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臉書網站
游移的歲月 你在他鄉 走過蕃薯藤的網頁 涉足奇摩的網站 曾經在即時通徘徊 也曾相逢在部落格的寫真 在谷歌網址駐足或擺渡 穿梭在臉書 夢在他鄉 在密密麻麻的資訊中比對 茫茫人海中 何處是故鄉的知音 褐色的老照片 撈起皺紋外的記憶 (海島的潮聲依舊喧嘩 防空洞的燈光逐漸遺忘) 迴盪在臉書 有一些友情的慰藉 您尋溯時光的密碼 尋溯歲月的渡口 那裡是記憶的故鄉 蒲公英訴說流浪的囈語 (在番邊的咕哩間 是否憶起戰火在你故鄉燃燒) 重逢在臉書 在友誼蔓延的季節 在雲端運算的巨量資訊中比對 天涯海角 何處是兒時的知音 (青山綠水永長流 友誼之情留千秋) 隱約有一種聲音 在燈火闌珊處 呼喚年少的記憶
-
平安順遂
最近迷上了跑步,晚上吃飽飯後,換上我那螢光球鞋,走到中正國小的後操場,慢跑個二十圈,享受汗水淋漓的暢快。 其實我體能狀況並不好,生過二個小孩,加上人到中年骨質都有點疏鬆。剛開始跑步時,都以最慢的速度進行著,最初一天只可跑10圈,便氣喘呼呼。後來一點點增加負荷,持續給予身體剌激,慢慢增加強度,現在每天都維持著20圈的狀態。 我不是運動選手,沒有須要一定得在幾分鐘之內跑完全程的壓力。何況我並不想求「多」,只想求「有」,更不刻意追求完美。 冰涷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持續不斷的運動才會產生效果,三天捕魚兩天曬網是看不出運動的好處。除非下雨天,不然我都要求自己一定得這麼做。持續這半年來,發現失眠的症狀消失了,人也比較不太感冒。 在跑步過程中,常可看到一些跟我一樣的中年婦女,他們是用快步走的方式;有些是學生情侶,女生邊跑,男生在一旁加油打氣,心想這種談戀愛的方式真是健康,值得推廣;操場中間總有些愛打籃球的學生,三五成群呼朋引伴,專注的投籃, 揮灑著過剩的青春。 只要能夠遠離電視的誘惑,願意到操場上動一動都是好事。尤其,像我們這種上班族,白天坐在辦公室,面對著電腦,若晚上還賴在電視機前面,眼睛無法得到充份休息。白天也傷害,晚上也殘害的情況上,眼睛是會產生可怕的病變! 有一位年齡與我相仿的朋友,最近因眼睛不適,檢查後竟然是黃斑部發生病變。身體是自己的,生命也只能有一次,現在醫療雖然進步,但我還沒有聽說可以製造眼睛的發明。若突然沒有了靈魂之窗,那將會是多大的打擊,更不敢想像日子要如何過下去? 最近更聽到一些正值青壯年時期,因患罹癌症過世的消息,留下嗷嗷待哺的幼子及年邁的父母,令人不勝唏噓。 有時,上蒼要給我們何種功課或何種修行,平凡的我們不可能知道,但我想至少在我可以掌握的情形下,把自己身體顧好,不要造成家人的負擔,只求日子能過得一切「平安順遂」。
-
【金門散文作家選】張國治論
在幾次張國治自擬的個人履歷裡,我留意到「詩人」這兩字都排列在首位,足見他或者對「詩」這體裁最看重,或者在其多重名位裡,他最自矜於詩人這身分。但那天,他在電話中突然告訴我,有人說他的散文寫得比他的詩好。我聽了,不知該怎麼應答,心頭浮現出一首七律:「衲子逢人勸出家,幾人能撇眼前花」只得這麼兩句,下面句子一片影綽綽的………,我暫時斷了這條思路,但另一條思路因此被引出來了。 我就從後面這一條思路開始談起。 通常破格人物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才情高,一個是不甘局限。事實上,中國文壇上這種人不算少,其中最有名的或即蘇東坡。蘇東坡最厲害的一點就是他能以文入詩。以文入詩的題意,一是以口語俚詞入詩,一是以議論入詩。( 當然也有人─如趙翼,在其《甌北詩話》裡就說他「此所以繼李杜之後為一大家也,而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而張國治則反於斯,他是以詩入文,他的詩,除了某些絕句般的短詩外,是偏向賦體,而這裡的文,當然是指散文了。中國大陸學者張先飛在其《現代中國小說:一種文體的現代譜系》裡說:「在現代通行的各種文體中,小說應該是屬於最不穩定,最具實驗性,而且是進行實驗最多的一種文體形式………。」我不禁想,難道散文不也是這樣嗎?也既屬於最不穩定又最具實驗性的文體?眼前張國治的散文便可以引作例子。 詩有六義,賦居其二,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這可不是隱喻著散文是詩的一種寫法,反過來,詩不也是散文的一種寫法?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要義》引屠隆的〈文論〉:「取材於經史而鎔意於心神,借聲於周漢而命辭於今日。」原意是指不宜一味復古賤今,應有作者當下性靈,但何嘗又不可引申用在蘇東坡以文入詩,或張國治以詩入文的作為及精神?那也就是一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踐履,只是不知道他自己有沒有自覺到? 