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休閒與遊憩事業遊憩事業對實質環境的影響
在我國傳統觀念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直深植人心,一般父母對青少年休閒活動總認為非必要,是一種生活上的時間浪費,只要把書讀好就好了,緊張而忙碌的課業,常令他們發出人生無奈的感慨,似乎只魔獸世界(當紅的網路遊戲)和MSN即時通(現代時下年輕人的溝通管道)才瞭解他們的心聲。事實上青少年正值生理、心理和心智變化最據的階段,心理學家常稱為「狂飆」時期,如果沒有得到適當輔導,很容易產生不良的影響。形成青少年問題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他們缺乏適當的休閒活動,由於課業負擔及升學壓力重重逼迫下,造成青少年生活無比的緊張,再者青少年時期,精力旺盛、好奇心特強,在得不到適當的發洩與舒解下,一旦受到不良誘惑,則容易誤入不正當的休閒場所。 由於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奧斯卡頒獎典禮、奧運、世足賽、美國職籃賽、世界棒球聯賽等,得以透過衛星等資訊快速傳遞,再加上國人所得的提昇,休閒活動項目已由狹窄單元變成寬廣多元,休閒活動也如水銀瀉地般,影響時下的青年學子,上焉者欣賞歌劇、音樂會、培養藝術氣質,次之者附庸風雅、聽熱門音樂演唱會、唱KTV、收集明星海報,下焉者躲在家中看著當紅女星寫真集、流連網咖或賭博性電玩、或飆車尋求刺激。 休閒的英文leisure,是源自拉丁文的licere,係指無拘無束的行動,或指擺脫工作之後所獲得的自由時間或從事的自由活動。中文的字義上來看,休閒包含「休息」與「閒暇」,指閒暇的自由時間,從事足以令人恢復體力或精神的休息活動。快樂的感覺源自人們追求或達成以下全部或是部份之人性需求;健康、自由、發掘、自我、歸屬感、成就感,並找尋到人們在宇宙中的定位,而讓自己的生活變的更內涵、更充實、更具意義,在有限的生命裡享受創造力的全面表現,進而獲得身心上最大的滿足。在生命歷程中,遊憩撫慰我們的心靈,休閒放鬆我們的身體,協助我們度過難關。正確的休閒遊憩可以強化身心的功能的結合,提昇對道德倫理的規範,減緩及治療身心上的疾病障礙,所以對休閒遊憩有正面看法的人,將有機會過著適宜、健康、滿意、及創造性的生活。 在全球服務資訊爆炸的時代來臨,世界各國都在極力的發展遊憩休閒觀光事業,而我國政府及民間企業大力開發觀光遊憩區,這種趨勢則喜則憂,喜的是國人更有多的遊憩場所,更使社會欣欣向榮,使國人的生活更愉悅、更充滿活力;憂的是將會有許多的遊憩區在開發上的不周詳,不但破壞了自然景觀的生態,也使得遊客的遊憩品質大幅的降低。所以我將對遊憩休閒事業的發展對實質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作個小討論。 在「實質的環境」上,包括自然的環境與人造的環境,自然的環境包含山川河嶽、平原森林、飛禽走獸。人造的環境是指經由人為所改變的環境,如都市、鄉村、文化、歷史等環境。 則「影響」是說某種人事物或決策造成對某種人事物上的衝擊,但是影響有「正面的影響」也有「反面的影響」,不管是利益還是損益都對關鍵的發展有著深具的意義。 正面的影響,仍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看法,國家的現代化、都市化、工業化等都會對實質的環境造成負面的影響,開發中國家缺乏財力或是沒意願去保護自然資源及文化古蹟,但相對之下如果開發觀光事業,就可以賺到外匯或是財富,因而會讓人們覺醒,原本被認為不具價值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古蹟,因為可以吸引觀光客前來變成為賺錢的工具,進而使地方的經濟繁榮,當地人將有意願的出錢出力的去保護這些自然的環境。而由於觀光客對於當地的歷史文化感到興趣,也會造就當地人興起對自己當地產物的認知意識,去發揚當地的歷史文化進而讓自己感到驕傲,如此一來,當地人自然會盡全力去維護其當地的歷史文化資產。可知的正面影響,觀光的發展可以讓國家賺到外匯財富,可提升自我意識的能力,使得自然環境及文化古蹟受到保護意識覺醒的正面效應。 負面的影響,個人認為觀光客一般都是習慣於現代化、科技化、豪華的生活,所以為了滿足這些觀光客的需求,當然得提供飯店、交通工具、道路、餐館、購物商店、水電力設備、娛樂設施等等,而這些現代化的設施都會影響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也其使觀光地區受到衝擊變形,最好的情況是,當地的淳樸的風俗與悠然的美景消失變成現代化的都市,最糟的結果是當地的自然景色受到無可挽救的破壞,可見一般發展觀光事業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行為,大批的觀光客會被當地的美景、美食、美人所吸引至此,但是這些觀光客的湧入正如癌細胞般的侵蝕著,我們珍貴美好的自然生態與文化古蹟,更可能無情的一直往四周擴散蔓延,使得自然環境與人文史蹟的負面效應範圍越來越大。 觀光客的人數越多,停留時間越久,所從事的活動越廣,為了滿足觀光客的需求則必須開發觀光地區所需的設備要越多,高度開發觀光產業也許對當地的經濟效益有著相對的利潤,人為的地價炒作,土地密集的使用卻不是個好現象。在快速而高度的開發觀光景區當然會使得當地繁熱絡,許多本從事農業的人口將大量的湧向這核心的地區尋找就業的機會,使得周圍的貧富差距對比會更加明顯。在大都市也許可以承受大量的觀光客湧入,但是對於一些敏感的地區如島嶼、珊瑚礁、雨林、綠洲、溼地、草原等等,這些地區無法承受大量的觀光客所帶來的破壞壓力,但是這些地區往往卻是觀光客最嚮往的獨特景區,而這些最具獨特的敏感環境卻一點一滴的被毀滅殆盡。 現在有很多的觀光地區因當地政府沒有能力去經營,易成許多財團的投資覬覦的對象(BOT),如此一來,實質的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然而賺取的收益多半流入投資者的口袋中,只有極少的財力可以留在當地供當地人所使用。