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人才與養才
金門醫療一向是主政者與百姓的痛,因為偏鄉離島無法比併繁榮都市的機能進步,以及隱形看不到的「信心」問題,金門人一患病,不管是「基本刀」或「高難度」的刀,都一味送往台灣求醫治療,然後市井聲浪反映出來的,總是一聲聲:「金門醫療落後、醫生不敢動刀。」,這些話對患過重症急症的人都會認同的說:「好像是這樣子呀!」這就是金門人的無奈。 醫生不敢動刀,一般人都會從幾個角度來想:是醫生醫術不精,不敢動較有難度的刀?是病患對醫生沒有信心,沒有給醫生機會?是醫院設備不足,無法充分支援醫生需要的器材?是醫院的結構不健全,沒有能夠分工合作的團隊,反正一般百姓從外行人的角度來想,上述的理由是其中之一。 這叫我想到兩個詞,「人才」與「養才」,有「人才」才可做事,才可作出成功的事,而「養才」,需要時間培養,需要有相對的信心與耐心。 史記荊軻刺秦的故事,燕太子丹報不了仇,不是輸在好擊劍的荊軻,而是輸在燕太子丹對人的不信任,他不願意久等,發話刺激荊軻:「天已經要黑了,荊卿有意思要出發嗎?還是我先派秦舞陽先去。」讓講義氣的荊軻氣得橫渡易水不回頭,到了秦廷,橫眉豎眼的秦舞陽經不起大場面,驚慌失措,暴露了刺秦的跡象,最後讓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歌聲成為遺憾的事實。 而所謂的養才,《史記孟嘗君列傳》說到孟嘗君懂得收服天下人心,對食客寧肯捨棄家業也要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因此天下的賢士都傾心嚮往,他給予三千食客吃喝穿撒一體同仁,沒有差別待遇,因此感動人才,最後反映在他遭遇劫難時,「雞鳴狗盜」之徒為他平險履夷,實則所謂的「雞鳴狗盜」,是指奇能異士,是偏才,是人才,設若沒有「雞鳴狗盜」之徒,孟嘗君何能喚回千金裘收買昭王寵姬之心!何能逃脫秦昭王追殺之險!這就是人才是用在關鍵的時刻。 這些年來,金門政府有計畫的培養在籍子弟就讀醫學院,不可否認這些學生都是金門的精英,是人才,這些優秀人才,在醫學院唸七年,畢業後(男生要服役後)自己找醫院報考住院醫師,住院醫師 3-5年之後升任總醫師,在當總醫師最後一年才可報考專科醫生,通過考試,若醫院有位缺,才可升任主治醫師,在台灣的醫師訓練系統,總醫師之前都是要跟隨大咖的醫生問診或操刀,直到有專科醫師執照之後,才算出師,才能夠有自己的門診。 對一個公費生來講,一個醫生若只能問診看病開處方,是不符合大眾的期待,是浪費政府投注的成本(除非有些科別本來就不需要登台動刀的),一個醫技成熟的醫生,沒有4-5年的培訓,功力恐怕不足以自信他信,自己都還只是半桶水,如何膽敢把鄉親當成試驗品,而半生不熟的醫生,病患誰放心找他開刀,我想許多鄉親不敢在金門動刀,就是不相信新醫生的功夫到底如何?才會大刀小刀都往台灣跑。 要如何培養金門的醫事人才,才能確保金門的醫療品質,自然要從許多面向來考量,除了高中畢業生的醫保制度要持續有計畫的逐年推動,而讓已經在台灣當住院醫師的醫保生,多學一些功夫再回鄉奉獻,不用急著徵召回來,也是我們主政者要通盤檢討的,(不過,緩回來是一定要補足該回饋的年限,甚至多在台學習一年,回補兩年,都還是應該的,當然,這絕對不許賴掉。) 而回到署金的新醫生,幾年之後再回鍋充電,一定要有鮭魚迴游計畫,才不會造成新醫生回鄉之後,或因長時間沒接受磨練,醫技生疏,失去自信;或因沒能獲取進步的醫技新知,跟不上台灣進步的腳步,讓自己在求學時代優異的表現成為昨日黃花,如果這樣,到底是誰的損失?我想鄉親、政府、醫院、醫生,好像通通都輸掉! 讓新醫師得到鄉親的信心,讓署金的設備不要空擺,讓署金的醫師撇去繞過大病只看小病的譏評,是我們的政府,要急所當急,追所當追,用所當用,慎重去思考的。
-
學習做自己
