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專欄一】落番400年系列落番四百年 閩南文化根扎南洋四百年-飲食篇
﹝活動資料提供:唐振瑜﹞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曾有人說:「如果沒有中國跟台灣與金門,馬來西亞有可能是閩南文化最後的寶藏地,而到目前為止,如果說中華非遺文化的保存在中國與台灣,那閩南非遺文化的保存就在金門與馬來西亞。」 第一好過番,第二好過臺灣 閩南地區濱海面山耕地少,明朝末年以來,已經出現人口過剩的現象,掀起移民海外的潮流,因此出現「第一好過番,第二好過臺灣」的俚語。「過番」意指出海南洋,「過臺灣」則是不顧禁令,冒險強渡黑水溝,只因「為著顧三餐」、「為著顧嘴空」。 事實上,閩南人士源自中原,自古以來,富涵移民他鄉的冒險犯難性格。因此,中原移民閩南之後,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地生根。然而承平多年、食指浩繁之後,原本農漁生產已經難以負荷,故而再度展開移民之旅,自然也就帶著閩南地區的飲食文化,從唐山到南洋,從唐山到臺灣。 而閩南文化也以福建南部為基地,隨著落番客得出洋之路建輻射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汶萊、越南等地。從語言、飲食、宗教、教育等深深影響這些國家,也默默的演化出屬於南洋的閩南文化。 吃!帶出去的飲食文化 閩南人在海外多從事商業和食品業。那些漂洋過海的閩南先民們從未與故土斷絕聯繫,他們把家鄉的飲食帶到其移居地,將鄉愁塞進食物,以紓解思鄉之苦。對於他們來說,食物的重現是感知家鄉的捷徑。 肉骨茶!吃肉還是吃茶? 肉骨茶料理包是許多金僑返金給親友的見面禮,尤其是馬來西亞金僑,如果去問馬來西亞人,幾乎所有人都會言之鑿鑿說肉骨茶就是起源於巴生港,巴生港可以說是金僑的大本營。同時,也有一些新加坡人宣稱肉骨茶早在巴生以前就存在於新加坡當地。肉骨茶的起源存在諸多說法與傳說,但不管是哪裡,流傳最廣且最具代表性的都是「苦力論」。 「苦力論」中指出,20世紀初,許多福建人因原鄉土地不敷使用,加上糧食不足,聽聞南洋遍地是黃金後,甘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出南洋,從事苦力工作。這些工作場景有人說是巴生港、也有人說是新加坡,但大致上都是苦力們在搬運貨物的過程中,偶有藥材碎片掉落在地,於是拾起來收集後,拿到專賣肉骨的攤位集資煮食,逐漸形成肉骨茶這樣的特色佳餚。 肉骨茶有兩樣最重要的東西,從名稱裡就能知道,一樣是肉骨,另一樣就是「茶」了,之所以把茶加上引號,是因為那茶非茶,而是中藥湯。對馬來西亞人、新加坡人來說,肉骨茶的「茶」又比肉骨來得重要,很多人是衝著喝湯而來吃肉骨茶。許多小孩子不愛吃肉骨,父母親也會在白飯上淋湯汁給小孩當作一餐。而正因為好湯難求,許多店家牆上會貼佈告明說「不可續湯」,友善一點的則寫上「可續湯一次」,以謝絕索求無度的饕客們。 肉骨茶湯有何獨到之處呢?各家因配料、煲煮時間而口味各異,但當歸、黨蔘、桂皮、川芎幾樣藥材是必有的,講求補中益氣、活血祛濕;其他如八角、甘草、熟地、玉竹等則視店家偏好採用。 除了中藥材,湯底另有配料與調味料。在巴生,肉骨茶必放黑醬油,黑醬油能使豬肉色澤透亮誘人,當地人視為肉骨茶的靈魂。只是用量需斟酌拿捏,過少則肉色不美;過多會使肉色暗沉並引出黑醬油的苦味。除了黑醬油外,肉骨茶還放醬油(當地稱醬清),醬油能控制湯底味道,達到偏甜、偏鹹或帶出豆醬香等效果。另外,大馬肉骨茶與新加坡肉骨茶也會放胡椒與蒜頭,除了增添風味之外,還可以有食療的效果。 大馬的福建薄餅!就是金門七餅 馬來西亞人稱之為的「Popiah」,也就是很多人所熟悉的「薄餅」,Popiah是福建話的發音,意思是「薄薄的餅」。薄餅是馬來西亞著名的傳統小吃,同時也是印尼棉蘭(Medan)和新加坡的著名傳統小吃。而「Popiah」就是金門的七餅。 在馬來西亞,Popiah(或寫成 「Po Piah」)是一種很受歡迎的街頭或夜市的平價小吃,在小販中心、咖啡店等地方都會有售賣薄餅的攤位。 在大馬薄餅的做法就是把各種食材依次擺放在一張又薄又軟的薄餅餅皮上,再抹上一層特製的醬料(分別有甜醬和辣醬),最後將其捲起來就完成了。說到這裡,是不是很像某些人家裡的七餅作法呢? 在大馬的薄餅餡料豐富多樣化,基本食材有:沙葛絲、豆芽、捲心菜、紅蘿蔔絲、豆乾絲、筍絲、香菜、雞蛋絲、蝦等等,除了這幾種基本食材,也可以加入一些蝦米、花生碎吃起來味道更香,口感也更有層次感。 在巴生跟檳城有些薄餅店還會販售貢糖,讓你包在薄餅,是不是很像兒時在家吃的貢糖七餅,在大馬就叫貢糖薄餅 福建麵?大祿麵? 檳城與吉隆坡都有一種麵,叫「福建麵」又稱大祿麵,是馬來西亞具有代表性的食物。顧名思義,兩者皆與福建有所淵源。檳城福建麵又稱「檳城蝦麵」,在廈門可以發現系出同門的「廈門蝦麵」,在台灣則是「擔仔麵」。吉隆坡的福建麵則是由早年從福建到馬來西亞討生活的王金蓮創立,又稱黑麵、大滷麵。後來他想到自己是福建人,就把自己炒的麵命名為「福建麵」。這兩款福建麵雖然由來與風味不同,但它們都使用黃麵。可以說,黃麵真是閩南人的飲食印象,只要有閩南人的地方就有黃麵。 福建麵起源於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茨廠街(吉隆坡),是早期福建籍的移民所販售的麵食,所以該料理被冠上「福建」這名號。 福建麵一般多使用粗大的鹼水黃麵配上豬油、蝦子、黑醬油、豬肉片、花枝、高麗菜、豬骨高湯等材料燜炒,使用的時候搭配參巴辣椒醬,在吉隆坡一帶的華人社群是非常流行的麵食,在一些路邊攤或炒粉店都可找到它的蹤影,當地人認為最好的福建麵是需要使用炭火來煮炒。 