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再遊墾丁
今年的端午三天連假,為了一圓結婚三十年前未完成的蜜月旅行行程,特別安排了一趟墾丁之旅,記得民國七十八年元旦結婚之後,就安排了一趟四天三夜的蜜月旅行,在台中公園的旅館住一晚,然後搭公路局的巴士到溪頭森林遊樂區,在溪頭的雲頂山莊住了一晚,當晚在飯店的餐廳用餐時巧遇大學同班同學顏素卿也和夫婿一起去蜜月旅行,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相逢彷彿在夢中,沒想到前一陣聽聞顏同學已雲遊西天,真令人感嘆人生無常!當時台中到溪頭的交通,是搭公路局的車子,山路蜿蜒曲折,內子受不了車況的顛簸,一路嘔吐到底,回程還是一樣慘狀。後來原已預定的墾丁凱撒飯店兩天一夜的行程只得取消,提早打道回府,返回台北再回金門,留下未完成的蜜月之旅。 今年元旦連假慶祝結婚三十年,本來已預定好機票和旅館,打算補償當年未完成的蜜月之旅;不巧家父於去年底跌倒,後送至台手術後,需要術後的照顧,而擔任警察工作的侄子,排假也巧與我的假期衝突,又調動不易,只得割捨讓他先赴台與妻女團聚,而我的再遊墾丁計畫最終延至端午連假才實現。 屏東在南台灣,交通可不像台北那麼方便,為了節省車程時間,再加一點冒險的衝動,我租了二天的車子,第一天從和運租車高雄博愛站,開到鳳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有機會見識到是全球最大單一屋頂綜合劇院,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文化硬體建設,也是南臺灣唯一一座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更看到演奏型鋼琴放在藝術中心中庭廣場,讓人可以即興彈奏,使人覺得音樂離生活近了很多,而其燈光和夜景也很璀璨美麗。 第二天九點半早餐後就靠著車上的導航,一路開到墾丁大街;由於下午二點約好龍坑生態保護區的導覽,深怕趕不及,而這時的墾丁大街由於連假街上早已車水馬龍,遊客如織,而且路邊停車一位難求,隨便停又怕吃罰單,後來總算找到了一處公共停車場,才停好車安心去吃一頓午餐。下午的龍坑生態保護區的導覽,是由當地國境之南的生態文化發展協會的志工解說員負責導覽,二小時的導覽,對當地生態環境介紹專業而深入,如數家珍,解說生動詳盡,雖然是一個人150元費用的導覽,讓人覺得值回票價。參觀完龍坑保護區,發現鵝鸞鼻燈塔就在附近,於是就驅車前往重溫舊夢,拍了不少美照。但發現過去是免費參觀的景點,現在一張門票要六十元,相較於金門的景點都是免費參觀,我覺得價格雖然無法決定價值,但是價值還是需要有價格,否則免費常讓人覺得沒價值。 晚上回到墾丁大街的海洋之星民宿,民宿女主人很親切也提供了一位難求的停車位,這時想到墾丁大街吃頓晚餐發現已變成像逢甲和六合夜市般的人聲沸騰,想要找個位置坐下來享受美食都很難,只得隨興買些看起來不錯的燒烤食物和飲品,帶回民宿享用,看著墾丁大街的人潮,一點也不覺得台灣的經濟不景氣,兩天一夜的再臨墾丁,似乎嗅到了一點台灣經濟復甦的氣息!
-
海水帶不走沉潛的時光
夏天如此豐滿,我在豔陽之下兜兜轉轉。天空藍得純淨、藍而高遠,使勁看也看不到邊際,驀然覺得這片天像深不可測的大海,溢滿逍遙自在,內心的無奈和迷惘不像之前那麼大,我忘記時間是以怎麼樣的方式流轉,不在乎世界正以什麼樣的方式變動,委靡的精神頓時有了支撐,揚起一抹歡暢的熱情。 金廈海域泳渡大賽即將到來,我來到烈嶼的雙口海灘預察,想像參賽者張揚的心情比盛夏還懾人,泳者們紛紛躍入水中,湧湧前進對岸的廈門椰風寨海灘,以自信的氣度丈量兩岸之間的寬度與深度。 海面波光粼粼,雙口海灘曾經埋有無數的地雷,插滿層層的軌條砦,每顆沙粒都充滿敵意,讓人驚心動魄;對岸椰風寨上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標語,目視可見,當戰爭不是唯一手段,觸目的標語不再扮演警示作用,日漸透明下去,慢慢看不見它了。 泳渡之外另有搶灘料羅灣海上長泳,從料羅灣八二據點出發,挑戰約二千四百公尺的距離,亦是經典賽事。島嶼生活培育了我,並成為我寫作的源泉和夢想的桃花源,但是沒有機會體現海泳,因為小時候溺過水,在暗啞的水中掙扎的恐懼,以及嘴巴和鼻孔灌進水份的腥濕,現在想起來肺葉仍會微微發疼。