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讓石雕公園成為金門的觀光亮點
石雕公園位於水試所旁,周邊緊鄰莒光樓、莒光湖、金城城區、浯江溪口、夏墅、金山池……等,整座公園是由前縣長陳水在先生、金城鎮前鎮長石兆瑉先生,以及相關承辦人員的推動,並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專業指導下所打造而成,利用時空環境與歷史軌跡將石雕公園周邊的環境串連起來,因此石雕公園不僅代表著金門人的精神文化特色,亦可闡揚胡璉將軍對金門的恩澤,並展現金門人在海內外成功的原由,成為結合歷史回顧與現代遊憩概念的人文景觀。 當時擔任金門縣景觀總顧問江柏煒教授提出城區發展「古典風貌園林」的構想,並以現代廣場和生態教室的概念,希望能在既有基礎上,透過現有空間資源重新整合,空間活動場域串接,利用靜態與動態的多元性發展趨勢,將公園休閒及水岸綠地予以改造,以達到閒置空間再利用,融合石雕公園周邊設施及動線林蔭植栽,蓄水魚池,希望打造金門最生態且具豐厚歷史的人文景觀,尤其從生活美學角度出發,融入石雕家張國根先生的系列作品,利用在地花崗石材,雕刻出屬於金門風味特色之石雕創作藝術作品,結合園區內小橋、流水生態景觀及歷史軌跡三大主題呈現金門人文特色,成為金門第一座融合本土文化與現代藝術風格,兼具觀光遊憩功能之石雕文化公園,讓在地居民除了追求生活品質外,尚能提升城市園林和美麗家園的水準。 由觀光休閒的角度作一精美的路線規劃,從莒光樓出發,沿途敘說胡璉將軍對金門的貢獻,經莒光湖直到園區內之伯玉亭,再次闡揚胡璉將軍的豐功偉績,以崇敬的心膜拜感恩。接著巡覽刻有從宋代以來中舉進榜的先賢和民國後獲得博士學位金門子弟的進士牆與博士壁,以激勵後進奮發向上之心,為地靈人傑的金門再增歷史光輝。接著造訪藝術家張國榮先生的人文歷史軌跡系列作品,顯現金門人思想情感意象,體驗浯島古往今來先賢蓽路藍縷及先民開疆闢土的偉業事功,啟發現代金門人應效法前人的打拚精神,具有公園的特色及環境美學教育的功能。對戶外生態環境教育空間之營造,將現有景觀整體配置整合,與水試所海洋生物及鱟生態館動線相連結,加強海洋生態教育。融入公園內的空間塑造,串連青少年體健空間定位、人行步道系統整合、景觀土丘及親水空間,利用地形變化創造舒適的遊賞空間,欣賞石雕公園環境之美。再從浯江溪口河畔,沿途欣賞紅樹林海茄苳之生態演變,體驗其優化環境生態之功能,啟發環境保育知能。若將路線視野擴及延伸至夏墅、建功嶼、延平郡王祠、賢厝、路亭、金山池、香蓮廟、天后宮……等,將是一場豐碩的知性之旅。 從歷史文化、人文、戰役史蹟與自然生態島嶼出發,更能展現金門早期人文的歷史風華,石雕公園除提供民眾更多休閒空間與綠地外,亦能提供全縣各機關學校推動戶外教學活動及學習的美好空間,傳授金門之人文史蹟,更希望金門縣政府及金城鎮公所能再加強周邊環境之規劃和美化,繼續充實周邊人文史蹟內容解說設施,融入各項文化教育活動,讓石雕公園成為繼太武山之後最具特色之人文景觀,必成為金門的觀光亮點。
-
清明
春雨霏霏,一連幾天的霧鎖,讓今年的清明冷清了不少,連排薄餅皮的人龍都短了不少,當然,更多的應該是機場等候赴台或返鄉的人潮吧!天公不作美,徒呼奈何。 同儕在群組說,「這是離島人的宿命!」我倒以為,也不用過於悲觀,如果和早年比,今時今日的狀況好得可不止一星半點,關鍵還是得看怎麼比、跟誰比。固然島鄉的交通便捷不如台灣,但和同是離島的澎湖、馬祖比,似乎也不算太差,當然,你依然可以說,人家有「台華輪」、「台馬輪」呢!話是不差,但若真有往返台金的固定輪渡,你覺得會有市場嗎?還是如此回援例調度民間客輪肩負起「救火隊」的責任會更妥當?道理很好理解。 「別人有,我們沒有,就是被看衰小啦!」每回話題進行到這裡,就是該下線的時候了。怎麼讓島鄉更好,固然有種種的選擇,但選擇一個「爽就好」,實在無助於釐清問題,相信未來肯定會有更有能力的人來梳理和解決這個問題,或至少是提出短中長期的改善方案吧!就好像是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刻正審查國民黨立委傅■萁所提的《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草案,縱然眾所周知的成功機會渺茫,但至少不失為一個釜底抽薪、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就算未來經由政治角力七折八扣,對花東的未來也終是好的。 或許,我們也勿庸去操這個「杞人之憂」,回不了鄉掃墓就請祖先多包涵,或請在鄉親朋代勞也行,「慎終追遠」終歸重的是心意,而今「遠程孝子」都不稀奇了,他鄉苗裔眾公媽們應該不會太過計較才是。的確,「清明」只是一個不忘本的標記,真想忘本誰也攔不了你。這不,荒郊野嶺多的是無人祭奠的墳頭,他們又該跟誰去計較?