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讀者來函》回應「水頭聯外道路工程的省思」◎
許競任先生於四月二十六日刊登於金門日報〈浯江夜話〉專欄之〈水頭聯外道路工程的省思〉,其中對於「浯江守護聯盟」與生態概念的描述多有謬誤,特借此篇文章提出理性討論,將似是而非的論述作出更透徹的剖析,讓鄉親能夠就理性的文字有各自的定奪。 文中「其抗爭之激烈程度,與臺灣類似議題之抗爭,已不相上下。」的論述,顯示了許競任先生對於相關活動的不熟悉。浯江守護聯盟至今舉辦的活動,以賞鳥和歷史故事敘說等閤家適宜的活動為主,另有在浯江溪口行動攝影展與牽手護母親河的活動來凝聚民眾向心力,再則便是參與縣政府舉辦之協調會,並無在臺灣類似議題之上街遊行或與警方有所衝突,都是公民力量的展現,浯江守護聯盟已然相當柔和,不相上下之說,為無憑無證之片面說法。 該文中許競任先生擔心「環保蟑螂」與「借環保謀一己之私」的抗爭複製來金門,許先生的擔心值得肯定,對於公共事務提出質疑來多方討論自然是值得慶幸,但筆者也擔心有些特定言論淪為陰謀論揣測,沒有可信的憑證作出負面質疑,偏頗的憂慮反而造成觀看言論者有先入為主的負面想法,那就不是公民討論之福了。 許競任先生也提到鱟走過大滅絕撐過冰河期仍活下來,顯示鱟適應能力極強。這個論點屬於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Natural Selection,自然選擇),此概念正好與人工選擇(Artificial Selection)相對。因此因為工程而破壞棲地,卻說鱟的適應力強,未必難得了牠,錯把兩個相對的概念混為一用,全然不通。 浯江守護聯盟從頭到尾不是反對金門建設,而是希望建設之必要性能夠站得住腳,同時處理手法更加透明公開。縣長說這條路為了因應小三通人次三五年內達五百萬人,但實際人數從去年(2012)開始下降,今年一至三月和去年比又更為下降。有需要的建設當然贊成,沒必要的建設則可將這納稅錢來做更必要之事,如改善金門用水用電的問題等更基礎的民生問題。一條沒有迫切和必要性的道路,一定要開在可能破壞就不可逆的珍貴生態和人文古蹟之上嗎? 交通為實業之母,但不是能夠促使旅客前來的動機,交通順暢當然能夠讓旅客造訪的意願提升,但道路的方便是為了更容易親近金門的特色,更親近金門特有的生態、戰地、古蹟、人文與美食。況且金門地小,水頭至金城市區之公里數僅個位數,再怎麼用數億納稅錢來截彎取直,省下的路程又能有多少?而李沃士縣長常強調金門是個適合慢活、慢遊的島嶼,為了省下路程的五分鐘十分鐘,這樣的建設方針不但捨本逐末、排擠可能為改善民生問題所用之經費,更違反了縣長的金門願景。
-
航空票價調漲黑箱作業
民航局說102年20多條國內航線虧損高達新台幣6億元,全部由民間業者吸收不公平。要調漲票價,由民眾、民航作業基金和業者各分擔三分之一。依此計算民眾未來搭乘台北金門航線要多付200多塊。102年台北金門航線載客人次約130萬,連同民航作業基金和民眾多付的票價,航空公司光這一條航線就可以多收7.5億。若換算國內航線530萬的載客人次,航空公司一年總共可多收十幾億。民航局幹甚麼吃的?金門籍的立法委員幹甚麼吃的?縣政府幹甚麼吃的? 每次調漲票價最常用的藉口就是國際油價高漲,這個理由真的充分嗎?燃油成本佔票價約2-4成,若是要反映燃油成本,最多也只能將40%的虧損算在內。況且國際原油價格從2006年至今,大概介於每桶40-140美元,均價80元。請問票價有因為原油價格下跌而調降過嗎?各航空公司本來就有避險的機制來面對油價的波動,透過選擇權商品的買賣,航空公司甚至可因此而獲利。 航空公司和民航局還喜歡散播一種離島航線虧本,為了離島居民才飛的噁心訊息。遠東航空台金線復航不是為利所趨,感情是做公益來了?以復興航空為例,2009至2011年稅前淨利平均為5.7億,此次票價調漲若成真,該公司單單金門三條航線就可獲利2.2億,佔公司獲利比重近4成。而復興航空所有國內線的航線加總,也不過佔其營業收入的2成而已。換句話說,用金門人的血汗來補貼航空公司的獲利。如此不成比例的負擔,真是叫金門人太沉重。 空運幾乎可說是離島居民對外唯一的運輸方式,機票票價不合理的調漲,對民眾就是一種原罪式的懲罰。我們要求民航局調整票價時,不能只是與民航業者的密室協商,決策過程更不能是黑箱作業。應該將票價計算公式、航空公司的航線經營現況和成本,以及相關個人和團體(包括立法委員) 對於票價調整的發言和立場,透過網路,以公開的方式,讓民眾充分了解並參與票價制定。
