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20世紀初的金門移民與星印貿易
就19世紀後半至20世紀中葉以前,從事土產貿易的東南亞金門僑民來說,新加坡與印尼之間的貿易關係十分重要。自1860年代興盛的「九八行」貿易機制可謂海外金門人致富的關鍵,也是累積第一桶金的策略方法。這樣的跨境貿易機制大概存在了近120年,1960年代漸漸式微,直到1980年代才畫下句點。 對於僑居印尼群島的金門移民來說,新加坡不但是其商業網絡的節點之一,也是部分印尼華僑華人家族二度移民的城市,特別是與新加坡有地緣關係的西爪哇島的雅加達、邦加、勿里洞、蘇門答臘峇眼比亞(Bagan Siapiapi)、石叻班讓(Selat Panjang)、望加麗(PulauBengkalis)和北矸峇魯(PekanBaru)等地僑民居多。 也就是說,1960年代以前星印貿易的發展、新加坡成為南洋(東南亞)經濟貿易中心、印尼排華暴動之際分散風險等因素,促成這樣的移動現象。一直到今日,不少印尼經濟富裕的華商,多半在新加坡擁有地產、公司,部分存款也會存放在新加坡的銀行,就學及就醫更是非常普遍,雅加達與新加坡的飛機航班僅一小時時程,兩地往來十分頻繁。 在1969年11月21日的《南洋商報》中,刊載了一篇由中華總商會財政主任黃望青的〈星印經濟關係的回顧與展望〉的文章。這是在南洋大學經濟學會的三場經濟問題講座的其中一場(另外兩場主講者為李光耀總理、聯合國經濟顧問方顯延博士)。黃望青分析了星印貿易的變遷,同時指出在1963-66年之間星馬(新加坡1965年獨立建國)與印尼對抗的情況下,星印之間的貿易受到相當大的波及。但即使如此,在1969年,新加坡與印尼的貿易依存度仍高,新加坡佔了印尼總出口額的65%,而對印尼的貿易佔了新加坡全部貿易額的25%。他認為歷史的、地理的、人文等因素是這樣綿密貿易關係的原因。 「(一)歷史的---印尼前身是荷屬東印度;新加坡的前身是英屬海峽殖民地。自十八世紀以來,英國工業發達,生產突增,力爭各處市場,所以在貿易政策上,一向力主各國門戶開放,自由貿易。……宗主國這種不同的作風,在歷史上也遺留給星印兩國。如所週知,新加坡一直到今天還是主張自由貿易,細心照顧轉口業務。 (二)地理的---新加坡所處地理方位,不單是歐亞交通的樞紐,簡直是印尼兩大領域,即蘇門答臘和爪哇的中心。由棉蘭到椰城,要經過新加坡;由泗水到沙望,也要經過新加坡。廖內群島更不必說,真所謂「相隔只因衣帶水」。尤其近年以來,印尼經濟衰落,交通工具廢弛,島際交通難於登天。印尼出入口商,群趨利用新加坡良好海港,實屬理所當然,毫不足怪。 (三)人文的---印尼和新加坡,都有大批長袖善舞,精於籌算的華商。殖民地時代,這些華商都是二盤經濟,為英荷洋行收集土產,推銷洋貨。獨立之後,他們在兩國貿易界都升任主要角色。兩地華商之間,好多有著兄弟親族關係;而且新加坡目下許多貿易商,自己就是源出印尼,同時留下親信繼續活動:這樣自然更加強了兩國經濟的血緣關係。」 亦即,新加坡的自由貿易體系、地理優越性、華商的文化網絡,以及工業設備完備、國際信譽良善(包括現代化的銀行、保險、船務貨艙)等特點,造就了新加坡與印尼之間的緊密貿易關係。 南渡印尼群島的金門人,把握了印尼各地與新加坡的貿易機遇,以「九八行」的貿易機制,不僅為自己創造了豐厚的財富,也成就了新加坡轉口貿易中心的世界地位。從19世紀後期的李仕撻、黃良檀、黃良倚等僑商到20世紀中期以前的黃安基、吳光枰、鄭古悅、陳景蘭、陳詩吟等僑領,一直到二次大戰之後崛起的黃自立、黃木榮、黃東平、黃章掘等人,都是動人的成功故事。星印貿易的互補關係,是他們成功的背景,當然,講究誠信及賺慢錢的哲學、連結地緣與血緣的文化網絡,更是這些成功故事的關鍵詞,值得我們學習。
-
室內、室外
