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阿炳與二泉映月
聽過許多音樂家演奏華彥鈞先生創作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總感覺遠不及華先生本人拉奏的版本來得絕妙動人。這位出生在江蘇無錫,35歲時因眼疾而雙目失明的音樂天才,乳名阿炳,當地人口中的「瞎子阿炳」,竟能讓國際級指揮家小澤征爾在聆賞此曲之後,對他極度崇敬,甚至說:「〈二泉映月〉應當跪下來聆聽,應該用非常聖潔的一種心情來聽這首音樂。」 這話不獨發人深思,也教人更想要進一步研究阿炳創作的〈二泉映月〉。在我仔細聽過不同音樂家的各種演奏版本之後發現,眾多的演奏家們和阿炳演奏的最大差異在於--大多數演奏家竭盡心力演繹這支曲子,或追求曲意流暢,或加上完美裝飾音來詮釋它,期許能達到藝術化演奏的境界;其目的,無非是企望讓這支優美動聽的樂曲整體表現更具豐富性,以取悅聽眾。然而,他們努力的結果卻不如預期。反倒是阿炳樸拙無華的自然拉奏方式,才真是靈動絕美;他不論揉弦、運弓、滑指,都那麼隨性自然,那原是他生命中汩汩滲出的精華吧?是他長年累月自心裡流出來的樂段匯聚而成的?是他靈府深處種種幽隱心緒的宣泄?內心厚厚積累之豐沛情感的忠實傳遞?所以才更能貼近聽者的心靈?當我們的心弦和阿炳的二泉映月共振,彷彿那就是從我們自己心裡湧流出來的聲音。我真覺得,透過阿炳手上的二胡,娓娓道來的〈二泉映月〉--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楊蔭瀏教授與曹安和教授,以簡陋的鋼絲錄音機,為阿炳錄下的原版錄音,才是聽眾最渴望要聆聽的天籟。這曲勢,低迴處引人哀戚,只見阿炳以綽注手法配合二胡的音色,流淌出蒼涼的琴音,如泣如訴;間有某幾個樂段,忽而讓人感覺卓然孤高,內心裡興起絲絲酣暢快意。他謎樣的二胡清音,或點染人生悲歡,湧現出世間如幻的滄桑;或興起三兩聲喟嘆、彷似人間若有還無的感慨喲!聽者正沉浸於憂時傷懷的情境之中,驀地,琴音翩然轉折,竟逸脫出誰在放下俗世執著之後,某種曠達舒懷的歡快;這跌宕幽轉的弦音,難道不是創作者靈魂的延伸?他生命悠悠然的起落……? 許多聽眾聆聽阿炳的〈二泉映月〉之後,感受到無限悲涼之意,也許心裡默想著阿炳眼盲、貧窮、病苦的日子,而愁緒纏綿,甚至隨著幽幽樂音潸然淚下的也大有人在。但也有一些聆聽者,感覺這支二胡樂曲表達的不全然是幽怨與悲戚,他們從樂曲之中領略到阿炳的某種放逸與豁達,甚或有人感受到阿炳的琴音已然達到天人合一的道境。當然,聆賞音樂原本就是相當主觀的,每位聽者對音樂的解讀與領受,確實與個人的生命領悟、生活感知和人生經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因為這些個人差異,便有了不一樣的音樂體驗。於我,所感受到的阿炳〈二泉映月〉二胡演奏,拉得很鬆,很自得;樂曲行進中,甚至有某種小小的詼諧穿游其間,在我的解讀,這或許是阿炳對乖舛命運的自我解嘲?對苦難的不以為意或者大包容吧?而這樣的感覺,反倒是教人鼻子裡起了隱隱約約的酸意,但心裡是溫暖的,對阿炳是尊敬的。 我的書寫經驗中,以文字闡述音樂最具難度,如若讀者從未曾聽過這支樂曲,那麼,所有對曲子的形容、指涉與引申,都顯得吃力而無法到位,只能試著作意象式的描述,即使說得再細膩,也不及樂曲真意之萬一。但也因為有如此的難度,就讓人更想挑戰這樣的書寫吧?另,值得一提的是,〈二泉映月〉說的是天下第二泉,就在無錫市惠山公園裡,據聞,惠山泉因為阿炳這一曲〈二泉映月〉更加聲名大噪,許多遊客自世界各地不斷蜂擁前來觀賞這清泉呢!而《阿炳小傳》撰寫人--楊蔭瀏教授他重申這麼一句:「泉,不落水相。」這話,豈不又引逗得人對阿炳和〈二泉映月〉更要生發不絕之幽思了?
