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職場苦中作樂
那一年公司為減少成本建置ERP系統,部份程式委由廠商製作,其他則由公司的資訊中心自寫程式,把這原本完美的系統弄得四不像,結果主任有開不完的會;基層的執行者,除了例行事務、新舊兩套帳都要做之外,還要不斷測試報表,甚且要人工沖帳。 新增的繁雜瑣碎新業務,讓大家的火氣悄然上升,相關的新業務,職權不明時,總有那麼的煙硝味隱隱瀰漫著。兩造雙方大小聲之後,辦公室氣氛格外嗆鼻與肅靜。 就在大家和新系統纏鬥之時,辦公室卻偶爾傳來些奇怪的對話讓大家猜疑起來。 那天,會計提高嗓門問著將要趕去開會的主任:「主任,主任,我等下是要撈『大魚』還是『小魚』?」 「哦!妳今天要撈『小魚』,撈完記得放進我桌面上的『包包』裡!」主任回聲應著。 這段奇怪的對話沖散了煙硝的嗆味,讓大家豎起耳朵想聽個更明白。原來是財務組要測試新系統的報表功能,程式理有「大於」或「小於」的條件設定,主任要組員們把抓取的資料存到她電腦桌面上的「檔案夾」裡! 那天午休完,主任要去開會前,跟出納小邱討論報表的事。兩人一陣耳語之後,主任喊著交待:「等我進去開會後,妳再去跑!慢慢跑就好!」 小邱問:「那要跑到哪兒?」主任跟小邱比了個手勢就趕忙開會去了。 此時一群人精神又來了,豎起耳朵想著:「怎麼?要小邱跑去哪?小邱現在是懷胎六月的孕婦耶!」一問之下,才知原來是需要往年一大堆資料來測試新系統,報表要「跑」很久呢! 還好,新的系統有新的術語,加上「省字主任」,無意中製造出不少的妙事與「笑」果,讓我們在繁忙業務的挫敗與疲憊中可以莞爾一笑,也算是苦中作樂一場。
-
充滿年味的壓歲錢
從小到大,直到沒有資格領壓歲錢的那一年,我全然不知道壓歲錢的由來,也就在無法再領壓歲錢的那一年,才明白壓歲錢的由來。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時稱「壓崇錢」、「押歲錢」,宋、元以後,春節被定為正月初一,春日散錢習俗於是演變為長者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民國時期,長輩則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作為壓歲錢。時至今日,每到除夕,父母就會給子女們壓歲錢。 至於什麼時候不能再拿壓歲錢呢?一般而言,滿十八歲或是已經會賺錢的人,便是過了拿壓歲錢的年紀。想來也有其理,都已經是個半大不小的成年人了,怎麼好意思再拿長輩的紅包呢? 不過,我們家族在我升上國一的那年,除了還可以繼續拿外公、外婆給的壓歲錢,其他長輩像伯叔、姑姑,或是舅舅、舅媽也不再給壓歲錢了。頓時,壓歲錢消失了,紅包的「收入」也變少了。 後來聽媽媽說:「由於親戚彼此都會給對方的孩子壓歲錢,拿來拿去,好像就是這些錢乾坤挪移,為了省事,於是決議不再給壓歲錢。」我了解長輩的用心,但從此有股莫名的失落感。 記憶中的兒時,每到過年最期待的是吃團圓飯以及拿到厚厚的壓歲錢。吃團圓飯的喜悅,並不在於菜餚的豐盛,而是家人團聚時的幸福;至於拿到厚厚壓歲錢的興奮,則常會讓我晚上睡不著覺。 因此,我總認為最有過年味道的便是壓歲錢,只是,當我不能再拿到壓歲錢時,原本的期待心情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隨著期待的心情消失,年味似乎也快不見蹤影了。 如今,自己已成家立業,沒有人會再給我壓歲錢;不過,為了不讓年味消失,除了給長輩紅包,我依然會繼續給孩子壓歲錢,希望在孩子的成長記憶中,壓歲錢沒有缺席,年味也未消失。 如果想要讓過年充滿年味,讓孩子感受到年味,除了團圓飯,就屬壓歲錢了。
