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打開教育的新視界
七月底因著妹婿在新北市秀岡康橋國際學校擔任警衛,找到失聯三十幾年的師大教心系學長徐文淞校長,竹東高中校長退休之後,仍然被康橋集團禮聘至新北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經營校務,繼續在教育界發光發熱,康橋國際學校是康軒集團總裁李萬吉創立的,他對教育很有理念和想法,我也曾多次閱讀他對許多教育方面的理念,深有同感。 康橋學校就是根據他「實驗、雙語、田園、能力」四大理念創立而成,短短二小時的參觀,真叫我大開眼界,學校60個班,三分之二是留學班,採用美式課程和教學,三分之一是直升和會考班,採用國內的課程教學,但其校本化的課程極具特色,如:八年級全年段的隔宿露營、四天三夜攀登合歡群峰;九年級全年段泳渡日月潭,以五天時間健行走完90公里的東海岸;十年級(高一)12天將近一千公里的自行車環台,進行成年禮和公益旅行等具體能性、挑戰性、團隊性的校本課程,這恐怕是公立中學的學生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 而且學校把游泳當作一個康橋學生必備的技能,聘請了很多教練來教學,並且為學生設立檢定制度,康橋也是一所師生比很高的學校,全校1800位學生,竟有高達300位老師,遠高於一般的公立高中和國中,高成本地投入師資人力資源和學校豐沛優質的環境和設備,培養出來的學生優質且具多元能力,難怪會成為北部搶手的明星學校。 台灣教育的活力終究還是在私校,公校有著太多框架和包袱,家長升學主義的想法和政府有限的教育資源投入,是公校缺乏創意和活力的劣勢,參觀康橋學校讓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才是改變一個人最大的力量,台灣社會之所以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原因是─富者將最多最大的資源投入在教育上,去栽培下一代更具競爭力,而貧者能顧三餐溫飽,日子過得下去就不錯了,哪有暇顧及兒女教育,要弭平這種因教育落差造成財富地位的懸殊差距,讓我懷念以前那種「公費」制度讓台灣的中下階層的子弟,藉此享受較好教育資源而翻身,進而改變命運。 最近接待南投原聲童聲合唱團,與馬彼得校長一席談話,得知原聲背後的目的不只是唱歌,而是藉由課業輔導和音樂,去幫助布農部落中弱勢家庭的孩子們能受教育至大學畢業,就能擺脫原住民原生家庭劣勢,那天中午我代表教會以簡便午餐接待這群來自原鄉的孩子,用餐完赫然發現,每一桌竟然都把食物吃完,而且把用過的餐具分類整理得整整齊齊,看出這群孩子不僅擁有歌唱的才藝,更是具有教養的生活習慣和團體紀律,我也相信原聲教育協會這群志工默默努力,一定能讓「原力崛起」。 回頭看看我們金門的孩子們,享受比其他縣市更優渥的福利(如:免費午餐、公車和交通文具券等),政府也挹注了大量的經費投入教育,但我們培養出的孩子是否具有品德力、挑戰力、多元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讓「金力崛起」,恐怕是我們金門這代當家的大人們最該關注的課題。
-
金馬禎祥
登樓,有時候不是為了天地的遠望,更像是一種探向歲月深處的張望,我甚至能看見那些曾經在此懷抱理想,縱目四眺的人。站在近百年的洋樓頂層陽台,欣賞老家雙落大厝前落和後落屋頂的中脊,泥塑、剪黏、彩繪等裝飾,封存許多細節,雖然父祖輩已經卸下存在的重負,但是鑲嵌在屋脊的家風和期許從未消逝。 歡快的鳥鳴和溫柔的日光一起落了下來,前落屋脊脊堵陽面的「福星拱照」和陰面的「花開富貴」,顯得栩栩動人。泥塑的字型之間添加琴棋書畫圖案,祈願福星賜予幸運,亦帶來閒情逸緻的境界;另一面則裝飾菊花、牡丹、月季,凸顯富貴臨家,春光長在,還有蝴蝶飛舞,象徵福祿吉祥翩然而至。 蒼茫的天際線,因為繽紛精緻的屋脊,變得光影迷人。 再瞧瞧後落屋脊的脊堵,陽面是夔龍軟團泥塑圍繞著「福祿禎祥」,陰面以夔龍硬團泥塑環抱著「金馬玉堂」,將祖父對後代子孫的寄望和祝福,如信仰一般牢牢黏在光陰裡。《幼學瓊林.卷一.