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奈何一個貪字了得
這二個月從電視與報紙得知二個與貪或心貧有關的地方事件: 其一是在銀行排隊購買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之銀幣,其二是在排隊購買過境免稅洋酒。本來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卻因其中有利可圖,變成因排隊與插隊不守秩序而引發的衝突事件,令人看了除難過之外就是感慨。 在銀行排隊購買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之銀幣,在台灣也是排得繞了好幾個圈子,但是就不會發生打架事件,原因是民主與守法素養。有時常看到大陸客來台參訪也常有因排隊照相打架事件,我們在看笑話之餘,回頭看到自家人也是這樣,就笑不出來了。或許你可以怪銀行與警察缺乏經驗,明知會引發人潮爭搶,卻不知排好動線,強制執行排隊秩序;或許銀行與警察誤判情勢而採取隨機應變,如果是這樣,那表示在金門服務的行員與警察幸福得有點癡呆。這種小事事後有那些單位會檢討與追究?反正金門就這一丁點大,大家常碰面,何必互相刁難?這種事如發生在台灣,好事之徒的議員一定窮追猛打。 排隊購買過境洋酒,這純是金馬地方的一項副產業,據聞每位年滿十八歲的金馬人,每隔十五日就可以靠購買過境洋酒,發一筆小財,原因是大陸對洋酒課高稅,凡是來自金馬的過境免稅洋酒,大陸人就搶著要,據說一瓶軒尼斯就有三千元台幣的收入,一個月帶二瓶往返金廈,單幫客就有六千元台幣的收入,對一些失業者與低收入及貪小便宜者或許不無小補,因此形成利益團體,內神通外鬼掌控過境免稅洋酒的數量,局外人根本買不到過境免稅洋酒,也因此想要排隊買洋酒也會發生打架事件。排隊買過境免稅洋酒打架事件之後,除了輿論消遣之外,試問又有多少政府相關單位用心追究與檢討? 據聞戶籍在金門的家鄉人存款高達七百億台幣,以戶籍十萬金門人計,我們可說是全國各縣市存款的前一二名,但是在福利社會第一的金門,卻很少看到愛心捐獻;卻常看到暴發戶的貪小便宜,這不是純樸善良的金門人想要的。我常想暴發戶的貪小便宜,是因為心貧,心貧是因為以前的種種生活艱困所導致的無自信,現在已經很有錢了,卻永遠感到不足,非要到最後一口氣絕不肯罷休。這時常想起證嚴上人所說的警語:世上的一切物質,你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
-
新黃金路線
隨著「小三通」每年入出境旅遊人次突破百萬,再加上陸客「一日遊」、「自由行」政策的開通,金門成為兩岸民眾往來之重要樞紐,特別是尚義機場到水頭碼頭的主要聯絡道路,更因商機無限而成了觀光產業的兵家必爭之地。對此,筆者喜憂參半,喜的是金門的觀光前景一片看好、憂的則是這幾條由許多鐵皮屋所打造的「新黃金路線」又能撐多久? 兩岸全面大三通,台、陸空中航班天天直航,小兩岸金廈之間的小三通卻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主因為小三通仍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它還是具有一定的便利性。經常需要削價競爭的旅行業者在操作陸客團體來台旅遊,也多會選擇走小三通、經廈金前往台灣寶島。但由於屬於過境性質,這些陸客團體在金門停留的時間相當有限、甚至連吃頓飯的機會都沒有,有意搶食這塊大餅的地區特產業者,其廠址所在的地理位置就顯得格外重點,許多不在主要交通動線上的業者已被迫做出遷廠的計畫,紛紛向伯玉路、西海路與環島南路等碼頭往機場主要聯絡道路靠攏! 讓我們現在來檢視一下這些所謂的「新黃金路線」鄰近景觀,有些新式建築加緊趕工、有些利用舊有房舍裝潢翻新,但也有些屋廢牆頹、一片荒蕪;甚至還有許許多多的鐵皮屋舍,部分違法加蓋在一般民宅之上,部分則是合法地對外使用。大家試想,如果我們就是這些停留的時間相當有限陸客、觀光客,面對這幾條「黃金路線」所呈現的亂象,我們還能夠對以「觀光立縣」自豪的金門留下多少美好印象呢? 如果說,機場與碼頭是金門的門面,那這些主要聯絡道路就將是金門的整體縮影,當政府投資大筆經費在提昇機場、碼頭軟硬體設施的同時,筆者也建議有關部門,要對這些緊臨「新黃金路線」的建築好好管一管了。除要對新申請的建物嚴格把關之外,針對原有違章建築也應加以列管,在民意至上公權力無法充分伸張的此一年代,編列預算協助整建不失為一折衷辦法,才不會讓鐵皮怪獸持續迫害「新黃金路線」,甚至因此影響金門觀光旅遊的「金字招牌」,而所有的金門人才不會因此「有了面子卻失了裡子」!
