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早睏卡有眠
日前,電視新聞報導:根據美國專家研究報告顯示,每天睡眠不到六小時的人,最容易發胖。因為,人體在睡眠時會釋放出「瘦體素」,協助控制食慾的化學物質,有助於減輕體重;倘若每天睡眠不足,將影響瘦體素的分泌,也會干擾幫助燃燒脂肪的賀爾蒙分泌,造成體重增加,喜歡熬夜的人,可要特別小心了! 看到這樣的報導,身為「夜貓族」長期睡眠不足,不但仔細看完該則新聞,還特別上網搜尋相關報導,除了再一次印證睡眠不足容易發胖,也發現人體五臟六腑,夜間都在休息,長期熬夜或日夜顛倒工作,絕對不利健康。因為,長期睡眠不足,不但終日精神恍惚造成食欲不振、情緒不佳、也易引起記憶力衰退、自律神經失調,易得老人痴呆症。而且,體內胰島素不能正常代謝,還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換句話說,睡眠對人體很重要,沒有充分的休息,是影響健康的元凶。 或許,過去是農業社會,耕稼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能獲得充分的睡眠,而且,種田人家靠天吃飯,終年勞碌一家人還常要餓肚子,因此,大抵身瘦如柴,無不欣羡富貴人家不愁吃、不愁穿,才會心寬體胖,因而認為發胖就是發福││福氣的象徵!而今,物阜民豐,生活水準提高之後,發胖成為人們揮不去的夢魘,為了減肥保持苗條身材,很多食物不敢吃,或「忍飢挨餓」節食,甚至,不惜花錢抽脂,瘦身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上的最大課題。 本來,個人自有記憶起,家裡沒有胖子,大都身瘦如柴,可是,近年來,不知不覺也加入「中年發福」的行列,原誤以為是「夜貓族」凌晨下班飢腸轆轆,吃宵夜果腹造成「吃飽睏,圓滾滾」的結果!如今,方知除了飲食之外,睡眠不足亦是發胖的元凶,雖因工作關係情非得已,但往後仍應多加留意,同時,也要籲請喜歡熬夜的朋友,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早睏卡有眠」,才不易發胖,永保身體健康!
-
正視問題,講求效果
國事、家事,乃至一個人的小事,都有一個輕、重、緩、急的處事原則,依照此一原則做,始能有效的做好和解決事情。如果是捨重、急而不做,反而先做輕、緩的事,就會出現「捨本逐末」的情形:重要該做的沒做,卻是做了不重要的事,兩相無濟於事。 莊周家貧,窮到快沒米吃了。眼看再如此下去,再不想辦法,可就要真的餓肚皮了。於是,莊周不得已,只好硬著頭皮,走路去向監河侯先借些米。出乎莊周預料之外,監河侯沒有答應借米的事,還虛情的說:「行,我即將收取一筆封邑之地的稅金。在我取得邑金之後,我將借給你三百金,你認為好不好呢?」 家都沒米下鍋了,又聽了監河侯的一番假意的話。莊周忿忿地說:「我昨天來的半途中,聽到有人在叫我的聲音,我回頭反顧,看見車轍中有一條鮒魚在那兒。我問說:「鮒魚啊!東海裡好好的不待著,跑到陸上來幹什麼?到底所為何事呢?」 鮒魚答說:「我是堂堂的東海之波臣。你可有斗升之水可以救活我的命?」莊周說:「好啊!我將到南方去游說吳王和越王,引發西江之水來迎接你,可以嗎?」鮒魚忿然作色地說:「我告別了我日常生活的東海,如今身困車轍之中,沒有安身之處,而且命在呼吸間。眼前,我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下去,而你竟然說出這種話來,還不如早一點到乾魚舖裡找我算了!」 台灣中南部七二水災,災民家園被毀,急待救助重建家園。這個節骨眼,不談該如何救災重建之事,反而天馬行空的提出「移民開墾說」、「封山遷村說」,及「搶救濫墾的人不是慈悲說」,以及「誰才是台灣最早的祖先」等等。這些說法都是「邑金」、「遠水」,解決不了災民迫在眼前的災難和要安居、可活下去的想法。 任何的問題發生了,大的也好,小的也好,都要去正視問題,面對問題,找出問題的核心所在,以有效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不僅是解決問題而已,還要講求效果。只有正視問題,講求效果,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高談闊論。不能解決問題的高見再好,也只是以動人的文字所堆砌而成的句子而已。
