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阿嬤老師說什麼?】人間有味是清歡
今日是學校放寒假第一天,阿嬤老師原本高興著要參加學校辦公室同仁的「尾牙宴」,也準備著要去旅行社開機票到印尼,與公婆家人圍爐過年,結果卻是忽然重感冒,一早趕著八點半到診所排隊看醫生!拿了藥,醫囑回家多喝水、多休息,中午的尾牙大餐自然是泡湯啦。午餐在家簡單吃著生煎包、配著清炒波菜與大白菜肉片丸子湯,就這麼打發一餐了,師丈老先生體諒病號,也沒多言,其實這樣平凡日子、簡單吃食,才真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一語,典出蘇軾〈浣溪紗〉(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這首記遊之作,寫於宋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當時蘇軾正趕赴汝州(今河南汝縣)任團練使途中,經過泗州(今安徽泗縣),與好友劉倩叔同遊南山。 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百日,被貶黃州後又復召入汝州,半途又值幼兒夭折與盤纏用盡,內心的煎熬交迫可以想見。他在遍嘗人生百味後,早已看淡功名利祿的追逐,能夠吸引他用心體會的,反而是初春曉寒中,品味茶飲與鮮蔬的清歡了。 蘇軾在這首詞的上片三句寫初春景致,下片三句則刻畫與朋友同遊南山,喝茶吃野菜時的清歡滋味。上片三句「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先描寫初春清晨細雨斜風且寒意侵人,春寒料峭,接著寫雨後雲淡定,但見河灘疏柳沐浴在晴暉之中。其中「媚」字極傳神地寫出蘇軾之喜悅--於風淡雲清中覺察春之萌發。最後,由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淮水之後便渾沌一片了。是以,眼前所見的淮水水流亦隨之逐漸高漲起來。全幅展現一派春寒晴媚、春水溶溶的美好景致。 下片三句「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則寫到蘇軾與劉倩叔遊覽南山時,以清茶菜疏野餐的歡快心情。午時,啜飲泛著乳白茶沫的清茶一盞,搭配應時鮮蔬;此時飲食雖僅嘗其本味,心頭卻舒放至極,十足展現了蘇軾對清淡物質的滿足與適意。是以,在這早春之日,三兩好友煎水飲茶,品嘗時令菜蔬,這樣簡單的生活也就是所謂的「清歡」了。 蘇軾所說的「有味」是食物的美味,其中更不乏人間美好的人情滋味;「清歡」是清雅閒適、偷得浮生的感受,是淡定的歡愉,也是智者洞察世態人情後發自內心的真誠喜悅。我想只有閱歷人世躓踣顛仆與椎心之痛如蘇軾者,方能徹底明瞭「清歡」的真義----最簡單、最家常、最無機心的生活滋味!再大的苦痛,都會過去;留住美好,永記心頭;珍惜當下,恬淡閑雅,清歡就好! 當年蘇軾午後品一口茶,茶水上浮著乳白色泡沫;嚐一口新春的野菜,感覺盤子裡蓼茸蒿筍都甘甜可口。人間的美好滋味,就在這些清新美好、令人歡喜的事物裡了。我也學學蘇東坡,用過簡單中飯,吃過藥,午後老先生為我沖杯咖啡,要我小憩一番,難得半日偷閒,就來個悠閒下午茶,養病,免勞動,這也算是清歡吧。病中偶得,偷得浮生半日閑,人間有味是清歡。 喔,對了,前幾日咱家老先生師丈趕著過年前馬不停蹄、飛金門、奔高雄、又宴請官校老校長:他回去金門老家拜拜、並探望舅舅舅媽阿姨們,他一日來回北高、去探望微恙住院的九六高齡恩師,再回台北、找來昔日故舊師生與年將九十期頤的馬校長提前圍爐相聚。老先生這樣子的奔忙,雖不清閒,但也歡愉。所以 人間有味是清歡,是一種心情,是一種境界,重點就在生活的品味上啊。 阿嬤老師小格言:物質生活可以簡單,但精神生活一定要豐富,我們要懂得Less is More。
