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該有的動作不能少
在生活上有些該有的動作不能少,如少了一個動作,可能就要全盤重新來過,或是要吃苦頭。就以開車來說。開車?你是說開車!是,開車。對許多人來說,開車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而且很多人都會開車,也有車子。所以說,會開車、有車子,沒有什麼好稀奇的事!同時開車帶給人很多的便利和方便,不是嗎? 誠如所言!開車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想要自己會開車,只要經過一段時日的學習,取得駕駛執照,就可以開車上路了。嚴格的來說,開車還真的不是一件多麼困難,而且不易做到的事。但開車,注意「安全」的動作不能少,而且是要確實做好、做到,才能保障人車安全無虞。每一個人,養成安全動作習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為了安全考量,總習慣在停車、引擎熄火後,將排檔桿推入到一檔的位置,拉上手煞車,以防止車子滑動,造成意外。有一次,匆匆忙忙的,趕著出車,一打開車門坐上駕駛座,立即啟動引擎,結果呢!車子突然的往前暴衝,所幸引擎受阻即刻停止運轉,停了下來,不然後果是很難想像。 驚魂甫定,回想車子為何會暴衝?喔!原來是一心想趕著出門,情急之下,忘了先將排檔桿排回空檔的位置,直接踩下離合器,就轉動鑰匙啟動引擎,當左腳放開離合器的那一殺那,車子立即往前暴衝出去。只因為趕時間,少了做一個該做的動作,險些就出了意外。好險,真的是好險! 上個(六)月,金門地區的交通事故、受傷人數等仍居高不下。警方分析,大部份車禍肇事主因係駕駛人侵犯路權所造成的結果。換言之,駕駛人該注意的禮讓和遵守交通安全規則動作未做,才會有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結果。開車的安全動作一點也少不得。同樣的,在生活上、休閒運動上的安全動作一樣不能少。一疏忽,忘了做好該做的動作未做,可能就會造成千古恨的不堪後果。
-
減量還得重質
全民健保採行總額自主管理制度,改變原先對醫院給付採取「論服務量計酬」方式,取而代之以「總額預算」支付。原本醫院看愈多病人,可從健保局獲得的給付愈多,如今門診量飆得再高,也不能比其他同業多領一毛錢。換言之,不管看多少病患,分得的費用都一樣,在「看愈多病患,賠愈多錢」的壓力之下,醫院只能以限制門診量與用藥等手段因應,避免「得不償失」。 健保局這項措施主要是想扭轉過去「論量計酬」下,醫院輕住院、重門診,門診動輒超量導致就醫品質差的弊病。試想,一個醫生一上午三個小時門診時間得看上七、八十位甚至上百位病患,每個病患最多分得兩分多鐘的門診時間,少則不到一分鐘,如此「寶貴」的醫病互動時間,往往在病患來不及描述自覺症狀、而醫生也無暇細問的情況下一閃而過,門外漫長等候換來進門後「閃電式」的看診服務,醫生心裡所想的只是有無足夠體力看完所有病患,哪還能顧及醫療品質?如今總額預算制度讓醫院覺得猛飆門診量根本「無利可圖」,可謂「多做多虧」,醫院終究是營利單位而非慈善機構,將門診量控制在給付總額的上限,才是符合醫院營運條件的做法。 台省醫院門診限量,病患得到的就醫品質是否提升尚待觀察,但診次縮減讓不少病患掛不到號卻引發抱怨聲浪。門診限量或許增加掛號困難度,若是名醫更可能「一號難求」,但若因此讓醫生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了解每一位求診病患的問題,或因少看診而得以多花心力照顧住院病人,不也是民眾所衷心企盼的嗎?吾人希望醫院門診限量不只是捍衛利益的消極因應,更要有提升醫療服務品質的積極作為,讓不便的抱怨聲轉變為肯定的掌聲。
-
遵守交通,人人有責
