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心安才樂透
有一天,北銀四星彩開獎,正是我的車牌號碼,當晚接到好幾位朋友來電:「你簽了沒?」 說真的,我本凡夫俗子,樂透彩發行之初,禁不住高額獎金的誘惑,也曾作過發財夢,偶而小額投注,可惜都只是「三星高照」,並沒有「五路財神」以上大獎眷顧,中小獎兌換彩券,常常「摃龜」歸零;唯獨有一次與同仁合資投注,雖與頭獎擦身而過,卻中了「五星」彩,因此,自投注以來,發財夢是成泡影,但若仔細盤算投資與報酬,應還在損益兩平之間。至於新發行的四星彩,則還沒有玩過! 有人說樂透彩是賭博行為,尤其是由政府委託民間銀行開辦,形同官家作莊讓民眾聚賭抽頭,無異為人性貪婪、一夜致富的投機心理推波助瀾,加速瓦解社會道德與功利價值,衛道人士皆認不足取。然而,有人卻認為投注是出自心甘情願,且「有中捐社會、無中獻愛心」,盈餘充作社會公益,並提供弱勢團體謀生機會,應是功德無量! 當然,「賭」是人類的天性,自古已然,於今尤烈!幾千年來無法禁絕,有錢人豪賭金銀財寶,窮人輸錢賣兒女、當棉被,甚至,「乞食搏鐵釘」,亦不足為奇。其實,中國人嗜賭名揚中外,賭具包羅萬象,舉凡天九牌、骰子、麻將、撲克牌、象棋、大家樂、六合彩、賽鴿、職棒等等無所不賭,而賭之所以迷人,在於金錢之來去,仿若一場遊戲一場夢,「一更窮、二更富、三更起大厝,四更賣袂付」。賭,被列為萬惡之首、犯罪的淵藪;嗜賭,輕則勞神傷身,影響事業前途,重則傾家蕩產,妻離子散,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所謂「小賭怡情,豪賭生悲」,個人認為簽注樂透彩,小玩無妨,當作捐社會、獻愛心,切忌求神、問卜、聽信明牌瘋狂下注,畢竟,中樂透的機率,真比被雷打到還小,唯有安心工作、樂於助人,家庭幸福,社會祥和,皆大歡喜,才是真正的「樂透」!
-
金錢買不到快樂
有句俗諺說:「鳥為食亡,人為財死。」道出了人為生活打拚工作,所賺的錢不足一家溫飽的無奈。這句話亦諷勸不知足的,自食貪慾的惡果。 金錢不是萬能!但,金錢真的很重要,它能幫我們實踐夢想,或是幫我們完成我們想要獲得的東西。現今的生活,更是處處要用到錢。錢、錢、錢,沒有了錢,還真是一件苦惱的事呢! 有了錢,就能快樂嗎?不可否認的,我們都需要錢。錢多了,沒有人會嫌多的,只會嫌少。 前幾天,余看到一則「解析快樂」的研究報導新聞:根據南加州大學的科學研究證實了「金錢買不到快樂」此言不虛。換言之,人不會因為更多錢而快樂。 這項研究發現,事實上與許多心理學家主張的「定點理論」正好相反,人的內心並沒有所謂快樂的「定點」,讓他們不管遇上失業、離婚、受重傷或其他事情,都能恢復快樂;同時也不能證實人的幸福會隨著財富增加而增長。也就是說:有錢不等於快樂。 其次,美國也有一項自一九七五年進行至今的一般社會研究計畫,每年訪問一千五百位民眾。經濟學家分析這項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後說:「許多人都有個錯覺,以為賺的錢越多就會越快樂。於是我們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賺錢,犧牲了家庭和健康。問題是我們不了解,我們的物質需求會隨著所賺的錢增加。」這就是我們現代的人,為什麼會覺得心靈空虛、無主徬徨了。 金錢,每個人都需要,小孩讀書要錢、買房子要錢、買車子要錢:::,通通都需要錢。有了錢,如何才會快樂?其實,看來快樂的人,往往友善、樂觀、知足、自制力強,而且有深厚的道德感和高度自尊心。最重要的,快樂通常來自和所愛的人共度時光以及身體健康。
