弟中政戰系統晉升少將的第四位。在他之前上有黃廷川、周軍橋、鄭有諒等學長。鄭將軍於金門高中畢業才投身軍校,軍旅生涯表現優異,不讓學長專美於前,為金門子弟軍旅將官星路,再添勝事。 11、吳有明 1954~ 福建省金門縣內洋村人,民國四十三年一月二日生。多年國小,金湖國中,陸軍官校四十五期畢業,陸軍學院七十四年班,戰爭學院八十年班,曾任排、連、營長,指揮官,教官,組長,旅長;具體優良事蹟有:八十二、八十三年榮獲三軍大學優良教官,獲頒陸軍獎狀乙幀;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五年擔任金門戰車群指揮官,獲頒獎章乙座;八十六年負責軍劃M41D戰車性能重建事宜,獲頒陸軍獎狀乙幀;八十八年擔任裝甲兵五八六旅旅長,負責九二一地震第一線救災事宜;八十九年七月一日晉升少將;九十年七月執行長勝十號操演,獲頒陸軍獎章乙座;九十年十月執行戰備操演,曾獲頒陸軍獎狀乙幀。吳將軍出身正規陸軍官校,有完整的軍中職任的歷練,平時為人熱誠憨厚,苦幹實幹,有金門子弟不怕吃苦的道地精神。 12、張雙榮 1954~ 金門縣金城鎮人,四十三年次,金城國中第三屆畢業,曾任國防部長室行政處長,在此前擔任上校達十一年,於九十一年七月一日晉升憲兵少將。張將軍有完整軍旅職務的經歷,是地區第一位憲兵軍種榮陞將軍的金門子弟。 13、陳國增 福建省金門縣人金湖鎮塔后村人,先後從金湖國小、金湖國中畢業,陸軍官校四十五期;曾在陸院戰院及戰研所進修。曾任排、連、營長,旅長;現任金門防衛部金東旅旅長。陳將軍與吳有明將軍均出身陸軍官校四十五期,有完整軍中各級職務歷練,由於工作能力強,為人誠懇,處世踏實,深受軍中袍澤敬佩。目前,剛好在家鄉擔任旅長,由於人緣好地頭熟,深受地區鄉親父老的器重與肯定。 14、洪廷舉 洪廷舉原名洪金木,金城國中第三屆信班孫水坤老師的傑出門生,五十八年自國中畢業後,即投考陸軍官校預備學士班,並循序進入官校四十五期,此後陸續在三軍大學陸軍指參學院,戰爭學院深造進修,並於政戰學校政治研究進修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先後歷任排、連、營、旅長、指揮官、處長、聯兵旅長。於八十九年晉升少將,並於同年八月一日榮陞中正國防幹部預備校長,其經歷優異完整辦學認真,該校九十年參加大學聯考及軍事聯招錄取人數持續保持高錄取率,辦學績效備受肯定。該校在洪校長努力辦學領導下,已邁入更開明進步及全人教育的發展階段;全校師生以「攜手同心、精進超越;薪火相傳、共創新猷」相互策勉,不斷提升教學品質。洪將軍與黃奕炳將軍,目前均在軍中擔任教育英才的重責大任,他的更上層樓的機會,指日可待。 15、李陳同 祖籍湖南,家住金城鎮光前路的李陳同,父親李振秋是祖籍湖南的退役「老士官長」,過去從事電影隊放映師,為人豪爽,講義氣,母親為金門人。李陳同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二位弟弟與二位妹妹,從小就在困苦生活中長大,深受父親的薰陶教化,於民國六十四年金門高中畢業後,毅然報考陸軍官校,開始了他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他在軍旅生涯二十多年,由於在工作崗位上任勞任怨,展現了金馬子弟刻苦耐勞的精神,處事務實穩健的作風,樹立了良好的典範,更以優秀的工作表現獲得拔擢。李陳同於六十八年從陸軍官校畢業後,憑著過人的毅力,在工作崗位上全力以赴。曾於七十二年二月在金門金西湖南高地據點當連長,八十一年調回陸軍官校擔任營長一職,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先後在陸軍總司令部與國防部擔任計畫參謀,到八十八年轉任花蓮守備旅旅長,八十九年又轉任國防部計畫參謀次長室任副處長,九十年三月榮調國防部部長辦公處,擔任政務綜合處處長一職,任內稱職的表現,屢獲上級長官的肯定與拔擢,也為他晉升將官之路奠定良好基礎,於九十一年順利晉升為少將,實為金門子弟之光。 16、許乃權 金門金城鎮人,金城國中第五屆畢業生,憑著一份金門人務實穩健、任事積極的作風,曾任陸軍成功嶺一○二旅旅長,於九十一年元旦晉升為將軍。 17、孫覺新 金門金城鎮人,金城國中第三屆畢業生,八十九年晉升為將軍。 18、吳伯源 金門金城鎮人,金城國中第三屆畢業生,八十九年晉升為將軍。 19、王世塗 金門金城鎮人,金城國中第三屆畢業生,八十九年晉升為將軍。 三、馬祖將軍錄 1、林金順 十二歲喪母,出生於馬祖南竿四維村,因照顧長兄放棄保送台中一中,便只好前往台北就讀東方中學。高中畢業他仍不能忘懷從軍報國的理想,本想再考軍校五十七年的正期班,由於性急不想耽誤,約了另一位同學同時進入專修班,一年的訓期結束畢業後,分發至基層擔任低階軍官。在校就學時他就選擇了步科,五十七年以第一名畢業仍選擇步兵單位,向人稱老虎部隊的第十九師報到,半年後就升中尉,回台灣接受跆拳道訓練,因為父親病重自願調至馬祖北竿,後又調往南竿,當時擔任連長,兩年後升上尉。六十六年元旦升少校,年底就接營長調金門。七十五年就調回國防部掌管人事,擔任人事處副處長,在人事處任內他對國軍人事法令部分提出頗為具體的建議,編著有︽國軍人事作業要領彙編︾。七十九升至少將,八十六年他擔任屏東一四六師衛武營龍泉師師長時,先後編著︽龍泉心影︾、︽中國兵學名著︾。 2、陳敬忠 家住馬祖北竿后澳村的陳敬忠是連江縣初中部的第一屆學生,早年家境清寒的他,在師長、家人及同學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品德兼優的學生,國中畢業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選擇了保送陸軍官校預備班,從此展開往後軍旅生涯。在預備班時,陳敬忠仍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順利直升大學課程。大一寒假那年,他參加交換學生的遴選,全校共取六名,他以第二名成績前往薩爾瓦多學習。薩爾瓦多的四年對陳敬忠而言,是他人生重要的關鍵,也是一段相當辛苦的學習過程,由於當地軍校有德國的傳統,在軍紀及體能方面的要求都十分嚴格,即使得能夠順利畢業也相對的辛苦;在語言方面,由於他未曾學過西班牙語,在軍校中,無論是生活或課業均是吃盡苦頭,甚至曾經將小石頭放在口中來學習西班牙中的捲舌音。