為保障路權,縣警局自本月起展開交通大執法,各街道路口常見警方來回巡邏,勸導取締違規車輛,希望藉此灌輸民眾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觀念。 不過,老實說,地區有不少民眾,交通安全的觀念確實有待加強,尤其是路權觀念更有待建立,諸如超車、轉彎不打方向燈,尤以機車駕駛人最易疏忽,前陣子網路上流傳一則案例,一位學生騎機車穿梭車陣中,因遇到前面路口紅燈,車輛大排長龍,該位學生跨越車道從左邊駛出,想趕到車陣前面等紅燈,結果被對面車道一輛闖紅燈的轎車攔腰撞上,該位學生被撞成重傷,而法院一審判決學生敗訴,其理由是學生侵犯路權,跟對方闖紅燈無因果關係。 該項判決據傳學生還在上訴中,但網路也流傳,學生要打贏官司,機會並不大,因為就法律上來說,所謂依法論法,該位學生如果不侵犯對方路權,就不會被撞到,而對方只是觸犯闖紅燈的交通違規而已,看了這則網路傳言,相信有不少人會為該位倒楣的學生抱屈,但試想,如果該位學生不把車子開到對方車道,整件事情也就不會發生了,對於這項案例,實值用路人引以為戒。 警方自本月起的交通大執法,其目的就是在明確規範路權,確立用路者使用道路優先順序,減少肇事責任歸屬爭議,以前,人們有一錯誤觀念,大車與機車撞在一起或發生擦撞,人們大多會指摘大車的不是,其實是否侵犯路權,才是肇事責任歸屬的關鍵。 變換車道、轉彎時必須打方向燈,這些都是基本的交通安全規則,不超速行駛、不違規超車,這也都是基本的交通常識,然而,我們仍經常可見,就是有部分駕駛朋友,開起車來就像拚命三郎,紅燈照闖、慢車道當快車道、喇叭按不停,對於這種駕駛人,我們希望警方應嚴加取締,把這些害群之馬一一揪出,以維地區交通安全。
-
給人方便自己方便
給別人方便等於自己方便,這是不變的真理。可是,有許多人只看到現實的、眼前的利益,只想到自己一時的方便,沒想到應該先給別人方便,雖然這個方便可能只是舉手之勞。 其實,在冥冥之中,人生有條無形的線,緊緊的繫住了不相識的兩個人,時間到了,這兩個人就會相遇相識,進而產生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等等的「人間糾葛」。 所以,在為人處世方面,每個人都應該心存善念,對熟識或陌生的,都要給予關懷與同情。我們始終相信,一個人可以影響很多人,這是循環的。也許,親切自然的去幫助一個人,並非在尋求回報,而是一種自然的本能,我們毋須刻意強調因果關係或積德福報的大道理,可是,如果你能長年保持這種心態與作為,相信有一天你會感覺到人生那一條無形的線,會牽引著你,會告訴你││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當然,也有人給人家方便十次,自己卻只得到一次的方便,甚至是只有付出,完全沒有得到回饋。有的人碰到這種情形,很可能做到了第十一次就灰心了,心想算了啦!但我們的期望是,即使做了一百次給人方便的事,得不到任何回報,還是要堅持給人方便的信念,這就是所謂的「鍥而不捨」。如果社會上十個人中有一、兩個人能夠抱持著這種鍥而不捨的信念,慢慢地,這種人會漸漸增加。「給別人方便,自己方便」的理想就能落實,而不是講給別人去做。 我想,在歷史長河的流動中,前人留給我們太多珍貴的智慧和經驗,只可惜這些前人的挫折和失敗凝聚的結晶,常因我們行路匆匆,而被委棄滿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期然的,我們總會「撿拾」到許許多多別人的、自己的際遇和體驗,而這些往往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感悟和思索。「給人方便,自己方便」,這樣的智慧正是前人留給我們珍貴的經驗,一旦我們想通了、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人生之旅就不至於左顧右盼,茫然不知所措了!
