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排斥金門左知事
日本帶回兩張油印文件(約在民國十一年手寫鋼板的蠟紙油印),由金門留學集美學校中學、師範、實業部學生仝啟的〈排斥金門知事左樹燮聚歛害民摧殘教育之宣言〉,大意如下:嗟我金門,孤懸海中,地瘠民貧,何堪居苛政而丁此虎狼縣官。左樹燮盤據金門已越兩次,民國四年第一任倒行逆施,無惡不作,人所共知。民國九年回任以來未稍悔前非,更肆其蜂蠆之毒以害我民。 一、訴訟案件不問曲直,但問錢勢之強弱而定罪,有勢者則勝有錢者得生,百姓只有哭屈。 二、假興學之名,百捐繁興,皆中飽私囊,我金日益困窮,何嘗關心教育。 三、巧立名目,千方搜刮以逞私慾,假保安海口綏靖地方,造龍艚養陸軍。非但海口不安,騷亂益劇,實敲詐民脂民膏。 四、左氏收鷹犬以營私,一般劣紳搖尾乞憐其門,獻媚屈膝左右,借勢凌人挾威欺眾。 五、我金每年公款收入為何不能維持區區一縣立學校?藉口學校經費困難,從學生收取學費,實欲中飽私囊,置教育於度外,經該校學生反對,蒞署交涉此議乃罷,學界已憤恨不已。 六、我金各小學校經費困難,有倒閉之虞,全縣教職員及董事眾議,向縣府要求積年未發之省補助教育費,幾經力爭先發四百元,分為二期。自此左氏懷恨在心,亟思報復教育中人。第二天恰有自稱討賊軍者攻克縣署,左樹燮被抓,勒交警備隊軍裝,金門遂淪為該軍所有。金門秩序大亂,島民自開公民大會於縣立學校,選出賢能維持秩序,民心稍安。左氏籌贖金六百元獲釋,夜赴廈門要求臧司令派二連軍隊援金,賊已遠揚而去。(縣志‧民國大事記:民國十一年二月,自稱東路討賊軍莊雪軒、許春草率眾入據金門,知事左樹燮走廈門,向臧致平請援逐之離金,九月巢學厚接任知事。) 七、左氏公報私仇,恨學界追討教育費,以通匪之名加諸學界,派兵四出,全金學校關閉。廈大學生許丕冰之父、鴻燕東家之子及平日與左氏有隙者,皆遭逮捕。古寧學校被左氏縱兵搶劫教員數人,無論衣裝被褥一掃而空。軍兵橫行,到處騷擾搶劫,向全縣各鄉索賠或三千或五千不等。狼子野心無法無天,全民恨無誅佞之劍以梟左氏之首,以剝左氏之皮,徒切齒穿齦憤恨填胸。 這篇宣言敷陳大概而已!民初保衛金門的軍隊只有幾條槍,槍桿子只會欺侮善良的百姓,海賊一來馬上被繳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樂只君子,民之父母,知事是地方的父母官,有行政權兼審判權,掌握生殺予奪大權,理當愛民如子,為民興利,使盜賊獄訟衰止,嚴禁貪污,關心百姓疾苦,清平郅治,要為人民服務。金門孤貧之島,數百年苦於外來海盜倭寇、山賊土匪,島內如再遇到貪贓枉法的貪官酷吏,內憂外患煎熬,金門先民只有哭得呼天搶地,訐譙無力可回天。以前縣官是官派的,現在民選民主,人民才是父母,今天金門躍進富貴之島,利益要均霑。有人把父母烹了,不要去分一杯羹,父母的肉吞得下去嗎? 民國四年到十五年金門縣知事任期雜亂,上任滿過一年不多,甚至一年換了三任。左樹燮雖然如上述荼毒百姓,摧殘教育,第一任做了三年整,第二次回任做了二年半,真是苦了金門,哀鴻遍野,率獸而食人,百姓莫可奈何!湖北佬,天上的九頭鳥,可見湖北應山的左樹燮背景夠硬、夠精靈。只能由金門籍留集美學生發出宣言周知海內外日本、南洋各僑社,告告洋狀,一吐悶氣。註:民國四年金門立縣,設知事。知事1、左樹燮(四年一月任)2、呂炤熾(七年一月任)3、王振豐(七年四月任)4、錢鴻文(八年三月任)5、左樹燮(九年三月回任)6、巢學厚(十一年九月任)7、林梅貞(十二年春任)8、陳鴻光(十二年夏任)9、陳淑潛(十二年秋任)10、楊壽圖(十三年春任)。十五年夏韓福海任始稱縣長。
-
就事論事實話實說
今年三至六月有四趟大陸行,福州、泉州、安溪、廈門、雲南各走一回。停留期間,晚上閒來沒事打開電視,但見紅旗飄揚,紅色節目正旺,盡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特別節目,由於大陸經濟崛起,邁向胡錦濤說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電視上很多節目都在歌頌共產黨對新中國的偉大貢獻,「我們的旗幟」歌聲響徹雲霄,解放軍「響亮軍歌獻給黨」也不後人,再者,今年也是毛澤東百歲冥誕,有紀念他的「延安頌」和大部頭的電視劇「建黨偉業」;甚至將毛詩「詠梅」用京劇的唱腔呈現,見識到以宣傳見長的中共真有一套,展現了一黨專政的優勢。 馬總統執政三年多來,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方面的交往,趨向和解共榮的景象,惟中共在政治上仍然是軟硬兼施,經濟與文化交流暢旺,外交則硬咬「一個中國」原則,軍事更是鐵板一塊,毫無鬆動跡象。