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停聽看
生命之輪,有如滾滾的江水,不止息地往前奔馳,一刻也不停留;有時平波直流,有時騰激飛躍,直流入汪洋大海,與眾匯流為一,同為一味,始能安心止息,不再奔馳不息,安止於大海的家,尋回幸福。 曾看過一則推銷冷氣的廣告詞,它要消費者在選購冷氣之前要「停、聽、看」。所謂貨比三家不吃虧,有花比別人多的錢,卻是買到比別人差的東西;有人花了比別人少的錢,卻是買到了比別人好的東西。人都會對第一印象的東西,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在心動的情況之下,是很容易輕易的做出決定,不會想到說要「停、聽、看」。衝動總是會有遺憾的,如能多思考一下,明智的抉擇,就有好的、圓滿的結果。 「停、聽、看」三字,用在交通上面,會讓你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若是用在生活和工作上,它是潤滑劑,則會讓生活和工作不易緊張,更順利和快樂。 停,有句話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生命之輪,不停的把我們的生活、工作往前推動。好比車子不停的馳騁,來到叉路和十字路口,若不停下來,就會與他車相撞,人車傷痕累累。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也一樣,會遇到不如意和逆境的時候,若不停下來,重新調整步伐,生活和工作就會一團糟,無法突破瓶頸。停下來,調整腳步後重新出發,才能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與工作。 聽與看,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通要注意聽、看,生活和工作亦然。若只是守在自己的小小天地裡,不住外看看和聽聽不同的見解,就會陷入井蛙之見,自己是無法進步的,落入了自以為是的牢籠之中,而不自知。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若體行「停、聽、看」三字訣的要領,那在生活和工作上,能得到適當的滋潤、休養,補充「元氣」。接之,調整步伐,重新出發,將能更有信心,迎接挑戰,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
心有所羈,焉能自在?
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有部分是源自於太過在乎旁人的看法與評價,在眾多「關愛」眼神下,做人做事不敢稍有大意,深怕做得不夠多、不夠好,達不到旁觀者的期望與讚許,卻也因為有著這樣一層顧慮,變得凡事拘謹,反而積累了許多的壓力,讓自己顯得更加放不開,未必能夠因此而受人歡迎與肯定,反倒是失去了一顆自在的心。 有一個一絲不苟、力求完美的書法大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覆揣摩,方能下筆。偏偏這大師身旁磨墨的弟子是個頗具眼力又敢直言「挑剔」的人,大師的一筆一劃只要有一丁點瑕疵,均難逃他的「指正」。一日,大師運筆揮毫,第一幅寫畢,那弟子說道:「這幅不好。」又寫一幅再問可否。弟子搖頭說:「這幅比方才那幅還糟::」自我要求嚴格不容一絲馬虎的大師耐著性子寫了九十九遍,可惜沒有一幅獲得那名弟子的讚許。最後,當這位「苛刻」的弟子離開片刻之際,大師鬆了口氣,避開了那雙銳利的「法眼」,他心無羈絆地寫下了第一百幅。弟子回來一看,豎起大拇指讚嘆道:「絕世佳作!」當身旁站了一位「評判者」,大師寫起字來不由自主地變得拘謹,擔心聽到負面評面,結果彆彆扭扭無法一氣呵成,當心中那一層顧忌解除了,自在地信筆揮灑,反而造就了一幅渾然天成的完美作品。 中國人向來注重「做人」,為了贏得愈多人的掌聲與肯定,避免負面的批評,不得不謹慎行事塑造形象。只不過,為人處世若處處慮及他人的褒貶,只是更加束縛了自己,沒有了一顆自在的心,又如何能做好自己呢?