-
祭而豐不如養之薄—談金門喪葬習俗
北宋歐陽修為亡父寫墓碑文,即「瀧岡阡表」。文中描述其亡父每當祭祀祖母之時,必感嘆流涕道:「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意思是「人死之後,祭品再豐盛,他也不見得吃得到;倒不如在生前奉上微薄的供養來得實際」。其意思和時下一句俗語「生前一粒豆,勝過死後孝豬頭」相同。偶爾美食當前,歐陽修描述其父親又觸景生情,悲從中來道:「昔常不足,而今有餘,其何及也」。意思是「母親在世時,酒食短缺,不能讓母親盡情享用;如今酒食豐盛有餘,但是母親已不在人世,哪裡還來得及啊」。由此可見歐陽修的父親多麼懊惱母親在世之時未能充分「養親」,進而感嘆即使身後祭品再豐盛,也只是形式上表達孝道,稍慰己心而已。實際上,亡者根本享用不到。如果亡者可以真正享用到,那麼歐陽修的父親又何須屢屢哀傷呢? 金門喪葬習俗極其繁雜冗長且花費很大。除非亡故者是基督徒或天主教徒,否則一旦禮儀公司接案介入,一切均會按照金門喪葬習俗逐一進行。守喪之日,誦經助念日行數回,對前來慰唁者招呼跪謝,牌位雕刻,棺木預備,墳地開挖做風水等,累煞家屬族人。出殯告別之日,大多在居家附近廣場或馬路上舉行,少數在殯葬所之禮廳舉行。儀式進行間亦是喧嘩熱鬧有餘,莊嚴肅穆不足。家屬、族人忙於對諸多趕場而來的各方代表、長官、民代跪謝,已無暇由衷追思亡故者。入土之後,尚須七日「叫墓」,三更半夜摸黑出發,以免天亮被人看見。經濟方面許可者,必會再花十來萬元到廟宇為亡故者「打庫錢」,類似開個戶頭,存入大量定存,好讓亡故者在另一個世界花錢無虞。此後,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每月兩次向未入龕的牌位「拜飯」,為期一年。過世滿一年之日,叫做「對年」,所有子孫血親都要回到新墳前祭拜,除去身上的帶孝物品,是為「脫孝」。在每次祭拜時,除了祭品和金紙之外,子孫還可以燒一些物品給亡故者使用,如房子、車子、手機等,這些物品,可到「糊紙店」購買或訂做。第二年起,每年在亡者忌日要在家拜拜,稱做「祭祀」。起初幾年眾子女都會回來做祭祀,但人數肯定會逐年減少。這檥的祭祀到底要拜到前面第幾代?並無規定。大多數只祭祀到祖父母,因為三代以上的祖先,子孫可能不認識了。之後每年的清明節,都會到墳前上香燒金,直到15、20年後,公墓行政單位清理墓地,執行「撿骨」,放入「金甕」,歸入靈骨塔。金門的喪葬習俗大概是如此,不管你當時對亡故者有多少追思悼念的心意,或者僅是照章行事,照表操課,你都必須這樣做,以免遭人非議,徒陷「不孝」之名。 許多年青人或壯年族群對這樣繁瑣冗長的喪葬習俗深感有簡化改良的必要,尤其在這種工商社會忙碌的年代。改革的阻力來自於上一代對亡靈的崇拜,如果亡靈沒有受到祭拜的話,上一代認為親人亡故後仍有能力賜福或懲罰後人,活著的人也擔心自己死後沒人拜,變孤魂野鬼,所以他們對死亡充滿恐懼,因為不知道死後會去哪裡。大家試想,活人一天至少吃兩餐,亡故者一年只靠一次祭祀和一次清明節的祭品可以吃飽一整年嗎?這兩次燒的金紙夠他一年開銷嗎?尤其是曾祖以上的先人,子孫已經不知其名字和忌日,也不對他們祭祀燒金紙,等同「棄養」了,他們早變野鬼了,不是嗎?若一個亡靈尚須後人供養,帶路(後人須叫亡靈下車、進門等),這麼弱的亡靈會有庇佑子孫的能力嗎?而先人如因子孫沒祭拜就降禍,那未免太沒愛心,枉為祖先了。 慎終,追遠,緬懷祖先,勉勵子孫可以有各種簡單隆重又不失禮的儀式,充份讓往生者成為告別式當日的主角而不會失焦。例如基督教的追思禮拜。相信大家都有在電視上看到一些知名人物的追思禮拜或告別式,往生者的身後事,當天就解決完畢了。出席的親友帶著一顆思念的心回去,簡單隆重又十分有意義。 很少有地方父母官會把「端正風氣」、「移風易俗」當做自己的政見,因為這些是看不見的。