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寶可夢要你夢什麼﹖
自從寶可夢在台灣開放後,近幾個禮拜紛紛被朋友的臉書刷版,北投還出現不可思議的宛如「世界末日」的壯觀人潮,此景真的是嚇壞許多在台民眾,但究竟寶可夢在夢什麼?在瘋狂沉迷之前,是不是應該知道其中的意涵? 寶可夢的開發者漢克日前接受採訪說到:「我一直覺得,人類是社交的動物,……很多事情都喜歡一起做,可惜在數位時代,這些社交互動都逐漸消失了。做出像《精靈寶可夢Go》這種應用,來填補一部份原來已經萎縮的社交空間。」由此可見,他的開發初衷是為了要讓大家離開家裡,走入人群,而不是沉迷於科技電玩之下。但是綜觀這幾日的寶可夢瘋狂行徑,有的邊開車邊抓寶,有的為了抓寶兒讓自己身歷危險之處而不自覺,有的廢寢忘食努力「練功」……等,各種意想不到的連鎖效應接連出現在各大新聞中,讓人不禁想問問開發者,「這,真的是你想要看到的結果嗎?」 遊戲開放的隔日,自己便忍不住好奇下載玩看看,那天剛好是慶祝八八節的家庭聚餐,但從上菜到用餐完畢,我壓根都沒認真在眼前的美食上,父母說什麼都老是敷衍帶過,就連自己吃了什麼喝了什麼都沒有太大印象,只記得自己那天抓了幾隻呆嘴獸和一堆奇怪的寶貝。用餐完回到家,突然有種失落感,莫名空虛的覺得這頓飯吃得實在沒意思,沒有給予爸爸好的祝福也就算了,竟然連專心吃頓飯也做不到,我感到萬分的後悔,難得的聚會竟被我這樣心不在焉的搞砸,父母該有多失望,於是我立刻將它從手機上刪除,以免後悔再度重演。一向都嘴硬的說自己不太容易沉迷於遊戲,真相是因為自己很害怕會向其他人一樣陷入遊戲的魔咒,不知不覺錯失了許多與身邊最親近的人相處的時光。 喜歡打電玩,玩遊戲練功並不是件壞事,既是休閒又可紓壓,但「沉迷」終究是個可怕的東西,像中毒一般,讓人忘了自己身處何地。不得不說,寶可夢的出現的確讓身邊許多「宅宅」朋友終於願意走出家門,但是真的因為寶可夢而打開自己「心門」的有多少呢?這是一種新的社交模式嗎?還是大家反而更加關注自己身邊的寶貝而忽略的身邊的朋友與家人?虛擬實境就像是在自己眼前蓋上一層透明的布,並設置一個個幻象,讓人看的見虛擬卻看不見真實。至於沉迷與否,就在於分不分的清真實與虛幻。跟流行趕時髦所以一昧追隨大家瘋狂,這背後究竟代表些什麼,實在值得讓人反思。雖然還不知道這股風潮究竟會持續多久,但遊戲發展至此早已毀譽參半,這個遊戲成功將人陷入虛擬其中,同時也成功將遊戲本身陷入一個可怕的陷阱之中,除非開發者想出其他配套方式應對這些日益沉迷的玩家,不然未來恐怕將有更多奇觀再次發生,那可真的是連作夢都想不到的。
-
珍惜福緣
想要擁有無悔的人生,一定要珍惜福緣;那是與生俱來的緣分,也是後天努力創造的福澤,更是珍視一切之後,所攏聚的恩德啊! 福大的人,在於無嘗付出的願力,如同大海一般無量;量大的人,在於以歡喜心,成就眾人之心願,所以閃耀著人性巨大的光輝。 我們在享有社會所提供的資源,當然也要隨時回饋社會大眾;才能將有限的資源,在生生不息中,讓更多的人享有這分禮遇。 莫怨自己得到的太少,這樣不容易常存感恩之心;莫嘆世態炎涼,這樣的念力,無法如同太陽普施光茫。 有道是:「施惠無念,受恩莫忘。」正是告訴我們:每個人不但要懂得「受人點水之恩,理當湧泉以報。」更要懂得:「吃果子拜樹頭,吃米飯敬田頭。」身為農家子弟感受最為深刻,每逢收成之際,感謝天地的玉成,也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敬天拜神之後,大家聚在一起打打牙祭,那種場面,既熱鬧又令人感動呢。 總之,我們必須盡心又盡力,一點一滴去努力積攢功德,方能成就福緣廣大;為有希望的未來,讓更多人能夠事事順遂,進而心想事成。