而福建麵的料理也很簡單,馬來西亞半島福建炒麵製作過程: 準備食材:福建麵(黃麵)、豬肉片、蝦仁、豬油渣、青菜等。 將福建炒麵放入開水中焯燙至熟,撈出瀝乾備用。 豬肉片,蝦仁洗淨備用。熱鍋涼油,放入豬肉絲煸炒至變色,加入蝦仁和魷魚繼續煸炒。 加入青菜和參巴辣椒醬,翻炒均勻。將炒好的青菜、蝦仁、和豬肉絲倒入已煮好的福建炒麵上,翻炒均勻。 加入適量的醬油、黑醬油和鹽調味,炒勻即可出鍋。 馬來西亞半島福建炒麵的製作過程簡單易懂,食材新鮮,口感豐富,是一道經典的馬來西亞中華美食,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飲食文化最容易傳播,卻因為食材的關係,最容易與當地文化結合,就如同金門人的堅韌,到了南洋異域,也可以將他鄉荒地化為故鄉文化,綻放金門閩南文化的精神。
-
【專欄二】落番400年系列馬來西亞新山華族歷史文化館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交界處有一個住著名的城市名為新山市。 新山市(馬來語:Johor Bahru,標準馬來語音標:﹝ˈdʒohor ˈbahru﹞,全稱:Bandaraya Johor Bahru,音譯「柔佛峇魯」,簡稱「JB」)是馬來西亞柔佛州的首府及歐亞大陸最南端的城市。新山市位於馬來西亞半島和歐亞大陸的最南端,因此亦享有「大馬南方門戶」、「南門城」等雅稱。新山市東接巴西古當,西臨依斯干達公主城,西北依古來,南隔柔佛海峽的馬新邊界與鄰國新加坡相望。距離首都吉隆坡約335公里。為馬來西亞全國的第二大組合城市 。新山市是柔佛州乃至整個南馬之科技、政治、金融、商業與貿易、旅遊、文化和教育中心。 新山市亦是僅次於吉隆坡後的金融、貿易和商業都市,並與新加坡和巴淡島組成三角經濟增長區。新山於2020年GaWC所公佈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被列為高度自足級城市,2019年亦獲美國美世諮詢公司發布的「全球城市最佳生活品質排名」評為東南亞第三宜居城市,僅次於新加坡和首都吉隆坡。而在新山市也聚集許多新一代金僑子弟與華僑子弟在此居住工作。 而在這座正在新興的城市裡,依然保有許多過去文化資產與建築,其中原本做為新山中華公會會所,在該公會所遷移後並沒有遺忘自身的中華使命,將其建築保留原有風貌,轉作佛柔「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讓華族的後代子孫認識祖先們當年下南洋的艱辛歷史。 文物館共分為四層樓,一樓以展板的形式分享柔佛州華族的大歷史事件。 二樓是由華族各會館徵集回來的文物,也有華族收藏家提供的歷史文物,其中也有許多屬於新馬早期華族開發的秘密故事。 其他樓層的故事,新山華族歷史文化館的導覽員要請大家有空來新山,認識先祖的落番故事。
-
【特別報導】落番400年系列2023僑親返鄉尋根 活動正式開跑
﹝活動資料提供:唐振瑜﹞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2023疫情三年阻隔了僑親返鄉路,今日疫情解封,僑親將再踏上返鄉尋根之旅,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永久名譽會長丹斯里陳成龍博士、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陳良吉主席、麻六甲金門會館吳友鏗副主席,10日將率僑親返鄉尋根,並祝賀縣長陳福海再次當選縣長。海外僑親非常重視這次的尋根活動,出發前特地拍攝影片來支持這次的活動。 金門人下南洋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迄今已歷400年,「廈門水路通番屏,下午四點要開船……」婆娑的大洋上,遠洋輪船劃浪而去,承載著金門鄉親的出洋夢想旅程,為謀求更好的生計,面對茫茫大海,有可能命喪波浪間……昔日散了出去,今日我們回來了,飲水思源,心繫故鄉情。 今年適逢《落番》紀錄片12周年,11日上午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將在金獅影城舉辦《落番》放映、劇照文物展系列活動、影片也會在國家公園連續放映一周,每天2場,上下午各一場。在金獅影城影片映後將由陳益源教授主持Q&A唐振瑜導演分享當時拍攝的點滴、與李子恆在《落番》裡動聽的歌謠配樂分享,藉此希望能再重溫當時《落番》旋風,所凝聚的海外僑親與故鄉取得更緊密的連結,讓金門僑鄉的美譽繼續傳頌下去。 12日上午由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在金門大學陳開蓉演講廳,舉辦金馬高峰對談│「從金門《落番》歷史到僑鄉的變遷」,由張景森政委主持,丹斯里陳成龍與陳福海縣長「金僑成功經驗與金門投資環境」的高峰對談。歡迎地區鄉親到場共襄盛舉,參與這場盛會。12日下午縣長與僑親懇親座談,再敘故鄉情。 金門酒廠也共襄盛舉推出金門《落番》400年紀念酒,《落番》400周年紀念酒循著戎克船的航線,《落番》不只是一段古老記憶、也是一趟尋根旅程,連繫著金門鄉僑與故鄉的情感,是金門人一段永遠無法抹滅的出洋奮鬥史,而這段歷史將一代傳過一代,永遠流傳下去。 ﹝活動一﹞ 由金門國家公園辦理落番12週年﹝落番﹞電影欣賞及座談會暨劇照文物展覽,活動時間:6月11日(日)上午場09:00,活動地點於金獅影城,現場將邀請落番導演-唐振瑜與音樂老師-李子恆座談分享。有興趣的民眾可洽金門國家公園導覽解說課 ﹝活動二﹞ 由金馬聯合服務中心辦理金馬高峰對談--「從金門《落番》歷史到僑鄉的變遷」,活動時間:6月12日(一)上午08:30~12:00,地點:金門大學陳開蓉演講廳。 