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佐藤學掀旋風 金門教育起效應
享譽世界的日本教育改革大師佐藤學,連續兩年,就像耶誕老人般,一陣旋風,在耶誕節前飄飄然蒞臨金門,為金門教育界捎來賀禮,激盪出來的寧靜改革,將悄悄的在金門各中小學校園裡,捲起波波效應。 2016年佐藤學首度造訪金門,參與「開瑄國小公開課暨佐藤學學術研討會」,他以銳利慧眼,看到金門教育的不足,提供觀察心得與遠見,震撼金門教育界。而反應敏銳的教育處長李文良,感受到教育同仁的熱切迴響,立即邀約,並敦請他榮任金門教育顧問,務實的佐藤學,許下了每年將至少到金門一次的承諾,回應做為顧問的榮譽與責任。 果然,信守然諾,12月23-24日再度造訪,實際參與教育論壇,及擴大的公開課博覽會,並且在金門度過平安夜。他是國際人,無意中為金門教育注入國際級的養分,悄悄的引領金門教育與世界接軌。 兩千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的主張,為中國數千年來的教育定下大海神針;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倡導「教育即生活」、「從做中學」等主張,影響近代教育思潮;佐藤學走遍全世界32個國家,造訪三千多所學校,提出《學習共同體》,以合作及深度對話,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問,正在全世界掀起一場教室裡的寧靜革命。 孔子的教化,經由朱子學風,造就金門人文鼎盛,而享有「海濱鄒魯」美譽於舊時光;杜威教育哲學遙遠的,在虛無飄渺之間,撼不動「師者滔滔不絕,學者空空如也」的刻板形象,復由於國內教改誤導以致教育現象江河日下,從台灣到金門,舉目所見,學生無心向學而躲入內心黑盒子,在教室裡成了無趣的白老鼠,昏昏欲睡而倒了,教育競爭力落後了,國民素質跟著滑落了,金門跟隨著台灣教改的腳步,找不到自己的主體性,迷失了,徬徨了! 佐藤學認為「教育不是造就菁英」,而是讓菁英與學習弱勢者合作探究,必須喚起內心黑盒子,找回學生的主體性,培育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師生透過低緩有節奏的精闢語彙,鼓勵學生發問與解決問題;學生透過對話,引導自己,發現自己,願意分享與合作學習,最後找到學習樂趣,讓生活中充滿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生命與生活樂趣。 所謂「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教育的主體性,顛覆以往,由上而下,「以教師為中心」,趕教學進度與考試評鑑為目的之慣性作法,是現行教改著力之處;然而,無論師培系統,或是教育主管當局,比較強調技術層次,例如教師專業評鑑流於細碎,諸多方案流於形式,統合視導在乎指標數據,偏離教育初衷。佐藤學一語道破盲點,認為「教育不是為了複製過去,而是要開展未來」、「打開教室的門」、「最適合學校的辦學方式及學校該追求的願景無他,就是如何使校內每位學生、教師及家長都感到無比幸福。」 「無比幸福」,或許就是明日金門所要追求的教育願景;佐藤學所導入的「學習共同體」及其教育哲學,如此契合「幸福金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下,每所學校可能遇到的難題也截然不同,「有些學校背負著傳統的沉重包袱,難以伸展,有些學校因移民人數眾多,導致文化融合困難,也有些地區因深陷經濟困境,間接造成孩子的學習障礙。儘管外在環境是如此的滿布荊棘,『學習共同體』這盞燈火還是給了大家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個追尋的方向。」隨著佐藤學的腳步,這波從教室出發的革命浪潮不僅改變了孩子、家長、教師,同時改變了學校,改變了這個世界!這次金門教育論壇,與公開課博覽會,恰逢其時的扮演關鍵,尤其佐藤學大師願意每年造訪金門,對明日金門教育發展將帶來無比幸福的期待。 教育改革並非像開張處方籤一樣就可以藥到病除,也不是複製台灣典範學校成功模式就能夠實現,它是一種願景及哲學,必須長期、踏實的累積每日的教育實踐才有可能達成。佐藤學已經拜訪全世界超過三千所學校,並協助她們進行改革,從未思考過「理想的優良學校」這類問題,他表示「我所追求的一直都是最適合各個學校的辦學方式,從未以追求『理想的優良學校』為目標。」「追求最適合自己學校的辦學方式」是佐藤學提醒金門教育人的忠告。 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所引發的連鎖反應,「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有名的「蝴蝶效應 (Butterfly effect)」,適用於此次佐藤學蒞臨金門,親身參與教育論壇,切近觀察金門教育界之公開課,提供針砭,他肯定金門教育界的努力,期待下一次再訪金門時,可以看到金門各中小學教師,都能在教室裡與學生對話,深度探究,可以見到每個孩子,都能自主快樂的學習,那些幸福的畫面,期許就是未來幸福金門教育的寫照! 佐藤學如孤鳥般,到處颳起《學習共同體》這股熱帶氣旋,掀起「一旦開始就沒有結束的革命」風暴,現在吹拂在金門島上,捲起陣陣漣漪,悄悄的,金門教育將餘波盪漾,再造金門學風,讓效應極大化!