-
正視「高樓逃生」問題
蘆洲大囍市深夜的一場無情火奪走了十多條無辜的生命,讓許多的家庭天倫夢碎。公寓大樓的消防安全問題再一次被凸顯與檢視,狹窄的巷弄、任意停放的大、小車輛,逃生設備欠缺::::種種消防安全的潛在危機,加重了火災的傷亡與損失。 金門雖不像台灣一般,高樓林立景象隨處可見,但近年來地區發展腳步加快,一幢接一幢標榜住商兩用的大樓紛紛興建,雖然最高也不過十二、三層,比起台灣動輒幾十層樓高的建築算是「矮冬瓜」,但在金門全島建築物平均高度不超過四層樓的「低水平」襯托下,只要高度逾七層樓以上的建築物就已經是鶴立雞群了。而隨著大樓愈蓋愈高,高樓居住安全尤其是消防安全也成了不容忽視的課題。 以住家而言,地區因尚不至於到地狹人稠、寸土寸金的地步,稍有經濟能力者多傾向購買透天厝,但因應小家庭型態與租屋者需求日增,公寓大樓也成了近幾年房市不可小看的銷售重點。這種「立體式」的小型聚落,滿足了經濟能力不足以購地自建透天厝者或因工作、求學衍生租屋需求者的安身立命的基本夢想,但一幢大樓中動輒住上十幾戶人家,安全問題確實馬虎不得,消防與逃生設備不僅要齊全更要能發揮作用,才能讓住戶住得安心。 有一個朋友是「公寓族」,三不五時得聽他大談他那本難唸的「公寓經」,住戶品質良莠不齊,常令一向生活習慣自律甚嚴的他不敢恭維,金門公寓大樓缺乏管理機制,碰到不守規矩的「白爛厝邊」只能容忍,但這些他都認為還算小事,最讓他耿耿於懷的是一幢七、八樓高的公寓,居然沒有類似緩降繩的逃生設備,火警鈴也常無端亂響,讓人分不清是否真發生火災?如此硬體如何應付無情的祝融? 消防局舉辦金信大樓登高賽,宣導消防安全與大樓逃生重要性,或許政府相關單位也該針對地區五層樓以上商業大樓或公寓住宅消防與逃生設備進行總體驗,發現安全漏洞予以改善,確保大樓用戶或住戶身家安全。
-
落實地區特殊教育
金門縣政府日前特別編印一本特殊教育學生入學入班宣導手冊,並分發給學生家長參考,內容除詳列身心障礙者受教權,以及享有的各項社會福利,並有一篇縣長李炷烽親自撰寫的「縣長的話」,指出金門身心障礙者與全國各地相較,比率偏高,如何發揮特殊教育的功能,減低社會成本,是地區必須努力的重要課題。 的確,地區身心障礙者的人口數總計高達上千人,比率確實偏高,其中光是發展遲緩兒童,人數就有好幾百人,如何為這些失翼的天使,營造一個良好學習環境,建構出一條平坦的人生道路,實在是一項重要課題。 據悉,地區的特殊教育,發芽於縣長李炷烽在民國七十一年擔任督學一職時所精心擘劃,當時除完成地區首次特殊兒童普查,並以之作為規劃地區各級學校特殊班級設置之依據,為地區的特殊教育紮下根基。如今,李縣長接掌金門縣政,對於學校特殊教育、身心障礙者,以及各項社會福利,更是極為重視,就像此次編印宣導手冊,就讓學生家長倍感窩心,還有,縣府為推展社會福利,照顧發展遲緩兒童,協助其快樂成長,將在金湖鎮衛生行政大樓一樓,成立早期療育聯合服務中心,以為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各項服務,另外,縣府也計劃在地區規劃興建身心障礙者教養院等設施,對於縣府關懷弱勢族群,重視社會福利的施政作為,再次獲得各界的肯定。 由於推展社會福利是永無止境的工作,如何讓特殊教育在地區發展茁壯更上層樓,還需政府等相關單位多加費心,畢竟身心障礙者是相當弱勢的一群,政府有責任為他們構建一個美好未來。