與會貴賓將有金馬服務中心主任張景森、縣長陳福海、議長洪允典、立委陳玉珍、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楊上德、丹斯里陳成龍博士、常務顧問呂清便(巴生金門會館)、陳良吉主席(巴生金門會館)、吳友鏗副主席(麻六甲金門會館)、陳期惠顧問(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副會長張迎煌(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創會會長李台山(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總會長楊維居 (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旅台各同鄉會理事長、巴生金門會館團員、麻六甲金門會館團員、柔佛金同廈會館團員、洪集輝副校長、呂坤和局長、高瑞新院長、江柏煒院長、陳益源教授、黃振良老師、董群廉老師、唐振瑜導演、地區貴賓及鄉親。本活動聯絡人:張俊堯科長0952-419042,歡迎島親與會。 高峰會內容: 08:30開幕禮 ﹝第一場﹞ 主持人:張景森政委(行政院政務委員) 對談人:丹斯里陳成龍VS陳福海縣長 主 題:金僑成功經驗與金門投資環境 ﹝第二場﹞ 主持人:陳益源理事長(台灣中文學會) 對談人: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副會長張迎煌VS董群廉老師(金門文史專家) 主 題:從故鄉變異鄉的心境轉變到返鄉尋根 ﹝第三場﹞ 主持人:江柏煒院長 (台灣師範大學) 對談人:巴生金門會館主席陳良吉VS 高瑞新院長(金門大學) 主 題:從估俚間到會館的功能 ﹝第四場﹞ 主持人:呂坤和局長(金門文化局) 對談人:麻六甲金門會館副主席吳友鏗VS黃振良老師(金門文史專家) 主 題:麻六甲的金門人與山海王 ﹝第五場﹞ 綜合座談 主持人:陳益源理事長(台灣中文學會)、唐振瑜(落番導演) 11:40~12:00閉幕禮 主持人:洪集輝副校長(金門大學)
-
【特別報導】落番400年系列「落番400週年 戰酒黑金龍特窖陳高紀念酒」 最代表金門歷史情懷的深情之酒 限量上市!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異鄉竟成故鄉,落葉歸根變成落地生根」生動描述金門人到南洋、落番的奮鬥史,這段故事可以追溯至明朝,迄今已達400年。為緬懷、傳承這段歷史與情感,金門酒廠與味丹企業攜手推出「落番400週年 戰酒特窖陳高紀念酒」,並獨具匠心將當年「落番」搭乘的「戎克船」復刻為造型酒瓶,滿載金門歷史情懷與源遠流長的永恆。 過去金門先民(出洋客)要先坐船到廈門,等下午4點再從廈門乘著「戎克船」輾轉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等地去打拚,這過程稱為「出洋」,又名「落番」。婆娑的大洋旅程中凡有病弱者,隨時可能被拋落茫茫大海,命喪波浪間,所以一直流傳著「六亡三在一回頭」的諺語,形容赴南洋謀生的艱辛,十人當中有六人客死異鄉,一個人回頭故里,只有三個人能落地生根。 而目前我們看見的金門古洋樓,就是少數能榮歸故里的先人所興建的「番仔樓」,氣派的外觀彰顯出落番有成的貴氣與地位,但洋樓的瑰麗外表看似輝煌,卻充滿先人辛苦血淚斑駁的滄桑。 復刻戎克船造型為主題紀念,祝福一帆風順、航向成功 本次特別復刻當時下南洋所乘的戎克船為造型酒瓶,瓶身以精緻華貴的朱紅瓷瓶燒製,除了深具紀念先人艱辛打拚的精神外,也喚起原鄉與僑鄉深不可分的濃厚淵源,讓後人緬懷及傳承先人們的堅毅奮鬥精神,創造更美好的幸福家園。 6月10日馬來西亞僑領丹斯里拿督「陳成龍」博士將率南洋僑親50餘人返回金門進行尋根活動,也以這瓶「落番400週年 戰酒黑金龍特窖陳高紀念酒」作致敬,也獻給所有血脈相連的炎黃子孫們,祝福無論身在何處皆能一帆風順、航向成功之路。 嚴選真正陶甕窖藏三年特窖陳高,酒體厚度寓藏歷史底蘊 為符合「落番400週年」的歷史底蘊,特別嚴選連年獲得世界烈酒大賽金牌的「戰酒黑金龍 特窖陳高」為酒體,其陳放於金門花崗岩坑道經陶甕窖藏三年以上的陳高,酒質、口感與價值不是單純玻璃瓶中陳化可以相比擬,入口醇順、落口卻激放出陳年高粱酒的飽滿紮實,味蕾中滿溢醬陳香與花果香交織的氣息、回味勁道悠揚舒暢。 「戰酒黑金龍特窖陳高 落番400週年紀念酒」限量發行6,000盒,無論自用、典藏、增值、送禮皆獨具特色,因製作工藝繁瑣,請於6月12日起先行洽詢全家便利商店訂購,數量有限保證絕版,錯過需再等下個400年! (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
【落番小故事】僑匯下建造的金水國小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本次活動的記者會,辦在水頭已是展覽館的金水國小。 水頭聚落的黃氏家族相當重視教育,隨著聚落裡學生增多,原本作為講堂的家廟場地不敷使用,黃氏家族於是提議興建學校,由水頭鄉僑共同出資,於西元1932年興建金水國小。金水國小仿照傳統書院「回」字型的平面格局,也就是俗稱的番仔厝,在當時是全金門最新、最大的洋樓小學。 金水國小門面精美,刻畫著象徵純潔的天使、展翅高飛的老鷹;內部使用紅磚搭建圓柱,取諧音「專注」之意,每一處小細節都是對學子們的期待。 目前金水國小為展覽館,主要展示內容為: A區:尋找出路、金僑的海外生活、僑匯通路與發展、僑鄉的故事、僑鄉婦女的處境。 B區:昔日教室重現、僑鄉及海外的教育。 C區:水頭聚落風情、水頭的歷史步道。 金水國小是金僑團結的象徵,更是金門出洋的前輩們對後輩的期望。