四年後,他返回國門,先後在金門擔任連長、官校連長,後來進修文化大學研究所後又赴金門擔任二年的營長,隨後赴瓜地馬拉進修,回國後擔任陸軍總部參謀、薩爾瓦多武官四年、成功嶺砲指官、旅長等。這些年走來,陳敬忠表示他運氣很好,無論是師長或軍中長官、國外的大使都對他格外愛護。在三十年前這些馬祖小弟,以不怕苦的精神,隻身赴台就讀軍校,三十年後,於九十年度他又以優異成績榮陞為少將,在授階典禮上,他特別邀請父母前往觀禮,一同分享這榮耀的一刻。 四、金馬將軍的人格特質 九十一年,一年中晉升將軍的閃亮新星中有:許乃權、李陳同、張雙榮等三位,在此前九十年有周軍橋、鄭有諒等,八十九年洪廷舉、王世塗、孫覺新、吳伯源(以上四人皆為金城國中畢業)、黃奕炳、鄭瑞堅、吳有明等七位,更早之前則有張家生、楊成榮、蔡承林、黃廷川、顏忠誠等五位,皆為近半世紀以來兩岸熱戰交鋒的歲月之金門子弟報效軍旅,光耀浯洲,榮譽家鄉的一時鄉彥俊秀。 另外九名少將中除周軍橋、鄭瑞堅、鄭有諒係屬政戰體系外,其餘六人均屬軍事兵科系統,也說明了金門子弟在軍中的兩大主流兵科系統中,金門子弟允文允武,更凸顯出金門子弟承傳明清傳統軍事天份與淵源,其中金城國中第三屆的洪廷舉更為傑出,除洪廷舉、許乃權,其他如李陳同、鄭有諒、周軍橋、鄭瑞堅、王世塗、孫覺新、黃奕炳、吳伯源、張雙榮諸位鄉彥皆能秉持金門人刻苦耐勞、苦幹實幹、不怕苦、不怕難的金門人傳統文化精神。 在金馬將軍名錄的年齡順序上,除顏忠誠、黃廷川、蔡承林、楊成榮等四位年齡稍長,期別稍早外。最近兩三年,順利晉陞少將的傑出鄉彥,計有:許乃權、李陳同、鄭有諒、周軍橋、洪廷舉、鄭瑞堅、王世塗、孫覺新、黃奕炳、吳伯源、張雙榮、陳國增、吳有明、何復明等十四位的年齡層,均在四十一年次至四十八年次之間,均屬於生涯的壯年期。其畢業年別,從六十四年班至六十八年班(陸官四十五期至四十八期,政戰學校二十一期至二十四期),其中九名金門子弟均集中在這四年之間,順利晉陞將軍。若加上馬祖地區林金順與陳敬忠兩位將軍,充份顯出金馬地區半個世紀以來,戰地政務軍事生態的影響,以及金馬戰地國民義務教育的成效,也同時發揮了極大的人才培育功能,不僅作育戰地英才,更顯現在特殊的戰地政務體制下,金馬子弟能夠培育及薰陶出優異的人格特質,以及其傑出的軍事素養。歸納其原因,除了有後天戰地風氣的影響外,亦有其先天戰地前線學子的人格特質使然。 (本文作者陳為學為述美國小校長,張火木為金門縣文史工作學會理事長、實踐大學專任副教授) (下)
-
拔河運動的起源
不久前,各縣市舉行公教人員運動大會,拔河是其中最熱門的競賽項目。在今天,拔河確已成為一種很普遍的運動,它已經是社區、社團、機關和各級學校運動會中的必不可少的活動項目。 拔河,在競賽場上是一項運動,其實也是一種遊戲,可以培養團隊的合作精神,激發耐力、狠勁和鬥志,實有其意義和價值。 拔河始於何時?據傳係春秋時代的魯國的機械工程設計家公輸般所首創,公輸般亦稱公輸班或科班,是今天木匠的鼻祖。公輸般不僅懂得機械,還懂兵法。當時的楚國正面臨吳國強大水軍的入侵危機,公輸般受聘為楚國訓練水軍,其中「鉤拖」即為當時訓練的重要課題。 所謂「拖」,是拖拉敵方船隻的纜繩;而「鉤」,則是用帶鉤的長竹篙把對方的船鉤過來。因為訓練嚴格而有成效,結果把入侵的吳國水兵打敗了。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楚國各地的軍隊,每年此日都舉行盛大的拖鉤競技。漸漸的民間也組隊參加競賽,逐漸的演變為拔河遊戲了。同時也由當時的纜繩改為日後的麻繩,今天則更為講究,幾乎全是採用馬尼剌繩。 拔河之載諸史籍,是始於唐書中宗年表:「景龍四年(公元七一三年),帝及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可知唐中宗很喜愛拔河遊戲。同時在景龍文館紀事也有中宗觀侍臣拔河遊戲之記載。參加者皆為王公大臣,有些上了年紀的大臣,有著力跌倒在地,出盡洋相,帝則大樂。 玄宗繼位後,亦喜拔河之戲,曾寫詩「觀拔河俗戲」以紀其盛;大詩人張說還和了一首,可見拔河在唐朝已很盛行,不過祇當作一種遊戲罷了。 因為拔河是一種好處很多的團體運動,流傳至今把已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到今日,已成為熱門的運動。
-
阿通伯
那天到台北時,特地去看多年不見的表妹。 她夫妻在郊區一個大社區開家超市。 在超市裡我發現了一個很溫馨頗堪回味的故事。 在店裡有一七十多歲的老伯,補貨、掃地忙進忙出。表妹的兩個幼童一直「阿公這、阿公那」地纏著他,他始終慈祥地呵護著兩個小傢伙。 「他是誰?小傢伙怎麼會叫他阿公呢?」我問表妹,她將櫃台交給老公,帶我上樓,提供我本文資料。 「他叫阿通伯,約五年前忽然冒出來,自動幫我們搬貨、掃地、打雜,那時生意不好,我告訴他請不起店員,他說閒不住,只要給他工作,不要工錢。說他是下港人,唯一兒子將故鄉祖產賣了,在台北開工廠,租屋在這社區,兒子、媳婦整天都在工廠,他一個人在家無聊沒事做,鄰居不認識又不友善,要求讓他工作,只給飯吃,不要錢。 他真是個好幫手,兩次做月子多虧他幫忙照料。 去年他兒子把工廠移到大陸去,房子也退租,他死也不肯到大陸去,所以就讓他住進來,他守本分、勤勞、吃苦。現在生意好,多虧有他幫忙。 他照顧我們、疼惜小孩,所以我們讓小孩叫他「阿公」,讓他有親情感,高興極了。 我們早已視彼此為一家,誰也少不了誰。
-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讀楊照︽飲酒時,你總不在身邊︾有感