任何的觀光發展必然會使地區的環境有所改變,既使是為了保護大自然生態,防止觀光客去破壞而設置的種種設施及裝備,這也是對大自然做了某種程度上的破壞性的改變,增加的程度越大其負面的影響也越大。觀光客的使用度和觀光發展的擴展性越小、自然生態的彈性越大、觀光發展長遠理想越大、觀光發展的變形程度越小,這些對於觀光遊憩的實質環境所產生的正面影響就越大,相反之則負面影響較大。 我們去當地觀光大多是抱著對自然景色的嚮往而來,但是往往卻多是在抵達後才發覺到處已是充滿了人為的現代化設施,在失望之餘後,人們卻開始尋找深入尚未開發的遠史區域探險,投資者看準了這一類的觀光客將越來越多,便開始把魔爪伸向那些自然的生態美景,這種過程不斷的一再重複,開發的範圍越來越大,自然的環境就越來越小,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抗衡已衝擊到地球的生態,導致地球對人類的反撲日劇明顯。 環境的保護與觀光的發展之間的衝突逐漸受到重視,規劃者現在的關切點不在是為觀光發展利益,而是如何減少觀光效益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保護自然生態永續經營的目標,做好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保育、保存的責任,必要時在觀光客的人數上及行為上的管制要加以強制,然而要如何發展出更好的實施方法,去克服探索觀光所帶來的影響與障礙。 多年來一直提倡要以觀光立縣的金門縣,卻是面臨著觀光客短缺的問題,金門每年有近二十萬的觀光人口,因經過金門去對岸的人口每人卻高達六十萬人次,也許發展觀光所帶來的正負面效應短期內金門看不到,但金門未來的觀光發展與環境保育,仍期待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
「美意」通行
對於「免費牛乳」的措施無庸置疑的是政府的「美意」吧!至少顧及了大部分正在發育的學生的營養,而且也是給予那些需要多關照家庭的福利。 然而,我有些不解、矛盾,是不是原先有訂的、預計要自費訂畜試所牛乳的大朋友、小朋友就突然間「營養不足了」,說是不知量夠不夠,所以不開放另訂,此其一也。另外,原先說的是:為怕紙盒用量太多,所以會用桶裝,學生先自備杯子,可是第一天送來學校的,不就是紙盒嗎?怪怪的! 再者,公文說是給學生「課間」用,那麼,第一天是時間上搞錯了嗎?大家都在質疑,我則解釋說「隨機應變」吧!只是這麼一來,原先老師的顧慮真的來了,學生剛吃早餐怎麼用牛奶?加熱過的放久了又不好,一團亂的結果不知「美意」還留下多少? 今天又收到一張傳真,有國中生不用,所以幼稚班可以再統計人數,到底又怎麼了呢?也許一些實行下來的問題需要時間漸漸的修正,直到「美意真的是美意」,大家不但心領也感謝!
-
為湖中志工媽媽豎大拇指
日前金門日報報導金湖國中的志工媽媽為每一個年級的女學生,開辦了烘焙課程。筆者認為這是一項不錯又有益的創舉,原因如下: 首先烘焙課程是一項不錯的技藝,尤其在現今不景氣的年代,學得一技之長變得相形重要,尤其現在電視上有許多創業成功的例子都是利用烘焙的專長闖得一片天,烘焙在台灣變得非常熱門,在食材方面,現在的都市人注重養生和健康,金湖國中志工媽媽開辦的烘焙課程完全掌握這樣的趨勢,對金門而言,算是一項實用又創新的課程。 其次烘焙課程除了在做點心之外,還有另外一項重要的收穫就是在製作烘焙的過程中,學習人與人之間相處、應對與互動,現在的金門,人們常常待在家裡看電視、玩電腦,相形之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機會變得比較少,這類的烘焙課程,可以互相學習切磋,無形中也會學得謙虛和待人處事的道理,同時藉由學生把親手做的點心,拿回家分享給家人,無形中增進親子關係,得到一舉數得的效果。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基於以上的理由,筆者建議縣府教育局和縣議會在預算方面能夠幫忙扶植這類的課程永續經營,對於金湖國中烘焙軟硬體設備能夠給予補助,因為這類的課程在台灣很普遍,但在金門卻尚待萌芽的階段,讓他們有學習烘焙課程的機會,不要讓他們輸在起跑點,同時也補足他們沒辦法像台灣能享有多元職訓教育的缺憾。
-
我對金門的幾個建議
機場接駁公車 日前金門日報報導,往返金城繞經民航站至山外的公車因載客率低,未來將減少繞經民航站的公車班次。 筆者初聞此新聞憂喜參半。喜的是前陣子我坐公車去山外時,的確有此感覺,以前金城到山外不到二十分鐘的車程,自繞經民航站後,多了將近七分鐘,變成二十幾分鐘,來回一趟等於多花了十五分鐘,而實際在民航站上下車的旅客又很少。 憂的是直接將繞經民航站的公車班次減少,似乎也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因一旦班次減少,民眾願意坐公車去搭飛機的意願更低(因要算準車次及班機起飛時間),而那些繞經民航站的公車載不到什麼客人,再過不久可能就要全面取消了。 因此,筆者認為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是:在中山路及伯玉路口另增設一台小型接駁公車,也就是以後想去機場的人,可坐到中山路及伯玉路的交叉路口下車,然後再搭接駁公車去機場。這樣的好處是:一來讓想搭飛機的人隨時可去機場,二來也可避免不想搭飛機的人浪費時間。而接駁公車約每十分鐘往返於交叉路口與民航站之間。 金城的圖書館 最近幾年,金門不論是教育界或文化界,都十分重視閱讀對幼童學習的影響。而地區目前對兒童閱讀的推廣亦不遺餘力。然而令人納悶的是,以金門第一大城鎮金城而言,卻遲遲無法提供一個便於兒童的閱讀空間。 目前金城的圖書館座落於金城鎮北方,對於一般成人而言,開車五分鐘就到了,也許不算什麼。然而對於一般小學生或兒童而言,這樣的一段距離卻變得十分遙遠,足以扼殺大部份孩子閱讀的興趣。 尤其地區閱讀風氣本就不盛,而該路段車多風大,一般小孩除非對閱讀真有濃厚興趣,不然根本懶得跑那麼遠去看書,而即使孩童願意,家長可能也不是很放心。又如以其他靠近金城鎮附近的村莊而言,鄉下的小孩一想到搭公車來金城後還要走上這麼一大段距離,閱讀的熱情恐怕也被澆息大半。 因此筆者認為,若地區真重視閱讀、提倡閱讀,應該在市區另外設立一更方便的閱讀場所(例如「兒童閱覽室」或「成人書報室」)讓小孩或大人都可更方便的借書看書。