-
【專題報導一】【認識南洋金門會館】柔佛州金同廈會館
﹝資料提供﹞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唐振瑜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是由柔佛州同安、金門、廈門三個籍貫的人士所組成的會館,這個組合,是基於同安、金門、廈門三個地區自古以來在地理和歷史上密切的淵源。 古代同安歷史應該是從西晉太康三年(282年)開始,至五代南唐長興四年(933年)正式置縣,然而從五代、宋、元、明,清至民國初,同安縣所轄區域包括金門與廈門,基本上沒有變動,其地圖猶如一隻梭子蟹,所以有人說同安像一隻蟙。至1913年後,金門、廈門才各自為縣,金門鄉親稱同安為母縣,廈門稱同安為廈門城市之根,因此同安、金門、廈門本是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情深誼摯;所以有古諺流傳:無金不成同,金同本一家。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的成立,起源於當時柔佛州內有許多同安、金門、廈門的前輩到這裡來尋找生計,為了聯繫彼此間的鄉誼、扶助同鄉及為同鄉謀求福利,先賢們決定籌組一個同鄉會組織。這與大部分在馬來西亞的華團組織成立的宗旨,是大致相同的。當時由鄉賢王繼諸、傅曉明、蘇金川、王丙子、李宏基、李漢槎、鄭亞歲、蔡紹標、郭安隆、歐水評、許寬柔、蘇宜德、王嘉禾、郭洙霜及歐明源等人發起推動籌備的工作,同時在國會議員蘇宜德的協助下,於1966年10月25日獲得我國政府社團註冊官批准成立。 會館成立至今,已經有57年的歷史,間中經歷了7任的會長,他們分別是陳鎮藩局紳、蘇宜德國會議員、陳欽甫局紳、拿督斯里歐峇志局紳、拿督王添丁醫生、丹斯里陳成龍博士,以及現任會長郭明發KMN鄉長。每一任會長和董事會成員在會館創立的不同時期,都對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與貢獻。 第一任會長是陳鎮藩局紳,他也是峇株開埠功臣陳瑞和鄉賢的三公子。雖然他不是發起人,但大家都推選他為第一任會長。在歷屆理事鄉賢的積極參與,同時在第二任會長蘇宜德國會議員的帶動下,全體理事及鄉親們的鼎力合作,出錢出力,在1973年購置了一座兩層樓的會所。 第三任會長是陳欽甫局紳,第四任會長則是拿督斯里歐峇志局紳,他從1979年開始擔任會長至1990年卸任。 當年拿督斯里歐峇志局紳非常重視教育,他從1981年開始頒發會員子女獎勵金,以獎掖後進同鄉子女,一開始每年的獎勵金都是由他所報效,至1990年起才由會館支付。 第五任會長是拿督王添丁醫生。 1993年新屆理事改選,該會推選出的第六任會長,是年輕有為,剛榮獲柔佛州傑出青年經濟建設獎的拿督陳成龍博士。在他的英明領導及理事們的合作配合下,會務逐漸系統化、組織化和年青化,眾理事一致贊成再建千秋大業,為會館再創另一個高峰。 1999年12月21日,該會在居鑾龍城酒店與地主蘇加星律師正式舉行聯合發展興建六樓商業大廈簽署合約儀式,雙方同意由該會館負責建築費用,三年內建竣後平分各半,並於2000年6月25日由丹斯里李金友鄉賢、拿督蔡細歷醫生州行政議員等聯合舉行動土禮。 在當時眾理事及熱愛該會的同鄉們眾志成城慷慨捐獻下,當時共籌得150萬令吉建築費,但這座六層樓大廈須耗資280萬令吉,因此建竣後尚欠承包商80萬令吉,幸得會長拿督陳成龍博士出錢出力,並以信譽保證,建竣後才慢慢還錢。 另外,在興建過程中,除眾多鄉親捐獻款項支持,當時也有多位理事無條件樂意伸出援手惠借款項,包括拿督陳成龍博士、郭洙霜、郭洙國、陳期惠、沈師儀、郭明發及李亞泉等人,不只出錢出力,到處奔波籌款,還借錢,著實令人欽佩! 這座宏偉壯觀的六層樓大廈在不必向銀行貸款的情況下就能建竣,肯定了眾理事的功勞和苦心付出,尤其會長拿督陳成龍更是功不可沒!宏偉的六層樓大廈終於在2004年6月30日獲得入夥證,理事會決定於2005年10月8日隆重舉行慶祝新廈落成典禮,並獲得我國衛生部長拿督斯里蔡細歷醫生親臨主持開幕。 隨著時代的步伐與需求,會館於1997年6月13日成立青年團,這26年來在7位團長陳期惠、郭明發、沈添澤、張迎煌、何明忠、楊畯豪及莊志強持續領導下,團務有目共睹。青年團理事積極引導及培育同鄉青少年走向康莊大道,力求上進及傳承文化習俗,也背負為母會栽培新血的使命,使該會日後不必為青黃不接而擔憂。其中,在第四任團長張迎煌與理事們齊心合作下,該會青年團於2008年至2015年連續3屆榮獲馬來西亞鄉青總團聯誼會頒發「全國最傑出鄉青團體獎」,並在2018年榮獲「全國傑出表現楷模獎」也是全國首個獲得這項最高榮譽的青年組織。 該會婦女組成立於2002年8月,作為母會的輔翼團隊,在這21年來婦女組在沈恩澤鄉姐的領導下傳予第2任主席蘇雪莉鄉姐,再交棒予第3任主席郭明蓉鄉姐至2015年交由溫秀琴鄉姐接手至今,大家的領導方針相似,與董事會暨青年團緊密合作,群策群力推動每一項活動,除了推動文化傳統習俗活動,也積極配合青年團舉辦感恩雙親節、愛心捐血、義診活動、繪畫比賽、揮春書法比賽、鄉親生活營、金門尋根團、新春大團拜、慶中秋佳節、健康講座會等各項培訓課程,活動多姿多彩! 2014年6月,由時任青年團團長張迎煌鄉賢構想下誕生了「柔佛州金同廈風獅爺」,同時由副團長許賢強鄉賢親自繪圖與策劃,並帶領理事們親手製作22頭風獅爺面具,目的是希望各地的鄉親從中了解家鄉的文化,提高鄉親們對該會館的認知及了解傳承祖籍文化的重要。 在金門縣政府贈送予海外僑胞的Q版風獅爺與金同廈風獅爺結合後,成為了全國注目的焦點,更令該會引以為榮的是,在理事們的督導及小鄉親們的配合下,這22頭風獅爺在一系列的活動及競賽中獲得無數讚譽及獎項,尤其是參與第11屆世界同安聯誼大會文化大匯演時,更是令觀賞的來賓們讚不絕口,可見它確實是個備受關注及獲得肯定的作品。 