尤其在近代戰史方面,海峽兩邊出現不同立場的歷史詮釋,例如: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說的「剿匪」,把共產黨打得到處流竄,共產黨對這段歷史則稱之為「二萬五千里長征」,視作解放軍的光榮歷程。再拿抗日戰爭史來說,雙方對於「是誰領導抗戰」各說各話,出現嚴重分歧。 對日抗戰是誰領導的?經歷過這段歷史的老共產黨員大多心知肚明,但在中共單方面的教育和政治宣傳影響下,抗戰史實受到不少扭曲。其實,這段歷史真相,吾等平凡百姓憑常識應該就可以判斷,也就是說,抗戰如果是中共打的,那接受日本降書以及接收台灣者應該是共軍,斷無自己打了勝仗卻教別人去接收勝利果實的道理。 民國八十年的前後五年,在國防部服務時,每逢「七七」、「九三」這些對國軍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必然加強愛國教育和文宣作為來激勵軍心,曾向當時的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洽借該局出版的抗日戰史叢書(約卅冊左右),這套書記述著國軍八年艱苦抗日,慘烈犧牲的經過,計有會戰廿二次,大小戰役(鬥)四萬餘次,國軍官兵傷亡高達三二二萬餘人,國軍將領有二百餘位壯烈殉國,共軍陣亡將領僅兩位,這些數據信而有徵,因此,2005年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一改長久以來「抗戰是中共打的」說法,公開宣稱:抗戰的正面作戰由國民政府領導,中國共產黨參與敵後作戰的任務,這樣的說法比較接近事實,當時被視為是一種進步,無奈如今又加以顛覆。 兩岸關係正處於良性發展的歷史轉捩點上,但是在一些歷史事件卻存在著各自觀點的差異,掩蓋或扭曲模糊了事件真相,日前,郝柏村在國防大學舉辦的「抗日戰史研討會」,語重心長地呼籲大陸領導人,用理性、客觀的態度面對抗戰史實,探討對日抗戰的歷史真相,期望在他有生之年,可以和對岸相關人士共聚一堂,還原抗戰歷史原貌。 和平發展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因此,雙方政治領袖若能敞開心胸,公正、客觀、理性地面對歷史真相,或許可以找出一個合乎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相處之道。
-
遠東的南歐風情小城
在全球化、區域競爭的年代,地方政府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它一方面必須勾勒願景(vision),將現有條件轉化成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則是與民間社會及民意代表不斷進行溝通,以凝聚共識。隨著中國大陸海西經濟特區的啟動,金門擬於對方接軌的企圖心愈來愈強,但究竟在兩岸的競合賽局中如何確保不敗之地呢? 澳門,是我這次想要討論的焦點。當一般人仍把眼光聚焦於澳門的博彩事業時,澳門政府於2005年7月15日將其歷史街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正式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儘管博彩產業在澳門有很長的歷史(從1800年起即有賭場),占就業人口相當大的比例(如澳門總就業人口26萬,光是賭場內發牌的荷官就有2萬人,其他關聯性的就業人口更多),是澳門人的衣食父母。但是,博彩業帶來的影響實在太大,1999年回歸中國之前,黑幫械鬥、治安不佳的陰影記憶猶存,回歸後「罪惡之城」的名聲仍未洗去。當然,除了具體的外在指標,深層的影響是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澳門大學生畢業後於一般公司任職的起薪(約8千澳幣,約為32,000新台幣)遠不如中學畢業後到賭場工作的待遇(約1萬2千澳幣),「讀書無用論」幾乎是全城的共識,連帶影響到中小學的上課風氣。加上,賭場多為夜間輪值,許多家庭的父母無法兼顧孩子,隔代教養或鑰匙兒童經常可見;不少夫妻也因為缺乏相處而導致感情不睦,衍生社會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回歸後的澳門開始思索另類的發展模式。雖然賭場不斷擴大投資,爭取成為世界第一,但是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及澳門基金會(NGO非政府組織),展開了澳門永續發展的新思維,提出申請世界遺產的戰略。