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在水一方的思念 (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散文組第二名)
小時候的我們,懵懵懂懂探索著世界上的新奇,許多的情緒對我們來說都還很陌生,唯有快樂一直徘徊在腦中,長大以後,開始能夠感受生活中瑣碎的細節,開始對生命中的一切都有所感知。偶爾,我會羨慕同學放學後都有著回家的渴望;偶爾,我會傷感與他人關係的誤解;偶爾,我會迷茫在每一段人際關係與選擇中。其中最深刻的牽絆,莫過於對一個人最深切的思念,如同過往離人的思鄉之愁,現在的人們同樣也飽受著思念所苦,一直都想念著生命中的那個他或她。 小小的我,爸爸便為了支撐起這個家,獨自到台灣工作打拚,為的就是要能夠給我們母女三人一個足以溫飽的家庭,也因此每當老師問起爸爸的時候,我總會堅強地回答他在台灣,但是心裡卻在這個時候不斷感受到那股情緒,那股被自己刻意忽略的哀愁,這離別相思之苦真的讓我的童年都抹上了一層灰,我總是在等待著,等待著爸爸回家。 週日的午後,趁著媽媽忙碌的空檔,隨意找了一台公車,想要找到一處海邊,想要看著海,試著消解一些離愁。看到了遠方的蔚藍,便按了下車鈴,走向這片海│慈湖。 午後的陽光總是炎熱,找到海堤的一處樹蔭坐下,看著一望無際的海洋,聽著拍在石頭上的海浪,感受陣陣濕黏的海風,偶爾還能在嘴裡嚐到一點點鹹澀,眼前這幅壯闊的自然美景,讓我一時之間沉醉於此。突然之間,一旁傳來了對話的聲音,打破了此時此刻的安寧。 不遠處,站著一位男士和一位小男孩,而我就坐在一旁。聽著小男孩在電話的這頭不斷地叫喊著:「媽媽!」原來男孩和爸爸住在大金門,媽媽因為工作的關係,必須常常住在烈嶼島上,少了媽媽的陪伴,男孩在媽媽搭上船後,小男孩常常又哭又鬧,爸爸拗不過小男孩的哭鬧,總會帶著他來到離烈嶼最接近的這裡,男孩隔著這片汪洋大海,用力地看著,似乎只要再用力一點就能看見遠處的媽媽。聽著電話裡的撒嬌持續了一段時間後,還是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候,小男孩的聲音漸漸沙啞,眼淚差一點不受控制落下,一旁的爸爸不斷安撫,才在依依不捨中,緩緩地說了聲再見,結束了這一次的通話。 而這一聲「再見」,也觸動了我最深刻的回憶,讓我想起藏在心底的思念,因為爸爸工作繁忙沒辦法時常回來看我們,偶爾回來的片刻,我都會興奮的撲上去黏著爸爸,想要把這段時間缺少的擁抱,一次補齊。而這樣的情緒也一直持續了七、八年,思念已經慢慢成為了我日常的習慣。 回想起每次爸爸打來的時候,只要一聽到來電鈴聲,我就會興奮地跑向手機,想要第一時間接起電話。有時候還會故意調皮一下,接起電話後故意躲起來,讓爸爸看不到我,看著爸爸假裝困惑的表情,我還是能夠玩得自得其樂。現在想起來,真的覺得小時候好幼稚喔! 還記得有一次,爸爸才剛離開家門準備飛去台灣,只是因為心中真的太過不捨了,不由自主的崩潰大哭,無法躲藏的掛念渲染著家裡的大家。媽媽不忍的打了電話給爸爸,電話才剛接通,我便大聲哭嚎著我想爸爸,看著爸爸也忍著激動的情緒安慰我:「下次很快就能再見面了,不要哭!」在爸爸的安慰下,我心情也漸漸穩定了下來,因為我知道,爸爸他現在正在為我們努力,努力讓我們能夠一直生活在一起。 看著眼前的這座橋,距離接合已經剩下一小段空隙,而這一段更是讓人們的思念不斷延伸,這座還未完成的橋,阻隔著小男孩與母親的思念,等到建好的那一天,就會讓這份情緒得以重逢。但我和爸爸的思念,卻仍然只能一直存放在心裡。 我走在沙灘上,撫摸冰涼的海水,一股波浪捲來,將我從思念拉回這片海岸,再過不久,腳邊的軌條砦就要被淹沒了。我再次坐在海堤上,靜靜的看著眼前的夕陽,想著遠方的橋樑連結著多少人的牽掛,而我的牽掛,只好寄放在這一抹斜陽中。 不知道還要多久才能在我跟爸爸之間,也能夠有這麼一座橋,讓我能癒合這一顆被思念所折磨的心呢?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我心目中的英雄(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散文組第三名 )
「我是金門人,我來自台灣」。今年夏天,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東京奧運,而在這場舉世矚目的奧運會上,最令人關注的比賽莫過於羽球男子雙打決賽,李洋和王齊麟的黃金組合擊敗了中國組合,拿下金牌,當國旗歌聲響起,台灣大會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感動了無數人,而李洋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猶記得與李洋第一次邂逅是在一個平凡無奇的午後,我一如往常的到球場練羽球,走到樓梯口時,感覺二樓異常熱鬧,我飛奔上樓,哇!只見一排排的小學生盤坐地上,專注凝視前方,我湊前一看,天啊!那不就是我的偶像李洋嗎?而且,還有王齊麟、王子維、周天成等羽球甲組成員齊聚一堂,後來,我才知道這是一個偏鄉的羽球運動推廣計畫,讓我一睹明星球員揮震球拍的風采。雖然這個活動離現在已有一年之久,但無論何時何地想起,都會讓人雀躍不已。 第二次相遇是在李洋奧運羽球奪冠後,凱旋歸來金門時的歡迎會,當時,李洋和王齊麟乘坐吉普車繞行金城、金寧市區,不僅如此,還有重型機車開路,路上滿是盛情的人潮,到處喝采鼓舞,受到英雄式的歡迎。我想除了迎城隍,金門街頭好久不見這麼熱鬧的場面。在這次繞街活動,我擔任舉牌一職,讓我有近距離跟李洋接觸的機會,當李洋乘坐的吉普車緩緩駛來,大家夾道歡迎把看板舉高,一旁的學生、家長大喊:「李洋、王齊麟響噹噹,金牌金牌我愛你!」他們兩人站在吉普車上不停地揮手,笑容可掬,鞭炮聲此起彼落,場面十分壯觀且溫馨,在我心目中,他們正如古寧頭城樓上的英雄般屹立不搖。 第三次接觸,是在受邀參加羽球選手的見面會上。當金湖小巨蛋的羽球館大門緩緩開啟的那一瞬間,李洋、王齊麟閃亮登場,我們在旁邊紛紛拍手迎接,到處歡聲雷動,彷彿整個球場都在沸騰翻轉。