作者楊照,一九六三年生,寫作這本書的時空背景是在民國七十六年,當時的楊照在南台灣的步兵學校服役,是一名戰術教官,在一個因雨而不能操課的午後,他遇到了十四歲的自己,同樣是在那個當時因為老師請假未到,一樣濕淋淋的夏季午後,他無意識地翻閱著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 那是一本敘述一次世界大戰時壕溝消耗戰的書,他第一次覺得壕溝防線戰這樣的戰爭實在有點荒謬。西線無戰事的男主角,懷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自敵軍士兵的皮夾裡翻出全家福的照片,那是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孩的合照,和主角錯愕的彼此對望,因為,他自己的皮夾裡也藏了一張類似的全家福照片。那時候作者對於,原來我們口口聲聲說要殺掉的共匪就是那些和我們一樣,有妻有子,將全家福照片隨身攜帶在身邊的敵軍?不過楊照那年僅僅十四歲,也不過是民國六十六年,台灣政府仍一直不斷地將國家興亡的責任推給軍人,於是他這樣的疑問沒有人可以提供答案。 但十四歲的楊照已經無法再承受這些有關「非打不可」,即使「打了也不會有什麼具體進展」的消耗壕溝戰,以及這樣類似的欺瞞,第一次,他很清楚自己是反戰的態度,即使,十年後的自己正站在講台上講解著,傳授著如何作戰。 他曾經因為處份沒有注意自己口令,或是不夠認真、心不在焉而做錯的學生,罰他們立正站直、罰他們伏地挺身、罰學生左去右回四四方基一圈,拿以前受訓時區隊長罵他們的話來痛罵他的學生,甚或是更嚴厲的責罵管教::::但當他得知助教們到處傳揚他帶學生的凶狠模樣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卑劣的人。因為,他突然不曉得自己在幹什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只是在發洩?其實只是在享受權力支配的感覺? 部隊裡講究階級服從,也只講究階級服從,一開口必定先稱呼職稱:「報告區隊長!」但部隊裡對預官的刻板看法一向是像看待一根軟趴趴的扁擔,就是個不會站不會坐不會帶兵不會口令不會辦事的預官。 可是他反戰,反部隊文化,反階級情節,尤其,他對人為的階級劃分反感到了極點,這讓他覺得二十四歲的心智非常混亂,因為,他只是不想做一個僅會穿衣服喊口令帶兵打靶辦事的半吊子軍官,他努力的要作一個比軍官還要像軍官的軍官。 但他從十四歲走到二十四歲,這十年讓他明白了一些事情的原委,一些有關從軍、戰爭、階級、人性的真相,讓他覺得人生果真像是一齣悲喜劇,但在這從軍的兩年歲月,竟是一件最荒謬的事情,於是在這樣的困境裡,他開始了︽軍旅札記︾的寫作。但這真正進入軍中,則是在隊長將他任命為下一批的實習幹部時,因為,他當時並未加入國民黨,何以有資格能夠勝任那些思想工作?原來,因為上級單位的通信檢查,上級單位對於他的文筆流暢有一致的認同,可以接受他雖然不是國民黨員仍可擔任幹部的作法,儘管,他們還是忍不住問一聲:「為什麼非這個人不可?」總而言之,他開始擔任實習輔導長。 他說,政治作戰被簡化為思想控制,思想控制被簡化成思想檢查,而思想檢查被簡化為通信檢查和莒光日教學與考試,但莒光日最後變成了抄寫作文,我想,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抄奮鬥月刊或者乾脆亂寫,考試則簡化為做了就好的儀式,於是,在了解了之後,他明白了軍中權力運作的形式。 在楊照十六歲時,林毅夫(林正誼)叛逃,莒光日教學,可謂失敗,但在十幾年後的現在,莒光作文簿、考試都仍然存在,而阿兵哥也都不會覺得這件事有什麼好羞恥的,因為,大多數的人反應都是:::「干我鳥事」!現在的役男們並不會在時代的變動中感到困惑、無所適從。我看到,莒光日教學完全撼動不了人心,役男們只對虎帳笙歌的電視留言有稍微的興趣,他們甚至不會手書家鄉一封關於對於國家民族的懷想,我認識的他們總說:「這是欠國家的,還完就好了。」 而這還是我所見過,比較好的情況。 新生作家孫梓評曾將其軍旅生涯寫成一部︽綠色遊牧民族︾的當兵劄記,那和碧竹(林雙不)的︽鋼盔書簡︾、謝材俊的︽嶺上雁字︾一樣浪漫抒情,你看不見大時代,甚至看不見時代背景,總覺得,像是涉入別人的生活裡,卻又兩手空空的離開,心裡有說不出來的失望。 (上)
-
閒章考據譚
宋元以還,鼎彝璽印的流傳,形成了篆刻與書法繪畫同為可供欣賞的藝術品。雖云小道,卻不乏專事此道,孜孜追求的人。傳至後世又有所謂「閒章」的盛行,例如,用在畫上「壓角」、「仰首」;用之於收藏及鑑別用的印章等。聽雨樓記談載:『古人私印,有曰「某氏圖書」、「某民圖書之記」,蓋唯用以識圖畫書籍,而其他則否。今人於私刻印章概以圖書呼之可謂誤矣。秦漢之私章亦有刻以吉語者如:「大羊」、「大利」、「長樂」、「大吉」等。而晚近盛行之閒章,實際係由這種印章倣效變化而來。』 所謂「閒章」有的刻詩句,有的拾取俚語格言,只要用之得當,信手拈來便覺趣味橫生。此種印章尤足以表達出一個人的志願、風度、經歷和胸襟。說起「閒章」,顧名思義,不免有閑置備用之意,實則除綴畫畫外,亦可用作代表署名之印信,如一般文卷及往還書翰等,常見的可分別以下數種。 別號印── 古印所無,唐代始有,元明最盛。現代人亦喜用假設別號之代名:如「山人」、「道士」、「遊客」、「居士」、「漁隱」、「山樵」,或「某父」、「某子」、「某某生。」 祖籍印── 近代始有,印文如「某某家風」、「某某世孫」,甚至「嫡子」、「文孫」等祖系統族譜都刻上,難免有顯耀家世之意。再如有作「我師某某」或「某某弟子」等,也無非借此標榜自己是名師之門所出的高徒。至於刻「門對某山頭」、「家住某河畔」及「某省某鄉人」等係家居寫景實況。如吳昌碩的「潮洲安吉縣」、齊白石的「湘潭人也」、陳師曾的「家住碧螺峰」、某氏的「與西施同鄉」等均屬之。 齋館印── 據傳作俑於唐相吳泌之「端居室」玉印。所用名詞常見的有:亭、台、樓、閣、齋、館、堂、軒、室、院、房、廟等。明文徵明曾說:「我之畫屋,多建於印章之上,可以想見女人風趣,亦隱含有自我解嘲之苦衷,因從事藝術工作者之文人寒士諸多貧窮清苦。其實際生活的起居之所,未必都有雅潔寬敞窗明几淨之畫室畫齋,故惟有在印章上營建之。」此種「印中樓閣」雖屬寄情虛設,亦聊堪精神自慰。 收存印── 始於唐代,宋以後更為盛行,施用於所存或賞鑑之典籍、書畫上。印文有「珍存」、「過眼」、「寓目」、「考訂」、「手校」、「審定」、「鑑賞」等等。 年代印── 多紀時之用,如刻「某某五十歲後作」,或「某某丙午年書」,又有年齡歲時並刻一印者,為古印所無。曾見吳昌碩刻一方「木公辛亥以後所得」,趙之謙為人所刻的「節子辛酉以後所得書」,記名兼記年號,一如書畫家習用「某氏某歲以後所作」,及「趙子謙同治紀元江以後作」等。 圖案印── 印上刻像形圖案如:鳥、獸、人、物等,或一印中圖案與姓名文字並列,完全源自古印,今人多喜以自己之生肖入印,用以代署名,頗饒趣味。 詩句印── 自古代之吉語印蛻變而成,盛行於明清以後,文字印刷都漫無範疇,是文人藝術家最可發揮心靈寄託逸興的遊戲之作。惟選擇字句須典雅妥切,應用尤須適當,各種閒章,所用之印文間有離奇怪誕,繁世駭俗之句,非常人所可想像者,其繁雜之處,紀不勝記。曾見清俞曲園有印為「學吃虧」三字,克己容人無爭無求,大孺風範於此可見。又如:「平章風月節制煙霞」等印,極雋永可取。彭玉麟有「英雄肝膽兒女心腸」印一,亦可見其孺將胸襟。吳昌碩晚年耳瞶,有印只一「聾」字。如書畫上用於賀禧者有:「花好月圓」、「福祿鴛鴦」等,用於祝壽者有:「美意延年」、「仁者長壽」等。山水畫用:「江山如畫」、「再造河山」,翎毛花卉用:「花開見佛」、「靜與花親」。嘗見仕女圖,閒章用:「千古風流人物」,是切題之作。而大筆寫意書用:「草草不求似」,以印喻畫,不足為外行道也。以不同的鑑章用於不同之書畫文件之上,將各異其趣,而所得的評價,也就分別不同了。