-
猛虎嶼義犬之墓
猛虎嶼是國軍的前線離島,也是目前陸軍在金門派有駐軍的九座離島之一(註1),其位於小金門(烈嶼)西南方海面上,全島面積約為0.025平方公里,距離大膽島、烈嶼南山頭直線距離均蓋約3公里,三者互為犄角,扼控廈門港聯外水道,並肩負大二膽運補航線安全之重責,戰時更能以中程火力支援大膽、烈嶼作戰。 因猛虎嶼東南角附近礁岩狀似張口俯臥之虎首,故古人將此島以形為名,命名為「虎仔嶼」。民國54年2月22日,當時的國防部長蔣經國先生蒞島慰勞官兵,有感於眾離島孤懸前線,敵軍威脅無時不在,但駐島官兵士氣高昂,仍堅守國土一隅,為鼓舞官兵士氣,並襯托其威名,乃將島名改為「猛虎嶼」,同時期改名者尚有獅嶼、復興嶼(註2)。 民國93至95年於小金門服務期間,我曾數次擔任猛虎嶼代理指揮官,以便替換指揮官能正常返臺休假。猶記得初次登島時,在海面上遙見那標高50公尺的猛虎嶼,氣勢頗為震撼,而登島之後,映入眼簾的則是民國62年端午節,時任參謀總長賴名湯一級上將所題的「以猛虎之精神殺敵報國」石刻,戰地肅殺之氣油然而生,緊接著望見那如同登天之梯的214階長梯小徑,更是令人震懾,體力不好者,中途尚需停留休息喘氣,而在登上島頂之後,海風吹來望向四周海域,頗有世外桃源的意境,雙腿痠痛疲累之感早已自然忘卻。 民國94年某次駐島代理指揮官期間,我命島上弟兄將各處密草雜林予以修除,一方面整理環境,減少蚊蟲,一方面清掃射界,實施戰場經營,使得展望死角均能一覽無遺,同時也能減低衛哨監視負擔,而在清除的過程中,在高地懸崖處竟發現一墳塚,墓碑字體經風化及青苔攀附已無法辨識,我隨即請弟兄對墓塚稍加整理,並將墓碑上的文字重新以油漆勾勒,最終水泥墓碑上赫然出現「義犬虎仔嶼之墓」及立碑年月日等字,經詢問島上弟兄及曾駐島的學長們,對此墓塚均為首次聽聞,其來歷不得而知,也讓我好奇怎麼會有一條狗的名字,會跟猛虎嶼原本的島名同名呢?而且又在牠往生後,為其修築墳塚,想必其中必有一段故事,在我帶領幾位弟兄為其上香祭拜後,這個疑問就這樣留存在我心中十餘年。 自從離開金門返回臺灣本島,乃至於退伍迄今,「義犬虎仔嶼之墓」這段往事,總是不定期的就會浮現在我腦海裡,我也試圖利用各種方法探聽相關訊息。民國103年時,我曾配合司令部高裝檢查舊地重遊,然當時詢問島上官兵對此墓塚已完全不知,而通往崖邊的小路也再次的被雜草樹籐所埋沒……,這座義犬之墓再次的消失在猛虎嶼的記憶裡。 民國113年3月7日我一如往常的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的網站上查閱資料,無意中在一份民國45年8月14日金門地區發行的《正氣中華日報》上面,發現署名為「子堯」所寫的一篇「台大軍中服務隊烈嶼鱗爪─細雨狂濤訪虎仔嶼」的報導,這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出於好奇就仔細的看了其中內容,這是一篇記述臺灣大學六位學生(註3)訪問虎仔嶼官兵的報導,但其中一段文字震撼了我─「大黑狗名,『虎仔嶼』幼齡便隨部來島,以後每有水匪(註4)偷來,牠便狂吠報警,有一次抓到水匪一名,牠因此立功。