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丸子
人生旅程像天秤一樣,時而高,時而低。輕輕觸動,雖只有一絲絲的搖晃,卻也感受到起伏震盪。 迎接成功精靈的到來,必先挑戰逆境來時,心中雖有稍稍恐懼感,卻也勇於挑戰夢想。 此時的心情也像是在走鋼索或凌空飛躍,從失敗中學習堅強的意志力及耐力。一旦衝過了困境,更能鍛鍊勇氣,同時也會找到心情平衡的中心點,在靜靜不語的時刻更能感受心靈成長的喜悅。
-
同安林一柱與浯江衍派之「忠貞舊家」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而我們又將何去何從?回望過去,四百年前的同安往事如煙雲,依稀可辨,如今仍然值得拾遺再現。同安、金門兩地在明清時期早就有著割捨不斷的情緣,同安溪林走馬人里的林一柱與浯江衍派之頂溪頭的「忠貞舊家」便是其中的一個範例。 一、關於林一柱 閩南地區包括同安、金門歷來都有「角落拜王爺」的民俗。晚明時期的巡按南京應天府監察御史林一柱在其身後被尊稱為「林府王爺」、「林府察院」,至今溪林走馬人、新民烏塗以及禾山的信眾奉祀他,香火旺盛,常年不輟。 依據《清代.同安縣誌·林一柱》以及《明.林學海夫妻合葬行實志》、《廈門墓誌銘匯粹》記載,我們略知林一柱的生平事蹟。 林一柱(1574-1625),字延郢,號樸所(又號璞所,喻天然美質、淳樸純真之意),明代同安東市派下走馬人林啟的玄孫(即五世)。林一柱的高祖林海峰名諱啟,於明嘉靖丙午25年(1546)獲得鄉里推薦,因有功績而陞遷為國子監學官主管的助手,掌管大司成(教導)之事。他在任期間,緘封退還國子監(統領六館)的伙食費用以及守廳人的薪水共計好幾百兩銀子,雖然處境寒苦艱辛但有好的名聲。他去世時,因貧窮而無法入殮。他的事蹟同安縣誌裡有詳細記載。 少年時期的林一柱曾經暫住在白鶴山(今廈門杏林高浦),與堂哥林一煃日夜苦讀,伯母劉氏親自照應。參加鄉試後,一柱公榜上有名。明萬曆丙午34年(1606),中鄉試舉人,又於庚戌38年(1610)進士及第。 他初授江蘇揚州文林郎(明代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負責督察地方官吏之職,秉公辦事,核實當地輿論、民情,協調審理獄案,多次為沉冤昭雪,重審冤假錯案時,不輕易體罰罪犯。歷任多處衙署的監察官,考核各級官員,均以廉潔惠政聞名。 明萬曆45年(1617)起任北京戶部主事(正六品),因政績顯著一柱公陞遷湖廣御史(湖廣設置行中書省,為明朝的十三個行中書省之一,轄境範圍包括現在的長江以南地區,有湖南大部、湖北部分、以及貴州大部等)。 再轉巡按南京應天府監察御史。他所上疏的奏章內容切合實情且直言不諱,曾奏請當朝主政者端正國紀朝綱,分析國情則有「六逆、五盡、二反、一順」的精闢論斷,舉國上下的官員爭相傳頌。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一柱公又多次上疏,一一陳述賣官鬻爵、虛報士兵編制獲取餉銀而造成官場、軍隊名存實亡的弊端,為冤死的忠臣平反,明辨是非功過而賞罰分明。以致有「世運當厄,舉國若狂」的名句(意為如今國難當頭,國人都激動得像發狂一樣)。 留都南京的東宮因失火而焚毀,一柱公則上疏奏請重建孔廟,修復文廟號。又彈劾織造監太監李實仗勢壓制地方官吏、欺負老百姓的劣跡,他認為如此行徑必將造成天下大亂的局面。就這樣,他遭到了九千歲魏忠賢閹黨及其爪牙的敵視與打擊報復。因而他請求辭職並告假返鄉。 按照明代典章的慣例,轉調他到廣東任參政(正四品)。一柱公怒不可遏,拂袖而歸。在家靜養的時候,他以孝敬父母長輩、親睦兄弟朋友而著稱。崇禎初年,南京工部右侍郎何喬遠(1558-1631,泉州府晉江人)向皇上奏明一柱公應該復職的理由,等到朝廷派人來召回的時候,他已經過世了。當地民眾以鄉賢祭祀他,至今不輟。 走馬人村大厝內現存的「明文林郎巡按南京應天府監察御史璞所林公諱一柱」神主牌位,有如下記錄內容:一柱公,生於萬曆甲戌年正月十九酉時,卒於天啟乙丑年十二月十二戌時(1574-1625),享年52歲。陵墓在從順里二都小西山峰下虎林之原,負丙向壬,夫妻合葬,其陳氏妻封孺人孝淑。 