-
自相矛盾的國防與能源政策
承造我國海軍新獵雷艦的慶富造船爆發財務問題,使我國海軍建構海上反封鎖戰力規畫主要環節進退兩難,若政府忽視反制水雷任務對反封鎖作戰的重要,甚至抱著「非核家園」政治神主牌執不知變通,更把電力與能源需求押寶在進口石化燃料,有朝一日台海兩岸關係急速惡化,甚至使中共訴諸包括施放水雷在內的海空武力封鎖,將使台灣進出口貿易陷入癱瘓與社會秩序解體的集體心理恐慌。 筆者認為自慶富造船爆發財務問題後,媒體關注重點大多限於從財務及法律著眼,及獵雷艦採購案後續如何善了,但政府沒看到甚至根本視而不見的關鍵應該是--------國軍遂行反封鎖戰力空檔該如何彌補? 台海兩岸軍事對峙天平逐漸向中共傾斜已成事實,對質與量不斷更新、兵力投射範圍已延伸至台灣以東西太平洋的共軍海空武力而言,海上封鎖是最有效的途徑,佈雷是最經濟的手段,水雷是古老但單位成本低廉,殺傷力強大,對敵方軍民產生威懾作用與製造社會心理恐慌,成本效益高的水中兵器,用以制約與遲滯對方海軍水面艦隊行動甚至封鎖敵方的海運通道,容易佈放卻難以清除,只要海域中發現一顆水雷,周遭立即成為海洋航運禁區,保險費率等海運作業附帶交易成本也將因此暴增。海上佈雷任務可利用載具種類很多,包括軍民用航空器、水面艦、潛艦,甚至一般漁船皆可執行。對岸官方早已組訓大陸沿海各省漁民組成「水上民兵」,必要時可徵用漁船執行佈雷任務。 若政府高層持續忽視共軍在台灣周邊海運航道佈雷產生的威脅,執意把電力需求押寶在進口能源,恐對台灣對外進出口貿易活動埋下極大風險,造成尚未開戰就可能先被癱瘓的經濟活動與崩盤的民心士氣、混亂解體的社會秩序拖垮,確保海運暢通是台灣的生命線,舉例來說,台灣石油安全存量為90天,天然氣安全存量更僅有14天,只要共軍選在天然氣運輸船停靠口岸外海布雷,只要一艘天然氣運輸船無法準時靠岸輸氣,台灣馬上會出現缺電問題。 再以戰史為例,二戰末期美軍實施「飢餓」行動,在日本近海撒下一萬餘枚水雷。從1945年4月到日本投降這段時間內,共計有294艘日本商船遭美軍佈下的水雷擊沉,平均28枚水雷擊沉一艘日本商船,日本海運陷入癱瘓,各大港口形同死港。是以二戰後重建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鑑於二戰時遭美軍布雷封鎖航運的慘痛經驗,現在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掃佈雷作業能量舉世第一。 就反封鎖作戰掃獵雷任務觀點看,我國海軍僅有九艘掃(獵)雷艦,其中三艘還是美軍汰除的韓戰時古董,掃獵雷持續作業能量有限,若高雄、左營、馬公、基隆,蘇澳等主要軍港商港遭共軍布雷封鎖,不僅海運貿易將癱瘓停擺,海軍艦隊更將形同甕中鱉坐以待斃,一如上個世紀初葉日俄戰爭爆發後被日方布雷封鎖在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除了媒體、朝野立委關注的財務、法律問題,筆者建議國防部、海軍宜速籌謀如何彌補掃獵雷作業能量缺口才是真正重點。此外民進黨與蔡政府死抱非核家園神主牌執迷不悟,把電力結構定調為仰賴海運進口的天然氣與燃煤實屬不智,民進黨與蔡政府強調兩岸關係不能依賴對岸善意,但民進黨與蔡政府經濟政策的能源需求結構竟以仰賴海運進口的石化原料為主,暴露其國防政策與能源安全的思維核心價值自相矛盾背道而馳,缺乏居安思危考量隱藏極大風險。民進黨與蔡政府若在經濟與國防政策層面一再暴露致命缺陷,在政治與文化面卻又刻意走去中國化路線踩對岸的紅線,勢將助長對岸提前訴諸動武解決「台灣問題」的誘因。
-
飄揚在模範街的兩岸國旗之解讀
