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設計與設計文化的誠意
頗花費了一番心思氣力,幾經討論修改,終於完成了2010年金門縣運會吉祥物─「栗喉蜂虎」的造型設計。是一隻俏皮精靈的Q版擬人化的「青蜂俠」,翠綠雲青的身子,喉胸部特有的栗色、長鎬狀黑色尖嘴、明顯的黑色過眼線仿如青蜂俠的極酷墨鏡、還有印象裡總是急遽揮動不曾停歇的羽翼;牠是活潑過動的鳥,有著奇特的英文名稱「Bee-eater」因愛吃蜂蜜而得名;分明是鳥類,卻取名「栗喉蜂虎」,既是蜂又是虎,惟獨身姿小巧,完全沒有名字裡的犀利氣勢。不過,把牠動感十足的特色結合、轉換成縣運會代言角色,確實是主辦單位的巧思,正好,牠也是島上常見的夏季候鳥。 金門家鄉最具代表性的常駐鳥─戴勝,原本應當也是過境候鳥,如今反客為尊,恆居島鄉。幾年前我應交旅局之邀,替金門觀光公車設計了一隻風度翩翩的鄉間紳士─Mr.Bird,就是看上戴勝鳥風格獨具的品味,一身黑、黃相間的美麗紋色,頗能展現一種歐式復古的鄉紳風格。彼時,我同時也為觀光公車設計了一款導遊專用制服,配合紳士風格及戴勝鳥的尾翼,因而有一對顯眼的燕尾,可惜胎死腹中沒能成案;聽說好像是因為製作成本以及時效的緣故。 我們往往輕易的捨棄了一種可以實現的美好願景而不自覺,錯失了型塑更精緻環境的可能氛圍。 一直到現在,Mr.Bird 隨著觀光公車每天穿梭往來於公路上,接受旅人與路客的注目致意,那是一個美好鮮明的印象。後來,交旅局寄送我一份立體化了的Mr.Bird公仔塑像,可惜原來風姿翩翩的鄉間士紳,成了一隻瘦弱困窘的盒中鳥,被粗糙的塑膠盒半困半套於盒中,既不體面也不惹人憐愛。我只是有些惋惜,在訂製生產的過程中,沒有想過徵詢原設計師的意見,讓設計師有機會參與立體化過程的一些參考意嗎?多麼盼望公仔化的Mr.Bird成為人見人愛、具有紳士風範質感的公仔。 我不知道其他收到禮物的人,在開啟的那瞬間,是否和我一樣面臨困難的抉擇;該如何處置?棄之無辜,留下又該置放何處? 設計大師Matt Mattus在Beyond Trend裡明白表示:沒有誠意的設計呈現,是對使用者莫大的輕視、甚至是一種羞辱。文化創造者應當對設計追求卓越,就像珍惜知識、珍惜原創精神與專業價值一般,文化創造者更專注於完美作工的要求與品味…… 卡通公仔當道的時代,顯示了流行風潮的趨勢,也明白宣示年輕世代的口味與嗜好,沒什麼值得評論或質疑,因為大眾文化原本就隨著眾人與市場的生態而形成,既然現在流行Q版,那我們就創造新的Q版造型,但是追求更精美、更細緻的精神絕不容被輕忽。 常見的一種設計文化在金門家鄉被沿用,比如為活動設計了一款標誌或形象海報,但後續的延伸運用卻是慘不忍睹,可能為了節省設計費或是便宜行事,並沒有經過原設計師的同意或意見,就隨意的「活用」在其他相關產品或文宣之上,省了費用,卻醜化了最初的設計與用心,是欠缺設計誠意的典型作風。 面對更競爭艱困的現在或未來,金門家鄉將如何端出下一盤佳饈來面對世界?除了屢見不鮮卻又未見新意的閩鄉風情、戰地遺址、自然生態,除了政治面向的蓋大橋、立大鐘,有沒有更貼近常民精神生活層面的文化建設?號稱「海濱鄒魯、文風鼎盛」的金門,何時能有一座端得出場面、可以展現金門人在藝術創作上豐碩成就的美術館、音樂廳甚或文學館?讓鄉人可以抬頭挺胸、從容自在,讓過往的旅人看見金門人不凡的內在之美。
-
他鄉的故鄉情
去年十月,上海長江隧橋通車時,我與友人特別開車走向崇明島,體會一座全程25.5公里,工程總投資126.16 億元,以「南隧」、「北橋」形式完成的大橋,如何與上海市區「陸路」相接。近日再踏上崇明島,卻已是遷居的選擇。我對好友說:「崇明島和上海不過一個半鐘頭的車行距離,人心卻是天與地之差。島上的居民純樸而善良,因為未被都市競爭汙染到失去人性本真,當我趕車回上海時,一輛小三輪車的司機幫我努力攔截快開走的大巴,比我還著急的對我說:「不要付錢了,你快上車,下次付」,我也很自然的說:「三日後再付錢」,然後就匆匆跳上大巴。 若說我是為了一隻貓而遷居崇明島,倒不如說是一隻貓順著自然本性的成長過程觸動我深刻的思考,我常對好友說我不喜歡上海,因為那普遍存在的功利、疏離、冷漠、競爭、無情色彩,讓一隻未滿月的貓都會受到孩童虐待,而當千羽救牠回家的第一天,我們就已種下要善待牠到終老的緣份,當小貓從奄奄一息的幼貓,長成活潑蹦跳、調皮搗蛋的小貓時,我和千羽也走過世博園五十個展館,完成了計畫中的三十六篇專稿,當千羽回台繼續他哲研所未竟的學業時,我與小貓也面臨長治久安的擇居考量。 搬到崇明島前,我先去當地觀察、體驗農家樂生活三天兩夜,回到上海後發現小貓餓瘦了,大概是無聊貪吃,把我預備的兩盤貓食集中吃完,後來就斷糧了。已協助我搬過兩次家的新朋友傳來簡訊說:「為你的善良而感動,要幫忙儘管吩咐,不要客氣」,要搬離定居八個月的上海市中心我當然也有掙扎,因為在市區佈下的金門特產精品專營店,得等後世博再積極進行,這段時間的「封路」讓很多「投資其中」的人都受困了,一切看在眼裡的我,自然也就願意付出更多的等待。