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惠台政策與台灣青年認同差異之我見
2017至2018年,大陸出臺一系列惠台政策,多數與在大陸之台灣青年相關,例如放寬臺灣高中畢業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為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臺灣學生頒發學位證書、在大陸工作臺灣研究人員可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開放12省區市為臺灣居民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區、開放在大陸就業臺灣同胞平等享有住房公積金待遇及參加社會保險。 近期2018年02月28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出臺《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內容分成兩大項。第一部份為「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第二部份為「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 此次出臺之政策比較類似對台政策的綜合報告書,彙整原有之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之政策,補充了第一部份,台商企業的部份,釋放利多,如: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台資企業可參與政府採購,與大陸企業同等適用相關用地政策。繼續在中西部、東北地區設立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鼓勵台資企業向中西部、東北地區轉移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臺灣金融機構、商家可與中國銀聯及大陸非銀行支付機構合作,提供小額支付服務。在第二大項明確列出臺灣同胞可報名參加5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之清冊。 兩大部份具體措施涵蓋產業、財稅、用地、金融、就業、教育、文化、醫療等多個領域,共31條。政策的推出,大陸媒體形容為「超級禮包」,但對正值求學、就業、創業階段的台灣青年來說,對大陸所開出惠台政策的看法,已經「從期待轉為不期待」。 造成此落差的原因在於,大陸太大,各省基本法規政策自治,並非中央政策出臺即全國同步實施。在對台政策方面,往往出現中央政策已經釋放公告,但到各省落地實施有長達數年的落差。而且每個省份配合實施的項目也不一致,承辦單位公職人員數年內必定會輪調幾次,論調後的人員對於尚未落地項目,以及已經落地項目交接脫鉤。 台灣同胞在大陸就業常出現的情況有:這個省可以辦教師證,那個省卻不行,沒有教師證就無法評職稱;想辦理就業證被拒絕;這個省有五險一金,那個省少了住房公積金,有的省沒有身分證就不給辦理任何社會保險;出差報帳需要公務卡,沒有大陸身分證銀行拒絕受理;台灣人想考駕照須到各派出所及居住地開很複雜的保證書;四川省的書可以寄到湖南省,可是台灣寄到大陸的書籍大多被扣押;台灣人因為沒有身分證,辦理入職往往被人事處拖延長達數月,這期間無法支付薪資。因為大陸的稅收制度是採逐月扣稅,當月收入當月直接扣掉稅金才是實領薪資,並非像台灣是採用年所得扣稅。所以台灣同胞入職數個月後薪水一筆同一個月下來時,往往被課以不合比例的重稅;還有,即便在同工同酬的情況下,台灣同胞幾乎都不能入大陸正式事業編制,幾乎都是臨聘人員,工作保障相對低;臺灣同胞報名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和至大學應聘時,常因為承辦人員不知如何受理而遭拒絕。 大陸方若想增加台灣青年的認同感,真正要做的不是繼續增加利多,而是追蹤過去出臺政策各省落地執行情況。對於未配合執行的省份中央需有強制力,約束該省必須配合實施,且應該有專門官方管道,讓台灣同胞在辦理上述就職必須檔被拒絕受理時,能有合理的申訴管道,這才是解決問題之根本關鍵。
-
以羅馬拼音取代注音符號?