文臣類》:「金馬玉堂,羨翰林之聲價。」漢代的金馬門與玉堂殿,多麼顯赫的高位,每當我緊盯著這幾個字,彷彿一吋吋變大變沉,似乎可以聽見祖父激亢的叮嚀,平步上青雲,玉堂金馬多風韻。 生活由記憶構成,因為心中有記憶,我始終知道自己從哪裡來,該如何經歷選擇。高中的時候,風雨總是翻過屋頂的板瓦,闖進屋內,嘀嗒、嘀嗒,每一聲聽進耳中都是疼痛,於是父親決定修繕。當時老家早就被時光逼得殘敗,中脊泥塑和剪黏的彩繪只剩灰和泥的原色,慘澹淒涼;脊塞的狻猊霸氣褪去,唯見枯瘦的筋骨,連山牆脊墜本來意味提燈結綵、香火不斷的螭虎,以及從天而降的蝙蝠咬著奼紫嫣紅的花籃,皆丟失了生氣,好像隨時經風吹襲,便化成一堆灰燼。 屋頂修復後,漏水不再,屋脊的光彩也不在了。我默默收藏那些無法重新安放在屋脊的裝飾物,例如「金」「馬」「禎」「祥」泥塑篆刻。隱隱意識到家族的興建歷史是一種珍貴的存在,過往在這些字樣的一側,我必須去發現,去瞭解,手握一片破碎的殘陶,新傷舊痕提醒我,那些祖先遺留下來的痕跡與甘苦。 老家於民國九十二年修復,中脊脊堵的泥塑脫離破舊的糾纏,展現耀眼的光彩,並且妝點象、鶴、鳳凰、喜鵲、菊花、蓮花、牡丹、壽山石、如意……等剪黏,藉由剪切薄彩瓷碗和特別燒製的陶片,將世間所有的渴望和祝福,本固枝榮、六合同壽、二王獻瑞、富貴有象、舉家歡樂……,組合黏貼在此。 屋脊寸許寬的下馬路堆疊著喜字連連、卍字不斷、錢幣連綿、雲紋不絕的泥塑圖騰,特有的文化烙印,猶如砍不斷的根柢,放不了的血緣,扯不掉的鄉情。在綿延的時空中,泥塑回到原來的位置,有所歸依,讓我格外投入蔡氏家族演繹的過程,證明個人在家族歸屬的身分認定。 經歷日月更迭,老家修護將近二十年,脊堵的泥塑九疊篆刻沒有覆於時光的碾壓之下,筆畫依然折疊堆曲,均勻對稱,其中蘊藏的意義如纏繞盤疊的線條,需要費心解讀。 靜觀,塵封多年的「金馬禎祥」重返屋脊,我似乎看到一匹金色的馬,馱著自己的古道,馱著血脈和回憶,隻身踏上漫漫旅途,不停地遷徙和穿越,時而徬徨,時而迷航,趕緊把驚慌的步履拴在身邊,避免如墮煙海的窘況。直到一滴清露滑落眉心,使得回眸,那些蜿蜒生命的冷暖,已化成靜水深流,吉祥的徵兆灑在生活的折痕裡,一抬頭就能看見。
-
《南洋商報》中的浯聲勵進社
20世紀初為金門僑居海外的高峰期。南渡新加坡者多為男性青年,有些在河口駁船業憑藉勞力討生活,有些跟隨親戚或同鄉從事貿易買賣,也有文人獻身教育行業。過去,我比較關注金門會館、浯江公會及一些鄉團估俚間的變遷,但近來在1929-1941年間的《南洋商報》中,掌握到一個以金門青年為主的社團——浯聲勵進社,值得重視。 根據1929年1月9日商報上的一則〈籌備聲中之浯聲勵進社〉提到,「浯聲勵進社為僑居本坡之金門人所組織,發起者多屬青年有志之士,其宗旨為聯絡同鄉感情、互相扶助、附設圖書部,藉增長社員學識,養成新道德,革除不良習慣。」1929年4月2日一篇〈浯聲勵進社成立大會紀盛〉,「完全為金門縣青年所組織三月卅一日(星期日)下午二時半,本坡羅敏申律(註:Robinson Rd.)浯聲勵進社開成立大會,會場概用生花及萬國旗佈置,雅麗異常,門首並有花匾一個,成一『成立盛典』四大字,現社員共達一百七十餘名,完全為本坡金門縣優秀份子,前途發達未可限量。」到了4月20日,推舉正社長陳君德、副社長許允之等領導階層。由此可知,這群僑居新加坡的金門青年(一開始以文化界與商界為主),懷抱著理想,以地緣與文化為紐帶,籌組了浯聲勵進社。 創辦之初,浯聲勵進社與金門會館的關係就相當緊密,一起舉辦重要活動,並扮演了類似「青年團」的角色。《南洋商報》對於該社的報導,也揭露了當時海外金僑的一些訊息,如1929年5月15日刊登黃慶昌到訪事件。新聞摘要如後: 「本坡金門會館昨(12日)下午二時假羅敏申律浯聲勵進社,開會歡迎砂越慈善家黃慶昌君,邀請浯聲勵進社參加,到會者人數甚為擁擠,當場公推蔡嘉種君為主席……主席即宣佈開會理由……,繼由黃慶昌君答詞云,今日小弟與諸同鄉聚在一起談話,實為榮幸,而承諸同鄉殷殷顧待,私心尤為感激,同時小弟又有一種感想,就是我金門之路政,尚未開闢,以致交通阻滯,使地方各種應興之事業,無從設施,最為缺憾之事,小弟每與嘉種先生談及此事,輒感概繫之,因亦不揣棉薄,而思欲為桑梓盡一分之義務,惟茲事體大,非少數人之力所能舉,還希望海外我金門同僑共同努力做去。」 