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公民最自由又如何?
美國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日前公布年度報告中指出,台灣自由程度超越美國,再度列入「自由國家」,而且在各項評量指標中,「公民自由」程度,還是十年來,首次躍升至 「最自由」等級。 總統府回應,這證明台灣長年努力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的進步價值,國際上有目共睹。 自由程度是民主的象徵,台灣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努力,當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公民自由」躍升至世界第一的「最自由」等級,卻也是付出了不少代價的。事實上,台灣近幾年來,公民自由程度不僅是「最自由」,簡直是過分自由了;過分自由的意思,就是「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這種自由,反而破壞了民主法治,傷害了真正自由的意義。 舉例而言,太陽花學運時,學生攻入立法院、入侵行政院,任意毀損公物,後來竟都沒事,行政院還不起訴大部份的學生。 還有,許多對公共場所的國父、蔣公銅像,噴漆、破壞的民眾,最後卻都不了了之。有些民眾,抗議、遊行之餘,還對機關或官員丟鞋或丟雞蛋,造成災損或人格侮辱,卻也常見被輕鬆放過或不追究。 這種種姑息作為,養成公民漠視法律的習慣,造就了我們公民任意而為的「最自由」程度吧? 然而這種不顧法治的「最自由」,卻也造成我們政府運作停頓,進而影響到我們經濟發展的遲滯,國家競爭力日漸沉淪,能不讓人擔心嗎? 希望總統府欣慰我們列入世界最自由國家名單之餘,也要省思我們更需要的是有法治做基礎的公民自由。
-
失去誠信的政府離覆亡不遠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所謂年金改革,其實是對退休軍公教的一場政治追殺! 退休軍公教大部分是老國民黨員,不是執政黨的忠實支持者,整肅異己莫此為甚! 但執政者可曾想到,整個政府的運作都要靠在職的軍公教,在職的軍公教人員,看到退休者被如此對待,誰還能盡心工作? 軍公教退休養老給付是軍公教在職時每月由個人薪俸裡繳納退休準備金、政府亦提撥相對規定比例的退休準備金,這筆退休準備基金由國家管理,在軍公教退休後,依規定給付與退休軍公教; 建立這個制度旨在讓在職的軍公教無後顧之憂、戮力奉公。 政府經常在股市低迷時拿這些基金去救股市,如果真虧了錢,難道是該無辜的退休軍公教負責? 如今政府突然說財政困難,揮刀大砍該給付與退休軍公教的養老給付;信賴保護原則蕩然無存!一個失去誠信的政府離覆亡不遠,滿清末年正是如此!當時的慈禧太后不就是如此自我感覺良好的苛待眾官員? 另所謂的十八趴有其歷史背景,在民國84年以前,因國家財政困難,當時軍公教的薪俸上不足以奉養父母、下不足以蓄妻兒。那個時候每一個軍公教的家庭都是寅吃卯糧的到處借貸度日,沒健保的歲月,誰也生不起病。記得民國69年我月薪不到一萬元,兩個孩子輪著生病,一個月就花掉我六千元,處境之困難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體會。國家以民國84年以前的年資為界訂立18%優惠存款,84年以前的公保年資退費才可以存18%優惠存款,一個初、中級公務員,頂多也只能能存個100萬元上下,100萬一年的18%也只是18萬,一個月才一萬五千元,旨在補貼退休軍公教退休後面對高物價起碼生活之所需。民國84年以後的年資就沒有18%的優惠存款。在時間歲月的推移下,過不了十年,再退休者已沒有人可以有18%的優惠存款,這個制度也就自然消失了,何需現在如此著急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國家財政困難?蔡英文上任不到半年換三輛車?官邸馬英九都能住,她要花上億整修;馬英九可以和侍衛一起吃便當,她要每個月花六萬元請專用廚師! 自己如此揮霍公帑,卻以節省財源為由大砍退休軍公教養老給付!比武則天還蠻橫跋扈無理! 大家應該在網路上看過幾張照片,下雨時蔣經國、歐巴馬、習近平都自己打傘;而蔡英文、陳菊卻得旁人為其撐傘護衛,她們要專人打傘,是自認比較偉大,還是自覺高人一等或是手殘?觀微知著,這樣的人能夠多為人民打算謀福利,大概沒幾人能相信!
