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深淵
1、 很吵的內分泌。陳年繽紛 遺忘了謙虛和形而上潔癖 以違章建築座落我昂貴腹地 竊取有頻率的幸福和謠言 甚至服膺於社會學集體咀嚼的甜度 2、 手繪測量出長和寬的愛情語彙 巨大的未婚妻。腦葉滿滿是永恆 關於床和空曠的動盪軀體藍圖 親愛的您已死。我將掠奪歸還 重建我們學習平庸和合理的自覺 3、 眼眸有一枚漲潮浮水印 雪將允諾我們的虛實和意淫 春天舌頭咬著不放的十七歲 在失速的感情線左側飛馳車禍 美麗陷陣。因想念的姿勢過於裸露
-
東門是我家
而在電廠圍牆外後側,有一座「王總墓」,是前清男武略騎衛之母暨夫人之墓,墓前有一簡樸四住三間一層石牌坊上面刻有一幅對聯:「槐列萱庭傳孟織,桃開瑤園映萊衣。」墓碑上右邊刻有「乾隆乙卯年」、中間刻「皇清敕贈太安人順城汪氏瑩」及「附葬男武略騎衛樸齋王公」和「暨媳婦受封安人勤慈蔡氏」分刻兩旁,左邊「孫、子定邦立」。墓前一對造型活潑石獅子,依然守護著主人,根據推測「王總墓」的主人是王定邦之祖母暨雙親之墓。據說「王總墓」是葬在梅花蟹穴上,風水頗佳但是明堂前犯煞,即在墓前用石條築成一道圍牆以擋煞,但在日據時代被日軍拆毀做防禦工事,遇流年時易形成煞氣破壞了風水,目前「王總墓」蔓草荊蓁荒莽處處,而其後代子孫散居他方,乏人管理甚是可惜! 走出「王總墓」,回到環島西路轉入右手邊的岔路,名聞中外巍峨的莒光樓矗立在眼前,民國四十一年由軍民同胞共同出力出錢所建成的莒光樓,飛簷畫棟,朱碧輝煌,為建築名師沈學海所設計,仿古宮殿型制建築,佔地二千多坪,是金門新二十四景「莒光遠照」之一。取先總統蔣公「毋忘在莒」的訓示,藉之宏揚光大「毋忘在莒」的意義,而「莒光樓」三字為大膽英雄賴生明所書,早其作為中外來賓簡報場所和心戰中心,三樓則為民國五十五年三月設立的金門縣歷史文物館,陳列金門先賢歷史文物、古玩、書畫以及本縣文化歷史有關之書籍及藏物之處,共計有三百餘件,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曾引起來金外賓絡繹參觀爭睹為快。此番莒光樓經過整修,自是一番不同景象。先前吳萬谷先生詠莒光樓詩句中的:「輕球海飄與空飄,為寄靈犀過海招,:::更上層樓一采風,古今文物燦然豐。」的情景則已成過往陳跡歷史。現在的莒光樓內部的陳設充滿現代意味的廣告看板,早已失去它足以代表金門的實質精神與內涵,雖然它曾走入新台幣裡,成為郵政總局發行量最大的國內風光景點的郵票。 小心翼翼走下石階,左邊是波光瀲艷莒光湖景點,莒光湖的「珠江夜月」是金門舊八景之一,也是金門新二十四景「浦江煙雨」組成的美景之一。莒光湖經過數次的整修,和原來舊有的涼亭、九曲橋等景物和寬泓的湖面與往昔大異其趣,雖然再也看不到水草、水鴨子但也不失湖光水色的一面。就在湖端有兩座鐵皮屋,靠浯江橋的是屬南門里老人會會址,經年看到國旗和會旗在空中飄揚,而另一頭則是浯江老人會會址,白天是老人們歡唱卡拉ok聚會聊天的場所,晚上則是東門巡守隊的隊址。 深夜的守護者、東門里巡守隊 東門巡守隊成立於民國九十二年,目前有八十位自願服務犧牲的義務隊員,由里長蔡祥坤兼任大隊長。巡守隊的成立對於里民的居家安全、協助警方維護治安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午夜時分,寒風冽雨穿梭在東門里的大街小巷,注意可疑人等,防止宵小或異常門戶或協助處理交通或苦勸深夜不歸的青少年或協尋失蹤人口:::等大大小小的事都是隊員們的職責。
-
記微風往事
大兒子今年高三,上個月舉行全國學測,拿到五十九級分,不甚滿意,準備再參加四個月後的指考。 事實上,這些日子以來,他極用功,晚上及週六、日自動到學校─金門高中圖書館看書,看在為母眼裡,自是一份欣慰。然而,也不免想起他小時候走失,至今仍心悸猶存的驚恐畫面。 婚後,租屋中壢,生下大兒子後,舉家搬回金門,外子是軍人,生活起居多在軍中,離島軍人,放假正常幾乎是奢求,我帶著孩子與公婆同住,在狹小的屋子裡,婆媳之間的齟齬,丈夫且不在身邊,精神上的苦悶,讓我更加想念台北獨居而逐漸老邁的父親,我寫信傾訴內心的想念,他的回信總是及時來到。爸爸寫著一手好字,信拿在手中,我有無比的驕傲。 