-
喜剩人生記事4
也是一種情書 一個人生活時,有許多自由、有許多快樂;但,有時也會有些許煩惱。所以,今夜對妳有所眷戀,也是一種長期以來對妳思慕壓抑的爆炸。 有時,期待是一種樂趣;是一種無止境的渴望;更多時候卻也是一種折磨! 一如我之期待於妳,明知那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卻要不斷去攀爬、去跳躍、去追尋,一如夸父追日之不可得,卻仍要窮畢生之力企圖達成!那是人類原始動力。 期待,對我來說永遠是以失望作為結局,然而,從來也沒有一絲倦怠之心。 只因:我沒有過多的慾念,而且十分明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道理。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是我一向秉持的宿命哲學,我的一生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即使我這一生中,仍要不斷在期待中走下去,我仍會認命的默默如苦行僧般緩步行走,直至生命的尾端。 但願這樣的執著不至於影響妳,對於妳不只是一種期待,更多時候是一種美麗世界的羽化。 如果今生只是初相逢,我願等待來世的再相會。也許那太遙遠、太渺茫,但這一切都是累世的承諾,那承諾讓我背負千年情愛無怨不悔,終只是為了對妳的深深深情! 回到昨夜夢裡,溫存已過;甜蜜長留。今夜,依然是懵懵懂懂、深深沉沉、渺渺茫茫、空空泛泛的守候。 守候那一室的孤寂,已是久遠以來的故事,自始至終,那一切都只是悽悽慘慘的等待,夢醒,一切又都是空茫如常! 只是,現代人;卻也大都是男性,似乎鮮少具有人文素養,他們對於異性的追求幾乎多以「慾」為主,這樣建築在肉慾滿足的愛情,也就難怪現今台灣社會,只要打開媒體的窗口,逼迫大眾接受的就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愛,是犧牲不是佔有」,創造新而永恆的台灣新文化,是戰後嬰兒潮的重責大任。 想起現在的自己,實在沒有任何資格「談情說愛」,風中殘燭的性命,也不知曉這樣的歲月何時終了?然而,心靈深處還是潛藏著追求的慾望,即使今生對妳的情愛,只當心靈無盡的渴慕。 夢迴廣島 躺在病床胡思亂想,天馬行空成了我洗腎日時的餘興,這天,盤旋我腦際的是時隔甚久的異國情懷……。 首回初見日本廣島;是42年前的冬天,那年,我才23歲,赴東瀛接受造船訓練,歸國之後,對斯國斯土眷戀深深,經常,會在夢中重回廣島……。 廣島,這個在二戰尾聲受到原子彈摧殘的城市,已然在二十幾年後的今天,以煥然一新之姿站立而起,而,「原爆記念館」以原狀矗立原地,保留了「戰爭」烙下的「傷痕」,成為永世的教訓與記憶! 「原爆記念館」不斷播放原爆後慘痛的記錄片,以警惕世人戰爭的可怖。影片裡那些「血肉模糊」的圖片,讓人看了委實「膽顫心驚」!而日本當初在中國的「南京大屠殺」,其慘酷不人道應不下於原爆對日本人的傷害,不管哪一方,「戰爭」是政客與政客間的利益爭奪。然,最慘烈、最無辜的犧牲者莫過於「人民百姓」,「古今中外」皆然! 