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新加坡金門會館舉辦娘惹糕製作班 一起樂齡學習
﹝新加坡金門會館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金門會館近期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從文化走讀到閩南體驗活動,近期新加坡會館飲食組於11月14日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娘惹糕製作班,焦點呈現椰糖娘惹糕(Kuih Kosui)和木薯糕,由備受尊敬的陳淑雍鄉親親自指導。這次活動充滿了濃郁的香氣,空氣中瀰漫著班蘭葉、椰糖和椰絲的誘人香味。 娘惹糕製作課程是重溫傳統烹飪技巧的機會。在這裡,鄉親們共同學習製作娘惹糕的獨特技巧,彷彿一次時光穿越,回到了充滿故事的過去。椰糖娘惹糕的柔軟和甜蜜讓人彷彿品嚐到了歲月的溫暖。它外面裹著一層層椰絲,令口感更豐富,香氣四溢,令人想起過去新加坡的椰香風情。 陳淑雍鄉親是這次製作班的靈魂人物。她憑藉著多年的烹飪經驗和對傳統糕點的熱愛,向大家展示了製作這些美味糕點的步驟和技巧。她的指導讓參與者們能夠親自動手,感受製作娘惹糕的樂趣和神奇之處。 除了學習製作糕點的技巧,這次活動也是文化交流和鄉團凝聚的體驗。在製作糕點的過程中,鄉親們分享了彼此的回憶與故事,讓活動充滿了溫馨與互動。這種活動不僅是關於糕點本身,更是關於傳承和分享文化、故事和友誼的平台。 金門會館飲食組舉辦的娘惹糕製作班為僑鄉鄉親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大家一同感受和體驗古老美食背後的故事和技巧。 料理烹飪對樂齡人士有許多積極的優點,其中包括: 1.促進認知能力和精神健康: 大腦活躍性:烹飪需要思考、規劃和執行能力,這有助於老年人保持大腦靈活性,提高認知功能。 減輕壓力:參與烹飪可以是一種放鬆身心的方式,有助於減少焦慮和壓力,提升心理健康。 增加自信:成功烹飪美味佳餚可以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帶來成就感。 2.促進社交互動與團結感: 家庭連結:烹飪可以成為家庭中連結感情的方式,老年人可以與家人一同參與,增進親密關係。 社區參與:參與烹飪班或社區烹飪活動可以讓老年人更融入社區,建立新的社交關係。 3.提升營養與健康: 更健康的飲食習慣:自己烹飪意味著能夠控製食材和食品的選擇,有助於維持更健康的飲食習慣。 營養豐富:透過烹飪,老年人可以更好地控制食物的營養成分,確保攝取足夠的營養。 預防營養不良:主動參與烹飪可以幫助老年人預防營養不良,提高對健康的關注。 4.增強身體活動和靈活性: 運動量增加:在廚房活動可以提高老年人的運動量,促進身體的活躍度。 手部靈活性:切割、攪拌、擀麵等動作可以增強手部靈活性,對關節靈活性有益。 5.提供樂趣和娛樂: 尋找樂趣:烹飪是一項富有創意和樂趣的活動,讓老年人可以享受並發揮想像力。 時間消遣:對於有空閒時間的老人來說,烹飪是一種有益的時間消遣方式。 綜合來看,烹飪對老年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實用的技能,更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透過參與烹飪,他們能夠保持精神活躍,促進社交互動,並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樂趣。
-
福建會館家庭日 金門會館一起來傳承:「閩會館知多少」探索閩文化魅力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3年11月5日,福建會館成功舉辦了一場家庭日活動,主題為「閩會館知多少」。這次活動吸引了許多家庭參與,其中金門會館作為遊戲站,非營利組織「我的社區」(My Community)主導的白橋社區導覽更是成為了活動的亮點。金門會館的董事和義工們積極參與,為活動的順利進行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並提供專業的講解服務。 在金門會館的遊戲站,參與者們沉浸在一場寓教於樂的體驗中。董事和志工們親切地向參與者介紹福建會館的歷史淵源、文化傳承以及豐富多彩的閩籍傳統。活動不僅是文化交流的契機,更是讓參與者更深入了解和體驗福建文化的獨特魅力。 