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面對陽光
十多年前某一個晚上,本社編輯主任「風衣」先生,拿著對台金鄉親新發行的「金門報導」讚嘆:「一份靠贊助的刊物,能寫得讓大家搶著看,報社就是培養不出這樣的人才!」當時,在一旁的編輯「博文」笑著向主任說:「其中之一就在報社裡面,而且,他的文章還常投進中央副刊等台灣大報!」 幾天後,我突然接到一紙調職命令,以委任五職等技士到校對組當見習生,學習報紙發行作業基本概念,因為,校對介於編輯、排版和印刷工作之間。幹校對工作,最能實地了解記者和作者文稿的寫法,以及編輯版面處理、標題製作,舉凡標點符號運用,文稿、圖片、人名、地名、數目、年代等等稽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樣樣不可馬虎,負責把記者、編輯、排版的錯誤找出來,否則,一字之錯,報紙一經散發出去收不回來,可能成笑話或無可彌補的傷害。 六個月後某晚上班,「風衣」主任突然把我叫進編輯室,拉開他的坐椅要我坐下,指著桌上的一疊新聞稿,要我接編第二版新聞;斯時,正巧兼代社長的白總編進入編輯室,主任向他報告:「經過六個月考核、訓練,今晚舉行考試!」 說實在話,當初奉命調校對,並沒有人告訴我未來有什麼安排,心裡暗忖著大概是會派出去跑新聞,因為,報社是講倫理的地方,新進的記者,依例都必須先到校對組經幾個月的歷練,才能放出去採訪,記者經實務歷練,有機會才能調升編輯,因此,突被指派接任編輯,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只得懷著忐忑之心接受考驗。 隔天,編輯主任要我去他家,在金城天主教堂旁的閣樓,一連幫我上了三天課,把長年新聞工作經驗傾囊相授,一再強調幹新聞守門人,為善盡社會責任,很容易得罪人,但是,無論如何都要嚴守立場與原則,勇於面對陽光,不要管出現在身後的陰影!」 歲月悠悠,匆匆十餘寒暑,雖然主任蒙主寵召,提早離開工作崗位,這些年來工作上遇到困難險阻,不克繼續當面請益,但每次翻閱當年筆記,展讀上述叮嚀教誨的字句,心頭頓覺寬慰無比!
-
理智而不暴力
沒有暴力,詳和、穩定、安全、幸福的,是我們所希望的美好社會生活環境品質理想。 前些天,看到二則暴力的新聞報導,僅僅是為了一點小事,不能容忍一時之氣,而就大動肝火,以暴力去傷害別人,真是太不理智的作法。傷害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為什麼就不能理智的、理性的,以民主、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來解決彼此的爭端,而非要以暴力不可? 開車、超車,每天都會在馬路上發生的事,只要依照交通規定,不妨礙道路行駛安全,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怎會跟暴力扯上關係呢? 新聞報導:有一位駕駛就因為超車,引起了對方的不悅和不滿,在路上就遭對方一句話不說,下車就向他開槍,所幸命大,逃過一劫,受點皮肉之傷。另外一起也是超車引起的暴力事件,駕駛竟然遭到群體的圍毆受傷住進醫院,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以往,社會新聞亦曾報導:只因看了對方一眼而已,對方不分青紅皂白,覺得被人輕視,就使用暴力。想一想,我們的社會到底是怎麼了,是不是生病了。 我們自許是一個民主進步的社會,代表著它的一個理智、理性,互相尊重、約束的社會機能。社會個體或是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衝突,要循著民主及法的觀點,用理性理智來處理,化暴戾為祥和之氣。 社會的秩序、穩定、安全,需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來達成,而不是一個人或是少數人的責任而已。唯有不分你我,大家都有一樣的認知及認同感,盡一己之力,反省、自我要求、約束、理智,我們才能生活在「桃花源」般的社會裡。
-
抓得到才怪?