我所崇拜的世紀作家虛擬化身成一個哲人,他寫說:「從石頭學得堅硬是什麼,從鳥兒學得歌唱是什麼,從我這兒,可以學到人性和命運是什麼」,這睿智之語深深打動我的心。所以我捧著他的著作一本又一本的啃讀過日子,讓心靈每一個角落都充滿智慧馨香。我帶著仰慕、學習、效法的心思,用各種顏色的隨意貼密密麻麻在他的書中圈選黏貼我最喜愛的片段。過程中有許多歡喜、一些凝神思考的時刻、更多是讚嘆,我一點也不擔心斷章取義有所不妥,因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只要從他的口袋裡攢捻出幾粒智慧的種子,我就可以栽種出豐饒的精神食糧餵飽我自己。 一個專注、用心生活的人,性格裡總有自動避開禍害的天賦,因為光滑的鏡面不容易孳生細菌,微風自然會幫不容染塵的心鏡吹走塵埃。我跟著心儀的世紀作家一起生活、思考,頻頻為他的靈魂之語喝采,我自己也漸漸變成一個更好的人。而他,一直盡攬睿智、永遠不老。讓我心動不已。 在半個世紀之前,當我還是一個兩歲大的女嬰時,我心儀的世紀作家他便已在天堂當一個永恆的播種者,等著我長大、變美、累積智慧、開始尋找他,然後在心中烙印他的文字影像,構築一個完整的圓,像太陽一樣放射,激出一首詩、畫出一幅畫,再從詩畫裡咀嚼人生的滋味,還原生命的原始篇章,漸漸走進生命的交響詩篇。至此,我終於明白,一個優秀的詩人、畫家、藝術家,該怎樣堅持不悔學習──從石頭處學得堅硬,從鳥兒處學得歌唱,從哲人處學得理解人性和命運」。 我知道我還有許多東西必須學習。什麼是世上最重要的有價值的東西,我透過他的一把心靈鑰匙去了解。經過許多年,我讀過的書、喝過的醇酒、品嚐過的古早味、會心的微笑、沿路走過來的生命旅程、一樣熱烈的想要擁有更多。和他一樣,那些純粹的渴望因為有創作在滋潤、保護,一直擁有天然印記,讓我可以將往事倒轉回來,一點一滴重塑既往,孳生出新的意義價值。而他是我的榜樣,一直盡攬睿智、永遠不老。 那些寫出或者沒寫出的故事,帶著浪漫的天蠍性格,顯露出鮮嫩的生猛之氣,形成一股神奇力量,想要藉島嶼的海浪,沖激出另一種光輝。我讀他的生平、事蹟,知道他並不喜歡寫下那些苦澀的回憶,但有一股力量推動他去寫,去曝露、去解剖、去成就一個世紀作家「一直保有摸索與探尋的的慾望」,在那慾望底下,生活是多麼的認真、純粹而充滿敬畏之心! 我的淺綠色隨意貼黏貼在一段喜愛的文字上頭,他說「偉大可喜的是思想在什麼地方……因為美好光輝的成就,並不是從作為、熱心工作、勤勉和揮動鐵鎚中產生。它在山上孤獨地成長──在靜謐與危險並存的山巔上成長,從你們必須學習苦惱的苦惱中成長」。 當我回頭去看過往,思考人性和命運是什麼時,我也漸漸明白,我所崇拜的世紀作家為何要化身成一個哲人,因為「一定要讓你成為你自己」充滿了奧義,命運真的是在每一個人的懷中成長的。所以最後我還必須學習──我是我自己。
-
正言古風草堂
多年來,不少好奇者皆問:「為何成立古風草堂?」「正言讜論;為天地立心!」每當如此回答時,多半的回應是一臉錯愕,乃至「你是啥?輪到你來正言!」卻無阻於一事能狂便少年之志。 「為國家何曾半日清閒!」基本上古風草堂之旨,乃秉漢初公羊家「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之遺風,讜論國是;更是以「處士橫議」之風骨,為天地立心。而此處所指之士正是三代以來「以天下為己任」之士,因此在修身上,特重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在風骨上,特重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在用世上,更重「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之器識;在方法上,特重「不治而議論」之稷下先生流風。