2015年,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的會長郭明發,榮任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聯合總會總會長,並帶領全國總會申辦2018年度第11屆世界同安聯誼大會。在第10屆世界同安聯誼大會第二次顧問團擴大會議,獲得世界各地代表一致認同交予馬來西亞承辦這一屆的世同大會。2015年3月,青年團團長張迎煌鄉賢榮任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聯合總會青年總團總團長一職,並與理事秉持團結互助精神,協助總會推展會務之餘,積極籌辦多項易於聯誼及技能提升的活動,引領華青貼近社會脈絡,匯聚力量,積極培育有為的後繼青年領導。 籌備世同大會,由總會長郭明發鄉賢擔任大會主席,署理總會長也是雪隆同安會館主席郭可培鄉賢為籌委會主席,及總團長張迎煌鄉賢為大會總策劃的帶領下,配合由署下11個署會成員所成立的第11屆世界同安聯誼大會籌備委員會,大家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終於在2018年10月26日至28日在雪蘭莪巴生隆重舉行世同大會,大會的主題為「緣續世同,聚首大馬」。大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海內外80多個僑社代表,超過4500名代表出席共襄盛舉,籌委會做好詳細規劃,大會圓滿成功。 籌委會也編撰出版一本紀念特刊,將歷年取得的重要成績和走過的光輝歷程等珍貴史料匯集一冊,永留紀念。該屆大會在廈門市同安區與翔安區領導的鼎力贊助和新加坡同安會館等領導人的支持,籌獲超過200萬令吉,扣除各項開支經費,為總會籌得盈餘數十萬。此屆世同大會,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委派強大隊伍,參與籌備工作和製作紀念特刊,特別是青年團與婦女組成員們,大家在籌備工作中也獲益良多。 該會在2016年10月22日隆重慶祝會慶50金禧慶典,集合海內外官方與僑社代表,共聚2千餘位嘉賓參與其盛,同時出版50週年金禧紀念特刊,大會圓滿成功舉行,並獲得各界好評和讚賞。 成立57年來,柔佛州金同廈會館的會員遍布柔佛州各地,現在擁有約1600名會員。根據粗略的估計,全柔現在大約有超過1萬5千名金門人,其中金門鄉親最多的地點就在峇株巴轄,尤其是靠海一帶的龍引、峇眼,而笨珍的龜咯也有許多金門鄉親,會館很多鄉親都來自這幾個地方。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每年都會舉辦各種活動,在本地的華團組織當中可算非常活躍,除了推動文化傳統習俗活動,也配合舉辦多屆感恩雙親節活動、愛心捐血運動、小鄉親生活營、金門尋根團及慶祝中秋佳節等,活動多姿多彩。另外,在會館常年舉辦的活動中,值得一提的是,會館所舉辦的小鄉親生活營,旨在培養這些小鄉親對會館及祖籍的認識,從而提升他們對於會館及本身祖籍地的認同感,讓他們能多投入參與會館的活動,未來成為會館的生力軍,讓會館往後能夠繼續代代傳承。 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注重教育,為了鼓勵會員子女求學向上,每年都會頒發會員子女獎勵金,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在2014年慶祝48週年慶典上,該會籌募大學貸學金計劃基金,一呼百應籌得約71萬令吉協助他們完成大學夢,鼓勵品學兼優的年輕會員申請,截至目前為止已經造福16名會員。 與此同時,柔佛州金同廈會館也積極參與其他社團組織所舉辦的活動,促進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柔佛州金同廈會館參與峇株巴轄新春慶典大遊行,締造了十連冠記錄。在2011年至2023年,峇株巴轄華團舉辦農曆新春慶典大遊行中,由該會三機構理事及部分鄉親所組成的參賽隊伍創下11連冠的記錄,是史無前例的佳績,獲得各界好評和讚賞。 跟上新時代發展,柔佛州金同廈會館也在近年設立資訊管理APP系統,以革新會務及系統化會館的行政管理,除了更有效地保存與會館相關的歷史資料,也能讓會員迅速掌握會館的最新動態,同時作為會員鄉親之間的橋樑,讓大家互通資訊,促進各方面包括商業的交流。 目前,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正在籌募歷史文化走廊計劃,期望結合線上與線下的空間,充分規劃展示金門、同安、廈門先輩當初落番下南洋的歷史,以及會館從60年代初創到現在的進程等等。 在現任會長郭明發與董事會全力配合,以及該會兩大臂膀青年團及婦女組的協助下,本會繼續保持精誠團結的精神,齊心協力讓會務再創高峰。 金門僑訊專案小組信箱:news@kinmen.us 會館各地僑親相關資訊交流、投稿、訊息新聞都歡迎可以將資訊提供,讓我們的僑訊可以有更豐富並且搭建起更多元的交流。
-
【專題報導二】來自金門的馬六甲曾厝社恆陳氏家族會館