張國治散文文本詩性的表現,主要表現在其某種隱晦的旋律及節奏上,這種特質出自其個人先驗的本質居多;他在十四歲那年就開始其散文習作,當年隨即在金門日報副刊上發表作品。他最好的散文是隨想式的,略近某些葉珊早期散文的那種,即開始並不先預設一個主題,而是邊走邊想,讓一個哲思帶一個哲思,前面那個哲思或隱伏,或斷滅,或在稍後再接續,仿擬生命的浮沉起落,隱藏著微微的感傷。《藏在胸口的愛》一書「輯三:岑寂的迴想」裡收錄的:〈初晤山色〉、〈山家記〉、〈心上一幅畫〉、〈巴陵〉、〈岑寂的迴想〉、〈夜的變奏〉、〈火車就要開了〉、〈與燈火對話〉篇篇都屬佳構: 「『夜披一身黑衣來,夜非策劃性一般落下,你不要唱哀悼的歌,夜性急地落下………。』許多日子,我酩酊於夜的深邃,踽踽走過夜的荒涼,夜晚溶化在黑色中忽明忽暗燈下,讀著方莘〈夜的變奏〉,你可以屏息聆享黑夜中所有節奏性的合拍。你的喜悅是你的,你的哀傷也是你的。那種獨立沉沉的寂寞孤獨中的自得,是真實的,那種時空旅行下的匍匐,交談、叩著夜的靈語也是真實的。一燈映照,對著搖曳燭光,細讀年歲淌血的痕跡,更有著冰冽的清醒。」(〈夜的變奏〉) 從夜晚及光影的意象開始,「我」逐一諦省自己生活及生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悲歡,以及某些超越性的什麼。在這整個歷程,藝術和生命對蹠,「我」隨手拾掇,企圖藉著這份藝術和生命的對蹠獲得某種精神的領悟。所謂「藝術和生命的對蹠」,至少有兩個層次,一者是他在文本裡藉著藝術素材來比附、安頓生命,其次,整個文本成為一藝術,不斷和他自己對話。 他對生活似乎有所喜愛,或許,他已憬悟到並沒有純粹物質性的生活,就像他有一個詩題「眼淚總是遞給我一首歌」,生活總是遞給他一首歌,他知道生活本身不是目的,超越於上的才是,藝術也許是這種超越之一;或者說,藝術本身不是目的,超越於上的才是,生活也許是這種超越之一。總之,在張國治最好的散文裡,這種隱而不顯的超越什麼,構成了其文本的精神主軸及其藝術價值。這樣的例子隨手可得: 我一定不會忘記,黑暗凌晨裡那小屋微弱燈光下的饗宴,唯有這種時候,足以適合我們的交談,足以探照你那幽藍子夜的畫境。我們都是慣於守候燈火的人,慣於心靈的踽踽獨步,你看星星都湧到窗前了,月亮高懸,那守夜人為何還未寐呢?是的,我們都曾經無眠地在夜裡完成我們的創作,那麼豐碩的生命,萬物的色彩,試圖以不成熟的年齡負載著的經驗與色彩。努力表現就是那麼一枝彩筆繪出了孤寂遼闊的天地。生命過多的餘力,拿來充裕騰出了一點對世間的看法,那是則古老的故事。許多人因關照、愛憐、同情投入世間的一切,而滴下幾滴的淚與血的色彩,揉出了一個靜寂的畫面,我們因身世的相同,而作如此的結識與交談! 生命好像細水長流,緩緩慢長,許多年代過去了許多畫家留下波瀾壯闊的傑作,許多無名的耕耘者,在沒有歌聲,掌聲與歡笑下台,消失了。在無限黝黑的甬道裡,卻仍見藝術家現出的曙光,強力耀射逼近眼前來。我彷彿真的走近一個很深邃很遙遠的世界去了,卻又與你如是相坐於現實的時刻裡,肯定著世間的一切,觀照傳統、現在和未來,彼此相同站在這條地平線起點上。(〈在板橋的凌晨裡〉) 他鎮夜思索,從牽繫著個人境遇、友誼、藝術,作各方面的投射。律動緩慢而幽邈,把感傷包束住,藝術情感的力道於焉產生。 前面說張國治散文文本詩性的表現,主要表現在其某種隱晦的旋律及節奏上,並且推測這種特質出自其個人先驗的本質居多;論述金門另一散文家林媽肴時,也說過他那散文旋律表現出一種抒情性,但那是以偏於文體的觀點來說的。張國治這裡的文本的旋律,當然也可以歸結到這種抒情性,這裡不妨可以再追問一句:「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他表現出這種抒情性呢?」這種抒情性自然是緣於他的情性,或者說:感情的。感情在某些人眼裡,譬如王安憶,就說是一種個人氣質。我認為必須再講得更深,或更清楚一點。感情或終究是人和世界對應時的感受,以及對它所採取的態度,我們人也身處在這世界裡,所以同時也是對自己所採取的態度,這態度,既有理性又有情感的一面,而抒情就是表現出情感的旋律。 〈火焰早已結束,然而痛苦仍在─ 歷史時空錯置的「戰爭文學」或「戰爭詩」,兼致友人書 〉是張國治較晚近的散文,在這裡,他一貫的抒情的旋律依舊,只是理性的成分多了些,早期海的暗流伏波之感稍有隱退,文意趨於顯露。友人邀他針對戰爭文學作一書寫,他覺得無法端起筆來,因思緒萬端,即使文學史上不乏戰爭藝術或文學傑作,比對現實景狀,他的文字追模了那份無力感: 這個文章寫得十分無緒,我真的無法在一夜之間,將戰爭的苦難,論述或幻化成意象,就如同那些年我無法破除那被宿命、符咒化的語彙指涉,無論:反共前哨,戰地金門、海上長城,第一線、前線、反共堡壘……這些歷史性符碼,伴隨著一個觀光消費的島嶼時代來臨,都被陳列供奉為一個消費觀光的賣點,戰事遺址、戰爭歷史原件、物體,建造都將被視為一個憑弔觀光的元素,而裡面,是我們整個島民在過去戰亂時代所陪祭的記憶歲月。(〈火焰早已結束,然而痛苦仍在── 歷史時空錯置的「戰爭文學」或「戰爭詩」,兼致友人書〉) 整篇文字雜沓,仿擬人面對戰爭時的惶惑不安,無所依附。 