暑假是考季,得參加代課教師甄試,只能利用寒假,帶著踉蹌學步的兒子來台北小住,父親規律的生活不因為我們的來到而受改變,仍是踩著夜色到芝山公園做晨間運動,中午飯後小睡片刻、晚上看新聞報導:::我就帶著兒子,走過車水馬龍的中正路,來到人聲鼎沸的華榮街,看那琳琅滿目、一攤接著一攤陳列吃的、穿的各式商品,有著「重溫舊夢」之感,這一帶,我太熟悉了,大學時期,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即使口袋沒多少銀兩,街還是逛得不亦樂乎,更何況,回金以後,蔚為奇觀的市集,已離我遠矣! 仍是一個壓馬路的早晨,我牽著兒子漫步到鬧區,佇立教堂圍牆外的是販售手套、圍巾攤位,考慮著是否幫兒子買一頂毛線帽。之後,走在文林路上,來到一家文達書局,這家書局歷史久遠,曾經伴我走過青澀年華,定居中壢與金門的這段日子,鮮少到此,感覺睽違已久,不由得細細咀嚼再三!處於「感覺運思期」的兒子,卻是用他的雙手,探索外面的世界,看到書本就抓,文具也抓,我覺得困窘,未再久留,前行幾步,是一家麵包店,販售郭元益食品,每每帶孩子出門,給予最大滿足的,就是─吃,經過麵包店,不能免俗的,非買個麵包不可,為免方才孩子東抓西扯的窘境再現,竟異想天開的將孩子放在騎樓,心想,「拿起麵包,丟下十元」這麼乾淨俐落的動作,只在眨眼瞬息之間,不會有任何問題的。 那一年,天真的我,二十八歲! 當我從自動門奔跑而出,走廊上哪裡有我的孩子?心慌意亂至極,潛意識先衝到馬路,這是一條天母通往台北車站的必經道路,車輛川流不息呀!馬路上沒有孩子的身影,退回走廊,我該順著來時方向,還是重回攤位反方向找尋呢?焦慮地前後搜巡著一家挨著一家的商店,心亂如麻,不敢問人,怕一開口,情緒為之決堤。 我的心情瀕臨崩潰,我的手腳逐漸發軟,此刻,爸爸快來救我,我已處在驚恐之中,看到爸爸,我會哭倒路旁,不在乎別人眼光:::。 偏偏,爸爸的電話通話中。 失魂落魄、手足無措之際,突然,眼睛一瞥,我的孩子就在一個婦人懷中,正急著向此處走來,這天大的驚喜,不可言喻,三步併兩步,飛毛腿似的跑向前去。 婦人說,她和鄰居看見一個小孩邊走邊哭,別人抱他,都不肯,唯獨她願意,給他面紙會自己擦眼淚,設想此刻幼兒的母親一定非常著急,囑咐鄰人若有詢問,就告知方向,便朝此趕來了,婦人說,她了解這樣的心情,緣於有過類似經驗─她的孩子曾經在兒童樂園走失,是兩個大學生協助、陪伴站在原地等候,才讓她找到的。 她,了解孩子走失,母親的心情,也願意回饋幫助別人。 孩子重回懷抱,「感激涕零」是我當時的心情寫照,問婦人住於何處,她說,公公在前面街上賣水果。 為了表達感謝,我到水果店造訪婦人,在那年代,她的公公未曾遲疑就給了我一張水果店名片,且說,他媳婦住在附近的公寓樓上,給了我電話號碼。 幾經搬遷,多少年後,名片已有失落,當我停駐腳步,回顧來時路適時點燈的人,總想表達一份潛藏心中、不曾或忘的謝意時,居然遍尋無著而無從聯繫。 去年暑假,在台進修,一個假日早晨來到昔日街上,不變的依舊是熱鬧的街景,改頭換面的門市,倍覺陌生。呵!時光荏苒又過了十五年,也許已數度易主經營了呢?哪裡有先前的水果店,但我依稀記得位置,進入自助餐店:「請問這裡以前是不是水果店?」「不知道!」年輕的打菜婦女,冷若冰霜的臉孔,說明世風日下「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普遍心態。問了五金行老闆,人倒和善,再問一家水果行,老闆娘鄙夷的神情,好像你是討債公司或詐騙集團派來的,唉!不輕易相信陌生人,已成了現今安全守則必備的常識與教條,只怪每況愈下的社會風氣了。可我是個老師,面對別人嘲諷、質疑的態度與口吻,我有深深的挫敗感! 見著婦人那一刻,興奮、委屈一股腦兒渲洩出來,我淚流滿面:::。
-
三希堂的故事