﹝資料提供﹞馬六甲曾厝社恆陳氏家族會館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馬六甲曾厝社開基祖恆元公是由金門下坑(現今夏興)移居同安縣(現今翔安)七里村,後遷移曾厝村頂頭定居。辭世後安葬於官路下埔之原,農曆九月初七日是忌辰。 恆元公後裔遍佈海內外,有的赤手空拳,離鄉背井越洋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謀生,由以旅居馬六甲州居多,他們落地生根與後裔都已經成為馬來西亞公民。根據目前人口統計約有四千多人左右。 七十年代初期,先賢前輩高瞻遠矚發動之下,組識成立一個家族會,宗旨為通過家族會的效應,族親們能夠手足相顧,患難相扶,發揚傳統為同鄉同宗謀福利的互助互惠精神,團結族親,促進族情。同時奉祀恆元公神位,飲水思源,數典不忘,敬宗祭祖。 1973年農曆九月初七日,家族會號召馬六甲坡族親並首次在甘光烏汝門牌十二號、協和美寶號(陳可補私宅)舉行恆元公忌日祭祖及聯歡宴會,宴開十多席,以古早味菜餚邀請族親們參加、以聯絡鄉誼。 1976年成立馬六甲曾厝社恆元祖陳氏家族會籌委會向馬來西亞社團註冊局申請註冊。同時南下新加坡刻制一座恆元公神位,奉祀在馬六甲東街納潁川堂陳氏宗祠,藉以表達孝思不匱、昭示木本水源之難忘。 1979年家族會成功獲得馬來西亞註冊局批准成為合法社團。同年十月八日,在甘光烏汝協和美寶號召開首屆會員大會暨選舉首屆理事會。 家族會是血緣性的組織,只要是家族會的會員、不分老少,都可通過理事會選舉來擔任家族會理事成員,各盡其力、各盡所能,扮演各自的角色,同心協力為家族會作出貢獻。
-
【專題報導一】認識古晉與砂拉越金門會館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走進東馬的砂拉越的古晉,就會聽到熟悉的閩南話或馬來口音的華人話。 古晉又稱貓城。在古晉的亞答街內,可以聽見許多閩南話或華語,這是因為這裡是華人的生活圈。 落番南來的開始就在亞答街(Carpenter Street)的大井巷(Upper China Street)落腳的。就在這個小里弄找生活,開枝散葉。寧靜的巷子,現代的我們無法想像這裡是早期華人聚居的地方。陳舊的店屋曾經孕育多少人才。又有多少落番人在這裡找到了他們的第一桶金。 亞答街的尾端,友海街(Ewe Hai Street) 從前聖多瑪教堂的教主就是用這個小門來到亞答街購買日常用品的。昔日教主專用的門,如今面對著的是高高的圍牆和馬路。 友海街的鳳山寺,鳳山寺供奉的是廣澤尊王。相傳當年1884年亞答街大火的時候,火勢幾乎把整個亞答街吞噬,當時有人看到街尾一間店的屋頂上站著一個穿肚兜的小孩。小孩手持一面黑令旗在空中揮舞,隨之風向即轉向,因而保住了其餘的店,有人說那小孩便是廣澤尊王的化身。 古晉最古老的廟宇壽山亭福德祠,又稱大伯公廟,供奉的主神是大伯公,另稱福德正神。海南公會最頂樓供奉著媽祖,這應該是古晉為一一個不在底樓的廟宇,是唯一一個媽祖廟。 這停車場除了車輛以外,有一棵參天老樹和樹下的神位,供奉著的是大伯公、大石公、二石公還有拿督公。 華人來到古晉數百年,也將神祇帶來此處,廟宇建於1770年,背山面水是為了風水,從小茅屋開始,經歷數次重建,而有今日規模,並保有當初先賢開發古晉時所遺留下來的三口井之一,1941年日本人入侵,大伯公廟逃過砲火。 早在19世紀前,華人已從中國沿海一帶南下到砂拉越謀生。1840年左右,第二批華人移民開始在古晉登陸。這些移民以潮州人與福建人(閩南泉漳人)居多。閩南語自此得以在砂拉越扎根,最至今是東馬砂拉越的主要的語言之一。 金門人南來古晉,在古晉經營土產、雜貨店、金莊、務農等,一九三五年五月,在黃慶昌(備註一)發起下,成立了「砂金同鄉會」,稍後因日本侵略而被迫解體。 1989年瓊林蔡維和與蔡習炎等人,力邀素孚眾望的鄉賢吳厝吳民權主持大局,並在拿督阿瑪英坑黃佛德竭力協助下,籌組砂勞越金門會館,1990年砂勞越金門會館註冊成立。 公會成立後,在黃佛德與在地僑領的協助成立會所,並在大家的支持下先後成立婦女團與青年團,也成立獎學金機制,鼓勵金門子弟努力讀書。砂拉越金門會館更是透過會內能量,積極從事教育公益,推動閩南文化。 金橋的第四代-張雅寧跟我們分享,在古晉有一條叫做砂勞越河,砂勞越河滾滾地永不停息流入大海,歷史的長流就像砂勞越河一樣悠悠地流淌著。在古晉砂勞越河畔的河濱公園裡,一座近百年的建築物像一位歷史的巨人屹立著,守候著砂勞越河的流逝,見證歷史長河的滄桑。那座古老的建築物就是華族歷史文物館。參觀它的遊客絡繹不絕,尤其是到古晉遊覽的華人。訪問古晉的中國客毫無例外,參觀華族歷史文物館成為他們重要的參觀項目之一。 古晉華人稱這座建築物為「老古董」,它既古老又年青。這座別具一格的「老古董」前身為華人法庭,建於1911年。在查爾士.布律克統治時期華人法庭對華人的婚姻、產業等民事糾紛進行仲裁。 1921年華人法庭撤消,這座建築物歸屬於政府 1930年起它成為砂勞越中華商會總會會址。在中華總商會旗下達63年之久,1993年它成為砂勞越華族歷史文物館。 這座四方型的建築物看起來古色古香,擁有展覽大廳,左右為輔翼廂房。兩道大門門楣上刻有天秤圖案。有趣的是參觀者可在正門兩旁欣賞到一副充滿著激情的對聯。一句是「華族萬里投荒喜今日豐衣足食安衽席」,另一句是「歷史百年作證記當時斬棘披荊啟山林」。每一聯為16個字,這副對聯生動地描寫華人先輩離鄉背井,漂洋過海來到砂勞越艱苦奮鬥的拓荒生活,讚頌今日豐衣足食的日子。展覽大廳陳列著圖片和實物,圖文並茂,詳細地介紹華族移居砂勞越的奮鬥歷史。 為何在砂拉越古晉會有如此屬於華人歷史的博物館,這是因為砂拉越有三分之一是華人,而古晉更盛。 而博物館上的「華族萬里投荒喜今日豐衣足食安衽席」就是說明了古晉是落番之地,如今這座落番之地有著許多濃厚的華族文化,從宗教、飲食、語言都可以看出前人的努力。 ﹝備註一﹞ 金門英坑黃智爺,為該族旅砂勞越開基祖,約在一八八○年前到砂勞越,長子黃信祺、三子黃慶昌陸續出生。一八九七年,黃智爺病逝砂勞越,遺孀側室為客家人宋金嬌(1858~1920),靠行醫維生持家,並送黃慶昌及其兄弟返英坑,與智爺元配蔡蒧及智爺之母同住。因慶昌之兄弟無法適應金門環境,次年又返回古晉。黃慶昌則留在英坑接受教育,在金門奠下的華文基礎,有利於日後和砂勞越華人商界溝通。 黃慶昌又稱拿督斯里黃慶昌(Dato Sri Wee Kheng Chiang,1890年7月22日-1978年4月12日),籍貫金門,其企業橫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同時為新加坡大華銀行集團的創辦人,育有四子十女。 20世紀60年代左右黃慶昌他把新加坡業務交給四子黃祖耀打理;砂拉越的業務則交給三子黃佛德管理。 金門僑訊專案小組信箱:news@kinmen.us 會館各地僑親相關資訊交流、投稿、訊息新聞都歡迎可以將資訊提供,讓我們的僑訊可以有更豐富並且搭建起更多元的交流。
