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畫話小語微笑的月亮
星空下,風兒輕輕地撥開朦朧的雲霧,一輪明月清澈地高掛天頭。 臉龐抹上一層笑意,大樹下,享受著涼風吹過來,涼亭旁,聞著花香味。 沉浸在輕盈的景色裡,抬頭仰望天際,滿天的星斗閃爍綻放。 在這寂靜的夜裡,天空是如此的美麗。
-
月娘
月姑娘 輕唱於 一夕秋夜的嬌嗔 漣漪 因著妳的呼吸 暈盪 一圈圈 訴說秋的姿顏 一層層 揮灑夜的粉彩 當 紫雲英開的時候 玫瑰 已不再那麼玫瑰 不知 明年此時 姑娘 是否仍是 我 朝夕思暮的 姑娘啊 (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
-
偉哉孔子─曲阜三孔初探
至聖先師孔子誕辰紀念日又將來到,個人從事教育工作近四十年,過去每逢「教師節」這天,總要參與教師節慶祝大會及優良資深教師表揚活動,全然沾了「夫子」身分之光,只知道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及有教無類、因才施教的教育家,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以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地位和崇高的人格風範影響著古金中外;他的「論語」可治天下,他對子弟的一言一行,都被後人奉為待人處事的規範,只知稱道他的確很偉大,實無法知其偉大處之所以然,直到退休後這些年,有幸參加「巨祥旅行社」安排的「齊魯山東半島文化魅力之旅」後,除了能暫時遠離塵囂並擁抱好山、好水、好心情外,更能有機會去到「曲阜」,去探訪孔子生前住過,後來經過歷代改建的「孔廟」、孔子嫡傳後裔生活過的「孔府」,以及埋葬孔子及其後裔家族的「孔林」。 這三處地方在1961年被中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自此之後,曲阜的這些歷經兩千多年的古今建築,每年吸引著海內外成千上萬的觀光遊客,都不遠千里慕名而來朝聖參觀紀念偉大至聖先師孔子的所謂「三孔」景點。 感恩博學專精的宋導遊 遊覽「曲阜」是第二天的行程,導遊宋小姐即告訴大家:「曲阜的古今建築遍布全城市,今天大家有幸來到這裡,一定要認真聽講解才能不虛此行,因為要想了解孔子的偉大,解讀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內涵,以及孔子思想受到歷代帝王的敬重事跡,必須從這些建築上的牌坊、碑刻、匾額楹聯的文字上去探討,方可得知其來龍去脈。我有自信比別的導遊懂得更勝一籌,也會盡我所知傾囊相授,大家請安心,何況在孔老夫子的靈前,恁誰也不敢信口雌黃、斑門弄斧」。 從牌坊、碑刻、匾額、楹聯的探討 車抵「曲阜」後,首先購票從孔廟的「仰聖門」進入,在入孔廟前的第一道石坊為「金聲玉振」,是明代嘉靖年間,山東巡撫天水人胡瓚琮題寫,「金聲玉振」喻意孔子思想像一曲完美的器樂有始有終。孔廟大門叫「櫺星門」,原為明代建築,清乾隆年間改建,乾隆帝領會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的思想真諦,所以將「欞」這字的巫字去掉成為「櫺星門」。 進了孔廟「櫺星門」就是第一道石坊。中間用綠色書寫「太和元氣」四個大字,這是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山東巡撫曾銑書寫,意為讚揚孔子思想在天地宇宙之間,混源融合一切的中和之道,元為天地之始,氣通萬物不可抗拒的力量,形容孔子思想的力量和完美,也提醒參觀者目睹此坊時,應有「入聖人之門而肅然起敬」之感。走過石坊迎面是第一院的左右側中間的兩座木坊,左邊是「德侔天地」,右邊是「道冠古今」,這兩座木坊同時建造於明代永樂年間,「德侔天地」是讚揚孔子道德與天地一樣共存,與天地給人類帶來的恩光,滋育萬物功德一樣;右邊「道冠古今」意是孔子道德在人類生存中,像頭頂標緻的頭戴飾物,約束標榜著人身最高的部位,統領身體上下,古往今來,只有按照這種道德,才能使人倫有序的生存延續下去。 