-
如何期待軍公教警消盡忠職守
年金改革在紛亂中似乎已經趨於定調,眾說紛紜中似乎幾乎已經確定軍公教警消要被大砍退休待遇?可以預見,現在的抗議只是開端,一旦大刀砍下,抗爭的怒吼與挺身而出的矛頭將射向這個政府。局勢只會愈改愈糟,因為那是不公不義的亂改。 這群人,放棄了其他選擇,堅守崗位,奉行命令,謹守分際,不假公濟私、不循私舞弊、不貪贓枉法,苦幹實幹數十年,只盼望有一天退休後頤養天年,那是他們努力一生最值得的回報,也是最美好的願景。 沒想到,時過境遷,政府無力拚經濟,只會搞意識形態鬥爭;拆了兩岸和平的橋樑,走不出台灣,逐漸孤立於世界,只好挑一向默默工作、服從為上的軍公教警消作為抵債的犧牲。先砍年終慰問金,繼而要砍優惠存款以及退休金,一聲聲的凌遲、一刀刀的揮砍,已經讓人無法忍受、發出怒吼,勢將匯集成抗爭潮流衝向顢頇的政府。 執掌公權力的機關與個人,他們有許多假公濟私的機會,有不少上下其手的空間,有諸多消極不作為的理由,但大多數人奉公守法,不徇私、不舞弊、不貪贓枉法、不消極作為,秉持良心血性認真積極為國為民服務甚且犧牲,只因在職的薪資尚可溫飽,退休後的待遇無後顧之憂。 如今,當他們為國為民耗費了青春,退休之後,諾言成空,前途生變,眼看再也無法安穩過生活,是可忍孰不可忍?唇亡齒寒,親睹政府失信與霸道,在職的軍公教警消們會不會因前車之鑑而改變了作風?變得不再謹守分際而影響官箴?國家的公權力會不會因此而增生貪婪、妄為、不為?更糟的是,既然待遇驟減失去了誘因,誰會再以軍公教警消為考選的目標?又是誰會去擔任那些待遇不佳與尊嚴不保的職位? 這樣荒謬的改革,看似為國家長遠計,其實是在動搖國本,我們擔心失去了穩定支撐的政府將如何維持與發展?我們更害怕這樣的國家如何能在詭譎多變、競爭激烈的世界中生存? 改革,改革,多少謊言假改革之名而行!改革,改革,當心反轉利刃,政府成了被刺砍的對象!
-
善待軍公教
二十年來,兩黨惡鬥,民粹當頭,搞垮經濟與社會的和諧,造成人心惶惶,不少家庭陷入困境,形成少子化,其衝擊牽連許多教育體系瓦解,因果循環,國家勢必沒有未來。 新政府甫上台,不思在經濟與民生上著力,卻極力的年金改革,揮刀砍向手無寸鐵的軍公教人員,違背法律不溯既往和信賴保護。 年關將近,不禁回想起數年前,馬總統、陳■院長聯手在過年前夕,把軍公教的「年終慰問金」大刀砍去,讓許多軍公教退休人員痛心不已。許多退員心痛的是每年賴以過年的六萬元慰問金莫名其妙的化為烏有,而最讓人心碎的竟是國民黨,沒有人站出來捍衛這群退員最基本的生活安定權,導致這幾年民心盡失,成為在野黨,縣市長選舉也幾乎全盤皆墨,更造成如今國民黨及其立委的分崩離析,付出慘痛的代價而無法彌補,如今更因黨產問題而焦頭爛額,立委在立法院成為少數黨,無法發揮作用,可謂自食惡果。 其實當時有人抨擊的是退休人員不得領「年終獎金」,而那是「慰問金」,不是「獎金」,是明載在公文內退休所得的一部分,是在每月退休所得中,就包含了十二分之一的年終慰問金,只不過是把它挪出集中到過年前發給,讓退員得以安心過好年,以符合過春節的喜氣及表達政府對退員的關懷。 當時政府自銓敘部、人事總處,以及人事主管機關沒人向外界說明,年終慰問金的歷史背景、法源依據及屬性,與現職人員年終獎金是不同的。 不論是任何黨派執政,政府都是軍公教人員的雇主,都負有義務跟承諾。現職人員當然無法去跟企業動輒幾個月的年終獎金相比,領的是一點五個月的年終獎金,歷年來也沒有軍公教去抗爭要求政府多發給年終獎金。而退員的年終慰問金也是一樣,政府應依法行政,還給退員原應得的權利和生活尊嚴,而且要向社會說清楚,講明白,年終慰問金與年終獎金是兩碼子事,不要再讓奉獻一生青春的軍公教再背黑鍋。在此呼籲蔡總統能自今年起恢復退員的「年終慰問金」,這才是新政府的「轉型正義」。
