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終於還鄉
(一) 終於還鄉。 五歲時蜷縮在母親的襁褓中,乘坐軍用飛機離開金門,輾轉來到獅城與父親團聚,倏忽已是半個世紀。我曾這麼想,我或父親常年若不下南洋,今日來到金門,何來還鄉?至多不過是一個生命驛站裡的旅遊景點罷了! 事實卻非如此。 打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自己是金門人並不重要。童稚時便知道金門是一個很遙遠的地方,要坐飛機方能抵達。六○年代初在華僑中學求學時,成績冊的第一面,除了須填寫姓名、年齡與國籍之外,還須填寫原籍,哪一省哪一縣。我想,我應該是為了填寫這些資料,而從父親口中知道我不僅是福建人,還是金門人。 十多年前便常聽人說,新加坡有十萬個金門人,金門人很有錢:::等等。我不知道這個「嚇人」的數目字是如何計算出來的,不過,卻感覺周遭人群裡,很多都是金門人。 我也不知道人們為何說金門人很有錢。至少,我若不算窮,也絕非富有。我的金門籍親戚,亦非有錢人。不過,我很早就知道這裡有個黃祖耀,他是銀行家,是多間社團主席;他很有錢,他是金門人。 後來,我也在宗鄉團體裡活動,知道金門會館和浯江公會裡,許多董事都很有錢。 由於金門人在新加坡「人多勢眾」、「財雄勢大」,作為金門人,我們其實都背負著許多社會壓力。身為金門人,我們居然引以為豪;與此同時,我們卻又不能不努力打拚,不願成為金門族群的罪人。 (二) 終於還鄉。 離鄉幾近半個世紀,終於還鄉。不是政治上的迫害,未能回鄉;也絕非經濟上的理由,未能回鄉。我並沒有衣錦這才還鄉的心願,但幾次計劃還鄉,卻都未能成行。奈何! 父親南來後,幾次還鄉,都是由妹妹們陪著回鄉省親的。父親年幼失怙,二十出歲便離鄉背井,靠勞力在獅城謀生,直到退休為止。遺憾的是,父親去世前幾年,雖然希望能帶著兩個已是十七、八歲的長孫,也就是我的兩個孩子回鄉走走,卻始終不能如願。他的這個心願,唯有期盼不久的將來,由我來實現了。 父親一生勞碌,逆來順受,從不與人爭,是親戚朋友口中的大好人。他在退休後十年逝世,以七十七高齡走完人生旅程。若非病魔纏身,他也算安享晚年了!就在他辭世後不久,我和內子,因著「酒香古意──金門詩酒文化節」主辦當局的邀請,終於還鄉。是不是父親在天之靈,要我還鄉,不讓這份鄉緣斷絕呢? 飛機在降落金門尚義機場前的一剎那,從窗口往下鳥瞰,透延的海岸,蔥翠的森林和三合院舊厝配搭綴成的古樸鄉景,在我都是一幅幅新奇且又親切的畫面。我不曾見過這樣的畫面,記憶中的故鄉,模糊、遙遠:::: 風獅爺高聳在雕堡上,它是金門的象徵,猶如魚尾獅之在獅城。我不能想像父親每次回鄉,迎面見到這尊風獅爺時會是怎麼樣的一種心境反應。風獅爺是金門的鎮風驅邪物,可是風獅爺卻改變不了金門人必須離鄉背井的厄運。 我想,回鄉應該是父親最歡樂的時光了。我夜訪睽違將近半個世紀的二舅父時,他指著夜色蒼茫裡的老厝說,父親夜裡最愛和他在庭院裡剝花生、飲高粱,共話家鄉事。天亮了,父親會從中堡抄捷徑,從鄉間小路走回榜林老家。 榜林的老厝已是危樓一幢,荒廢無人居住。那天,堂叔打開深鎖的門扉,兒時的情景縱使記不起,但那搖搖欲墜的古厝卻教我愴然淚下,我在臆測或許是母親生我的窄小、昏暗和破落的房裡默視良久,對當年雙親居住環境的窘迫悲慟不已! 我當然可以理解為何父親當年新婚燕爾,就得揮別母親南來謀生的無奈與痛苦。金門,這個夾在歷史縫中的小島,國共對峙,父親當年還有滯留金門的選擇餘地嗎? (三) 終於還鄉。 在酒鄉家鄉金門聆聽著名學者和作家談論酒文化與詩歌藝術創作,獲益匪淺。而在莒光樓前舉行的「詩酒美食之夜」,我雖自慚酒量淺,未能豪飲,但畢竟是金門人,「哪有金門人不喝酒?」不曾喝過高粱酒? 高興能在上述文人匯集的場合上發佈我的新著︽文學回原鄉︾。終於還鄉,不僅「寒川回來了,他的作品也回來了,很有意思!」畫家呂坤和鄉親說。他為我兩年前的詩集︽金門系列︾設計封面,加速我回鄉的腳步!而最令我不能釋懷的,莫過於乘坐太武號,有機會與對岸廈門的人民海上共度中秋。還記得那一晚,皓月當空,在金門廈門兩岸海中線,當廈門市的渡輪緩緩駛近太武號時,我遠遠就看到了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卸任會長許文辛鄉親就在甲板上。我於是迅速地衝回船艙拿了一本︽文學回原鄉︾,題簽後跑了出來,恰好與許老鄉親面對面,我們緊緊地握手,︽文學回原鄉︾也就這樣地從金門「流」向廈門,流向對岸金門同胞的思鄉情懷裡。 五年前,我從廈門的胡里山遠眺金門,寒風瑟瑟,心裡無限落寞。今夜,兩岸中秋海中會,煙花璀璨,鄉情四溢,真是「廈門金門門對門,中秋團圓圓又圓」。 許老鄉親熱淚盈眶,砲火化為煙花,這樣的「醉戀金門,海上千里嬋娟」太美太有詩意了,只是,我們足足等了五十三年,太久了!(上)
-
初進金門