但我該如何克服崇明島與上海的距離呢?這難題在友人協助我載滿一車家當抵達新居時就解決了,因為車程不過一個半鐘頭,而路程中的大片翠綠景色也讓人不覺旅程遙遠。 當我和小貓住進一棟透天厝的三樓,我們都興奮不已,因為窗外陽光燦爛、鳥鳴蟲唧聲不絕,小貓一直猛撲向紗窗,似乎想去追逐牠眼中的新奇,而我則細數著前院種的茄子、橘子、毛豆、花草;後院種的青皮甘蔗、南瓜、扁豆、金絲瓜,以及不知名的花草樹木;我一直問小貓說:「開不開心!這裡綠油油的好像我家鄉金門。」每次望著窗外的群樹、藍天與白雲,我都會幸福得發愣!小貓一直在房間裡追逐自己的影子玩,這些都不是我們在上海市區所能擁有的,這才是生活啊! 而真正觸動我心弦的是村民的親切自然,可以聊家常、分享生活閱歷,我很快結交了一些新鄰居、新朋友,吃到他們自家種的蔬菜水果。當我正愁遼闊的空間不知該如何走逛時,立即有人借我一輛新腳踏車,我騎著它去買崇明糕當點心,也儲備看好後面要買來烹煮的老毛蟹、白山羊肉、螺絲、白米蝦、紅扁豆、刀魚等,這些都是崇明島的特產,也是前衛村力推的「農家樂」主要佳餚。 黃姓友人開發經營的「香草花園」是當地一個美麗的自然生態園區,這座花園我已去過多次,之前因為路不熟,總是乘坐三輪車去,這一日我騎自行車前往,遠遠的看見「莎莎香草花園」心裡卻充滿傷感,因為「莎莎」已經失蹤數天,這隻人見人愛的狗很可能是被順手帶走的,黃姓友人夫婦四處找尋、廣貼尋狗啟事,多日來仍未尋獲,因為是帶著小貓遷居到崇明島,很能深刻體會人和寵物之間建立的深厚情感,那像家人一樣深刻的情誼很難讓人接受一夕之間的痛失。談起莎莎時,我們的眼中都泛起一股潮意。 離開香草花園時,美麗的女主人說要把之前小狗的項圈給我用,因為我擔心小貓不熟悉環境走失了,而我又不想把小貓一直關在房間內,所以我準備用項圈帶著牠「遛貓」去,雖然那畫面想起來有點奇特好玩,但小貓一定會很開心,所以我對香草主人說:「沒關係的,找到合用的項圈,我會天天開心!遛貓去!」但願莎莎也能找回來,一起遛狗去!
-
夏天協奏曲
聽說去年在金門造成轟動的電影「夏天協奏曲」,即將改編成為三十集的電視劇,而且是由兩岸合資,欲在金門、廈門、臺北、福州四地取景,是一部耗資八千萬的製作。金門縣政府基於城市行銷、地區宣傳,期能帶動觀光人潮,將之轉換成錢潮,當然是玉成其事。 這種用戲劇來行銷在地人文丰采、自然美景,在當下是一種相當流行的方法,也是一個很棒的點子,更是一個極佳的宣傳利器,亦且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數。例如:2008年「海角七號」的電影熱潮,引爆了南臺灣的墾丁,當年恆春拍攝場景,幾乎成為影迷必到的「朝聖」景點,更是許多觀光客指名旅遊的所在;接著2009年偶像劇「痞子英雄」,在兩大偶像明星的加持下,使得高雄市中心各個知名的地標景點,透過鏡頭,讓觀眾重新領略高雄之美,也讓高雄再一次成為一個美麗的觀光大城市。另外充滿話題性的「艋舺」,也一樣爆發力十足,讓臺北老城區萬華,一夕間又回到過往的繁華…… 一時間各級政府,甚至是各國政府,看到這樣亮麗有效的行銷宣傳手法,無不期待哪一個片商,或者導演也可以看上自己地方的美麗,利用一個故事,或者劇情,來展現自己在地的風情。可是我也想到除了成功的例子外,也有效果有限的例子。像是:去年的「星月無盡」一片,唐振瑜導演用心無話可說,而且全片都在金門取景,說的也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似曾耳聞的故事,然而卻好像沒有觀眾的「緣」,票房與迴響似乎都不是那麼熱烈。在更早之前,在民國七十年代,那一片有陸小芬、呂秀菱、銀霞、徐俊俊、王道、葉嘉玲、梁修身等大卡司的「金門女兵」,好像迴響也不是那麼大。 姑不論這當中的原因為何?但是我仍深信電影或電視劇,確實可以活化地方場景,加上人物、故事的串連,可以讓整個區域「活」起來,再加上導演若能找出屬於這個地方的本土元素,透過鏡頭呈現給觀眾,觀眾就可以從故事與畫面中,尋找這個地方的一個夢幻情境,然後在現實中再回到這裡去尋憶影片中那份片斷的觸動。 不過要持續這樣的效果,而且達到一定的「觀光」規模,就不是一蹴可及。這時就有賴公部門打鐵趁熱,持續利用這股「探星」觸動的力量,繼續推動與延續,才是「行銷地方」的要點所在。例如:香港政府就利用港片的場景,結合觀光文化景點大力宣傳,透用各種文宣品,提供給觀光客「朝聖秘笈」,因而帶動的香港的觀光事業。今日我們也同樣期待「夏天協奏曲」能夠同樣的成功,將金門地區的文化力量暈染整個世界;同時更期待,縣政府不只是輔導影視工作的拍攝、製作,而是在其後期感染力出現後,能夠善用其勢,將這無形的文化資財,轉換成有形的觀光宣傳,如此金門才能走向世界,也才能夠打造金門成為一座文化藝術的觀光島嶼。
-
謎樣城市