-
小小館 大大好-參訪金門睿友文學館
在網絡讀電子報,讀到金門碧山的「睿友文學館」開幕,我們尊敬的金門扛鼎資深作家陳長慶擔任館長。這一趟到金門參加新書聯合發布會之後,我和瑞芬對小侯說,我們到金門睿友文學館參觀一下吧!那天中午我們約莫一點抵達,睿友文學館大門緊閉鎖上,隔壁的小賣部也沒人,只是掛著「照常營業」的小牌子,小牌子上還寫著每天開放的時間。我們有點失望,只是在外面看了看金門寫作協會理事長王先正老師策劃的作協會員作品展的宣傳海報,小侯就開車載我們離去了。 每一次到金門,只要時間來得及,我們都會到金沙鎮的長青書店探望金門資深作家陳長慶兄,談幾句,照照相。陳兄很客氣,每次都沖茶招呼。這一次陳兄的精神不錯,氣色也特別好,與以前完全不同。想必經過了一番調理,身體的健康大有進境了。12月14日,我們一起參加了「璀璨金門‧人文薈萃」聯合新書發表會,二十三本新書一起發表,其中作者來了十五位。文化局佈置會場的員工,將前兩排的座位都貼上了名字,我找我名字時赫然發現陳長慶先生的座位就在我右鄰。他出版的新書是《島鄉往事》。我把一本我的《金門老家回不厭》送給他,還對他說,明後天會到他書店拜訪他。 說這些,沒錯,一定有什麼關聯吧!是的,我們到碧山的睿友文學館撲了個空,小侯就驅車載我們去看望陳兄。 甫坐下不久,我就將我三本新書《金門老家回不厭》送給陳兄,我說,書擺在你的書店,有朋友需要您就送吧!那麼巧,陳兄就問我們有沒有到睿友文學館看看?我們說,剛剛去,沒開啊!陳兄聽了很驚愕,說睿友文學館天天都開門的,可能你們去的時間正好遇上他們外出吃飯吧!他撥了一個電話給管理文學館的館員張麗,還建議我簽署一本我的新書給她,他隨即抽了一本我剛剛帶來的讓我簽名了,他怕我寫錯,告訴我「她是弓長張,美麗的麗。」臨走前,陳兄還送我一份《阮的家鄉是碧山》的介紹單張,宣傳單張編印得很全面。讀資料,才知道「睿友」兩字的來源,原來陳睿友真有其人,他是生於1867年的陳氏第17世子孫,曾隨大人南下到新加坡經商謀生,深知沒有文化的痛苦,其子女繼承父志,於1934年委託鄉親陳德辛建築了此睿友學校弘揚教育。學校於1936年竣工,迄今已經有八十餘年的歷史了。2006年被定為金門古蹟,2018年掛牌成立「金門睿友文學館」,長期展示金門作家的文學作品,讓海內外讀者了解金門的文學成就。 坐了一會,我們再度出發。 車子還沒停定在碧山的金門睿友文學館前方空地上,遠遠就看到文學館前有個女生站著,似乎在迎接我們。她應該就是館員張麗吧!看來是位文學愛好者,否則不會來這兒管理。一個小小文學館,一般的工作人員,如果沒事時會很無聊,度日如年,愛好閱讀的,則不同,可以在無事忙的時候看書;有大批人來參觀和舉辦活動時就會忙著接待,就會很忙碌。我們下車後,女生走上前來為我們拍照,還與小侯輪流與我們合照留念。雖然是冬季,但是日氣溫不低,太陽明晃晃地強烈照射下來,我們幾乎睜不開眼,但照還是照了。我們遞名片後,女生也遞名片給我們,正是睿友文學館的館員張麗,我將簽了名的《金門老家回不厭》遞給她,她顯出無限的歡喜。 走進館內,頭等大事是在打開的來賓簽名簿上簽字,我、瑞芬和小侯都簽了。接著,我們慢慢欣賞滿檯的金門作家出版的書。自從王先正老師當上金門寫作協會第五、六任理事長後,不遺餘力推薦會員出版的著作,我就在他的書《浯江歲月》《書寫金門》《聽見金門》讀過他好幾篇介紹金門縣寫作協會會員著作的文章,資料性很強。