-
搶救瀕危的聲光影像歷史文化遺產
半世紀前我國可謂華人文化圈電影產業的龍頭老大,當時一年約能出品將近兩百部電影,但時至今日,大多數老電影的放映膠卷由於材質易燃易碎,加上過去保存場所的環控(溫度、溼度)條件未臻理想,數十年後的今日已多半呈現酸化沾黏現象,文化部下的國家電影資料館花了一千四百萬經費,也僅能還原五部老電影的膠卷,包括民國五十六年出品的老一代經典武俠劇情片「龍門客棧」,民國五十九年出品的「喜怒哀樂」,還有將近一百年的紀錄片「經過中國」。 譬如由已故電影導演胡金銓執導,上官靈鳳和石雋等老牌影星主演的武俠片「龍門客棧」,不但是當時國片票房冠軍,更打破國片在香港與東南亞票房紀錄。不過,這部經典老片歷經將近半世紀後其畫面已呈現褪色泛黃現象,三年前國家電影資料館將「龍門客棧」送往歐洲的義大利以數位科技還原,經過搶救回春後的影片畫面變得飽和明亮,但光是修復一部「龍門客棧」,就需要耗資新台幣四百萬元。三年前國家電影資料館共砸下新台幣一千四百萬元,僅能修復五部經典老電影,包括這一部民國二十年出品,由為情自殺香消玉殞的電影女明星阮玲玉主演的默劇「戀愛與義務」。 還有民國五十九年由四大名導演白景瑞(已故)、胡金銓(已故)、李翰祥(已故)與李行共同執導拍攝的劇情片「喜、怒、哀、樂」。另外像是一世紀前出品的華人電影史上首部紀錄片「經過中國」,和紀錄臺灣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珍貴影像的「鄧南光8釐米電影」,都已搶修完成。然而,目前國家電影資料館內還有超過四千部經典老電影,因時光久遠多已產生 膠卷底片發霉斷裂現象。 這批數量可觀、年代久遠的電影膠卷,不僅是臺灣,更是全球華人文化圈珍貴的共同文化遺產與歷史記憶,形同與時間賽跑的搶救還原修復工程勢在必行。文化部也在去年「世界影音遺產日」,號召全民一起加入搶救行列,希望官方和民間社會正視這批珍貴的歷史影像文化遺產,儘快將這批古老易毀的影像紀錄搶救轉化為永恆的數位典藏,讓經典老片的聲光影像歷史記憶永存於世。
-
浪費教育資源和揠苗助長的東南亞語言教育
近年來我國社會不僅有台海兩岸人民聯姻的下一代,也出現我國人民與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及菲律賓等地配偶婚配的子女,這群統稱「新住民」者在人數與比例逐年增加,根據官方統計數字已有多達26萬新住民子女在中小學就讀,使我國社會人口結構的質與量產生顯著變化。來自多元化文化背景的人口結構也將對我國民間社會的文化生態,乃至下一代國民之文化或政治認同產生衝擊。 在配合蔡政府推銷的「新南向政策」政治正確前提下,不久前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預定後年實施的新版國民中小學課綱,將把前述之東南亞七國語言納入國小必選課程。 古人說鼯鼠五技而窮。樣樣通樣樣鬆,筆者乍聞潘部長此一顯然揣摩上意和政治正確掛帥的政策措施,感到不可思議難以置信。撇開合格東南亞國家語言教學的師資量與質是否足夠不談,請問教育部長是嫌小學生的書包與課業壓力不夠沉重嗎?況且在當前國小平均每週授課總時間不足四十節課情況下,讓現有科目分配就已捉襟見肘,教育部卻還要從有限的教學總時數和預算中硬要騰出資源投注於東南亞國家語言教學。