他們在向教科文組織所提送的文件中,指出了澳門歷史城區的普世價值:「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重要的見證;更是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澳門找回了歷史,嚐試洗去長期以來賭場的污名,世界文化遺產對內成為文化教育、身分認同的基礎工程,對外成為旅遊發展的永續產業。 除了殖民地建築(大三巴牌坊、仁慈堂、教堂等)的整修外,澳門人開始尋找「大歷史下的小故事」,澳門旅遊學院林發欽老師帶領培道中學生撰寫「澳門街道的故事」,澳門大學的楊開荊博士展開「澳門記憶工程」計畫,針對歷史文物、風俗習慣、文獻與口述歷史進行系統性的採擷。從生活的歷史出發,使得澳門的文化底蘊更為深厚,文化產業更為擴大,澳門人的光榮感提高。 四百餘年來,東西方碰撞、衝突歷史中的澳門,命運不能說不悲情。但昔日「華葡雜處」的不堪歷史成為今日的遺產,這座遠東小城瀰漫了葡京里斯本的異國情調,如同南歐的小鎮廣場,「天主、媽祖、觀音」並存的包容文化,美味的葡國焗烤雞與葡式蛋撻,在在吸引人們的眷戀。儘管夜間賭場仍然張牙舞爪、迷魅人心,但世界遺產可以成為澳門永續發展的新機會。 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金門願景可以有更大的格局、更長遠的選擇。
-
學位之潮
去年林正士博士與李瓊芳老師,因縣政府教育局委託撰寫了「臺商子女來金就學專案研究」,附尾特別輯錄了一部「金廈擺渡人的生命小故事」,讀之思來,頗有「未來學」之意味。 金廈,或者說金門與福建,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臍脈地域,其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神緣……,都具有千絲萬縷,密不可分的牽連。只不過六十年前那場鬩牆之爭,使得這一衣帶水的方寸之地,絕然判分成兩個世界。而今復開海通,雖猶仍兩地,然先祖的記憶與體內的孕蓄的DNA,終究還是會回到我們今後的世界來。這其中「就學」一項,似乎早已悄然啟動了。 昔時浯洲士子,為求藝業精進,學問優長,渡海覓師,執經問難,視為當然。對岸泉、漳各地著名書院,莫不留駐其跡;而閩省高士開講浯江,也是所在多有。這一脈學道,總有八、九百年之久,及屆近世,金門人赴廈就學,猶為風氣,當今在世,仍有不少畢業自廈門集美、英華等學校之先修。 而今海通已屆十載,金門人到福建負笈求學的盛況,又再重現。據林博士與李老師的統計研究,至二○一○年十一月為止,共有七十三位金門籍學生赴陸就學。這其中出現了一個「雙峰現象」,即赴陸就學者以二十歲以下最多,占31%,其次為五十一歲至六十歲,占21%,兩者比率即已超過52%,這個現象,其實多少反應了前述所言臍脈相連的地域優勢,所以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赴陸讀大學,已成為了赴臺升學外第二個選項;不過五十一歲至六十歲所占21%的比率,相當的醒目,如果再加上四十一歲到五十歲這個年齡層的18%,中壯人口赴陸就學的比率將近四成,殊堪玩味。 若再細究這近四成的中壯人口赴陸就學者,其中公教人員(含退休者),共計十八人,占整體比率近四分之一,而且這些人士幾乎都是在攻讀博士生。這些已過了黃金求學時間的中壯人士,或為了彌補少年就學的困難(當時大學聯考錄取率約莫僅有百分之十幾,研究生就更難了),或為追求更高的學術訓練,因而登堂入室,攻讀學位。這樣的現象,除了說明,這一階層年齡者好學不倦外,在相當程度上也顯示了金門在地菁英,對學位的追求之渴望。 金門古稱「海濱鄒魯」,歷代彰名留芳者,科甲最為顯貴,此一傳統迄今弗衰,浯江書院所在矗立的「進士壁」、「博士牆」,每每讓人留戀遙想,金門人至重科名,也熱衷科名,並且珍視科名,這樣的精神反映在今日海通學潮裡,也反映在十數年前國內大專院校初始在金開設在職專班的熱潮中,這一批批的碩博士的湧現,讓人憶想當年科甲聯翩的盛況,「海濱鄒魯」之名或許再由此重光。
-
都市規畫與鄉村整建