至於地點方面,個人認為目前的朱子祠、傅錫琪紀念館或是模範街旁的商會與總兵署都是可以考慮的對象。當然若經費允許,亦可採另覓土地重建的方式。 或許有人會質疑:目前金城國中、中正國小、金門高中都設有圖書館,若能將其開放給一般民眾借閱,不就可解決此一問題了嗎? 然而筆者認為,這些圖書館都有開放時間短及借閱資格限制的問題(即非本校學生不得借閱)。而中正的圖書館位於四樓,城中及高中的圖書館位置較偏僻,都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社區圖書館的功能。 雖然將圖書館移至城區中心有其一定難度,而且可能耗費不少金錢,但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是金門最重要的投資。如果我們連這點都做不到,又如何倡言建立書香社會,提升孩童的競爭力與素質呢? 花錢添購器材,教師使用率卻很低 本人任教的學校最近新進一批電子白板(聽說是縣府送的)共六十幾套,一套約二萬多元(算一算也要一百多萬吧!)我們十分感謝有關單位的美意,可惜的是全校使用率實在很低,幾乎沒有任何老師借用。 期望未來有關單位在購買任何器材給教師使用時,可多徵詢老師的需求,以免浪費資源。或者先購買數套讓老師試用,如果教師普遍反映不錯再增加數量,才不會讓縣府的一番美意成為浪費! 伯玉路旁的便道不知何用? 伯玉路旁最近做了許多美麗的便道,蜿蜒曲折,懷古清幽。 可是筆者不太了解做此便道的目的為何?是要給行人走的呢?還是要做為自行車專用道? 如果是給行人行走,使用率又很低,因為大多行經伯玉路的民眾不是騎車就是開車,鮮少用走路的。而如果是做為自行車專用道又很不適合,因為該便道每隔二、三公尺就有一排水溝,自行車騎在上面會不斷彈跳,很不舒服。 所以筆者看此便道已蓋好數月,民眾的使用率仍很低。期望未來縣府或各鄉鎮在建設任何設施之前,可以多考慮一下實用性與便利性。 金城是否該增設醫院了? 我們家最近剛迎接一個新生寶寶,再加上原本兩位年邁的父母,跑診所或到醫院掛急診的次數突然變多了。有時寶寶或老人家半夜生病,都要一直跑山外醫院掛急診,實在很不方便! 目前金門西半島的居民人數已遠多於東半島,不知未來可不可能整合金城鎮衛生所及金寧鄉衛生所,在金城地區設立一家醫院,以方便西半島民眾就醫。 總兵署後面的木棉樹 前兩天從總兵署後面經過,不經意的抬頭,驀然看到總兵署後面的木棉樹開得分外火紅,映著晚霞的餘暉,讓人內心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動。 除了總兵署後面的木棉樹,金湖國小內高可參天的南洋杉,中山林旁筆直茂密的龍柏……等等,也常讓路過之人印象深刻、久久難忘。 最近這幾年金門綠化有成,林務所在各地的用心植栽鄉親亦有目共睹。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筆者曾至日本看過成片的櫻花林海,至今仍留下深刻印象,在此也期待未來能在金門看到如此的美景。畢竟金門除了各式充滿特色的古蹟與建築之外,鄉野林間的天然美景,也是吸引觀光的一大賣點。 而總兵署後面的木棉樹,個人認為應與總兵署本身的規劃做區隔較恰當(目前要到樹下需經總兵署方可到達)。讓每位路過的遊客都能一覽全景,並在樹下駐足留念。
-
陸客來臺利誰﹖
在台北市,綠燈時,行走在人行穿越道上的行人,權利受到絕對的保障。只要在綠燈允許通行,且於人行穿越道範圍內的情況下行走,所發生之任何情事,政府一定守護你的權利到底。 在臺灣我不敢講,但是在美國,人權受到絕對的保障。一名美國議員因為亞裔美國公民的名字不好發音,因而提議要求是否亞裔美國公民在特定的情況下,改個較好唸的名字?此話一出,引起多數亞裔美國公民不滿,進而甚至要求該美國議員必須為此言論道歉。在美國,公民的專屬文化、嗜好,都屬於人權保障的範圍。 雖然臺灣、美國都是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但有些人權,卻是任一個再強大的民主國家,也保障不了的,否則就不會有恐怖殺人魔受到掩蓋;否則就不會有處理不掉的台北捷運施工噪音問題。 但是卻有一個現象,政府很難去訂定一個法規,來保障人民的權利…… 馬政府上任後,陸陸續續對大陸觀光客來台開放,然而卻也讓臺灣百姓「大開眼界」。 那一天到三民書局復北店看書,算是個人嗜好吧!有事沒事地翻一翻,有興趣的就翻,看看最近出了哪些新書,瞧一瞧作者的觀點,這可以算是我的休閒活動之一了。那一天難得抽空,想說好好享受我這休閒的時光。 翻到一半,一位大呼小叫的中年婦人走進來,後面伴隨著兩三位男士,該名女士開口便說:「哎唷!服務人員勒?服務人員勒?他們這裡怎麼沒有服務人員呀?」在書店裡頭大嗓門也許不只是我一個人的禁忌,恐怕全臺灣會進書店的民眾都很忌諱。 見不到服務人員在服務台,看到我離她最近,「你知不知道張愛玲的新書在哪呀?三百二十八頁的那一本!」這時候視線再度被迫離開古蒙仁的新書上,確認她是在喊我之後,禮貌性地稍作指引,後來服務人員趕來,為她拿取張愛玲的新作(由宋以朗先生公佈出版之遺留手稿)。拿了書之後,走到結帳櫃台,問櫃台先生:「你們這裡可以用人民幣買嗎?」櫃台先生很有禮貌地告知:「呃,我們這裡不收人民幣喔!不好意思!」 「哎唷!怎麼不收人民幣呢?」緊接著又大嗓門地在書店內公然地向其伴隨之男士好友們問說:「他們這裡不收人民幣呀!你們誰有台幣的啊?」說著說著,手上的書伴隨著她走到了書店門外,書店女店員緊張地走出門外,婉轉地向她要回那一本書,該名大陸婦人才發覺她還沒有結帳,就已經把人家的書拿到店外頭,趕忙著向女店員道歉,女店員笑得尷尬地走進店裡,畢竟這時候,一樓看書的所有民眾,這時候目光都已經落在該大陸婦人和女店員身上了。 大概在外頭友人給她新台幣了吧!這時候走進來,又在書店裡頭大聲嚷著說:「喂喂喂,書給我,書給我。」女店員帶她到櫃台結帳,收了錢,給了書和發票,大陸婦人走出書店,結束這場鬧劇,手上古蒙仁的新書似乎還沒翻完。 鬧劇結束了,可是我卻不禁自問,行人的權利受到保障,那安安靜靜地看書呢?誰來守護?為什麼好端端一個悠閒時光,硬要被這種人破壞?書店阻止不了她要大呼小叫的意圖,除非所有店員都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否則民眾安靜享受閱讀的權利就要被剝奪。 搭個公車,是爭先恐後;搭個飛機,通個關,也是爭先恐後,甚至還推老人家一把。