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春來好踏青
春寒料峭,大地回春,萬物復甦,春的腳步也悄悄來到人間,為浯島憑添一股祥和新興氣象。 趁此春暖花開,景色宜人季節,不妨舉家到各景點出遊,即使枝頭的鳥鳴,亦或路邊的野花,相信也會為你帶來不同的感受,以及快樂的心情。有人說「心靈不可被禁錮」,一旦被禁錮,勢必衍生反效果,導致不利的後果,因此,也就說生活的情趣是需由自己去培養的。 人的生活需要活潑、生動,才能有益身心的健康。如能花點心思,利用大自然四季變化之妙,溶入生活行為當中,確實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是以,民眾不可錯失良機,宜把握難得時光,為枯燥生活再添生氣。 生活有寄託,行動有規律,必然不會亂了生活步調,讓身心得到舒暢,增進生活情趣。況且,近年來由於溫室效應關係,全球各地氣候呈現反常現象,溫度逐漸上升,因此,春天的到來,無疑是最宜人的季節,最適宜到處走動走動。 別以為運動是稀鬆平常的事,是不起眼的玩意,其實是最廉價的補品,最有益於身心的健康。再說,登山、踏青也是運動的一種,殊途同歸,效果一致,這種長期良好習慣的養成,將會使你永保快樂、充實的心境! 忙碌的時下民眾,除了工作之外,還要重視休閑生活的安排,這種好習慣不但要自己來力行,而且還得持之以恆,不是一曝十寒,才能真正奏效。朋友們!為了豐富你的生活、充實你的人生,讓你延年益壽,不妨趁此春光明媚好時機,多到郊外走動,將有意想不到好處。
-
多雪中送炭少錦上添花
衛生局最近成立長期照護管理示範中心,提供殘障朋友與失能老人各項照護服務,這說明地區推展社會福利又向前邁進一大步。縣府近年來為推展社會福利工作,從為獨居老人送餐、補助安置在台教養機構患者家屬交通費等等作為來看,在在顯示縣府關懷弱勢族群的心聲。 據統計,地區老年人口的比例,高居全國第二,已是名副其實的「老人島」,再加上地區殘障朋友也高達數千人,尤其不少是屬「老弱殘兵」亟需社會給予關懷與幫助。雖然地區的社會福利工作已做得相當不錯,甚至號稱全國之冠,但沒有一處教養機構,以提供失能老人安養場所,也沒有一處教養機構可以提供遲緩兒童與殘障朋友學習成長的空間,這是地區相當遺憾的地方。由於設置教養機構,最近已成地區熱門話題,到底要建在那裡,似乎「八字還沒一撇」,但地方上已紛紛擾擾,其實設置教養機構,是種做「功德」的事,設在那裡又有什麼好反對的呢?問題是要建安養機構,就該有妥善規劃,切忌拼拼湊湊,至於地點的選擇,諸如光華園、蘭湖社會福利大樓附近等等都是適當地點。 目前國內的社會福利工作,有人批評是貧富不均,而地區的社福工作,以前也有人批評有些「錦上添花」少了「雪中送炭」,諸如一個社團的補助款比弱勢團體還多,如今我們終於見到縣府大刀闊斧整頓,而且有心真正照顧弱勢族群,這也才是地區之福。
-
愛與敬
有人說:「戀愛能使人近於聖賢,自古英雄無不多情,且多高尚之情。」的確,戀愛能使人高其熱望,擴其精神,刺激其心力,一切事業成功的因素,與真正快樂的獲得,都是因為男女之間有愛。 戀愛這個字眼,就世俗的眼光看來,好像近乎癡愚,其實不然,純潔無私的愛,不僅可以激發生命的潛力,美化情操,而且可以堅固道德勇氣。愛人無我的高尚品性,實由此產生。再說,純真的愛情是不計自我的,它是百分之百的給予,而不是企求有所收穫;它也是百分之百的犧牲,而不是希望有所報償。在人情上來說,戀愛猶如永恆的音樂,它的光輝發於青年時期,而能照及整個將來。 不過愛情的作用,實因兩性間的不同而起,惟其男女賦性有別,才有吸引對方愛慕的條件,男人愛女人的溫柔,女人愛男人的剛毅,各有所長也各取所需,無論如何,相互之間必都各有其戀慕的不同點,進而相知相惜,所以真愛其實應建立在尊敬的基礎上,所謂:「非尊敬不能成永久的戀愛」正是這個道理。 諷刺的是,時下一般青年男女往往不識愛的真諦,徒逞一時的情慾而不尊重道德的純潔,一再誤入歧途的結果,禍害往往及於終生。聖經上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祗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久不息。」敬告正在談戀愛的青年朋友,深體箇中真義,不要褻瀆了神聖的愛情,因為愛與敬確實是要相輔相成的啊!