再加上,冗忙的工作讓我一再錯過報名,日子迅速匆忙地掠過,連短暫的瞌睡都容不下。 最難受的是說起料羅、海灣、深水港口等議題,心頭就出現一道折痕,不禁憶起在臺灣唸書時,每次回鄉擠登陸艇的窘況,如綁在身上的枷鎖,越來越沉重,看上去好像掛在那裡千秋萬代似的,鏽跡斑斑,發出一股歲月的黴味。我天真希望這股悲酸能隨著波浪喧嘩載浮載沉,繼而飄逝,杳無跡痕。 靜下心來,鬱結隨之打開,小小的心臟變成一隻鳥撲棱躍出來,展翅飛翔。 天光漸漸隱去,我從九宮碼頭乘船返回水頭。心寬了視野就大了,我望見水頭碼頭的西南方有座紅白相間的大煙囪,那是浯島最大的發電廠--塔山電廠,供應亮光,讓人們可以觸視黑暗中的牽掛,本來黯淡稀薄的生活與記憶,開始疊加在一起,變得既堅強又亮眼。視線再往下,濱海處有兩塊巨石,貌似海龜,一塊憑山做入海狀,另一塊由海中露出做登陸狀,鄉間俗稱「下水龜」和「上水龜」。海上蒼茫又遼闊,不知從哪裡來,不知要到哪裡去,讓人覺得一切在大海面前,只不過是卑微的塵埃。 堅定清朗的信念讓我放下內心的拘束,不再視港口或海灣的波濤為畏途,不轉身躲避海風的逆襲。船身隨著海水晃動,每一朵浪花都在跳舞,我頂著陽光燦爛的身影,思緒有了溫度。 此刻,海上望龜(歸),有來路,又讓人看不到來路;有去處,又讓人找不著去處。面對這樣的景致,專注觀看與欣賞,持久之後,自我與風景融合在一起,在旁人看來彷彿我構成了風景的一部分,其實是風景變化成我的一部分。 夕陽從指尖溜過,鑿過的光陰完好如初,我想像下水龜懷有起義拚搏的精神,希望命運被改變,像一棵草、一片樹葉,隨風千里,飄流到陌生地方,能盛載天空與大地;而上水龜則攤開風雨的恩怨,救不起內心的苦澀,紅塵渡口熙熙攘攘,只求天涯歸來褪去華麗,靜看辰光過盡。
-
夏日精靈
6月7日金門日報刊載著有關「栗喉蜂虎」的訊息,在慈湖三角堡從6月8日至7月14日每周六上午8~12時委託野鳥協會辦理生態解說活動,我們於是決定前往參加,八點到達後卻找不到其他人,原來是自由參觀,不是如我所想的正式課程。 我們是少數人中的二個人,也因為人少才可以自由的、靜靜的透過望遠鏡欣賞牠們的一舉一動,一隻、二隻、三隻、四隻,當同一個鏡頭裡出現四隻栗喉蜂虎的時候,我們都好興奮,本來只是看,加上解說,後來又來了一位高手,他教我們透過望遠鏡的鏡頭用手機捕捉牠們的畫面,可以帶回去做紀念,於是我們玩起這樣的照相,好不容易鏡頭裡出現了四隻,但手機挪來挪去,沒想到最後照到的只有樹枝,我的拍照技巧真的有待加強。 「栗喉蜂虎」是金門極具特色的夏候鳥,我們也叫牠「夏日精靈」,每年四月都會分批飛來金門挖洞築巢,繁衍後代,為增加牠們的營巢空間,金門國家公園自100年起在慈湖三角堡附近進行了棲地復育,結合當地戰役景觀,營造另一個環境教育的場所。回想起之前「夏日追風」生態影片首映會上滿滿的人,透過長期的觀察紀實,實屬難得。 每年的4、5月,總會有2、3000隻色彩鮮艷、叫聲嘹亮的嬌客翩然飛抵金門,牠們就是有栗色喉部、藍綠色身軀的夏候鳥-栗喉蜂虎。牠們在土坡上挖洞、繁殖,國家公園管理處自91年起開始對牠們進行生殖生態研究,發現牠們有合作生殖、集體驅敵的行為,也以人為的方式營造及整理坡面,讓牠們能安心的完成一次次生命的延續,年復一年。 有研究資料顯示:這群夏候鳥在8、9月離開金門之後,分別飛到印尼巨港區、越南胡志明市南部、印尼南加里曼丹省以及柬埔寨等地度冬,直到隔年4月再度啟程飛來金門,好有趣、好特別的候鳥,希望年年如此,讓我們知道牠們喜歡來金門、也不會忘了來金門,我;還記得曾經在金門日報上看過「藍喉蜂虎」出現在金門的消息,懷疑牠是跟錯隊了。 遊覽車載來了一批遊客,望遠鏡換人用,我們於是打道回府。久久來一次三角堡,竟然連碰了三次壁,後來才找到上去的路,觀看了飛來飛去的栗喉蜂虎後,再下樓看了一會兒介紹資料,離開三角堡前還照了一下「大喇叭」,那是之前碉堡藝術館開展時「沈遠」的作品,有其時代意義。 最近,每天早上都被遠的、近的、各種不同的鳥鳴聲叫醒,我想這其中肯定有麻雀、燕子,但也有可能是白頭翁、環頸雉,可能是「孔雀」嗎?也許有吧!有人也愛「戴勝」,不管是什麼樣的叫聲,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聲音,表示我們四周圍的環境對牠們是友善的,雖然有時真的有些吵雜。
-
烈嶼海外移民的另一個家園:砂拉越林夢