前些時日,在報上還看到本縣文化局正在執行「古墓普查計畫」,既可告慰先靈,又能完善文資,堪為壯舉,如還能因此爬梳出古墓背後的家族身世、典章故事,就更圓滿了。 當然,好事、壞事都是人幹出來的。古代,幾世的孝子賢孫,攤上一個不肖兒郎,就足以毀家滅族,現代人固不興株連,但要誤導視聽卻在彈指之間;當下的資訊流看似便捷,實則迅猛,復以真假難辨,要驗明自己祖上為何,遠不如彼時一冊家譜那麼的輕便;或者,現在還有誰還看過自個的族氏家譜?又你尋到的家譜離真相有多遠呢?相信自然是有人正在從事這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也或許欠缺的只是某一能人的「呼群保義」而已。 猶記十數年前在新加坡那位持著泛黃書信追問家族身世的老者,那款迫切的眼神令人不捨、令人動容;當然,工作上也曾遇到過一紙信箋自述先祖在金為地主,請協助查找遺產,「方便的話」請將其折成外幣匯入其所附帳號的荒唐事。「一樣米飼百樣人」,都是島鄉族裔,都想認祖歸宗,卻有著雲泥之別的心境與目的。 清明,一樣的霧、一樣雨,幾米之外便不見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點一盞心燈,願天上的親人一切安好。在網上看到這麼一段話,「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這是你至愛孩兒含著淚摺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恰符我此刻的心情境。
-
師生心目中的黃書文老師
令人懷念的黃書文老師,走了一個多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溫文儒雅,他的寬容大度,仍深植他的親友和門生故舊的腦海裡,我刻意檢索手機存檔,一遍遍重讀,覺得應該寫些紀念他的文字,永懷這位鄭藩海老師心目中的「今之儒者」。 一向被藩海師視為「良師畏友」的書文師,在藩海師的〈今之儒者:懷念黃書文老師〉大作中所展現的情懷,看似平淡無奇的書寫,卻隱藏兩人超過半世紀情誼,兩人相知相惜,情逾兄弟,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相互砥礪、相濡以沫,革命情感,令人動容。 大作中,他捕捉幾則小故事: 他說:「我和書文師大國文系所同學,溫良恭儉讓就是他的招牌,國文系所臥虎藏龍,老少咸集,每年都要改選班代,他卻是萬年班代,可以想見他的為人與學養。」 他又說:「黃老師唐詩宋詞造詣非常高,已故詩學(大師)汪中教授特別器重他,我每次上汪老師的《詩學專題研究》,老師常叫我邀書文兄去他家晚餐,師母是名門之後,廚藝精湛,我一面享受美食,一面欣賞汪師與書文兄淺酌低唱。」 他回憶說:「返金中服務期滿.康世統教授轉達師長希望書文兄回母校進修攻讀博士.他笑著婉拒。」 藩海師感慨說:「私下他紅著眼眶跟我說:父母那麼老了,下面還有一堆年幼的弟妹。我怎麼走得開?」 曾與書文師共事多年的洪春柳老師說:「在金中和黃老師同事多年,深知黃老師惜墨如金,不輕易為文 。」 筆名「李肥」的李錫忠同學說:「得知老師過世,心裡非常難過,遙想高中年代,在沒有補習的環境下,如果課業上遇到難題,只能找同學討論,不然就是硬著頭皮,向老師求救,而黃老師就是我當年的救援投手。 出來教書後,不是經常見面,但只要有機會,到金中找教書的同學,通常都會到教師宿舍拜訪黃老師,請益問題,這個階段的黃老師,說是老師,倒比較像朋友。」 最後,李肥感慨說:「到台中謀生後,二十多年就再也沒見過面,也沒有訊息來往,昨日突然同學傳來他過世的訊息,令我相當驚訝和不捨,感謝老師當年的傳道,授業,解惑,您的風範,永遠留存在學生的心目中。」 從高職退休的翁維璐同學說:「感謝錫忠道出我們的心聲,書文老師滿腹詩書、才華出眾,有道是胸懷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他是學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啊!」 同學暱稱「肥福」的林賜福則說:「大家對老師一定有深深懷念,生活中,有苦有甜,有笑有淚,有得有失,一切都是過往雲煙,悲歡離合總無情。」 我個人是書文師師大畢業返金教到的第一批學生,在我的記憶中,他的文學底蘊和古典詩詞功力,真的深藏不露。 我記得他剛回金中任教的前幾年,學校的演說、總統文告宣讀、祭文的撰寫和指導,都有他的身影。而且他常利用下課時間,在訓導處辦公室,師生隔著辦公桌,站著互動學習及交換意見,黃師每每細心調教,不以為苦。 當年他特別准許我隨時可到其寢室借書閱讀,有一次,我還親眼看見他正在撰寫祭文,紀念因公殉職的三位金中好老師。 儒師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敬愛的書文師,如您地下有知,知道有這麼多人在懷念您、在紀念您、在感謝您,我想您一定會感到很欣慰的……。
-
長崎原爆