第一院內的第二道石坊「至聖廟」為漢白玉全石石材結構,由於孔子在明代被封為宣聖王,因此將孔廟題刻為「宣聖廟」,到清代順治帝時,孔子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雍正七年,在修建孔廟時,將原「宣聖廟」磨去,新刻「至聖廟」至今,也可了解清朝歷代皇帝對孔子至高無上的尊崇。 「孔廟」的設計是非常特別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已經很高聳的檜柏,創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可以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佈局嚴謹。前後共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的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辟出一條幽深的甬道,該道是用不同材質鋪成的石頭路,通過「聖時門」進入第二院,走在用不同材質鋪成的石頭路上,導遊宋小姐停下來指著路說:「這路分為三道,中間這道是以前專給皇帝走的,東、西 兩道分為文武百官走的」,又指著院內四處的大樹蔭地面上說:「因為這裡有許多鷺鷥鳥棲息在樹上,所以鳥屎特別多,大家要隨時注意防範沒有預警的「鳥屎攻擊」,假如有不幸被鳥屎淋灑到,那就恭喜您要屎(時)來運轉了」。聽罷大家會心的一笑而且不約而同的一窩蜂似的當起皇帝來,走中間道路急速往前,深怕被不定時的鳥屎攻擊到可不妙。 在第二院的東西兩側中段各別建設一道腰門,上面各書寫「快■門」、「仰高門」。「快■門」的意思是說:來到聖人故居之地,以先看到為快樂。而西側「仰高門」之意是說:觀看孔子要仰臉相望才能看到孔子高大的形象,學習理解孔子的思想要像鑽頭的鋒利一樣,才能深入到裡邊去。我們一直往前走到「玉帶河」,步上「璧水橋」,因為此橋為拱形,導遊又開口說:過這橋也是有學問的,上橋來叫「步步高升」,到達橋身中心處暫停,請大家各向東西兩邊「看望看望」就會「人財兩旺」,而下橋看後面人潮不斷,這叫「後繼有人」。下了橋迎面而來的是「弘道門」,據說此門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稱帝後,用孔子倫理治國,為對孔子表示尊敬,特建此門為當時孔廟的大門。而現在所看到的「弘道門」是經由清朝雍正皇帝定名,再經由乾隆皇帝第一次到曲阜時題寫的匾額。過了「弘道門」已經進入孔廟的第三院,座落在院中間有一道大門,上面有「大中門」匾額,據稱宋代擴建孔廟時,將此做為孔廟大門,到了金代又改修,「大中門」的欽定命名,是對孔子「中和思想」的警示和召喚,只有具備「大中」才能為天下之大本。再往前走,有一座孤立的大門,門匾額寫著「同文門」三字,此門建於宋代,原為第五院的出口大門,清朝初年,清人見該院中四座大碑分為明代洪武、永樂、弘治、成化等皇帝所立,為彰顯清朝滅明氣概,要將護碑亭拆毀,將門的兩側橫牆拆除,幸經後來儒生抗議要求保護尊孔崇儒所建遺物,故洪武、永樂二座碑亭才幸得以保存,為了給被拆毀的建築正名才由清雍正定名為「同文門」,現在的門匾係乾隆御書新匾。在第三院中四周種植許多百年以上紀念樹木,其中印象較深刻的是「龍樹」,其樹身軀幹彎曲成瘤塊狀,整棵樹幹看起來活像一條龍,故稱為龍樹,該龍樹雖然外圍四周用護木柵圍住,但是因導遊解說傳奇故事謂:此樹幹係經乾隆皇帝倚靠過才呈現出歪斜扭曲龍形狀,傳說用手摸一摸就會帶回好運氣和福氣,所以整棵龍樹幹外皮,都讓遊客人手摸得平順光滑,也是大家爭相攝影留念的景點之一。 在「同文門」後有一座高大的三層木造樓,原為宋代為存放書籍而設置的藏書樓,到了金代章宗帝根據「魁星」為二十八星宿之首,讚揚孔子文化如同天象星宿之威而定名為「魁文閣」,待清乾隆帝來到曲阜後,認為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故親書與「魁」同音的「奎文閣」匾,換下了金代題匾,似乎也表達統治者對孔子的最高敬意。在「奎文閣」的前方兩邊各有不同大小的齋宿數間。