圓錐體的建物是唯一經歷浩劫遺存下來的見證,光禿禿的屋頂只剩餘空動動的鐵架,廣場上豎立著高聳的「紀念塔」,紀念、追悼那些被原爆摧毀的生命,日人之無時無刻不在憑弔那些無辜枉死的亡魂,恐怕多少也存再著一種「自譴」的心理罷? 紀念館前寬廣的場地,有一大群「和平鴿」,牠們不懼人群的與遊客嬉戲;灰、白、黃各色鴿子齊聚,悠然自得的啄食遊客拋擲的食物,牠們甚至停在遊客肩上手掌上供人拍照,呈現一片祥和氣氛。 小時候,父母帶我們兄弟去看了一部片名就叫「廣島之戀」的電影,內容已不太記得,人生也真是奇妙,作夢也想不到,自己有天,真的就出現在電影拍攝的國度! 這座城市,是日本戰後發展的新興城市,流經城市的是一條寬廣的河流,河的兩岸儘是翠綠欲滴的青草舖,原爆的傷痕已經逐漸撫平,時間,正分分秒秒的在治癒一切傷痛,雖然這一切代價都是無數無辜性命換取,但願如此慘痛的教訓能為「窮兵黷武」的好戰者帶來啟示與警惕! 貓狗共和國 每天早晚兩次的運動,場域離不開學校與公園,其中的共同印象是:到處都可看見狗大便。 現代人精神空虛喜愛養寵物,貓、狗是首選。一開始,人們將之視為寶貝,逛街、踏青攜帶寵物一刻不離身;甚至晚上陪睡到天光,這是人與寵物的蜜月期。然而,一旦失去新鮮感,或者另有他故,寵物們的終極命運就是:浪跡天涯,這也就是為何台灣到處可見流浪貓、狗的原因。 飼養寵物,照顧得當,寵物們猶如天之驕子,生活舒適有人伺候,比起人類的待遇有過之無不及。照顧寵物所費心思、金錢、血汗一如教養孩子,教養得當,牠們是個乖寶寶;否則,就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有人因為寵物和家人失和;有人因為寵物的糾紛大打出手對簿公堂;有人甚至因而喪失寶貴性命,總之,寵物大戰隨處可聞。 冬天,浪浪們無處為家,飢寒交迫之餘四處躲藏過寒冬,還好,寶島四處有溫暖,一年四季不論寒暑,總是有很多有愛心的愛貓、狗人士,固定時間、地點,在浪浪出沒地點餵食。並且還熱心地為牠們醫病、結紮,將這些毛孩們視為親骨肉,令人動容! 我的樓下「房客」是18隻貓和一隻狗,牠們共同生活,組成一個貓、狗共和國,每回經過門口,我都會好奇探望一下牠們的生活作息。這個共和國的主人是一對年輕情侶,他倆月付7000元租下這間公寓專供「牠們」居住。每天中午、晚上,兩人輪流回來替貓、狗們放飯、洗澡、清掃環境,細心照顧的程度無微不至。每次看見這個共和國的成員,我都會想:比起外面的浪浪們,牠們應該算是貓狗的貴族! 我們不排斥所有愛媽、愛爸的餵食舉動,但,我們也誠心建議:與其如此亂槍打鳥的盲目餵食,不如和每個社區合作,營造當地流浪動物的棲息所,如瑞芳侯硐「貓村」,就是一個成功的貓的樂園。 對於那些愛護動物的動保人士,我們致上最高的敬禮,也感佩他們的犧牲奉獻!但,對於那些毛孩子們四處隨意留下的紀念品(糞便),卻也不能視而不見,畢竟,一個人類宜居的城市,如果到處是貓、狗的排泄物,不但有礙觀瞻;而且還容易滋生病媒蚊。政府應該要重視流浪貓、狗愈來愈多,所造成的社會負面現象。 (上)
-
颱風過境