-
保障投資者權益,政府責無旁貸
台灣股市最近大起大落,讓投資者膽顫心驚,深怕一個不小心被套牢,或者不幸踩到地雷股,臺灣股市到底有多少是暗藏內線交易,又有多少是暗藏人為炒作,這些都需政府金管單位嚴加把關,否則受害的不僅是廣大的散戶,對臺灣經濟更是重大損傷。 相信不少股民猶記得,以前臺灣股市在榮登萬點的時候,那種欣欣向榮,全民皆「股」的盛況,一張禾伸堂股票,號稱「九九九」純金,還有一大堆股票每張都要五、六十萬,當然也應該會記得,股市從萬點殺到三千多點的悲慘遭遇,如今有些公司不僅不在了,譬如南方資訊,說倒就倒,股票變壁紙,大部份集保戶甚至想拿回股票當壁紙也拿不到,更別說可獲得什麼賠償,雖然說,股市的沈沈浮浮仍是正常現象,投資者本該負擔風險,但臺灣股市的不理性和人為炒作的嚴重性,說來實在應該嚴加整頓。 就以最近發生博達公司向法院聲請重整的案子為例,相信地區有不少民眾擁有該公司股票,而最令股民跳腳的是,該公司的財報,明明寫得亮麗動人,對未來信誓旦旦充滿信心,而且擁有六十多億元現金,怎可能會在公司債到期前夕,突然就無法清償債務而聲請重整,讓人不禁起疑,以前的財務報表難道都是做假的,金管單位是在尸位素餐嗎?如今發生問題,股民的損失要向誰求償呢?而這種惡意倒閉或惡意重整的案例已一再發生,到底我們的金管單位是在做什麼事呢?就不能事先防範?發生事情就讓股民活該倒楣? 博達公司的聲請重整,我們希望金管單位務必查個水落石出,否則如果大家有樣學樣,用五鬼搬運法掏空公司,再來聲請重整,受傷最深的將是廣大的投資人,不過,話說回來,股市本來就存有風險,投資人千萬別太一頭栽入,所謂千線萬線不如內線,又謂投顧是要你投資照顧、投信是要你抬轎相信,無論如何,買股票賺得快,去得也快,千萬小心為上。
-
大苦大智慧
有人說:厄運是先覺的伴侶,苦難是先覺的老師。先知先覺似乎是上帝派到人間承受、體驗和反抗痛苦的『怪物』。上帝既然賦予了他們一顆體驗人間痛苦的敏感之心,這使得人間的任何壓迫和不幸都能對他造成極為慘烈的內心疼痛和反抗。結果,愈是反抗就愈痛苦。 的確,苦難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無底深淵,但對於一個有能力的人來說,苦難則是一筆財富,甚至是成為偉人的墊腳石。不懂得苦難的裨益的人,肯定不能過著聰明而真實的生活。同樣的,沒有苦難的折磨,就不會有崇高思想的生成。苦難是我們伴隨生與死折磨後,最有用、有益的財富。這是生命中顛撲不破的至理。 可以肯定的,在生命的歷程中,苦難絕對是一種成長,也是一種進步。雖然未必人人若此,但我們始終相信,凡是經歷過苦痛的人生,必能在磨難的試煉中,營造出生命璀璨的花朵。當然,有時什麼原因都沒有,受苦單單只是上天為了要磨練我們的心智。不斷的挫折則可能是上天要淬煉我們生命的彈性與耐力。而不斷的打擊想必是祂要造就我們生命的堅實與強韌。 所以,受苦雖然常叫人痛徹心扉,然而,在「痛定思痛」之後,它卻更能刺激我們的神智、教養我們的內涵,從而調適生命的腳步,創造自己與人與天的和諧。特別是當我們深刻的體會到那種流血胸口的創痛時,受苦將不再只是一種磨難、打擊和損失,相反的,衝過重重磨難後,受苦將會是一種獲得、一種領悟與生命的再造。 可以想見的,正因為受苦,我們了解生命的有限,便對上天多了一分敬虔與莊重;也正因為受苦,我們看到人的無限,便對生命多了一份珍惜與尊重,所謂小苦小智慧,大苦大智慧,早苦早成就,我們的生命其實就是這樣受益的啊!