買個筆電,非得殺價殺個你死我活才善罷干休,贈品也拗得令人咋舌;上個飯館吃飯,搭個捷運,嘰嘰喳喳,大呼小叫,講個沒完沒了,似乎剛上班上課完的民眾不用休息了。 參觀個女王頭,非得刻個「中國常州趙根大」;來臺觀光,說「現在不比從前喔!我們是帶錢來給你們生活的!」白花花的鈔票就這樣亮在記者攝影鏡頭面前。 馬政府陸續對中國觀光客來臺開放,若是為了刺激臺灣景氣復甦,經濟發展,這是善意,也是德政,這是沒有理由反對的。然而,來臺觀光的大陸客,若侵犯到臺灣人民權利,傷害臺灣的資產,甚至破壞臺灣的形象等作為,政府難不成就沒有一個應對方針了嗎? 去到他國觀光,仍應遵守當地的法律,尊重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這才能保有優質觀光的美名。 政府不能一味地歡迎陸客來臺觀光,而忽略了臺灣人民的感受,忽略臺灣人民受損的人權。即便已經是個民主國家了,但,民主自由形象似乎還差人家民主強國一大截。 來者是客,臺灣人應當歡迎大陸客來臺消費、觀光,但不能因為好客,或唯利是圖,而忽略了臺灣原有的生活形態、觀感。
-
平凡中的不平凡
一直對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心存感激,尤其是忍著惡臭為大家維護乾淨廁所、乾淨空間的人,他們的確是值得給與掌聲的,不是嗎? 在機場、在港口、在各種公眾場合,有了他們,大家才能有個可以好好「方便」的地方,這可是每天必做的大事啊!有些人甘願做,歡喜受,所以他們的臉上不會流露一絲不甘願,他們不會抱怨聲不斷,他們不會一直把矛頭指向不當使用的人,也許他們知道,有的使用人是缺乏教育,有的使用人不會故意將乾淨的廁所弄髒,然後受人指責,如果他們願意正面看事情的話。 當然,無可避免的,有人不是願意做這事,只是因為逼不得已而為,所以他們不能容忍使用的人「故意」用髒它,但是誰要故意呢?除非心生不滿,除非是需要好好再教導一番的人,只是,越是做這種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卻能調整心態;因為我的用心,使用的人都沒有一絲一毫的不悅,我不也在做善事嗎?原諒不會使用的人,藉此機會教育他日後成為有公德心的人,這樣一來,不也算是功德一件嗎? 有時我會在路旁等垃圾車,為了守住「垃圾不落地」的原則,我堅持親手將垃圾丟進垃圾車,幾次下來,不是只有我發現,媽媽早就看到了,「心」有多重要,不知為我們服務的有多少位,但是明顯的對比是:有一位是站在車上,車子停了也不會下來幫忙的,而另外一位則是車子停了,他主動下來幫忙傾倒,然後說聲「謝謝」,對著給他垃圾的我們說的,讓人看了好感動,如果要給「服務獎章」的話,我肯定給後者,因為他把事情當事情看,因為他知道,不管心情好與壞,這都是他的工作,他使自己的心情好,這種氣氛也感染了別人,多有智慧的人啊! 那是在國外發生的故事吧!最受人尊敬的職業竟是開著「水肥車」的人,因為所有的人遠遠看見它來都會主動讓它過,是受不了它的惡臭也好,是對於工作者的尊敬也罷,凡事正面看事情,可以讓自己有好的心情,也能讓事情更順利做好,您說是嗎? 清潔廁所的人,整理垃圾的人,感謝好多在平凡中更顯出不平凡的人們,由於您們,我們的生活才能更順心!
-
關於構建「金嶝旅遊自由區」的建議
廈金關係源遠流長,關係密切,具有獨特的「八緣」之親的關係。廈門大嶝,是大陸金門籍同胞最集中的區域,與金門同為紫陽過化地,同宗共祖一脈傳,婚嫁迎娶血濃水。大嶝,能否在海峽兩岸人民交流中,充分發揮兩島血緣親、商緣廣、文緣相承等的獨特優勢,在構建「廈金特區」的構想中進行先試,為省委「兩個先行區」做出獨特的貢獻呢?現就構建「金嶝旅遊自由」提出幾點建議: 一、構築「金嶝旅遊自由區」的意義 1、是廈門服務「兩個先行區」的強力助推器。廈門是海西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前沿平台,因此構建「金嶝旅遊自由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旅遊業具有關聯度大、帶動力強等特點,是對金對台交流與合作的窗口,其特點決定了它在「兩個先行區」工作中具有先導性。大嶝與金門的交流合作歷史悠久、條件十分優越,山海一體、血緣同根、民俗奇異等特色,使兩島旅遊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前景無比廣闊。旅遊活動可以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也能促進觀念的變化和開放意識的增強。加強構建「金嶝旅遊自由區」,將為廈門在海西經濟區建設先行先試中發揮重要作用。 2、是推動廈門對金對台工作的新亮點。隨著「大三通」不斷深入,旅遊業將在兩岸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大嶝、金門旅遊雙向交流是廈門旅遊業和海西經濟區建設的組成部分,是促進兩岸同胞進一步增進交流聯誼,突現廈門對金對台工作重要窗口作用的亮點。 3、是促進廈金經濟發展惠及廈金人民的戰略舉措。旅遊業是廈門、金門重要的產業之一。如果建立起了「金嶝旅遊自由區」,可進一步開放大陸居民赴金旅遊,可給廈金觀光業注入新的血液;同時,也可進一步促進廈金旅遊圈的形成。 4、是全國最具特色的試點。旅遊是廈門與金門同胞交往最直接、最自然、最廣泛的方式,「金嶝旅遊自由區」的構建必將推動廈門在兩岸關係中,在「兩個先行區」中的作用進一步發揮龍頭作用。 二、設立「金嶝旅遊自由區」具有獨特的自然與人文優勢 大嶝、小嶝、角嶼通稱「三島」,六十年代被授予「英雄三島」稱號。 大嶝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翔安區唯一 有國家級旅遊資源的區域,旅遊資源頗具特色。角嶼與金門馬山平湖距離一八○○米,是大陸距金門最近的地方,小嶝村是大陸距金門最近的居民點。 1、大嶝有眾多涉金涉台的歷史及現代的人文資源。大嶝和金門的歷史遠源流長,自古一家親。在宋、元、明、清時期,金門、廈門和大嶝都隸屬泉州府同安縣;民國三年,大、小嶝島和大、小金門島設置金門縣,兩地淵源深厚,有眾多歷史及現代的人文資源,如:大嶝和金門合力抗戰歷史源遠流長。