本欄329一文,陳益源院長提出金門傳唱的「原子彈歌」,本人孤陋寡聞,聞所未聞。其中有提到徐聲良先生也能哼兩句,徐先生與我同住北門,我從小就認識他,前些年也同他唱南管一段時間,可惜今年清明節前三天他剛過世,我從未聽過他唱「原子彈歌」,此歌今後就更成為絕響了! 2010年我去日本,我五表哥陳東華帶我到「長崎原爆點」,並參觀了資料館,同那顆MK-3原子彈「胖子」模型合影。廣島原爆後,日本拒不投降,寧願以一億玉碎,三天後老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才徹底結束無賴的二戰。本來首要目標是有陸軍校的小倉市,因天氣改投第二目標重工市長崎。從9000米高空投下「胖子」,這是1945/8/9日本時間11:02,紀念館中懸一災區留下的時鐘,永遠停留在這一刻。 原子彈在長崎市郊,浦上地區的一個網球場上空503米爆炸。原爆點距長崎市中心有3000米之遠,又有金毘羅山等之庇護,市區損傷降低很多,當時長崎人口約24萬,原爆點碑刻死傷奉安數152276人。表姊陳蘇英當時讀初中,暑假全班女生課外勞動,在長崎市三菱船場附近一間小學操場,裝配飛機小零件,聽到空襲警報趕快躲進教室,蹲在課桌下,一霎時強光閃電,爆炸巨響震碎玻璃,表姊平安沒事。 我二姨許秀明全家九口,移居鄉下借員工家躲警報,只有姊丈陳金鐘留守長崎市內店家,這一天讀小學的三表哥陳東海想念父親,要搭公車進城,車剛開走,所以他改坐火車,剛一進火車站,瞬間天動地搖、閃光霹靂,他左臉、左手左腿、左邊側身六處被輻射熱灼傷。躲入防空洞時,一個歐力尚叫他趕快尿尿塗傷口消炎,後來他父親找到他,帶他到救護站,一位台灣的醫學生,幫他擦火傷藥膏多次,治癒後他非常感念,去台北找過他。東海表哥後來遷居大阪,經營大通商事株式會社,王永慶到日本買塑膠粒,都是由他接待的。在大阪表哥領到「被爆者健康手帳」,每年免費健康檢查,終身享有免費醫療,現在九十多歲了,身體很健康。 在長崎原爆受害的金門人,還有44個清代的墓葬。長崎福濟寺是閩南人的墓園,位在原爆點的背山,大火延燒,燒毀了所有墓葬,只剩墓碑留漢字,後來將所有墓碑排排豎立在墓園「照俱會」。戰火連古人都不得安生,我拜見了客死長崎的大清鄉親:「太學生傅欲其」、「珠浦傅公」、「安岐蔡公」、「金浯李維俊」、「烈嶼青岐洪公」、「汶水黃公」、「陽宅陳公」等。當時僑居長崎的金門三大家族:新頭陳家、山后梁家、英坑黃家,但不知原爆的傷亡如何? 新頭陳國樑清咸同間,發跡於長崎,成立「泰益號」商行,經營魚翅、鮑魚等魚貨行銷世界各地。晚年退休返金,其子陳世望繼續經營得益加繁盛,贊助國父孫中山的革命建國。第三代我姨父陳金鐘接棒,已經是1940太平洋戰後,終止了商運,在敵國生存不易,電訊局常到家藉修電話之名,偷裝竊聽器,姨父還常被叫去派出所,失蹤幾天才放回。像山后梁雲卿的阿公梁維芳,1924年18歲從長崎去天津南開中學讀初中,後來回金門居住,也不時要被國軍情報單位叫去問話,原來周恩來是南開學校畢業,也回校任教,並組學生會的共產組織,這梁兄也夠倒楣,只能在山后種田,隨時候傳。金門人漂泊的宿命,生存在敵國、生存在祖國,都不得安生。生存在祖家金門,更是大不易,清明迷霧,大家擠爆了機場,更遑論曾經的戰火焦土、逃難歲月。 金鐘姨丈1929回金門,娶我二姨許秀明續絃,從廈門辦證出國,坐船到基隆再到長崎。經過原爆,所幸在市區木造二層住家、磚造倉庫無傷,保存大批通商貿易帳冊,捐給當地博物館。形成「泰益學」的原始資料,提供中日台學者研究,已經有七、八人獲得博士學位。中央研究院朱德蘭博士大作「長崎華商:泰昌號、泰益號貿易史1862-1940」,金門文化局不幫忙出版,2016由廈門出版社出版。長崎泰益號舊址改建成商務飯店大樓「泰益興產株式會社」,由讀牙醫的東華表哥經營。
-
胡璉傳奇
胡璉將軍與二伯母的記憶是連結在一塊的,二伯母總是「司令官」、「司令官」地說,還提到司令官開吉普車經過,看見老弱婦孺行走炎熱路下,還會停下來載一程。當時年幼,不知道「司令官」是哪三個字,聽著聽著,常常以為是某一種魚乾。想說這位大官,別的名字不取,偏偏用魚乾命名,而且二伯母敘述的口吻了得,宛如說書人,讓聽者都以為,她跟司令官很熟悉。 長大後,我才開始懷疑,伯母未必見過司令官,而且金門歷任司令官不少,既是胡璉將軍也是其他指揮官。 胡璉將軍被稱為金門現代恩主公,我多次演講金門主題,因應學生喜好互動特性,會故意列上選擇題,請問以下哪一位被稱為金門現代恩主公,一馬英九、二蔡英文、三陳水扁、四胡璉……學生很少猜對,我遂得意地解釋,早期胡璉鼓勵民間種植高粱,一斤高粱換一斤稻米,老百姓儘管算數普通,也知道是划算的行當,再加上軍中釀酒好手集結,終於開啟金酒傳奇。 但這樣的傳奇正在式微。也是演講場合,我在台文所提到台灣廣設台文系、可知道台文所跟阿扁當總統推動的本土化息息相關?沒料到在台灣文學的基地,竟少有學生知道台文所何以興盛,他們成長時,台灣已是本土化如火如荼,理所當然的背後,便極少人探究淵源,而在金酒成為世界知名酒品以後,也極少人探索何以離島金門,竟能釀造世界好酒。 