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秉春秋之筆 明善惡之辨 ─俄烏戰爭新聞面面觀
媒體是社會的公器,也是社會是非善惡的表徵。在民主自由國家中,傳播媒體是監督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但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無論國際社會或台灣的媒體,都有量升質降現象,許多媒體日趨媚俗、反智、惡質化;而且,部分媒體偏向特殊意識形態,只論立場不論真相與是非,讓民眾對媒體信任度愈來愈低。所以,為了求生存,新聞從業單位或個人心裡,無不在理想與現實中煎熬掙扎。 以俄烏戰爭為例,新聞報導往往讓人們看不到事情的真面目;因為媒體各持立場,因此對戰爭中有利和不利新聞報導的比例就不同。支持俄羅斯的媒體就會報導和烏克蘭作戰,他們攻克某城鎮勢如破竹、進展順利,而且重視人性,開闢「和平走廊」讓烏克蘭的民眾得以逃離;同時,他們國內的媒體如果挖掘或報導一些不利俄羅斯者,例如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沉沒,到底是烏軍飛彈擊中,或是俄方說的失火,有人追根究底,這個媒體就可能受到究責或懲罰。 烏克蘭方面也有類似的情況。如果有人主張或者是媒體偏向於希望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要與俄羅斯和談,這樣的論調一定會受到主戰當局的譴責,甚至懲處;據聞,該國某社會意見領袖因為極力主張與俄羅斯和談,而遭不明人士綁架殺害;另有新聞報導,一位十歲的烏克蘭女孩,因為雙親死於戰火,處境堪憐,並刊登她徬徨無助的照片,惟經有心人士查證,卻是阿富汗戰爭時的一張新聞照片,真假莫辨。類此情形,閱聽人就不知道到底新聞的真相是什麼?因為不同立場報導出來的新聞就會有所取捨,甚至造假。 在假消息充斥與網路發達的現代,資訊都可以造假,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有很多事件或現象要分辨真假需要一點智慧和時間,眼見不一定為憑。曾經在網路看到一個視頻,內容是烏軍將平民用水泥封死在地下室不讓走,如果俄軍轟炸烏軍,百姓將無辜陪葬,這視頻是俄軍趕走烏軍後砸開水泥板,將百姓救了出來,所以這場仗才打得這麼慢;若是事實,誰能想像烏克蘭政府如此殘暴不仁,竟然這麼惡毒的對待自家百姓;否則,可能是某一方面的傑作,意在彰顯俄軍是「仁義之師」。 台灣媒體對俄烏戰爭的新聞報導,也因為媒體的立場不同而有差異;可以從國內主要媒體的報導看出端倪。所以,一個國家自由民主的程度可以由其媒體生態來做判斷;有些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國家是一個新聞自由的高材生,但是掌權者卻用各種不同的手段或管道來箝制新聞自由。諸如以什麼「恩西西」對媒體發證照卡關,可以用給不給證照來掐住媒體的脖子,數年前就曾鬧過電視台被關台的世界級笑話,至今餘波盪漾;也可以用「查水表」管住平民百姓的喉舌,令人喟嘆! 政戰學校(現在的「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新聞系館有一幅字曰「秉春秋之筆,明善惡之辨。」著眼於教育新聞人要以這個信念來從事新聞工作,勉勵學子奉此為工作信條,用於捍衛新聞道德,善盡社會責任。然而,觀諸當今,部份講求功利的媒體,為求生存,泯滅良知,彼此競爭不擇手段,更有基於偏頗的政治立場,充當政客之打手,媒體淪為政爭工具,平添社會亂源,令人扼腕。是以,在這個渾濁不清的時代,敢於「秉筆直書」者,能有幾人?
-
知恩方是讀書人
「傑出校友?」承蔡錦清、黃秀治賢伉儷抬愛,舉 荐本人為金門高中傑出校友,忖何德何能,敢膺此榮?然蔡學長言堅意誠,說尚需經校友會等評核,先允再說,心想若再堅辭,豈不違「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的本德天真?故而應允。 隔日,母校陳韻戎主任速即來電勸進,並央我填寫一應資料,其中有一項,即對學弟妹們之期勉,神情一奮;然立言之任,豈可草率?尋思歲月紛呈,惟敢供參者,應是「知恩」之道。故而以「知恩方是讀書人」為題期勉,致有本文問世。 「知恩方是讀書人;如何回饋母校?以我為榮也!」回首來時路,從戎馬勁旅,到解甲後在大學講學論道,乃至今日開創全國惟一,不限古今中外的現代義學:「古風小學堂」,化育學子琴心劍膽,遠見卓識之器識,致而蒙各界交口稱譽,此譽何嘗不是報恩母校之道? 尤者,辱承研究所趙家琪學長於「紅塵善舉在金門」文中謬讚:「國學深厚,同仁皆以『大師』稱之的倪振金,最為人稱述者在於他宏偉的見識,諸如首倡『中華聯邦』者;第一位為繁體字正名『正體字』者;首位率部參與實彈演習的國軍將校;第一位自撰國防白皮書者;首位榮獲全國散文獎的國軍將校;第一位倡議『金門特區』者;首議『金廈大橋』者;更曾是建國百年總統告青年書的主筆人。凡此皆可見識到他文武兼具,博學多聞,治學嚴謹的氣度,尤其是他悲憫蒼生的胸襟……。」 針對這些謬讚,除了虛心惕勉外,更多的是知恩、感恩心。因為,無風調雨順,何來國泰民安;無國泰民安,何來諸學皆順?況也惟有抱此知恩、感恩心,更能心力以赴,學有所成;且這些也早就是學習心理學之定論,姑供學弟妹等反思。 但徒言易流於清談,如何落實?且以本人親撰的「古風小學堂校歌」中之一段供參:「慕效古志士仁人,仗博學、倚慎思、確明辨、奮袂行!」 「博學、慎思、明辨……」其理安在?美國經濟歷史學家乃孚(John U. Nef)名言:「任何時代都需要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家,來界定與引導學術與文化,進而培育社會深遠的思考與創意!」如何涵育?乃氏認為,可藉深讀跨科系,不因時空,而更易其道的經典來化育。此理論乃源於博蘭霓(Michael Polanyi)的知識論,其精神正與荀子「知通統類」說不謀而合,此論也已被哈佛大學所證實! 「不知所師從,不知所效法,則無以為心!」面對今日這個以創意為主導;以知識為核心之時代,且勉學弟妹們以經典為師從;以經典為效法,進而孕育經世濟民之能力與器識。 有此能力與器識後,方能落實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之期許。如何期許?同樣地,再引校歌另段供參:「天地我立心,生民我立命,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悲憫蒼生,廓清天下,莫忘忠孝節義,嘯傲書劍江山!」 尤者,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至道在於「奮袂行」!正如或問本人行止時,想起昔日之願:勁旅指揮官、講學於殿堂、開山授徒傳道。而今仗天地父母恩,多少了願,且借豐子愷對弘一大師「世壽所許,定當遵囑」之諾,悲願以繼,敢以此心志,供學弟妹們參酌!