如此一來小學生的中文根基差,英語文淪為半吊子,鄉土語言半生不熟,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缺乏適當的學習環境和誘因情況下政府匆促將東南亞國家語言塞進小學課程,讓身心發育尚待發展且學習認知能力有限的學童腦袋裡硬塞進數種語言相互混淆,這不是加重孩子的身心負擔揠苗助長、剝奪他們成長的童年和自由嗎?教育部另一方面又宣稱要中小學生多睡、晚點上學,減少學子功課壓力,如此豈非一面救火一面放火、政策作為間豈非相互牴觸?東南亞語言教學只是聊勝於無、象徵意義大於實質的政治門面點綴而已,根本是誤人子弟。若缺乏合宜的學習環境和縝密的政策預評估其可行性、成效,總統、行政院長或教育部長可以輕率挪用教育資源於實施東南亞國家語言教學嗎? 善意常為地獄鋪路,大人們常為滿足自己的價值觀或現實利益算計,有意無意灌輸自己的偏好或價值觀強加於下一代身上,使孩子淪為大人實現自己意志的工具,忽略給孩子學習自我成長和喘息空間的重要性。下一代實在很可憐,除了須學習中文、英文外,小學還得學鄉土語言乃至東南亞國家語言,其實鄉土語言教育應屬家庭教育範疇,父母、祖父母就是最好的現成師資,政府也可透過有線電視數位化或藉由網路資訊製作影音教材,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新南向政策尖兵的重責大任,政府何妨交給來台灣進修深造的僑生或外籍生吧!
-
對於精神病患的誤解,究竟距離事實有多遠呢?
筆者於精神科病房當任護理師已七年,日前由新聞得知,經濟學人進行的「亞太地區精神健康與社會融入指數,台灣在15個國家中排名第3,僅次於紐西蘭與澳洲。由此可知,台灣在精神健康議題推動上,已有顯著的努力成果出現,但詳細觀察台灣的總成績80.1,與第1名紐西蘭的94.7分,以及第2名澳洲的92.2分,仍有相當大的差距,特別體現在台灣醫療體系資金花費於機構照護的比例,仍大幅超過社區治療,精神健康照護人力比例亦也不足,另一影響因子為,台灣多數民眾對於精神病人仍存有諸多偏見,隨媒體報導下,他們似乎成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攻擊他人,自然心中會對他們產生莫名的恐懼及排斥,甚至只要有傷人的社會事件發生時,最先聯想到的就是質疑兇手是否為精神病患,這諸多的揣測也造就了精神病汙名化無法於台灣消失的因素之一。 但是如此的誤解,究竟距離事實有多遠呢? 國外的精神醫學期刊曾研究精神患者和暴力犯罪的相關性,發現在傷人案件中,只有約5%的犯人患有精神疾患,換句話說,20件犯下傷人事件的犯人中,只有一名是具精神科診斷患者,再者,如果要以社會大眾汙名化最嚴重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常見具幻聽及妄想等症狀)下去細分,他們的犯罪率更大幅下降。從統計數字上得知,精神病患騷擾社會被通報警方的比例不低,但涉及犯罪嚴重度和殺傷力的比率,並不高於一般人。 多年觀察臨床上的精神病患,很多症狀都屬於自我內在的混亂,他們並不會無故干擾或傷害他人。精神病患的犯罪對象,很少的機會會針對陌生人,大多是攻擊自己的家人,特別是和病患關係很相近或是「主要的照顧者」(significant others),主要是因為病患長期和家人相處生活上所產生的摩擦衝突累積而成。 筆者期待未來台灣在精神醫療照護上能更往先進國家趨近,除了醫療資金的投入外,更希望社會大眾能更接近事實的去理解這群在社會上相對弱勢的病患,少點歧視,多些同理,畢竟沒有人願意自己罹患精神病,這並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多些理解,社會更能有一股穩定的力量存在。