-
金馬將軍錄
一、前言 金門馬祖地區因特殊的戰地生態與人文環境,蘊育了一群優異軍事素質與內涵的軍旅子弟,更由於前線金馬人從小克苦勤學的人格特質,培育了金馬子弟在軍中傑出的成就,同時也由於這一批金馬子弟在各軍種傑出的表現,讓金馬旅台鄉親與在學學子同感榮耀。近半世紀以來,已有二十餘位金馬子弟順利晉升為將軍,除了是個人的最高榮耀外,亦屬於全體金馬同胞的榮耀。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因受福建省政府委託編纂︽金馬旅台同鄉會誌︾,特將其個人學經歷與服務事蹟列舉如下,一則以充實︽金馬旅台同鄉會誌︾傑出人物代表的陣容,二則將這一份金門子弟的榮耀分享給全國讀者。 二、金門將軍錄 1、顏忠誠 福建金門人,現任福建省政府省主席。四十七年六月於金門高中畢業後,原可保送大學就讀,然因有感於時局動盪,國難當頭,乃毅然決然投身軍旅,期許能報效國家。四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金門中學全校師生以餐會與茶會方式,盛大歡送投考軍校十位同學,其中包括顏忠誠主席、黃廷川委員等十人。顏主席於八二三砲戰當年進入陸軍官校(三十一期就讀),於五十一年畢業,獲得「理學士」學位。此後又於五十八年至七十三年先後進入砲校正規班九五期、陸院六十一年班、戰院六十五年班、兵研所七十二年班,以及革命實踐研究班四期等進修深造;因此不論在營、在學,都深受師長賞識以及同僚愛戴。因其能力優異,為人胸懷廣闊,深受長官賞識。此期間先後擔任砲兵連長、營長、師砲兵指揮官以及三一九師師長,此後陸續出任三十二軍軍長、花東防衛司令部司令、馬祖防衛司令官、陸軍總部參謀長、金門防衛司令官、陸軍總部副總司令,可謂具有非常完備的軍旅資歷。顏主席自弱冠進讀軍校,前後服務軍旅達四十年。曾任陸軍副總司令,並先後擔任馬祖、金門防衛司令官,加以歷年逐級駐防金馬各地,幾逾軍中服務歲月之半,故對金馬地方民情,相當瞭解。此後有機會出任福建省主席,實是眾望所歸。八十七年八月十一日,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白萬祥理事長等一行二十人抵達省府,顏主席介紹省府概況及遷金兩年來省府政務的推動情形。席間他回憶說:「八二三砲戰發生正是他保送官校那一年,在炮火聲下赴台從軍報國的特殊經驗,讓他終生難以忘懷,時間真快,一晃已四十年。」顏主席地區首任晉升將軍的金門子弟,長期軍旅生涯一直是軍中袍澤的典範,四年多前轉任省府主席,親民愛民,深受朝野敬重。 2、黃廷川 1935│ 曾任福建省政府委員,金門縣金沙鎮田墩村人,生於民國二十四年六月一日。將軍先後畢業於金沙國小、國立金門中學高中、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十一期、三軍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正規班六十年班、戰術研究班第四期、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六十九年班、革命實踐研究院研究班第五期。將軍曾任排、連、營、旅、師、軍參謀長、師長、副司令官(副軍長)、中原大學、東海大學軍訓總教官。民國八十年九月一日自軍中榮退後,轉任中國國民黨金門縣黨部主任委員;民國八十二年三月一日,調任中國國民黨台灣省委員會專門委員、考核紀律委員會委員;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一日,改聘為中國國民黨台灣省委員會顧問、考核紀律委員會兼任委員。黃委員是地區第二任晉升將軍的子弟,過去無論在軍中或是大學院校服務,服務績效優異,深受同袍與大學生愛戴,自轉任黨職及省府委員以來,亦克盡專職與本份,深受同仁敬重。 3、蔡承林 金門金城前水頭村人,早年即投筆從戎,報效國家,由於表現優異,乃能在軍旅生涯中,脫穎而出,並於八十三年元旦順利晉升陸軍少將,成為金門繼顏忠誠、黃廷川之後第三位將軍,其為人處事有金門子弟之風。 4、楊成榮 1949│ 金門金沙官嶼村人,生於民國三十八年三月五日,世代務農傳家,金沙國中畢業後,幼承戰地洗禮,天資聰穎,胸懷大志,以報國淑世為職志;五十四年,年方十六即毅然投筆從戎,獻身軍旅,就讀金門陸軍第三士官學校第一期,畢業後轉至憲兵學校預士班第三十六期受訓,結訓後分發至總統府警衛隊擔任國家領導中心警衛安全工作;五十七年因績效卓越,表現優異,深具發展潛力,遂獲保送荐入憲兵學校專修第十九期,接受軍官基礎養成教育,畢業後仍回原單位繼續擔負先總統 蔣公暨蔣故總統 經國先生警衛安全工作。期間先後至情報學校戰術情報班第五十五期及國家安全局安全幹部研究班第二十三期受訓,完成國軍進修及深造之教育。將軍從事軍旅生涯期間,歷任總統府警衛隊衛士、分隊長、七海警衛室警衛官、總統府侍衛室侍衛官、慈湖大溪陵寢管理處警情組組長、副處長及處長等要職,均從事侍警衛安全工作。由於忠誠勤勉,勇於任事,獲得長官器重及不次拔擢,於八十四年元旦晉升少將,此期間曾先後獲頒雲麾、忠勤等四座勳章及獎章十一座之殊榮,功績懋著。後因積勞成疾,不幸於八十七年五月十五日病逝,鄉親間之無不感傷與惋惜。楊將軍是地區少數從士官學校一路進修深造,雖天不假年,但其克苦求學力爭上游的精神,誠為金門子弟的榜樣。 5、張家生 家住金沙沙美,父親張景章先生於抗日時期參加南洋抗日活動,抗戰勝利後,從事教育事業,嘉惠家鄉子弟,曾獲得國家勳章。八二三炮戰後,張家生隨母親、祖母及姑媽遷移台灣,初期,生活相當清苦。