以散文文本其中隱含的情感來說,張國治較之林媽肴還要深濃些,林媽肴心性樸素,尤其早期散文,有吟遊詩人意味。張國治情感較浪漫,浪漫者通常即表示自己對「美」──情感或藝術形式,較黏著,或說較有自覺。 但張國治散文藝術裡蘊含的情感,梭巡、停留在藝術與生活相涵融、共振盪,相當程度的階段。王安憶對於作家的感情問題特別重視,她歸納有兩個原因使作家表現在作品裡的感情轉趨淡薄,至少沒那麼深沉厚重了。一者或缺少理性的支持和推導,二者或其現實環境變得越來越好,客體影響了主體。王安憶舉了兩個難得的作家:張煒和張承志,兩人有一種非常寶貴的東西,「他們能夠在精神上把自己逼到絕路上。」這種把自己逼到絕路上的精神,是我們金門作家堪引以為借鑑的。 寫到這裡,我突然記起前面那首「衲子逢人勸出家」的完整七律,那是出自清代李漁傳奇《十二樓》裡〈奉先樓〉第一回的開場詩: 「衲子逢人勸出家,幾人能撇眼前花? 別生東上修行法,權作西方引路車。 茹素不須離肉食,參禪何用著袈裟? 但存一粒菩提種,能使心苗長法華。」 假如比附張國治景境,或者就是寓藏、認同著要他繼續寫散文、繪畫的意思吧?(他近來一直宣告要專心回到繪畫)散文與繪畫終將是張國治的菩提種,足以滋養其自己最看重的,詩的藝術種子。
-
洞簫
遠處傳來低沈洞簫樂音 悠悠彷彿訴說誰身世的飄零 簫聲裡隱藏了什麼 是懷念童年的身影 抑是探索未知的旅程 滄桑旋律彷彿訴說著曾經的甜夢未醒 蕭瑟而悲愴 傳遞了秋臨大地的訊息 啊!人生如寄 此刻靈魂酣睡時間的湖面 星光點點,波上煙嵐氤氳一片 是誰說地,當皓月升空時 朗朗地生命境界也漸趨圓融 唯有靜謐才能諦聽心的靈犀 當風卸下行李後,夜便只剩下夢的回聲 鬱鬱簫聲拍打著心海,迴游的記憶紛紛靠岸 我把時光摺入口袋,以詩吟唱
-
小鎮今昔
這是一個小鎮,不折不扣的小鎮,但是在我十五歲以前,當我來到鎮裏,內心都很緊張,而且有點敬畏,因為小鎮裏的穿著都要比我們好些,我們總覺得有點不自在,總會不自覺的摸摸自己的衣釦,我們知道自己的衣著有點陳舊,免不了會有一些修補,鞋子也只是堪用而已。 今晚因為時間許可,返鄉辦些雜事,必須在小鎮稍作停留。在睽違四十五年之後,在友朋的盛情款待之下,我已微醺,畢竟這是故鄉,這是我從小生長茁壯的地方,濃濃的酒味化解不開陳年的鄉愁。我想趁著華燈初上,把小鎮繞個半圈,一以回味,一以醒酒,但最重要的,是期待能否找回昔日的蛛絲馬跡,碰上幾個舊時的臉孔。 從飯店出發往右拐,整個小鎮的地圖立即映入眼簾,那個地方該左轉、該右轉,自不必說了。走入了熟悉的幾條街道,我刻意的注視每個過往的行人,甚至是店家的老闆,希望能夠找出一張熟悉的臉孔,一個能打個招呼,認識我的人。我尋我覓,發現店裡的商品變多了,店的招牌多元化了,這一家替代了原來的那一家,門面都翻新了。在那熟悉的十字路口,原有的書店不見了,我踱了幾步,也不算徘徊,反正沒人認識我,再轉身過去,好像還有幾家舊店,但是還有更多的新店,不過這些都不是我想去的地方。 人生太快,可今天的街道也太快了,不如小時候的深遠,雖然樣子依稀,但是物換星移,內容大致上都不一樣了。記得小學時陪媽媽走過這條街,總覺得它好長好長,兩旁的店鋪好吸引人,目不暇給,而媽媽總是腳不停留,帶著我們直接往那亭廟拜拜去,讓我們什麼也不敢說。畢竟,當年能夠來到鎮裏,即便是從五里外的鄉下走路過來,也是很快活的一件事了。到今天,回想當時的家境,如果我們多說一句話,即便是表達肚子餓了,對媽媽來說都是一個難題,都是一個負擔。 沒半晌,街道走完,酒也醒了,飯店也到了。一張熟悉的臉孔也沒碰上,整條路上都是自己跟自己在對話,畢竟離鄉幾近半個世紀了,自己也警惕自己,千萬別把路上那些年輕的臉龐,當成自己幼年的同學。 驀地回首,那成排的老榕樹依舊聳立在那裏,自然自在,屹立不搖,在微風的吹動之下,婆婆娑娑,左右搖曳,就像長者們輕拂著自己的長鬍,它們一點也不在乎歲月,自己跟自己對話了十年百年千年。
-
〈公車見聞〉觀後感
前段時間有幸拜讀了6月15日「浯江夜話」刊出的一篇〈公車見聞〉,心裡感觸很深,覺得在金門搭公車時所碰到的情形描繪真的是「一針見血」,所敘述的情況是「屢見不鮮」。 我自己本身正是一位持有中度身障手冊的人,自己的行動起居生活尚且可以自理,但是右側手腳無力,有時不聽使喚,自己唯一的代步工具就是公車,幾乎天天都會坐到公車,搭乘到一個定點後再慢慢散步回家,當作運動復健,因病領了身障手冊兩年多了,從自領了身障手冊至今,我在金門搭公車時從來沒有人讓過位,不管是學生,年輕人,手腳健全者,反而侄是我讓位給老人家,不然就是上演東家長西家短的聊天情況,坐在車頭的可以和坐在車尾的聊天,也有公車司機把音響聲音開到如演唱會,宛如自家客廳一般,這種情形說來,或許誇張,但卻是真實上演在金門的公車上。 我自己也因病關係,所以差不多每個月會到台灣回診一次,也是以公車代步,所碰到的情況卻大不相同,讓人感覺到溫馨,我也曾碰到車上坐滿乘客,我上車時聽到司機喊說:後面年輕人起來讓個位子給這位先生坐,不然我沒辦法開車,或許是一個小小的關懷,卻是讓人心裡充滿無限的溫馨,相信這種情形,天天都在上演。 金門雖然說不上是個大城市,但是卻是個漸漸在進步的城市,不管是硬體建設,方便性,人情味,都是為了未來吸引觀光客來做準備,朝向一個觀光島來做努力,但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常常是給觀光客的第一印象,公車上的基本禮儀還是需要大家努力,希望能愈來愈好,讓金門島也成為一個人人口中的「禮儀之島」。
