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詩意盎然的農耕生活
一畝田地將是資本主義浪潮中最強勁真實的擁有。 當所有物質依賴都必須假他人之手時,農人或許是後現代最富有的資本家。
-
珍惜當下
歲月靜好,都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時至今日,疫情早已過了兩年時間,慶幸的是─目前沒有重大疫情再次席捲,世界也與病毒同存。 回顧這幾年,從怕買不到口罩瘋狂搶買、到按身分證字號排隊買口罩,後來口罩隊、軍民一起投入製作口罩的產業,口罩量才慢慢開始回穩,時至今日口罩已成為出門的必備日常,人口一罩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從每天體溫、洗手七字訣、手機實聯制,都顯示出對抗病毒的防範措施;從搶打三劑疫苗,每天不停看醫院是否有開疫苗門診或診所相關疫苗資訊,注意時間上1922預約平台登錄預約系統,到現在疫苗能有充分庫存,一路走來,我們為生活做了不少改變,對我們來說是小小的改變,面對急遽不斷變化的變異株,感謝守護國門的前線人員、醫護及專家學者,還有感謝自己的努力!讓我們免於嚴重的疫情之中。 如今的疫情緩和到逐步解封,我們能可以到餐館內用吃飯、兩個人看電影可以坐在一起、脫口罩拍照、戶外運動及田間工作免戴口罩……等等,真是感到無比幸福!近幾年來或許是年紀也到了,總有人離開也迎接一些新生,面對感慨、有些不捨,珍惜當下這個領悟深植我心! 近來看到無情戰火的新聞,更覺得和平的可貴!相較之下,我們真的很幸福!多點知足感恩與體諒,珍惜現所擁有的一切,願世界和平!
-
「小南」三首
〈排骨〉 飽足凡夫俗子這半天活力 食,如此重要 要對味要對胃 熱鍋釜裡 茴香五印醋糖胡椒鹽料理 和南方太陽沸騰的熱情 便當盒裡 香嫩腴汁營養 綠葉、紅花和黃珀 手挽手跳起舞 〈小城隍〉──朱一貴 風骨就這麼一付 勇氣噴發的六十天 刀箭藤盾鴨子已四逸 歷史對決笑罵由他 舞台上戲服臨演了皇袍 就義倒數 性情中人、鬼、神 安坐對向古戰場 發酵 從羅漢門蒸餾的醇厚豎旗情感 一片、一片依稀未曾痛落 〈門〉 樹林叉路口,無形的色象 凝凍輝光 撫觸花崗、咕咾塊 名字上升為璀璨南十字星 閃眨 該如何描摹綿延的雉堞 美麗和崇高的詩歌主題 柵欄莿竹或土埆石 鎮守無邊無際的古都 大清日本光復 蔭翳下 該穿行?繞行?才不會碰壁壘 女子中學牆圍 山仔尾坡道敧斜 城池裡外 萬壽亭和山川台 黃金花海阿勃勒簇擁 經界模糊難分 輪聲轆轆風吟樹籟慢跑的人們
-
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 ──談楊樹清、陳慶瀚與吳鈞堯
前言. 近耗費多時撰寫二文,一是〈金門文學的主體性/一個奠基於「總體性」與「現代性」的思考〉;一是〈「我們才是古人」--從現代性略談金門的文學與史學〉,有位好友瀏覽後,長嘆一口氣,說:「寫這種文章,你不是什麼什麼吠火車嗎?自討苦吃。不如寫點單篇實際批評或整體作家論,來得實在。」我默然良久。他接著說:「你談談楊樹清、陳慶瀚,或者吳鈞堯如何?」我說:「你認為我的寫法就不會得罪他們嗎?」他回答:「你算是他們前輩,怕什麼?」這話我聽了不禁哈哈大笑:「前輩就是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他揮揮手,丟下一句:「你只需要跟自己和歷史負責,不需要跟誰負責。寫不寫,隨便你--唉!」他走後,我發了半天愣,最後決定依他的建議,談談這三位年輕輩的後浪作家。不知怎麼,我腦海中先跳出「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這兩句成語。 