在「奎文閣」與「大成門」之間有十三座碑亭排立院中,在碑亭兩側各設腰門兩座,門匾分別書為「毓粹門」、「觀德門」,此二門建與於金代,係方便朝廷來祭拜孔子,給地方機構接待伴官人員進出孔廟以及提供孔子後裔入廟護祭方便用的。此「毓粹」、「觀德」喻意孔子思想之精華,如同玉梳,毓生剔透明晶;而觀德即觀德賞禮之意。第四進以後的庭院,建築雄偉,多數以黃瓦、紅墻、綠樹交相輝映,既喻示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西兩民廡,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上)
-
金門早療中心
曾經聽過一位早療家長轉述:「鄰居說是白痴的孩子才會去早療上課」。只能說他是個無知的冒失鬼,對於一個完全不了解早療孩子的人,請家長無須將他所說的話放在心上。 我的孩子帶出門時別人也會好奇詢問並投以異樣目光看待,當下我只是冷冷回應你不了解,並一笑置之亦不多做解釋。接受早療至今已三年多的時間,在早療中心看到這群孩子當中,有部分的孩子為了要學會能自己吃飯、走路、及口語表達付出相當大的努力,而孩子們艱辛的學習過程卻不為外人所知,每當看到孩子完成一個動作指令,獲得老師及家長的讚賞,頓時臉上即展現出靦腆的笑容,那笑容對於家長來說,可是比一般的孩子要來得更令人動容及欣喜。每星期我都會帶著孩子到早療中心上課,舟車勞頓的辛苦只為了上1.5到2小時的療育課程,但當看到孩子日漸進步時,一切辛苦就值得了,因為這就是最大的安慰了。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非常獨特的,相信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孩子是個遲緩兒,尤其面對這群慢飛天使,我們更該用珍惜的心來看待他們,相信家長們都將傷痛隱藏於心底深處,曾經在夜深人靜時不知哭喊了多少回,問上天為何讓我的孩子不一樣呢?最終也只能告訴自己,或許這是一個考驗吧!這心裡的痛苦及壓力是要歷經很長時間的煎熬才能一步步慢慢的走出來,我明白必須自己先真心接受這孩子,那麼別人才有可能會平心看待並接受,縱使也會有人說長道短的,但當再次聽到時我們心裡是比較淡定的,不會因此而再次湧起太大的漣漪,別人不了解我們有過什麼樣的經歷,所以別期望他們都能用同理心來看待。一位作家說:「不必在意別人在背後怎麼看你說你,因為這些言語改變不了事實,卻可能擾亂你的心,心如果亂了,一切就亂了」與家長共勉之。我相信有正向思考及開朗樂觀的媽媽,那麼孩子也一定會有正向情緒及快樂的心情,帶著快樂的心情在療育課程中學習,相信孩子在這艱辛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也會有不同的收穫、成長及更大的成就感。 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金門早期療育中心,這是該單位的全銜名稱。早療中心的服務真屬全方位,社工及治療師們不僅用心在服務每個孩子,還照顧到家長的心理情緒,定期聘請諮商心理師至金門服務有需要的家長,並不定期舉辦早療家庭聯誼活動。在閒聊之餘才體悟到原來老師們的壓力也是很大,因為面對那麼多的孩子,每個孩子的狀況及情緒都不一樣,同樣的上課模式並不是適用於每個人身上,所以必須想其他的課程方式來跟孩子互動,然而在互動遊戲過程中又需對孩子的治療及復健有幫助,這無形中的壓力是想像不到的。一位老師說有時會想到晚上睡不著,真是辛苦她們了,也非常感恩有她們的支持、陪伴及鼓勵!有幾次到早療中心時巧遇基金會的主任來金門開會,她的到來有時只為了幫這群孩子爭取更多的權益而發聲,也來替在金門早療中心的夥伴及家長和孩子們加油打氣,覺得主任是個有智慧、氣質的正義天使,守護這群慢飛天使們,陪他們一同成長學習,並期望個個都能獨自展開翅膀飛向未來!
-
當霧起時
自無中生有 混沌的灰濛濛 涓涓輕流缺乏動情的符號 管風琴晃漾蒼白的韻味 害羞的掩飾內心的告白…… 斷斷續續拼湊的零碎聲 蒸餾出戰慄的記憶 每啜一口 都是相同的滋味: 朦朧的美感或悽美的思念 藍悠悠的雲彩退出 憂鬱的薩克斯風和穩重的大提琴 疊舞幽靈靈的無數魅 世界的腳步緩慢下來 背脊生出慵懶的翅膀 只有想像是敏銳的 身處小酒吧 聆聽低調的爵士樂 是最好的等待 此時 誰牽著妳的手 誰就是 妳最好的伴侶……