見面會上,李洋、王齊麟與金門羽球小選手一對一問答,不管問題有多冗長、有多奇特,李洋都應對自如,尤其是這句金玉良言,如當頭棒喝,讓我銘記在心:「人生是個歷練的過程,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接著,是與小球友的對打,果然,兩位國手展現出在奧運比賽場上戰鬥的精神與體能,發揮到極致,那快速精湛的球技,神色自若的表情,穩健靈活的腳步,都讓我們大開眼界,嘆為觀止。 羽球是我的最愛,李洋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也是我學習的最佳典範。在這競爭激烈、高手雲集的羽球賽場上,想要獲得榮譽,求取勝利,就必須展現非凡的精神│「球還沒落地絕不放棄。」喜歡打羽球的我,要向李洋學習勇於面對挫折、堅持到底、努力不懈的精神,為夢想前行。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金門話真趣味 (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散文組佳作 )
你說豬ti,我說豬ter;你說柳丁liú-ting,我說橙tshiâng;你說馬鈴薯má-lîng-tsî,我說干冬 kan tang;你說菜涼liâng了,我說菜凊tshìn了。原來,金門話跟臺語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金門話真是有趣味。 我從小在鄉下長大,生活中溢滿的是阿嬤的關愛和富有人情味的金門話,因為小時候都是阿嬤照顧我,因此,我第一個學會的語言就是閩南語。每當阿嬤有空時,就會對我說教,她常說:「少年不會想,吃老不成樣。」意思是年輕的時候不務正業,年老時後悔莫及,阿嬤常鼓勵我現在要好好念書,將來才能成大器。阿嬤也常常和鄰居問候、打招呼「呷飽未?」「敖早!」我喜歡那淳樸的鄉間味道及熱情打招呼的溫暖,讓我不知不覺愛上金門話。 因為從小跟著阿嬤學習金門話,讓我對金門話情有獨鍾,上閩南語課時,如魚得水格外輕鬆,也許是這個原因,老師選我去參加閩南語比賽,當我聽到這消息時,雀躍不已,因此我更努力的學習道地的金門話。訓練時,我很積極練習,但是常遇到很多字詞都不會念,因此阿嬤就成了我的「金門話的老師」。一開始我有很多缺點,例如:發音不準確、沒有表情和動作、時而忘詞,正當我想要放棄時,是老師、阿嬤鼓勵我、開導我、支持我,在漫長辛苦的訓練中,也發生許多口音上有趣的糗事,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我獲得第五名佳績,使我的金門話日益精進更加流利,愛不釋手。 閩南語可說是金門人的母語,其實,閩南語並不粗魯,而是一種很美,又很文雅的語言,它保留了很多古語、古音和古意的話語,就像國語的「行」跟「走」分得很清楚,但閩南語的「行」是走,而「走」意思則是跑,用聽的就可以分的很清楚,金門話真是有趣,又有哲理。阿嬤也常常講一些俚語或簡單的生活用語給我聽,例如:「人在做,天例看」,意思是要做好事幫助別人,可以讓自己快樂,而做壞事則會被懲罰,阿嬤希望我以後多行善服務他人。「囝仔人 有耳無嘴」指小孩子要用耳朵多聽,嘴巴不要亂說話,以免禍從口出。阿嬤還常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歹話一句六月寒」、「肯做牛,不驚無犁通拖」、「一枝草,一點露,天公總是會予咱路走」,這些都是鼓勵人向善的俚語,也是我和阿嬤閒話家常的通關密語。 金門話是家家戶戶共通的語言,也是我最喜歡的語言,它連結了我和阿嬤的情感,它締造了我演說的佳績,它更流傳了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經驗,充滿生活趣味和人情溫暖,希望能夠一代傳一代,成為金門人的傳家之寶。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祖孫蚵情(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小散文組佳作 )
當陽光高掛天際,閃耀動人;當海風吹拂臉龐,舒適爽朗;當海水拍打腳丫,沁涼湧現。此時的我正與外婆邁向四百多年歷史的石蚵林,頓時,心情是歡愉的、緊張的、期待的,因為那是我第一次與大自然石蚵的邂逅。 「下石蚵田囉!」我和外婆穿起膠鞋,戴起手套,拿起擎刀,背起蚵藍,全副武裝邁向石蚵田潮間帶,當我雙腳踏入泥土的那一剎那,「哇!好軟啊!」一個不小心掉進泥淖,使我雙腳無法自拔,外婆發現不對勁悄悄扶我一把,當時我才知道要走在蚵農常走的水道蚵榘間。走了一段路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壯觀的石蚵林,讓我嘖嘖稱奇。我們開始擎蚵,過程中我一邊玩著潮間帶的生物,一邊和外婆擎蚵,潮間帶生物十分豐富,有螃蟹、藤壺、彈塗魚……,我將一隻小螃蟹放在手上,牠爬行的時候十分癢,姿態相當逗趣。遠處還看到了此起彼落的彈塗魚,彷彿像在跳舞似,和我玩捉迷藏。接著,我跟外婆拿著蚵籃一起洗蚵,左右不停的搖擺,直到洗淨了為止,回程時,我們拿著豐收的石蚵,一群群水鳥從頭頂翱翔而過,啪啪啪的水流聲敲響膝間,大自然的景觀令人心曠神怡。 緊接著,外公外婆在深井剝蚵,我在一旁當個小幫手忙進忙出,如果看到活生生的小螃蟹,都難逃我的手掌心,成為我的盤中飧。不一會兒功夫,一顆顆白如珍珠般的鮮美石蚵裝滿一菜盆,光用看的就讓我垂涎三尺。偶然間,我撇見外公外婆的手上佈滿了許多的繭和傷疤,慘不忍睹,原來那些都是養蚵人家辛苦的代價,讓我覺得美味的石蚵格外珍貴。 最後,我最期待的石蚵料理要開始了,我坐在客廳裡,那海水般的石蚵味道從廚房撲鼻而來,彷彿在訴說著古老傳奇故事,十分溫馨。當我走進廚房時,看到外婆正在料理他的拿手菜-「蚵嗲」,聽她娓娓道來背後的小秘密;外婆小時候家境貧困,當時肉類食物很昂貴,也買不起,但透過口耳相傳的方法,得知了北山海邊有石蚵可以維生,就跟著大人去採擎甘美的石蚵,因而成為剝蚵高手、美食達人。當外婆端出香噴噴熱騰騰的蚵嗲時,咬下去的第一口,料居然在我嘴巴中爆開了,那個味道鮮美無比,就像從小外婆陪伴我的幸福滋味,令我回味無窮。 每個人的腦中都有一條記憶的長河,而我的記憶長河中充滿著我與外婆共處的美好時光,有我跟外婆一起擎蚵、一起剝蚵、一起享用著石蚵料理的點點滴滴,是我童年最珍貴的回憶。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金門的藝術-太武山 (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中散文組佳作 )
