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收穫的喜悅
「要怎麼收穫,先要怎麼栽!」這是胡適之博士所說的一句話。 今年的仲春之際,伊和太太兩人,趁著春雨過後,田園泥地濕潤鬆軟,正是鋤草、翻土、整地的好時機,也是落花生播種的最佳季節。 「你會嗎?」伊對太太的質疑有點不服氣。 小時候,伊曾隨父親下過田,僅於幫忙拔拔草,捉捉蟲而已;要說是真的拿起鋤頭種田,那是還有得學的呢!尤其,十幾年來,伊的太太也沒有看過伊拿起鋤頭下田。所以,說要種田,還是要先知道怎麼栽才成,不是想了就可以有收穫的。 既然決定了,不下田一試,怎會知道好與壞呢? 講起伊為什麼起了要種落花生的興致。有一次,伊和相識多年的友人,聊著聊著,友人說起他明年退休後要過著「歸田」的生活,養一頭牛、搭一間小屋、種幾畦菜,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好好過自己想過的閑暇生活日子。 於是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伊上五金行買了一把鋤頭、一把鐵耙子,以及必要的工具。萬事皆備,興致勃勃,伊和太太一起下田鋤草、翻土、整地去了。說來還真的應了一句話:「真的不是想的那麼的簡單!」 經過多日的努力,田草弄乾淨了,田畦亦耙作整齊。接下來,依一定的間距,播種下花生種子,然後再耙平,以泥土蓋住花生種子,就算完成播種的工作。期間,還經過二、三次的除草、鬆土,一直到花生開花結果成熟,前後要大約三個月半至四個月的日子。 收穫的日子到來了!經過一百多個日子的期待,那天伊和太太下田收拔落花生,看見努力的汗水,結成累累的果實,內心是無比的興奮,也體驗了「粒粒皆辛苦」的真義。做任何事,又何其不然呢?只要肯踏實、認真、努力、學習,有了付出,一定就會有收穫。
-
保持熱情就對了
記得金門剛開始有知名連鎖超商加盟進駐時,提供了地區消費大眾除了傳統「矸仔店」之外的另一種購物空間,像我這般「拚暝工」的夜貓族也總是習慣在下班返家途中走進那「眾燈皆熄我獨亮」的醒目店面,準備隔日的餐點。事實上,這個遍布各角落且全年全日無休的「好鄰居」吸引顧客的不是價位,而是它無所不包且無時無刻不在的「便利性」,但除此之外,令我感到有別於地區傳統商家且印象深刻的,是店員在制式化訓練下表現出來充滿活力與熱忱的服務態度。 當您走進店裡,總會聽見服務人員「歡迎光臨」的清亮聲音,消費臨去再送上一句「謝謝光臨」,每逢新品或促銷也總會用極精神的音調向每一位踏進店門的顧客「覆誦」,這些帶著十足笑容與活力的年輕人「輪班上陣」,讓一天裡每一個時段上門的客人都得到熱情的招呼,我暗自想著:這樣的服務熱忱,不論是企業化訓練使然,或店員熱愛工作的自然反應,若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那便是十分難得,也不枉消費者的用力支持了。不過,幾年下來,實質的商品服務雖仍不負「便利」精神與宗旨,但店員的熱忱與笑容卻不再那麼「整齊劃一」,一樣的招呼語,也彷彿變成單調的口頭禪,聽進耳裡總少了一份感動:::::。 也許對大多數人而言,購物本身才是重點,服務的熱情增減無所謂。但在這個強調「消費者導向」的時代,有形與無形的服務同等重要,同樣需要堅持貫徹。其實,無論從事哪一種工作,全心投入、保持熱情是不變的法則,不管所服務的機關或企業是否嚴格要求訓練,對個人的工作精神與態度仍應有一定的期許。身處私人企業也好、公務機關也罷,用真誠與熱情看待工作與所服務的對象,必能樂在其中,贏得肯定。
-
修口與修心