-
輝煌的一生
2017年10月18日,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辭世,享壽88歲。這位終身為事業、家族打拚且重視教育、樂善好施、關愛金門的傑出企業家與慈善家,留下了永恆的典範,足供後人景仰及學習。 1929年12月18日,楊忠禮出生於馬來西亞巴生南邊的甘榜亞答(KampongAtap)一個祖籍金門東堡的華人家庭。父親楊清廉、母親黃金切,育有九名子女,楊忠禮排行老三。自幼聰穎勤奮,為人誠信。中學時遭逢日軍侵占馬來亞而被迫輟學,日本投降後恢復求學,並加強英語,1947年參與雪蘭莪巴生的興華中小學的創辦,擔任董事部的學生代表之一。 1953年,楊忠禮和同是興華校友、才華洋溢的陳開蓉攜手一生,並在日後扮演了賢內助的角色,夫婦倆所栽培的5男2女,包括長子肅斌、長女淑敏、次子肅堅、三子肅宏、四子肅祥、次女淑卿和五子肅佳,學有專精,事業上各擅其長,兄弟姊妹分工合作,團結一致,和睦相親,讓YTL機構(楊忠禮事業機構)的業務蒸蒸日上,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同時更由於潘斯里陳開蓉女士出身教師,27位內外孫於童年的課餘時間,陳開蓉以英語教授數學,也每日關心孫子們的狀況,所以楊家的新一代,個個獲得世界名校的高級專業學位,謙和有禮、視野寬闊,足堪接班之大任。重視家庭倫理及教育,可謂楊忠禮事業成功的基石之一。 1955年楊忠禮建築公司成立,初期憑藉著地利人和之優勢,以及標價計算的精準度,瓜雪工程局百分之八十的工作由楊忠禮建築公司所承攬。事業基礎漸趨穩固。1967年,在獲得A級執照後,楊忠禮決定走出瓜拉雪蘭莪,向外發展。1971-73年間,世界發生能源危機,此時,楊忠禮手上有多項工程正在進行,但楊忠禮決定即使是傾家蕩產也要完成這些工程,實踐承諾,以保持信譽。這段苦撐的日子可謂最嚴峻的考驗。 走過能源危機的谷底,楊忠禮致力於提升建築技術、購置先進機械器材、高薪聘請優秀人才,以求穩紮穩打地拓展業務。1978年,楊忠禮的長子肅斌自英國獲得土木學位返國,帶回新的建築技術與工商管理知識;加上1980-85年間,其他幾位子女陸續自英國學成歸國,加入楊忠禮機構,各司其職。 多元化的發展,讓楊忠禮機構更加茁壯。1985年以來,他們成功克服亞洲金融風暴的危機,進軍發電廠、水泥工業、房地產、交通鐵路、自來水廠、酒店渡假村等,並申請在日本東京證券市場掛牌,業務擴及大馬各地、英國、新加坡、印尼、澳洲、日本及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楊忠禮家族以其誠信之道經商,取得巨大的成就。 在大馬,無人不知楊忠禮、陳開蓉夫婦的慈善事業。他們以其崇高的社會地位、豐厚的經濟實力,長期關注馬來西亞的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華文教育、科技文化、華社團體等。其中,長期擔任巴生興華中學董事長及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榮譽主席一職,出錢出力。 2007年11月,楊忠禮博士以他個人及其長子肅斌父子之名,先後捐獻超過2,500萬臺幣給國立金門大學(前身為金門技術學院)興建學人宿舍。校方感念其熱心教育的情懷,以「楊忠禮園」命名,且以圖資大樓演講廳命名為「楊肅斌演講廳」、「陳開蓉會議室」。2007年11月,楊忠禮博士出資1,400萬於祖籍地湖尾東堡興建「楊氏明馨祖祠暨楊清廉紀念館」,表達慎終追遠的心願。2010年8月,楊忠禮博士參加國立金門大學升格掛牌典禮,再度捐出100萬美金作為校務基金。學校以終身名譽校長一職,表揚其貢獻。近年來也持續關注金門發展,提供建言。 謙和有禮、經商有道、熱心教育、慈善助人的楊忠禮,走過了輝煌的人生,其事蹟廣為世人傳頌。僅以此文,追悼他的去世,祝願在天之靈安息,並緬懷豐富人生遺產。
