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 ──談楊樹清、陳慶瀚與吳鈞堯
話說回來,我也觀察到,他對這份時間的體認,日漸浸潤且相當成功地型塑了屬於他一己的文學旋律。在他最好的作品,如早期的小說單篇〈如果我在那裡〉和近年的散文集《重慶潮汐》書中多篇作品--如〈漂流地址〉,其中對人世時間的情智應接處理,十分到位,精準、秀異地表現出情感的真與美,相當難得。 到目前為止,以文學體裁來說,吳鈞堯的寫作成績,以散文最為出色,其次是小說。他的小說水準較為參差不齊。那些以金門歷史人物故事為背景的小說,如《崢嶸》、《履霜》、《凌雲》、《遺神》、《火殤世紀》一類的作品,雖說文字是他自述「一字字刻出來的」,但時而擺脫不了「意念先行」及「有骨架而無血肉」的現代派覆轍。當然也不乏時有珠璣,而我觀察到,凡屬出色之作,都寫得像散文。可見他最能把握的文學體裁是散文;在理、氣二分上偏於後驗的「氣」的散文。 吳鈞堯的散文有骨架格局,又能兼備血肉,頗具靈氣,的確有大家風範,常此而往,他在散文這體裁上必成大器。就像陳芳明勸說林文義專注散文,拋捨其他體裁文本,我也很想這樣勸他,可惜交淺不宜言深,我終究沒有真的跟他開口,以免唐突而冒犯。我只在自己主編的《金門現代文學作家選》收錄其散文,來表示自己的文學史觀,但他說日後仍要寫小說,我也只能樂觀其成,祝福他。 那年,在許水富兄千金出閣婚宴上,遇見吳鈞堯,我忍不住多嘴問他,你和同樣身為作家的太太,寫作時會互相交換作品,給對方意見嗎?他笑笑回我:「不!我們不會互相交換作品看。」我忖思著他的回答。他的作品的孤絕與純粹性,有一部分也許就是這樣子來的,在這一點我為他感到慶幸。 其次,我觀察到,「文如其人」這句話在他身上,有時似乎不大用得上--依其年齡,他過早世俗了些--但除了少部分應酬文,他寫起文章來清新可人,無世俗酸腐氣息;更難能可貴的是,也沒有傷感味。即如他榮獲八十七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散文第一名的〈尋找一個人〉,摹寫過世的母親,全文舖排幽隱,充滿情思,但卻又把這份感情收束起來,毫無感傷的氣息,這份功力著實不容易。無感傷氣這個特點,就可能和他的個人人格特質,其性情相暗通款曲了,他不是未曾遇見人世的大傷苦,就是有足夠的忍情,使得他能夠站在人世的悲歡旁冷冷諦視。以年齡來看,他在現實界偶有媚俗,我更寧願這樣想:他的世俗化,或許有部分是為了平衡、服務於其文學。總之,吳鈞堯有足夠的文學性,足以釀造或說維持著其個人之全體觀的、那讓人擊節讚嘆的文學純粹性的美質。 我個人對吳鈞堯特別留意,是緣自他在2007年12月2日金門日報「浯江夜話」專欄發表《再說黃克全》一文,文中輪述主軸是對我的質疑: 「筆者九十六年十月,趁《文訊》雜誌舉辦重陽敬老活動,與楊樹清、翁國鈞提及黃克全創作『可能』的問題,兩位作家面露難色,對我所說『存疑』、『無法認同』,更可以知道黃克全在他們心中的地位。筆者跟楊、翁兩位述說者,約莫如下:『黃克全的小說充分表現了現代主義迷離、惶惑和無家可歸的困境,這些特質,肇因於金門在戰地的封鎖下,人心跟價值觀、生存感受到壓迫,黃克全尋覓出路的方法,多斷裂跟逃逸。雖然逃逸,卻沒有逃逸的方向,作品洋溢無奈、辛酸跟悲哀。他個人跟金門島,宛如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艦,逡巡大洋,竟無歸處。一個疑問是,黃克全的迷惑、混亂,雖足以表現他的生存困境,但從迷惑到解惑這個歷程,可表徵多數金門人的生存嗎?換句話說,黃克全的創作是否具備"金門性",而能夠成為《金門文學》的代表?』」 我詳讀吳鈞堯此文,一個晚輩、新秀作家願意閱讀並思考我的小說,表示他是有心人。我感動之餘,覺得有責任對他表白心迹,兼回答許多對現代主義有所疑慮的文友,於是寫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回應。我的回答主軸端在表示我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現代主義的作家,其次是我並不想指出一條出路,也並不想代表任何人,我只想代表我自己……。日後我對現代主義有進一步了解,也許可以借此機會再作進一步的說明。 那寫出《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一書的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睩ois Lyotard,1924-1998)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有很獨特的看法。