元旦的那一天,我路過了金城鎮的模範街。我也親眼目睹了臺灣地區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和大陸地區五星旗的特殊景象。 我的1位同學解讀了我的一個問題亦即為何兩邊的第1面國旗都是中華民國的?答案很棒:街口是門面,左/右第一面都是中華民國的國旗,應是代表此處是中華民國地區,但是居民支持兩岸一家親,而不是交叉亂掛。第1位同學也說該活動之政治意味不大,創意者王明宗並表示,其實這樣的作法也是一種另類的「文創」和「裝置藝術」,不管是「一邊一國」或「一街兩制」,目的都是在打造老街的大賣點,希望吸引更多兩岸遊客前來消費。 第2個在美國的同學則回應了第3位也在美國的同學所提出的問題也就是「……。若是綠旗插在模範街上會如何?」;「地頭和商街都說了。拚經濟卡實在……若是插了綠旗,泉州來的可能就不買東西了,就回去了。從大處著眼,兩面旗能和解,那是十三億人都額首稱慶的事。」 第1個同學認為若以地理之相關位置來看,五星旗正好是在模範街之右方。所以,創意者之安排也算合理。第3位同學持以下的看法:「原則上當然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左派,中華民國的國旗為右派。如果認為國旗在左或在右放錯了,沒關係,走到街的另一頭再回頭看這條街,不是左右搞定了嗎?」 如果大家可以由任何角度去看該活動的話,我同意,例如走到街另一頭再回頭看這條街。不過如果是從空中或者外太空,地底下或者從那1條街的1家在中間商店看呢?斜角又是如何?一位嬰兒或者瞎子能分辨左右嗎? 總之,研究社會科學的有趣過程就是要腦力激蕩、集思廣益,當然,所得出的結論要越客觀越好而且要合乎邏輯。
-
軍事常備役也能成為像樣的軍人
兵役改成募兵制後,役男只須接受四個月的軍事基礎訓練,成為合格的步槍兵已經不太容易,遑論成為合格的戰鬥兵了。役期縮短至此,募兵卻大不如預期,常備部隊人力短缺十分嚴重,戰力缺口益形嚴重,大家都深以為憂。 改成四個月常備役後,軍法又移除,曾經有段時間,這個「兵不像兵」的「兵種」似乎也水土不服,屢有管教上的問題,可說成了部隊的燙手山竽,令各接訓單位為之頭痛。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磨合」與即時因應,軍事常備役的問題少了,管教上也不再發生脫序狀況。我在步訓部擔任終生志工,經常看到他們,操課秩序良好,行進時隊伍整齊,甚至遇上我都還會舉手敬禮問好呢。 日前我應邀去六軍團二一砲指部做體能戰技(刺槍術)經驗分享,在場也有149位軍事常備役的弟兄,看他們精神抖擻、專注學習,而且還表現出相當有自信的神情,令我印象深刻。當下,我有個想法:只要課程設計恰當且訓練有素、方法得宜,即使只有四個月也可以令人刮目相看!軍隊有道是「兵隨將轉」「幹部決定一切」,這些話正好給各部隊主官與幹部們做為座右銘。 在兵役變更之際,我曾對四個月的軍事常備役課程設計與訓練重點有過建議:比照健身中心,以體能戰技訓練為課程重點,藉這作息、操課規律期間,循序漸進的改善年輕人的體能與體質,讓個人直接受益,讓家庭強烈感受軍隊的正向影響,讓社會獲得身心健壯的人力資源。很高興的是,軍事常備役的訓練做了調整,相當大幅度增加了體能戰技時間。 不久前,接到南訓中心指揮官的邀請,要我年底時配合他們的期末測驗去觀摩且做講評。那指揮官說,他跟大家宣布,測驗就是比賽,只要有好表現就能得到有獎勵,有了誘因鼓勵,他們操課更認真,練得更勤奮。聽他這說,連我都對測驗競賽那天的到來頗為期待。這就是「兵隨將轉」! 年輕人都有自我挑戰的企圖心、榮譽感,給他機會,給他誘因,給他鼓勵,必然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四個月,說短不短,但願每個人經過這期間洗禮改造之後,從個人、家庭、社會都有受惠的感動與感謝。給他們支持與鼓勵吧!