暑假放一、二天,抽空到台北做體檢,住在房價貴得離譜的老舊公寓,若是整天待在屋內,則必須全天開冷氣,出外吃頓午餐外面的溫度高達三十八度,老舊的公寓通風欠佳,採光不好,晾衣服的小陽台正對著鄰居的廚房,唉呀!高房價下所購買的房子的居住品質,除了交通便利和生活機能方便外,竟然比不上金門的住宅居住品質。而要解決這問題,必須要等待都市更新,但是整棟公寓幾十戶住戶要取得共識進行都市更新,也不知道要等多久。為了應付日益炎熱的都市氣候,台北家家戶戶更大量使用空調、加速排熱,造成都市更加炎熱化的惡性循環,所以有人說:台北的夏天,出外是進烤箱;進屋則是進冰箱,真是貼切的妙喻。 反觀金門的鄉村整建,為求美觀乾淨,一再剷除綠帶草地而鋪上水泥或石板,理由是消除雜草髒亂。其實台灣是世界上使用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最多的地方,水泥地或石板路過度不透水化,使得大地喪失了水之涵養力,使得地表逕流量暴增而易造成淹水。水泥地或石板地乾淨清爽,但吸熱快、散熱慢,會使社區越來越熱,冷氣愈裝愈多、愈開愈久。其實「好事多磨」,一件事物要有好結果,常常要付出代價。如果是草地或綠地,在整理和照顧上比較麻煩,但綠地樹木會吸熱、防風、防噪音、防塵沙,也會涵養水分、製造氧氣淨化空氣,造成良性的生態循環。而在城區由於地價愈炒愈高,寸土寸金,因此經過開發之後的土地上當然綠地愈來愈少,建築物的密度越來越高,熱效應也越來越嚴重,這也是金門的都市規畫潛藏的危機。 此外,目前金城城區車輛驟增,停車成為大問題,許多十米的大馬路因為兩邊路邊停車,幾乎成為單行道,為了解決停車方面,就把綠地鋪上水泥變成停車場。因此實有必要規畫地下或立體停車場,以減少汽車的佔地率,讓更多綠帶被保存,或鋪設透水鋪面停車場,不要再鋪成水泥地停車場,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熱溫效應。 個人以為與其不斷編列預算,鋪設水泥和石板路,不如多保留一些綠地,植樹種草或採用較環保的施工方法,以避免熱效應。或是像花蓮縣之前為鼓勵民眾興建綠建築農舍,就委請一些名建築師設計若干款式的綠建築款式,然後以房屋建築免建築師設計、監工來作為獎勵。目前金門在推動低碳島,縣府已經著力很多,尤其是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光電的普遍推動,可說是成效卓著,也成為金門的一個特色,因此在挹注大量經費作基礎建設時,如果能再重視質的提升,尤其重視環境保護和自然生態的保存,將會讓金門有一個更優質的生活環境,也讓更多觀光客來一親自然清爽的芳澤。 另外最近發現很多社區在更換石板路時,施工曠日費時,且一下子台電更換管線,自來水廠更換污水管,而埋置於地下的水管也未畫地圖,就像埋地雷一樣,每次施工都會挖斷水管,造成居民極大的不便,其實相關的各單位只要多協調,各單位繪製社區地下管線地圖或作可辨識的記號,就可減少挖斷水管擾民的困擾。
-
搞觀光要趕上行動上網時代
利用暑假去了一趟台灣,一路從台北、宜蘭、花蓮、台東、蘭嶼玩了下去,筆者的IPHONE智慧行動電動正好大大派上用場。用臉書(FACEBOOK)寫即時遊記,與廣大網友分享、用GOOGLE MAP衛星定位,不至於迷路、用YAHOO搜尋觀光景點、推薦美食與小吃,讓此趟旅行備加順利,更增添無數趣味。但換個角度想,如果遊客來到金門也能如此嗎? 走入台北捷運車廂,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觸碰手機,有人看新聞、有人玩電動、有人聽音樂,有人收發電子郵件,由於車站與每個車廂都有免費無線上網功能,為每個人提供更多打發時間的方法。走出捷運站,電信系統的穩定3G訊號,台北市政府甚至還規劃未來公車上也將提供此一服務,讓旅客、民眾上網不用間斷,可以即時地接收想要獲得的資訊,並與全世界互動、聯繫,讓人不禁要感嘆,行動上網的時代已全面來臨! 更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從二專畢業已十三、四個年頭了,由於當年行動電話還未普及,所以同學之前已失散多年。而如今,只要大家有上網習慣,再透過臉書就能在短短幾天之間與彼此取得聯繫,並發出聚會通知,同學聚餐竟然如此簡易,故人重逢的戲碼也為筆者台灣此行增色不少,也讓人不得不佩服電子通訊產業的強大功能性。 反觀金門地處離島,唯一一家「金門無線島」所提供的無線網路訊號並不穩定,而且只有十分鐘免費使用時限,根本無法提供遊客下載需要的資訊;至於電信業者,連2G訊號的死角都很多,3G的訊號更是時有時無,也難怪許多網友都要批評這些電信業者:「收『吃到飽』的費用,卻只提供「陽春麵」的服務」。若不是地區消保觀念還在萌芽階段,相信早就抗爭四起了! 金門在終止戰地政務後已喊了「觀光立縣」近二十年,縣府在積極開發旅遊景點,加強港口、機場軟硬體設備的同時,可千萬別忘了督促相關業者,儘速將無線網路、行動上網此一區塊給佈建並提昇起來,因為地區現今旅遊模式已大規範地從團體遊轉變成個人遊,年輕化、上網需求大的背包客才是未來觀光市場所要爭取的主力區塊。 公務部門提供並加強港口、機場、醫院、學校、機關團體、車站、甚至公共車船上等人潮聚集區域的無限網路、電信業者建置更完善的行動電信訊號,未來地區商家要做生意,肯定也要以「無線上網」做為誘因,爭取顧客上門機會,如此一來,地區的無線通訊品質才能全面提供、跟上行動上網的潮流,金門才能成為真正的「無線島」。