我歸納出兩項。其一是他說一件作品唯有先是後現代的,才可能成為現代的。後現代主義並非現代主義的終點,而是現代主義的初生狀態,而此狀態是一直保持下去的。其二他說後現代狀況就是對宏大敘事(grand narrative,又稱大敘事、元敘事或後設敘事metanarrative/meta-narrative)的質疑與反對。而宏大敘事就是現代主義的主軸,是一種暗帶著進步觀、預設的目的性、啟蒙解放等主導思想、並藉著某種特定形構語言系統的「超越性和普遍真理」之後設敘事。 綜合上述兩種主張,乍看下很弔詭,因為一方面以後現代為現代的一部份,一方面又表示後現代是對現代的質疑。其實這也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弔詭的(paradoxical)。我們也許宜於這樣的思考:現代性和後現代二者的界線並不那麼容易界定。現代(modern)最早先的意義是「現在、當下」(present),現代既有永恆,又是短暫、瞬刻、破碎的,具一體兩面。是的,我個人毋寧也時而游移在二者之間,而拋顯矛盾及荒謬的。王德威曾說過我是現代派作家,但中興大學台文系曾經又以我兩篇小說〈四個故事〉、〈夢外的人〉作為後現代殖民文本教材。我既有目標(現代)又時而表現出惶惑無所築著依(後現代)。所以不妨這樣說:我就是因為後現代,所以現代;也因為現代,所以後現代的。吳鈞堯的確可以懷疑金門人情狀並不如我筆下所言所述,但他如果用現代主義的弊病來質疑我的出路,思路便欠周延,因為我終究是一個無可歸類的、游移在現代和後現代兩端的荒謬作家。李歐塔說什麼是後現代,什麼是後現代?即使是昨天才被接受的,今天便必須受質疑。我不也是這樣?我寧願以隨用隨拋來免除固定化的質疑,因為固定就是毀亡。 我終竟並不想和誰達成一共識,包括吳鈞堯或我自己。吳鈞堯對我的質疑或是對的,但他不宜停留、固著在某一觀點。現代性強制他人聆聽、追求共識,而後現代其自我主體(發言者)也是個聆聽者(客體),追求異議、異質、循環、不停留。李歐塔說異議和共識並非對立,異議是依「共識的延緩」而發生,換句話說,共識只能是暫時且局部的,否則共識唯有壓抑、阻礙、霸凌創造的可能。我也願在這點和吳鈞堯共勉。 (下)
-
海岸線守望
一枚鳳螺尋天際線 吹起沙啞渾厚浪濤 一顆心擁抱海洋及 起伏不定海鷗 如同千江映水月 所有的青春見證 春花如斯漂零 鳳螺無脊椎的狂奔 如岸璧之母於舞鶴港 等冰天雪地歸來 西伯利亞戰俘營 母子如何重逢駝背身影 舞鶴成終戰哭牆 幾根漂流木傷痕累累 擱淺如舟 婦女望著海浪翻轉 曾經飛揚青春掩映 風華正盛容顏 莫懼浪潮奔跑碎裂 她在歲月窰烤中 兀自飛翔雪白鷗鳥
-
淺談現代文學的兩扇大門
內容吸引人 大人在睡前讀一篇故事給小朋友聽,如果內容引不起他(她)的興趣,那麼他(她)肯定會聽得很不耐煩,甚至哈欠連連。因此,如何讓作品的內容吸引人,一直是對作家的一大考驗和挑戰。 然而,文學有大眾文學(又稱通俗文學,娛樂文學)和純文學(亦即嚴肅文學)之分。像三島由紀夫既寫過數量眾多的大眾文學作品(他統稱其為「商業性文稿」,並曾表示不應視之為「文學作品」),又寫過幾十部嚴肅文學作品,各有其粉絲和擁護者。雖然在文學史上,他的大眾文學創作幾乎被忽略不計,且他的嚴肅文學創作之評價要比前者高出許多,但深受他的大眾文學作品吸引的讀者不在少數;而這些讀者由於能力所限,難以一窺他的嚴肅文學創作之堂奧,甚至會覺得那樣的作品太過艱澀,不夠有趣。 相反地,菁英讀者的看法可能大相逕庭:他們認為三島的通俗作品尚可而已;而他的純文學作品則值得細細品味,反覆咀嚼、思索,也就是對他們很具吸引力。英國的文學大師葛拉翰.格林和日本的村上春樹,情況都跟三島由紀夫很類似,他們也都既寫過大量通俗作品,又寫過不少嚴肅作品。但由於他們曾寫過那麼多通俗作品,自然不太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也是石黑一雄會技壓村上春樹摘下諾獎桂冠的主因:石黑一輩子只寫嚴肅文學作品;而且他惜墨如金,運筆遣詞都斟酌再三,文字力道遒勁,猶如刀刻)。 敘述很厲害 法國有個前衛的實驗寫作集團Oulipo(不妨直譯為「潛在文學工場」),其中的成員包括不少文學大師(例如來自義大利的卡爾維諾、法國玩弄文字遊戲的曠世奇才喬治.佩雷克、以及曾寫過一本名滿歐美的「超立體」「超多重角度」的前衛作品--用99種角度和方法寫發生在一輛公車上的同一件事--的雷蒙.