-
【專題報導二】大馬僑領陳成龍將於6月初偕家人返鄉尋根 金酒推出落番紀念酒共襄盛舉
﹝整理撰搞﹞ 僑訊小組 被譽為馬來西亞柔佛州「居鑾發展之父」的丹斯里陳成龍博士,小時候家裡從事小販生意,他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是金門人,後來整理父親的遺物才知道,自己是祖籍金門碧山的金門子弟。小時候家貧使他夢想長大要蓋屋給家人住,從小就立志朝建築業領域發展,中學畢業後,家裡無法資助他出國留學,因此進入工藝學院就讀建築工程科系,對建築業產生濃厚興趣。 1982年,陳成龍看好居鑾市區的一個地段,並將可行性報告書交給有關地主和開發商參考,開發商十分滿意,不久後便邀陳成龍入股、成為執行董事。居鑾市的建設開發在他的巧手營造下,從荒煙漫草蛻變為繁榮市鎮,因此被譽為「居鑾發展之父」,市中心最繁華的一條街道更直接以他為名,稱做「陳成龍街」,足見他對柔佛州的城鎮發展有舉足輕重的貢獻,也備受各界尊崇。 陳成龍飲水思源,感念先輩的奮鬥精神,時刻將「我從哪裡來,根在哪裡」這件事放在心上,與故鄉血脈相連。為延續血緣的連結與傳承,6月初將帶著三代家人,一行共十餘人返回祖籍金門尋根。 金門人從明朝開始,為了躲避戰亂跟謀求好生計,開始往南洋發展,稱為落番。今年適逢「落番400週年」 ,金門酒廠與味丹企業也共襄盛舉推出「戰酒黑金龍特窖陳高 落番400週年紀念酒」,紀念金門人這段將永遠一代傳過一代、無法抹滅的出洋奮鬥史,以及一段連繫著金門鄉僑與故鄉的尋根之旅。
-
【專欄新聞】汶萊正式加入CPTPP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汶萊財政暨經濟部(MoFE)頃發布消息稱,該國已批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估計可使該國拓展6億人口及總值13.5兆美元國內生產毛額(GDP)之市場。 該部聲明稱,汶萊已於5月13日通知CPTPP的保管國紐西蘭,該貿易協定將於60天內在汶萊生效,成為該國第10個自由貿易協定(FTA)。 CPTPP係一項於2018年3月8日簽署的11國協定,涵蓋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與越南。 該協定透過高關稅自由化及現代貿易規則,以確保貿易維持開放、互利及便捷。 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提供 2023-05-23
-
【專題報導一】淺談認識泰國福建會館
﹝資料來源﹞:郭瑞明《同安境外宗鄉社團概略》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旅泰福建籍華僑在泰京曼谷噠叻仔建造神廟順興宮,並在宮內設福建公所。這便是福建會館的前身。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劉鳴成、何順安等在泰京是隆路創建閩屬華僑公墓--閩山亭。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年)劉聰敏、蕭佛成等人將公所(會所設于泰京巴吞注郎曼五路57號)改組為福建會館。由旅泰閩籍先僑蕭佛成、劉聰敏、陳鴻禧、陳蜜來等聯合當時的鄉賢共同創辦于1912年(另一說是1911年)元旦,由當時著名報人、辛亥革命功臣--蕭佛成擔任首任主席,後改稱理事長。會館以聯絡同鄉感情、謀求僑胞福利、建山莊、辦學校、修神廟、開展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促進中泰友好為宗旨。 1914年創辦培元學校 1921年改為免費義務學校,而蕭佛成等先後創辦《華暹新報》《晨仲日報》。 1922年,學校成立校董會,實行義務教學,學生由數十人增加到300多名,課外舉行懇親會、展覽會、遊藝會,並多次積極響應祖國及當地的救災恤難運動。其後又設中心公學。 1925年重修閩山亭,新建禮堂及萬善塔。 1941年重建神廟福先宮。 1943年、1960年、1961年又先後修葺閩山亭。 1945年8月後,聯合各僑團救濟祖國糧荒,協助緬甸歸僑過境。 1952年後,成立福利、教育、體育、婦女等小組委員會,修葺神廟順興宮,舉辦敬老會,接辦中心公學,協助華僑補辦隨身證。 1953年,由當時在任的理事長、同安人蘇根柱,慨捐鉅款購入房產作為會館館址。會館設福建公立培元學校。該校採用華語教學。 1954年理事長蘇根柱又捐建課堂十間,以容納逐年增多的學生。除此之外,蘇根柱還修葺三宮一亭,設立福利基金會,多次號召會員捐款救災,舉辦各種比賽,首次出版紀念刊物等。 1960年重建神廟福興宮。同年購地建立新館址于泰京巴吞注郎曼五路57號,並在佛統府新闢山莊一處。 會館目前的館址是于1961年會館成立50周年時從舊址遷入,坐落于曼谷巴吞注郎曼五路,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兩層樓建築,現已被國家藝術廳列為受保護的文物。