更重要的是,正言所堅持的「道」,是以天下蒼生為己念;一種出之於對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之悲憫胸懷,因此必要時甚至不惜血濺五步,伏闕搥鼓、面折庭爭! 除了這些道德性之自律外,為了不步上清談後塵,振衣千仞之宏觀器識,與精湛深邃之能力是必要條件。但如何摶虛成實?且借美國經濟史家乃孚(John U. Nef)之理論以申。乃孚認為可藉由教育化育:在自由學風下,由一流之大師導引精讀跨科系之經典:那些確實經得起考驗,不因任何時空政治環境之改變,而增損其價值之經典,其內容都具有超時代、永恆辯證之統一性之永恆知識。如《莊子》、《論語》、柏拉圖《對話錄》、亞里斯多德《形上學》、康德《三大批判》、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及莎士比亞之四大悲劇等。此中之因緣可藉由博蘭霓(Michael Polanyi)之知識論來闡釋。 此中之動機,可以韋伯(Max Weber)「安身立命之職業政治」(Politics as a Vocation)理論來論述,更有其互攝互映之華嚴境界:他認為一位盡心國事之智者,首要條件是熱情(以天下蒼生為己任);而這種熱情必須「切實」:熟慮自己行為之結果,並對其負責之責任感(敬事謹誠);而這種責任感之建立是基於冷靜之判斷力,至於此判斷力之來源是緣自於切實之歷史感(宏觀器識與深邃思維),及內心之寧靜(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如此則開物成務之長才,鐵肩擔天之風骨,終能風行雨散。正所謂通拈花之妙,窮非樹之想,空潭印月,上下一澈也!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愚何德,敢紹三代遺風,方家堂奧?唯「半江殘月欲無影,一岸冷雲何處香。」振衣伏筆間,寒塘雁跡氣韻自成。既承屈原之纏綿悱惻,故對天下事一往情深,捨生取義;復霑莊子之超曠空靈,自能超象外不隱豪強,鼎沸何懼!是以論天下事雖有廟堂諸公,然忍令三代遺風沒浪雲掩?此正是古風草堂為天地立心之義!
-
外婆中風
外婆中風辭世前,我跟母親、六舅、妻一起返鄉探望。雖說生死有命,我卻始終認為,死亡距離外婆非常遙遠。從小,外婆就像一尊佛,慈眉善目不在話下,她還高大強健,從村前小路走進來時,寶藍色唐裝水漾漾地晃蕩起來,那時候,村裡的狗群齊聲朗吠,左鄰右舍放下洗衣板、摘著的番茄跟把犁的手,一起望向路口,那如果不是一尊佛,也該是一尊仙。 我一直留著外婆強健高大這記憶,這記憶,也是我成長時的仰望,而今,仰望的對象倒在病榻,頭髮白得發亮,皮膚皺成一團,她也中風失憶,甚而厭倦語言,再不說話。母親跟六舅倆逗外婆說話,像教未足歲的小兒學語,一再地唸著我的小名。外婆頷首,依稀知其心意,抬頭朝我微笑。我是被那一笑給傷了,沈默踱到房外,我知道那一天已不遠,我知道,我就快要沒有機會喊外婆。而外婆呢?是看淡了人生,已看清了這些個稱謂跟關係? 幾個月後,外婆辭世,我跟家人回返金門奔喪,母親送喪時喊著的「阿娘阿娘」仍一遍一遍迴盪我心。尚未成家時,住在家裡,最常聽母親喊著「阿娘阿娘」。「阿娘阿娘」曾一回回在電話裡傾訴,告知她天氣暖了、寒了;「阿娘阿娘」也曾是一次一次的囑咐,要我回鄉時別忘記到榜林村探望。「阿娘阿娘」,母親不再說了,因為,母親不知道我也常常想念她的阿娘、我的外婆。 外婆是舅舅們、表兄弟們跟我歸結的聯繫,外婆走了,像去了一頭的三角形,再也沒有人能夠身集兩個姓氏、溫暖兩個姓氏。 前幾次回金門,外婆、二伯都健在,我在他們身上看見金門不變的剛毅質地,總覺得金門離過去還不算遠。那個過去,歷彈傷、遭火煉,他們的殊特不在於活了下來,而是鍛鍊非凡的視野跟凝視生命的能力。那是種溫厚、一種踏實,那回探視外婆時,我握住她的手。