眾所周知,「知人論世」和與其並稱的「以意逆志」可說是孟子的文學詮釋學及修辭學。「知人論世」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以意逆志」出自《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學者林維杰〈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一文,對這兩種詮釋、修辭學有詳實的剖析。其中提到「知人論世」有兩種解釋立場。一種是把「世」訓為古人身處的歷史環境,且應就古人的詩、書等作品之外來論此環境背景;另一種則把「世」解釋為古人的行跡,且應該入於詩、書等作品之中以考核其行。這裡對金門三位文學「資深」新秀作家的觀察要偏採後面這種。在「以意逆志」方面,又作了兩種闡釋:一是強調讀者與作者之意志的「以讀者之意逆測詩人之志」,一是側重詩人之志意的「以詩人之意逆測詩人之志」。但由於顧及「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的節制,因而志、意的探求最終要回到作家的文本。 另外,在思考行文時,很有意思的,我發現楊樹清、陳慶瀚與吳鈞堯他們三人不約而同地都涉及了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記憶」、「時間」「意識」議題下的「緜延」觀,那可以說是宇宙本體論的概念。 這裡談三位作家的初步也是主軸構想,原來出自我十幾年前的思考,現在自己想來,仍然感到「心有所戚戚焉」,竟沒有時過境遷的問題。 我們且先考察金門文壇這三位在線作家,日後再陸續把眼光擴及其他。 一. 先說說我曾經觀察為金門文壇最具發展潛力之一的楊樹清。我對楊樹清仍保有信心是因為他把現實和文學二者作了切割,這點是優劣互具的,從正面看,他保留了文學區塊及其純粹性。 楊樹清無疑是個早慧作家,國中時代即在金門文壇嶄露頭角。十九歲那年寫出「小記者的獨白」即預告了其日後寫作的路數,即那一而二的記憶與報導--包括散文與報導文學。 的確,楊樹清是一個幾乎可以和「記憶」二字畫上等號的人,他實體、事務性的博聞強記使人不由聯想起阿根廷作家波赫士短篇小說〈彊記者阜內思〉。 波赫士藉著小說敘述者的口吻說「我記得」是個神聖的動詞。他說:「其實我沒有權利講出那個神聖的動詞,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有權利,但那個人已經不在了」,那人就是小說主角烏拉圭人伊雷內奧.阜內思。阜內思對小說故事裡的敘述者說:「我一個人的回憶抵得上開天闢地以來所有人的回憶的總和」又說:「我睡覺時就像你們清醒時一樣」。阜內思背誦普林尼的《自然史》第七卷第二十四章,那一章的內容涉及記憶力,最後一句話是「耳聞之事皆成文章」。 但「耳聞之事皆成文章」或只是文學性的譬喻,前面提到的亨利.柏格森(他也是1927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早就指正過這種錯誤。柏格森認為所謂的記憶,其實並不是事物、意識的累積,卻是記憶的不斷遺忘;即記憶並非加法,卻是減法,是不斷的拋捨而留下來的機制。 但在這機制下,不斷拋捨而遺留下來的事物終究越來越多,記憶或竟是一雙面刃,即成為既恩惠於人卻又削弱人的力量。而不管怎樣,楊樹清似乎自己頗自得於其龐雜而日漸累積的記憶。 「記憶急劇增加的人……。」我經常望著他的臉孔,偷偷忖思他到底是日漸單薄,或日漸豐滿的人呢?因為依柏格森說法,那麼,豈不是記憶每一樣事物,相對下,就表示遺忘更多事物嗎?柏格森又憑什麼,認定遺忘的事物對當事人不重要呢?同樣給了楊樹清恩寵的記憶,相對下,毋寧也給了他某種囿限? 