同時,在白橋社區,「我的社區」組織的導覽活動也吸引了許多家庭的參與。這次導覽活動旨在讓參與者更全面地了解社區的歷史、文化,並探索當地的重要地標。金門會館的董事和志工們積極加入活動中,為參與者提供專業的解說和引導,讓導覽活動更加生動有趣。 這次家庭日活動融合了趣味性與教育性,為參與者帶來了愉悅的體驗。他們不僅在金門會館的遊戲站領略到了閩籍文化的精髓,也透過社區導覽更深入地了解了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底蘊。金門會館的董事和志工們用心的參與為活動增添了更多色彩,使這次家庭日成為了一場充滿樂趣和教育意義的難忘之旅。
-
﹝乘風破浪 花漾生活﹞星馬同金廈姊妹交流營
(吉膽島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總會婦女組辦理了星馬姊妹交流營-「乘風破浪花漾生活」於11月17日~19日在吉膽島隆重舉行,旨在加強星馬大同安鄉團之間的友誼與合作,進一步促進星馬鄉團姊妹間關係與文化交流。 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婦女代表們齊聚一堂,共同一起感受吉膽島的文化美食,並分享彼此的傳統與風俗。活動中,各地代表紛紛展示了當地的特色文化表演,如舞蹈、音樂和美食等,讓參與者沉浸在多姿多彩的文化饗宴中。 此次交流營不僅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台,更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情感聯繫。許多參與者表示,這次活動讓他們更加了解了對方國家的風土人情,也為未來的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開幕式上,主辦方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歡迎晚宴,各界代表互相問候並分享友誼。儘管來自不同背景的代表們有著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但在這裡他們用友好的態度彼此交流,增進了解與信任。三天兩夜的活動很快地在充實之下來到閉幕式。 在盛大的閉幕典禮後,來自各地的營友們熱情分享了這次姊妹交流營的心得與感受,普遍對此次活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三天不僅美食美景盡收眼底,更讓眾多參與者認識了許多新朋友、鄉親姊妹,並學習了新事物。許多人表示,若再次舉辦類似的活動,他們將會樂意參加。 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姊妹分享了她最初心不甘情不願替姊姊陪同85歲的母親參加活動,但來到吉膽島的生活營後,她才發現這裡是如此有趣。她感激所有的營友們相處融洽,互相照顧。在新加坡,陪伴母親參加活動總是讓人擔憂母親可能會走失,但在吉膽島,她可以放心讓母親與其他姊妹一同度過美好時光,帶著無比的開心離開這裡。 籌委會主席進一步補充表示,此次姊妹交流營共包含三大主要項目:「出得了廳堂」(學習綁繡球和編織)、「進得了廚房」(學習製作同安炸棗及炸蝦丸)以及「勇於展現」(製作壁畫)。他欣慰地指出,在每個活動環節,營友們都投入了超過100%的熱情參與,讓籌備的努力得到了極大的回饋。 活動顧問暨總會秘書長也對這次姊妹交流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這次營會出乎他的預料,並稱讚籌委會細心安排了許多細節,尤其高興看到婦女組能夠獨立主辦如此盛大的活動。 在分享會上,吉膽泉順發公會婦女組的一位姊姊帶動了情感的共鳴。幾位姊妹在分享時流露出了不捨和開心的眼淚,展現了這次姊妹交流營帶給她們的溫馨和喜悅。這場姊妹交流營不僅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鄉親姊妹間真摯情感的交流,為未來的類似活動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和期待。
-