抗戰時期,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日軍占領了金門,福建省政府令金門縣政府駐大嶝就近協助七十五師反攻金門。大嶝島上目前還完整地保存著抗戰時期的「金門縣政府遺址」。 大嶝還有全國唯一的「廈門大嶝對台小額商品貿易市場。 2、大嶝和金門都有眾多獨特的戰地遺址。從一九五四年一直到一九七九年,二十五年馬拉松似的砲戰,大嶝:金門兩島人民都一直生活在硝煙戰火中,明碉、暗堡、大砲等等,特殊的戰爭遺址在金嶝隨處可見,大嶝有占地八‧七萬平方米的戰地觀光圓,有長六米、直徑二‧八六米、重一五八八公斤軍事喇叭,有眾多防砲洞、地下坑道等砲戰史跡。這些是大陸其他地區所沒有的獨特的旅遊資源。 3、大嶝和金門都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址,金嶝有著相同的文化源流。朱熹的紫陽過化、邱葵的鉤磯流風都無一例外的在大嶝、金門留下厚重的人文烙印。大嶝有明代抗倭前哨遺址─虎頭寨,有宋代名士「邱葵」小嶝八景遺址,有明理學名宦林希元手植古樹古林,有元雙瀘靈濟宮等二十四座民間信仰廟宇;還有《泉州府志》記載的「桐城四征」的遺址,大嶝張廷拱謚「襄靖」;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古跡,是極具歷史文化內涵的旅遊資源。 4、大嶝和金門都有著獨特的原生態海島風光。大小嶝、大小金門等都是孤懸海外的彈丸之島,長期以來交通閉塞,信息不暢,卻也因此造就海島原生態的地情地貌較為完整的保存下來。金沙碧水、海礁浪潮、綠樹海島、鹽田灘涂以及紅磚古厝等都成了當今都市人的極力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優良的嶝金海域,是文昌角、中華白鰭豚、中國鱟等古生物自然保護區,也是名聞遐邇的七耳蚝、黑紫菜、海鹽的主產區。 5、大嶝和金門有著淵源相同的民風民俗。 6、其他。 三、設立「嶝金旅遊自由區」的幾點建議 為促進廈金交流交往的深層次發展,廈門市應更進一步貫徹中央對台大政方針,立足海西建設大局,遵循「五緣六求」的工作思路,更加突出先行先試,更加突出民族民心,更加突出融合融洽,更加突出以人為本,加強統一規劃,協調行動,資源整合,以構築「金嶝旅遊自由區」為切入點,進一步深化廈金、廈台交流與合作,有效避免因「大三通」造成廈門、金門在兩岸關係中被邊緣化。 1、形成共識,支持「金嶝旅遊自由區」構建。 市、區、街道上下要統一思想,要看到把握住構建「金嶝旅遊自由區「這樣一次機會的緊迫性與重要性,形成一個共識,這對提升廈門在「大三通」後的地位,最終推進構建「廈金特區」的形成,以及大嶝與金門、廈門與台灣旅遊、經貿交流與合作將產生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值得我們投入巨大的力量去努力做好、做大、做強。 建議:成立由市有關部門領導,以區、街道為主的領導機構,負責「旅遊區」的調研、評估、規劃、方案制定、協調實施等。 2、廈金兩地密切合作,劃出一定區域,設立「金嶝旅遊自由區」。 廈門、金門要加強區域合作,打造兩岸旅遊亮點,打破行政區劃,加強區域聯合,各自劃定一塊區域,組合旅遊產品線路,允許雙方的遊客直接往來,進行旅遊、觀光、購物活動,拉長旅遊產業鏈,以其為重要方式,推進廈號、金門旅遊客源互換,市場升溫,並在「大三通」的形勢下,占得一席之地,突顯先行區的龍頭作用。廈門可以劃出大、小嶝島作為合作試點區域,金門可劃出「馬山廣播站」等片區,作為合作試點區域。 雙方以協議等形式約定:廈門方面,允許金門人以及到金門旅遊的台灣遊客,直接上大嶝島進行旅遊觀光等休閒活動,同時在大嶝島入口處的「大嶝大橋」橋頭設立海關,限制台灣方面的遊客隨意走出大嶝島;金門方面,允許大嶝人以及到大嶝旅遊的大陸遊客,直接上金門島指定區域,進行旅遊觀光等休閒活動,同樣設置口岸,限制大陸遊客的部分行動。在穩步發展「金嶝旅遊(局部)自由區」客源市場後,逐步擴展到金門全島,使大嶝和金門、廈門和金門實現旅遊交通、旅遊產業、旅遊市場、旅遊信息、旅遊管理制度和生意環境一體化。 3、突出特色,打造亮點。 {1}要突出戰地旅遊特色。可把砲戰時期的碉堡、防砲洞、民兵哨所、地下坑道等遺址整合開發成富有特色的旅遊景觀。 {2}要突出對台特色,加強區域合作,打造對金對台旅遊亮點。如把大嶝的金門縣政府遺址開發成旅遊景點。 {3}要突出海島風光特色。可開發天然海岸線旅遊點,開闢海水浴場,營造「陽光、沙灘、白浪、仙人掌……」的休閒情景,推動自由遊、家庭自動遊等。 4、加大力度,保護並開發、利用好各種旅遊資源。 一是保護開發運用好歷史人文遺址,將其打造成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旅遊景觀。如:開發宋名士邱葵在小嶝故居的八景及在大嶝的活動遺址,大嶝明抗倭遺址虎頭寨,宋林希元手植的田墘古樹及古林…等。 二是開發金嶝特有的自然景觀。如:金嶝海域的大哈嶼及其海底溫泉,海島的各種自然風光……。 5、要把商貿與旅遊、度假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是做大做強大嶝對台貿易市場,打造富有對台特色的商貿購物天堂。 二是要做大做特以「大嶝戰地觀光園」為主線的戰地海島風光旅遊線。 三是開發諸如國貿金門酒店、戰地觀光園旅館、家庭旅館等各類度假旅館等。 把以上各方面有機結合起來,打造融商貿─旅遊─度假為一體的旅遊區。 6、整合資源,科學創新,開拓旅遊新景觀。 一是可把一部分保存較好、較集中富有特色的閩南古厝開發成閩南民居群旅遊景觀;二是開發「漁村遊」、「民俗度假遊」。可將海島漁民、村民的有生活、勞動生產的漁俗、民俗活動開發成「漁村遊」、「民俗遊」,並與遊客互動。如鹽場的曬鹽、 鹽、掃鹽生產活動,放紫菜、收紫菜、加工紫菜及海蚵收成)「破蚵」)等生產過程,以及海釣、抓小海、海產養殖等等,開發成旅遊景觀,並讓遊客參與其中,體驗樂趣。 三是開夜市,開拓度假夜生活。大嶝市場可開夜市,其他各處可開發一些健康有益的夜生活項目。 四是開發海上遊艇、海上摩托車等海上娛樂活動;繼續完善及做好海上「看金門」項目。 五是在整合資源中,要統一規劃,統一協調,突出重點,科學安排旅遊線路,要把大嶝─小嶝的旅遊線路科學地有機地串聯起來。 六是結合大小嶝中長期的發展規劃,規劃開發新的旅遊景觀。