三月中旬,應胡璉基金會邀請參加顧問會議,不免心生感慨。再是演講場合,我提到阿扁靠著兩顆詭彈,又當了四年總統,如果以落彈重量計算,金門人可以世襲總統,用來償還戰爭苦難,這當然是戲言,聞者也都哈哈大笑,我隨即補充,做人啊,切莫過河拆橋,戰爭年頭鼓吹金馬前線同胞,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和平年頭卻急於切割,「金門人哪,隸屬福建,說到底還是外省人,甚麼時候陣前倒戈也沒有人知道……」。 甚至到了八二三紀念日,民進黨政府高官尚且有人說,那是國民黨與共產黨打架,干台灣人甚麼事呢? 面對不公平待遇,我們很容易滿肚子委屈,一旦佔上有利位置,卻常常給人委屈,比如當下對待胡璉將軍,就少了該有的慶典與紀念。刮別人的鬍子果真非常容易。 胡璉基金會座談會上,廣告人洪啟瑞以宏觀視角看待金門,並以新加坡為例,盼能見賢思齊,洪啟瑞在台北聚會場見過許多次,高大英挺,肚子很有東西,卻到了三月才知道「你是我高中同學;不,我是你高中老師」「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等等知名的廣告用語,便出自他手中,洪啟瑞把這一切成就,歸因於當年碰到好老師--陳龍安教授,也是胡璉基金會董事長,當初課堂上提出的創意、創新理念,影響甚多。事業做得好,做人未必好,洪啟瑞兩者兼顧了。 回到金門酒興特好,晚上李福井設宴,巧遇教育處長孫麗琪,我兩個桌次輪流走動,走回金瑞飯店時,酒的後勁慢慢發作了。不知道把下午座談會的紀錄遺失何處,但還好,酒醒以後我還能想起座談會內容,以及必須再度書寫、以喚醒更多人記憶的、敬念的「胡璉傳奇」。
-
亦獅亦友 楊天澤與風獅爺的原鄉情濃
金門是風的島嶼,自古以來就流傳著許多風與人與島鄉的傳說。而獅子與風在這座島嶼上巧遇,成為邊境島鄉的一個傳奇。 島上並沒有獅子,數百年來島民奉祂為鎮風制煞的守護神,大小村落間都可見到風獅爺的身影,儼然已經成為金門島住民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島上宗教信仰與文化藝術最獨特的一道風景。 已從教育界退休的楊天澤老師,三年來背著畫架不曾間斷的踏查尋訪,無論寒暑晴雨,上山下海走遍金門城鎮鄉村、大街小巷、田壟池邊乃至濱海邊防,只為尋找落腳在各個角落的風獅爺。他決心要把守護金門島上的每一尊風獅爺都據實描繪下來,匯集成冊,不僅記錄保存,也期盼流傳遠播。 一個宏大的心願和神聖的使命感,驅使他不停地追尋、不斷的畫,運用他嫻熟的畫筆,以水彩畫作呈現出每一尊風獅爺神威勇猛的風采,藉以表達對風獅爺們不畏風雨、不分晝夜守護這塊土地的恩澤與敬意。 挺立在村莊大門口的人面獅身風獅爺,通常身形較為高大,手持令旗或繡球,臉部表情各有不同,背上的紅色披風迎風飄揚,更顯出一夫當關萬軍莫敵的強大氣勢,令人望之不由敬畏三分。另有佇立田埂或隱身在街弄巷口,鑲嵌在石壁紅磚牆上,以及據守在屋頂樑脊上,或站立或蹲踞各種形式的風獅爺,體形相對較小;大部份風獅爺塑像雕工自然原始拙樸,顯示出不尚華麗的浯島民風與獅爺神靈親民隨和的寫照。 天澤兄以恭敬和虔誠的心,為風獅爺作畫,事先會在每一尊風獅爺面前雙手合十頂禮,默祈風獅爺首肯,讓畫作順利完成,誠摯簡短的心靈對話,每每都充分感受到風獅爺的威武神力和護土護民的慈悲心。 金門風獅爺長年庇佑海島子民,後來隨著金門人落番潮下南洋諸國,也有北漂到琉球(沖繩)的蹤影;天澤兄跟著追蹤到這些漂泊在海外的風獅爺們,費盡心力找尋,逐一為祂們速描彩繪,並集結整編,終於出版了這本當前海內外唯一以風獅爺為主題的精采畫冊,並配以英文說明註解,是少見的國際化作品。 《風姿神勇》是天澤兄不同以往畫風的新創舉,以神格獨特的風獅爺為主角,不僅顯示出海鄉金門的文化藝術特色,更具有突破時空、地域的故事關聯性,同時也宣揚了金門人與逆境抗衡、積極進取、樂觀奮鬥的無畏精神。 畫展將於四月十三日起至二十四日在金門縣文化局第二展覽廳開幕展出,屆時歡迎海內外獅迷獅友前往觀賞,讓鄉親們更親近獅爺,更瞭解獅爺這位可敬又可愛的金門守護神。(稿費捐金門家扶中心)
-
「一條河的旅程」散文集 自序
光陰荏苒,轉眼間一年新春又過,回想自2008年開始寫「浯江夜話」專欄,至今已超過十五個年頭。而「一條河的旅程」的結集是我再一次寫作的留痕。這期間,共完成「溫柔時光」、「海水藍藍」、「那一片松林」、「王爺廟旁的糊紙店」及「一條河的旅程」等五冊散文集。 其實,當初報社是找四弟明標參與專欄寫作的,但當時明標忙於教學,轉而徵詢我的意願,我一口就答應了,我想藉此磨練自己的寫作技能。那時熟識的朋友開玩笑說,又不住金門,何以寫金門事?依我的理解,這專欄不是報紙的社論,社論就需針砭時事,提出當地應興應革的見解。對此專欄,我較傾向當時中國時報的「三少四壯集」的做法,話題可以廣泛寬鬆,可嚴肅的、可輕鬆的、可詼諧的、可旅遊的、可增廣見聞的……,或是野人獻曝的。因此,話題不必囿於家鄉種種。 