「十次車禍,九次快!」這句宣導交通安全的老生常談幾乎人人都能朗朗上口,太多的車禍案例驗證了這句話絕非危言聳聽,知所警惕而小心慢行者固然有之,卻也有不少人偏不信邪,照樣橫衝直撞,享受速度的快感,類此宣導減速慢行的「道德勸說」能有多大作用,你我皆心知肚明。為了真正有效遏阻超速違規行為,於是有測速照相機的設置與警力不定時於某些路段測速抓違規的終極手段。 以往警察「埋伏」在路邊抓超速讓人防不勝防,心存僥倖而貪圖一時之「快」者往往難逃被「拍照存證」的命運,加上路邊測速照相機的「虎視耽耽」,對喜歡開快車的人無疑是一種如影隨形的箝制,也的確讓不少人在權衡速度與荷包之間的得失下規矩了許多。然而,隨著人權意識的擴張,警方的「偷拍」作法引發「不當執勤」質疑,為表示執法之「坦蕩磊落」,警方必須「化暗為明」,把警車停在路邊讓往來車輛遠遠即可望見的位置,打開警示閃燈告訴駕駛人「執行勤務中」,以往躲在警車內持測速槍出其不意「放冷槍」也不再被容許,只得乖乖站到路邊明顯處持「槍」警戒。如此取締超速的「便民」措施無異「自廢武功」。 至少還有測速照相機吧?基本上這是一種根據人性心理弱點而設置的工具,雖然在相機所在位置前某段距離即先以「前有測速照相」標示告知,但這樣一部長期鎮守一處、隨時可能留下超速者「倩影」的機器,讓愛開快車的人難免心存顧忌。不料某日看到某電視新聞頻道「教導」民眾辨識測速照相機真偽,報導披露台北市半數測速照相機是假的,還詳細比較真假相機在外觀上的差異與辨別要領,甚至強調真相機也能從幾個小地方觀察是否有在「運作」?這樣的報導滿足了民眾知的權利,卻也讓測速照相機的設置變得徒具形式。 行車安全本應靠駕駛人自律,但就是有人管不住自己,非賴公權力無以節制,只是如今這些必要手段一一「破功」,「慢郎中」們得更加提防這些無法約束的「急驚風」了。
-
協助民眾解決土地問題
針對地區民眾關切的土地問題,立委吳成典於日前特在縣府舉辦一埸「金門縣民申領土地回復所有權登記」協調會,出席民眾大吐苦水,並痛陳地政局、國有財產局金馬分處對土地問題處理的諸多質疑。 的確,地區土地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倍受民眾所詬病,早年民眾土地有不少是被軍方強佔,有些則是不懂得登記被劃為國有地,有些則是地籍圖縮水和原登記面積不符,結果平白損失不少土地,還有不少民眾土地被政府強制徵購、價購,這些種種,迄目前很多仍申討無門,導致造成民怨。 地區土地問題之所以棘手,肇因於在民國四十三年以後才有土地權狀,又因早年國軍戍守金馬,因軍事需要借用、佔用民地,這些種種讓金門的土地問題形成一筆爛帳,也因為如此,政府曾訂定安輔條例,讓民眾依法補辦土地所有權登記,當時民眾申請歸還土地的案件高達八千七百多件,不過,那時也由於立法不夠周延,導致有很多民眾土地一直要不回來,但也有一些投機者卻鑽法律漏洞,大肆登記土地,結果衍生一些不公不義的糾紛,這些不合理現象,是造成民怨的主因,試想,自己的土地要不回來,有辦法的人卻可以大肆大筆的登記土地,而且竟然可以很容易取得土地所有權,難怪要不回祖產土地的民眾會忿忿不平,感嘆社會不公不義。 土地問題是不少金門鄉親心中的痛,如何協助他們要回祖產,如何把那些掠奪他人土地的不肖人士繩之以法,有賴相關單位多加用心。誠如李縣長與吳立委所言,該是民眾的祖產,只要證據明確,就要依法早日還地於民,超出常理的才應仔細考量審查,以免土地問題積惹民怨更深。
-
良心哪裡去?