二十一世紀初的現代化國家中,約有百分之八十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百萬人口以上的都市,人口高度向城市集中的結果是全球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僅百分之二的土地上。在現代化過程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但城市往往被視為邪惡之淵藪。 傅柯(Michel Foucault)指出城市是個異質空間,充滿各種可能與不同元素,但一般人皆視傅柯的異質空間為罪惡之源,使城市成了墮落的代名詞,人類只有離開城市,接近自然,才能保持道德的純淨。帕克(Simon Parker)在《遇見都市》中認為工業革命以來城市都給人負面印象,諸如過度擁擠、喧鬧嘈雜、黑暗陰鬱、違法犯紀等。法國研究城市的先驅列伏斐爾(Henri Lefebvre)《歷史的終結》一書則認為城市之病徵是疏離感,疏離使人失去了完成夢想的能力,城市的擴展也消解了鄉村,剝除了鄉村傳統的特色。在另一城市學者席曼(Melvin Seeman)看來,疏離是城市的必要之惡,城市居民每天面對一大群陌生人,多元的價值觀、道德標準等使人對週遭事物也缺乏共識,疏離感因之而生,疏離和都市中過度刺激、不安、缺乏信任感、孤獨等問題密切相關。社會學者渥史(Louis Wirth)則從人際關係著眼,指出城市中繁複的人際互動使彼此間只是斷片似的角色,導致了冷淡、無感、世故、理性等情感樣貌,沒有了親密的情感連繫,城市人因此處在一種失序(anomie)狀態。 但城市文明也有其正面價值,段義孚在《空間與場所》書中從空間理論分析,認為人口由鄉下向城市移居是因為城市在經濟上提供了工作機會,在心理上少了社會行為的限制,城市使人自覺更有前途,更自由,因此在空間感覺上反而較鄉下開闊。列伏斐爾《城市權利》則指出城市不僅聚集了財富,也聚集了知識、技術、藝術品,城市因此也充滿無限可能及機會。 我們每個人對城市的感受不盡相同,也許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小說《看不見的城市》中的一段話最為貼切:「對過城而不入的人而言城市是一回事,對陷在城市中不得離開的人而言,城市是另外一回事。」
-
金門整建老街﹐此其時矣
今年上半年筆者接連投書本報,主張整建「金城古鎮」作為拉動金門觀光發展的火車頭,其整體構想,是從後浦老街的整建入手。最近因工作需要,筆者特別返金一趟,無意中在陳氏宗祠旁發現兩排即將完工、呈L型的仿古店鋪,令筆者大感振奮,這正是閩南老街的標準型式。看來金門與筆者持相同見解的,不但大有人在,而且早已付諸行動,縣府相關主管部門實應加快腳步,積極規劃輔導,金門老街之整建,此其時矣! 看看現在的後浦街道(莒光路、中興街一帶),怎堪一個破舊了得,晚上不過8、9點,店舖已打烊了一大半,即使是白天,遊客也不多,筆者特別觀察了後浦街道販售商品的品項,發現大部分還是以金門當地居民所需的日常用品為主,針對觀光客所開的店,除了貢糖店外,極為少數,日用商品的利潤少,商機極為薄弱,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對金門經濟發展的貢獻有限,金門強調觀光立縣多年,小三通過境人數屢創高峰,但作為縣府所在的後浦街道,卻仍無法開拓大量的觀光消費,而停留在以當地居民的內需消費為主要的產業模式,實在令人詫異,究其原因恐怕跟這些店舖建築過於破舊是脫離不了干係,觀光客當然不願意到一間破舊的店鋪中去消費;或者講白一點,一件好的商品,在破舊的店鋪中,是賣不出什麼好價錢;而可賣好價錢的商品,自然不願到破舊的店鋪中去販賣。人人都知7-Eleven價格較之傳統商店要貴上一到二成,但消費者何以仍趨之若鶩?金門商家要能參透其中的道理,才可能賺到大錢。 進一步說,店鋪外觀其實早已成為個別商家生財工具的一部份,因此只要經營良善的店鋪,必有亮麗的外觀,但在後浦街道,由於集中且古蹟林立,恐怕就必須擴大為老街整建的整體思考,舉凡:店面的建築維護、環境營造、動線規劃、乃至活動行銷等層面,都必須統一施作,整體營建,方可使老街經濟,重現生機,這部分縣府雖然責無旁貸,但是店鋪商家尤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台灣著名的三峽老街,之所以能重建成功,就與當地商家的主動參與及積極爭取有密切關係。金門人要痛切反省,為何大陸觀光客願意把大把的鈔票撒在士林夜市、逢甲夜市中,卻不願到金門的街市稍作停留?金門不能老是怨嘆中央不給政策,如果金門人不願把自己的生財器具整修好,即使中央給了政策,街市不是照樣蕭條嗎? 金門居地利之便,理應發展成為台灣商品的櫥窗,也就是說所有台灣主要的特產,如茶業、珊瑚、玉石、木雕、太陽餅、鳳梨酥……等等,都應該在金門有銷售的鋪面,以方便大陸觀光客隨時選購才對,同時大陸觀光客也因選購台灣商品之便利,而願意來金一遊,這就是良性互動,也是觀光發展之道。