-
尼采與女人
音樂家華格納一直被尼采視為超人意志的典範,尼采一生也和華格納一家關係匪淺,錯綜糾纏,一八六八年尼采在萊比錫遇見華格納及柯絲瑪。早在兩年前,華格納被巴伐利亞國王召至宮廷中任慕尼黑首席音樂家,後來因為負債及與指揮家比若(Hans von Bulow)夫人柯絲瑪的婚外情被迫遠走萊比錫,又隨巴國國王移居帝波城(Triebschen)。一八六九年,尼采到帝波城拜訪華格納,柯絲瑪已懷著華格納的第三個孩子(柯絲瑪自己也是鋼琴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的私生女),而華格納正忙於創作《齊格飛》(Siegfried)一劇的最後一幕。此時華格納已年近六十,他的歌劇如《崔斯坦和艾索德》(Tristan and Isolde)等使他聲譽日隆,尼采因之視他為酒神戴奧尼索斯與日神阿波羅的完美合體,心目中的英雄典型,超人意志的化身,而華格納則視尼采為自己音樂劇最好的宣傳家。但兩人蜜月為期不久,尼采逐漸認清了華格納的壞脾氣和勢利,華格納代表了德國中產階級庸俗華麗、粗鄙的物質主義和膚淺的樂觀主義。尼采和華格納漸行漸遠,卻對柯絲瑪越來越迷戀,尼采的愛戀是青澀的、秘密而又沒有回報的,如同希臘神話中戴奧尼索斯和阿麗亞德妮(Dionysos and Ariadne)的戀情,柯絲瑪是尼采永恆的母親和新娘。在尼采晚年被送進瘋人院之前他已多年未見柯絲瑪,但猶以紙條寫下五字真言:「Ariadne, Ich liebe dich!──Dionysos」,(阿麗亞德妮,我愛妳,戴奧尼索斯。)入院之前,他告訴醫院人員說:「我的太太柯絲瑪送我來此。」 一八八二年,尼采首次碰到他生命中另一女人莎樂美,她是俄國將軍之女,當時只有二十一歲,年輕卻聰明過人,是尼采友人雷保羅(Paul R'ee)的女友。莎樂美對尼采懷有崇拜之情,可能因而使尼采會錯意,當他發現莎樂美愛的其實是雷保羅後,尼采認為莎樂美未能在知性上和他結合,是他此生最大的失望,對他而言,莎樂美是學生、女兒,也是妻子。尼采一生尋求女性知識份子的心靈伴侶而不可得,終於使他說出充滿報復女人的名言:如果你要拜訪女人,不要忘了帶鞭子。
-
漫畫書
我的童年是在民國五十年代,那時候漫畫書流行的是《牛伯伯打游擊》、《諸葛四郎與魔鬼黨》、《阿三哥與大嬸婆》、《機器人與阿金》,那時候的小孩子莫不看漫畫書比「讀冊」卡認真。 那時候看漫畫,是不務正業的,大人們都會罵:「看郎仔冊要死呢!」,但那些「郎仔冊」,人物造形逗趣可愛,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常叫我們一本接一本,看不罷休。如果說,如今的我,還有一點文藝創作的細胞,我一直認為都是那些漫畫書給我種下的根苗。 五十年代國內的漫畫插畫大概可分兩類,一類是師徒制培養出來的本土漫畫家,像劉興欽、葉宏甲、陳海虹等人,他們經過傳統三年六個月拜師學藝而出師的;另一類是大陸撤退來台,受過正統美術教育的畫家,像林風眠、陳青禾以及「梁氏三傑」(梁鼎銘、梁中銘、梁又銘等),這一派的畫家,懷抱「美術救國」的精神,畫了許多震撼人心的戰史畫,也擅長以鉛筆速寫,畫些反共抗俄、民族英雄等政治宣傳的插畫(比如《蔣總統畫傳》、《蔣總統速寫像》、《中華民國革命大畫史》、《民族英雄畫傳》等)。以一個只會「看圖」的我來講,民間漫畫家是著眼商業市場,以生活化趣味性為主,官方藝術畫家,有餘力會為政府政策作宣傳宣導,比較煌煌鉅作,如今來看,那些漫畫插畫,時代已遠,特別感到歷史性與趣味性。 最近我又收集到兩本與教育有關的插畫書,一本是《總統指示生活範圖解》(梁中銘繪,民國57年5月,中央日報出版,橫長型,全書40頁。),另一本《總統對國民教育指示圖解》(潘麗生繪,民國57年6月,青年戰士報出版,直立型全書84頁。) 民國57年是我國邁入九年國教的年代(金門則早在53學年度就開始試辦),那時只經過一年的籌辦,在蔣公雷厲風行的號令下,說做就做,蔣公為確立國民生活規範與人格觀念,在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與中學「公民與道德」科目上,尤其食衣住行育樂等提出許多細目,要求生活教育與人格教育的深耕化,因此才有這些「看圖說故事」的插畫書,比起娛樂性的「郎仔冊」,是兩種不同的款型,於今而言,兩者也都成了「古董」。 