大陸一名不諳水性的青年到泳池玩水消暑,玩得正高興,卻一腳踩了個空掉進了深池,眼見青年就要滅頂了,一大票群眾猶然看猴戲般的作壁上觀,沒一個自告奮勇願下水救人的。最後一位認為有機可乘的「泳」士向老闆提出要價一千願下水救人的要求,老闆因不願出高價而和「泳」士討價還價了一番,等到價碼談妥,青年早已淪為波臣! 跟這則「新」聞一樣,讀來讓人心酸的是多年前發生在法國聖米歇爾古修道院山路上的一則「舊」聞:一位六歲大的小女孩和年輕的母親在下山的途中,小女孩一個不小心掉進水洞,憂心如焚的母親在試圖救人之際,站在牆頭的數十名觀光客不但袖手旁觀,有些人更幸災樂禍的拿起攝影機猛拍,就像是在拍電影一樣,活生生的把母女溺斃的鏡頭做了「忠實」的紀錄。事件發生後,法國當地居民聽到一名觀光客大言不慚的說:「我已把整個過程拍到影帶上了」。最後還一副待價而沽,準備把這血淚交織的畫面高價出讓的醜態呢! 兩則溺水事件,時空背景有異,結局則一,枉死的三條人命肇因全在世人少了份利益他人的同情心。對很多人來說,見溺不救已夠讓人心寒了,能把別人的生死拿來討價還價一番又無情的加以紀錄則更令人吃驚。雖然,在今天這樣一個都市叢林,早有人不把愛心當回事了,但真要這般「風吹不動天邊月」;真要這般「飽食煖衣無所用心」,恐怕只有那些良心被狗吃掉的人,才會如此這般「忘情所以」吧! 如同那些利慾薰心又迫不及待「取景」的「觀眾」們,他們的一舉一動,已不是「沒良心」這三個字所能一語概括,他們不但是「自掃門前雪」的「典型」,更是一切「醜惡」的代表,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的除了自私,還是自私。常聽人說,「有心的地方才有愛」,這些人可能正少了份「利益」他人的「良心」,所以一切看起來就不是那麼美好了!
-
時空轉換下的省思
近來浯江副刊溢滿懷舊風。寫我童年往事,話我故鄉過往,濃濃鄉情,躍然紙上。 回首五、六十年代,那一段清貧、軍管日子,忝為四年級生的吾輩,拜讀眾家作者大作,自是心有戚戚焉,往事上心頭! 過往歲月,生活雖然過得清貧,思想、行動也屢受束縛,誠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是由於時值國共戰爭時期,大家抱怨歸抱怨,也頗能共體時艱,最打緊的還是日子要過活下去。為了躲砲彈侵襲,鄉人練就「聽聲辨位」本領;為了生存,想活就得變,上山下海不辭累,為了活口。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種艱困環境下,全民個個仍士氣高昂,愛國心不落人後,喊起「殺朱拔毛」、「打倒萬惡共匪」,聲響雲霄,氣壯山河,在此期間,地區也掀起一股囝仔從軍潮,君不見「第三士校」多的是金門子弟兵! 或許有人說,在威權體制下,我們已被「愚民」,甚至「牧化」,然而,任憑時空轉換,愛國心總是愛國心,沒有國,那有家?這種人類至情至性的偉大情操,誰說不是國家資產,也是我們一路走來,締創「台灣奇蹟」的最大本錢。 時至今日,兩岸風雲丕變,大陸在改革、開放下,儼然已成「世界工廠」,而我在全球科技產業中,亦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台商投資大陸更不計其數,不但為大陸經濟作出一定的貢獻,也為自己找到出頭,再創事業第二春! 撫今追昔,兩岸已各走出貧窮,邁向世界舞台,歷史的恩怨,或許不能一筆勾銷,一笑泯恩仇,兩岸關係也剪不斷理還亂。不過,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走過從前,我們希望遠離戰爭,避免人禍,寄望於「兩岸領導人」,以智慧、用大格局眼光,為兩岸的大未來,打造出一條雙方皆可接受的第三條路,讓歷史為您們激掌叫好吧!