「吃素不當,當心賠掉健康」。這樣的論證法則,多年來在我的腦海裡根深不移。特別是當媒體揭發,市面上販售的素食料理,竟然有百分之七十五可能含有動物的成分,實在讓廣大的素食者搖頭嘆息,直呼噁心!出家人更痛批黑心業者根本是「對不起佛祖」。 您吃素嗎?有一些分析料是這樣說的,一般吃素者罹患肝癌的比例是一般人的二點五倍;有過B型肝炎病史者更高達四、五十倍。也許你會覺得這樣的資料危言聳聽,更與吃素有益健康的論調大相逕庭。從前大家都說吃素好,尤其是在學佛、學禪風氣大開的時候,社會上更掀起一股吃素的風潮,拜佛茹素儼然成了主流中的主流。可是證諸營養師與專家的說法,吃素到底好不好卻又是個見人見智的問題。 記得有一位法師在佛學講座中常告誡崇尚素食主義者,吃素最重要的就是「豆類」要夠,因為豆類中含有極為豐富的油脂和蛋白質,這些絕對是人類的營養之源。可慮的是,有些素食者由於食物選擇不當,再加上「黑心素食」充斥,很容易出現維生素B群缺乏的情形。事實上,統計數字也會說話,很多素食者面有「菜」色,全是吃素不當,營養不良的結果啊! 國內專家常說,吃素的人如果也喝鮮奶和吃雞蛋,並從各種不同的素食中攝取養份,那麼素食者根本不用擔心營養不良的問題。諷刺的是,很多人雖然不喝牛奶也不吃雞蛋,可是一見到那些形像畢俱,望之令人垂涎的麵製「滿漢全席」,還不是照單全收來者不拒,這種修口不修心的作風,不論是出於宗教因素也好,或者是為了祈求心之所安也罷,確實有點不倫不類,也讓人覺得本末倒置! 無可否認的,吃素有吃素的好,不吃素者只要慈悲心常在,大概也有「自處」之道,所謂各安天命,各取所需,能「樂在其中」,不矯柔、不造作,修口與修心同在,那就很好了。
-
等待時機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無論做任何事,都有時機,時機乃是超乎人類能力的大自然力量。 春夏秋冬,潮起潮落,花開花謝:::莫不是大自然的循環與現象。 任憑你如何渴望,在春天未來臨前,櫻花絕不可能盛開;同樣的,人與事,在時機尚未成熟前,成功也必然還差一步。 百花渴望春天,必須貯蓄能量,熬得過嚴冬的侵襲,方能花枝搖曳的迎向春天。人生要想成功,一切得靠自己奮鬥,方能攀登上所謂「成就」的高峰。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的季節循環;人生親像波浪,也有一段起伏的日子要走;股市更猶如浪潮,起起落落,谷峰相連,如何拿捏高低點的進場時機,等待更是一門學問。 然而,消極的等待,無異是企求僥倖。百花雖然靜靜地等候春天,卻無時不在養精蓄銳。沒有蓄存養分、實力,縱使時機來了,仍然一事無成。 機會永遠是留給最有準備的人。不如意的事情過去了,好的時機必然來臨,因此,凡是成大事的人,莫不練就一身「臥薪嚐膽」苦功夫,既不發焦,也不慌張,靜靜地等候最佳時機的到來。 等待是要有耐性的,甚至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拖磨」。愈是需要等待,則內心愈顯焦慮,這也是人之常情。苦其心志,絕對是個人性考驗。 股市中有句名言:「希望總在絕望時誕生。」當市場利空罩頂,很多人灰心喪志,覺得「不好玩」,選擇淡出股市時,即使不是谷底,亦不遠矣!這時,也正在考驗著人性的「貪婪與恐懼」,黎明前的黑暗,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唯有默默的厚植實力(子彈),耐心的等待時機,熬過嚴冬,才能成為下一回贏家。
-
吃苦如吃補