經譜載核實,一柱公仍是浯江衍派之頂溪頭的「忠貞舊家」九世陳應坤的女婿,陳應坤因而在其身後被朝廷誥贈為「奉直大夫」(從五品文散官,虛銜)。 二、關於「忠貞舊家」 依據《大同志》以及同安東溪頂溪頭《陳氏族譜》的記載,現在的頂溪頭陳氏家族是從浯洲(金門)遷移而來的,系浯江衍派的一個分支。堂號「浯榕」「榕溪」 ,又自號「忠貞府」。那麼,「忠貞府」有什麼由來呢? 1.元代貞節持家的「姑婆祖」陳英(1282-1339)譜載曰:頂溪頭(浯榕、榕溪)之陳,古稱東溪陳,浯江衍派。浯卿始祖六郎公,其先河南光州固始,唐末入閩晉。樂翁公祖宋居浯島下坑(金門夏興)。因海盜猖獗,子孫離析,東溪一世祖子(菊)芳公,號大臨,字廷逸,遷返溫陵(泉州)。因家不造蓋,生活艱辛,其女諱英,諡孝勤,為撫育弟妹,掌乘家業,終生不嫁。元旌表貞女,國朝志列名媛。萬曆期間,裔孫女婿監察御史林一柱,為其掛匾「忠貞舊家」于東溪祖祠。 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獲悉以下資訊:一是同安頂溪頭陳氏家族的先祖于宋代時居住在浯島下坑(現在的金門夏興);二是同安頂溪頭陳氏家族的一世祖遷返溫陵(泉州)暫住;三是二世家道中落,終生不嫁的「姑婆祖」陳英撫養弟妹,撐起家業;四是元代(1279-1368)陳英被旌表為貞女,到了明代(1368-1644)被列為名媛;五是萬曆期間(1573-1620),林一柱贈匾「忠貞舊家」與頂溪頭陳氏祖祠。 2.明代初期盡忠報國的陳顯(1338-1402)譜又載曰:顯公洪武開科經魁,任汝、溫、德三州。事文皇平燕,辟為掌書記,甚信倚之。嘗乘奕諷諫不聽,旋以病告歸。靖難初,遣使召公議,不就。夜沐浴,具衣冠,再拜而死。載《大同志·殉難忠臣傳》,清雍正四年(1726),朝廷特頒旨建祠崇祀。 由此得知,明代初期的陳顯輔佐朝廷,辦事得力而得到器重。因他利用弈棋機會進言,建議沒有被採納而稱病告假返鄉。「靖難之變」(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明太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戰爭持續三年之久。因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最終兵敗)時,他不再應召進京謀事而以死盡忠。 1949年之後因兩岸曾經一度隔閡,記載史實恐有出入。為此,筆者前往金門後浦、夏興陳氏宗祠,拜訪陳為學先生,核實上述情況。據陳先生編著的《金門下坑史跡源流》資料的描述,與同安頂溪頭陳氏譜載的情形基本一致。又有後浦陳氏宗祠聖旨御賜陳顯公「忠臣」匾,得以進一步印證。 3.「忠貞舊家」已然成為浯江衍派陳氏族人的精神家園 在金門夏興陳氏宗祠有「志鏗金石」匾額,夏興客棧有「貞忠衍派」門匾,其他陳氏宗祠如山外等處亦以「崇祀忠臣」效法。這就說明兩岸浯江衍派陳氏族人對「或忠」、「 或貞」的一致認同。陳英、陳顯因此成為他們的精神典範。同樣地,裔孫女婿監察御史林一柱以「忠貞」二字自勉,一生兩袖清風,為官廉正愛民而被尊為神。 從金門夏興,到溫陵,到同安頂溪頭,再到臺灣彰化、東南亞等地,陳氏家族繁衍生息,人丁興旺,人才輩出。他們無不是以「忠貞」二字為榮,激勵子子孫孫發憤圖強,為國家、為民族,為海峽兩岸的民間文化交流、和平穩定而作出應有的貢獻。
-
有關「音樂」的事
對於和「音樂」相關的事,其實我懂得不多,雖然在各個教育階段都沒有缺席、沒有脫離它,學習時我也看起來認真,但私底下著實壓力不小,總感覺在這方面有好的表現或多或少要有些天分,當然還得後天不懈的努力,但至少我會聽,靜下心來欣賞,那真的很有感染力,也挺有意境的。 四月,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在文化局演藝廳展開,指導單位教育處、文化局,主辦單位音樂協會,協辦單位各高中職、國中與小學,這是我所見過最為特別的演出─2016金門樂壇新秀音樂饗宴,上台的不是什麼大明星,不是什麼藝人朋友,但看來都有「明日之星」的架勢,他們是一群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其中不乏參賽經驗豐富的好手,他們現在的身分是去年獨唱比賽、鋼琴比賽的得獎人,這一刻,他們化身為台上閃耀的明星。 