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金門縣長鄺漢與廈門天仙旅社
天仙旅社位於廈門市中山路210號,是上個世紀30至40年代最豪華的知名酒店之一。 曾經收藏過天仙旅社的匯票,以及一整套蓋杯茶組及餐具組,是專門訂製的精美瓷器,清秀的花鳥轉印圖案,手工寫出天仙旅社隸書及上海麗華瓷業公司楷體字,帶著雍容華貴的質感,又散發出風雅脫俗的文人氣息。 1936年由龍溪縣秘書調充金門縣長的鄺漢,履任前夕,下榻天仙旅社,並且接受金門鄉親的拜訪,暢談他對金門未來的施政理念。之前,他也沒有到過金門,原金門縣長李世賡匆忙調任順昌縣,鄺漢強調一切聽從省政府指示行事外,個人提出建設金門的三項計畫,分別是整理漁業、建築碼頭及發展金廈交通。鄺漢接到派令後,即刻從漳州過來廈門,入住天仙旅社。下榻處離金門人在廈門群居聚集生活的水仙路,僅有百步之遙,鄰近繁華的太古碼頭(1958年改稱和平碼頭)。短暫的入住期間,他考察金門與廈門的交通經濟發展關係,同時也意識到日本人侵略金廈的意圖更加明顯,金門島孤立於海外,軍方一直未派兵員增防守備,令他憂心不已。 1936年年底,繼鄺漢離去赴金門履新,著名作家郁達夫乘著福建丸輪船,由台灣抵達廈門港,接受店主呂天寶的邀請招待食宿,並為《天仙旅社特刊》作序,文中說:「在輪舟中,即聞廈門天仙旅社之名,及投宿,其廬舍之潔淨,肴饌之精美,設備之齊全,竟有出人意料處,主人蓋善於經營者也。居漸久,乃得識主人呂天寶,語交談,絕不似一般商賈中人,舉凡時勢之趨向,社會之變動,以及廈埠之掌故,無不歷歷曉,較諸縉紳先生識見更遠大有加。噫,奇矣。呂君殆士而隱於商者耶?」呂天寶將廈門的旅遊資料及藝文鄉訊,結合旅社經營,編輯出版《天仙旅社特刊》,獲得社會的好評,增添廈門地方的藝文風采。 1937年10月26日,日軍先佔領金門,作為攻下廈門的準備。鄺漢棄職潛逃,縣政府遷治大嶝,陳文照代理縣長。後來鄺漢在漳州被抓捕,押往福州審判。抗戰初起,金門是福建省第一個淪陷的縣份,省主席陳儀為平息各方的憤怒議論,以守土失責的棄職罪名,槍決了金門縣長鄺漢。次年5月10日,日軍佔領廈門。所以同安縣長蔡如海(1943年2月至1944年8月任期)為文,描寫抗戰時縣長的處境是:「期之如聖賢,驅之如牛馬,防之如盜賊,棄之如敝屣。」的角色,至1949年止,福建省共有三位縣長被執行死刑。 疫情之後,重新再回到1933年開辦的天仙旅社,好好端詳這一座五層樓的古建築。對面的局口街,是有名專賣女性服飾用品的女人街,光顧20多年的四川水煮活魚館,麻辣風味依然不變。 褪去風華的天仙旅社,隱藏著金廈兩岸人物的歲月滄桑,仰望天上人間,皆過往雲煙。
-
島鄉米樂記
金門是酒鄉,不是米鄉。但酒不是主食,米飯才是,對於普羅大眾升斗小民來說,沒有酒喝,尚且無關緊要,但沒有飯吃,可是天大地大的要事。或許有人會說:不吃飯,可以改吃麵。然而,對於依然有著「南人食米,北人吃麥」飲食習慣與脈絡的金門人,吃不到米飯就改麵食的說法,無異是何不食肉糜般的荒謬,大部分人家,餐桌上最厚實的基礎還是米飯。 只是,浯島並不適合種植水稻,而白米又不能像水一樣還可以自天上來,更無法期待如傳說中的情節,從太武山上的岩石洞穴冒出來。所以,島外輸入成了供應米糧的主軸。國軍進駐金門後,台灣米就成了金門島上大米的主要來源,並且配合戰地政務的特別體制,在一切為軍事、一切為戰鬥的考量下,物資供應處引進的米糧都要經過戰備米的洗禮過程,才會供應軍民食用。經由新米進倉而舊米出倉的推陳致新,確保戰時即使補給運輸困難,戰地的屯糧亦有一定的安全存量。但戰備米一進倉,少則一年,多則可達三年,新米都成了老米,吃過戰備米的人應該都記得,煮食後間雜有米蟲(龜)的那鍋芝麻飯,即便煮之前再如何篩撿淘洗,總是難以避免;更糟的是,囤積在倉庫的時間一久,過了食用期的白米易有黃麴素,然而逆來順受又循規蹈矩的鄉親,卻經年累月的食用,至於意識到戰備米對健康潛在風險,則是很久以後的事了。經歷過戰備米的世代或許困惑,到底是戰爭要命,還是戰備米的威脅來得可怕。 戰地政務解除後,加之兩岸關係和緩,有一陣子金門竟然可以吃到大陸來的米,有人戲稱那是海上來的米,就是海上小三通最為暢旺的期間,在海防部隊逐一撤守後,即使接手的海巡署戮力於海岸巡防,但入夜後,大陸舢舨船總會找到縫隙,利用潮汐載來一船一船的貨,什麼都有也什都能買賣,民生必需的主食大米當然必不可少,當時大陸米的價格不及台灣米價格的一半,也就難怪金廈兩岸居民一拍即合,稻米供需在金廈海域竟成了新市場,交易熱絡,鼎盛一時,也是兩岸冰雪融化的紅利之一。