會館占地寬闊、環境優美。為了適應會務發展的要求,在後部加建一座三層高的綜合樓。 會館屬下的教育、慈善機構計有:中心公學、閩山亭、福建山莊、順興宮清水祖師公廟、福蓮宮以及福建慈善會與教育基金會等,這些機構對泰華社會的慈善公益事業,為敦睦鄉誼、促進教育、振興華文、救災扶孤、助殘濟貧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泰國福建會館是泰華九屬會館之一,九屬會館乃為泰華社團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性僑團機構,最大限度地代表了全泰國的華僑華人,也是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所確認的泰華社會最高僑社機構,為泰中兩國間的文化、經濟、貿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平台。 泰國福建會館1981年注冊會員有1800多人,其中同安籍會員176人。常務理事蘇清淮、陳順德,監事汪順源、張培庸均系同安籍華人。同安人蘇根柱蟬聯泰國福建會館第三十四至三十八屆共五屆理事長,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屆共四屆名譽理事長,自43屆起榮膺終身名譽理事長。 會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由理事會綜理會務。理事會設理事長一人,副理事長不少于八人,以及分掌秘書、財政、交際、審核之常務理事若干人。會館辦公室是理事會的常設機構,由總幹事負責執行理事會的決議及代表理事會行使對內對外之一切聯絡事宜。 1969年建成新公墓--春府福建山莊。 1986年,陳順德任第51屆副理事長、張培庸、蘇清淮為常務理事,汪順源任理事。 1996年,張建祿任第56屆理事長。 該會創立以來,本著先賢所訂立的宗旨,廣結鄉親,守望相助,服務僑胞,致力于慈善、教育事業,設有教育基金會,獎助會員子女,撥款資助泰內地華校。發揚泰中文化,努力促進泰中友好親善,成為泰華社會中影響廣泛的僑社之一。積極辦好會員鄉親的福利工作。因會務活動成績顯著,影響廣泛,成為泰華社會主要僑團之一。會館已被列為古蹟受泰國政府保護。 自開放以來,該會曾數次組團返鄉訪問,考察投資環境,促進了會員與家鄉的聯繫,不少會員為家鄉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2012年8月12日,泰國福建會館成立100周年慶典大會在曼谷世貿中心Central World 隆重舉行,近3000名福建籍華人雲集曼谷共同慶祝這個吉祥的日子! 時至今日泰國福建會館依然保有強大的運作能量,持續透過福建會館的能量,照扶著在泰國的鄉親,而泰國福建會館從創辦以來一直在支持教育與醫療,讓閩南文化持續在泰國發光發熱。
-
【專題報導二】在古老中國城裡的清水祖師爺廟-順興宮
曼谷中國城(Chinatown Bangkok; Yaowarat)分布於三聘街(Sampeng Lane)、耀華力路(Yaowarat Road)、石龍軍路(Charoen Krung Road)主要3條路所形成的社區,昔日為廣東潮州閩南福建等華僑居住經商的地區,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耀華力路由來與發展 這座富有華夏風采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城」,長約2公里,矗立在泰京城西,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它是老曼谷的街區之一,已有近200年歷史。泰國吞武里時期,國王鄭信有著華人血統,那時候大量的華人湧入暹羅謀生,很多華人聚集到當時的首都吞武里,在湄南河兩岸謀生,職業應該是商販、跑船或是搬運工。在曼谷大皇宮玉佛寺、皇家田還沒有建設之前,那一帶都是華人的聚居地。之後曼谷王朝建立,要在湄南河邊建立大皇宮和寺廟,當地的華人就被要求搬到耀華力路一帶居住。 正所謂華人聚居到哪裡,哪裡就會變得繁華,唐人街一帶逐漸變成比較繁華的商業區。但是當時唐人街一帶的街道很窄很亂,無法行駛汽車,制約了其發展。在泰王拉瑪四世執政時期(1851-1868),曼谷大皇宮(The Grand Palace)周邊開始新建能通行汽車的新式道路,位於華人居住的三聘街與石龍軍路之間也規劃建設一條新式馬路,後因為泰王拉瑪四世駕崩,工程延到1892年由泰王拉瑪五世開工建成,並賜名為「耀華力路」(Yaowarat Road),以紀念在開路時慷慨捐出大片土地的一位華僑,該華僑因其爵位名「坤耀華力陀那勒」,該路就以他的爵名稱呼直到今日。 耀華力路建成後成為泰國華僑發展的核心區域,因此整條道路上店鋪林立,並有「老噠叻」、「新噠叻」、「龍尾爺街噠叻」以泰文為諧音的傳統市集,還有寺廟、戲院、酒店、咖啡室等傳統店面保留下來。如今仍舊發展蓬勃的,除了有中餐廳、金舖、南北雜貨之外,還有古董店、酒舖及土產店等等,不少百年老店,如林真香肉乾就是其中之一。 該區域位於招拍耶河旁,沿上溯,是福建鄉親所建的順興宮,供拜的是清水祖師,每逢元宵,香火繚繞,幾百根蠟燭點亮通宵,甚為壯觀。瑰麗壯觀的順興宮清水祖師聖殿除供奉清水祖師外,還供奉天后聖母及玄天上帝神位,中泰各方善男信女都來上香朝拜,九皇勝會齋期更是盛況空前,配有舞龍等中國傳統節目、十天左右的劇團演出,文唱武打,鑼鼓喧天,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