作為一個僑鄉,過去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烈嶼海外移民集中在汶萊、新加坡。但是,其實還有一個小鎮,南渡遷徙而來的烈嶼人聚族而居,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在海外落地生根、開枝散葉,並有卓越的鄉僑被封為天猛公、甲必丹等封銜。這個地方就是林夢(Limbang)。 林夢是東馬、北砂拉越林夢省的首府,位於林夢河畔。林夢省的西邊是西汶萊,東邊是沙巴,南邊是美里,而中間則是汶萊的淡武廊,位於林夢省北邊的林夢鎮是一座幾乎被汶萊包圍的邊境城鎮,面積3,978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為止人口有45,532人,種族相當多元,以馬來族(Malay)、伊班族(Iban)、華族、比薩揚族(Bisaya)為主。其中,馬來族佔31.3%、伊班族佔30.4%、華族16.0%、比薩揚族13.1%。不同於汶萊是以馬來族為主,林夢的馬來族雖仍為最大族群,但僅有31.3%,並非絕對多數,多元種族及其融合是林夢非常顯著的文化特徵。 同時,也因為林夢省地理條件的特殊性,這裡擁有四處對外邊境關口,包括:三處汶萊/砂拉越的邊界關口和一處砂拉越/沙巴邊界關卡。也因為如此,使得林夢與汶萊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關係相當密切,從18世紀後半葉起,以福建漳泉為主的華人落腳於此,其中也包括來自金門烈嶼的移民。現在汶萊、林夢兩地可為一日生活圈,同時因為汶萊伊斯蘭教十分嚴格,全國禁酒,幾乎沒有夜生活可言;而大馬雖然也是穆斯林為主,但仍是一個宗教自由的世俗國家,是故汶萊華人經常駕車到物價相對便宜的林夢消費、購物、甚至飲酒。汶萊與林夢兩地華人的商業、婚姻等網絡更是相當密切。 有關於林夢歷史發展的中文、英文、馬來文文獻不多。根據汶萊大學伊斯邁爾(Haji AwangNordin Ismail)的研究,在19世紀中期以前,砂拉越是屬於汶萊王國的版圖。到了1884年,由於英國、汶萊對於砂拉越擴張下所需經費增多,汶萊對林夢徵收了高稅率,並導致居民發生叛亂。蘇丹哈希姆(PengiranTemanggongPengiranAnakHashim)最初尋求布洛克(Rajah Charles Brooke)的幫助,但未能結束叛亂,隨後他求助於納閩的代理英國皇家領事,叛亂才被鎮壓。1890年3月17日,布洛克宣布林夢為砂拉越王國的一部分。 華人在此地的移墾與布洛克有關。他為了要全面發展砂拉越的經濟,於是在古晉委派拿督阿邦.哈志.莫西迪(DatoAbang Haji Morshidi)全權負責規劃林夢發展事宜。於是,莫西迪挑選了富冒險精神的7位福建漳泉屬華人,包括張龍汝、張西長、林七老、林湖■、周鶴、王成勇、吳長蛟等,落腳仍屬荒煙之地的林夢。到了19世紀初,因遷徙來林夢落戶的漳泉人已佔多數華人人口,為了培育後代,他們開始創辦中華學校,同時也建設大伯公廟及開闢塚地為移民在當地安身立命的信仰、百年大事,提供服務與照顧。 林夢以福建方言群為主的華人社會,於1938年成立了一個名為「林夢合作社」的民間組織(後更名為林夢華僑俱樂部、林夢中華俱樂部)。二次大戰後,林夢華人社會方言群的組成發生改變,在原本以漳泉邑為主福建幫之外,開始有福州語系的移民遷入,並組織一些宗鄉會館。為了照顧福建幫鄉親的利益,1978年,「林夢福建公會」向砂拉越社團註冊官成功申請註冊,並成為合法團體。現任(2017-19)林夢福建會館的會長林兼慶、副會長洪益民,俱為祖籍烈嶼的移民後裔。林夢福建會館可謂當地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社團之一。還有許多烈嶼鄉親,如天猛公洪景仕、林夢中華商會會長林水清、甲必丹陳慶源、甲必丹蔡天賜等,他們事業有成,也是熱心公益的慈善家及華人社會的領袖。他們的事蹟,值得我們研究與學習。
-
城中有色彩
