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也是俗語話
最近,本報副刊推出「咱的俗語話」專欄,許丕華先生率先寫出地區民間流傳的俗語話,讀來倍感溫馨;令我想起孩提時,長輩常要求「囝仔人有耳無嘴」,話不能多說、也不能多問。因為,「一句話有三角六尖,角角傷人」,很多話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而且,話經入耳,有力難拔! 不久前,慈濟「一灘血」誹謗官司,經過兩年的纏訟,刑事獲判無罪,但民事部分則判處敗訴,需賠償一百零一萬元。雖然,慈濟人與委任律師團,皆認判決有瑕疵,甚至,社會各階層及全球慈濟人均力勸證嚴提起上訴,但證嚴平日籲世人「慈悲喜捨」、要求弟子「柔和忍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因此,以「不忍、不捨、不解」發表七點聲明,宣佈放棄上訴讓官司落幕。 然而,這件官司起因於民國五十五年,證嚴法師出家之初,一位原住民產婦因交不出八千元「保證金」被拒醫死亡,在診所地上留下「一灘血」,因而發願發展醫療志業,在花蓮建立不收保證金的慈濟醫院,造福民眾。 事實上,三十七年來,證嚴法師在著作或演講中,轉述「一灘血」的故事時,從未提及診所或醫師的姓氏,而是當年在診所的目擊者,無意間向媒體說出診所醫師的姓名,家屬認有損害名譽,對她及證嚴法師提出告訴,開啟漫長的纏訟官司。 其實,證嚴以一介女尼,創辦慈濟功德會,致力社會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四大志業,會員已達數百萬人,愛心慈光普照台灣寶島,更遍及國外,濟助無數苦難的民眾,實無妨害他人名譽之心,而是論述事實被指傷人;就像日前內政部長召明眼女郎按摩,涉嫌接受招待違法瀆職,事情曝光後雖鞠躬道歉,但指「南部人都是這樣請來請去。」企圖脫罪自保,卻污名化南部人,在許多叩應節目和報紙論壇遭到嚴正的抗議。 以上兩則新聞,同屬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正是咱的俗語話:「一句話有三角六尖,角角傷人!」
-
輕鬆上學去
學校開學一個月了,孩童們每天背著書包上學去。近年來,國小學童背著沈重的書包上學及對學童發育、身體健康影響,一直是倍受關注的問題。這個迄今仍未找出妥善解決方法的老問題,日前再度被新聞媒體搬出來報導討論。為什麼學童要背那麼沈重的書包?或許,外國的經驗和作法,可以提供作為我們的參考及借鏡的地方。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國外的那些經驗和作法,可以讓我們的孩童也能夠輕鬆的背起書包上學去,又能保護我們孩童的健康呢!主要有下列要點: ││書包不要裝載過重,要確定書包重量不能超過小孩體重的一成到二成,過重的書包將使小孩身體往前彎曲。 ││書包長度不要低於腰下四吋,書包太低會增加肩膀承受的重量,利用書包上的腰帶,將重量平均分配在背部與臗部。 ││應以雙肩背書包,如果以單肩背書包,可能引起肌肉痙攣或下背痛。 ││如果允許,使用有輪子的書包,否則要選用可調整肩帶的書包,避免書包重量集中在一個肩膀。 ││將最重的東西靠近背部,但尖銳部分則朝離背部,並可利用槓桿技巧,將膝蓋彎曲,利用腿部力量將書包送上肩膀。 國小學童書包和健康的問題,殊值得家長重視。據統計資料顯示,去年美國就有兩萬一千件小孩因書包引起背痛與肩痛傷害問題就醫,且有增加的趨勢。所以,家長應該留心如何為孩童選用書包外,亦應協助孩童整理書包,那些是該放入書包的,那些是不要放入書包的。抑或書本採用活頁設計,或是所謂的電子書包,孩童就不用每天背那麼多的課本去學校。 總之,貼心的為孩童們著想,多付出一點心,孩子們就能輕鬆的去上學,健健康康的、快快樂樂的學習、長大。