格諾)。而法國的「新小說」(乃至「新新小說」)的諸位健將,以及世界各國的「後現代主義」文學名家,他們對寫作技巧的鑽研和錘煉,更是令菁英讀者們欽敬。 但在小眾圈子裡引發熱議的那些前衛傑作,一般讀者卻敬而遠之,因為覺得太晦澀、太沉悶、太玄妙了,是他們普通的大腦所難以徹底消化和愉快接受的。所以,技巧高妙有其優點,可以吸引菁英讀者的閱讀和研究之興趣,但也有其自動篩濾掉在許多層面幾乎都跟不上作品的那些讀者的缺點。 我個人的淺見是:當我們寫作時,只要傾全力經營好開頭和結尾,並且讓自己盡可能貼切地融入角色之中,讓這個角色自然地說話,自然地融入他(她)所面對的特殊環境,做出他(她)的特殊反應,這樣就很不錯了。號稱在現代文學領域裡影響力最大的文豪卡夫卡,他畢生所做的,也不過如是而已(也就是說,他作品的結構並不複雜,他不喜歡耍弄文學技巧;他作品的難處是在於他敘述的內容都相當繁複、糾葛、相互矛盾和充滿了歧異的象徵)。而文評家對他的評價,是遠高於只在技巧方面別出心裁的那些實驗作家的(我就收集過「撲克牌小說」和「塔羅牌小說」等中譯本)。
-
田園之樂
由拔蘿蔔照片為證,於仁哥、慈妹讀幼稚園時,曾經去過舅舅的田園採摘蔬菜,當時腦海裡縈繞著拔蘿蔔兒歌,拔蘿蔔,拔蘿蔔,嘿喲嘿喲拔蘿蔔。 曾幾何時,小朋友現已十多歲了,也將近有十年的時間未曾走訪舅舅、舅媽的菜園,如今未變的是種植綠油、青翠、白皙的格蘭仔菜、湯匙仔菜、小白菜、菜頭……各式各樣家常菜類。舅舅、舅媽含蓄、樸實、真誠、熱情,讓人尋回幸福的源頭,簡單自在。 走一趟田野嗅出著泥土的芬芳,回到家品嘗著蔬菜的清甜,這就是自然風味!
-
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談楊樹清、陳慶瀚與吳鈞堯
楊樹清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阜內思。我閱讀波赫士這篇小說時有兩張臉重疊著,意思是以下的敘述主體可以互喻:「阜內思每次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的臉和自己的手也會吃驚。士威夫特說小人國的皇帝能看到鐘錶分針的移動;同時,他不斷地看到腐爛、蛀牙和疲勞的悄悄的進程。他注意到死亡和受潮的進展。他是大千世界的孤獨而清醒的旁觀者,立竿見影,並且幾乎難以容忍的精確。」莫非凡此種種將使楊樹清感到自豪或感到某種悲劇性的覺知?不,悲劇性覺知既需要殊相又需要共相的思維,而我確信楊樹清和阜內思一樣,幾乎不會,或說鮮少一般的、純粹的思維。他們難以理解「狗」這個內涵(小說裡稱作「共性符號」)包括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個別的狗……。意思是他們不能明白內涵和外延的關係和差別,不了解內涵是唯一,是抽象,而外延是許多,是具體。思維能力不強,是因為思維是忘卻差異,是歸納,是抽象化。楊樹清存活在他的記憶世界裡,在他的文本裡,是偏向「氣」的,即後驗性的存在。他有的是獨特的、一個個的唯一、滿坑滿谷的細節……。 從最好的方面看來,運用記憶、努力不懈的楊樹清也許是個時間總體性的人文主義者,柏格森的「綿延」( dur?晹e ) 觀念涉及很廣,包含了物理科學及人文科學;記憶就是時間、生命的實體,使時間成為生命生成而延續的力量。表面看,楊樹清的記憶主軸是以物體在空間中呈現的數量變化來理解時間,但也許我說不準,也許他的生命蘊藏著旁人所難窺探的什麼,他也具備某一種使生命廣而延之的實體與能力——柏格森的「綿延」是自由的創造意識,就是生命,而物質則是「綿延」的停滯或削弱--但有智慧附著其上,譬如火焰燃燒時有智慧附著其上,即有緜延狀態,燃盡成灰燼即無緜延,即時間的切斷。而楊樹清的記憶、時間足以成為生命創化的根源或力量嗎? 且讓我們繼續予密切觀察。 二. 接著我們來談談有一半身分是文學作家的陳慶瀚。 陳慶瀚素有人文科學家美譽。但在我眼中,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組合的人(這未必是負面的說辭)。我跟他交往是從文學因緣開始。那年,他在高雄義守大學教書,本職是理工科的電機系所,但學校的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委由他安排。有一天他打了通電話到我當時居住的中壢家,說是曾經讀過我的散文集《蜻蜓哲學家》,其中有一篇寫夜裡小販的喊喚叫賣聲,令他印象深刻……。