-
失物招領
看到臉書上說電車上遺失的東西,失物若無人招領,期限到了就會拍賣尋找新的主人。 你曾在電車上遺失過什麼?一把傘?一本書?還是,一段曾經暖暖的陪伴? 我驀然的憂傷起來,失聯了半年多,打去你總是語氣不佳,塔羅牌說你有喜歡的人了。 那麼,對你的喜歡只能化作長長的思念嗎?每天嚙啃我的心,看著你不斷的已讀卻沒有回應,回憶不斷襲來,可是,我不能活在過去,且時間不等人,每個現在也即將變成過去。 可是那段曾經的美好,你我的微笑,你的呼吸心跳,真的遺失在時光了,你找到新的主人了-那麼,我呢? 不輕易表達感情的你,已經如此清楚表態,我該知道的。 從前拈花微笑如此,現在不也如此。 失落的心,不知道何時才能找到新的主人。
-
愛無需後悔
在社會新聞裡,常出現一種情況,有人在分手後,由於不甘願在交往時所付出的錢財化為烏有,便要求對方退還相關物品,像是珠寶、名牌衣服、汽車、房子等,但對方不願意歸還,最後只能走法律途徑,雙方從恩愛的鴛鴦,全面退化成仇恨的怨侶。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種後悔的心態,只希望從對方身上討回公道,以彌補自己愛錯人的遺憾。當然,消逝的愛情,未必都是痛苦的回憶,也有可能充滿甜蜜的滋味,只不過因為某些無法預估的因素,而讓戀情劃上休止符。只不過,總有人放不下,緊握著不放,把自己限在苦悶的情緒迷宮裡,無法走出,看不見外頭的陽光,這種心態,進而會演變成傷害自己、他人的舉動,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我們不妨用正面的角度來看待,已成為過去式的愛情,無論其中是好是壞,創造了黑白或彩色的回憶,全都是寶貴的歷練。無論對方如何對待,讓自己受盡多少委屈,都不該怪罪人家,而是謝謝前情人,為自己帶來成長的機會。人不痴狂枉少年,如果沒有做過瘋狂的舉動,又如何能證明,自己曾在人世間,深刻的走過一回呢?這就是「我愛故我在」的道理。 時間永遠不等人,一出生開始,人生就是不停的往前走,如果留戀過去,也會浪費現在和未來的光陰。與其怪罪前情人,不如從其中吸取教訓,在往後的境遇裡,就有機會碰到更好的人,讓自己奔向幸福的國度。
-
狗拿耗子正是任務職責我在廈門港外大膽島
犬、犬、你忠於職責令人堪羨,白晝臥地守戶,夜晚搜淫查奸;唯你的一付勢利眼,見富人衣飾鮮艷,搖頭擺尾,向人乞憐,見窮人衣衫襤縷,疵牙裂嘴,窮追咆哮,不免於白圭之玷,令人討厭……。 以上這一段描述狗的文字既褒又貶,可見得狗和人類親密關係由來已久。好多名作都提到狗,如不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返鄉務農之東晉陶淵明「歸田園詩」中,有「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之田園安適景色。而「天上飛禽推鵪鶉,地下走獸首狗肉。」描寫兩種物肉質鮮美的美味,為人類食物中之極品,又有點貶低狗的功用和身價了。罵人也用「狗眼看人低!」似乎有點形容過份;其實人類爭權利殺人放火誅殺不斷,「蒸」上「報」下,既貪腐又淫亂不堪,投機取巧,不擇手段出賣長官和朋友!道德標準不如狗,因為狗忠於人類,尤其是忠於主人至死不變,如此相較,人不如狗。 美國阿拉斯加州愛斯基摩人以狗拉雪撬,做為冰天雪地中交通工具,和狗之關係密切。人在冰天雪地中不辨方向容易迷途,狗卻能和老馬一樣認識舊路,拖著雪撬平安回到家中。有一句諺語:「貓來窮,狗來富。」又說:「狗不嫌主人家貧!」 雞鳴狗盜─此歷史故事好像發生在東周戰國時代,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有食客之一馮諼者,陪孟嘗君訪秦國,離秦國境時,夜宿函谷關;懼秦王派人追殺,因而使人模仿雄雞叫聲,使守關者提前開關門,孟嘗君得以過關而逃。史書有「齊有孟嘗君,門下客三千;客有食無魚,馮諼彈長鋏。不羨雞鳴聲,不誇狗盜竊……」之語。宋朝王安石諷其為「雞鳴狗盜」之徒。 