三希堂名 乾隆御題 「三希堂」原是北京故宮養心殿西暖閣的兩間小房間,清高宗乾隆皇帝弘曆時開闢此室,以收藏其最愛墨寶,即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因此三帖為稀世珍寶,乾隆在無比興奮的心情下,題稱「三希堂」。乾隆並為此事寫下一篇︽三希記︾,記述這三件人間希世珍寶,因緣際會,齊聚一堂的彌足珍貴:「::羲之清風峻節,固促尚;即獻之,亦右軍之令子也;而王珣史稱其整頹振靡,以廉恥自許。彼三人者同族,同時為江左風流冠冕,今其墨跡,經數千百年,治亂興衰存亡離合之餘,適然薈萃於一堂,雖豐城之劍,合浦之珠,無以踰此::。」 ︽中秋帖︾原本貯存在御書房,乾隆時才移藏到養心殿來,︽快雪時晴帖︾自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入宮以後,就一直存置在此。乾隆將此收藏三件希珍的小書齋,題名為「三希堂,就是含有「以志希世神物,非尋常什襲可」的意思。 養心殿自雍正即位以後,才成為清代皇帝平日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場所,殿旁兩側是東西兩間暖閣,西邊的「勤政親賢」閣自雍正到咸豐的幾位皇帝,都時常在這裡召見軍機大臣,會商國家大事。 目前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在台灣故宮。 三希堂帖 歷代墨寶 三希堂法帖則為乾隆皇帝下詔所刻製,內容包含清朝內府所藏歷代名家書法,晉代以來褚遂良等一百三十五位名家法帖,共三百四十餘帖,刻成四百九十五塊碑石。 古人將可供效法的法書墨蹟摹刻在木板上或石板上,以大量傳拓,廣為流布,這種拓本就稱為「法帖」。由於古代法書墨蹟保存不易,流傳有限,所以從宋代到清初,刻帖風氣極盛,學書的人對於楷隸,往往學碑,而於行草,莫不以法帖為圭臬,蔚為帖學發達的時代。 清乾隆十二年至十三年(西元一七四七─一七五○年),高宗勒令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主持一部大型叢帖的彙刻工作。他們從編入︽石渠寶笈︾的內府收藏中,精選了部份法書名蹟,以時代和書家為序,加以編次,由當時鐫刻能手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摹勒上石。帖目的安排如下: 第一、二冊收魏晉人書蹟,以魏鍾繇僅存書蹟︽薦季直表︾冠於首,另外包括了養心殿三希堂所藏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三帖,故全帖命名為︽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簡稱︽三希堂法帖︾。 第三至第五冊收梁、隋、唐、五代人書蹟,如顏真卿︽自書告身︾、孫過庭︽書譜︾、揚凝式︽韭花帖︾均為顯赫名蹟。 第六至第十七冊為宋、金人書蹟,數量佔全帖之冠,其中尢以蘇軾、黃庭堅、米芾最多。宋人書蹟多為詩翰題跋,由帖中所錄,也可見一斑。 第十八至二十六冊為元人書蹟,趙孟頫佔五冊。 第二十七至三十二冊為明人書蹟,含董其昌書四冊。 全帖收書家自魏鍾繇至明末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楷行草書蹟三百四十件,另有題跋二百一十多則,裝為三十二冊,工程浩大,卷帙宏富,為歷來法帖之冠,所以帖末梁詩正等在跋文中自詡說:「洵藝苑之鉅觀,墨林之極軌也。︾ 法帖編次審慎,摹勒、鐫刻及石材用料均十分考究,刻成後,以烏金擦墨拓法搥拓,墨黑如漆,字口清晰,與原蹟相去不遠。乾隆年間拓本只頒給少數王公貴卿,所以流傳極少。以後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及民國初年續有拓本,拓工都不及初拓精良。道光時,在每塊刻石上下加刻花邊,可用以分辨拓本之年代。原石四百九十五塊,現存北平北海公園閱古樓。 (閱古閣(樓)位於北海瓊島西側,四周蒼松掩映,十分幽雅。閱古閣只是一座不起眼的環形小樓。因︽三希堂法帖︾石刻的陳列而被視為書法藝術的寶庫。) 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三希堂法帖︾兩部,一為清宮舊藏,一為避暑山莊所藏,均係乾隆舊拓,殊為難得。今法帖所刻部份原蹟仍藏故宮。 台灣韓光榮教授捐贈淡江大學書法研究室全套三十二冊的︽三希堂法帖︾為清道光年間所拓印、摹刻精良的百餘年拓本,保存良好,以四個原製木箱裝成,每冊由木板裝成封面及底,相當精美,此件為韓教授姑姑韓菁女士(梁實秋先生遺孀)遺物。 離亂浩劫 兩岸貯存 依據故宮那志良曾提起: 三希堂中有三寶::到了清末,也許是民國初年時,王獻之的︽中秋帖︾,與王珣的︽伯遠帖︾被盜出宮外去,宮中只存一希,是羲之的︽快雪時情帖︾,而這部帖,在民國十三年溥儀出宮時,太監把它夾在行李中,打算偷運出去,幸虧檢查時被搜出來,否則故宮裡便一希不剩了。