記得有一回,也是一本書的結集出書,一位編輯曾這樣對我說:「你這樣的年紀,許多人都無所事事,但你卻活力充沛?是何原因?」這一問,讓我頗感驚訝,我從來也沒認為自己有特別過人之處,與他人有所不同的。仔細想了想,若有的話,大概是我多方面的藝文嗜好及興趣。我經常無感於「老之將至」,有時還感嘆興趣太多,再多給我一輩子也玩不完。這本書結集後,就計劃多花些時間在已荒廢時日的繪畫上、此次返台還帶著單眼相機回來,想多拍攝一些景物及在攝影技能上能有精進、又發現寫新詩也蠻有趣的,也想嘗試著玩玩。說了這麼多,並不表示我對這些領域有多擅長或專精,也不是我的人格特質多正向多積極樂觀。其實,只是想透過這些嗜好來獲得喜樂趣味罷了! 「一條河的旅程」大部分的文章是我專欄內的作品,全書共四十四篇文章,約五萬一千餘字,內附彩色照片46張。其中,有一部分我對故鄉的描述;另一部分,則是我旅居海外的生活點滴及不一樣的文化背景下的觀察。「唐詩實境」、「張潮的品味」、「杜甫愛吃魚」是我試著從已知的資料探尋古人的生活及品味,其中充滿探索的興味。剛剛過去的疫情,仍然餘波蕩漾,部分文章分享這份心情,想出外旅行的願望也受到限制。收入了幾篇舊作,「東南亞紀行」、「遇見夏威夷及金門觀光」及「讓想像長著翅膀--介紹一本童書『巴魯巴』」。那時,正值台灣剛開放觀光,前兩篇是我初次出國的遊記,讀來依然逸趣橫生可讀性仍高值得收藏;除了對自己具有意義,同時,可做為這些國度,這些年來實際變化的比較。另一篇有關一本兒童藝術書籍的介紹,再次讀了還是覺得這是一本對兒童藝術啟發歷久彌新的好書。遙想當年的初衷,本想在兒童文學、兒童繪畫方面盡點心力,卻流於空想,說來頗感汗顏。與以往的散文集一樣,仍舊有幾篇「拾穗集」,這是我對事物有所感觸拍下的照片,再附上約四、五百字的說明文字。 書名「一條河的旅程」,對我具有深意。生命中不期而遇的兩條河,深深地形塑我的生活軌跡,影響我的想法、態度。這可以是故鄉的浯江溪,自童年涉水溪中捕捉躲藏水草內的江魚仔,到少年時沿著溪邊慢跑,觀賞晚霞繽紛的落日,這溪流深深烙印在我的年少時光。也可以是加拿大的菲沙河(Fraser River),河流流經住家附近,有時沿著河邊散步或騎單車,看著寬闊的河面,上下起伏奔流的河水,一切煩憂隨風而逝,那一望無際的出海口,讓人充滿想像;水面上經常可見漁船、渡輪、運砂駁船。
-
寫信給外婆
阿嬤!今天是清明節,是民俗慎終追遠的大日子,我心中隱藏著幾十年的情愫,一直想跟您說而沒有機會說的,趁著今天這樣的日子機會難得,我這個戇外孫正可以表白一番。古人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因此,今天是人子斷魂日。 回想五十二年前這一個時節,母親臥病在床,距離大去之期已為時不遠了。您在母親的臥房之中,聽她呼爹喊娘,看她捶床痛哭,一直阻止她辭土,作為母親的母親,想必痛入心肝。因為母親的命運,都是您一手主導而造成的,她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就要從當年您一個決定說起。 小時常聽母親說,她八歲之時來到古寧頭的李家。她是阿嬤您的長女,為甚麼您會忍心把她送人收養呢!我當時年幼無知,著實也不懂,只是常聽母親說,她荳蔻年華時常過鼓浪嶼去找姨婆。鄰居常跟我說,母親長得很漂亮,每次穿著洋裝從鼓浪嶼回來,羨煞了許多村人。 我長大之後探知,原來母親的命運跟姨婆綁在一塊,而姨婆就是您的親妹妹啊!阿嬤!您的妹子嫁給我的從祖父文堅公,丈夫二十六歲就過身了。姨婆年紀輕輕的就要守寡,她長得如花似玉,又沒有生一子半女,她怎麼能守呢?她憑甚麼守呢? 我揣想姨婆想要改嫁,而祖母陳霞一定不依,不肯放人。阿嬤您為了妹妹的終身幸福,接受了我祖母的條件,以母親出嗣文堅公,而換得姨婆的自由之身。母親一到李家,祖母信守承諾,從民國十九年析產的古書契之中,就寫著苗媳吳氏可知。母親分得了一份產業。 自此,姨婆擺脫了婚姻的束縛,振翅高飛了;而母親卻從此跳進入了古寧頭砲坑蚵子窟的苦海。姨婆于飛另棲別枝,到底嫁給誰呢?我少小時渾然不知,只記得每當夏夜仰躺在天井的竹蓆上,母親就會談起住在鼓浪嶼的姨婆,談起她年輕時去找姨婆的故事。 這時兩岸割裂鬥爭如火如荼,方興未艾,單打雙不打還在持續,鼓浪嶼這個萬國地,只是一個地理名詞。然而自從兩岸開放交流之後,我興起到鼓浪嶼去找姨婆,因為她跟我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主要是影響了母親的一生。 可是我的姨婆、母親的阿姨,到底是改嫁給誰了呢?它藏在我的心中幾十年,經過時間的發酵,時代的改變,問題的追蹤,終於打聽出了眉目:姨婆嫁給了後沙的許鐵。許鐵是一個旅菲的富僑,擁有十八間房產,住在鼓浪嶼的紅樓,娶了四房妻子都早逝,被認為是剋妻。 兩岸有了和平往來之後,我幾登鼓浪嶼去追尋母親年輕時的蹤跡,想找許鐵的故居、姨婆的後人。但都不得要領。有一次我訪談許允選的侄女許金盾女士。許允選跟許鐵是好友,因此許金盾小時住過鼓浪嶼許鐵家,見過客居的我母親。