-
產業儲訓替代役淪為廉價勞工
內政部不久前開辦所謂「產業訓儲替代役」,竟有鍋貼業者以徵召儲備幹部為由提出申請,內政部竟也大開善門核准其申請替代役名額,服兵役變質淪為煎鍋貼、賣鍋貼,如此形同在剝削役男、補貼與圖利特定商家的兵役制度,可行且合理嗎?不僅衝擊就業市場人力供需,更恐與政府修法引進兵役替代役制度本意背道而馳。 內政部原意是,由國內二十多個產業提供役男實習機會。鍋貼業所申請者為儲備門市幹部、教育訓練幹部,不准在門市工作,內政部將派員定期督導;便利超商申請研發替代役,是在公司內部了解營運狀況,未在門市收銀。 內政部辯稱希望替代役役男服役期滿後能儘早融入民間社會,以便和就業職場生涯規劃無縫接軌,卻未思考企業的工作屬性內容,不了解工作的流程,以閉門造車方式推動政策,就像變相建教合作,無怪乎質疑批判聲音此起彼落不絕於耳。 萬丈高樓平地起,若想一窺企業屬性和實務運作堂奧,必須從最基層瑣事開始做起,特別是儲備幹部,若對公司運作細節與大方向不清楚,將來如何領導下屬?從事鍋貼業若不會煎鍋貼、賣鍋貼,如何服眾?管理超商不會收銀、貨品上架等金錢與物流,如何成為店長?內政部面對外界的質疑,表示會定期督導,筆者愚見以為官方說法實際上大有問題,督導似宜以不定期方式實施。 督導替代役工作內容實況是否合乎業者原先申請要求,有司若照表操課,按照既定時間視察廠商,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廠商屆時只要讓替代役男躲起來,等督導離去後再派到門市工作,內政部如何發掘出問題? 筆者愚見以為,兵役替代役適用與申請對象範圍太過寬鬆流於浮濫,連賣鍋貼或便利超商等諸如此類偏向勞力密集、市場進入門檻低的營利餐飲或通路業都能申請替代役男,早已與設置替代役本意大相逕庭,更會排擠需求職者找工作的機會,惡化青壯齡人口失業率,嚴重破壞兵役制度公平性。企業缺人宜自費雇用,申請替代役行業宜以非營利性質的社福、文教等公共服務為先,切莫淪為政府掩飾變相補貼特定營利行業、變相剝削役男勞力和智識的障眼法。
-
搶救瀕危的聲光影像歷史文化遺產
半世紀前我國可謂華人文化圈電影產業的龍頭老大,當時一年約能出品將近兩百部電影,但時至今日,大多數老電影的放映膠卷由於材質易燃易碎,加上過去保存場所的環控(溫度、溼度)條件未臻理想,數十年後的今日已多半呈現酸化沾黏現象,文化部下的國家電影資料館花了一千四百萬經費,也僅能還原五部老電影的膠卷,包括民國五十六年出品的老一代經典武俠劇情片「龍門客棧」,民國五十九年出品的「喜怒哀樂」,還有將近一百年的紀錄片「經過中國」。 譬如由已故電影導演胡金銓執導,上官靈鳳和石雋等老牌影星主演的武俠片「龍門客棧」,不但是當時國片票房冠軍,更打破國片在香港與東南亞票房紀錄。不過,這部經典老片歷經將近半世紀後其畫面已呈現褪色泛黃現象,三年前國家電影資料館將「龍門客棧」送往歐洲的義大利以數位科技還原,經過搶救回春後的影片畫面變得飽和明亮,但光是修復一部「龍門客棧」,就需要耗資新台幣四百萬元。三年前國家電影資料館共砸下新台幣一千四百萬元,僅能修復五部經典老電影,包括這一部民國二十年出品,由為情自殺香消玉殞的電影女明星阮玲玉主演的默劇「戀愛與義務」。 還有民國五十九年由四大名導演白景瑞(已故)、胡金銓(已故)、李翰祥(已故)與李行共同執導拍攝的劇情片「喜、怒、哀、樂」。