今天是九月二十日,早上從廈門碼頭乘坐同安號輪船赴金門島。 兩個月前收到福建省文聯的邀請,參加文聯的訪問團赴金門訪問,邀請單位是「金門采風文化發展協會」,實際的主人是「酒香古意││金門詩酒文化節」的主辦者金門縣政府。金門是台灣海峽最著名島嶼,與廈門遙相對望。金門的馬山觀測站與廈門的外海小島角嶼之間最近處只有二一○○米。還記得在我讀小學的時候,金門與廈門之間的砲戰總是報紙上的頭號新聞。我方對金門實行「單日打砲,雙日停火,節假日不打」的策略,曾是聞名於世的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結合的戰例。砲戰時期落在金門島上幾十萬發砲彈,把這裡炸成了全球的熱點。進入二十一世紀,金門與廈門首先實行的「小三通」直航,又再次把這個小島送到了人們的視線中。因此,此行訪問金門,確實讓我興趣盎然。 原本是早上九點起航,說是解放軍有演習,提前辦理出港手續。原擬十七日到金門,我們直到十九日上午才最後辦妥赴金門的證件,下午就飛廈門,趕上二十日坐廈門到金門的班船。金門和廈門之間的班船,每周二和周五對開,我們今天過海,下周二再乘班船回廈門,雖說是「小三通」,但在金廈間往來的多是台灣方面的人員,大陸方面的極少,在廈門見到了台灣著名詩人向明和張默,他們是從台灣來廈門參加海峽詩會,我們約他們一起到金門,回答是:「不行呀,進金門還要有專門的通行證,我們回台灣還是要從香港轉機。」今天我們乘坐廈門的同安號客輪,大概是要過中秋節了,多是返回台灣過節的福建台商、大陸乘客有牛漢、謝冕、任洪淵、王家新和我五個北京詩人,還有六個福建的畫家。 陽光明媚,風輕浪平,此行順風順水,雖然金廈兩島近在咫尺,但「直航」也並不是直抵,先要從廈門開到海外,再折返轉回到金門。客輪駛過廈門管轄的最外的小島,島上立著「一國兩制統一中國」,隨著標語的朝向,我們看到另個小島上的標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那就是金門管轄的外島了。我想,這只從兩個大標語間駛過的輪船,也許 正在解說這兩條標語的分分合合。同安號行駛了兩個小時後,到達了大金門的水頭碼頭。這是一個臨時擴建成的民用碼頭,不大。同安號駛入港口後,在浮動碼頭的纜柱上拋繫纜繩,但就是靠不上去,對載客二百人左右的同安號,碼頭似乎小了點,航程最後的十米距離,竟然用了一個小時! 一位彬彬有禮的先生在碼頭迎接我們,後來我才知道他是金門的台灣立法委員新黨成員吳成典先生,我們沒見到邀請我們的「采風協會」的人,金馬旅行社的導遊小姐把我們接上了車,導遊小姐姓陳,陳小姐很熱情,國語說得不夠標準,柔聲細語「港台味」再加上許多不該捲舌的捲舌音,使我這個去過台灣也去過香港的人,一下子就感受了金門與兩地的不同,在司機的駕駛台上,有本厚厚的「大陸團領隊知識」,我問她帶過幾個大陸的團隊,她說這是第二個。第一個是福建農業廳的團隊。 我們從港口到附近的一個飯店午餐,也就和早一天到達的福建文聯的朋友會合了。吃飯時,還見到了台灣的許多詩朋友,羅門、蓉子、辛鬱、管管、朵思、張國治等,他們也是來金門參加詩酒文化節的詩人,詩友見面,話就多了,有個台灣詩人告訴我,他們曾要求與我們同車活動,但主人沒有這樣安排。理由是金門這個地方,許多觀光點都是舊戰場,各看各的,各說各的,沒有問題,放到一起,怕引出一快樂。 飯後到賓館安頓好房間。午休後下午三點上車,導遊小姐開始了她的工作:「鄉親們,你們好,你們知道金門有什麼特產嗎?有高粱酒、金門菜刀、貢糖、麵線、瓷器,還有名貴草藥一條根。今天下午我們就參觀酒廠,吃吃貢糖,然後到金城鎮看古厝。」她宣佈了行程,陪同我們的金門籍台灣畫家詩人李錫奇和古月夫婦提出了一點不同意見。我們還沒有聽明白,導遊小姐笑著就應對了:「李伯怕,不要著急,都會看的!急急忙忙看完了,後兩天我們讓他們在飯店睡覺嗎?不行吧?」說話間,空氣中飄來酒麴的香味,酒廠到了。從現在開始,我以觀光客的身分,在大小金門一五○平公里的土地上,去探求那砲火硝煙染過的舊戰場,去品味這酒香詩意觀光勝地::: 海上共明月 今天是九月二十一日,中秋,今年的中秋對於金門和廈門來說,都是一個平凡的日子,因為兩個遙相對望的島嶼,相約在中秋月明時,派出自己的船,在海中相會。 金門行政當局,把這件事當成最重要的節日活動。參加「海中會」有三艘客輪,主船是太武號,另外還有金龍號和馬可波羅號。太武號是艘客貨混裝輪,前半部是客輪,上下兩艙可載客百餘人,後半部是甲板,金龍號和馬可波羅號上乘坐的是金門請來的客人,每船約有一百多人,在登船的來賓中,有人指給我看,有馬英九的父親等名人,其中還有的人打著「新黨」的旗幟,太武號船的最上層是金門的行政長官和電視轉播台的電視記者和女主持人,實時播出會面盛況。上層船是金門請來的貴賓,有福建文聯和北京的文學藝術家,還有幾個台灣畫家,不到四十人。坐在我們旁邊的還有一對夫婦,約有六、七十歲,精采奕奕,談吐儒雅,與之交談,知道先生是「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姓陳,曾任台灣新黨的黨魁。 晚八點左右,三艘客輪駛出碼頭,此時,金門的海濱公園正在舉辦盛大的演唱會,台灣名歌星張惠妹登台獻藝。在只有五萬多居民的金門是燈火輝煌,萬人「傾島而出」的事情,眼前情景,不禁讓我想起了十四年前的中秋。那時,我還在四川的︽星星詩刊︾工作,接北京︽人民文學︾周明先生信,稱台灣詩人洛夫、管管、辛鬱和香港詩人犁青等到桂林過中秋,邀請我們夫婦前往相聚。那年的中秋我是在漓江上,與初次到大陸的台灣詩人共渡。事後我寫了一篇︽漓江秋月夜︾,發表︽求是︾雜誌上,十四年過去了,兩岸民眾的交往越來越多,十四年前桂林的那輪月亮,又照亮了今晚的台灣海峽!氣象預報說台灣島上今夜陰雨天,而我們的頭上朗月一輪,海面月光粼粼,此時,廈門的上空飛起了焰火,赤橙黃綠,飛花吐蕊;回頭看,金門島上也以禮花相呼應,火樹銀花,漫天七彩。 