民國102年春,因為師鐸獎得赴東歐參訪,記得到德國某一所中學參觀,印入眼簾的就是校園色彩很豐富,他們在校舍上應用不同顏色區別不同空間,透過不同的漆飾,表現各種空間的屬性,比如教室是一個顏色、走廊通道是一個顏色、教師辦公室與專科教室又是另一個顏色,多種色彩,讓校園看起來很活潑有變化,透過顏色的引導,感覺有一定的規律,這應該也算是顏色管理的一環。 今年我校得到教育處同意編列一筆預算,經過縣府發包中心的公開招標,把已經有22年左右未曾再漆飾的校園,大大小小的建築體,都換了新妝。 來自高雄的廠商李和夏老闆,配合學校的需求,不影響師生上課的情緒,派遣了很多位漆工,不停地刷飾,甚至連過年都在金門過,李老闆購買簡易炊具與食材,讓員工在他鄉吃年夜飯,是一種難受,但感覺他們好像也自得其樂在其中。 經過這次的塗裝,學校除了一片美麗,勵學樓各樓層都有不同色彩,教室內的前後壁面都塗上不同色彩,有變化又不失混亂,有區別又有一致性。 戶外空間的漆飾,值得記錄的有四處。 其一是警衛門樓,為配合我校是海洋教育中心學校,因此在壁面選擇了鱟、海蚵、泛舟及金門望廈門等四個主題,在大門入口側面,也算是視線的焦點。 其二是圖書館後方,原是一大片水泥牆面,暗淡無色,我們選擇了學區內的城隍廟會、水頭古厝、翟山坑道、文台古塔、浯江夕照、邱母節孝坊、風獅爺等,畫成之後,如今我們從圖書館望出去,竟然有許多框景,化冰冷的灰牆為彩布,美不勝收。 其三是勵學樓左右兩側通往地下室的斜坡道,我們在牆面上畫出交通安全、全民國防、性別平等、健康促進四大主題,充分填充了20年來的空白,可愛有趣的畫面,除了呼應教育上的一些重大議題,也美化了教學情境。 其四是戰地政務年代的碉堡,50年代曾充當烏坵學生的宿舍,如今我們把外壁恢復了迷彩裝,心想今年學校的55周年大慶,我們有計劃要召集曾就讀本校的烏坵學生回母校,讓他們回憶當年唸國中的時光。 經過這次整裝,城中充滿了亮麗,重大議題以及校本課程,都假借這些情境佈置,讓師生能夠感受到教育的趨勢以及培養學生的美感素養。 這些漆畫的素材有來自學生的創意,有老師的構圖設計,有本人提供的實景照片,並引導畫師實地觀察,感受氣氛,才抓得住畫面的精神。 但由於高度的問題,以及大幅畫面,無法讓學生登梯創作,因此李董聘請來自嘉義的林當權畫師來操作,林畫師畫工細膩、技術高超,其作品遍布台灣許多縣市及離島,他傳神的把地區的公揹婆、蜈蚣座等畫面,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讓人讚不絕口。 完成這次校園的漆飾,是許多同仁費心用心的結果,感謝振漢的預算編列、感謝清曜、秀霞的發包協調,感謝文華的電腦構圖、感謝佳莉和鴻文的空間設計,還有眾多同仁的協力,是以為記。
-
最後的流光
尋常的夜晚。 此刻,我坐在敦化南路一段的咖啡廳。落地窗內,來客寥寥,人聲嘈嘈。落地窗外,正面對著忠孝東路四段。左前方是年初歇業的江浙餐廳永福樓原址,內部一片漆黑。在周邊燈光的映射下,外牆「永福樓」、「囍慶.宴會.飲茶.宵夜.午茶.外燴」的字樣仍隱約可見。22年前,創作過(情人的眼淚)等上千首歌曲的一代詞人陳蝶衣,偕同與金嗓子周璇齊名的銀嗓子姚莉獲僑委會頒贈二等華光獎章,專程來台受獎,並與諸多資深藝人在此歡聚。13年前,我在這裡舉行文定喜宴,玉芬、雨村來了,明遼舅舅也來了,對金門人際關係脈絡向來嗅覺敏銳的樹清,因著這場宴會,寫就(黃玉芬:典藏芬芳的情書)、(徐雨村:赴加攻讀人類學博士)二則藝文吉光片羽,以及後來的(李明遼:力爭上游活出精采)鄉訊人物介紹。 相隔約莫一、二百公尺,座落在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口商業大樓內的昱廚海鮮餐廳,燈火通明。2012年,李錫奇老師榮獲中華民國第16屆國家文藝獎,曾在此設席宴客。我看到當年李老師的意氣風發,也見識了他的交遊廣闊、熱情好客。 我是在2005年初識李老師的。 爾後因為協助處理金門鄉訊人物聯誼會行政事宜,與李老師、古月師母有較多接觸。這些年來,從《金門鄉訊人物誌》套書出版、《島嶼食事:金門人.金門菜》《時光露穗.浯島紅高粱》合輯的發表,或是《金門文藝》隆重復刊,到「金門旅外藝文學會」成立,李老師與師母都給予莫大的支持與鼓勵。 我是在201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本位.色焰──李錫奇八十回顧展」之後,察覺到李老師的眼神有些許不同。 他的步伐漸漸緩慢而沉重,他的話語逐次減少而趨近靜默,他的記憶或錯置而混淆,精神或渙散而無法集中。李老師越來越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後來我知道了,那是帕金森氏症在李老師身上作怪。他距離他的本位越來越遠,卻也越來越接近。 與李老師的最後一面,是在2019年1月26日,李老師位於光復南路的家中。看到他老人家居家日常生活,一面在客廳高舉雙手來回走動勤做著復健,一面唸唸叨叨著要回金門。古月師母在一旁頻頻提醒:「你才剛回去過金門的呀!」 那是2019年元月中旬,李老師在古月師母的陪伴下,回到金門,除了回古寧頭老家拜訪眾多親友,並與大地原生家庭的吳家兄弟相認,老淚縱橫的畫面,看得令人動容。 2019年3月22日晚間七時許,李老師因為腦幹爆血,病逝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距離他與吳家兄弟相認的日子,僅僅二個月。 李老師生命中的最後流光,與春波靠近一些。 我想像他生命中的黑,終於化成熱騰騰的紅。