而這些精品產業的利潤極高,對金門的經濟發展才能產生重大貢獻,如今金門拿著精華街市去賣日用品,是不是有點「拿著大砲打小鳥」,大材小用了?只說明金門對自己的產業政策缺乏願景、不敢投資、全無規劃。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上天總願意把機會給積極訂正的人。特別是大陸的「金門自由行」開辦在即,金門人要加把勁,儘快做好老街的整體規劃,而在這個過程中,縣府相關主管部門最好能出面整合,店鋪商家也不能袖手旁觀,最好組成委員會積極參與,現有陳家樣品舖面在,應能提高商家的修繕意願,加速老街的整建時程,須知老街乃一整體,只要有極少數的商家不願意配合,就會讓老街的整體美感大打折扣,只有在官民一體的同心努力下,一系列嶄新而典雅的金門老街,才可能輝煌的呈現在世人面前,金門人,加油!
-
談民眾補習班與終身教育
小學四年級,我陪父親上村子裡開設的民眾補習班,父親從小就沒唸過書,目不識丁,老師教的又無法全然吸收,因此常會不好意思去上課,還好老師要我當父親的小老師,至少可教父親注音符號、唸國字、作算術、寫字…等,形成親子共讀機制,效果很好,不但父親天天去上課,而且考試都可通過,父親也很容易從初級班、中級班、進階到高級班,我也因此對讀書產生興趣,這是影響我一生對教育的熱愛與奉獻的動力。因此,在我從事教育工作期間,我都對終身教育抱持著很大的期望,而且實際對成人教育工作方面付出各種不同的服務。 民國79年,我奉派金沙國小校長,想起小時候陪同先父去國小附設民眾補習班上課的情形,引發我設置類似成人教育班的想法,讓失學的民眾能有機會繼續學習及求取新知,增廣見聞,這也是我平生一大職志。因此,透過家長會和村里公所協助調查及鼓勵參加,失學民眾首次願意就讀成人基本教育班就有八十餘人之多,令我感到非常訝異。由於老師們均樂於配合施教,書籍則由當時的民意代表捐贈,順利開設四班,教師們義務為這些失學民眾賣力教學亦樂此不疲。直到80年元月,教育部頒發「獎勵及補助成人教育活動實施要點」,使原本艱困設班的情況得以解決,並可爭取經費正式開班,實為地區失學民眾的一大福音!之後,教育部在各地國小和補校開辦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更堅定我為失學民眾盡一份心力的意志。 81年2月,調職古寧國小,雖然更換了服務學校,但設立補校的初衷卻未動搖,因此,便積極擬訂計畫,報請金門縣政府核定,終於,和烈嶼的卓環國小,成為金門史上最先設立夜間補校的國小。 教育部對金門辦理之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及補校均特別關切,給予補助開班費及教學設備費。當時教育部李次長建興、社教司何司長進財等一行蒞臨金門視察各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及補校,對地區成人教育推廣,表示鼓勵與讚許,教育部並蒞金辦理有關成人教育研討會,旨在溝通觀念、鼓舞士氣、了解作法,以全面推展本項工作。 民國83年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成人終身教育也成為大會之重大議題後,教育部即將終身學習教育列為重要政策,廣設終身學習機制,包括國中補校、空中大學、社區大學、以及各大學研究所碩士班之開設,使國家的終身學習教育得於擴大推廣與延續。經過16年後,成人終身教育已達到國家教育目標之理想境界,今年召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教育部之五大教育主軸中,終身學習教育也是重要議題之一,而且今年也被訂為終身學習年,由此可見終身學習教育之受重視!我很榮幸有機會參與這兩次全國教育會議,而且對成人教育及終身學習有一致的見解,這乃是我從小陪先父上民眾補習班體驗到終身學習之重要性,也印證古人「活到老,學到老」之名言,更證實國家教育政策與教育目標的正確性與核心價值。
-
護生﹐方能養生
筆者欣見金門的未來出現了「養生島」的擘劃,這意味著居民與執政者對於發展金門成為適合人們長居環境的企圖。也就是居民們清楚的知道,一個地方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安居樂業的適性生活,而非盲目的成為揮霍享樂的經濟盲從發展。追求圓滿的人生原本就是中國文化的發展極致,所謂的「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這不就是金門未來發展養生島的終極目標。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人類過度強調經濟發展,以為可以提供無盡的物質享受,即是創造生活。