船開到了金門與廈門間的中線時,停下來等待廈門的來船,大約晚上九點左右,從廈門方向駛近一艘燈火輝煌的大型客輪,客輪有四層,艙內坐滿了盛裝的貴客,甲板上的鼓樂隊,擊響大鼓,兩側站立的人們舞動手裡的發光棒,兩船接近時,這艘船的船舷噴出瀑布般的焰火,把海面映照得如同白晝,船艙外的「新集美號」讓人看得清清楚楚!歡呼聲中,新集美號和太武號緊緊的靠在一起。我也和船上的人一起,伏在右舷的欄杆上,握住新集美號上伸來的一只只熱情的手。人們歡呼、人們握緊對方的手,這時,新集美號和太武號間架上了跳板,廈門市的領導,帶領著一隊貴賓登上了太武號。廈門給金門帶來的節日禮物,是一只直徑○‧八米的巨型月餅。金門縣的縣長李炷烽舉起一只銀色長劍,向大家致意,然後剖開了這只月餅。圍成一團的記者紛紛舉著攝影機和照相機,閃光燈嗶嗶一陣閃亮,記下了兩岸交往的新一頁。隨後,李炷烽先生帶領金門的貴賓,登上新集美號,給新集美號送去兩大罈「金門高粱酒」。雙方領導人在新聞記者的簇擁中「來往互訪」時,兩艘船上的人,也在互贈禮物。新集美號上的人送到我手中是一盒月餅。導遊陳小姐收集了一大把閃光棒。有位先生得到一幅字,請福建文聯副主席陳奮武先生過目,陳先生告訴他,這是廈門書法家協會主席的條幅,得字者大喜::::: 約在九點三十五分時,雙方的乘員各自回到自己的船上,鳴響汽笛,兩船分開,依依揮手。二○○二年金廈兩門中秋之夜海中會,歷時半小時結束。太武號上鞭炮乍響,禮花沖天而起,這時,廈門城和金門島上的焰火還在天空飛舞。 我站在船舷上,看明月一輪,海天共色,看金廈兩門的禮花漸漸隱入星空,夜海又回復安寧。我想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中秋,讓禮花永遠代替炮火,讓兩岸中國人走向美好新世紀的每一個中秋! 守護者風獅爺 到金門島以後,幾天觀光,處處都可以看到一種叫做風獅爺的石雕。 第一天見到風獅爺,是金門城鎮模範街的一家茶舍外,剛見它,十分新奇,這是一頭站立的石獅,跟人差不多一樣高,頭大嘴闊,身體如桶,有葫蘆狀的雄性器官,相貌威武,線條剛勁。石雕的風獅爺還披著一件絨布披風,更顯得風趣滑稽,逗人喜愛。後來,走到哪裡,都能見到這個可愛的風獅爺,站立的披著披風的石獅子。 風獅爺是金門的守護神。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時代,中原六姓士族移居島上,開始了金門的歷史。明末鄭成功在金門伐木造船,造成樹木減少。清軍在康熙二年掃蕩鄭家軍,放火清野,此後金門成了風沙肆虐之地。康熙二十二年,百姓返島重建家園,後來便有了這風獅爺鎮沙軀邪。 隨著見到更多的風獅爺,我們在金門的觀光,就從酒廠、瓷器廠和貢糖店走向了原野和海濱。今天是第三天了,我們看到了不少原來的金門守軍留下的不少「戰地史跡」。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九二年,金門軍事管制,駐紮數十萬軍隊。一九九三年選出了第一任縣長,一九九五年成為「金門國家公園」,以開放觀光旅遊發展金門經濟。這樣一來,遍及全島的軍事設施,有一部分就成為吸引遊人的觀光點。在慈堤的海堤外,聳立著一排排斜插在水泥柱上的鋼軌製成的工事屏障。截斷的鋼軌都約有兩米長,尖頭斜向海面,在漲潮時防止船隻登陸。早已沒有實戰作用,現在成了金門代表性的景觀之一。不過在金門的觀光節上還寫著:「標示雷區之範圍請勿進入,進出海邊儘量使用有足跡踩過的小路。」在台灣海峽局勢緊張的年代,幾十萬守軍在金門地下挖出了大大小小的坑道。今天我們參觀小金門,就走了兩個著名的坑道,一個是修在大金門島上的翟山坑道,一個是修在小金門的九宮山坑道。這兩個坑道都有出海口,可是坑道裡還有幾百米水道可停泊幾十艘小艇。在兩岸砲戰時,大金門送往小金門的物資,就靠翟山坑道裡的小艇裝載,衝過大小金門間的航道,進入小金門的九宮小坑道。這些軍事設施工程浩大,讓我想起曾當過金門守軍的台灣著名詩人洛夫的詩︽石室之死亡︾「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在參觀這些舊時戰爭設施時,導遊都採取了「只看不講」的方針。 上世紀九十年代,台灣駐紮金門的大量守軍撤離之後,只有五萬居民的金門島成了寧靜的國家公園。大量軍隊撤走後,留下的最有價值的只有一樣東西,就是樹,「阿兵哥們種下的樹」。導遊這樣向我們說,她稱駐軍是阿兵哥。在軍事管制的幾十年裡,島上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為駐軍服務,駐軍也和島上居民一樣,每人都要在風沙嚴重的金門島上種活一棵樹。兵來兵去,砲聲停了,硝煙散了,歲月留下的就是滿山遍野蔥郁青翠的樹林。 一座風沙為患的窮海島變成了國家公園。自然風光優美的金門島,經濟上還十分落後,城鎮居民區的設施和商店的擺設,都像是十多年前大陸的小鎮。田裡還能看見老人馭牛犁地,街頭還看見「路邊攤」向遊人兜售低廉的從大陸走私的水貨。但是,山光水色,翠樹綠草,與大陸可望可及的位置,成為今天金門最可寶貴的資源。 於是,處處可見的風獅爺更成為金門島的象徵。風獅爺除了鎮風驅邪,還有另一個意義:匠人們鑿出的風獅爺大多長著葫蘆型態的雄性器官,這是因為風獅爺還管著子嗣延續的事。在金門的一些居民群落中,還有結婚要拜風獅爺的習俗。金門現有居民較少,但在台灣有三十萬金門籍人,在海外也有數十萬金門僑民。金門經濟落後,年輕人都往外跑,因此行政當局,對金門有不少的優惠補貼,公務員有外島補貼,居民免費乘坐公車,年滿六十五歲的金門戶口的人在金門能拿到六千元台幣的老人福利金:::::這些都維繫著金門居民的 數量,並不完全是風獅爺的功勞。 