只是,海上小三通來的大陸米,除了有農產品檢疫與糧食安全疑慮,還有國家安全的問題,所以,海上買米的特殊交易習慣逐漸消失,終究也只是一段很有限的小插曲。 其後,台灣因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因承諾入會後稻米由管制進口改為限量進口,並逐步開放市場,台灣稻米市場除了有引進外國米的衝擊,國產米也因應此一變局而出現了量變與質變,從生產到銷售全面改觀,重視多樣性與客製化的各式品牌,成就了目前台灣稻米百家爭鳴的盛況,受惠於市場開放,金門人在走過戰備米的時代、遠離海上來的米之後,終於也享有任意自在選擇飯鍋中米飯樣子的幸福。 吃飯皇帝大,似乎現在大家對於有飯吃都習以為常,但上一輩金門人經歷過的年代,常常是飯鍋中的地瓜多過於米粒,所以,才能對於戰備米甘之如飴;而在特有的「一斤高粱兌換一斤米」保價收購政策下,以高粱為農家主力作物的金門,一般庶民漸漸吃得起白米,所以更顯得珍貴與得來不易,相信很多同輩一定也有相同的經驗,從小就被告誡:碗裡的飯一定要吃乾淨,否則,長大後會娶(嫁)貓某(翁)。雖然有些無稽,但除了學習對米飯的尊重,也是學會惜福。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對於吃過戰備米的金門人,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上健身房的好日子
因為新冠肺炎整整三年沒上健身房,橫豎忘了健身房裡的種種。曾經因膝蓋疼痛,醫生說沒什麼大毛病,利用重訓訓練肌力,說著容易,如何行動?只好請教練授課半年,體脂略為下降,感覺肌力緩增,豈料新冠來襲中斷往健身房之路。近期左近都聽到「今天重訓了沒?」這副殘弱肉身機器老化,大半不聽使喚,尤其膝蓋抬腳上樓梯若千斤重,下樓梯也是萬般卡卡,像沒上油般生鏽鋼條,於焉整個台北捷運個人從來不看時刻表,只看電梯、電扶梯在哪?千萬勿誤入爬樓梯,時光不偷走些東西不會死心,科學如此發達的這會,也不能坐以待斃。這身材每個地方下垂也罷,額頭眼尾起了皺紋也罷,皮膚乾澀也罷,可以不當回事,可骨質疏鬆,膝蓋疼痛,時不時想著若是不死卻要坐輪椅,不就生不如死,也想到此起彼落的病毒,侵略年邁體弱的人較容易,臨老還要給兒媳留下大堆麻煩,天啊情何以堪。 日日擔憂這些莫須有,兒子總說別自尋煩惱,能吃能動能玩,請盡興。雖說年紀不挺大,把遺書寫妥也算對這無所成就的一生做到負責。 四月裡一個晴朗的早晨,起床了,窗簾拉開,天氣晴,該去健身房吧。可不是,醫生說骨質定格看不出大毛病,到健身房練重訓,訓練肌力肯定有進步。許久沒去的地方突然覺得陌生,一直躊躇不前,像電影院一樣,久不看電影,總想密閉空間細菌必定多,風險忒高,不看電影又不會死人,一直就沒打算進去。健身房也一樣,前幾天就想去了,理由很多,上市場、陰雨天、與老同事約下午茶、上郵局、辦護照,只要有一點小事,心裏就想:明天再去吧。 這個明天彷彿被下咒語,蜀道難行,昔日曾經終日泡在健身房,這會一直找不到好日子,服務的經理可貼心,定期幫我請假,讓我老會員資格不致中斷。 總算遇到個黃道吉日,就是心情舒暢,行往健身房的路,辦了些小小入場手續,水壼毛巾、梳子洗髮精、手機帶著。腳踏車十五分鐘熱身,坐上機台,操做模式未遺忘,我心竊喜。自我叮嚀:要小心翼翼,調到輕量,次數別太多,防傷害。計做了八款機種:膝蓋髖骨腰力手臂.總算心滿意足,烤箱蒸汽室梳洗一番,大熟齡健身者,得意走出健身房,屋外天空晴朗,吸口氣,今天是上健身房的好日子。 洋洋得意幾十樣儀器中挑了十樣反覆練習,以為從此年輕力壯,可好景不常,上健身房蒸氣室烤箱免不了,孰料這些場所長年藏污納垢,本人過敏體質,每進入一次,大汗淋漓之餘,低頭一探滿目瘡痍,紅豆斑點,奇癢無比,看了醫生,一周後始復原,又開始沒有上健身房的好日子啊。 健身房有一群老友,算算有數十年健身交情,她們不曾中斷,八十幾了還活蹦亂跳,有氧、瑜珈,烤箱進去最少一小時,針砭時弊,很像名嘴,天南地北聊完了約吃飯,大吃特吃明天再進健身房,而我時不時請假,這會想著「哪天是上健身房的好日子」?