-
再談「國飲」
有一陣子,在朋友的引導下迷上所謂的功夫茶,閒暇之餘總是好壺一把、好水一盅,有一壺、沒一壺的「調弄」起來,朋友A君好「牛飲」,不作興此調,看我如此「小家碧玉」的玩弄手上功夫,每每以浪費時間、生命譏之! 其實,到底是功夫茶還是工夫茶,還真難以搞定。按字面上的意義,所謂「功夫」是指「技藝」、「造詣」。功夫茶是指使用小巧精緻的茶具,遵循一定的程序和禮儀來沏茶、品茶的一種飲茶方式,所以泡壺好茶是需要有本領的、有技藝的。 至於「工夫」乃「時間」之謂。工夫茶是指需要有時間慢慢細品深嚐的茶,這也就是說,只有放下心來,拋開世俗的牽掛,才能靜靜的享受到工夫茶的原汁原味! 魯迅說得好:「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總的來說,喝茶需要有工夫,更要有練出來的功夫。 當然,學會了泡茶的技術,並不等於能享受一杯茶,要能享受一杯茶了,才會真正泡好一壺茶,也才能探知茶的佳妙之處,從而達到最高茶藝境界。想要喝一杯好茶,有時還真要放下心來,氣定神閒的專注在茶事上,如果抱持的是「喝咖啡聊是非」那種閒嗑牙的無聊心態,喝起茶來恐怕就「淡」而無味了。品茶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不談與茶無關的事」,在茶會時,只能談論茶的品味、典故等風雅之事,如果言談盡是政府改組、股票漲跌等世俗之事,那不是挺掃興的嗎? 也許有人會問,在這個一切講求「速食」的年代,誰有那個閒工夫來品茗、喝茶?其實,喝茶固然要講功夫,也浪費了一點工夫,可是當你煩躁不安時,如能暫停工作騰出幾分鐘來,專心的喝杯茶,你會發現在清幽的茶香中,心情漸漸寧靜了,煩躁漸漸沈澱了,頭腦也愈來愈清明了,這與「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不有「異曲同工」之妙嗎?何來浪費時間、生命之有!
-
讓金門愈夜愈美麗
一些台灣的朋友,三不五時組隊跨海來金,他們不是來觀光,他們是來賺金門另類「觀光」的錢? 讀者看官,或許有疑惑,台灣朋友,多的是來金觀光消費,究竟是何方神聖、另類台灣客,另具慧眼,看準金門商機,能賺金門錢? 答案很稀鬆平常,賣的也很稀鬆平常,賺點甜頭,當然也是稀鬆平常。他們就是「金門夜市」創造者─由一票台商所組成。 從台商在地區經營夜市有不錯成績來看,這也凸顯地區較缺乏大型夜間休閒去處「老」問題。 夜市,因有群聚效果,老少咸宜又經濟實惠,每每成為人們夜間最佳溜達、休閒好去處。 因此,我們期待縣府有關單位,能結合產官學界,集思廣益,為建立有地方特色的「金門觀光夜市」評估其可行性?甚或催生,讓金門的觀光活動,從早到晚,一氣呵成,再為觀光加分! 我們理想中的有特色「觀光夜市」,夜市不應只是夜市而已,更應重視整體的景觀、氣氛、造型,建築應有閩南風采,更應力推金門道地的小吃、土產,設置地點最好鬧中取靜,融入自然景觀,在週遭廣植花木,搭配更新穎、更流線、更美的各式路燈,成為一大片夜間休憩區,讓人身歷其境,美的浪漫! 如以此觀點取「境」,縣立體育館對面的許氏宗親曠地、臨南門海段落的浯江停車場上、浯江停車場旁邊的大片農地,皆是建造觀光夜市的好地方,皆可充分結合莒光樓夜景,金門海濱公園的看海聽濤,縣立體育場的健身運動,串連成金門最美麗之夜,讓金門愈夜愈美麗,觀光不打烊,帶給島上住民與觀光客,更多的遐思、憧憬與回憶!