但是,金門人還是偏愛這個可愛有趣的風獅爺,旅行社贈送的幾本觀光書中,有一本就叫︽風獅爺千秋︾,一百多頁的畫冊,留下了大大小小風獅爺們的寫真照:::::: 喊一聲鄉親,更親! 今天是在金門的第四天。 金門的陳先生,這幾天主動給我們當導遊,他叫陳延宗,喜好對金門文化和歷史的研究,他的名片上寫的是:「海上仙洲,原鄉人」,可見他對金門的熱愛和作為一個金門人的自豪。每到一個人文名勝地,他就會從導遊小姐手上接過麥克風,他開頭一句總是:「鄉親們::::::」。 金門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記載,這些歷史記錄了金門和大陸的血脈淵源。今天上午,我們參觀了島上的「民俗博物館」,也就是位於金門東北角的「王氏十八厝」。這是一個十分講究的民居群,建於清末光緒年間,以閩南的燕尾翹脊為主要特色,十八間民居,有十六間是二進大屋,還有一宗祠和一私塾。在王氏十八厝,處處可見表明家族根系的「祖系太原」等匾牌,這是僑居海外的王國珍召集族人共建的族人祖屋,依山傍水,坐落有序。用料考究,雕刻精細。白石砌牆,密不過髮。斗拱雕琢,富麗堂皇。石雕壁畫,美不勝收。在這個村落,導遊小姐十分有興趣地給我們介紹:「這裡畫的是旗幟,還有一只球,一支畫戟,一個石磬,意思就是祈求吉慶::::::」導遊很盡職,儘管她的知識有限,但我們感到共同的文化根系讓我們確實是「鄉親」。 說起導遊,金門確實是以觀光作為重要的產業開發,全縣五萬居民,有三十一家旅行社,有二十三家旅遊賓館,還有一批依附於旅遊觀光業的餐廳、食品店、酒店、菜刀店、瓷器店、工藝品店。我們此行完全由旅行社接待和安排活動,因此,每天也要進各式各樣的旅遊商店,進貢糖店吃貢糖,進米線店吃米線,進藥店聽售貨員講「一條根」草藥的無窮妙用效果:::::有時走得煩了,不想下車的多了,導遊小姐就會說好話:「大家行行好,下來轉一圈就行,上面有規定的,謝謝了!」應該說,這也是一種觀光,並不強買強賣。比方說,在貢糖店,可以透過大玻璃窗看到貢糖食品的全部製作過程,可以在展賣區任意品嚐。買好的食品,交了錢,店家包裝好,記下你離島的船期或航班,在你離開金門時,店家負責給你送到碼頭或機場。在金門最有特色的特產要算是「金門菜刀」了。這是從「鑄劍為犁」的說法中演化出來的商品。金門多年戰事,島上自然有不少的砲彈片,據稱金門菜刀就是用砲彈的彈片打製出來。在金合利菜刀店,一位製刀技師親自給我們表演弓製刀的過程:「這枚彈頭大概能製六十把菜刀,看我割下的這塊鋼片,我馬上給你們製作一下:::::」他把這塊彈片放進爐火燒紅,鐵錘打擊、油中淬火、砂輪打磨,不到十五分鐘,一把的明亮鋒利的菜刀就在他手中出現了。商店的後場表演、前店趁熱賣刀。一把菜刀標價約合人民幣三百元到一千元,但賣場還是火爆。因為想到要過海關、上飛機,我們這個團,沒有人買菜刀。上車後,陪同的金門朋友說:「沒有那麼多彈片,賣出的刀都是用專業鋼製作出來!」我也在店內的一份說明書上見到這樣一段字:「現在由於砲彈頭不足,已採用彈性鋼製作。」不過,現場表演和砲彈片製刀的傳說,依舊是金門菜刀的賣點:::::: 就在一聲又一聲的「鄉親們」的呼喊中,我的四天金門之旅就這麼過去了。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讓金門一次又一次成為台灣海峽中引人注目的焦點。實行「小三通」以來,金門成為拉近兩岸的中間站。海天共雲霞,鷗鷺金廈飛,我祝福二十一世紀的金門,願她永遠美麗! 辭別金門,我沒有更多的話,湧上喉頭的是一聲呼喊:「鄉親們喲:::::」 (作者葉延濱為北京詩人)
-
兩代人的祖國
(一)兩代人的祖國 老師說「新加坡是我們的祖國」。那年我大約還在唸初中吧。 我把老師的話轉化為文字,寫給父親看。 霎時,父親鐵青著臉,死瞪著眼,令人不寒而慄,他厲聲而譏諷地喝道: 「你就背在胛脊 啊!」 我錯愕不已,愣愣站在那兒不敢正視父親,少時的我隱約查覺自己闖了禍。 沈吟良久,他才迸出一句:「金門才是祖國,你讀什麼書,吃屎啊?」 他的話讓我震驚不已,讓我深深感覺到兩代人對「祖國」的理解有了距離。 此後誰也不再提「祖國」,愛只能放在心裡疼。 二○○二‧九‧三十 註:胛脊 ,閩南方言,即指肩胛后。 (二)金門地圖 四、五年前,弟弟第一次從金門探親回來,問我是不是曾叫明表妹寄一張金門地圖來新加坡?弟問要地圖來幹嘛? 我幾乎已忘了有這回事,經他一提,我才慢慢回想起來。記得中學時代讀地理,有中國地圖,唯獨沒父親口中常提的金門,因為好奇,因為想了解,正好那時與表妹有魚雁往來,不知就裡地去信要求一張地圖。 結果地圖沒寄到,表妹也與我斷絕音訊,卻不知自己闖了禍,害表妹三番兩次被當局調去問話。 這件事遲至二十幾年後,始知自己當年的魯莽與無知,傷害了表妹而渾然不覺,心感歉疚不已。 歷史的錯亂,將單純的一件事,被扭曲成可怖的案子,是我始料未及的。 當我參加金門的「詩酒文化節」,看著金門觀光地圖,真是百感交集啊! 二○○二‧九‧三十 (三)祖籍是什麼 我發現有個年輕寫作人的「作者簡介」裡沒有祖籍,覺得奇怪,便問他祖籍是哪裡? 他倒反問我祖籍是什麼? 我說比如你的祖先從哪裡來?是福建還是廣東? 很重要嗎?他問。 那是你的根。 我是新加坡人。他說。 然後是無言的結局。 想當年自己年輕時,填寫祖籍福建金門是理所當然的事。 可是當時曾有人對我說,最好去掉後面兩個字。我感疑惑,問為什麼?他說,敏感。為什麼敏感?因為前線。 從此金門二字像一塊神秘面紗,折疊在記憶裡。 後來才知道自己被誤導,是他自己劃地為牢。其實,祖籍就像塊與生俱來的胎記,哪有祖籍不能說的呢? 可是現在的年輕人已不興寫祖籍,彷彿被人割了一塊肉而不覺得痛的異化心態。 二○○二‧十‧五 (作者為新加坡金門詩人)