沒有經歷過災難,就不知道現狀的安逸。 88年「丹恩」颱風重創金門後,近廿年來,每次颱風過境金門,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金門是福地」--無災無殃的寶地。颱風大多自臺灣東部迎撲而來,經過中央山脈阻攔之後,風雨結構已遭到破壞,來到金門時更是氣若游絲,只剩下微弱的風雨,好幾次平白被我們賺了颱風假。多次這樣的颱風經歷,讓身為金門人,對「颱風來了」這檔事,就沒有像臺灣本島人如大軍壓境般沈重。 經歷過「丹恩」颱風洗禮的我,對當時金門的災情,至今仍心有餘悸。近一個禮拜沒電沒水,捧著全家數日換洗的衣物到學校搓洗,因為學校有口深水井。中央公路(今稱伯玉路)木麻黃全橫躺路中。當時家住榜林,走到榜林圓環,從伯玉路這頭望向那頭,全是綠壓壓一片,看不到水泥路面,甭說要通車子,連人步行都有困難。學校五年級教室牆面迎風而垮,後來整棟教室大樓重新改建,才成了現在的模樣。停班停課多日才恢復正常,那段沒電沒水的日子,至今仍印象深刻。 今年9月14日,來了一個「莫蘭蒂」颱風,讓我要將它與「丹恩」劃上等號,其災情慘重不相上下。一整晚的風飄雨搖,二樓房間正處迎風面,落地玻璃門外,狂風怒吼著,彷彿一隻猛獸在外頭咆哮著:「讓我進去」、「讓我進去」。狂飆氣盛之勢,就像要把門給拆了一般。我在屋內頂著落地門,一整晚不敢稍離。玻璃門好像隨時會應聲腰折而斷一般,風與雨從門縫一直鑽進來。在一片漆黑裡,感覺雙腳是溼涼的,清醒的頭腦告訴我,雨水已滲了進來。那時的我,就像荷蘭傳說故事裡的那個小男孩,用手指堵住水壩破洞一樣,深怕稍一鬆手,水壩會潰堤,淹沒整個小鎮一樣。 如此熬戰整夜。清早,天透微光,風雨減弱。打開玻璃落地門,陽台成了池塘一方,水深及膝,二、三十盆花,在水中載浮載沈,宛如失根的浮萍,喊著「救命啊」、「救命啊」、「我要淹死了」。一樓門外,多部機車已不知從何時橫躺歇息?門口窗臺下三盆桂花,平日花枝招展,笑盈盈的守著門口,隨時恭候「貴人」的到來,如今竟少了一盆,仔細尋找,原來躲到汽車底盤下。門口一雙拖鞋和陶作,更不知芳蹤;不知是哪家的水塔就落在廣場邊,幸好未傷及人或砸壞車。幾棵大樹就像被生鏽的亂剪硬生生扯下,留下不整齊的撕裂傷口。門前馬路邊一棵老木麻黃,樹上一個頗大的鳥巢,常見喜鵲雙宿雙飛,此時如斷線的風箏,不知飄向何處去了。低窪的候車亭前,一條「黃河」展現在眼前,匆匆疾駛而過的汽車,濺起飛天橫瀑,場面壯觀得看不到車影,讓人傻眼。 整個早上都在整理狼藉的屋前屋後,陽台上的水,一桶一桶的提,不下三、四十桶。讓我回想起小時候每逢雨季,老媽要我們清理防空洞積水的情景。那時嘴裡不免嘟嚷一番,千百個不願意,但兄弟姐妹一起提桶舀水,倒也不孤單。如今,年輕一代還賴在床上,孤軍奮鬥只有我一人。 過午後,電來了,但沒網路,這年頭網路是一切所有,沒了網路,電視看不成,電腦只剩文書功能,徒具行屍走肉而已。女兒提議出去晃晃,心想也好,讓她們了解天然災害的可怕,眼見總比口說真實,順便為這大自然的創傷做見證。三人開車出門,一路所見,用「滿目瘡痍」四字豈足以形容?樹倒大半,殘枝落葉滿地。掉落的招牌、採光罩;傾倒的路燈、電線杆;連根拔起的大樹,都成了戰局中的傷兵敗將,頹喪的掉落橫倒一旁,失去了平日的醒目耀眼與英挺風姿。 一路上見到幾輛怪手,正在清理路倒橫樹,光是那堆積如山的殘枝與落葉,不知要載運多少趟?忙煞多少人?人禍尚可避,但天災難躲啊!在艱辛的復原過程中,方知安逸現狀的可貴。蓋金門大橋圍起的一長排工地圍籬,被這破表的17級狂風一吹,全應聲倒地,無一片倖存。平時隔絕路人視野的圍籬,彷彿裡頭是一座宅門深院,讓人深不可測,路過時總要戰戰兢兢,不敢藐視。如今全倒在地上,竟感覺輕如薄紙一片,賤如草芥。原來啊!原來……,我終於明白:即使世人權勢如何虛張與粉飾,碰上大自然強悍力量肆虐發威時,不也是全部都得低頭?