新加坡華文刊物-《源》 出版了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源》雜誌是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的「喉舌刊物」,創刊於1986年1月,即宗鄉總會舉行隆重的成立典禮時就開始出版發行。因此,《源》幾乎與該會同歲,也過了而立之年。 雜誌的內容以弘揚華族文化、追溯本土歷史、關注社會發展、呈現風土民俗、聚焦華社活動、反映獅城百態、論述觀點看法、反映人文景觀為主,至今已出版超過160期,堪稱新加坡最重要的文化平台之一,也是新加坡唯一的華文文化雙月刊。 近年來,《源》雜誌經過幾次的變革:增加本土內容的比重,加上部分的英文摘要,再配以色彩協調、美觀大氣的版面設計,深得讀者青睞。目前,雜誌又拓寬欄目,設立「年度優秀文學作品獎」,為鼓勵本土文學創作,打造文化景觀而不遺餘力。 《源》雜誌一路走來,除了歷屆編委、主編、編輯的共同努力之外, 還得到了新加坡宗鄉總會理事、國民融合理事會以及眾多作者、讀者等機構和個人的支持。追根溯源,弘揚華族文化,原本就是《源》宗旨。《源》一定會飲水思源,再接再厲,像涓涓清流,潤澤星洲,奔湧不息。 《源》線上版本網址:https://sfcca.sg/yuan/
-
﹝榮耀金門﹞新加坡金門會館榮獲新加坡宗親總會頒發2021-2022年度優秀會館殊榮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金門會館榮獲了新加坡宗親總會所頒發的2021-2022年度優秀會館獎項,這是對該會館長期以來在促進文化交流、團結宗親、以及社區服務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的高度肯定。 該殊榮的獲得象徵著金門會館在過去一年的卓越表現。在這段時間裡,金門會館積極推動了多項文化活動和交流項目,為宗親間的聯繫和交流提供了多種平台。這包括舉辦傳統節日慶祝活動、文化講座、以及各類文藝展覽等,不僅豐富了會館會員的生活,更促進了新加坡社區內的文化多樣性。 金門會館在過去一年中積極參與了多項社區服務活動,透過慈善捐助、志願服務等方式,致力於支持當地社區的發展和改善。這些努力不僅體現了金門會館對社會的責任感,更展現了他們對於宗親關懷和社區建設的堅定承諾。 金門會館在獲得這項殊榮後表示感謝並承諾將繼續努力,進一步加強與宗親總會及其他會館的合作,促進更廣泛的文化交流和社區服務,為新加坡的宗親社區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力。 新加坡宗親總會則對金門會館的卓越成就表示認可和讚揚,並期待著金門會館未來在文化傳承和社區服務方面繼續發揮領導作用。 此次頒發給金門會館的2021-2022年度優秀會館獎項,彰顯了他們的卓越表現和對新加坡宗親社區的積極貢獻,也為未來的發展鋪就了更堅實的基礎。
-
南僑中學的創校奮鬥史:守護華文教育的堅持
﹝新加坡訊息﹞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南僑中學,這座由新加坡福建會館於1947年創立的學府,曾經歷著一段波折的創校歷程。當初,中學部是女校,小學是附小,歷經多年深受家長歡迎。然而,上世紀90年代,隨著周圍居民人口結構的變化,學校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度面臨只招收一班小一新生、中學部僅存10多名學生的情況,差點被迫面臨關閉的命運。 在面臨「保校還是保地」的艱難抉擇前,福建會館董事會於2000年做出了重大的決定,決定讓南僑中學搬遷到盛港新鎮,以確保學校的發展前程。政府則在2002年向福建會館購下了金炎路地段。 南僑中學校長陳毅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那個時候,愛護南僑、不希望看到學校關閉的人,可說是憂心忡忡,期盼問題能解決。」在接下來的歲月裡,許多人積極奔走,向社會及官方人士多次請命、進行磋商,最終使得學校得以延續。 1984年,南僑女中更名為南僑中學。2001年,學校搬進盛港校園,南僑中學快捷班於2004年首次參加會考,成績屢創佳績,從第九級迅速攀升至第一級,僅用六年的時間。2010年,教育部宣布南僑中學為特選中學。 隨著學校走過七十周年,南僑校友會將舉辦「情繫南僑,回家來坐坐」茶敘活動,以感謝校友們一路來對母校的支持與關愛,同時讓校友們深入了解學校取得的種種成就。為此,學校採訪10多位參與學校發展的人物,包括前校長、教師、校友及董事,將訪談內容以口述歷史的形式錄製成影音光碟,分發給校友。這種簡單卻充滿意義的方式,讓校友們更深入地了解母校在盛港新校園如何發展成為一所優秀的中小學。 當時校長陳毅表示:「我們希望及早將這段集體回憶,以口述方式保存在案,讓它能傳述給下一代。」這條創校保校之路艱雖不易,卻讓南僑學子更加珍惜母校的校譽,使得南僑中學的聲譽逐漸擴散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遠至台灣、香港和澳門。南僑中學持續地守護著華夏文化,培養閩南子弟的優秀典範。