-
變調的「南都夜曲」
呂副總統近又發表「高見」,一席「遷都高雄」,乃至有人附議舉辦「遷都公投」,沸沸揚揚,又在政壇與媒體上吹皺一池春水。 遷都這樣一個議題,理論上是可討論的,但要提出足夠的客觀資訊及數據,而不是只以「政治正確」、討好選民來隨興喊「爽」的。 說真的,我們真想不出台北首都有什麼不好?如果真要平衡南北發展,首要的是加強南部建設,致力儘快「三通」,才能讓高雄再見「活水」,這才是拚建設、拚經濟的正辦,也才是平衡南北發展最佳良方。捨此而不為,只會帶來更多的政治紛爭,更別提遷都會造成多少天文數字的金錢浪費,多少人口遷移的擾民了。 走筆至此,想到現階段的台灣社會,招搖撞騙橫行,政治紛紛擾擾,股市屋漏偏逢連夜雨,小老百姓真的活得很「鬱卒」,就連有錢的工商大老,也都感受「凍抹條」,跳出來呼籲「兩岸不談政治五十年」,這是何等沉重、無奈的告白啊! 當然,我們不是說政治有什麼不好,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但應有個輕重緩急。「遷都」茲事體大,更何況沒有什麼急迫性,也找不出什麼冠冕堂皇理由,有的只是「泛政治化」的選舉與選民考量,如此變調的「南都夜曲」,很難討得大眾歡心,何不早早劃下休止符! 總之,在電腦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首都在哪兒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領導者要有一套自己的「大有為」治國方針,當下,全民最期待的是,執政團隊能捲起袖子拚經濟,畢竟,不管政黨如何輪替,民眾期待的是一個實事求是,一個多做事少放話的政府,一個能給他們真正安居樂業的政府,不是嗎?
-
又見鳳凰花開
民國六十三年鳳凰花開的季節,我穿著黃卡其的制服,胸前簪著一朵小紅花,與金中第二十屆四百餘位普通科、及百餘位職業科的同學,在「白宮」大禮堂領取畢業證書後,茫然地走出校門,面對不可知的未來! 同樣的,今年鳳凰花開時節,我的孩子也穿著金中最後一屆黃卡其的制服,胸前簪著大紅花,在「白宮」大禮堂領取畢業證書,與三百二十四位第五十屆的同學,在洋溢歡笑的驪歌和祝福聲中各奔前程。 父子同為金中畢業生,其間整整相差三十年,一樣的制服,一樣的畢業典禮場景,乍看之下,時光好像停滯不前,尤其,高職早已獨立設校,金中畢業典禮場面不如往日盛大,但仔細比一比,三十年前後畢業生的心境差異,真有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記得三十年前,金門還是戰地,砲彈隨時臨空轟炸,生命朝不保夕,對外封閉形同孤島,不但生活條件差,學習環境也嚴重落後,尤其,大學院校屈指可數,招生名額有限,金門學生需搭軍艦經海上暈吐三十餘小時赴台應考,能金榜題名者鳳毛鱗角,何況,戰火下民不聊生,很多家庭根本沒有錢讓孩子到台灣唸書,因此,許多畢業生被迫放棄升學,選擇就業謀生! 而今,大學院校林立,升學率超過百分之百,只要想升學,人人有機會,而且,採行多元入學方案,進大學的管道很多。就像今年,畢業典禮之前,金中應屆生即依保送、推甄和申請方式,近半進入理想大學之門,因此,拿到畢業證書後,即相約組團循「小三通」暢遊故國河山,怎不令人欣羨他們是「天之驕子」? 時光匆匆,又是鳳凰花開時節;猶記得當年從金中畢業的情景,彷彿仍是昨天的事,那知為生活打拚,不知不覺中已晃過三十載春秋,我的孩子也自金中畢業,只是,今天想升讀大學易如折枝,這是時代進步的好現象,該為孩子感到高興,然回想自己童年在砲火下虛度,卻也忍不住油生幾許喟嘆!