近來新冠疫情減緩,許多的活動陸陸續續的展開,室內的、室外的,想一探究竟的人可以有多重選擇,而我也配合著時間有了一些新體驗! 室內的,烏克麗麗的演出,除了金門本地的、來自臺灣的,還有就是卡爾親子樂團,讓臺下的我們耳目一新,對烏克麗麗也多一層認識,原來它們可以有這麼多變化,整場音樂會下來,我寫下了「番薯情」、「明天會更好」二首歌名,前者是大多數金門人耳熟能詳的金門歌,而後者因為時代因素又出現,希望疫情快快過,我們的明天會更好,這首歌在我讀高中時流行,我們上董佩雯老師的英文課時還刻意把它翻成英文在唱。 安琪莉莎合唱團成果展,集合了幾種不同語言與樂團的演出,原住民語、客家語、台語……,有歌唱、有樂器演奏,讓我們的耳朵經歷音樂的洗禮。 社區總體營造成果,也在浯江書院廣場熱情展開,各社區展現自己的特色,東林市場的建造以戲劇方式呈現,風雨生信心,有時代背景,身著軍服搭配國旗最吸引人注意,而忠孝社區的竹竿舞也炒熱現場氣氛。 長期在小島做研究的教授說:金門考古工作發展晚,民國57年復國墩貝塚,接著幾乎每隔十年有新遺址被發現,金門可能有100年沒人住?因為沒有代表性的遺址被發現。我們車子是怎麼來到浦邊貝塚的?剛開始沒留意路線,這回到浦邊及南山貝塚,真是大開眼界,因農地重整而出現的遺址,要看裡面的標本是什麼來斷定年代,當代人的生活範圍有多大?是就地定居還是短暫停留,他們以何維生?如果遺址小、文化層薄,代表沒有住很久,內行人一看便知什麼是寶?而我這門外漢可真的是跟著來看熱鬧的。 「浯島踏查-烈嶼場」是我們一學期一鄉鎮第一輪的最後一場,歷經二年半,這回跨海辦活動,所幸有不少人的協助,活動才能順利完成,我們走到東林看古井,到烈嶼鄉文化館看早期的農具,到西方細看歷史建築,在雙口看對岸,今早下過雨,視線清清楚楚,來到上林看風雞,到沙溪堡一探軍事據點,到青岐聽洪家人說洪家祖先的故事。 那天聽到二位清潔人員邊工作邊聊,甲說:「聽說現在在室外運動不用戴口罩。」乙說:「那你就運動啊!」言下之意是可以邊工作邊動,其實他們本來就在動,容易流汗,戴口罩與否的確值得討論,倒是我們在室內人多的地方一樣口罩戴著。 前幾天同時有不同的朋友傳來「牆外」這影片,我只打開看了一下,還來不及仔細看,今早金門日報出現它的相關消息,原來是馬來西亞華人創作歌手黃明志為金門而作,不管金門在牆內還是牆外,我們就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子民,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當其它地方疫情緊張,我們跟著緊張,我們一樣要追疫苗,我們一樣跟著外界更動生活腳步。 期望「明天會更好」!
-
老兵在金門的影像
自1949年12月初國軍轉進金門,金門變成國共戰爭的前線戰地,自1956年7月,金馬地區分別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進入了軍政一元、軍民一體的戰地政務體制,直到1992年11月政府宣告解嚴,金馬地區才結束戰地政務實驗時期,這長達36年的軍管時代,金門一直是戰地。 自1949年12月1日起到2006年2月25日止,金門防衛司令部輪換了25位司令官,2006年3月至今,金防部改銜為「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也輪換了10位指揮官。 而金門的駐軍也從最盛時期的1957年,有六個師級野戰部隊,兵力約為十萬人,後經「嘉禾專案」、「陸精專案」逐漸縮編,兵力也從八萬、五萬五、二萬五,至今約數千人的兵力。 官與兵像跑馬燈一樣,輪來換去的,讓金門這座小島,來來往往了難以計數的大陸老兵以及台灣徵招的新兵,金門人早已習慣與阿兵哥共處,那個時代,村社與軍營比鄰而居,軍歌答數與民間吆喝孩子的聲音,隔牆相聞,很多老百姓都能賺到阿兵哥的錢,但如今,五六十年代金門最熱鬧的後浦街,早已看不到穿著草綠服的阿兵哥在行走了,與金門綁在一起軍管,也已經遠颺了。 我是很懷念那個有南腔北調阿兵哥的年代,因此我鍾情於「老兵在金門的影像」收集,因為在指掌搓摩之間,我能感受到老照片流洩出來的歷史悠情,我能想像那個時代老兵的心情。 那些老兵,有的是「娃娃兵」,乳臭未乾,就要提槍上陣,驚恐尿溼褲子,還是要往前衝,命好的,全身而退,命不好的,也許就會淪為太武山下公墓的孤魂野鬼。從前,我總好奇地去瀏覽墓碑上的文字,有來自黑龍江的、松花江的,湖南河北的,我總是替他們感傷,怎麼那麼年輕就死在這個遙遠的小島,說不定,他們的家人都還不知道他們的死活?