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雪花飄
白白的亮亮的輕輕的從空中降落,在樹葉上,在台階上,在人們的肩上,雪花片片的第一類接觸,充滿了奇妙的氛圍。 相信許多成長在亞熱帶國家的人跟我一樣,對銀白色的世界有種好奇跟夢幻的嚮往。對雪的這股奇妙的感覺,讓我一有機會到常下雪的國家就興奮不已。喜歡下大雪時走在路上,享受雪花紛飛的每一秒。落在頭髮上,衣服上,鞋子上,一面在人行道上「滑雪」,一面為了行人撐著傘不願淋雪而不解。又不是下雨為什麼撐傘啊?即使事後濕漉漉的一身也樂此不疲。 這樣的興致一直延伸到滑雪場。穿著雪鞋雪橇照相,想像自己是北國的愛斯基摩人。還記得第一次滑雪時,教練簡單教了怎麼走?怎麼停?怎麼滑行的姿勢後,就以初學滑雪之犢不畏摔的姿態,搭著纜車上了山坡。只是如此一來上去輕鬆下來就是問題了。不知要用何種方式從纜車下來,到了山頂就先跌下車,之後只能以步步維艱來形容了。費力的站起來之後又因為坡度的關係無法控制的往前滑,失控摔了之後又無法站起來。總之馬上就演變成這樣子令人沮喪的滾雪球之旅。身旁的滑雪人一個個咻咻咻的往下衝。我則不時呆坐在地上吃力的邁向下一步。偶爾停下來的朋友,吃驚的說:「你還在這裡啊?!下面見囉!加油!」在我還沒開口前,又咻的滑走了。可是山坡無止盡的往下延伸,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到達平地呀!那應該是人生中最長的一天了,身心俱疲的我,連夢裡也還在山坡上有滾不完的雪呢! 滑雪場的驚奇讓我對這項運動退避三舍,也無法想像我會再次嘗試。於是滑雪恐懼症跟了我好幾年,直到又有機會到北方國家一遊,友人的滑雪提議,讓我鼓起勇氣,想像在銀白色世界自由徜徉的模樣,決定赴這個與滑雪之約。 做好越摔越勇的心理建設,全副武裝之後在心中大叫,「我來了!這次一定要學會!」。像畫一般漂亮雪白的滑雪場跟四週的森林與遠方的小木屋在眼前展開,讓人神清氣爽,精神大振。我踏實的再次從基本的姿勢學起,一次次從小緩坡開始不斷練習。即使跌倒了,經驗的累積,技巧上一點一滴的進步,都給了我成就感。終於在第四次去滑雪場時,想試試從山坡上真正滑下來的感覺。所以隨著纜繩上了山,在山頂氣定神閒準備好了之後才出發。但是坡度再次讓我亂了方寸手足無措。還好救星出現,友人一步步教我如何轉彎,如何用轉彎一氣呵成的滑行。滑了又轉,轉了又跌,跌了再滑再轉,漸漸可以緩慢但順利的如電視上的滑雪選手一般左拐右拐的往前滑。耶!我會滑了!真是太棒了!原來就是這種感覺!可以在雪上自由移動的感覺!心理障礙被滑雪的樂趣取而代之!那天晚上,我又做了滑雪的夢,還是有滑不完的雪,只是這次是神氣的攀山越嶺呢!