黃慶昌就是新加坡大華銀行(UOB)董事主席黃祖耀的父親,是發跡於東馬砂拉越首府古晉的傑出金門商賈。當時黃慶昌的生意已跨足新加坡,金門會館成立以來首度的歡迎會,即是為了迎接他的到來。歡迎會於甫成立的浯聲勵進社,應是獅城金門青年的一種鼓勵。會中大家關注著金門的交通問題,直指交通阻滯會讓產業無從發展。包括黃慶昌、蔡嘉種、黃肖巖等多位僑領,關心金門的建設問題,特別是「路政」,主張「闢公路、興實業」。近百年前,他們人在異鄉、心繫故土,其愛鄉情懷值得敬佩。 在1930–40年代浯聲勵進社在新加坡華社知名度漸開,在體育活動上,屢屢取得優異的成績,尤以乒乓球、籃球、足球等比賽為最。此外,也舉辦畫展、籌備話劇的公演,非常活躍。我們可以從《南洋商報》中窺見金門鄉僑在生意或公共事務之外的生活,如1929年9月9日一篇〈浯聲勵進社兵乓訊初賽之結果〉: 「本坡羅敏申律浯聲勵進社自本月五日起,為該兵乓球隊銀杯之比賽,各情已誌前報,至八日晚止為初次比賽之結果,茲特照錄如次:李金福勝陳江芳六-四,七-五。張水清勝陳清吉六-五,六-二。黃汝明勝王媽福一-六,三-六(註:報紙筆誤,應是王媽福勝黃汝明)。楊誠宗勝許養和六-二,六-二。蔡炳照勝陳文地六-三,七-五。李延玉勝陳忘我六-二,一-六,六-二。陳文煥勝蔡炳栽六-三,六-二。」 浯聲勵進社的活動,補足了我們對新加坡金門華僑生活的一些了解。例如,一般所認識的陳清吉是精於生意的「和通」九八行老闆,且返回金門碧山村興建大洋樓的富商,但是我們之前並不知道他喜歡打兵乓球(桌球),也經常參加比賽。通過這些資料的挖掘,有助於我們對戰前新加坡金門人更多的理解。
-
活 化
最近參加了幾場活動,關心了幾則新聞,發現古蹟及場所的活化或善用很有時代意義。 首先是7月4日金東戲院的「眷村high相聲」,金東戲院,平常頂多只是經過,或是直接到對面「軍中樂園」拍戲場景去走走,直到這次的演出,我才有機會真的走進去裡頭看看、坐坐,當年為了充實文康中心而有此院之議,沒想到如今的「金東戲院」已經60歲了,地上一塊塊的磚留下了歲月的痕跡。這場活動吸引了不少人前來,一來是電影院裡說相聲少見,二來則是整修後的重新開放,大家都想要親眼瞧瞧。 因著疫情,前來的觀眾配合量額溫、戴口罩,新生代的相聲演員在臺上賣力的營造歡樂的氣氛,經歷過金東戲院風光歲月的人們最有感觸,同樣的庚子年,卻已事隔一甲子。前陣子還安排了影片播放,炎炎夏日,正合大部分人的需求─吹冷氣、看電影。 8月2日,來到碧山「睿友文學館」前廣場,「金門拭餅暨拭餅文化傳承」座談會在此登場,拭餅在金門是司空見慣,它的由來與蔡厝的「蔡復一」關係密切(明朝蔡復一與老婆的愛情故事),整個計畫從去年到今年,從睿友學校出發,巡迴五鄉鎮後,到蔡厝集大成,正申請世遺登錄,這是金門既有的文化,也可以發展成體驗式的觀光活動,金門特有的。拭餅,每個鄉鎮都不同,大陸的薄餅,臺灣的潤餅,金門的拭餅,都有自己的特色在。 睿友學校,整修後,以文學館的面貌活化了,一個展期接著一個展期,陳長慶館長的文學作品展、李福井70文學作品展、金門現代文學作家手稿暨著作聯展、張國治教授作品展、寫作協會會員作品展,以及仍展期中的林金榮作家作品展等等,配合著講座,或者是作家的親自解說,讓人沉浸在光陰的故事裡,是轉型也是善用。 8月8日,文化局有一場「金廈情牽─第六屆父親節感恩音樂會」,防疫期間兩岸還是不通,雖然今年少了廈門的合唱團來,音樂會照常舉辦,但多了「2020玉山天籟金門巡禮」的臺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布農族的歌聲讓聽眾耳目一新。 金門巡禮,他們也到了不能隨意進出的「擎天廳」,我們光憑想像就可以感受到那種震撼力,這群孩子們應該更會留下深刻的金門印象吧!原來指揮馬彼得校長是金門老兵,40年前在金門當兵,他離開時說的話:「金門,我愛你,我一定回來看你!」今日真的實現了諾言。 擎天廳,學生時代參觀過,長大後好似進去的機會少之又少,最近的一次是參加「國防教育」的課程,但總記得對它的第一印象─「勞軍」的所在,而今駐軍少了許多,這場所好像也該活化了,適時的有些表演加進來,不只對表演著來說感到新奇,也讓鬼斧神工的「擎天廳」更為親民啊! 簡單的想法是:古蹟要活化,才能永續啊!