-
和諧才能進步
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汽車廣告,場景是傍晚下班時分,天空飄著雨,高架橋上返家的車潮不斷,前方的幾部車爭先恐後互不相讓,突然來到一處道路施工地點,原本雙向車道僅剩一個車道的空間可通行,無奈誰也不讓誰,大家都想搶第一個通過狹窄的車道,結果杵在那兒動彈不得,飄雨讓所有人情緒更煩悶,僵持不下的車主們下車理論,連累的是其後一長串的車陣,互不相讓的結果,顯然是誰也佔不著便宜:::。 在施工人員的協調下,事情似乎有了轉機。原本只顧卡位不管別人的車主們意識到自己不但討不了便宜,也害得所有車輛被迫塞在後方枯等,原因只是為了自己自私地想率先通過而忽略了尊重所有人行的權益。突然間,幾位原本氣急敗壞的車主露出略帶歉意的笑容,在握手致意中化解彼此對立的氣氛,在施工人員指揮下,卡在最前頭的兩部車各退讓一步,空間騰出來了,然後一部接著一部通過那僅容一個車身寬的車道,因為彼此禮讓將心比心,終於讓大家都能行得順暢。 這支廣告承襲該家汽車經銷商慣常運用的溫馨訴求,原本很難令我耳目一新,但廣告情節對照現今社會的人際互動,卻意外地在我內心產生某種程度的共鳴。人難免自私,而一己之私利往往與整體社會群眾的公利有所衝突,為了公眾利益著想,有時得做適度的妥協與讓步。只是許多人經常只想到自己而忽略旁人感受,缺乏包容與體諒,迷失在衝突對立的激情當中,不但阻礙了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甚至可能連自己也撈不到好處,人人想佔贏,卻落得個個皆輸家,就如同廣告中那幾個誰也不讓誰的車主一般。其實,只要凡事能多替別人想,任何事情推動起來必定能順暢和諧,即便犧牲個人的一點利益,若能換取社會更大的利益,又何須斤斤計較呢?
-
讓臺金交通愈走愈順暢
近月來,由於正逢暑期旅遊旺季,再加上學生放暑假,臺金空中交通可說一位難求,民眾曾一再大罵相關單位,為何不加開班機輸運旅客,經過金門各界的一再反映與爭取,以及各航空公司也看準人潮,確實有需要增開班機,因此向交通部提出加班計劃,所幸交通部也從善如流,核准遠東、復興和立榮航空公司,並已從七月十六日至卅一日,台北往返金門航線,總共將增開五十三班加班機,儘管已有不少民眾已飽受一票難求之苦,仍對於交通部與各航空公司,這次遲來一點的作法,給予不少掌聲。 台金空中交通,以往每逢過年過節,就有一位難求的困擾,尤其碰到霧季,台金空中交通就會大亂,以往台金空中交通得看「老天」臉色,斷航個幾天,無「機」可乘,是司空見慣的事,雖然近一年來已改善很多,但就以最近敏督利颱風過境臺灣為例,臺金空中交通就有好幾十班停飛,使松山機場與尚義機場當時兩邊都有好幾百人無機可乘,由於各航空公司也未適時增開班機,讓苦等候補的旅客大為光火,質疑相關單位所謂的為民服務,到底做了些什麼,為什麼不能適時加開班機,以輸運旅客,反而讓旅客坐困機場進退兩難一再重演,臺金空中交通難道真的不能改得更好嗎?這不僅影響地區民眾行的方便,對地區觀光事業更是一種嚴重折傷。 改善臺金空中交通,金門民眾已大聲疾呼好多年,如今雖然已改善很多,但每逢過年過節旅台鄉親返鄉機位一票難求、或遇颱風天、或遇濃霧飛機不飛,或像今年的暑期來金觀光客倍增導致機位一位難求,這時能否適時加開班機輸運旅客,這是民眾關心焦點,也是相關單位應有的作為,由於這次暑期加開班機的作法,不僅提供觀光客和地區鄉親行的方便,也贏得各界掌聲,我們希望民航局等單位,常保這種明快的作為,相信必可贏得不少民心。