女人,卻有好大、好厚、好暖的手,儘管在病中、失憶不語、儘管被身體背叛,外婆寬厚、包容的質地,卻著著實實地在那短暫的一握中。 那一握,該有多少歲月、多少暗示跟承繼? 若說,成長的代價是死亡,依循成長、跟死亡這條線,我們又能交付什麼給未來?當一個戰鬥的金門,跟殖民也好、悲情也罷的臺灣已成過去,我們能夠提煉什麼,然後莊嚴地告訴後起的生命,那就是我們的神聖?什麼是我們,夾在歷史、又超越歷史的拔卓? 我們都在經過歷史。 順著這條線,將要發現越來越沒有人記得我們的名字,而我們,卻常常回憶著已不在人世的人。每當我這樣想時,便覺得這股聯繫,就是一種價值。我再看見外婆喜氣洋洋地,從村裡的彎道走進來。奇怪的是,我總能在外婆剛剛轉進村裡馬路,與老家正面相迎時,很快地認出來,那是我思念已久的外婆。
-
昨日夢已遠─並記金門日報首任社長謝海濤先生敘述金門日報誕生的經過
今年九月一日,母校新聞系友會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政戰學校(如今改名為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前身為政工幹校)新聞系設立於民國四十一年,今年元月六日六十週年校慶,成立了「復興崗新聞系友會」。半年多來,在一些熱心學長的推動下,協調聯繫,並在短短兩三個月內,編印《群英薈萃.風起雲湧》專刊,終於在九一記者節這天,讓跨越老、中、青三代的前後期系友齊聚一堂,把酒言歡,回味當年。 政工幹校新聞系(組)是國內大專院校第一個成立的新聞相關科系,當時是由台灣新生報社長謝然之兼任系主任,(其後謝先生又創設了政治大學新聞系及文化學院新聞系)。當時政府的主要考量,是運用台灣新生報的資源(新生報當時是台灣第一大報),盡速培養國家軍事文宣人才。六十年來,復興崗新聞系以「秉春秋之筆,明善惡之辨」系訓,培育兩千多名學生,許多畢業的校友無論在國軍政戰及新聞文宣崗位上,以及社會各領域,均有傑出的貢獻與成就。 政戰新聞系與金門日報有密切的關聯。金門日報的前身是民國三十八年,胡璉將軍擔任第十八軍軍長時在江西南城創立的正氣中華報,後因時局動盪,幾經遷徙,民國五十一年十月遷至金門成功村的現址。首任社長曾文偉,總編輯謝海濤均是幹校新聞系一期畢業。系友會這一天,謝海濤先生也抵達會場,八十多歲老先生,身體依然健朗,說話條理分明,我特別向他致敬。上一回,我與他如此近距離見面,是四十八年前的事。民國五十三年,我才九歲,謝先生剛接任正氣中華報社長不久,把夫人接來金門小住,正好在我家對面的洋樓賃屋而居,那天晚上鄰居們前往迎賓致意,謝夫人是個嬌小和藹可親的女人,我至今仍記得她用生硬的閩南語跟我們打招呼,逗得我們這群小朋友哈哈大笑的景象。 謝先生當然記不起這些陳年往事,倒是主動提起當年在他社長任內創立金門日報之事。他說,當年他與曾文偉職務交接時,曾先生特別交代他繼續推動發行「金門日報」計畫。但當時因政府實施報禁,要發行新報紙談何容易。謝先生想到的方法是,將原有的報紙名稱向政府有關機關申請變更登記,於是一方面行文內政部辦理「正氣中華日報變更為金門日報」的申請,同時也向國防部辦理「正氣中華日報」的軍報登記,根據當時國防部的規定,軍團以上單位可以發行軍報,金防部位階比照軍團,名正言順。如此一來,問題順利解決了。一套人馬,兩塊招牌,正氣中華報金蟬脫殼,金門日報由此誕生,在民國五十四年十月三十一日正式對外發行。 後來我報考軍校,也是因高中時金門日報許多記者是政戰新聞系出身,經常在村中走動,與他們認識有關。只是,從復興崗新聞系畢業後,我一天也沒有在新聞單位服務過。後來在國防部服務期間,倒是與許多學長、同學一起在台北市信義路青年日報社址的文化大樓上班,樓上樓下,就像同事一般密切,總算沾點邊。這時,雖然也有機會調到新聞單位服務,甚至返鄉一圓昔日當戰地記者的宿願,但昨日夢已遠,生命中的那一扇門已關閉多時,只好依循現有的生涯規劃發展。記者夢無緣實現,但金門日報與復興崗新聞系,就像燈塔一樣指引著我,在冥冥中已註定的人生道路前進。