-
巷ㄚ內的小吃之一
在後浦城,居民習慣以東西南北門稱呼四境,四境也都有一些新舊小吃店,隱藏在後浦城的巷弄間飄香,他們不需刀功的精彫細琢,也不經過繁複的擺盤裝飾,卻因為新鮮,不以冰鎮的食材過鼎,以致能夠煮出平價的傳統金門味,吸引著人們徒步尋訪它的酸甜苦辣。 且說南門民族路的「維香小吃店」,狹長的街店,到了午餐時刻,總是塞滿等待的饕客,店家炒麵炒飯應有盡有,我獨愛他的海陸什錦麵,這是他們家的招牌之一。 老闆娘說她從13歲開始,即在娘家跟隨父母煮小吃賣給阿兵哥,至今已經累積40年的工夫了,因此練就一身本事,炒飯炒麵廣東粥海產粥等,都獲得饕客好評,而我獨愛他家的海陸什錦麵。 我稱它海陸什錦麵,是因為一碗麵,有小卷魚丸肉片豬肚牡蠣蚶等等,很霸氣的舖張在碗面上,再搭配一些青菜酸筍,紅黃綠白的五顏六色,澎派得令人驚呼,叫人忙不迭的拿著手機拍照,捨不得動筷子,待四下梭巡後,方才動用湯匙,掇一口湯喝,這像是比武打擂台,總是要擺好架式,才開始出拳腳一般。 麵好吃,基本上要有鮮甜的湯頭,他每天現熬的乳白大骨湯,油香油香的。而什錦麵,顧名思義,料要豐富才名符其實,而煮法當然也要講究。麵與料一定是分開煮,七八分熟後再和在一起,這樣麵條才有嚼勁,配料也都能各安其份,蝦子微紅、小卷捲白、蚶肉細嫩、肉片白晰、豬肚脆牙,這些口感都要到位。 此外,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海陸什錦麵總是會添加幾片酸筍,搭配青菜,好像是圖畫一般,五顏六色、七彩繽紛,煞是好看,給人一種未吃先飽的感覺。 維香的海鮮麵,添加酸筍片,想必是傳習閩南的作法,記得在廈門逛街時,處處可見酸筍麵的店招,應該是其所本。而添加油蔥,那是金門老輩講究的,算是傳統的作法。酸筍豐富了口感,油蔥壓抑了羶味,兩個小配角,就讓一碗麵活了起來。 維香除了什錦麵有名,老闆娘說她的炒麵也是來不及賣,此外手作蔥油餅,也是有空才有作,確實她累積了40年的功夫,是很會煮的。 在後浦城,我喜歡穿街走巷,尋找一些古早味。我喜歡那種不假修飾,以新鮮取勝,以傳統聞名,平價可口的小吃,它們總是會拉揣我的腳步,穿梭拜訪。
-
衙門口
信步走到衙門口的時候,不見夕陽餘暉,黃昏已然退守。 沒有暑假午後慣見麇集的孩子們,你奔我跑、恣意追逐,大玩救城國、土地公或是過關、鬼抓人的遊戲,即便汗流浹背全身臭烘烘,即便不小心跌倒擦、撞傷,回家用青草油、紅紫藥水塗抹在傷口,再繼續回到戰場上廝殺,那是成長過程中必備的、酸澀卻美好的印記。 沒有左手推著推車,右手靈活使著鐵板加上特製小鐵鎚,「鏘鏘鏘」清脆聲響招徠午寐中的大人小孩。販售鳳梨膏、綠豆糜、好呷糖、麥麥(芽)膏兼回收玻璃瓶、舊銅爛鐵的許家阿伯,已經退休好多年。 沒有澎湃的普渡桌,桌上擺設左鄰右舍費盡心思爭相競技,利用生鮮蔬果雕刻出栩栩如生鳥獸花樹的菜碗。 沒有結婚的新人乘坐自用車經過後浦大街,鑼鼓喧騰引來城廂居民爭看貌美似花的新嫁娘。 沒有送葬的遊行隊伍,中西樂隊穿插其中,奏出一首又一首悲戚的哀樂。曾幾何時,東門阿祥、北門阿傑……,靠著學校放假日幫喪家「舉竹」,攢了些許外快。 只有邁入老年的文化走廊兀自寂寞:曾經帶你回花崗岩島的年輕詩人已成大家;從古區騎鐵馬一路金城看報的少年阿瓜已經坐五望六;悲愴紀事的青春少女變身誨人不倦的仙女;離開或者回來?我還在痴等少年洪騂重回詩路。 只有廣場上豬造型石椅,守著星光明月,伴著風雨雲霧,看車來車往呼嘯,看人群聚散喧嘩。 我彷彿看到在「衙門口東側製作糖果的」陳烏宗從《宿世緣》89頁走來。 出生於民國前二年,十二歲隻身從惠安渡海到金門,大字不認得幾個,而且沒有一技之長的他,幸得一家餅舖好心收留,從掃地學徒做起,經過十多年辛苦習藝終於熬出頭,積存了些錢,在浯江街購買了自家的店舖。洪乾祐出生的那會兒,少年陳烏宗已經在衙門口安身立命了下來。 時移事往,我認識了老年陳烏宗。一襲終年不變的素色衣衫、佝僂的身形,加上長年菸不離手而薰漬成的黃色指甲,老年陳烏宗的特徵倒也鮮明。 記憶中,他是不拄拐杖的。 那年那月,整座島嶼籠罩在火傘下,似有騰沸起來的架式。頂著驕陽走過金城新莊,熟悉的身影在我眼前閃過,「烏宗伯(公)!」我興奮地大叫著。不應!走近他身邊,再確定了那張經過歲月雕飾的臉,唯一讓我感到陌生的,是他手裡拄著的拐杖。 「烏宗伯(公)!」我再朝他大喊了一聲,他回過神來,呆滯的眼神裡寫滿了茫然與陌生。我大驚,「才幾年!」匆忙走離,不敢再與歲月爭辯。 那年,因著長子與長媳舉家遷台,烏宗伯(公)無奈地搬與小兒子同住,心裡卻充滿不捨:不捨那棟他以汗水、血淚建起的樓房;不捨那棟屋裡曾有的歡聲笑語、點點滴滴。於是,在每個漫漫長夜後,老人簇擁著朝陽慢步走向衙門口,伶仃地打開門鎖,讓陽光,讓風雨從兩扇門板之間進出流洩,與他無聲對話,開始竟日的守候與懷想。 期間,倒也有不少昔日鄰居舊識經過寒暄招呼。 午餐時刻,常是一輛腳踏車停了下來,放下裝有飯菜的手提鍋,簡單對談了二句,然後又匆忙地走了。腳踏車偶爾有忘了來的時候,於是稀飯、各式小菜,左鄰右舍不會忘了這位老朋友。 老人出現在衙門口的日子結束在木板門換成鐵捲門之後,下一代決議將浯江街的閒置店面出租,老人只得留守在金城新莊某扇紅色大門後,每天每日。 幾次不經意看到西斜的太陽,正貪婪地橫掃著那棟樓房的二樓陽台,巨大的招牌後面,木板門正剝落慘笑著。 忽然想起那年,一個固執老人正倚著木板門邊,悠然吐著煙圈,和煦的眼神,守候終生所有的酸甜苦辣記憶。在那棟樓房內。
-
何妨說說「愛情像什麼」