進入金門每一座碉堡,大多可以看到那似敵似友的對岸城市;走進地下每一條坑道,所說的每一句話、呼吸的每一口氣,都以音速在窄小的隱藏人行道中,四處穿梭、衝撞。這兩個地方,加上后湖海灘上的那沉沒的戰車,都不禁讓人想像戰爭當時,難以計數的士兵們在雄壯的堡壘內裝砲彈;在狹窄的坑道裡又蹲又走、在擁擠的戰車中操控。 說到戰爭,雖然不一定是最激烈的地方,但「太武山」肯定是金門人出門透氣和觀光客旅遊的必去景點,雖說是金門最驕傲的高點,但是常常被小時候的我笑說是成堆的石頭。不論如何,這堆石頭完美的地形優勢,給國軍在面對砲火時大好的藏身之處。現在,這裡是老少咸宜的自然樂園,由低到高,雖然稱不上鳥語花香,但寬闊之路旁的樹葉卻一片比一片細,還看得到一大片的仙人掌,感覺好像快要沙漠化了,蔚為奇觀。 和家人一起爬山的我,爬累了想喝口水,坐在邊緣防摔的塊狀護欄上。起初可能少了一點安全感,隨著時間滴答地從指尖流過,會漸漸地沉浸在那海天一色的背景和遠處大大小小的積木中。在金湖,那最大的積木,是一棟免稅店,金門的一大亮點,附近的金門醫院,多是那些在虎口遭遇意外的人們,保命的重要機構。另一邊則是金湖國中,展現出紅毛城似的荷蘭風格,又像是其他文明中那偉大堅實的城堡與城牆,實際上卻是知識的搖籃。 途中,我們可以看到一顆雄偉的石頭,被階梯和平台連接著,上方有如廣告和報章雜誌一樣,斗大的標題寫著「毋忘在莒」,有如坐在王座上的舒適與尊貴。然而這大塊頭可得憂鬱症了!我問:「石碑呀石碑,您為何心煩意亂?」她回答:「我為了士氣、為了勝利,刻上了精神的文字,然而現在,我只想抹除這些歷史的傷痕與犧牲。」「沒關係的!你看看,這裡好山好水,經濟比以往發達,還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哪來歷史的傷痕呢?」我藏在心底沒說出的是,那灰矇的煙霧、猛烈的砲火、不滅的鬥志和壯烈的犧牲,都已成為故事的一切,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來到了旅途中,人人都會去的休息站-海印寺。雖不是山中最高的地方,卻是最重要的地方,入口的右手邊,遠遠的就能聽到喇叭叫賣著各式茶種,任選一種喝下,雖不甜,卻神奇的喝到一種美妙的甘醇、一種先人的智慧、砲火的煙燻味,不過最多的,仍然是單純清甜的水味。而且,又有誰會太在乎呢?在店外喝茶的人們,視線和注意力應該都被樹叢中的可愛野貓吸引走了吧!到海印寺,拿了幾根香來拜、投了幾枚硬幣許願、還摸了摸平安石。雖然只是一種信仰,但像我這樣偏好科學的人,卻還感覺得到平安石「平安」的溫暖感受。 如果旅途只是這樣悠閒,那還有何意義呢?冒險是肯定要的!如此,讓我們來試試更高難度的登山步道-蔡厝古道。與玉章路原本寬廣的道路相對,古道可是出了名的狹窄和陡峭。在攀爬的過程中,除了邁開大步以外,還要搭配手的扶持與抓握,有時,還要蹲下、趴著,以各種奇異的姿勢在巨石和植被中緩慢前進,不慎撞擊膝蓋時,會痛得落淚。通常抵達目的地時,身上的衣褲已是滿目瘡痍,卡著各種落葉和小石子。因此,愛乾淨的母親和怕受傷的妹妹都不曾來訪。所以,她們也未曾見識過金門真正的大自然,是這堆大石頭最鬼斧神工的美景,不時還能看到些許的鷹在空中盤旋,不知是在搜索還是瞄準什麼可憐的生物。 太武山,有些人認為是一堆的大石頭;有些人認為,她是金門的王者,是戰爭的歷史標記,是島嶼的天然哨站,是大自然的喘息之地,是野貓的家園,是冒險的絕佳景點。太武山在我的心中,就是這座島嶼最美的藝術品。(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紅粿 (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中散文組佳作 )
夏日午後,恣意地漫步在金沙老街上,一股香甜的花生味撲鼻而來,循著香氣,觸動我味蕾記憶中的味道,也帶我走進童年的美好時光中。 那是自我出生以來,圍繞在我身邊,也連繫著阿祖和我之間情感的-紅粿。 兒時的回憶彷彿微風吹動湖水的漣漪,一圈又一圈地自腦海中逐漸開展。 從小,我就特別愛吃紅粿,紅通通的外表,特別討喜,軟糯米微帶黏彈的外皮,連皮帶餡一口咬下去,綿密的口感,香甜的花生餡,頓時噴發出來,在舌尖上跳躍著;更重要的是,阿祖手藝精湛,皮跟餡料的比例總是拿捏得恰到好處,我也特別喜歡與阿祖一同做紅粿,每逢過年、清明節、端午節及中秋節等重大節日前夕,清晨一睜眼,紅粿的淡淡香味就會隨之襲來,我就知道,阿祖在舊家廚房裡用她那雙布滿歲月痕跡的雙手在做紅粿。 舊家是傳統閩南建築,廚房的大灶一直保留至今,偌大的鍋子,燒著柴火,蒸著紅粿,望向屋頂的煙囪,炊煙裊裊升起,這時,我總會興致沖沖地衝下樓,看著阿祖不急不徐地將濕潤的糯米磨成米漿,再裝入麵粉袋裡,用大石塊用力地壓著,每次我總會湊上一角,吃力地跟著阿祖一起壓,瀝出水分,再看著阿祖將蒸熟的地瓜塊拌入,接著加入番仔紅的色素,便開始跪在地上,用盡上半身的力氣揉麵團,阿祖說揉的夠力,麵皮才會黏彈好吃,揉著揉著就成了糯米糰了,接著,就是我最喜歡的環節,包內餡,阿祖會牽著我,手把手的教我開麵窩、包內餡,收成一個圓球,「塞進去,包起來,就是按呢!」最後放在粿模上,輕壓入模,最後倒扣出來,就成了紅粿的半成品,等待上鍋蒸熟時,我總會特別興奮,急著想看我與阿祖親手做出來的漂亮成品,接受大人不斷地誇讚。 製作紅粿的過程總是要花上一整個上午的時間,在一旁小飲高粱酒的阿公待酒興起來時,就會講起了屬於他那年代的故事:「那天,對岸打來如落雨般的砲彈,阮的農作物、阮的房子、阮的心血,攏不見了」說完,便一口飲下那陳封已久的歷史傷痕。 