-
新加坡福建會館第二屆全國小學設計思維挑戰賽 南僑國小創意奪冠
﹝新加坡訊息﹞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在新加坡南僑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們從遊戲廳中的遊戲機中汲取靈感,以獨特的設計思維創造出引人入勝的蹦跳問答遊戲機模型,成功奪得新加坡小學設計思維挑戰賽的前三名。這項成就展現了學校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設計思維方面的卓越成果。 為促進新加坡學生的創造力和設計思維,新加坡福建會館於11月10日舉辦了新加坡第二屆全國小學設計思維挑戰賽。在決賽現場,15支晉級隊伍展示了他們的模型作品,向評委展現了構思、製作過程以及最終作品的應用場景。 今年的比賽鼓勵學生將科技與健康議題相結合,特別強調在老齡化社會的當下,透過創意和巧思運用新興科技,改善年長者的居住環境,同時倡導人們過上更加健康的生活。 新加坡福建會館會長蔡其生表示,今年共收到66件參賽作品,比去年多了15%。 「今年的比賽主題,圍繞著新加坡的老齡化現象,如何通過設計思維和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來改善國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造福社會大眾。」 今年脫穎而出的參賽作品有八組,參賽學生在頒獎典禮上從衛生部長王乙康手中接過獎項。 其中,除了原有的五個獎項組別,包括最佳展示獎、最可行與永續發展獎、最具創意獎、最具社會增值性獎、最具關聯性獎,今年的比賽也增設了前三名獎項。 衛生部長王乙康出席了下午的比賽頒獎典禮,認真聆聽了獲獎隊伍的作品演示,並親自為每一名優勝學生頒發獎盃和獎牌。在致詞中,他表示:「學生們在臺上的表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們的老師在技術和演講方面都把你們教得很好。」 衛生部長進一步指出,在下一代身上,他觀察到在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STEM)領域的比賽中,男女比例越來越平衡。他鼓勵女孩們勇敢追隨理工科的興趣,並表示:「女孩們,別忘了,你們也適合理工科。」 他強調科技與公共衛生的結合並不容易,但這正是協同創新變得愈發重要的原因。他說:「醫生通常都是單打獨鬥的專業人士,但現在同時患有多種疾病的患者正在增加,因此協同創新變得非常重要。」 本屆比賽的前三強學生分別來自南僑小學、樂賽學校,以及育民小學。 主辦方收到來自37所學校的66份參賽提案和作品模型,同時頒發了最可行與可持續發展獎、最具創意獎等五個獎項。 南僑小學的參賽模型引人注目,他們設計了一款益智問答遊戲機,鼓勵人們多運動。玩家在回答問題時需站在圓形小蹦床上,透過跳躍觸碰選項,而題庫則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根據答題情況提出問題。 受訪時,學生詹絲媛(11歲)表示:「剛開始我們有了初步構思,但不確定要怎麼讓遊戲吸引人。後來向老師請教,在他們的指導下,我們成功做出了這個遊戲。」 另一支來自樂賽學校的隊伍則運用科技,製作了一款人工智能按鈕,以幫助年長者監測心率。學生張歆墨(11歲)表示:「最大的收穫不是我拿了獎牌,而是我知道了堅持下去、不放棄的精神有多麼重要。只要一直努力,不要放棄,我們一定能成功。」 新加坡南僑小學以學生成就傲人,透過結合科技和健康,培育學生們的創新思維,不僅在比賽中脫穎而出,更在科技與公共衛生的結合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股創新風潮帶動了全校學生對於科技與健康的積極關注,為未來的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鋪平了道路。
-