某姓立委日前提出以羅馬拼音取代廢除注音符號政見,聲稱此舉是和國際接軌引發爭論。愚見以為注音符號是國民教育基本授課內容,依法論法,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本文第111條,與教育基本法第9條條文之規定,這是中央的行政與立法部門權責,並非直轄市或縣政權責範圍,立委身為中央民意代表,不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發言時提出這項主張,卻作為競選政見,不僅暴露該立委對其角色認知外行,更有踰越縣市長職權之嫌。 再者,立委主張廢除注音符號,實際上和接軌國際並無多大關聯,就語言學習角度看,歷史可追溯到民國初年的注音符號,大體上與目前使用的漢字字型相對應,漢字是表意文字,漢語(包括台灣的「國語」與對岸的「普通話」)更是舉世罕見的單音節語言與表意文字體系,使用羅馬拼音無法正確地發出漢語裡所有字音,使用對岸的漢語拼音發音也是怪腔怪調,但注音符號在幾乎不會出現前述問題。 以注音符號教學漢語易與漢字字型呼應,讓我們在學習寫漢字時較易產生聯想。反觀源自羅馬拼音是歐美國家表音語文體系下的產物,是方便來自文化體系殊異、對漢語漢字全然陌生的歐美人士學習輔助工具,並不與漢字接軌,更無法發出所有字音,就算使用漢語拼音也會出現某些字彙發音怪腔怪調,注音符號做為漢語學習輔助工具,仍有其生存市場與存在價值。 回想筆者求學時代學習國語文課程的經驗,初學者不會寫字時,用注音符號更易貼切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想法,再進一步藉由相近字型累積字彙學習能力,但羅馬拼音跟漢字完全無關,對文字學習助益甚微。 對岸使用的漢語拼音或簡體字,其實是與現實妥協下的產物,中共建政初期在向前蘇聯一面倒情況下,曾企圖完全廢除漢字改以拉丁字母拼音符號作為書寫媒介,但鑒於漢字與漢語的單音節語文特性與歐美國家的表音語言文字差異極大,使廢除漢字改用拼音字母的想法現實上根本不可行,同音字眾多或音同義異字所在多有,使兩造溝通被扭曲造成誤解,中共政權不得向現實與傳統文化低頭,改以砍頭去尾的簡體字作為替代方案。使用漢語拼音更是削足適履之舉。 對立委或某些心懷特定政治意識形態立場,聲稱廢除注音符號、改用羅馬拼音符號有利於和國際接軌,筆者不以為然,學習對岸的漢語拼音或其他的拉丁字母拼音符號,充其量只是讓不諳漢字者可以講話,卻無助於認識與學習漢字,況且發音還不見得標準。日語的五十音(平假名或片假名)都是取自漢字的偏旁或部首,但這點可曾阻礙日本吸收新知並轉型為現代化的亞洲國家嗎?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曾有激進的知識分子主張全盤西化,完全改以羅馬拼音取代片假名與平假名書寫但並未成為事實。 在漢語與中文學習已成為國際化趨勢,更因為對岸眾多人口廣大市場潛力看好方興未艾,台灣為何要故步自封,甚至放棄在全球華人文化圈的優勢地位,自我削足適履捨本逐末用起羅馬拼音,放棄下一代的中語文教學優勢呢?前述立委選票掛帥的外行荒唐主張恐怕會害慘台南市乃至台灣下一代,斲傷下一代面對全球化挑戰時在全球華人文化圈內的文化與商業競爭力。
-
推動補強老舊建築物之耐震度 政府責無旁貸!
2018年02月06日晚間23:50左右台灣花蓮發生規模6有感地震,有4棟傾斜倒塌,根據中央或花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傷亡人數,共有10人死亡、276人輕重傷,仍有7人失聯,目前救難人員持續救援中,面對花蓮大地震造成重大災情,內政部次長邱昌嶽表示,內政部擬修訂「建築法」,增訂第三方監造制度,將「建築法修正草案」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將邀相關機關研議是否透過立法強制補強老舊建築物的耐震度。 臺灣位處歐亞版塊與菲律賓海版塊邊緣,常有地震侵襲,礙於地狹人稠,人口過度集中於都會區,地震來襲,倘對於建築物之耐震、減震、防震強度及修繕、補強和災害防範等,做得不徹底、落實,便會造成建物與人員傷亡,所以建築物耐震、減震、防震強度及修繕、補強和災害防範,就更顯重要。 筆者從事都市防災多年,1999年921及2001年331地震時,因服務於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得以參與公共安全檢查及處理為防範平時或地震發生災害之危險房屋拆除及相關救、減災工作,期間,發現當前的社會、經濟與生活水準,在日漸提升同時,人民對於建築物耐震、減震、防震強度及修繕、補強和災害防範等,未隨著時代與科技的日新月異,因而往上提升,常有意、無意擅自拆除裝修建築物主要結構或拆除隔間磚牆等,導致建築物結構安全性降低。 推動補強老舊建築物耐震度及防災型都市更新,政府責無旁貸,人民更要有未雨綢繆思維,因此,政府應加強宣導老舊建築物所有權人,儘速修繕或補強建築物的耐震度,並編列獎勵補強老舊建築物耐震度及防災型都市更新之補助經費,積極宣導老舊或頹朽建築物所有權人儘速自行修繕、補強老舊建築物、拆除重建及都市更新,將任何可能發生災害因子消滅及排除!