如:開發類似海南「博鰲論壇」形式的「兩岸和平論壇」;在將來廈金大橋建設規劃中,建造「廈門大嶝橋樑大觀園」等。 7、積極運作,致力發展對金旅遊文化交流主體,帶動各項交流合作的深入發展。高層政策的落實需要民間層面的理解和支持,而旅遊文化交流無疑是促進民間互信的重要途徑。一是要重視和支持大嶝作為全市、全省對金(台)旅遊文化交流基地,建議市里盡可能地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積極爭取省里的支持。二是要從加強民間組織往來著眼,開展大嶝與金門各種民間協會組織聯繫,鼓勵各類社團、民間組織進行旅遊文化交流。三是要以旅遊文化交流為主體,帶動兩地的各項交流合作。通過開展如金嶝五緣文化學術研討,舉行民謠、戲曲表演、書畫展等旅遊文化為主體的活動,帶動各項交流活動的深入開展。通過有效的協商溝通,簽訂有關交流合作文件,建立協調機制,舉辦各種經貿、學術、藝術、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實現雙方優勢互補,達到雙贏。 (本文作者為廈門市金胞聯常務副會長)
-
政府應讓金門鄉親「無償取回」被霸佔的土地
有關金門縣政府地政局最近發布消息,表示離島建設條例業經總統於九十八年一月二十三日修正公布施行,該條例第九條規定本縣於實施戰地政務終止前(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凡因徵收、價購或徵購後登記為公有之土地,土地管理機關已無使用或事實已廢棄使用者,原土地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得於本條例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一月十二日修正施行之日起五年內,向該管土地管理機關申請按收件日當年度公告地價計算之地價購回其土地。 對於政府釋出的這一項「德政」,筆者可以給予肯定,但是對於民眾必須經主管機關審查、核准後,始得依收件日當年度公告地價計算之地價購回被「徵購」的土地則表示不以為然,尤其是當年被政府以「青苗補償」方式徵購取得後登記為公有之土地,因為這一種做法就好像小偷竊取了我們的財物,要還給我們的時候,竟然還要我們花錢買回,筆者認為這一項做法是「為德不卒」。 我們想要了解,政府現在同意讓民眾以收件日當年度公告地價「購回」被徵購(青苗補償)的土地,當年是在什麼時空背景下被登記為公有土地的?政府是依據什麼法源?如果有,請提出來,否則難以服眾。 所謂的徵購(青苗補償),就是在當年(1949-1992)戰地政務時期,國家在基於軍事需要,必須使用民眾的土地房舍用於構築防禦工事或其他公部門硬體設施的權宜命令,這些戰地政務委員會所訂定的單行法令基本上是違反憲法的,徵購(青苗補償)顧名思義僅是政府為了要使用民眾的土地,以一定的金錢來補償民眾土地上農作物的損失,這是補償金而非購地款,但是政府竟要求民眾在領取「補償費」的同時交出「土地所有權狀」,過不久即逕行將這一些徵購(青苗補償)私有土地過戶予軍方使用單位,這一種作法無非是強取豪奪的行為,然而在當時那種威權的戒嚴體制高壓軍事管理下,人民百姓誰敢提出異議,誰敢抵抗? 國家將徵購(青苗補償)來的人民私有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為公有土地,程序是否合法?有無侵占之嫌疑?這一些都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歷史問題,否則政府再多的施捨都不是正義。 反觀民眾獻出土地供國家無償使用了數十年,政府連一毛錢租金都不用付出,今天還地還要談條件,試問,政府這一種做法有道理嗎? 是以,筆者呼籲,國民黨政府當年欺騙人民,以徵購(青苗補償)方式強取豪奪的人民私有土地,國民黨政府就應該「無條件還地」於人民,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否則金門人民無怨無悔的犧牲奉獻,做牛做馬半世紀,國民黨政府又如何對得起善良、老實、永遠是國民黨順民的金門人民? 為了要表達「還地於民」的主張與訴求,筆者認為縣政府及代表地方民意的縣議會應該與金門鄉親站在一起,筆者也將請求金門縣土地權益促進會一起向中央發聲,為了爭取權益,大家不應該有本位主義,應該不分黨派,共同來努力。
-
發展觀光博弈事業對金門的影響
說起金門,曾經是兩岸雙方戰地,在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是軍事管制,無論是大路小路,到產業道路等地都是以前戰備時向民眾索取來的,所以許多地方管制是無法進出流動,相對的,對於金門生態上反而是有助益的,許多奇珍異禽都定居在金門的小島上,像是古生物化石「鱟」,慈湖有許多鳥類棲息,還有可愛的小水獺,和有名雙鯉濕地等等……。 這些都是金門的特有資產,是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未開放觀光前,這片土地上,散佈濃濃戰地文化氣息和動物的娛樂天堂,鳥兒在天上自由的飛,魚兒水中自由的游,生態戰地文化相融合,雖然無情戰火為這歷史殘片,片片印烙在這片土地上及殘破的瓦礫裡,隨著時間慢慢流逝,國軍政府也慢慢退出金門,對於在當時軍管地帶也一一的開始解放,也開始漸走出來,然而開放觀光,讓許多為金門慕名而來的遊客,開起一扇大門,迎接遠到而來的旅人。 當開放觀光後,接二連三的建設也一一的設立出來,為了讓更多遊客玩的開心,建立許多景點,把觀景台設立得更精緻更豪華,把許多產業道路,拓寬弄得更大更新,可以使遊覽車可以自由行走,使金門各觀光景點連成網目,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快速到達,但…在前不久,為了要拓寬使遊客能方便從機場進出到各個景點,因而引發一場溫柔的革命,爆發學者及各界關注,各界文章不斷留言,有人為了保護金門中山林原有資產,寫得憤慨。有人為了觀光利益則是抱著以開發的利益,不惜以破壞方式,來達到建設觀光為目的,雖然這議題吵得沸沸揚揚的,但最終還是一樣,無情的利益關係,為這場革命劃下一個不完美的句點。 