新加坡南僑中學學生榮獲編採比賽高低年級組二等獎
南僑中學在近日新加坡舉辦的編採比賽中嶄露頭角,兩支學生代表隊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分別在高年級組和低年級組中榮獲二等獎。 新加坡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每年都會舉辦「全國國中編採比賽」 Create Your Own Newspaper Competition,讓學生透過當記者、編輯,活學活用華文華語,並提升他們學習華文的興趣,同時加強寫作能力。 2023年3月開始,參賽隊伍和指導老師在線上參加由資深新聞工作者主講的「編採工作坊」,學習編輯和採訪新聞的知識與技巧。 今年共有93支參賽隊伍來自56所學校的激烈角逐中,南僑中學學子們的精彩表現令人矚目。 高年級組:「蛻變中的鳳凰」述說南僑中學的歷史變遷 今年的編採比賽高年級組主題為《歲月的歌》,而南僑中學的代表隊選擇以《蛻變中的鳳凰》為題,透過採訪不同年代的南僑校友,深刻回顧了南僑中學76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品中細膩呈現了學校在歷史磨難中的浴火重生,以及如何在變化中崛起。圖文並茂的表達方式,讓讀者彷彿親歷了南僑中學豐富而坎坷的歷史。 低年級組:「沓沓彩紙,扎出綿綿思念」聚焦紙扎店的創新與改變 另一方面,低年級組的比賽主題是《創新與改變》,南僑中學的學生代表們精心整理並撰寫了以《沓沓彩紙,扎出綿綿思念》為題的作品。這篇文章深度探討了本地紙扎店這個傳統行業,在時代潮流下逐漸被淘汰的危機之下,有些業者如何透過科技和創意為這個行業注入新生機,使其跟上時代的步伐,持續創新發展。這篇作品透過獨特的視角,展現了學生對傳統產業創新的敏銳洞察力和深度思考。 圖文並茂,學生用心凝結的作品 兩支代表隊的作品無一不體現了學生們的用心與努力。圖文並茂的表達方式不僅讓作品生動有趣,同時也讓讀者更能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所傳達的訊息。這些作品的成功不僅是對學生創意能力和團隊協作的充分肯定,也為南僑中學贏得了比賽的榮譽,展示了學校在教育創新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卓越成果。 南僑中學的學子們以出色的表現向社會展示了他們的文學才華和對社會變革的敏銳洞察力。這次比賽的成功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勝利,也為學校樹立了更為嶄新的形象,為南僑中學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更多的動力。
-
生與死 星馬華文作家方然生命的光暈 《永恆的山村》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星馬華文作家方然仙逝了,享年80歲。 方然,本名林國平,祖籍:金門后壟(後壟)人,生於新加坡。從事詩歌、小說、散文創作三十餘年,作品常見於東南亞、港台等地華文報章雜誌。曾多次榮獲新加坡以及國際華文詩歌、散文創作賽獎項,經常參與國際性華文文學、詩歌研討會,並發表論文。方然的詩與小說創作均擅長。現為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委員。著有《岩下草》、《黑馬》、《大都會小插曲》、《方然短詩篇》等十餘本書,最後一本書《永恆的山村》,這一本載著自傳色彩,寫著方然記憶中的山村,在方然用盡他身命最後的光暈中於本年度七月出版了。 方然於過去10年,飽受中風、心臟衰竭等身體狀況困擾,但從未放棄寫作,星馬文壇的數位華文老作家也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在其文友林高、林仁餘等人的幫助,認真細緻地完成書的製作。 而其同為金門後裔的妻子芊華不離不棄、全心全意照料,幫助他完成最後的著作。 今年7月22日《永恆的山村》發佈會,方然因為在活動幾天前摔倒而缺席。當天芊華、林高、林仁餘,以及文友、對小說中描述的萬基山感興趣的讀者,在百勝樓友聯書局相聚,朗讀小說段落,追憶過往的新加坡。 《永恆的山村》的內容講述男主角凌天星的成長歲月。方然以山村那棵經歷過萬基山大火仍屹立不倒的大榕樹,卻因為被雷劈過而快被當成危樹砍掉作為隱喻開篇,山村淳樸的姿態、記憶,在歷史與發展的洪流中,彷彿注定要煙消雲散。