-
這一次-----二○○二金門詩酒文化節有感
上一次,我所知道的金門是兵營和堡壘; 是浴血的戰場; 是一座埋葬中國人的巨大墳墓。 直到現在,它仍然像一種歷史的魚骨梗在我們的咽喉。 但這一次,我們持深藍色的和平護照。 我們先放下手中各自的難題, 只準備遮陽帽和鞋, 只準備相機和換洗的T恤::: 這一次我們來品賞金門的美酒; 可以一口一杯, 也可以一杯一口。 因為這一次沒有隆隆的砲聲, 我們不必擠在潮溼的坑道裡, 耗用不潔的空氣。 這一次,我們只談論詩歌 和太武山秀麗的風景, 在傳統的中秋佳節, 我們甚至可以談談我們共同的祖先。 這一次我看見的土地安詳美好; 人民樸實善良; 他們關心鳥的行蹤,愛惜青草的生命。 這一次,金門的鄉音和金門烈酒 捉住了我, 就像明信片捉住了它們的風景。 我相信, 我頭腦裡的拳頭已經慢慢地鬆開。 我相信, 金門可以是一個寧靜的家園, 可以是中國人生活的樂土。 ││二○○二年十月十一日於福州湖前 (作者為福州詩人)
-
柴門輕扣
(一)柴門輕扣 如何 才能扣開這一扇緊閉的門扉 鐵環門扣早已鏽紅了斑駁 離家那年 母親為我繫上的紅絲線 只殘留成一縷風煙 怎會 沈靜如許 藤蔓穿透每一處風霜過的瓦簷殘礫 那些苦澀的純情的輕狂的美麗的輝煌的 青春年少呵 陌生得像一張失去焦距的容顏 越來 越遙遠的夢境 只在星斗微明霜白初降的時刻來臨 四十歲這年 我步履蹣跚 循著日暮昏黃時 木麻黃且長且密的斜影 找著最初 我離去的 那條小徑 看見 父親鍾愛的老馬 踢踢踏踏響起在筆直的柏油路面 看見木麻黃如昔日戀人髮絲般的細密纏綿 看見老宅牆角烽火掠過的傷痕 看見 一塊塊磚紅伴著歲月 紛紛滑下 然而 此刻只剩下我和靜止的風 咨意昂揚的屋脊已頹廢得不成形影 多麼想念阿嬤三寸金蓮的步履款款 穿梭在巷道之間阿嬤永遠的蔥花米粉香 但我 如何才能扣輪 那一扇鏽紅了年輕 緊緊掩閉的門扇 如果不經意 走回 這一處靜默的老宅前 (二)白馬 一直到鬢髮俱白的季節 才驟然驚覺 步道早已灑滿孤寂的印記 整個夏天 等待著一封可能的遙遠的信息 榕已垂鬚 濃蔭之下 一張可以沈睡百年的老籐椅 我踩著我那陌生而突兀的狹長影子潛行 夜幕初垂 有霧拂面 星斗閃爍在木麻黃頂梢剩餘的天際 你以纖密如髮絲的枝葉迎我 我反覆芻思著昨日的年少情事 多麼盼望 搭上一九七九年那一艘快速的船班 穿越過這一段飄搖起伏的綠蔭隧道 穿越過百年孤寂的那株垂榕 穿越過競相飛舞的相思花瓣 穿越過 割捨不去的最後一道防線 就是我那 遺忘多年的 原鄉 (作者為金門籍詩人畫家)
-
一碗寂寞的夜
(一)很重的記憶 一屋子都是病的鄉愁 混凝土種下很深的夜 朝南的臉沒有陽光 黃昏剩下炊煙剩下承諾 咳嗽血絲掩飾慢慢長大的乳名 七斤重的童年被冠夫姓 蹣跚左腳打著潔癖命運 生蛆身影遺失了黎明前的嘆息 傾斜的風梳理容易衰老的髮 這張床窩藏許久側彎脊椎年輪 淚寫成兩行未完的人生玩笑 這個島有集體口味 海岸線很長的夢忘了很多時間 草率的自覺忘了深陷的靈魂 我還是舔吻我那疲憊的記憶 (二)一碗寂寞的夜 抽芽安頓後 痛才從土地子宮伸直 一畦畦的驕傲仰天揮灑 看到笑在淚的邊境不遠 流傳很久的盛唐醒來 酒濃烈剩下一碗寂寞 詩的尾端醉醺醺躺著 仲夏三畝田釀著日月春華 指間髮隙聽到我們的年少 乾杯 乾杯 (作者為金門籍詩人畫家)
-
我的海市蜃樓
其實每年都會回家的,從年度大事到頻繁往返,由高雄的船到台北的飛機,但近鄉情怯的心情卻隨著水泥地的增多一年比一年少了。曾一度想好好待著,像國中或者較遙遠的小學時代那般適然的活在金門,是理所當然的活著,結果令人頹喪,似乎沒有好理由可在自己的家鄉重再完整的度過四季,是愉快而步履蹣跚的去感受金門的春霧、夏炎、秋高粱以及冬的寒風,那是層層相疊的溫度與微醺由裡到外包覆起來的記憶。這真的令人感到沮喪,並且是沒有轉機的沮喪。 日子似乎好過些,飯總也吃得飽脹,感官卻變得相對遲鈍,是被愈趨複雜的世界擠壓得失去原本曾擁有的好奇。說來這世界真是愈來愈水乳交融了,大家都和在一起了,和得都分辨不出你我,什麼立場、意識形態、觀念碗糕等等,都已糊糊的攤在二十一世紀的陽光之下。該要沮喪,因為很多事物已不再引人興趣,只有麻木感。 何處是原鄉?原鄉是飄移的島::::: 從小,大陸雖近卻遠,台灣雖遠卻近,總以為永遠到不了幾公里外的福建,或者廈門島,世紀末,突然間一切有關中國大陸的資訊如潮湧來,大家都要去中國,怎麼全世界都沒有了距離,怎麼何處都是中國,何處都是對岸。 前年我將戶籍帶回了金門,想說該到廈門看看,或者到對岸看看金門的另一邊長什麼樣。沒去,因為害怕,我害怕從小在古寧慈湖所看到海平線,那在烈嶼後的高山陸地其實並不存在,彷彿就像是沙漠上見到的海市蜃樓,引誘你走近,再走近,然後你會枯乾衰竭而死,死於對幻想存有希望。 我寧願相信烈嶼後的土地是海市蜃樓,絕對不能靠近,絕對不要存有幻想,該遠的就讓它遠遠的放著,當作是風景,朦朧的風景。廈門的近不可及這個禁忌在心中隱放了這麼多年,我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即便是金廈真的開放了,但我寧願保有這個禁忌,希望陽光依舊,海市蜃樓仍在。 那一個中秋夜,船過了烈嶼,金門遠了,廈門近了,兩岸燈火閃爍,那船都並肩搭著。依著汽笛聲,我很高興的去握了一位小姐的手道再見,她說,明年中秋再會。我當然認識過對岸的人,也握過手,但那是在西班牙的小鎮及在法國巴黎。這些地方似乎遙遠,人似乎生。 我握著那位小姐的手,想著他們應該不是幻影,那華麗的船樓也非海市蜃樓,因為她的手是溫,她靠的船亦無渾沌。 船回靠到了金門,人坐在車上,我的感覺卻是渾沌,似乎是坐在由馬德里到巴賽隆那的巴士上,兩旁黑黑,稀疏的樹,遠遠的幾個燈光,原來,我又是個異鄉人! 原鄉在哪裡?原鄉總是飄移的島::::: (作者為金門籍畫家)