-
一座村落的命題(散文詩)
單薄時間。二○一五年的內部有雨。有狹窄的笑。 行路的人用孤獨回覆一切的靜止。 穿過巷口。老嫗埋頭撿拾海蛤。只聽見屋簷下阿嬸伯的一生。像鏽的鐵皮漏水。她回憶她唇邊欲語的半截命運。驚慄。沉沒。一隻麻雀正從三合院飛走。 那年。您途中看見自己身影。像一箋訊息。沒有人讀懂您字意裡的高聳。靜寂房子。立體著空。一屋子住著發霉的記憶。咳嗽聲。藥味。阿斯匹靈。拜佛。角落安息。剩下追問的翻騰。您走入受難世界。看見塌落。看見歲月鞭苔痕跡。一步一步走。渾身是一座圓。 貼近落日。站在村落輪廓周邊。樹木搖著髮絮。輕風依然是十三歲那年的輕風。馬路繞在村子四周。像護城河。路燈失眠。汽機車轟鳴嘶喊而過。您的青春期正盛。五十年前後。時間暗藏愛與恨。想回家卻是尋覓的磨損。 體形斑斕的小村莊。夾雜多姓氏的和協圖騰。午後甘仔店陳列著老記憶。每次抬頭。熟悉的人事物越來越少。像身體一樣衰敗。驀然深淵有翻滾的高音。您往廣場下游停息。漫步。走失。一遍一遍陷入煙雨。擠在共同縫隙時光。複習共同課題。挑祡火。曬高粱。舔一支沒化學味的枝仔冰棒。您繼續繞著山徑小路。直直走。追問長不出來的種子。在荒郊段落。休息。等待。 小屋瓦。燕尾屋脊。傳統家園圖景。逐年訃告著消毀。一頭牛。一隻公雞。以及久違炊煙。血脈神經的古老臍帶愈剪愈短。剩一截健忘哀憫。立碑。歷史受戮於廉價的鋪陳。您從巷子口走出來。俯拾即是的光燦。已非昨日。包括人心聲音。人性異變。一座村莊的徒然無力。正是來自現實囂張。精神層級的虐殺。 十一歲村子和六十歲的村莊顯然是僵持和對立。您悄然現身在傷痕與修補之間。來了又走。故鄉又是異鄉。遭遇與真實。累類故事裡的文件。有一頁您住過的古典。可以探討的美學質樸。像冥冥注定。這村落。這困境和榮耀。您以修辭的論證。您將參與。
-
不能說的秘密
「噓!偷偷跟你說個秘密,不可以告訴別人喔!其實我喜歡誰誰誰!」「真假?這是天大的秘密!妳怎麼會?」在學生時期的我們,都曾有過的青澀時光,那是一段,充滿笑容吵鬧的時光;那是一段,充滿熱血貪玩的時光;那是一段,友情愛情交錯的時間;那是一段,有著小秘密的時光,那一些的曾經,都有著不能說的秘密。 秘密,是一種情誼和八卦的證明,想要把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找一個覺得重要且可以信任的朋友,偷偷將心裡話說出來,那一種害羞又真誠的感覺,那一種偷偷又直接的表達,那一種害怕又想說出口的感受,讓彼此說出彼此的秘密,多一個人來分擔心中的負擔,可以一起討論、一起說出、一起面對,那種心情感覺有一種淡淡的興奮,兩人的話題都繞著秘密來旋轉,不停的猜測、不斷的討論、不間斷的說著,好似這個話題永遠說不完,那些年,我們的回憶,都因秘密而更加緊密。 隨著年紀的增加,秘密的大小也隨之擴大,從內心喜歡的對象至天大的機密,那種心裡負擔也無限放大,只是現在的人生,已經不能和其他人訴說,因為,再也不知道這個秘密會不會外洩,或這是說,沒辦法有單純願意聽且懂得自己的人,那一份沉重的心情、那一份無法說出口的心情、那一份難受的感覺,都會在夜半鐘聲響起時,秘密就像炸開般,自己與心靈上的那個自己交談,一段真心的交涉。 人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樣,看到不同的那一面,會有相對的看法,沒辦法世界上,每個人都接受自己,所以有些秘密,只能跟特定的人分享,甚至絕大部分都會埋藏在心中的角落,這是成長必經之路,很苦很難受,沒錯,但請記得,秘密在心中埋入生根,要時常的灌溉,保持自己心靈的穩定性,與自己的心中對話。一個秘密,一段人生,一個自己,找出屬於自己秘密手冊,轉變自己的想法,改變自己的成見,蛻變成開心的自己。
-
無限上綱的導師職務