眼下這個金門縣寫作協會會員作品文學展,由他策劃,正是首選人士,不作第二人想,那正是他平時蒐集資料、書寫文章的「現場實物」化、「三D化」啊!走到後壁,看看牆上掛著的一幅鑲著框架的字體密密麻麻的介紹,赫然就是王先正老師寫《浯島傳承與印記─金門縣習作協會會員學經歷暨著作簡介》,內容非常詳盡。這是王老師的拿手,也是他的絕對優勢,不能不佩服,也不禁對他肅然起敬起來。文壇很需要這類大公無私的有心人。目前我們見到的大多數是標榜自己、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人,他們在微信裡天天發宣傳自己的東西,就缺乏默默做事、充滿大愛的文壇保姆。王先正就是這樣的金門文壇保姆。 小侯向張麗介紹我們是甲政第的後人,我也指著書中有關的篇章談了幾句。張麗走出去,一會就端來三杯咖啡,還有一兩碟盛上小餅乾貢糖之類的小點心。我走到右鄰的小賣部看看有什麼東西賣,小舖很小,但五臟俱全,明信片、書籍、工藝品、手袋、衣服……我問有沒有小孩子衣服賣?女鋪主說沒有。女鋪主看來很有文化,熱情招呼,告訴我部分東西是二手的。接著我自我介紹一番,談起了香港的近況……。 坐了好一會,喝足了咖啡,走出文學館,竟然看到寫過《兒子的大玩偶》的台灣作家黃春明寫的雄渾蒼勁的《阮的家鄉是碧山》七個大字鐫刻在一塊長形花崗岩石上,背面則是金門資深作家陳長慶以閩南語寫的力作《阮的家鄉是碧山》鐫刻在一塊碑石上,都髹上紅色,真是力透「石」背,壯觀好看。作家題詞,就該乘他們健在,不是嗎? 金門縣文學館規模不大,但兩位名家題詞,所有金門作家,不分名氣大小,不分派別,不分流派,一起展示,這在香港可能嗎?而金門縣的人口只有香港的一百分之一啊(香港700萬人口,金門7萬人口),能不說一句「大大好」嗎?
-
一碗月子餐
十四年前的事你記得的會有多少? 今天帶著兒子到街上買衣服,一踏進店家女店員便親切的和我們打招呼,她問我還記得她嗎?一臉疑惑的我回答說沒什麼印象欸,她說她和我住同一個村庄是票弟弟的老婆,我們曾經在同一間產房我還送過一碗月子湯給她喝,可是問了孩子大小後很明顯地確定彼此的孩子不是同時間出生的,可是對方一直堅信說她見過我,問我說是不是有姊妹在同一個時間生產。我想了想是有啊!我的小妹生產第一胎的時間和她的時間是相符的,所以十四年前在妹妹生產我去產房看妹妹時也繞去產房看過了她讓她一直惦記掛念到現在,所以雖然僅此一面之緣她也深深的牢記住我的面孔。 這種在電視中才會出現的感人畫面在現實中竟然活生生地就上演了,而且故事中的主角就是我本人,真的讓我有一種不可置信的錯亂。是一個什麼樣的因緣巧合讓我不經意的一個動作竟讓人感動不已而且牢牢記在心中? 我是個粗線條沒記性的人,出了店門後為了這件事我還專程打了電話跟妹妹確認是否真有這件事以免胡亂成為被感謝的對象。 妹妹說當年她生產的時候我確實是有去隔壁產房看了對方,只是因為我認識的是對方的老公所以知道他們在同一個時間生產才會順道也帶著月子湯去看她們。因為對方說在金門沒什麼朋友所以才會一直記得我在她生產時曾經送給她的這碗月子湯,這樣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卻能讓一個人記在心裡十四年真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原來電視中上演的情節在現實中真的會出現。 