-
愛吾廬文鈔
《愛吾廬文鈔》一卷──〈卷上〉為論、辯、書、序、敘。〈卷中〉為記、傳、碑銘、跋。〈卷下〉為雜著等。收錄呂世宜各類體裁的文章六十七篇。潘祖蔭編《滂喜齋叢書》本,署丁丑光緒三年刊刻;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滂喜齋」本,施句讀排印收入《叢書集成》;1975年林宗毅據「滂喜齋」本影印出版,全一冊不分卷。卷首皆有西村同年友陳慶鏞為此書作序,並收在陳慶鏞《籀經堂類稿》卷十二之中。 《愛吾廬文鈔》中文篇為擬古文14篇、書信3篇、序8篇、記8篇、傳10篇、墓誌銘5篇、碑文3篇、書後8篇、跋4篇、壽序祭文4篇等。在其自敘中說,多阿諛奉承而少實話,應酬文章。西村自少而老,溺於八比二十餘載,聞有古文法,遊芸皋師周凱之門,傳以義法;復得劉五山、高雨農二先生之教。偶有所作,並不多。計錄若干首,分為兩卷,存諸笥,所得止此,亦敝帚自珍之意也。晚年自選集成冊,清咸豐間刻本,今藏於廈門圖書館。光緒三年收入《滂喜齋叢書》,此刻本藏於福建省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中科院圖書館。近代王雲五主編的《叢書集成初編》也收錄了該書。1974臺灣林宗毅在《愛吾廬文鈔》重刊本序說,影印西村此文鈔,以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所藏《滂喜齋叢書》本為底冊影印,合校京都大學、臺灣大學藏本而成。 同年友陳慶鏞為《愛吾廬文鈔》作序,說吾友西村,耆學好古讀書,自束髮識字,寢饋凡四、五十年。西村治經,先之以聲音訓詁,其於一辭一字,古注有異同者,必明辨而縷分之,治學的精神已見於筆記中刊行。而讀史則博綜上下,判黑白、別是非,故其搖筆洋洋灑灑數千言,其簡處則又一語不苟下。西村尤善金石,精古籍篆隸。兀然危坐,墨一升、楮一梱,隨繕隨棄,頗不自愛惜,而門外求書者屨已滿。 《愛吾廬文鈔》幾乎是西村渡台之前,在廈門所作的篇章。〈祭芸皋夫子文〉道光十七年(1837)後若干年,55歲以後才應林家聘入臺,《愛吾廬文鈔》中找不到一篇與臺灣有關的文字。所以這本文鈔,除了有它的文學價值外,他見證廈門當代的歷史,也是廈門很珍貴史料文獻。〈紀游擊張公死事略〉一文寫在鴉片戰爭後,道光21年(1841)勇戰犯廈英軍,壯烈犧牲,不知西村渡臺沒有?或是人在臺灣,心在廈門,對廈門當時的動亂,當是瞭若親臨。所撰碑誌及傳記,動與古會,人世應酬交流,表述悼念親友志行,對當時廈門交往的文士名家身世紀錄尤多。至於議論時務,談吐悉中民隱,利弊皆達。古今人物,賢哲佞邪必辨。年邁60而聰強縝密不憊,其著述將未可限量。西村在臺灣除了教學,更忙於他多元的著作,和書法的創作,《愛吾廬文鈔》應只收集渡臺前,廈門時期的作品。
-
一本教育珠璣
蒙張校長樾兄惠贈《老師,你會不會回來》一書,該書優美的詞句、豐富的文意、奔湧的創意、悲憫的良心,頁頁精采,頁頁感人,讀它好像在讀一本故事曲折的小說,叫人忍不住要一口氣讀完,讀它好像在讀一本教育聖經,讚嘆要比任何一本教育理論更能引領心靈。 這本書是南投縣立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的教學省思,也是他的教師傳記,他是高師大國文系畢業生,文筆精鍊,勾勒傳神,把一個「動物園學校」,描寫得活靈活現。 王老師是一位公費生,被分發到爽文國中實習的一年,看到這間他自己形容的鳥學校鳥學生,就迫不及待要逃離,他想:這就像是一場拔河,繩子的那一端是薄弱的家庭支持,是無心的課堂教學,是應付的行政體系,是敷衍的教學策略,……以及或躺或臥或蹲在荒煙蔓草裡的學生,而,這一端只有我,那又如何?