-
無法抑制的漲價風波
國內衛生紙發出調漲風聲,引發民眾搶購衛生紙,畢竟漲幅不小,而那又是民生必需品,所以引起各方重視。有人說,因為衛生紙可能反映國內物價調漲,也有人怒斥廠商或政府無法處理這樣的事情,但漲價未至,人心惶惶,大家無法接受這樣的調漲,又不得不顧好自己的荷包,盡量去囤積,將未來的損失降到最少。 國人為什麼那麼害怕漲價?小至油價、衛生紙等民生必需品,或是食物等,大至房屋、不動產等價格,因為我們的平均薪資並未調高,而調漲的幅度已經不是人民所能負荷,因為至少一個家庭有三個成員以上,就有三個以上的開支,就算兩個成員負擔經濟,還是得應付另一個成員的費用,一漲價等於增加所有人負擔。 但也不是說不能漲價,在國外物價高於國內許多,但他們有很好的社會福利,平均薪資也高,同時看得到人民稅金的走向,更關懷弱勢,但我們只聞風聲,就造成動盪,同時引起許多民生漲價,連鎖效應之下,是很難生活下去。如果政府有感,請幫助人民度過這樣的難關,或是試著去找方法解決,不要放任漲價而不管。 試想如果漲價無法抑制,每個人的負擔就更為加重,那將會重重影響人民生活,而政府當苦民所苦,了解民眾所需,試著用各種方式去解決這次的危機,畢竟民意選出的政府,就是要聽從民意去解決,至少也要找到平衡的方法,而不是一個衛生紙漲價,就讓所有物資都漲價,造成無法抑制,而讓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
外國友人看我國交通
曾到我國進修中文,當過日本媒體記者,現在是自由撰稿人的日本人野島剛,不久前有感而發在某大報發表專文,形容我國的道路與「戰場」無異,他引用日本警方公布的統計數據比較後指出,去年日本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是3694人,創下二戰後最低死傷紀錄,與1970年的一萬六千人相比,減少四分之三以上。我國人口不到日本兩成,但我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卻與日本不相上下,以機率換算,我國民眾每年因交通事故不幸喪命者人數高達日本的四倍多。 野島先生認為,與日本社會相較,我國汽機車駕駛人相當傲慢,有意無意地曲解用路權定義。他指出「道路並不是為車子開闢的,是為方便人的移動而存在」,但在台灣,大多數汽機車乃至腳踏車駕駛人卻理不直氣壯的盲從唯力是尚叢林法則,曲解成「道路是車子專屬空間。」筆者雖很少看日劇,更對日本流行文化興味索然,但基於不愉快的用路經驗,對野島先生評述的觀感於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國各地城鄉走路多半必須保持警戒,就算在人行道或騎樓地也得注意冷不防出現坑洞或高低起伏的騎樓地面,慎防巷弄裡乃至從人行道或騎樓後方冷不防隨時衝出來的腳踏車或摩托車。人行道被違規停放的汽機車佔用停放更是見怪不怪。騎樓地高低起伏不平,更常被擴張私領域的商家擺放桌椅、爐灶和瓦斯桶、陳列商品,或當成住戶停車場,大剌剌占用積非成是,佔地為王阻礙行人通過。行人多半只能繞出去走馬路跟車輛擦身而過險象環生,對老年人和幼童有如地雷甚至死亡陷阱。過馬路時縱使有紅綠燈跟斑馬線同樣要步步留神,行人面對左右轉搶路的汽機車乃至腳踏車絲毫沒有遲疑的機會,「馬路如虎口」並非危言聳聽,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了輪下鬼,筆者常被嚇出一身冷汗,越往台灣中南部這種現象越猖獗。從高雄與台中兩地交通事故死傷人數高居各縣市前兩名就可窺見一斑。 道路是為人際交流移動而存在,但在我國社會乃至交通法令制度體系太過習慣把道路讓給汽機車用路人,普遍存在開車者最大、摩托車次之、然後是腳踏車,行人最末的錯誤迷思,弱者必須讓強者先行,弱者必須靠邊,弱者遇強者禮讓時,必須動作快,因為強者時間很寶貴,根本欠缺強者更需要禮讓與保護弱者的文明社會價值觀。 我國人口結構已是聯合國定義裡的高齡化社會,不僅行人高齡化,駕駛人同樣高齡化,習慣和觀念養成助長陋習,中央與地方政府有關部會若嚴格執法又很容易被批評為搶錢甚至擾民丟掉選票,導致行人最大的用路權文化始終無法生根。每一樁交通事故死亡者不僅只是統計數字而已,每個統計數字背後,都象徵一個無端消逝的生命和平添一個破碎家庭。修訂道安法令嚴懲肇事者或是灌輸行人用路權優先觀念,必須軟硬兼施齊頭並進,政府或社會公眾不宜再縱容弱肉強食爭道而行的用路文化潛規則囂張,否則我國不配被稱作重視生命與生存價值的現代化文明國家。