那運出去的二希,後來也查出下落,是在郭葆昌手中。 郭葆昌是袁世凱的近人,袁做總統時,叫郭辦理庶務,庶務是機關中發財的好地方,袁世凱有心做皇帝,想燒一窯有自己年號的瓷器,派郭氏出監燒,袁那時只是想做皇帝,並沒有登基,不敢直接把款識燒作「洪憲年製」,只燒為「居仁堂製」,因為袁世凱那時的辦公處,便是在南海的居仁堂。 這一窯燒得非常好,可與古月軒瓷比美。郭氏擔任這工作,與一般監燒官不同,他實地與工人一同工作,進入窯裡工作。所以對瓷器的燒製,有徹底了解,對他以後研究瓷器幫助不少。後來郭葆昌成為瓷器專家,收藏也多,故宮博物院聘他為瓷器審查委員。 有一次,郭葆昌宴請故宮同仁,談到三希時承認流出去的二希,是在他手中。並說的很明白,將來他去世後,要把這二希贈與故宮博物院,使三希能有延津之合。 郭氏去世後,並沒有留下遺囑要把二希贈與故宮博物院,故宮無憑無據,也不能向他的後人索取。 民國三十八年,他的公子曾把這二希帶到台灣來有意出售,但那時正值逃難時期,誰也沒有精神管這種事,他又拿到香港,這事被中共知道,趕快派人到香港買了去,這二希現在存於北平的故宮。 三希雖是兩地貯存,幸而沒有賣到國外去,將來延津之合,總是有望的。 珠聯璧合 早日實現 北京故宮博物院曾表示,北京對兩岸故宮文物交流的大門一直敞開。希望兩岸故宮能合作,使現存於兩岸故宮的「三希堂」國寶能同時展出,即使是大陸保證借展文物一定會「完璧歸趙」,但台灣仍不放心,兩岸故宮合作也久久無法進展。 三希堂貌 重現故宮 「三希堂」即座落在「勤政親賢」閣旁,由兩間小溫室所組成,每間小室大約只有四平方公尺大小,室內裝潢得極為講究,隔扇是用楠木雕花窗格,格中夾裝透地紗;外間則用藍白幾何形圖案的瓷磚舖地。「三希堂」上金黃的座榻,依窗而設,窗明几淨,一片清幽雅致。乾隆在勤政親賢閣裡,日理萬機之餘,就到這小書齋來,伴著人間三件希寶,悠游古今,浸泳書畫。
-
《浯江詩選》相見歡戲寄洪世斌
我教你時,你少年十五 今年你來看我,你已中年四十五 恍惚間,三十年走過 你頭上還不見飛霜 我卻視已茫茫髮已蒼蒼矣 師生沉澱成朋友 相見時天南地北相訐譙 那年暑日 我身穿運動服被飛機救護車一路送進三總 石頭在急診室電告,你當日立即趕到 此後,你天天自東湖來打擾 擾得我不得不趕快出加護病房趕快出院 出院時,問妻 這身衣服何時買的?紅豆買的 這隨身聽誰拿來的?紅豆買的 請探望我的學生們午餐誰買單的?紅豆買的 你的心意,不必問,是我買的 春節父親忌日清明是你返鄉的日子 年前你扛來一大箱柳丁 害我到元宵肚子裝的還是柳丁 今日你又扛來的兩大箱高麗包心番茄蘿蔔 月底前的菜單 將是泡菜開陽白菜番茄炒蛋紅燒蘿蔔 送你走時,你搖下車窗揮一揮手 剎那,我彷彿回到三十年前的沙中宿舍 是下著大雨的星期天 你赤著腳,披著麻袋當雨衣 (導的,我姊結婚,我娘叫你去給我們請客) 紅豆,那年的你還在嗎?或者那年的我還在嗎
-
松果
來到中山林,乳山遊客中心這邊,因為好久以來都是上班、回家,生活有些無味。和朋友約好到中山林走一走,走著走著,看到裡頭有不少的松樹,上看、下看、四處望望,樹上有未成熟的松果,地上也有掉落的松果,我突然聯想到在雲南看到的松果(或者應該稱作松子),原來他們是如此的「厲害」,綠綠的松果擺在路邊攤上叫賣,我拿起來看看,不太敢相信那真的可以吃,他們說「很好吃」,我還是半信半疑! 再聯想到小時候,記得我常跟媽媽四處去撿「松果」,我不知它們最後去哪兒,媽好像給我的回答是「有人買」,但誰買呢?買這個做何用途呢?真是好奇!天真的我覺得最實用的是「當柴火燒」吧。中山林以前好似常常造訪,機場跑道四周也不陌生,聊著聊著,我談到了小時候也會爬到樹上去摘,朋友故意要我此刻也上去看看,我卻怕怕的說「我曾經從上面滑下來,有點被樹枝刮傷」,所以再也不敢爬了。 走著走著,我突發奇想,這麼多的松樹,怎麼不見「松鼠」的蹤影?說時遲那時快,眼尖的他用手指著高處,我順著方向看去,真的有大發現,兩隻松鼠在上頭悠哉,我實在不太懂,牠們只是出現在松樹上,還是到處為家呢?在金門,我見到松鼠的機會還真是少得可憐! 金門,有些地方變得讓人感到陌生,但有些地方保留下來是好的,不僅可以憶兒時,而且也算是懂得生存之道的人所應為,其實有時「原始」就是尊重大自然,我們本就是大地的子民,不是嗎?