-
種下無邊福田
堪稱「世紀大法會」的金門兩岸和平水陸消災祈福超薦法會,經七永日的誦經、修法,以及法師們的開示佛法,整個法會功德圓滿,劃下休止符,也為金門縣民們種下無邊的福田,將來必定長出菩提妙蓮花,結無上的「常樂我淨」菩提佛果。 佛陀,姓瞿曇,是釋迦族的後裔。佛陀於西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四月十五日(或說四月八日),出生在喜馬拉雅山麓,靠近羅希尼河一帶的地方。他繼承了綿延世代的純正血統,勤政愛民,英勇能幹,所以深為全國百姓的愛戴。 人,只要是人,都有生、老、病、死,任誰也無法避免。佛陀了悟生死及萬物的生滅無常之道理,捨棄尊貴的王子地位及榮華富貴,出求道,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佛位。佛又有八德:一是、佛為眾生帶來幸福和利益;二是、眾生依佛的教化,可立即獲得福祉;三是、佛教導世人明辨善惡與邪正;四是、佛指導世人成就佛道的方法;五是、佛引導所有的人走入佛道;六是、佛沒有驕心;七是、佛言行一致;八是、佛已斷除一切迷惑、救渡眾生心願圓滿,並具足無上微妙智慧。 佛陀的唯一的心願:只是希望眾生得到安樂,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婪、瞋恨、愚痴,希望人們能平安的通過迷惑的海洋,到達幸福的彼岸。 佛心,就是大慈大悲的心。他教誨弟子們說:「你們必須以自己為燈火,以自己為依靠,不要依賴他人。而且也須以佛的教法為燈火,以佛的教法為依靠,不要以他教為依靠」。本著金門兩岸和平水陸消災祈福超薦法會的殊勝因緣及佛陀的教示:我們要有清淨的心,不要貪婪。了知痛苦和快樂的受都是苦因,不可耽溺其中。應知一切事物皆是虛幻無自性,不可為俗事所迷惑。如此,方能斷絕一切的痛苦,發菩提心,自利利他,以無邊的大愛照亮人間,共創一個愛與和平的快樂家園。
-
存心者,才是有罪
偶讀心靈小品集,其中兩則小寓言令人頗多感觸:一則是描述一個人在江邊散步,看見船夫載客渡江,此時一位禪師剛好經過。那人上前向禪師行禮,自以為觀察入微地請教道:「請問禪師,方才船夫載客過江,船行過沙灘輾死很多螃蟹魚蝦。這是乘客的錯?還是船夫之過?」禪師答說:「既非乘客的過錯,也不是船夫的過錯。」那人不解,再問:「那究竟是誰的過錯呢?」但見禪師兩眼圓睜,大聲地說:「是你的過錯!」;另一則是描寫一名出家人與一位婦人同舟,出家人無意中看了婦人幾眼,婦人嫌其無禮,怒命隨從打之。出家人無奈只好閉目,船來到岸邊,婦人又命令隨從動手打了出家人,出家人不解自己又是哪裡得罪了婦人,忍不住問了:「我哪裡做錯了?何以又出手打人?」婦人道:「你閉上了眼睛,正可以肆無忌憚地想我!」 第一則故事裡,即便船行之際真的造成魚蝦死亡,但並未在操舟之人的計畫之中,是謂無心,乘客搭船是為行的方便,未預想船行會對魚蝦造成傷害,如此看來,無心怎能造罪?反倒是那自以為是的觀察者,預設立場陷人入罪,那才是真正的有罪!而第二則故事裡,兩次挨打的出家人何其無辜,真正該打的是心裡有鬼的婦人啊! 世道如此紛亂,不也是因為存在著類似那「執著於乘客或船夫之過」的觀察者之輩?人與人無法和平相處,總因為有人疑心生暗鬼。大部分的人總是在意外表是否好看,卻忽略了擁有一顆美麗的心更為重要。心不正,看什麼都是扭曲的,時時以故事中的觀察者與婦人為戒,少一些無謂的紛擾與是非,人際自然和諧。
-
社會治安,讓人痛心