認真的他們、樂在其中的他們,這是可以自由揮灑的舞台,同一台鋼琴卻在他們的巧手下彈奏出美妙的樂音,「校園民歌」也透過他們一代代傳唱下去,能夠堅持下去是今日成果展現的重要關鍵,不管是興趣也好,是才藝也罷,我想這都是他們的能力之一,可以在眾人面前大方的、有自信的表現另一個自己。或許一個人的時候,或許在上這個舞台之前,他們的辛苦、心力,所花費在其中的時間是無可計數的,但現在的他們都是成功的,有實力的。 兩旁的布幕現出他們洋洋灑灑的得獎紀錄。真的不簡單,有些人連年在金門的比賽中得獎,這當中出現了特殊的字眼,亞洲盃國際音樂大賽、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亞太菁英音樂大賽、台北文化盃音樂大賽、台南國際音樂大賽、維也納音樂大賽、「海峽盃」首屆閩台少兒歌手大賽,顯然部份的他們是立足在金門,同時也走出本島了。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站上台去表現自我,但是卻可以因為台上人的努力,台下的我們做一個稱職的觀眾、聽眾,給他們掌聲,為他們喝彩,成功不是偶然,辛勤會有收穫,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得獎,畢竟每個比賽的獎項有限,但這場饗宴之後應該也可以激勵有此音樂才能的人吧! 旁邊的聲音說:「國三了,要『堅持』真的很難,因為『會考』。」另一邊的聲音說:這照片跟本人差好多,是啊!有些人投入其中可能是「記得當時年紀小」,但個個都在「累積」,累積經驗,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是過程,也都是成果,而成功的背後又是多少人的陪伴、多少人的付出呢?老師、家長、家人以及經濟上的支持,要繼續「堅持」下去嗎?在主持人的問話後,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這應該就是一種良善的「人生態度」。
-
文武世家《金門縣瓊林里蔡氏家族發展史》序
本文係余堂叔主賓叔已完成了三十餘年之手稿,完稿即藏櫃,未打算出版,這幾年恰逢瓊林蔡氏在進行族譜續修,由於顧問蔡允中先生建議瓊林蔡氏續修族譜之第一卷,可以放置「蔡氏家族發展史」,拙荊特用心將手稿繕打以供長遠保存,爰加以訂正出版。並囑余補「忠義廟」、「萬士爺宮」之內容,代表申請出版品補助,手稿得以和蔡氏家族及關心金門文化人士共享。 蔡氏在瓊林已發展近千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家族曾遭受危害,有史料可查,其中就有嘉靖倭寇掠劫之禍、清康熙遷界之厄、清嘉慶飢荒兵亂及民國三十五年鼠疫之傳染等重大災害。 遭受到此重大災害,竟可以延續迄今,實賴家族之旺盛生命力。蔡氏派下,今在金門瓊林有三百餘戶,二千餘人,其他村里尚有小徑、下蘭、嚨口、下新厝、後浦、水頭、金門城西門、烈嶼之西宅、下田、西方等,均有分支。在台灣有台南後營,澎湖有雙頭掛,新北市有中和、永和、淡水。在大陸有同安東山、大溪,翔安坪邊、山仔尾、大嶝北門、安溪西門、參內、溫州洞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巴生、沙勞越都有蔡氏族人,另有失連族人: 一、四世二十九郎開別族。 二、四世二十七郎開宅內族。 三、四世二十二郎開庵裡族。 四、四世二十四郎開下廳族等族。 為了家族的延續每一代均有人遠走他鄉、落地生根,目前在外人口約十倍於金門。故自南宋初年入贅瓊林陳家以來,尤以明清兩代文官武將出仕甚多,家族主義甚盛,彼此互助團結,文風鼎盛、人文薈萃,居地又佔山海之利,生產力強,致家族發展歷久不衰。故發展史應加大陸、台灣及南洋,並續追失聯族人,才有完整性。 值此「金門縣瓊林里蔡氏家族發展史」出版之際,特綴數語,以茲記載,更冀家族開枝散葉、發揚光大,海內、海外,綿延傳承!