高中畢業那年,我在南宋「小學」嘉言一書中讀過這麼一段文字:「少年登科,一大不幸;襲父兄財勢,二大不幸;有高才能文章,三大不幸也!」當時,戰後的金門民生困苦,一家老小仍住在砲火毀損的斷垣殘壁之中,求職無門,眼看著同學承家族之事業營利,或靠父兄的人脈進公務機關佔職缺,因而讀那樣的字句,倍感人間冷暖,直覺作者欺人太甚! 或許,科舉時代靠苦讀在殿試金榜題名,才能袍笏加身,享受封官賜爵的榮耀,但倘年少登科,「嘴上無毛,做事不牢」,缺少人生歷練,在險惡的官場不易生存,被列為一大不幸,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帝制時代統治者為箝制思想、鞏固政權,動輒大興文字獄,專挑讀書人文章中的瑕疵定罪,輕則發配邊疆;重則人頭落地,或滿門抄斬、株連九族,文人遭迫害列為大不幸,不足為奇! 然而,襲父兄財勢,亦列為人生大不幸,令人大惑不解。因為,年輕人成家立業,若有人提攜或資助,可少奮鬥二十年,應是人人欣羡的對象,豈有不幸之理?可是,三十年後年近「知天命」,回首前塵往事,驚覺人要靠自己不斷地努力,和承受挫折才能成長,也唯有勇敢面對各項挑戰,心智成熟才能立於不敗立地。畢竟,當年承襲父兄財勢的同儕,也許因養尊處優,日漸喪失競爭力,反而是少數在困苦中掙扎者,皆能激勵奮發向上、克勤克儉,今天都有不錯的成就! 所謂「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古往今來,無論功業彪炳的帝王將相,或坐擁金山華屋的達官顯貴,鮮少富過三代,甚至,「第一代鹽薑醬醋;第二代長衫拖土,第三代當田賣祖」。何況,「寵貓上灶、寵子不肖」,寵溺的結果,愛之,適足以害之。 今年,我的孩子高中畢業了,說來真慚愧,個人經過三十年的努力,迄今依然兩袖清風,將來沒有什麼可資助他成家立業,幸好自幼即要求他自立自強,灌輸他「吃苦如吃補」的觀念,相信能勇敢面對未來,憑著雙手開拓前程!
-
忿怒的力量
佛教的神祇世界裡,佛菩薩有寂靜尊和忿怒尊。不管是顯現寂靜尊,或是顯現忿怒尊,佛菩薩的慈悲心,都是無二無別的;不應寂靜、忿怒而有所不同,都是要濟導眾生,在茫茫的五欲輪迴苦海中回頭是岸,離苦得樂,登極樂世界。 寂靜尊的佛菩薩身相,通常我們在佛教的寺院道場就看得到,佛菩薩或立或坐,身相莊嚴,慈眼悲顧有情眾生,攝化柔善易化的有情眾生,如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者是。對於剛頑難伏的有情眾生,則顯現忿怒尊身,如赤髮飛揚、鬚眉如火、怒目圓睜、獠牙外露,或頭戴五骷髏冠、項掛五十人苜髮等怖畏相。金門地方有奉祀「大士爺公」者,即是觀世音為濟導剛頑的有情眾生而顯的忿怒身相,令剛頑的有情眾生調伏,離苦得樂。 寂靜,意表著理性、理智、溫和、及慈愛;忿怒則代表著積極、非常、強硬、降伏的必要方法。對於柔善易化的有情眾生,佛菩薩顯現寂靜尊濟導眾生,對於剛頑難伏的有情眾生,則顯現忿怒尊予以攝受濟導之。我們在做人處事亦是如此,有以理性的、慈愛的、獎勵的方式;對於非常、棘手的事,則必須以強硬的、懲治的方法來處理,目的都是一樣的,將要做的事做好,將要排除的困難克服解決。 駐英代表處再度出紕漏,讓拉法葉案通緝犯汪傳浦之妻脫產成功。行政院長游錫得知後極為震怒,認為此嚴重行政疏失「不可原諒」,對相關失職人員應依法「給予嚴懲」,以儆效尤。閣揆的震怒,是因駐英代表處的紕漏被揭發而震怒?抑是駐英代表處「一過三犯」而震怒。如是真震怒,我們希望閣揆的「一怒」,把拉法葉案查個水落石出,早日給國人一個真相,將一干枉法的人繩之以法,以昭公信。 怒,忿怒,無明的忿怒,只會對自己、對別人造成傷害,毫無意義可言。傳云:「武王一怒而天下平。」對於國內目前的政經及社會的紛爭亂象,在位者能「一怒」而平息,給人民一個安定安穩、安居樂業的生活。至於個人,則能「一怒」而改掉惡習,奮發向上,過著光明、幸福的生活日子。
-
正視離島醫療需求