-
遇見疫情,夫婦共創產業免疫力
疫情蔓延,地區百業深受波及,各店家掌門人莫不絞盡腦汁,挖空心思期能安然度過難關。許多昔日有緣成為金門姑爺的學長們,退伍後也陪同嫂夫人返金定居,賢伉儷同心做起生意,這兩年來多少也受到影響。 劉學長的便當店位於東半島蛋黃區,正式開張時滿街盡是人潮,店裡人手不夠,特別請兩位漂亮妹妹駐店幫忙,經常吸引許多阿兵哥來光顧。兵源銳減後,換來大批遊客,生意依然興隆,周邊幾家小吃店老闆始終笑口常開。而這兩年卻不一樣了,商家都衝破不了疫情的魔障,一切以安全為考量,不是限制內用,就是暫時休業,業績大起大落,有些老闆叫苦連天。生意好的大清早起來備料,生意差卻難挨,劉學長偶而碰到同學光臨時也訴訴苦。 楊學長嫂夫人美食手藝一把罩,牛肉料理總是深受朋友圈讚賞,楊學長退伍後,便陪同嫂夫人返金經營牛肉麵專賣店來,搭配幾道精緻麵食,幾年下來也抓住不少粉絲的心。牛肉麵的備料大都前一天即準備好,再定期定時採購些時蔬即可開市。這兩年隨著疫情升溫,生意也深受影響,金門打破零確診紀錄後,因為一位帶原者的光臨,店裡不得不大大消毒並暫停營業兩週。經過一場虛驚,在確保環境安全,經營人手無恙後,才重新開張。 王學長夫人老家是座三落閩式古厝,平常大門深鎖。多年前,王學長陪同嫂夫人返金在老家經營民宿,經過兩個月的籌備打理,正式掛牌的首批客人即是官校同學,三對夫婦特別蒞臨這個曾經奉獻青春歲月的戰地重溫舊夢,在專業嚮導王學長陪同下暢遊軍旅老據點,就這樣賓主盡歡完成第一個任務,幾年下來民宿也建立良好的口碑。而疫情來臨時卻不一樣了,客源大減難免情緒低落,客人訂房又擔心是否帶原?果不其然,近期即有位客人中鏢,民宿只得大大的消毒與清理。 中醫世家的逃兵姜學長,偶然偕妻返金定居,卻一頭栽進一條根名店經營,隨著地區觀光產業蓬勃發展,生意跟著興隆。自幼在老父開的中藥房跑進跑出,長大無心接衣缽,竟然成為黃埔健兒,初下部隊時,看到營區周邊不少野生一條根,促使他常帶著阿兵哥採擷下來泡藥酒。這些往事,常讓他面對著觀光客選購商品之際,總會分享一條根的親身使用經驗。而隨著疫情指數攀升,業績雖然低落,姜學長除了加強網路銷售管道外,也乘勢開發新多元產品,期望能夠度過低迷時刻。 疫情嚴峻對產業衝擊的確不小,但有些店家依然是忙得不亦樂乎,例如消防工程的何學長,營造業的魏學長與手機周邊設備的周學長卻不受影響,而各行各業不論當下營銷業績如何?防疫至上,安全第一。大家除了加強自身免疫力,同時也要強化產業免疫力,期待這波疫情警報趕快解除,民眾平安恢復正常生活,學長們經營的企業正常營運,進而欣欣向榮。
-
白沙山莊的雲與彰化學的思考
最近,我一面拜讀康原老師的《白沙山莊的雲》,一面準備「建構彰化學的一些思考」。前者是康老師即將出版的新書,副標題是「時光筆札:2021彰化師大駐校作家」;後者是2022年5月27日彰化師範大學「詩學與彰化學」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演講題目,主辦人丘慧瑩主任一再囑咐不可推辭,說我關心金門學,也要關心彰化學,因為我是彰化人。 是的,我出生於彰化,是彰化高中畢業校友。讀彰中時,我就聆聽過吳晟老師、康原老師等人多次精彩的演講,也在「白沙山莊」(即彰化師大)參加過彰化詩學研習營,向吳錦順老師學寫傳統詩。雖然我有幸遇見名師,但遺憾的是,無論新詩、傳統詩,資質駑鈍的我始終都沒學好。 我這次仔細閱讀《白沙山莊的雲》,彷彿跟著康老師重回彰化師大,抬頭看見靜止在山莊的雲,雲下的大學校園則有知名作家駐守,2009年詩人路寒袖首度進駐,2021年則是康原。 白沙山莊位於八卦山下,康原老師又深諳文壇秘辛,如果期待這位文壇大老在八卦山下分享八卦,包準不會落空。果然書中二度引用路寒袖〈起飛〉詩碑,透露詩的背後有「不良學生」尹衍樑感念當年老師王金平為其裹傷的再造之恩,慨捐3.55億元為母校興建活動中心、游泳池的故事。