但由於幼年受到炮火的歷鍊,長大後即抱從軍報國之志,順利到空軍幼校就讀。五十六年直升空軍官校就讀領航系,不論在幼校或者官校求學期間,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於六十三年空軍官校以第一名之優異成績畢業。此後在軍中生涯中,曾任飛行官、三軍大學教官、中隊長、空軍總部組長、主任、國防部少將主任等職。因表現十分突出,曾獲得勳、獎章十六座,獎盃二,中華民國十大傑出資訊人才獎、八十六年資訊月傑出資訊應用獎、中華民國傑出高階公務人員獎(孫運璿基金會)、八十九年六月退伍,現於霖園國泰人壽公司擔任資訊總顧問。張將軍於軍旅服務期間,以其豐富學識、遠見及認真負責、勤懇做事態度,對於提升國軍資訊戰備和鞏固戰力,貢獻良多,而且贏得長官、同事的肯定和敬佩。在國軍將領中,能獲得博士學位者,並不多見。但金門這有一位出類拔萃的張家生將軍,除於八十一年七月順利獲得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並於八十六年元旦晉升空軍少將;他也是金門縣首位的空軍少將,實是金門子弟的榮耀。 6、鄭有諒 1952│ 在民國四十一年生於金湖鎮峰上村,由於父母早逝,生活清苦,在家中九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的他,於民國五十七年自金湖國中畢業後就投身軍旅,先後在中正預校、陸軍官校、陸軍指參學院、戰爭學院及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就讀,歷任排、連、營長、師砲兵指揮官、國防部聯參官、營務組長、司辦室主任、砲校總務官、馬防部少將參謀長及軍團少將砲兵指揮官等職,表現傑出,除先後當選國軍莒光連隊長、好人好事代表、愛民楷模代表等殊榮外,軍旅生涯獲頒各式優良功績獎章二十餘枚。鄭有諒除熟悉軍事及兵法外,在書法及文學也有不錯的表現,重要論文著作包括︽中國大陸未來之威脅︾、︽兵法與書法的對話︾、︽馬祖精神標語專輯︾、︽中國書法深具研究︾。先後參加國軍文藝聯展、三峽公共空間文化藝術展、金門書畫家展、龍潭大溪書畫主聯展、通校、陸軍高中文藝聯展,並曾配合陸委會及地方政府共同規劃「兩岸小三通」政策,對於保存戰地文化有其助益。鄭將軍雖出身於軍旅,卻勤於筆耕,實屬難能可貴。鄭將軍少年時家境清寒,就讀柏村國小時,每天須長途跋涉,不辭辛勞,自投身軍旅後更一本金門子弟克苦耐勞之精神,奮發上進,其言行表現,誠為金門學子的楷模。 7、周軍橋 1952│ 福建省金門縣人,民國四十一年生,六十四年政戰學校政治系畢業,曾任連輔導長、政戰官及參謀,七十八年調職國防部,擔任中校時榮獲國軍莒光楷模,於九三軍人節大會接受參謀總長郝柏村隆重表揚,並於九十年晉升少將。周將軍與鄭有諒均出身政戰學校,由於處事認真,為人誠懇踏實,並且嫺熟國防行政業務,在工作崗位上,表現佳績連連,因此接棒榮陞金門將軍風雲榜。 8、黃奕炳 1953│ 金門縣金沙鎮后浦頭人,生於民國四十二年九月廿七日。四十九年,入金沙中心國校就讀,五十五年小學畢業;同年,入金沙國民中學,五十八年畢業;五十八年,考取台灣省立岡山高級中學,六十一年畢業;同年,考取陸軍軍官學校,六十五年,以極為優異的成績畢業;七十一年,將軍從陸軍步兵學校二六九期正規班畢業;七十四年,畢業於政戰學校政研所碩士班十六期;七十八年,畢業於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正規班(冬班);復參與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戰術研究班七十九年班研究;八十四年,復以優異成績,考取戰爭學院;並獲錄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學分班。曾任陸軍官校學指部學十七連排長;陸官校學指部學四連副連長;陸官校學指部學七連連長;陸官校軍訓部戰術組教官;步兵二九二師參三科作戰官;陸軍第十軍團第三處教參官;步兵二九二師步七營營長;三軍大學計考科副科長;三軍大學校長室、國防部副部長室參謀主任;步兵二六九師去八○七旅步兵旅長;海巡部工指部海岸巡防指揮部指揮官;陸官校正期生指揮部學生部隊指揮官兼官後師駱駝山旅旅長;金防部第三處處長;步兵一五八師副師長;烈嶼守備區指揮官兼一五八旅旅長;現任國立陸軍高級中學校長。黃將軍溫文爾雅,有儒將之風,如今擔任軍中教育英才的重責大任,深信其未來的軍旅生涯必有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
你、我、他的獨白
(一) 你說:要尋找一個不變的真理,所以大學畢業後,晃晃盪盪你換了很多工作,從令人稱羨的電腦工程師、公教人員:::到餐廳服務生,沒有一個工作能把你綁縛住兩年以上。你說:只要在工作中看到一分虛假,就是你和那間公司或那個機構說再見的時候了! 你是個聰敏靈慧的人,而你最大的致命傷就是太誠實了,聰穎的你像是一面照妖鏡,把人性中貪婪、虛偽與自私那一面照得太清晰、太透澈,而誠實的你又不能容忍自己在這濁浪中隨波逐流!所以,你沒辦法和身邊的人相處,要你虛假,等於撕扯剝奪你的靈魂!所以,你一直在遊盪,也一直在思考:何處?你可以尋找到你深信不疑的真理!何處?可以見到真、善、美發光發亮! 而這麼多年來,你的容顏皺得好快,你的頭髮被白雪全面攻佔,歲月在你身上超速行駛!那天,你帶著微弱的聲音說:其實,你是個愚笨的人,因為你沒辦法治癒自己這太誠實的個性;而你又太懦弱,對於自己哀傷沈痛的心靈只能沈默以對!對這失望透頂的人生,你也沒有勇氣毅然決然離開它。因為心中有牽掛,有你所眷戀的人與物,也有眷戀你的人,人世雖然混濁,可你清楚地知道,和上帝賭贏的就只有這一把,捨棄了人生這一把,你將一無所有,也不可能再翻本,所以,你仍貪戀這人生,想在這裡汲取點什麼,就算人生苦多於樂,也是你一生的印記,是屬於你獨一無二的專利!所以,這人生,你還要抓著,緊緊地抓攫著,這屬於你愚昧、懦弱又癡騃的人生! 我只能微笑以對!微笑,是因為我無言以答,這麼多年來,我們由懵懂到似乎懂事,你走過的路,經歷過的事,想過的問題決不比我少,更何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於你這希臘式的悲劇性格,能改早就改了,可喜的是,你還眷戀這人生,這就夠了,表示你不會做出輕視生命的事,而做為一個朋友,我很榮幸也很高興你能與我暢談心事,我所能做的,就是默默傾聽與支持你的想法,或許說「你是個能在痛苦中尋找快樂的人」,比對你說:「面向陽光,你就能看到光明;背向陽光,你只能尋見黑暗。」