-
偉哉孔子│曲阜三孔初探
「孔府」的第二門「聖人之門」為明弘治年間長沙太守李東陽所題書(李東陽是弘治的寵臣後來升為吏部大學士,曾為孔府改建做規劃,並將女兒嫁給孔子第六十二代衍聖公孔聞韻)。 「重光門」是關閉的,此門為明弘治年間擴建孔府時所建,門上「恩賜重光」匾額是明朝第十二個皇帝朱厚熜賜寫,意即孔家在帝王的厚愛下得以榮華尊貴。此門要待帝王來時才開方能重見光明。一般人僅能從兩旁走,孔府的中路設有百戶、司樂、掌書、管勾、典籍、知印等六廳,像封建王朝設置的六部一樣來管理府內事務。在孔府大堂上方有一「統攝宗姓」橫匾,是清順治帝所題寫,並要求主人要管理好家人尊孔崇儒、禮教鄉鄰,成為道德的榜樣,也作為國家安定的表率。 孔府二堂上懸掛一金邊橫匾「詩書禮樂」為乾隆所書。堂內頂上有一「節並松筠」橫匾,是康熙帝於1684年來曲阜為孔胤植夫人陶氏賜匾。進入三堂正中上方掛有「六代含飴」橫匾,是乾隆帝第四次來祭孔時見孔府六代同堂,高祖母黃老夫人仁慈樂壽有感而寫。 孔府中路的三堂,左、右側各掛一「眉壽保魯」、「喬木春長」橫匾,因時間之限,導遊來不及細說介紹就帶領大家通過內宅門往前上房看正間有中堂「壽」字聯為慈禧太后賜書;上方有「宏開慈宇」橫匾是四縣衙官恭送七十六代衍聖公一品誥夫人陶氏保護四縣平安的讚匾。接著進入垂珠門來到前堂樓,是七十六代衍聖公的臥室,其中有他題寫的中堂對聯「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時賢者皆從之遊」。在往前就是後堂樓,該樓是第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先生於1936年12月十六歲新婚時留下的布局,其堂正間有國民黨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紅色黑字「瑞應睢麟」橫匾。 在孔府的西路線二進正堂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南花廳」、「北花廳」、「學房」、「後西樓」、「佛堂樓」等設置,再進去就是孔府的後花園了。在東路這邊還有「酒房」「幕恩堂」「奎樓」、「一貫堂」、「後東樓」等設置。在走馬看花似的急促行進中,導遊僅輕描淡述的介紹「忠恕堂」是六十七代衍聖公孔毓圻根據「論語」中曾參對學生解釋孔子思想所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題寫。忠恕堂內有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題字對聯「交友擇人處事循禮」、「居家思儉守職宜勤」。「外物不移方是學」、「俗人猶愛未為詩」。「守口不談新舊事」、「知心難得兩三人」。這些對聯都是教育做人處事之道。而孔府自從乾隆帝把女兒嫁給七十三代衍聖公後,府中的園藝布置都循御花園而造,尤其是西花廳內外各種奇異繁卉培植的茂盛,當時吸引來「孔府」的文人雅客留下許多詩作,迄今還保留掛在各堂各廳牆壁上,如:「芝蘭自結山川秀」、「松柏常留天地春」……等。另外我們也參觀了孔子夫人住宅及洗衣板(也是罰跪孩子做錯事的地方)、記憶深刻的是在內宅門的內壁上繪有一隻形狀似麒麟的動物,取名「貪」,傳說貪獸腳踏金銀,周邊圍滿八寶,還要張口吃太陽。據傳古時各官府都繪有此圖以告誡官員們為官行事要清廉。 最後面的花園根本沒有時間去看,因為中午訂在孔府午宴時間已超過,再不去恐來不及欣賞孔府宴的節目表演,在離開孔府走往「府宴」的路上,小宋又介紹:園林中擺放的石頭要藝術好看,必須具備:「瘦、漏、透、皺等條件」。真高興又增加了一項知識。 「孔林」(孔子千年家族墓群) 「孔林」是孔子千年家族墓群,位於曲阜泗水之東、洙水之西,當時孔子死後即葬於此地,因孔子生前反對厚葬,因此弟子只為老師穴地而墓,並無築土成墓,弟子們為之守墓三年,其中子貢更長達六年。初時孔墓的面積僅一頃,但樹木很多,原因是孔子去世後,各行各業的弟子從各地將各式各樣的珍奇樹種帶來,加上後人修林又屢次增木,於是孔林就植滿柏、檜、松、楷、楊、榆、槐樹等10餘萬株,其中古樹2萬餘株,最有名的是代表尊師重教的「子貢手植楷」此楷樹為當時子貢親植於孔子墓旁,今楷樹已枯萎,但後人立石碑於此,視為「尊師重教」的象徵。 由於孔子後裔相繼在周邊結塚而葬,又隨著孔子地位日漸提高,歷代帝王不斷頒賜祭田與墓田,又增建殿堂亭閣,今日的墓園面積已擴大至3000多畝。這片龐大的孔氏墓園即稱為「孔林」,或「至聖林」。是中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有最完整的家族古墓群。