蓋大樓、修道路等具體的政見比較可以給選民看到。基督徒應該要對建立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有所負擔,持守耶穌的囑咐:你們要到全世界去,向所有的人傳福音,使信而受洗的人得救(馬可福音16:15-16)。對親朋好友以委婉的口氣、堅定的態度、理性的分析和無私的愛心傳福音,相信「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箴言25:15),如此必有果效,冀為金門鄉親的得救永生盡一份心力。
-
觀光旅遊業是否是金門最佳產業﹖
金門從解嚴開放後,公部門就一直定調觀光立縣,許多人也倡議金門必須發展綠色無煙囪產業,然產業發展思維不斷的進步下,觀光旅遊已不再屬於低耗能產業,觀光旅遊需要使用很多交通工具,旅館也需要使用土地並耗費很多水電能源和週邊資源,就如同廈門鼓浪嶼,大量遊客帶來大量垃圾,假日黃金週期間旅客擁擠不堪,也無可避免的將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原有的居民人文生活環境和自然生態,絕非傳統認定的無煙囪綠色產業,大量遊客更不利於人文與自然生態保存,再加上旅行社大量切票造成很多旅外鄉親返鄉探親和返台就學工作上的不便,在許多節(假)日期間已成常態,而旅遊業在一定程度上仍屬於耗能產業,這點必須加以正視並接受這部份現實,畢竟有心理準備總比太過理想化要好得多。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像SARS或禽流感疫情都會衝擊到金門的觀光市場,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上,一旦觀光市場完全鎖定中國大陸目標市場,就會降低觀光產業的避險能力,若單只著重發展觀光旅遊為唯一重點扶植產業,每逢重大金融風暴和疫情來臨,同樣也會降低整體經濟發展的產業佈局避險能力。 大陸國家旅遊局宣布自今年八月廿八日起,大陸民眾赴金、馬、澎自由行範圍,從福建省擴大到海西經濟區四省、廿個城市,中國大陸有大量人口和龐大的內需市場,對觀光旅遊的成長確實是一大助推力量,但過去一般印象對中國遊客激增造成其它國際旅客的排擠效應,在目標觀光客群的選擇上讓許多國家的政府部門頗傷腦筋,然而自美國次貸危機之後,歐美各國景氣衰退,經濟消費力銳減,歐美日韓各國仍期待大量具有消費力的中國遊客到其本國旅遊消費,有關中國遊客對國際觀光客的排擠效應,在全力救經濟的考量下,自然就顯得微不足道,況且金門本身所處先天地理位置如此接近大陸東南沿海,更加別無選擇的必須向主流中國旅遊市場靠攏。值得注意的是當大陸人到處觀光考察學習各方優點的時候,就要注意,大陸快速的複製拷貝能力,以及資本化運作及大規模群聚操作的結果,讓大陸產業開始邁向國際化的領域,這不但會讓台灣景點的可看性相形失色,他們連台灣的優質文化與創新能力都在學習,當廈門對岸在推文明城市,也開始試點推動排隊守秩序文化的時候,您也許還在想著大陸人怎麼還這麼落後,這些亂象如此嚴重,現在才在開始注意這些問題,或許很多人還正在沾沾自喜引以為傲,但筆者可以想見未來廿年後大陸大都會的文化水準都會顯著提升,把眼光放遠就沒有什麼值得驕傲或沾沾自喜的地方。
-
金門觀光業的永續經營
金門開放觀光產業,已屆滿二十年了,這二十年來吸引觀光客的是「神祕」、「好奇」、「戰地」,這二十年終於被掀開這神秘的面紗,也讓所有的觀光客一窺其究竟了。這二十年來除了高粱酒的生產線所需員工之就業機會,觀光產業其實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直接帶動地方的經濟榮景。從解嚴開放觀光之後,金門的觀光產業,如呱呱落地從零學習、茁壯、成長,以啟今天觀光產業之蓬勃發展,開創金門之觀光業如雙十年華之青年。未來將要展翅高飛,將下一個二十年揮灑出更輝煌的明天! 而要大鵬展翅,必先做好展翅之準備,過去這二十年是以「神祕」、「好奇」、「戰地」來吸引觀光客,那未來的二十年呢?