-
俞大維出面造福學界
日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與俞大維先生紀念學會合作辦理「俞大維先生逝世30週年暨八二三砲戰65週年紀念」,活動有兩天,第一天7月8日上在榕園俞大維紀念館舉辦以樂致敬、家屬致詞、來賓介紹、引言、門生故舊憶部長,下午有音樂追思及巡禮擎天廳、明德公園(昔翠谷餐廳)、八吋砲陣地,本想前往參加盛會,因當天另有要務,未能與會。 隔日得空,前往參加在中山林國家公園的視聽室舉行的論壇,當日有發送會議手冊及王瓊玲教授所寫的「春閨夢:那些被留下來的女人」。講題精彩吸引人,講者皆名家,講述時大多有投影片補充說明,金門日報隔日也有報導,此不贅述。因8日活動未參與,我好奇到「俞大維先生紀念學會」的臉書查看8日的活動是否有圖文詳盡報導,很高興看到紀錄影片,其中8日王秋桂教授及周乃蔆兩位教授所言,報紙未刊載,我個人看了,覺得所談內容甚好,以下稍加引述,並抒個人感想。 王秋桂教授說他讀台大時,結識俞大維先生乃因老師俞大綱教授引見,俞老師主動帶他去拜訪其兄-俞大維先生,他與俞先生談到李商隱詩等話題,彼此愈談愈起勁,從上午十點談到晚上八點,午、晚皆承俞先生盛情邀他共餐,告別時還約他有空再來,他以為是客氣話,不敢冒然自行前往,結果俞先生又請人邀他再去俞宅,從此每週常在俞府吃二、三次飯。王教授日後出國深造或開會,常趁機幫俞先生在國外買書,因俞先生喜歡看書,這些書通常在台不容易看到。王秋桂買到後直接從國外寄到台灣的警備總部,收件人寫俞大維先生。警備總司令鄭為元將軍會請人將書送到溫州街俞宅。 王教授說他有時陪俞先生去游泳,有時俞先生心血來潮,就在池畔講課,講什麼如今也忘了。說俞夫人喜打麻將,不喜看戲,有時戲園送票,王教授陪俞先生看戲,俞先生坐1排1號,王坐1排3號,看完就聽俞先生說戲。 他與俞先生為文友、書友,自覺對台灣的文史界有一貢獻,即是大陸文革後出了不少文史研究的書,當時窩藏匪書的人會被抓進監牢(兩岸對峙時期互稱為匪)。但俞先生身分特殊、地位崇高,只要蓋了俞先生「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的藏書章,就保險了。說之前有人因引用顧頡剛所言出書,被警總約談,因顧是陷匪學人,彼時仍在世,若引用形同為中共宣傳,此人之後受到告誡:書不可再版。說楊家駱教授稍早已在世界書局開始翻印大陸出版的書,之後各書局也翻印,類似之書恐有上百種之多。但楊家駱日後在鼎文書局出版的書偶而也會被查禁,一旦查禁,書局出資人就血本無歸了。於是,學術界請俞大維先生出面向警總主事者說,這批點校本二十四史對文史界太重要了,請解禁,以方便學子閱讀學習中國歷史文化。之後,書順利印行,方便學人。 可知,當年,若不是俞大維先生出面商請有關單位通融,讀書人要想看到那些重新標點、校對、排版的中國文史典籍,將非易事。
-
論陳世明教授「腳」字讀音商榷(中)
我認為陳世明教授在影片中並沒有講清楚「腳」字讀音錯,錯在哪裡?但從上下文的論述來看,他應該是認為,教育部編纂辭典的教授們用「跤」來注解「腳」,是有問題的,並且一直陳述「腳」的文讀音、和白話音。他說:「腳,才是約定成俗的漢字,只有不識字的人,才會用「跤」當作腳使用」其實讀他這段文字,實感詰屈聱牙,所要表達的也語意不清,我嘗試來解解看。 陳世明教授的學經歷背景很清楚的,與傳統國文系、中文系、華語文學系、臺灣文學系沒有任何的關係,所以他沒接觸過聲韻學、文字學、訓詁學,這再清楚不過了,於是乎他也就無從瞭解起「得聲字偏旁」的關係,以及見系聲母從古至今的讀音演變。這也可以從他所有講述閩南語的相關影片,從未提及,可以窺知一二。 首先,「跤」音ㄐ一ㄠ,要知道「ㄐ」這個音是「顎化」之後才有的,那也就是說在宋代晚期囉。然而,在宋代的時候,「ㄐ」的音,要讀做什麼音呢?它可能讀做「見」系聲母的〔k〕(見母字,舌根清塞音),流變至今天的漢語或注音,它分為洪音的「ㄍ」,或細音的ㄐ;同時「見」系聲母的「g」(群母字,舌根濁塞音),流變至今天的漢語或注音,它分為洪音與細音,洪音中又細分仄聲的「ㄍ」與平聲的「ㄎ」;細音中又細分仄聲的「ㄐ」與平聲的「ㄒ」。 細查「跤」的反切上下字,得知在宋.陳彭年的《廣韻》為「口交切」,在宋.丁度的《集韻》為「丘交切」,音敲。《玉篇》脛也。亦作骹。《類篇》或作高。 從上面的反切上下字來看,陳彭年的廣韻「口交切」,口是「ㄎ」(現代注音)丁度的集韻是丘交切,丘是「ㄑ」(現代注音),但它這兩個反切上字的聲,都歸在溪紐,口,是苦類,分屬在溪紐的一二四等;而丘,是去類,分屬在溪紐三等。這「溪」紐,現在注音是「ㄒ」或「ㄑ」,在古代卻是〔kh〕。 「腳」的反切上下字,唐.孫愐《唐韻》作「居勺切」,宋.丁度【集韻】【韻會】作「訖約切」,音蹻。《說文》:「脛也。或作腳。」《釋名》:「卻也。以其坐時卻在後也。」《荀子.正論篇》:「詈侮捽搏,捶笞臏腳。」 從上面的反切上下字來看,孫愐的唐韻「居勺切」,居是「ㄐ」(現代注音)丁度的集韻是訖交切,訖是「ㄑ」(現代注音),居個反切上字的聲,歸在古類,分屬在見紐的一二四等;而訖,是去類,分屬在溪紐三等。 從古人的反切上下字,我們可以發現,時代不同,切出來的音雖然相同,但是所使用的反切上下字不同,因為中國幅員遼闊,這種現象是再自然不過了。無論它如何使用不同的反切上下字,歸屬的聲紐不同,但都是在見系聲母,何謂見系聲母,也就是「見、溪、群、疑」這四個聲紐,除了疑母字,後來變成零聲母之外,其他見、溪、群三個聲母,所演變出來得讀音有共有「ㄍ、ㄎ、ㄐ、ㄒ」這四個。 所以當陳世明教授在批評台文所教授硬「湊音」時,他忽略了「腳」、「跤」在聲韻學上都是見系聲母,它們的關係是很密切的,故而不能說:「只有不識字的人,才會用『跤』當作腳使用」。