-
行孝要及時
凜冽嚴寒,狂嘯而去,嬌羞春厘,悄然乍臨,那時,正是春風吹拂,柳絲輕揚,燕兒南飛,娑婆世界,萬物爭嶸。 依稀記得2015年歲末臺北連日陰雨濕冷,當清晨五點叫醒家母起床梳洗時,常聽到她老人家說睡到清晨三至四點,其身體都感到很冷。但是,家母每天都已穿多件衣服及蓋被子入睡,真不知何因?會讓其感到寒冷,於是我,遂開始於清晨及夜間讓家母泡熱水腳以促進血液循環。昨日,恰巧請問日間老人安養院護理師,有關家母的狀況,會不會因為年紀大之關係以及安養院的老爺爺(奶奶)們,是否有類似家母之症狀?你沒遇過,你就真不知,護理師的回答,著實令我豁然開朗,因為大部份的長輩,都比較淺眠,整體循環變差,體溫調節不佳,故也容易冷,昔日我於清晨與夜間時分讓家母泡熱水腳,以促進血液循環,著實是正確,這還真是誤打誤撞。 回首我於1989年(18歲)離鄉前來臺灣求學尋夢與工作,故實際與家母相處的時間只有18年,但是在家中四個小孩之中,我算是與家母很親近的人。雖然不似我大哥一樣能與家母在金門共同生活將近50年之久,但相形之下,我與家母的個性及脾氣與想法,確又是最像她的人,是以家母與我著實甚麼說都可以說,雖然偶爾也有爭執,但是一下子就雨過天晴,也許這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吧,或許正因如此,才能促使及喚起家母其不想失智及不願繼續老化的堅韌之生命力。 筆者書寫此文,實非在強調吾家誰比較孝順,而是將過往實際照顧行動不便、不太會講話及瀕臨老人失智的家母之經驗,分享鄉親,因為未來你我同樣會邁入老年,現今你我對待父母親之態度,更是子女未來師法的對象,並衷心期望世人,百善孝為先,行孝要及時,孝順父母,不要只靠一張嘴,而是要積極投入及花時間與心思去陪伴父母,還要不時投入關懷及照顧與叮嚀期按時服藥,因為親情著實是喚起堅韌生命力之良方。
-
金水寺聖僧-青蓮法師
縣志說同治中主持金水寺,我認為不合理,有三項理由:因為二位老人家都肯定他不到60歲就歸仙班,同治是西元1862-1874間,同治中是1868,和他去世的1927年(民國16年)剛好相差59年,代表青蓮法師到金水寺約60年才過世,他是娶妻生子才出家的,雖然說以前的人早婚,算他20歲到金水寺吧,死時二數相加已80高齡了,應尊稱他為「青蓮仙翁」才對!其次,盧成金後浦「將軍第」落成年代約在光緒七年,卒於清光緒二十年,二坵祭田應在這段時間內還願,試想,如果在同治中葉,祭田八字還沒一撇呢!何來祭田耕耘?我第三個看法是:縣志記載同治年間有多次饑荒和鼠疫,連年歉收,餓殍載道,居民相率逃荒海外者益眾。光緒20年死於鼠疫者達千人之多,鼠疫橫行,民不聊生。以法師享壽的年齡(60歲)推算,應在光緒中葉(光緒17年,1891左右)抵金水寺才對,這才合乎縣志「時值疫氣流行」的敘述,而且死於鼠疫達千人,前水頭竟然例外,才值得大書特書「是鄉竟免疫」,而鄉里免於疫癘,固然是因前水頭「信從青蓮法師者眾」,最重要的還是大師宏揚佛法的辛勤和功勞。 接著談到青蓮法師宏法的言行,他頭戴如濟公師父的船形帽,濟公相傳是降龍羅漢轉世,親和力無庸置疑,雖然是80幾年前的事,老人家還記得他逢人就念:「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從不離口,佛教界認為,口稱彌陀,即彌陀佛再來,大乘經典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注腳,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東西全部包括進去。在教授佛學經典方面,如果大師用佛經之王的《地藏菩薩本願經》、《金剛經》、《佛說阿彌陀佛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來教導善男信女,必定曲高和寡。身處農村,他以551字的《日宮太陽星君真經》和551字的《月宮太陰星君真經》來教人朗誦,先教會年長的蓮友們,再由她們帶左鄰右舍的兒童朗誦,文字淺顯,扣除重複的字詞,不到五百個字,幾十年的歲月,老人家還是印象深刻。