-
「羊年行大運」
今天是元宵節,雖說現代社會,有人喟歎年味愈來愈淡了,絕大多數人,也早已銷假上班,為本年度做好衝刺;但在國人傳統與心思上,仍有不少人懷著度過今日元宵「小過年」,方才是真正過完年節,重新「收心」,為來年打拚的伊始。 好吧!就從明日起,我們再也沒有「過節」的藉口,一切的一切,每個人都應回歸生活、工作的「常軌」,踏實生活,用心經營,豐富自己的生命。 生活與生命,這是大家每天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尤其現在國際大環境不好,美伊劍拔弩張,北韓製造核武紛爭,還有恐怖分子潛藏的危機四處,外加全球景氣持續低迷,打開媒體,觸目所及的搶救失業、搶劫勒索、自殺尋短:::,生活環境與品質日趨嚴苛,影響所及,連帶「生存」也成一種痛苦的負擔,看來,在這「羊年行大運」的日子,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是對國人一個嚴厲的考驗與挑戰。 不過,儘管整個國內外大環境不是那麼稱心如意,日子還是要過。古有明訓:「好死,不如賴活」,雖顯消極與無奈,但對神聖莊嚴如「生命」而言,何嘗不是一種負責任態度。 其實,「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選擇」,生命中我們需要有清楚的目標,把時間放在做有用的事,且有效率的運用,使每天的生活中,因付出努力而覺得踏實,因而珍惜當下日子的心情自會油然而生;如果我們更積極一點充實自我─學習新知與新技能,藉以提升自己「實力」,當機會一來,才會真正成為贏家,如此,期待「羊年行大運」,更能水到渠成。
-
新春祈願
和往年一樣,春節期間連續假期,本報仍排班輪值,維持天天出刊,只有副刊的「浯江夜話」暫時歇息幾天。今天又輪值筆,開春首次和讀者見面,依習俗元宵節前都還算過新年,仍要誠摯向大家拜年,祝福新春愉快,羊羊得意! 過去,新春歲首開筆,個人總會馨香默禱,祈求新願。而今,年盡又逢新歲月,也就不能免俗地再次默禱新願,作為今後努力的方向!而今年的新願,有別於以往,僅僅是祈望報社能永續經營,同仁能繼續為金門文化工作盡一份心力,如此而已! 因為,屈指一算,今年的農曆新年,是個人跨進報社的第廿八個新年,已在成功崗上,渡過一萬多個風雨晨昏,從青春少年的小伙子,已不知不覺步入雙鬢飛白的屆退「老賊」。只是,不因即將告老返鄉,而懷憂喪志,反而深深覺得一輩子的青春歲月在報社,與同仁相處的時光比家人還多,擁有一份「血濃於水」的深情,因而熱愛報社之情,與時日俱增! 然而,當前電子媒體興起,現場直播聲光效果極具臨場感,且快速無遠弗屆,已嚴重壓縮傳統平面媒體生存空間,國內許多報刊不堪虧損相繼停刊。如今,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呼聲日熾,報社定位問題浮上檯面,如何突破難關,著實是不容等閒視之的課題! 當然,「形勢是客觀的,操之在人」,倘若廣電法完成修正,黨政軍應退出媒體,本報是屬「官報」,會不會受到衝擊,尚待觀察?而「力量是主觀的,操之在我」,一個營利單位唯有營運有盈餘,才能生存;而一份報紙唯有「有看頭」,才能有訂戶、有廣告。因此,際此新春歲首,但願大家要有危機意識,自立自強面對挑戰,只有立於不敗之地,才能永續經營!
-
話羊年‧祝元宵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今年是農曆癸未羊年,說文載曰:羊、祥、善也。辟除以羊,謂之祥,意謂癸未羊年將是充滿祥和之氣的新一年,且洋溢著蓬勃的生機和蘊育著無窮的希望及願景。 古者,天子於每歲季冬,頒發來歲每月之朔日,遍告於諸侯,諸侯受而藏之於其始祖之廟。每月朔,則以特羊(一牲稱特)告廟,請而行之頒於國人,謂之「告朔之禮」,慎始也。 這項與羊有關的禮制,自周幽王之後不復告朔,而魯之有司尚循例供此餼羊,只是徒具形式而已。論語八佾篇載:子貢欲把每月在廟告朔的餼羊廢除掉,不再使用餼羊。孔子聞知這件事之後,就對子貢說:「端木賜呀,你愛惜那餼羊,可是我卻重視那告朔餼羊的禮制。」 禮,孔子自少以知禮聞。他說「是禮」者,敬謹之至,乃所以為禮也。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孔子聞之曰:「是禮也!」可見禮之於人,大矣。 再過兩天就是元宵節了。元宵,上元之夜之謂也。辭源載:舊俗是夜張燈為戲,故亦謂之燈節。東京夢華錄:「正月十五元宵,大內前絞縛山棚,游人集御街兩廊下,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時至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公布,改為陽曆一月十五夜,並易名為上元,廢元宵之稱。惟民間仍沿襲舊俗,並煮食粉圓子,遂呼粉圓子為元宵。過完元宵暝後,年就過了,開始為新一年打拚。 新春伊始,儘管國內政經發展仍待努力,才能衝破困蹇;國際瀰漫詭譎多變的氛圍,尤以美伊、北韓、以巴局勢充滿火藥味,一場新的戰爭隨時可能爆發。但,我們仍充滿信心,相信新的一年一切都會更美好,社會充滿祥和好禮的氣氛。