過去的賣點已無法再滿足求新求變的旅客了,我們必須以創新的產品,開創新的服務內容,提供觀光客更多樣化的服務,才能滿足旅客之需求,也才能再創未來二十年的輝煌,使金門之觀光業得以永續經營與發展。 要再創未來二十年的輝煌,必須先反思,過去這二十年來觀光業之經營歷程,觀光客對我們所提供的在硬體或軟體上的服務,是否還有改進的空間?就官方或觀光產業業者需要做怎樣的改善與提升?再者,又需提供怎樣的創新產品或服務,才能滿足觀光客的需求?筆者以多年之經驗及現在尚在線上服務,旅客的回應資訊,得知過去二十年之不足或不滿,及未來要開展新局該如何改善之前的不足,又如何去創新產品及更精緻的服務,逐一分析如下,希望對官方或觀光產業業者能有所助益。 首先,反思過去二十年來,一般觀光客對於金門地區的旅遊環境,相當滿意(除了金城東門市場至貞節牌坊段),乾淨整潔如圖畫,百姓熱情好客,購物價格實在,景點之洗手間衛生佳,導遊解說能力強;但在行程上,有太多的紀念館,多在看圖說故事,多是靜態的行程,雖說有四大旅遊特色文化(戰地文化、閩南文化、僑鄉文化、酒香文化),卻無法引起旅客的共鳴。在住宿方面,飯店房間若鋪地毯,會有霉味,裝潢差又簡陋,在市區的飯店會有Inside房(無窗房),在郊區之飯店內無其他周邊設施,早餐品質差。這種住宿條件是無法吸引高階的旅客的。在Night-Tour(夜間活動)是最受旅客詬病的,漫漫無聊的長夜,逐漸磨掉白天對旅遊環境之讚賞,將不再有再一次的光臨了。在用餐方面,菜色變化少,菜量份量少,且鮮少地區風味菜餚。散客自由行最怕金門的道路規劃,做得不夠詳盡,也沒有英文指標;團體最在意的是購物點太多。 既然,了解了過去二十年來,金門觀光業為旅客所詬病的種種,我們應當要有「悟以往之缺陷,鑑來者之可追。」的胸懷,共同將此缺陷逐一改善,則未來的輝煌可期。首先,我們必須要先有共識,要發展金門的觀光業,我們最大最佳的賣點是什麼?在這四大旅遊特色文化當中,戰地文化勿庸置疑是金門最主要的賣點,所以應當在戰地文化特色的著墨更多、更深、更廣,才能吸引更多的旅客。職此之故,軍方的舊營區,既然已經交還給縣府,縣府應當選擇二至三個有特色的舊軍營,規劃不同的產品內容,依據不同的營區,設計不同的遊戲內容,如:五項戰技場、利用碉堡改建成特色民宿、野戰訓練場(繩索)、傘兵跳傘、BB彈射擊場、著迷彩服玩漆彈對抗賽、砲操表演(讓旅客親自去感受、而不是只有觀賞)、恢復軍人宿舍(讓參觀軍人原本之住宿風貌)、享用軍中菜餚(包含軍人使用之碗筷、餐桌、禮儀等)、利用坑道製造砲彈落地的震撼、恢復中山室、崗哨、單車障礙車道等等項目,讓旅客親自體驗在戰地的氛圍,這是世上唯一僅有的旅遊項目,況且,未來金門的觀光客將有80%來自大陸,因大陸男子不需要當兵,所以這個以軍中生活為主的項目,將會吸引陸客的青睞。再者,開發成功與泗湖之間美麗的沙灘,建構豐富的水上活動及熱氣球,在夏天可以吸引年輕人及居住在內陸的陸客;利用翟山坑道與小金門之九宮坑道之間以小艇連接,讓旅客享受不同的藍色公路之風光;在百姓家規劃一系列地方口味的小吃(如:紅粿、發粿、甜粿、鹹粿等等),讓旅客以DIY方式享用自己做的產品;在Night-Tour(夜間活動)的規劃,夜市是首選,如何規劃一常態性夜間街市(吃喝玩樂都有),滿足旅客在夜間之需求;鼓勵台商來金設立如廈門之足浴、卡拉OK、三溫暖及桑拿等休閒娛樂,不要讓觀光客說我們金門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在住宿上應再積極招商,以BOT方式招商在成功與泗湖之間美麗的沙灘的岸邊,建設如峇里島的獨棟套房,備廚房及泳池,以金門沙灘之美必能吸引高階客群;鼓勵所有民宿應加強在軟體的服務,並聯合鄰近之民宿共同舉辦不同的Night-Tour(夜間活動)的規劃,而民宿的周遭整體環境亦應維持良好的整潔;針對散客的自由行,再規劃道路指標上,應將導引方式更改為在馬路上漆以各種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引導散客;就團體因各個旅行業者之競價,導致必須依靠購物回扣來彌補團費之不足,相關單位應當公佈一日遊最低費用、二日遊最低費用、三日遊最低費用,若旅客低於這個費用,當然需要去停靠購物站啊。 