-
齊聲同唱上岐之歌
烈嶼鄉上林村的古厝聚落,李府將軍廟是村民信仰的所在,臨濱海大道,每天潮來潮往,駐軍涉水而過於駐紮碉堡,無分日夜地緊盯海防,防水鬼摸上岸,荷槍實彈注視著近在咫尺的對岸。 單打雙不打的日子,躲入防空洞、防匪砲擊已成村民必做的功課,但千防萬防、還是有村民受傷,傷口易癒合,但陰影難磨滅。自小,即憂患意識滿心頭,要打共匪護山河。 七歲進學堂,在上林分校的課桌上,滑紅蛋,從這端滾到彼端,然後剝去蛋殼細細品嚐。倘若在平日,有人送紅蛋,家中的八個兄弟姐妹,一顆熟蛋,是要用縫線分成八等分的。而此刻,自己擁有一顆象徵著學業進步的紅蛋,在逞口慾的同時,除了用功讀書,也莫忘父母恩。 上林分校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母校在上岐國小,每個年級區分甲、乙班,因此分校的四個班級為丙班,老師幾乎由大金門渡海而來,而我的導師林文練老師為上林人,教學嚴謹,不茍言笑,這群小蘿蔔頭如果不認真學習,皮可要繃緊。除此,尚有陳耀明老師、莊西進老師、李鳳翔老師等人,無論音樂、舞蹈、生態……,他們都學有專精,對島外島的孩子來說,是一大福音。 四月四日兒童節,每每領回一包糖果和餅乾,香甜滋味在心頭;而總統誕辰紀念日,天未亮,即到分校集合,然後在老師的帶領下,於村子的大街小巷,高唱先總統蔣公紀念歌及其他愛國歌曲,返回分校操場則人人有獎。服從是天職,學生的參與,亦是愛國愛鄉的表現。 分校緊鄰村莊與田園,在國共對峙的年代,宣傳單滿天飛,只要砲宣彈來襲,同學們無不在隔日清晨,於田園間四處尋找,砲片可以賣錢,花花綠綠的宣傳單交給學校,則可獲得獎勵。我於民國六十三年元月十五日,就因繳交「匪偽宣傳品」而得到獎狀一張。 保密防諜、人人有責,母校遇有活動及比賽,分校亦得派員參加,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三日,因參加保防作文比賽而得到第二名的殊榮,並於隔年六月十二日保防書法比賽獲得優勝。 分校廚房左側有一座山洞,同學們喊它鬼屋,男生最愛去探險,然我或許是八字輕,竟然不敢和大家一起去見鬼!就連如廁也要找伴,三五成群的女生走進沒門板遮掩的洗手間,往往是妳看我、我看妳,還要擔心糞坑裡的蟲兒蠕動,會不會鑽呀鑽,鑽到褲襠間? 四年的分校在村莊,上下學非常的方便,而高年級則必須到青岐。每天清晨,踩著急促的步伐,從下林、上林、上庫、陵水湖、石鼓山,再到上岐國小。校長楊太平、導師李文來,然我換了校區亦彷彿換了腦袋,成績竟然從名列前茅逐日下滑,數學不會算、自然不了解、社會亦不懂,好一個族繁不及備載。老師教學很認真,可惜有聽沒有懂,既不敢舉手、亦不敢發言。而此際鬼故事聽多了,當自習返家,天色昏暗時,竟也毛骨悚然! 最難忘的是某日放學返家,路過一處村莊,在一畝田間,一位服裝整齊、身穿黃卡其制服、腳著中國強運動鞋的學童平躺於水井旁,他的母親痛哭失聲,據說是大人忙於農耕,孩童不慎落井,和同儕趨前一看,長相清秀的孩子與父母從此天人永隔。時隔四十年,如果該名學童還在,也近半百了。而這幕風俗中所謂「見刺」的影像,在腦海整整盤旋了四十年。他在天上,我在人間,很想知道當年的這個學童過得好不好?是否已投胎轉世? 在上岐國小就讀高年級的兩年期間,惟一的一張獎狀是六年甲班參加查字典比賽榮獲第二名,一路沒什麼表現,在小學畢業後即隨雙親到大金門墾荒,從此和母校一別四十年。而烈嶼,我的家鄉,從沒忘記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 日前,當接獲前古城國小吳水澤校長及上岐國小謝華東校長來電,希望上岐國小建校九十六週年校慶,校刊中有我的作品。吃果子、拜樹頭,飲水要思源,於此,當下立即應允,並連夜趕稿。而藉著報端,以一顆虔誠之心,和學弟妹們齊聲同唱上岐之歌,祝母校生日快樂!