-
●浯江詩選 樹葉
我喜歡坐在樹下 讓頭頂上伸著的小手 重重疊疊地 為我撐開一把綠色的巨傘 遮蔽著烈日 或 迎來和風 有時,我端詳著 這些小掌上的手相 看看他們生命 情感與智慧的線條 忘我 出神
-
留意身旁的書跡
在金門社區大學開的書法課叫做「書法的理論與實踐」,當時之所以取這樣的名稱,是希望寫字的人不要只停留在書法的技術操作層面,也要對理論體系有所涉獵。為此我除了上課期間適時的介紹相關的書學理論外,也曾經利用電腦的power point檔向學員show過「中國書法之美」、「魏碑的魅力所在」等單元,獲得熱烈的迴響。 這些年因常在島內四處寫生,對大自然的理解,就不僅只是此地的「風景優美」而已。有意無意之間,這個多風的小島,經常會用各種不同文化底蘊的面貌來展現她的魅力。只是走過無數個村莊後,也讓我對「物換星移」這幾個字的涵義有了進一步的體認。 「建築材料精進了,老房子就一間間跟著被拆除。」 「閩南多濕的風候,白蟻為害木料劇烈,所謂『不見木』水泥模型的被引進,便直接的衝擊到頗具古意的廟宇建築型態。」 「戰地政務解除後,原先隨處可見的防禦工事、反共標語,也似乎在一夜之間消失了大半。」 「街市的招牌廣告隨著電腦的日新月異,花紅柳綠得使人眼花撩亂,誰還在乎那樸拙的「手寫書體」之可貴呢! 從故紙堆、舊碑刻的各種影印版本去鑽研書法,固然是走進傳統的捷徑,然而這個時代,書法不該只是關在象牙塔中,學舊式文人般風花雪月的助興。除非不想與時俱進,否則就得和生活密切連結,這個想法給了我靈感,讓我把原先投注在「歷代經典書法」的眼光稍做挪移,重新回到現實,留意周遭的書跡墨寶。在放眼所及的石頭、斷崖、門楣、柱石、牆面………都可以輕易的找尋到各體書跡的蹤影,它們不只展現視覺的美感,也可能同時蘊含著一段史實、一種意境或是一個期待呢? 當方向確立之後,題目就跟著訂為「金門鄉土書法欣賞──留意您身旁的書跡資產」,接著是根據題目擬定了六個綱要,分別是:一、展場書法。二、碑石書法。三、廟宇書法。四、市招書法。五、民宅書法。六、反共標語書法。 在展場書法的這個範疇,只要從歷次的書法家聯展或個展專輯,就可以找到一大堆的資料,既方便又省事。然而這回我並不這樣做,我要的是有那麼一點「田野調查」的味道,剛好這段時間,烈嶼鄉文化館正舉辦「蕭世瓊、羅德星書法篆刻展」,看過幾回,認為他們在書藝上深厚的造詣,是可以供作借鏡的。雖也曾向學員推介過這個展覽,金烈水域的航程也不是太遠,但人總是趨簡避繁,有千百個理由不會特別跨海去看的。既然如此,何不就由我先從它起個頭,去製作一個教學檔案,帶領學員們走進家鄉的書法世界。 蕭世瓊的書法面貌多樣而富變化,字體能大,各體兼善,雄渾而有氣魄,給人藝高膽大的印象。特別是他不經意的在字裡行間,顯露出對漢簡字體的偏愛,以及在那瀟灑多變的行草當中,帶著濃厚的王鐸面目等特點,這些都是很可以用來向學員說明書家風格形成的脈絡梗概。羅德星是台灣的名篆刻家,他的刀法古樸蒼勁,佈局密而不滯,有大家的風範。「篆刻」顧名思義就是以篆字入印,故篆刻家經常會鍾情於上古書體,羅德星自不例外,展場中的幾張書法,包括小篆、金文、甲骨、簡字都是屬於秦漢以前的上古書體。在展出的作品上,經常也可以發現他活用了篆刻上的「匠心獨運」,篆刻和書法融合的結果,跟著就形成某種特殊的逸趣,也算是個人風格探索的一種嘗試吧! 此外,金門縣美術家聯展正在文化局舉行,也拍攝了幾張書法放入檔案裡:李贊發的放懷不拘、唐敏達的奇險飄逸、吳鼎仁的穩重剛勁、洪啟義的溫潤平和、洪壽森的雍容厚重………都提供了我課堂上最好的教材。 金門的廟宇林立,幾乎每一個自然村,都有自己的守護神。前些日子因為廈門青礁慈濟宮來電向書法學會理事長陳添財請託,希望能得到地區奉祀保生大帝廟宇的圖片和簡介的資料。為此我陪他跑了幾趟鄉下,除了做了一點田野文史調查,也同時蒐集到相關的廟宇書法。 