-
小心駕駛
記得剛考取駕照的時候,報社仍是「正氣中華報」與「金門日報」兩報一體,當時有一位李姓中校總編輯曾說過:「開車上路,除了本身要遵守交通規則,最重要的是要防範不遵守、不懂交通規則的人」。 這一句話,乍看之下道理很簡單,但要身體力行,卻非常不容易。因為,「十次車禍九次快,一次是意外!」絕大多數的交通事故,皆因只顧自己前行,而忽略了左右支道的人車;如果能養成減速慢行的習慣,遇岔口能停、聽、看,不爭道、不搶道,多禮讓別人先行,很多的事故將消弭於無形! 大約是二個星期前的傍晚,我和往常一樣開車到報社上班,車抵成功村,準備右轉上報社的坡道,迎面有部下坡車相會,我立即踩住煞車靠右停下,讓下坡車先行。會車之後,正推檔欲起步之際,突然車前傳來砰然巨響,有兩個男童分騎著腳踏車,從彎處昏暗的巷口順坡而下,前面那部似乎是來不及煞車,直接撞上我的右側前輪,男童直接飛躍上引擎蓋,臉就趴在駕駛座前玻璃。我立即下車察看,附近乘涼的村民也圍過來,說時遲,那時快,男童已一翻身站在地上,趕緊扶起畢業時學校送的新腳踏車,眾人問他是否受傷,他連聲說沒有,但一看把手撞歪了,竟心疼的哭了起來,有一位阿伯幫他扳正之後,立即又跨上車迅速揚長而離去。 幸好,當時為讓下坡車先行,處在停車狀態,是腳踏車順坡而下煞車不及自己撞上的,否則,若我的車是在行進,再給予衝下來的腳踏車一點力量,那麼,騎車的男童可不是自己飛躍到我車上,大概是被撞飛得老遠,後果絕對不堪設想! 這一次的驚魂,讓我更深刻體認,開車上路,真的本身要遵守交通規則,更要防範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以及不懂交通規則的孩童,才可保平安!
-
豁達的人生
人皆有生、老、病、死;人亦皆有喜、怒、哀、樂。福,禍之所依。孔子說:「人無遠憂,必有近慮。」當遇到困難、不如意的時候,我們要如何來面對,才能渡過難關,迎向新的未來,活的更充實、更自信、更快樂。 ︽莊子︾一書有個四人寓言故事: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因心心相契,通曉生死存亡渾為一體的道理,四個人成為莫逆之交的好朋友。 不久,子輿生病在家裡。子祀前去探望慰問他,子輿對好友說:「偉大啊,造物者!把我變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樣子,腰彎了、背駝了,上有五管,頤隱於臍,肩高於頂,彎曲的頸椎形如贅瘤朝天隆起。」好像生成是個鐘樓怪人。可是子輿卻是十分閑逸,好像不是一個有病的人似的,不為曲僂發背而垂頭喪氣。 子祀看到好友子輿曲僂發背,心疼的說:「你厭惡曲僂發背嗎?」子輿回說:「不會,我有何厭惡的呢?假令造物者把我的左臂變成公雞,我便用它來報曉;假使造物者把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便用它來打斑鳩烤熟了吃。假如造物者把我的臀部變化成為車輛,以神為馬,我就用來乘坐,難道還要更換別的車馬嗎? 我們常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生命是寶貴的、美好的,我們應好好的珍惜,不要虛渡了才好。但,人生不是常常平安順遂的,有生病、有困阨的時候。當我們面對人生的重大變化,是被失意、悲傷擊潰呢!還是以樂觀豁達的心懷來處理呢! 莊子說:「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面對得失、病厄、哀傷與忿怒,我們若能以積極樂觀、豁達開朗的態度去面對它。相信,我們不會陷入迷惑、不知所措的困阨中,仍能心有定見、注意,看清實相,從困阨中、從悲傷中走出來,迎接一切的挑戰而於心中無懼。