金門紅粿的靈魂,是那龜甲形、看著特別討喜,象徵福壽雙全的外表,而以一顆顆純香飽滿的金門在地花生當內餡。金門花生顆粒雖小,但香氣十足,一口接著一口,一點也不膩。我住在東半島的金沙,風大地瘠,適合種植耐旱的花生,也成了金沙重要的農特產之一,身處的聚落,除了高粱及小麥外,種植最多的就是純香飽滿的花生以及軟糯香甜的地瓜,這兩者堪稱是製作紅粿的核心。 那時正值垂髫之年,盡情地在農田裡跑跳,享受農村風情,真的格外幸福;而在田裡控土窯烤地瓜跟雞蛋,與鄰居的小朋友一起遊戲,更是我最歡樂且難以忘懷的時光。年復一年,高粱、小米、花生、地瓜所編織出來的地景,隨著四季變化,呈現的景致也隨之不同,一片廣闊無垠的農地,襯托在落日紅霞的背後,徐志摩曾說過的「數大便是美」,在此時化為真實的畫面,具體展現在眼前。 那歷歷如繪的過往,就如同紅粿喜慶的外形││鮮豔大紅的龜殼形狀,駝著阿祖在祖厝揉麵的身影,駝著祖孫兩人做粿時的歡笑聲,更駝著童年的甜蜜的回憶,悠悠地,盪漾在歲月的流光之中。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蟳飯與海蚵湯 (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中散文組佳作 )
久久一次,回到老家吃飯。 那天,天空如一面鏡子,彷彿把整片清澈的海呈現於鏡中,太陽透著淡淡的光,吐出淡黃色的雅致,天不熱,我們一家開著車準備回老家。汽車行駛於直道上,兩側樹木是道上的士兵,把車窗打開,細聞,可以聞到成堆蚵殼散發的腥味,那是家鄉的味道。 車停在違建的遮雨棚下,老家到了,一下車,那株金桔樹已經成熟了,以前看到時還只是嫩綠的果實,門旁的春聯已不是殘破不堪的樣子,墨黑在艷紅的紙上竄奔,帶著藝術的美感,整個前門,像是重新整修過一般。 將手貼在門上,沉重的門被推開,進了屋內,只見奶奶在椅子上,頭髮變得更白了,待到我們打開門的那一刻,急急起了身,沒有爺爺的攙扶,她支撐起自己身子慢慢朝我們走來,這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在心中徘徊。 舊式廚房煙囪上炊煙裊裊形成了一縷縷的霞氣,在空氣中清晰可見,鍋鏟在鐵鼎上翻炒的菜聲蓋過電視的聲音,我吃著奶奶為我剝的柑橘,默默等待爺爺的愛心餐,二個小時了,爺爺把菜餚端到餐桌上,我坐上奶奶縫的那碎花軟墊的鐵椅,端起土黃色陶瓷碗及沉香木製的筷子,幾碟簡單飯菜等得好久,等待中腦袋閃過了幾幕畫面: 那年,一個豔陽高照,萬里無雲的正午,因家人有事獨自被送到老家託爺爺奶奶照顧的我,到了老家無事可做,只能把一疊厚厚的日曆紙一張張撕下,然後在上面胡亂塗鴉,忙著剝海蚵的奶奶看我安靜乖巧,給了我十塊錢,讓我到鹽場旁邊的小販買零食吃,我當時樂的像隻脫韁的野馬,飛快的就跑去買了支冰棒,那支冰棒是我整個夏日最好的犒賞,承載了我天真簡單的快樂,唉,可惜如今那小販已關了… …。 又想起,當時還不懂無聊的我,喊著日子無聊而發呆,聽見了摩托車發動的轟隆聲,爺爺說要帶我去海灘晃晃,我立刻跳上車,爺爺騎得不快,但迎面的薰風輕拍在臉上真舒服,到了海灘,我興奮的光著腳踩著沙子衝向海水,爺爺在一旁的礁石下抓螃蟹,我趁著爺爺忙,試圖要潛水,當一回海王子,但海水到我腰高的時候,爺爺就發現我了,大喊著要我小心點,我只好退回沙灘上,撿起了一個塑膠瓶子,調皮的玩著沙灘上的寄居蟹,雀躍的拿著裝有寄居蟹的瓶子到爺爺面前說,我抓到螃蟹晚上可以加菜,兩人都笑了。 海水的鮮甜與腥味至今還夾在腦海中,看著坐在對面的爺爺奶奶,僅隔著一張餐桌,我的內心有無數的情感多年來未曾對他們訴說,想好了許多話要說:想要他們下海時要注意安全、不要操勞,太冷、太熱就不要下海了……,但,又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只好用力扒著爺爺費心費力煮好的蟳飯,認真喝著奶奶剝的海蚵湯,大聲說:「讚!真好呷,我要天天吃」。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良月.粱田(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中散文組第一名 )
十月的午後,騎著一輛單車,在這金黃波浪下航行,萬里晴空的湛藍挾著熱浪襲來,與那金黃波浪相互碰撞,編織出回憶裡滿載的款款溫情。走入小坡後的田地,這片滿布的高粱,這片蘊藏著愛的一方,讓我得以在這烈嶼的角落,沐浴這份無聲的愛。 小時候,晨曦初醒之時,爸爸便把我搖醒,看著爸爸扛起鋤頭,拿著水桶,在我還搓揉著迷迷糊糊的眼眶時,便被拉著前往小坡後的那片田地。那片是長輩們一直以來的心血,這片偌大的高粱田維持著這一家的生計,土壤裡埋藏著歲月積累的辛勞。 年幼的我一直把這裡當作專屬的遊樂場,遠遠看到那片粱田,壓抑不住心中的衝動,率性地向前跑去。雙腳一踢!踢掉腳上的枷鎖,赤腳在這片金黃浪濤中奔跑,時而踩斷幾許枝葉,雙腳一蹬!「碰!」我一個不小心撲倒在地,吃了一頓上好的土,搞得全身灰溜溜的,爸爸在一旁感到好氣又好笑,但還是趕緊上前關心著他的寶貝女兒。日復一日的田野生活,角落裡有著被我挖起的小洞,田間有著我行經的印記,就這樣,我遨遊在這片藍天之下。 偶爾玩到累了,便會坐在一旁,觀察著爸爸一舉一動,粗重的鋤頭犁著土壤,把肥料翻攪進每一寸土地中,隨著動作的落下,空氣中也飄落許多的水滴,在陽光的照射中,爸爸就是眼前最耀眼的男主角。 到了小學三年級,田裡的生活不再那麼歡愉,不能再像小時候那樣田裡奔跑,放學後得要隨著爸爸一起做起農務。身軀十分疲倦的我,帶著上完一整天課後的煩悶,就算心中有數不清的不甘,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完成手上的工作。鬆土、種植一步一步完成,直至我提著裝滿水的桶子,心中的疲倦翻湧而上,想著同學們下課後可以開心的玩耍,而我卻只能在這片無聊的田裡耕作。日益積累的辛勞,讓心中的不甘逐漸蔓延,成為每晚的惡夢,讓我好幾次無法安穩入睡。 為了擺脫這場夢魘,我開始加入學校各項訓練,借此逃避烈日的灼燒。