近來網路、臉書一遍遍「像極了愛情」的貼文,初觀內容,如墜五里霧,不明其義,不知其詳,後自行查詢,方知原起自一則教人快速作詩的短文,也可以說是一種即興之作、遊戲文章,先起首一句撲朔又曖昧的詞句,或叨絮眼前,或呢喃心底,或者只是一聲感慨,雜揉以迷茫不解心態,再接續以「像極了愛情」為結語,那就是一則速成而頗有餘味的短詩了,雖有戲謔之意,但卻也是種別緻的修辭練習。 恭逢其盛,我也手癢試作,搭配相關圖片,擬了兩則,「明明我腳踏實地,你卻說我漂浮不定,像極了愛情。」「放眼都是可能的敵人,卻找不到真正的目標,像極了愛情。」挑明了愛情裡的矛盾與無奈,還有「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焦慮與迷惑,嗯,果真「像極了愛情」。 愛起自天生本能,如何愛卻來自後天學習,既要有現實感,又得帶著天真、浪漫的外表與內涵,好難! 什麼人最懂愛?「唯有詩人能解愛」白居易說的,所以大家跟著作詩,隨興為文,即興作詩,人人好似都懂得愛像什麼,就像白居易的詩「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真真「像極了愛情」。 愛像什麼?像杯酒!像星期天的早晨!愛像說話的眼睛!愛情千變萬化呀!想起人生第一次喝酒,小學六年級,被大人逗著說「喝喝看呀!」結果一杯啤酒入喉,苦澀如藥,嗆得很,這有什麼好喝的?哪知道後來「白日放歌須縱酒」! 「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深」,酒與愛情倒真適配,沒喝不知濃淡,喝了才知滋味,而體會與否,與個人資質稟賦有關,也有能不能買到好酒有關。 「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這又怎麼說?難怪有人迷茫地唱出「告訴我愛要怎麼說,愛要怎麼做?」的感慨了。 鄧麗君幽幽柔柔又深情萬種地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情也真,我的愛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讓人以為月亮就代表真心真意的愛情,其實張宇早就指出「都是月亮惹的禍」,因為「初一十五不一樣」,何況還有烏雲遮掩、暴雨橫攔,「像極了月亮」的愛情,本身就很危險。 變化無常的事,卻可以成為永恆的代表,蘇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就如此,明知不可能,偏偏就期盼。 劉文正唱著「愛情、愛情像太陽」,動感又富熱情,卻沒有「月亮代表我的心」那般深情款款,讓人沉溺良久,忘了月亮本身不發光,就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茫,但你信,就好了,「像極了愛情」,說了就有幾分的詩意,自我連想,自我投射,望著、想著、盼著、等著,一切都由多變的情感激發出無邊的想像。 我在路邊見月落鐵網中,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恍惚一網包圍,其實虛空無盡,轉個角度,月在天空,稍延片刻,月在樹梢,到底是月亮像極了愛情,還是愛情像極了月亮,暫且不顧,轉過身來,見到五彩霞光、夕艷絕美,一時忘了月亮正要昇起。
-
門花磚華麗變身登場
一場華麗的金門花磚前世今生故事,預定在9月19、20日,金門古蹟日變身登場。 閩南沿海地區因廈門開放為通商港埠,交通地利之便,清末開始出現進口瓷磚,從容登上富麗堂皇的傳統建築門面。像剪粘工藝一樣地嫻熟操作,服服貼貼地大面積運用,體現落落大方的氣勢,不僅跟上世界時代潮流風尚,而且一點兒也沒有違和感;洋房別墅更像是量身定制的標準配備,呈現繽紛多彩的變身風貌。 早期引進金門的瓷磚,落腳痕跡並不明顯,英國維多利亞瓷磚(Victorian Tile)零星的出現在幾個村落,帶有歐洲復古藝術風格,通常色彩典雅,以幾何符號、花草植物等平面轉貼圖案為主,混雜在後期的瓷磚牆面,不少是重新組搭的裝飾性構思。 20世紀的20、30年代起,大量的彩色瓷磚運用在金門的建築裝飾,古厝的鏡面、對看堵、水車堵、墀頭、脊堵、脊墜等處,帶來異國風采的視覺驚艷,推動一時的領導風潮,更多的意義是展示常民生活的審美觀念,以及僑鄉背景後面的文化思維探討。后浦印尼僑領黃成真於清宣統年間(1909年-1911年)建起甲政第大宅,2006年拆除時,發現揭開牆堵日本彩磚的背後,仍可清晰見到完整的傳統博古圖彩繪,說明屋主為了追上潮流,喜愛花磚而覆蓋原有的傳統裝飾式樣。 這些花磚也普遍流行在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華人建築普遍喜歡運用彩色瓷磚,呈現華麗富貴的代言鋪陳,成為建築的人文格調,當地土生華人男人稱峇峇,女人稱娘惹,因此被冠名為娘惹磚。 台灣、澎湖地區保存的日本瓷磚,最早抄襲英國維多利亞樣式,在日本即稱此類瓷磚為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以外銷量產為主,後來為迎合市場而開發不同的新圖樣。它的製造時代約在日本大正初期(1910年代)到昭和初期(1930年代),在臺灣建築史上使用期間為1920年至1940年左右的20年間。 2020年全國古蹟日訂於今年9月份的第三周六、日舉行,活動主題為「遺產教育行動,翻轉與創新」,希望以台灣歷史、文化、藝術為主軸,利用文化路徑、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串聯地方歷史場域導覽、傳統技藝活動、地方民眾參與等要素,推廣闡揚地方文化特色與活力,增進新世代保護文化資產的觀念,以及舊世代文化記憶之傳承,強化全國文化資產守護行動力。 金門縣文化局為配合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年度主題,於9月19、20日全國古蹟日期間,制定「文化印記華麗變身、金門花磚傳奇再現」主題,以金門僑鄉建築的彩色瓷磚,作為傳承重要的地域文化印記及符號元素,探索歷史文化路徑的來龍去脈,賦予全面且多元化的認知,並藉由策辦各項相關活動,共同激發金門觀光旅遊、拓展創意產業鏈的思考課題。 玩轉金門花磚,期待金門古蹟日的到來!