-
現代人的鬱卒
「鬱卒」是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的成人有一半以上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憂鬱,青春少年更超過八成,不過很多人分不清憂鬱症和憂鬱,只曉得愈是鬱卒愈感到身體不舒服。 顯然,「少年維特有煩惱,鬱卒心事誰人知」,不管你是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也不管年齡的大小,各人有各人的煩惱,也各有各的壓力源,所以,心情鬱卒絕對會讓你百病叢生;特別是當憂鬱症上身,很多人因痛苦無處宣洩,乾脆就一了百了的走上絕路,台灣地區在九十一年的統計中,每天平均有八人自殺,這樣的一個數據就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其實,我們應該了解到:「自殺」不是罪惡,不是愚蠢,不是命定,更不是一種瘋狂,它其實只是當事者肉體生命中最難以承受的痛,或者說,那只是當事者肉體生命中最終極的特考!當然,對一般凡夫俗子來說,貪生怕死乃人情之常,要不,一旦無常,豈不骨肉永訣、志業中斷,所有愛怨憎均須停頓,名位財富也將不再。 可是,現代人卻多慣於以「不怕死」來詮釋勇敢,於是,「自殺」這種現象在現今社會有愈來愈嚴重的傾向已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人在極端挫折下,便有極端的想法,這些人往往忘記了「生死只有一線之隔」的危險性,而糊里糊塗的走上不歸路…… 也許,我們都曾經在痛苦時考慮過自殺,只不過有些人付諸行動,有些人則只是想想而已,這其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你能不能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的把痛苦的記憶遺忘?至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啟動我們的遺忘方程式?從科學的研究來看,人類是沒有遺忘的能力的,幸運的是,我們可以把記憶擺在遠方,不再去想它。 所以,無論環境多麼的惡劣、橫逆再怎麼難當,身為一個理性的現代人,請隨時記得要寶貝自己的生命,否則不愛自己,動輒自我了結的人,就像那些不愛別人卻威福自用者一樣,不但是一種罪惡,在生命的歷程中更是一種羸弱的表現!
-
「考季」
鳳凰花開,到了畢業季節,也是學子升學、就業更換跑道的「尖峰」時刻;炎炎盛夏,莘莘學子或年輕畢業生,不管選擇繼續升學,或是走上就業之路,都必須面臨「考季」的大考驗。 尤其,面對現在的就業之路,每年有數以十萬計的年輕人踏出校園,站在職業生涯的起跑點上,僧多粥少,想要勝出,又談何容易? 有人說,時下的年輕人是天之驕子的「草莓族」,或許只是講對一半,其實,要在這號稱「知識經濟」的時代立足,競爭益形激烈,不僅本業要專精,電腦、外語能力也得樣樣行,看來,這一代的年青人,他們所承受與背負的壓力,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來得沈重,他們也是「耐操耐磨」一族,絕非「溫室花朵」。 就以全國各地的教師聯甄為例,各縣市分區舉行,考生們為了多爭取一點上榜機會,莫不本島外島、全省北中南,拎著大包小包行李、教具滿園跑,考、考、考,烤、烤、烤,精神可嘉,但也考得他們身心俱疲,常常為人所詬病。可是,年復一年,依舊如此「趕鴨子上架」,數以萬計的這些準教師們,年年這樣東奔西跑,旅途勞累,時間、金錢浪費不貲,難道不值得有關教育當局投注一點「關愛的眼神」嗎? 其實,這件事只要教育部有心,出面統籌主導,再由各縣市主辦配合,採取全國分區統一日期報名、考試,統一分區複試、錄發,一勞永逸,更能建立真正公正、公平、公開的典章制度,難道行不通嗎?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鴕鳥心態作祟?只知空喊:教改、教改,教而不改,起而不行,不知伊於胡底? 總之,炎夏季節,也是許多年輕朋友的「考季」,正在考驗著年輕人的耕耘實力。還好,年輕就是本錢,年輕人有滿身的衝勁與活力,對未來滿懷憧憬與希望,不過,我們還是要叮嚀一下年輕朋友,空有理想抱負不足以成事,重要的是在力行,唯有含淚播種,才能歡呼收割,成功永遠是屬於最有準備的人。