沒錯,這位尹衍樑同學就是潤泰集團總裁,而王金平老師正是前立法院院長。 不過,《白沙山莊的雲》的重點不在八卦秘辛,從〈緣起,白沙山莊〉到〈靜止在山莊的文學新座標〉,全書二十一章,作者康原主要是記錄他2021年在彰化師大駐校期間參與各項活動的心路歷程。這些活動包括詩歌與雕塑展、鐵道文物展、公共電視拍攝、視訊導覽教學、村史寫作課程、文學館規劃建置、系列專題演講……等。實在很難想像一位駐校作家在一年之間居然辦理那麼多活動,寫那麼多詩歌、文章和講稿,其中第十四章〈臺語園區與公視《臺灣新視界》〉和第十八章〈海岸詩佮西海岸采風〉,他還刻意以臺語書寫,顯示其倡議臺語創作的用心。 在《白沙山莊的雲》一書中,引詩近百首,其中有一半是康原老師自己的嘔心力作,有新作,也有舊作,另外接近一半是徵引他人的作品,其中許多位是彰化的詩人。我曾邊讀邊想建議作者把若干詩作刪去,但這些詩歌卻都是他擔任彰化師大駐校作家期間展覽、演講、教學與導覽的書面資料,顧及保存資料的完整性,似乎又刪削不得。 不刪也罷,留著它們,至少可以證明一件事,那就是彰化的詩人真的很多!除了康原之外,讀者從書裡還可以看到秦士望、曾作霖、賴和、林亨泰、蕭蕭、渡也、周益忠、施福珍等人的詩歌。此一彰化詩人雲集的盛況,無疑是彰化文學也是「彰化學」的一大特色,這就難怪彰師大國文系第31屆的詩學會議會以「詩學與彰化學」為主題了。 詩學傳統的建構,的確是彰化學的特色之一,這在其他的地方學比較看不到。我的「建構彰化學的一些思考」主題演講,準備著重於彰化學在地特色的建立,以及它將來如何追求國際化。關於前者,康原《白沙山莊的雲》讓我得以藉此更加認識彰化學的發展歷程,做為彰化學與別的地方學比較的基礎。至於後者,則是我在彰化學與金門學比較之後的省思,而這也多虧康老師「時光筆札:2021彰化師大駐校作家」的啟發。 沒想到一面捧讀《白沙山莊的雲》,一面進行「建構彰化學的一些思考」,邊讀邊想念故鄉彰化,竟成為我今年五月「一兼二顧」的雙重享受。
-
ㄚ麥的誕生
一爿小屋,雨聲叮咚地敲打著瓦片,水流沿著屋簷滴落,遇颱風雨勢大直穿屋瓦,大臉盆、小菜皿,齊來接水叮咚奏樂。漫漫長夜尤其難熬,曲調變成沒完沒了的噪音,壓得屋內一家人噤聲愁容。 秋風拂過一畝畝的高粱麥田,紅落穗纍纍垂掛,飽滿的金黃,妝點著大地。高坐供台上的註生娘娘,一片香煙繚繞中,分外的慈眉歛目,彷彿垂憐洪家,給送子來了。 炭治有身,這不是首次。懷孕初期害喜嚴重,時不時嘔吐犯起,嚴重時連腹內腸子都要啕出似。雖如此,一切家務照常,戰後物資闕如,僅圖溫飽,無以求營養。妊娠期,頭暈、四肢軟弱無力,身體的考驗不算什麼,數次的懷胎與生育不順遂,心裡的壓力更大。想起這個,腹內胎兒有如千斤重,不管是男或女,只求平安順利就好。 事與願違,懷胎十月的痛苦,好像老天爺在測試天陽與炭治夫妻的誠心。炭治跪求菩薩面前,三炷香燃起,頭猛點,信女禮佛誠敬,即日起初一十五必茹素。為了孕育下一代,堅定的意志,與神明約定,從此不敢忘。 女嬰呱呱落地,時值溽暑,她的首啼,如知了蟬鳴放聲,劃破了村落的寧靜。甫出世的嬰兒,距離八二三戰後,已兩年。這段月子期間,是炭治一輩子記憶中的夢魘。夜,是不眠夜,臂彎搖晃著啼哭、軟綿綿的小不點,搖啊搖,搖至雞啼窗外天邊魚肚白。手臂雖僵麻,睏倦的睡意仍靠意志來支撐,直至天明。嬰兒不解人間語,除了哭啼,身體的孱弱,細微的鼻息,彷彿死神惡魔隨時貼近,趁母親不注意要攫走她似。 炭治在這之前,失去孩子撕心裂肺的痛,彷彿是一道道未結痂的傷痕。多少不眠夜,嬰兒的啼哭,如密碼,啟動了為母則強的細胞神經,化成千軍萬馬奔騰而來,緊緊地捍衛這嬰兒。 有人說,孩子於父母,有來報恩的,乖巧孝順;有來折磨人的,歹飼養。女孩誕生應屬於後者。 六月天、七月火,花生採收季開始。村裡家家戶戶忙碌,花生藤連根拔起,一壠壠,一堆堆。花生是小島最看重的收成,處理厚工,程序多。首先要摳土豆、挽土豆,然後沖洗泥沙、灶火蒸煮、烈日曝曬,最後是收藏裝甕。 