波赫士在〈彊記者阜內思〉小說裡說阜內思記得每一座山林中每一株樹的每一片葉子,而且還記得每次看到或回想到它時的形狀,由於記性太強,他只要想過一次就再也忘不了。他把以往的每一天簡化成七萬左右的回憶,然後加以編號,最後一點對於記性如此強的人不知是幸或不幸:他不會,或者不需要,作純理論的思考;他每一次在鏡中看到自己的臉或手都會吃驚,因為他只能見到殊相,見不著共相;他是個孤獨而清醒的旁觀者,在他滿坑滿谷的世界裡沒有純粹邏輯思維--因為這種思維是忘卻差異,他有的只是伸手可及的細節。果然,楊樹清陷入了某種狂喜與悲傷。 要評述楊樹清,一個窺探窗口是藉助柏格森那幾本涉及時間、記憶、意志、創造議題的不朽之作,如《時間與自由意志》、《物質與記憶》、《創化論》等等,以及他在書中拈出的「綿延」( dur?e,duration ) 觀念,即時間、精神、自由的創造生成意識。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其〈論波特萊爾的幾個母題〉曾順便談及《物質與記憶》這本書,他說:「《物質與記憶》在時間的綿延中說明經驗的本質,其方式使讀者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詩人才是勝任這種經驗的唯一主體。而真有這麼一位詩人對柏格森的經驗理論加以檢驗。」他指出的詩人是普魯斯特及其《追憶似水年華》,而楊樹清在某一個文哲學意涵或說階段來說,或亦足以擔當此一檢驗者角色,那是因為我覺得他是一個隱晦的、廣義的詩人--意思就是他在緜延的「物質與記憶」的時光洪流裡塑造自己的文學意識及歷史,即使其中不免帶著他自己無法察覺的悲哀的色彩,而這種悲哀的色彩毋寧也是屬於詩的,屬於詩人身分的。 (上)
-
我們的綠洲
從何時起,天使花和香草薄荷相偎相依,隨著迎風舞動的百萬心垂掛於窗櫺,讓突然墜落的雨花淋得綠意盎然,彷彿將天空的沉寂灰暗,剎時變得澄澈透亮。 靈巧的金吉拉糖咪發現,縱身一躍跳上窗台,也學我細細嗅聞,眼前這些新來的嬌客,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香氣。我們肩並著肩,聆聽窗外連綿不絕的雨音,輕輕擁抱時光的清氛,猶似雙手一揮,就把憂傷的城市,全化成了雨中,美麗的綠洲。 自從歲末收到學生饋贈的小小盆栽,沉鬱寒冷的冬日,便有了初春微微的暖意。長久以來,因為疫情孤絕封閉的日子,開始綻放燦爛的底色。 恍如去年院落那株枯萎的櫻花樹,在風雨的吹拂潤澤下,逐漸冒長一顆顆青翠的嫩芽,往昔纖巧的枝幹茁壯了,紛紛開出粉色嬌美的櫻花。 學生遇見,抱著他的黑貓齊齊,不忘含笑提點,老師,我送妳的盆栽,記得要每天澆水,偶爾施肥,或者放些蛋殼在培養土上,花才會開得好,長得繁茂繽紛。還有千萬別移進屋,要讓盆栽接受陽光的照射,以及雨水的滋潤喔。 此刻凝望雨窗的倒影,兩隻貓貓不約而同正用柔軟的腳掌,偷偷觸摸窗前綺麗的花朵。看著淘氣靈動的牠們,心想養花植草,原是文人風雅的情趣,怎麼來到如今,竟成了撫平鬱悶的靈藥,跨越物種的新日常。念至此,我和學生,禁不住會心一笑。
-
自主失憶
去年的秋天很反常,竟不像往年一般有如夏天般的炎熱,反而是如同在書中或電影裏頭看到的一樣正常轉涼,這種天氣,則會勾起人們陣陣詩意般的哀愁。而在這光鮮亮麗又肅殺寂寞的季節裡,人們的腦海就宛如樹林旁的池面一般,雖然平靜無波,但時不時的就被涼風、秋葉等激起陣陣漣漪。 有的時候,特別是獨自一人時,我會陷入一種突如其來的記憶回溯,往往都是尷尬、丟臉或失敗的記憶,而這些記憶就宛如春池乍起的狂潮一般,突然湧入我的心裡,那時候的場面、對話都一幕幕重新浮現,激起一朵朵自我厭惡的浪花,逼的我幾乎快要喘不過氣來。 有些記憶是有重量的,而且沉重得讓人難以承受。 其之一 會喚起這些記憶,正如喚起其他的記憶一般,往往都沒有一定的起因。 