-
它生根發芽﹐又伴我飛行
從上海徐家匯「打的」去文水路,我準備搭大巴士去崇明島,開車的師傅一聽我的目的地,沿路說了他「插隊落戶」崇明島二十年的往事。他說他落戶的地方是「長征農場」,剛好就在我租屋當畫室的「東風農場」旁邊,他十九歲到三十九歲整整的二十年青春歲月都在那座農場度過,他記得崇明島當時有八座農場,開發總面積有二百萬畝,每一座農場約有二萬餘名「插隊落戶」的青年,包括我的房東也是如此。他們種稻、種麥、種玉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團體行動,辛苦的勞動中有單純生活的快樂。我的房東說他十幾年都在農場度過,不曾出門旅行過,因為一個月只有一天假期,而唯一可以回上海老家的時間只有過年。這樣的人生故事乍聽感覺很驚奇,再細想卻覺得悲涼。 我的畫室旁邊是一望無際的玉米田,當初就是看上那一片遼闊而心動租下來的,可惜那畫室空租了七個月,因為我一直在台北、金門兩地忙,已有七個月沒來上海了。 打的師傅說,崇明的土地就靠著眾人圍坑、整地、從一大片蘆葦中逐步化灘地、溼地為土地,而農場外面還有農場,因為鄰近的江蘇人也來開發,因此又多增了好幾座農場。 我說去年我為了一隻小貓從上海搬遷到崇明島,短居的兩個月中,綠色大道走來走去、地圖翻來看去盡是農場,他說的東風農場、長征農場、紅星農場、新海農場、長江農場、前進農場、前哨農場我都知道……而迷人的東灘保護區、西沙濕地,正好一東一西護衛著這面積1041.21平方公里的島嶼。 打的師傅和我分享的二十年開墾崇明島的經驗,正好彌補我對這座島嶼過去歷史的未知部分,下車前我問師傅貴姓,他說姓董,我開心的說我是金門人,母親住的「古崗村」也都姓董。 我在大巴士站和台籍的畫家夫婦會合,一起走過長江隧橋、來到南門、再轉乘南東專線到前衛村,這裡有我另一個租屋,養了一隻貓咪「妙妙」,我也有七個月沒看到牠了,果然妙妙已經變成一隻大貓了,我開心的親暱的摟抱著牠,牠的眼神帶著貓科本能的戒備,但牠一樣很乖,像小時候一樣任我又抓又捏又揉,我們的感情沒變,就像友人說的,什麼樣的人就會養出什麼樣性格的動物。唯一改變的是妙妙開始脫毛換毛了,摟抱牠時我的黑色小洋裝沾滿了密密麻麻的貓毛,綿綿密密的彷彿纖細的感情線。畫家友人說,島嶼的屬性是相通的,所以我才會在不同的島嶼之間來來去去。台灣、金門、馬祖、崇明都一樣。 參觀過台商經營的「香草花園」的隔天,我和畫家夫婦一起去西沙濕地,包租車的師傅也姓董,他帶我們穿行過滿眼翠綠的農場路線,我對畫家友人說,在大地風景中我最迷戀平原,那一望無際的遼闊總讓我神迷,也許這就是我和崇明島締結緣分的主因。 西沙濕地的美,讓我們甘願頂著七月暑熱,汗流浹背的在濕地棧道中穿行,沿途所見的大片蘆葦、螃蟹、彈塗魚、翩翩的鳥類都融入在保護區的環境,反而人類像是入侵者,為了捕捉、挽留大自然的美與純真,我們只能以又輕又細的腳步走過棧道,禮讚眺望濕地無邊無際的美景。祈願自己也成為優美風景的一部分。 參觀過崇明的博物館、著名古寺、漫步過公園、品嚐過美食、暢飲過許多清涼啤酒後,畫家友人選擇另一種體驗,搭船回上海去,我則留下來等候隔日要抵達的的台商友人。 來崇明島之前,我與友人已先在上海與多位台商相會談過,如何整合我們未來的計畫,其中包括我們在地鐵出口的百貨商場觀摩的「台灣雲林物產館」,我和友人心裡想著,或許我們可以借助上海台商的連結來辦一場金門特產特賣會,或比照「台灣雲林物產館」研擬一場為時一年的行銷促賣會。 崇明島的台商友人,依然堅持著「兩岸農業觀光園區」的築夢計畫,這團隊也曾在三月初抵達金門探勘投資環境,包括曾在金門豪飲七大公杯金門高粱的金戈這次也從美國飛來了,當我對金門知友說起和他說相擁對唱「當時明月在」的金戈及「原班人馬」將在崇明島相會時,我心裡不禁樂觀的陶醉想著,根植在土地上的夢想是不會枯萎的。 我的小貓妙妙長大了,那隻捧在手掌心用貓奶瓶餵食的小貓變成一隻大貓了。我階段性的往返兩岸之間、在不同的島嶼之間穿行,我與諸多友人為架構金門特產行銷大陸平台所做的努力,一直像是生根發芽又陪伴我飛行的種子,無處不開花,那一直不凋的夢想,陪伴著小貓逐漸長大,也陪伴著我一天天成長。
-
記一段玩火的日子