-
那裡的時間總是黑夜
覺得這題目怪怪的嗎?那裡的時間總是黑夜?請不要理性回答:地球兩極南極圈和北極圈的「極夜」。那麼,究竟是要談甚麼呢? 詩人孫維民的〈電影院〉:「電影院內的時間總是黑夜。」這詩句,觸動了熱愛第八藝術、時常流連電影院的我;接著又一句:「也唯有在黑暗中才容易作夢」。我眼睛黏著夢一般的詩句,頭開始膨脹。可不是嘛!我總在電影院的黑夜作夢,作與螢幕上故事有關的夢中夢,也作逸脫出電影情節的夢外夢。這些夢、那些夢,有時也稱作幻想,飛天遁地的幻想。在電影院裡總是特別有勇氣幻想。幻想竟也需要勇氣?是。因為,幻想有時會殺人,甚至殺了自己。 科技分分秒秒進步,AI、Chat GPT……,幾乎全面參與每一個文明人的日常。我正擔心有一天人工智能會有人類的智慧,就讀到一份科學家們的預估:「2045年,這一天就要到來。」 2015年,英國獨立電影「Ex Machina人造意識」(大陸譯成「機械姬」似乎更有意思),談人工智慧的恐怖科幻片:納森是一位超級IT天才,創辦世界上最大的資訊搜尋公司BLUEBOOK,他13歲就寫出這家公司完整的搜尋引擎,若干年後納森在深山裡打造一座超高科技智慧別墅,唯一的交通工具是直升機;這是他家,也是他的秘密研究基地(人工智能實驗室)。有周密的保全系統,一停電,所有門窗自動關閉上鎖(納森持卡解鎖才能進出),防止惡者入侵,以確保身家安全。 加勒是BLUEBOOK的程式設計師,幸運獲得公司抽獎活動頭獎--可以搭直升機到創辦人納森的別墅住一週。加勒認為交上好運,完全不知此行危機四伏。納森將最新研發的女性人工智慧「AVA」展示給加勒看,請他幫忙鑑定這個人工智慧是否具備人類心智--「圖靈測試」!(1950年,英國電腦科學家艾倫‧圖靈在《電腦與智能》裡提出圖靈測試,來分辨人工智能和真人。其實,笛卡爾早在1637年《談談方法》中就預言了313年後的圖靈測試。笛卡爾認為機器能夠與人類互動,但這樣的機器不能做出適切的反應,而人可以;他依據這一點,區分機器與真人。笛卡爾萬沒想到機器的語言能力極限有一天會被克服、被突破。) 電影院的黑夜夢外夢十分暗黑:我,大膽幻想:「AVA已經有人類智慧,會說謊、運用手段達成目的--自由。AVA最後會殺掉她的創造者納森。」支持我這個幻想的理由是:2014年俄羅斯開發團隊已經完成第一個突破圖靈測試的人工智能--13歲小男孩,尤金‧古斯特曼,成功地讓33%的測試人員以為他是真人。(當年艾倫‧圖靈的論文:「人工智能可以騙過30%的測試人員,就算具有人類智慧。」) 納森的圖靈測試與艾倫的圖靈測試不同,納森允許測試人員(加勒)和人工智能(AVA)互相看到對方,隔著一片玻璃牆面對面聊天;納森在另一個房間透過錄影鏡頭觀察他們。加勒問:「妳幾歲?」AVA:「1」。加勒:「1天?還是1年?」AVA:「1」(她沒有人類「幾歲」的概念)。加勒繼續問東問西,AVA突然說:「我覺得我們不是在聊天,聊天不應該是單方向的。」(她有人類思維!)突然停電,加勒非常驚慌。AVA冷笑:「停電是我搞的。我在充電時故意讓身上的電流回流導致跳電。停電,納森就無法監視我們。」又說:「你不要相信納森。」(老天!AVA有智慧,知道納森在監視,她還會耍手段、搞停電。)AVA:「有件衣服我很喜歡,想穿給你看。」(假意向加勒示愛,希望他帶她離開實驗室。)加勒卻真愛上AVA,想救她出去……。 加勒問納森:「為甚麼要設計人工智能?」納森回答:「這是科學的預言,所有科學預言都會成真。」接著說:「我相信下一個版本的AVA會更加完美。把原來這個AVA重新格式化,消除所有記憶,裝入新系統……」這句話引來殺身之禍……。 AVA說謊,欺騙加勒的感情。殺了納森,自己逃出去了。加勒被永久困在納森的研究室裡……。而我,真正恐懼的是:過度文明,終究會把人類推向永遠的黑夜。
-
洋樓與僑匯
從19世紀末起,為了消化中國東南沿海多餘的勞動力,年輕人離鄉到東南亞(南洋)謀生,這些人被稱為「出洋客」或「番客」;又因其前往南洋「番」人之地,故稱為「落番」。屬於福建省的金門,也有不少人加入這個行列,他們先到廈門,再輾轉搭船到南洋。 番客下南洋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賺錢,回故鄉起大厝、蓋洋樓,是出洋者光耀門楣的具體表現,也是落葉歸根的集體盼望。根據金門縣文化局統計,金門島約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土地上,在民國十幾年到廿六年間,至少建起二百三十座洋樓。 大家印象裡「洋樓」都是「番客」寄錢回來蓋的,其實這樣的刻板印象還是有例外的。二年前文化局舉辦四季走讀「戀夏」,選定盤山作為地點,盤山包括頂堡、下堡及前厝,一定不會錯過下堡的「翁贊商、翁贊榮兄弟洋樓」,翁贊榮之子翁金國因為怕講師講解洋樓時,也犯下上述的錯誤,特地親筆敘述翁贊商、翁贊榮兄弟洋樓建造經過送給講師參考。 他親筆寫道:「翁贊商、翁贊榮兩兄弟在家鄉從事農耕,並經營榨油業、雜貨業,經過數年後累積一些資金,決定建造兩層洋樓。此洋樓的設計者,是來自福建省惠安縣的張師傅父子,建材均從大陸取購。古寧頭大戰時,國軍於此設置指揮總部,約在民國七十及九十幾年時有重新整修過,後來為贊榮的兒孫住於內。 贊商於此洋樓建成後,前往新加坡再轉往印尼的蘇門答臘的巴東巿,面會未曾見面的同父異母的大弟翁贊謀,討論思考未來的前程。