-
做個快樂的人
從前,有位青年人,每天吹著口哨出門做生意,晚上回家,吹著心愛的笛子,以優美笛聲伴他走入甜蜜夢鄉。不忮不求、安貧樂道,就是這位青年一派輕鬆、快樂的生活寫照。 但是,隨著青年人的生意愈做愈好,錢財愈賺愈多,生活日見輕鬆,倒是心情變得愈發沉重,窺其原因,出門的第一步,心裡老是掛念著家中錢財會不會被光顧?擔心這?怕哪的?回家的第一刻,思的又是如何算計再賺大錢,從此,這位仁兄少了口哨聲與笛聲,快樂生活不再。 日前,媒體報導一對夫婦,他們把平日打拚的成果,變換成一塊一塊、一條一條的黃金,藏收在他們暗藏的塑膠水管內,照理說,這是他們的「勝利品」,應該有「見獵」心喜的喜悅,然而不然,勝利品反成「負擔品」,因為他們出外,總是惦念著黃金安在否?一回家,第一要務就是清點一下黃金,才能放下心中「石頭」,把生活步調給弄亂了,顯得焦慮難安。直到他們夫婦決定把全部黃金贈送慈濟,去做慈善事業,他們的心才得以真正放下、心寬,瞧!他們接受電視採訪時的一臉燦爛笑容,最是教人動容。 其實,人生活的樂與不樂,並非只有金錢,有時觀念更為重要。人之貧與富,不單指有形的財富,更重要的是指自己內心的安頓與想法。孔子曾讚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可見,安貧樂道,所謂:「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才是真正快樂的源頭。 總之,貪婪,每每使人希望擁有越多越好,只是,這些身外之物,都能真正享用到嗎?古云:「大廈千間,夜臥八尺」,貧與富,常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所謂「知足者,貧亦樂;不知足者,富亦不樂」,我們有自由拒絕做一個不快樂的富人,而寧願做個快樂的人。
-
他山之石
孩子高中畢業後去了一趟上海,見識到擁有二千萬人口的十里洋場,回來後最大的感觸是:環保觀念落伍,賣場服務人員態度欠佳! 根據孩子的說法,在台灣地區,公共場所早已實施禁菸,沒有人敢公開「抽菸」,違者將處高額罰款,可是,到了上海放眼機場、車站或高級大飯店等公共場所,到處有人在吞雲吐霧、渾然而忘我,民眾環保的觀念落後台灣地區甚多! 同樣的,在台灣地區,只要進入餐廳或超商賣場,服務人員都會齊聲高喊「歡迎光臨」,親切地接待或熱忱推介產品,既使沒有消費「買賣不成仁義在」,依然「以客為尊」期待下次再來,臨走前服務人員還會鞠躬打揖,高喊「謝謝光臨」;可是,在上海街上,特別是公營的賣場,顧客上門服務人員愛理不理,甚至,消費者在貨架前仔細看貨,服務小姐還會很不客氣下逐客令,喝斥:「不買快走開!」因為,店員受僱的工資是固定的,業績好壞不影響薪資,因此,上班時貨品有沒有銷售出去無所謂,最重要的是要看管好貨品,千萬不能遭竊短少,否則,下班前盤點可要負責賠償損失。 或許,孩子上了高中之後,即常購閱商業週刊,耳濡目染一些民間企業經營理念,難怪初次到上海,發覺與想像中的「十里洋場」落差極大,民眾環保觀念落伍、與賣場服務人員態度,較之於台灣,真有天壤之別! 其實,「有功無賞,打破要賠!」這是官衙中吃公家飯人的通病,自古已然,於今不改!不獨上海賣場服務人員如此,當下國內許多公營事業單位,亦是毫無績效概念,不主動積極開源業務,也不懂節流成本,因而不是民間企業競爭的對手,以致虧損惡化關門倒閉,員工遭遣散中年失業,抗爭事件層出不窮!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是一個競爭的時代,孩子去了一趟上海,除了大開眼界見識十里洋場的景象,也實際體認到兩岸的差異,足以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環境,該算是意外的收穫吧!