-
秋末書展
這是一個社區秋季大型書展,圖書館定期的展售。圖書館為了減輕庫存書籍的壓力,除了舉行大型的定期書展外,還有不定期的館內展售,不久前展售的就與烹飪有關,內容包括食譜、各式麵包製作、甜點等。售價也相當便宜,一本大概加幣一元或兩元,甚至較薄書籍還有四本一元的(目前加幣一元大約台幣二十五元)。我曾在館內的展售,買到幾本心愛的好書。 雖然,近些年已較少買書,不過遇到這樣的大型書展,有點像是圖書館出清存貨的義賣會仍想過去看看。秋季書展一連兩天,利用周末在一個社區中心舉行。這個社區較為陌生,第一天去時,停車場已停滿車子,找停車位花了不少時間,抵達展場,已有人提著大包小包的書籍離去了。展場書籍分門別類擺放著,那日,我的朋友已先我而來,幫我找到一本讀書會的用書War Horse。隨後,我挑了一本獲得白樺樹獎的青少年讀物The Secret of Gabi's Dresser。朋友買了四、五本書,大概花了七、八元,沒想到結帳時,櫃台義工給了一個優惠的牛皮紙袋說,將紙袋裝滿書只要五元,真是出清大優惠。我鍾情於繪畫書籍,但展出的藝術類書籍偏向手工藝,布偶製作、編織,還有室內設計、花園規劃等,繪畫相關書籍較少。 當走出展場,見這社區蠻廣闊的,不遠處是一所高中,學校後頭有一綠草如茵的大足球場。心想,明日一大早再來找書,順便逛逛這社區,認識一下環境。 隔日一早,提前來到展場,展場門還沒開,但門口通道已井然有序排著一長列隊伍,有人帶來數個環保袋、有人背著一個大旅行袋、有人拉著像買菜的小推車。時間一到,大門準時打開大夥魚貫而入。但我想要的繪畫書還是少,只找到一本Foundation Course Drawing,還有一本有關水彩畫的Pulling Your Paintings Together.前者曾在圖書館借過,書中有些畫我還蠻喜歡的。 秋末時節,室外有些樹木葉子已轉變了顏色,或橙黃,或緋紅,於綠色林木及草坪襯托下,顯得格外嫵媚動人。我沿著社區步道走,步道隨著住戶房舍蜿蜒,不時有分叉的小路連接。經過足球場,有人踢足球,吆喝聲此起彼落。走到另一頭,豁然開朗,一條寬闊的筆直步道,連接社區南北兩端的大馬路。步道上,有人慢跑,有人騎著單車。 我往北走向北邊的馬路,這馬路先前曾來過,不過,此刻感到些許生疏。一路上,空氣清新微涼,就這樣以舒緩的步伐繞了一大圈,從另一頭回到社區中心的停車場。
-
讀村史懷想(下):一村一本村史
金門獨創的「村史」,常讓我想起楊樹清在八○年代,集金門才俊,完成大規模的「金門學」。金門學多針對某一主題,村史則胃納量廣,要說歷史、人物、民俗、文化,以及時事等,書寫複雜。金門學與村史隔了二十年,都以套書獲得金鼎獎,是有意義的對照。 八月,文化局小濱寄來一箱資料,厚厚六部村史,很份量。小濱不忘提醒「案子趕喔,要煩多幫了。」我曾與文化局合作,越早繳交意見,越能提供給撰稿人修正的時間,讓作品完善。所以一連數天,我行也村史、坐也村史。 春天,村史案審核,很讓我驚訝的是呂坤和局長、何桂泉科長,只負責引導,未實際參與投票,我參加的評議會議,總有兩位、三位官員參加投票的。會議在陳長慶主持下,非常順遂,陳、顏兩位提案人,獲得最高票支持。 讀村史,能感受到各家對村史的定義,有各自的解讀跟定義。有意思的是,在地方書寫中,「村」可算是最小的單位了,但是,「村」也容易喪失個性,被隔鄰更大的村或鄉鎮等,包裹起來,村史撰寫是把它解放出來了。還有意思的一點是,村史已有「示範」的第一輯了,且成績好,不是每一家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也因此顯得豐富盛大,連日記體都能不受束縛地寫了進來,以「抒情」角度切入烏坵鄉,成為富含感情的著作。 我一直懷疑,沒有「感情」能完成一個字句、一本書嗎?如果沒有強烈的歸根、尋根意識,能在諸事繁多之際,分出精神來,研究、訪談、書寫,然後再研究、訪談跟書寫?得有「感情」才能周而復始,它的繞圈不是單調,而在於餵養、在於豐富。 村史寫作案束脩高,它具備誘因,但我更期待它只是種子,讓所有離島而去的人,在尋覓時有了新的領悟;讓留駐本島的人,拿更多的好奇跟關懷,往它的地底挖。