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為官清廉 不為權貴-林希元
林希元,字茂貞,明代進士,理學名宦,是理學大家朱熹的四傳弟子。因家境貧寒,他三十五歲才中舉人,越年中進士,初授南京大理寺評事,最終官拜南京大理寺丞,世稱一代宗師。 秉持官吏執法為公平正義之表徵,林希元為政清廉,凡事只論道理,不問利害,一生為官公正,權責綦重,物望所瞻。他忠實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敢於揭露奸佞誤國的罪惡,曾上奏《新政八要疏》,指斥太監濫持朝政,揭露宦官搜刮地方民財,又以清廉自持的態度,拒絕收受餽贈等不當利益,一如既往不偏不倚處世原則、依法公平及公正進行審理每宗案件,使奸頑真正得以懲治,民冤真正得以伸張。但執法不阿的作為被權貴所妒,先後被貶為廣西泗州判官和欽州知州。雖然仕途相當坎坷,但他追求安邦定國的理想矢志不渝,從不假借職務之便,私相授受、便宜行事。 林希元不僅清廉律己,從不收受任何饋贈,久聞其名聲之人,都不敢私自請托,而且為官勤政愛民,長年以「視民如傷」的情懷,體恤百姓之疾苦,感知稼穡之艱難,深受百姓的愛戴。擔任泗州判官期間,適逢江北飢荒,他主持賑災,悉心賑濟各地,深入基層體察百姓,核查受災人口,監放救災米糧,對不同程度貧困者給予不同的救濟扶助,同時還撰寫《荒政叢言》,改變當地只種水稻習俗,推廣多種農作物,並勸說百姓遵章守法、節約資財,注意推廣先進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勤事於農耕蠶桑之業,從而發展地方上的經濟,由此府可實倉廩之粟,民可解凍餒之苦。在《荒政叢言》一書中,透過分析朝廷舉措及其弊端,引述歷代前賢救荒經驗的基礎,並結合自身救荒實際經驗,充分闡明救荒主張,包括救濟災荒的實踐活動思想見解和具體辦法,透露出濃厚的民本意識。他所提出的論點可謂真知灼見,所列的政策、措施、方法堪稱明代荒政著作的典範,迄今仍具有相當程度的借鑑意義。 此外,即使林希元謫居僻地,仍心念黎民,到任欽州擔任知州後,首先是透過道德教化正人心,因此推崇教化、創建社學,延請儒士擔任教師,使居住偏遠地區的學童方便就學,要求學童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落實經典上的禮制,也因而興盛一方尊師重教之風。 林希元六十一歲辭官回歸故里時,著書立說,尤致力於理學探討,並將學術見解表彰於世,所存著作數量極為豐富。後人感恩林希元待人接物溫和謙讓,處事議政合乎法度,且為官清廉、治民有方,成為一代治郡的楷模典範,推行善政、勤行教化,關懷體恤窮困的黎民百姓,尊其為聖賢祖,奉祀於鄭氏家廟,數百年來香火不斷。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政風處提供)
-
善的循環
許老師在私塾任教,每天都會從後湖走路到平林去教書。 某一年的年關近了,天色昏暗,許老師出家門去收學費,在回程的路途中,聽到有人在哭的聲音,靠近後才得知原來是一個媽媽牽著兩個年幼的孩子,肚子裡好像還懷著一個寶寶,想一同去結束生命。 許老師看這一家人哭得那麼的傷心,就向前去關心,媽媽說:「我沒什麼能力,平日光是準備給這些小孩吃的、用的,都已經有困難了,加上現在快過年了,欠人家的錢也要在年前還,偏偏家裡又沒錢可以還,但這個年還是得過,所以準備關門來過年。」 「過年時總要口說好話,除夕夜,我就把煮白蘿蔔說成是『白肉』,煮南瓜說成是『瘦肉』,南瓜比較甜,煮了給孩子吃,白蘿蔔只好留給自己吃。」沒想到對孩子說的話,剛好給前來要不到錢的債主在門口聽到了,就走進家裡說:「你欠了錢不還,還有錢去買什麼瘦肉給孩子吃,自己吃白肉!」媽媽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的說給債主聽,說白肉是指白蘿蔔,瘦肉是指南瓜,也打開正在煮的食物給債主看,但債主就是不相信,說是好料的已經被吃掉了才這麼說。 「我們的日子連三餐都吃不飽,生活已經這麼的困苦,還要聽債主這樣冷嘲熱諷,一時想不開,我就帶著這兩個可憐的孩子衝出家門,準備一起去自我了斷快活點。」 許老師聽得眼淚快要掉下來,就順手將收回來的學費全部都給了這位媽媽,說:「這些錢你先拿去還債,如果還有剩餘的話,可以再買一些東西回來好好過年,而且,也得準備點祭品拜祖先。」母子三人聽了許老師的勸阻後,才破涕為笑走回家去。 許老師原本打算用這些錢來好好過年的,現在錢已經全部給了這戶窮苦人家,就沒有急著趕回家,他看到山頭有很多可以吃的「苦菜」,就摘回去煮一煮給大家吃,正在吃的時候,忽然間聽到窗戶邊好像有人在唸著:「今年食苦菜,明年生許獬。」一年後,許老師的夫人真的生了一個兒子,他就將這個小孩取名叫「許獬」,而許獬其實就是夜神為許老師平常做了很多善行而來庇蔭的。 「金門第一才子」許獬,原名行周,字子遜,號鍾斗,明萬曆二十九年辛丑科會試得第一(會元),後又殿試二甲得第一(傳臚),授翰林院編修,為官清廉,人稱「許同安」,民間流傳「文章許鍾斗,品德黃逸叟」,許獬有名言:「取天下第一等名位,不若幹天下第一等事業;幹天下第一等事業,不若做天下第一等人品。」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政風處提供)