-
仙洲醉酒
身為「酒党」党魁的台大中文系教授曾永義,也是此次金門詩酒文化節籌備委員,並偕「党羽」李殿魁、莊伯和、宋龍飛與會,還意外見到了金門縣議員陳玉珍,曾永義是陳玉珍就讀台大中文系時的導師;此行另有在金門成立「酒党」支党部及遴選中常委的「任務」。被酒友、台大中文系教授何寄澎譽為「精究戲曲與俗文學,出口成章,言必有物,與一般所見党魁『不學』而『有術』懸絕」,具王者氣概的曾永義,說是現代「酒仙」。誰曰不宜?高粱宴。迎酒仙。看在中華詩學的古典詩人心中,是鄧璧「酒酌高粱月滿甌,飲到酣時吟不醉」的酒香,是陳慶煌「高粱美酒宴詩仙,歌舞同歡月在天。醉戀金門真古意,莒光樓下慶團圓」的古意;在現代詩人筆下,是蕭蕭「直到喝了兩杯金門高粱/世界才穩穩扶住了我」的酒趣,是唐捐的「酒在腹部,這是幻影之成真」的酒興。 海中會 瞧!來了!啟動啦! 兩扇緊閉半世紀的 ──門 終於對開了! 好敞亮的夜色 多熱鬧的場景 ──方然︿共塑雙喜的明天﹀(節錄) 中秋月圓時分。 雖金廈水域三海里處的「海峽虛擬中線」,正等待一場海中會。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這也是二○○二金門詩酒文化節的最高潮。 迎接「海中會」的前奏曲,是歌聲,是煙火。 「醉戀金門‧千里嬋娟──月光海峽兩岸中連線中秋晚會」,選擇海中會船隊出航前夕,於晚間七時在南門濱海公園開演。 金門歷來吸引人數最多的一次演唱會。一萬個人,騷動月光海岸。 晚會由陶晶瑩、許效舜主持,趕著要登船赴約的李炷烽縣長上台致詞,簡短一句「你好!我好!大家好!」祝福兩岸四地的國人同胞、海內外的鄉親朋友中秋節快樂、共享明月慶團圓。 歌聲響起!「二王一后」全到場。王力宏帶來︿情敵貝多芬﹀、︿如果你聽見我的歌﹀、︿好想你﹀,陶唱起︿飛機場的10:30﹀、︿小鎮姑娘﹀、︿月亮代表誰的心﹀,張惠妹以︿聽海﹀、︿月亮代表我的心﹀、︿一樣的月光﹀作為壓軸曲。「二王一后」外的歌者,還有許慧欣︿忽然很想你﹀、洪榮宏︿望月想愛人﹀、黃乙玲︿惜別的海岸﹀、張鳳鳳︿明月千里寄相思﹀;歌聲中有月亮、有海岸、有相思。 這個距離廈門十幾海里的現場,透過台北東風衛視及北京中央電視台的轉播,微波傳出的畫面的確是一種「醉戀金門‧千里嬋娟」的祥和之氣。如果將時光再倒回「台海危機」風雨欲來前的那個中秋,在金門也有場聲勢浩大的轉播: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五日TVBS︽二一○○全民開講︾節目以「閏八月」──中共武力犯台的檢驗」為題首度在金門大聲講,一位台灣來的軍事學者林先生還在台上呼籲金門人要繼續作「矛與盾」用以對抗,甚至摧毀廈門。 時光流過了七年,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金門了。 晚間七時三十分,三百多人組成的海中會船隊:太武號、馬可波羅號、金龍號,一艘跟著一艘,自水頭碼頭緩緩出港。 登船前後,一個共同的疑惑:真能海中會?大陸會配合? 海巡隊於行前已不只一次提醒,「虛擬」的海峽中線處,埋伏不少暗礁,遍佈許多大陸魚網。 海上多險阻,風高浪又大,顯然是不平靜的水域。 登船前夕,觀光局長轉任金酒公司總經理的林振查,手機頻頻響起,對話透露出的線索,像是跨越了兩岸,關於「海中會」的一些訊息。 長期致力兩岸尋親服務,甫與胞弟許金象共獲全國「公益家庭獎」的金門愛心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許金龍也趕到水頭碼頭探究竟,還被作家夏婉雲追著問一九九五年中秋節,他號召滯居閩廈金門同胞搭上華灣輪「海上探親船」在金、廈水域「回鄉」的月光往事。 海中會,該不會是一場笑話吧。 詩人、畫家們也都上了船。 福建來的舒婷、劉登翰,北京來的牛漢、謝冕、任洪淵等二十餘人,以及南洋返鄉的寒川、方然,坐上了太武號。大陸作家,前些天才走過這道水域這艘船自海上來,現在又在同樣的水域,同樣的船,即將握手的是自己的大陸同胞,這種風景,想必非常特別。 中華詩學的馬鶴凌、朱萬里、邱衍文、陳慶煌、蔡鼎新等十餘人,被安排在馬可波羅號。老詩人多係一九四九年自大陸船渡到台灣;其中湖南來的馬鶴凌是台北市長馬英九的父親,他們在這艘航向金、廈水域的渡輪上,也必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致馬老先生在行前已擬感懷詩句「危時奮戰安定下,兩岸滄桑各騁馳」、「聖島重來感慨多,馬山遙見舊山河」。 現代詩人、畫家,搭的是金龍號。金門籍著名畫家李沃源、是詩酒節贈陳水扁總統二百公升大酒罈的彩繪者;為了海中會於當日下午自台北搭機趕來,肚子還沒來得及填飽,就等著船上的中秋月餅。