更能引起你的共鳴吧! (二) 時間流轉,落花翻飛,關於人生問題,他再也不去想了,年輕時,思考人生意義是浪漫;年長時,再想,就是愚蠢了,因為想破了頭,仍理不出頭緒,只會讓自己更懷疑人生,殘忍地逼自己注視夢想被現實打破的殘骸。 上班、下班,生活變成一種規律,像原地打轉的陀螺,忙與累是轉出的痕跡,偶爾犒賞自己一下的就是喝杯咖啡,看個電影,享受雅痞的生活,偷嘗一下悠閒的滋味,會催眠自己:「這就夠了吧!這樣的生活也沒什麼不滿足的了,甚至還會令人欣羨吧!」需要為年輕的夢想哀悼嗎!那總是年少輕狂所做的無知的夢吧!那時,天真地只想背個行囊浪跡天涯,或者率性地帶幾本書,就這樣行遍天涯、看盡世間,那時,光是想像就能讓自己感動得熱淚盈眶,總以為熱情的足跡可以踏出繽紛的人生! 終於,馬齒增長,懂得什麼叫幼稚,即時把那癡騃的夢想捆綁住,閂在心湖深處,並時時曉以大義!「流浪,是過苦日子的同義詞呀!背個行囊,沒有錢,加上一身牽掛,步步維艱呀!」日子畢竟不是一個人吃飽就算,人生除了夢想,還有責任,還是乖乖做個安分的上班族,在這經濟蕭條的時代,能捧穩自己的飯碗,就要謝天謝地了,這就是惜福,不要人在福中不知福! 魚與熊掌終究不可兼得,想要穩定,就要放棄飄泊,也不要胡思亂想!平靜的湖泊中,容不下一艘一心飄泊的船隻!心猿意馬,只會讓自己心緒不寧,陷入更痛苦的深淵中!所以,就心如止水吧!或者就把船隻繫在湖邊吧!在時間的流裡,就學習沈默吧!不再動湖水了,不再去想了!
-
心繡
吞嚥蟬聲 繡一方夢境等待 線頭打結處 花萼 釋出鼓聲 鳥雀 聒噪成廢墟 最黑的蟬鳴針刺 路上的魚 東方一針一針繡亮
-
城市遊蹤記趣
迎賓曲 八月十六日下午我們搭機到上海時已近傍晚,「浦東機場」是座新蓋的新機場,離市區比較遠,加上車程時間到達預定的餐廳時已近七點。餐廳的生意很好,高朋滿座(看一堆車子就知道),但停車場入口處太窄,踫到剛好有車要出有車要進時那就是在考師傅的「技術」功力了。我們的車就在等和閃的進進、停停、退退中才到達「傣家村大酒店」,那是一間充滿雲南傣族風情的餐廳,服務人員不論男女全部穿著傳統服飾,餐廳的佈置也全以竹子、木頭和紅花綠葉來裝飾,牆上也掛滿傣族人像,或跳舞或喝酒、唱歌,十分生動,也有一些美麗的圖騰,把整個傣族的風情濃濃地散發出來,彷彿我們就置身在雲南中。我們都非常開心,覺得一切都很美好,唯獨不習慣的是他們的「迎賓音樂」,那是在大門旁左右各站著兩個人(男性),手上各拿著鑼或鈸,一有「人客」進入就「敲敲打打」一番表示歡迎,可他們敲的節奏居然是我們金門寺廟作醮時和乩童起乩時的「音樂」。天啊!聽了簡直「好怪異!」全團的人都笑了起來,也有點「不敢領教」的味道。不過,這證明了大家都是中國人,文化也都「相通」的嘛!就連咱們最古老、傳統的寺廟音律也會在「雲南」出現,而且是代表著「最熱誠歡迎光臨的迎賓曲」呢! 閉門羹 八月十八日我們遊杭州,當天下午安排的最後一個景點是濟公出家落腳的「靈隱寺」。可能是遊湖(西湖)耽誤了些時間再加上師傅對杭州市的路不熟,因此時間顯得非常趕,但小金說:「他們五點半下班,我們走快點趕在五點半之前到就可以了!」所以,買了門票入內後,一夥人就急匆匆地直奔「靈隱寺」,誰知到了寺廟的入口處時,工作人員「拒不開門」,原因是「他們下班了。」小金看看手錶才五點二十五分,還差五分鐘怎麼可以提早下班?把我們這一團自遠道而來的人客「擋在門外」實在說不過去,就用杭州話與他們「據理力爭」,雙方的話說得又快又急,咕咕噥噥的彼此你來我往,我們在一旁一句也聽不懂,最後當然是「佔廟為王」的對方勝利,他高興提早五分鐘下班回家嘛!誰理你是打那兒來的觀光客?同是杭州人,簡直是「太不給嬌小可愛的小金面子」,小金顯得有點沮喪,她也盡到力了,我們一團人也沒多說什麼,此寺不看看別處嘛!我們又隨著小金的步伐繼續往前走囉! 濟公洞 到靈隱寺前卻不得其門而入,我們就到週邊環境尋幽訪勝一番。首先小金帶我們到一個山洞,說此地是濟公「自我解放」的地方,洞中有兩塊分開的直立石頭,它們之間的距離剛好可放一個鍋子,所以囉!濟公就在石縫中生火烹煮他最喜愛的狗肉了。一整隻狗慢慢地吃完了後,剩下那個狗頭怎麼辦呢?丟在外面草叢中遲早會被發現,因此又找了處洞壁有隙縫處把狗頭「掛」起來,我們遠遠一看,哇咧!看其形狀還真的很像一個狗頭呢!早已成化石的狗頭彷彿還心有不甘、髭牙咧嘴地瞪視著我們哩!接著我們又來到另一處洞壁,小金的手往上一指,大夥抬頭一看,小金說了:「濟公吃飽喝足了後,當然要好好睡一覺,又不能光明正大的回寺中睡,剛好這時讓他發現了洞壁上延伸出來的這一塊石板,長度大小正好夠他一個人睡,所以就安心地睡在石床上做他的好夢去:::」天啊!還真的是一張天然的「石床」,小金又說了:「聽說這張石床對愛打麻將的人特別靈驗,摸一下後回去一定贏。」當真?不管真的假的,既然來了,不摸「白不摸」,尤其是喜好疊磚塊蓋房子者更是趨之若鶩,一摸再摸,希望回家後的手氣都能夠如其言的「自摸」(那就爽呆了),一團人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就邊看邊笑邊摸,都希望摸了之後帶來更好的運氣。那張石床經過濟公經年累月的睡,早已光可鑑人,摸起來真是像嬰兒的肌膚,十分「光滑無比」,我不禁也多摸了好幾下,我想,夏天睡在這石床上真是好享受,簡直比吹冷氣還舒服呢!而這隱密的石洞好像是老天專為濟公設計而存在的,難怪老師父也常為到處找不到濟公而氣得牙癢癢的,殊不知他正在這別有洞天的山洞中悠哉地煮著、吃著、喝著、睡著,真個是「洞中天地寬,快活自在似神仙」。 千島湖 在往「靈隱寺」途中有看到不少「千島湖」的指標,小金笑著問:「千島湖就在這附近,要不要順便去看一下?」話甫說完,大家驚呼著:「不要不要!」一付「敬謝不敏」的樣子,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千島湖之旅的「台灣遊客沉船事件」讓大家觸目驚心,嚇都嚇死了,誰還想去?小金接著又詳述了千島湖事件之始末說:「原本這班人只是單純地想劫財而已,後來是因為船家都是當地人,當然遲早也會認出他們來(同村的),為免後患無窮,當下心一橫,一不做二不休的連同船家也一起趕入船艙關起來,再放火燒船來個殺人滅口,死無對證。」