-
衛生紙漲聲響 引爆搶購潮
翻開報紙,一片漲聲響起,油價調漲,瓦斯、小吃店和飲料店喊漲,日常用品衛生紙也將漲一至三成。這幾天超商和量販店銷售最火的就是衛生紙區,民眾搶購囤積,賣場人員一補貨,馬上被掃空。 國內造紙業者因國際紙漿價格持漲不歇,為成本考量已在去年漲過一次衛生紙價格,今年三月醞釀再次調漲。媒體消息披露後,消費者一窩蜂搶買,手抓好幾袋或整車整箱搬,多買多省,「不搶,缺貨時就麻煩了」、「反正能放,不會腐壞」的心理作用,全台陷入衛生紙恐慌潮。 衛生紙、廚紙和面紙是民生必需用品,不像手搖飲料變貴就少喝或不買,政府應及早介入了解,避免不肖業者趁機哄抬價格或待價而沽,以維護消費者權益。 公平會雖表示,若有聯合漲價行為將依規罰鍰,但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化被動為主動,邀約業者制定合情合理的漲價幅度,並嚴禁屯貨壟斷。對於紙類相關產業產品和漲價後各營業處所,查察是否有藉機調漲消費額,將營業成本轉嫁消費者身上。 在「漲價容易、降價困難」的市場機制下,政府應該多為人民著想爭取福利,一旦國際紙漿價格止升回跌,呼籲上游業者和下游通路以促銷方式回饋大眾,才符公平正義。否則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實在令人吃不消。 再者,市面上很多衛生紙類,因原物料來自原生紙漿需依賴進口,成本居高不下、購入價格被箝制,產品標榜「潔白柔軟」卻添加不少漂白水螢光劑。政府應多鼓勵廠商業者以再生紙漿研發產品,宣導民眾愛用環保紙產品,為地球環境盡分心力,也為個人荷包和健康把關。
-
金門積極成立歐亞水獺保護育成中心之芻議
近期與去年夏暑筆者相繼新聞讀到金門水獺誤闖校園或道路,導致受傷或身亡及金門水獺數量密度降等,而且還需後送台北市立動物園救治,著實令人擔憂,倘再不認真思考及積極成立歐亞水獺保護區及育成中心,以保護金門自我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水獺」,未來金門獨有歐亞水獺,終將會成慢慢成為絕響! 依稀記得,過往新聞媒體多次報導金門一週內曾連續發生兩起水獺遭到路殺而死事件,如今則是金門歐亞水獺棲息地,日益受到破壞,因而造成水獺密度逐年下降,著實令人憂心,因為,金門至今竟然仍沒有屬於自己之歐亞水獺育成中心機構,「建議興建育成中心地址:慈湖、金沙溪或金沙水庫出海口附近」及歐亞水獺保護區域。「建議劃定保護區域:慈湖、金沙溪、榮湖及金沙水庫出海口和陽明湖附近」之全面性劃定,此情事,亟需政府重視,積極透過現代專業保(復)育科技或技術及保育人員之建置與培育,以保護金門瀕臨絕種之歐亞水獺,並推廣金門為全世界唯一保存有野生歐亞水獺育成中心及保護野生棲息島,方能保存金門擁有珍貴的自然生態,進而,增進金門自我的觀光資源及優質的競爭力。
-
尚未覺醒的一些國立大學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有關臺灣和其它地區的高等教育新聞,例如超過70%大學校長擔憂我們的高教恐剩不到5年的競爭力。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13日發布數據指出,根據科學與技術綜合統計年快報初步測算結果,去年大陸研究與發展經費投入總量為人民幣1.75兆元,僅次於美國。 全球有1萬多個大學。筆者比較最能夠接納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的排行榜。最近,它公布了2018亞洲的大學排行榜。一再哭窮的一所北部的國立大學的排名再度下滑。Best College Review 在2月份也列出了過去100年來的最具有影響力的大學,例如哈佛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和紐約大學。