寫出︽殺夫︾成名作的小說家李昂也是前一天從台北飛抵,來到二十年不見的金門,心情既興奮、又複雜;他的鹿港腔在台灣常被誤作金門人,她的昔日戀人、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於一九六二年在小金門當兵被捕,被快艇從九宮碼頭押送至水頭碼頭;深情寫下︽施明德前傳︾的李昂,在傳主事發的四十年後,來到了水頭碼頭,又是如何一番小說心情?李昂只想到這是一個特別的中秋,她一定要在船上吃到此生最特別的月餅。詩人蓉子抱病登船,夫婿羅門在旁貼心照料,一路沈默、無聲,不時抬頭望月、低首看海,是詩人在測度著岸與岸、船與船的距離美學?在冷戰的年代,羅門有詩「他仍記得那砲聲/是一條河/兩岸是伸直的腿架的/一隻鷹沿河岸飛/可聽見斷橋下的水聲:::」,蓉子有詩「劃破茫茫大海的/不是白晝的太陽/不是夜晚的星星/也不是日夜吹著的風/劃破生命大海的/是一只生命的小舟:::」,從昨日詩記憶拉回到今日詩海域,這對詩夫婦又曾架構出何等的史詩?蕭蕭、白靈、詹澈、筱曉、唐捐、歐陽柏燕,一群詩人的名字,隨著金龍號啟動的,是海水的深淺,也是詩田的寬廣,更是兩岸的長短。 金、廈兩岸同時施放高空煙火,岸邊隱約傳來阿妹︿一樣的月光﹀歌聲、舞影,海中央有著鑼鼓聲和螢光棒構成的聲光效果。 中秋團圓鐘自太武號響起!經過漫長一百多分鐘的轉轉繞繞。九月二十一日夜九時二十一分,在北緯二十四度二十九分四秒、東經一百一十八度十五分一秒的「海峽虛擬中線」處看到了!來自廈門的「新集美號」已在定點停泊,等著與金門的太武號、馬可波羅號、金龍號來相靠。 閃爍燈球、船身掛著「金廈情海峽游」、裝扮華麗如古代之畫舫的新集美號,由廈門副市長詹滄州、廈門市人代會副主席杜明聰領軍,率兩百餘人,準備了塊直徑八十一點五分的鳳梨月餅,也帶來「金門廈門中秋團圓」八字中國結。 金門這邊,由縣長李炷烽、議長莊良時、立委吳成典及金門形象代言人崔慈芬帶領了三百四十三人,也帶來兩罈十公升裝陳年高粱和三十瓶金門詩酒文化節紀念酒。 兩岸四艘船靠攏以後。交換的,是禮物,也是鄉音和歌聲。海中會的海上贈禮儀式,金門縣長李炷烽陳述這是一趟「以夜航代替夜襲」之旅,是金門廈門門對門、族同情同同安同的海中會!廈門副市長詹滄洲直指這是金廈兩岸人民首度海中會共度中秋,為台海和平開啟新的契機,也為兩岸和平統一帶來好的開始。 兩岸各彈各的調,彈出的,竟又是一樣的中秋、一樣的月光。 官方儀式的另一個角落,是船上金、廈百姓互相招手、問候。廈門的孩童們還圍成一團接受「點歌」,唱出的是,是︿高山青﹀、︿天黑黑﹀、︿丟丟銅﹀,是︿月亮代表我的心﹀,是︿愛拚才會贏﹀!自新集美拋出的「禮物」,有絲巾、人民幣,以及一塊塊的月餅,那大塊小塊的廈門月餅,「解救」了金門船上來不及準備月餅及私人禮物的金門同胞,能夠「回贈」的,是握手,或者口袋內僅有的新台幣往上拋向。 另一個畫面是「尋親」。新集美號站立了不少自閩廈來的金門同胞;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許文辛,居廈門的陳毅中、洪菊井,四處打量、尋找金門船隊上熟悉的鄉親。在太武號上的寒川,又見到了許文辛,趕緊遞上一本他的新著︽文學回原鄉︾,這本書從新加坡帶到台北,又從台北帶回金門,現在從金門海上給廈門的老鄉,不必投郵的書,包藏了兩位離鄉人多少的原鄉情?陳毅中也是,一九四九年未能返鄉的十九歲少年,今已是逾七旬的老人,站在海峽中線與鄉親握手,握出的是半世紀的悲歡,是回航前向拍照的金門同鄉叮嚀「記得要寄照片來」的難捨。留學西班牙、得過多次美術大獎的翁明哲,在馬可波羅號上望不見新集美號上認識的鄉親,但仍努力地伸出手,握到一位廈門女子的手;著有︽紅色橄欖︾一書的翁明哲,回來後,為那位沒來得及留下姓名地址的女子畫了張畫,也寫了一段:「我握著那位小姐的手,想著他們應該不是幻影,那華麗的船樓也非海市蜃樓,因為她的手是溫,她靠的船亦無渾沌。」 廈門贈送的「金門廈門中秋團圓」中國結已緊緊繫綁在太武號上。金門縣長李炷烽再次敲響團圓鐘!船舷處的煙火再度騰空而下! 幕已拉下。 二○○二金門詩酒文化節在金、廈水域劃下美麗的句點。 月光海峽。仙洲醉酒。 是回航的時候了。 是詩誕生的時候了。 來自大陸的詩人廖一鳴,寫出了 ︿這一次﹀(節錄): 這一次,金門的鄉音和金門烈酒捉住了我,就像明信片捉住了它們的風景。 我相信, 我頭腦裡的拳頭已經慢慢地鬆開。 來自台灣的詩人筱曉,也為這一次,寫出了︿海中會﹀(節錄): 跨越金廈海峽的中線 今夜,我們海上共嬋娟 和平鐘聲 衝破封鎖四十多年的警戒線 繽紛煙火 掩映單打雙不打夜襲的煙硝。 (下) (作者為金門籍報導文學作家)
-
金門的詩之旅
一 你是大自然的金庫之門 開向藍寶石的天空海洋 翡翠的青山綠水 在陽光下 璀璨亮麗 金碧輝煌 一眼看過去 更高貴無價的 是都市買不起也買不到的 開闊舒坦與空靜 靜得可聽見風吹過高粱田在說 金門是酒國的聖地 酒廠是太陽的芳鄰 一同給土地與生命 永遠放射光與熱 二 今晚 天空是酒杯 裝滿酒 人喝醉 金門的山與海都一起醉 反正在旁陪酒的文藝文化美女 都會一路扶著大家醉入 那圓滿與美滿的月宮
-
離
驟然斷裂 自此 橫隔一堵牆的相思 遙遙相望啊 各自生長各自揣測 一方昂首企盼 團圓團圓 一方若即若離 沉重沉重 距離不是美 距離是刻骨的痛 深深深深 直刺 錯亂時空 小記:遊金門西園,偶見一棵斷裂奇異的樹幹有感。 (作者為新加坡金門詩人)
-
共塑雙喜的明天──獻給金門鄉親