樊噲屠狗─和漢高祖劉邦為總角之交的樊噲,當年和劉季是酒和狗肉朋友,也曾是以屠狗為業的屠夫,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及平民群起爭奪天下時,一路忠實的追隨劉季(邦)闖蕩打天下,尤其是在「鴻門宴」(前二○六)時,破解了范增唆使項羽,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藉宴會時,要項莊以劍舞突襲刺殺劉邦;為樊噲受張良之暗示,與項莊同舞劍,保護劉邦,那種豪氣干雲之英雄氣慨留傳千古,卻是當年以屠狗為業的無名小卒。所以英雄不怕出身低,而看你是有仁愛之心,或是爭權奪利不擇手段,殘暴屠殺善良無辜黎民百姓的屠夫劊子手?項羽即是屠夫之一。樊噲固然屠狗,而且他殺的狗數量有限;在那個年代,視為理所當然,因為大家都吃狗肉,無可厚非。項羽殺的是人,單只在洛陽以西之新安縣,項羽令他的部屬,在一夜之間,就坑殺秦國章邯將軍率眾投降項羽的秦國軍人二十萬人之眾,埋於萬人塚,手段慘暴毒辣(漢高帝元年─前二○六)!所以項羽的下場,是在烏江被劉邦五馬分屍的報應,天道循環,死有餘辜,報應不爽! 貂嬋滿座、狗尾續貂─這兩句成語故事,發生在洛陽司馬氏之西晉王朝(二六五─三一六)時代,緣自司馬懿父子追隨曹操,學會了被許邵月旦「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之曹操及其子曹丕之奸詐。曹操篡了東漢獻帝劉協之天下帝位寶座,建國為魏,傳五帝(二二○─二六四)四十五年國運。司馬懿封晉王,父子也師法曹魏,篡了曹魏天下改為司馬氏之西晉王朝。司馬懿之子,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繼其父所布置的篡竊之路,至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時,篡竊了曹魏江山成為西晉武帝,鑑於曹魏削宗室之患,為司馬氏篡曹魏王朝,鋪陳出一條康莊大道;司馬炎為鞏固司馬氏王朝,大封司馬氏超過百人為王,矯枉過正。又傳位其智能不全,不堪領袖群倫之子司馬衷為帝。司馬衷娶了一個投機政客牆頭草賈充之女,即淫亂專權之賈南風為皇后,混亂朝綱!結果被趙王司馬倫廢皇后賈南風而殺之(惠帝永康元年─三○○),司馬倫稱帝後,大封諸王,連奴婢也封王,造成司馬氏諸王連續自相殘殺,史稱西晉司馬氏「八王之亂」,因而引發五胡十六國之亂中原,使懷、愍二帝被胡人所俘,淪為酒保,侍酒於胡廷,後來又被殺害;西晉國怍也只五十二年。中原黎民百姓成為無辜之受害者。江山分割為南、北朝及東、西晉,一亂三百年(三○○─五八九)。至隋文帝楊堅開皇九年(五八九),南滅陳,再度統一中國,史稱南北朝。被明代史學家王夫之,評論曹魏司馬晉兩朝「魏削宗室而權臣篡;晉封同姓而骨肉殘!」此評至為恰當。 西晉趙王司馬倫稱帝時,每在朝會時「貂嬋滿座」,大臣所戴之冠上有貂尾之頭飾,也稱趙惠文王冠。因所封新王太多,連其奴婢也封王,洛陽京城市面之貂尾供應不足,乃以狗尾代替貂尾,而有「貂不足,狗尾續。」及「狗尾續貂」之諺語。 狗尾續貂一詞,也可解釋一部分舞文弄墨之文化人,自謙所寫文章為「狗尾續貂」。至於「狗肉朋友」「喪家之犬」「掛羊頭賣狗肉」「狗眼看人低」和「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望文生義,帶點諷剌挖苦,貶多於褒,似乎以狗喻人,也顯示狗與人之關係。但「天上飛禽推鵪鶉,地下走獸首狗肉」則把狗肉譽為世上第一美味,可見往昔人養狗看家、牧羊,狗也被人屠殺吃掉!和今天愛惜人類之忠心朋友,禁食狗之理念有差別。 有些人養狗,比對子女還親熱,不惜化錢為其打扮;一旦不愛時,棄之如蔽履,所以到處都是喪家之犬流浪狗。韓國人愛吃狗,至令尚未禁屠狗令。 韓文公送董少南序中「復有昔時屠狗者乎?」暗示昔年荊軻至燕,友燕市屠狗及善擊筑者高漸離,其後高漸離亦有以筑擊秦王不成而被殺之一段歷史故事。 有一句「狗拿耗子」喻人多管閑事,其實狗和貓都是人們豢養的家畜寵物;狗看門貓捉老鼠,都有益於人類。在大膽島,狗除了幫助衛兵值勤放哨外,另外一項任務就是抓老鼠。因為大膽島除各種武器彈葯儲備量充足外,人員之食糧及補給品,多為可供半年之屯儲量。至於果菜類,則是由小金門每天由船運送達,倉儲之食品多為蟑螂和鼠患,除之不易。蟑螂消耗糧食,老鼠既食糧秣也食蟑螂,捕鼠機和殺蟲劑無用武之處,所以訓練狗抓老鼠,狗咬耗子,一口一隻,在大膽島可是狗的職責份內之事。