我的確看到好幾本讓人感動的作品,寫羅厝的,作者「小心翼翼」抒情,努力隱匿敘述的「我」,讓村史有它的客觀姿態,他多麼擔心把自己的村落,給寫壞了。而一個村落,只有一次文化局支持經費的寫村史機會。他的小故事記得生動,寫小說出租店、撞球室與冰果室、公共浴室等,列舉故事與人物,讓歷史活得更加真切,而非平躺在遙遠過去。 寫賢聚的,足足寫了十二萬字,以經濟學論,寫越多越不「划算」,而且出版費用越高,實際成為束脩的就短少了,但寫故鄉、尤其是「故鄉中的故鄉」,如果斤斤計較,故鄉豈不成為商品了?該書不單字數超出甚多,敘述靈活,枯乾處走訪如給活水,民俗信仰也可以生動盎然。信仰當然必須活,信仰若不依存生活,而被記錄成行禮如儀,又怎麼對得起神明? 寫東林者,由縣而鄉而鎮而村,「村史」如同同心圓構造,再周全地透過行業別、落番、旅外等,漸次建立敘述架構。踏訪處也是迷人處,一個人、一份情,都成為故事,也是我們依戀故鄉的核心。 有的村史是過於詳盡了,議事章程都列進,有者似乎是半成品,看得我心驚動魄,不得不多列意見,以期秋末,陽光雖晚且碎,但我們是勤快的拾穗者。也許很快地,我們就能看到炊煙,以及它的香軟氣味。
-
從在地化到國際化
金門的身世,有一種特殊性;因為這種特殊性,讓金門保留了一種古典之美,那種源遠流長、不絕如縷的文化源泉。這就是金門在地化的特色。 金門今天能保留這種特色,是因為兩岸對抗,實施軍管與戰地政務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從金門的宗祠文化、廟宇慶典、民俗風情上溯,找到金門文化的源頭,這是金門文化的寶藏。放眼兩岸,要找出這麼純粹的中原文化,已經是不多見的了。 這些文化、習俗孕育了金門人的思想觀念,形塑了金門人的人格。金門人有地瓜精神,耐苦耐勞耐旱耐操,這樣刻苦勇毅的精神,已成為金門人流淌血液的一部份,並成為出外打拚的精神。然而,經過解嚴之後,外來思潮浸潤之漸,金門人慢慢在改變。 金門人的改變首先是心急,金門人看到外面的進步、繁榮與發展,覺得自己幾十年來沒有長進,有些人就心裡發急。一發急往往容易亂了方寸、失去方向。金門一脫離戰地政務,保留原汁原味的戰地風情與閩南文化,是金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光資源。但是我們看不到這一層,我們要發展,我們每發展一步,就把本錢一點一滴的流失掉了。 我以金門書院山長的身分,曾當面邀請嚴長壽先生蒞金演講。他說解嚴之初已經來過了,他的論點是保留金門的戰地特色,後來的一路開發讓金門已經回不去了,他說該講的已經講了,沒有必要再來演講了。 金門如果失去特色,金門還有人願意來觀光嗎? 金門人其次的改變是利得,有些人已經很幸福了,「億來億去」了,但是他們還是不滿足,還有欲求。照理說金門作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幸福城市,不知有多少人羨慕與嫉妒,但是有些金門人覺得還不夠。這樣的想法值得探討,金門會不會再一次失去? 這就要問我們自己,金門到底要成為怎樣的島嶼? 金門如果國際化,金門的元素無形中就會慢慢失去,失去我們的文化特色,失去我們的人生品味,失去我們的社會形態。假如有一天這個樣子,金門就四不像了,我們就找不到傳統、純樸有文化與戰地色彩的島鄉,我們就會被外來的勢力所支配。 金門人就會迷失在國際化的浪潮中。 金門人要過怎樣的日子,自己要想清楚,絕對不能發急,像一解嚴時那樣不假思索;也不能貪心,當我們坐擁豐富資源時而不自知,一心一意要外求。其實保留自己的特色,如果像鼓浪嶼申遺成功,不發展就是最好的發展。 國際慢活城市在義大利率先興起,就是看到國際化、都市化、工業化的迷失,要為人間留一塊生活的淨土。金門人如能冷靜、獨立的思考,就能走出自己的道路了。 金門如能發展成一種有文化品味的慢活島,保留自己的戰地與閩南文化的觀光特色,在安謐、和諧、富足之中悠遊生活,就是一個世外桃源了,讓年輕人出外去打拚,金門人因為出外而偉大,你說這有甚麼不好呢?