久而久之,校隊就成了我放學的去處。那片田野上,僅留下孤伶伶的背影。 不知不覺邁入了國中,良月的週間,端詳著客廳裡的父母,看著他們逐漸滄桑的臉龐,年邁的父親仍默默堅持著每日的農忙,而我卻終日在家裡享受樂趣,不禁讓我細細反思,我是否做錯了呢? 我不知道,只好決定再次回到這片田野找尋答案。 這一次我自己早起,跟著爸爸一起前往田裡。看著爸爸走進田裡的背影,突然感覺鼻頭一酸:已經好久沒有來了,不知道這裡是不是還有我的位置…… 隨著爸爸一聲呼喚:「欸!愛鬥相共就緊來啊!」我才突然回過神,再次蹲下,感受著許久不見的日曬,感受著土壤回饋的溫度,拿起鐮刀幫忙收割著田裡的高粱。隨著動作的摩擦,手裡的痛楚越發清楚,心裡更是夾雜著滿滿的不捨,看著爸爸眼神裡的專注,將每一株高粱小心翼翼的撥開,細心收藏著這一年來的瑰寶。 爸爸拿著鐮刀,沿路收割著成熟的高粱,看他俐落的動作,很難想像爸爸花了多少時間,才能有今天的熟練。我模仿爸爸的動作,跟著他一起收割,「啊!」手上突然被尖銳的鐮刀割傷,落下一道長長的傷口,爸爸聽見我的驚呼,趕緊前來幫忙我包紮,嘴裡唸著怎麼這麼不小心,要我小心點,雖然他嘴上是如此,但是我的心裡卻感到滿滿的溫暖。 隨著時間過去,我看著自己收割的高粱,僅有少少的兩排,而爸爸早已收割了大半。爸爸看到疲憊不堪的我,便拉著我到一旁的樹蔭下坐著歇息。 沉默了許久,我看著遠方的天空說:「爸,你都不會累嗎?」 「忝啊!」他看著眼前的高粱,緩緩地說:「毋過,哪有法度……」 「什麼意思?」 他雙手往後一擺,撐在土地上「以前阮生活苦,哪有恁遐好命。」 「以早天猶未光,就會予恁阿公叫去田作穡。恁現在都睏到欲遲到才去學校。」 「那這樣你們還要去上學嗎?」 「當然啊!咱攏帶書包去田,等到同學叫阮,阮就緊穿鞋衝去學校!」 「也太累了吧!這樣你們上課會想睡覺吧!」 「以早誰敢睏啊!一睏老師就提棍仔拍到你叫阿嬤!」 「那放學之後勒?我們的閩南語課本都說以前的人放學之後都到處亂跑,有的人還會去惹別人家的狗,然後被狗追勒。」 「恁課本攏黑白講,阮哪有彼時間,下課無去田鬥相共,下昏就等咧討皮疼囉!」 「幸好我比較晚出生,不然我一定常常被打。」 「好了啦,莫佇遐講五四三的,緊來作穡!」 看著眼前的高粱,再看向爸爸,感受著這份氣息,他們是如此的刻苦,如此的矜持,而爸爸撐起了這個家,高粱卻又撐起了爸爸。一瞬間,我明白了!我們就好像是這些高粱,在年幼的時候接受爸爸的呵護,在成熟的時候成為他最有力的依靠。 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一位叛徒,厚顏無恥地站在這片土地,我,真的可以回來嗎……? 我再次拿起鐮刀,跟在爸爸的身旁,繼續收割剩下的高粱,隨著掉落的穗粒,心中的愧疚也一起掉落在這土壤之下,讓我心中的枷鎖得以解開。直到太陽下山,我們才一起慢慢地走回家,走在爸爸的身旁,這幅景象就好像回到了他的童年,爸爸跟著爺爺一起走著,一起走在這條小路,一起回到那溫暖的家。時不時我會故意放慢腳步,故意走在後頭看著爸爸的背影,看著看著,才發現原來爸爸的身影是如此的厚實、雄偉。 這麼多年過去,原來我一直跟爸爸是如此的陌生,我不知道他的過去,我也不知道他的擔憂,我只知道一味的想到自己。直到了這一天,我們一起到農田裡,在這片自然的土地上,不經意的聊天,才慢慢意識到原來這片平凡的田地,這份苦悶的差事,埋藏著父親滿溢的愛在裡頭。這背後,是父親一直以來默默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我沒有辦法一直跟著爸爸的背影,只能用自己的體貼成為爸爸最大的欣慰。 父愛無聲,如同這座載著我們的這座小島。父親日復一日的耕耘,小島日復一日的流轉;父親日日夜夜的默默付出,小島年年歲歲的默默承擔。父親的愛在這段流年歲月裡推著我們前行。 我習慣著這田野間的樸實,這裡擁有著最珍貴的那一片祥和。烈嶼--這座純樸的島嶼,一手提拔我成長,一手撐起整個純樸。我們雖然沒有絢爛奪目的燈光,但是,地上溫潤的土壤,一直指引著我們家的歸途。 在未來的日子,我們終將遠行,謹記在這島嶼上,一直有一片土地,有著一片金黃的高粱穗海,等著我們回來。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奉茶(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中散文組第二名 )
在早期的金門,比賺錢更令村民注重的事,都是些連篇累牘的傳統、繁文縟節的習俗、以及對鬼魂的迷信;最重要的是對「神祇」的尊重和敬畏,而「火牌」的重任,便以「敬神」之名,拉近了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在沒人能追溯到最早的很久以前,家家戶戶都輪著傳一塊用濃墨寫上「奉茶火牌」的木牌,上頭打了個小洞,綁著一條細細的紅繩,每戶人家一天一天輪著傳,拿到火牌的那戶人家就得擔起責任,當一日奉茶的廟公、廟婆。為何有這樣的習俗?又是誰規定的?意義在於何?這些問題的答案眾說紛紜,終究無人揭曉。只知道這塊「火牌」繫起村民間的感情,創造了無數閒話家常的場所,可不只「奉茶」這麼簡單! 小一時,我跟阿嬤住了一段時間。有一天,隔壁家的阿水嬸,提著「傳家」之寶,敲敲門說:「我提火牌來了唷!」 阿嬤隨即迎了出去:「怎麼這麼快齁~~」 「哪有快啦!整個村子輪完也一個月過去了。」阿水嬸笑嘻嘻的回答,進來落座,接著又熟練的開啟新的話題,「我家那媳婦齁……」 就這樣一聊將近一小時。 「哇!這個火牌交接儀式也太隆重了吧!」我在心中感嘆。 隔天早上,朝陽未出,前面叔公家的公雞早已啼了數次,我才慵懶的揉著惺忪的眼睛,離開厚重的被窩,起身把凌亂的頭髮重新扎起來。 打開房門望向客廳,卻不見阿嬤平時坐在客廳喥咕的身影,只聽到時鐘的滴答聲和廚房傳出來的聲響。忽然一陣寒氣拂過我的臉龐,我不禁打了個哆嗦,「再睡個回籠覺」的想法飄進我腦海。 我掉頭往房門轉的同時,阿嬤從廚房探出頭來大聲嚷著:「緊起床哦!」 這一嚷,把我的睡意趕到了千里之外,儘管無奈也只好大聲回答:「齁啦!齁啦!來啊啦!」 我快步走向餐桌,看到餐桌上滿滿的物品│熱呼呼的發糕、一大罐沙拉油、香、金紙,還有一個小巧玲瓏的打火機;最吸引我的是壺嘴冒煙的一壺熱茶,哦!