嗚呼哀哉,一念之差竟然鑄成大錯,害死多少無辜的寶貴人命。「兇手後來抓到了沒?」後排團友問著,小金說:「抓到了啊!已經槍斃了。」可我們車上的男生不相信老共辦事能力如此之高,破案這麼快,接著又問:「會不會是隨便抓幾個要犯來頂替充當兇手,騙騙國際社會大眾算是有個交代?」車上的幾個男生真是頭腦特好,虧他們都想得到這點。小金說了:「不會啦!絕對是如假包換的兇手。怎麼查呢?因為他們劫了財,一下子像暴發戶似的有錢了起來,公安和調查員都在密切注意,誰的生活一下子富裕了起來?誰的手頭最近這陣子也寬鬆許多,這都可以查的嘛!所以案子沒拖多久,很快就破了啊!」說的也是,我們這一夥人也就不再你一言我一語的緊問不捨,就當做是默認贊同了。可小金心裡一定嘀咕著:哎!帶你們這一團可真難搞,一會兒要套我教叫「爸爸」,一會兒又要懷疑偉大的祖國的公安辦事能力,下回不知道又要出什麼難題來考我?小金的表情還真有幾分「無可奈何呢?」 因禍得福 話說小金見我們都乖乖地不再發問後接著又說了:「其實千島湖本來也只是一個極普通的景點,卻因為台灣遊客遇害事件而弄得全世界都知道,一下子變得非常出名,而公安辦案時牽扯到地籍的『歸屬』問題與責任,千島湖介於建德與淳安之間,此時兩地就互相推諉說千島湖並非其縣轄境內,千島湖變成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兩縣都不認,可是這個被互相丟來丟去的皮球到最後總有一方要接手來承擔後果的懲處問題:::。」此時團友又問了:「千島湖事件那麼恐怖可怕,還有遊客敢去嗎?」小金曰:「是的,千島湖的觀光客一下子一落千丈,尤其是台灣團三年之內都不敢來,最近這幾年事過境改,祖國也特別注重觀光業的發展及遊客的安全,千島湖因沉船事件而國際知名,變成是一個熱門的景點,讓接手千島湖的淳安一下子增多了許多觀光收益,整個縣市也變得非常繁榮、進步:::。」哇咧!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古人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點都不錯,當初爹娘不疼,奶奶不愛的千島湖,兩縣都「欲丟之而後快」,如今倒成了賞上明珠,帶來財源滾滾,真是「因禍得福」的最佳例證,而當初「拋球成功脫手」的建德縣市如今也肯定是懊惱萬分,只有眼巴巴地乾瞪眼,羨慕淳安的大發利市、財源廣進囉!而其實以我當時的想法是既然來到附近了,車子繞一下不妨去看看瞧瞧千島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有何迷人的風光或其特殊之處,但全車的團友聽小金話一出口,馬上齊聲驚呼:「不要不要!」也就作罷,畢竟,來日方長嘛!
-
母親的巧手
母親今年已是八十六高齡,雖然常常會有這兒酸,那裡痛的不舒服毛病,但還算硬朗。 回憶四十多年前,我正上小學三、四年級(導師許老師雪睢),母親那雙巧手真是有目共睹。有一次我帶一位同學回家裡,同學正好穿著一件款式新穎的外套,不幾天,母親一聲不響地已為我縫製了一件,當時的我真是又高興又感激。更好笑的是,小小年紀的我竟然會懂得有長度不適的感覺,而偷偷的又自己修改。結果依然被母親那明察秋毫的眼光識破,然而母親並未責備,而後,一個會心的微笑,也就代表了母女間相互的滿意與了解。 更清楚的記得在那個不怎麼熱鬧,服裝店這行可說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的時代,一有親朋好友家辦喜事,尤其女孩子要出嫁,所有要準備的嫁妝和大大小小的所謂「頭尾」(如腳巾、臉巾等::::::),幾乎全由母親一手包辦,忙上幾天後,新娘子就有款式不一的服裝數十套,左鄰右舍也都讚賞不已。 到了我自己的大喜日子,那時雖然服裝店比較盛行,也同時有麗人服裝的出現了,但老實講,我仍然懷念媽媽親手縫製的那幾套,因為我有一種「我有,而別人沒有同樣款式」的感覺,讓我覺得自信無比;到現在我仍然珍惜它,無形中更讓我回憶那段又快樂又美好的時光。 而後我自己當了媽媽,街上各種店鋪多了起來,成衣店也像雨後春筍一般,一家一家地先後開業,可是母親那最獨特的連衣褲裝、編織毛衣的花樣,以及自己設計為小孩包尿布的三角巾(有扣子扣的,可稱是三角褲),仍是最佳的款式。利用空閒我也學著,雖然不是像母親一樣的精巧,但在孩子們的心中,亦覺溫暖而歡喜。 如今回想起來,母親的一雙巧手,不僅為我編織了年輕時代的美麗回憶,更讓我佩服、懷念不已,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
一巴掌
坐在車上,星沅無意識地望著窗外飛逝的街景,心裡只希望能早點到家─跑得老遠去應徵一個工作,得到的卻是─「我們再通知你」一句話。 什麼「再通知」?不錄用就不錄用,說得那麼好聽做什麼─她想,心裡一下又煩躁起來。 不耐煩地欠欠身,似想藉這個動作,排除些煩悶的情緒。 車到站,一個皮膚白嫩、身材高 ,有著雙靈活大眼睛的女孩上來。咦,那不是── 「周淑媛,你是不是周淑媛?」也不管車上其他乖客的注視,星沅就叫了起來。 女孩一怔,隨即露出微笑,朝她點了一下頭,在她旁邊坐下。 「你是倪:::沅?」女孩遲疑了一下,問。 「倪星沅,我們小學同班。」星沅興奮地說,剛才那股煩悶的情緒,不知被拋到那裡去了。 「喔!對,我只覺得很面熟,也記得你叫倪×沅,但,一下子卻想不起來是在那裡見過,嗯,你的記憶力不錯嘛!」周淑媛笑著說。 「你要去那裡?」不是星期假日,這個時候該是上班時間,會碰到她,星沅覺得很奇怪。 「我要回娘家去,今天學校裡正好放假,好久沒回去了,抽空回去看看!」淑媛彷彿看透了星沅的疑惑似地。 「你結婚了?看不出來嘛!」星沅先是訝異,既而釋然。這個年紀,是該結婚了,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嗯,剛結婚兩個多月。」淑媛嫻雅地回答。 「哦,你在教書?不錯嘛!小時候的願望實現了。」星沅聽到她說學校放假,就猜到她在教書;同時,也想起小學時,她們幾個好同學的願望─當老師。因為,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總是高高在上的。 「唉!你還記得那時候的事呀!其實,我早忘了,要不是正好考上師大,我說不定當新聞記者去了。」淑媛無可奈何地聳聳肩。「你呢?在做什麼?」 