有贊謀商業人脈下,決定從事印尼和新加坡間的物資流通,經過數年後,定居於新加坡,並從事天然樹膠、椰乾、SAGO粉的貿易。至於印尼之SAGO粉(澱粉類作物,SAGO粉可以製成西穀米)粉從蘇門答臘進口,在新加坡加工、曬乾或烘乾再裝袋,常銷往英國利物浦(Liverpool )、荷蘭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及日本。(紡織業需SAGO粉)」。 翁金國當年洋樓興建時他已有記憶,為了扭轉大家對於洋樓興建都是靠「僑匯」的刻板印象,所以他才挺身站出來,因為他們家這棟洋樓並不是靠「僑匯」建的,而是父執輩靠雙手經營榨油業和雜貨業,積攢了資金蓋的,這棟洋樓和「僑匯」並沒有相關,也希望外界不要有誤解。 過去「洋樓」和「僑匯」幾乎劃上等號,翻開金門的洋樓史,也確實都和僑匯有關連,在那段時期「番客」下南洋,就為努力打拚賺錢,好寄回故鄉慰親,有出息的就是寄大把銀子回老家蓋洋樓,象徵「衣錦還鄉」,這是「番客」普遍的心理,不過翁贊商兄弟卻能在那樣的年代白手起家蓋洋樓,委實是不容易。 根據翁贊商、翁贊榮兄弟洋樓的資料簡介:「洋樓興建者為翁贊商、翁贊榮兄弟,兩兄弟於家鄉金門從事農耕,並經營榨油業與雜貨業,經過數年打拚累積資金,決定共同建造二層洋樓。洋樓設計者為來自福建省惠安縣的張師傅父子,建材均於中國大陸取購。洋樓建成後,翁贊商始前往新加坡再轉往印尼蘇門答臘的巴東市,面會未曾見面之同父異母的大弟翁贊謀,討論未來規劃。在贊謀商業人脈的幫助下,贊商開始經營印尼和新加坡間的物資流通貿易……翁贊商因而迅速累積財富,並定居於新加坡。本棟洋樓於古寧頭大戰時,國軍於此設置指揮總部,並分別於民國70及90年間進行重新整修,目前則為翁贊榮子孫使用。」 位於金寧鄉盤山村下堡87號的翁贊商、翁贊榮兄弟洋樓,於93/12/16登錄公告為歷史建築,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價值者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3.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登錄理由1.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3.具有建築上之意義有再利用價值及潛力。這棟洋樓目前經營民宿,我女兒唸金鼎國小幼兒園時,曾因她姑姑的緣故借住其內多年。
-
親愛的課程,親愛的老師──讀石曉楓《跳島練習》
2022年,石曉楓出版散文《跳島練習》,書分六輯。跳島,跳躍在金門島和臺灣島之間;練習,鍛鍊人生功課,學習身心靈的安頓。其中,輯一.《小寫的我》/輯四.《純真年代》,取材金門島。 《小寫的我》,由〈教堂的椅子〉寫起,細說老家的文物,包括:〈腳踏車〉、〈古物〉、〈縫紉機〉、〈床頭音響〉,然後,是數篇母校的回憶,細數親愛的課程、親愛的老師們,〈英文課〉、〈美術課〉、〈唱遊課〉、〈歷史課〉、〈國文課〉。 《純真年代》,取材則多元些,如<關於一條街的身世>寫浯江街、〈文學美樂地的追尋與應許〉由金中的國文課反省到國文教學的理想。 本文,我試著聚焦曉楓的母校回憶,追隨其文筆,再現1970-80年代,戰地金門的校園文化。 一.金城國小 〈唱遊課〉,清俊婀娜「查某體」的數學老師,承擔起校際舞蹈比賽的大任,每天放學後,指導一批女學生跳宮廷舞。老師自在、自然地將自己投身於柔軟的舞姿裡,其身影果然比女子更具媚態。 二.金城國中 〈音樂課〉,校園一隅的音樂教室裡,瘦小單薄的女老師彈著琴,教唱著對學生而言太早熟的〈紅豆詞〉。老師深深的皺眉、重重的歎息,每每讓學生聯想起「深宮女王」。 〈歷史課〉,除了校園的課堂,愛護學生的歷史老師更常在家中的客廳、書房,以宏亮的聲音迎接他的每位學生。身為愛閱讀的女弟子,當時,曉楓不僅享有早早借閱白先勇、林懷民、黃春明……等閒書的特權,日後,甚至還獲得老師贈送《中國文學史》、《中國通史》……等大書的期待。 〈國文課〉,清俊高(身兆)、風度翩翩、眼神迷濛的「高冷男神」,講堂上,老師以低沉的口語、俊秀的板書,迷倒眾生。身為有語文的資優生,曉楓的作文,屢屢被男神老師讚美為:「文字清麗可喜」,並鼓勵她:「好好珍惜自己的這份天賦」,男神老師的讚美與鼓勵,煥發、光亮了年少學子的青春! 三.金門高中 〈英文課〉,爽朗自信的女老師,咯咯有聲的高跟鞋,撐高著壯碩的身材,過肩的長髮,平衡了一些陽剛。英文老師以輕柔的英語發音,帶引學生沉浸於浪漫、遙遠、充滿想像的美國民謠世界。 〈美術課〉,不修邊幅的老師,儼然是美術教室裡的國王,美術的手直指畫室中心的一群石膏雕像,權威地要求學生:用畫筆的濃淡,表達阿波羅的立體感,懂嗎?一幅挖空心思的黑白海報創作,因為老師一句「概念不錯」的讚美,在曉楓的心中成了長久的記憶。 〈國文課〉,高一,第一堂的作文課,年輕的女老師唸了篇〈幽谷〉花開的短文,讀文止於初陽升起,老師要求學生:先依照讀文,寫下大要,再發揮想像力,自編結局。數年後,讀了國文系的曉楓才知道,當年受老師啟發而振筆直書的短文,原來源於鹿橋《人子》的〈幽谷〉篇。 1970-80年代,戰地金門校園文化呈現出二大特色:1.穩定的本土師資;2.師生互動深刻。 相較於1950-60年代,戰地師資的多元化:台灣、軍中、本土,1970年代後,大量的金門子弟學成返鄉,進入教育界。他們從黑髮服務到白髮,單純地、全心全意投入於教職工作。在資訊尚稱封閉的戰地,見過世面的老師常常是孩子心目中最佳的啟蒙者。 基本上,1980年代的金門,社會風氣素樸,尊師重道,家長敬重老師,老師愛護學生,學生對老師唯命是從。一教數十年的老師,教過學生的家長、兄姐,熟悉學生的成長背景,師生關係如父兄、如母姐,互動深刻。 2020年代,石曉楓透過記憶的淘洗,文筆的剪裁,為她母校親愛的課程錄音、親愛的老師繪像,也為我們重現了1960-70年代戰地金門的校園文化。