-
飄浮的訊息
從前部落格時期,每每上雅虎首頁精選,每次動輒一、二百則回應,我縱然簡單答謝,或一語帶過,至少還會回,而今,我放任自己點點滑滑,有如風吹野草,乍然翻騰,瞬時無影。 我不喜歡這般的情景,但時間緊迫,訊息萬端,我自己寫就的,我也來不及回顧,更遑論聯絡與對話,生活實際場景,諸事龐雜,已佔絕大多數時間,又得獃坐片刻,休息時分,若再回應,恐成無盡迴路,欲罷不能,終成大患。 現在的我沒刻意求知,但若有疑問,鍵入關鍵字,反覆搜索數遍,答案不僅一則,而是數十頁,讓人如置身海洋,偏偏「弱水三千,僅飲一瓢」,只覺得網海無際,回頭太難,茫呀茫、慌呀慌。 Line上的群組數十組,訊息不點不看,數字經常顯示「999+」,臉書上的留言、回應,看了縱有感動,再滑一下,即沉沒不見,來不及回,也找不到途徑,或許朋友們也「輕心」了,回你沒意思,不回沒關係,久而久之,群體失聲,全然不顧。 滑動著手機,瀏覽著訊息,不知不覺,泛生虛無,再如何重大的事,再如何有意義的體會,有如蜉蝣、飄絮,生也匆匆,逝也倉促,又如潑水岸際,耀眼浮光,轉瞬無蹤。不理、不睬,照樣生活,費心傷神,不過片刻注視,即時影像,留也無意,去也無息。 時代是進步的,訊息是鉅量的,而人在其間,漂浪上下,隨波浮沉,眾聲喧嘩,各說各話,只是各自表達,不過「東風吹、戰鼓擂,現在誰也不怕誰」,同樣的,誰也管不了誰。 不知不覺,大家都這麼做,若有意,似無心,為了保護自己不被牽絆,總是冷眼旁觀,隱藏自我,卻又讓自己陷入了無意中的冷漠與木然。 生活在這般略過不顧的急速行進中,所有人的身影都模糊了,所有人的感情都有刻意冷落,沒辦法,大家的生命都有限,虛浮晃動,誰也理不清實質的生活種種、重心何在,我們都在趕路,又得看著手機,小心,路有落差,前有來車。 不得不說,我討厭自己應對資訊的態度,如此漫不經心,如此地不以為意,甚至隨取隨棄,有來未必有往。 想念從前那段寫信的日子,專心寫字,細思凝想,就想將一封信展延成一本書,也曾燈下錄音,伴隨音樂,呢喃自語,一卷錄音帶,歌也動人,情也濃郁。 昔日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現今每人臉書朋友少說也近千,沒有車馬衣食與共,倒是飲食起居影像相隨,但各自敘說,各自表白,無關緊要,人人自我,無所關連。 世界越趨多元,人心就越懷念單純的過往,素樸而實在的生活,寫寫字、運運動,腳踏實地,汗流浹背,睡個好覺,吃個好飯,不言不語,自在就好。
-
花會勸世歌
生長於後浦南門,上個世紀六○年代,還有些老婦人閒時以唸唱勸世歌自娛娛人,聽過鴉片歌、過番歌等。近日整理金門清代花會的文獻相關資料,舊日收藏的花會簿及勸戒歌文內容,十足反映當時社會的生活民俗背景。 花會又稱字花,屬於押賭的方法,選用來開字花的人名或物品,有用三十六個古人、三十六個地名、三十六種動物、或者三十六種行業來投注簽賭,不同地方開字花的方式會略有所不同。清代中期廣泛在福建、廣東、浙江一帶以至天津、上海等地區都曾經流行過。 金門民間亦隨風潮興起,熾熱風尚一時不能禁止,《金門志》記錄說:「賭不一色,花會為害更深,雖閨中婦女包封寄壓、買卜圓夢、扶乩問神,達旦不寐,邇來開場壓寶,刁風日熾。」最終造成官府不得不出面干涉,運用公權力來打擊民間私彩花會活動,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金門鎮總兵陳顯生會同縣丞胡咸聯合展開禁止擒治,風氣才稍微獲得改善。一些有識之士感於屢禁不止,就將其禍害因果關係,用閩南語編寫成通俗的花會勸世歌,讓民間娛樂表演、消磨時間時來傳唱,藉以宣導花會之害,其中摘錄首尾二段如下: 同志聽廣一事情,那卜來坐著有榮,耳邊即會聽分明。我廣話,是正經,請恁大家注意聽,論起花會人人幸,因為一文廿九聽,害死人,不死賠人命。婦人打扮真整齊,面抹水粉頭插花,東街行到往西街,抽籤詩、共拔杯,擲頭字是吳占魁。