-
月光下的野餐
從小我就有這樣的認知,民俗節慶一定和特定的飲食有關。 像是,年夜飯總得有個火鍋,有條魚才像圍爐;元宵,得依著團團圓圓的湯圓,才能為半個月的過年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端午,如果沒有各式甜鹹口味的粽子,看龍舟,總會肚腹癟扁,因此意興闌珊,沒法為選手加油,當然也無法哀悼逝去的詩人。 關於中元節,倒是想不出有什麼代表性的食品,不過因為是普渡所有「放封」的好兄弟,所以擺上供桌的葷素食,在那個物質不豐的年代,反而極盡「澎湃」之能事,較之過年,感覺上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至於中秋,以往,那是一個比較安靜,不帶煙火的節日。 秋月下,一家人在自家的頂樓、陽台、門埕或是公園,賞月,吃月餅,配濃茶,或是剝一兩顆柚子,去甜膩。當然,只有剛跟家人一起過節的幼兒才會傻傻地,被騙,去戴那頂實在蠢到不行的柚皮帽,當成必備的應節一景。 那時的柚子,似乎比較乾澀,沒有現在的文旦那麼香甜多汁,所以多數的小孩子都不愛吃,最終淪為客廳中的天然芳香劑,等待幾個禮拜,熟成後,又是父母親這個有機的廚餘機來善後。 月餅,通常毋需購買,只要家中有工作中的人口,節前,他們便會提回一盒又一盒的月餅,有時還會搭配一些其他的糕餅或是柚子,不會是其他不相干的水果;感覺上,那時一些公司的老闆似乎比較大氣。因此,當母親統計完月餅數量,足夠祭拜月娘和祖先後,多餘的月餅便會轉贈親友。印象中,隨著經濟的成長,收到月餅禮盒反而越來越少。 那些年,不知足的我們,不僅每人可以分到好幾個完整的月餅,同時還會對這些月餅的口味和包裝挑三揀四。前幾年,從港片「歲月神偷」的描述中,這才明白當年的我們是多麼幸福。 提到月餅的種類,那時一般市面上似乎只有一種後來所謂的台式月餅,皮薄餡多又是超甜的廣式月餅還沒問市,諸多創意月餅更是不見於那個還在求溫飽的年代。或許是,人的舌頭會記憶童年吃食的味道,並且將他當成美味的標準試紙,所以我對後來多數的月餅都是淺嚐。 關於台式月餅,我總認為,第一口咬下那層餅皮時,似乎便已經決定這盒月餅是否美味。要之,皮要綿,口感要細,帶點濕潤感,當然還要一點若有似無的奶香,不用太甜,才能調和內餡的甜膩,過酥過乾太甜的餅皮,全部不合格。內餡方面,那樣古早味的月餅,大抵都是蓮蓉、豆沙、棗泥、鳳梨、桂圓、百果和伍仁,像是牛奶,或是咖啡那樣的口味則是偶見。 一直以來,我嗜食像是松子核桃那樣的種子果仁類的零食甜點,但是百果和伍仁的月餅卻從來不是我喜歡的口味,不知道是不是甜鹹不分的味道混淆了我的味覺,還是重甜的內餡淹沒了那些核果原有的清香。 至於加入鹹蛋黃的單黃、雙黃,甚或由此衍生的蛋黃酥大概是經濟起飛以後才上市,誰能料,鹹蛋黃的寶劍一出隨即席捲市場,變成月餅禮盒內的必備款。 事實上,我對那些古早月餅的記憶不完全是來自味覺,反而是月餅盒的包裝和墊材,豐富了那些年的回憶。 當年的月餅,如同現在,可以單買,也有禮盒出售。那些禮盒的設計,多數是上下套閤,紙盒材質,表面的印刷是應景的節慶內容,多是俗艷的原色;盒面的中間鑲嵌大片的透明塑膠片,讓人可以一眼看穿內裝的月餅內容。月餅,團團圍坐在正方形,八角形,或是長方形的禮盒裡,看來實在圓滿。 解開彩繩,打開當年的月餅禮盒。主角的月餅,一個個包裹在透明的玻璃紙裡,上貼燙金印刷的標籤貼紙,註明每個月餅的內餡口味;當時有些小朋友會搜集那些月餅標籤,當成夾教課書的書籤,或是帶到學校,向同學炫耀家中的月餅。禮盒裡的配角是陪襯在月餅四周,或是下面,纏成一團團仿如棉花的彩色塑膠線,用來防止因為餅盒搖晃,因而損傷月餅;另外,那些墊材同時兼具裝飾的功能,讓人打開禮盒的一剎那有種五彩繽紛的錯覺。那些彩色的,墊月餅的線材,常常有種淡淡的氣味,或許是餅香混雜塑膠的味道,小朋友通常會收進筆盒裡,墊在頂端,避免鉛筆芯弄髒筆盒。就這麼,藉著五彩的墊材,節慶的餘溫彷彿可以延續一兩個月,像是一口好茶以後的喉韻,直到下一個年度大節,過年,再來取代。 相對於現在的月餅禮盒設計,當年的禮盒實在是環保的典範,絕對極簡,裡頭盛裝的內容除了月餅,還是月餅,很單純,不像現在包裝精美的月餅禮盒,一打開,裡頭還會摻雜其他的糕餅和零食,甚至還附上一小罐茶葉,雖然是賞月吃餅時的貼心設計,但總是讓人懷疑,那是廠商為了降低禮盒成本的考慮。只是這一切來回的思量和計較,終究敵不過文化的變遷,畢竟現在抬頭望月的人少了,一般人的味蕾早已經是國際美食的大拼盤。 這兩年,都會區開始流行公園的野餐會,或許這一年的中秋會有一場月光下的主題野餐,取代煙霧燎繞的烤肉活動。