-
毒蘋果
她巧笑倩兮,回眸勾了不知多少男人的魂魄。他以為自己可以倖免,但仍在她甜言蜜語中,毫無抵抗地上癮。 她展示她天使般的笑靨,施展她看似聰穎的語言,她一瓢瓢餵食他無私的讚美,徹底將他馴服成後宮三千,將時間和肉體全然奉獻,忠心等候她隨時興起的臨幸。 她讓他以為,這是愛情。 她得意於對他全然的掌控,只要一些謊言和願景,他就對她心悅誠服。他們徹底享受這樣類似愛情的假象,直到那天,她發現他的身後,還有人守候。 她勃然大怒,責怪他不專一。然而,她保留了她後宮三千的事實。她強詞奪理,她歇斯底里,她蠻橫霸道,她將灼熱的忌妒燒烙在他的肌膚,盡其所能凌虐他的意志。因為相信她曾經給的甜蜜,他摀著口,嚥下一切怨懟。他縱容她當女王,欺騙自己風暴終會過去。 然而,盲點卻是昭然若揭:她餵食他的甜蜜,其實是一顆顆毒蘋果。她將謊言自私包裝成鮮豔欲滴的愛情,餵他嚥下,讓他上癮臣服。她將他視為假想敵,只因他過去的戰績和她一樣輝煌燦爛。將他納為奴僕,他便不會威脅她的美麗。同時,也增加了一項可以炫耀的紀錄:在愛情的戰場,她征服了一個驍勇善戰的將士。而且,他也確實感到幸福。 「她是愛我的。」吃著毒蘋果,他這麼想。
-
東門是我家
記得戰地政務期間某一任縣長為了防範辛苦種下的樹苗被牛羊啃食踐踏而死,造林無由成功,因此下令凡是家戶中豢養的牲畜牛羊等一律送到屠宰場宰殺,違律者罰錢,重則關緊閉,一時之間家家戶戶將所豢養的牛羊送進屠宰場,只見哀鳴四起,血水漂流,屍體橫陳堆疊似一座座小山,甚是怵目驚恐。 還有董林溪中長年的陣陣血水、穢物,加上陣陣的臭氣和滿天飛舞的蒼蠅真叫人退避三舍。屠宰場遷至中蘭後有一段時間是農復會輔導的金城果菜批發市場,現在則在養蚊子。再往前則是「林家花園」,解除戰地後地區土地一片飛漲,前途看好,當時有金主出價新台幣貳億元欲買下林家花園,可惜林家花園地屬林氏祖先遺留之地,礙難售出,如今土地價值已不比往昔。在三、四年前鬱鬱蒼蒼的竹子圍繞著花園,只留下向馬路的一個大門,總讓人有庭院深幾許的神秘感,急欲探究花園中的虛實,茂密的竹林隨著四季的遞嬗變化穿著不同的衣裳,好似絢染在一幅色彩濃稠的風景油畫。花園四周蒼翠繁密的竹林儼然是一座童話故事中的綠色城堡,是東門里值得規劃的景點,很可惜現在已是光溜一片,百年來生長不易的蒼翠竹林旦夕之間被怪手一一剷平,留下的是不搭調的房子,和令人惋惜的嘆息聲,著實令人唏噓不已! 進入金山路、環島西路、北堤路的三叉路口往右是「大橋頭」,而正對面的「愛國將軍」廟整修後氣象煥然一新,守護著過往人車的平安,尤其在深夜時分路過此地,兩盞「雞心」燈火,像在指引人車回家的方向。緊鄰其旁的一幢傾圮的水泥瓦屋處,民國五十七年是金門汽水廠的廠址(如梅汽水廠),生產梅花牌等汽水、沙士和冰淇淋,後來因私自與小金門師部定約銷售汽水,疑似偷漏稅,被查獲而遭罰鍰十倍的罰金,而終告資金短缺,加上經營不善,閒空至今乏人管理,原先的一道圍牆也不復見。此汽水廠緊鄰浯江溪邊,或因為犯路沖,氣場不穩,逢流年時易生意外失財之事,可惜! 湖光山色、巍峨宮殿莒光樓 環島西路的左手邊是一家賣場,再往前斜坡處就是莒光發電廠,民國五十一年,台電撥贈發電機,台灣區水泥公會和台灣區機器公會捐贈水泥及鋼筋而始興建的莒光發電所,當時以三千三伏特高壓送電,專供金城鎮用電之需。目前該發電廠噪音設備頗為完整,但在午夜時分,從電廠穿越浯江溪而來的北堤路房子似有若無聽到來自電廠發電機的引擎微微的震動。現在的民生用電則全由水頭的發電廠總攬其職,莒光發電廠的十一部發電機,經過歲月的摧折僅剩二部可用,本想支援夏興電廠因而作罷,現在已改為轉供電的電廠,因此如果城區停電,則應向莒光發電廠反應,而莒光發電廠再向水頭塔山發電廠反應。
-
勿忘故土,須念親情