-
是病人,也是教材
人吃五穀雜糧,病痛在所難免。生病求助於醫療院所,盼的是醫生的妙手回春,更希望得到關心與尊重。不論是透過他人「報明牌」或靠自己的直覺「試手氣」,身為病患無非希望自己遇上的是經驗老到、醫術精湛的資深醫師,如果面對的是做中學的實習醫師,大部分的人會有一點點擔心與不信任,畢竟這其中牽涉的是自己的身體健康。 儘管如此,但在國內許多知名的大型醫療院所多是所謂醫學院附設醫院的情況下,醫院本身除了提供醫療服務,也兼具教學功能。修完七年醫學課程的醫學生,必須在這裡接受一連串的「實務訓練」,所有的狀況與所面對的病人都是真實的,也唯有如此,他們才能體會理論與實務的差別,真正了解如何去面對病人並試著幫他解決問題。 一位好醫生也是從一個手忙腳亂的實習醫生熬過來的。身為病人的多半能體諒這是醫生養成教育的必經階段,只是要把自己的病痛交在這群「菜鳥」手上,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地花錢看病還被當教材。但別以為碰到教授級的資深醫師就安了,一個不留意還是會變成教材的。記得有一回喉嚨疑似遭異物梗住,前往一家知名教學醫院看診,掛到一位教授級的醫師,頓時放心不少。但不久後噩夢來了,檢查進行沒多久,只聽那教授說了一句:「你們都過來看看!」然後我的眼前突然冒出了五、六個實習醫生,幾雙眼睛緊盯著教授檢查的動作,聽到教授逕自向學生解說「我的」喉部構造,我突然覺得自己像活生生的人體模型! 撇開實習醫生或資淺醫生經驗不足所產生的不安全感,這些醫界新血或許因為年輕,對這份工作有著一定的熱情與衝勁,這股認真的態度有時也會讓病人印象深刻。實習是幫助一個醫生獨當一面的必要步驟,生病看醫生也是一個病人無奈卻必須的選擇,吾人只盼行醫者不論資歷深淺,皆能懷抱人溺己溺、視病猶親的大愛,盡心盡力關懷、幫助病人,如此就算病人明知免不了成為實驗品,至少也較能接受這殘酷的現實吧?
-
少談政治,多拚經濟
中華民國到底存不存在?國家語言該用那種母語?歷史教科書該不該修改?這些種種問題,最近成為國內熱門話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社會變得很「政治」,放著經濟發展每況愈下不管,卻去關心何語言該列為官方語言,台灣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台灣的未來實在令人憂心。 以中華民國到底存不存在為例,這到底有什麼好爭議的,如果你認同,那就存在,如果不認同,別人也無法奈你何,畢竟她代表的是台灣人民全體,改個名或者換個姓,難道就能改頭換面嗎?或者從此就可立足世界嗎?這種想法實在讓人搞不懂?又以官方語言該用那種語言為例,為什麼會有人拿它來炒作呢?這些種種,說穿了就是意識形態作祟,這也決非台灣之福。 一國的官方語言,其目的是統一全國人民有良好的溝通管道,進而和世界接軌,以我們使用「國語」為例,推行已數十年,如果現在又要改成其他語言,試問這會影響多少人呢?又將來的官方語言,該用閩南語或客家語呢?因此豈能不審慎評估?再以修改高中歷史課程為例,加入台灣本土文化,相信大家都會認同,但務必實事求是,絕不能竄改歷史,或畫地自限,或者獨厚某一族群,而是應該尊重多元,切忌畫虎不成反類犬,因此,豈可不慎重行事。 台灣有現在的經濟奇蹟和民主改革成果,可說得之不易,每個人都該珍惜,決不能因意識形態或拚選舉,去操弄族群,或搞省籍對立,否則不僅破壞國人的團結,也將損及國內經濟,為此,我們也呼籲政治人物,少談政治,多拚經濟,唯有如此,臺灣的未來才有希望。
-
「扯毛骨頭痛」