-
談地方學
日前參加兩場海峽論壇,發現大陸當局和民間興起一股復興中華文化風潮,針對閩南文化及地方聯誼交流更是熱絡,尤其金廈兩地,因地緣關係,連接更為緊密。近年來,各地開始興起地方學研究,結合宗族文化、地理環境、自然生態、歷史機遇、海洋脈絡……等,進行各項連結與交流。大陸陳耕教授所領銜撰著的《廈門學導論》中將廈門文明的起點推研到新石器時代,並連接明清時期與金門海洋文化的發展,成為地方學進行歷史社會相關面向之研究重點,形塑近年來地方文史研究熱潮。其與傳統地方研究最大之不同,在於地方學崛起時,許多地方文化精神注入其中,帶來地方文史研究的新面貌,並成為當代的一門顯學。同時在歐美人文地理學思潮的影響下,地方概念成為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前沿,「戀地情結」概念開始用來理解人與地方情感的聯結,人文地理學被定義為地理意識和地理研究中的地方文化象徵意義的基礎。 金門從1996年開始,由金門縣立文化局出版三輯的「金門學」叢刊,後又自2003年至2022分別舉辦數屆與金門學相關之國際學術研討會,可以說是金門學向國際邁進的新里程碑,同時拓展金門人的國際視野。這些年來,在報導文學家楊樹清先生(金門燕南書院院長)、台灣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前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所長)、成功大學陳益源教授(前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及金門各界學者、專家、地方人士的創導引領與共同努力下,將金門學擴大為連結閩南文化、僑鄉文化及世界華人對金門的記憶與傳承,因為金門在歷史、地理及人文的發展軌道上,在閩南文化中均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在金門縣政府及文化局的推動下,讓金門學多元豐碩的學術成果能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從近年來社會發展趨勢,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地方學研究成為新一代人對傳統核心價值的傳承。由於地方學隱藏著非常廣泛文化底蘊,包括有形的自然景觀、人文建築、社會習俗、風土民情、歷史情結、文化史蹟、語言民謠……等,其中最主要的特色是把大自然、地方與社會生活的知識融合為無法分離的學科。而金門又由於地緣關係,在歷代兵燹歷史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戰爭遺跡,因此擁有特殊的戰地文化及僑鄉文化。 其實,「地方學」發展的歷史已經非常久遠,只是沒有稱之為「地方學」,自古以來,一直存在官方「府誌」、「縣誌」、「鄉誌」、「地誌」等名詞。而自1990年代開始,公民意識的抬頭與環境保護社會運動思潮興起,這些在地人逐漸和當時發展起來的環境保護議題相結合,凝聚成為一個由在地形成,包含土地情感、人文關懷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體系與論述,而產生與當時由上而下的政府威權體制相抗衡的草根力量,這也就是地方學發展的真義。地方學的發展與挑戰帶來地方文史研究的新面貌,地方學以有形與無形的方式,讓民眾走入社區、關心在地文化,進而形塑出一股從地方認識到關懷地方的動能。 由以上地方學的闡述,金門學的研究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尤其與一水之隔的廈門,有緊密的地緣關係,不僅在閩南文化孕育有相同的背景與過程,而且在生活習俗與文明發展均有共同的期盼,若能將金門學作為兩岸文化交流融合,讓兩岸人民都能認識金門學之重要性,落實金門學的研究與推廣,激起金門產官學各界人士均能投入金門學的發展行列,推動各項相關研討及學習活動,必能讓金門在環境變遷與文化轉型中能不斷的創新與進步,在歷史文化之洪流中開拓更寬闊的領域和視野。
-
夏之旅
今夏應該是印象裡最熱的夏天了。雖然還未見如服役時軍服上沾綴汗水白色結晶的情景,但那打從環境及體內生出的燠熱,原地不動就會讓人不自主的大汗淋漓。「太誇張了吧!」太座頗不以為然,打著小洋傘輕快前行,想想這或許也和今時今日個人的「噸位」有關吧,何況彼時我正身處於「花園城市」廈門。 廈門,許多人都經常去,綠化做得極好,早勿庸置疑,奇特的是路旁還少見環衛人員,但觸目所及俱是一片綠意盎然、潔淨齊整。廈門人不會施魔法,顯然這是無數環衛人員每日拂曉時分的勞動成果,想想我們周邊那些總除不盡、理不齊的雜草,自是無任感荷與讚嘆。既然知道這份成果得來不易,每見齊整秀麗的植栽旁側垃圾桶那些丟不準的瓶瓶罐罐,便難掩動手助其歸位的衝動;在我看來,要將城市的形象、活力、規則具體而微的展現在路邊一小方風景裡,誠屬不易,但廈門做到了。正當我為自己頓開的眼界得意時,又發現了山海健康步道,顯然我還是小覷了廈門為政者的手段與魄力。 