為了新建碼頭,發展兩岸小三通,把原有生態古生物「鱟」和可愛的蟹也把牠們趕走了,因為加速人來人往的觀光,縮短兩岸相來往的距離,船來船往的情況下,讓無辜的生物受害者,逃離無情環境的逼迫摧殘,死的死、逃離的逃離,讓這片土地有的物種漸漸消逝在這片寧靜安祥的環境。 現在最新最夯的議題,令人期待又興奮的心情,就是發展博弈事業,因為島嶼小,四面環海,加上小金門大多還保有原有的樣貌,若是能開發起來,能為當地帶動人潮,促進人來人往所帶來的利益,增加許多人的就業機會,又能建造出各式各樣的理想主題樂園,理想化點又能把金門的美名遠播到各地,何樂而不為呢? 但由過往的經驗來看,雖然提案都是有正面的幫助,但是正所謂有破壞才有建設,因為破壞,才會有創造出錢潮的可能,但現實總是現實,對於發展博弈事業,能對現實中的幫助一定有它正面的,但對於保育生態學家,一直提出反對的看法,這般的建設會造成生態的破壞,破壞的程度可想而知,原有自然濕地、人工濕地等還未被影響,應該多層面思考,對於發展博弈事業的影響以及原生生態面,兩者間該是如何拿捏取捨,如何二者之間創造出雙贏面,若單純一味只為博弈事業的發展,只為了帶動周邊商家的錢潮,建造許多遊憩活動設施,帶來問題會一而再再而三慢慢的浮出木台面,人來人往中就夾帶垃圾、治安的問題,為了建造更好更大更舒適空間也順便破壞原特有環境,而沒有把之前的問題引以為鑑,生態一旦遭受變遷破壞,就算是再有錢也買不回當初開放觀光的感動,這份感動也許只能藏在你我的記憶及守護這島嶼的無名氏的心中。
-
堅持改革‧從「心」做起
三月三十一日金門日報新聞斗大標題「三合一選舉黨內參選人登記民進黨金門縣黨部等嘸人」。黨部陳主委以第五屆縣議員選舉將選出十九席的十九分之一為訴求,期待金門鄉親展現民主的風度。 從民主政治到兩黨政治 用投票的方式產生各級民代或是政府首長只是民主的第一步。在筆者的信念中,成熟的民主政治必須有足以與執政者相競爭的政黨,透過政策的攻防競選,最後由選民依認同的政策方向決定下一任的執政者,這便是政黨政治的精神。若是由宗親、派系、樁腳透過各種利害關係的角力甚或是買票的方式來勝選,其實不過是沒有流血的奪權鬥爭而已,這樣的民主對公眾利益是沒有太多幫助的。而政黨政治的成熟表現則以兩黨政治為依歸。任何公眾事務都會有多重的政策可以被提出,百家爭鳴的多黨政治是民主必經的過程,惟多黨政治往往為求勝選淪為分贓政治,黨魂淪喪。因此,在實務上兩黨政治常是民主政治國家的終極現象。 民主進步黨寫下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史 1989年民主進步黨初試啼聲,在縣市長選舉中單挑國民黨,拿下包括台北縣在內的六席縣市首長,寫下台灣實質進入政黨政治時代的第一頁。2000年陳水扁先生以「全民政府‧清流共治」為競選主軸扳倒國民黨,同時開啟政黨輪替之先河,2004年再以「相信台灣‧堅持改革」重創國民黨與親民黨兩大政營的聯手挑戰。至此,藍綠陣營壁壘逐漸分明,兩黨政治已然成形。時序邁入2009年,回顧這二十年來民主進步黨的黨史竟也就是台灣民主政治傲視全球的輝煌歷程。 兵敗如山倒 廖化難求 陳水扁總統執政的八年當中,民進黨對以藍為本的金門並沒有放棄努力,許多民進黨籍的幹部深耕基層,效法夸父追日精神,藍天中戮力闢綠地,令人感佩。在這八年當中,地方大小選舉民進黨無役不與,也無役不敗,屢敗屢起,愈戰愈勇。2005年縣市長選舉局勢丕變,國民黨狂勝,2008再勝立委與總統大選,馬英九總統所領導的國民黨重新進入完全執政的格局,完成二次政黨輪替。展望年底的三合一選舉,民進黨兵敗如山倒,有道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今日的民進黨金門縣黨部竟至廖化難求的窘境,陳主委難免感慨過去在金門的用心與努力換得的竟是失望與無奈。筆者認為民進黨有兩大迷思,讓人懷疑民進黨有用真心要擁抱金門嗎?也使得這十九分之一的訴求看似卑微,實仍遙遠。 相信台灣不必放棄金門 民進黨崛起的過程讓中華民國付出慘痛的代價。用優質的政策去扭轉一黨獨大的局面在操作上是有其困難度的,初期的民進黨決定採取迅速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族群來區隔政黨選票。用本省人的認同去對抗以外省精英為主的國民黨能立刻建立起壁壘分明的防線,掌握一定的基本盤。這個策略運用之初確實立竿見影,而且很穩當的是正統外省人逐漸凋零,而新台灣人生生不息。食髓知味則導致變本加厲,台獨主義儼然成為神主牌。以台灣為主體的意識衍生出的金馬撤軍論與台灣人民萬歲等政策或口號讓金門人惴惴不安。一邊是中國,一邊是台灣,金門人發生認同問題,好像裡外不是人?有被邊緣化的危機感。晚期,民進黨為了爭取中間選民的認同,才逐漸從這個迷思中走出來。以台灣前途決議文取代了生硬的台獨黨綱,以非軍事化的理念來掩飾棄守金馬的台灣主體意識,也考慮在黨旗中加入金馬地圖,這些做法都值得肯定,起碼先求眼裡有金門,才能期待心裡也會有金門! 制憲建國不必逢中就反 剛從台獨主義中走出來,民進黨隨即陷入新的迷思而無人自覺。2008年的總統大選彷彿是親中與反中的攻防戰。民進黨失去了一向能主導選戰主軸的長才,一味地追打馬英九先生拓展中國市場的經濟政策,逢中就反的實質效果則是自毀長城。殊不知制憲建國可比成家立業,未必要以父子反目、兄弟成仇來達到分家的目的。這一點在金門更是選票毒藥,多數的金門人會到中國從事各種活動,如:文化交流、經商、投資、旅遊、休閒,甚至有許多大陸籍的配偶。逢中就反的意識形態很難獲得多數金門人的認同。而且很不利的是兩岸聯姻的下一代在選票中所佔的比例會逐漸擴大。 推動兩黨政治才能創造金門福祉 現階段金門人最關心的公共議題莫過於「金嶝大橋」的興建規畫案,行政院經建會的結論是雖然具經濟效益,也具可行性,但考量金門地區長期發展,在不具急迫性下,現階段將建議「緩建」。這個答案無疑地給對馬總統有所期待的金門人潑了一盆冷水。時值金融海嘯,為了挽救企業與失業率,各國政府無不舉債投資公共建設,未來的工程都要提前來做了,為何現在要做的工程卻要「緩建」?也許有人會質疑是否為政治考量?金門選票的政黨比例是嚴重傾斜的,這個現象使得民進黨對金門很無力,而國民黨則是懶得用力。若以政治考量,資源應該運用在台北縣或是台中市這些選舉決戰區,站在這個觀點上,金門人所等到的答案也就很「合理」了。若是民進黨能堅持改革‧從「心」做起,給金門人足夠的理由相信你已經做好準備要真心擁抱金門!金門不乏有識之士,投你一張選票,推動兩黨政治同時創造金門福祉,何樂不為?