─金門縣政府暨縣議會聯合赴大陸舉辦金門同胞聯誼座談會側紀 今(九十五)年(2006年)二月十三日到十九日,金門縣政府、縣議會、台灣金門同鄉會、金門大佛籌建委員會等一行廿五人,在縣府翁廷為主秘率領下,循「小三通」的方式由水頭碼頭出發,航抵廈門和平碼頭,分赴廈門、同安、翔安、漳州、泉州、永春、福州等金門同胞聯誼會,以及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等八個單位參訪,然後再從福州搭機到中國華夏發祥地─河南鄭州,再驅車約四小時到汝南縣拜訪明乘長老,參觀他在故鄉所創建的獨特偉大的南海禪寺。 十三日,我們抵達廈門受到廈門金胞會長顏達成、副會長許伯欽、秘書長李淑萍、翔安金胞會長宋奇盈等金門鄉親熱烈的接待,隨後就驅車前往新建的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會址,開始與各金門同胞聯誼會,進行座談會,每場座談會都非常熱絡,相互交換名片、相互介紹與會人員、互贈紀念品、爭相拍照留念。翁主秘每到一處金門同胞聯誼會,都必須要介紹我們的成員,副議長許永鎮、議員張光海、李沃士、李麗貌、楊應祥、議會人事主任呂清富、秘書陳勵志、組員陳介允、縣府民政局長洪國正、社會局代理局長黃雅芬、縣府課長陳金增、李廣榮、助理員許靜怡、旅台同鄉會理事長洪朱生、黃吉瑜、葉長春、林鴻圖、李國贊、以及大佛籌建委員楊清國、吳金商、黃水英、陳水員、和領隊黃志祥。 翁主秘在每場座談會都做了充分的會前準備,所以致詞生動、輕鬆、幽默而又慎重,即景演說更是一流的功夫,歸納翁主秘的談話,包括: 一、金門縣長李炷烽因故不能成行,他代表李縣長感謝金門同胞聯誼會對金門縣政府的支持,這次分赴各大陸金門同胞聯誼會舉行座談會的目的,除了致表慰問與謝忱以外,重要的是要蒐集大陸金門同胞的反映意見,聽聽各位鄉親的心聲,以提供縣府作為制定兩岸政策之參考。 二、了解金廈小三通為何不能平行交流,目前大陸來金的人數不如預期,金門赴大陸與大陸來金門的人數相差十幾倍,是申請手續過麻煩?還是交通旅費價格過高?了解其究竟,以謀求解決之道。 三、請大陸各方面協助廈門、泉州、福州的金酒專櫃促銷金門高粱酒(筆者聽說金酒定價過高,貴得大陸人想買,而捨不得買),如營運再不佳、不能賺錢,為顧成本,恐遭金酒公司裁撤,那就很可惜了。 四、加強兩岸三地金門同胞會的情誼,協助解決金門同胞的困難,兩岸三地金門同鄉會座談會,今後將定期分區繼續辦下去。 五、加強兩岸三地金門同胞會的各方面交流,協助台灣金門同胞赴大陸投資,為台金同胞爭取優惠權利。 六、衷心代表李縣長邀請各金門同胞返金指教,多多參與金門所舉辦的活動。 座談會中第一代(七、八十歲以上)的金門同胞,對金門故鄉的愛表現得最真切、最熱情、最令人感動,諸如這次座談會發言的三位鄉親大老,廈門市金門同胞會聯誼會的老會長許文辛、漳州金門同胞會創會長唐友平、泉州金門同鄉會創會長林應望等,都曾慷慨發言,情摯意真、感人肺腑,他們的神態表情,記憶猶新。 許老會長希望金門建設成為文化縣,成為觀光經濟旅遊區,兩岸應共同興建金廈和平大橋,共同建設兩岸金廈繁榮區,建設金門成為兩岸三地的中轉站,台灣、大陸的貨物都能從金門中轉,繁榮金門經濟;同時,他表示,大陸赴金門手續辦理困難,建議力求簡化,兩岸交流旅費價格也太貴,建議要設法降低,才能使大陸同胞樂意赴金門參訪,如今廈門到金門三天兩夜的旅費,比廈門到港澳的旅費還高,難免大陸同胞遊興大減;其次,赴金門參訪的人員應擴大,不要只限於金門同胞,其他的大陸同胞也可以申請赴金門,才能增加赴金門的人數。 漳州唐創會長,侃侃而談故事,他說當年廈門市副市長顏西嶽要創辦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一些鄉親很懷念故鄉金門,就問他說要創立金門同胞聯誼會,何時可以帶我們回金門?他說,「人說蜀道難行,我更感到浯路更難走」,他自嘲,母親老早就預料到,所以為他命名西嶽,就是他可以登上大陸西嶽,但上不了金門東嶽。傅錫琪的女婿集美中學校長陳金木先生,他為報陳嘉庚先生栽培他讀廈大之恩,在集美中學教書辦校長達六十年,當他們夫妻在慶祝結婚七十週年慶時,有人問他老人家還有沒有什麼心願?他說,他可以說成功立業、家庭幸福美滿,沒有什麼可以祈求的,但他的心願,念念不忘希望能回故鄉金門一趟,才無遺憾。