再者,金門這四大旅遊特色文化當中,酒香文化其實還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說酒廠可以做一透明的參觀走廊,藉由這個走廊去作講解製酒之過程,並說明適度的飲酒對身體的益處,相關的附加產品如高粱面膜、高粱酵素之功效等等,必能刺激買氣,提高酒廠之收益,讓金門高粱酒之酒鄉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對於所有在觀光產業服務的服務人員,如何做好服務工作,筆者在之前已多著墨,刊登於金門日報上,故不在贅述了。 金門要發展觀光,是需要所有縣民的認同的,產、官、學界必須相互配合支援,但在金門若要以戰地的特色來招攬觀光客,還需要軍方的幫助,若軍方能釋放實彈讓旅客作實彈射擊,這才是影響金門觀光業能否永續經營最重要的動能的;不然,金廈或金嶝大橋的興建,將金門當作廈門的後花園,也是我們金門最後的選項了。未來的二十年金門的觀光業之發展,有賴於所有縣民的智慧,希望能再造輝煌的旅遊勝地。
-
金門人的網購天地
有一天,心血來潮想要上網買買東西,因為從來沒有在網路上買過東西,所以覺得特別有新鮮感。在網路上瀏覽了一下許多賣衣服的店家,看著看著卻發現,我想要購買的那家網路店家,送貨到金門來卻要「運費200元」,我大吃一驚!「為什麼?」一直在我心裡盤旋著,最後當然是沒有買,因為我實在沒有辦法接受比衣服還要貴的運費。 又過了一天,在網路上隨意的逛一逛,發現有具紅色的家具非常好看,顏色很飽和,也可以當作椅子,接著我又往下看,「什麼?不送外島?為什麼?」老實說這個問題之前已經有人提問過了,但我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運送到金門,需要那麼高的運費,以及有些店家可以送貨到花蓮或台東那樣偏遠的地方,卻是沒辦法送貨到金門,不然就是要以增加郵費的方式? 又過了幾天,親戚到了我家,問我說之前幫他寄到台灣要修理的電器,台灣的公司寄過來了嗎?寄是寄過來,但台灣的公司卻是用「貨到付款收取郵費的方式」,最可怕的還是寄快捷,運費當然很嚇人,要400多元,無奈的是親戚只好忍痛掏出錢付了這筆運費。台灣公司在沒有詢問過收件人的情況下,卻是用這樣的方式幫金門人作維修的服務,這不免讓人想嘆了一口氣。 我不敢說這是不是一種「歧視」,但我只想要問,網路不是應該要無遠弗屆的嗎?如果只限制了台灣地區的民眾可以買網路上的東西,外島的居民如果想要購買的話,則是需要多增加郵費,我覺得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再思考一下,我們的權益是不是受到損害了呢? 往正面想一想,或許許多台灣的朋友們未來過金門,所以認為要將貨品送到金門,增加「郵費」本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了。其實郵局推出了許多便利箱的服務,無論從台灣送貨到金門或是從金門送貨到台灣,運費最多也僅有100元,提醒大家在網購的時候,除了要小心網路上商家的商譽,同樣的也要問清楚送到金門的運費需要多少,這樣才不會在網路上受到悶虧,要接受比東西還要貴的「運費」。
-
當低薪資遇到高物價
一直都利用週休上市場買菜,才一個禮拜沒買而已,菜價竟然漲到讓人這個捨不得買,那個也要考慮半天,最後只買一些品質差,價錢稍便宜的青菜回來,幾乎挑掉一半,讓我也想到老師要做光合作用實驗時,需用到波菜,到市場一問,一斤要一百多,以前一百多可以買好多青菜,尤其老闆要收攤時,幾乎是半買半送,現在連三支蔥,都要二十元,魚本來算一條幾元,現在都算兩的,原本我跟外子都很慶幸生在台灣,常說台灣真是個寶島,四季都有吃不完的便宜蔬果和新鮮魚貨,可是現在呢? 昨天到福利中心買洗髮精,一樣品牌,只是包裝稍換了,結帳壹佰壹拾伍元,我以為小姐算錯,不死心的跟她確認,因為我以前買只有六十九元而已,她說已經漲兩個月了,然後早上頭版汽油下週漲四角,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漲,接著黑心食品又出現了,什麼東西都漲,黑心廠商為了貪圖成本的便宜,連動物吃的、工業用的,統統進到人的肚子裏了,讓人想到都害怕。 我常想東西會變得這麼貴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成本會墊得這麼高?究竟有沒有人為炒作?政府是否該給人民一個合理的解釋,我們再看現在周遭很多人都是領比基本工資還多一點而已的薪資,當低薪資碰到高物價時,那裏還敢想未來?真的不知道政府對於經濟發展的作為在那裏?是否該讓民眾清楚?真希望政府能夠當人民的靠山,不要再用口號治國了。