而這起因於人類經歷多次的戰役,使得當代人對於物質有迫切的不安全感。此外,伴隨著科技的大發展年代,使得人類更容易從自然界取得物質享用。但也因此種下了惡因,適合我們居住的環境不斷的流失,家庭關係迅速瓦解,大部分的人無法獲得過去所擁有的幸福感。 金門因為過去歷史的陰錯陽差,創造並仍保有了適合居住的自然環境以及傳統的社會結構,使得金門長壽的老人家遠比台灣各縣市還多,這意味著金門本身就擁有了成為「養生島」的本質。仔細分析這些老人家們長壽秘密,無非是生活自然!他們的生活依自然的作息,暨不需日夜顛倒亦不攝取過量食物,更勤於勞動。筆者想起了,老人家們這樣的生活似乎就驗證了,我們兒時在道德經中讀過的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追求養生之道,擁有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是基本的。目前金門還保有足夠的自然環境,讓生活在島上的居民還得以徜徉在適意而健康的高品質環境。這和過去軍管時期軍民大量植林有絕對的關係,現在金門可免於風沙及乾旱之苦,大面積的樹林是主要的功臣。不過近年來,每每從高空俯瞰金門,所見者皆是大片大片遭到啃食的綠地,這些所謂的建設對於金門的林地已經造成不小的傷害。這透露了我們是否已經偏離或是正在消耗,讓金門成為養生島的自然資源。若金門的未來發展之中養生島是規畫中的一個選項,那麼我們需要一個具體的環境政策,包它含了:土地應用、水資源、以及各項環境消耗與廢棄物處理等,必須被仔細計畫並達成大部分的社會共識。 但是隨著外界大量資訊的湧入,無論好的、惡的,有心的人士或是無意的訪客,都已經逐漸的改變的島民的想法。多樣的思考進入是一件好事,但能否在這些漫無頭緒的資訊中萃取出適合金門未來養生島發展概念的知識參考,則尚需再細心思索之。而這之中「保護森林、能涵養生命」僅是其中的基本功,「護生的目的是為養生」,這不僅僅只是為了環保,更是居民為自己未來生活所必須的付出。
-
躁動的大地﹕四則省思
「街頭怒顏」 仲夏的一個悶熱下班時分,略顯壅塞的民生路上,一個拾荒老人追著被風推滾到路中間的寶特瓶,一不小心擋到了奔馳的摩托車女騎士的去路,逼著她緊急煞車。瘦弱但不示弱的老男人與精壯且動怒的年輕女人相互叫罵、互不相讓,一度捲起袖子準備打架。路人好言相勸,化解可能發生肢體衝突的失控場面。女騎士罵完髒話後揚長而去,老人則氣得全身發抖持續叫囂…。是甚麼樣的社會氛圍,讓大家變得如此暴躁易怒?要用咒罵與拳頭討回公道? 「機場廣播」 開放小三通之後,尚義機場是國內少數繁忙不堪的機場之一。每天有大量的商務客、遊客過境這裡,穿梭於飛機、巴士與船舶之間。他們只有遇到霧季或颱風,才會被迫留在金門,但往往滿肚子怨氣,無心欣賞金門。此外,可能是擔心過境旅客錯失巴士,機場內的廣播無時無刻不在,聲音之大、頻率之高,大概是全國之冠。一個急躁不安且噪音煩人的機場,很難說服別人金門是一個休閒、樂活與美麗的觀光島嶼。這與花東、澎湖機場做為展示當地文化及塑造慢活、渡假情境的門面做法,大異其趣。怎樣的發展定位與策略,才能召喚真正願意留下來領略金門之美的人?亦能兼顧島嶼的永續發展? 「城鄉景觀」 近幾年來,金門新式住宅如雨後春筍般地從地表冒出。一種是「田中屋」的農宅形態,它們孤立且分散地佇立於高粱田中,不但讓金門的集村逐漸成為散村,也使得政府必須單獨為一棟建築物投資道路、水電管線的基礎設施,所費不貲。一種是城鎮近郊的傳統聚落建地興建了密集的連棟住宅,在重視單棟建築物審查而較為忽略整體景觀的自然村開發審議制度下,這些不同建商所提供的住宅群缺少了整體規劃,坐落方位不一,亦無公園綠地、人行道、公共停車場的配置,因此即使用了高級建材的住宅,也沒有享受到高級的生活品質。更麻煩的是,儘管總體經濟仍然疲軟,在土地供給有限、游資充沛的情況下,金門土地價格被愈炒愈高,受薪階層或年輕人的購屋壓力變大。什麼樣的政策,可以引導金門維持良好的人文景觀?又可以讓人民「居者有其屋」? 「速成的大學島」 自鄭愁予教授倡議起,沒有幾年的光景,大學島旋即成為官方政策;同時,在離島招收中國大陸學生不設限的優惠下,台灣不少大學準備搶進金門,以謀生存。我猜想,詩人心中的大學島應該是學術氛圍濃厚、研發創新能力優異、蓬勃有朝氣的生活環境,大學之間既競爭又相惜,一如英倫的牛津與劍橋、波士頓近郊的哈佛與MIT(麻省理工學院)。但令人惋惜的是,目前這些討論並不是在金門準備辦出什麼樣有特色的大學系所來吸引青年學子,而更多是一種成本的精算。未來,很可能金門只是這些大學將學生送往台灣本島校區的跳板。教育過度商品化的結果,將使得金門擁有「好多」大學,而非出現「好」大學。而「大學島」風向球一出,加上金大升格後招生順利,鄰近的農宅學生宿舍房價已經大幅飆漲,學生家長叫苦連天。當百年樹人的志業被談成營收速成的事業時,大學或許一時得到學生,但喪失的是它的靈魂。金門恢復的也不是它昔日文風鼎盛的榮光,而只會多出幾條喧鬧的夜市街吧!