尤其提到誦二部經的益處:「何人奉誦太陽經,合家老幼免災星,每日早晨唸三遍,永世不入地獄門」;「虔誠常誦太陰經,災消業散罪減輕,每晚唸得三遍經,斷保人生放光明」;「三災、四時、五行、六害、七傷、八難、九星、夫妻、男女、產生、復連、劫賊、咒誓、沉痾、官非、水火諸厄歹災清」。有這麼多的好處,凡夫俗子能不勤念不輟嗎?老人家說每年的祭典,她們都會念太陽經及太陰經,給已經成佛的師父伯聽,表示她們沒有忘記他老人家的教誨。 有位老人家說:師父還精通醫理,他父親從南洋回故鄉定居,不知身染何病,身體瘦弱,師父用草藥幫他調養身體,也因此得以常常接近師父,最神奇的是他父親本來是個目不識丁的人,後來竟然只要知道籤詩的天干地支二個字,便能念出那一首籤詩的28個字,並且能加以詳細解說。 縣志說本鄉:「信從者眾」,的確最初對法師信從者只能講多數-眾,因為每個地方畢竟有一些「皮蛋」吃多的人。家父曾經談到有人對青蓮法師惡作劇的事,說是小事一椿也可以,如果用害得修行者破戒的角度來看的話,我認為是一件大事,這玩笑也開過頭了。一場存心安排的吃飯場合,有人在食物中動了手腳(摻雜了葷食),看到他吃下去,才告訴他剛才把葷的東西吃下肚子了,法師說:「沒有呀!我剛剛吃的是豆芽菜。不相信吐出來給你們看看。」,說也奇怪,真的是豆芽菜!其實法師平常在村莊打轉,有那些人物是「不信邪」的,那有不瞭如指掌的,接受邀宴,豈有不特別防範的道理。自從這次陷害法師破功的事情傳開後,大家一時之間想不出其中的關鍵,都以為大師真有法術,從此對他更加信服。有人問大師對這些「頑劣」之徒,原不原諒他們?師父伯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世間過,即非真修者」。 談到法師的逝世紀念日,有位老人家告訴我是農曆六月初七「天門開」這一天,仔細一查,農曆六月初六交六月初七的子時(即06.06 23:00~06.07 01:00)「開天門」,是天門大開的日子,人們的祈求可以直達天聽,在六月初七許願特別靈驗,而在佛教中開天門就是開天眼,意思是凡夫俗子只有肉眼,開了天眼就能看見人們看不見的東西,相傳視力可以穿透牆壁山河,不受任何阻礙。法師在這一天往生極樂,大家咸信他已經開天門成佛了,所以決定雕刻神像供奉在護龍廳堂,供後人膜拜,並作為後來本寺住持的標竿。法師葬在塔仔埔,他親手墾荒的田地旁,可惜年代久遠,確切的地點已無人知曉,逝世紀念有做忌日,清明卻沒有掃墓,所以失傳,金水寺董其事者實在有虧職守,好在佛教不重視身後軀體這個「臭皮囊」,不然太對不起一生孜孜孜不倦禮佛宣教的法師了。縣志說:法師「先一夜,降示鄉人」,真的有這回事,家父也說有「託夢」很多民眾。法師昇天後,由本村的黃海嶺(金水黃氏三房長房)接著顧宮,其孫子長生也到寺廟來幫忙挑水,黃海嶺死後葬在前水頭黃厝頂東厝尾的田埂,黃海嶺塑像則供奉於談古說今民宿(前水頭37號)祖龕內,孫子黃長生則旅居印尼蘇島。 最後斗膽研討法師的法號。法師自號「青蓮」,「青蓮」二字語出天竺,梵語稱作優缽羅花,潔凈清香,片塵不染,以此比喻並期勉自己,遠離妄語,口常清淨,更可能要學習自號「青蓮居士」的李白,那種仙風道骨般,常人學不來的詩風。法師和李白二人還有一個相同之處,李白母親夢「長庚星」(又名「太白星」),自己也是天星下凡,只不知是來自何星宿?「金粟如來是後身」,自古盛傳維摩居士之前身是金粟如來,而維摩詰居士,是釋迦牟尼佛時代,佛教的在家修行者,襄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是佛教在家信眾的典範。以金粟如來作為榜樣,表示法師自己到金水寺來,任務是助佛弘化世人,也可能預知「身後」會成為「如來」(佛、菩薩)。 佛家曾說:「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林中,心不動則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則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當年的金水寺信眾何其有幸,得以親沐法師教化,我們雖不能親歷其境,但心嚮往之,唯有有「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的體認,遵照法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叮囑,不管信佛與否,從最基本的善事父母開始做起,因為先賢有云:「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南無阿彌陀佛! 註1:《大正藏》第十七冊《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下)