很高興能親身經歷這樣一件溫馨的故事,很高興這樣溫馨的故事是陪同兒子購衣的時候發生,兒子全程看著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看著媽媽當年一個小小的舉動但卻讓一個人深深的感懷在心裡,對於媽媽貼心溫暖的舉動在多年後獲得的回饋也看待在心裡,對於我們來說人間有愛只要我們願意付出不求回報,這世上也會有人會認真地看待你的用心,在二○二○年的第一天就有這樣好的事件發生真的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 善的循環多麼美,人世間的美麗不就因為我們多了些愛多了些熱情嗎?這樣有溫度的事是一件多麼讓人感動愉悅的事。從今而後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付出一定會有更多美的事能讓你感動的,二○二○年我們一起對於身邊的人、事、物多一點的關心和付出我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會因為善的循環愈來愈好的。
-
煙火
夜空中的煙火散開,如繁星般墜落後即消失,如同燦爛的愛情煙花,曾經開的如此迷人,在消失後只剩那腦海中的印象,深深刻畫。 KTV裡嘈雜思緒也紛亂,點著一首又一首的歌,喝著一杯又一杯的酒,聊天的聊天、唱歌的唱歌,歌一首接一首的播著,友人點了那首十年,又悄悄勾起那個回憶。 有的時候,不經意的聽到那樣的歌曲,你會想起曾經的過去、曾經的回憶、快樂的風景、悲傷的場景,因為生命的旅途不盡如意,有開心也會有失落,有幸福就也會有悲傷。 那個男孩點了那首歌,她聽他唱著那首十年,聽的是苦澀,聽的是難受,所以那一夜她喝了太多,世界太過旋轉,朋友開著車送她回家,確認她安全後方離去。 總是在嘈雜的人群裡笑著,在寂靜的夜裡才特別清醒,那不是屬於自己的愛情要不得也不能要,只因為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他是那樣的遊戲人間。 那一年和他一起去看跨年的煙火,在人群擁擠中,他說了聲「我喜歡妳」,還來不及反應的她楞了楞出了神,他牽起了她的手,在煙火結束以後的人潮裡,他們沒被人潮沖散。可是煙火結束以後的天空,灰濛濛的,送她回家的路上,兩個人手拉著手,是夜晚太讓人迷醉,而跨年夜裡那未曾停歇的煙花,點綴著浪漫,這初始的甜蜜,甜的叫人化不開來。 「懷抱既然不能逗留,何不在離開的時候,一邊享受,一邊淚流。」手機裡播放著這熟悉的旋律,她又想起他。 那個情人節的夜晚,他說工作很忙今天沒辦法見面了,她想著到街上走走,走到某間餐廳外,卻看見熟悉的身影,與另一名女子正親熱的一起用餐,桌上還擺著一盒粉紅色打著蝴蝶結的禮物,走進餐廳,跟他和她打了聲招呼後離去,什麼也沒有戳破,他訝異的眼神和十指緊扣的兩個人,便足以結束這一切。 這夜晚突然變的好寒涼,她笑著流著淚讓世界一切朦朧,突然很想去看煙火。熟悉的路似乎也變的陌生,怎麼走也沒有盡頭似的,一旁的車來來去去,路上的行人也成雙成對互相依偎。 夜裡的河濱很涼,她拉緊了衣領,吹著風讓自己醒醒,發了照片訊息給他,祝他情人節快樂,手裡拎著方才去便利商店買的一袋啤酒,她敬自己,與戀情告別。 男孩始終沒有追出來,也不再有任何回應,於是她退出了有他的世界,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看煙火,她的世界依舊運轉,差別在於沒有他再哄哄她開心,三不五時逗她笑。 今年的煙花燦爛依舊,那首十年也總是被播放著,唯一變的是,她變的更獨立了,一個人可以過的更好、一個人的時間更為自由了、不屬於自己的愛情,終究還是溜走。 