此中,瓊林保護廟廟柱上的兩幅對聯:「悟道丹成傳白礁;回春法妙濟瓊林」和「像塑真人位瓊林之寶殿;神尊大帝傳白礁之香煙」,工整的楷書體被鐫刻在粗樸的片麻花崗石圓柱上,英挺俊拔的字跡,因經過歲月的洗練而益顯溫厚。沙美「萬安堂」橫匾,略帶行意的楷體字,寫得渾厚飽滿,神氣活現。廟內的聯對筆調一致,嚴整恭謹,表現出對神明的尊崇。城區城隍廟的橫匾「誠祈感應」(篆體)「威靈海嶠」(隸體),寫得端莊樸茂,雍容自在,寓變化于矩度之間,這樣宏大而有法度的書體在現有的書刊叢帖中是難以看到的。東門觀音亭古剎的兩方橫匾「靈濟寺」和「慈光普照」,寫得飄逸雅致,韻味十足,傳承著濃厚的晉人遺風。官裡村仰雲殿的安金隸書對聯:「仰望荷神庥真人有德;雲霓蒙帝力大道無私」筆法練達,形態豐腴,是出自現代人的手筆。 廟宇書法可記述的好字跡應該還很多,可惜在我走過的宮廟當中,也發現利用電腦選字的手法,它的取材方便以及字體的均整是不容質疑的,但那種機械式的整齊劃一,總是少了那麼一點「人味」,給人格格不入之感。 家鄉是一個花崗岩島嶼,最不缺乏的就是石頭了,自古以來官宦名士在岩石上留下的書跡真是不勝枚舉。舊金城南盤山文台寶塔附近的石刻群正是此中翹楚,每次探訪總是深深的對著那「虛江嘯臥」、「觀海」、「如畫」等擗窠大字默然注視良久。字寫了大半輩子,但每當面對古人的佳構時,那句「不薄今人厚古人」的話就會倏忽閃過腦際,讓人興起些許的感嘆。 碑石書法的另一個集中地是文化局周邊的石碑,這批石碑是先前文化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從島的四處蒐集或轉刻而來的。每一塊石碑都記載了一段史實,反映當時的社會情況。有些石刻雖已斑駁不堪,不易辨認上頭的字跡,但那風化的面貌正是歲月累積的痕跡,讓人產生思古的情懷。在書法的意義上,模糊的字跡可能失去參考的價值,但當中只要有絲毫的線索,就足以引發學書者熱切的追求,並可能因之而產生豐富的想像。至於翻新的石碑,像「島孤人不孤」和「閩南保障」雖還有幾分尖銳的刀鑿味,但字體清晰可辨,給人一目了然的印象。 散落在金門的幾個貞節牌坊石材精緻,古樸典雅,因為牌坊都是用巨石拼構而成,所以這回我特別將牌坊的字歸類到「碑石」書法這個主題之下。這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屬金城東門的貞節牌坊了,它不論格局、石材、彫工都屬上乘之選,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在最早的一批古蹟鑑定中,列為國家一級古蹟的範疇。牌坊中央那四個安金橫書的「欽旌節孝」大字,寫得嚴謹剛勁,渾厚樸茂,堪稱匾額榜書的極則。四根筆直的柱子上正反兩面共有四幅聯對,楷隸各二,陰刻書丹的字跡,雍容華美,顯得高貴。此外位在瓊林的「一門三節」和「欽旌節孝」兩座牌坊,格局雖不如前者,但柱上卻有開澎進士蔡廷蘭的書跡,字體豪邁奔放,直率自然,又是另一種風格。 太武山忠烈祠周邊的石壁牆面,是一個反映現代人書體石刻的空間。此中絕大部分的書寫者皆來自台灣,本地的書家有縣長李炷烽的「太武忠烈祠」橫匾大字、對聯一幅以及修祠緣起誌文一篇,其他四位是張奇才、唐敏達、吳鼎仁和我。這段時間由一些鄉親的口中得知,幾位在地書寫者的水平較之台灣的書家是不遑多讓的。「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句話固然有其道理,但我們卻從與他人等量齊觀的情境當中,見到了自己因長年耕耘所累積的能量,這點對幾位書寫者本身乃至整個地區的書寫氛圍,都會有正面的啟示。(上)
-
●自然札記43說竹