迷惘的凌天星從文學中找到希望,但也因為參與工人運動而被相關單位盯上。後來與學生王筱蕾結緣,最後修成正果,兩人結婚並攜手經營文學雜誌理想。 而方然童年在萬基山度過。他曾在太豐餅乾廠當工人,之後在建築工地、裕廊磚窯工作,擺過地攤,後來教補習。年輕時活躍於工人組織,方然也曾主持文化班,教失學工友讀書識字。 方然與芊華因文藝結緣,1970年代末,他們與文友創辦《文小季刊》,以手抄的方式製作刊物。1981年兩人結婚,婚後仍活躍於文壇。1986年初,原《熱帶文藝》編委邀請方然組成七人編委,並以芊華的名義註冊赤道風出版社,在1986年4月出版《赤道風》創刊號。 兩年後《赤道風》編委因意見不同先後離去,方然留下與芊華共同編輯,直到2018年5月出版100期後卸下主編重擔,主編一職正式交棒給醫生作家黃明恭。 對照方然的一生經歷與《永恆的山村》的小說,不難發現《永恆的山村》是方然他的自傳式小說,並且是花了將近十年心血的小說。 回顧方然創作《永恆的山村》的過程,從2012年方然不幸中風, 2014年方然呈上了寫作計劃《永恆的山村》的大綱。申請新加坡藝理會的創作補助金。 直到2023年7月22日,《永恆的山村》終於面世。 7月22日那一天新書在友聯書局隆重發布,座無虛席,但是方然卻沒有出席,因為方然前幾天跌倒了,經醫生判斷需要入院,但芊華深知方然個性,讓活動照時舉行,與協助《永恆的山村》的文友一同解惑讀者問題。 10月23日,重陽節晚,方然在家中摔倒,芊華循聲一看,方然頭破血流倒在地上。驚慌中她向鄰居求助,召來救護車。 後續芊華接受新家坡媒體專訪時說:那時方然也跌斷了大腿骨,但身體狀況不容許手術,醫生只好給他打麻藥。接受治療後,我發現方然開始出現幻覺,很呆滯。 「他走的前一晚,有一隻蛾飛進來,停在他的病床上,怎麼趕都趕不走……讓我有不祥的預感。」 10月28日下午,方然因心臟衰竭逝世。方然的喪禮設在史德林路大牌170號組屋底層,11月1日於早上出殯,下午海葬。 芊華回應媒體說:「海葬是方然的心願。」就沒有再說其他了。 或許方然已經乘著海回到他的祖籍之島,也或許方然已環遊世界而去。
-
檳城同安金廈公會「世牽大同安 心繫金廈情」百年慶聯歡宴會
﹝馬來西亞||檳城訊息﹞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檳城同安金廈公會於本年11月4日(週六)隆重舉行「世牽大同安,心繫金廈情」百年慶聯歡宴會,迎來逾千位來自海內外的鄉親參與盛會。 主席周宴生在新聞發佈會上宣布,公會為慶祝成立100週年,特別籌辦這次盛大的百年慶典,活動將自11月3日持續至11月5日,包括以下幾項精彩活動: 首先,於11月3日(週五)晚上7時30分,在貴賓樓舉行歡迎宴,熱情歡迎國內外的鄉親前來參加。隨後,於翌日11月4日上午11時,在商務小學舉辦主題為「走入檳榔嶼,享大同安情」的園遊會。將有眾多本地美食供應,同時也會展示檳城獨具特色的文化習俗。 這個百年慶聯歡宴會為檳城同安金廈公會的里程碑 此外,11月4日晚上7時30分,檳城同安金廈公會將在商務小學舉辦盛大的百年慶聯歡宴會,當晚將以獨具特色的方式舉行開幕儀式,為這場歷史性的活動增添豐富多彩的元素。11月5日的中午時段,亦將舉辦一場歡送宴會,以熱情告別這次難忘的慶典。 周宴生主席也提到,該會所建築多年來一直存在嚴重的損壞和漏水情況,因此,在這個百年慶典的契機下,該會希望籌募足夠的資金進行維修工程,以恢復會所的原貌。他誠摯呼籲鄉親和熱心人士慷慨解囊,共同支持這項維修工程,讓會所能夠持續發揮其重要作用。 截稿前,馬來西亞檳城傳來訊息,馬來西亞教育部副部長林慧英參加該晚會並表示,團結政府致力於提升和維修殘舊學校,其中一項努力就是進行一場「廁所革命」,以確保孩子們不再需要使用骯髒的、破舊的學校廁所。 她指出,團結政府已透過教育部,特別撥款給全國所有全津學校,包括全津華小,每所全津學校將獲得7萬令吉用於維修廁所的專項經費。 林慧英補充說:「在國會財政預算案政策階段總結時,首相拿督斯里安華也帶來了好消息,承諾為所有半津學校,特別是半津華小,提供專門的撥款用於廁所的維修。」 她在主持了同安金廈公會一百週年世紀紀念晚宴時這麼表示 「自從我擔任副教育部長以來,我一直親自前往各州的學校考察,親眼見證了許多學校設施的老舊情況,這是一個迫切需要關注和改善的問題。」她接著表示,這種情況並非只限於華校,事實上,許多政府學校也面臨類似的挑戰。 例如,當她在今年7月訪問峇眼再也國中(SMK Bagan Jaya)時,她發現該校的許多建築和設施都非常陳舊。 