-
觀一場夏日婚禮
夏風是季節口哨 從海上如潮湧來 傍晚時分,漫步沙灘上凝望波濤奏樂 啊!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海上鋼琴曲 月亮緩緩昇起 微醺地伸出雙手攬風入懷 心情顏色微涼 不遠處枝頭蟬聲漸歇 那曾經的高鳴是誰的熱情 奢華的一場婚宴似錦 新郎紅潤的臉龐如金陽 手挽新娘緩緩步入禮堂 氣氛熱烈滾燙,攀昇到頂點 婚禮在恍惚朦朧中進行 和著時間節奏 躺入夜的灘頭 任其和著時鐘滴答聲響 沒有盡頭
-
空大五年的回憶
我是軍官退伍的,幹嘛還要千辛萬苦去讀「空大」呢?這件事說來話長,有規定,現役軍官報考正科「大學」限制很多,所以,想讀「大學」的「心願」只好把它「束之高閣」;直到六十一年,正式退伍後,還我「自由之身」,終於在六十三年,正式報名「大學聯考」;在軍中太久,雖然,我也苦讀「入學指導」,牢牢記住書中重點,但是問題在,自六十三年開始,教科書變化頗大,尤其是「數學」的公式,怎麼拚、怎麼爭,也鬥不過年輕的正科學生。 大約在民國九十五年夏天,「金門空大指導中心」有招生公告,一時念起,經過翻箱倒櫃,終於找到那張發黃的「寶」,軍中隨營補習「高中同等學歷」畢業證書,正式報了名,堂堂正正成為「空大」的學生;選讀「人文學系」,屬於「文學」方面的,正合我心;苦讀五年,在漫長的,來去學校的途中,也曾遇到過不少次的風風雨雨,真可說是點滴甘苦在心頭;在金門「銀髮族」很少,學分費全免,五年來,這也減輕不少的「財力」負擔。按照「金門空大指導中心」的標準規定,面授要看該科的學生人數多少;而「人文學系」人數較少,大部分都是由學生自己在家裡「苦讀」,每學期要繳交兩次作業,期中、期末考試各一次,這是一定要參加的;看公告成績,這是小小的插曲。 因為一心想完成年輕時讀「大學」的「雄心壯志」,五年來,「空大」的課本堆積如山,憑良心說,每本教科書都比磚頭厚,我敢大聲地講,每一本書,我都是從頭至尾讀完它,要不然,到考試時又怎麼能寫出隻字片語呢?既然本性愛好「文學」,所以嘛,「現代文學」這本書,我用心「苦讀」了三遍;自己心裡總默默地想:在此「花甲」有生之年,在「現代文學」方面,希望對「寫作」能夠創作出與眾不同「文學」作品來,這樣也算是「苦讀空大」五年的一點小成就啦。
-
蛻變
開學在即,讓我想到了他,雙手不自覺的在鍵盤上飛快的鍵入幾行字,沒多久臉書便有了回應:「過了幾年,長大了,自然就比較成熟懂事了。」「成熟懂事」這幾個字映入眼簾,讓我的思緒瞬間停頓,不知不覺的飄向四年前……。 我和他的相遇,是結緣在四年前的「天龍國」的某小學裡。他是典型的ADHD,也就是大家俗稱的過動兒,他每天都像個轉不停的陀螺一樣無法平靜下來,然而辨識感明顯的他,卻說什麼也不肯服藥。因此開學才不過幾週,他已將教室課堂翻攪得極度沸騰,上課隨意走動、自訂上下課時間只是「小菜一碟」;破壞秩序、藐視班規、謾罵同學及老師則是「家常便飯」;每當社會課來臨,他更是端出「滿漢全席」來招待所有與會人士。 社會老師是位班級經營原則不明確的老師,在他的課堂裡,班級中的「妖魔鬼怪」紛紛出籠。他總在課堂裡和老師嗆聲,讓老師招架不住,情緒激動;臨界崩潰的場面,總有幾個智慧型犯罪的詭詐孩子再以言語刺激他,讓他的情緒猶如火山爆發般一發不可收拾;總有低頭竊笑、鼓掌叫好的鼓譟者,為他提供表演的舞台與觀眾;也總有兩眼發直,對於眼前現狀無奈嘆息的不知所措者。幾乎每次的社會課都在「八國聯軍」的混戰下結束,而老師多半是在列強環伺下戰敗的清廷。漸漸的,這樣的上課氣氛使他和我成為家長們的箭靶,部分極度焦慮的家長要他轉學,並要求我這位導師做好「有效的」班級經營,家長的輿論與壓力排山倒海的襲來,使我幾乎滅頂,無法喘息。 