去年某日昔日老同事劉先生發了伊媚兒說,儲藏室還有我的東西,若回台抽個空過去看看。 夏天,我正巧有返台計畫。那日見到這些存放的東西,如遇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時思緒飛得好遠好遠。有數本徐氏基金會出版有關黏土釉藥調配的書、上課的講義、陶藝手工具、一些原放在玻璃櫥展示的學員作品;大部分都是我昔日上陶藝班的教材。 這陶藝班是夜間上課,好像是從六點半到九點的樣子,每期對外招收社會人士二十名學員。參加的人相當踴躍,每次名額一滿,負責報名的金先生便語帶興奮打電話來說:「滿啦!」。 通常我下午若學校有課,上完課便留下來等上陶藝班。因此,利用這段空檔出外閒逛。經常沿著仁愛路林蔭道散步至九如或是某家小吃店吃肉粽或肉羹麵等小吃。仁愛圓環邊的誠品書店是我時常逗留的,這是當時誠品僅有的一家書店。書店從國外引進藝術、設計等印刷精美的書籍,讓我愛不釋手,偶而也帶回幾本。有時溜達至永康街高記吃蒸餃、小籠包等麵食,逛附近有特色的商家,不然就是轉到信義路的金石堂翻翻書報。 這些舊物有幾包釉藥的試片,有釉藥顏色的測試,也有釉藥與坯體間搭配的試驗。當我一面看著,一面擦拭這些試片,昔日上課的影像一一浮現腦際。好像還依稀聽到開窯那一刻,學員滿意的驚歎聲、作品燒裂燒壞的感嘆聲……。 我喜歡玩釉藥試片可追溯到學生時代。那時,深為吳讓農老師調配的縮釉、斑駁釉、藍白釉所吸引。吳老師是北平藝專陶瓷科畢業的,是一位溫文儒雅的師長。他頭髮經常梳得服服貼貼,衣著整齊筆挺。看吳老師手拉坯、修坯是種享受,動作從容優雅,不疾不徐充滿美感。吳老師曾以三角座標指導我們做釉藥測試,當時便被那釉藥以不同比例搭配,加了數量不等的氧化劑所產生的千變萬化而著迷。釉藥雖然以定量調配,但燒製過程仍可能出現變數。也因為如此,開窯那一刻是所有玩陶者最期待的。 那時到鶯歌尋寶是我記憶深刻的活動,沿著鐵道旁低矮瓦房參觀陶瓷製作,觀賞陶藝師傅拉坏。第一次見到工匠熟練的拉水缸,驚歎不已;水缸的深度往往超過人的手臂長,這時需將水缸分成兩部分拉坏,然後再合成一個大水缸,讓我開了眼界。工匠嫻熟的手藝,在在印證了「熟能生巧」這顛撲不破的道理。有時前往北投的中華陶藝公司參觀,欣賞那兒瑰麗多變的釉彩作品。 吳老師曾說:「陶對我來說,永遠是一個謎,永遠無法去把握,變化多端,其中的趣味也不是局外人所能感覺得到的。」或許正是這層原因,讓喜歡玩陶的人,就像飛蛾般不斷往那火堆裡撲。
-
正言祭文
弔有憂,賀有喜,乃人類獨特感情;但以我多年來在大學任教心得,且以祝禱、哀亡為旨的祭文來說,其舛謬處所在皆是:不是詰屈聱牙的「天書」,就是不分彼此關係、背景,儘是率由舊章的八股文:不管祭母或祭友,一篇通用到底;甚而出現祭母文竟以「某母某太夫人」標題之荒謬事。日前友人希望我在故里號稱要建構大學島之際提出拙見,以免貽笑大方。特選出我之前執筆的三篇祭文以就教。因篇幅及隱私原因,部分刪節或以「某」代替! 例一、金門工商休閒園區BOT案動土祝禱文 維中華民國一百年一月二十四日,黃道宜祭!「台灣工商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僅以清香、素果等供品獻於天地神祇、過往神靈禱曰: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今本公司承金門縣官民厚意,經始「金門工商休閒園區BOT案」,希冀開拓物流、免稅購物、觀光旅館、會議展覽新天地;呼應「海峽西岸經濟圈」,利用厚生,庶在邦家。不敢僭越,謹占於今日吉時在中山林段現址動土,敬祈天地神祇、過往神靈雷電加持:唯念蒼生為重,廣披恩澤,佑我工程期間風調雨順,平安順遂;全我踵武丕基,陶朱有成,伏祈垂鑑,唯賴神靈!再禱:風調雨順,平安順遂!三禱:踵武丕基,陶朱有成!祝畢、再拜、謝恩! 例二、祭母文 維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十二月七日,孩兒天祥等僅以例饌致祭於我們無盡哀思的母親、慟訴: 北堂春去;風木興悲。媽!明知再多的呼喚,也喚不起您慈祥的笑容;明知哭盡長夜,也挽不回慈暉的再現。但我們仍不捨、不捨地再聲呼喚:媽!您好走,縱有千萬個不捨,縱有萬千個追思,但端視著您安詳的臉龐……媽!縱然哀思盡天;盡天哀思,但還有什麼能比這更值得我們放心! 塵緣已了德範存。回想民國三十八年間,神州變色,中原鼎沸,您毅然跟著爸隨軍來台,在那風雨飄搖,顛沛危疑之際,您外則牽掛身在烽火的夫君;內則撫育嗷嗷待哺的眾兒女,是您、是您發揮了堅毅節儉的美德,不僅使身在軍旅的爸無後顧之憂;……媽!這是您留我們最佳的遺產、最佳的遺範,我們將永遠懷念!懷念永遠! 柴扉無復白頭倚,媽!再多的呼喚,也訴不完我們的追思,再多的追思,也化不掉如山的感恩。荻教流芳,今後,我們唯有堅持您生前的庭誨,再抱攬轡澄清,以報答您的恩澤。塵緣已了終歸真,西方佛祖慈雲迓,媽,您好走!哀思無盡!無盡哀思! 尚饗 例三:祭本家李太夫人文 唯中華民國一百年五月十八日,某率宗親代表,謹以清酌之儀,致祭於本家李太夫人諱 某之靈前曰: 嗚呼!天何慘慘而色黯;風何蕭蕭而聲悲!憶昔日之慈顏,疑怛化之非真;思往時之音容,臆駕鶴之妄傳!