-
回到從前
一張珍藏幾十年的老照片重現,彷彿是時光倒流,又回到從前的情景,倍覺溫馨滿懷! 本刊自開闢「老照片、說故事」專欄以來,廣受讀者的喜愛,不但很多鄉親樂於從箱底、從相簿找出珍藏的老照片,細訴蘊藏其中的故事與大家分享,而且,每當刊登出一張老照片,其中的人與景物重現,再一次喚回許多人的記憶,重拾往日情懷! 說實在話,遠在一百五十年前,法國人利用碘化銀塗佈在銅板上,置於暗箱經針孔影像感光處理,發明了照相術;至於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詳細時間無從考稽。過去,金門是海中孤島,居民過著落後、困苦的農耕生活,除了到過南洋的「番客」親身見識,否則,島上居民根本不知道照相是何物,直至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河山風雲變色,國軍退守金門,才開始有照相機出現,但因金門是戰地,照相機仍屬管制品,民間不能私藏擁有。何況,照相器材稀少昂貴、底片和相片等耗材也不便宜,並不是一般人能消費得起,也非輕易就能上鏡頭留下影像。 因此,早年的鄉親父老,很少人有機會面對鏡頭,即使有幸能拍一張照片,由於金門天候濕熱,一個不小心照片藥膜受潮或接觸相粘,很容易泛黃、毀損,尤其,金門歷經多次戰役,諸多房舍、文物皆在砲火中化作塵土。換言之,能歷盡浩劫保存下來的照片,真的非常不容易,可以說張張彌足珍貴! 簡單舉個例子來說,六月廿六日本刊刊出金門早期的公共汽車,不僅車體前方有長型車頭,還備有美麗的「車掌小姐」隨車服務。這樣的歷史鏡頭,四十歲以下的年輕鄉親未能親身目睹,如今透過「老照片、說故事」使歷史重播,足以讓年輕的鄉親認識昔日的金門,也足以讓五十歲以上鄉親走過時光隧道,重拾往日生活情景。 誠然,每一張老照片與其中的故事,皆是金門的歷史,也是金門的文化,冀望更多的鄉親,再翻翻箱底與相簿,找出更多的老照片與鄉親分享,讓我們一起回到從前,豐富屬於這一塊土地的歷史文化!
-
快樂面對人生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以及要追求的人生目標。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校長趙寧在一場「人生何處不桃源」演講呼籲大眾,千古以來人們便一直不斷找尋桃花源,其實桃花源就在自己心中的那顆明珠,無論身在何處,那兒就是桃花源。 人無志則不立。從讀國小、國中、高中:::,作文課都會有「我的志願」。隨著年歲的增長,每一階段的志願都大不同。學生時代的志願是純乎理想的,與之現實的社會環境是有很大的距離,因之不同的際遇因緣,人生就大不同。但主觀的一半是我們自身,它基本上是始終不變的。質言之,也就是趙茶房所說的「自己心中的那顆明珠」,看清自己眼前所面對的現實環境和處境,安頓在知足、感恩的生活中,人生就會開啟另一扇幸福的門! 一個人的人生是如何構成的?英國推理文學名作家克莉絲蒂如是說,我覺得一個人的一生是由三部份構成的: 第一部份是精采而且通常都是很有趣的現在,這段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得非常快。 第二部份是未來,它模糊不確定。為了未來,一個人可以隨便定下一堆有趣的計劃;但計劃定得越是豪放,越是不可能實現或超越。因為將來沒一件事會變得像你預料的一樣。既然如此,你就大可隨心所欲的計劃著好玩。 