林慧英進一步指出:「團結政府將致力於為學生創造一個更乾淨、更舒適的學習環境,以確保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更好的教育。這是團結政府對國家的承諾,也是對我們年輕一代的責任。」 此外,林慧英女士對檳城同安金廈公會表示高度讚揚,因為他們一直在充當連接各地金門、廈門會館以及中國廈門的重要角色。 她強調這是一個超越國界的文化紐帶,不僅傳承了文化,也倡導了友誼與合作的概念。 最後,她也宣布向檳城同安金廈公會捐款3,000令吉。 前檳州首席部長兼慶委會顧問丹斯里許子根博士表示,為了慶祝百年慶典,該鄉團即將出版一本具有歷史意義的特刊,希望同安鄉親們能夠回顧歷史,同時邁向未來。 他也表達了珍惜宗親以及推廣多元民族文化特色的願望。 周宴生:鄉團需更多年輕人加入 檳城同安金廈公會主席周宴生強調,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事情已經電子化,因此鄉團也應該跟隨時代的步伐,以迎接未來的挑戰。 他表示,鄉團需要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參與,以延續公會的使命。為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加入,他指出,鄉團所舉辦的活動也應更年輕化,必須了解現今的年輕人需要什麼,才能讓他們感興趣。 「同時,應該透過社群媒體平台宣傳公會所舉辦的活動,以便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公會的活動不再只有沉悶的開會或聯誼活動。」 周宴生指出,多年來,在歷屆理事的精誠團結和努力下,該鄉團主辦了眾多活動,不論是母會、青年團或婦女組,都在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聯合總會相當活躍,堅持以聯誼和聯繫各地鄉親為使命和宗旨。 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聯合總會會長陳念昇表示,為解決年輕人不願加入鄉團的問題,鄉親家長應該從小帶孩子們多參加鄉團活動,以便激發他們對鄉團的興趣。 宴會上,也頒發了大會鉑金榮譽大使拿督斯里許櫟櫓、榮譽大使給主席周宴生及陳延瑋博士,由慶委會主席拿督王群衡頒發,丹斯里許子根博士、拿督王鉬靈局紳、李榮智見證。 同時,也贈送紀念品給中選議員與受封人士,包括丹纓區國會議員林慧英、光大區州議員鄭來興、彭加蘭哥打區州議員王宇航、周宴生DJN、拿督柯位海、拿督郭瑞益 、婦女組財政王燕燕DJN、陳詠隆DJN、柯仕亮PJK、王明贊PJK。
-
YTL楊忠禮集團 邀請「誠品生活」進入吉隆坡
﹝吉隆坡訊息﹞ ﹝採訪撰稿:僑訊小組﹞ 誠品東南亞首店「誠品生活吉隆坡」於2022年12月17日在磅礡鼓聲中正式開幕!現場大排長龍等候進場,首日就舉辦「黑眼圈之夜」營業至凌晨一點,歡迎讀者前來探索體驗台灣夜書店文化。 誠品董事長吳旻潔於開幕時致詞時表示:「誠品生活吉隆坡是誠品在東南亞創作的首家旗艦店,內心充滿歡喜與感謝!衷心希望誠品生活吉隆坡成為一處充滿人文關懷與探索樂趣、有溫度、有故事,包容款待萬千心靈的文化場域,期待未來能在吉隆坡與大馬朋友共同創作,持續體現更多跨文化、跨領域、跨語言的藝文交流與互動!」誠品在台灣、香港、蘇州、東京、吉隆坡至今共有48家據點,此次展店於星馬地區獲各界迴響,期待與在地民眾持續共創精彩。 「誠品生活」於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位於金三角地帶的武吉免登(Bukit Bintang)商圈「The Starhill」所開展據點。 不同於其他國家以「品牌授權」模式經營,這一次進駐吉隆坡計畫是由 YTL楊忠禮集團所邀請,讓誠品生活在楊忠禮集團所經營的「The Starhill」複合式商場大樓中拓點,能夠自己運營管理擁有大樓中一整層的空間,超大佔地高達2,000坪。 提出邀約的YTL楊忠禮集團表示,近年馬來西亞有越來越多族群,在追求質感生活和文化認知,他相信在台灣、華人文化具有「質感生活」代表的誠品,能為馬來西亞市場帶來不同的改變。 「誠品生活」在「The Starhill」佔地兩千坪的空間裡,有比敦南誠品更大的書區。不僅止於閱讀,餐飲、咖啡和文化市集等可以展露創意和藝文的平台也都在其中。 而誠品這幾年在中文書(繁體書、簡體書),以及英文書、日文書的資源,也都能在這間新店被看見,書店也定期辦理書展邀請國際名人推動藝文、閱讀活動等。 