-
愛吃冰棒的阿嬤
我們鄉下的住家,是屬於雙拼的三樓透天厝,隔壁住戶是阿嬤和兒子兩人一起生活;阿嬤年紀大了,八十多歲,雙腳沒什麼力氣,走路只能以碎步前進,而且無法走遠路,等於被困在家裡,想到哪裡都無法成行。 這幾年來,我只要返回故鄉,阿嬤都會過來跟我打招呼;基於遠親不如近鄰,有空閒的時間,也會與我閒聊幾句,這樣的日子似乎過得會比較愜意一些。 最近她跟我提起,自從我大姐拿一根紅豆冰棒,讓她品嘗之後,這種感覺簡直棒透了,問我哪裡才買得到這樣好吃的冰棒;由於我不是很喜歡吃冰棒,又基於老年人,還是少碰這樣的東西會比較好,所以我也不太在意她的想法。 這一回我回到故鄉,她一聽到開門聲音,就急忙走過來打招呼,問我什麼時候會出去買東西;我不解其意的說:「今天我會騎車出去吃中餐和晚餐,我沒有想要買任何東西。」隨後她並沒有多說什麼。 這樣平靜的過了半天,到了下午三點左右,她聽到我開門的聲音,以為我要出門買東西,趕快走過來問我:「你現在要出去嗎?」我本來就喜歡在這個時間騎車出門兜兜風,順便欣賞一下百看不厭的鄉間美麗景致,所以我照實回應:「我先出去兜風,到處繞一繞,看看美麗的風光。」 阿嬤聽了以後,隨口說:「那等一下你要去吃飯,要告訴我喔!我想請你幫我買冰棒。」我旋即點頭示意。 騎車將整個村莊繞了一圈,好山好水果真是旅人遊賞的好去處;其中碰到親友閒聊一下,同時也到知名的旅遊景點閒逛,發現天送埤火車站正在改建工程,下一次返鄉似乎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新面貌了。 時間飛快,已經下午四點多了,加上天空墨黑,似乎想預告即將到來的無情風雨,於是我立刻打道回府;回到家門,發現隔壁阿嬤深怕我溜走了,所以坐在門前的板凳上等著我,一看到我,手中拿著千元大鈔一張,心情無比雀躍的走過來。 「你如果要出去,幫我買紅豆冰棒好不好,我很想吃呢!」 「都已經是深秋了,還要吃冰棒,這樣對身體不好吧!」我心想:她兒子在家,想吃冰棒,為何不叫兒子幫她買,其中一定有隱情;所以我不是不想幫阿嬤買,而是生怕她兒子有自己的想法,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阿嬤聽我這麼說,只好苦苦哀求我:「拜託一下啦!我真的很想吃冰棒,你幫我買多一點,我放在冰箱慢慢享用,好不好?」隨後要拿一千元叫我幫她買,我並沒有接手,又不忍心拂逆阿嬤的渴盼,我只好說:「我等一下會順便去超市看看,如果有冰棒可買,我一定幫妳買;錢先不要給我,我用刷卡就可以了。」 阿嬤聽我這麼說,神采飛揚的答腔:「一定要記得喔!」 我簡單的回應她:「好。」隨後我便騎上機車,前往四公里外的市區,買我的晚餐便當和阿嬤的冰棒。 眼看天空快落雨,我用最快的速度前往,買了便當之後,立刻前往超市,拿了三盒「紅豆粉粿」前往櫃台結帳;老天爺還真挺我,回到家門,豆大的雨滴旋即拋下,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雨,就這樣得理不饒人的強勢表態。 阿嬤看到我回到家,不消說當然問起她最在意的東西,是否有買到;我立刻拿出三盒冰棒,交到她手裡,還順便交代:「要放在冰箱的冷凍庫保存喔!」 阿嬤看著手上的冰棒,樂不可支的說:「這就是我最喜歡吃的冰棒,我會放在冰箱,以後慢慢吃,真的非常謝謝你。」隨後他又拿出那張千元大鈔要支付她的冰棒錢,我當然沒收囉!只好委婉的說:「不用啦!也沒有多少錢,我請妳吃,沒關係啦!」 經過幾度推辭,阿嬤不再堅持,只好接受我想要表達的善意,最後眉開眼笑的跟我說:「老師,真多謝,我真的好想吃紅豆做的冰棒,讓你破費了,不好意思,謝謝你喔!」 基於敦親睦鄰,加上阿嬤極度的渴望,只是舉手之勞,又花不了多少錢,請阿嬤吃幾根冰棒,也是理所當然的囉!看到阿嬤神馳的悅色,比我自己享用冰棒,還來得「透心涼」呢!