-
科技可以很可愛
從某些角度來看,科技真是相當可愛的東西,尤其當它所改變的是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時。就拿捕捉精彩時刻的相機而言,傳統的相機將影像紀錄在底片上,必須將底片送去沖洗成相片才能看到成果,對於攝影技巧高超、經驗老到的玩家而言,或能確保一卷底片的八成以上都是成功的作品,不至於糟蹋了所投入的時間與金錢;但對於大多數只略懂攝影原理、甚至一竅不通光曉得按快門聽到卡嚓聲就以為萬事OK的傻瓜們,即便相機的操作介面再怎麼「傻瓜」,非得等底片洗出來了才知道成敗,仍讓人按快門按得很心虛。 拜科技所賜,一種叫數位相機的玩意兒於焉問世。除了感光原理不同,影像紀錄也由底片變成晶片,更妙的是搭載了LCD螢幕讓你即拍即看,去蕪存菁確保最後送洗的都是好作品。執著於傳統單眼相機的攝影大師或許對這種科技產品不見得領情,但不可否認地,它讓許多對拍照存有障礙或複雜情結的傻瓜們更勇於「玩」相機,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一直以來很排斥或者該說是很怕碰需要相當操作技巧的機械產品的我,對於相機始終保持距離,大學時代依規定修了一年的基礎攝影,已然是心不甘情不願,對於更加深入的進階攝影課程,基於是願者上鉤的選修性質,自然也就樂於迴避囉!很難想像多年以後我竟主動接近攝影,買了這樣一台新鮮的玩意兒,到處卡嚓卡嚓地狂拍,繞了大半個金門往往只為找一個絕美的地點捕捉稍縱即逝的落日餘暉,為了拍攝動人的夜景即使寒風刺骨也不在乎,雖然拍出來的東西未必稱得上專業水準,但找景、取景與拍照的一連串過程所產生的樂趣比拍出一張好照片更令我興奮,原本艱澀的東西變得好玩,怎能說科技不可愛呢?
-
珍惜擁有幸福一生
有人說「當你生病時,才會知道健康的珍貴」,同樣的道理,當你失去所擁有的一切,這個時候再來後悔,但已經來不及了! 人的智慧勝過其他的動物,其豐富的七情六慾,更左右了你的一生,活得快樂與否,只有考驗你的智慧以及你的造化。往往一般人都不知道「知福與惜福」,可說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如此的糟蹋與浪費,終究會虛耗地球上的無限資源,影響往後的生存至鉅。 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正是一句警示之語。畢竟環境會隨時代在轉變,不可能永遠不變,正如同近年來的富庶景象,已遠離我們而去。因而,前車之鑒,猶未晚矣,人若泥古不化,執迷不悟,必為環境所淘汰。 據老一輩的鄉親透露,幾十年前,地區地瘠民貧,資源欠缺,一些民生日常用品都需仰賴台灣進口,不然就是依靠軍方的提供,才稍解生活上的需求,但這只是裹腹而已,談不上山珍海味,享受口味之慾。 生為現代的一些年輕人,實在是天之驕子,不但吃得好、穿得好,住有華屋,出有車,更能享有視覺與聽覺之福,說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但一部分年輕人還不感到滿足,經常暴殄天物,不知珍惜物品,極盡奢侈浪費之能事,值得警惕。正因為一些人的不知道愛物惜物,所以才會導致今日日益沉淪的年景。 當下的社會狀況,已明白告訴我們不可再有絲毫浪費的心態,務須「知福惜福」,量入為出;尤其要存有能用則用、能省則省的態度來面對每日的生活。有道是「龜頭不惜,龜尾惜無路」,正是勉勵吾輩年輕人的至理,但願人人能珍惜擁有,才能幸福一生。
-
張天師
道教始祖張道陵,原名張陵,漢順帝時,學道於雞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五斗米道」。如魏書釋老志云:「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實行樹功,長生世上。所以秦皇漢武,甘心不老。靈帝置華蓋於灌龍,設壇場而為禮。及張陵受道於鵠鳴(即雞鳴山,又稱鶴鳴山),因傳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受,其道大行。」此即道教之源起。 又據沈德符野獲編云:「張天師名道陵,字輔漢。生於漢光武十年(公元三四年),居吳之天目,以符水治疾病。桓帝永壽元年(公元一五五年),白日上昇,年一百二十歲。唐天寶七年,冊封太師。