她剛從鼓浪嶼訪舊歸來,說許鐵故居在泉州路,我馬上去找沒找到;我隨後又拜訪嫁到鼓浪嶼的薛素慶女士,她說許鐵故居在旗杆頂,她以年高無法領路。而我私訪那是一個軍事重地,俯瞰整個廈門港,風景絕美。 但是我終於找到了姨婆的孫子許慶松,他此前每年清明節都會從廈門返後沙祭祖。他告訴我姨婆的閨名是翁彩雪,還送給我一張照片。至此,我才認識她的廬山真面目。阿嬤!您是頂堡翁朝的女兒,在已知的三姊妹都是貌美如花。您還有一位妹妹閨名翁們,嫁到古寧頭北山,是聞人李增宗的母親。我見了姨婆孫子之後才知道。原來我還有一個姨婆住在北山。 母親,昔果山人氏,民國十三年生,人世逆旅四十九載。今年剛好冥誕滿百齡。母親一生艱苦備嘗,完全是因第一步的關係;追源溯本,這第一步又是阿嬤您的關係。而今天又適逢清明節的人子斷魂時,就以此文作為紙上祭奠與追思,並向我那位慈祥、和譪的外婆傾訴。傾訴那人間未了因。
-
當思念化為重逢
每次返回故鄉金門,最大快我心的,就是重溫往日的美好回憶。去年夏天返鄉最大的驚喜或高點,就是邂逅我快五十年未謀面的一位同學。 我們是金門高中同屆的同學,未同過班,經由金門高中高一同班同學吳成典介紹認識的。一九七五年我們同時考取文化學院,雖未同系,卻住學校同一棟宿舍,初由金門抵台北念書,出門在外,人生地不熟,我們彼此互相照顧取暖,友誼更加緊密昇華,自不在話下。 大一才過完一學期,這位同學就休了學。從那時起,失去他的音訊。直到去年夏天一個晚宴上,因緣聚會下,我們才再重相逢。第一眼,我有些不敢置信,這位我日夜思念近五十年的好友,竟出現在我眼前。那「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驚喜,彷若從一場夢醒來。 近五十年後再見到這位同學的那一刻,我如觸電般震撼與感動。當思念化為相逢那刻,我許久未能回過神來。感慨命運捉弄人,嗟嘆連連之餘,這位同學趕忙安慰我,「這就是人生!」,好有智慧又豁然開朗的一句話! 歲月真是無情,但我們卻是有義的。怪只怪,當年我們各奔前程,沒有手機或台金間的電話。我們只好交由上蒼安排見面的機緣了,這機緣,竟等了近五十年才安排到。 酒席間,我們促膝把往事長談,將所有的美食佳餚,盡化成那夜最哀怨最深長的往事追想曲。 這位好友同學,是洪崇禧老師,見面後隔日,他花了一上午為十幾位同行好友,導覽他故鄉小金最經典的幾個景點,包括近年才開放觀光的沙溪堡,山光水色,海風習習,真是幽美得沒話說。 一路上,他解釋道,當年奉祖母之命返金考取特師科,當上小學教師,一拾教鞭就是近四十年才退休。洪老師的孝心孝行,令我感動。放棄大學深造返鄉服務,他的認命和決心,更令我不捨與佩服。 看他如數家珍地介紹小金門的一景一物,那麼真情,那麼熟稔,那麼疼惜,在在讓我長年遠離金門家鄉的遊子,流下感動的淚水。故鄉啊,對洪老師,是做出無怨無悔第一手的貢獻,對我呢?卻只是一個又一個深沉厚重的思念,一聲又一聲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嘆息。 洪老師對人生的熱情,對故鄉金門的熱愛,讓我汗顏羞愧,我發現自己是故鄉發展與建設的一位「逃兵」。依我看,只有像洪老師一生大半時光都守護著金門,為故鄉打拚,對故鄉做出最有感的付出,才稱得上是最可敬最道地的金門人。 幾十年未見面的故鄉同學,很可能當年離校後,一輩子再也見不到面了,那也是意料中萬不得已的事。但也許不知何時何景來個不期而遇,那絕對是人生最大的驚喜,都會挑起我敏銳善感的心靈神經,久久不能自已。 離鄉的日子裡,我緊緊擁抱對故鄉金門點滴的思念情懷,邊思念邊感恩,一片栽培我近二十年的土地,一座長滿茂盛親情和燦爛友誼的島嶼。
-
我看《奧本海默》
就在不久前結束的9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奧本海默》以輾壓之勢,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等在內的七個獎項,作為今年全球最令人矚目的電影,導演諾蘭又一次刷新了大家對電影藝術的認知。在這部電影中,無論是涉及到的知識點、台詞的深度、還是演員的表演,以及場景的調度,都有太多令人讚嘆的地方,但是其非線性的敘事結構,足以勸退很多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觀眾。做為一個電影業餘愛好者及諾蘭的忠實粉絲,筆者試著以有限的能力打亂電影的敘事結構,把整個故事背景疏理明白,讓有興趣觀看此部電影的讀者更好的理解劇情。 193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了核分裂現象,並將其運用到研發巨型炸彈上,為了阻止納粹德國毀滅世界。1942年美國正式啟動曼哈頓計畫,集結了上千位科學家,舉全國之力研製原子彈,作為軍方總負責人的格夫斯洛將軍,力排眾議選定了科學家奧本海默做為技術層面項目的管理人,並在偏遠的沙漠中,建立全封閉軍事管理的的秘密研究小鎮。