大家邊走邊看邊聽,導遊說:到現在孔子直系後裔已經葬至第76代(衍聖公孔令貽),77代孔德成死在台灣尚未遷葬來此。孔林有三不葬的規定(即:一為未滿18歲夭折者、二為犯了國家王法被判死刑者、三為已出嫁的孔姓婦女)。孔林不僅古樹名木多,碑石也密佈如林,曲阜是全中國三大碑林之一,藏古碑約5000塊,而孔林已佔3000塊以上,所豎立的碑刻,加上書法大家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等的作品。在孔林的最前方,有一座「萬古長春坊」正對孔林,建於明神宗萬曆22年(1594年),兩邊各有明朝碑亭一座,內容記載孔林大修情況。孔林也建有一條長長的神道,目地是方便死者通行,故稱神道。神道兩側各放置石人、石獸守護著孔墓。孔墓的亭殿前豎立一對「望柱」,這是進入「天門」的標誌。「望柱」之後立了兩對石獸對稱相立,一對稱為「立豹」用以守墓;一對稱為「角端」,傳說此獸一日能行一萬八千里,且通曉四方語言。神獸後是清雍正年間所立的一對石人,名叫翁仲,翁仲最為忠心耿耿,擔任守墓最宜,相傳後人怕其孤單,於是替他做成一個攣生兄弟相向而立,高約5米,俱穿著朝服,朝夕相伴。 孔墓附近有三座亭子,分別是宋真宗、清康熙帝、乾隆帝的駐蹕亭(皇帝當年祭孔歇息處),據了解歷史上曾經有五位皇帝親祭孔子,其中康熙和乾隆更行一跪三叩首之禮。孔墓前有石碑兩座,前碑以篆書題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為明朝著名書法家黃養正所書。後碑也以篆書題刻「宣聖墓」,為孔子後代所立。孔子死後,歷代帝王對他升格晉封不斷,「宣聖王」和「大成至聖文宣王墓」即對孔子的最敬尊稱。在孔墓的右側前方建有「子貢廬墓紀念碑」,孔墓左方是其子孔鯉墓,立有「泗水侯墓碑;而孔墓前方是其孫孔伋墓,立有「沂國述聖公墓」」石碑。這種墓葬布局被稱為「攜子抱孫」風水。 在孔墓的東北處立有一坊「于氏坊」是道光皇帝遣官致祭于氏之靈而立,于氏是第73代衍聖公孔慶鎔的母親,也是孔氏夫人中唯一立有牌坊的一位。在回程的路上,再次通過「洙水橋」,該橋是座拱橋,橋前有洙水橋石坊一座,「洙水橋」三大紅字寫得很工整,是權臣嚴嵩的楷書。大家站立在洙水橋畔,看著快要乾枯的流水,有「誰」?可會像孔老夫子一樣,也敢感嘆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在走出「孔林」的路上,大家受不了販賣攤子琳瑯滿目的貨品及叫賣聲音的誘惑,又是一窩蜂似的各取所好,大肆採購一番,這裡的雕刻功夫很道地,價錢又便宜,識貨的楊團長誠國所長趕緊挑選,由於嗜好繪畫之需,他一連串就買下好幾款式不同材質的圖章;我也買回一尊「先師孔子」的銅像及清朝五帝王年號的紀念銅錢二串,總算也入寶山而無空手回了。 「先師孔子」,您實在太偉大! 世界上有四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在塑造人類文明的過程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四個思想家就是:孔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和耶穌。而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儒學」仍是人類思想的一個重要資源。孔子生活在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他倡導「仁」,重視對「人」的尊重,提出以「禮」來建立各種秩序,倡導「中庸之道」,追求事物的和諧,強調個人的德行與修養,追求做人的誠實正直。他的思想,既強調個人的自我修養,又強調與別人、與世界和諧相處,這留給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偉大思想,尊敬的「先師孔子」,您實在太偉大! (下)
-
新生入學
又到開學季了,看著剛入學的台籍學生,採買著生活必需品,雖然我很慶幸沒有外宿過,但和他們一樣我也曾離鄉背景就學。 約莫十三年前,頂著學生會的名義,到尚義機場去接待新生,讓他們順利搭上校車到學校報到,那些青澀的模樣,彷彿在我眼前再現,但那時還沒辦法體會到他們的心情,直到我離開金門到外地求學才深刻感受。那時都已經是念二技,大學任你遊四年也去了一半,約莫二十歲,雖然沒有他們青澀,但是初到陌生之地,仍然是嬌羞的。 我念的學校是「景文技術學院」,第一次到學校註冊,我是依註冊資訊的交通指南去的。家住在中和的我,從景安搭捷運到新店大坪林捷運站,再轉搭公車到學校。那一天站牌下擠滿了新生,開始有路邊計程車攔客,一人二十還要載大家到學校,一台車大概可以塞個四、五個人,一趟等於賺個100元。那時還真是有著傻膽,竟然敢和陌生人搭上一車,註冊完後,還是用這樣的方式回到家,一樣繞了大半個台北、新北市。 