他想安排我去學校兼課。從中壢到高雄,路程實在太遠,我婉謝了他的盛情美意。後來他因緣聚會轉到中壢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所任教,我們自此時有過從。 自從某次聚晤,他告知以其日後終竟是要研究人的意識,我就特別留意他的學知動向。他潛意識朝主觀、主情蘄向,現實卻又主張客觀、主智。後者是科學、前者是藝文。他試圖用科學哲學來統合二者,我常揣想,他不知道有沒發覺自己的矛盾扞格?某一年,他回金門大學演講:「系統篇——一個當代人文科學的方法論」。我拜讀了他的演講稿(PowerPoint)他拈出「方法論」一題,即表示仍然把「系統論」視之為實證科學的,客觀性蘄向,但其敘述的「系統論」卻已隱含「實物中心論」向「過程中心論」轉向的思維。而且有一部分系統歸溯於神秘、未可知者,所以「系統論」毋寧只是一種隨時可作變易的「認識論」而非已成定局的、一固定模式的「本體論」或「方法論」。 我們在交往期間,經常互相交換學知意見,有一回,不知為什麼,我們討論到客觀性問題,彼此間有了歧異。他認定世界有一絕對客觀性存在,我則認為客觀存在性,一者是一矛盾語,即它既經人的認識即無客觀性可言;二者科學恐怕無法認識此客觀存在,因就算有此客觀存在,也猶如哲學本體論上的那「物自身」,是一「絕對」,故無法認知,是一神秘,是一「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為佛教語,表示言語道斷)。所以連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也要說科學是一種形上學,就是這個意思。 陳慶瀚既採科學客觀性及實證論,又要研究人的意識,建議自己指導的研究生研究機器人的美學意識等等,這表示他在潛意識裏堅信時,卻又影綽綽懷疑著前者。凡此種種,莫非可據以窺見陳慶瀚的內在矛盾,其行事頗有宛如左手打右手,他內在悲劇性意思即在此。針對「實在性」議題,我先後寫過〈發現者與發明者〉和〈某哲學斷片〉來向他請益,他表示有一部份同意了我的觀點,但說我仍然混淆了科學語言和科學現實的分際。他這樣回答,問題豈不又回到原點?在我看來,語言陳述就是現實事件的本身之一,二者二而一,一而二。維根斯坦(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1889-1951)的語言哲學說,我們以為我們說的是同一件事,其實是兩回事。我的看法是,我與陳慶瀚各說各話,但不也就各自表述和造就了兩樣現實事件?在維根斯坦看來,一切都是語言,而語言沒有「本質」,沒有一個單獨的共同特徵能解釋所有範圍的語言使用方式。但我說,這或就是語言造成無數繽紛宇宙的另一種意義的「本質」。陳慶瀚說他已把我那篇〈發現者與發明者〉拿給他帶的中央大學資工所博士班學生參讀。 陳慶瀚之所以寫科技詩並非沒來由的,完全肇端於這種不自覺的主客觀存在互相扞格的傾軋和掙扎。他有這種內在矛盾或並非全是壞事,有時竟反而可能給了他超越的力量。 但有時或也可能帶給他煩惱?兼具科學和人文(文學)雙重身分的陳慶瀚,在涉及「記憶」這區塊時,或更要感到左右為難。科學知識和人文(文學)敘事知識的最大差異是後者強調「遺忘」的重要性。科學強調記憶、計畫、客觀真理,強調連續過程但卻又遮斷時間性,展現為一種現代性。人文(文學)敘事知識強調遺忘,既敘述故事又不斷遺忘,每一個故事都有其時間性而不具恆常正當性。而這點是反現代性的。 在科學知識裡,過去的時間是不能遺忘的;文學知識裡,唯有敘事當下的時間不被遺忘--然而卻要隨立隨拋隨忘。 許是科學學知背景的影響,陳慶瀚的文字有著一種邏輯性的娓娓道來。即如他在2019年榮獲浯島文學獎的短篇小說〈四月麥田〉,文字敘述語境、旋律沉鬱而跌宕,文學性十分迷人。他在某次跟我通電話時,告訴我是想模仿我早年的小說《太人性的小鎮》裡的文字風格。他這樣講,讓我覺得金門文學傳承有人,也感到與有榮焉。 再說一遍,他本質上先是一位人文性詩人,但日後卻做了個不得不求「精確」的科學家——殊不知或並無所謂「精確」這回事。所謂「精確」只是彼此協調好的「假定」而已。長期以來,他試圖栓合文藝和科學二者。我有足夠的理由推斷,假如不必為稻粱謀,他日後終竟會專走文學創作這條路的。因為,每逢他講述金門故事時--僻如他曾在我和吳鈞堯面前,講述一個族親長輩夫妻倆人終身互不交談、但仍親契生活的故事——我總影綽綽感到有一個聲音在他身心內呼喚著他。那是屬於文學的聲音。我很祈盼,也很樂意在未來的文學之路還能看見他。 三. 接著且來談談和楊樹清、陳慶瀚同樣是五年級生,但更年輕的吳鈞堯。 根據吳鈞堯自述,他早年寫詩。有一天他突然覺得自己寫不出詩來,詩的五彩筆被收回了,上天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他痛苦地放棄寫詩。從他半被逼迫半自願地放棄寫詩這件事看,顯示出兩方面的意義,或表示他對詩的因緣未到,或表示詩這體裁並無根深柢固地種植在他的寫作生命裡,這點或竟從根本影響了他的文學心靈,使得他的作品沒能和其自身生命作某種牢不可拔的血肉結合,也連帶可能因此使得他產生不了深沉的文學宇宙觀——他主要是針對人事在時間流淌、變遷裡的慨歎。(中)