-
感恩的日子
今天是九一記者節,忝為新聞工作的一分子,最是值得感恩的日子。 說實在話,唸高中時,班上很多同學爭相在「正氣副刊」投稿,因此,每天第一節下課後,都迫不及待地跑去圖書館爭看金門日報,無非是想看投稿是否刊登;當時,拙作也曾獲老編青睞化作鉛字,大夥兒常利用星期假日,騎著腳踏車老遠跑到成功村,再徒步推著腳踏車上陡坡,費盡力氣才爬上在崗上的報社大門,只為領十來塊錢的稿費。 高中畢業後,原在醫院謀得一份助理員的差事,月薪二千三百二十元;一年多後,金門日報成立彩色印刷廠,舉辦公開考試甄選九名戰地青年,將送台灣受專門技術訓練。雖然,招生簡章書明錄取後,得簽定五年不得離職合約,且受訓半年期間每個月只有四百元零用金,其餘食宿自行料理,受訓回來以聘用技術員任用,月薪仍是二千多元。換言之,就算能考取,五年內不得升學或另謀他職,待遇也沒有比較優渥,但是,念在為方便投稿「副刊」,以及從事文化工作,所以,從醫院請假去報考,總計百餘競爭者經初試後,淘汰僅剩三十人再複試,最後幸運獲錄取,旋即辭去醫院的工作,簽下五年「賣身契」進入報社,被送到台灣學照相。 回想當初,曾耽心賣給報社五年太長,萬一適應不良將後悔莫及,卻想不到一晃眼已過了廿八個年頭;更意想不到的是,竟半路轉行從事新聞編輯,幹起日夜顛倒的長期「夜貓」工作,甚至,從三十年前副刊投稿的作者,變成審稿的編者! 當然,其間轉折的辛酸,著實不足為外人道也,但一路走來,每當困阨之際,都有人適時伸出援手,這些年來的恩師益友,那怕只是一句關心話,「好話一句三春暖」,亦足以永銘心版,旦夕不敢或忘!特別是際此記者佳節,能忝為新聞工作行伍,緬懷過去,不由得生起一份濃郁的感恩情緒!
-
做好防疫萬全準備
今年的夏天,已經來到了尾聲;接著,金風送爽的秋天,它馬上跟著炎熱的夏天之後來到。 抑或要問:誰不知夏去秋來季節輪替的道理,還需你在那兒嘮嘮叨叨。君不記得?今年四、五月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風暴,對人們造成多大的衝擊,社會失序、人心惶惶,觀光經濟產業一蹶不振。無論國外或國內醫療衛生專家一再提出警告:SARS不會銷聲匿跡,今年秋冬或明年春天可能會再捲土重來,對你我的健康和生命都構成威脅。明白了嗎? 新聞報導:加拿大一家療養院驚傳感染類似SARS疫情,一度被認為可能是今年SARS秋冬來襲的第一波個案;因此備受國際關注,國內也採取多項主動偵測防範措施,保障國人的健康。 所幸,加拿大這起造成有一百五十人感染、十一人死亡的疫情,有驚無患,平安渡過。經科學家證實是由普通感冒病毒所引起的,是一種名為OG43的病毒。換言之,它是一種造成人類感冒的普通病毒而已,屬於夏季花粉熱的感冒。 今年秋冬SARS會以何種型態出現,科學家們不能排除任何一種可能性。而,國內為預防SARS秋冬捲土重來,除正在研發快速檢驗病毒試劑,希望十月初能建立三個小時內診斷檢驗系統,提供全國區域級以上醫院使用。防疫人人有責,個人應做好個人健康衛生管理,增加抵抗力;居家也注意居家環境消毒衛生,出國旅遊回來或一旦病人發燒立刻送醫,避免傳染給別人。 總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唯有大家確實做好防煞防疫的萬全準備,才能保護自己的建康,也保障別人的健康,共同攜手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生活美好居家環境。
-
健康尚「麻吉」