或許是一段音樂、一種氣味、一張老照片,或許是故地重遊或神遊,或許是某個長相相似的人,也有可能是自作自受,像是在大掃除或找東西時,往往因其他不相干的東西而分心。有人曾經說過,大腦是一間閣樓,我們也會因為在回憶起某個特定的事蹟時,卻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般,把那些痛苦的記憶給翻了出來。 其之二 記憶有形狀嗎?我想沒有吧,但是,記憶確實是有顏色的,而且,不同的記憶,還會有不同的顏色。 假如能真的從腦海中把記憶給取出來,並和原本的事物做比較,我們將會發現在記憶的世界裡所有東西的色調都產生了色差。就像是透過透光鏡來看一樣,快樂的記憶中,一切東西都是明亮的,悲傷的記憶裡,事物是灰濛濛的,越是兒少時的記憶,色彩就越豐富鮮豔,甚至比原本的色調還要艷麗,但也更加片段、模糊。而像那些讓人恨不得能遺忘的記憶呢?你會驚訝的發現,這種記憶竟然像平光眼鏡一般,色調是透明無色的,模樣是清晰無比的。 其之三 記憶到底能不能被一直保存下來,或是能被徹底遺忘,這是很有趣的議題。假如以失億症這點來看的話,似乎後者是比較有可能的。 那麼那些記憶最後到哪裡去了呢?難不成我們腦內,也有某個叫記憶墳場的地方,會把記億自動刪除,還是,記憶其實和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有機體,也有生老病死,也會死亡嗎?那麼,當我們遺忘一段記憶,是否就代表著一部份的我們死去了呢? 當那些記億突然宛若潮水般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時,那是死而復生的奇績,還是是過去的幽靈回來糾纏我們呢? 其之四 記憶是沒有聲音的,至少在我的記憶裡頭,記憶是安靜無聲的。 在回憶的時候,過去的畫面一幕幕過去,但有趣的是,我們對事件的回想往往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的,就好像是在看一部只有字幕的默劇電影,而且還是老電影,我們只需要一點點線索,就會知道劇情的發展和走向將是如何。雖然沒有聲音,但有的時候,某些記憶片段的臨場感還是會特別好,仍會牽動著我們的情緒、我們的心弦,如前所述,我們仍被過去團團包圍著,現在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當我們正視那些記憶,那些來自過去屬於自己的亡靈,我們真的能填補那些心靈上的缺口嗎?或許可以吧,但是,一如茶道的侘寂,梅樹以枝幹歪斜、形狀彎曲而美,石頭以奇怪形狀、雜亂花紋而奇,沒有遺憾的人生真的才是完美的嗎?或許這些痛苦的記憶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那麼,當往日回憶又再度湧上心頭,不妨就把它當作新茶初入口的苦澀,忍耐過去,之後等待我們的將會是淡淡的回甘。
-
呷火鍋
前陣子一群同事請我,他們年紀與我母親相近,除了工作之餘,我們應該是忘年之交,在工作上彼此照顧,在生活上彼此問候。本想說,他們會請合菜之類的地方,沒想到,他們找了一間熱門的火鍋店,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裝潢,例如清明上河圖,例如古文物,還有竹子造景,還播放輕鬆的古典音樂,讓人一進門,就感受到店家與外界的不同氛圍。這間店,我以前就想著要進去吃,畢竟對於一間經常大排長龍的店,雖然我嘴硬不想吃,但內心總想著,有機會一定要一探究竟。 火鍋店的擺飾古色古香,菜單也設計得簡單明瞭,而我點了培根豬肉鍋,其他人都各自點不同的餐點。那家店的佐料、飲料與冰淇淋是無限供應,價位也算是合理公道,也難怪當天同事們要約十一點,而且十一點已經有四、五桌客人坐在裡面點餐了。