令人悲嘆的是,陳老抱憾而終,等不到兩門對開,返故鄉省親就往生了。有人說,小小的金門起不了什麼風浪,但當他看到金門日報報導金門縣議會決議,不管兩岸是否同意小三通,議會議員就是要硬闖關了,他以金門為榮,金門已非昔日吳下阿蒙,令人刮目,這項作為,造成兩岸的緊張,也讓他非常感動。唐老會長說,他太幸運了,他已返金門三次,這時候,他有點激動與感慨,語帶哽咽,當他說到,金門發生砲戰時,更是淚流滿面,令人感動。他回憶新加坡會館金門鄉親薛殘白在星洲︿南洋商報﹀發布金門發生砲戰的消息,他三天三夜無法成眠,他肯定薛先生在發布這則消息的時候,臉色也肯定如他的名字一樣殘白;有一次她們相遇談起故鄉事,他寫了一副對聯相贈:「海外兒女勿忘故土,國中父老須念親情」。筆者會後特別拜見唐老,向他致敬意,並請他把這副對聯寫在我的筆記本上作為紀念,並拍照留念(如附圖)。 唐老說完後,張光海議員起立發言,表示聽了唐老會長的一席話,令他很感動,他用閩南語說,「看到故鄉人,目眶就會紅;看到故鄉人,感受就無像」,故鄉的人最親、故鄉的水最甜、故鄉的土最香、故鄉的月最圓。「先人打鼓有時錯」,國共戰爭造成兩岸相隔五十二年,戰爭的慘酷,造成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天倫永離的痛苦,戰爭是不文明的,戰爭是過去的事,今後兩岸不應再發生戰爭,應和諧和平共生。 唐老會長說,林應望是大陸地區發起創立金門同胞聯誼會的第一個人,而林創會長說想起這件事時,頗感自豪,也心有餘悸。他說他對故鄉金門真是懷念,但金門回不去,只好在廈門、大嶝、角嶼到處遙望金門,懷念金門。當年他堅決要發動成立金門同胞聯誼會時,是冒有很大風險的,在那個時候,大陸集社還不很自由,他要發動連署簽名申請成立金門同鄉會,的確給當地政府製造了很大的困擾,好在他是泉州赫赫有名的資深醫生,平時熱心公益,當局也沒敢把他怎樣。他非常感謝金門縣前國民黨部執行長許金龍鄉親,他將這份申請書在金門日報刊載,並代轉給行政院陸委會,如此各方面的努力,才有今日各地的金門同胞聯誼會的成立。誠如我祝賀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成立二十週年慶的賀詞:「福不唐捐,廿年顯揚」,只有先知先覺的犧牲奉獻,才有今日的福報。他肯定許金龍先生對大陸鄉親的貢獻;他強調,金門要靠大陸才有發展,自古就是如此,金門縣政府應多多舉辦活動、邀請大陸第三代的青少年金門鄉親返故鄉參與,增加他們的金門意識,加強聯繫鄉親情誼。他說,今年五月份,泉州與金門航運首航,他還會參加再回金門,會場響起一片掌聲。 這次金門縣政府、縣議員、台灣各鄉親會、金門大佛籌建委員會聯合訪問團,受到大陸官民熱烈的招待,所到之處當地的官員、鄉親都很隆重的歡迎、我們在河南汝南參訪,還有警車為我們開導,這是托明乘長老之福。當地政府官更是認真詳細的報告,當地今後的發展計畫與投資的優惠條件,力邀臺灣、金門同胞赴大陸投資創業。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吉瑜建議: 一、設置兩岸投資平台,協助台商在法律與稅賦的服務。 二、訂立明確的投資方向,或畫定特區讓台商投資。 其他兩岸的參與人員都有些建議: 福建省金門同胞會聯誼會會長陳慶元說,他正在申請三月十號到十二號組團,帶領「蔡襄研究會」(按蔡襄,宋,進士,仙遊人,字君謨,性忠鯁,工詩文)的成員二、三十人赴金門瓊林參訪,建議可否由金門再轉往台灣旅遊,加強兩岸三地的文化交流,發揮擴大的功效。他強調兩岸地緣近,血緣親,商緣廣,應多加強各方面文流,要定期性舉辦交流活動。陳會長也是福建省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最近(二月十四到十六日)連續三天在金門日報副刊發表︿金門文學現況淺見﹀,他對金門各方面的了解,比在地的金門人更深入,他所主持的師大文學院,人才濟濟,上次金門寫作協會在該校舉辦讀書交流活動,他們與會人員有八位學有專精的博士教授與十幾位碩、博士生參加座談,他們的好學敬業,讓我們甚為敬佩。