-
針對高中生辦抽測時間點待商榷
教育部為了解十二年國教實施前後,學生基本學科素養能力的差異,打算於民國一○五年與一○六年對高三及五專三年級學生(也就是九年一貫課程最後一屆和十二年國教第一屆高中畢業生)實施語文、數學、科學等五大基本學科領域素養抽測,作為修改課綱、課程的檢討。 筆者愚見以為藉由舉行抽測、比對了解十二年國教成效,並作為往後檢討中等教育政策改進指標,不失為調整國教政策走向的做法,但抽測方式和舉行之時間點恐怕都有三思而行的餘地。 第一,目前各國中或高中對首屆實施十二年國教政策中學生教學方式,多半仍在摸索階段尚未定型,仍在沿用舊有思維與教學方法亦所在多有,與九年一貫課程下的教學方式間區隔不大,若僅將這兩屆高中學生當成抽測樣本,新舊制兩者間之能力差異能否被確切地呈現出來? 再者,在管理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人永遠是最難以預期的變數,特別是當受測者發現自己成為被研究者追蹤調查的對象時尤然。抽測時間恰巧與高三學生投入大學學測同一年,抽測成績又不必列入升學依據,學生是否有心參與這類測驗?抑或可能使師生都以敷衍了事心態應付?凡此都將影響抽測結果,甚至損及抽測的信度或效度,使抽測樣本成績嚴重失真。 綜合以上質疑加以歸納,筆者愚見以為若要以新舊制下的高中生作為抽測的對照組,不僅舉行的時間不應相隔太近,受測對象更宜擴大到涵蓋更多屆的高中學生,抽測時間點尤其應該與高三的大學學測錯開,如此方能真正發掘兩種教育制度體系下的高中學生在基本學科能力程度間的差異,以便達到檢討並修改課綱、課程及檢討教學方法的舉辦抽測本意。
-
我們需要一日遊的陸客
縣政府為了要增建水頭聯外道路,必須通過浯江溪口,很多學者或保育人士提出異議,在上月(24)日下午縣長與上述人員溝通、解釋,期間有民宿業者說:「不需要增建,只需要將原來的道路拓寬為四線道」,又說:「金門不需要一日遊的客人,我們需要的是漫遊的客人。」前者構想很好,但進入水頭村的道路是不可能拓寬啊,因為百姓的房子不可能讓你拆,再說,我們水頭村已經承載過重了,當地居民已經相當厭煩了,每天出入的大小車,再加上進入村內旅遊與住宿的人車,已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安全了,未來陸客進入金門旅遊或中轉的旅客勢必增加,車流量自然增加,我們水頭村怎能再承受更大的交通流量?這位民宿業者也是在水頭村,難道無法體會居民的感受嗎?在我們村或許已經賺到錢了,也賺到名聲,難道不懂得感恩嗎?我們不敢要求回報,但既然在我們村內經營民宿,難道不懂得如何做好鄰里關係嗎?怎會忍心還讓更多的車子進入我們村莊內?還是認為我們村居民的生命真的比不上「鱟」與「白鷺鷥」?寧願支持生態而視我們水頭居民如敝屣?如果看不起我們村居民,那怎能還要繼續在我們家經營民宿呢?就不怕命賤的我們濺傷了高貴的情操?不要以為翅膀硬了,就可以忘記是誰給的機會,誰給大紅大紫的?是我們水頭村啊!怎能眼睜睜看村民的生活秩序被破壞呢?怎能讓我們村民再承受更多的負荷呢? 再者,這位民宿業者說:我們金門不需要一日遊的客人,只需要漫遊的客人,此言差矣,可知道現在在金門有多少人必須依靠陸客一日遊來訪的收入,才能養活家庭?遊覽車、導遊、司機、購物站、餐廳、旅行社等等相關產業,每一個人代表一個家庭,如果沒了陸客,讓他們何以維生?經營民宿,需要的是過夜的旅客,一日遊的旅客不需要住宿,當然不是民宿業者的客人,可是卻是上述相關產業的客人啊,怎麼可以如此自私說:我們金門不需要一日遊的旅客?