-
老了不想變這樣
老了不想變這樣!老了仍要身心靈健康、理性快樂好溝通。 長輩不知是否因為年紀大的關係,總會做出一些讓人感到為難的事情,有時甚至引發兩人爭吵。 單身的我有段時間與母親同住,我的母親習慣壓抑情緒,等累積情緒到臨界點,遇到導火事件,就爆發情緒。也許太憤怒,說起話來口不擇言,也常說跟自己心裡期待相反的話。例如:我跟媽媽吵架時,她會說,「妳搬出去,不要回來啊!」這種話語,無法達到溝通效果,只會激怒人。 所幸,我上過《親密之旅》課程,了解家人親密關係就像黑暗中的兩人共舞,可能會踩彼此踩腳,惹發怒氣。此時需要有一方開始先喊暫停,離開現場,平息怒氣。情緒從潛意識做主,改為意識做主,然後「問自己怎麼了?」也進一步標示自己的情緒,如:憤怒、憂慮、哀傷、焦慮、沒有安全感、自卑等,釐清之後,再理性平和溝通。 看到長輩的情況,我總會期許自己「老了絕不能變這樣」。我提醒自己不要活在孤絕的悲劇意識之中,也不要成為個性怪異,到處有別人可以踩動觸怒的地雷,隨意發脾氣的單身怪女子,一遇到不如意,就大吼大叫暴怒生氣,無法理性溝通。 我期許老了之後,身心靈仍健康,是快樂、容易與人溝通相處的人啊!
-
亙古的題目
混沌的那年 我沈默在海底 你著一襲藏青的絲綢 時時刻刻擁著我 太輕太柔了,我不懂 只知道你留下許多海螺貝殼 孕養你的淚 崁入我的肌膚 濕濕的 億萬年後 我昂首在天地 你以一襲潔白的羽衣 若有若無地纏繞 用乾了淚的海螺 吟囀出相思的詩句 太短太玄了,我不懂 只知道肌骨裡的貝殼 又溢滿了珍珠 雪染了我的頭 白白的 再億萬年後 甚麼是你,甚麼是我 也許是 蘆葦點沙洲
-
金水寺聖僧-青蓮法師
金水寺為明季戍卒所建,舊稱漢壽亭侯廟,康熙二十八年(西元1689年)金門鎮標中軍左都督(正二品)陳才重建外武廟,添建後殿祀觀音佛祖,始稱金水寺,從這時候開始算起的話,已經有327年的歷史,光是我所親眼見過的住持(俗稱顧宮)已經有十幾人,如果按照這個比率來算的話,擔任過金水寺住持的,大約50人左右,其中只有青蓮法師一人,在圓寂之後,獲得雕刻神像,奉祀於護龍的待遇。 鼎建關帝廟碑為金門西半島各鄉里及烈嶼鄉士民仝立,可見金水寺往昔為這二個地區的信仰中心,殆無疑義,每月朔望及齋戒日均有來自各地的蓮友們打理佛事,以前每逢青蓮法師昇天之日,都會煮一桌素菜及誦經,或許是「哲人日已遠」,不知何時大家竟然忘了拜「師父伯仔」(蓮友們稱呼青蓮法師),這二年我在做田野調查,經常問起法師的一切,才喚醒她們的記憶,今年師父的忌日又恢復拜拜了。 前水頭的文獻中沒有任何有關法師的資料,我在為社區民眾講述歷史時,只有引用《金門縣志》《卷十二》《第十一章:方外》清朝,青蓮和尚:籍莆田,素好讀李太白詩,靜坐輙高吟曰:青蓮居士謫仙人,金粟如來是後身。蓋其命名青蓮,是欲合仙釋為一人也。同治中主持金水寺,奉佛旨,崇如來,說法必闡因果。時值疫氣流行,聚水頭鄉人而戒之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是消災解厄之一法。鄉人以青蓮所談,休咎相應,信從者眾,是鄉竟免疫。一日,青蓮無疾而終,異香滿室,先一夜,降示鄉人曰:作有益事,是惺悟心,吾從此去矣,鄉人夢驚覺,天明謁之,已歸真矣。(輙,同輒) 由於對法師的「認識」不深,所知資料稀少,所以在那一次的演講中,僅寥寥數語帶過,實在對高僧有愧,如今年歲痴長,略有「惺悟心」,謹以本小傳為主軸,加以闡述補充。法師逝世距離現在約90年,村莊老人日益凋謝,有所知者,如斷簡殘篇,拼湊不到聖僧生平的1/10,雖然如此,但總比不做強多了。 大家都知道法師是莆田人,但沒有人知道他世俗的姓名,即使是跟他有如兄如弟的交情,鄉民們都不敢冒失的問他,而大師出家又已經徹頭徹尾的放下,不再提紅塵往事,因而無法得知,這是第一個謎團。 我家距離金水寺不滿百公尺,家父曾經提到他的夫人和孩子來找過他,還懇求他還俗回莆田,當然被他嚴詞拒絕。有位小時候住在金水寺池塘旁的阿婆則說,生病時夫人有來看他,回去後不久,法師即殯天。