下午空堂的時候,本班的家長代表到辦公室來找我,向我轉達班上某些家長的意見。他們經過比較,發現本校某些導師都留校到六點、七點才下班,質疑我為何五點多就離開學校。他們希望我也能留校到六點多,利用這段時間以問答法督導班上當天考試不及格的同學,以提升班級的成績表現和讀書風氣。 教育是良心的事業,導師的工作更是本於良心的責任制,除了表定時間必須到班外,其餘時間要做多做少,沒有一定的標準。比如下班時間,據我所知,有些導師是把關電源、鎖門窗等相關事務交給班級幹部,放學鐘聲一響,就從辦公室直接走出校門。事實上,的確也沒有任何法令規定放學時導師一定要在教室。 不過,其他班級的家長們並不會注意到這些早早離校的導師,而覺得自己孩子班的導師比他們認真盡責。他們只會注意那些更熱血、留校留到更晚的導師,而質問自己孩子的導師為何做不到,甚至懷疑是否有怠忽職守之嫌。 的確,有些導師特別認真,而且較無家累,如:單身、孩子已上大學……,他們在毫無加班費的情況下,自願留校加強落後學生的課業,的確令人欽佩,精神可嘉。但是,並非所有導師都能做到這樣,有的導師有家庭要顧,有的導師身體狀況欠佳,就算是單身教師,也有自己的生活,除非他自願,就算是校長也沒有理由要求他無薪額外加班。 放學時導師不到班,的確可能衍生一些問題,學生可能在教室逗留不歸,嘻笑吵鬧、破壞公物,情竇初開的男女學生可能在無人教室卿卿我我、甚至偷嘗禁果;鬧上媒體的校園霸凌、性侵事件也十之八九發生在放學後的教室。所以我五點放學時一定到班催促同學盡快回家,並親自檢查電源門窗,每天都是最後一個離開的人。至於落後學生的補救教學,我都利用白天的下課時間實施。我的做法,自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可是卻無法符合家長們的期待。 女兒今年小學三年級,每天五點多去接她,其實已是有些遲了。如果要我六點多才下班,恐怕得把女兒接來學校在辦公室等我。屆時若有家長質疑帶孩子上班(其實是無薪且無必要的加班)不符教師的專業形象,那勢必要送女兒上安親班了。教職員的子女教育補助費一學期只有500元,導師費每個月只有3000元,可是安親班的學費一個月卻要一萬元。 這些數字,我並沒有挑明地算給本班的家長聽,因為教師的形象就是要不計報酬,無怨無悔;我若在家長面前把這算盤一打,恐怕只引起更大的反感。所以我只委婉地說明自己原本放學及補救教學的方式,以及家庭照顧的需要,表示若要我每天留到六點,恐怕有困難。但家長代表卻「近乎明示」地「暗示」,由於「班上某些家長的聲音很大」,我若無法做到放課後的補就教學,他們勢必要串連向主任校長陳情,甚至要求換導師了。 本來「導師」是國中教師們避之惟恐不及的職務,每年寒暑假校長主任往往為找不到足夠的導師而焦頭爛額,甚至必須低聲下氣、三顧茅廬地拜託教師們出任。而且除非是私立學校用高額薪水要求老師們延長工時,一般公立學校的主任和校長是不可能要求老師無薪加班,倒是很可能打哈哈地對那些總是自動加班的年輕教師說:「別太拚了,不要耽誤了終身大事呵!」──會毫無愧色、甚至疾言厲色地要求導師無薪加班,而且以「解除導師職務」為要脅的,也就只有家長了。 二十年前,我初執教鞭的時候,資深教師教導我們這些菜鳥老師要「神出鬼沒」,早自習、午餐、午休、打掃、自習、放學時間不一定要每次全程在場,可以每星期一、三、五或二、四到班,有時鐘響時立刻出現,有時中段時間出現,有時快結束才出現,有時從教室前走進,有時從教室後走來,隨身拿根棍子,看到不規矩就責打,讓學生覺得導師的行蹤難以捉摸,不敢須臾造次,一兩個星期後,就算一星期只出現一兩次,也能達到學生安分守規的效果。 現在,導師不但不可能體罰,連責罵都得小心用詞,以免吃上官司。家長們不但要求導師在每天早自習、午餐、午休、打掃、自習、放學時間全程在場,還希望導師早上能比班上所有學生都更早到校,甚至希望每節下課導師也都待在教室,預防學生打鬧發生意外。如此,真是從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都沒有片刻休息,如今,還要求導師至少要晚一個小時下班,導師並不是無敵鐵金剛,若真的將這些要求照單全收,健康怎能不出狀況?本校經常有導師病倒,一請就是兩個星期以上,這學期還有位導師罹癌而請長假。導師累得病倒了,學生又得適應新的代課老師,這對學生來說也不是好事啊! 再說,導師也是人,就算是至聖先師孔子,也是到六十歲才達到「耳順」(能平心靜氣接受他人批評)的境界,一般老師無端受到家長抨擊,要心情絲毫不受影響,實在難上加難。以我的例子來說,家長們若是禮貌客氣地拜託我撥冗幫助落後的學生,我倒也樂意排除萬難加以協助。但家長們卻是不明就裡地認定我已經瀆職很久了,現在是理直氣壯地要求我做好份內工作,這就令我萬分委屈不服了。試問這些家長若在各自領域負責盡職,受到同事上司的肯定,某天卻突然出現一些不明瞭他工作性質及內容的外行人,指責他們這個沒做到、那個沒做好,他們會是什麼感受呢?