後來隨部隊他調,不久後卻又出現在島上,牠是游水回來的,為了固守崗位,完成任務,虎仔嶼僅有『虎仔嶼』一條義犬,牠加入了戰鬥行列」。就是這段文字讓我激動不已,這是十餘年來我首次發現到與義犬虎仔嶼有關的消息,也對虎仔嶼這隻義犬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於是翌日我就以虎仔嶼為關鍵字繼續查詢下,結果我又有了新的收穫,我發現在民國53年11月4、5、6日連續三日,一位曾在虎仔嶼擔任指揮官的張姓軍官以「飄蓬」為筆名,在《正氣中華日報》發表了「虎仔嶼與我」的連載文章,而從開頭的引言看來,這就是一篇針對義犬虎仔嶼所量身訂做的散文,引言是樣寫的──「情感這樣東西,微妙的不可思議,不獨是人與人之間,常有著生死與共的事情發生,還有一些與人有著言語隔閡的動物,同樣也有濃厚的情感存在,由於這些情感是發自原始的,所以沒有絲毫雜亂的成分存在。那麼,我現在敢捧出心肺說一句,我畢生最難忘的朋友,不是人,而是一隻比人更懂得情感的狗。」自此,我的內心更加激動了,十餘年來積藏在心中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從連續三篇的文章中,我對虎仔嶼的全貌也越來越清晰,牠是一條滿身黑毛的小狗,在小金門出生剛滿一個月後,就被抱到島上生活,並且取名「虎仔嶼」,虎仔嶼非常有靈性,牠與張姓指揮官的第一次會面中,牠舉起前腳向指揮官敬禮報到,直到指揮官回應,牠才禮畢放下前腳離去。虎仔嶼與島上的弟兄相處的也很融洽,對每一位弟兄都很熟悉,都有著一份珍貴的情感,而牠與指揮官之間除了情感外,還有絕對的服從。 民國40幾年某次國慶日的凌晨兩點,虎仔嶼用嘴扯拉在床上就寢的張指揮官,將指揮官從睡夢中叫醒,指揮官著裝後帶上手槍及10發子彈,跟隨牠步出寢室,經過右邊碉堡時,虎仔嶼又把睡在碉堡裡的黃士全班長輕輕咬醒,黃班長是在戰爭中一路走來的,經歷過無數次的激烈戰鬥,虎仔嶼此舉似乎是在替指揮官找一個幫手,保護指揮官的安全,隨即兩人就在虎仔嶼的前領下搜索前進,來到一塊大石頭邊虎仔嶼蹲了下來,兩人也隨即蹲下,六隻眼睛掃視著海灘上的一景一物,經過20幾分鐘,始終沒有見到海面上有所動靜,指揮官已經有點不耐煩了,但是虎仔嶼還是兩眼炯炯有神的瞪視著前方,此時海灘上爬出了兩團黑影子,緩慢的向岩石縫爬去,而虎仔嶼也如同受過軍事訓練般,壓低身子以極為緩慢的速度向前爬行,指揮官與黃班長也向前變換位置隱蔽,此時水匪已經上岸準備偵察,但黃班長早一步繞到一名敵兵後方,指揮官舉起手槍大喝一聲「不要動!」,水匪先是受到驚嚇,隨即轉身就想逃跑,黃班長一躍向前捕捉到一位,另一位在指揮官的槍口下,也舉手投降,兩名水匪就這樣被我軍俘虜。這就是虎仔嶼的立功經過。 當時在年度的戰鬥英雄選拔會上,全島一致推派張指揮官、黃班長與虎仔嶼參加國軍戰鬥英雄的選拔,但因為虎仔嶼是一條土犬,所以最終沒能得到英雄的榮銜,而不久上級卻也針對虎仔嶼下了一道命令──「因虎仔嶼近年來對該島防守有功,從今開始列入移交,私人不得帶走,並按月發給兩人份定糧主副食,以資飼養,如有疾病及其他危險發生,應隨時報備。」從此虎仔嶼雖沒有軍犬享有的軍階,但也獲得了軍糧的正式配給,並且也名正言順的接下防守虎仔嶼的任務。 