-
謝洪玉芬
有次鄉訊人物聚餐,主角是洪玉芬,當時她剛出版新書《希望不滅》(聯合文學),挺進書市排行,鄉親現場認購,反應熱烈。八月二十一日鄉訊再辦餐聚,洪玉芬客氣地說,希望給她的書一些想法。金門人當年雖「逃難似」地到台灣,從事研究或經商,卻多事業有成,洪玉芬從事貿易,工作旅行七十餘國家,難得的是修養與事業並進。洪玉芬和藹而親切遞來她的書,那是一份謙卑,一種人生態度。 八月迄九月,正逢各大文學獎評審期間,我隨身攜帶洪玉芬的書,卻也累得沒有時間看,一天晚上,我暫擱下評審稿件,抽出洪玉芬的散文,本想看完後寫篇讀後心得,不料才讀了輯一的三篇,就感觸良多。記得餐聚時,有位前輩溢美地說,「你文章怎能寫得這麼好?」我開玩笑說,「我靠寫文章吃飯,哪能不寫好?」 洪玉芬不賴文章為生,寫作是寄託或逸趣,處理文字不僅抒情,卻架以不同的敘事技巧跟結構,因而能有「大抒情」。〈返鄉與離家〉交代離、返之間的反差,卻交織父親生病與過往故事兩個時空,一來一回,如同針黹穿鑿,是一個有野心的構想。〈希望不滅〉以一只到處遊覽的行李箱,對比父親少年時行走一村又一村的「賣貨郎」;一是遊走世界的高級行李箱,一是賴以為生、湊合起來的重櫃;前者看盡世界風景的行李箱,後者嚐盡人間疾苦的行李袋。然而,沒有父親的重櫃,何來可負重、且挑起重擔的自己的人生?細緻的行囊演化自粗糙的行李,洪玉芬明白兩者的聯繫,因而坦蕩視之、記之。這是一份真誠、也是勇敢。 〈母親〉以母親的名字為題,交代母親為家庭為子女的付出,前後呼應,洪玉芬信手拈來,合乎文章法度,卻隱有大氣勢。寫母親大嗓門,「出家門大老遠,彷彿還聽到她的聲音飄浮在空中不散」,如此形容,已是風格性的語言了。〈希望不滅〉以「沒有童子笑問客從何處來?因半晌不見一人影」,形容靜謐,「天清,地曠,人閒閒」,洪玉芬轉化形象而入意象,用詞遣句,功力深,自嘆不如。 貿易跟為文或有相通處,譬如,能推出消費者需要的獨特性產品,能以最精簡的成本製造一件等量且超質的產品,或者思索一塊錢如何極大化,達致「邊際效益」;或者能出其不意,快速制服對手。如此觀來,貿易跟寫作何異? 三篇作品塑造父母親形象、遊子情傷,並提到出身在金門的矛盾,以及鄉親美德逐漸消失的遺憾。 洪玉芬不賴文章為生,卻能有如此造詣,讓人讚嘆。 我還是「得」挑出洪玉芬小小的毛病,以答謝洪玉芬的美意:大抒情,何妨小步走?從貿易戰場調回文字場域,或可增加描寫、減少敘述,讓前述的風格性文字,適當緩衝速度;速度一慢,抒情就成為一個又一個漩渦。 九十九年九月九日,正有許多長長久久的事情發生著、紀念著。我在這一天,打開電腦寫就此文,也祝福洪玉芬長長久久的鄉情。
-
十三號碼頭
高雄港十三號碼頭,曾經是金門在軍管時期,臺金之間海路運輸的重要港埠。它是許多抽中金馬獎的臺籍阿兵哥登船開拔前往前線的起點,也是金門鄉親渡海赴台最先踏上的土地。 民國五十九年六月底,國中畢業,我跟一群同學乘坐「萬信輪」離開金門,經過廿多小時的海上顛簸,船停靠十三號碼頭。初生之犢,看到五光十色的高雄街景,異常興奮,暈船的不愉快感覺馬上一掃而空。一個多月後,重臨十三號碼頭,排隊等著上「中字號」登陸艦返鄉,驗證的陸軍士官卻告訴我說因為沒有辦理搭船手續,不能上船。我不是兩週前已在「金馬賓館」登記了?「你們登記的是上一班船!」上一班船因颱風取消,「要坐這班船須再辦一次手續」,聯絡士回答的語氣冰冷。眼看鄉親與阿兵哥一個個拎著大包小包行李登船,碼頭上旅客越來越少,一想到可能會錯過金門高中的入學報到與新生訓練,在眾目睽睽下我不禁哭了起來。後來是一名好心的上尉指示聯絡士幫我補辦手續,才順利上船。 十年後,民國六十九年秋天,軍校畢業三年,晉升上尉半年之後,我被分派到憲兵二二○營高雄港口憲兵隊服務,隊部就在十三號碼頭旁。隔著一條馬路,從我的寢室望去,便可看見泊港的軍艦。那時候我剛離開海軍不久,同學也開始上「太武」、「萬安」等交通船歷練輔導長職務,只要他們的船停靠過來,不是我抽空上船找他們吃消夜,就是他們下船找我一起逛夜市、看電影。有時候休假返金,船要開了,我只須提著簡單的行囊上船即可。這情況雖然無法跟目前搭乘台金班機相比,但比起一般人返鄉須南北奔波,轉車候船,我所處的環境真是太方便了。