第三部份就是過去,那些形成我們生活基石的記憶與現實情況。這些往事都是由一股香氣、一座山的形狀或一首歌而突然憶起。它們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會使你突然說:「我記得:::」同時心中感到一種特殊、難以言明的快樂。 有一句格言是這樣說的:「人的價值在於他所擁有。」人生幸福的最首要的因素是我們自身,也就是「自己心中的那一顆明珠」。財富對我們的生活很重要,但它並不代表就能擁有一切。生活在有愛、善良、勤奮、知足、健康、快樂、感恩中,人生就有無窮的力量和快樂,也是追求桃花源的不二法門。
-
靠天更要靠自己
當敏督利颱風引進的西南氣流為台灣帶來一陣陣的豪雨,甚至引發嚴重水災之際,金門在那幾天卻只是灰濛濛的,天不降甘霖,讓人感到既熱又悶。當大家注意著台省水患災情,老天似乎想到該「照顧」一下這座海上仙洲,連兩日的傾盆大雨,雨勢既猛且急,倒是讓人有些措手不及,這等氣勢不遜於台省豪雨的降雨量,沒給金門帶來什麼災情,倒是對地區各湖庫的進帳不無小補。 天降甘霖,除了怕溢水成災或是掃了出遊之人的玩興,一般而言,總是一件值得高興的好事。只是對於目前仍處於乾旱枯水期的金門,僅持續兩天的降雨雖讓各湖庫水位略有回升,但若以為就此可以用水無虞,不免太過樂觀,各湖庫水量豐沛與否攸關民生用水,但能否讓它們「吃得飽飽的」,說到底還得看老天爺的臉色,只不過「天上的禮物」何時落下誰也說不準,想避免鬧水荒,有賴鄉親節約用水。 或許平日打開水龍頭,自來水就能源源不絕地流出,多數的人總因太習慣這「一開就來」的方便,卻很少注意到自己往往在無意間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水資源?當您以為以蓮蓬頭淋浴可以較為省水而忘情地沖澡時,可曾注意那流入排水口的水,若以容器盛裝,可能也是動輒一、兩個家用水桶的量?其實,省水應該是全方位而徹底的落實在日常生活的各層面,且應無論用水是否無虞均持之以恆,養成習慣。 短短兩日的降雨雖不能說毫無幫助,但地區旱象仍未解除,民生用水仍有拉警報的可能,這是大家必須要有的體認,看看大台中限水,民眾無水可用的苦處與窘境,我們在慶幸天降甘霖來得及時之餘,也該做好「省水大作戰」的萬全準備,唯有人人確實節約用水才能確保大家有水可用。
-
加強抽驗市售食品,維護消費者健康
報載,臺灣街頭與夜市,到處可以買到的現成切片水果,不少可能以廉價的工業漂白劑「吊白塊」保鮮,消費者食用後將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看了這則新聞,不禁讓人聯想到,大陸的黑心食品是世界有名,但臺灣也不遑多讓,從黑心素食、黑心床墊、黑心電視到假綁架真詐財等等黑心勾當,可說無奇不有,難怪很多人都說,臺灣社會不是向上提升,而是向下沈淪。 金門自開放小三通後,大陸農漁產品大量入侵,甚至連衣服、玩具、建材也堂而皇之在市面上出現,地區民眾吃的、用的,現在已有很多都是來自對岸,由於大陸各項農漁產品,未經把關檢驗,是否殘餘農藥、是否添加防腐劑、漂白劑等等危害人體健康的毒素,消費者除應小心謹慎,相關單位更應嚴加把關,不定期抽驗市售農漁產品,以維民眾健康。 地區曾有一段時間,市面上出現大批自大陸走私進口的水蜜桃,由於「俗擱大碗」,消費者趨之若鶩,當時在尚義機埸還經常可以看到觀光客要把水蜜桃帶回臺灣,但因未經檢驗禁止攜帶通關,觀光客在機埸大快朵頤的畫面,直到民眾驚覺,為什麼臺灣的水蜜桃放個幾天就變黑變壞,大陸走私進口的竟然能放半把個月還能光鮮亮麗,消息傳開後大陸的水蜜桃才在金門發生滯銷,然而不知情者還是照吃不誤,實在令人憂心。 地區相關單位曾多次抽驗市售大陸食品,發現很多都不符安全衛生標準,由於大陸農漁產品充斥地區市場,讓人分不清是來自臺灣、金門本地產或者自大陸走私進口,因此,我們除呼籲消費者務必睜大眼睛,不要購買來路不明、標示不清的食品,更希望相關單位應負起把關責任,經常不定期抽驗市售食品,尤其是來自大陸的農漁產品,不僅要公佈不合格項目,也應把販售的地點攤位一併公布週知,並依法處罰要求下架,以維消費者健康。