這一整年下來,金城鳳翔社區巷道真是進入了交通黑暗期,先是這一廂火熱開挖,那一廂又填填補補,至於左轉此路不通,右轉寸步難行的境況更是此仆彼起,所謂一波未平另波又起,正是包商施工的真實寫照。 誠然,不破不立,大破才能大立,為了打造社區的優質環境,有人認為不便與陣痛在所難免,不過看看包商那種「愈拉愈長」的施工法則,不禁讓人懷疑什麼叫循序漸進,原本「一步一腳印」是施工常態,可是看看今天,連擾擾攘攘數十年的鳳尾溝加蓋工程都已竣工,但原先的一條通行道反而千瘡百孔、不動如山的橫躺在那裡。有人說,這是鎮公所的工程款不足才延宕若此,但總要昭告天下,讓社區民眾知道鎮所的「苦心」吧,要不你一陣訐譙,我一句不爽,相關人等怕也難以招架吧! 比較讓人費解的是,許多包商在施工時總是「別有用心」,管他什麼叫有頭無尾,還是挖了再說,至於工程款不足,要怎麼善後,那都是公家的事,反正做一天有一天的錢,只要有人睜隻眼、閉隻眼,拖拖拉拉也有拖拖拉拉的好處,即有利可圖,所以,再怎麼「擾民」,自然都可不屑一顧了。 長久以來,地主佔地為王,不配合社區整建,一直是民眾心中永遠的痛,現在,好不容易大家有了共識,該拆的拆,該配合的不多說一句,然而受限於地方資源的缺乏,好事總是多磨,如同金城鳳翔社區的整建,雖然搞得風風發發,有聲有色,但怎一個「拖」字了得,這不僅讓承辦單位一個頭兩個大,還得承擔來自社區民眾的不滿與壓力。 俗話說:扯毛骨頭痛,扯葉藤兒動。有些建設的確牽一髮而動全身,過去金城鎮在打造形象商圈,就曾面臨了無以為繼的窘境,儘管那種改頭換面的願景讓人翹首企盼,最後也都排除了萬難克竟事功,但如果一味的拉長施工陣線,毫無章法的搞分期建設,結果因為成效打折,民眾是會看不過去的!
-
「酒後不開車」
報載,警局將於今晚展開酒後駕車大執法,請各位駕駛朋友小心! 人說:「十次車禍九次快。」尤其酒精入肚,心理、生理產生化學變化,最易使人陷入過度的亢奮,反之,亢奮到了極點,則會使人顯得頭腦昏昏沉沉,手腳不聽使喚,這時便會不自覺的讓人猛踩油門,一遇狀況,或一不留神,最易肇事,傷了自己,害了別人,真是情何以堪! 打開報章雜誌、電視媒體,各式各樣血淋淋的車禍慘狀,看了直教人怵目驚心。無奈,這樣的人寰悲劇,也無日間斷的在我們的社會上搬演。推究其故,不少駕駛人不乏存有僥倖心理,自認自己的酒力還行,自認自己還蠻幸運的,不會觸上霉頭,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何況,酒哪入喉,風險加大,或許能躲過「出事」的機率,但已走在違法的路上,能不慎嗎? 依據新修正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酒後駕車者,除必須處以罰鍰,吊扣駕照一年外,另需當場移置保管其車輛,且須繳清罰鍰後才能領回車輛。倘若酒後肇事,除交通罰鍰外,尚需遭以公共危險罪移送法辦,如有撞傷人,還須巨額民事賠償,一趟下來,所付出之代價不可謂不低,吾輩喜歡小酌或暢飲的駕駛朋友,打打算盤,精算一下,酒後開車還真駛不得,風險與代價確實太高了! 酒能盡興,亦能敗興。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酒貴在酌得風雅而有格調。而對現代人而言,喝酒或許是一種人際的潤滑,氣氛的昇華,但切記「酒後不開車,開車不喝酒」,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回家,甜美入夢,拈花微笑。
-
漏失的篇章