-
外部效果的美麗與哀愁
經常,生活中的經濟活動是各種不同價值的累積,換成更直白的說法就是價格決定一切交易的結果。所以,付出勞動就有工資收入,消費就得依價格支付,不論有形的財貨或是無形的勞務,都有其對應的價格,這是市場經濟的基礎。然而,定律總是難免意外,現實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外部效果(externalities) 正是其中一例。 確切而言,凡是任何人的經濟行為影響他人,但彼此間卻沒有任何報償或支付的關係,不論行為是造成他人的負擔(損害),或是導致他人因而增添好處 (效益),像這樣因為當事人的行為,卻產生旁及他人的效果,即是所謂的外部效果。額外造成旁人傷害的屬於外部經濟或外部成本,例如抽菸導致旁人二手菸的危害、工廠污染環境對社會大眾健康的傷害;而額外造福旁人的則稱之為外部經濟或外部效益,諸如燈塔造福航經的航海者,或花農與養蜂者間的互益互利。從過去前人留下的一些說法,諸如「火燒厝燒過間」,或者「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也都是典型旁及他人的外部效果,只是,相較於外部效益,大家似乎對外部成本比更為在意,因而有更多更深刻的著墨。 儘管,外部效果的難題頗為複雜,但有兩個關鍵的問題須先釐清,首先是確定財產權(ownership)歸屬,其次則是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的高低。 199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nald H. Coase曾有如下的主張:假如交易成本不存在,而且財產權畫分清楚,那麼外部效果的問題可以經由自願協商的方式獲得解決,使資源達到有效率的配置,而且與法律如何指定財產權無關。此即後來學者所謂的Coase定理。 幾年前的往事,正好也是標準的旁及他人效果的詮釋。事情原委是住家大樓的樓下鄰居浴室漏水,經專業診斷後,確認為樓上浴室防水層失效,須重新施作方能解決問題,這顯然是樓上對樓下所造成的外部效果。雖然,根據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十二條:「專有部分之共同壁及樓地板或其內之管線,其維修費用由該共同壁雙方或樓地板上下方之區分所有權人共同負擔。……」因此,樓上的屋主有機會與樓下屋主協商各付一部份修繕成本,但協商也是耗時耗力之事(交易成本),所以,當解決外部效果的成本不高或低於協商成本時,樓上屋主可能選擇完全承擔該項成本。 基於這樣的思考,於是花了點代價處理家中浴室對樓下鄰居造成的外部效果,因個人主觀認為修繕成本低於協商的代價,也就毋須與樓下鄰居喊價而自行處理,但修繕施工的同時,卻不由自主地琢磨著Coase 的說法。如此這般,Coase定理是否還成立?或許這就是Coase定理的實踐。 外部效果不僅僅存在於人與人之間,就連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屢見不鮮。近年來,與金門僅僅一水之隔的大嶝,因翔安機場的建造,抽砂填海造陸的結果,造成金門面對中國的洋江灣、后江灣一帶生態浩劫,進而影響金門漁民、蚵民的權益;此外,廈門漁民因大量使用保麗龍漁具,亦使得金門海岸承受不可逆的傷害;更有甚者,海漂垃圾、海漂豬等,造成金門環境的威脅與負擔。諸如此類肇因於對岸中國的行為,很不幸的卻跨境污染金門,旁及他國的效果更形顯著。 就前述的例子而言,應用Coase 定理的關鍵是:金廈間的海域歸屬何方?金、廈雙方為了協商須支付的代價為何?以現實而言,這兩個問題目前都因高度的政治因素,而難以獲得一致的共識,因此唯有雙方有意遞出橄欖枝,否則,就像是秀才遇到兵,Coase定理有理也說不清,而金門海域沿岸負擔的外部效果則依然還是進行式。
-
父親的身影
我們的一生中,就像一株植物,可能在暗處默默的成長,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長大了,赫然發現家人給的養份最為滋潤,縱然不是一棵大樹,也會是一棵健康的小樹。 最初是兩歲多一點,弟弟出生,父母親要把我的位置讓給他,在那張木質眠床的內側,放著一顆紅艷艷的蛋,無知的我開心的拿著那顆蛋,父親抱著我到三姐的身旁,交待「妳有弟弟了,乖,以後就和恁姐仔睏喔。」每睡一陣子,父親會提一盞煤油燈到我床前,抱我起來夜尿,這是與父親交集的初次記憶,白天辛苦做粗活的父親也有柔情一面,忙累一天還得為幼女把尿。 