-
處處是「地雷」
「地雷」,顧名思義,泛指埋在地底下的炸彈。它無影無蹤無形,隱藏巧裝得天衣無縫,然一經誤踩引爆,威力強大,會使觸犯者身受重創,因之,在戰爭時,常常被拿來當作防禦利器,讓敵人不敢跨越雷池一步,達到嚇阻功效。 說到地雷,不只金門前線特別多,股市也有所謂的「地雷股」,不肖商人作假帳,掏空公司資產,投資人誤踩「地雷股」,通常會被炸得遍體鱗傷,求償無門,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好含淚概括承受,徒留多少怨懟多少愁! 大自然中,青山綠水,蟲鳴鳥啾,花木扶疏,真箇多麼神奇的美妙組合。無奈,一經人為濫墾濫伐,盜採砂石,山河也會哭泣!暴雨成災,惡水奪人,土石流滾滾而下,淹沒多少美麗家園,這是大自然的反撲,也是人們自己製造的另顆大地「地雷」,我們還能再大言不慚的說:「人定勝天」?有人說,這是「天譴」,似乎太沈重!不過,人類如果一味的與大自然爭地,不懂得敬天愛物,那麼,這樣的浩劫必會一再重演,到時任憑我們呼天搶地,也只能無語問蒼天了。 還有,兩岸關係,剪不斷理還亂,自有它的歷史淵源和背景。有人真的「吃飽太閒」,為搶選票,再次祭出「制憲建國」大纛,肆意要挑動兩岸敏感的神經,要踩兩岸的紅線,這是不是另顆引而未發的「地雷」,人民可得擦亮眼,費思量! 總之,信手拈來,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現已處處隱藏著已爆未爆「地雷」,這絕非危言聳聽,而是期能喚起國人與執政者的重視,如何落實環保政策與理念,如何杜絕金融弊端,打擊經濟犯罪,如何營造兩岸良性互動關係,在在有賴我們的努力與奮進。期待執政者拿出治國魄力,一一拆除阻礙我們前進的「地雷」,化處處危機為處處生機,許國家、人民一個希望!
-
投稿要件
喜歡投稿的朋友,來自各個階層,有經濟狀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人雅士,舞文弄墨,純為怡情養性、或抒發見解,目的不在稿酬;可是,也有許多飽讀詩書、滿腹經論的人懷才不遇,被迫煮字療飢,靠賺取微薄的稿費貼補家用! 本報副刊園地公開,廣納各方來稿,作者群不但來自海內外,也來自各行各業,對稿費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經常拆閱來稿,文末常可發現註明稿費轉贈慈善單位,或捐給特定對象。同樣的,也偶而會遇到投稿者,看到文稿刊登見報,即三番兩次催討稿費,頗有「工錢無隔暝」之勢。 老實說,有不少作者認為區區稿費還須報稅,徒增麻煩,因而盼報社代轉贈其他人,與急需稿費的作者,兩者統統給報社帶來困擾!先說前者,一個作者絞盡腦汁,好不容易寫出來的一篇稿子,應得的報酬大方捐給他人,乍看是好事一樁,然而,目前稿費依法課稅,作者並未附受捐贈者的基本資料,稿費根本無法開計,也就無法代為轉贈,否則,報稅時所得扣繳憑證如何交寄? 其次,稿費核發有一定的程序,所有的報社都一樣,絕非像到超商購物立即結帳「銀貨兩訖」。目前,本報稿費是每月結報一次,再經呈報審核,最快是隔月中旬之後才能寄發,因此,急需稿費的作者,也只能多等幾天! 值得再說明的是,著作權法公布施行之後,作者若涉嫌抄襲侵權,恐將挨告吃官司,因此,任何刊物都不敢採用來路不明的文稿,規定投稿者應附真實身分資料,甚至,有些刊物發稿前,還要作者傳真身分證影本,目的在確認身分,並方便核發稿費,報稅的季節寄發所得扣繳憑證。換言之,投稿者個人資料不完整,不但編者對文稿來源「怕怕」,即使文章沒有爭議,確有刊登的價值是可以考慮採用,但稿費也無法核發,將遭「暫時保留」或視同自願放棄處理,所以,投稿者應附個人詳細資料,這是必要的條件,還請多加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