自從本報副刊推出「砲火餘生錄」專欄之後,引起廣泛的迴響,稿件源源不斷寄進報社,連一些從未投稿的鄉親,亦爭相提筆記錄烽火歲月的足跡;此外,也有許多讀者來信或來電,指讀「砲火餘生錄」的文章,彷如回到從前,有感而發地述說一段當年驚險撿回一命的過程! 民國六十四年初,我考取醫院助理員的差事。當時,醫院裡有一位翁姓的工友,由於額頭比一般人高,天生一付「達官貴人」的面相,大家都叫他「將才」,因為,曾經有「相士」為他感到惋惜,說他年青時若好好讀書投考軍校,一定能當上「將軍」,而他仍樂天知命,每天照樣扛擔架、抬傷患,從不怨天尤人! 不久之後,我轉職報社,他則調往金城衛生所服務,因曾在醫院共事,他知道我常投稿,也知道我的筆名,更特別注意我寫的「浯江夜話」,也對副刊作者瞭若指掌,稱得上是本報長期忠實的讀者。可是,近幾個月來偶而碰面,他談的不是我寫過的作品,而是「砲火餘生錄」的章篇,說他也有過一段砲火下很驚險的經歷,可惜不善筆墨,無法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記得是半個月前吧,他還侃侃而談「八二三砲戰」那一天,當時才十來歲,正與同村的孩子一起在田裡撿花生,對岸砲彈成群飛來,還誤為是部隊在演習,幸有一位阿兵哥路過拚命喊叫催他們快逃,才沿著電線壕溝慢慢爬回家,幸運逃過一劫。 其實,那一段砲火餘生的過程,他曾不只一次希望我幫忙代筆,但由於公、私兩頭忙,遲遲未能好好聽他細訴記錄成篇!豈料,日前他老兄突然身體不適連夜後送,平日硬朗朗的身體竟一病不起!屬於他「砲火餘生」的經過,還來不及記錄即漏失,令人慨嘆「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矣!」當年鄉親在砲火下生活的點點滴滴,若不立即動筆記下,將隨著歲月更迭,而不斷地流失!
-
莫執文害義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中的話,還不如沒有書的好。」他在閱讀︽書經︾武成篇時,只取二三策而已。為什麼呢?像至仁德的人,是天下無敵的。孟子解釋說:「至仁的武王伐不至仁的商紂,怎麼殺得血流漂杵呢!」 拜科技之賜,今日的出版業十分的發達,一天以數以萬計在出書;媒體無遠弗屆,資訊日新月異,如排山倒海而來,令人應接不暇。我們在收看讀取的資訊,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多少是假的?是全部相信?還是部份相信呢?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叫人是眼花撩亂,不知如何是好! 我們在讀書、閱取新資訊,當深明大義,不可拘泥於文字。齊國政論家淳于髡問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合於禮麼?」孟子答說:「是合於禮的。」淳于髡還是不解問到:「如果嫂子掉到水裡,用不用手去救她呢?」顯然的,淳于髡 執著於文字的泥淖中,愚得很。孟子就罵他說:「嫂子掉到水裡,如果不去救她,簡直就是豺狼。」男女授受不親是常禮,嫂子掉到水裡,用手去救她,這是權道。讀書、閱取新知,一是為了實用,二是充實知識。執著文字,不深明大義,不知權變,書讀的再多,也是食古不化,四腳書櫥而已。 所謂「血流漂杵」,只是史臣誇耀武功,形容殷紂王之軍倒戈自相殘殺之甚而已。︽詩經︾大雅雲漢篇中的「周餘黎民,靡有孑遺。」如果相信這句,那周朝就沒有剩一個百姓了。其義同屬「血流漂杵」,是文人過分誇大之辭。如「白髮千丈」、「風吹馬尾千條線」、「雨打芭蕉萬點金」等句,皆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學性誇大寫法。 我們也常常看電子媒體或是平面媒體,為了銷售、收視率,以聳動、誇大的報導來吸引讀者。所以,新聞報導之事,或書中所載之辭,容有重稱,而過其實的地方。我們當慎思明辨其義,是「了義」或是「不了義」,不要被牽著鼻子走,執著文字,食古不化,則時或有害、成了障礙,那就如孟子說的:「還不如沒有書的好!」
-
莫讓英雄蒙塵