今後地區如要舉辦大型的兩岸學術研討會,諸如閩南文化或朱子學等等的研討活動,交由陳院長去策辦,就可以搞定了。 金門縣議員李沃士建議,簡化金廈往返手續,希望金門人憑身分證就能赴大陸了,避免簽證的麻煩。 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秘書長黃建業建議,金門青年學子夏令營希望在福州舉辦,由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主辦,歡迎海內外青年學子熱烈參與,共襄盛舉。 民政局洪局長報告,金門十月份將舉辦金門水陸法會,希望大陸、台灣的金門同胞熱烈返鄉參與,社會局黃代局長報告,今年世界日在菲律賓舉辦,周大觀生命獎章在金門表揚,歡迎大家組團分別前往參加。 這次座談會充分達到了兩岸三地交流聯誼的目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參訪之旅,本文所述僅是本團在福建省與各金門同胞聯誼會的互動情況,河南之旅另專文報導,最後引用︽金門隨筆︾作者陳臻超先生所撰的︿小三通即景﹀一詩,作為本文的結束,其詩云: 金廈兩岸小三通,閩南民俗淵源深; 經貿互利生活好,文化交流情誼濃。
-
看見
垵湖國小、愛華國小,在我小時候,像眾星拱月,圍繞賢庵國小。 賢庵國小既為本部,自然有其優越之處,像是學校更大、學生更多。我到賢庵國小,常去參加競賽。時約民國六十幾年間,常舉辦語文纇、數學科競賽,比如說,查字典、書法跟作文比賽,以及最無法準備跟預防的抽考。這些競賽,有一大半都在分校進行,極少數假賢庵國小場地。 我常獲得比賽優勝,像是作文,書法則偶爾得獎,考運也特佳,抽考常獲名次。但是,我卻在國小六年級時,最重要的一次比賽,失去光環跟掌聲。 記得當時要舉行校際比賽,要從三個學校中選拔優良選手,代表賢庵本部,跟其他學校競賽。為了準備競賽,導師歐陽文厚先生提早複習、準備,舉凡查字典、心算等等,都在預習範圍。我識字快,辨認部首、注音都較其他同學出色,唯一擔憂的地方是,比賽場地移至我不熟悉的賢庵國小。 至今,我對二十幾年前那件舊事,依舊耿耿於懷。上午,輪到我擅長的查字典比賽了,老師令下,我很快瀏覽考卷,翻查字典,不過,字典卻受潮,十來頁或七、八頁搭黏一塊,無法精準翻到頁次。我越查越急,邊看其他同學的字典,有無翻閱問題,卻見同學們俐落翻動,毫無障礙。 心一急,更難成事,時間結束,居然沒查出幾個字。首善科目滑鐵盧,也影響後續表現,繼而全軍覆沒。從那時起,我就落落寡歡;而平時表現優越,卻在重要比賽失利,也成了心頭的障礙。這些沉重往事,說起來,不過就是一個學生競賽,看似熱鬧滾滾,船過水無痕,卻遺留深長陰影,我後來好長一段時間罹患口吃,這大約就是淵藪了。 口吃一疾,至今未癒,平時演講、評審,看似口若懸河,卻偶爾發作,支支吾吾。這些點滴,隱藏內心最角落,而今查看,鮮明依舊。約莫那是人生最初的挫折,約莫那是最無暇、敏感的心版,一烙印,就長長久久。 只是目前追溯,它們並不喧嘩,只沉默待著,且會永遠待著,成為一個歷程,不磨滅。 九十一年底,我曾經專程拜訪昔日導師歐陽文厚先生,他時職賢庵國小,我去得早,在教室門口待了好一會兒。 老師不識得我,但記得我的名字,客套地說,在報章上讀過我的文章。忘了感謝的話有沒有說出,但,老師是懂得我的意思的,我請賢庵國小同學,掌鏡、拍照。 在走廊等候時,風大,雲朵都掃到西北,木麻黃齊齊扭動腰姿,我望著校門、看著操場,想起國小畢業前,愛華、垵湖、賢庵三個學校的畢業生排排站定,拍下一張長十來公分、寬五六公分的團體畢業照,十來年後,我居然在那張團體照裡,找到我大嫂。原來她跟我同屆,就讀愛華國小。 我也曾奔跑賢庵國小操場,故做瀟灑,心想,賢庵國小的女同學,是否瞧見我的英勇身姿了呢? 而今,我在走廊等待,只希望,能被老師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