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但此時,納粹德國已在兩個月前投降,而另一邊的太平洋戰爭依舊戰火紛飛,於是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第一顆用來震懾日本,第二顆用來震懾世界,宣告美國有持續生產核武器的能力。原子彈的恐怖威力,促使了日本無條件投降,加快了二戰結束的進程。 二戰之後,奧本海默被推為原子彈之父,但兩顆原子彈造成超過20萬人死亡,許多死者都是未參戰的婦女兒童,這讓奧本海默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於是他開始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企圖阻止氫彈研發,這引起了當時部分人的不滿(尤其是軍方),於是人性開始作惡,輿論開始反噬,奧本海默被拉下神壇。1953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對奧本海默展開安全聽證會,質疑他過往的政治立場,懷疑他是蘇聯間諜。雖然最終他解除了叛國罪的嫌疑,但依舊被吊銷了安全特許權,這也意味著他不能再接觸軍事機密,並且與原子彈、氫彈的研發徹底告別。 簡單的敘述故事背景後,接著談談影片的敘事結構。導演諾蘭借用畫面色彩的不同,來敘述兩條故事主線,一是彩色的畫面代表奧本海默的主觀視角,二是黑白畫面代表奧本海默以外角色的客觀視角。影片開始之後,大家往往會忽略一個小細節,在奧本海默接受審訊的畫面,螢幕左側有一個英文小標題1.FISSION,FISSION是裂變的意思,而原子彈爆炸的能量是來自原子核內部的裂變,在這裡指的是原子彈。轉場下一場戲畫面變成為黑白,史特勞斯出現時,銀幕右側下方同樣出現了一個小標題2.FUSION,FUSION是融合的意思,在這裡指的是核融合,2個原子或多個原子融合到一起,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陽和其他恆星就是靠這種方式獲得的能量,而人類使用核融合的最初成果,就是氫彈,看到這裡大家應該不難理解解諾蘭的用意了。 因為是傳記電影,影片主要還原的還是奧本海默這位原子彈之父在原子彈研發前後的心理變化,電影開始以古希臘神話故事作為引子,「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裡偷取了火種,並將其交給了人類,為此他被鎖在一塊岩石上,受到永恆的折磨」。很明顯,奧本海默就像是為人類謀福的普羅米修斯,在造出原子彈之後,內心卻承受無比的煎熬。電影最後,奧本海默對愛因斯坦說「我相信我們做到了!」那一刻他的內心承受著比核爆更大的災難,他眼中含著淚,引用了印度教聖典《薄伽梵歌》「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雖然揭開人類歷史的那一頁是必然,但當它全部壓在一個人心裡時,那將會是毀天滅地的悲痛。科學或許是純粹的,但政治和人性絕對不是,奧本海默只是計算出了核分裂可能會發生的連鎖反應,卻沒想到連鎖反應並不是在原子核裡,而是在人類心理。
-
軍人之無恥是謂國恥
眼前的台灣政壇「政治謊言」與「政治鬼話」成風,上自政府高層與國會議員,下至地方官員與民代,謊言成性或鬼話連篇者不乏其人,蔚為奇觀;國軍不遑多讓,創造了別樹一格的綠色奇蹟。 前立委蔡正元日前在臉書貼出照片指出,關渡指揮部將國軍帽子上國旗的顏色改為綠色, 變成「黑天白日滿地綠」,引發負評與熱議。針對此事,關渡指揮部的上級單位、陸軍第六軍團指揮部鄭重澄清,這頂休閒帽係關指部於三年前製作,當年採低視度的概念設計,並無政治考量;同時強調,國軍恪遵憲法,堅守行政中立、軍隊國家化立場無庸置疑,籲請外界勿以政治眼光詮釋、扭曲部隊正常運作,以維護國軍整體士氣。 民進黨執政後,政府五院及部會首長之任用,才德其次,首重顏色;各機關官方網站綠油油一片,只要和綠色沾上邊都有機會吃香喝辣。現任或曾有情色事件前科者照樣位居要津;監察院似乎已成對綠色官員行使彈劾權的禁區,對疑似曾接受「性招待」的官員的彈劾案投下反對票,這些監委說「已超過了懲戒權行使期間為10年的規定。」為自己人強詞奪理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綠色奇蹟」滲透力強,早已無所不在。國軍也受到感染,不少職業軍人有樣學樣;例如,疑似親綠的某退役少將,常在一些綠色媒體,三不五時批判藍營或消遣國軍,時有悖離軍人專業的言詞,甚至放話要與解放軍單挑,不一而足,有譁眾取寵之嫌;前不久,亦有現役將領酒後當街與女子擁吻,被媒體揭露,社會觀感不佳。 關渡指揮部的「國旗變色事件」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只是澄清編派的理由讓人啼笑皆非,試問,三年前正是蔡英文的總統第二任期,「綠色」顯示的政治意涵,一位將級指揮官豈能不知?