童年經常跟父親上山,一回坐在驢子的鞍上往田裡行去,不小心摔了下來,嚇得再不肯騎驢騎馬,可以跟父親騎驢上山種田,回味起來異常溫暖。 雙親認為:這幼女嘸路用,什麼事都不會做,讓她去讀冊好了。這個決定改變我的一生,村子裏女孩子極少上學,我無法與鄰人姐妹在田野嬉戲,內心非常失落。尤其國中時要走一段路再搭一程車到遙遠的學校上學,內心沒有安全感百般不願意,無奈的帶著好奇心忐忑上路。 那童騃的年歲不解這麼辛苦上學為那樁?校址在島的東北方,與家的距離有些遙遠,我磨磨蹭蹭去開學,每日傍晚回到家,家人簡單一鍋地瓜稀飯晚餐已用畢,我委屈的滴下眼淚,感覺家人都吃飽了,唯有我被家人遺棄,鬧著不肯上學,父親會偷偷塞給我五元或十元:「乖,明天放學先買個馬花炸吃。」用吃哄我繼續上學,時間終究會讓人改變,後期每日迎著晨曦騎著單車上學,終於蛻變成喜歡上學的少女。 父親近一米八的身高,頎長的背影,走在清晨山間小路,覺得他很神氣,薄霧未散,田邊的官芒葉子上粒粒晶亮的露珠,因為有父親穿梭其中,顯得一切靜美。讀了點書以後,天真以為父親在櫸頭牆上掛著蓑衣、斗笠,鋤犁、簍筐等覺得頗具詩意,後來,悟到蓑衣斗笠這些是工作上所需,用汗水浸泡,用體力支撐,沒有課本詩詞裡的浪漫。 擎蚵是父親重要的謀生來源之一,兒女沒有擔著蚵筐到海邊擎蚵,可能覺得與大海搏鬥有一定程度兇險,因而並未傳授擎蚵技巧。不下海時候則上山耕耘幾分薄田,這些應該不是他的志願,可他一輩子無怨無悔。 父親守著清貧家園是宿命。祖父去世的早,身為長子,祖母不準他下南洋,二叔三叔去落番,父親及四叔被留下來。祖母留父親守護老家的理由:「我找算命仙幫你算命,他說你是老鼠爬竹杆,只能一節一節往上爬。算命仙並說你不適合遠行,甚且說你行啊行都在門口埕。」祖母用算命仙的幾句話,把對南洋有著憧憬的父親留在身邊。 父親嗓門大沒有什麼心眼,為人寬厚正直,吃虧就是佔便宜是他處事哲學,我們手足遺傳他的正直。有一回弟弟長嘆一口氣跟我說,如果父親沒把我們教的這般正直,成功可能容易多了。確實如此,然而;正確的人生觀讓我們俯仰無愧。 勤勉無華的身教,養成我積極樂觀的個性,他給予的印記,深深烙在腦海,總記得從小生活在恬淡的環境裡,父親早晚與鄰人互道:吃飽嘸?來坐。 您記得父親的身影是什麼樣子? 附註:此文係108年浯島文學獎得獎作品,適逢父親節,借浯江夜話送給天下辛苦的父親們。
-
墨海有方舟 渡人傳金言─參觀陳昆乾書法展
八月八日下午走在敦化南路上,巧遇老同事蔡榮根博士,邊走邊談寧中往事,談笑間,不約而同走到大澐畫廊。 畫廊正舉辦「方舟渡痕-陳昆乾書法展」發表會,由楊樹清、葉哲菁主持,楊先說了段夢中佳話,之後請陳大師致詞,陳向來賓行鞠躬禮,感謝大家前來與會,說他原本脊椎有病,得到醫治,如今年過八十,還能提筆揮毫參加藝文活動、傳福音,要感謝主,健康平安是上帝對他最大的恩典。 楊樹清分享故事,說多年前他辦《金門報導》,經費不足,快要停刊,陳先生樂捐墨寶供他義賣籌資。前些日,「漂流的文學樹:楊樹清文學作品展」在金門碧山村睿友文學館舉行,撤展前一天,舉辦「與文學樹有約:詹宏志、楊樹清文學下午茶」,意外看到大師現身。陪同前來的陳立峰,說老人家一大早從永和趕到松山機場,候補趕回金門參加詹、楊盛會。那天大師久站仍面帶微笑,聆聽詹、楊兩人對話後,送上祝福的法書:一幅「樹蔭浯江邊,清志文壇綠,快意人生路,樂在筆記間」(薛承泰撰句),一幅他親撰稱讚樹森、樹清兄弟,寫著「藝文雙樹,浯島奇葩」。我記得還有民國九十九年八月十五日,台北市金門同鄉會於錦華大飯店舉辦成立四十周年慶,楊樹清獲頒金梓獎,大師事先寫妥條幅-「用一枝筆改變金門」上台贈送給楊,這幾次贈字,我恰巧都在現場,親見陳先生對樹清鼓勵之深。 八日發表會,大師致詞並轉贈一位不具名的友人紅包給楊樹清,祝他萬事順利。之後貴賓依來到先後致詞,陳玉珍立委、海基會劉克鑫副秘書長、金門縣黃怡凱副縣長、城小校友顏章豪,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之妹宋楚瓊等人也都前來致意、說了些好話,現場人聲鼎沸,我聽不太清楚,只記得陳立委說她十八歲就讀台大中文糸,仰慕楊樹清文采、勇氣,曾寫了封情書(充滿感情的書信)給樹清。 主持人禮貌周到,一一介紹在場來賓,並拿出楊樹森辛苦彩繪的1000CC的金門高粱酒,每瓶以六仟元供大家收購典藏,熱心鄉親蔡伯譽、陳有昇等人舉手認購,主持人邀請他們合影留念。主持人又介紹陳大師書法集,說此為限量版,現場有特價優惠,歡迎惠購,我急忙買了一本,請陳先生簽名,並將前此大師幫我題寫書名的小書《書寫金門》,一併拿出與他合影留念。當夜返舍下,翻閱大師書法集,見其內容豐富,計有策展人的話(鄭松維寫),也有蔡榮根、林煥彰、陳為學、楊樹清等人所寫的精彩序文,大師各式書法作品共六十一件,書後有大師的感謝、祝福及簡歷。 