-
胡笳十八拍的繞樑音
常聽說蔡文姬做胡笳十八拍,卻不曾接觸過。從小老師指導背誦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其中沒有胡笳十八拍,後來因緣際會接觸到古琴曲,才知道那是古琴名曲,也是中國樂府名詩,相傳為東漢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成,所以找來原詩,仔仔細細的咀嚼一番,卻在詩中體會到蔡文姬的痛徹肝腸。 詩中描繪她因戰亂被胡人所縛,在為王后生二子,後離開二子回中原的心理歷程,為人母與孩兒生離死別的痛苦,於詩中可謂肝腸寸斷,蔡文姬的文筆和從小能辨琴音的超能力,讓後人稱為奇女子。謝道韞能用極佳的譬喻作詩,也為世人所稱道。 古時候男尊女卑的觀念讓許多女人的聰明才智被埋沒,少數留在史籍裡的才女是因為家境允許特別栽培,如今,在講究民主的社會平權的社會裡,男女的平等觀念雖被強調,仍無法達到真正的平等。更何況世界還有許多種族和國家,對於女性的歧視仍普遍存在。身體和智慧的能力不因男女而有差別,卻因為社會權力而存在不公平,努力消弭男女的歧視仍有長遠的路要走。 閱讀著胡笳十八拍,體認著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痛苦心情,樂曲與歌詞委婉悲痛,撕裂心肝。我常想,每個人面對著自己生命故事的曲折,總有許多故事要敘說,要抒發,這應該不分男女,有些人以歌唱、演奏、舞蹈、繪畫或寫作來表達,這些形式需要在成長過程去學習和訓練,社會是由人組成,不論男女,都是社會的一部分,需要大家都健康,社會才會健康,如果只能保障男性的尊嚴和福利,那另一半的世界是黑暗的,如何有明朗快樂的另一半? 如今,我們身處的社會已經開放到大家都有男女平權的認知,實際的行動仍待加強,社會分工由各種能力決定而非性別,需多有能力的人自然會有立足之地,得到大家的敬仰。 人要的是尊嚴,在學習過程也是需要給每個人尊榮感,不管男生女生,在學習的路上要有相同的機會自由競爭,那文化的發展會更有特色。不管是美好的生命故事或悲傷的生命故事,當人有能力自我紀錄,敘述和抒發,留下來的人類心靈足跡就越多元。蔡文姬的故事讓我們理解到自述生命認同和天倫之間的矛盾,那白居易寫下的琵琶行他述了商人重利輕別離的怨婦故事,在歌唱、演奏、舞蹈、繪畫中,表現者自己是主角或是以別人為主角都是美妙的,不管是男是女,只要有才,都能為自己或別人紀錄獨特的生命故事。 用心學習,不自我設限。努力突破男女屏障,讓彼此生命更加豐富。
-
校園能自主了嗎?
去年台大「中國新歌聲」事件,不僅是台獨和統派之間的紛擾,讓兩岸的交流,矇上一層陰影,也暴露出校園是否有能力自主的問題,特別是在治安維護上。 現在部份大學生,受到政治及民粹氛圍的影響,很喜歡走上街頭陳抗。他們在街頭抗爭時,遇到警察攔阻,最常喊的口號是:「警察退後!警察退後!」,抗掙的對象,經常就是警察。可是日前在台大校園,因抗議「中國新歌聲」活動,而與統派團體起衝突,被打了,還是趕忙要報警察來處理、保護。陳抗的時候,要對撞警察,被打的時候,要警察救命,這是大學生最常被批評的。大學生恃寵而驕,這次校園事件,也讓平日高喊「校園自治」,不讓警察進入校園的台大,吃到苦頭了。因為警察不能進入校園,事事都先要透過校警聯繫,以致打人事件發生二十五分鐘後,警察才能抵達,而且還得在校園邊緣處理。但問題是,單靠幾個老老的校警,會處理得了這麼多人的校園動亂事件嗎?但事件過後,最倒楣的還是當地派出所,不僅值班警員被記過,連所長也被調職。柯文哲直說,台北市政府沒做錯,可是警察為何記過又調職了?怪不得警察士氣又再受挫。 但這事件,完全顯見台大沒有能力自主呀!到最後還是要警察來收拾善後。 類似的還有教官退出校園的問題。教育部因為政治氛圍壓力,近年來實施教官逐漸退出校園措施,教官改以輔導人員和保全人員代替。但輔導人員和保全人員能取代以前每系有教官,並與學生相互熟知的關係嗎?教官若全面退出校園了,校園的安全問題實力是會令家長不安的。 「校園自治」在學術和研究上是應該的,但在安全維護上,學校似乎還未能有效解決問題,故禁止警察進入校園,或教官退出校園等,都還是不妥善的政策。