如今也只有在春祭秋祭,一聲鞠躬,一束菊花和兩支跳動的紅燭,安慰它們的孤魂。 當然也有少數幸運的阿兵哥,能夠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甚至能夠升官晉爵的,就從我收集到的阿兵哥文物信件照片等,我能讀到一股軍旅的思想感情,我手握那些收藏,感覺和那個時代黏接在一起。 最近就得十來張30*25的老照片,以及26封毛筆信箋,時間約在民國53-55年,信箋的眉印有「郵政七六八六號信箱」,主人是曾參與翟山坑道挖掘的國軍第58師師長王統佐少將。 我查了王統佐將軍的生平,他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3期步科與陸軍大學正則班第22期畢業,曾經赴美留學過。1941-1946多次參與對解放軍的戰鬥,撤守台灣後,1956年任台灣陸軍第69師第206團團長,1959年升任第65師副師長,1961年調任裝甲第一師副師長,1963年任第58師師長,移防金門。 五零年代,是金門防禦工事地下化之際,王統佐將軍剛新婚不久(51年4月結婚),移防金門擔任58師師長,率工兵兩連、步兵4連,參與挖掘翟山坑道,坑道於民國52年12月14日興工,58師後來移防台灣,由93師接續開鑿,王統佐將軍算是前期有功的三位師長之一,另兩位是第26師師長張華庭與第93師師長張道一。 信箋上王統佐將軍的毛筆字,俊秀有力、行雲流水,龍飛鳳舞,筆端更是蘊涵家國之情,讀一封寫給妻子孔祥淑的信箋:今日帶兵,服萬人之務,時間支配,殊少自由,休假為個人私事,上官有事,不得言辭,部下有事,不得言辭,有必須參加的公共活動,不得言辭,汝試思之,去此三者,當有幾許自由,此非他。責任感、義務觀,所由致也,明乎此,當不罪我矣。顯然他任官從公,知所輕重,其行文,秀氣夾骨氣,足見腹笥之豐,將軍是在62年7月1日光榮退伍。 王將軍的影像,體格壯碩,眉宇間英氣勃發,很見帥氣,幾張將軍與僚屬同遊,留下了鳥瞰海印寺周邊的糾石群壘,留下了高擎天際的毋忘在莒竭石,留下了展翅自由女神像的金湯公園,留下了古跡斑駁的虛江嘯臥詩竭,留下了剛完工不久的巍峨古崗樓,這些照片,如今有些是景物依舊,有些已然鬢髮衰茫,歲月流影,五十餘年過去了,這也是一幀幀地景紀錄。 翟山坑道在今天已經成為金門發展觀光的公共財,這條當年耗資新台幣1千1百13萬餘元,全長780公尺的坑道(今日僅開放坑道水域256公尺,路域101公尺。),從供作軍事運補的坑道要塞,變成今天吸引觀光客入內讚嘆鬼斧神工的偉構,當然要歸功於領軍的三位師長,以及36萬餘人日的步兵工兵們,是他們耨力挖掘,才有今天的驚嘆,如今戰爭已颺,很多人也許都已走入歷史了,而他們挖鑿的翟山坑道,還屹立不搖,他們是造就「戰地金門」的貴人。
-
越近,越遠
霜降後、立冬前,十月底的天氣依然舒適怡人,正午時分,日頭居然熾豔豔,霸氣的陽光令我眩暈,甚至睜不開眼,一陣恍惚,彷彿看到民國60年代馬路對面大榕樹下賣水果的攤商大聲吆喝著;百無聊賴的計程車司機,或下棋或駐足圍觀,等著客人揮手招攔;與馬舍宮同側的漢餅店,濃郁的餅香撲鼻而來;小憩園喝咖啡,是官兵休假時的高檔消費高檔享受……。 從安和社區70巷出發,我停佇在民權路與光前路交叉口,等待綠燈亮起。 背後二層樓高、左右相鄰的建物是西南門里辦公處。北側,靠近光前路的是金城鎮西門里辦公處,南邊則是南門里辦公處。民國50~60年代,這裡曾經是金城車站所在。 之後,在我初初懂事還不到就學年齡時,這裡是點券鋪,也就是軍公教福利處。爸爸帶我來過不只一次。踩著階梯上去,走進點券鋪--受到身高所限,視野能及之處,是冰冷銀亮的手扶欄杆;是渾厚的深綠色還有飽滿的深藍色--刷著深綠色跟深藍色油漆的是櫥櫃?還是牆壁、天花板?櫥窗裡、貨架上擺設了什麼呢?架上有口樂汽水、百雀羚面霜嗎?櫥櫃裡有紫色的資生堂香皂、明星花露水嗎?可有我愛吃的滋露巧克力?可有銷售牛頭牌運動鞋?誰有資格能進去點券鋪?間隔多久能去一次點券鋪? 我亟欲拼湊出點券鋪的樣貌。分別向友人探問。 「--裡面櫃檯,有服務人員,櫃檯後方鐵架上擺設商品,就像一般的雜貨店鋪……我們都講點券部……。」點券鋪?點券部?著有《重塑後浦城》一書的臉友紅番回應,我開始對自己的記性產生懷疑。 