後來我又在民國48年6月21日的《正氣中華日報》上,找到一篇「堅強的虎仔嶼」,報導人是署名為「凡人」的特約記者(註5),他所描述的一段文字,正好為虎仔嶼的故事做了最好的佐證──「義犬『虎仔嶼』,這隻通靈、忠心耿耿的狗,想來很多人並不陌生,曾咬死過水匪,得過金牌。死後戰士們莫不深深悼念,把牠葬在牠曾經咬死水匪的地方,最近守軍念其忠義,特用水泥為牠做了一座墓,這將是島上唯一的『名勝古蹟』了。」在那外省老兵眾多的年代,離島的資源又是極端的匱乏,然而香肉守則「一黑二黃三花四白」的奪命符咒,似乎沒有對虎仔嶼構成威脅,因為官兵都已經把牠當成一家人了。 與國軍有關,又廣為人知的動物明星,應該就是二次大戰期間孫立人將軍在緬甸所擄獲的日軍工作象「林旺」,雖然是戰俘的身份,但後來也成為了木柵動物園的明星,死時推估年齡已經有86歲了。而在金門外島也有這樣的動物明星,那就是大膽島上的「神雞」,以及「靈犬茜露中尉」,茜露於民國59年2月因病去世,得年20歲,是一隻帶有階級,且立有戰功的軍犬。而從上面幾篇報導的時間點推斷,虎仔嶼的軍中資歷應該是比茜露還資深的,以身份論,牠應該比照算是犬類中的義務役兵、士。 林旺在死後被製成了標本,陳列在木柵動物園的「林旺展示區」永久展示,而「神雞」及「靈犬茜露中尉」也在大膽島上早早就建有墓園,並塑有石像供後人瞻仰,現在也成為了大膽島開放觀光後的名勝景點,虎仔嶼的故事在埋沒了這麼多年後,是不是也應該讓牠的光榮事蹟重新發光發熱呢?黃埔建軍迄今適逢百年,這百年中有無數的先賢先烈為保衛中華民國而犧牲,同樣的還有一群無法言語動物們,也做著相同的事情、也曾經在國軍的行列中任勞任怨的付出,不論是軍犬、軍騾、軍馬、軍鴿,都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發揮了極大的貢獻。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我在猛虎嶼上與虎仔嶼結緣,在19年後讓我無意中找到了虎仔嶼的過往事蹟,希望藉此文拋磚引玉,有朝一日能看到國軍在猛虎嶼上,重修「義犬虎仔嶼之墓」,能有一尊紀念義犬虎仔嶼的塑像,我想我雖不能做甚麼,但我謹以此文也能「為軍存史」。 註1:大膽、二膽、東碇、獅嶼、猛虎嶼、復興嶼、北碇、草嶼、后嶼。 註2:獅嶼原名「鼠嶼」,復興嶼原名「覆鼎嶼」。 註3:臺灣大學六位學生分別是:張少珩、袁德玖、楊照留、杜曼莉、涂曼麗、丁向榮。 註4:共軍前來滲透的蛙人特種兵。 註5:當時的戰地特約記者,通常都是由具備大專學歷的現役軍人擔任。 (稿費捐大同之家)
-
晨光三絕
(一) 商略晨光 幾抹細膩的薄金 粉飾昨夜遺留的黑眼圈 甦醒中的咖啡 傾所有的香氣 道早,朝陽 就亮了 (二) 斑鳩灑下一張疏略的鳥啼 季節翻了個筋斗 睡眠之後,陽光終於翻身 把銀鱗撲通入枯荷水塘 (三) 留在玻璃上的字跡 是夜走過的歧路 一字一字的淚珠 那是晨曦的記憶
-
煙花一夢念親情
母親常年住在山頭上 一年四季門戶緊閉 終日與小草野花為鄰 風一吹吱吱唔唔說著各自的身世 我越過一座座小丘探訪 母親總是閉不見面 可能怕我看到她衰敗不堪的容顏 我叫了三聲娘。娘呀。開門啊 在門縫看見露出稀微的不孝男撇捺筆劃 若隱若現閃過一甲子鑿刻的親情印記 我們噤聲。沉吟在心底的那些暖暖叮嚀 此時三月。整座山頂飄散游離不眠的夢 如失翼的鳥。飛舞在落葉繽紛顯影的墳前
-
等我東山再起