雜貨店除了門市的日用買賣,天陽因過去走賣生涯,熟知各村落花生收購的情況。花生收購回來,炭治油炸成香醇的花生油,零售或批發兩相宜。往往,她要照顧小嬰兒,也要兼顧花生油製作,身心俱疲。 村子有一習俗,凡女人坐月子,族親上門餽贈較營養食物,如腰內肉、豬心、豬肝之類。這日,鳳嬸婆提著一塊血淋淋的豬肝上門,目睛瞧到酣睡中的女嬰,打量起五官,不加思索道:「這ㄟ查某囝,金古錐,闊頭大面,鼻尖挺直,親相一粒大麥。」就這樣,一直歹飼養的女嬰,就因這句蓮花語,像是一道符令,深含祝福語意,掛在熟睡的嬰兒身上。 ㄚ麥,為了順利長大,長輩取個容易生長的農作物名,從此這乳名就跟著我一起長大。
-
野蔥
三月,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帶著從台灣回來的大姐,來到產蚵有名的古寧頭北山村子,享受「石蚵之家」的鮮美蚵之味。 飽餐之後,我留意到店裡,我有機會看見一位服務人員正在忙著剝一些綠色的蔥。 我好奇的問:「請問這是什麼蔬菜啊?」 她回我:「這在我家貴州叫野蔥,比一般的蔥還小一些,但蔥的香味卻十分的濃烈,非常的香!」 我再問:「那妳們多拿來做什麼料理呢?」她開心的分享:「這野蔥在我們貴州用處可多了,我們也會拿來做蔥油餅,它只是個兒比一般市場上賣的蔥小一些,但是它的香氣卻更四處飄香,生活裡是主角之一,很受大家喜愛。」 我的興趣來了,我繼續問: 「咦!那妳在哪裡找到這野蔥的?太厲害了!」 她熱情的分享: 「這附近的野地上,很容易找到的。」 另一位服務人員在地李家的女兒插進來說; 「我知道哪裡有,我可以帶妳去找,就在附近的野地,隨處可見的。」 於是我跟著往野外走,果真在一處野地,蹲下來,用手一抓,就是一把,李家姑娘還教我分辨,那細細長長的莖,摸起來是圓形的才是野蔥,如果是凹形的是野韭,野蔥和我們一般市場上見到的蔥不同,野蔥顯得十分的細小,但是用指甲一掐,那飽滿的香氣就在我們的面前如爆漿一般,我真的體驗到了。 離開「石蚵之家」回到家,向大嫂說起古寧頭剛學習到的野蔥之香,哪知大嫂竟回我: 「我們山上的田地附近,也有很多這樣的野蔥,不過因為它比一般市場上賣的蔥,小了許多,大家都叫它『蕗蕎』,我們會拿來當料理的配菜,它的辣味、它的蔥綠都是餐桌上常常出現的好菜色;村子如嬸的小兒子,當時如嬸生了一個個頭小小的兒子,因此,大家都嘻笑的說:『這如嬸是吃蒜仔放蕗蕎』,所以,蕗蕎是比蒜仔還小一號的綠色菜蔬,大家叫她的兒子叫『阿蕎仔』,意思說媽媽吃的是大頭的蒜,卻生出這種細小的『蕗蕎』。野蔥,一般會拿來做蔥油餅,或打個蛋,再把「蕗蕎」切成蔥花來炒蛋,我們的餐桌上吃的蔥炒蛋,就是我去山上採回來的。」 原來,之前的生活裡就有野蔥的料理。 接著,再去找了一些資料,才知道馬祖也有這樣的野蔥,又叫麥蔥,可以長到半個人高,用手捏一捏,那股香就冒出來了,香氣特別迷人,比一般的蔥還要更香,據馬祖在地人的分享,野蔥要在清明節前採來料理,正是香氣爆棚的當令菜蔬,過了清明之後,在地就不再吃野蔥啦!金門在地也有諺語:「清明、榖雨,萬項趕做母。」說明春天來了,很多植物趕著開花結果,春暖花開,蘊育大地萬物,真是天地萬物自有節序的運作。 不同的土地,蘊育了多樣的植物,不同的鄉村,用野蔥做出了風味獨特的料理,餵養出一方水土生活的人們,豐富了生命的多樣滋味。 在我生活的村子裡,還融入了生活,那個小個兒的「阿蕎仔」,居然和野蔥的美味,有了聯結,「阿蕎仔」很會打理田間的植物,常常分享和指導我,比如:果樹要蔬果,採果後要修剪枝椏和施肥,來年才有更多的收穫,我一想到野蔥和他的連結,就感到土地的特別!也說明了野蔥早已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從此,我上了野地,就喜歡東找找、西找找,摸一摸,掐一掐,聞一聞,如果有機會爆香瀰漫,那保準就是我的機緣好,遇上野蔥啦!