-
獨照江山靜
老子、莊子,世以「老莊」並稱,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在「道法自然」之義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章太炎《論諸子學》中,就認為「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本文且藉清風明月妄談《莊子》。 只要是稍涉古典書籍者皆知,此書是莊子所撰,唐時改稱《南華經》。其書大要與《老子》相近,文辭汪洋恣肆,旨趣深奧。但又有多少人是以義理來深窺此書之旨趣?或是僅停滯於玄談,乃至淪於宗教之工具? 天佑華夏,降此聖哲,如此淡淡活過他的一生,卻留下這本無價之書!這本書,影響了陶淵明的一生;影響了李太白的一生;影響了白居易的一生;影響了蘇東坡的一生;影響了華夏子民的一生。也因此,因緣聚會下,唐玄宗下詔稱此書為《南華真經》,尊莊子為南華真人。 清初名評論家金聖歎,評定此書是「天下第一才子書」。才子必讀,欲成才者更必須讀。如果你醉心於技進於道、技道合一的職人文化,追本溯源,須讀《莊子》;如果你不想成材、不想在優勝劣敗的競走中疲憊一生,也請讀《莊子》;如果想處於才與不才之間、想在人生的驚濤駭浪間存活、無傷,練就日益精進的乘御之力,也請打開《莊子》。 不同於儒家「風簷展讀招士魂」之莊嚴,莊子所意的是「隨緣流覽安心魂」!正如《莊子.人間世》所言:「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莊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平民百姓能擁有的福份,比羽毛還要輕薄,飄忽不定不知道要怎樣才能承接、擁有;可是災難禍患,卻比山河大地還要沉重,想要閃避卻不知道有什麼方法,方能全身而退。「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早成習見,不以為怪! 而莊子,就在這麼個亂世中,承受、感受時代之苦;切膚之痛。然,且回首,身處戰國中期的莊子,其處境,不正是當代的你我?多少的萬里烽煙,何止是歲月的滄桑;無數的千秋一評,豈僅是蒼生的血淚?此時除要有直道而行的執著外,更要有劍氣簫心的浪漫,而此浪漫之源,莊子之書應是首選。 時局板蕩,曖昧天光,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莊子》治身心,此正其時。深研先哲思想數十年之傅佩榮教授就認為: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體悟「未始有物」,並且不論身在何處,皆能快樂自在。以身合心,以心合道,萬物與我為一。莊子所謂順應時代變化,隨遇而安,讓自己免於外在的干擾和傷害,此何嘗不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之源? 哲人何來?太史公稱莊子「其學無所不窺」,可見其博學多聞,聰慧異常,對各方書籍多所涉獵,以故事闡述精妙的人生哲理。強調外化而內不化,內心與道同在,就可以與他逍遙而遊。此何嘗不是哲人「獨照江山靜」之道,更是世人安身立命之道!