「東南亞生活質感都市」大多數人的第一想法可能會是新加坡,那誠品生活為何選擇落腳吉隆坡? 根據觀光局統計,連續10年入境台灣旅客人次,馬來西亞位居東南亞之首!台人對馬來西亞也不陌生,華人為當地第二大族群,許多國際知名影星、歌手也都與台灣有著深厚的情緣,名導蔡明亮、國際影星楊紫瓊、金馬影后李心潔、歌手梁靜茹、光良等,都是紅遍華人社會的大馬之光。 再者,台灣是全球繁體中文圖書出版重鎮,馬來西亞也位居台灣圖書出口國前五名,各類出版品深受當地華文讀者歡迎,白先勇、張曼娟、蔡康永、張西等暢銷作家,在馬國備受喜愛程度不亞於台灣。 與誠品攜手合作的YTL楊忠禮集團家族來自金門,長年致力推動馬來西亞與台灣文化交流。當時出席剪綵的YTL楊忠禮集團主席丹斯里楊肅斌Tan Sri(Sir)Francis Yeoh也致詞如下:「今天是誠品生活吉隆坡與大馬民眾見面的日子,在此重要時刻,YTL楊忠禮集團誠摯祝賀誠品生活在武吉免登The Starhill正式開業!回顧這兩年的歷程,我們很榮幸能與誠品生活攜手打造一處藝文新地標,也非常珍惜雙方合作以及共同的信念,衷心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豐富生活、啟發創造力,進而促進大眾的福祉。相信誠品生活將會成為在地民眾與國際觀光客閱讀與體驗文化創意的首選。誠摯歡迎誠品生活加入The Starhill,讓我們成為『品味創造者之家』的願景更臻完整,也感謝大家同心協力完成這項創作!」 從這當中可以看見楊忠禮集團對藝文方向的推動以及地方觀光的推展。其中透過誠品生活的進駐,也越來越多我國的藝術家與作家等透過誠品生活進入到大馬藝文圈內。 另外「誠品生活」在楊忠禮集團的支持下,不斷的推動許多藝文交流及策展店內每一期的風格,將更多不同文化感受帶入吉隆坡內,開幕至今未滿一年,誠品生活已經成為在地民眾與國際觀光客的體驗感受文化的必去景點之一。
-
楊忠禮基金會「居家學習計劃」 獲亞洲公益創投網站人民選擇獎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楊忠禮基金會「居家學習計劃」榮獲亞洲公益創投網絡(AVPN)頒發的2022年群星獎中的「人民選擇獎」。 楊忠禮基金會的新聞稿指出,這一殊榮凸顯了「居家學習計劃」在學校因大規模停課而影響低收入家庭學生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提供教育機會並帶來積極的社會影響。 楊忠禮基金會的項目總監,拿督周懷琳表示,當學校在疫情高峰期停課時,許多學校並未備足資源以支援學生過渡至居家學習,這使得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弱勢學生學業進度不可避免地落後。 周懷琳指出,「居家學習計劃」的實施旨在填補這一不足,以確保這些學生能夠獲得高品質的教育資源,以滿足居家學習的各種需求。她進一步表示,這個計劃不僅有助於學生減少學業損失,還能夠鼓勵父母在疫情期間積極參與並支持孩子的學習,同時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援,以協助他們適應居家學習模式。 「這個獎項見證了楊忠禮基金會長期以來的信念,即致力於改善社區的教育,讓更多人有受教育的機會。我們的努力能夠獲得亞洲公益創投網絡的認可是一種莫大的榮幸。對我們來說,這只是我們的一小步,我們的遠大目標是實現『沒有任何人應該被剝奪追求學問的權利,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我們非常高興能夠盡我們的本分,確保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受教育,尤其是對那些最需要的人來說。」 楊忠禮基金會於2020年3月與楊忠禮通訊公司和FrogAsia合作,推出了「居家學習計劃」。在這個計劃下,有需要的家庭可以免費獲得網絡數據和智能手機。 迄今為止,楊忠禮基金會通過此計劃已發放了超過80萬部智能手機和SIM卡給那些育有學齡兒童的低收入家庭。此外,楊忠禮基金會即將推出「Kelaskita計劃」,該計劃旨在讓志願者通過使用居家學習課程,以線上或現場教學的方式,為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低收入群體的孩子提供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