又擱無著真正衰,緊托做牒無延遷,再擱求,雙髻九里仙。牒文做的都完備,姊妹相招再來去。燒香點燭就下起,對日開,孤名字,那著三牲共五味,也是卜看好老戲。任憑仙公汝合意,全望汝,分明來指示。……婦人輸了哀哀苦,簡仔輸了撲地虎,男子輸了苦無某。大銀白,心肝烏,又再提起花會簿,隨時唸嘴觀三姑,屢買心肝又屢粗,連日買輸著歸百元。誰知人是不死心,托人舉枝現通金,就且娘女共觀音,娘女神來降臨,枝頭出字真分明,即說大家想正經,莫想花會無路用,官府知,克軍莫容情。天地生咱是一樣,做人永是無親像,若無勤苦錢免想。我勸恁著收場,錢銀勤心趁是有,聽說花會人人輸,無彩艱苦腰龜了,掠田園賣去幾落區。富貴貧賤總由天,勸恁大家著了然,免致再買費金錢。聽我勸,莫遲延,小弟廣話太不然,如若差錯祈示言,借問此歌誰人編,往義金全,落拍狼狽仙。 金門勸賭俗諺說:「博繳,蛤殼起。」好賭成性,拿什麼名目都可以來進行賭博,輸贏總在瞬間或一夕之間,貼切的形容說:「一更貧,二更富,三更贏來一大注,四更起大厝,五更拆未赴。」花會勸世歌,更對應到清晚期金門民間典當書契數量增多的社會現象原因之一。
-
蚵 話
清明過後,后江灣的石蚵越顯碩大肥美,如此鮮味,經常卻只是尋常人家餐桌上不起眼的配角,「蚵鹹」是最簡單的料理方式,新鮮石蚵佐以蔭醬烹煮,最能吃出蚵仔的原味與鮮甜,若再有青白相間的蒜苗點綴,山珍海味盡有,雖只是小吃小食,卻勝於易牙之味,道道地地來自大海的澎湃,總是可以帶給味蕾滿滿的知足與感動。 「要吃就趁這陣子,接著越來越大顆的蚵仔,該是曬『蚵乾』的時候了。」母親認真又慎重的說著,同時也宣告曬蚵乾的季節到了。而我的思緒,早已被門口埕吊掛著竹簍盤的畫面佔據,竹簍盤佈盛著汆燙滾煮後粒粒飽滿的蚵仔,陽光肆意揮灑,濃郁的蚵仔香氣四下瀰漫流竄,不免引來大花貓的覬覦,無所事事的小鬼頭樂得因此被委予看顧門口埕的重責大任,然而野貓並不是最麻煩的,家賊難防才是,竹簍盤中的石蚵不時會缺了幾顆,還不忘要順手勻一勻竹簍盤中的石蚵,免得監守自盜的糗事露餡,難怪母親有時不免疑惑:別人家五斤石蚵就能曬出一斤蚵乾,怎麼我們家的就不似這回事?說來,這全都是那誘人滋味惹的禍。而幾經數日反覆曝曬收斂而成的精華,當然是蚵乾飯、蚵乾粽不可或缺的大腕要角。 島鄉金門的石蚵,是大自然得天獨厚的賞賜,結實的石蚵,都是歷經潮來潮往淬礪與洗鍊的結晶,而採蚵除了是極其辛勞的工作,更是以身涉險與大海潮汐打交道。曾經試著下海跟去蚵田見識,深入數公里的潮間泥灘,步履蹣跚竟只是見面禮,還得在茫茫的灘地中認出自家蚵田所在,擎蚵才得以展開,而趕在漲潮前速速離開,是採蚵人的默契,稍有遲疑,挑著沉重蚵籃踏著步步進逼的海水過泥灘,會是舉步維艱且驚心動魄。潮汐有信,正是採蚵人與大海間相互約定的節奏。 家中蚵田所在的后江仔(后江灣),村人習慣稱之為平林海(瓊林舊名平林),不知是否真有「山海盡歸士大夫」的說法以至於霸氣如此,但平林海所產的石蚵,一直有「平林蚵,多一耳」或「后沙多一耳,平林多后沙一耳」的說法,舊縣志也有「牡蠣俗稱海蚵,冬春盛產,古寧頭以西產者五耳,后沙、瓊林以西產者七耳」的記載,鄉人的自豪終究還是有點道理的。得天獨厚的后江灣,既孕育出比別人家多一、二耳的石蚵,世世代代在這的人吃著吃著,竟吃出特有的飲食文化,似乎也是必然。每年村中祭祖後的「吃頭」,傳統有白斬雞、炒蒜苗肉、剝蒸魚、蒸芋頭與麵線盤等菜色,瓊林麵線盤就是最經典的石蚵料理,后江灣潮來潮往造就了石蚵,瓊林人「落海也一身,上山也一身」換來的「割肉飼嘴」,化成了舌尖上的精彩。 午前,阿母用幾天前剛採收的石蚵,再準備本地的番薯粉,加上蒜苗珠、芹菜珠,煎了道鮮香味十足的蚵哆。煎蚵哆(煎蚵餅),食材簡單,卻是山海盡匯,掌廚還要不疾不徐,煎出微焦不油膩的色澤與鍋氣,當然又是不能辜負的在地好味道。雖然有人說,金門蚵哆較類似台灣的蚵仔煎,但作法與用料其實大異其趣。至於,在台灣稱為蚵哆的,在金門則是「鱟殼哆」,台金兩地作法大同小異,都是將鮮蚵摻上豆芽菜、韮菜或高麗菜,拌以麵粉漿,以圓形湯瓢定型,下鍋炸成圓扁形的油炸食物。吃食是文化的縮影,再說點故事就足可形成地方特色,石蚵在島鄉便是在地文化璀璨的亮點。 蚵路漫長,蚵話無數,採蚵人總是這樣娓娓道來。
-
說番薯