溯我 太夫人自歸倪氏以來,相夫教子,妣德有成。……雖曰時局動盪,謀生不易,益以族群人眾,食指浩繁,然終無阻 太夫人之慧德,六子二女相繼有成,或長縣府主管、或擅兩岸商賈……。而今天人永隔,能不憶念?方知追思長永,豈能日斷;後輩哀哉,其來有自! 嗚呼!懷思無日,豈讓白雲思親;本家追念,能悟杜鵑之痛!憶昔宗親侄輩參選民代,意借總部所在, 太夫人喜不自禁曰:倪氏族薄,盼以功名興族旺家,此處氣旺,應可完願!嗚呼!宜室宜家,有蕡其實,不正桃夭之詩教乎?……言笑如昨,怎不臨風而嗚呼?撫肩宛現,能不望容而哀哉? 嗚呼!前人有言:不與萬物共盡,而卓然其不朽者,後世之名!……自當秉聖人之訓,以書香重振本家子弟;以耕讀恢宏千乘基業,……嗚呼,春華秋隕,本大化之流程;榮枯有期,此太上之至情。吾等固知如此,卻感念疇昔,語有盡而情無止,幽明永訣,嘆魂魄之西去;生死長別,對遺容而淚澌。魂兮有知,當靈來格,……
-
八仙老糊塗九歌新天地
地區雖然幾度烽火,民眾屢受顛簸之苦,但詩文雅集處處可見,充分展現天真率性,純樸自然的民風。見證之一是居家牆面張掛名家書法已成習慣,鄭板橋墨寶「難得糊塗」更是常客。在文人墨客中與軍旅歲月一樣,精明者常可打開一片風光前景,若是糊塗,卻也有傻勁般的快樂。 金廈首航後,我宛若也航向金門的藝文天地裡,幾度陪同李錫奇老師前往廈門、福州等地,聽他敘述著數十年來與家鄉和兩岸互動的諸般因緣;再來是協助蔡老師處理美術學會文書會務,認識了地區美術家與師長濃烈的師生情誼,以及協助陳添財老師整理書法學會文獻資料,拜讀諸位先進墨寶,而獲黃景舜理事長邀請總理攝影學會會務,見識到金門影像另類風情。 黃振良老師召集地區藝文同好籌組采風文化發展協會,可謂匯聚著在地文友的另股力量,許多寫作協會夥伴們也相約再續文友緣。而張火木老師利用課餘投入金門文史工作,籌組本縣文史工作協會,開幕時得以躬逢盛會,參與一個新的開始。宗族文化研究協會創會前夕,由於不認同某發起人構想帶有「托辣斯」精神,而不便參與,後來在黃奕展理事長與諸位夥伴導正下漸上軌道,當再度獲邀時,方才加入學習列車。 內人曾是金門合唱團一員,婚後重心放在家務,為建議她偶而參與社會活動,鼓勵她重返合唱團,為陪她同行,我也擠身其中,每週末定期練唱,同時因緣際會成為音樂協會會員,感覺協會重心似乎僅為地區管弦樂隊支持力量。那時,小犬就讀城中,王金國正大力籌組國樂社團,延用台灣模式,藉由家長後援會來開發會務,我數次曾以家長身分被邀請參與,這三個「聲勢浩大」的社團頗有特色,卻因個人分身乏術而祇得忍痛割捨。 在參與諸多藝文社團時,最為奇特的是奉命籌組「金門學研究會」,同時見證到文化人熱鬧炒作議題的功力。這個社團由召集、籌組到成立,經過一段段風風雨雨,有人持不同論點反對,有人予以高度期許,學會成立後我再度奉命籌備「金門學學術研討會」,開幕當日,縣府同時假得月樓廣場舉辦「星月無盡」開幕式,研討會全體師生臨時成為配角,也被要求蒞臨水頭與會,讓人發現「星」片黃老闆真是精明影視從業人員。 而參與諸般藝文社團,僅是課餘閒暇可為,平時工作重心仍以籌辦浯島文學獎、文藝研習營與《金門文藝》編務工作為主,這三項活動共有一群熱心的支持者。自寫作協會理監事換檔,新任幹部俗事纏身之後,會務漸淡,《金門文藝》邀稿之約也僅止於想像。數年前,綜合著《金門文藝》叢刊作者與上列三項活動的支持者,在陳長慶的號召下,我開始籌備「金門縣作家協會」,並默默推動會務,期能為《金門文藝》與家鄉,留下更多豐富文學作品。 近二十餘年的發展,台灣社會「產官學」界三合一結盟已成趨勢之際,政府對學界的重視超乎一切。雖然,藝文社團是成就金門人文不可忽視的力量,客觀環境下,祇有幾個音樂性社團方能獲得公部門青睞與資源,而學界才是最大贏家,其他藝文社團欽羡之際,僅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即使如此,還是常見許多帶滿傻勁的民眾熱心投入藝文園地,因為糊塗,因而快樂。
-
金門申請世界遺產激起的浪花
近些日子,流傳金門申請世界遺產的風聲。這是樁好事,是我們該認真去思考的問題,更是我們未來應努力去追求的目標。先拋開金門能否真正申請到世界遺產。因為,這是金門自然與人文客觀存在的事實,與世界遺產委員會訂定的標準間,兩相比對與認定的問題,需要專家的考核與評審。 說到金門要申請世界遺產,就足以令人興奮不止。湧上心頭的第一道喜悅,是提出此一理念與做法的人,是出自對金門這塊土地綿綿的珍惜與愛護。令人敬佩、令人感動。我們應將此愛惜金門的心,一波波擴散,成為所有金門人愛惜所有金門事物的滾滾熱心。 在此,特列出世界遺產委員會訂定的十項世界遺產標準(引自維基百科),期盼能激盪出更多思考的浪花,凝聚更切中實際的共識。 