不是民宿業者的客人,卻是他們之所需啊!這位民宿業者怎能如此斬釘截鐵地說:我們金門不需要一日遊的旅客?讓導遊、司機還有那麼多的人日子怎麼過?再說這位民宿業者之前也是從事旅遊業者,怎能忘了金門這些旅遊業者的生路呢? 我們金門確實是需要一日遊的陸客,君不見這兩個月尚不見陸客來訪,影響多少家庭的生計?多少人暗自悲傷、難過、著急與無語,誰來幫助他們?誰來幫他們繳貸款?誰來幫他們支付孩子的補習費用?誰來幫他們繳交在台灣的孩子的生活費?所以,我們金門確實是需要一日遊的陸客,希望有識之士或有錢之士或環保人士,如果你們已經是無後顧之憂了,請換位思考,中下層還有很多人很多家庭需要陸客一日遊的收入啊!請給他們一些生存的空間吧,不然他們會相信,他們的命比不上「鱟」與「白鷺鷥」的。
-
清明節談基督徒之慎終追遠
民間有一句話「你信基督教,你死無人哭」(閩南語)。言下之意好像表示基督徒不孝敬父母,不追念祖先。其實,這是百年誤解。基督徒的「生孝」和「死孝」(慎終和追遠)聖經記載如下: 一、在生孝敬父母:摩西頒布耶和華十條誡命在兩塊法版上(出埃及記20:1-17;申命記5:6-21):1.不可有別的神;2.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3.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4.要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不可做任何工作;5.當孝敬父母,使你得長壽,使你得福;6.不可殺人;7.不可姦淫;8.不可偷盜;9.不可做假見證陷害鄰舍;10.不可貪心。十條誡命中有九條是「不可」的制止性質的;只有第五條「當孝敬父母」是命令門徒要去做的。孝敬二字,英文HONOR,意思是「甘心樂意地把敬重、尊嚴、價值、榮譽厚厚地加在父母身上」。在中國儒家思想上已超越「養親」的境界,而且已經提升到「顯親」了。第一條到第五條是刻在第一塊法板(石板)上,揭示神與人的關係;第六條到第十條則刻在第二塊法板上,揭示人與人的關係。何以把「孝敬父母」刻在神與人關係的第一塊法板上,而非在看似合理的人與人關係的第二塊法板上?因為耶和華早已洞悉「百善孝為先」的道理了。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而自稱敬畏上帝,相信上帝。那一定是虛偽的。所以基督徒持守誡命,必是孝敬地上生身父母的好兒女,也才是神的兒女。所以,孝敬父母會影響神與人的關係,當然也影響一切人際關係。在孝親方面,未成年子女要聽從父母,成年子女要孝敬父母(以弗所書6:1-3)。 二、慎終:哭代表內心哀傷或委屈。聖經記載親人死亡不但有哭號,還有與亡故長輩親嘴的,表示對離世者多麼不捨和哀傷。尤有甚者,大先知耶利米更是發揮大愛,不是為親人亡故而哭,而是為百姓的罪惡和神將臨的懲罰而哭,故有「流淚的先知」之稱。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逝世,他為妻子「哀慟哭號」,並且向外族人請求購買一塊土地,厚葬妻子撒拉(創世記23:1-4)。亞伯拉罕逝世,他的兒子以撒和以實瑪利把他和他的妻子撒拉葬在同一塊墳地上,讓父母死後也能長相左右(創世記25:7-11)。約瑟的父親雅各臨終之時,交代約瑟他死後要與祖先葬在一起,而不要葬在埃及、約瑟起誓遵守父親雅各的遺願,將遺體運回老家厚葬(創世記47:29-31)。約瑟伏在父親雅各的臉上,為他哀哭,與他親嘴。並且花了40天,用香料包殮父親遺體,埃及人也為雅各之死哀哭70天(創世記50:1-3)。亞倫(摩西的哥哥),摩西死後,以色列人為他們兄弟倆哀哭30天(民數記20:29;申命記34:7-8)。以上是基督徒至情至性的慎終表現。看過聖經記載之後,誰說基督徒死後無人哭? 三、追遠:飲水思源,今生的我從何而來,尋根必由追遠開始,四福音書之中,路加福音對事件描述最為精細有條理,因為路加是一位醫生。在路加福音3:23-38詳細記載耶穌家譜,一直向上追溯到亞當,神的兒子,人類的共同祖先。整理族譜、家譜是追遠的具體表現。