-
詩意盎然的農耕生活
一畝田地將是資本主義浪潮中最強勁真實的擁有。 當所有物質依賴都必須假他人之手時,農人或許是後現代最富有的資本家。
-
珍惜當下
歲月靜好,都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時至今日,疫情早已過了兩年時間,慶幸的是─目前沒有重大疫情再次席捲,世界也與病毒同存。 回顧這幾年,從怕買不到口罩瘋狂搶買、到按身分證字號排隊買口罩,後來口罩隊、軍民一起投入製作口罩的產業,口罩量才慢慢開始回穩,時至今日口罩已成為出門的必備日常,人口一罩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從每天體溫、洗手七字訣、手機實聯制,都顯示出對抗病毒的防範措施;從搶打三劑疫苗,每天不停看醫院是否有開疫苗門診或診所相關疫苗資訊,注意時間上1922預約平台登錄預約系統,到現在疫苗能有充分庫存,一路走來,我們為生活做了不少改變,對我們來說是小小的改變,面對急遽不斷變化的變異株,感謝守護國門的前線人員、醫護及專家學者,還有感謝自己的努力!讓我們免於嚴重的疫情之中。 如今的疫情緩和到逐步解封,我們能可以到餐館內用吃飯、兩個人看電影可以坐在一起、脫口罩拍照、戶外運動及田間工作免戴口罩……等等,真是感到無比幸福!近幾年來或許是年紀也到了,總有人離開也迎接一些新生,面對感慨、有些不捨,珍惜當下這個領悟深植我心! 近來看到無情戰火的新聞,更覺得和平的可貴!相較之下,我們真的很幸福!多點知足感恩與體諒,珍惜現所擁有的一切,願世界和平!
-
「小南」三首
〈排骨〉 飽足凡夫俗子這半天活力 食,如此重要 要對味要對胃 熱鍋釜裡 茴香五印醋糖胡椒鹽料理 和南方太陽沸騰的熱情 便當盒裡 香嫩腴汁營養 綠葉、紅花和黃珀 手挽手跳起舞 〈小城隍〉──朱一貴 風骨就這麼一付 勇氣噴發的六十天 刀箭藤盾鴨子已四逸 歷史對決笑罵由他 舞台上戲服臨演了皇袍 就義倒數 性情中人、鬼、神 安坐對向古戰場 發酵 從羅漢門蒸餾的醇厚豎旗情感 一片、一片依稀未曾痛落 〈門〉 樹林叉路口,無形的色象 凝凍輝光 撫觸花崗、咕咾塊 名字上升為璀璨南十字星 閃眨 該如何描摹綿延的雉堞 美麗和崇高的詩歌主題 柵欄莿竹或土埆石 鎮守無邊無際的古都 大清日本光復 蔭翳下 該穿行?繞行?才不會碰壁壘 女子中學牆圍 山仔尾坡道敧斜 城池裡外 萬壽亭和山川台 黃金花海阿勃勒簇擁 經界模糊難分 輪聲轆轆風吟樹籟慢跑的人們
-
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 ──談楊樹清、陳慶瀚與吳鈞堯
前言. 近耗費多時撰寫二文,一是〈金門文學的主體性/一個奠基於「總體性」與「現代性」的思考〉;一是〈「我們才是古人」--從現代性略談金門的文學與史學〉,有位好友瀏覽後,長嘆一口氣,說:「寫這種文章,你不是什麼什麼吠火車嗎?自討苦吃。不如寫點單篇實際批評或整體作家論,來得實在。」我默然良久。他接著說:「你談談楊樹清、陳慶瀚,或者吳鈞堯如何?」我說:「你認為我的寫法就不會得罪他們嗎?」他回答:「你算是他們前輩,怕什麼?」這話我聽了不禁哈哈大笑:「前輩就是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他揮揮手,丟下一句:「你只需要跟自己和歷史負責,不需要跟誰負責。寫不寫,隨便你--唉!」他走後,我發了半天愣,最後決定依他的建議,談談這三位年輕輩的後浪作家。不知怎麼,我腦海中先跳出「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這兩句成語。 眾所周知,「知人論世」和與其並稱的「以意逆志」可說是孟子的文學詮釋學及修辭學。