57年9月全國同時舉行九年國教國一學生開學典禮,蔣總統還特別頒布開學典禮的錄音訓詞,人不在聲在,讓全國各校同步播放:「國民中學特應以生活體能、倫理道德、民族傳統精神教育為主。」,「務使德智體群均衡發展,身心首腦皆臻健全,陶鑄成為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堂堂正正的好國民」,於今,老蔣浙江口音的還信誓旦旦,鏗鏘有力,看著黑膠唱片在唱機上旋轉,我心中的感覺很特別,卻說不上來。 小巧可愛的漫畫書,以及古舊年代的黑膠唱片,從視覺從聽覺,都在傳達一份教育理念,即使它們都已成為「古董」,但生命卻是歷久彌新,不得不叫我佩服它們的「不凡」。
-
南瓜與烤火雞
南瓜與烤火雞是這節令北美節日不可或缺的部分。 數日前加拿大感恩節,珊蒂邀請我們夫婦到她家吃火雞大餐。珊蒂花了數個小時烤了一隻大火雞,煮一大鍋排骨南瓜湯,炒了一大盤讓幾位來客讚不絕口的正港台灣米粉、還有紅豆湯甜點……。珊蒂是廚藝好手,那火雞肉滑嫩好吃,南瓜綿密香甜,讓來客飽餐一頓中西合璧且有濃濃台味的佳餚。 將火雞肉沾著紅莓醬吃,是別有風味的傳統烤火雞吃法。這些年來家裡不曾烤火雞,一來烤火雞費時;另一原因,妻印象中昔時吃過的火雞肉,肉質粗澀沒雞鴨來得細嫩。因此,一直沒去嘗試。 感恩節後,緊接而來的是西洋的「萬聖節」( Halloween ),雖然這節日一些住家將屋子、庭院布置得陰森恐怖,到處懸掛蝙蝠、蜘蛛網、骷髏、黑貓、巫婆………等道具,不過玩樂的成分居多。這節日除了裝扮成鬼怪,彼此捉弄嚇人外,另一要角就屬南瓜了,依習俗居民將南瓜鏤空雕刻成有各種圖案的南瓜燈。有些住戶則早早就在門前台階擺放南瓜或雕刻好的南瓜燈,有的則放置穿著骷髏衣的稻草人應景。剛來時,也曾興致勃勃雕刻數個南瓜燈,然後,點起燭火關掉電燈;一時,室內別有一番詭異氣氛。 家鄉稱南瓜為金瓜,兒時印象中祖母、母親甚是喜歡南瓜苦瓜。記得,祖母、母親喜吃南瓜炒米粉、苦瓜炒豆豉,雖然現在感覺這些新鮮瓜果是人間美味。但昔日,家裡每煮這些瓜類,孩子們都抱怨連連。我自己也說不清原因,為何不喜歡南瓜。這個情結一直延續了很長的一段時日,直到有一次吃西餐配著濃郁的南瓜湯。那橙黃色的濃湯,湯面點綴著一小撮乾燥洋香菜,給人秀色可餐之美感。喝了湯,才發覺南瓜湯的美味,也改變了我長年累月對南瓜的有意無意疏離。 家裡有時也買一種表皮墨綠色的南瓜煮食,這種南瓜不用削皮。妻的料理極其簡單,只將南瓜洗淨切塊,放入鍋內加點清水蒸煮。雖然沒有排骨等配料,卻更顯露南瓜的原味,其口感細緻綿密,清甜可口。 晚秋時節,每回看到田裡等待採收的一顆顆金黃色大南瓜,就叫人興奮不已,也讓人聯想到節日的來臨。
-
塵世偶然留墨痕──仙山樵夫陳昆乾書藝返鄉展
「偶然來到人間一遊,不小心留下雪泥鴻爪,這純屬上帝旨意。而宋朝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前四句:『人生到處何所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卻做了最好的詮釋。」─陳昆乾《仙山墨痕‧陳昆乾書法集》(2011年10月) 記憶中的一個畫面。一九九三年秋天,我在戒嚴、軍管時期創辦的社區報、民間習以「地下刊物」相待的《金門報導》走過解嚴前後、邁入第四年了,長期身處在衝撞威權體制,激情與恐懼、不安交雜的氛圍裡,加上發行刊物的財務窘境,我已萌生著鳴金休兵的退場念頭,一群鄉親、義工們卻以金馬甫告解嚴,面臨社會轉型的震盪、陣痛,此際更需要獨立媒體發揮監督力量,要我繼續掌舵撐下去,乃於十月二十五日,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一條巷弄內的《金門報導》總社所在,發起義賣活動,李錫奇親自扛來一件《遠古的記憶》漆畫及四幅《時光行》版畫,王水衷帶來一件清代古瓷,呂鴻盛送來一尊尊自行研發創作的風獅爺陶藝,陳昆乾、洪啟義現場舞墨,金馬立委陳清寶、曹爾忠,民主運動夥伴翁明志、曹原彰、董志謀、許少昆,甚至與《金門報導》立場對立的《金門日報》社長楊成業也趕到,一、二百人,為持續一份民間媒體,突兀地站在台北街角喊價義賣。 