-
賺錢更要積德
在金門陷入SARS恐慌的那段關鍵時期「陣前逃亡」的台籍支援醫師遭到記過懲處,多數人應該都能認同這是「遲來的正義」,這就像是打仗時,握有抗敵武器的士兵理應在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前面保護他們,如果反而躲到後方讓平民在前頭擋子彈,這種懦夫行為想不挨轟也難! 不過,身為醫護人員的也有滿腹委屈,面對像SARS這樣難纏的敵人,他們雖知道救人的本份,卻也難擺脫自救的渴望,畢竟他們也是凡人,而且多數都有著較市井小民更美好的生活與遠景,除了那少數只知救人、忘卻自身利害的「傻子」外,醫護人員面對各界高標準的期望與要求時,應該會覺得太「沉重」吧? 大家都知道醫學系不好考,好不容易考上了,後面還有七、八年的養成教育與一連串的試煉,最後終於能穿上白袍行醫執業實屬不易。或許只要你夠聰明、夠認真,就能通過這些關卡,成為一個醫術高超的醫生。而醫術高超會讓你成為名醫─那種讓病患拚老命搶門診名額的名醫。對於多數夢想當醫生的人而言,這樣的境界已經是成功了。 但這樣就稱得上是好醫生了嗎?這樣就是病患所期待的救星嗎?如果你也曾為病痛三番兩次求助於醫生,或許就能體會其中還欠缺什麼?這麼說吧,病人在乎的除了醫術,更重要的是一顆體貼的心,一種站在病患立場設想的道德感。一本揭露醫界黑暗面的書這麼說:「醫不好的病,是醫院賺錢的原因。」這話病人聽起來刺耳,卻是相當程度的事實,如果行醫者重視自己或醫院收入更甚病人的利益,以消極或不當醫療賺取黑心錢,只會有損陰德。 世紀傳染病肆虐之際,醫護人員究竟該勇敢到什麼程度?因醫界與民眾立場互異難免各說各話。只是在太平時期行醫者若能儘可能將病人的利益與自己的荷包等量齊觀,或許已經是每位求診者最大的安慰了。
-
整治山外溪要拿出辦法
莫拉克颱風曾為金門帶來不少雨量,同時也為金湖山外溪帶來不少雜物與垃圾,溪面更佈滿布袋蓮,金湖鎮公所動員清潔隊員打撈好幾天才清除乾淨,不過,山外溪的溪水遭污染一樣沒變,如果沒有想出一套完善的整治辦法,很多金湖鎮民還是一樣不敢飲用金湖地區的自來水。 金湖地區的自來水質,長期以來一直倍受民眾所詬病,儘管有關單位一再強調金湖的自來水符合標準,但民眾每天親眼見到山外溪的遭受污染,說什麼也不敢把自來水拿來煮食飲用,很多家庭都只把自來水當成是盥洗之用,要煮食飲用,寧願拿著水桶遠到金城提水,或到瓊林、中正公園等地買水。 報載,山外溪已歷經多年多次的整治,前後花上的經費高達上億元,但效果有限,迄目前溪水仍經常污黑惡臭,每逢枯水期,山外溪更像一條「大排水溝」,其所發出的陣陣惡臭,讓緊臨溪畔的住家苦不堪言。 山外溪的溪水為何會遭受污染呢?究其原因不外是溪內污泥淤積太多,容易發酵,沿溪兩旁無法澈底有效杜絕污水、廢水流入,以及亂丟垃圾,還有溪內魚群繁殖生長過快,死魚與排泄物日積月累,這些種種都是污染山外溪、大小太湖水質的元兇。 改善金湖自來水質,民眾已大聲疾呼好幾十個年頭,政府也投入大筆經費整治,但其效果有限,如何才能讓山外溪溪水變清澈,有賴相關單位想出妥善辦法。