砰!起步槍響起 剛出發就急著來幫忙的是默契 滴答滴答與噗通噗通合而為一 比賽就是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 一旦開始就要有滿格的續航力 一半路程的疲憊讓身體有了警惕 趕緊調整呼吸趕快補充元氣 雙手不停幫雙腳加油打氣 當訓練怒出了平常實力 當速度吼出了戰時動力 步步逼近領先者的距離 我要超車緊急發出讓腳步加快的旨意 我追著他,他追著你,你我他互換著驚喜 終於在擁抱終點後暫時解除了壓力 吸吐吸吐好大的一口氣 緊張問:奪標搶第一?不輕鬆答:是我不夠努力 雖然得到完賽證明的鼓勵 但是失敗受到名次被秒殺的刺激 下回見面一定要成功奪下有獎牌的好成績
-
愛國獎券上的金門
自幼見到父親偶爾購買「愛國獎券」,卻未曾耳聞中獎佳音,只有做到愛國本分。每見怹有對過的獎券置放辦公桌抽屜,我便向怹索取收藏,後來父親生病住院,未再買過獎券,我的收藏就此中斷,直到任教重慶國中,因為擔任兩位家住萬華的家教,從下車走到他家,沿途經過幾家獎券行,門口常見丟棄的獎券,我便拾取收藏,零零落落、時有時無,約略收藏了四百三十九期的獎券,雖不齊全,但足堪欣賞一番。 現行「公益彩券」,從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一日由財政部主辦的博彩開始發行,名目上為做公益,主要是以提升社會福利為目的。而公益彩券的前身是「愛國獎券」,顯然地,愛國獎券則是為籌措國家建設經費而發行,在戒嚴時期、「愛國至上」的年代,救國愛國是一項人人賦有的使命感,愛國獎券給國家帶來財源挹注,也給小老百姓帶來發財美夢,是一項福國利民的措施,也是一項純正合法的遊戲活動。 愛國獎券是由臺灣省政府財政廳負責,委託臺灣銀行發行,為了促銷發行量,常見鼓勵購買的口號--「只花五元錢,可立成鉅富」、「發財不忘愛國,愛國可以發財」、「本省同胞光輝鄉里,外省人士衣錦還鄉」,發財是人人的夢想,試想1950年代的特獎獎金二十萬,便足以成家買房,後逐漸調高獎金五十萬、一百萬、三百萬,因而人人躍躍欲試,夢想一夕致富。 愛國獎券第一期發行於民國三十九年四月三十日,最後一期是七十六年十二月廿七日,在這卅七年又九個月當中,發行了一一七一期,第一期每大張面額一五○元,分成十條,每條面額十五元,可別小看這個金額,在1950年代的實質人均所得只有九一六美元,不到當時美國水準的一成,仍是個相當貧窮的經濟體,一般低薪公務員全部月薪買不起一大張;一條十五元,也足以養家活口好幾天,小百姓只能「望券興嘆」!因此,從第二期至第五七六期,單張面額降至伍圓,維持二十年半未漲,之後除第一千期及三款春節獎券面額一百元外,逐漸調漲為拾圓、貳拾圓、伍拾圓。 在這一一七一期中,涉獵圖像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彷彿一部百科全書,在臺灣風光部分,總計發行了一八三次,其中以臺北五十九次居冠,其次是臺南卅九次;總計有十四縣市風光被錄用,金門計有六次,贏過桃園、新竹、彰化、雲林的次數,可謂不易! 在這六次中,分別為莒光樓三次,毋忘在莒二次,金門地圖一次。最早榮登獎券之位的是第一六四期「莒光樓圖像」,民國四十六年三月五日開獎,直式藍色,面額伍圓,正面四角印有「確保金馬」四字,發行張數八十萬張;接著是第二○一期「莒光樓圖像」,民國四十七年九月廿日開獎,仍是直式藍色,面額伍圓,正面四角同樣印有「確保金馬」四字,發行八十萬張;直到第三九八期,才出現第三次莒光樓,民國五十五年一月十五日開獎,由知名畫家梁又銘繪製,橫式設計,淡黃色紋底,連珠框,左右裝飾渦卷葉開光內圓形「莒光樓圖像」,發行張數為六十萬張。 