我喜歡書道,也買了些碑帖,但只是泛泛瀏覽,台藝大張國治教授曾評說陳昆乾先生的書法,看法深得我心,他說:「在諸多書藝作品中,陳校長亦四平八穩的控制結構得宜,在粗細中以較乾、飛白的用筆,求得筆劃運筆中的力量。這亦是一種中道的體現。故無輕挑,中鋒用筆,無論篆、隸、碑體、行書、草書,陳校長均拿捏得宜。」(見張國治「他是我的小學校長──賀陳昆乾鄉賢書法展暨書法集出版」《金門日報浯江副刊》2011/11/05) 張教授所言是九年前的大師書藝,我近日所見則是《方舟渡痕─陳昆乾書法集》,大師以八十高齡,寶刀未老,援筆書寫隸、篆、行、草各式作品展現,奮勵精神令人欽佩。尤其他所書寫內容都饒富深義,有三幅中堂令我印象深刻,分別寫著「謙遜」、「謙恭」、「謙虛」大字,並以小字在大字旁補述:「對部屬謙遜是高貴」、「對長官謙恭是本分」、「對同僚謙虛是安全」。我以為這三幅字,行政機關或公司若知採購掛在壁上,不但可欣賞書法精品,亦可促進上下和諧、精誠團結。 展場的傑作很多,在此恕不一一,讀者有空不妨親臨欣賞、購藏法書或購閱大師書法集,都將不虛此行。
-
「康熙帝國」劇中,斯琴高娃自稱「孝莊」可乎?
翻拍自二月河小說的「康熙帝國」劇本實在有太多錯誤了,舉例而言:影后斯琴高娃在戲中自稱:「我孝莊……」如何如何,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孝莊」是諡號的簡稱,而且諡號只有人死了以後才會經由內閣會同翰林院、詹事府共同擬定,呈送當時的皇上圈定,是對於該人的一生功過做出一個總評。因此,昭聖皇太后怎麼可能在活著的時候使用自己死後的諡號並自稱呢?雖然說這些電視劇是茶餘飯後的娛樂,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在電視螢幕的傳播下,它們是會留下了很多後遺症,顛倒史實、不明就裡而貽笑方家了。 按照規定,清朝皇后諡號都是以「孝」開頭,中間是皇室後代們對她們歌功頌德的文字諡號,結尾則是她們各自丈夫,也就是皇帝諡號的最後一個字,這叫做祔大行皇帝諡。但問題來了,昭聖皇太后並未封為皇后啊,但是她有一個好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當了皇帝,封他母妃為太后,生前封太后,死後自然封為皇后。 根據《清史.列傳一.后妃》:「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塞桑女,孝端皇后姪也。天命十年二月來歸,崇德元年,封永福宮莊妃。三年正月甲午,生福臨,是為世祖。世祖即位,尊為皇太后。……十三年二月,太后萬壽,上製詩三十首以獻。上承太后訓,撰內則衍義,並為序以進。聖祖繼位,尊為太皇太后。……世祖親政,上太后徽號,國有慶必加上。至聖祖以雲南平奏捷,定徽號曰:『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初奉安上諡,雍正乾隆累加諡曰:『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子一,世祖。女三,下嫁弼爾塔、哈爾色布騰、鏗吉爾格。」 「孝莊」兩字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諡號的簡稱,蓋攫取首二字來簡省這一長串如落珠的諡號。而且可以確定諡號是人死後才得以擬定的,定了以後,後代嗣皇帝可以依奉安、節慶再加以「累諡」。而諡號的長短是可以看出個人是否受重視,及其權勢、地位、影響力,例如清代諡號最長的慈禧皇太后的諡號有28個字。最短的是同治的嘉順毅皇后,只有15個字。 二月河小說中之所以會誤將孝莊文皇后在活著的時候使用自己死後的諡號自稱,我們一致以為是史學基礎訓練不夠,雖然他能夠寫出令人入勝的歷史小說,但小說畢竟是小說,按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所說就是「稗官野史」,又如何能當得真呢? 可惜的是臺灣地區,不愛閱讀歷史書籍,卻愛將把大陸歷史劇當作真實的史實。在二月河先生已出版的幾部所謂「歷史小說」中,在重大史實問題上錯誤甚多,可以說「遍體鱗傷」。 歷史小說是一種兼有文學和史學載體的作品,它負有普及歷史知識和給予讀者文學藝術欣賞的雙重效能。為此,它必須充份注意到歷史的真實性,對主要歷史人物和重要歷史事件,不容許杜撰,甚至胡編亂造,張冠李戴,名實不符,避免因失實而誤導讀者,避免製造并無必要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