多麼令人眷戀的茶香啊! 正當我想提起茶壺為自己倒杯熱茶時,阿嬤又是一嚷:「哎呦喂!要卡緊出發了!」 這一嚷,把我的白日夢打散了,不過倒是提醒了我,這是要奉給神明的茶啦! 我趕緊幫阿嬤把東西放進大籃子裡,起步上路。 清晨的大地彷彿仍在沉睡,村莊的廣場彷彿仍在打盹。田野上的牛隻與世無爭的縮著身子,躲在郵筒下的貓兒漫不經心的舔著殘餘的魚骨頭。一切就像靜止的印象派鄉村油畫,萬籟俱寂中只有我們嬤孫仔兩人疾行的身影。 來到偌大的廟口廣場,廟宇屋頂「雙龍搶珠」的雕刻,那兩副龍身在微弱的晨曦映襯下,最先映入我的目光。 一跨入門檻,廟裡灰暗暗、靜悄悄的,放眼望去,那三尊意氣不凡的大神像,面帶威嚴、氣宇軒昂,分別是土地公、保生大帝還有註生娘娘,依序從左而右坐落在鋪著龍紋紅布的大神桌上,神尊前面各擺著三個茶杯,兩旁則是發著小蕊火光的蠟燭,為冷得抖索的天氣添了幾分暖意。 接著吸引我的是國寶等級的漫畫│壁畫。這兒的壁畫是中國民間故事,由濃墨畫上,人物神情栩栩如生,有猙獰的目光,有靈活的肢體,演出《白蛇傳》、《孟姜女》等經典傳說故事,讓人看得意猶未盡。我出了好一會兒神,才放下手邊的物品,跟著阿嬤調整它們的位置。 阿嬤拿出一大罐沙拉油,在插著蠟燭的凹槽檯子裡緩緩傾注,我一邊稱職的當跟屁蟲,一邊聽阿嬤「導覽」,這個步驟叫「添油」,香火不斷福氣就不斷;接著阿嬤左手扶著插香的檯子底座,右手清理燒完的香腳,阿嬤說:「清理物件,就是清理我們的心啦。」 然後阿嬤吩咐我,叫我用乾淨的抹布把剛才整理出來的香腳,還有殘餘在桌面上的香灰包起來,放進燒金紙的大爐子裡。 我問:「啊不是丟到垃圾桶比較快?」 阿嬤說:「那怎麼行!每一柱香都是一份虔誠的願望、一份真誠的祝福,怎麼可以輕易丟到垃圾桶啦!敬神也要敬人。」 阿嬤的慈悲是最好的教科書。 等一切整潔就緒,阿嬤從木椅上提起茶壺,那透徹的烏龍茶以潺潺流水的細細身姿,一一填滿在神明前面的每個杯子。 阿嬤帶著我舉起香,感謝神明的庇佑。 在阿嬤眼裡,所有的平安健康都值得感謝;我也忍不住在心裡說:感謝神明讓我生於斯長於斯,讓我當阿嬤的孫仔…… 一道暖和的光芒從東邊送出,投在廟旁大榕樹的濃密葉子上。無數綠葉是天然的「捕風」神器,吸引大批「朝聖」的下棋阿公們,有「觀棋不語」的真君子,也有「起手無回」的大丈夫,各個無一不是「久經沙場」的象棋好手。 一看到奉完茶的我們嬤孫仔兩人,紛紛從象棋堆裡緩緩抬頭,隨即招了招手,順道在臉龐掛上淺笑,然而這份濃厚的友誼,似乎也從「奉茶」開始…… 廟宇的習俗,就這樣拉近村民間的友誼;神明的傳說,就這樣拉近人與神明間的距離,奉茶的延續、廟裡的興盛,亦如早期那般依舊。 那天下午,我陪著阿嬤來到二嬸婆家,這次我耐心的吃著水果、看著電視,等待「火牌儀式」的結束,新聞的人聲與談話聲,互相交疊而形成的交錯感,是奉茶儀式的尾聲……。 再後來,傳遞「火牌」的神聖任務就由我獨自進行。 我跟阿嬤一樣,交接火牌也交流生活。然後我明白了,「奉茶」不只是件任務,更是村民間共同的聯繫……。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老榕樹(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國中散文組第三名 )
熾熱的火紅收斂了熱情,落日的餘暉融進雲彩的笑靨,也穿過我稀疏卻依舊蒼翠的髮梢。多少年,我與身旁古老斑駁的建築物為伴,習慣了周圍的人來人往,從清晨到日暮。回眸,凝望那座新建的教堂的牆,無瑕的白和純淨的藍,交織,時光彷彿回溯到數十年前。 那時的我,已經是一棵老榕樹,枝繁葉茂。只是身旁一直挨著一塊傾斜的扁平巨石,因此往下生長,日漸茁壯的氣根和巨石之間,形成了一個不小的空間。閒暇時,孩子們會在我的綠茵庇護下捉迷藏,這天然的岩洞,是孩子的天堂。他們喜歡躲在這裡,玩猜拳、講故事。在那裡,我第一次聽到傳教士的故事。孩子們也天天猜想,會不會真的有聖誕老人出現? 一九五四年的冬天,聖誕老人真的來了。他帶來了稀缺的奶粉,分送給島內的孩童。他留著蓬鬆的大鬍子,捲曲的頭髮,面容慈祥。 大家叫他羅寶田神父。他來自遙遠的法國,是天主的使者,也同時精通醫術。在那缺乏醫療資源的年代,許多貧困的家庭,僅能仰賴軍醫治病。羅寶田神父親自搭建了簡易的小屋,就在我的枝椏庇蔭下,免費為金門的鄉親看病,傳教。孩子們也時常跑到神父的小屋前,開心地與神父所飼養的家禽一起遊戲。 時光荏苒,幾年後的一個夏日,孩子們一如往常的躲在岩洞裡玩耍。倏忽,砰的一聲巨響,震動了太湖平靜的湖面,驚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我原以為那只是雷公的惡作劇,但那巨響接二連三的在這座小島,此起彼落,頻繁得如同暴雨一般紛沓而至。我第一次近距離的見到神父,他擋在洞口,再三叮囑孩子不要出來。我聽見,他的聲音,夾雜著擔憂與不安。 原來是中共送來的近數十萬份以金屬包裝的大禮,試圖射穿金門的武裝。 從那天起,這座小島,失去了往日的平靜。原本供孩子們躲藏嬉戲的岩洞,在神父和其他兩位年輕人的共同努力下,用堅定的意志和卓絕的毅力,一點一滴開鑿拓寬成六尺長五尺寬,可以容納六十人的防空壕。我知道,我的責任就是守護防空壕內的每一位鄉親。於是,我盡力伸長了臂膀,延展翠綠硬朗的身軀,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這方土地。 炮戰最激烈的前六個月,羅寶田神父四處奔波,和軍民一起搶救傷患。無論傷勢輕重,他都不放棄任何一位需要救治的病人。與此同時,他前往各處募集救援物資,並發放給有需要的民眾。時常到深夜,我才能見到他疲憊的身影,騎著機車歸來。 夜闌人靜,神父也曾站在我的綠蔭之下,抬頭凝望天邊那一彎孤寂的月,他的眼中泛著沉甸甸的晶瑩,是滿載了思念?思遙遠的故土,念遠方的家人。面對綿延的戰火,他選擇了留下,繼續守護這座飽受戰火摧殘的小島,為金門黯夜點亮一盞微弱卻明亮的燭光。因為他堅信「苦難總會過去,愛將會留下」。 在物力維艱的年代,羅寶田神父將絲縷皆惜的精神發揮到極致,廢物利用,自立生產,籌集教堂的建材。他親自鋪石塊、奠基,幾番辛勞努力後,終於在一九六三年落成天主教教堂與仁慈之家。