中和四年,封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熙寧中,加『輔元』兩字。大觀二年,冊封正一清清庭真君。子孫相傳,以至於今。::宋真宗賜其裔龍虎山道士張正隨,號真靜先生。立授錄及上清觀。蓋其時崇奉天書,故有天師之稱。胡元至元十三年,始命張氏三十六代道土張宗演,為輔漢天師演道靈應沖和道人,遂真拜天師。本朝洪武元年,始革教主天師之封號,封張正常為正一嗣教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宏德大真人,秩二品。至隆慶中,降為提點六品。至今上丁丑,仍復真人。」此即張天師生於東漢之說。 至於天師之名,亦非自宋始,由來已久。如俞正癸已存稿云:「晉書何充傳云:『時愔及弟曇奉天師道。』南史沈僧昭傳云:『::少事天師道士。』魏書釋老志云:『寇謙之遇大神太上老君曰:自天師張陵去世以來::。』則天師之號,由來已久。三國志張魯傳云:『自號師君::。』是天師之名,由師君得之。水經沔水注云:『濜水南逕張魯治東,其西有張天師堂,於今民事之。』所謂天師者,指道陵。」可見天師之名,自三國、魏、晉之世已有。不過,天師的封號,乃自元始,元以前,只是世俗相沿的聳稱。其他或稱法師,或稱師君,或稱太師、真君、真人、先生等,不一而足。俞氏又云:「隋書經籍志有正一真人三天法師張君內傳一卷,唐志亦有之,云王萇撰。唐天寶中,策封太師。策府元龜:天寶七年三月詔,亦稱後漢張天師。宋時稱三天輔教大法師。老學庵筆記云:天聖八年,賜張天師二十五世孫乾曜虛靜先生號,蠲賦稅。::夷堅志云:虛靜不娶,嫡派遂絕,今以族人紹其後。元時封為嗣漢天師,有道教碑,史亦有傳。明史方伎傳云:張正常元時天師。洪武元年,太祖曰:『至尊者天;豈有師乎?』改授正一嗣教真人,秩二品。::」(見同書)自此,天師之封號始革,但民間仍一律稱為天師。 降及清代,雖已無天師之封號,但仍被賜封為真人;且天師之後代子孫,亦准世龍其職,只不過秩祿已由二品降為五品而已!其中惟乾隆三十一年,以請雨升三品。總之,歷代的天師都受到朝廷的封賞和民間的崇拜,優渥備至!到了民國十七年,革命軍入江西,政府曾一度下令革去天師之封號。然民間崇信已久,至二十三年七月全國發生大旱時,上海聞人王一亭先生等,復恭請嗣漢六十三代天師張瑞齡「登壇齋禱」,俾期上蒼早降甘霖,澤及萬姓,而解災荒! 關於張天師的家世,據近人傅藏園「漢天師世家跋」(此書見續道藏正一部,著錄為四卷,此明萬曆甲午本,為五十代孫國祥所輯刻)云:「余嘗通觀前後,而知其教之行於世,歷長久而不衰者,蓋非無故也。自道陵造作道書,以召號徒眾,其孫魯繼之,雄據巴漢,垂三十年!觀編中所記,道陵得黃帝鼎書,受玄君經籙,及誅蛇伏虎青城山破鬼城數事,所侈為靈奇者,固妖妄不足信;然開井煮鹽,蜀人食其利至今。且其為教不外於旌善懲惡,而飾以鬼神報應之說,誘以丹籙昇舉之靈,聳動愚民以堅其信念,所謂神道設教,叔季人心迷昧,得此亦足救刑政之窮也。魯據地自王,以鬼道教民;然其旨主誠信不欺,作義舍以止行人,治道路以除罪過,禁酒禁殺,皆因其俗而施政,為民夷所傳樂。其後封完府庫,歸命魏祖,五子封侯,保民安土,其晚節亦足多矣!歷晉、宋以迄隋唐,仍世相承,潛修道妙,不與世接。惟十二代孫恆為唐高宗召見,十五代孫高為唐玄宗召見,二十代孫諶為唐武宗召見,咸以人主好道,或訪問玄修,或修建壇籙,未嘗別示尊崇。至二十一代秉一至南唐時,始有龍虎山建祠宇賜水田之命。顧考其年齒,自五代孫昭成迄於秉一,咸享大年,高者過百齡,次亦八九十歲,是其修生修道,固有世傳之秘矣!宋自真宗以來,崇尚玄學,襲教之後,多召赴闕廷,寵錫道號;如二十四代以下正隨賜號真靜先生,乾曜(二十五代)澄素先生,嗣宗(二十六代)虛白先生,敦復(二十八代)葆光先生。至徽宗晚崇道滅僧,徐神翁林黨素之徒日進,天師後衛尤蒙寵遇,繼先(三十代)以鹽池靖妖之功,賜號虛靜先生,頻得覲見,禮數優隆。::高孝兩朝時修朝覲。至三十五代孫可大,當理宗時奉勒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始儼然為道流之領袖。元世祖平宋以前,時通訊可大預告靈徵,至是遣使召宗濱(三十六代)至,待以客禮,賜真人號,頒二品銀印,命主江南道教事,給予度牒,各道路籙司及州道正司縣威儀司旭屬之。::自是而後垂為定制。與棣(三十七代)嗣教,其妻始荷仙姑之封。與材(三十八代)嗣教,復賜正一教主之號,晉階一品,加紫金光祿大夫,封留國公,母亦荷元君之封。嗣成(三十九代)嗣教,加知集賢院事。至四十二代正常,時值明太祖御極,封號誥命祿秩一如元代,惟增設贊道掌書等官。其子宇初嗣位,即世所稱峴泉先生者也。成化時元吉(四十六代)嗣教,給予金印,並御書「大真人府」四字以榜其第。至玄慶(四十七代)聘成國公朱儀女為室。