這樣的敘述真是恐怖,對在都會區求學生活多年的年輕老師,一定無法這樣的死寂與蕭條。 在他身歷其中,又想到:如果教師不夠具備專業與素養,又不願意精進與提升,不夠熟悉教材與方法,又不願付出與努力,不夠了解策略與經營,又不願改變與投入,那結果會是如何?這些話,是他對教師角色的批判,想想,有時我們看到的教育現場,難免有一些經驗不足,用心不夠,熱心不足,做事有氣無力,以為把教科書教完就了事的老師,它的省思差可作為借鏡! 他因為一句:「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終於回到原本一心要逃離的鳥學校,然後以老師兼組長的身分,規劃一連串「以學習為主軸,以創意為手段,以樂趣為誘因,以多元為基調」的希望課程,從生活教育、鄉土教學、繪畫課、陶藝課、絲竹樂團、閱讀推動等著手,他不只服膺多元智慧的理論,為孩子打開這扇門打開那扇窗的,同時也要求學生要擁有「聽得懂、說得出、讀得會、寫得來」的語文教育,培養基本能力,這是他「不能只有扯鈴」的信念,不讓孩子以多元學習玩昏了頭、荒廢時光。 我尤其喜歡他的鄉土課程設計,他規劃以故鄉的自然生態、人文史地、藝術建築及傳統民俗為教材,教孩子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讓學生在三年之間親自走過學區內的七個村莊,並適當融入露營活動的課程,這樣的設計符合教改人與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理念。 我看王老師的課程設計,不是放任同仁學生去「磨練」,許多事情都躬親實踐,他用腦又用力,即使有時會短暫情緒翻騰,但牢騷歸牢騷,做事還是一往情深。 看書中敘述的王老師,好像一直在往前跑,好像有不窮的創意點子,好像只問投入,不問犧牲與損失,因此幾年的職涯,連獲SUPER教師與POWER教師的肯定,他卻說他早已獲得學生的肯定,那些獎項可有可無。 是的,我們教的孩子會長大,會越來越懂事,一個老師的價值除了讓頂尖的學生,不蹉跎歲月,適性適情找到升學發展的方向,也要能夠「試著去理解孩子們拒絕的眼神背後所隱藏的恐懼,試著去同理孩子們以偏差的行為爭取更多關注的動機,試著更深入的感受孩子們因為家庭問題所帶來的負面思維,試著更貼近的傾聽孩子們因為孤單無助所呈現的冷漠與狂飆。」,把每一個孩子帶上來。 常說老師是教育園丁,是可以灑水給肥料,讓種子萌芽成長、開花結果,也常說老師是學生黑暗中的燈塔,儘管有時候如同王老師所言:「也許老師並沒有辦法改變土地貧瘠的現狀,卻可以提供公平的對待,讓每一顆種子的多元智慧都可以綻放美麗。」看來老師的地位是尊崇的,還真是一個有能量的長者。 這是一本好書,有許多珠璣字句,值得教育現場的新人老手充電一讀。
-
邊境去來
電視上偶而報導加拿大人蜂擁進入美國邊境的新聞,這樣的新聞通常是每年聖誕節的Boxing Day,這時是商店最大的折扣促銷,吸引大批人潮南下採購。另一情況是加幣比美金強時,等候通關購物的車隊就大排長龍。購物對我來說,興趣不是很大;過邊境,主要還是想四處走走。 美加兩國以北緯49度為邊界線,因此,邊界除了東部的五大湖區有彎曲線外,其餘國界大都以這直線來分界。一日,出去採藍莓先上網確認路線,沒想到發現一處有趣的邊界,讓我感到好奇。由於兩國是直線的邊界,恰巧將一處叫做Point Roberts一個三面環海形如小半島,面積不到5平方英里的土地劃歸美國,而它上方連接的是加國大陸。小半島行政區雖屬西雅圖所在地華盛頓州,但與加拿大有唇齒相依的親密關係,從美國開車來這裡還須繞過一段加國領土。 那日採完藍莓便驅車前往Point Roberts,經Tsawwassen來到海關。突然想起車上有剛採的藍莓不曉得能不能通關?但海關人員只簡單問到Point Roberts的目的便放行了。來到小半島,為了有個了解先繞了兩大圈,這裡有兩三個加油站、一家超市。