-
捨棄成見,實事求是
邇來,觀看社會和政壇,還是一個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民眾亦看得眼花撩亂,霧煞煞。這種現象可用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來形容,只是在枝枝節節上計較,而忽略實質的東西,當然是陷入吵吵鬧鬧的結局,拿不出結果來的了。 當今的社會,已是只講立場,不論是與非了。盲目的、一味的符合結果,是與非的真象被掩蓋、不見了。它所造成的結果是:人與人、團體與團體之間形成了一道的對立牆,涇渭分明,只會增加衝突,要跨過對立的鴻溝,彼此的尊重、融合是很難的。如此的對立下去,是我們所憂心和煩惱的。 一件事情,我們應以事就事而論,如以帶著有色眼鏡和先入為主的成見來看,或是去評論,不願客觀、公正的實事求是,就會出現公婆都有理的情況,落入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局面。做一件事情亦然,一定有它的目的和要追求的目標。在做的過程中,若是一直在枝枝節節上吹毛求疵,不僅浪費時間和心力,終究是離它的目的和要追求的目標越來越遠,不會是越來越近的。最後,所做之事會是一事無成。為什麼?捨本逐末故也! 探討是為追求真象!若是在枝枝節節上去看,所看到的東西是不會一樣的。一樣是水,人見之為水耳,魚龍見之則為窟宅,修羅見之則為刀杖,餓鬼見之則為膿血。為什麼會如此,當知是業力成此差別故。若捨棄分別執著我見,則種種差別相不見了,所看到的水都是無二無別。所以故!做人做事也是同樣的道理,以寬廣的眼光和心胸去任事,則會少去阻礙,更圓融、更易成事。
-
處處是驚喜
近來在浯副看到不少篇談論金門鳥類生態與賞鳥之樂的文章,感覺有愈來愈多的人開始學著欣賞並關心這些生活在我們周遭的美麗生物。金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居住在這座島嶼上的子民有幸能觀賞豐富而多樣的鳥類生態,牠們不僅是金門的無價資產,更是吸引觀光客前來的一大賣點,對地區的觀光業有加分的效果。 記得有篇分享賞鳥樂趣的文章中提到,住在金門,處處皆是賞鳥的好所在,甚至在您的住家周遭,只要用心觀察,保證是驚喜不斷。事實上,以金門區區一百五十餘平方公里的面積,存在著至少二、三百種的有紀錄鳥類,想要和這些飛羽朋友不期而遇並非難事,重點在於我們是否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去觀察?此外,賞鳥的心態很重要,對於一般人而言,關鍵在欣賞而非做研究,不一定非得是稀有鳥種才值得欣賞,只要您觀察得夠深入,不難發現就算是麻雀、家燕、八哥與喜鵲這些隨處可見的尋常鳥兒,同樣有著豐富有趣的姿態與表情! 在偶然的機緣下,我接觸了鳥類攝影,為了不讓每一趟的外拍成為無謂的時間浪費與體力勞動,便試著鍛鍊自己的觀察力,也因此發現這些一直生活在我們周遭卻總是無心錯過的鳥類竟是如此可愛,只是拍鳥的重裝備在在考驗著我多病身軀下有限的體力,專注於取景構圖更往往因此喪失了賞鳥的好心情,考量身體因素後選擇輕鬆賞鳥,漸冷落了那笨重的攝影器材。雖然想當一個業餘鳥類攝影家的白日夢幻滅了,但卻再也不會輕易錯過諸如魚狗滯空獵食、白鷺優雅飛行、蜂虎翱翔美技等鳥類百態了。金門真是個賞鳥的好地方,只要您願意,帶著簡單的裝備和一顆探索的心,走出戶外就能找到驚喜!