「……有啊,常去,就在我家巷口。我記得我爸都買咖啡口香糖給我,一天一條,所以牙齒不好……記得要走個斜坡還是樓梯上去……。」小學同學的父親是酒廠廠長,一天一條咖啡口香糖,是她童年時光的美好印記。 「抱歉!我不知道有這個地方耶,高中畢業以前每天兩點一線,高中畢業以後三四十年沒回去,所以對金門真的所知不多,很慚愧!」美女學姊的父親是高階警官,年長於我,我以為她能協助我拼湊點券鋪的樣貌。可惜她對點券鋪一無所知。 「有耶!印象中好像要爬幾階樓梯,然後最喜歡去買牛肉乾,我的天啊!那時候一包牛肉乾不得了啊!我爸會帶我跟我弟去買……。」既是鄰居也是學弟的凱斌,點券鋪的連結是牛肉乾的美味記憶。 「67年我們搬來時還沒88巷,西南門里公所是點券鋪……我家正前是黃土田地和幾棵樹再來是點券鋪,拆掉點券鋪改里公所時,樹都不見了……。」臉書上讀取到的點券鋪印象,也是後浦城郊滄海桑田的幻化。 「……常去買福利品,牆壁和櫃子都是藍色和墨綠色沒錯……。」國棋老師印證我對點券鋪藍綠色彩背景的記憶無誤。 家人群組裡,「沒印象~」三個字的回應教我詫異。手足四人,唯我有進出點券鋪的經驗? 我想像年輕的父親,帶著四、五歲的我,在點券鋪採購之後,父女倆揹著抱著扛著捧著,無非是牙刷、牙膏、雪文、洗衣粉、衛生紙、沙拉油、西園精鹽、味素粉……日常生活用品,經過馬舍宮,走過紅大埕,碩壯的他一步一步,小小的我亦步亦趨,走回彼時,我們賃居在橫街仔,小而溫馨的家。
-
莫忘純真
小王子書裡提及「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小孩」,既然如此,當我們成為大人後是否就可以避免昔時犯的過錯呢? 每每見及「大人們」所犯的過錯,總是「人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簡單明白的道理,可他們偏偏犯得如此單純又直接,好似無辜的小朋友偶然犯的過錯一般,我都不免想到「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小孩」,嘆口氣,只好原諒他們! 在我還沒成為「大人」前,我都想我以後一定不要犯這樣的毛病,只是當我成為大人後,小朋友漸漸都不理我了,我都不知道在他們心中,我這樣符合一個「大人」的樣子嗎? 「長大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遺忘」,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小孩,但人一定會長大,長大了,脫離了童稚,遠離了青春,所有的大人都變成一個樣,功利、世俗而庸碌,而且現實冷酷,社會無情,競爭激烈,長大還真是件殘忍的事,更不必說快速的老去,沉悶地流逝。 「小王子」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本書,國中時,參加讀書心得比賽,就寫小王子之讀後感,後來,第一次投稿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也是參加「小王子」徵文,而獲刊登,後來,我還買了小王子出版五十周年紀念冊,珍藏至今。 電影版「小王子」並非該書直接演繹,而是套入一個當代小女孩的成長心情,結合小王子的童話故事,虛實交錯,情境相融,電影情節中,因為小女孩被其媽媽刻板教育與高壓管教,竟而產生移情作用,脫離了現實,接合了他家隔壁的傳奇老飛行員(其實就是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的角色模擬),經由故事敘說,帶我們到星宇閃耀的沙漠中,飛到無邊無際的獨特小行星上,走入了小王子的真情世界。 看過小王子的人,絕對不陌生劇中的隱喻,「唯一的玫瑰」、「馴養的狐狸」、「麥田的顏色」、「42次的落日」,以及生意人、國王、猴麵包樹……等等意象,無論對愛情的揣摩,對情感的徬徨或對庸俗、功利的嘲諷,都是大人感受會更深刻,也更是感嘆。所以難怪有人稱之為「成人童話」。 影片不僅是卡通或動畫,在描繪小王子原書情景,採用紙雕、撕紙等技巧,藝術性甚高,另外又擴展出「小王子」的另一種可能,成長了,卻懦弱、庸俗且無能,有如現代媽寶,有趣,但頗潑人冷水,讓人感受到現實可能就是如此無奈。 