-
真實與作偽
慣於作偽的人,從來不會知道真實之可貴,因為這些人總是戴上虛偽的面具,周旋於社會上,矯飾做作,自以為是。這種人其實是最可鄙的,殊不知,人世間的禍害,莫過於言語的不真實,像造謠、中傷、誹謗這些惡行,實無異於謀殺而且卑劣之至。如果一個人經常感情用事,稍不順己意,就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與真實背道而馳,最後種種不仁不義,當然接踵而至。 所以,一個真實的人,絕對不屑於不真實的虛榮的,與其阿附他人而將生活過得不真不實,不如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打起腰桿,過真實的生活,也正因如此,我們對於實現真實人生的規則,必須嚴格遵守,否則,就會如同負債的人,精神必為債主所攫取,當他們想獲得與身份地位不相稱的奢侈,許多不真實的事也就不可免了。 更何況,真實之與作偽,正如同平和之與壓制、純潔之與罪惡,都各處於反對的地位,一個人能清白自持,不向惡勢力低頭,必足以代表一己的道德力,堪為社會革新的張本。如其不然,則社會必為利己主義所蹂躪,那就不堪設想了。 西洋人有句話說:「真實正直的德性,最能染入青年人的精神中。德性中最含有男性意味的,就是正直,它是一個男子的真實根本,可以說是道德的透明體。」俗諺也說:「誠實乃是最好的政策。」所以當你一旦發現沒有其他東西可以代替真實時,那你在人生成功的道路上,已找到最好最快的交通工具了。
-
「普渡」的人文關懷
時值農曆七月,民間俗稱「鬼月」,在鬼月裡,相傳孤魂野鬼相繼走出鬼門關,人們為了安撫、照顧「好兄弟」,莫不從初一到月尾,輪流在各地「作東」,或在自家門口,擺設「普渡桌」,祭拜「好兄弟」,祈求人鬼相安,大家平安無事。 普渡眾生,這是佛教的一個理想境界。從另個角度而言,「普渡」表面上是設祭孤魂野鬼,深層來看它也是人性對弱勢的一種關懷。代表著一群生活在安定的人們,對另一群不幸的人之關懷與同情。雖說,普渡的出發點,也許是祈求免受孤魂野鬼邪祟的自利行為,然也可推衍為對人的一種教化和啟發。所謂「普渡眾生」,乃在提醒世人,人活著不但要好好善待「鬼事」,更須照顧社會上一些貧苦無依的人,使他們各有所養、各有所終,這一點「人文關懷」,方是「普渡」深層意義與令人感動之重點。 傳統上,鬼月對國人來說,是有點那麼「諸事不宜」,一些傳說也總把鬼月講得陰森和恐怖,因此,在這個月裡,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想和「好兄弟」搶光采,婚姻、喜慶、置產等等好事,能避開的,就儘可能避開,以免招邪惹禍。 時值現今科學昌明時代,或許有人不鳥什麼鬼不鬼月,也有人大言誇誇不再相信什麼「怪力亂神」,不過,也有人說,鬼神之說,對一個民族的文化有正面意義:令人相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更有人認為,相信鬼神的民族,心靈較有寄託,會有比較多想像的空間,較多創作的素材,在思想上也比較多元而富有變化。依照佛家的說法,鬼也是眾生,需要的是關愛、相敬與悲憫。 「普渡」的現代意義─普渡眾生,不只是敬鬼神而遠之,更是「我愛人人,人人愛我」,大家相依相敬相扶持,攏嘛會平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