-
民宿共享家
民宿是一個家庭再擴充的經營理念,住宿者可以允許與主人共享、共用部分的資源,但也不能忽視民宿長期經營帶來對周遭環境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傳統聚落內的古厝民宿,往往是縣政府獎勵補助修復,或者國家公園設定使用權出資修復,修好用來標租的傳統建築,不但傳達保存文化資產的意義,也可達到活化利用的目的,成為金門旅遊市場的人文特色,更應遵守鄰里的生活公約,傳揚敦親睦鄰的和諧關係。 金門向來被視為台灣的離島、外島,但與廈門僅一水之隔,通過小三通走廈門五通、南安石井泉州航線,每逢假期湧入島內的旅客明顯增加,民間團體交流活動促進合作機會,對金門的旅遊市場產生不少的助益與效應,金門未來的旅遊型態發展,必須有所相應的調整和改變。 大陸推動的美麗鄉村農家樂,把土地流轉觀念的價值轉換,用來發展鄉村農、林、漁、牧旅遊,創造集體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將利潤轉投資且多元經營,不但改善既有的生活條件,提供的就業發展機會,也留住農村青壯人口的外流。而推動的項目規模化,帶動不同的產銷鏈,以互動式、自主式、參與式的體驗,吃、喝、玩、樂應有盡有。從生產、採收、享用、銷售各個環節,皆能包裝進入旅遊行銷。設計旅遊的套裝行程,結合地方特產、人力資源投入,從事的是休閒行業,卻能快樂地忙碌工作,以最大化的資源整合,帶來極高的經濟效益,重要的讓人們走入優質的自然環境,啟發精神文明教育。 近年來大陸遊客通過訂房網入住金門者增多,許多業者配合時勢,也積極投入兩岸旅遊市場,迎合民宿換身轉型的考驗。一些依然停留在保守落後想法者,種種競爭條件壓力下,將來絕對逃不過市場淘汰的命運。 大環境時代潮流,金門沒有政治話語權,經濟景氣也不時衝擊島嶼的生存底線。觀光旅遊是金門重要的經濟產業動脈之一,遊客對當地居民造成的困擾在所難免,主事的公部門首先要執行完善的公共空間規劃,減少對環境的干擾與破壞,例如目前停車場、公共標示牌的設置,在在顯示明顯地不足與混亂。唯有讓居民對其發展有全面認知,當然最好能讓當地居民參與投入相關行業,餐飲集中在人多的市區是普遍現象,像水頭、珠山聚落民宿雖然達成一個規模,卻無法提供滿足遊客餐飲需求的服務家數,如能整合人力、物力資源,在一個共存、共利、共榮的共識下,讓每一個家園成為實現個人不同夢想的好地方。 民宿的永續經營,結合一個良好資源共享環境,必須不斷地學習與成長,充實自我提升的品質和素質,一起營造美好的民宿共享家。
-
念故鄉歸故鄉
回故鄉,永遠不需要理由,因那裏珍藏著我生長近二十年的記憶和回憶。走遍天涯海角,還是選擇今年暑假回到生長的金門故鄉,作為滿六十的禮物。十幾年來,瓊林老家經公園處補助修整成招標民宿,返鄉無家可歸,只好投宿旅館。三天兩夜的G加9(機票和酒店),將我們一家四口送到金門最奢華的金湖大飯店,享受太湖和太武山交織成的湖光山色。近年回金門,看見故鄉在進步。昇恆昌無疑是金門進步的一大指標和亮點,這是我第二度住宿金湖大飯店。 此行一些刷新的印象是:路邊各樣廣告看板,一天天增多;三層和更高的樓層如雨後春筍,新房子也越蓋越多;車子增多,塞車的路段也增多;當然,環境汙染也免不了日增中。這些新現象,有利有弊,看你持什麼觀點。金門要往哪個方向發展,還是個開放的大問號,有待早些凝聚出共識。 兩位女兒,到過金門兩三次,那時還小,只是跟大人來遊玩。如今,長大後首次返金門。兩位唸台大博士女兒(妳們有志向也有能力出國留學深造,只是爸媽捨不得你們遠離,向妳們說聲抱歉!),好奇和好問的精神,讓我既驚喜又難招架。「Daddy,這是你小時住的家嗎?」「這個大門是新的還是舊的?」「這窗戶用石頭做的,好酷呀!」 在瓊林古厝大廳向蔡家祖先上過香後,大女兒繼續追問剛祭拜的是誰,我只答說,從小我爸媽都叫我們祭拜祖先,從未過問太多。她好奇地拍照,拍這石柱,拍那木簷。兩位女兒對古式的大木門感到新鮮有趣,試開關幾下過過古厝的癮。 「我們能不能在一個景點停留久一點?」