我還記得……那一天的悲慘狀況,我竟然花了一個半小時才到學校、一個半小時才回到家。我心想著我開學日要怎麼辦,八點的課,最晚六點半也要起床也!一想到這裡,我已經開始後悔我的捨近求遠了,在金門頂頂多多騎車二十分鐘,一定到學校;家人得知後,開始擔心我,恰巧姐姐的朋友也曾念景文,她得知我的通車方式後,告訴姐姐並不用繞過新店再到景文,中和就有直達景文山下的公車,本來姐姐要陪我搭一次公車,媽媽建議我們騎機車去實勘,後來上網找了地圖,姐妹倆騎機車模擬了公車路線。騎完這一趟後,二個人破涕為笑,為什麼明明二十分鐘以內可以到達的事要搞一個半小時呢? 新生訓練那天,颱風剛過境,下起小雨,自己一個人搭上了公車,憑著公車路線筆記,一站數過一站,確實如期在山腳下下車,而上山的公車我卻遲遲等不到,於是我一個人撐著傘,然後一步步的往山上走去,約莫走到山腰的一個高級社區處,有一個機車騎士(中年大叔),他問我是不是要到學校報到,我問他要怎麼去,他便說還要走很久,他要載我到學校,我其實也沒多想就上了他的模托車,很安全的到了學校,當時我差點為了他的善舉而落淚。 回家後跟親友提起這件事,大家都覺得我真的很大膽,不怕遭遇不測,也還每一次想到這裡,都會不自覺的落淚,雖然沒有很甘苦,但是離鄉背景這一條路真的很漫長,每一天都像個鑰匙兒童一樣開門、關門,沒有家人在家應門,煮上熱呼呼的飯菜。 雖然入學的時後,碰上一點點小挫折,但開學過後,我這個金門來的同學,得到同學的寵愛,常有同學讓我搭便車,甚至我有一個住附近的好同學,天天接送我上下課,也因如此我們有深厚的姐妹情。
-
感恩姐妹情誼
每個人的生命中總有幾位要特別感謝的人,老妹晞在我婚變後返回娘家便與我同住,二十年來與家人們的互動就屬她最多。雖然偶有口角意見相左的時候,但她對我的相挺也最讓我感受深刻。 原本家裡並未有多餘房間,我和兒子突然搬來,只能與晞同房。我們母子每晚舖著草蓆就寢,造成她的房間頓時擁擠,走路的空間都被壓縮成僅夠勉強轉身。我們的生活作息也與她不同,因工作疲累至極的我,倒頭便呼呼大睡,她得囁嚅逐項完成家務,相信當時的她必定也是重新適應我們的同居生活。這些年下來,未聽聞她有任何的抱怨與不滿。 晞有潔癖,但從不要求我們比照她的清潔工作,因此省卻我們許多的勞務。要說我在工作之餘完成碩士學位,她居功厥偉。她體諒我的課業繁重,擔負起全部的繁瑣家事。 這些年,不論我遭遇到任何困難,她都能同理我的窘境,似乎能看穿我的忐忑。有時沉默不語,讓我獨自思量。有時給予幾句建言,均非責難式的讓我更挫折。她有別於父母的關心方式,給我自尊保留彈性自省空間。由於晞抱持獨身主義,或許將來我們會一起養老。未來事不可知,但她對我的關照與樂觀態度,讓我對未來少了一份疑惑,多了一份心安。 有緣做家人是上輩子修來的,我感恩生命中出現可以相互扶持的家人,妳的付出,我感激不盡。姐妹日,祝福妳一切平安。
-
好沈重的「鐸」
師鐸獎你或許聽過,「鐸」這東西你不一定看過,不過,對師專生來說,是蓋在你睡的棉被上的「枷鎖」,連著五年時光陪你一覺到天亮。 第一次認識它的經驗蠻「當頭棒喝」的……。 記得40年前,那年,拚過多少同儕的分數,是人中龍鳳才能進入教育搖籃─師專。第一天到合作社領棉被,看著被單上印著的圖案發牢騷:「我們是來學教育的又不是學音樂,被單上幹嘛印個大鈴?」操著濃厚山東口音的導師,硬是在我頭上給響聲,厲聲說:「這是『鐸』,一種大鈴。古代用來宣布政教法令或示警。現在就是用來警示你們這種冥頑不靈的學生!」收起拳頭換上柔聲的語氣:「印在你們將來要當老師的棉被上,是提醒你們要當人師囉,時時得『提醒』你的學生。」經過校門口時,指著高聳孔子銅像,昂視說:「就像他是偉大的教育家─不是混口飯吃的教員。」 仰望銅像頭頂的月亮光環,心想:「白天的光環照耀下,頭頂上會出現一輪光圈吧!」 離去時,再三看著「有教無類」題字,像要深刻烙印到眼眸深處。那一夜,柔和月光照進棉被,「鐸」的光暈伴隨進入美好遠大的教育夢。 隔天清早,床頭一陣天搖地動,一個個人影隨著哨音加上「起床了!」鑽出溫暖的被窩。教官的嘶吼聲中,各個蹲在棉被旁小心翼翼用手刀堆疊出「豆干」形狀,遠遠望去,棉被化身方方正正的豆腐。 教官嚴厲的眼神打起分數,同學們莫一旁不恭敬守候,成績馬上公布在學校布告欄裡,「一年乙班陳俊利內務不佳,申誡一次」,這時,等於宣判你星期六下午留守學校,不得外出返家省親。 緊接著操場傳出「 達-達-滴- 」的軍號聲,趕緊拉好領帶,穿上大學服,戴上盤帽並將皮鞋用褲管再次打磨晶亮,趕緊到班級隊伍「立正」站好。遲到或是服裝儀容不整的,教官毫不遲疑的用紅筆打個「×」。當然,下場是公告周知,禁足一週。 晚飯後,7點鐘聲一響,教官的身影已在各個寢室門口晚點名,學生們乖乖在書桌前朗朗頌讀,10點準時熄燈,手電筒的亮光照射著棉被,一個蘿蔔一個坑,床上高聲喊著名字點起名來。 隔天一早又是「起床了,太陽晒屁股了還在睡大頭覺!」大吼聲中驚醒,又是乒乒乓乓跳下床,又是戰戰兢兢堆疊「豆干」,又是……。 師專生軍事化般的生活,彈指間5個年頭過去,擁緊棉被,教育界芢苒30個年頭,當年月光照耀「鐸」的光輝依舊歷歷在目。「師鐸獎」雖然沒抱到,溫暖棉被上的「鐸」卻陪伴記憶中!