也許是切身之痛吧,對於有關健康與醫藥的新聞總會特別注意。那日一則報導吃檳榔的所謂「紅唇族」年齡層大幅下降的電視新聞吸引了我的目光。電視畫面中幾個受訪的少年仔約莫十五、六歲左右,唇紅齒黃的明顯特徵透露了他們上癮的程度,對著鏡頭聊著自己的檳榔史,隨手拿起手邊的「補充彈藥」又是一顆迅速的塞進嘴裡,嚼得起勁。 記者問他們知不知道檳榔會導致口腔癌?只見這幾個小伙子搖搖頭,看似不知道又像滿不在乎。問他們是怎麼和檳榔打上交道的?答案倒像是事先套好似的一致:「朋友請吃的,不試一下會『歹勢』啦!」他們都坦誠第一次「嚐鮮」實在不怎麼欣賞這號稱「台灣人的口香糖」的風味,但這是和朋友間「交陪」的一種難以回絕的「禮貌」,吃了幾次後便習慣了,一路吃過來也就欲罷不能。 這則少年仔吃檳榔的新聞,除了健康層面引起我的注意外,令我頗有感觸的還是那種「朋友弟兄」相招「趣味」一下的「無奈」。其實不只是檳榔這玩意兒,我相信不少人會沾上菸、酒,除了自身好奇外,很多時候都是一種與他人交陪拉近距離的「必需」。請菸、敬酒成了一種營造「麻吉」氛圍的手段,面對這樣的「善意」,除非你能證明自己的健康狀況無法承受這等好意且能獲得對方的體諒,否則在應酬文化下,這種向菸、酒說不的回應難免被貼上「不給面子」的標籤。 很慶幸身邊的親友、同事少有檳榔族,不曾有被邀請共享的經驗,但菸、酒就因「服用」的人太普遍而總會遇上被請菸、敬酒的狀況。因工作因素常有邀宴,健康不佳讓我堅持不菸不酒,回絕他人請菸倒沒遇過什麼麻煩,至於敬酒嘛,或許成長於酒鄉卻不沾酒被認定是奇怪的事,每回吃飯總要上演敬酒拉鋸戰的拖棚歹戲,有人還「ㄌㄨ」到展示自己胃穿孔手術留下的「拉鍊」證明只要不死都能喝,只是對於這種激情的挑釁我總會一笑置之。人際關係固然重要,但為了表示「阿莎力」而賠上健康,那就大可不必了。
-
協助民眾解決土地問題
針對地區民眾關切的土地問題,立委吳成典於日前特在縣府舉辦一埸「金門縣民申領土地回復所有權登記」協調會,出席民眾大吐苦水,並痛陳地政局、國有財產局金馬分處對土地問題處理的諸多質疑。 的確,地區土地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倍受民眾所詬病,早年民眾土地有不少是被軍方強佔,有些則是不懂得登記被劃為國有地,有些則是地籍圖縮水和原登記面積不符,結果平白損失不少土地,還有不少民眾土地被政府強制徵購、價購,這些種種,迄目前很多仍申討無門,導致造成民怨。 地區土地問題之所以棘手,肇因於在民國四十三年以後才有土地權狀,又因早年國軍戍守金馬,因軍事需要借用、佔用民地,這些種種讓金門的土地問題形成一筆爛帳,也因為如此,政府曾訂定安輔條例,讓民眾依法補辦土地所有權登記,當時民眾申請歸還土地的案件高達八千七百多件,不過,那時也由於立法不夠周延,導致有很多民眾土地一直要不回來,但也有一些投機者卻鑽法律漏洞,大肆登記土地,結果衍生一些不公不義的糾紛,這些不合理現象,是造成民怨的主因,試想,自己的土地要不回來,有辦法的人卻可以大肆大筆的登記土地,而且竟然可以很容易取得土地所有權,難怪要不回祖產土地的民眾會忿忿不平,感嘆社會不公不義。 土地問題是不少金門鄉親心中的痛,如何協助他們要回祖產,如何把那些掠奪他人土地的不肖人士繩之以法,有賴相關單位多加用心。誠如李縣長與吳立委所言,該是民眾的祖產,只要證據明確,就要依法早日還地於民,超出常理的才應仔細考量審查,以免土地問題積惹民怨更深。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常看到一些高級知識份子,為了求職、交友及婚姻問題找人卜卦,排命盤;居高位的要員,為了躋身於更高的官階,求得更高的地位,不惜重金禮聘江湖術士、風水大師,為自己的辦公室調整門面、座位。若要問,真的有效嗎?那就得看個人的福報機緣了,巧合的事不能說沒有,但是「摃龜」的情況顯然也不少。 明朝有位袁了凡先生,他年輕時遇到一位孔老先生,會看相也精通命數的道理,看他有做官的命,勸他棄習醫術而勤讀書,後來袁了凡讀書考試果然一帆風順,而且考試名次都和孔先生推算的一模一樣,袁了凡索性請孔先生推算出一生的吉凶禍福,何時富貴窮通,因為太準了,從此他就非常相信,一個人的進退榮枯都是命理註定好的,是命舛運桀也好、飛黃騰達也罷,反正一切都已命中註定,沒什麼好強求的! 