俗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搶救一條寶貴的生命,既是功德無量也是人性光輝的極致表現。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憐憫之心是重要的分野之一,見到同類身處危難,不論親疏都該伸出援手,這是身為人類的高尚情操,倘若見死不救,不僅在道德良心上過不去,也難免遭致「沒人性」的負面評價。 遇人遭逢危難而伸手搭救,本是極自然且單純的義舉,但人畢竟是複雜難搞的動物,救人的行為若一切順利,被救的人全部平安無事,那麼一切OK;但如果搶救行動無法達到完美導致有人命折損之憾,或者基於好意出手援助卻遭被救者誤解而成了加害人,這些救人行動中不可預測的變數,讓那些奮不顧身拯救他人的人背負了極沉重而無謂的壓力。 有一則案例頗令人感慨:一位擔任義消工作的楊先生,發現一位騎乘機車的小姐遭後方車輛撞倒,他眼見這位小姐摔落昏倒路中,「本能」地上前搭救,將倒臥的機車橫擋路上避免她再遭其他車輛撞及,他的熱心本應值得讚揚,但肇事者跑了,又缺乏關鍵的目擊者,受傷的小姐事後「認為」他便是撞她的人,於是救人者成了被告,一審雖被判無罪但那位小姐很「盧」的堅稱要再上訴,一段本該是「英雄救美」的佳話,成了纏訟兩年仍未能善了的荒謬官司。記者詢及這位義消先生的心情,他只是苦笑著說很無奈,但不管結果如何他仍會繼續救人助人的職志。 這位義消大哥的情操可佩,而他這場救人記的意外發展也是其他許許多多奮勇救人的無名英雄內心揮之不去的陰影。救人本應是義無反顧、不假思索的,但如果因此要背負非理性的責難與誤解,即便救人的熱情仍在,卻也會掙扎著是否該學著自保,而不是忘我地為搶救他人生命奮鬥? 人與人有賴互助而得以生存,我們的生命除了靠那些以救人為工作的人保障之外,更重要的是彼此無私地互助。救人者需要的是社會正面的評價與肯定,否則豈不是「好心被當成了驢肝肺」?
-
多些建設,少些口水
最近翻開報紙,台灣的縱火案、交通事故、偷騙打殺的事件似乎特別的多,社會上到處瀰漫一股兇殺鬥狠,傷風敗俗的暴戾之氣,而在政冶上,朝野政黨的口水戰,相互批判叫罵的亂象,看在民眾眼裡,更對國家的未來感到憂心。 我們的社會治安為什麼會愈來愈亂呢?民眾對於生活的滿意度為什麼會愈來愈下降呢?說穿了,就是國內的治安不好,經濟發展每況愈下,失業率節節升高,再加上政治上的亂象,讓民眾亳無安全感可言,試想,這樣的情景如果再長期下去,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享受安逸舒適的生活,是每個人所盼望的,但如果連個工作都沒有,生活都成問題,那誰還能夠快樂得起來呢?既使有工作但如果朝夕不保,那不是也叫人提心吊膽,就算大家生活無慮,但如果社會上到處充滿燒殺搶劫,這又叫民眾怎能心安呢?因此,怎樣重振我們的經濟,維護我們的社會治安,這才是我們當務之急,至於政治上的口水戰,對於國人而言,不僅亳無助益,更是阻礙國家發展、人民團結的元兇。 就以最近喊得很兇的台灣正名而言,真的有那個需要嗎?真的有那麼迫切嗎?看在部分民眾眼裡,真的為我們這個社會感到不解,為什麼不用那些精力去找出如何振興我們的經濟呢?無意義的口水戰到底能帶給百姓什麼?難道正名後,兩岸就會共榮,還是台灣的經濟就會起飛,或者就能加入聯合國,難道我們現在就不是一個國家嗎? 台灣要邁向國際,不是靠改個名稱就可以的,只要我們的經濟夠強,在世界上必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我們希望朝野各黨,大家同心協力拚經濟,不要再拚口水,否則對我們的國家社會不僅亳無助益,更是一種損傷。
-
成長的壓力