-
疫情帶來的改變
有生以來從來沒有遇到一場傳染病綿延那麼久,並帶來那麼大的衝擊和改變,新冠病毒從前年發生到現在已兩年多了。台灣從去年的三級防疫措施、口罩之亂,疫苗之缺,到最近的的染疫人數大爆炸,因採取「以篩代檢」造成了「篩劑之亂」,在在考驗著各級政府和執政掌權者的應變能力,疫情也從預防,監控,走向與病毒共存,這似乎是有如人際關係因誤解而疏離、排斥,因了解而接納結合。 這兩年多來的疫情對社會國家和家庭個人帶來了什麼衝擊和改變?這種改變有些是一時性的,如:實聯制、量體溫,有些卻是無法回溯的永久性改變,例如:為了預防呼吸系統而戴口罩、叫外賣;大家開始反思,為預防病毒傳染需要那麼多群聚活動嗎?大型活動群聚和人群頻繁的互動和接觸少,人們開始更多與親人朋友、家人配偶相處、接觸機會次數減少,但相處時間和品質卻提升了! 就個人而言,團體和人群的聚會和活動減少,相對地與家人和自己相處的時間變多了,過去投身於茫茫人海的群體活動,現在更多回歸傳統優良的家庭共處,或者更多夫妻和好友的深入溝通和共享。這段時間為避免群聚感染,我只能捨棄一向喜歡的游泳,投入覺得不是很有趣的散步和健走,當然也更多陪伴自己的另一半,運動加談心、賞景,時間是清晨,走在較少人跡的濱海自行車道,運動加上看海賞景、眺望久違的廈門高樓櫛比麟次和海天一色的美景,每天緊盯著看金門大橋的進度,看是否能在今年完工!希望早日從工程構築變成橋景欣賞,每天早上總會遇到一樣是早起的鳥,例行運動休閒的鄰居親友和路人,而且常在同一路線或同一地點,無論認識不認識都會打個招呼問個早,疫情下與人的接觸機會減少了,但心靈的距離卻更近了。 疫情下外食減少,在家煮食機會變多了!與內子和待業在家的老三輪流煮食,各人各顯神通,老三餐飲科畢業,烹飪無論食材、配菜、調味皆講究;老婆食有所愛,會煮她的拿手菜,三人當中我的廚藝最差,起步晚、缺少時間準備,但因教了二十幾年的綜合活動課也必須教家政,必須不斷增能,因此烹飪的基本工還是有的,只是只能做尚可入口的家常菜,無法做出山珍海味的珍饈,但論營養的平衡攝取和健康飲食,還是以我最講究,「好吃不一定營養,營養不一定好吃。」這可不是我煮不好吃的藉口,至少以我的飲食哲學和實踐經驗,近三十年來體重一直保持著六十公斤上下,就可證明。 疫情下的生活型態改變,更強調簡約、健康、內省;更重視親情、愛情、友情;更強調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萬物的親密和諧關係。
-
好雨知時節
雨水引領我們走入湖口老街,當年設有大湖口火車碼頭,作為貨物集散地,商業活動興盛,隨著鐵路路線更改氣勢不再,熱鬧喧囂一去不復返。幸好三元宮撐起人們安放在此的信仰,屋頂飛揚的燕尾乘載人們的祈禱和願望,屋脊的剪黏與泥塑歷經風吹雨打,蓄滿能量,充滿不悔的執著與堅毅的自信。 我們撫觸紋理模糊的紅磚牆,感受牆面獨有的溫熱;凝視巴洛克的牌樓立面,舊日的輪廓逐漸浮現;端詳腳下痕跡斑駁的石磚道,想像昔日人們步伐的長短、運行的軌跡和停泊的地點。 我鼓勵學生領略老街的事物時,摻入生活歷練加上學習體會,任其心生發酵,再把這些獨特的場景、景觀、人文歷史記錄下來,此情此景,將會推動他們深刻體認鄉土教育的真諦。 參觀一戶老街人家,天井牆邊有口半圓形的古井,一半在此另一半在隔壁,兩戶隔牆共用一口井。打水的生活方式不復存在,井水依舊源源不絕。學生初見半圓井,興味十足地說:「春夏和秋冬,一人一半感情不會散。」 學生問我,老街成為一種懷舊的情緒和復古的流行,內灣、新埔、北埔、關西、上坪都有老街,皆下來該如何發展?他們的疑問如湧上海面的潛流,滾過我的胸口。薄暮時分,夕陽落在遠方,既往似乎被掏空,在加速遺忘的現實裡,老街的歷史該如何抵抗失憶?如果不能全部都記住,是不是至少要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對學生而言,或來到老街或從老街出發,都是一個原點,促使他們對鄉土的結構、經驗和意識更加深入。 結束老鷹溪步道的行程,回程我們在宇老觀景台歇息。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實察中,超越課本、考試和分數,以各自切實的方式與鄉土連結,他們眷注這片土地,觀察事物的細節和質地,好奇環境的過去與未來。每靠近鄉土一步,離得最近的鳥就會用翅膀和鳴聲,為他們指引繼續探進的路。 世界發展太快,我擔心學生跟不上光陰的節奏,迷失自己的航道,讓他們踏在林榭之間,釋放內心的隱密和壓抑,安撫迷惘的心情。學生開懷地說,在這裡看見山安好雲在流,覺得自己能夠隨風遨翔,追逐生命的境遇。 