小女孩對快樂與純真的追求,讓人憐愛,使人追憶自己童年,在課業煎熬與家長催迫下的痛苦,不想長大卻得成長,不喜歡現實卻身在現實,誰又不是如此呢? 成為大人後才會懷念童年,童年的愛與純真在成長後蛻變為許多型態,很多大人心中都有一個「小王子」,以我看來,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以及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都有如此純真生命。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小王子會繼續存留在宇宙裡,在地球上、在金門島……,看著落日,想著玫瑰花,思念那曾經馴養的狐狸,「猶憶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我們想念小王子。
-
心畫散懷—唐敏達書畫個展
金門縣美術學會理事長唐敏達將舉辦書畫個展,其藝術造詣與聲望,都是萬眾所矚目。此回個展,更是各界所期望與欣見的金門藝壇盛事。 唐敏達的書法創作,尺幅之間充滿跌宕、雄渾的震撼氣勢。他以方筆側鋒起筆,行筆翻騰使轉,起伏頓挫灑然收筆,時有出人意料的結構章法,充滿淋漓暢快的視覺效果,作品正是他心靈與思維的呈現與寫照。呼應「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東漢末年大書家蔡邕這個觀點對書法創作者有很深的影響。書法作品不僅體現的是書法創作者的書法技巧,還從中流露出創作者的精神全貌。 臨摹了前人的大量書法作品,這是所有學習書法必經的共同基本法則,毫無例外。在臨摹過程中,善於總結書法技巧,而後融會貫通,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為此唐敏達特別展出他平日練習書法的作業與功課,讓觀眾了解從臨摹到創作的軌跡。的確是一段艱辛長久紮實的過程。在創作中,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把宣紙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畫面,不僅先概算書寫內容的位置布局。也順應筆中乾濕與含墨量多寡來走勢行筆。瞬間做到起承轉合、相倚挪讓、對比呼應,把美的形式原理融會貫通時整幅畫面,所顧及的不僅是各個點畫部首,超越字距行間的「行氣」,呈現整幅作品飄揚的動感,在飄揚之姿中,又不能破壞字體的結構性和美感。所以應當一個畫面的概念來觀賞其作品。 細審其書寫內容,多數擷取有自己「心靈犀通」的古人詩詞章句,或也曾一再重複書寫這些內容。譬如:「黑雲翻墨」、「驚濤裂岸」、「亂石崩雲」、「蕭然物外」、「自得天機」,這些詞翰章句雖是書寫內容,更是他精神意志的寫照,也是對世事的審度與胸懷的依託。並以形質相應的筆墨點畫痕跡去做詮釋。其形、其意、其志一以貫之。 書家為了超脫自我藩籬,與破除自己的格式套路,會試做各種挑戰革新,改寫其他書體、援用不同的性質紙縑、試寫大小不同格式尺幅,這是常見的方式。也因特殊機緣,唐敏達取得幾套日本精製的手工畫框,具有精湛、華麗、玄奧的高格調美感,唐敏達使用得心應手,依照畫框的格式尺寸,選取適當內容,振筆直書填寫,表現出既有高僧墨跡的茶掛禪意,又有獨特個人巧思與風貌,值得細細品味與關注。 唐敏達的水墨畫作品,也多以「畫仙板」當媒材,題材均為他所熟知的家鄉風土。早年曾熱衷於盆栽藝術,翻山越嶺尋覓原生樹材,因此對金門各處山野崗扈扈鋪特別熟悉,畫中的景物盡皆來自對景寫生,「以書入畫」用樸茂堅挺的筆法一一抒寫而成。 「樹」的系列——描繪所見各類樹木:松、朴、榕、木棉、木麻黃……林木的生命曲折,雖老殘零落,然確有一股頑強的生機。 「石」的系列——所表現的則是外形崢嶸險峻的岩石,呈置在海濱、沙灘、原野、崗陵、或山石堆中,體現內涵質橫厚實的原鄉大地。 各個系列畫作的構圖,均是剪裁獨特,有重組畫面之後的設計新穎感。把雜亂的世道世容,重新梳理一番,更呈顯出水墨畫形式的材質美,以及筆墨形跡的金石趣味。這是來自基本功夫扎實的見證。 能融會貫通種種藝術的美感精華,日常日課的:稽古、格古、溶鑄於一爐。陶冶出虛淡空明的心境,品味大自然的愉悅,在生活中悠然自得,這是唐敏達的藝術境界。