那是怎樣一個時代、如何一個充滿改革熱情與爆發力的環境?當年,所有與《金門報導》產生聯繫的人,多被軍管當局視為與威權體制對抗的隱形「黑名單」,當過金門莒光、中正國小校長,時任台北市教育局督學的陳昆乾,算是軍管環境「扶持」的教育之士,竟敢攜來硯墨、紙筆,揮寫書句義賣支持一份軍方眼中釘的「地下刊物」。 自號「仙山樵夫」、「仙山居士」、「太武逸士」的陳昆乾,不惜自降職等,從意氣風發的金門來到從零開始的台灣發展,至一九九三已十三載了。那一年,五十開外的他,書法作品入列河南陳州伏羲碑林、河南開封市中國翰林碑林、中國海南天涯海角名人館,亦登錄河南美術出版社的《中國當代書畫名人大辭典》,並應邀為林青霞主演電影《笑傲江湖:東方不敗》片頭題字、舞台劇《暗戀桃花源》原聲帶題字。陳氏,堪稱名重兩岸一文士。 書藝高強的陳昆乾,挺身而出與反戒嚴、反軍管,要民主、要開放的家鄉媒體同一陣線,又選擇以書藝作品柔性發聲,那麼,他的內心世界必環繞著亦狂亦俠亦儒亦溫文的人格特質。 陳昆乾當場揮寫的十幾件作品,全數被典藏,我獨私藏一幅以「樵夫」落款的行書〈樂在讀書〉,將之掛在書房一角,從此伴我在異鄉讀書、寫作的歲月,那個「書」字寫得就像一隻啃書的「蠹魚頭」,每讓我心領神會。 樵夫出仙山。那一次義賣活動結束後,陳昆乾又回歸都市叢林隱士生活。有將近十年時間,我無緣再見其人其作。 再遇陳昆乾,二○一○年教師節前夕,我前後主編六年的《金門日報‧鄉訊》已進入最後演出階段,重返二十年前來過的永和勵行街,採訪這位跨越金台、歷四十三載公僕生涯的教育家,完成了〈美術獎剪報 牽出38年後師生會〉專題,以及〈陳昆乾 仙山居士出江湖〉、〈陳聖騏 鍛鑄出視覺工房〉的父子同台人物報導。 《鄉訊》的專題與人物,果真引出了「仙山居士出江湖」,陳氏的門生故舊,一一登門造訪老校長,金門書藝界也再次注意到這位「東方不敗」,一年後,終促成了陳昆乾《仙山墨痕》首次返鄉展及首冊書法集出版,九七高齡的書法國寶、國家文藝獎得主張光賓還痛快淋漓磨硯為其首展題寫「仙山墨痕」,書道老友、台灣國際書法聯盟會長陳嘉子則一筆到底題賀「依仁遊藝」。 從「仙山樵夫」、「太武逸士」到受洗後的「方舟」,陳昆乾的書藝作品始終保持著蔡明讚所評賞「字勢豪縱中散發一種澹蕩與恬適」的逸士風格,也印證了他「一個人要澹,澹才能使身心歸於靜,而只有靜方能悟道」的書道觀。 金馬解嚴十九周年前夕的今天,《仙山墨痕‧陳昆乾書法展》就要在金門文化局登場了,以「塵世偶然留墨痕」游藝墨海自況的陳昆乾,東方不敗一墨癡,卻必然為這座島嶼留下一筆輝彩。
-
寫在「賽德克.巴萊」之前
耳聞金門即將能看到電影「賽德克.巴萊」,十分的期待。但事實上不久前,我已忍不住先看過了該片。姑且不論電影的拍攝及製作過程,魏德聖導演所展現的毅力以及演員們的辛勞令人讚佩,也不管電影場面的壯闊或是內容的細緻。最打動我「個人」的卻是本片所帶給我精神上的共鳴,在此強調「個人」實在是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不同角度與領略。 片名「賽德克.巴萊」是該族語言中指通過族規考驗的年輕人,亦即「勇士」或「真正的人」。而魏導選擇了「真正的人」一詞作為該片的sologan,不獨為了避免原住民對「勇士」一詞的爭議,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一影片讓人思考,甚麼是一個稱為「人」該有的根本。 內容中表現了日本人對原住民的皇民化策略,試圖透過教育與物質生活,改變並利用台灣山林的資源。甚至理所當然的以為「日本人的生活才是文明」,作為統治者讓自己的「子民」生活在他們所定義的「文明」是一種恩澤。面對族群或文化的滅亡,劇中莫那魯道的抉擇是苦。