臺灣最近又發生警匪槍戰,造成員警一死兩輕重傷;基隆市也發生縱火案,導致五人死亡八人受傷;臺銀松江分行發生行員涉嫌監守自盜一千多萬元;有人冒充星探迷姦多名女生;苗栗檢方在高雄港查獲海洛因磚市價超過兩億元;某黑道大哥遭人連開數十槍中彈身亡;知名科技公司博達申請重整董事長涉內線交易遭限制出境,還有偷拐搶騙等各種犯罪事件層出不窮,這是臺灣社會近幾天來的社會新聞寫照,臺灣社會為何會變成如此地步,不禁讓人感嘆,我們的政府你到底是在那裡? 臺灣社會治安的敗壞,實在越來越令人痛心,光是這幾天來,臺灣已發生無數次殺人放火的殘暴事件,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執政者還在忙於論功行賞,甚至還在忙於想拿下國會立委最多席次,更有甚者,放著社會治安敗壞不管,忙著搞什麼制憲修憲,難道經過所謂的修憲,臺灣就會經濟起飛、社會繁榮,或者就能臺灣獨立,從此一帆風順嗎? 我們不知道臺灣社會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人們會變得愈來愈沒有是非道德,為什麼人性會變得愈來愈兇殘,更令人痛心的是,儘管臺灣社會治安已敗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殺人放火、擄人勒贖早已司空見慣,然而我們的執政黨與在野黨,還在忙於政治惡鬥,如此繼續下去,臺灣的未來怎不讓人憂心。 一個好的政府,是要讓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祥和,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人民要這樣的政府幹嘛?不如沒有政府,大家擁槍自重各立山頭,也因為如此,臺灣企業界最近發出不談政治的呼聲,公開告訴政府,不能安內那能攘外,自己的社會治安都搞不安,政黨之間都不能和平相處,還奢談什麼國呢?我們希望執政者應該傾聽人民心聲,當務之急是應該把治安搞好,把經濟搞活,別在搞政治鬥爭了。
-
成功的法門
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時,有一天在舍衛城東南的大河邊講經,一個對佛法非常嚮往的人來到河的對岸,他遠遠的看到世尊為眾人宣講佛法,很想過去聽法,然而水流湍急又無船渡,他只好在岸邊踱步。有個人告訴他說:「這河水不過深及膝蓋,用走的就可以過去啊!」這人一聽就踩著水面走過去,彼岸的人一看全都楞住了,有人還以為是神蹟,說是菩薩現身。佛陀這時說話了,他說這人不是菩薩,他只是對佛法有信心,你們如要到彼岸,靠的就是這樣的信心。 有信心,絕對是跨越成功彼岸的不二法門,想做一個成功的人,想成就一番事業,只有從信心著手,前述佛陀的故事就是個很傳神的例證。當然,從某個角度來看,每個人的自信心都是殘缺的,都曾受過傷。傷痕的形成,自是我們成長歲月中,無數挫折和失敗經驗累積的結果。 這也不免令人想起,在一個很有名的動物實驗裡,科學家曾將一隻大魚,和一隻小魚,同放在水缸裡,然後以透明玻璃板隔開它們。志在攻擊的大魚,由於一再受阻於玻璃板,而無法「逮到」小魚。終於,在無數次挫敗經驗後,科學家抽掉玻璃板,大魚的攻擊行為也消失了。因為它已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攻擊小魚! 兩個故事,就像一體之兩面,一個因為超強的意志而建立了無以倫比的信心;一個則因意志的頹喪而喪失了原本堅定的信心。因此,建立自信的第一個作法,應是永遠不要否定自己的下一次,永遠不要否定自己的未來,換言之,永遠要對自己抱以希望!一位文藝圈朋友曾開玩笑說:「比莎士比亞強的地方,是我還活著!」這個玩笑開得多麼雄辯,多麼自信!的確,活著就有希望,只要能懷抱著堅定不移的自信心,所有我們期望的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記住,傷痕是屬於過去的,它和未來無關!不要做那隻錯失良機、不再主動出擊的傻魚,要多學學佛陀照見未來、信心滿滿的智慧!