生病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但如果生病的時候又未能得到正確而適當的醫療照顧,那更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身心折磨。拜讀過「言論廣場」裡一位鄉親的「血淚之作」,更能體會這份無奈與悲哀。文章的作者以自身罹病求診的經歷,點出地區醫療設備有待提昇的根本問題。由於醫院檢驗設備的不足,未能在第一時間找出真正病因,反覆求診皆被以一般腸胃不適症狀處理,腹痛未減反而加劇的作者有感病情不單純方才轉而赴台就醫,因此發現是急性膽囊炎作怪,必須緊急手術切除膽囊,否則可能引發更嚴重後果:::::。作者的及時赴台治療讓病源得以被找出並解決,只是先前白受了五天腹痛折磨實在冤枉。 相較於大都市的醫療品質,偏遠山區或離島的醫療水平一直是當地居民心裡的痛。同樣身為國民,繳著同樣的健保費,得到的醫療照顧卻往往不成比例。雖然如今空中交通便利,民眾可選擇赴台省大醫院尋求較佳醫療服務,但動輒飄洋過海求醫實非正道,誠如文章作者所言,提昇地區醫院軟、硬體水準,不論什麼疑難雜症,小毛病也好,大病痛也罷,即便無法作完善的治療,至少也應有足夠的檢驗設備能第一時間正確找出病因,好決定為一下步的治療做出安排,避免病人承受不必要的身心折磨。 猶記得兒時在一處現已成為歷史名詞的小型軍醫院求診的慘痛經驗,醫療設備不足加上醫師素質低落,讓我只因拔除一顆爛掉的牙竟弄得大出血,險些休克送命!如今地區醫療水平當然不再那麼「蠻荒」,但較諸台省,仍讓鄉親有淪為「次等國民」之慨。除有賴縣府積極向上反映爭取,也希望中央正視離島醫療不足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讓離島子民活得更健康、更有尊嚴!
-
生命中的貴人
每個人生命成長的旅程中,我們都有意無意會碰到許多的「特別來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貴人」。「貴人」無關身分地位,無關性別年齡,它往往只出現在你困頓迷惑的時刻,或許是實質的幫助,或許是一句話的激勵啟發,促使你未來有正面積極的發展。但「貴人」的協助或引導都只是一時的,真正的是自我恆久不懈的努力。因為「貴人」只給你看見心中的想望,讓你發現無限的可能。 當然,有些人跟你特別投緣,有相同的話題,工作默契也足夠,但這些人不見得就是你的貴人。如果,他自己都不力爭上游,你怎期待他往上拉你一把。如果,他只喜歡談論是非八卦,人際關係一定處理得不好,損友多過於益友,你又怎能期待他給你正面的幫忙。如果,他成天只喜歡抱怨,對所有的事都看不順眼,你更怎能期待他在你有所困惑時提供客觀的建議。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貴人」不全然比你資深,也不一定比你的職位高階,培植「貴人」時,千萬不要犯了「只看上,不看下」的毛病。譬如,打掃辦公室的歐巴桑、協助影印的工讀妹妹,送快遞來的小弟:::都有可能是你的「貴人」。 就像︽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丰,覺遠、楊過、郭襄,儘管都是張三丰生命中的貴人,但真正影響到張三丰,並使他成為一代武學宗匠的,卻是一對名不見經傳的夫婦,張三丰因為無意中聽到夫婦倆的對話:「你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立門戶:::當真枉為生於世間了。」「常言道得好,除死無大事。難道非依靠別人不可嗎?」短短幾句話,在當時「但覺天地茫茫,竟無安身之處」的張三丰聽來,真如當頭棒喝,又覺得含有無限機鋒。本來張三丰就要到襄陽去寄人籬下了,但人生的際遇往往就是這麼奇妙,就因這麼一個心意轉折,張三丰終於成就了張三丰,也因為這麼一次觸發心境,張三丰憑恃著個人的努力,一躍成為中國史上不世出的武學奇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機緣,如何掌握機會,找出生命中的貴人,對我們來說,愈發顯得重要!