當然,我也常憶起十年前,那個少不更事的小毛頭,因為差一點不能搭上返金的船班,淚灑碼頭的往事。世事難料,人生的際遇,真是充滿曲折與趣味。 十三號碼頭與高雄港其他碼頭一樣,原本皆屬港務局管轄,二○○五年十月,在高雄市府向扁政府力爭多時後,港務局與軍方讓步,將它交由市府接管,從此改稱「光榮碼頭」。它原有的圍牆被打掉,港區腹地成為市民休閒區,與五光十色的愛河接連。如今這裡儼然成為高雄市府引以為傲的建設樣板之一,每逢選舉到來,常是民進黨舉辦大型造勢晚會的場所。 十三號碼頭是一個壯闊的歷史舞台。這裡曾經上演了幾十年前,兩岸兵戎相向時期,兵車轔轔、戰士雲集、船艦頻繁運補前線,後方與前方命運緊密相連的大戲,以及臺灣社會民主轉型後呈現的巨大落差;也曾浮現許多送迎親人往返戰地的悲歡離合畫面;這裡也留下無數金門鄉親因躲避戰火而離鄉背井,後來又為生活所迫而遠走他鄉的沉重腳印。此處曾是許多金門少年郎人生方向轉折的口岸,也有屬於我的難忘回憶。
-
浮世繪─李如青繪本
「浮世」是指當時人們所處的現世,即當代塵世的人間世,因此浮世繪即描繪世間的風情畫作,是日本的一種繪畫形式,起源於17世紀,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戲劇。浮世繪常被認為是用木刻版,彩色印刷成的版畫,稱為「錦繪」,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時興起的一種獨特民族特色的藝術,有描繪歌舞伎和花街柳巷場景藝術。浮世繪木刻有兩種形式:「繪本」和「一枚繪」。繪本,即是插圖畫本,是作為古典小說的插圖,後來陸續出現在通俗讀物的插圖,隨著市民小說的產生,這種木刻繪本更加速發展起來,民間畫師菱川師宣便是這種「繪本」的創始人。一枚繪,即單幅的創作木刻畫,當作純粹藝術欣賞而創作的版畫,畫工也更精細一些,歷代名家有多人創出傳世的名作。 近幾年金門文化局也出版一系列金門本土風味的繪本,作為兒童讀物,圖文並茂。設計構圖精美,內容生動活潑,色彩豐富充滿活力與朝氣,更貼近新一代兒童多元化的閱讀需求,產生優質的全方位閱讀影響,值得喝彩與肯定!金門縣籍畫家李如青(本名李懿倫)第三本繪本《雄獅堡-最後的衛兵》原畫展,於六月在金城鎮公所七樓展出,石頭鎮長是他的同學,所以辦得有聲有色。由小天下圖書出版社主辦,大力推介,超人氣的展出。李如青的繪本出版以後,製版用的原圖真實的水彩畫作品,展現來自金門前線海防的感人故事,描寫人與狗之間最真實、忠誠的情誼。李如青以藝術家敏銳的觸感,繪出昔日金門柳營生活,他的筆一一呈現金門獨有的戰地風情。每一幅都栩栩如生,好像強烈的生命力活躍出紙面,透過他細膩的筆觸,在太武風雲肅殺森嚴,風雨飄搖戰雲密布的時代中,看到忠貞的軍犬和堅守崗位的衛兵,人與狗相處,有最真誠無欺的情誼。 李如青創作多本繪本,他目前在台灣是相當傑出的繪本畫家,他自行創作的繪本圖書《那魯》,曾獲得第三十二屆金鼎獎的兒童及少年圖書類最佳圖畫書獎。而第二本繪本《勇12:戰鴿的故事》,也獲得基隆市政府指定為鄉土教材的優良圖書。新書《雄獅堡-最後的衛兵》,叫醒當年荷槍實彈、戒備森嚴的雄獅堡,只能遠望機密的禁區,如今一探空寂的碉堡,往日戰地枕戈待旦盛況,整個雄獅堡陣地的場域,鳥瞰鉅細靡遺的繪出堅壘抗拒囂張的浪濤,海鷗悠閒的巡弋。往昔的一切被靜靜海風,吹得煙消雲散,他希望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知當年戰地漸被淡忘的情懷畫出來,能夠和每個孩子一起分享。希望該本《雄獅堡-最後的衛兵》,也能列為地區的鄉土教材,讓下一代金門子弟了解到戰地歲月的文化。金門有如此傑出的繪本人才,又如此熱愛故鄉,自小熟悉成長的本土風情,母土親子的臍帶關係最息息相聞,最能掌握鄉土的脈動,以後金門的繪本也請他來參一腳,肯定絲絲入扣,更能情景交融,文化局要重用本土人才。 國立藝專畢業的李如青,旅台多年,在廣告公司擔任企劃有十年之久,他這人我並不熟悉,倒是他弟弟李季衡(習稱小李)是我的忘年友,學美工的,從事篆刻、書法創作,同是美術學會會員,常到他家小酌切磋藝事,讓我有偷閒學少年的感覺。李家的先祖李遇春原籍漳州南靖,本是洪楊軍的部將,同治四年太平天國被弭平前夕,舉家逃到金門安家落戶。