夜裡,坐在河濱看煙花,小小的煙花綻放著,如此絢爛繽紛又容易逝去,如同那愛情,曾經燦爛如花又捉不著忘不掉。 KTV裡眾人笑鬧著,一旁的男子點了一首告白氣球,望著她,在眾人的鼓噪中落座於她的身側,朋友笑著今天可別再喝多了,在眾人的喧嘩中,她的心裡靜靜的,卻起了些漣漪,一圈圈迴盪開來。 今天的挫折或失去總會難過與失落,可是人生就是這樣處處有風景,上天為你關上這道門,必是為你另開了一道窗,換個心情,打開窗吹吹風,繼續往前走,不要太過執著於過去。 有一些人錯過了就不在,有一些愛情,卻正在開始悄悄萌芽。
-
元宵節
正月的十五是元宵節,穿越過人潮,每年在點燈的這一天總要去看看花燈,若太忙了抽不出時間,那幾天總是要去燈會走走看看。 從小到大最常吃的就是紅紅白白的湯圓,薑片加上紅糖水上去煮一會,再將湯圓煮熟,滾滾的冒著水氣,看著湯圓在水面上快樂的漂浮著,就知道可以準備開動了。 如果煮的是有餡料的湯圓,市面上目前有很多種口味可以選擇:花生、芝麻、鮮肉、抹茶、連珍珠奶茶口味都有,但唯一僅偏愛芝麻湯圓,因其內餡已極為甜蜜,所以也不再煮紅糖水。 現在自己買上材料,跟孩子一起動動手指頭,不一會兒便能搓出一盤湯圓來,自己手作的也不愛添加色素,純一色系白的湯圓,但孩子們總能弄出些樂趣來,大的小的、造型的、自己包餡料的通通都有。前陣子外子用家裡現有的材料,作了地瓜湯圓,可想而知是非常搶手,咬一咬還能吃到地瓜的顆粒,不一會兒孩子們便分食完畢。 媽媽總會搓湯圓拜拜,拜完以後那些湯圓再熱一下,又是一碗鮮呼呼的好滋味,久久吃一次倒也是非常滿足。 說到元宵節就想到寒假作業總會有一項:燈籠製作。 以前為了這些東西而傷透腦筋,最後究竟怎麼完成的也不太記得,於是每年燈會時,看著大大小小孩子們的作品而讚嘆。孩子們好厲害,創意無限手工也很強,小的時候對於這些手作物品倒是比較沒有想法,換作是現在或許也會作多方的嘗試。 任何的物品都有它發展的可能性,只是在於你有沒有去發掘其中的奧妙,其中個人的興趣與發展方向也是引領事物的很重要關鍵。 元宵節就算不看燈,也愛看著村子裡的紅紅燈籠,串著各家戶,就像串起了一個村子的向心力般似的,真的很美,尤其是在日夜交際的時候。 孩子們放著沖天炮、水鴛鴦、丟著甩炮放著小煙火,隔著一個湖,不一會兒是南邊放起了煙火、又一會兒北邊也放著煙火、大家伙兒輪流著,這邊放完了跑去補貨,那邊兒的又放了起來,天空倒是忙碌的很,在這樣的湖邊賞著煙花,微風輕吹柳樹也搖曳著,好是愜意。 燈會就忙碌了,發放著小提燈、一旁還猜著燈謎,孩子們的手上也提著燈籠,人潮穿梭來去,各式精巧作工的燈籠與配合著的佈景,熱熱鬧鬧的小過年,就這樣也熱熱鬧鬧的過去了。 無論何時,享受生命裡精采的這一刻總是必要的,在生命刻劃下的印記中,快樂與悲傷是同樣會留下痕跡,如同綻放在夜空裡的煙花,雖然燦爛一瞬,但畫面已深深地印在心底。
-
差別與差距
夜裡睡不著,比起翻來覆去的迫使自己入眠,我寧可起身沉澱這分浮躁。我將頭靠近窗邊眺望,因為近視眼前的景皆成糊,如一團團霧氣繚繞著房和街,其中又參雜著點點閃爍的霓虹;我不來由地突覺感嘆,腦中開始回朔起過往生活點滴,與近來社會發生的種種事件,兩者的碰撞、相互地爾虞我詐,使我再次感至一陣煩心,我立即闔上眼,為了忘卻這分焦躁,亦或是為了逃避這些不順己意的風氣。這次閉上眼,即沉沉入夢。 順著對方心意說阿諛奉承的話,容易使人高興;而忠誠正直的話聽來不順耳,容易觸怒他人。