另外像是一世紀前出品的華人電影史上首部紀錄片「經過中國」,和紀錄臺灣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珍貴影像的「鄧南光8釐米電影」,都已搶修完成。然而,目前國家電影資料館內還有超過四千部經典老電影,因時光久遠多已產生膠卷底片發霉斷裂現象。 這批數量可觀、年代久遠的電影膠卷,不僅是臺灣,更是全球華人文化圈珍貴的共同文化遺產與歷史記憶,形同與時間賽跑的搶救還原修復工程勢在必行。文化部也在去年「世界影音遺產日」,號召全民一起加入搶救行列,希望官方和民間社會正視這批珍貴的歷史影像文化遺產,儘快將這批古老易毀的影像紀錄搶救轉化為永恆的數位典藏,讓經典老片的聲光影像歷史記憶永存於世。
-
政務官與中央民代莫成年金改革漏網之魚
筆者出生時適逢政府推動九年國教,當時台灣公部門從業者(軍公教)待遇十分微薄。為了補貼當時待遇普遍低於民間企業,畢生奉獻給國家的軍公教人員,讓他們退休後的晚年生活有基本保障。所以才會有退休金百分之十八優惠利率制度設計。但由於時過境遷,台灣人口與經濟產業結構轉變,民國八十年代中期軍公教退撫制度從過去恩給制改為提撥制,新進的軍公教人員服務年資不再享有退休金百分之十八的優惠利率。 陳水扁與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期,制定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以致只要擔任兩屆立法委員或兩屆縣市長,甚至擔任兩年以上政務官資格者,都可享用百分之十八優惠利率。這根本是政治人物圖利自己荷包的自肥行徑,眾所週知隨政黨進退的政務官與民選公職人員,大多數是因為政黨勝選關係或是家世背景踏入政壇,不像一般無權無勢無背景後台的升斗小民想要擔任公職,必須寒窗苦讀數年通過競爭激烈的國家考試窄門,只要押對寶或憑關係擔任部會首長,只要滿兩年就可適用百分之十八存款優惠利率。 一票政務官和立委、縣市長每月領取高額退職金,看在辛苦工作一輩子的勞工眼裏,同樣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若蔡英文總統和號稱全民執政民進黨聲稱要改革年金是玩真的,彰顯公平正義,這些民選公職人員與前任政務官都應納入年金改革對象。 國家經濟走下坡,但現任或卸任正副元首或五院院長、部長等政務官、試委、監委、大法官,不僅享有高額月薪更有高額月退俸文風不動,退休後領這麼多,況且幾年前公教人員的退休金計算方式由七五制改為八五制,已經讓人民對政府的朝令夕改失去信任,剝上益下至此令人氣結。台灣社會人口結構老化迅速,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國庫收支焉能不越來越窘迫窮困?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年金改革不能只挑退休軍公教人員當軟柿子吃,大玩朝三暮四的財富重分配把戲,筆者愚見以為政府應同時檢討修法將月領數十萬元退職金的卸任總統、副總統,與適用退職金利率百分之十八的政務人員全部納入年金改革檢討修法對象,這樣的年金改革才是興利除弊之道,符合全國民眾期待。當然,把餅做大振興經濟景氣,使稅收增加裨益歲入,才是宏觀長遠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