山巒疊翠,我們靜靜地眺望玉峰村和那羅溪谷,無聲的交流正在浮現。 農曆十五日後三天大退潮,石礫沙灘裸露,我領著學生彎腰低頭,仔細搜尋潮間帶,發現黃沙凍、紅碧玉、黑花玉的身影。鳳鼻(鳳坑漁港)的石頭,接受陽光和海水洗禮,沒有浮誇的裝飾,堅實還帶有溫度。東北季風吹歪我們的影子,氣候和氛圍都變了,每一次呼吸的霎時胸次漸開,藍色的海流奔向心窩,鼓動對日常投入更多的關注。 我找到稀罕的花碧玉,質地均勻,如同經過無數磨練的我,待人處事變得縝密圓融。玉髓沁入不同的礦物,表面佈滿紅、黃、綠的色澤,沁彩豐富,正如此刻容受諸般悲喜,蓄積種種的生命閱歷,醞釀美好的記憶與珍貴的力量,日漸變成堅毅的人。 只有在溫暖的手撫摸、擦拭之後,玉石之美才會光亮起來,手中握著的玉石因此成為積極意義的存在。 雨絲紛揚落下,海水開始上漲,淙淙的聲音在耳畔迴旋,那是季節遷徙的樂章,也是我和學生心中漲湧的生命潮汐之聲,又有新的記憶於心中滋長,我們在雨中把它唱成一首歌,為天黑以前的風景鋪上一層溫暖的底色,當天空綻開一片碧藍的時候,我會帶著學生再次回到這裡。
-
印尼泗水的金門移民圖像
泗水(Surabaya)是印尼東爪哇省的首府,也是印尼的第二大城市。位於爪哇島東北部、馬都拉海峽的泗水,是東南亞最早的港口城市之一。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泗水是荷屬東印度群島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印尼的貿易重鎮,可謂上海和香港的競爭對手。 Surabaya的爪哇語原意為鯊魚、鱷魚,反映了早期是原始生態的沼澤地。華人後來稱這座城市為泗水,相傳來自16世紀移民的歷史傳說,亦即:明末清初,鄭氏集團抗清,閩南動盪不安,大批位於九龍江口、漳州府龍溪縣的移民來到印尼,並帶來了閩南民間信仰「泗洲佛祖」,也就是「男相觀音」。這樣的信仰帶到「蘇臘巴亞」(泗水)建廟供奉,保佑人們免受鯊魚和鱷魚的傷害。後來在華語中供奉「男相觀音泗洲佛祖」的廟宇「泗水廟」就慢慢演變為「泗水」的地名。泗水廟就是現在的泗水觀音佛祖廟,目前已是濱海的景點之一。清同治8年(1869年)印尼泗水華僑鄭拱照回鄉捐錢重修「龍溪縣古縣城鸛林泗洲佛祖寺」,石柱上刻「佛稱文,黎庶共仰文明。洲號泗,淵源直通泗水。」這個地名已經廣為人們所使用。不論如何,「泗水」這個地名充滿濃厚的華人風格。 即使泗水是東爪哇島的首府,但來到本地的金門移民一開始並不是很多。泗水的金門社群多半來自蘇門答臘廖內省的峇眼亞比、東婆羅洲的高低(三馬林達)、峇里巴板等地。就文獻資料來看,約莫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金門後浦洪焜勝來到泗水創業。這是泗水金門移民的第一人。當時他開設萬興源商號於邦光街。但二戰期間,生意無以為繼。繼而,後浦張天乞創協成商號於義保街,經營土產。他的兒子張漢坤在吧須汝安埠創業。張天乞過世後,女婿許秉貴承繼協成商號的業務。另外,後浦王遠深自廈門南來,創遠深商號於鑒光集本街,商譽卓著。惜王遠深過世後,他的後人少與其他鄉僑聯絡。1930年代,還有後浦王扶桓、王扶正昆仲創立集美商號於邦光街,主要從事鹹魚乾生意。換言之,1930年代以前的泗水金門社群,大致上以後浦人為主,於當地開設商號。 1930年代後期、1940年代初期,新加坡的鄭古悅(祖籍浯坑)、婆羅洲古達峇汝董允耀(祖籍古坑)合資創立同成棧有限公司,商號設於邦光街。與先前的集美商號一樣,同成棧主要以鹹魚乾(鹽魚乾)為主要貿易貨物,這個貿易商號就是新加坡俗稱的「九八行」。 接著,東沙王碧雲南來,他是一位文人,在吉里汶、龍目島的安班蘭(又名安班瀾)、古達峇汝、泗水等地設館授業,著有《汫蘭雲詩抄》,可惜後來佚失,今已不存。王碧雲的兒子王哥兒和廈門摯友黃坤來合創遷德商號,經營馬來人藥材與香料,後再與後浦黃世傑合作,三人合創金廈公司,經營鹹魚乾生意。1940年代中葉,水頭黃廷宙兒子黃秉緩由峇里巴板來到泗水,創立中興商號於港沙哇街,經營土產、洋貨等雜貨。可以說二次大戰後,泗水的鹹魚乾生意吸引了印尼群島其他地方、新加坡等鄉僑前來設立商號,也有文人王碧雲南來任教,金門社群漸多。 1937年10月金門遭日軍佔領,青年及僑眷紛紛外逃。其中要赴東婆羅洲各埠的鄉人,得取道泗水前往之。當時鄭古悅及董允耀的同成棧負擔類似會館的角色,幫助新僑辦理各項手續。鄭古悅、董允耀為鄉僑服務的偉大情操,值得書寫。 日本投降後,印尼爭取獨立。來泗水發展的金門社群日多,人數多少未曾有調查統計。在日軍佔領印尼群島期間,各行業均受管制而無法經營,和平後舊商號仍有數家存在,但傳統九八行慢慢走入歷史。新的一代在航運界、木材業、化工原料、五金、機械業逐漸嶄露頭角。很長一段時間,因為排華的影響,泗水既無同鄉會的組織,鄉親之間也缺少聯繫。晚近,在黃啟鑄、李金昌、許宗權等人的發起下,2009年成立泗水金門會館。這些年來,他們舉辦了許多文娛活動,凝聚海外鄉親的向心力。目前(2022)理事長為莊雅發。印尼群島上的金門社群,值得我們更多的關注。 (後記:2022年4月24日我於「浯江夜話」的〈印尼雅加達的金門社群〉一文,將金門互助基金會的總主席王振坤誤植為陳火進,特此更正,也感謝金大呂立鑫教授提供資料。)