-
偉哉孔子─曲阜三孔初探
「大成門」是第六進院的大門,始建於宋代,宋徽宗定名,是根據孟子稱讚孔子集古聖先賢達之謂大成之意。到清雍正二年,此門被大火燒毀,新建後雍正帝親書「大成門」派員送到曲阜製匾懸掛在新建大成門上迄今。自宋徽宗定名,雍正二年六月雷擊火燒盡毀原殿後,雍正帝下令,用了六年才新建此殿。「大成殿」是各孔廟中不可或缺,用來祭孔大典的活動場所,殿門口上方懸掛「生民未有」藍底金字匾額,也是雍正帝題寫從北京送來,「生民未有」是說在人類中,沒有像孔子這樣偉大的。同時又親書兩大對聯「德冠生民溯地辟天開咸尊首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立在「大成殿」門兩側的半圓柱上。殿內孔子像正上方掛有清康熙帝親書「萬世師表」橫匾額,公元1684年,康熙帝為安撫儒生能為朝廷統治效力,特來曲阜祭拜孔子,並且在大成殿上行三跪九叩大禮,讓隨從儒生大驚且問:孔子被封文宣王,言及王與王不能相跪叩拜。康熙帝回言:「孔子為萬世帝王咸所以師法」。隨從儒生皆讚嘆心服。而在「萬世師表」下有「斯文在茲」橫匾,是清光緒帝所書,意謂文化文字的文明都在於孔子這裡。而在孔子像左右上方,各有「德齊幬載」、「聖集大成」四字橫匾,分為清咸豐帝與嘉慶帝所題寫。另外乾隆帝更是以三塊橫匾及兩對豎聯留下字跡在大成殿內外,其分為「化成悠久」、「時中立極」、「與天地參」;「氣備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類拔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聖人」。「詩禮堂」、「崇聖祠」是在孔廟東路的第一及第三院中。「魯壁」和「孔宅故井」也在東路進上,「魯壁」是一道形同照壁的孤牆,當時要不是魯恭王要拆孔子故宅,壁內的珍貴藏書也不會被發現,故定名為「魯壁」是有其意義。而「孔宅故井」是孔子舀過水的古井,特別保留紀念的聖跡,最後面的「聖跡殿」存放有以孔子一生經歷為題材的石刻「聖跡圖」120幅,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套有完整故事的石刻連環畫。刻殿還有800多塊漢魏六朝以來的碑刻、畫像雕刻及珍貴書法石物館,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連同廟內原有的1200多塊碑刻,共2100多塊,形成我國罕見的大型碑林。可惜因時間之限要趕到孔府參觀,無法仔細一一看完,實感遺憾,孔廟其餘景點就得留待以後有機會再來的時候再探討了。 「孔廟」是在東周末年由孔子在山東曲阜的故居改建產生,到唐代以後,由於全國的官學,從中央的國子監到地方的州縣學,都以「廟學」作為學制的主要型態,加上文化的傳播,連鄰近的韓國、日本及越南也是如此,在台灣每年更會舉行祭孔大典儀式活動來紀念至聖先師。 「廟學合一」的傳統學制,隨著孔廟的傳播而遍及東亞各國,是東亞文化圈共通的傳統要素之一。各地的重要城鎮均見孔廟的蹤影,成為漢人城鎮中一種重要的建築。曲阜的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估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元碑亭、明代的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孔廟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都是極力讚頌孔子的功績用意,留給人們強烈深刻的印象,使人不覺油然產生敬仰之情。 孔府(孔子後代嫡長子孫世襲居住的府第) 孔府位於孔廟之西,是孔子後代嫡長子孫世襲居住的府第。共擁有樓、房、廳、堂等460餘間,可說是一個因孔子的思想而著名的家族 。 「孔府」雖然因孔子而著名,但在孔子的生前,是沒有什麼孔府可言的。孔府是在歷代封建王朝中,被歷代帝王認同接受與尊崇後,隨著封建統治者對孔子思想的日益重視,孔府的尊榮也隨同不斷增加。但是也隨著統治者對孔子思想的重視程度的不同,其地位也是沉沉浮浮的屢次遭到擴建或遭受破壞。據說孔子曾在九個朝代中被追加封過;而自漢代開始,歷代封建帝王也開始了對孔子後裔加封的歷程。到宋代仁宗封孔子嫡長孫為「衍聖公」後,意為「聖裔延續,聖道遞傳」 。 自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被封為「衍聖公」起到七十七代(孔德成──已故考試院長),前後有41人受到襲封,共計延續了三十二代,歷時長達八百餘年。在統治者對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之認同、接受、並利用的過程中,一個因孔子而著名的孔府家族,也就變得不同尋常。孔子不僅成為自漢代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頂禮膜拜的先師,其儒家學說,也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因此也造就了「孔府」成為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世襲罔替」的貴族世家。 「孔府」的變遷,主要是從孔子去世後的第二年(西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闕里故所居堂改做「壽堂」,房屋三間,陳存孔子的「衣、冠、琴、車、書」等,每逢歲時奉祀。最初的孔廟也僅僅是孔子的故居。宋代以前,孔氏的嫡裔子孫居住在闕里故宅。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嫡孫的賜封晉爵(註:衍聖公與一品官同級),住處也不稱「宅」而稱「府」。