我不針對任何事件和言論做評判,因為這僅會引發更無謂的爭執與口沫戰,有時偏好單方面的「分享」,不願接收對方的「灌輸」,而我的分享並未渴望說服任何人,而僅是傳達我的感受,讓更多人知道,生活不只是一個舒適圈的環繞,一定會存有各式不同的意見與想法,而且世界存有比認知更巨大的團體與人群,當人們自認是社會的核心、順流於「大多人」認同的風氣,絕不代表此為真理,任何人也無需遵守這「無形」的主流。不知道每個人對於「台灣人」有什麼印象?又有什麼想法?而「金門人」是否又與其有差別?這些疑問並非突然顯現的想法,而是我自幼就有的疑問。 所有人對這些問題皆會有各自解釋與答案,而我將「金門人」視為對這塊土地的認同,我並不希望被歸類為任何地區的所屬。自到台灣讀書,我感受到諸多同齡人喜愛活在舒適圈,且雖嘴上皆將想法和意見說得流利,但實際行動上或其他深入討論,卻得不出如話語中的堅定。「華而為實的巧辯,雲天霧地,聽起來討人喜歡,忠誠老實的話語,沒有過多的修飾,所以聽起來往往覺得笨拙。」人會為了成就自我,而灌輸「內涵」,當然,有知識和實力才可能出類拔萃,此道理人人皆知,但其灌入的內涵充實與否,多數人尚在摸索;現今網路的迅速更進,已超前了諸多時代留下的經典與智慧,說得誇張些,近乎沒有人跟得上網路更替的腳程。 在人們同時觀看同件事或接納同個社風時,往往忽略了身後有一群尚未跟上「時代」腳步的人們,美言說來為尚純樸、未經歷世代洗刷,但現今在網上,可常看到人們用輕蔑或自以為正義的方式訴說,並群聚著抨擊某觀念不同的人。在前述中,我會特別提出金門與台灣做提問,是因我不願用更多現代人覺得敏感或針對性的事物做比較;憶起我國中之時,尚還未懂得今日社會風氣,需要「美化」且有意識的「閃避」,常利用文字抒發並訴說我認為不公不義的事,但曾經便因寫了篇告發某班導處事不公的文章,被那班的「大姐頭」傳上網集體謾罵。那時的我怎麼想都不透,我明明說得是事實,且那個班裡的人皆有目共睹,卻在網上被這群人用充滿「真情」的方式回覆,真的只能說是委屈。有時僅相差一座山、一條河或一條街,亦或是同個屋簷,處在同處的人都有可能會對同樣的事,持不同的想法與意見,所以面對這一切,需抱有尊重且接納的態度和心態,不僅是對雙方最好的方法,也是最善待自己的方式。 我認為現在的自己,至少所作所為對得起自身,我厭惡網上那口沫橫飛的嘴槍舌戰,一件事情當然能夠持有相異看法,但沒必要因思想的不同,而由此去延伸批判、口出蠻橫惡言,只可惜,這種行為已經衍伸為群體持續進行;這可能是現代的人們,對想「打破」或影響舒適圈的人,所做的防衛與抵抗;換位想,其實這群舒適圈內的人心思細膩且有些脆弱,像是溫室中的花,當他們外層的防護受到威脅,當然用盡全力做抵抗。但現今的世代隔閡的嚴重,相信諸多人皆深有感觸,舉近期事件為例,同志婚姻、香港反送中、總統大選和武漢肺炎等事件,皆存有對立的雙邊群體,且近年越加能感受得到「年齡」加劇了這些距離。對於事情當然可以提出意見和評論,但越過理智的發言,並無法解決任何事情,僅是助長並加深雙邊的對立鴻溝。 「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出自馬克吐溫。這句話很有趣,如同每個人每日不經意踩踏的小草和花兒,它們將葉與粉寄託於踐踏它們的鞋上,這是寬恕?還是掙扎?亦或可能是不容尊嚴被踩踏,使命地將尊嚴捧高,並依附於侵擾者上,此舉是為尊嚴能得到永恆?還是希望能被看見且被傳承?這些皆僅是我的猜測與想像,畢竟「寬恕」一詞,對我而言還是太崇高與神聖,任何形式的寬容皆足以受到尊敬;「寬宏大量,何所不容。」這分包容,亦包括人對於任何意見和想法的接納。學會接受不同的意見,極難,懂得傾聽不代表已明白「接納」之意,我也常如此。 