「知人論世」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以意逆志」出自《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學者林維杰〈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一文,對這兩種詮釋、修辭學有詳實的剖析。其中提到「知人論世」有兩種解釋立場。一種是把「世」訓為古人身處的歷史環境,且應就古人的詩、書等作品之外來論此環境背景;另一種則把「世」解釋為古人的行跡,且應該入於詩、書等作品之中以考核其行。這裡對金門三位文學「資深」新秀作家的觀察要偏採後面這種。在「以意逆志」方面,又作了兩種闡釋:一是強調讀者與作者之意志的「以讀者之意逆測詩人之志」,一是側重詩人之志意的「以詩人之意逆測詩人之志」。但由於顧及「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的節制,因而志、意的探求最終要回到作家的文本。 另外,在思考行文時,很有意思的,我發現楊樹清、陳慶瀚與吳鈞堯他們三人不約而同地都涉及了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記憶」、「時間」「意識」議題下的「緜延」觀,那可以說是宇宙本體論的概念。 這裡談三位作家的初步也是主軸構想,原來出自我十幾年前的思考,現在自己想來,仍然感到「心有所戚戚焉」,竟沒有時過境遷的問題。 我們且先考察金門文壇這三位在線作家,日後再陸續把眼光擴及其他。 一. 先說說我曾經觀察為金門文壇最具發展潛力之一的楊樹清。我對楊樹清仍保有信心是因為他把現實和文學二者作了切割,這點是優劣互具的,從正面看,他保留了文學區塊及其純粹性。 楊樹清無疑是個早慧作家,國中時代即在金門文壇嶄露頭角。十九歲那年寫出「小記者的獨白」即預告了其日後寫作的路數,即那一而二的記憶與報導--包括散文與報導文學。 的確,楊樹清是一個幾乎可以和「記憶」二字畫上等號的人,他實體、事務性的博聞強記使人不由聯想起阿根廷作家波赫士短篇小說〈彊記者阜內思〉。 波赫士藉著小說敘述者的口吻說「我記得」是個神聖的動詞。他說:「其實我沒有權利講出那個神聖的動詞,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有權利,但那個人已經不在了」,那人就是小說主角烏拉圭人伊雷內奧.阜內思。阜內思對小說故事裡的敘述者說:「我一個人的回憶抵得上開天闢地以來所有人的回憶的總和」又說:「我睡覺時就像你們清醒時一樣」。阜內思背誦普林尼的《自然史》第七卷第二十四章,那一章的內容涉及記憶力,最後一句話是「耳聞之事皆成文章」。 但「耳聞之事皆成文章」或只是文學性的譬喻,前面提到的亨利.柏格森(他也是1927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早就指正過這種錯誤。柏格森認為所謂的記憶,其實並不是事物、意識的累積,卻是記憶的不斷遺忘;即記憶並非加法,卻是減法,是不斷的拋捨而留下來的機制。 但在這機制下,不斷拋捨而遺留下來的事物終究越來越多,記憶或竟是一雙面刃,即成為既恩惠於人卻又削弱人的力量。而不管怎樣,楊樹清似乎自己頗自得於其龐雜而日漸累積的記憶。 「記憶急劇增加的人……。」我經常望著他的臉孔,偷偷忖思他到底是日漸單薄,或日漸豐滿的人呢?因為依柏格森說法,那麼,豈不是記憶每一樣事物,相對下,就表示遺忘更多事物嗎?柏格森又憑什麼,認定遺忘的事物對當事人不重要呢?同樣給了楊樹清恩寵的記憶,相對下,毋寧也給了他某種囿限? 波赫士在〈彊記者阜內思〉小說裡說阜內思記得每一座山林中每一株樹的每一片葉子,而且還記得每次看到或回想到它時的形狀,由於記性太強,他只要想過一次就再也忘不了。他把以往的每一天簡化成七萬左右的回憶,然後加以編號,最後一點對於記性如此強的人不知是幸或不幸:他不會,或者不需要,作純理論的思考;他每一次在鏡中看到自己的臉或手都會吃驚,因為他只能見到殊相,見不著共相;他是個孤獨而清醒的旁觀者,在他滿坑滿谷的世界裡沒有純粹邏輯思維--因為這種思維是忘卻差異,他有的只是伸手可及的細節。果然,楊樹清陷入了某種狂喜與悲傷。 要評述楊樹清,一個窺探窗口是藉助柏格森那幾本涉及時間、記憶、意志、創造議題的不朽之作,如《時間與自由意志》、《物質與記憶》、《創化論》等等,以及他在書中拈出的「綿延」( dur?e,duration ) 觀念,即時間、精神、自由的創造生成意識。