以莫那魯道為主角,不在於他反抗日本入侵的這場戰役,真正的意涵應該是它所代表的「文化象徵」或者說「賽德族的圖騰象徵」。以此為基礎,魏導在本劇中反覆論述一個精神,究竟「人的本質」是甚麼?作為一個人難到僅僅只思考「活下來」而已?而作為一個民族,求的只是「種族的延續」嗎?很現實的,這是作為族人精神象徵的莫那魯道所無法規避的課題。 這部電影也讓我領悟到,面對日本的「硬武力」入侵,原住民們無法招架但卻也明白的知道自己的文化正逐漸失去。故而對於象徵文化的「祖靈獵場」,有著堅決守護的決心。可是想想我們當下的處境,何嘗不也是如此!面對物質經濟的「軟入侵」,我們不僅無法招架,甚至無有所感。或許現在的我們真的比過去擁有了更富裕的物質生活,但內心可曾踏實過?而這樣的感受,在我那些疲憊的台灣友人身上看得最清晰。朋友當中有已經小有事業,也有至今仍是茫然摸索著未來,但眼神中不再有光芒則是共同特徵。即便大夥侃侃而談歐債風暴對景氣的影響、中國崛起與危機,或是公司及和自己產業相關的訊息,但總缺了甚麼?後來才發現,唯一最缺的是:對自己的了解。在追名逐利和載浮載沉的現實生活裡,人很容易忘掉自己是「人,真正的人」。 相同的,面對經濟發展的大旗,屬於金門固有的優良生民文化也正在消逝而我們並不自知。我們不必像賽德克族般的壯烈,所需要的只是在舉著經濟發展大旗向前邁進時,每往前一步都曾深思過對金門日後的影響。當每個發展的負面都被隱瞞或輕忽時,我們就得好好的檢查審視之。怎樣的條件是一個「真正的人」該擁有的?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
-
金門人的孝親
近代的許多金門人,是流浪的、離鄉背井的。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為了追求人生的理想,長年旅外。還有,為了醫療。最近我媽生病,更令我強烈感受到,一股股金門人的漂泊流離感,以及孝親的無力感。 我媽八十多歲了,雙膝疼痛之苦,今年尤劇。她生活的焦點,彷彿全擺在兩個膝蓋的疼痛上。今年,疼痛更烈,舉步維艱。直到跌了一跤,才痛下決心,動手術裝人工關節。是金門人堅忍不拔的個性,使我媽硬撐到最後一刻,才肯俯首。 從我媽住院動手術,我更深深領教到金門人許多的特質。譬如,平時省吃節用慣的我媽,住院的每一分錢,都要計較。我們做子女的,只好「白色謊言」一番,把一切推給健保。說大部份的醫療健保都有給付,懇請安心養病。我們金門人,真的,要學習放開些、豁達些!人生嘛,健康勝過一切,該用就不要省! 媽住院這三個禮拜,我們做子女的心比媽的身更痛。大家各有工作與家庭要忙累,卻都能抽空探望媽。連在金門的弟弟和弟媳,也請假趕來。金門人的孝心,再遠的距離都無法阻擋的! 這些日子,是我們散居各地的兄弟姊妹,相聚最常的一段時光。媽的病,拉近了我們家人的距離,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爸離世後,我大哥和大姊,在我家困難時,總是扮演安定的角色。棘手的問題,幾番探討,他們都會做出最明智的決定,展現金門人最果斷的個性。 這幾年,明顯發覺我媽老很多。老,是另一個世界;我媽,緩緩步入那「另一個世界」。飽受長年糖尿病的折騰,再是雙膝的疼痛與手術。晚近,雙耳重聽的程度,幾乎惡化到活在自己的世界。與外面世界築了一道牢固的牆。要為媽配副助聽器,還要說服金門人捨不得花錢的個性!上一代的金門人,實在是窮怕了,每一分錢都花得好掙扎! 老是條不歸路。我們做子女的,再忙再累,都想盡辦法,讓媽老年的日子,過得順暢舒適些!金門人,在離鄉背井的現實下,孝親確有些不便和壓力。但是,金門人的觀念是很傳統的,尤其是孝親這件事。 出院復健中的我媽,身軀越瘦憐,步履更滯緩,每天,沉默多於言語。做子女的,總希望能多陪伴她,好讓這盞微弱的燈,能多添些光和熱。持續照亮我們全家,照亮我們金門人孝親的精神!
-
永遠為明天作預備