竹子屬於禾本科,大約有一千種,幾乎都產在東方。一般的竹子固然是圓的、綠的,但也有反乎常態的,像金線竹、斑竹、墨竹、方竹等等。 竹子不常開花,有的幾十年開一次,有的上百年開一次。一旦開過花,竹子就死了──連地下莖也死了。同一個地區的竹子通常同時開花,如果是大片竹林,就可能影響到這個地區的生態系統,使棲息其中的動物遭殃。 竹子中空、剛直、有節,象徵君子的虛心、正直和節操。這種象徵意義到了畫家手裡,就化為濃淡有致的墨竹。竹子也是製作管樂器的材料,所以古人將樂器稱為絲竹。竹子可以製紙,製作各種器具更不在話下。用來紮鷹架,可以蓋幾十層的高樓,據說比鋼架還牢靠。更妙的是,當年愛迪生發明電燈首次所用的燈絲,就是用竹子燒成的炭絲呢! 板橋畫竹 元代以後,「四君子」及「歲寒三友」之說逐漸普遍,畫家幾乎都會畫竹,其中以清初的鄭板橋成就最高。蘇東坡畫竹主張「胸有成竹」,板橋主張「胸無成竹」,他說:「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善用水墨,瀟灑自然,宛如水墨之舞。
-
開心北京行
如果未婚者要嫁個「大陸郎」,啊,上海和北京男士都是不錯很優的選擇喔!(起碼劈腿、搞外遇、鬧婚變的機率會微乎其微吧。) 路線 年初四,今早一上車小任就發表他在吃早餐時聽到隔壁桌兩個台灣團團員的對話,其中一句讓他「印象深刻」,因此特地提出來「分享」。 他先極力誇讚本團的一家之主都是「非常愛家顧家」的好男人,為什麼呢?因為都有帶「妻小同行」,甚至連姑爺也一道同遊 ,非常符合他們北京「老婆孩子在一起」的特性。不像有些台灣團員,跟團出遊時身旁帶的往往不是正牌的「正宮娘娘」而是帶朵「野菊花」隨行。所以那兩位台灣團員在聊談中就很自然地說了:「只要路線不同,偶爾採朵野菊花同行也不錯」。 聽聞此言,我真想告訴小任,難到你不知道嗎?我們金門的李大家長已經照告天下,明文規定「路邊的野花不要採」。而你還在此嬉皮笑臉不以為意地附和鼓吹「只要路線不同,偶爾採朵野菊花」也沒關係?簡直是欠揍又欠扁,如果讓所有女性知道你們的這種心態,保證會讓「撐起半邊天」的全國婦女同胞給吐口水淹沒掉! 說到這兒,想起我曾看過的一篇報導說「台商在大陸有三守」,一守是初到大陸打拚會潔身自愛「守身如玉」,二守是時間久了耐不住寂寞而風花雪月甚至包二奶,這時就「守口如瓶」,三守是大家都有了「共同的嗜好」與「共同的處境」,這時就要彼此互相「互通聲息互相掩護」的來「守望相助」了!啊,說得還真實在又貼切哩! 哎!什麼「家花不比野花香」?什麼「路線不同盡可摘野花」?這還不都是男人的自私與劣根性在作祟?這也令我想到了我們金門的李大家長還真盡職又辛苦,在繁忙的公務裡勞心勞力之餘,不但要管轄下子民的「錢袋」外還要兼管他們的「褲腰帶」,大家長難為喔!「係金ㄟ」的部份金門男人還真了不起哩,連「家法」都得給動用搬出來「侍候」著……。 耳罩 前往北京的飛機飛了!只見美麗可人的空中小姐拿著一個大袋子出來,每人發一副「耳罩」。老公已經閉目養神準備呼呼大睡,但我還是也幫他領了一份備用。
-
生命
在安逸的過完一個月的小夜和兩個月的大夜之際 在即將迎接二月的白班生活的最後一夜………「她」就這麼走了………也為我的夜班生活劃下了句點。 雖然已經sign DNR...但沒想到這麼快就離開了……… 兩個月的大夜生活………來不及和家屬建立好關係……… 看著她們悲傷………哭泣..與不捨………對於如此new的我………真的不知怎麼安慰她們……… 一上班就看見「她」正使用著烤燈………看見「她」蒼白的臉龐………直覺不妙 1/31 0:00也許「他」來接「她」走了………血壓測量不到了………心跳也在逐漸緩慢當中……… 臉上再也找不著………「生命」的氣息………軀體也感受不到溫度………似乎什麼東西離開了「她」 1/31 0:21 EKG show:——88年的人生………就這樣灰飛湮滅……………翻開身分證的背面………才發現「她是金門人………那她是否會想回到自己的故鄉.回到她「初」生的地方……… 也許我該先預立遺囑………讓後人遵從我想要「回去」的方式………或是完成未了的心願……… 辦理著expired的流程………心裡想到最近去天堂的許緯倫………「生命怎麼如此脆弱」正值花樣年華青春洋溢的人生………「他」怎麼捨得「接她回去呢………我並不特別崇拜她………但我由衷的感到惋惜!………真的! 誰會陪我走到最後………或是孤獨終老一生………