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其〈論波特萊爾的幾個母題〉曾順便談及《物質與記憶》這本書,他說:「《物質與記憶》在時間的綿延中說明經驗的本質,其方式使讀者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詩人才是勝任這種經驗的唯一主體。而真有這麼一位詩人對柏格森的經驗理論加以檢驗。」他指出的詩人是普魯斯特及其《追憶似水年華》,而楊樹清在某一個文哲學意涵或說階段來說,或亦足以擔當此一檢驗者角色,那是因為我覺得他是一個隱晦的、廣義的詩人--意思就是他在緜延的「物質與記憶」的時光洪流裡塑造自己的文學意識及歷史,即使其中不免帶著他自己無法察覺的悲哀的色彩,而這種悲哀的色彩毋寧也是屬於詩的,屬於詩人身分的。 (上)
-
我們的綠洲
從何時起,天使花和香草薄荷相偎相依,隨著迎風舞動的百萬心垂掛於窗櫺,讓突然墜落的雨花淋得綠意盎然,彷彿將天空的沉寂灰暗,剎時變得澄澈透亮。 靈巧的金吉拉糖咪發現,縱身一躍跳上窗台,也學我細細嗅聞,眼前這些新來的嬌客,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香氣。我們肩並著肩,聆聽窗外連綿不絕的雨音,輕輕擁抱時光的清氛,猶似雙手一揮,就把憂傷的城市,全化成了雨中,美麗的綠洲。 自從歲末收到學生饋贈的小小盆栽,沉鬱寒冷的冬日,便有了初春微微的暖意。長久以來,因為疫情孤絕封閉的日子,開始綻放燦爛的底色。 恍如去年院落那株枯萎的櫻花樹,在風雨的吹拂潤澤下,逐漸冒長一顆顆青翠的嫩芽,往昔纖巧的枝幹茁壯了,紛紛開出粉色嬌美的櫻花。 學生遇見,抱著他的黑貓齊齊,不忘含笑提點,老師,我送妳的盆栽,記得要每天澆水,偶爾施肥,或者放些蛋殼在培養土上,花才會開得好,長得繁茂繽紛。還有千萬別移進屋,要讓盆栽接受陽光的照射,以及雨水的滋潤喔。 此刻凝望雨窗的倒影,兩隻貓貓不約而同正用柔軟的腳掌,偷偷觸摸窗前綺麗的花朵。看著淘氣靈動的牠們,心想養花植草,原是文人風雅的情趣,怎麼來到如今,竟成了撫平鬱悶的靈藥,跨越物種的新日常。念至此,我和學生,禁不住會心一笑。
-
自主失憶
去年的秋天很反常,竟不像往年一般有如夏天般的炎熱,反而是如同在書中或電影裏頭看到的一樣正常轉涼,這種天氣,則會勾起人們陣陣詩意般的哀愁。而在這光鮮亮麗又肅殺寂寞的季節裡,人們的腦海就宛如樹林旁的池面一般,雖然平靜無波,但時不時的就被涼風、秋葉等激起陣陣漣漪。 有的時候,特別是獨自一人時,我會陷入一種突如其來的記憶回溯,往往都是尷尬、丟臉或失敗的記憶,而這些記憶就宛如春池乍起的狂潮一般,突然湧入我的心裡,那時候的場面、對話都一幕幕重新浮現,激起一朵朵自我厭惡的浪花,逼的我幾乎快要喘不過氣來。 有些記憶是有重量的,而且沉重得讓人難以承受。 其之一 會喚起這些記憶,正如喚起其他的記憶一般,往往都沒有一定的起因。 或許是一段音樂、一種氣味、一張老照片,或許是故地重遊或神遊,或許是某個長相相似的人,也有可能是自作自受,像是在大掃除或找東西時,往往因其他不相干的東西而分心。有人曾經說過,大腦是一間閣樓,我們也會因為在回憶起某個特定的事蹟時,卻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般,把那些痛苦的記憶給翻了出來。 其之二 記憶有形狀嗎?我想沒有吧,但是,記憶確實是有顏色的,而且,不同的記憶,還會有不同的顏色。 假如能真的從腦海中把記憶給取出來,並和原本的事物做比較,我們將會發現在記憶的世界裡所有東西的色調都產生了色差。就像是透過透光鏡來看一樣,快樂的記憶中,一切東西都是明亮的,悲傷的記憶裡,事物是灰濛濛的,越是兒少時的記憶,色彩就越豐富鮮豔,甚至比原本的色調還要艷麗,但也更加片段、模糊。而像那些讓人恨不得能遺忘的記憶呢?你會驚訝的發現,這種記憶竟然像平光眼鏡一般,色調是透明無色的,模樣是清晰無比的。 其之三 記憶到底能不能被一直保存下來,或是能被徹底遺忘,這是很有趣的議題。假如以失億症這點來看的話,似乎後者是比較有可能的。 那麼那些記憶最後到哪裡去了呢?難不成我們腦內,也有某個叫記憶墳場的地方,會把記億自動刪除,還是,記憶其實和我們一樣,是活生生的有機體,也有生老病死,也會死亡嗎?那麼,當我們遺忘一段記憶,是否就代表著一部份的我們死去了呢? 當那些記億突然宛若潮水般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時,那是死而復生的奇績,還是是過去的幽靈回來糾纏我們呢? 其之四 記憶是沒有聲音的,至少在我的記憶裡頭,記憶是安靜無聲的。 