生命中的偶然與巧合,如此神奇的運轉,點點滴滴交織各種聲音與色彩,我在期間遊走,設想未來的路。走進一個展場,像走進一場縱橫交錯的棋局,每一步皆牽引著日後的整體規劃。每一粒棋子,都是一個微形世界,無所謂得失,因為更長遠的路等著架構一個新未來。 前往廈門參加文博會龍山分會場暨海峽創意生活節活動時,金門特產業的心情是充滿期許的,初涉商展的我對一切充滿驚奇,兩岸迥異的作法風格,讓我見識速度與決心如何緊密環扣著現實世界。 雖然會場整體規畫架構時間不足,導致我們佈展的空間設備也不夠週全,但大家仍七拼八湊的架構一個攤位的基本陳列。因在碼頭巧遇而成為我的新搭檔的同窗好友,在大陸已闖蕩十多年,看盡一切人情冷暖的他說:「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論調深獲我心,在接續數天的商展中我也以此論調支撐著一切偶發事件與變數。我發現自己努力衝刺的背後有一股奇特的浪潮在推湧著,那力量來自理想的堅持以及對美夢的信任,所以我無所畏懼也不擔心眼前突然迸發的難題,只求自己可以一件件解決。同窗好友在出錢出力協助處理商展的疑難雜症時,不時提醒我夢與現實的距離,他希望我在熱情付出時也清楚看清兩岸的差距,包括注意文學藝術與商業競爭互撞時該注意的協調發展。 商展開幕這一天,「千人生態慈善晚宴」是重頭戲,金門特產業在考慮是否參加時,也十分關心餐宴時「金門主題館」是否能同步開放自由銷售。為了爭取「雙贏」的空間,我和同窗好友三度與主其事者溝通,因為當晚的千人生態慈善晚宴是擺在活動空間居中的一棟建築,與位在右棟的「金門主題館」有一扇鐵門相連,我們一直期望那扇鐵門能夠打開,讓人潮互流,讓業績湧進來。 商展第二日,一早我和同窗好友趕去碼頭補貨、提貨,除牛肉乾之外,好友也帶我去載回一車的酒。因為是高單價的酒,一瓶也不能少,後來我們每日都得熬到商場結束、成為最後一個離開會場的人。這一日,文創園安排了夜間的「奧金杯泳裝模特評選賽決賽、頒獎儀式」節目,千羽、好友和我不但完整欣賞完整場秀,也多賣出三瓶酒及數包牛肉乾,這晚深夜回到住宿的旅館,疲憊的我心中仍充盈著喜悅,因為努力的背後有一些甜美的故事正在發生,那橫跨漫長時間的劇情,讓人不得不認同──相信一切將都是最好的安排。 第三日,我們為了同時行銷更多項單品,特別將金門特產整合到靠近主建築中心的T台秀旁邊,力圖以最有利的位置爭取較大的商機空間,能夠「堅持到最後」的廠家臉上都交流著「同進同出」的微笑,彼此餽贈互送自家的商品,所以這天我在商展會場吃了黑蒜頭、喝了咖啡、擦了一條根藥膏、嚐了貢糖、拌了麵線醬、吃了寶柚果……而同窗好友則在咖啡裡滴了幾滴金門高粱,他說這樣會更加美味。 但願下一次前進大陸的商展,「金門主題館」可以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但願我也有所進步,可以協助更多,就像同窗好友說的--相信一切將都是最好的安排,讓我們永遠為明天作預備。
-
後門
捷徑,現代人總是喜歡捷徑。那代表著眼光精準、聰明過人與反應快捷,更是一種效率或是節約的表現。在只以勝負論英雄的現代,捷徑往往代表著勝出的門路;而對應著:君子行不由徑的教誨,就顯得古訓有些迂腐又愚昧了。 譬如他辦公所在的前後兩個門,通常大門常開,等著洽公的人;後門卻像現在流行的「小三」,經常關閉,擺著一副不准通行的樣子。幸好,門前有個小小的告示:Authority Only:按字面解釋就是僅供有權責的人使用,換成中文就是禁止通行的意思。於是,經常上著鎖的後門,就變的彷彿有了法理依據。 只是,那同一間辦公室裡的人,卻都配著後門的鑰匙。順路是好聽的藉口,習慣的抄捷徑、走小門,才是真言。因為計算過,這樣子的捷徑比走大門快了五分鐘。儘管後門有些偏遠,有些隱密,卻隱密不了貪圖便利的人性。 直到有一天,他站在漆黑的後門前,掏出了鑰匙、插入、轉動,沒有聽到開啟的響聲時,他竟愣在現場。「糟糕。壞了!」是第一個心中響起的驚嘆。「誰弄壞的?」是繼起的第二個疑問。又試了幾下,確定了:「門鎖壞了。」 無奈沮喪與挫折,他覺得今日還沒起跑,就輸了,而且輸在起跑點上。他不情願的退出後門、退出了捷徑,轉入大路,多走了十分鐘轉入大門。一整天,他都想著:原本還是好的門鎖,怎會壞了?是誰在惡意破壞?是那位作事莽撞,經常做錯的小李。