-
改善地區自來水質,刻不容緩
金沙自來水源的上游「光前溪」,日前被發現遭人棄置大批老鼠藥,引來一陣騷動,所幸大多數老鼠藥封口未開,又逢枯水期水源尚未流入水庫,否則代誌真的大條,此一事件也凸顯出地區自來水源極易遭受污染,如何為民眾健康做好把關工作,有賴相關單位多加費心。 某報曾報導,環保署從去年到今年五月份,曾檢驗金門各湖庫的水質,其新聞標題是「金門飲用水 驗出致癌物」,環保署在一百六十三個樣本中,檢驗出五十七件不合格,不合格率高達百分之卅四,不合格項目以氯鹽和氨氮最嚴重,而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地區的水庫水質,竟然被檢驗出含有致癌物,不合格率高達一成,到底是那個水庫被檢驗出含有致癌物「總三鹵甲烷」,由於該則新聞未說清楚,造成不少地區民眾恐慌,水廠等相關單位務必儘快出面,說清楚講明白,以解民眾心中疑惑,絕不能以鴕鳥心態掩蓋事實,或任由謠言四起。 報載,癌症已連續多年蟬聯金門地區十大死因榜首,近五年來地區死於癌症的人口數高達五百一十一人,平均每年地區民眾有一百零二人是死於癌症,這些驚人數據到底和地區的飲用水水質有否關連,說來實在令人憂心。如果真如環保署的檢驗結果,地區被檢出含有致癌物的水庫水質,按理就應該馬上停用,絕不能拿地區民眾的生命開玩笑。 水源區遭棄置老鼠藥,這只是冰山一角,到底還有多少有毒物質被流入湖庫,污染到地區的自來水源呢?為保護地區珍貴的自來水源,首先必須從民眾教育著手,污染水源採嚴刑重罰,相關單位則應做好污水管線的家戶接管,以及各項淨水工作,尤其水質的檢驗更應嚴加把關工作,一旦發現污染就應澈底改善,諸如太湖自來水質的遭受污染,長久以來一直倍受民眾所詬病,如今政府編列上千萬元將給予整治,不少金湖鎮民都引頸以待,希望從此可以揮別沒有乾淨自來水可用的夢魘。
-
創造更大的價值
香港是一個十分發達的商業社會,幾乎每一個人都想賺大錢,可這種好運氣又是有限的,能夠實現這種富豪夢,畢竟只是極少數的一部份人。但當我看過一則有關「丁老頭」的故事後,我終於相信,成功絕非偶然,能為自己創造出更多附加價值的人,就愈有可能跨越「上流社會」的門檻。 丁老頭是個白手起家的殷實商人,雖說不上是個非常有錢的超級富豪,但倒也家道豐厚。但無論有多大的財富,丁老還是戰勝不了人生最大的敵人││衰老。幸好,他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也開始有了接班的架勢。 但如何將自己畢生的經驗做個傳承呢?他陷入了長考之中。幾天過後,丁老帶著他的兒子離開了公司豪華的辦公樓,來到了一片低矮破舊的街道。望著兒子迷惑不解的神情,丁老說道:「你想知道我這幾十年來,做生意的秘訣嗎?」兒子的眼睛,立即露出一道亮光,他聚精會神的傾聽起來。這時候,丁老就指著街道旁的一間狹小店鋪說道:「這是我開辦的第一間商店,也就從這裡開始,漸漸發展起來今天這個局面。」看著狹小的門面,兒子的臉上露出更加疑惑的神情。這也難怪,誰會相信,一間這麼小的店面,竟能發展成今天這樣一家讓人津津樂道的跨國公司。 「你知道一斤芝麻賣多少錢嗎?」丁老開始問道。兒子笑著說:「在香港誰都知道,一斤芝麻賣7塊錢啊。」「那一斤黃糖呢?」「嗯,最多也只賣到3塊錢。」「那一斤芝麻加上一斤糖,值多少錢呢?」「這還不簡單,一斤芝麻加上一斤糖,正好等於10塊錢。」 兒子的臉上露出了微笑,他心中的疑惑更深了,為什麼父親會用這樣簡單的數學題來考自己呢。沒想到丁老卻搖搖頭說:「不對。」丁老接著說道:「如果你做芝麻糖來賣,一斤芝麻加上一斤糖,就可以賣出20塊錢。做生意的秘訣就在於此,你只要將不同的東西,按照人們的需要組合起來,就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的確,對生意人來說,這正是個極簡單又有效的道理,人生其實又何嘗不是如此,想要成功,就看你怎麼運用智慧,從身旁的瑣事去創造附加價值了!