-
●南僑口述歷史記思之五時代遽變烽火移民
一、變局與國難 西元十五世紀後期,是東、西方歷史發展,始生異變與勢力消長的轉捩點。在西方:由於長期吸融回教文化與中國文化都因發展已過了巔峰期,故而停滯不前。特別是在中國,日後更因明、清兩大王朝的自大與保守,文化活力漸衰,領先地位隨之喪失!然而從十六世紀至十八世紀三百年期間,西方文化經過數項重大歷史事件的催化變革,遂而脫胎換骨全面崛起。其後西方的強勢文化隨著西方人的東侵,啟動了人類近代史的「按紐」,也揭開中國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一百多年來的災難序幕。 此一重大的災難性傷痛予中華民族的影響,乃是亙古所未有的,故而清季李鴻章慨嘆為「三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十九世紀的中國,在內憂外患交相煎遞中,非但失去引領東亞諸國的聲望與地位,且已淪為東、西列強鯨吞蠶食的宰割對象。在面對負面變局的痛苦和羞辱中,有志之士慨然覺醒,在「知識人」的領導下,展開一連串的維新變革,諸如:自強運動、戊戌變法、立憲運動,然而此等模仿西方之變革,不幸因保守勢力之頑強、自私;改革措施之欠缺深化與週延;再加上歷史機緣巧合之喪失,終於走向失敗。 由於溫和變革的無成,列強變本加厲的兇殘入侵,中國已面臨「亡國滅種」的深重災難,遂而有極為激烈的「革命運動」之湧現。企圖徹底剷除保守舊勢力,從根本上全面翻新,以重建政治、社會、經濟……等新制度,速求國家之富強。日後的「國民革命」與「共產革命」莫不肇因於此。 不論拋棄傳統,走向西化,或飢不擇食的採用俄化,都是兩條極端之路。企圖在短期間內「畢其功於一役」,或讓「中國人站起來了!」之追求速強的愛國運動,雖有崇高的理想性,但其後遺症是導致國人因共識的瓦解,走向慘烈的內戰紛爭。而數十年的仇視對立,海峽兩岸長期分裂分治,若推源禍始乃是此一歷史災難之延續! 二、東南重災區與金門烽火 文化的失落、國力的衰微,導致中國內憂外患與烽火四起的民族苦難。百年來戰爭頻仍,黎民百姓血淚交織,染遍大江南北。而東南半壁所受苦難尤為深重,浙、閩、粵、台等地兵連禍結,幾乎歲無寧日。而金門島孤懸閩南外海,卻又位居海陸軍略地緣要地,數百年來,一直深受大陸東南局勢變動之影響,也深深地影響台海兩地的角力與互動,而外交的入侵與進據更予金門人帶來極大的衝擊與痛苦。 自然環境囿限,人為的烽火災難,讓金門住民長期陷於窮苦困頓,驚懼不安的夢魘中。卻亦逐漸焠煉出金門人艱苦卓絕,冒險犯難,開拓打拚的志節,亦即勇於接受挑戰,不甘安於現狀之意識。遂而有前期的呼朋引伴,成群結隊的移拓南洋風潮與後期前仆後繼,不計安危避走東南亞的烽火逃生移民。 金門人移拓南洋,時序則可推至十九世紀中葉,「五口通商」廈門開港貿易。此時中國東南沿海門戶大開,與西方商貿、文化漸入全面交流,而東南亞乃西方列強待開發的殖民地有豐富天然資源,又急需大量勞力,廈門港遂成閩南各地通往南洋地區的窗口。金門因欠缺天然深水港灣,大型船舶無法停靠,必須以廈門為前往南洋的「落番」門戶。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期興起的移民潮,除受閩、粵移居南洋影響外,大致以脫離貧困,尋覓生活的「新樂園」為主因。二十世紀前、中葉的避拓南洋則與海盜寇擾劫掠,大陸政局阢隉不安,金門維安敗壞。有關其後日本入据金門,年青精壯者因「走日本」而大舉逃生南洋。日後國共內戰,國軍失利退出大陸轉戰金門,到處風聲鶴唳地「抓壯丁」、「抓兵」亦迫使許多新成年的青年男子,爭先恐後的避居南洋。此期的「落番」已非人人稱羨的「時尚之旅」乃避災逃亡的苦難代名詞。 