小李父親李自武老先生,在金城中街(莒光路中段)開一間南北乾貨老店,老字號「金源泰」招牌,宣統三年(1911)桐春(三月),清末金門秀才秋槎王星源題的字。我自小打從他家店口走過,總見他老人家手不釋卷,戴著厚片眼鏡貼近書面,靜心閒適看著古書,是一位溫文儒雅與世無爭的老者。後來小李要把老店翻新樓,從蒙塵的舊樓閣中取出一大紙箱線裝古書送給我,我欣喜抱回家洗塵、曬霉、除蠹、補線、新封、題簽、鈐印藏書章,偶而翻翻吟吟,自我作古。五四運動要把線裝書丟下茅坑,我家的文革比較客氣,把線裝書下放到洗手間,隨時臨幸,該學學李老先生勤於讀書自娛,才不會暴殄天物。我跟小李戲說,只要把這堆線裝書讀完,足以讓我到大陸的大學搞個博士玩玩。鄉親陳慶元在福州福建師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去年招收葉鈞培、陳炳容,今年王水彰,還有學美術的黃世團、陳海贊也到福州就讀中文博士班,張國治讀藝術類的博士班,看得我心癢癢的,恨他們要去讀也不相招一下。靜心自觀,只見我鬍蒼蒼視茫茫的龍鍾,還是心無旁騖,老守在我水墨繪畫的本行吧,浮世的名位就不繪了!
-
做自己
轉眼間小兒也上了三年級,曾幾何時還在為這個小傢伙的健康憂心時,他已然調皮搗蛋的長大了。或是近期受電視劇及電腦的影響,他的行為、言語總不時會有些超齡的演出,姑不論是否為現代科技荼毒下的產物,其童語童語每能觸動不少感慨。 一日,妻子幫他修整儀容,大概是提到了某老師對衣著及髮型的品味,言談間頗有欣羨之意。不想他竟蹦出了一句:「妳管老師做什麼?做自己就好了!」做自己?大哉斯言,在職場打滾了那麼久,猶難想到應該如何的做自己,不想竟被孩子一語勘破,反思其意,著實汗顏。 在人生的歷程中,我們何嘗不是隨時的總想扮演好他人期待自己扮演的角色;政治人物期待為民喉舌,丈夫盼為家庭支柱,孩子則希望成為父母的驕傲,就算是行將就木者,也渴望能榮顯子孫,遺下些什麼令人懷念。但在這許多期待中,又總難以忘懷有蛻卸期待包袱的一天,此或便是人生矛盾之處:骨子裡想做自己,表面上卻很難不在乎俗塵看法。有人終其一生尋找其間的平衡點,也有人就專執一頭,倒也免兩頭落空;彼等心境都是可以理解的,或也可如小兒般,回到最初的想念,如果戴面具著實困擾,不妨就回歸做自己吧!在他人的眼界裡做自己可能是離經叛道,也可能是夢想的一次啟迪。但做自己也要有前提。 台灣飯店界的教父、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寫了本書叫《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一直不得空去詳細拜讀大作,但從網路上卻讀到他在新書發表會上說的一段話: 你一定要去聽聽你內在的聲音,聽聽他,他會告訴你:什麼是你充滿熱忱之處! 當他告訴你的時候,不要猶疑,就去做吧!去做你充滿熱忱的工作! 讓自己用無可救藥的熱忱,去面對你的工作! 當我十八歲還是美國運通的傳達時,我對自己說:只要我好好的做好我的工作,它就是一份了不起的工作! 這段話很明白做告訴我們,要完整的做自己是有前提的;首先是要擁有熱忱,還必須是無可救藥的熱忱,就算是做「傳達」這樣不起眼的工作時,也要認定那是生命中的「了不起」,「了不起」不是一種高傲,而在極大化夢想,並將夢想變成事實。特別的是,他還強調在做自己之餘,也要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予他人夢想也是成就自己的方式之一。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在書寫人生功課的同時,總容易陷入躊躇的徬徨,想迎合別人的尺度,又想滿足自我的精彩,或也可學學嚴總裁,只要有機會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天使,就以無比熱忱放心的做自己吧! * 吃飯了!關電腦、關冷氣,快點,五、四、三、二…… 唉呦,我要「做自己」啦! 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