-
我佛慈悲
六十年前,故國大地經歷了幾場國共大內戰後,國民黨軍節節敗退,而在那淒風苦雨的大環境下,由廈門退守金門的數萬大軍,受上級指示誓師死守金門,對岸的共軍可能是經歷了太多的大勝仗,根本無視於金門這塊區區彈丸之地,所以在戰備物資不齊的情況下,貿然進犯金門,加上對潮汐、風向與海流的觀察不夠準確,讓這支善打內陸戰的解放軍吃盡苦頭,而國軍以海空優勢兵力及地利的條件下,成功的打了一場自國共內戰以來最漂亮的殲滅戰,從此金門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又重披戰袍,彷彿又回復到四百年前的明鄭時代,在金廈沿海築起一道海上長城。 回溯六十年前的這場戰役,雙方屍橫遍野,以當時時空環境而言,我方在戰略上取得全勝,然而死傷不比對方少,只能以慘勝來形容那場雖勝猶敗的戰役。 今年適逢古寧頭大捷六十週年紀念,縣府也推出很多富有紀念性的活動,來凸顯這場戰役的重要性;然而我們若站在歷史的觀點來審視這場聖戰,雙方的軍魂都值得我們敬佩,他們都肩負著國家的使命,拋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的性命以及背後數萬個妻離子散的家庭,來成全故國終結這場戰爭;所以這場所謂「大捷」,個人認為不值得慶功,但我們應拭淚泯恩仇,接受歷史,迎向未來,讓我們的子孫記取這歷史的教訓,並以宗教博愛的情懷,讓兩岸真正走向永久的和平。 金門大佛園區基金會,為了告慰故往的靈魂,且為這片大地的生靈祈福,發下宏願「立大佛,度眾生」,來化解群靈的枷鎖,這是值得我們兩岸子民同感敬重與景仰,所以金門府會諸公,是否可以思考,將古寧頭戰史館結合週邊環境,規畫一個讓兩岸一起來憑弔追思的和平紀念公園,並邀請兩岸史學專家參與調研,望能查出為這場戰役所犧牲的英魂,銘記刻碑,以昭告我子孫後代,記取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並立大佛於古寧頭戰場的海岸高地,告慰這群忠魂烈骨,安然長眠於斯土,讓兩岸人民在這塊清靜佛地,緬懷先烈,藉以宣誓追求兩岸永久和平的決心。
-
期待更優質的搭車品質
前陣子有縣民投書,從金城開往山外公車,班班繞行民航機場,應檢討改進,隔沒多久,就看到車船處順應民意,做局部調整,令人快意,這讓我想起自身搭車經驗,願提供參考。 上學期末,欲到湖中研習,七點二十分從家裡出發,步行往金城車站,一班開往山外的公車正要發車,我及時趕上,深感幸運,上車看到一穿航空公司制服小姐,猜想此班公車將行經民航站,隨著車子一個村莊繞過一個村莊,我的內心開始忐忑不安,八點四十分了,我還到達不了山外車站,我已在車上整整坐了一個鐘頭又十分鐘了,有誰想到九點開始的研習,七點二十分出門,還會遲到呢?好在,一下車,在我慌張與快步如飛的連走帶跑下,及時趕到會場。 昨天週六,決意來趟沙美老街之旅,就到金城車站等候公車,心想,若有班車時刻表,回程可免在沙美車站等候太久,便向櫃台人員索取,兩位男性──其中一人正吃早餐──大手一揮,隔著玻璃窗,用睥睨的眼光,喊著:沒有了,那種不耐煩的表情讓人感到反感,是一種連基本禮貌都沒有,更別提對顧客應有的服務態度了。 公車時刻表,不應準備充分,供人索取嗎?報載最近班次異動,不更應廣為周知嗎?若剛好用罄,以歉然語氣告知乘客,相信也能被諒解,而不是大手一揮,好像在趕蒼蠅,我們今天乘坐免費公車,買單的是金門縣政府,可不是車船處。 回程在沙美車站等候,見有往山外公車立即上車,畢竟,那裡往金城班次多些。在山外站,十二點的公車剛開走,只好等下一班車,這兩班次間隔且長達三十五分鐘,人群漸聚漸多,大家自動排好隊,不知怎的,山外車站風勢特別強,不排隊的時候還可找地方避風,排隊的時候只好任風吹得直打哆嗦,公車就停靠前方,但車門緊閉,絲毫不想讓乘客先行上車休息,我時時注視著釘在牆上的鐘,也看著被風吹襲的這長長隊伍,三十分了,乘客還上不了公車,三十一分了,司機從休息室走出來,打開車門,乘客上車,準時發車…… 於理,司機的確沒錯「我準時發車」,但是,就不能站在乘客立場而有更人性、更貼心的對待嗎? 看看台灣的交通運輸業,為了爭取顧客,在充斥業績壓力下,無不戰戰兢兢、步步為營、卯足了勁,以期贏得乘客青睞與光顧,唯恐顧客流失。金門運輸業在「搭乘免費」的後盾下,幾乎是「跑不了顧客」,但這並不意味服務品質就可以下修或打折扣。 另外,昨天開往金城的滿載公車,又是一班繞行民航站的班次,這整車的人,目的地幾乎都是金城,也都隨車繞行一大圈,我認為,路線規劃應視乘客需求的多數性,調整金城─山外兩地直達之比例,車船處應有足夠智慧,訂出一張既能顧及少數乘客權益,又不浪費多數乘客時間、兼具節能減碳方案的公車時刻表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