在亞洲只有東京大學上榜。 筆者曾經對那個北部大學的高級階層主管提出以下的建議,但是始終沒有得到回應:每位正教授要在未來5年申請到至少一所全球100名之內的大學,如此該校的老師和學生似乎才能夠覺醒說大部分的他們只能夠在一個小小的臺灣地區呼風喚雨、爭奪資源。 緊接著要提出的問題是:那些能夠在國外擔任教職的能夠取得終身職嗎?憑我的直覺大概只有5%。一位曾經在美國加州伯克萊分校教過書的工程博士對我說5%太高了。這就是我們的處境。 要面對的其他嚴重問題包括山頭主義、近親繁殖和喜歡運用法令規章搞小動作的一些行政主管和專任老師。 總之,我國的學術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稱職將校不論出身
軍隊為了彌補軍官缺口,採取由士官徵選轉任軍官及擴大志願役預官招募的做法,卻引起不少批評,他們認為:軍官與士官角色功能不同,士官接受短期訓練就能轉成軍官太過「速成」,而且從原也缺人的士官階層中找人,不但填補不了軍官缺員的大洞,反而又生掏空基層士官的問題。此外,招募一年制預官,役期太短,可能才剛上手就要退伍,流動率高,投資不划算。 關於前述質疑,我雖頗有同感,卻更「感同身受」-因為我就是一個由兵轉官的轉服預官。身為「過來人」我倒是支持國防部做法,且說說我的看法。 先說士官轉軍官。軍士官兩者角色功能雖因分官設職本有不同,但他們的「分流」是隨著階層逐漸發展,在基層的工作不但關係密切,而且多所交疊,轉任沒有脫節與適任問題;至於從缺人的士官中找人誠屬應急之道,但其缺口可經由強化志願役士兵招募以培養接班人補漏。 再說一年制預官招考。兵役制度轉為募兵制之後,義務役預官走入歷史,仍有四年志願役預官。四年役期較長投資似乎比較划算,卻因此讓有心軍旅者卻步,反而一年役期短可成誘因增加服役意願。一年為期短,能使有志青年在保持彈性中做適性的試探,只要符合志趣,必將矢志投身軍旅,猶如「放長線釣大魚」,其意堪為之善。 不論是士官轉軍官,或招考一年制預官,任官前都要接受職前專長訓練。只要精實要求嚴格把關,定能具備相當的職能,至於稱職與否,無論是士官轉軍官、官校生或預官,都得從做中學、從教中學、邊做邊學,再隨著職務與階級的轉變持續進修深造,唯有保持終生學習才能勝任愉快。 就讀軍校接受長期教育薰陶,當然是培育未來將校至要的管道,但軍隊是社會之縮影,取材務求多元,想必國防部也有藉由各種管道求才的用意吧。
-
台灣博士到大陸任教配套政策建議
一、年齡限制柔性放寬 台灣的博士學制設計仿照美國制度,在博士畢業前設有資格考制度。也就是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考核,博士班學生自修業之第二年起,修畢該系規定之修業學分後,得申請參加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考核。資格考核申請須於預定考試之前一學期在規定時間提出申請,以核心課程及研究生之主修及副修學門為範圍。 台灣博士生入學後,平均修課二至三年,要再參加一次資格考試,通過資格考試,這中間各校還有不同的期刊發表要求、研討會參與要求才能撰寫畢業論文,進行最後畢業的步驟,資格考未通過者,必須休學重考,因此台灣博士生平均修業年限均超過五年。且台灣島內目前面臨嚴重之高齡少子化問題,大部分高校並無新聘教師職缺,博士畢業後難以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故超過八成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選擇先就業(男生須先服兵役),而非直接攻讀博士學位,通常都是碩士畢業後有從事研究相關工作者會在就業幾年後因工作需要才重返校園攻讀博士學位。 因為上述學制設計導致博士修業年限延長,以及先就業後才攻讀博士學位的普遍風氣,形成台灣博士畢業平均年齡偏大。目前大陸地區應聘高校教師職缺均有年齡限制,通常是應聘教授職務不超過45周歲,應聘副教授職務不超過40周歲,應聘助理教授(講師)職務不超過35周歲的普遍規定。