-
從攘臂捐血談起
閱讀106.12.29金門日報攸關金門縣政府推動107「快樂捐血、愛在金門」公益捐血活動,以紓解地區血荒,俾利患者醫療輸血需求,呼籲軍民青年學生踴躍響應捐血活動,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爰就將個人這一生中未能達成捐血救人義舉之經歷,藉貴版寶貴篇幅一角予以披露,以正視聽為禱! 話說三年前的某一天,我下班無意間從金城鎮公所經過,看到一輛紅十字會的捐血車停在門口,裡面大排長龍的民眾挽起袖管正等待捐血,我也不假思索跟著排隊,希望能實現我生平第一次捐血救人的事蹟。好不容易排了一個多鐘頭的時間,輪到我時,迫不及待挽起袖子秀出左手臂,正要抽血時,護士問我: 「你最近有沒有去過大陸?」 「我昨天才從大陸回來。」我據實以告。 「那麼一年後再來!」我一臉錯愕。 「我去大陸也沒做過不正經事呀!」我回答說。 「先生,對不起!這是我們上面規定的,我也無能為力。」 我左思右想,我去了一趟大陸,好端端的回來,卻不能捐血,是何道理呢?從那次以後我每次看到捐血車,總是望而卻步,深怕被當面拒絕多沒面子,再說我又常常三天兩頭跑大陸,要叫我如何去捐血?對於去一趟大陸回來要等一年後才能捐血的事,一直耿耿於懷,也一直在我心中困惑著,直到我好幾次去診所看病,順便問醫生,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就這樣我這麼大歲數從未捐過一滴血。 回想起四十六年前,那時我讀高一,初次湧現捐血念頭,看到學校門口很多民眾擠在一輛捐血車等待捐血,我也好奇地跟著排在後面,也想跟他們一樣捐血救人,輪到我時;「出生年月日?」白衣天使盯著我身上的制服,得知我的年紀後表示:「三年後再來!」我當時也是一臉錯愕,幼小的心靈無端的自尊心被斲喪,原來想捐血救人還得滿十八歲。 高中畢業,出社會工作三年,那年我已二十一歲,我想該夠資格捐血了吧!再度點燃我的捐血熱情,當我登上捐血車。護士將我的中指戳了洞,取出一小滴血,滴入檢測的溶液中,轉眼就浮了起來。「多吃菠菜補血,下次再來!」被告知血紅素不夠,骨髓於夜間造血,不宜熬夜。那時我剛踏出學校,沒有經濟基礎,正需要用錢,而我又具有寫作細胞,有這名利雙收的誘因,誰不要呢?因此白天上班工作,只好利用晚上讀書寫作,賺外快,有時通宵達旦更是常有的事,根本就不可能達標,這捐血救人的心願再度泡湯。 直到今天這捐血救人的心願,一輩子望眼欲穿都沒有辦法實現,並不是我鐵石心腸,熱忱不足,實在是老天一直跟我作對。再說,如今我已行將朽木之年,即將步入七十大關,棺材已進了大半,這捐血救人的義舉更難達成(因為我的血糖值已過高),就只好留給我後輩的子孫去實行了。
-
請不要讓我們活在霧濛濛的環境中
看到反空污大遊行,全民站出來,空污已是全民議題的新聞,讓我想到我所住的城市│高雄,空氣污染的問題非常嚴重,每天呼吸著這些髒空氣,已經影響到我們的健康。 可我們這個政府,總喜歡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決困難的事件,諸如加碼發錢或是免費使用之類的政策,總是無法有個長遠對策來解決問題,就像高雄市政府運用空污基金(這個基金也是人民納稅所得),實施三個月免費搭公車政策的例子,根據以往曾實施短期免費搭大眾運輸工具的統計,三個月可以減少一點六噸二氧化碳。 不過這個政策,對於住家附近沒公車站的人來說,根本是看得到用不到,偏偏現在政府又再實施,鼓勵汽機車舊換新的活動,雖然本意是要淘汰會產生污染的舊車,只是變得大家要買車的門檻太容易了,最後弄到滿街都是汽機車,已經多到產生停車位不夠的問題,更不用說污染了。 這樣也造成一面希望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碳,一面又鼓勵大家買車,兩者互相矛盾的窘狀,其實會造成空污,也是有很多原因需要探討,不只是交通運輸工具的問題而已,環團直指中南部空汙肇禍,主因高達五成以上工廠汙染。 南部反空汙大聯盟總召陳椒華表示,依中興大學環工系莊秉潔教授研究,今年中南部空污來自境外汙染為一至一成五,另五成為工廠汙染、另各有二成為交通與逸散污染,政府一直將空汙基金用於車輛汙染減量,對空汙改善不大。 所以期待政府能夠有長治久安的政策來處理空污問題,不要讓我們每天都活在霧濛濛的環境中,連生命都受到威脅。