超市比起路過的加拿大城鎮Tsawwassen充滿朝氣的購物商場,顯得有些簡陋。當來到最南端的海邊,停車場的車牌有不少是來自加拿大BC省的。這日,海邊有個市集,舞台上有一位歌手彈著吉他聲嘶力竭地唱著歌。海邊沙灘上有人坐著或躺著曬太陽,有人在海上划獨木舟。遠處可見緩緩而過,往來溫哥華島與Tawassent的渡輪。 又一日從和平門進入美國邊境的貝陵翰 (Bellingham),這是華盛頓州靠近加拿大最大的城鎮。附近有華盛頓大學,每年櫻花盛開是遊客喜歡造訪的景點。逛過市區後,到一處公園 (Whatcom Falls Park) 觀賞瀑布。路經一處湖泊,見有人釣魚,有爸爸帶著小女兒,有阿嬤、媽媽及孩童一塊來的,這樣的組合很少見,這應該是個社區公園。公園還有一靜謐、綠意盎然的步道。 貝陵翰還有幾家知名的大型購物商場,由於美國購物稅較低,常吸引加人前來購物。有人戲稱加人對貝陵翰的繁榮做出不少貢獻。但當地居民也有話要說,最近,甚至在臉書上抱怨太多加拿大人來,讓他們購物要找個停車位也不易,或許這也是一種邊境現象!
-
開學了
漫長的暑假終於結束,孩子們陸續的開學,家裡的重頭戲,一瞬間從「電子保姆」(3C產品)轉移到了課堂上的變化。女兒說:「弟弟運氣好好,遇到個溫柔的老師;哥哥運氣有點背,老師好嚴肅哦!」妳呢?「不好不壞,有好同學就行。」 每個孩子對上課這碼事的看法、角度都不盡相同。譬如,小兒根本就把上課當成另類的度假,以飛快的速度做完功課後,便沈溺在自己的電玩世界裡,上不上課,基本沒差。女兒屬於刻苦型,功課保持在上等水平,每回考前孜孜不倦的背讀,當能體會讀書還真是辛苦。老大花在書本上的時間最多,回報率卻是最差,天賦這種東西,有時真是強求不來。其間,老師扮演的角色能否起到關鍵性的決定作用,答案或許見仁見智,但從切身的例子出發,或許能帶來些許啟發。 女兒平素喜歡閱讀,漫畫、童話、小小說、輕小說向是來者不拒,因為多面向的閱讀經驗,也培養了說故事的能力。諸如:小學四年級就能編繪「我的小狗不見了」、「弟弟的秘密」之類的小小漫畫,小五可以寫上文采飛揚的文章,小六可以寫長篇遊記,為此還入選了全國聯合盃作文競賽。女兒屬於主動學習的孩子,但這卻不是她原始的學習狀態,追根究底起來,似乎來自於老師一次簡單的鼓勵,因而對閱讀產生興趣,也開啟了寫作的窗。同樣的狀況發生在小兒身上,再多的鼓勵也只能換來他「呵呵」兩聲,以及兩秒鐘的記憶,轉瞬間,心思又會回到「瑪莉歐」、「創世神」那裡。老大的學習是由老婆大人的心血澆灌而成的,不求有功,但求寸進,老師們的鼓勵卻是支持家長堅持下去的助力。 同一件事,同樣的態度,可能產生迥異的結果,因為受體的不同、理解與詮釋的互異,便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於是乎,不同個性特質的孩子需要受教於不同教學風格的老師,但老師們之於數十位學生,最常展現的,卻是齊一的標準。孔夫子早教導我們要「因材施教」,現代社會卻讓我們知道,差別待遇,小心會被家長「譙」。孩子無辜,老師難為,分班、分老師有時就像賭博一樣,「好康耶中時鐘,歹康耶中龍眼」,教育品質在此便擔綱了重要的地位。 教育品質非關學生素質,而是教學及學習氛圍的綜合呈現。多數的老師會認為,現在的孩子很難教,多數的家長也會認同,孩子的學習壓力要比以往重得多。「教」與「學」僅是供需問題,學的成效如何,取決於老師是否真能了解學生的需要,有的學生只要按一下啟動鈕,便能一路平穩的走下去,有的卻需要不時的校準與扶持,方能保持水平。因此,了解自己學生的個性及學習特質,應該是進入實質教程前最緊要的事,但多數的老師都只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教了大半年,還搞不清學生的脾性是水,是火,又該如何去要求品質及效果? 開學了,家長自由了,孩子交到了老師手裡,考驗正要開始,謎底即將揭曉!