是那些沒有鑰匙可以自行進出的某甲。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至少要有一周叫修、換修的時間,意味著要多繞道五天的磨難。 只是他沒有說話,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似的一句都沒說。因為長久的經驗讓他知道,做了不是自己權責的事,就是越界;越界就是犯規;急公好義不一定是好人,卻肯定是雞婆;他只有在焦慮中靜默忍耐。 焦急卻像逐漸煮沸的水,一天又一天。終於,他裝著若無其事問著旁邊那位會奉承、會拍馬、會見風轉舵、會送禮走後門的同事:「後門的鑰匙,好像壞了?」他小心的隱藏著他的不屑,把語氣講的像是說今天的天氣很好一樣。 「其實沒壞。只是有些鏽蝕。」 那位同事帶著驕傲的語氣回答:「我只用潤滑油噴了一下,就好了!連修都不用了」 「好了?」他有驚訝,更有些高興的直呼:「太好了!」只是,他更有些羞愧。他想到了一句閩南語,爛(懶)馬也有一步踢,就覺得再壞的人也有好的一面;而好的人或許也有讓人難以通過的後門。 他彷彿看見了自己也有一扇陰暗的後門,透著絲絲寒潮腐壞的臭味;不自覺的他皺起了眉頭。
-
態度
「態度決定高度(The attitude determines the altitude)」態度與高度只差一個字母(從t變l),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卻又緊密相依。林啟禎/成大醫學院教授 兒子甫上國一,學習環境的改變,不論是家長或學生,都要有一段調適期。比如說,動態學習的機會增加了,不時得換跑個別的專科教室;更比如,課業更加繁重了,內容不但更艱難了,老師們似乎也更重視成績。 重視成績絕不是件壞事,老師們的教學績效泰半表現在這上頭,雖說現在學校講究五育均衡,卻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具備這樣的心態,單就各學科老師對孩子平時成績的考評,就能區分成以下幾個類型。 甲老師在課室上常說:「不要譏笑成績差或資質差的同學,人沒有一輩子都是資優生的;人生的機運有好有壞、有高有低,太過於執著學習分數,反不利於人格的健全發展。」因此,平時考分數好不好,反倒是其次了,作業有沒有交,上課態度、進步狀況及同儕的互動等,反而是老師考評的重點。 乙老師在課堂上習於照本宣科,不太關注個別學生的學習情緒,習慣以分數論高低;平時考評也以幾次隨堂考分數平均數為主。 丙老師會依學生資質分為幾個區塊,每個區塊的起始分數各有差別,依據學生的個別學習態度及繳交作業情形,考評給分。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龍生九子也各有各的命運。孩子在學過程中會遇到那一類的老師,事前無法預料,事後更難挑剔。我以前上國中時,是照著成績線的落差挨板子;前段生九十分、中段生八十分、後段生七十分等,板子挨多了,好像也沒變得比較聰明,反而會耍小心機的去預測考題、背答案,甚至是作弊。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日前語出驚人直言,「我超恨台大電機系,念書如同念聖經」,並痛斥台灣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教師應扮演解惑的角色,鼓勵學生創新,不該是死讀書及格就好。他還反諷地說:「我讀書讀不好,所以我才會成功。」 對於林董事長的見解,有人贊同,有人不以為然,但其恨鐵不成鋼的用心,多數人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有時候會反思,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能成功運用在職場上的,真的無幾,但老師以何種高度指引孩子的學習,卻是終身難忘、無窮受益的。 因此,我們要教導孩子的,似乎不在於分數代表的意義,而在於什麼是他可終身奉行不渝的學習態度!