-
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即將於2020啟用之省思
中國已崛起,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中國已於廈門大嶝及小嶝島之間,填海興建兩條跑道之翔安國際機場,力爭成為華南與珠三角洲間之國際中轉機場,預計於2020年啟用,大嶝島位於金門島金沙鎮之金嶝大橋(西園村近郊)預定地前緣,距離金門尚義機場不到10公里,金門尚義機場空域70%將與廈門翔安國際機場重疊,而且其大型客機,自南往北降落,則必須於金門空域降低高度準備進場,未來恐將壓縮一票難求之金台航線之運能,著實影響金門至鉅。 1989年在金門求學時,我們常常自傲金門領先廈門20年,惟隨著臺灣政府戒急用忍政策失敗之後,一窩蜂臺商往中國沿海城市經商,造就中國的崛起,現今回首金門態樣,著實起碼落後廈門50年,以前瞻及國際角度論,金門縣政府當務之急,除須加強保存自我風格的建築及自然風貌外,更應加強島內的基礎建設(水、電補強系統)及都市更新和國際級遊樂設施興築,方能改變現況的窘境。 臺灣政府的兩岸政策,隨著執政者輪替,總是飄搖及舉棋不定,昔日機場設置,乃以防範中國砲彈攻擊為主要目的,故設置於太武山後之低窪海濱處。如今,隨著新時代來臨,仍不見遷移及增設國際級導航系統和加強島內基礎建設(水、電補強系統)及都市更新和國際級遊樂設施興築,總不能每次一碰到濃霧能見度低於800公尺以下,便造成對外交通都全部停擺,卻想發展閩南與文化和戰地觀光,只會讓人覺得是空談與虛渺。 人人都說印尼巴里島美,人人都喜歡前往印尼巴里島度假,因為印尼巴里島保有自己的建築特色與自我風格,金門曾經也擁有自我及豐富多彩的聚落特色及自然環境,惟在軍方長期實施戰地政務及與中國大陸隔絕50年和開放觀光之後,民生物資、糧食、能源、建築材料等資源,皆需仰賴台灣進口情形下,造成以台灣建設模式為依據,對於自身所擁有珍貴傳統風俗、建築物等文化資產,有些人覺得是退流行,有意、無意拆除傳統建築物及大興土木的構築現代建築物,導致自己擁有特殊、珍貴文化、建築與自然生態等資源,逐漸消失,現已徘徊在現代及傳統洪流之中。
-
施政符民心 ,不必加高圍牆
三年前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曾高喊著要「愛與擁抱,推倒高牆」;如今當了台北市長,疲於台北市警察無日無月,應付民眾的陳抗事件,近日倒建議中央機關要加高圍牆,認為這樣可節省警力的配置。台北市警察局長也舉張榮發基金會外邊的圍牆高達兩個人身高,警力維安就容易些。 競選時要推倒權力的高牆,當選了,才知維護圍牆內安全之苦,這是台灣政治人物常要面對的情況。但並不是政府機關加高了圍牆,就可少了陳抗,而是政府要考慮、慎重一些決策和作為,不引起民怨才重要。 總統官邸在陳水扁總統時代就加高過了,可是多年來,陳抗事件還是不斷,幾位住過的總統都被笑稱是是住在鐵絲網圍繞的牢籠裡,一點也不幸福。張榮發基金會外邊的圍牆,高是高矣,可是在市容建築的美感上,卻是敗筆一例。各中央機關如果多加高圍牆,不僅是不美觀,森嚴氣氛,還讓政府給人的觀感更加威權化,更隔離了民心吧! 加高圍牆,不如做好決策,減少陳抗較實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