-
停看聽
最近,我們的生活顯然有了越來越多的改變,停下腳步,看一看,聽一聽,改變,是希望我們可以早日回到原來平靜、安全的生活。 當確診的數字一直往上增加,辦公處所就啟動了「居家辦公」的機制,家裡有需求的人可以提出,尤其家裡有小朋友的,而相對的,也要有一些配合的資訊設備才行,只是這究竟還是權宜之計,有時得拜託同事幫忙,有時得自己來處理,而辦公室辦公的人是少了,感覺上空間變大了。 最近不僅學校改成線上教學,就連研習也會與講師協調後自動改成線上的,雖然不用近距離接觸,雖然可以多人同時學習,但是「點名」可能就是點到為止了,有時還會出現「路人」經過,儘管已請學員在訊息欄簽到,多數人配合,但還是有少數人沒跟到,講師會點名請學員發言,但有人會回「沒麥克風」之類的,即使事前提醒,仍有人無法配合。 第一次跟著排隊,為的是買「健保口罩」,如今要買口罩已不是難事了,接著是等疫苗接種,一劑、二劑、三劑,好不容易疫苗之亂過了,如今還是得排隊,等買「快篩試劑」,母親節當天,身分證字號尾數單、雙號都可購買,當看到8時開始營業的藥局已有為數不少的人排隊,我們沒停下車來,機車直接騎向8時30分開店的藥局,雖然當天下著雨,大家依序前進,順利的買到了,就算是放著備用也比較安心。 最近,不時會聽到「救護車」或遠或近的聲音,讓人聽了心慌慌,一天好幾起,是哪家的誰怎麼了?跟新冠肺炎的「確診」多少有關?或是跟檢疫、「隔離」有關?一個人確診,影響的不只是一家人,還有親朋好友及周遭相關的人,「接到電話通知」就知道「代誌大條矣」,辛苦了,醫護人員!辛苦了,無法休息的救護車!那天經過一隻「梢聲」的狗,我正說那隻狗沒聲音了還在叫,我家先生叫我趕快走,狗也會確診……。 由於國中本土語文的開課所需師資,今年會有一批人投入認證行列,5月25日登場的是成大的台語認證,雖然有些急就章,但總是一個機會,偏偏疫情大爆發,八萬多的本土確診,連金門也連日來的往上升,考生心開始糾結,到底要不要去應考?打電話洽詢,「如期舉行」是問到的結果,去年教育部認證考試創了第一次延到十月考的先例,但去年是疫情升級,很多人都沒打疫苗,今年,打完第三劑的也不在少數,無症狀或輕症的居多,看來,考與不考是考試壓力之外的更大壓力源。 有人說得好:你怕我,我也怕你,這病毒到底在哪裡?從未入學的小朋友、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生,從職場到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可能,真的讓人無法安心,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多了好多的不確定,只好互相提醒多留意小小細節,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
食魚雜錄─巴浪好吃毋分尪
「巴浪好吃毋分尪」,流傳在福建沿海一帶,從福州到廈門金門,都對巴浪有如此傳頌,與另句「鰳魚煮菜卜、好吃不分某」,都是吃海一族,朗朗上口的俗諺。 巴浪魚,學名Decapterusmaruadsi,中文名藍圓鰺,屬於鱸形目鰺科,俗名有刺巴魚、棍子魚、池魚、黃占等。它的長相是兩頭尖中間肥,背脊藍黑,軀體側面有一道窄窄的梭鱗,直至魚尾分叉處,這種魚群在農曆四至八月是盛產期,因為繁殖能力強,在福建東南沿海甚至到印尼一帶海域,產量巨大,所以在市場上的價格,算是很平民親民的。 民間俗諺:巴浪巴浪,好吃毋分尪(老公),到底巴浪魚是多麼好吃,連夫妻都想貪心獨享?巴浪魚的軀體渾厚如梭,魚肉札實、紋理細密,油脂豐腴。我嘗試以紅蔥頭、薑絲爆香,將餘渣撈起,再用油底煎巴浪魚,果然魚腥味少,酥香噴鼻,難怪會讓廚房的女主人,忍不住獨享暗槓。 東門菜市場的乾貨店,自從去年清明,「無頭魚乾」就缺貨,使得金門人酷愛的「魚乾三層肉豆腐浮湯」,一時斷線,吃貨們捶心肝。這道與「蘑菇赤肉荸薺湯」、「茼蒿菜頭魚丸湯」齊名的金門味,名列金門湯類經典之一,唯自「無頭魚乾」缺貨,那種細嚼慢嚥,品嘗「豆干浮」,吸滿三層肉與魚乾味湯汁的味道,就曠絕多時了。 