-
四號公園開滿金門豆梨花時
新北市中和四號公園種下一批豆梨苗木,種子來自金門,日後將成為都市林植栽的特殊人文景觀,對金門鄉親落腳台灣聚集較多的中永和地區,原生種的豆梨更能代表生命成長的韌性,以及家鄉深刻記憶的象徵。 多年前在水頭民宿認識農委會林試所育林組研究員馬復京大哥,他帶領工作團隊例行性到金門採集一些植物標本。尤其是秋末的烏桕種子,其相關研究著作有《烏桕種子油化學成分之研究》、《烏桕屬之嫁接性質探討》、《木本植物油脂利用之探討-以瓊崖海棠、烏桕、石栗為例》等,並利用各種種子的油脂來做護膚霜、唇膏、防曬乳液等保養產品的研究開發。所以每年東北風一起,烏桕葉子未開始變色落葉前,成熟的果殼由綠轉為黑褐色裂開來,露出晶瑩雪白的種子時,就會像赴約似如期般的遇見馬大哥。後來也曾經邀請他來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幫民宿暨賣店標租者上植物的綠美化和維護管理課程。 他知道我的家中種植了三顆10餘年的豆梨樹,每年春暖花開賽白雪,朋友們喜歡在花叢裡拍照留影;附近鳥群棲息樹間,吃過成熟的果實落地,再度成為幼苗,經由朋友轉送傳播至新北市、花蓮、高雄、屏東等各處。馬大哥聽了也心動,採下一些豆梨果實帶回去林試所育苗。 新北市中和四號公園是雙和地區最大的公園,現名八二三紀念公園,習慣上稱為中和公園或四號公園,位於中和區安樂里,中安街與安平路間,東北角鄰接永貞路,是國立台灣圖書館的所在地。109年11月,林業試驗所、國立台灣圖書館、新北市中和區公所、新中和社區大學等共同辦理「韌性都市林示範區灌叢生態化活動」,由新中和社區大學韌性都市林志工隊及社區親子,一起動手種植中和四號公園目前沒有的19種原生灌木及草本植物,其中之一就是來自金門種子育苗成功的豆梨,藉建構生物多樣性灌叢,來豐富都市林的層次與結構外,更將都市林的韌性往上提升。這次活動成功地得到社會熱烈的迴響,隔年又在四號公園栽種28種原生灌木及草本植物,標榜「打造台灣首座韌性、本土、多樣性的城市森林。」讓關心環境的社區居民,共同守護生活的生態環境。 1995年因家庭緣故返回金門定居,之前在台灣期間經常來往中永和一帶尋親訪友,雙和地區鄉親凝聚力強,永和金門同鄉會長期不間斷地提供《金門日報》和《金門同鄉鄉訊期刊》以聯繫家鄉與故鄉的情誼,中永和說是金門人的第二個故鄉,一點也不為過。四號公園周遭附近,住有多位熟悉的同學朋友,去年在公園旁的一間小火鍋店餐敘,看著窗外的林道景色,顯然跟以前已經大不相同。 來日,綠意盎然的四號公園與金門,同時開滿著金門的豆梨花。
-
我寫故我在
母島大半時間是好天氣,憶及年少時在島嶼寫作,一方小窗櫺下的小書桌,編織屬於少女的夢,有夢使人忘憂。近日看到許麗芬資深美女,停筆30幾年重新復出,一舉拿下浯島文學獎散文首獎,讓人驚艷,內心為她感到喜悅。寫作無歲月,忍不住要來寫一寫浯島同鄉幾位寫作者。昨日李台山宴請金門文藝編輯群及豆梨文學季第二次預備會議。席間吳鈞堯、李台山、洪玉芬、張姿慧、陳妙玲、我等六位,都是浯江夜話作者。還有翁翁、王婷、古月、盧翠芳、蔡能寶。樹清不小心缺席。初始想浯江夜話篇幅位處副刊,因而以散文書寫應屬恰當,若以評論為主應放其他版面。然而主編無特別要求,任何題材皆可,表示報方海納百川。 空氣溫暖和馨適合笑話配高粱,討論豆梨季之外都在討論書寫,相互砥礪。樹清因為「房事」整理幾卡車書籍太累,沒趕得及午宴,頻喊可惜。與會者左一句樹清右一句樹清,不知他耳朵是否奇癢?都怪我,平常我會提前發出私訊,這陣子忙烹煮文字、眼睛牙齒脊椎輪番門診,忙的忘了提醒。樹清之於金門文學功不可沒,且他一股牽線魅力似黏著劑,以浯島鄉情互聯互通,整桌人因他而結識,感情綿密。金門文學在他編織下是一面堅韌的網,雖然缺席,卻在近幾日完成各種文體一萬六千多字,祝福他好筆力永不止息。 玉芬很開心,剛出版《馬背上的舞步》銷售極好,對於文學我們是攜手往有光的地方前行,她集企業、賢妻良母、優秀作家於一身,令人敬佩。