因為太相信宿命,又不去追求命定之外的東西,所以袁了凡的「前半生幾乎都讓孔先生給算定了。其實,「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不想被命運之說控制得動彈不得的人,倒可以學學袁了凡「後半生」的改變,袁先生因受禪宗影響,發願多做善事,多積陰德,結果這一「起心動念」,不但改變了他的「後半生」,孔先生後來的預言也都失靈了,包括參加鄉試,袁了凡由第三名而變為第一名,又高中舉人,獲得子嗣、平安度過五十三歲的大劫難,且無病長壽到終老。 所謂「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袁了凡一生的際遇正是個活生生的實例。很多人都冀求自己一生平順、成功,最好能平步青雲,一輩子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卻不願意積極努力去開創屬於自己的前途,因此年輕一代流行血型、星座、手相、紫微斗數;年長的一輩動輒講究風水地理、八卦命相等,非此似不足以克竟其功。 其實,這樣的「一廂情願」,往往「求榮反辱」,別忘了老祖宗告誡我們的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言以蔽之,這一切不過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道理而已!
-
光鮮的背後
這個時代愈來愈不好混了!講的是科技化、全球化、知識化,沒有三兩三,要在這個現代化社會立足、存活,還真不容易! 古人有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事事需要張羅。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勸人惜福,勤儉自持,方能安身立命,坐享餘福。 現今人生來好命,靠著上一代人的儉吃節用、辛苦打拚,加上全球歷經工業、資訊革命帶來的大環境繁景,台灣也搭上這班列車,締造經濟奇蹟,使現今的人們,過著有史以來的「富裕」生活,看似光鮮,然而,光鮮的背後,也隱藏著無比沈重的「代價」! 現代人雖然看似「富有」了,但是消費更是水漲船高,開門不只要張羅七件事,更須支付水電、通訊、瓦斯、汽油等等日常開銷,還須繳交各項名目的稅賦,有的甚至背負車貸、房貸,加上現今的高水平生活、高學費,怪不得生育率每下愈況──養兒育女難啊!總歸一句:現代人看似享受富裕,其實背負層層的消費生活壓力。 尤有進者,當經濟發展到一個高峰期時,就得面臨所謂的「經濟瓶頸」挑戰,甚至嚐到經濟衰退苦果。君不見這二、三年來,全球景氣不振,我們的國民所得也被拉到七十九年水準,人民自會感到手頭緊了,變窮了,生活愈來愈不好過! 主計處最近公布去年台灣地區家庭所得分配結果,貧富不均與富人稅成為議題。不過,經過解析,問題不在富人越富,而是普遍的變窮,窮人更窮。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加課富人稅,試問嚇跑投資者?還課什麼稅?而在於建構更優質投資環境,增加就業。 成功者背後,都有一段艱辛奮鬥歷程。看人的光鮮,不應只看浮面,而應取其「臥薪嚐膽」精髓;面對未來不確定的年代,無論國家、企業與個人,都要勇於變革與創新,政府應排除萬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個人更應勇於投資自己、充實自我,提昇競爭力,才不會被這巨變的時代浪潮所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