回首來時路,人生在蛻變,萬物也在變,每一階段人事物都在變,個人以為番薯變化最大。 初始島鄉大部分人們是吃著簡單的番薯,切成塊加搓成細末煮成一鍋沒有米的純地瓜湯,三餐主食如此單薄,姐姐們盛番薯時沒敢挑大塊的往碗裡放,據說阿嬤認為男人要做粗活比較需要把肚子填飽,物資缺乏年代,連吃地瓜都不能盡興,我比姐姐們小十幾歲,幸運多了,已經可以盡情的食用,卻也因為沒有看過別人的生活方式,每日食用也習以為常。 搓成細末的渣先把它擠出汁曬成地瓜粉,嚴寒冬天陽光顯得特別薄弱,因著生活需要,冬日一口氣呵出來都是煙,母嫂雙手仍需搓番薯粉,雙手因而龜裂,只因番薯粉可以販售,或另做蚵仔煎之類高檔一點的食品。一家人仍吃沒有米的番薯湯。 昨天到台北市同鄉會踫到同鄉黃清祥,他唱作俱佳訴說當時年紀小,每天吃這東西非常生氣,甚至問過他母親:為何每天讓我吃這?他說母親愣在那裏回答不出來。我聽了特別好笑,許是我較魯鈍,兒時竟不知提出這問題,我吃番薯吃的挺開心,以為天生該吃這食物,沒為此質疑過,當然,偶爾有米飯或三層肉會更快樂。 番薯,葉子綠時養豬,葉黃時仍然收集回來搗碎和豬食仍是養豬,從小知道番薯適合任何土質,容易生長,韌性強,給了我們信念,也是啟示,要像番薯一樣遇到任何環境要克服,仍然要長成屬於自己的番薯。這叫番薯性格 一截二十五到三十公分長的番薯藤枝是種,埋在炎熱乾旱的土壤,求生意志強到只能奮力生長,也就恣意長或一畦一畦綠葉。記憶中豐收季節衍生曬番薯簽、地瓜片,以備不是生長的季節食用,小時我以為四季都有番薯可吃,不知也有因季節而缺乏的,直到母親需要天天吃番薯才知道。 這番薯在我家沒有比之神聖的食物,母親有二、三十年只吃番薯糜配肉鬆,其他一概不吃,二哥終年都要有番薯讓母親食用,在我家二哥地位如神農,番薯收成沒問題,收成後隨時保有新鮮是有難度的,他要把整簍番薯埋在沙地裡,保有原來滋味好讓嫂嫂們為母親煮糜。許是受母親影響,兄弟姐妹忒愛番薯糜,回到老家二嫂一鍋番薯糜或番薯簽糜加一盤黃甲魚、豆腐煮蚵仔、二哥種的菜蔬,這就是美食,均不需美食家評點,自家兄妹滿足到無法形容。樂觀的我,任何事不愛他人指點,我們有自己的節奏。 爾後隨著歲月蝕了人生,環境改善,事業有成鄉親比比皆是,大夥踫面總會懷念起兒時共同記憶,番薯、砲聲、高粱等等,有人環境好了碰都不碰番薯,有人念念不忘;吃到怕了或者吃到戒不掉,都是當年環境的感悟,許是我要讓日子好到不必食用番薯,許是有番薯我才有今天,是警惕是感恩,都因為番薯。 後來浯島得胡璉將軍之賜,高粱可以換米,有了白米的日子真幸福,地瓜加米煮稀飯滿足一直裝番薯的腸胃。再之後看到番薯被美化:有烤地瓜、蜜地瓜、地瓜泥、炸地瓜……而後有錢人說地瓜養生,地瓜葉也成為名菜,當年未經改良的番薯葉是供養豬用,在台北首次發現番薯葉在菜市場出現,當菜蔬販售,哇,嚇死人,何時翻身了?再後來加半顆皮蛋,或幾粒枸杞價格飆漲,上了檯面啦! 當下超商日日擺一盤烤番薯,左手番薯右手咖啡,不時提醒其翻身成時髦貴氣食品,內心莫名的跟著與有榮焉,直呼番薯不再是昔日阿蒙。 番薯糜仍是我一生的想。
-
走訪大小嶝謁邱葵故居
五月中旬,好友結伴參加瑞美旅行社的「港珠澳七日遊」,二十一日坐動車返宿廈門,二十二日,張領隊帶我們去遊覽大、小嶝,對於大、小嶝,我嚮往已久,它在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古寧頭戰役前,曾是金門縣的屬地。戰後由中共管轄,日本侵犯金門時,大嶝是金門人保命投奔的去處,先父永仁先生所撰《有義回憶錄》,曾談及民國二十六年這段避難經過: 「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對日抗戰開始,當局全面加強戒備,十月二十六日(即舊曆九月二十三日),日機臨空掃射,軍艦亦開炮射擊,第一區已有壯丁隊向第二區方向後退,余鑒及時局緊急,乃集合壯丁宣佈準備行動,因時間匆促,籌措不及,所以只有部分壯丁攜帶簡單行李隨同出發,余扶家慈攜帶兩弟兩妹,一行六人,經後沙海邊沿途盼望船隻,一路都是逃難人愈來愈多,大家步行至雞冠頭海灘,有數艘帆船來接運,大家涉水登船開往大嶝鄉。因為家鄉尚有祖母及父親,及很多親戚朋友,心中憂煩是否都能避禍?所以人在船上,心在想他們,非常煩惱與悲傷,面向船後看故鄉山頭,至船靠岸宣佈下船登陸。因人地生疏且近黃昏,走至村里詢問乃知是洋塘村,我們很幸運遇上一大善人之家,晚上招待飯菜且將眠床讓我們睡,他們自己在廳堂打舖,我們有者帶衣入眠,有者坐談商量明日如何行動,翌日天明即告辭而別,大嶝當局已備船轉運至同安縣珩厝,數以千計之金門鄉親難民,分別暫住於五棟祠堂,余負責第五收容組,接受當地以鹹粥救濟,繼而領米分組借鍋自煮,按珩厝村為王姓宗親,余以金門珩厝派系後裔相告,獲得特別厚待,至為親切,不惟介紹臨時工作且逢佳節相邀聚餐。」 