發行人李台山也是筆耕不綴,《父親的高粱酒》豐收,對於企業家來說,更是鳳毛鱗角,當下再次慨捐十萬元給金門文藝。王婷是金門家族新成員,也是企業家兼畫家詩人,畫的好、詩好,還在師大修學分,楷模啦。翁翁是美編設計名家,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雙手設計美編兼攝影,樣樣高端,他通常無聲勝有聲,凡發言總是威力十足。 總編輯張姿慧小說寫的好,個性耿直,不畏權勢,凡事只要有理,永不妥協,編輯能力一流,與同學合夥經營民宿「天井的月光」、自辦出版社「墨言」,我戲稱她是集團總裁,願有朝一日美夢成真。大夥愛她尤如自家小妹。 阿寶二手書店經營有聲有色。盧翠芳老師是標準金門媳婦,幫文藝做許多行政事務。古月詩人除了是李錫奇大師夫人,今年更獲得世界桂冠詩人獎。妙玲是行政高手是金門文藝專業校對。 餐畢集體前往吳鈞堯新書發表會,他的首部詩集《靜靜如霜》寫親子、手足、鄉情……中年玩詩,獲得熱烈掌聲。其散文小說得過許多大獎,儘管在台灣文壇已是一方之霸,時時謙遜有禮,只要遇到瓶頸,他一律暖言寬慰,並給建議。是良師益友。 還有許多文學路上好友:李福井、許水富、蔡振念、陳慶瀚、張國治、陳嘉甄、仙女般的石曉楓……。我們在海峽彼端,凝視我們家鄉,浯島有陳長慶、林媽肴……等在文學崗位上努力,我們一起飛翔在文學天空,祝願金門文學有朝一日有屬於自己的殿堂。 這是一群身在他鄉心在家鄉的浯島人。 我愛每一位熱愛家鄉的快樂寫作者。誓言寫到髮蒼齒搖,向齊邦媛、楊絳學習。向戰火下長大的我們給予寬容和愛。一起向文學路探索。
-
王永仁的人生故事
民國27年:王永仁與家人住在馬巷牖民學校的教室,母陳氏及弟妹與雨嫂、安茨嫂及其幼年子女等同住一室,他與雨哥及雲香哥等男性同住一室,大家度過最簡單之春節,沒有拜神明祖先,也無錢購置新衣外遊。不久,因牖民學校要開學上課,通知住該校的難民自行覓址居住,永仁與雨哥等就近租厝於後街(仍在牖民學校附近),三家共住一處,分為兩寢室,男者一室,女者及幼孩一室,均用木板架舖為床,並向救濟會具領救濟金,為改善生活又與雨哥及住附近難民,相伴上山撿樹枝燒飯,以節省買柴火費用,傳說山上有虎,村民不敢上山,以致樹枝特多,但難民為著生活,仍然冒險帶著鐮刀、扁擔上山取柴。 正準備轉進同安縣城郊,忽接到有關當局秘密派永仁回鄉從事地下工作。永仁想到國家有難,需要青年出力,不敢推辭,家人亦不知情。為了避免佔領家鄉的日寇起疑,家人一併回鄉,雨哥及安茨嫂兩家見狀,亦隨永仁搭同艘帆船返金門,船小人多,在海上漂泊了兩日夜,夏季艙內擁擠,坐臥不安。船靠後浦同安渡頭橋邊,有數位偽維持會人員登船檢查,大家應付幾句話了事,大伙挑行李提衣被,走回到家鄉後盤山,祖母李氏喜出望外,跪在深井(院內)燒金帛,叩頭拜謝蒼天庇祐,得以全家團圓。永仁想到黨國賦予重任,誓作沙場鬼不做亡國奴,看到家鄉今非昔比,發現日本男人赤裸在外洗澡,初見非常不習慣,日人僅用丁字巾遮下部,如獸類之尾巴。 經過多日考慮,要以何種身分來探訪敵情?最後決定還是以農業為宜,因永仁出身農家,上山下海都熟悉。不久與上級取得聯繫,開始工作,有時挑起畚箕上山撿牛、馬糞,有時牽著騾子下海取泥水或鹽沙,到處看看路線及各地形勢回報。由於早晚赤足踏著露水,不久瘧疾復發(去年在馬巷曾患此病),此時在淪陷區物質缺乏,營養不足,一病數月,永仁開始天天發冷發熱,往後浦請教中醫師,服藥後稍癒,但第二天又再發冷發熱,改服唐拾義白藥丸,連續服藥數日,但至第七天上述病狀又發作,父親九鐵教他唸「正氣歌」治病,快速唸,唸至身上發汗,但仍是再度發冷,後來自找祖傳中藥秘方,挑其中一帖服用,藥方為:草菓、青皮、知母、貝母、檳榔、常山、半夏、計七味,每味二錢合末以酒泡製後密為丸,連服兩週則見效而至痊癒。 民國28年:永仁患瘧疾病癒後身體需調養,所以在家時間較多,有一天看祖母李氏在廳堂做事,永仁用鉛筆素描其臉部相貌,經數次修改後成為半身相片。後來又想到祖父光墻公晚年並無遺像,其相貌與父親九鐵很相似,乃參照父親相貌並略為回憶祖父面貌,用鉛筆描畫臉型加上三部鬚,有人說祖父畫像較成,也有人說祖母像比較成,兩張半身畫像裝鏡框掛於廳堂。