仁慈之家免費收容前來看病的病人與家屬,以及其他醫師宣告救治無果的傷重病患。他總是盡力減輕病人的痛苦,並協助他們的生活所需,把他們當成親人一樣對待。 歷經戰火與時光的洗禮,羅寶田神父真的成了畫像中聖誕老人的模樣,白鬍子白鬢髮。八十五歲的他仍騎著老舊機車,穿梭於金門的大街小巷,主動到病患家中探疾、給予細心地醫治。直到一場車禍把神父帶回了天主身邊。 時至今日,濃蔭下的防空洞已布滿了青苔與斑駁,往來人們的目光轉向色彩豔麗的「金牛迎春」現代花燈,若明月有知,當憐惜我滿身的滄桑│就如同這座蕞爾小島曾經歷過的風雨,或許,會找一個雲淡風輕的夜晚,向天上的月娘,窸窣著這些年的孤寂與對這塊土地的眷戀。 我,是一棵老榕樹。回憶不再是悲情的灰黯過往,而是一幕幕暖心的視病猶親,這一份無私的奉獻,與所有屬於金門的曾經,都將隨著時光的流轉,鐫刻在歷史的年輪之中,被後人歌詠與懷念著。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
玉鐲 (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高中職散文組佳作 )
其實她也是挺拘束的,手上的戒指、頸上的墜鍊,還有那只佈滿溝壑、千瘡百孔的手腕上想拿卻再也拿不掉的玉鐲。都是這樣的吧!老人家們都認為遠渡而來的他們沒有根深柢固的情感,是小偷是外傭,是被家鄉遺棄也不該被接收的難民們,只能如鼠輩四處躲匿,被口水的噴濺沾附罵名。 至少他是這樣的,從我還在搖搖晃晃學走路、牙牙學語時,她的心也跟著我起伏,每走一步都是她世界裡的地震,餘震更是接踵而來。自我被醫生宣告存在於這世界之後,便等不到止息那天。我常覺得我是她生命中最大的災難,因為沒有生出男丁被長輩瞧不起,好不容易終於有了卻又頑劣、不受教。她是悲哀的,她是不平的,可她沒有放棄,可能是母親對血肉的使命感,也可能是她不服輸的給自己套上枷鎖使然。 第一次束縛,是婚禮上被稱羨的那枚鑽戒,每一個切面投射出的光,都禁錮著從少女轉為人妻的限縮;第二次束縛,是外婆替她準備的嫁妝,一枚玉鐲,沒有什麼豔麗的雕飾,溫潤圓滑的如波瀾不驚的日子,樸素的和婚後的他一樣;第三次束縛,是他第一次送給她的禮物,一條項鍊,他是親手為她戴上的,他說會給她更好的生活,再等等。可生活依然如迷霧團團、平靜無波海面上,尋找燈塔的船,而這些「禮物」似乎是她如今平淡生活裡,最具體也最鮮明的方向。 我沒有問過她之前的生活,只知道外公外婆還有她的兄弟姐妹都非常溫柔、和藹,不像阿嬤一般疾言厲色,顯而易見的刀子嘴,卻從來不見豆腐心,她一定很難過的,難過也難過。依稀記得在我小學時,有段時間家裡因為阿公的喪禮過得非常忙碌也非常壓抑。那是她最崩潰的時候。一直以來阿嬤的過分寵溺,讓叔叔對於家裡的大小事都不太上心,我以為這只是他恃寵而驕所以習慣性認為自己可以不幫一點忙,需要他的時候再出來展現自己的「孝心」。但他的貪得無厭卻在那時展現得過於露骨,如今想起這段與八點檔、肥皂劇過於相似的經歷依然覺得如夢似幻。但,是惡夢。 一開始,大家都選擇對他的袖手旁觀冷眼看待,他似乎也覺得沒什麼不妥,不用出錢、出力,必要時再讓自己流幾滴眼淚,還可以博人眼球,更何況他還擁有阿嬤無條件地偏袒。儘管知道他是這樣的人,卻仍然覺得他時刻都在一旁的舉動很彆扭,不幫忙也不出聲,好像在看守什麼東西似的。 他是回來爭遺產的。喪禮結束之後,大家就算不想面對,也還是到了這個部分。遺書內容大致上是說,財產大部分會分給主理喪事的那方。意料之中,他幾近瘋狂憤怒的說:「我回來浪費這麼多時間參加喪事,結果財產才拿到這麼點。我話就放在這,那些遺產你們要是敢拿,我絕對上法院告你們,看媽是會幫誰講話。」當然,這些話不可能在阿嬤面前說出口。 起初,我們都以為這只是他氣話,但幾天後寄到家裡的法院傳單,打碎了這可笑的幻想。那時候的環境可不能讓還在當兵的爸爸被告上法院,我們全家都很緊張,畢竟處理不慎,不僅是接受全村的指責,更可怕的,被軍方介入調查,我們家不可能承受得起。但她站出來了,她一肩扛起一切壓力,庇護了還是孩子的我們,他對爸爸說:「放心,交給我,你安心在軍營裡,剩下的交給我。」她一聲抱怨沒有,默默扛起這件事。我忘記這件事是怎麼落幕的,我只記得叔叔來我們家叫囂時,她用笨拙卻鏗鏘有力的語氣說:「我呷凊飯等你!」我並不覺得粗俗。 時光芢苒,在操持家務的日子裡她還是肉眼可見的衰老了。我們都知道這件事是他的壓力來源,但侵蝕的有多深,我們不敢細究。有些委屈是不能被觸碰的,沒有人知道潘朵拉的盒子被打開之後,那些覆水難收的惆悵會有多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那只玉鐲就成了她最大的安慰,那是在網路尚未發達的情況下,她與故鄉唯一的連結,好像帶著蟲洞似的玉鐲,就能穿越回去,像小孩依偎在至親身旁。 時間改變了軀體,卻還是給了我們機會年輕。那是親人間專屬的權力。 我是常常看到她轉著那只玉鐲流淚的。至今卻仍不知道那到底藏有什麼她難以啟齒抑或是難過的秘密,身為他的孩子,老實說我真的不太了解她,也不敢追問。人與人之間的悲喜並不相通,我沒有把握給她回覆,又或者說,她想要的回覆。 那只玉鐲被拿掉了。可是精神上的拉扯還在,她依然會撫摸著昔日帶著玉鐲的地方哭泣,是啊!雖然形體上的折騰看起來已經痊癒,可精神上的折磨卻難以抹滅。是誰都難過的,成年人也不會因為一顆糖開心,而那些一陣一陣位於西風帶的傷感,也沒有像年輕時一定要消化的必要。她沒有說,可是她的一舉一動無一不是在釋放那股悲憤。那只玉鐲不只掛在她的手上,也依然在我心中套著。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評語 評審來到了高中職之後,來到了不同的文字量級,評審老師們也開始有著比較高的要求。評審老師們選出了〈邂逅〉、〈等鱟〉、〈發現慈湖新「視」界〉、〈各自安好〉、〈玉鐲〉幾篇作品,作為本次的高中職組的得獎作品。 〈邂逅〉這篇散文表達了自己觀察著飛鳥,同時以飛鳥的姿態、旅行映照內心感受。〈等鱟〉則是作者與水試所參訪的鱟之生命史的各種感思。〈發現慈湖新「視」界〉來自於作者看見水下生物的一趟奇妙觀察之旅。