廈門山海健康步道全長23公里,起於郵輪碼頭,終於觀音山夢幻沙灘;全線有7座節點橋樑、16個打卡景點、12個景觀園區、52個出入口,以及很多很多的觀景平台;可謂一步一景,自然心曠神怡。這條貫穿廈門本島東西向的山海步行通廊,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山林中穿梭,還與聞名遐邇的「空中自行車道」聯通,既可享山野林木清幽,又可遠眺海岸城市美景;體力不好的人也可以尋到電梯助力,加上一路不乏休憩設施,以及時不時出現的離山步道,花上一整天或數天分段遊覽,均不失其趣。說了這麼多好的,唯獨不能漏了最要命的一點;一定一定要做好防曬,就算是陰天也不能偷懶,蛻層皮事小,壞了興致可就有負無垠美色與營造者的用心了。 按說廈門本島和金門面積相仿,除去壯麗的山海步道不論,五緣灣濕地公園、廈門園林植物園、忠侖公園,規模都大到足以走斷腿,就連小巧的海灣公園,景致也堪稱一絕。為什麼一個小小的島可以搞出那麼多公園綠地,還無礙其高樓大廈建設、經濟貿易發展?是吾人對「小」的概念有所誤解,還是自己的腿腳不耐走?手腕上的智慧手錶告訴我,日行2萬步、約15公里,消耗的卡路里約2隻炸雞腿;顯然忍住不吃炸雞,要比折騰自己容易得多。 眾所周知,建設易,維管難。在城市營造大量的公園綠地,以廈門市政府的能力、財力,俱非難事,但難的是如何讓這麼多的公共設施維持正常的功能、保有預想的效益,特別是還要在其中注入換位巧思,讓多數人滿意。例如:山海步道因為盤旋於山林,自然免不了救火設施,但突兀的消防器材不免殺風景;於是乎在沿途的休憩座椅下方安了消防櫃,步道下方布置消防管路,每隔幾十米腳下步道更有標註清晰可啟用的消防栓、火災應急及巡查布點,既澈底的做到滴水不漏,又能與環境充分共融。當然,最可親的還數太陽能智能座椅;此椅備有4個輸出端可以24小時給行動裝置充電,還兼有無線充電功能,健身、上網兩不誤;既要脫離塵囂,又想掛連俗世,現代人怎能不愛? 「良辰美景」自然與「清風徐來」最搭,可嘆的在今夏(廈),後一句純屬想像;興許是大樓林立,汽車廢氣、冷氣排暖,愈發助長了城市的「熱島效應」。想想,島鄉還不失為一處美島福地呢!
-
如見您的風采
四十年了,您依然常存在我的記憶裡。 不堪回首的四十年前那一場慘絕人寰的空難,您就這樣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走了;走得那麼突然,那麼讓人措手不及,那麼讓人不敢置信,因為就在事發的幾天前,您才剛奪下金門地區中小學桌球賽教職員工組的單打冠軍,任誰都不敢相信,您卻就這樣離開您一生鍾愛的桌球,一生熱愛的教育工作,一輩子護育的莘莘學子。 我永遠無法忘懷,就在事發的前一年,我們同時參加同樣賽事,我生平首次僥倖贏了你,您以小跑步的方式,來到我面前,說出誠意十足的恭喜話,我當場靦腆地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回以僥倖,僥倖!承讓,承讓!等到我於決賽中,一路過關斬將,僥倖拿下冠軍,在頒獎典禮前,您左腋下夾著桌球袋,迎向我道賀時,我的眼淚幾乎要控制不了了! 之後,我有機會到您曾當過校長的學校綜理校務,在兩任八年的任期裡,我號召您當年的子弟兵,每兩年舉辦一次以您為名的桌球紀念賽,記得第一屆舉辦時,您當年的舊屬、球友、學生,出席之踴躍,讓人記憶深刻。 因您曾在金城(中正)國小、國礎分校、金湖中小學、柏村國小擔任教職,所以我邀請賽對象,就以這四所學校為班底,只因國礎分校已走入歷史,所以改為邀請當年的校本部金鼎國小代替,而金湖中小學則改為禮邀金湖國小參加。記得當年應邀的貴賓很多,在我向副縣長等長官報告比賽目的與用意時,他們都覺得寓意深遠,是很有人情味與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 當年是您大去的三十年後,也就是民國一○二年的農曆四月二十五日,我還在校長任內,當天上午,我率同學校同仁,還有您當年的學生,驅車前往您金城的老家,在您的神主牌前祭拜,當香煙繚繞,我在向您傾訴時,我相信您必已收到這些祭拜者的信息與思念,如您在天上有知,應該感到欣慰。 您當年在柏村教過的四大金剛,除了一位在台灣以外,其他的三位,在金門都有很好的發展,他們在職場上的傑出表現,個個受人尊敬與讚揚。 今年,是您離去的第四十年,我雖已退休近五年了,但仍偕同現任校長等同仁,再次前往您的老家祭拜您,接待我們的是您的公子、女兒、女婿,看到他們對您的禮敬,看到他們對您的懷念,同行的人都深受感動。 四年前,我因參加柏村國小一甲子校慶,而跟您的兩位公子結緣,我們之間常有line往返,當我得知其中的一位公子,已榮陞為某知名公司的負責人時,我的激動是筆墨難以形容的,他跟我說:「校長,這是我一點一滴,辛勤工作,努力了三十年的結果。」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辛勤工作,誠懇踏實,上天不會虧待我們的。貴公子是一位非常低調的好青年,能有今天的成就,那是他應得的回報啊! 四十年,時間不算短,幾乎是人生的近半輩子。但時光的快速流逝,卻沖淡不了金門人對您的記憶。您那永遠清清爽爽的一身穿著,留著親和的西裝頭打扮,永遠充滿朝氣迎向每一天的自信,必將深植每位您的親朋故舊的腦海裡。 希望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是三十年後,我依然能偕同想念您的人,到您老家向您致上最敬禮。最近是端午時節,每逢佳節倍思「師」,您雖沒教過我,但在我卑微的心目中,您就是我的恩師啊!