此年齡限制門檻讓台灣博士畢業後想應聘大陸教師職缺時,因為年齡門檻而無法投遞簡歷,建議大陸地區高校可參酌台灣博士畢業生特殊背景情況,柔性放寬台籍博士應聘年齡規定,相信可吸引更多台籍博士踴躍投入大陸教學科研工作。 二、鼓勵各高校設立台籍教師應聘專門窗口 許多台灣博士投遞大陸高校簡歷,最多的情況是「寄了不知道校方是否有收到?」、「等不到校方回應……」、「明明網頁上職缺還掛著,日期也還沒截止,但是否可以面試為什麼沒通知?」、「我想詢問學校可是人事處電話永遠打不通,不然就是沒有人接……」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電信系統並不統一,台灣地區國碼為+886,大陸多數高校之公務電話均無法直播台灣籍博士求職者所留之電話,需另外設定開通。因此鼓勵各高校設立台籍教師應聘專門視窗,開通該視窗人員電話外撥功能,讓投遞簡歷之台灣博士有專門人員做面試聯繫,或是開設台灣籍應聘博士專用之微信號,增加求職者與高校間溝通管道,以利增加台籍博士在高校求職媒合成功之機會。 三、便利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細則再落實 2017年05月10日國台辦發佈「大陸有關部門出臺一批便利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其中第四點人社部擴大臺胞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決定在已開放福建、江蘇、天津、上海、浙江、湖北6省市的基礎上,新增北京、河北、山東、廣東、廣西、海南6省區市為開放臺灣居民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區。臺灣居民可在試點地區高校、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就業。但各省細則尚未明訂落實,造成臺胞在看到政策公告後前往該省任職時,未能享有公告之待遇、或是社保無法落實、銀行開戶或公務卡無法辦理之情形,這讓離鄉求職的台灣博士會覺得與原先認知有落差。 2017年06月14日國台辦發佈新一批便利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有望近期出臺,其中兩項政策對於台灣博士至大陸就業影響極其重大 一、在大陸就業臺灣居民將享有住房公積金繳存和使用權利。住房城鄉建設部正會同有關部門積極調研,將在總結福建、上海等地方經驗做法的基礎上,於近期出臺全國範圍適用政策,明確在大陸就業臺灣同胞平等享有住房公積金待遇,支持他們通過繳存使用住房公積金,提高購房和租房能力,幫助他們在大陸安居。 二、在大陸居住、就業和就學的臺灣居民可在大陸參加社會保險。為進一步明確和規範臺灣居民在大陸參保有關規定,保障在大陸居住、就業和就學的臺灣居民社會保險權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正在研究制定有關臺灣居民在大陸參加社會保險的政策文件,在大陸居住但未就學、未就業臺胞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有關政策也將一併研究。據瞭解,相關政策文件正在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的意見,將在進一步完善後適時發佈實施。 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與住房公積金使用權利對於台灣博士至大陸就職意願影響非常大。住房公積金是單位需給予相對的金額補貼,是實質薪資收入的一部分,目前在大陸地區政策尚未完整出臺,台灣為社會福利保障完善之地區,更有領先全球之醫療技術與就醫免費之全民健保制度,希望此兩部分政策能加快覆蓋省分並盡速落實細則,可讓台籍博士在陸任職時減少社會保障之落差感,更安心在大陸地區長久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