彥頨(四十八代)聘定國公徐延德女為室,累世皆聯姻勳戚;又值世宗好玄慕道,賜宴恩禮,越於尋常,簪組衣冠,儕於鼎族,與其祖庭玄修養道之旨相去遠矣!::又案正一真人之封沿及清代尚存舊制,仍崇以一品之階。乾隆十二年以副都御史梅成奏,言正一真人至宋始有封號,元加封天師,秩視一品;明初改正一嗣教真人,秩視二品,本朝仍明之舊。而會典不載品級,蓋以類於巫史方外,不得與諸臣同列,即康、雍間曾荷褒封,亦用以祈求雨澤,非如前代崇尚其教而必階以極品也。旋照太醫院使例授為正五品。至三十年入京來朝,奉旨加恩升三品秩。諭旨言念其承襲已久,世守道教,舊例一品未免太優,遽降五品又過貶損,::然朝覲筵宴大典,未便以道流廁身其間,一概停止,以肅體制。」 這是張天師的詳細家世,以及自晉宋以來歷代受朝廷封賞的情形。在中國,除了孔子的後裔之外,實在沒有人比得上張天師的後代受到如此隆重的國恩了! 不過,現存的張天師,已非嫡派,如上文所引「夷堅志」:虛靜不娶,天師嫡派遂絕,今以族人紹其後云。按虛靜為漢天師三十代孫,一作虛靖先生,係宋徽宗所賜號,原名繼元(一作繼先),以鹽池靖妖有功。但因為其平生不娶,只專心修道,京師將亂,潛出城,還鄉尸解,復隱於峨眉山。蜀人時或見之。惟其已經登仙,而不是人間的天師了!故自三十一代起,便從他的族人中還出繼承,天師嫡派遂絕。 至上文俞正「癸巳存稿」所引陸游「老學庵筆記」:「天聖八年,賜天師二十五世孫乾曜虛靜先生號::」經查「宋史」及王宗沐「續資治通鑑」,均作澄素先生。因為虛靜已是天師三十代孫了。如果說「續資治通鑑」亦云:「崇寧四年五月壬子,賜信州龍虎山道士張繼元號虛靖先生,漢道陵三十代孫也。::」足見陸游所記似有錯誤!
-
築塔藝術的演進
小時候在故鄉,不論到那個城,那個鎮。總有塔和廟,由於塔是高的建築物,又富藝術色彩,所以到某個城市去,只要看到塔就知道城在那裡了。所以塔是城鎮的代表,也是中華建築藝術的具體表現,同時塔也是宗教的特徵,中華文化的顯現。 相傳塔是佛教的產物,所以塔又稱佛塔。自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不僅使中國增添一種新的外來宗教,面且影響到建築、雕刻、繪畫、音樂、哲學等重要的文化領域,就建築的藝術而言,最奇特的就是佛塔。最早的塔始於印度,是作盛放骨灰和舍利子之用。 塔傳入中國究竟在何時?現在還無法考定,據道宣「三寶感通錄」載:坊州玉華宮寺南二十里山上有古塔基,唐高宗龍朔三年大慈恩寺僧人慧貴,在其居側掘出銘石:「同保定年塔崩」和「置塔經四百餘年崩」字樣推斷,中國建塔可能在東漢桓帝時代,至今約二千七百年左右。 中國的塔雖然傳自印度,但決不是印度佛塔的模仿,而實參以中國的建築藝術,這不僅表示中華民族接受外來文化的能力,而且顯出中華民族融合外來文化的力量。中國漢朝時代的塔樣,現在已不可考;不過六朝的塔形,還可以從敦煌、雲岡石刻中見,大抵三層或五層,上端置有相輪,每層的簷角斗拱,混合著中國原有樓閣建造藝術。如現存蘇州北寺塔和上海龍華寺塔,相傳為三國時吳大帝所建;蘇州瑞光寺塔,相傳為五帝時所建。至於證實為北魏的遺物的,有山西大同城內千佛小塔,河南開封嵩巖嶽寺塔。 到了隋唐,佛教發展到達頂點,塔的代表式樣也趨於複雜,隋朝的塔,現存有浙江天台山國清寺觀音塔,南京攝山棲霞寺舍利塔。唐代現存的塔有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河南開封嵩山法王殿磚塔、河北房山縣雲居寺石塔、山東長清縣靈巖寺慧崇塔、歷城縣神通寺朗公塔、仝縣觀音寺九磚塔、四川省嘉定縣凌雲塔、雲南昆明常樂寺塔等。 唐代以後,八角形多層塔非常流行,更可顯出中印建築藝術的合流,到了元朝,因佛教支派喇嘛教的傳入,在塔的形制上起了特異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建築多是平面的、對稱的,使人產生安定的協調感,只有外來的塔,高聳孤挺,使人發生另一種建築藝術美的感覺,如現在佛教國情濃厚的泰國,任何建築藝術,都是高高尖尖,可能高尖就代表佛教的藝術形象。 目前台灣,經濟繁榮,國民富有,建廟拜拜的風氣很盛,到處都有新興的廟宇出現,但建塔的卻是很少,即使建塔也是建得小巧的,不夠雄偉,不夠氣魄,只有高雄的澄清湖畔,南投的日月潭畔,建的玄奘塔,比較具規模,富宏麗壯觀以外,其他的僅能說是精巧別致了。 塔是一種建築藝術,也是一種文化特徵,雖然起源於印度,但經中華文化二千七百多年薰陶,它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了。它以往的作用是代表宗教,代表建築藝術,代表社會的繁榮與人心的安定,現在它卻成了觀光的資源,紀念的崇敬,當然也是中華文化的代表。 現赴大陸探親及觀光的人甚多,願建築界有氣魄的人,有建築藝術的人,去大陸各地觀摩歷代建築的塔,然後回到台灣,精心設計一些代表中國文化藝術的塔,在各地建築起來,使台灣在塔的方面,也風光!