世界遺產委員會訂定六項人文標準,被提名的地方需具備:一、代表人類創造天才的傑作;二、展示歷經一段時間,或在世界一個文化區域內,建築或科技、不朽的藝術、鄉鎮規劃或景觀設計等人類價值的重要互動;三、對現存或消失文化傳統或文明之獨到或特例的見證;四、能展示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某種類型的建築物、建築或科技的整體或景觀之顯例;五、人類傳統居住、土地使用或海洋使用之顯例,代表一種文化或人類與環境之互動,尤其是環境受無法承受的改變之影響;六、直接或明顯與具普世意義的事件或生活傳統、思想、信仰、藝術、與文學作品相關聯者。 世界遺產委員會訂定另四項自然標準。例如:具有崇偉的自然現象或美景與審美重要性;地球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生命之記錄、地質生成,如土地形成或重大的地形(geomorphic)或地文的(physiographic)特色等之顯例;地質與生物進化歷程,與陸地、淡水、海岸與海洋生態體系(marine ecosystems),以及動植物社區之發展的顯例;尤其是受威脅之物種之重要棲息地等。 金門有什麼足以納入世界遺產呢?世界遺產委員會訂的十項「特出的普世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標準,如上述人文六項自然四項。自然?奇景異觀不多,太武山?太湖?榕園?似未達上述標準。不過,人文方面,倒很豐厚可觀。例如閩式建築與祠堂廟宇,又如國防工事的碉堡與軍事遺址,隨時光的流逝,將對人類歷史與文化,添加與日俱增的累進價值與意義。 申請世界遺產可能激起的另一波重大意義,是一起來細數我們金門的「家珍」。珍惜我們金門的「家產」,不只是專家的事,更是全體金門人的責任。這一層體認,需要我們自我教育,也需要推廣性的宣導。金門申請世遺,不僅是我們金門人的一種榮幸與驕傲,更是金門對所有世人應盡的一分責無旁貸!
-
尼采
尼采(F. W. Nietzsche, 1844-1900)出生於德國萊比錫(Leipzig)附近的村鎮,父親是位牧師,英年早逝,其時尼采年方五歲,和妹妹伊麗莎白及母親移家與祖母及兩位姑媽同住,因此尼采可謂長於婦人之手。祖母的家庭刻板保守,母親的寡婦心理和妹妹的善妒,加上尼采後來和華格納(Richard Wagner)夫人柯絲瑪(Cosima)及女友莎樂美(Lou Salome)之間失敗的戀情,使尼采一生對女性既愛又恨,他最有名的一句話即和女人有關:「如果你要拜訪女人,不要忘了帶鞭子。」 尼采早年受到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悲觀哲學的影響。看重人的生存意志,後來則認為其實人的權力意志(will to power)遠大於生存意志,最強烈的權力意志展現在超人身上。尼采長於基督教家庭,但一生卻反基督反宗教,他認為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已經衰亡,因此宣布上帝已死,諸神已不存在,能夠拯救人類的只有超人。尼采的超人哲學影響了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促使蕭翁寫了《人與超人》一劇,強調優生學對人類生存的重要。尼采看重權力意志的超人哲學也被認為影響了希特勒及其納粹政權的興起,但尼采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還在於他把西方哲學從純粹客觀的思辨帶向實際人生問題的探究,因此他和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gard)同被視為存在主義的先行者。 尼采在知性上英才早慧,二十四歲就當上了萊比錫大學的教師,但在感性及實際生活上卻悲慘莫名,二十六歲那年他因騎馬摔落而肋骨折斷導致長時間臥病,在軍隊服役期間又感染了痢疾和白喉。一八七一年,尼采出版了《悲劇的誕生》一書,卻受到許多同儕教授嚴厲的批評。普奧戰爭爆發之際,他強烈支持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但因其時他已身為瑞士公民而不被批准上戰場為祖國而戰,只能在紅十字的基督象徵之下做一名救護兵,但也就在擔任救護兵期間,在眼見騎兵旅的進攻中,他頓悟了權力意志的超人哲學。十九世紀的七十年代,尼采除了各種生理病殘,還加上患有惱人的神經痛,到了八十年代,尼采與母親及妹妹的關係更加惡化,加上失敗的戀情,終於使他在一八八八年住進了瘋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