到宋代仁宗寶元年間(1038年──1040年)開始另建新第,1055年時,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首次受封「衍聖公」後,孔府始稱「衍聖公府」。其格局即按照明代一品官府第建造, 孔府係坐北朝南,也是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府院中分三路佈局,九進院落,東路即東學,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學堂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分為前衙署和後宅兩部分,前衙是衍聖公處理不同類型事務的場所,有大、二、三堂和六廳;後為內宅,是衍聖公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不得隨意出入,就連男僕人也不例外,有前上房、前後堂樓、後東西配樓等;最後面是花園配置。內宅門把前衙和內宅隔開,設有專人看守,擅入者會受到嚴厲處罰制裁。 「孔府」大門前兩側有一對2米多高的雌雄石獅,大門正中高懸掛藍底金字「聖府」匾額一塊,是明年代嘉靖閣老嚴嵩(據了解嚴嵩將孫女嫁給孔子第六十四代衍聖公孔尚賢為妻室,曾數次到孔府借攀孔府禮儀之名來掩蓋其貪婪、欺榨百姓的惡行)所書。兩旁明柱懸掛藍底金字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從中可以看出「孔府」作為貴族門第的顯赫與尊貴。導遊特別介紹此對聯是清乾隆年間大學士紀曉嵐所書,上聯「安富尊榮」的富字少了一點,意寓「富貴無頭」,下聯「文章道德」的章字豎通到上面立字,意寓「文章通天」。(中)
-
曲折而感念多多的成師因緣
昔日要當做一位小學教師,必須國中畢業後再報考師專。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就要選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在那懵懂的歲月裡,我是那樣的幸運,國小六年級時,因為周文政老師的關心、厚愛,他要我國中畢業後去報考師專。這是我一生的轉捩點。 四十多年前,六年級下學期開學時,因為學校組織球隊之故,我從六庚被分配到六丙;丙班的級任老師正是周文政老師。 有一天下課後,周老師把我留下來,問我畢業後要就讀國中?或就讀私立初中?我告訴老師,我也不知道。老師說,他懂了,知道該怎麼做。隨後,要我坐上他的機車,他要見我的雙親,希望我帶路。 不久後就到了我家。家裏只有正在看顧小雜貨店的母親,周老師與母親閒談一陣,表示希望我能就讀私立初中,畢業後考上師專一定沒問題,將來不必靠人事背景就能當老師,生活可以無憂。母親聽了,雖然非常高興老師對我的愛護,可是卻不能全權作主,要我帶老師到田裏去找父親。 周老師又騎上機車載我到田裏,老師又把要我去讀私中的事重提一次,父親聽了雖然很高興,但卻表示有困難:首先,若我去讀私校,家中的雜貨店如有人賒賬,誰來記賬?其次是家中的老牛沒人牽去餵草,最後是家境困難,沒有餘力供給我昂貴的學費。 周老師聽完父親的說明後提出解決對策:一、請來店裡購買物品的人儘量不要賒賬,因為記賬的人外出讀書去了。第二、如就近讀國中,也一樣沒什麼時間再牽牛去吃草;孩子讀書忙於課業,牛沒有人餵養,何不賣掉?至於家境關係,他可以全部負責三年吃、住及學費,不必用到家中的錢。老師就如此疼愛學生,他的誠心讓父親大為感動;家父說既然老師如此疼愛,家裡再怎麼貧困,那怕是賣田賣地,也會讓我去唸私校。還記得在回程的路上,我的心情一如那天夕陽餘暉那般的燦爛,彷彿讓我看見人生美好的遠景。 那個年代,要讀私立初中,必須參加甄試,所以有些同學早已參加課後輔導,而我並沒有。老師告訴我不必擔心,如果沒有考上,可以用全班第一名縣長獎的資格入校。果然我並沒有考上,而用縣長獎的獎狀方得以優待入學。 三年異鄉的苦讀歲月就此展開。因住家離校太遠,只得住宿。又因雲林崙背到台南柳營學校,交通不便,所以我假日都甚少返家,以課業為重,期待三年後能順利的考上師專,一了老師及雙親的心願。 鄉愁、教科書、測驗卷、參考書、考試成績和體罰等交織在一起,淚水常與屋外的雨珠齊飛;但為了不辜負周老師的鼓勵之恩、家中父母的殷切期盼,我豈可放棄不適應的住校生活?豈能卸下沉重的課業壓力? 成績偏低的挫折、身體不適的考驗、煩躁抑鬱的悲情,要不是有超人的毅力和耐心,恐怕無法度過初中歲月。就因為這三年的磨鍊,我考上台南一中、台北工專和省立台北師專。我如願以償地進入師專就讀,選擇以後當一位春風化雨的老師,作為終身的事業。 師專就學時期,受臺北文化思想的滋潤,以及師專教授精神智慧的啟迪,我就像一隻小魚遨遊在大海中的快活。參加水彩社,用這支筆盡力彩繪我的青春夢;參加攝影社,把眼見的臺北繁華景象留住,把校園景觀、互動的師生情懷攝成記憶;參加校刊編輯,嘗試寫作投稿,希望記錄人生百態,拓展心靈的版圖。 經過五年師專的培育、熏陶,終於畢業了!從初中以至於師專的八年歲月當中,時常接到周老師來函鼓勵。那幾年,老師從崙背國小調職至斗六市保長國小,但仍不懼路遙,利用假期,千里迢迢的用機車載著師母到我住的偏僻海口小村,來探望數次,讓我了解什麼才是「教育愛」。這種無私無我的教育愛,周老師真是「人師」的典範。 從臺北縣中湖國小執教鞭開始,我便以周老師為典範。而後再調職至板橋市、三重市。經過在異鄉十五年的教育生涯,逐漸體會「教育愛」,真的是難能可貴。民國八十四年八月,我終於返回從小生長的母地-偏僻的崙背五魁村,從事另一階段的春風化雨工作。就是周老師的影響,我把教化的事業視為一種心靈永恆的志業,繼續推展周老師的教育愛。 就在幾年前,我成為周老師的乾兒子;想一想,我竟然有兩個爸爸、兩個媽媽,是多麼幸福啊!如果沒有當年乾爸爸的指點、牽引,如何能成就現今的我?大恩難以言謝,難以回報;我謹能感恩,永遠記住乾爸、乾媽給予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