-
您是差不多先生嗎?
我們常會遇見「差不多先生」,您是「差不多先生」嗎? 只要日子過得去,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就行了,可是,人不是「東西」,不能永遠定格,停滯不前或凡事心不在焉、無所謂到底,隨便虛應敷衍了事;所以,趁現在立刻檢視一下自身,若有那麼一點「差不多先生」的特質,就需心生警惕,好好注意改進一下了,雖說生活不要太緊繃和一板一眼,但也不可吊兒郎當,必須找個目標和重心,儘量去努力及付出,如此才能激勵出璀璨的豐富人生。 記得我小時候曾讀過一篇「差不多先生」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差不多先生」,他後來終究一事無成,而且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自理,實在可憐又可悲,好比俗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想想也不無道理呀!這位差不多先生在日常起居的管理上,是雜亂無章,沒有一定的順序與規矩,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也顛倒是非不分,自己不在乎、不理會,這旁人的打理整頓加勸進,他也一概不管,最後後悔懊惱都於事無補呢! 事事差不多就好,並非就等於是不計較、心胸寬大,我認為反而是懦弱的行徑;該努力不努力、須爭取不爭取,放縱私慾,一切靠感覺行事,能做不做到好、會做不做到終點的人,那根本是「懶惰」的同義詞,想以此博取眾人的同情,或輕忽重視、謹慎的重要性,那可真可怕也不值得大眾的扶助! 我們的週遭即有一些「差不多先生」,譬如從早到晚差不多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喝就喝、想工作才工作、想動就動一下:::遇事都是說說而已、隨便慣了,從不替自己設限,總認為生活已經很清苦,人生乏味、不需太仔細、太認真地去面對;但又怕被人家發現他的真面目,此等的生活哲學,硬是給自己找個冠冕堂皇、名正言順的說詞,來掩飾搪塞這種「差不多」的心態和行為,實在都是很要不得的。 若是提早發現「差不多先生」的蹤影,給予正面的建言及實際的導引,相信「差不多先生」的身影該會迅速消失,使生活回復正軌,踩著應有的步伐及油門,大膽地前進,讓生命的光輝發揮到淋漓盡致,活出自己的風格及擁有最優勢的人生方向。
-
世間情事
4、最安全的第三者 他們眼前是一大片落地窗,可以儘情地遠眺夜景,加上現場音樂演奏,不愧是個情侶賞夜景、訴情衷的好地方。 「她又在嘔氣了。」他抽了一口氣,也隨之嘆了一口氣。 她將視線放在目光的最遠處。對於他的話,只有淡淡地報以一個苦笑。他是她閨中好友灕灕的男友,每次只要兩人有口角或鬧彆扭,他總習慣性地向她傾訴,並徵詢她的意見與看法,也不知有多少次了。 「這次又怎麼了?」 「唉,上禮拜五下班後,部門裡一位交情還不錯的學妹因為升職請我吃飯慶祝,人家一片誠意也不好拒絕。誰知道竟在餐廳外面遇到灕灕,結果她怎麼也不肯聽我解釋,硬要說我背著她私底下和別的女人吃飯,就再也不肯接我的電話了。」他無奈地將香煙遞到唇旁用力吸了一大口,再將煙圈緩緩吐入空氣中,看著它在空氣中緩緩飄動成裊裊絲縷,彷如他的心事糾葛成串。 他有一個十分俊俏性感的嘴型。微翹的唇邊,綴著點點剛冒出的鬍渣,不算細致,但卻自然舒服,讓她差點看怔了。 這麼浪漫的夜晚,加上周遭現場音樂的催化,此時應是情人舉杯對酌與互訴情衷的最佳時刻,而她卻是無可逃避地要坐在這為人解開感情的惑,並掩藏自己心中的情感。好難! 稍回神,看到他帶著疑惑的眼神,她趕緊隨意說句話掩飾心中跳動的情緒:「又不是不知道灕灕很會吃醋。」 「就是這樣,所以才不敢告訴她是和學妹一塊兒吃飯,誰知道在餐廳外被她撞到,結果誤會更大,真的是一點壞事都做不得。」 是的,每次都這樣。他和灕灕只要吵架,嘔氣的一定是灕灕,求饒的一定是他,而自己就會被他拖出來吐苦水或充當和事佬。如果不是因為他,她早就不想理會他們之間的事了。