瞧!來了!啟動啦! 兩扇緊閉半世紀的 ││門 終于對開了! 好敞亮的夜色 多鬧熱的場景 金門、廈門本同門 看似十分遠 其實這般近 此岸、彼岸皆為岸 風大又何妨? 浪高亦等閑! 飛越它,澎湃向前 互握的豈僅是手 靠攏的不止是船 那是 千萬朵璀璨之火樹 那是 億萬枚激蕩的心花 在交融、回旋 連海水也笑得粲然 月餅圓 搭橋的志尤堅 美酒香 結褵的願更綿 海峽有臍帶血緣 剪不斷 恰可以 共塑雙喜的 ││明天! 二○○二年中秋夜 稿于金門 二○○二年九月底 修于獅城 (作者為新加坡金門詩人)
-
一生中最美麗的月亮
我們來到水頭碼頭的時候,天已經暗下來了。碼頭上瀰漫著一片悄悄的歡樂而又安詳的氣氛。人們排隊等候出航,準備出席今天海上的中秋約會。不只輪船;金龍號、馬可波羅號和太武號,分別載著來自台灣、海外、祖國大陸,還有金門本土的賓客,大家次等登船。我們這些來自大陸的客人,享受著貴賓的禮遇,乘坐的是其中最豪華的太武輪。 太武輪以太武山命名,太武山是金門的最高峰,它是金門的象徵。 海面沒有風,也沒有浪,出奇地寧靜。多情的海,彷彿是斂著氣,也屏著聲,生恐哪怕是一點點的喧嘩也會嚇走這半個世紀苦苦等待的甜蜜。這是公元二○○二年的中秋之夜,我們在金門島。金、廈兩門相約,今夜於海上舉杯邀月共慶中秋的團圓節。三艘滿載著佳賓的輪船出海了,我們的心中滿懷著幸福的期待,就像是去赴愛情的密會。太武輪走在最後,這船的頂層,正在現場直播金門各界的中秋聯歡,以及縣長舉行的酒會。張惠妹的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歡樂的舞,還有充滿泥土氣息的閩南的鄉音:::。 南國的秋夜依然和暖。那風彷彿是酒,吹得人醉。我們穿的只是薄薄的正裝,卻經不住海上的風一吹,又有了夏季的熱情。也是過於殷切的盼望,也許是過於熱烈的期待,盼望著那一刻,期待著那一刻,總是與寧靜的大海成反化的不寧靜的心情,──那裡,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座激情澎湃的大海。 從廈門的何厝用肉眼可以望見金門,同樣,在金門的馬山前沿可以非常清晰地望見到對面的炊煙和樹林。金廈兩門,隔著的只是盈盈一水,可就是這一彎碧水,卻把它們隔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兩個彼此原本熟悉卻顯得陌生的世界。半個世紀的漫漫歲月,這海峽的上空,飛著的不是鳥,也不是雲彩,而是砲彈,而是連綿不絕的爆炸!這邊的相思樹,那邊的甘蔗林,都在砲火中呻吟。無論是那邊,無論是這邊,孩子們都只能在戰壕和坑道裡上學,如今,我們終於來到了這裡,這裡住著的是自己的鄉親,一樣的裝束,一樣的方言,一樣讓人垂涎的蚵煎和麵線糊。這裡原本就是我們自己的家園,這邊是,那邊也是。 我們是幸運的,我們的頭頂沒有了戰機,我們的眼前沒有了刺刀。白鷺從這邊飛到那邊,花香從那邊飄到這邊。記得詩人說過歐洲內陸的那面看來已拆掉的牆,曾把一個國家切成兩半,把一座城市拆成了兩半,但風依然吹著,花香和雲影都阻擋不了。我們這裡也曾有一面眼睛看不見的牆,雖然無形,但卻同樣的深,同樣的厚。但是月亮能夠切割麼?不能的。親緣和血脈能夠割斷麼?不會的。那麼語言呢?方塊字呢?還有五千年流傳至今的文化傳承呢?這一切能把我們分開麼? 三艘從金門出發的船只開到寬闊的海面上停住了,金門的鄉親,還有作為大陸客人的我們,彷彿受到了感染,屏住了呼吸,靜下來了,都把目光投向了海面。突然,廈門的方向升起了禮花,那是迎接我們的!禮花把大海幻成一座燈光織成的花團。晚九點,從廈門駛出的新集美號來到了我們的身邊。這邊,那邊都放起了煙火,彩帶、鮮花、鑼鼓、歌聲,把原先寧靜的海面攪成了瘋狂的世界! 這是兩岸同胞隔絕五十年之後,第一次在海上共度中秋的夜晚。象徵著團圓的大月餅,從那邊抬到這邊;象徵著濃濃的親情的金門高粱酒,從這邊抬到了那邊。幾艘船靠在了一起,那是久別重逢的激情的擁抱。這船上的人來到那船,那船的人來到這船,這裡沒有邊檢,這裡不需要證件,這裡只有信任,只有一顆顆真摯的心。我們是赴愛情的約會而來的。 浪依然平靜,風依然柔和,我們聽不見浪花拍打船舷的聲音。音樂在耳邊,笑語在耳邊,但海是沉思的。它在沉思這令幾代人痛苦的長久的別離,沉思今天這來之不易的團聚,沉思這不易的團聚何時會變成日常生活的常態。寧靜的大海此也變得不平靜了,煙花光影裡,禮炮聲浪中,我彷彿看見那多情的碧海閃動著淚花,它在為我們祝福,祝福這平安而寧靜的夜晚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告別的時候到了,太武輪拉響了汽笛,它掉頭的時候,船尾放起了美麗的煙花。在煙花的光亮中,我彷彿看見那含著淚花的眼睛,是快樂,是依戀,又有一些傷感。人們的雙眼都是濕的。 我站在太武輪的船舷上,我發現了太武山的上空懸掛著一輪月亮。那不是我在峨眉山金頂上面看到的那一輪月亮嗎?那不是我在渤海之灘看到的那一輪月亮嗎?是的,它是。不僅是我所看到的今天的月亮,而且也是李白在萬戶搗衣聲中望見的懸掛在長安城頭的那一輪月亮,也是杜甫在客中想像懸掛在故鄉窗前照著妻子濕濕的頭髮的那一輪月亮。但是,我認定,此刻我所望見的懸掛在太武山上的這一輪月亮是最美的。 美麗的月亮,我已經看到的,我還將看到的,所有的月亮都比不過它──二○○二年中秋節的夜晚,我在駛還金門的太武輪上望見的懸掛在太武山巔那一輪水晶一樣的,玉石一樣的月亮,今年今世,我所能看到的最美麗的月亮!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