我發自內心接納他人能與我有相異的想法,也能聆聽並提出看法討論,但說實在話,無法接受;既定的觀念深根於腦中,已經被認定且支持的看法和方向,絕不容有任何其他事物替代,所以常常聽歸聽,但我並不接納。論差別,可能僅是表象與形式上的不同;但差距,是凸顯雙方性情與「品」的距離;無法衷心地接收其他意見的優點,心裡與表面的反應呈兩極端,明明聆聽僅是片刻,卻度秒如年地消磨我的耐心與笑容,當我忍不住呈現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可能是厭倦、煩悶甚至是厭惡,這使得我對自己失望,一個剎那,感受到了自己與心中的理想,擁有巨大且遙不可及的差距。 此篇章論述了多種自己對事物的感受,而差別與差距,為最深刻且用於時刻警惕自我的標的。人皆應該意識到自我與理想的差異或差距,將其時刻擺於心,使自己處事看理能更加從容和平等,任何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皆是社會進步的齒輪,唯有自己有意識進而做改變和行動,世界才得以流順地運轉,變得更加平和祥樂,人們能學會包容,包容他人、包容社會且包容一切世事。
-
木頭老公真性情
去年情人節當天,有位未婚女同事在群組傳來一張〝青花菜花束〞的圖檔,開玩笑說:情人節送這個給老婆非常實惠喔,當天當花送,隔天當菜用。一位男同事貼文:送這個,等著被老婆打喔!另一個群組傳來一張圖文,內容說:假如嫁對人,天天都是情人節;假如嫁給懶惰人,天天都是勞動節……。朋友們在群組裡熱熱鬧鬧地傳達了有關情人節的訊息。 老公性情耿直木納,不僅不解風情,更不知那天是情人節,遑論買花送花。有次,我跟老公抱怨:我同事生日或情人節或結婚紀念日,她老公都會送花、送禮物、請吃燭光晚餐,你怎麼都不會啊?老公回答說:「買花做什麼?花會謝,謝了還要處理,太麻煩了。我已經把我自己都送給你了,你還要什麼?」老公說的振振有辭,一付挺有道理的樣子。就這樣二十幾年了,我幾乎忘記情人節或結婚紀念日的存在。 不過,他愛書、喜歡買書、再靜悄悄的放書在我桌上跟我分享。平時會幫忙準備早餐,放假會拖地、晾衣服、收衣服,且會維修電腦,甚至買材料更換洗衣機的水管、買油漆粉刷牆壁。學者老公,但修繕身手也了得。又自從我茹素後,他擔心我吃素會營養不均,常網購一桶桶的核桃、杏仁、腰果等堅果回來為我補充營養。除了科學證據支持常吃堅果能身體健康,延長壽命外,先生的愛心加持,讓我吃在嘴裡,甜滋滋暖在心裡。 鐵樹不常開花,個性木頭的老公偶爾會開竅。我家的情人節從來沒有花花草草的浪漫,但老公很務實,是顧家又有肩膀的男主人。在愛情方面,我雖沒有面子,但有裏子,也不差,應該要知足。況且不解風情的老公,出門在外比較不會招惹女性友人,很安全,這樣也不賴啦!
-
光年之外
有一些事遇到時可以拉長故事 就不斷的指涉各種結果 甚至要愈近靠它 才能繼續演下去 於是把情境調到很暗 並且在小小方寸之間 允許了自我放逐 如果經歷了 無數次復活的機會 習慣更可以改變 就在某段時光 誰含淚對著你 而你找不到熟悉的摯愛 卻只能重新默讀 所以走在半夜裡 彷彿又回到事情的原點 等候下一段情節 再次走向更長更遠的路 而你準確地瞄準時機 只要和夢想緊抱一起 來不及想之前的那些 畢竟時光還有時光 可以正視地走過 在你的身後 狂熱或者掠過的細節 可以再想過一遍 卻不能挽留 因為昨日之夜都已歸隱
-
磐 石
風吹雨打 能矗立大地 雷電交加 能不為所動 日曬刀刮 仍面色從容 磨難造就了英雄 始終如一般堅強 抬頭仰望 看見了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