永仁又參照掛在廳堂已有數十年之「財子壽」,照其尺寸描畫一幅並著色,自行裱褙掛於廳堂中,親友來舍看見,都稱讚欣羨,舅父看到永仁對繪畫有興趣,建議永仁日後可到南洋從事廣告事業。 五月,日寇侵占廈門後,九月一日將金門治安維持會改組為金門行政公署,屬廈門特別市管轄,九鐵被指派為盤沙村村長,偽行政公署後來每月出版發行公報,發至各村辦公處,該公報亦是永仁所需情報之一部份,為便利工作起見,建議父親九鐵以隔壁西面舊厝(坤堅嬸婆交代管理)為村辦事處,永仁利用晚上在該舊厝處理工作,名義上以自修國文,將父親保存的古書搬至舊厝研讀,在此數年期間,對永仁研讀國文有很大幫助。夜間如有任務接觸遲歸,則告知家人要上山巡視,以防小偷盜竊農作物。夜間出門,必攜帶木挑一枝,遇到鄉人則告以要捕小偷。佈置妥當,事事避免引人注目。有時因工作需要到城區瞭解情形,並與同志交接意見,乃以農民身分挑擔子買火灰,沿街走巷邊看邊叫賣,若登門入室,也無人嫌疑。多次挑著農產品到後浦販售,有一次挑地瓜排在街邊賣,賣很久仍無人成交,忽然有位白先生叫永仁送貨到其家,照所開價錢秤重購買,永仁內心很感激,日後才知白先生乃是另一系統之工作同仁。(本文補述改寫自先父手撰《有義回憶錄》)
-
入門析聯
後浦陳氏祠堂四點金柱外聯:「金浦拓丕基數載經營殫心附驥恢先緒,潁川綿世澤千秋俎豆惟願照麟啟後人」為裔孫卓生敬題,我們先來解析上聯: 「金浦」是金門後浦的縮寫,拓是開拓、開展。丕,是形容詞,解釋為大。《書.大禹謨》:「嘉乃丕績。」《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解釋為動詞則為:遵奉、秉持。例如《文選.班固.典引》:「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疇能亙之哉!」解釋為連詞,則為「乃」。例如《書經.禹貢》:「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名詞則當作「姓」。例如春秋時晉國有丕鄭。所以「丕基」應解釋為偉大的基業。 數「載」,載釋為「年」,經營則應解釋規劃或建築。例如《書經.召誥》:「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 殫心,「殫」解釋為竭盡。殫心,就是竭盡心力、智力、思慮。有時也寫作「殫思極慮」,例如:唐.白居易〈策林一.策頭〉(據《全唐文.卷六七○.白居易》引)「臣伏見漢成帝以朱雲廷辱張禹,令持下殿,雲攀檻,檻折,成帝容之。後嘗……。賤臣得不有犯無隱,以副陛下納諫之旨乎?殫思極慮,以盡微臣獻言之道乎?唯以直詞,昧死上對。有時也寫作「殫智竭慮」。如宋.樓鑰《攻媿集.卷二六.乞東宮官進嘉言善行》:「臣仰惟陛下深維天下之大本,立儲宮以安社稷,置僚佐以輔導之職,真一代之盛典也。臣偎以庸陋,備員其間,且得執經,從容以侍。承華千載,榮遇非所宜得。思欲殫智竭慮,以稱陛下任使之意,補太子聰明之餘。」後來寫作「殫心竭慮」,例如《清史稿.卷三七○.宗室耆英列傳》:「二十六年,京察,以殫心竭慮坐鎮海疆,被議敘。」 附驥,比喻攀附他人而成名。漢.司馬遷《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因到大邦,必要請一位大名下的先生,以附驥尾。」也作「附驥」。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七回》:「若如此便起;若不依我,我也不敢附驥了。」 恢,解釋為恢復。先緒,則解釋為祖先的遺業。《晉書.卷五五.夏侯湛傳》:「以熙柔我家道,丕隆我先緒。」宋.曾鞏〈授中書舍人謝啟〉:「如鞏者識慮少通,襟靈多蔽,徒恐隳于先緒,頗能味于經言。」明.劉基〈紹興崇福寺記〉:「三房以昭穆序兄弟子孫如族屬,俾同力一心,以無墜先緒。」清.趙翼〈兕觥歸趙歌〉:「礽孫凜然念先緒,誓返故物棄家廟。」 整句上聯的意思是,陳氏族人們從大陸各地到金門島上來討生活,開拓偉大的基業,經過幾年的慘澹經營,在陳氏祠堂竣工的時際,個人的名字也攀附這座祠堂而留下來,並且恢復了祖先的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