不過我倒是希望家父所言屬實,菩薩保佑大師的後代,在其他領域發光發熱。有人說:「念佛無難事,所難在一心。一心亦無難,難在斷愛根。」,法師在出家之前,以及夫人千里迢迢來金門,都有挽回他向佛之心的人。試想,聖僧普渡眾生,豈是心中無愛之人,相信他心理的煎熬是非常人所能忍的,所謂:「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正是他心情的寫照,如果他也如凡夫般心繫於妻子宅第,不能透悟佛言,豈能成為今日金水寺的「出塵羅漢」。(註1)以上是個人推論大師的心路歷程,至於他出家的真正原因,就成為第二個謎團。 金水寺的住持,村里一般都會募集經費,供師父生活上的伙食,以及廟內香火的支出,但沒有實報實銷,沒有定時定額,而在經費不足時,出家人也不會斤斤計較,像青蓮法師他除了在廟旁的二坵祭田耕作外,也遠到塔仔埔(茅山塔北麓)墾荒種植。談到這兒,必須交待這二坵祭田的由來,祭田是盧成金將軍還願答謝的,怎麼說?盧成金,原籍福建南安,從小家貧,後來隨父親遷居至金門,年約二十歲時,在決定入營從軍之前,到金水寺抽了一支卜前途吉凶的籤詩,抽到:「壬寅籤」-「佛前發誓無異心,且看前途得好音,此物原來本是鐵,也能變化得成金。」,本籤直接翻譯是:「你要是能在佛前發誓,堅定信念,對此事不變心的話,則有利於這件事。若能如此,前途看來必然會得到好的消息,這事原本沒那麼好,如同不值錢的鐵器。但是假以時日,經過琢磨,還能因此化鐵為金。」主旨則是要求籤者意志堅強,對困難能善用智慧、思考計策化解,必能完成志願和抱負。他原來名叫盧阿「鐵」,參考此籤改為「成金」,投軍金門鎮總兵署,從擔任最基層的標兵開始,參加緝捕海盜屢建奇功,官至總兵才告老還鄉,可能因當年「佛前發誓」要還願,就買了二坵祭田給廟方。 以往沒有蓋廚房,歷代「僧尼」們都在「巷頭」煮飯,巷頭是連接護龍和寺廟的地方,空間不到「三坪」大,還要顧及巷頭通行的便利性、放燃料,在那兒築個燒柴火的「土灶」,因陋就簡,空間狹隘,小時候看到大伙兒煮飯菜被煙燻的狀況彷彿如昨,七十年代才另建廚房。住持既要清理寺廟內外環境,又要顧香火、誦佛經、接待香客,還要下田耕作,下廚煮飯,真的是「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如果不是虔誠向佛,一定吃不了這個苦。我家是「大作穡」(閩南語耕種田地的面積很大),沒種稻米,但不缺雜糧,媽媽讀過幾年私塾,農閒常到寺裡和住持等討論籤詩、佛經,偶而遇到廟中米缸見底的狀況,就提供自家地瓜等「不用花錢買」的食品烹煮。民國五○年代是這種狀態,可以想見青蓮法師所處民生凋敝的清代末期,生活是如何清苦了。前水頭的鄉老們,曾經和胡璉將軍清晨在廟前話家常,遠望廟前方的小山(高於海平面24M)狀如「香爐」,便告訴鄉老們此廟神明會「惦惦興、興沒退」,確實如此,小時候有二位帶髮修行的女居士(我們尊稱為仙姑)在顧宮,其中一位女居士告訴家母,每當廟中快要斷炊的時候,她拿香向菩薩祝禱,非常奇妙的,過幾個時辰就有人來拜拜添油香,解除她們的燃眉之急。有人會說:菩薩這麼靈,每天多祈求幾次,那不就發財了嗎?住持人來人往,當然也有「貪財」之輩,一旦行為舉止違背入寺修持初衷,就會有蛇類出現,如果還繼續賴著不走,看到蛇的頻率會越來越高,據我所知有二位住持就是這樣離開的,當然,年長的蓮友在聽完她看見蛇的陳述之後,會告訴她這件事背後所蘊涵的意義。 青蓮法師身高約165公分左右,身材瘦弱,年紀不大,逝世時頂多不超過60歲,時間在民國16或17年。何以見得法師身高不高,除了有人平日時常看到他,親眼所見外,還有一位阿婆說:在他過世後,有一具小小的紅色棺木放置於護龍廂房內,朝向房門口,大家在廳堂朝其靈柩拜拜,廂房寬2.5M,棺木又不長,屍體前後還要放置庫錢等物品,可見法師的身高必然不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