大女兒提出要求,她走到哪裡,都興致勃勃地仔細觀看、深入研究,對認識金門認真態度跟精神,令我驚喜、感動。我連忙答說:「好的!以後我們會常回金門來,還可以再多認識金門!」單是瓊林,我們待了大半天,都只是粗略的認識而已。兩位女兒都領教到:金門雖小,但歷史和文化之深之重,非下番功夫去研究不可。 此趟返鄉,女兒們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自小習以為常的故鄉事物,我竟被問倒,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趕緊向簡介求救,幸虧走到那就有印刷精美、內容清晰的簡章。此時此刻,最能感受到金門縣政府多年來的心力,我們除了感激,就是敬佩了。小學同窗群生兄(啊!畢業後已幾十年未謀面了!)所撰的瓊林村史(由胞弟鈺永轉來),詳實又清楚,是認識故里的最佳入手。 此趟帶女兒返鄉,懷著尋根探源、認祖歸宗的盼望。兩位女兒雖都在台灣生長,但祖先都是金門人,我這為人父的,豈能忘本。深感有責任扮演兩代對金們傳承與交流的一座橋樑。此趟故鄉行,兩位女兒算是踏出認識、認同和回歸故鄉的第一步。
-
觀 感
當今社會給人的觀感是利益擺中間,道義放兩邊,有情有義不多見。 酒逢知己千杯少,把酒言歡自古至今都一樣,而又有多少人酒後吐真言?倒是酒後亂性很難看。端看時下某些重量級的社會人士和官員,吃相不僅多醜態,醉後更是胡亂來,令人看了飄白眼! 網路多流傳,鄉里也暢談,接洽公務看面色,只要臉上多紅潤,那不是氣色很健康,而是酒氣在熏天。要當官,憑的是自己的真本事,不一定非得圓桌談,除非本身沒實力,否則不必桌上言。你來我往的乾乾乾,醉死了還不知自己身處在何方?儘管飲酒要適量,喝多有害無益損健康,但許多人就愛這一味,好像沒它人生就無望。別忘了過量飲酒多傷肝,牢記酒入愁腸愁更愁,鮮少化作相思淚。 辦活動,目的在吸引人潮,也消耗預算,規矩的人共襄盛舉,投機之輩上下其手。舉例本次某單位到社區舉辦中秋博餅及宣導,多年未曾參與,今年在鄰居邀約下共襄盛舉。但從頭看到尾,去參加的依舊是那些人。規規矩矩地排隊上台博餅的仍然是那群人;而投機取巧,使出渾身解數、多領取的依然是數十年來如一日沒進步的那幫人。即使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為習慣早已成自然,見怪也就不怪了,但心裡難免還是要打個問號? 然而,卻也讓我們從活動的各種場合中,看到了人性貪婪的一面。政府單位辦活動,每年少說也有幾百場,而真正參與者有之,為宣導品而來的或許更有之。而此次的博餅活動雖然用意不錯,但想不到最後則是怨聲載道,這即是事先沒做規劃和協調,事後層出不窮的問題當然會浮現。而承辦單位及主事者不應怕得罪人,不敢吭聲。終究,一個活動的圓滿,一定要有人扮黑臉,而不是只流於形式,如同這關先過,剩下的以後再說,那勢必永遠停滯不前沒進步,還不如省省錢、將錢花在有用的地方。 人擠人、擠死人又氣死人的沒有遊戲規則,大人的不良示範,學子看了也傻眼。博餅,應以現場實到的人數為原則,不應登記一大串,手握號碼牌一大疊。如此的代玩、代博,必然形成前面來的喜孜孜,試手氣一回又一回,最少的亦有參加獎;後面排隊的則是乾瞪眼,沒玩的份,結果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活動結束了,私底下講話的人多,一旦上了台則不敢多說。辦活動除了要刺激人氣,更必須要有規範,看那些缺少水平的人家,似乎有再教育的需要。無論年歲如何,終究,只要活著,走在陽光下,總有目光對著他,除非麻木不仁、臉皮比牆壁厚,子彈穿不透,否則,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甚且活動就是為活而動,如果只為爭取更多的利益,而沒了遊戲規則,或許就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