-
善用小三通優勢
阿扁再次執政,這是目前的一個事實。 兩岸關係,尤其是三通,要想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有所突破,囿於意識型態的「南轅北轍」,恐難有「石破天驚」進展。這是近來輿論的一個觀察。 然而,這並不代表兩岸之間三通無望,危機也是一個轉機,端賴怎麼個善用與處理。 這裡,我們還是要再次的強調一點,兩岸之間,和則兩利,鬥則兩敗,不管他誰是大利小利,又是誰大敗小敗,總之,趨吉化凶,總是人類共通的天性,這樣淺顯的道理大家應該明白。 問題來了,但在目前兩岸不太友善的氛圍中,又如何找出著力點與突破點呢? 這個問題看似複雜也似簡單,假如兩岸當局有心,應可把握住目前仍在運轉的小三通機制,讓她成為打開兩岸僵局的一把鑰匙,為兩岸和平再踏出重要的一步。 說來,金門有夠悲情。昔日,當砲灰,擋子彈,請看:古寧頭殘屋破瓦斗大的照片,一葉知秋,這就是歷史最真實的見證;今日,小三通被民眾譏為「通三小」,只因為「生雞蛋無放雞屎有」,中央對金門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全然沒有一套策略,真心想要好好深入經營,怪不得民眾屢有怨言,這不只是對現在的執政黨,也是針對以前執政的國民黨,所以,選票就節節敗退,換人做看嘜了! 往者已逝,來者可追。兩岸當下正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金門也正站在一個轉型點上,兩岸當局應深體金門曾受戰爭之痛,渴望追求和平的深切期待,因此,我們強力主張,紓解兩岸緊張,就從金門做起,善用小三通優勢,唯有全面開放小三通人貨中轉,開啟台金廈旅遊動線,甚至進一步規劃金門成為兩岸經貿特區、金融中心,如此,才是人民真正的期盼,更符合兩岸共同的利益,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給金門一個機會,也給兩岸一個機會,讓金門成為兩岸和平、雙贏的一個最佳啟動點吧!
-
燒瓷吃缺
金門蘊藏瓷土,除了開採銷台,繼胡璉在舊金城建酒廠之後,民國五十一年王多年在漁村建窯燒瓷,繁榮地方經濟,增加青年就業機會;草創之初,以製碗為主,後來雖大量製金酒瓷瓶創佳績,讓金酒名瓷相得益彰,名滿天下,但幾十年來,民間對陶瓷廠仍習慣稱為「碗廠」。 俗話說:「燒瓷的吃缺,織蓆的睏椅」。一般而言,燒瓷製碗的人,通常是把完好無缺的成品拿去市場販賣,有瑕疵或小缺角的貨品不值錢,也沒有人要買,在「成品不毀」的情況下,只好留著自己使用;而織蓆的人,辛辛苦苦編織出來的睡蓆,往往不忍心睡壞心血結晶,反而常常睡在木板或藤椅上。 其實,各行各業都一樣,小時候在濱海的漁村,目睹討海人家捕獲較大的魚蝦、螃蟹,趕緊搶鮮挑去市場販售,留下雜魚、小蟹自己食用。同樣的,耕作人家也是將種出來的蔬果,精挑細選碩大、肥美的拿去賣,才能賣得好價錢;換言之,中華民族儉樸成性,把好的給別人,壞的留給自己,「燒瓷吃缺」遂也成為一項傳統美德! 記得十幾年前,有機會與一位曾是「碗廠」創廠的元老共事,長時間的朝夕相處,對他的為人處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然而,讓我折服的不是他的博學多藝與樂於助人,而是一個陶藝人永保「燒瓷吃缺」的精神。因為,他在「碗廠」任職的戰地政務期間,倘要引進私人進入單位,簡直易如反掌,可是,他將精研的技術傳承後輩,卻從未推介任何一個親人或朋友進入廠內工作,嚴禁兒女進入自己的工作職場,怕的正是徇私蜚短流長! 然而,環顧今日社會,教育普及知識水準提高之後,人們懂得逢迎拍馬、善於鑽營取巧,掌權握勢的人「利益擺中間,道義放兩旁」,大剌剌地酬庸親信,好處「整碗捧去」,儘管輿情譁然,笑罵由人,仍充耳而不聞!昔日,內舉不避親「燒瓷吃缺」的美德,已日漸式微,能不令人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