友情和愛情,在她的天平裡老是擺盪不定。只是為他所做的這一切,他似乎沒有太大感受,男人一定都是這麼遲鈍嗎?他何時才能真正懂得她隱而未言的情愫呢? × × × 曾有一晚,三人約了要看電影,但不知怎的,灕灕突然大發一頓脾氣,並狠狠地當眾甩了他一個耳光。雖然眼前盡是陌生的人群,但他仍然羞愧無地自容,鏡片後的眼角也悄悄地泛出了淚光。站在一旁的她,只能不捨地將他拉走,兩個人就這樣默默無言地低著頭走著。 過了一陣子,她才發現他在哭。一時之間,她也慌了手腳,只好趕緊將他拉到黑暗中的座椅讓他坐下,又七手八腳地從皮包裡抓出一包面紙遞給他。「別這樣嘛:::」她結結巴巴地,也不知該如何安慰他,長這麼大真頭一次看男人掉眼淚。 「我可以哭一下發洩一番嗎?」或許是黑暗中看不清彼此,或是感情的挫折所致,他竟卸下了平日的穩重與堅強,表現出心底最脆弱的情緒,在她眼前毫不掩飾的地啜泣起來。 「好,好哇,如果這樣可以讓你比較舒服的話。」看著他的脆弱與無奈,她真的是萬般不捨,心裡也忍不住開始怪罪起灕灕的無情與大小姐脾氣。 突然,他竟轉過身用雙手環抱著她的脖子,自顧自地將頭倚在她的肩膀上。這個沒有預警的動作,初時讓她微微嚇了一跳。不久,當他那淡淡的古龍水味和著髮油味隨著微風緩緩地滲入她的鼻息後,她的心逐漸舒緩了起來,也不知道哪來的一股勇氣,她竟也伸出雙手抱住他,讓他更自在地倚賴在她的懷裡撫平情緒。從遠方看,彷若是一對正在親熱的情侶。 「讓妳看笑話了。但也只有你,才能讓我放心的發洩情緒,現在即使讓灕灕看到我們這樣,她也不會有任何誤解,真是謝謝妳,一直陪著我們走來。」他在她耳後輕輕地吐氣說著,稍微恢復平靜的語調裡仍帶有些微鼻音。 「沒關係,只要你覺得自在就好了!」 「我一定是上輩子欠灕灕的,所以這輩子凡事都得聽她的:::」他繼續抱著她訴說著心中的感嘆,起起伏伏的鼻息聲,來回吹動著她的髮絲,有如在撥弄她的心,而他的每句話也都讓她心妒不已。一樣是女人,為甚麼她卻只能分得友誼而非愛情?突然間,她好希望他能吻她,不管是不是真心的,即使此時他心中想的都是另一個女人,而她只是暫時扮演著一個「肩膀」的角色,但她真的不在乎。 畢竟,這是第一次能和他有如此親密的接觸,真正感受到和他之間的貼近。不管原因為何,夠了,夠了,她渴求這一刻已經太久太久了。從來,她只能遠遠地看著他和灕灕談情說愛卿卿我我。而她,只能狠狠地將自己對他的愛戀與情愫藏在心裡最深最深的角落裡,不敢稍有洩漏,更不敢讓任何人知曉。 灕灕總愛笑稱她是「最安全的第三者」。對於好友口中的信任與稱讚,她向來也只能以一個微笑帶過。 × × × 「等過兩天她氣消了再說吧!」最安全的第三者還是要提供建議的。 午夜了,廳裡的人群逐漸散去,分享時間也該結束了。 「我明天請花店送一束花去辦公室給灕灕,好不好?」 看著他真摯的眼神,她不忍潑他的冷水,只好回答:「好哇,送一束百合吧,自然又雅致!」 「灕灕不是喜歡紅玫瑰嗎?」他的眼神出現一絲狐疑。 「嗯。但愛情總要有點新改變,不是嗎?」 她沒有告訴他,其實百合是她最喜歡的花。她心裡只是想著,明天下班後她就可以欣賞到那束散插在灕灕的花瓶裡的百合了。 雖然花並不是送給她的,但不重要。 5、幸福 「喂:::喂喂:::」沒有回話,一陣令人納罕的沉默。 握著電話筒,彩香隱隱覺得,電話的那頭,有著難以言喻的遲疑與不安。 「喂:::請問:::你:::你是彩香嗎?」一把低沉的中年男子聲音,透露著期待與惴不安,又帶著按捺不住的激動。 「你是誰?」彩香老實不客氣,劈頭就問。 都幾十歲的徐娘了,難不成還會有甚麼仰慕者? 「是我啦:::海健:::」對方嚅嚅地回答,語氣中有掩飾不住的難為情。 「哦:::是你呀:::為甚麼你的聲音這麼溫柔:::?以前我們拍拖的時候,你講話都是不這麼溫柔的:::」這雖然是預期中的電話,卻還是難免感到意外,又有些曖昧不明的情緒。 恍惚間,分不清是陌生抑或熟悉,然這個男人,終究還是要聯繫。 假如二十六年前我沒有意外懷孕,今日還可能聽到他的聲音嗎? 抑或,那時他就不需要離開,而我也不需要嫁給老實憨厚、視健生為己出的保福了。 那年,我和姐姐同時懷孕,姐姐匆匆嫁了,但我沒有。 