最誇張的是,到了接近中午,整間店大概算是三十處四個人座位,幾乎都座無虛席,而且還有其他客人陸續進門,然後點好餐在等候區的人也繼續等著。平日有這樣的生意其實很不容易,用完餐後,確實也有如預期的好吃,是一間會想讓人再吃的店。席間,我們也討論到火鍋店的話題,大家都有很多經驗。 有位朋友提到,過往家鄉有許多間便宜火鍋吃到飽的店家,他很喜歡,原因是他家人跟他一樣,都喜歡到吃到飽的地方,畢竟不用多想,只要吃自己想吃的就好,不然吃合菜,還要想其他人喜不喜歡吃,或是有沒有什麼禁忌。一客吃到飽兩個小時,大概眾人吃一個小時就飽了,其餘時間就是聊天時間,可以喝飲料、吃點心,以及吃冰淇淋,然後吃飽喝足,大概也結束當天的吃飯行程。不過現在這些吃到飽的店家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高,畢竟要維持下去,也需要有穩定客源。 另一個朋友則是分享他喜歡吃小火鍋,就像今天一樣,可以一個人一鍋,份量都計算好了,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然後可以有主餐、飲料與其他東西的附加,就算沒有,也可以吃到火鍋。而火鍋有菜、有菇、有肉等,營養素可說相當充足,而小火鍋的價格也沒有吃到飽多,有些小火鍋甚至供應滷肉飯與王子麵吃到飽,當然飲料、冰淇淋也是少不了的,他說聚會吃小火鍋,其實也是件不錯的事情。 我則是跟他們分享前陣子到台南半日遊的中餐,我們吃的就是當地著名的火鍋店,不過,它並不是吃到飽,卻能讓人吃飽,它也不是小火鍋,卻能讓大家可以享受一些小火鍋的基本餐點,當然也有屬於這間店的招牌佐料與餐點。而這樣的火鍋,我以前很少吃,畢竟我自己不吃牛肉,周遭的人多半都有吃,所以共鍋很容易就會相互影響,如果配合我,他們就不能吃牛肉,如果我配合他們,那我也不願意吃那鍋有牛肉煮過的湯底。就這樣,大家就暫時先選擇基本款的豬肉鍋看看,而我們點的算是以人計算的套餐,它另外還有單點與個人的套餐,一餐吃下來,一個人大概負擔約莫比一個小火鍋還有多的價格,但是大家卻能吃的很飽。 而無論是小火鍋、共鍋或是吃到飽,這些火鍋都是人們無論春夏秋冬的選擇。火鍋的發展,應該有一段很長遠的歷史,畢竟把食材放進滾燙的水烹煮,這樣的形式應該在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而吃裡面熟透的食材,或沾醬,或乾吃,都有不同的風味,而鍋底無論是清湯,或是各式各樣的湯底,都能讓人們在追求不同美食的情況下,獲得一個整體性的滿足,而那些好吃的食材,滿足了大家飢餓的胃。
-
銀色之冬
步行堤岸,舉目蒼茫 時陰時晴的午后 斜陽穿透雲隙 投射黑色鵝卵石 在溪流與芒叢間 泛亮幾許陳年舊事 靜時,也曾悠然回首 花香與冬之風情── 找尋迤邐溪床的足印 而庄內那棵百年老榕樹 依然被信奉著; 默默地指引回家的路 濁水溪畔多風 芒花捲起千堆雪 日昇月落,虹橋依然矗立 該回鄉的遊子還在路上 自從白鷺啣起一枚芒絮 銀色便散采成詩
-
美意濃情
落筆完稿,我的思緒還停留在美濃那個南國小鎮。 耽溺一路上太多太美的風景,要前往下榻的民宿時,路已隱沒在沉沉的山色中,導航卻將我們引入鄉間的田壟,只能打電話向民宿女主人求救,還涎著臉問,可否借民宿的爐子煮個泡麵,因為此刻已尋不到可以裹腹的餐廳。 女主人親切地說,如果只是要煮泡麵,她可以煮給我們,廚房還有美濃的特產野蓮,她也可以炒一盤給我們。 走進民宿,餐桌上已擺了一鍋泡麵,裡面還有幾顆飽滿的荷包蛋,另外一大盤青綠的炒野蓮,色香誘人,不僅飽胃,更甘心。 一夜好眠,雞鳴才醒,餐桌上已鋪好早餐,有民宿主人自家種的酪梨汁、自家養的土雞蛋、園子裡的美人蕉……女主人說,如果再晚一點,還能吃到自種的美國櫻桃。 早晨的園子不只被陽光灑滿,更是百草競芳,副熱帶的南國,物候幾乎不受季節更迭的影響,即使立冬依然有夏實可採。 我們又被園中的一草一木吸引,竟忘了自己只是個住客……。 我跟朋友提及這段見聞,朋友對我說,南部不論甚麼節氣,都是這麼熱情啊! 我猜,正是有這樣好好生活的人,才讓美濃成為一方美意濃情的好所在。