-
成功是什麼?
有人說;「太多成功,痛苦;太少成功,不足;恰恰好的成功,幸福!」 從小時候開始,大家即被灌輸成功的可貴、重要等觀念,很多人本身也常有無論如何非成功不可的想法,於是,成功就成為人們追求的一個終極目標。 有人營營汲汲,甚至逢迎拍馬,不斷的追求名利高官俸祿,看似成功,但是由於知識的不對稱、能力的不對稱,最後只能自嘲是一隻「誤闖政治叢林的小白兔」,下台了事,這或許是太多成功的另種痛苦吧! 另一方面,有些人由於自己的不夠努力,不夠務實,只知好高騖遠,只想坐享其成,遠眺天邊的彩虹,而踩壞了腳下的玫瑰,落得潦倒一生,這又是另種成功太少、不足的悲哀! 俗話說得好:一種米養百樣人,十人十樣。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風格與特質,大家只要安於自己工作的本分,完成上天所賦予自己的使命,只要能稱職,即可稱之為「成功」。試想,人人都想當王永慶,世上那有那麼多的王董事長。 說真的,人生在世,活得自在、快樂最重要,也最幸福。成功是多面向的,成功的姿態,更是因人而異。一般人認為成功自然是「愈多愈好」,譬如官愈做愈大、錢愈賺愈多,只是,這樣永無止境的追求,也陷入永無滿足之時,何嘗不是另個負擔與痛苦。 股市有個「八分飽」哲學,意指買賣股票,設定一個目標,一達目標,即要捨得賣出,落袋為安,其它留給別人賺,才不會成為最後一隻老鼠,追求成功,我們不妨也抱持相同「八分滿」態度,換言之,毋須拚了命想要得到一切,只要在生活上得到適度滿足個人需求者,就算是成功,知足常樂,懂得分享,這樣恰恰好的成功,才會幸福!
-
用詞遣字
自「教改」四年以來,國中基本學測廢考作文,學校與家長不重視的情況下,學生語文及閱讀能力江河日下,下筆不但錯字連篇,不會分段落、不懂使用標點符號,更無法掌握文章主旨,甚至連數理科考試題目都看不懂,不知如何解答,令許多「老」師搖頭嘆息! 過去,大小考試必考作文,每個人從進小學起即開始練習造句,透過不斷修練用詞遣字、文句組織架構,以及閱讀報刊雜誌,經由熟稔文字運用,進而培養良好表達能力與優質人文素養。可是,自教改廢考作文之後,學生不再重視詞彙之運用,只強記教科書中片斷知識應付考試,卻無法藉文字表達自己的意思,或在生活中學以致用,因而有一位國中生寫給老師的賀年卡,竟寫「祝老師││音容宛在」,令人啼笑皆非! 事實上,當下傳統文化日漸式微,肇因於年輕人迷失在電腦和網路世界,無論線上聊天或手機簡訊,在在充斥諧音、錯別字,大家見怪不怪。尤其,電子媒體現場節目為搶快播出,來不及思考或查證,亦是錯別字充斥畫面。諸如日前台灣十二族原住民「出草」凱達格蘭大道,現場播報記者為形容原住民總動員,竟連聲說原住民「傾巢而出」;因為,巢穴是鳥獸的棲息地、或盜賊的藏身處,類似錯誤引用成語加諸在原住民身上,無疑又是一項輕蔑與傷害,而且,出現在大眾傳播媒體,更易積非成是,影響深遠! 或許,「教改」導致輕忽作文,學生只會在測驗卷空格上作選擇,語文及閱讀能力日漸低落,因而不善表達思想和創意,長此以往,不僅固有文化將淪喪,國家將逐漸喪失競爭力! 其實,一個人學歷之高低,並沒有寫在臉上,但內涵氣質之雅俗,卻從表達能力展露無遺;而訓練能說會寫,靠的正是平日作文用詞遣字工夫之修練,何況,讀書識字做學問,不全為了考試升學,能學以致用更重要,否則,生活上用詞遣字鬧笑話,不是很糗嗎?