再看「毋忘在莒」,首次出現在第三七三期,民國五十四年五月五日開獎,由梁又銘繪製,橫式設計,上下飾紫色底白梅花帶飾,藍色漸層底,中心花形開光「毋忘在莒圖像」,新臺幣伍圓,發行六十萬張;第二次是四七七期,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廿五日開獎,由梁又銘繪製,橫式設計,中間主圖為「毋忘在莒圖像」,兩旁加上裝飾花紋,左右對稱,淡綠底色,以咖啡色紅色描繪主圖,面額伍圓,發行量六十萬張。 另者,為發揚中華文化傳統孝道,愛國獎券從第二八二期至第三○五期,一系列發行二十四孝圖像,由梁又銘繪製,在第二九六期的宋朝黃庭堅「滌親溺器」圖的獎券,橫式設計,紅黃色搭配,框是紅色幾何綠條,刊頭是黃色梅花及紅橘色葉形水滴形框,框內置米白色「金門地圖」,內置「慶祝九三金門大捷軍人節」,面額伍圓,發行量八十萬張。 愛國獎券自發行三十七餘年以來,一直規律性、定期性地發行開獎,直到後來,民間簽賭遊戲盛行,原本買愛國獎券的人士,見到獎金與中獎機率相對較高的「大家樂」既刺激又滿足,於是紛紛轉向玩起「大家樂」,又因依附愛國獎券號碼末二碼對獎,嚴重影響社會秩序,迫使每月開獎三次的愛國獎券不得不終結生命,走入歷史,以遏止賭風,殊為可惜! 民國九十七年,在板橋誠品書店暢銷書區發現劉葦卿先生大作《臺灣人的發財夢--愛國獎券》專書,翻閱之餘,愛不釋手,隨即購買,以彌補我收藏上的不足,更是筆者書寫本文的重要依據,在此深致謝忱!
-
望向你
我看你 你看手機 手機望酒瓶 酒瓶裝滿濃濃酒液 等你回憶 回憶小時候的辦桌 回憶當兵時的站哨 回憶結婚時的熱鬧 都在喝一口後的溫暖 今天來到這生育你的搖籃 親眼目睹 醇酸酯醛的變幻 親口品嚐 花果麥香的味道 微醺 墜入生命 隧道 曾擁有過的 美好
-
浪漫油桐花
五月 逗留山巔的春風 悄悄的滑溜下來 輕輕的逗弄 微微的拂送 初醒的油桐花 一朵朵的綻 一簇簇的開 在微風裡香 在藍天裡白 是迎接初夏 即將告別的春風 送給五月的芬芳 野溪旁的油桐花 笑咯咯的旋舞著 旋舞著 旋舞著 一朵朵雪皚皚的白 白了水涯邊的黑石 白了嫩草尖的翠綠 是湛湛的藍天 送給綠地的浪漫 倚在裸石肩 捻條細線般的綠草莖 朵朵油桐花 織成一圓花白 圈圍的芬芳 套牢的浪漫 是喜愛油桐花的我 在五月 送給自己的心情
-
九官碼頭
斑駁的海裂成鏡面 沉底的琥珀不起漣漪 遊人啊、最後一班船在橋前停下 千萬的水浪在時光前瓦解 側臉的你將髮尾放下 霓虹的光如瞳色閃爍 海的一方、島嶼將所有晚風的時光閉起 數十年的雪沙,橫跨寰宇踏步而來 佇立的你我看著花火升起 過往船舶的影子隱隱屬於悠思, 天地有光,細雨霧靄慢慢延伸天際 時間和等待,泊下了錨 回憶的氣息如雨後初芽 大小島嶼環礁的呼吸未止 黑暗裡燈火闌珊 告別的新生,停下追逐的燕雀往大橋一端飛去 一切平凡的一如昨日 世紀前的後照鏡,映射的未來斑斕奪目 霓虹在春光閃爍未明 我們依然在走著,沿岸浪聲滔滔
-
陸 配
因為有了假設性的問題 所以長痛和短痛 就不在乎寂寞的距離 孤獨必然知道 魚再也回不去的港灣 水泡破滅後 夢才初醒 你的島在我夢裡 喊著:中華民國萬歲、台灣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