尤其是用在國旗的底色,說「並無政治考量」,反而有「此地無銀三百兩」之譏,豈可以「採低視度的概念設計」來呼攏社會大眾?未知三年前的這位指揮官現在高就何處?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理應由他出面為自己發聲,說明當初決定如此製作過程的原委。 國軍的「軍隊國家化」和「軍人武德」,不能隨政黨輪替而改變。軍人必須認清:國軍以遵奉《中華民國憲法》為神聖使命;《國旗法》明文規定國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將之變色為「黑天白日滿地綠」,自是違反國軍應恪遵《憲法》的職責,即使是頂休閒帽,抑或是用於其他非正式場合,也不容任意變更,關指部這種亂了套的作為,恐有違法違憲之虞,理應認錯道歉並究責,焉能飾詞狡辯?並「籲請外界勿以政治眼光詮釋」,如此以「採低視度的概念設計」的自欺欺人說詞,豈是軍人應有的擔當?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套用這段話下結論,可以說「軍人之無恥,是謂國恥。」
-
縱談大一統史觀
元月十六日,成立於1942年,總部座落在華盛頓,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國際傳(廣)播公司 ── 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於台灣大選後,首次破例來外島金門採訪。一扺金門機場後,即逕赴「古風小學堂」所在地:古風草堂,專訪本人。對於著名國際媒體的專訪,盱衡時勢後,特就金門之前世今生;金門在兩岸對峙中之角色;古風小學堂之宗旨等三大面向受訪。 其中,有關兩岸錯綜複雜,華夏歷史上,所謂分久必合,外人難以理解之現象,特就我華夏所獨具之「大一統史觀」切入。強調此種大異於西方,如羅馬帝國一崩即逝,乃至今日歐盟也無法一統的史觀強調:統一是中國歷史的必然;但如何基於「自由」、「平等」、「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在確保台海和平下,對等協談,方是至道。揆諸魏晉南北朝等史頁,何妨以五十年,甚至百年來協談?而以金門獨特之人文、地理條件,正好可扮演兩岸溝通、交流之平台。諸如儘速完成本人首倡的「金廈大橋」,在一中各表下,以金門為介,彼此交流協談,開拓歷史新頁! 大一統史觀?其來有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於一。」這裡的「一」,就是「大一統」。而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周禮》,其內容和體例也透露出大一統的思想;即連鄒衍的大九州論,也包含著大一統的思想。此大一統史觀形成的原因,一般史家認為是緣於人民苦於戰爭,及以鄰為壑等災難,故而希望有一個共有的中央政府來排難解紛。 尤其是自有信史以來,緣於「文化中國」等思想,如韓愈名言:「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以「中華文化」判別夷狄與中國之準。因而從先秦以降諸代文獻,國體對外名稱,從未因朝代之變遷而間斷,早已孕育出中華文化的大一統史觀。是以,它曾縱容分裂諸國,各自偏安與發展,但到一定程度後,卻又在大統一的使命感下,整合成璀璨的中國。 但使大一統制度化之關鍵人物,便是李贄所讚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在這片遼闊疆域中,為便於有效治理,制定了「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度量衡,及典章律令等國策,並改封建為郡縣制,直屬中央,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大一統」國家於焉確立,且被歷朝沿用。隨後的西漢,既有幅員遼闊的「大一統」,復有獨尊儒術,及爾後科舉制度的推展,士人思想一統,終而使多民族的「大一統」史觀,蔚為中華文化基因。 因而,本人特向美國之音強調,基於上述史觀,尤其是秦始皇後,「百代都行秦政法」,是以,不管何人,皆無法忍受任何分裂國土等為青史所棄之作為。但統一非對岸所專有,而是源於歷史情懷,秉本文所述之普世價值來統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進而重返關中,鷹視大西北,並以遼東半島、台灣島、海南島為北、東、南(海)海艦隊基地,東出太平洋,南鎮印度洋,且鑑於國土遼闊,宜採聯邦制,再造漢、唐盛世,方是兩岸華夏兒女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