三、「落番」:一首傳唱一百年的心歌 「落番」、「番客」、「番餅」、 「番仔樓」,這些語辭與場景曾經是金門人生活中的重要部份。標示著一段悲喜交織的社會生活過往,而時至今日已是金門歷史中極為重要的篇章。 我們不禁要問:鋪陳這段為期百年之久的「落番」歷史,其大時代背景固為主要因素,但那是有形的外在驅力,尚有吾人不易窺察與洞悉的無形內在催化力源為何?我們認為那就是「誇示富裕,追求榮耀」的心靈企求。 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人生不朽的成就,即是在耕讀中追求功名,以光宗耀祖,這也是「儒教」思想的一種生活寫照。明清時代科舉體制已趨極度縝密而完備,士子期待的功名利祿,參與科考乃是唯一的途徑。明清兩代金門先賢們力求「出頭天」的榮耀,亦無法擺脫此一網絡,然其努力奮鬥不懈之精神意識已嵌刻在宗祠、廟宇的匾額上,其啟迪垂訓功能不言可喻。在「落番」歷史中,不難看到不同時段的移民,不論是承平安定時代或戰火瀰漫的時期,其前往南洋均抱以無窮的希望願景。期待這趟遠行能在「異域」創造財富、拓展前程。小則可以接濟家鄉親友改善生活;大則衣錦還鄉,大興土木建洋樓、立祠廟,甚或更有意義興學校,教育啟蒙家鄉子弟。凡此追求人生榮耀的形式不一,但其企盼的精神意識與早期先賢們力求從耕讀中脫穎而出的理念是吻合的! 「番客」們當時的下南洋,不論那一時期,歷程的艱辛與高度的風險,以及盤纏的拮据均是可預知的,故而第一代的拓移者,總是那些無力攜家帶眷的「負心漢」,或未成家的青壯男丁。男性人口的大量外移,給當時的金門社會帶來新的困境。男性勞動力的流失,老弱婦孺更須投入生產行列,生活反而更為艱辛、窮苦。「番客」們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長期在「番邦」僑居,卻給已婚的婦女帶來莫大的傷害,許多移民者常是窮困潦倒故而棄妻子、兒女於不顧,唯稍有成者尚知返鄉攜接妻、兒赴南洋共享天倫,或匯款接濟「唐山某」幸渡餘生。然亦有不少人在「番邊」娶「番婆」,全忘了「唐山的家後」,讓妻子長年獨守空閨,孤寂無依,日思夜盼,哀戚終老!真是道盡了「多少南洋落番客,盡是春閨夢裡人」啊!無數的人子在成長中,從來不識「番客」父;或有者,待父返鄉父已窮老矣!如此場景豈不令人鼻酸? 「番客」文化具有多元的面向,悲苦之外乃有光鮮亮麗的一面:許多的「番客」是青少年效法的楷模,內心羨慕的英雄;也是為人父母的乘龍快婿;更是年青女子心儀的白馬王子。衣錦還鄉,富甲宗族鄰里的「落番客」猶如古代科甲及第的「中舉」人,真是風光榮耀,天之驕子! 這樣的社會文化面貌,除了凸顯金門外拓南洋的歷史糾葛外,亦譜寫一段金門人傳唱百年的悲喜交會之歌,它將是史學家筆下不斷詮釋的新題材,更會是文學家寫作時永不絕響之靈泉活水。 四、僑鄉文化內涵 僑鄉文化是當前金門三大文化之一,其形成與演變的情況均與「落番」有極密切的關係。它是金門與南洋地區透過鄉僑為媒介,長期連結互動的結果。其內容豐富而多樣,涵蓋無形的精神意識、生活理念,以及有形的文物器具、建築藝術、地景風貌………等。今日僑鄉文化非但已成縣府標舉文化治縣的重要觀光資源產業;亦曾為「促成金門的近代化發展」作出了貢獻。 茲以下列數點略析其內容面向: (一)新意識:番客們前仆後繼地向南洋、海外冒險患難開拓移居,充分展現了金門人不固步自封、勇於突破創新之開闊寬廣的海洋性格,使小島人狹隘偏執意識,得以逐漸消融化解。 (二)新地景:遍佈大、小金門各聚落的「翻仔樓」,是最具代表性之文化屬性建築。它有別於傳統閩南建築風格。為金門的建築藝術、空間格局帶來新的變革。「番仔樓」揉和了西洋、南洋建築文化之技藝、思維,展現特殊的空間地景,豐富了金門的建築風貌。 (三)新生活:南洋僑匯的大量引進,改善艱苦的島民生活,也是「促進地方發展的主要動力」。