導師心情不佳,如果影響了備課和教課的情緒,受到損失的還是學生,也就是這些家長的寶貝兒女們啊! 家長對老師提出不合理的指控和要求,主任們並不希望老師據理力爭。他們希望老師只要聆聽、點頭、說「好,會再研究」,學學新聞中滑頭的政客。他們再三交代老師們不要太老實,急於辯解,否決提議,惹惱了家長,他們只消拿起電話撥打1999專線,教育局來份公文,校長、主任、老師就有開不完的會和寫不完的報告。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老師忙於應付開會報告,難道不會壓縮到準備教材、處理班務的時間?最後還是那句老話:倒楣的還是學生! 現代人常說:老師已變成服務業,地位不再像以往崇高,為人師者應調整心態、順應時勢,與家長理性溝通。──但現在某些家長對老師連基本對人的平等尊重都沒有,而以老闆對待雇員的姿態頤指氣使,若「業績」(學生成績)不符期待,就要炒魷魚(要求校方撤換)。學生看在眼裡,自然也不會尊重老師,更不會把老師所教導的知識學問和做人道理放在眼裡。家長、學生不尊重老師,老師忍氣吞聲也就過了,最後吃虧的還是沒學到、沒學好的學生,更是要操心孩子一輩子的家長。此間現實利害,我本也可以官僚作風,不直接說破、避免親師衝突造成校方困擾,唯唯諾諾敷衍了事,如今基於道德良知,才發而為文,希望社會大眾三思啊!
-
為我的教育情唱首歌──為928教師節而寫
一、我的童年我的歌 自幼生長在貧困嘉南平原的農村,記憶中三餐只夠餬口。蒸饅頭、醬油拌飯是家中的美食,父親為了一家九口大小,除了耕耘那份薄田之外,平日就與村人一起打零工,或割甘蔗,挖水溝,或成立插秧團,割稻團,在村中及鄰村工作之外,還遠赴異地,或到桃園,或到台南及高雄碼頭搬運水泥包及做雜工。他因受目不識丁之苦,在他的人生中吃足苦頭,故常告誡我們,要認真讀書,將來才不必拿鋤頭拚老命。 因父親以鐵牛耕耘大地的精神,讓我們兄弟妹身受影響,讀書不敢怠慢。也因幾位姊姊國小尚未畢業,或國小才畢業就遠赴中壢、桃園──遙遠的異鄉就業賺錢養家活口,也才能供給我們讀書的學費。國小生活的假日,大地田園成為我們體驗生活與學習的好地方,我成為童年之歌的主角。 二、巧遇良師護一生 因國小成績優異,在六年級的時候,巧遇級任周文政老師,從此改變我的一生,也成為我的人生的精神導師。由於周老師的鼓勵和協助,雙親借貸讓我順利的進入南部私立鳳和初中就讀。三年的苦讀,使我順利的進入省立台北師專。在當時的師專國文教授徐紀、林政華、王秀芝及幾位教授,給我許多指導和鼓勵,讓我的青春不再空白,充滿燦爛和豐收的喜悅。一個鄉下的土包子終於能到大都會去見識什麼才是都會風情。五年的學子生涯因有恩師的引導而備感充實。也得到不少見識,啟示和心得。幾位良師都是我人生的導師,至今亦師亦友,來回書函超過兩百封以上。從師專畢業之後,他們鼓勵我進修,因此我國立台北師範大學進修教育系畢業之後,又國立嘉義大學研究所四十學分班結業,本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又於90年9月就讀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繼續教學相長,希望能將所學教給下一代。 三、春風化雨永無悔 民國69年,我在台北的鶯歌中湖國小擔任教師,那是一段精神豐碩的教師生涯。六年之後,我調入板橋的埔墘國小,在一百五十多班的大學校中,結識不少良師益友,在主任和校長的鼓勵下,我如願的考上73期主任,幸運的分發在三重的五華國小擔任總務主任,從此踏入兼任行政的工作,也體會到學校行政的另一面。 由於故土鄉情的呼喚,以及雙親老邁,因而與妻女調回雲林的故鄉,結束客居異地求學工作二十多年的飄泊生活。次年-民國85年,我又幸運的考取84期的國小主任後,派任麥寮國小海豐分校主任,獨擔一面於海口的偏遠地區耕耘教育。於87年調回麥寮國小本校擔任訓導主任,每天面對一千多位師生,心情特別愉快。91年接任總務主任工作至今,積極為師生爭取教學設備,期待把麥寮國小改頭換面,也希望學校的未來能建立成為學習型的學校,造福兒童,使他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從事國教工作二十多年,從少年到人生的中年,我的大半生已獻給了教育,成為我一生無悔的抉擇。如今有幸考上國小校長,當更珍惜這份機會,為教育的理想而揮灑一生。