許多人喜歡自孵綠豆芽,不過孵出來的綠豆芽總是細瘦疲軟,口感欠佳。從報上,我們學到一個經驗,如果用培養箱來孵,綠豆上要加一層如砧板這樣的重物,豆芽為了要向上伸展,就會全力以赴,長出來的豆苗當然堅挺壯碩,吃起來的口感也就不一樣了。這樣的孵育法說明了一個道理;讓它們在困境中成長,孵出來的豆芽反而碩大飽滿,食之有味。 同樣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令人回味再三:日本人喜歡吃西伯利亞外海的一種魚,但受限於輸運的不便,每次將魚運送到日本時,往往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已告死亡。聰明的日本商人想到一個有效的方法,他們把螃蟹置入魚箱中,魚為了躲避螃蟹這個天敵的攻擊,不得不全神貫注,死裡求生。這種方法把魚的死亡率降到百分之五。 因為有壓力,所以豆苗便在困境中奮勇的成長;而為了躲避天敵,羸弱的魚兒竟能在險象環生的魚箱中展現強大的求生毅力。這種現象,其實正如同一棵大樹,它必然得面臨成長的壓力,只有經歷過無數的風霜雨露,大樹才能成長茁壯。 諷刺的是,這年頭給孩子一個無壓力的空間,讓孩子輕鬆學習,快樂成長,成了頗為流行的一種論調。這讓不少現代父母以為,給孩子壓力是一種罪過,只有讓孩子恣意呼吸、自由伸展才是民主開放的新時代好父母。 然而,想要超越顛峰的人,豈有不迎向挑戰的,我們都知道,世上絕沒有一山直聳雲霄直達天際的,因此想要攀登絕頂,沒有躐等的捷徑,必須從這山爬過那山,不斷的上頂下谷、下谷上頂,才能登臨絕地。我們也相信,一個人的成長,必然有一道起起落落的曲線,任誰也擺脫不了它的順與逆。所以,面對壓力有其必然性,一味的排斥壓力,反倒使很多人無法承受壓力,如果你能這樣思考,相信多少有助於我們重新瞭解成長的重心與意義。
-
「快樂才是至寶」
最近坊間有本暢銷書,書名為「成功不重要│快樂才是至寶」。這本書個人還沒閱讀,不過,光瞧書名,倒也令人心有戚戚焉! 尤其是在現今這個號稱知識經濟的科技時代,大家都在喊衝!衝!衝!生活的步調更是忙啊忙!忙著功成名就,忙著出人頭地,忙著張羅一家大小生活,忙著忙著,結果出現了一個很大「盲點」,有人或許成功了,但是賠了健康,所謂「賺得全世界,卻賠了性命」,驀然回首,哎啊!真是所為何來?這不是一個很健康的遊戲,當然,也就無從快樂得起來! 其實,人生在世,只要知足,心無邪念,必然少卻煩惱,就是最快樂的人。說真的,今天這個社會,或許還有少部分窮人,有待社會伸出援手,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只要肯努力、肯去奮鬥,圖個溫飽絕對沒問題。 貪婪,每每使人希望擁有越多越好,只是,這些身外之物,都能真正享用到嗎?這也使人聯想到一句名言:「如果你不能對現有的一切感到滿足,那麼縱使讓你擁有全世界,你也不會幸福。」的確,「養心莫善於寡慾」,所謂「富貴無根,貧賤無苗」,翻開一個人的總帳簿,沒有人能夠指出這個人是富有還是貧窮,因為使人真正富有的是內心│精神上的自由之樂。 人之富有,不是表面上的成功,或是看他所擁有的財富,而是看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富而不仁」為人所不齒;窮得有骨氣、充滿鬥志,富而好禮、好施才是真正的富人。 總之,貧與富,樂與不樂,常在自己的一念之間,一個人窮得快樂是聰明的,而一個人富得不快樂是愚蠢的。成功重不重要?我想應該也是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快樂才是至寶」,我們有自由拒絕做一個不快樂的富人,而寧願做個快樂的人,希望大家都是一個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