之前,海健他母親一早就逼上我家來,指著我母親的鼻子說:「管好你的女兒,萬一發生甚麼事情,不要來找我!你的女兒,老娘不要!」 母親管不住自己的女兒,羞愧難當,對著兩位未婚先孕的女兒,老淚縱橫。 「你:::你們叫我這張老臉往哪兒擺呀?唉:::」小小的漁村,街頭巷尾,這話題沸沸揚揚。 「你給我兩年時間,我一定回來娶你!」海健背著行囊,緊握著我的手,語氣堅定地告訴我他要去創一番天下! 矇矓的樹影下,他的眼神是如斯深情而誠懇。 無助的我固然心碎,但對這月色底下的承諾卻仍是堅信不移,以致勇敢地把孩子生了下來。 一個寡母,守著一個不爭氣的女兒,還有一個沒有父親的外孫,母親的辛苦,藏在她波瀾跌宕的皺紋中。 這使我不禁懷疑自己的等待究竟還有沒有意義? 守候著一個不著邊際的諾言,是不是自己一廂情願? 尤其是海健他彷彿就像自人間蒸發,從未捎來隻字片言。 當時,這小小的漁村裡只有村長家才有電話。由此,我並不敢奢望聽到他的聲音。 然而,信呢?為甚麼連信都沒有? 難道他不懂,一顆守候的心,需要支持!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遠航的漁船去而復返,每隻歸帆停了又開,惟有那魁梧的身影遲遲未現。 次年,海健的母親舉家搬遷,據說是到幾百哩外的小鎮落腳。 那年頭,幾百哩,已是闊別。 我的心,再度跌成碎片,希望,更渺茫了! 也是那年年底,我嫁人了。 在保福和旺財之間,我挑了保福。 保福對我很好。尤其最重要的是,他對健生更是百般疼愛;而旺財,雖人如其名,頗有資產,但每每見到健生,他臉上總會不期然地閃過瞬間的不自然。 生活,似乎並不有意為難我。 和保福過日子,有著一般漁村婦女的幸福儉樸、平靜而快樂。我本是個樂觀爽朗的女子,擁抱著保福帶給我的這份安穩,再無所求。 而健生也是個可愛的孩子,健康活潑。輪廓分明的小臉,嵌著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眨巴眨巴的,才一歲多,逢人便懂得嘴巴甜。 傍晚時分,抱著健生站在岸邊,眺望保福的歸船,這種小小的期待,也是一種幸福。 這種期待,和以前的等待不一樣。 如今,有了盼望,多了安心;少了茫然,沒了迷惘。 幸福的定義是甚麼? 我想,應是以一個人對生活的滿意度而定吧! 但,海健卻回來了。 據悉,知道我已嫁作他人婦,他當即痛哭流淚,泣不成聲。 不過,見到我時,他已平靜,只是抱過我懷裡的健生,緊緊貼近他寬闊的胸膛,眼中藏著深深的傷痛。 第二天,海健就離開了漁村。 我也不知道他又去哪裡?這已不是我該關心的事情了。 懂事的女人,應是像我這種吧? 握著手中的幸福,知道這是一種恩賜,就不再東張西望,篤定的活著,心無旁騖。 然而,外邊難免流言多,別說那些早已知原委的村人,就是原本毫不知情的新交,也會瞧了瞧小健生,再看看保福或我,然後滿臉狐疑地說,咦?怎麼一點都不像? 這也難怪,我和保福,甚至雙方的家族成員,都有著極為典型的單眼皮小眼睛,更沒有一個是像健生那樣,長得濃眉大眼、方頭大耳的。 健生小時候,聽到甚麼風言風語,都會跟對方吵,然後追問著保福和我。當然,我們都一概否認,並以各種說辭解釋,小小的健生也就深信不疑了。 但健生一年一年長大,事實終究要露出真相。 終於,健生在外流言聽多了,難免憋氣,對自己的身世越來越懷疑,當著保福和我面前發脾氣,質問那段過去。 想想,孩子已經二十六歲,是時候該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誰了,也有足夠的能力來理解及接受真相了。 我把一切都招了。 也許是因為過得幸福吧?陳述著那段曾是痛心疾首的往事,我並不感到特別傷心。 反倒是忙煞保福,他在一旁不時幫我補充說明,彷彿生怕萬一說不清楚,會讓健生對我產生甚麼誤解。 保福只是個老實的粗人,但是不是因為如此,他的愛反而更沒有保留? 健生急著尋找生父,到處去打聽,連保福也陪著他一起忙碌。 最後,還是姐夫輾轉托人把這消息帶給健生的父親││海健,並給了他我家裡的電話號碼::: (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