前一陣子,我趁市場巴浪魚上攤時,一次購買十來斤,醃製成巴浪魚乾,一種生醃,一種熟醃。生醃是巴浪魚開腸破肚後,撒遍鹽巴,就鋪放在太陽底下曬;一種是蒸熟後抹鹽,再曬太陽。我用這烹煮「魚乾三層肉豆腐浮湯」,差可取代無頭魚乾,魚肉頗有嚼勁,後者曬到乾蹦,竟可當零食吃,放入嘴巴撕咬吞嚼,有吃肉乾的感覺。 巴浪魚乾,撕剝成片,用來煮米粉湯,很清甜可口,這是福州來的魚販-王小姐介紹告訴我的,她說在他們的家鄉常如此吃,我另外搭配印尼地方家常菜的作法,開水煮開,放入巴浪魚乾,先熬一會,之後放入米粉、番茄、高麗菜、馬鈴薯等,一起煮滾,關火前,撒些胡椒粉、芹菜珠,挖一點紅蔥頭油增加香味,撒一點米酒,盛上碗的米粉湯,紅白黃綠的,吃起來十分清香甜美,十分入口,魚乾也耐嚼有味,是高貴不貴的湯品美食。 市井小民的吃食很簡單,平民價位的魚種,原始自然的烹調方式,不必添加提味的材料,就能煮出佳餚美味,這不在價錢的高低,也不在功夫的好壞,更多是在民間的傳統經驗,所添加的一些人文故事。 巴浪魚就是如此,它不是高級的魚種,登不了高級的餐桌宴席,然就是平民百姓認同它,才如此傳頌於天地人間。
-
傷離別
這是你離開之後的第二十二天。 一早,為你點香、拜飯。到樓下為你燒銀紙、元寶、蓮花座,清晨微雨,風驟起,銀紙輕易翻飛,我撿起落單、貼在水泥地面的銀紙,放進火已熄、煙未盡的金紙桶裡,最後一張銀紙在高溫的金紙桶裡慢慢、慢慢度化,終於成為灰燼。灰飛煙滅,祢,領受到來自人間的香火了嗎? 我想起去年,令人膽顫心驚的五月。 年後你開始咳嗽不止,直到四月底你才騰出時間自行就醫--我一直以為,我倆十幾年婚姻生活裡最大的收穫便是自由,你給我的,我予以你的。你在工作閒暇之餘自在地看展、騎自行車、上健身房、四處當志工,或如我在懷胎期間,無論是產檢、喝糖水、羊膜穿刺……我選擇自己一人前往婦產科,你不問,我不說,享受一個孕婦行動自如、不受限的快樂--五月初你央我陪你到醫院看報告:「醫生說的。」雖然心底存疑,卻不知道我們一家三口簡單幸福的小日子即將變天。 2021.05.12消化內科醫師盯著電腦螢幕:「肝臟有十幾顆腫瘤,最大的已經8、9公分。」我當機立斷,請醫師協助掛號最近的血液腫瘤科門診,當你步出診間,醫師帶著嚴肅且沉重的口吻告訴我說「已經是末期了!」 2021.05.13血液腫瘤科醫師當著我倆面前直說:「比較晚期了,要趕快打保肝藥,以免肝功能迅速惡化!」「還那麼年輕,要讓你們知道嚴重性,不希望你們有任何遺憾……」邊說邊聯絡急診室醫師,要我們即刻到急診室等候床位。 「有甚麼想法?」我問你。 「啊就遇到了啊!」你回答。 後來,主治醫師好幾次說你「完全沒有病識感」、「樂天知命」,甚至說她「也想像你這樣,有著天塌下來都有人頂著的樂天。」 2021.05.14排到病床,打保肝劑、做切片檢查、細胞培養。 2021.05.17主治醫師告知「肝臟腫瘤疑似其他器官移轉,須要徹底檢查,在報告出來之前,隨時有可能休克……」醫師提醒我跟小孩要做好心理準備。 也是那天,護理站送來「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沒有絲毫猶豫,你在同意書上簽下你的名字,而我,是見證人之一。 2021.05.18做斷層掃描。 2021.05.19做大腸鏡 2021.05.24斷層掃描報告出來,是淋巴癌第四期!下午做骨髓穿刺,隔天做化療,肝臟腫瘤已經15公分,肺部也有移轉了,「化療只是拚拚看!」主治醫師如是說。 我再次問你「有甚麼想法?」 你回答「就等死啊,能活多久算多久。」 接下來,你的日子就在住院出院急診之間度過,體力則在反覆化療過程中消耗。 今年農曆年前醫院通知你做PCR以便辦理住院手續。住院中心的護理人員第一次為你戴上DNR手環,明明是鮮豔喜氣的紅色,看起來卻格外刺眼。住院的隔天,你說你夢到已過世的奶奶、姑姑,我說她們疼你、關心你、來看你,你卻回我:「她們要帶我走!」 整個三月,你幾乎都在醫院度過。 4月2日才出院,4月14日門診轉急診又住院了。在你住院前二天,我撇下糾結不安的心,開口問你「想要怎麼處理你的後事?」像是期待已久的,遠足、郊遊的日子終於要來到,「樹(花)葬,在陽明山。」你興奮地說「因為很漂亮啊!」 4月26日晚上,醫院打電話通知我,你已經「停止呼吸、沒有心跳了,確定不插管、不急救嗎?」我倒抽了一口氣,理智地回答「是的,不插管、不電擊了!」電話那端持續發出聲響,聲音空靈,彷彿來自遙遠的世界。 「……等妳來再宣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