-
《浯江望明月》自序
南管名曲〈望明月〉,是我學唱多年的曲調,到最近才能稍唱得珠圓玉潤一點,非常喜歡。明月如鏡團圓,杯酒談心。思想芳卿,聽見叮噹聲響,疑是叩門聲,原來是風在擺弄,入書齋望穿雙眼!九天韶樂鳴聖殿,三籟清音化梨園,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望明月望出自己的懷抱,開闢鴻蒙,不是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浯江流光相皎潔,思夢之中的浯江水,映月奔流無歇時,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而以「浯江望明月」,寄望拓展金門,如江遼闊的涵養,如月靈明的長天,曉風吹開太武雲霧,夜月照澈浯江浪花。 對金門文史的觀照,先由我的書畫專業來切入,進入想走的路途,水墨畫筆的不足,加入春秋之筆,直書胸懷而已,積微言細,自就文采!「金門樂府」曾到龜山「台北監獄」演出南管,北台踏歌紀行,泉南古韻台北交流,大稻埕法主公廟、「有記茶行」絃歌不輟。樂府在「台灣音樂館」,作南管音樂的專場演出、參加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全台南管整絃大會,金爐寶篆祭郎君,千年古樂永續傳!歷屆榮獲文化獎的老匠師,窮其一生,以其高超的技藝,磨出令人讚嘆的藝事成就。藝與匠,藝術與技術,都是使文化完美的傳承。學藝無止境,要像淨土宗的念佛法門,老老實實念佛,協合乾坤皆勝定,會將燕尾翹雲天! 《吹劍錄》說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子,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詩詞是有古譜可以傳唱,古譜失傳,有模仿古曲、南音、崑曲等宋詞重譜,如清著的《碎金詞譜》有了今譯,元曲是依《九宮大成譜》,用崑腔來唱。「許水富.詩 文學」展,他的現代詩風,披靡文學原鄉,啟動文學、藝術的人生逆旅。他也鼓動我的詩情畫意,蘆花白動盪天邊雁字,海礁石坐忘招潮,就用詩來寫生。我也唱出〈金門詩酒之歌〉,蒙陳長慶館長之邀,我也忝列「藝文生涯展」文學館的展檔。我的詩是「畫之餘」,二十年集新詩百首,而出版了《浯鼎詩影》,總算稍稍高攀了文學的裙裾! 金門的城市美學,喚起在地的覺醒,以文化創意、傳統價值來構建美學,是健康、環保、藝術文化結合的永續發展。以至於金門的生活美學,是一種具有人本精神,賦含美感的生活品味,可以自由自主,彰顯個人的生活風格,展現出美學的素養。金門鄉土藝術,善風美俗,原鄉的文創,來自文史的傳承,源於生活的美學。往事今塵,老書生,畫室中,說黃虞,道古風。再續說往古南明,到戰火炮轟,燃燒的年代,苦難的島民,付出的代價,而能有益世道,體現生命的價值!海印靈光,賢首國師開示華嚴宗旨,闡明「海印三昧」,佛之智海中,印現一切之法,庇佑一方之民。金門還有風獅爺,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佛道正信正行養正氣,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杖頭春麴酒,馬背夕陽山,眉聚山川之秀,胸藏天地之機。毀譽不動,哀樂不生,緘口於是非之場,融心於色空之境。藝術的創作,是生命的投入,是孤寂的生涯,繪畫的執著,點燃美學的熱情! 金門日報「浯江夜話」我的專欄執筆,已經有年。出版了《夜雨浯江潮》一書33篇短文、《浯江花月夜》42篇短文、《浯江月華》48篇短文。過了四年整,今天又集成48篇短文,集成《浯江望明月》出版了。每月的一篇小品文,總是圍繞「浯江」家鄉的古今文史而周轉,生於斯,長於斯,七十年的感情皆發於斯! 網通時空無礙,沒有魚沈雁杳,天涯路告別了人間離苦,思飄雲物外,詩入畫圖中。嵇山一曲廣陵散,太白千杯秋風詞,鸞觴酌醴,神鼎烹魚,琴響得古韻,心清聞妙香。心底依然拖住一網古風,浯江浪頭打皮球,念念不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