當然,每年一度的清明節、民族掃墓節,也是追思祖先的具體作為。基督徒也一樣會掃墓、追思緬懷先人,但是方式不同,是用獻花,唱詩歌,禱告方式。祖先是先人,是人,絕對不是神。基督徒打從心裡思念他們,緬懷他們,與其他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週我在金門日報看到消防局深入校園為清明節防火宣導,提倡「四不二記得」。衛生局也提醒大家除草整理先人墓園防範恙蟲病之道。環保局也希望大家減少燒金紙,就可以減少砍伐樹木,減少地球暖化和空氣污染。這些作為代表我們目前在清明節追思祖先的方式上須要與時俱進,的確有不少改善的空間吧。 心意最重要,形式是給別人看的,但是自己裡面有多少真誠,只有自己知道。基督徒過清明節,形式上雖不同,但是真誠卻不少。
-
高中課程縮短修業年限不可行
又到了高三推甄的階段,今天組長上完課進來,說幫高三學生考試,寫不到十分鐘都交卷,因為他們要準備推甄的第二個階段,很多人已經無心於高三課程,聽到他這樣說,讓我想起日前建中校長建議學測延後考,或高中修業年限縮短為二年半,高三下讓學生專心準備考試的事情。 的確,現在推甄名額越來越多,而且只要準備高中二年課程,學生怎麼盤算,都是透過推甄管道,較易準備,因此很多學生為了準備學測,放掉高三課程,也因為如此,往往形成學生已考上大學,卻由於高三學業成績不及格或學分數不夠,或考上以後,曠課太多,操行成績沒有六十分,而不能領到高中畢業證書的一個怪現象,還有上課情形一班兩制,上榜的和準備指考的,已考上的根本無法專心在教室上課,學校又沒那麼多人力管理和安排額外課程。 高三最後一次期末考,五月二十幾號就考完,然後停課,讓學生準備指考,這段停課期間,學生仍需到校自修,如想到補習班上衝刺班,必須跟學校請假,我們學校曾發生這樣狀況,學生偽造家長簽章,家長以為孩子到校,學校認為學生已照正常程序請假,直到有事需她到校處理時,才發覺根本聯絡不到學生,家庭也出了問題,透過許多管道才找到她,她到校時,化著濃妝,一臉風塵味,說在卡拉OK上班,很多觀念都偏差了。 學生願意到校,是因為還有課程尚未上完,有強制性,等到下學期真的只是準備大學考試,可能到補習班衝刺的人多了,但即使他拿了證明,也不敢保證百分之百他會到補習班上課,這段時間即使他有請假,畢竟他們還是學校的學生,如果在外面發生問題,學校難脫責任。 學校不是怕負責任,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平平安安畢業,所以要縮短高中修業年限,有其管理上的困難,還不如讓他們專心把高中課程修完再考試,也有能力銜接大學課程,因此學測延後考較適宜,停課到大學開學,將近四個月時間,可利用這段期間辦理大學入學考試。
-
鼓勵生育政策不宜一國多制
國人年平均生育率低落,助長我國人口年齡層少子化和高齡化現象持續惡化,前幾年甚至在全世界敬陪末座。政府為鼓勵國人結婚生育及減輕育兒經濟負擔,先後祭出多種誘因和具體措施,譬如提供產假、育嬰假、托育及生活扶助、生育及育兒津貼。但兒福聯盟表示,不僅申請條件嚴格,且各縣市認定標準要件不一致,使民眾無所適從。 譬如申請育兒津貼必須父母都沒工作,對想賺錢補貼家用的婦女來說造成困擾,這樣的規定等於在鼓勵不工作之嫌。台北市提供育兒津貼,新北市則廣設平價托兒所,措施也有差異。恐有違反憲法本文對於平等權保障之虞。 筆者認為,政府鼓勵生育祭出誘因立意良善,但政策牛肉要讓適用對象群體看得到吃得到,才能讓有意生養下一代增產報國的夫婦沒有後顧之憂。因此,有必要通盤檢討,就補助項目、條件及額度等重項統一制定執行規範,並因時因地有彈性的運作模式,提供更多元選項,不能只以撒錢補助當事人應卯,才能嘉惠有生養下一代意願的適婚年齡男女。 兒童節各縣市送給兒童的禮物或福利同樣各自為政,完全看縣市預算、執政首長及教育機關的好惡而定,令許多家長和學生不滿。 兒少是國家未來主人翁,受到的關愛和資源挹注,不應因所處縣市不同而有差別待遇。希望主管機關及縣市政府整合意見,研訂公平公正、盡善盡美的兒福政策具體執行作為,不可流於一國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