-
「何日君再來」
還記得鄧麗君嗎?這位國內前歌壇天后,她的歌曲傳遍全球,紅透華人世界。 她生前積極參加勞軍,一首「何日君再來」,餘音繞樑,所到之處,不知風靡多少柳營戰士,也為她贏得「愛國藝人」封號。 儘管當時兩岸仍是相互對峙,但她優美歌聲,依舊魅力無法擋,隨著開放大陸探親,穿透「鐵幕」,廣受大陸民眾的喜愛。 一首「小城故事」,雖以台灣鹿港為藍本描繪而成,但在大陸依然深受大江南北的民眾傳唱。 還記得鄧小平嗎?這位權傾一時的中共前領導人,不僅在大陸「喊水會堅凍」,對台灣而言,也深具「影響力」,生前的多次「生死之謎」,就曾造成台股的多次大落大起,真是非同小可。 可是,當「大權在握」的老鄧,遇上「黃鶯出谷」的小鄧,人們對音樂藝術的欣賞超越了政治阻隔,當時在大陸甚至流傳著「老鄧不如小鄧」說法,可見,音樂深入人心,既深且廣,絕非「黑手」就可遮天了事! 時空拉回當今現世。台灣歌壇當紅天后張惠妹,過去大陸開唱,動輒吸引上萬歌迷;如今,只因曾受邀獻唱我國歌,即被大陸方面貼上「綠色藝人」、「台獨藝人」標籤,真是情何以堪,何其沈重,何罪之有? 日前在杭州,「阿妹」又遭大陸部分民眾抵制,被迫取消演出,這種以「政治第一」的民粹心態,意圖干涉音樂藝術,這種以過於簡化的「統獨」二分法,試圖來決定誰是敵人還是朋友,絕非處理兩岸關係的有效作為,甚至適得其反,引起兩岸更廣大的歌迷反感,如此,又何益於拉攏、提振所謂的「民心士氣」呢? 總之,音樂是無國界的,世上最美妙的共通語言,熱情高唱國歌的「阿妹」,何以就是台獨歌手?這樣教人選邊站,實在太扯了!相信有朝一日,鄧麗君能,張惠妹也能!廣大的大陸歌迷必會再度向「阿妹」招手,「何日君再來」大陸開唱,應是指日可待的,「阿妹」,加油吧!
-
無求品自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字造得非常有意思,諸如:「錢,有二戈,折傷古今人格;窮,只一穴,埋沒多少英雄」。是以,功名利祿是很多人一輩子追求的夢想,那怕是三更燈火五更雞寒窗苦讀,為的是從科舉場中揚名立萬,在金鑾殿接受封官賜爵,一旦袍笏加身,將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從前,封建時代想為官,靠的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缺一而不可;換句話說,過去想學而優則仕,那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除了自身要努力飽讀詩書,更要靠祖先平日種因緣、修福報相庇蔭。可是,今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資訊傳播無遠弗屆,社會型態已完全改變,年輕人不再相信命運、風水和因果報應,所讀的書冊不再侷限於聖賢書,所學的不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是如何運用技巧在學測取得高分進名校,將來能一夕致富、或一步登天! 所謂「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一個人的心境快樂與否,有時不在於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以「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井水菊花茶」貼於宅門時時自省,每日粗茶淡飯,自得其樂;而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則將「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懸於客廳,自娛自勉。可是,這年頭人心不古,為了選票,可以不擇手段;贏了選票猶不知足,還要再來一次公器資源總掠奪的「割喉戰」,以選戰的操盤手、鑼鼓手、和打手,分別操控金融、媒體和選舉機器,儘管輿論譁然,卻仍充耳不聞,任其笑罵由人。換言之,居廟堂之上義利不分,不憚物議,不畏公評,如何不催化官場倖進取巧,阿諛成風?市井小民為了溫飽肚子,偷搶詐騙橫行,又何足為奇? 金門有一句俗話說:「錢銀有地賺,名聲無地買!」對照「錢有二戈」,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一個人追求名利是應該的,但切記吃相不要太難看,千萬不要讓人看笑話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