經營事業有成者,衣錦還鄉,帶回了南洋富裕的生活,優雅習尚、西化價值觀、追求時尚之風………等,羨煞親友鄰人,引領大眾思想意識的開通與進步! (四)新願景:百年「落番」的歷史中,「南洋」乃是島民多數人所期待的「桃花源」,「南洋客」(或稱番客)也成時代「新寵兒」。在此大環境影響下,追逐財富,脫離貧困,漸成金門人的新風尚。年青人不再安於耕稼艱苦歲月,紛紛遠渡南洋尋覓「新樂園」,父母長輩也鼓勵人子前往南洋發展,期待日後能「光耀門楣」。 五、結論 僑鄉文化象徵金門人敞開胸懷、不自設限,積極向外拓展的意識理念。在百年向外拓展的歷史中,彰顯追求繁榮與進步的願景,它蘊育、啟迪了後代金門子弟奮鬥的動力與方向。 如果說:閩南文化中的生活內涵與建築技藝,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特色;而戰地文化又突顯島民烽火灼身、悲苦逃難的艱困歲月;那麼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說:充滿現代化意念,蘊蓄著追求創新與進步精神的僑鄉文化,和當前金門人主張的突破兩岸糾葛困境,讓「金門走出去!」之價值理念,是吻合的,也是相通的! 註釋 此時發生的重大事件是:文藝復興、新航路探險、宗教改革、民族國家興起、科學革命、啟蒙運動………等。 即一般所謂的「知識份子」,本文摘取余英時先生新著「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一書的新界說,乃因此名詞之用法更具有「現代性」。 前者語見於蔣中正著《蘇俄在中國》一書,後者是中共取得政權,毛澤東在天安門演講用語。 日本入侵中國大陸之際,亦於民國二十五、六年佔領金門至民國三十四年因原子彈重擊,宣佈投降,全面撤退,隨之而結束金門之駐軍。 江柏煒著《金門模範街》二○○六年十月初版一刷頁二。 吳培暉著《金門聚落風情》民國八十五年十月第一版、頁一六四。
-
●浯江詩選 離情依依
──解說員美英父車禍,歷近一週辭世。搶救期間,旦夕伴父,水米未進。父逝,幾度不支。弔唁,女形容銷瘦、聲哀情苦,不忍卒睹。 爸~~~~~啊!爸~~~~~啊!爸~~~~~啊! 清厲長聲劃破四野寂靜,為喚父 一聲回應。 奈何!奈何!奈何! 車輪下人命如蟻 再喚一聲 爸~~~~啊! 多希望聽聞 振振有詞的呼應 奈何 週遭已盡是 詮釋 西歸的聲響 繞棺 舉步艱難 勉力抬腳 彳亍前行 一圈 二圈 三圈 四圈 五圈 六圈 七圈 八圈 九圈 十圈 十一圈 十二圈 卅餘年養育之恩 把屎把尿之情 父兼母職之愛 護幼持家之德 是這樣 蹞步積纍 是這樣 慈父形貌 哀哀子矜 如何明白 門前彎道 竟是 天人永隔的門板 車水馬龍 竟是 通往另一世界的門把 貨車穿往 竟是 扣門的力道 不孝 聲悲咽 喚不回 不孝 情苦楚 杳難見 但進盤飧 但食水米 送父 前行
-
開心北京行
回家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吼!一下子這「五天四夜北京行」就莎喲拉娜結束了!在「首都機場」,我蘊藏著滿腦子的「北京情懷」登上飛機,北京,這個有著豐富歷史、古蹟最多、景點場地都超廣大的地方,北京,再見了! 候機時很自然地和其他友團們又「原班人馬包機到廈門」。飛機上的「餐點」很棒又豐富,非常不錯吃!我們午餐就在飛機上「解決了」。因為要搭三點多的船回金,再上餐廳時間上會很趕,所以每人都退回一份「午餐費」。下了飛機上了車,馬上直奔和平碼頭………。 上船了,看看團友們,哇咧!每個人至少都「多出一個行李」來,大家「滿載而歸」大豐收。船開了,廈門在一陣陣海浪聲、機器聲中漸行漸遠,終至在視線中消失………。 看到「係金ㄟ」的家鄉「金門」了!啊,心中極度興奮雀躍!2月23日年初六,在這「神奇的一天」裡,我們藉著這高科技的交通工具風塵僕僕地奔波於車上、飛機上、輪船上,經歷兩岸三地「早上北京、中午廈門、晚上金門」神奇的一天回到了溫暖可愛的家………。 