-
父親中風
去年秋天,大姊忽然來電說,父親中風了,人已送往淡水馬偕。父親中風卻由住桃園的大姐來報,顯得不合常理。我聽聞消息,並未細究,轟然間冷汗直流,幾秒內,已汗濕衣物。 後來淂知,父親早晨刷牙,忽然歪斜,癱倒盥洗台。當時,外甥女適住老家,見狀驚呼, 驚動母親,急忙聯繫小弟,然後決定叫救護車,速速送醫。後來才知,父親被母親扶至客廳時還說,他歇一下就沒事了,莫要驚動上班的子女。大姊自己當老闆,不算上班,加上母親需要參考她的意見,遂最快獲知。父親住院時,母親說父親像小孩,故意用力刷牙、用力吐水,以後可不能這般任性。母親邊說邊學,逗樂大家。這是父親病情好轉以後,在病房的輕鬆應答。 中風者的前三小時,是黃金救援時間,後來才聞,二伯中風,人在田裡,無人及時營救。我曾探望中風的二伯,回台北,跟父親說二伯不再識得我了,父親說,人老了,沒法度啦。當時,父親剛動過左眼白內障手術,戴了副墨鏡。二伯中風跟父親動手術兩件事,都在陳述父親已經老了這事。我懷疑,父親不服老的。父親沒讀多少書,他在金門捕魚、種田,在臺灣扛水泥、搬磚頭,賴的都是氣力;他撫育六名子女,抵擋金門砲火、異鄉辛酸,賴的也是氣力。父親身子硬朗,少有大病,他告訴我白內障手術日期時,語氣忐忑,母親接話說,小手術啦,外婆當時也是一樣。父親在那一刻,想必看見白內障跟中風失憶劃成一直線,線的旁邊是一些「老了」的註記,再過去呢?再過去呢? 父親對生死一事灑脫,是憨直還是徹悟,我也說不準。他常說,人就是這樣子,命一條。算一算,他也幾十年沒喊阿爹、阿娘了,當他身為吳姓一族的族長後,也有一條直線記著他曾是孫子、兒子、父親父親跟祖父。當他被人喊阿公,該也想到喊人阿公的童年。誰還能記得曾是幼童的父親?誰還述說幼童父親曾做過的荒唐事?沒有了。當他聽到兒子叫我父親,也會想到他的英盛壯年。想到他扛機關槍火速參加民兵集合,想到他曾有一把隨時擦抹得亮晃晃的三尺長軍刀;他曾經參加的搶灘,火彈在腳邊激起熱炙炙火花;他曾看過的砲彈把金門夜空盛裝成一株過度裝飾的聖誕樹,他曾驅趕一家老小躲進防空洞,作勇地、也必須地,壓後潛進防空洞。 問他,手術是怎麼一回事?他說,聽見醫師在眼睛裡掏呀、挖的,挖了快一個小時。醫師說,白內障太熟了,不好取。還是,那是父親忘也忘不掉的往事,當然不肯輕易拭去? 砲火中,死亡是看多了,命一條,來時艱難,去時常是容易而荒謬。對父親跟二伯來說,老、病,是比死亡可怕多了。 父親中風出院後,仍不習慣被當作病人,雖不服氣,卻終於認輸地說,最近他的腿,似乎較以往乏力了。但隔沒多久,又見他買了滿滿的菜,從市場走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