-
心向未來開放
心會不會老?大家都希望有一顆永遠不會老的心。 健康、財富、快樂、幸福,是每一個人所希冀的和所追求的。活到了人生古來稀的年紀之時,尚希望能還老還童,永保一顆年輕、有朝氣、有活力的心。有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有了不老的心,再創另一個人生的第二春。 退休多年了,子女都長大,各有好的職業,無須他費心之處,與他的老伴守著一爿老店,玩玩股票,輕鬆自在。他和老伴時常的金門、台灣兩地來來去去;或是老伴倆人相偕出國、大陸遊玩去,過著快樂、無憂的愜意的退休生活。 「花無千日紅,人無百日好。」這句話是形容人都會面對到老及病的問題,而且沒有一個人可以躲避得過的。人最怕病來磨了!一個人,若是無災無難又健康,無憂無慮的,可謂是有福報和幸福的人。 愜意的生活裡,他最近卻是飽受膝部酸痛的病苦,若是無病來惱人該都好!蹲坐下去後,要直立起來都要用手撐著,很吃力的才能起身走動。要上下個樓梯,都是要費很大的力氣,一步一步的,給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和苦痛。 日前,他又和老伴一起到台灣探望子女和孫兒,享受含飴弄孫的親情之樂。同時,他亦去治療膝部酸痛,病情似乎有舒緩,活動也比較靈活。回來後,三五同好與他見面,深感:「人如果能回到年輕的時候,一定會很快樂!」 我們的身體,以十歲為一期來說,二十歲時,已老於少年十歲,及至三十之年,又衰於二十歲。到了六十幾歲,回顧五十歲,覺得還是宛然健壯。我們的身體,實隨著歲月密移,不曾停止的在老化。「心役於物,勿物役於心。」身體是會老化的,心不曾皺,保持心向未來開放,心自然就開闊、樂觀、積極、年輕,日子會過得的更自在、無束、瀟灑些些。
-
安全運動最健康
金門人挺注重健康的,隨處可見從事戶外休閒運動的保健一族。有單獨一人的,有夫妻倆相伴的,更有全家老少一齊出動的;或健走、或慢跑,還有騎自行車的,好不熱鬧。只是這廣大的戶外運動人口,除了一部分會選擇在運動場跑道或稍稍遠離道路的廣場上享受揮汗快感外,有不少人是隨時與過往車輛擦肩的「馬路運動族」,在車水馬龍的道路旁運動本身就不怎麼安全,如果運動者不曉得遵守交通規範,與車輛保持安全距離,其中潛在的危險光是想像就令人捏一把冷汗。 偶爾心血來潮,總愛從所居住的社區裡一路走到浯江溪口,每天下午四、五點過後,這一帶每每聚集眾多運動人口,有人偏好在城中運動場內健走或慢跑,卻也有不愛「繞圈子」的,三三兩兩沿著道路旁運動。愛在哪兒做運動本是個人自由,所謂「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並無好壞的差別,但在馬路上運動,便有安全的顧慮,如果偏愛上路者能確實遵守道安規範,兼顧自身與行車族的安全,那麼人車同行倒也無妨、無奈的是,不少人存在著錯誤認知,總認為道路遵行方向只適用於機動車輛,於是經常可見民眾逆向從事運動與來車「打照面」的驚險景象,即使順著車行方向,也不時可見併肩行走、跑步或騎乘自行車的「忘我」演出,不僅自身不安全,也令駕駛人徒增困擾。 隨著地區運動人口不斷增加,原本有限的戶外運動空間更顯不足。如果喜愛運動卻不喜歡侷限在室內環境,運動場或廣場能讓您盡情而安全地流汗,若非得「上路」,最好還是順著車行方向並儘量靠路邊。運動,固然是為了健康,但也必須兼顧自身與他人的安全才有意義,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