-
聆聽春來的聲音
三月伊始,凌晨春雨漫漫,雨如絲綢淅淅瀝瀝落在窗櫺上,天空好似一個大黑鍋倒扣著奏起交響樂,共鳴奔唱春聲,不禁被眼前這幕雨景所吸引震懾,令人心所嚮往。小樹和花草在雨中顯得格外清新,翠綠盎然,欣欣然張開了眼,總給人喜迎春天的希望與憧憬。 此刻,太陽從厚厚的雲層中吝嗇地透出幾縷絲陽光,瞥見一眼筆直聳立大樹,宛如抖落了一身疲倦,挺向藍天衝刺,全身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力量。每逢冬末初春之際,總愛早起漫步到鄰近公園運動,每每遇到迷霧籠罩街景的清晨,清新的空氣令人心曠神怡,深呼吸就能感受到春天離大地不遠。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它正告訴我們:一年的願望應該在春天計畫好,一天之中最重的時間是早晨,帶給人們滿盈期望與美好。轉瞬間嚴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來到人間。 迎面來的腳踏車軋過微溼的道路,前晚襲來一場春雨,美麗了城景,溼潤了久旱的大地。春風正暖,朝陽正好,像似曼妙天使,輕踏愉快的腳步,隨風飛舞光臨幸福時光,意味著一個生機勃勃的開始。年輕人,勇往直前,無所畏懼。人生漫漫長路,需要一步一腳印踩踏,才能從黑暗到黎明,從谷底爬上山峰。小朋友們也脫掉了笨重的冬衣,換上了既輕便又鮮豔的春裝,宛如塗滿了蓬勃的色彩,如幻夢般甜蜜,如烈酒般香醇,帶給大地萬物生命力及希望,盡顯一派生機。 賦歸返家前,懷著好奇的心情,想要用炯亮有神雙眼去細看春天。一會兒,大口呼吸春的氣息,身體不由地輕飄了起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陣陣微風襲來,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暖意入懷。在渾然不覺中,我被春的朝氣所感染,將春的美麗盡收眼底。寒冷的冬天過去了,春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地走向人間,她手中提著一籃春天的音樂種子,正撒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回程中,傳來腳下踏起水花的聲音,真有一種難得的愜意與悠閒。轉瞬之間,不禁讚嘆春天的無窮魅力。每次春時相遇,都有意義。
-
春之聲
如浪湧動的花田綿延成海 悠然是一首歌 尋夢似地趕赴原野 搖曳生姿的波斯菊風姿綽約 春來初綻的花卉 探首凜冽的冷氣團 俯身浣衣的洗衣婦 是鄉里小溪最美的妝扮 石椅上拍衣聲響凝成天籟 那是呵護一家大小無悔地耽溺 溪中白鵝翻掌撥青波 嘎嘎聲呼喚春天 而才一轉身竟是一連低溫冷鋒面 沁冷了室內屋外霉濕氣味 倏忽竟有肅殺之氣 動了干戈的戰爭沸騰了全世界 才發現一抹陽光也無法溫暖五百萬難民 歷史會回望如是黑暗憂傷嗎? 夜幕下的情節鏤刻了砲火的真實 心事再也無法抹平
-
小情詩
蝴蝶 如果,不在莊周的夢裡飛成自己 醒來。睜眼,只為尋一個答案 栩栩然的妳,如彩雲般,小憩在哪一朵夢土上 落葉 春風裡唸唸詩,夏日聽聽鳥鳴 偶爾明月。就寫寫信 當霜紅長長一聲,落款在妳窗台,是當了真的 告白 柳 春草不知為何,也傷著心 可能是灞橋岸邊的你的腳步聲吧 不管青春給了多少,盡是,留不住…… 註: 灞橋--在唐代,親人遠行,都送到灞橋折柳贈別。柳有「留」的音。故稱灞橋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