第二學期的班級家長會是我的一場硬仗,在面對家長時,我該怎麼迎戰才能全身而退呢?面對這樣的困境,我曾想逃避,但那並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我選擇主動出擊。在會議中,我針對ADHD的成因、這孩子的困境及班級師生的應對策略三方面進行說明,期望能為學生們營造一個友善的環境。沒想到原本反他最激烈的某媽媽,竟然淚流滿面的宣布要為這孩子舉辦一場愛的慶生會。於是,一個屬於班級的祕密活動於焉展開了。同學們利用下課時間偷偷錄下生日祝福,美工厲害的同學設計卡片,美食小組計畫著如何瞞著他將蛋糕帶進教室,貼心的同學討論著要準備那些生日禮物……。生日派對當天,他在同學的簇擁下,帶著靦腆的笑容許下生日願望,開心的收下同學對他的祝福。一切看似幸福美滿,但你以為一場生日宴會就會讓他改變嗎?不,幾天後的他故態復萌,只是他「發作」的頻率變長,這個班級仍然試圖在動盪中求安定。 每天與他「搏鬥」,似乎變成我的生活重心,從雙腳踏進校園的那一刻開始,我便需要時時緊盯著他,一顆心老懸得高高的。我得看緊他,不讓他干擾上課秩序;我得看緊他,不讓他利用科任課換教室時逃課;我得看緊他,不讓他欺負同學;我得看緊他……,搞得自己神經兮兮,坐立難安。因為他,使我的教學生涯遭遇空前的沮喪與挫敗,但身為他的導師,我不能、也不想放棄他,這段時間裡,苦口婆心、威脅恫嚇、利益誘惑……所有軟硬兼施的招數全都用上了,還得看他買不買單;我的口袋裡必須隨時擺著尚未對他亮牌的輔導策略,以備不時之需。而輔導教師、學務主任、心理諮商師,也為他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輔導服務。 在班級中,我不僅要時時輔導他,也需要鼓勵同學,我總是利用他不在教室的時間,教導同學與他和平共處的方法,並將他的進步回饋為同學的付出與包容。隨著磨合時間拉長,大家漸漸找到相處之道。每當他又與人發生衝突時,身材高大的同學會機警的架開雙方,接獲通報的我接手勸他冷靜,其他同學則安撫另一方;當他開始在教室遊走、企圖引起大家注意時,同學們會刻意忽視他的舉動,不隨之起舞;當他在團體活動中無法耐心排隊等待時,同學們會以口語溫和提醒他守規矩;當他課業無法完成時,同學們願意對他伸出援手、熱心的擔任小老師;而當他處於情緒當下時,同學們也會提醒彼此,禮讓他或迴避他。 經過長期的觀察,我發現他的情緒波動是有跡可循的,比如天氣變化劇烈、每一週的第幾天、或是家裡有狀況時,他的情緒起伏通常比較激烈,也容易衝動。在教導他的兩年中,他的媽媽是與我聯繫最密切的家長。每次和媽媽聊天,可以明顯感受到她對這個孩子的用心教導與無奈心境,她常在堅持與放棄的矛盾情緒中徘徊不定。為了紓解她的苦,我是媽媽的垃圾桶、心理諮商師兼打氣好友。而當媽媽到寺裡吃齋唸佛求心靈平靜時,我家電話便是孩子的專屬熱線,他總會打電話來問我晚餐吃了沒?功課的內容是什麼?明天學校有什麼活動?這些問題他早該知道答案的,但我仍一一解答,而我也知道電話會在我囑咐他記得把便當盒洗好、早點睡覺、注意門戶等生活瑣事後掛掉。說到底,他在褪去白天「為非作歹」的魔鬼衣裳後,入夜後的他就單純的只是個寂寞的可憐孩子罷了!我能做的,也只有這樣陪伴他到小學畢業。 兩個月前,下班行經東門商圈時,一個身穿藍色制服的男孩朝我走來,恭敬的行了個禮,對我說聲「老師好」,眼前的這個男孩就是好久不見的他,而他正要去補習……。天啊!真是不可思議,小學時因為逃課被老師們追著上課的小鬼,現在跟我說他要去補習,我驚訝的看著他如此迥異的轉變。寒暄幾句後,他又靦腆的向我行了個禮後才快步離開。「哇!現在的他可比我的任何一位學生還有禮貌咧!」目送他的身影離開,但我仍處於驚嚇中,看來這兩年的他改變甚巨,多了點自信,也增一分成熟,使人很難把他跟小學的那個小惡魔聯想在一起。 從他的臉書中,我知道他交到很多朋友,看來他應該已經找到與人相處的方法了,看到他這樣的轉變,真使人感到安慰!為了再次鼓勵他,於是我對他許了一個諾言:「明年國中基測結束後,老師幫你慶祝,你要好好加油喔!」但願明年再見到他時,這隻已在蛻變的小毛蟲能脫胎換骨,再次帶給我耳目一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