在回憶的時候,過去的畫面一幕幕過去,但有趣的是,我們對事件的回想往往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的,就好像是在看一部只有字幕的默劇電影,而且還是老電影,我們只需要一點點線索,就會知道劇情的發展和走向將是如何。雖然沒有聲音,但有的時候,某些記憶片段的臨場感還是會特別好,仍會牽動著我們的情緒、我們的心弦,如前所述,我們仍被過去團團包圍著,現在是如此,未來也是如此。 當我們正視那些記憶,那些來自過去屬於自己的亡靈,我們真的能填補那些心靈上的缺口嗎?或許可以吧,但是,一如茶道的侘寂,梅樹以枝幹歪斜、形狀彎曲而美,石頭以奇怪形狀、雜亂花紋而奇,沒有遺憾的人生真的才是完美的嗎?或許這些痛苦的記憶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那麼,當往日回憶又再度湧上心頭,不妨就把它當作新茶初入口的苦澀,忍耐過去,之後等待我們的將會是淡淡的回甘。
-
呷火鍋
前陣子一群同事請我,他們年紀與我母親相近,除了工作之餘,我們應該是忘年之交,在工作上彼此照顧,在生活上彼此問候。本想說,他們會請合菜之類的地方,沒想到,他們找了一間熱門的火鍋店,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裝潢,例如清明上河圖,例如古文物,還有竹子造景,還播放輕鬆的古典音樂,讓人一進門,就感受到店家與外界的不同氛圍。這間店,我以前就想著要進去吃,畢竟對於一間經常大排長龍的店,雖然我嘴硬不想吃,但內心總想著,有機會一定要一探究竟。 火鍋店的擺飾古色古香,菜單也設計得簡單明瞭,而我點了培根豬肉鍋,其他人都各自點不同的餐點。那家店的佐料、飲料與冰淇淋是無限供應,價位也算是合理公道,也難怪當天同事們要約十一點,而且十一點已經有四、五桌客人坐在裡面點餐了。最誇張的是,到了接近中午,整間店大概算是三十處四個人座位,幾乎都座無虛席,而且還有其他客人陸續進門,然後點好餐在等候區的人也繼續等著。平日有這樣的生意其實很不容易,用完餐後,確實也有如預期的好吃,是一間會想讓人再吃的店。席間,我們也討論到火鍋店的話題,大家都有很多經驗。 有位朋友提到,過往家鄉有許多間便宜火鍋吃到飽的店家,他很喜歡,原因是他家人跟他一樣,都喜歡到吃到飽的地方,畢竟不用多想,只要吃自己想吃的就好,不然吃合菜,還要想其他人喜不喜歡吃,或是有沒有什麼禁忌。一客吃到飽兩個小時,大概眾人吃一個小時就飽了,其餘時間就是聊天時間,可以喝飲料、吃點心,以及吃冰淇淋,然後吃飽喝足,大概也結束當天的吃飯行程。不過現在這些吃到飽的店家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高,畢竟要維持下去,也需要有穩定客源。 另一個朋友則是分享他喜歡吃小火鍋,就像今天一樣,可以一個人一鍋,份量都計算好了,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然後可以有主餐、飲料與其他東西的附加,就算沒有,也可以吃到火鍋。而火鍋有菜、有菇、有肉等,營養素可說相當充足,而小火鍋的價格也沒有吃到飽多,有些小火鍋甚至供應滷肉飯與王子麵吃到飽,當然飲料、冰淇淋也是少不了的,他說聚會吃小火鍋,其實也是件不錯的事情。 我則是跟他們分享前陣子到台南半日遊的中餐,我們吃的就是當地著名的火鍋店,不過,它並不是吃到飽,卻能讓人吃飽,它也不是小火鍋,卻能讓大家可以享受一些小火鍋的基本餐點,當然也有屬於這間店的招牌佐料與餐點。而這樣的火鍋,我以前很少吃,畢竟我自己不吃牛肉,周遭的人多半都有吃,所以共鍋很容易就會相互影響,如果配合我,他們就不能吃牛肉,如果我配合他們,那我也不願意吃那鍋有牛肉煮過的湯底。就這樣,大家就暫時先選擇基本款的豬肉鍋看看,而我們點的算是以人計算的套餐,它另外還有單點與個人的套餐,一餐吃下來,一個人大概負擔約莫比一個小火鍋還有多的價格,但是大家卻能吃的很飽。 而無論是小火鍋、共鍋或是吃到飽,這些火鍋都是人們無論春夏秋冬的選擇。火鍋的發展,應該有一段很長遠的歷史,畢竟把食材放進滾燙的水烹煮,這樣的形式應該在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而吃裡面熟透的食材,或沾醬,或乾吃,都有不同的風味,而鍋底無論是清湯,或是各式各樣的湯底,都能讓人們在追求不同美食的情況下,獲得一個整體性的滿足,而那些好吃的食材,滿足了大家飢餓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