「我現在是無業遊民,剛才去應徵一個工作,結果是白跑一趟。」星沅的臉色一下黯淡了起來。 「別洩氣,機會還沒到而已。說不定一下子就找到兩個工作,那時讓你不知怎麼選擇,才頭大呢!」淑媛不愧是當老師的,馬上樂觀地鼓勵著。 「說的也是,不提這些了。你有沒有和其他同學連絡呢?」星沅振作了些,岔開話頭。 「有呀!我們開過幾次同學會:::大概是你搬家了,所以沒通知到你!」淑媛隨口答著,但突然想到幾次聚會時都沒邀請星沅,所以頓了一下,才又接著說下一句話。 星沅一聽,敏感地想起一些往事,整個心也收縮了一下,但又不好表明;只得強抑翻湧而起的思緒,繼續和淑媛聊下去。 兩人又聊了一陣,星沅該下車了,臨別時,她們又互留通訊地址。淑媛還很熱心地說,要幫她留意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工作。 下得車來,星沅慢慢走向回家的路上,思緒被往事充塞著::: × × × 小學時,面對著升學的壓力,每個人都戰戰兢兢的唸著書,希望能考上理想的學校。 那時,星沅、淑媛的成績都名列前茅,老是坐在第二排─老師把教室的課桌椅每兩排併成一大排,而第二排是成績優等的同學坐的,第三、一排則是較優、次優的學生坐的,第四排卻為「壞學生」的寶座─有點類似現在國中生的能力分班。 一向,星沅都是循規蹈矩的,也深得老師的稱讚。 有一天,考算術時,星沅早早就做完了,正在逐題複算,坐在隔壁的秋燕悄悄地扯了一下她的裙子,低聲說: 「我們來對一對答案,好不好?」 星沅考試從來不作弊的,在她小小的心靈裡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從不因害怕做錯了要挨打,而看同學的,和同學對答案。 但這次或許是她太早就做完了,閒得無聊;或許是她看到前面的同學也在交頭接耳;也或許是好奇心的驅使,使她想偷嚐一下作弊的滋味;所以,她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其實,對過答案後,星沅開始有點後悔自己的行為。 等老師進來,叫同學互換考卷批改後,便開始逐題講解,並要答錯的同學出去打手心時;坐在她後面的李克娜,突然告訴老師說她和秋燕作弊─李克娜是因答一題。要挨打而心有未甘,才向老師告狀的。 老師十分生氣─因為前幾天,他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誇獎過星沅的誠實;而今天,她卻辜負了他的稱讚,被同學檢舉作弊,這怎不令他生氣呢? 星沅被叫了出去,老師問她,為什麼作弊? 那一刻,星沅又驚、又氣、又急、又羞愧地,衝口而出: 「何淑萍、江彩霞她們也有作弊!」 其實,她想說,想表明的是─她是看到別的同學在對答案,所以,忍不住也產生出嚐試的心理。 但江、何兩位同學說,她們是因試題看不清楚,所以才交頭接耳的。 星沅愣在那裡。事情怎會是這樣呢? 而老師說她不但不承認自己的錯,還誣賴別人,因此,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狠狠地甩了她一巴掌;然後,又罰她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承受路過學生的異樣眼光。 那一巴掌對她來說,是恥辱,也是痛苦的表徵,從此,她的功課就一落千丈了::: 好長,好長的一段日子,她都抬不起頭來,她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全被打碎了。 × × × 「唉!」長長嘆了一口氣,星沅跌坐在沙發上。 想起那一巴掌,心中仍隱隱作痛,她不禁苦笑了。 但,今天,卻因一位同學的一句話,又勾起那段不光榮、痛苦的往事,由不得她躲避,由不得她不回想。 這些年來,不論求學、做事,不管任何場合,星沅都本著誠實的原則來處理一切事物,即使高三那年面臨畢不畢業的情況下─兩科不及格─她仍不改初衷,不願看隔壁同學好心偷移過來的試卷。 而在許多次競爭的場合裡,該表現自己的能力時,她總是「謙虛」地表示自己的能力,經驗都還不夠好、不夠多─甚至在應徵工作時,當主考人問她: 「如果,把一件工作交給你,你有沒有自信能夠做好它?」 換了別人,早就一口承認下來了。偏偏星沅認為自己有幾分能力,就說幾分。做過的事,才說做過;沒做過的事,怎麼也不敢說做過了。 因此,她總是答: 「這工作我沒做過,不知能不能做得好,只有盡力而為了。」 人家一聽她這麼說,總想:她對自己都沒有信心,怎麼可能把事情做好呢? 於是,她一次次的失去了機會。 說真的,星沅的能力並不差,她所欠缺的,只是信心罷了! 而信心卻毀於一巴掌之下,那一巴掌所帶給她的恥辱,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有時,星沅會很自傲地─因為她以誠待人接物,沒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可以問心無愧的站在天地間。 但,更多時候,她都是自卑地生活著─生活在一巴掌所帶給她的陰影裡。所以,她會為淑媛不經心的一句話而刺痛了心,所以,在待人處事上,她儘管誠實卻不知變通。 × × × 星沅細細的,痛苦的回想著、分析著。 面對問題,面對心理上的陰影,雖然不易,但,卻是唯一能認清事實的方法。 她終於發現了一個事實── 這些年來,她太過於重視那一巴掌所帶給她的恥辱與羞惡感了。她一直生活在那一巴掌所造成的陰影下,卻忽略了該為目前付出的努力。 ─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仍等待著你去創造! 如果老是生活在過去不愉快的生活經驗裡,而影響目前、未來的生活,那麼,你浪費的,不只是過去的一段時光而已;連帶的,你的一生也完全葬送了。 ─與其浪費時間,生命在回憶中,何不好好的把握住現在,付出代價,開創美好,快樂的境地呢! 這些話,是一位教授在上課時告訴她們的,星沅當時只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就記下來了;卻沒想到該把它應用在自己的身上,今天在霍然想通地排除了心理上的陰影外,也印證了這些話。 她希望自己能身體力行,朝著光明、快樂的前程邁去。 一巴掌的陰影,就讓它從此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