-
最珍貴的教師節禮物
五年多前教師節前夕,阿同跑來問我何時有空能夠聽他分享一個故事 。他是我第一屆教生命教育的學生,生命教育的課程中我很注重「分享」,期待經由我的分享以及每一次孩子們書寫生活點滴的過程。能夠讓他們好好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確幸與小感動 。 記得有一陣子戀上慢跑,很常下課回家都會往慈湖方向奔跑,因為都必經過資源回收場,總是很常遇到一對老夫妻,老爺爺總是騎著三輪車費力地半踩著,老奶奶總是費力地在後面推著;一開始我很想過去幫忙,不過莫名地會害怕著被拒絕或是尷尬,然後我就會望著望著,於是他們就離開了。後來再次遇到他們,我默默地告訴自己:「這一次就勇敢上去吧!頂多被拒絕,反正他們也認不得我。」於是我就往前直接跟著老婆婆一起推,老婆婆看了我一眼沒說話,我於是開始主動跟他們聊天,慢慢地他們跟我分享著收集這些回收物的緣由,他們說每次收集後會把錢存著,存到一萬兩萬他們就會捐給大同之家,他們笑眯眼地告訴我,他們最喜歡看到大同之家老人們笑眯眼的樣子 。 老奶奶告訴我,這一輩子也不能留下什麼,只能盡量讓自己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就覺得很心安了 。 在生命教育的課程中我很常分享我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分享這些感動與對我的啟發,對我而言能夠好好感受生活是我最想在課程中帶給大家的。而我也只是享受著我的教學與分享生活的感動。 阿同分享著暑假他做最有意義的一件事:「他說這個暑假的某一天他騎腳踏車經過縣政府,那時候他看到一個老公公騎著電動車停在那邊不動,他想上前問問怎麼了,不過猶豫不決著,後來他想到我在課堂中分享自己主動上前幫助老夫妻的故事,於是鼓起勇氣上前去關心老公公,後來才知道老公公的電動車壞了,他主動詢問需不需要幫忙,老公公急著說不用,他自己打電話給家人就好,而阿同則站在旁邊陪著老公公向家人求救,不過打了好多通電話都沒有人接,最後阿同就跟老公公說:「阿公我推你回家去」。於是就這樣頂著大太陽一路從縣政府推到了瓊林老公公的家去,路上看到好多人好多車,大家頂多好奇地停下來看看他們,不過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完全沒有一個人詢問他們需不需要幫忙,而善良體貼的他,擔心老公公尷尬,覺得不好意思,也一直找話題跟老公公聊天,他說你無法想像我揮汗如雨地狂滴, 還好最後平安地護送老公公回家了。」 分享完我激動地問他,「老天,你就這樣徒手推老公公回家,大熱天的也,路程又這麼遙遠。」他看了我一眼說,他覺得如果換成是我,我也一定這麼做是吧!於是我笑了,點點頭說:「嗯,我也會這麼做!」,他說老師你一定不知道你的影響力有多大,然後笑笑地告訴我:「老師這是我送給你今年的教師節禮物」。
-
箴言
拿起自己高中二年級的週記,淡綠的封面,右上角小小中山字樣,這是每兩周必寫的功課,無意翻一頁沾滿老師紅筆的日記。 這是那一年四月間的日記,那一周的日記很特別,老師要我們對老師問問題或對她說想說的話,我一共寫了十題問老師,怪不得那一周滿滿的紅字,熱情的紅。 這十題問老師的題目,從老師的教書經驗到童年回憶,沾滿紙的紅筆字,老師一字一句箴言穿越時空,讀來歷久彌新,細細品讀老師的想法,這一刻我潸然流淚。 怡樺老師,影響我最深的高中國文老師,我用心寫下的週記,是我回憶生命的寶藏,透過週記,老師也在我生命留下永恆的足跡,這一頁答題實錄,至今仍感深受用。 彷彿還是自己上周寫的功課,給老師批示過後的傻學生。原來人生當中,有些課題仍不斷的重複上演,有時學會了自己的專業,卻學不會屬於人的課題,老師的話像滔滔巨浪不停地打在我的靈魂。 此刻因老師的愛而感動,多年了,老師的身影仍在斑駁記憶中透亮,留著一紙週記,我穿越時空,打開回憶大門,老師的句句箴言,依然讓我如沐春風,浸濡午后溫柔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