〈各自安好〉書寫著佛堂與自己家庭成員的感情牽絆。〈玉鐲〉這篇抒情散文,書寫著親族之間的故事。 每一篇作品都有著各自的優點,深度與視野都開始拉高拓深。 同樣的,儘管進入到高中年紀後,大部分的作品中仍容易有著大量的「感慨」,其實不是「感慨」不重要,而是技術上太佔據篇幅,一個生活觀察者更重要的自我生命史的篇幅。雖然感慨也是每個人的思索,但內容上因為必須「正確」,常常大同小異,便少了閱讀的價值。「感慨」或許來自於被指導,或是學生揣摩「應該要這樣寫」才可以。但是放心吧孩子們,認真的去書寫眼睛所看、身體感受,與各種與環境的觀察、互動,那是屬於你自己當下每一刻的重要時光,透過你們的眼睛與大腦,以書寫傳遞給了在這裡閱讀的我。「愈在地愈國際」在這時代其實已成定論,而散文書寫也是如此,愈真誠的內在觀察,愈深入的外在描寫,所有讀者都能從文中感受得到力量的,我也期待未來能看見大家的作品,期盼大家都能不斷的書寫下去。 張英珉
-
各自,安好 (第二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高中職散文組佳作 )
小時候,佛祖廳是我的許願池,不需要硬幣,只要雙手合十就能許願。 三尊神像安放在小小的、透明的玻璃櫥窗裡,華麗的服飾,襯著一抹慈祥的微笑。櫥窗裡還有細緻的佛像畫,一旁放的是爸爸的神主牌。我對爸爸幾乎沒有印象,畢竟那時我還是只是個牙牙學語的小娃兒。但我喜歡對著爸爸許願,總覺得只要合起雙手,把自己的心願說出來,願望就能實現。 每逢年節祭祖,供桌上便堆滿山珍海味。廳外的小陽台擺了一個黑黑舊舊的金爐,拜拜時奶奶會把它移到正對著佛龕的地方,我們一家大小圍著金爐,把一疊疊的紙錢拋進熊熊烈火中。金門的冬天很冷,風颯颯地吹著,大家圍著嚴冬裡的一團溫暖,臉頰在火光倒映下忽明忽暗。小小年紀的我不懂祭祖的意義,只覺得能和難得一見的叔叔伯伯們聚在一起、享受餐桌上玉盤珍饈,真是美好的事啊! 那時的我覺得佛廳是個好地方,卻不知道為什麼,奶奶總在大家都還沒回家的黃昏,獨自一人躲在佛祖廳暗自流淚。我曾問過奶奶,她只是緊緊握著手心裡裝滿淚水的衛生紙,淡淡的說了一句「想你爸」。但我不曾問出口的是,為何爸爸已經過世那麼長的時間,卻絲毫不減奶奶深深的思念? 爺爺過世後,我才慢慢體會奶奶的心情。習慣依賴著爺爺的我,只要生活裡碰到不如意,便會到佛廳的沙發坐著,好像爺爺陪著我一樣,心情總會平復許多。午夜的窗外沒有半點車燈,只有遠方點點稀疏的燈火,守著冷冷的夜。偶爾下起淅淅瀝瀝的雨,打在紗門外的玻璃上,似回憶向我奔來的腳步聲,緊湊而鮮明。少了白日的喧囂,我在這裡任由思念靜靜流淌。 一個一如往常的夜晚,我坐在沙發上,望著白牆上金色相框裡爺爺和爸爸的照片,回憶卻猛然湧上心頭。霎時,思念如洪水潰堤般襲來。沒有任何理由。我在佛祖廳哭得撕心裂肺,腦中不斷的浮現過去點點滴滴,是那樣的熟悉,卻又好像已經過了很久很久,遙遠得記不清了。爺爺的形影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模糊,我怕我忘了他、忘了往日的故事……。 我漸漸明白奶奶為什麼流淚,因為佛廳不只是供奉佛祖的地方,更是我和爺爺的心靈靠得最近的地方,是最容易勾起回憶的地方。 小小的佛廳,連結起兩個平行的世界。 憶起年幼時,爺爺常牽著我到村莊的廟裡拜拜,那是村民們的「佛廳」,一年四季都熱鬧非凡。一到廟裡,爺爺便自顧自的和村裡的老人家談天,我坐在一旁的長板凳上,喝著爺爺在小店買給我的菊花茶,雙腳懸在空中晃啊晃的,一邊聽著幾個老人家哄堂大笑,一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們。他們進了廟裡,便跪在拜墊上,虔誠的仰望神明,嘴裏唸唸有詞,彷彿沉浸在自己與神明的世界裡,無視旁人目光。我不知道他們祈求的是什麼,只覺得他們的眼神是如此充滿期盼。 多年後的某一天,我再次進到廟裡。香煙裊裊升起,鏤空的石雕窗戶篩落縷縷暮色,一切靜悄悄得像是什麼也沒有改變,但爺爺的身影卻永遠從我身旁消失了。這裡曾是爺爺除了家以外,最常待的地方。我合掌跪在神明面前,心裡默默唸著「佛祖啊!請祢保佑我們全家平安、健康、快樂」。 一家人,並不只是生活在一起的親人,還有另一個世界的爺爺、爸爸,我希望他們也能過得歡喜自在。我所祈求的,也是往來於廟裡的人們所祈求的,無非就是天上和人間的親人,都能各自安好。 後來我也漸漸明白,想念一個人並不是只有記住和他之間的點點滴滴,而是在他溫暖的笑容裡、在他厚實的手掌中,那一份深刻在心裡、獨一無二的溫柔。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提供) 評語 評審來到了高中職之後,來到了不同的文字量級,評審老師們也開始有著比較高的要求。評審老師們選出了〈邂逅〉、〈等鱟〉、〈發現慈湖新「視」界〉、〈各自安好〉、〈玉鐲〉幾篇作品,作為本次的高中職組的得獎作品。 〈邂逅〉這篇散文表達了自己觀察著飛鳥,同時以飛鳥的姿態、旅行映照內心感受。〈等鱟〉則是作者與水試所參訪的鱟之生命史的各種感思。〈發現慈湖新「視」界〉來自於作者看見水下生物的一趟奇妙觀察之旅。〈各自安好〉書寫著佛堂與自己家庭成員的感情牽絆。〈玉鐲〉這篇抒情散文,書寫著親族之間的故事。 每一篇作品都有著各自的優點,深度與視野都開始拉高拓深。 同樣的,儘管進入到高中年紀後,大部分的作品中仍容易有著大量的「感慨」,其實不是「感慨」不重要,而是技術上太佔據篇幅,一個生活觀察者更重要的自我生命史的篇幅。雖然感慨也是每個人的思索,但內容上因為必須「正確」,常常大同小異,便少了閱讀的價值。「感慨」或許來自於被指導,或是學生揣摩「應該要這樣寫」才可以。但是放心吧孩子們,認真的去書寫眼睛所看、身體感受,與各種與環境的觀察、互動,那是屬於你自己當下每一刻的重要時光,透過你們的眼睛與大腦,以書寫傳遞給了在這裡閱讀的我。「愈在地愈國際」在這時代其實已成定論,而散文書寫也是如此,愈真誠的內在觀察,愈深入的外在描寫,所有讀者都能從文中感受得到力量的,我也期待未來能看見大家的作品,期盼大家都能不斷的書寫下去。 張英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