家父回憶錄說當年「以金門珩厝派系後裔相告」,但此事,日後,家父研究宗族譜系,發現我們后盤山王氏是珩山派裔孫,開基祖煥三公於明朝洪武年間由集美后溪鎮宁溪珩山遷居來金。 二十二日那天,我們由住處鑫譽隆酒店附近,搭車前往大嶝,經過翔安隧道,再上大嶝橋,在大嶝換乘電瓶車,前往小嶝,沿途看到大嶝小鎮台灣免稅公園、溪墘鎮公宮,在電瓶車站臨時便道崗亭(貨櫃屋)稍事停留,走過水泥堤防道,一邊是泥灘、一邊是填海造陸工程。承包的長江航道局告示牌寫著:「施工現場,注意安全」。經過鋼板橋面,旁邊泥灘有人在抓捕海產。附近殆有養殖漁場,接待部的牆上廣告寫說:「大龍膽石斑魚、珍珠龍膽石斑魚,全國價最優,一斤78元,可一魚多吃。」 電瓶車司機載我們先去看鐵樹,說這棵鐵樹是「八閩鐵樹王」。明清時期,琉球王國是中國屬國,小嶝自古航運發達,清代小嶝邱葵後裔的邱大順船隊,曾二度隨封琉球,四次運載京米到琉球,這株鐵樹就是那時從琉球引種到許家後院。2003年,廈門張昌平市長到小嶝視察,讚美此樹果然是「八閩鐵樹王」,之後,居委會雇工匠將「八閩鐵樹王」五字刻在石板。 小嶝有十八景,「八閩鐵樹王」只是其中一景,其他還有月亮灣、美人井、英靈廟、石源古殿、釣磯公祠、隱藏院、棋盤石、白哈礁、獨木成林、品泉、雷公劈石、仙人跡、鐘鼓山、釣台石、東丘坡、學士墓、防空地道。每一景都有故事,「防空地道」據說有1300米,是廈門市最長的人防工程,我好奇想去瞧瞧,但時間不夠。小嶝村的廟不少,除了前述英靈廟、石源古殿,我又看到順濟廟、鎮安古廟。至於釣磯公祠、隱藏院、學士墓都跟邱葵有關。釣磯公祠即邱葵故居,這棟明清建築風格的二落大厝,令人印象深刻,外牆大門額題「才學顯宋」,門聯「卻聘高節理學流芳奕代,鐘奇顯宦瓊山著績明朝」。 邱葵故居內部陳列很多碑文,有邱氏輩倫說明、捐資芳名,也有錄自《福建通志》的<邱釣磯傳略>,《同安縣志》關於邱葵的事蹟。並介紹了邱的優秀子孫,如:六世孫海山道人邱浚、十九世孫浙江水師提督邱良功、二十世孫邱聯恩為國捐驅沙場,航海家邱時庵。他們的事功,網上都可查到,我就不多說了。
-
薦盒、荐盒、醇盒、巡盒,還是順盒?
最近因村莊作醮的通知單上有一個「醇盒」這個詞彙,某位長者斧正說應該寫作「順盒」,於是信手翻查手邊資料,說說金門的「醇盒」為何變成「順盒」,再變成「淡盒」。 薦盒又稱薦臺,餞盒(潮汕地區、馬來西亞一帶)、敬盒、奉案,金門地區則別稱為「順盒」,這個名稱在自由中國地區絕無僅有。 所謂薦盒,它是一種中國傳統木工工藝品,為祭祀用具。通常置於長案桌香爐之前,上面放三個小巧的高腳杯以盛裝水、酒或茶,為一種放置杯的小檯架。因為放置酒所以稱之為「醇盒」或「醇盒架」。以前在祭祀,獻以牲禮,還要「獻爵」,過程中分三次添酒,稱為一巡、二巡、三巡,因此也有寫作「巡盒」。 金門地區則用以盛放小糕點、蜜餞(例如牌仔糕、麻粩、桔餅、冬瓜排等),因此金門也稱祭祀時所用的餅乾點心(糕仔、麻粩、寸金棗、寸棗糖、牌仔糕、口酥、米香、索仔股)等物品為醇盒,這是一個以彼名此的借代稱法,最後泛指一切拜拜時所用之餅乾飲料等。 薦盒的材質多以木質、錫、銅製,其刻工與形制很多元豐富,常以瑞獸(牡丹、獅子、鳳凰:稱為三王獻瑞)、吉祥博古(杏花線裝書:紅杏尚書)、花鳥(梅花喜鵲:喜上眉梢;白鷺鷥蓮花:一路連科;三隻白鷺鷥蓮花:三試會連)、神仙人物(財子壽)等圖案為主。 薦字亦寫作「荐」字。薦的本意是「進」或「進獻」之意。將供品擺放在盒上供奉神明祖先,所以寫作「薦」是對的。那為何又稱為「荐盒」呢?荐的本意是草蓆。又指蓆子下面的墊草。也是「薦」的簡化字。故「薦盒」又作「荐盒」。 按照輔仁大學劉怡君講師的說法,薦盒的起源很可能來自古代的「禁」,是一種盛放酒器的禮器。這個「禁」的形式與小型的几案很相似。東漢˙鄭玄《儀禮‧士冠禮》注疏中說:「禁,承尊之器也,名之為禁者,因為酒戒也。」這是警戒飲酒者勿過量的意思,因而將承放酒杯的四方形臺稱為「禁」。 那到底為何寫成「順盒」呢?案筆者推究應與「醇盒」音近而訛有莫大的關係,從上述文字知寫作「順盒」,在字面上完全解釋不通。那到底為何後面又會衍生出「淡盒」呢?因為自民國80年代後,台灣開始有用銅鑄模澆灌製作薦盒,因為是銅做的,故又稱之為銅盒,也是因音近而訛,故寫作「淡盒」,現今金門則將蜜餞串稱之為淡盒,蜜餞串是插在銅製的薦盒上,到最後以彼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