-
遠家樂逍遙近鄉情更却
對於一座小島而言,年輕人離鄉背井找尋出路是常有的事,五六年代以來,地區青年常將台灣視為夢土,並由異鄉成為原鄉,熱情的火焰賦予福爾摩沙一個新義,「投筆從戎」也成為遊子負笈台灣的選擇籌碼之一,「離開或者回來」則成為年紀漸長後常見的思考方向。 當年,諸多學長抵達鳳山黃埔湖畔後,夜深人靜時,思念家鄉親人成為嚴格軍事訓練下重要的慰籍。少年時,一心想往外跑,由士校到軍校,除了可以免費讀書外,多少還帶著少年叛逆心態,然而,脫離母親嚴格的管教,投入一個革命基礎訓練的搖籃,竟然是個更為艱苦的成長環境,所幸的是這個環境背後還有如同親人般的革命情感在支撐,同鄉學長如兄如弟,永銘五中,終身相隨。 下部隊後,雖然前往馬祖服務,卻一心想調回金門,一年半的光景,由馬祖到新竹,由田中到金門,我初次回金門的駐地是東堡溝,一個幼時常陪同母親造訪的娘家所在,每當我半夜巡視各陣地時,半路中總會橫越一些墳塋,常會想起小時候,陪同母親耕作下田回家,路過外婆墳墓前,就要駐足哭泣思念一番。東堡溝的夜晚,竟是我重新認識家鄉的開始,同時體認到「沒有母親,就沒有原鄉」。 外婆早逝,母親幼年並沒有享受到太多母愛,而我擁有雙親豐厚的親情,卻不懂得珍惜,一心想躲避父母管教,下部隊後,想起父母年紀漸長,我怎可再任性?東堡溝的夜晚,勾勒起無限良知,長年時光,我都以立志留在金門服務為最大目標,期能彌補人子之失於萬一。只是事與願違,基層連隊的幹部歲月,並沒有太多時間去盡人子之孝,短短幾年,父母相繼離去後,竟成為我留金歲月裡最大的痛楚。 金門是我開啟軍旅生涯的原點,大半時光留在家鄉服務,祇因為周末放假都可與親人共度時光,英明的長官認為我已「享受最大福利」,所以職缺都禮讓給學弟,我卻不以為忤,公事上,該盡的本份都盡到,始終以照顧到家園為重心。退伍後,大部份學長都定居台灣各地,我仍然選擇留在家鄉,「回來金門」堅定的成為唯一選擇。 筆名浯客的許學長,長年居住桃園,令弟洪騂則一心想回金門服務,詩作《離開或者回來》詳細描繪遊子期待返鄉的心情,祇可惜,這樣的史學博士未能根留家鄉,只好追隨金門先賢蔡廷蘭,遠赴澎湖成家立業,在居民先祖源自浯洲高達八成的菊島,再增添一支新脈。戀戀金門,有的親人事、有些思地物,濃郁情誼竟是這座島嶼最大的資源。 少年人滿身理想,喜好冒險患難,總以為遠離家園樂逍遙,年紀漸長,許多人才願意選擇返回家鄉,「離開或者回來」?人的一生,不過是與故鄉在捉迷藏。退伍後,我選擇繼續定居金門,初期頗感有些近鄉情却,某位鄉親頻頻好奇相問:您為什麼留在金門?溫馨的家園,敦厚的鄉誼當是我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