人生不該只是一味地工作,偶而的休閒、遊樂是必然要的。而在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之後,因著我對開心北京行的溫熱記憶,寫下開心北京行的點點滴滴,啊!「開心北京行」在我腦中、心中已然都編織成 一段段美麗的回憶,永遠記憶深刻,珍藏在我平凡的生活中…………。 餃子 話說年初五這天是我們在北京的最後一天,在這北京的「最後一夜」裡小任把「最後的晚餐」安排在「天津百餃園」享用「餃子宴」。 我們常被字面上的詞兒所騙,又以為是從頭到尾吃餃子大餐。其實不然,可口菜色一道道上,吃得半飽時「主角餃子」才一盤盤「緊鑼密鼓」地端上桌。什麼紅蘿蔔餃、香菇絞肉餃、韭菜餃、高麗菜餃……,如此上了有十盤之多,每盤餃子上都貼著「標籤」,雖說是口味餡料各有不同,但吃著吃著吃到最後也分辨不出什麼味和什麼味了……。 是晚餐廳生意大爆滿,座無虛席。入門處、走道上還有一票票人站著等位置。因為年初五對北京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天,年初五得全家在一起吃餃子。餃子又叫「元寶」,年初五要「破五」吃元寶,年初六開工才會「鴻運當頭」財源滾滾而來。而如果是在自家吃,其中一個要包個「玉米粒」(以前包銅錢,現以玉米粒代替),誰吃到了視同中獎,長輩得再給個「紅包」獎賞,還真有一番吃的期待與趣味哩! 老實說,那餃子「皮薄餡多」還真不錯吃,難怪生意興隆,饕客們也都心甘情願站著枯候位置了! 真言 小任說:北京人因為住在「國都」,就好像台灣人住在「台北」一樣,除了天生的有一種高傲的「優越感」之外,更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北京男人「非常戀家」, 而且戀家的程度很令人感動,他們寧可捨棄高薪也不願離開妻小去外地打拚,不像台灣人喜歡居無定所地往外跑,又特愛做床上運動……(啊,汗顏喔,部份台灣男人該檢討)。他們對家庭都信奉著一個法則,那就是「老婆孩子在一起」的七字真言。 因此小任說當年他表哥初到日本工作時,一天的工資就相當於他在國內一個月人民幣四百元的工資。「好康到燒報」,所以他大學畢業後表哥極力遊說、鼓勵他也前往「淘金」。小任當然是巴不得馬上「插翅飛奔」而去,可他老爸就偏不放行,寧願他少賺也要堅守「老婆孩子在一起」。哇咧,真是太感人了!原來在大陸除了那有口碑的疼老婆把嬌妻捧在手掌心的「上海小男人」外,無獨有偶的如今還有北京這「戀家好男人」。
-
●自然札記42 鷺鷥潭的山杜鵑
翡翠水庫興建以前,上游有處峽谷,稱為鷺鷥潭。它的寬度較碧潭窄,但兩岸山峽聳峙,景色雄奇。 有一年春季,我們到鷺鷥潭划船。潭水綠得發藍,兩岸山峽壁立,岩石的紋理看上去有如國畫的皴法。岩縫中長滿了山杜鵑,這時正值花季,開得遍山嫣紅。碧水、紅花,將兩岸山峽點妝活了。我們划著船在峽谷中迴旋,頗有武陵人進入桃花源的感覺。 上大學時,我們喜歡到鷺鷥潭一帶游泳、露營。那時鷺鷥潭還保持原始,沒有船,也沒有店家。我們都是夏季去的,所以無緣看到山杜鵑盛開的美景。長在岩縫中的山杜鵑,莖很矮,葉子很小,要不是花季,誰認得出它們啊! 翡翠水庫建成後,鷺鷥潭沒入水中,那些長在岩縫中的山杜鵑,大概只能留在回憶中了! 鷺鷥潭已經沒有了 女作家季季寫過一篇「鷺鷥潭已經沒有了」,記述皇冠雜誌為她在鷺鷥潭辦結婚典禮的事,出席的有平鑫濤、瓊瑤、朱西寧、劉慕沙、林懷民、司馬中原、桑品載、段彩華、蔡文甫、魏子雲等二十八人。她和新郎楊蔚在「一個白得最白綠得最綠的幽谷」喝交杯酒。然而,「一九八七年翡翠水庫竣工,北勢溪上游沉入庫底。鷺鷥潭已經沒有了。」道盡人與事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