-
廉吏陳榮祖
陳榮祖(1533-1596),字克紹,號遵江,金門陽翟人。為三府太守陳健之孫,金門浯陽信房中巷二十一世。能克守先訓,勤儉起家。陳榮祖在明朝嘉靖43年甲子科(1564年)中式舉人,萬歷己丑17年(1589年)授廣東永安縣令,成為地方父母官。 廣東永安地處山區,境內森林密布,為「瘴雨蠻煙」之區。設置縣前,人口稀少,設置縣後,移民初來,水土不適,民眾多患黃腫病。黃腫病又稱鉤蟲病,當時衛生條件很差,主要是由於鉤蟲寄生在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狀為好食易饑,倦怠乏力,皮膚色萎黃,人的臉面及腳足浮腫症狀。陳榮祖博覽群書,深諳醫理,認為此種病為山嵐瘴氣、水土寒涼所導致,因此教導民眾進食熟米,才能和其中氣,去除其體內寒濕,患者不藥而癒,民眾稱頌不已。食熟米習慣流傳至今天。 永安縣建置之初,生產落後。陳榮祖署縣後,獎勵縣人墾荒種植,提高生產力,還教導民眾廣種薑、芋頭、麻、豆等作物,促進該縣種植業的發展,讓永安人民賴以維生。在教育上興建儒學,選任當地知名老師羅光宇等十人為社師,課其學程,教導當地生童,提升當地文風,促進當地教育水平。 在治縣上,陳榮祖出入常帶送糧、僱役,地方無擾民情事,革除不良地保,以防杜需索,並且淘汰縣官衙內冗役,以省除詐冒,民被火者撫卹之,被疫病死者施贈棺木葬之。永安的百姓在縣城西門內,建造「陳公祠」,雕其5尺高的石像,紀念他治縣功績。在任5年,政績燦然。明萬曆二十二年,升任德慶知州。離任時,永安民眾沿街設香案,案上置水盆、明鏡,(寓意其清如水,明如鏡)。夾道歡送這樣一位愛民親民的地方好官升任知州。 因其治縣政績顯著,朝廷封文林郎,獎賜「廉吏」匾額,崇祀永安「名宦祠」。以「清廉卓異」升德慶知州,在知州任內是盡革陋規、勤政愛民,贈奉直大夫(從五品)。因勞累過度,竟卒於官,享壽64歲。靈柩回鄉,途經永安縣,永安縣民焚香叩奠,哀號動天,如喪考妣。歸葬同安洪塘合祥山,其事跡傳入廣東通志、永安縣志、同安縣志、金門縣志「鄉賢」篇。在金門陽翟、庵前及後浦陳氏大宗祠內立有「鄉賢」匾額。其墓在洪塘和祥山,文革期間遭毀,出土墓志銘珍藏於同安博物館,墓前兩隻石馬被征集到同安博物館陳列。(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政風處提供)
-
史上最長暑假
在幾個月前,因為升上三級警戒,教育部宣布停課,我們每個小孩聽到都開心得跳了起來,可是大人看起來都很緊張,不想停課的樣子。真是令人感到喜憂參半。 停課後,我們第一個遇到的挑戰是線上學習。有些人家裡沒有網路設備,有些人家裡的小孩比較多,電腦不夠使用,而我和哥哥面臨的就是電腦不夠的問題。但是遇到了困難就要想辦法解決,於是,我和哥哥積極尋求可以解決的方法,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們找到了處理方式,問題迎刃而解。在停課期間,老師們也很辛苦,他們為了線上教學還特別專程學習如何運用網路做遠距教學。原本以為只要停課十天,沒想到疫情愈來愈嚴重,教育部決定延長停課到學期末,整整三個多月都沒得上學,於是,我們便開啟了號稱史上最長的暑假。 因為這個疫情沒有及時控制下來而蔓延到世界各地,我們生活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所有餐廳都禁止內用、一律改成外帶;許多公共設施也都禁止使用,就像學校操場、游泳池、體育館……等等,所以,我們只能宅在家,哪裡都不能去。媽媽怕我們無聊,幫我們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動,也因為害怕疫情而開始自備健康營養的食物。媽媽的手機裡有一款APP可以連接電視玩遊戲、做運動,每次一玩到這個遊戲都會讓我和哥哥累得氣喘吁吁,完全不用擔心運動量不足。而在這次的疫情中,媽媽也學會了許多新的菜餚,其中最令我垂涎三尺的就是色香味俱全的牛丼飯,甜滋滋的牛肉片上灑滿翠綠的蔥花,再加上一顆Q彈的水波蛋,簡直可口美味到極點啊! 一場疫情造成了史上最長的暑假,同時也成就了我媽媽的煮菜功力,不僅如此,我和哥哥的體型也因此大了不少。
-
金門縣政府政風處「金門鄉賢誠信故事」徵文活動獲獎作品引言
引言:金門縣政府政風處主辦「金門鄉賢誠信故事徵文活動」評審結果計有11件獲獎,其中2件以金門話書寫,目的除了希望讓更多民眾認識金門縣鄉親賢達的誠信故事,也期待能藉此學習鄉賢品德節操,效法其誠信風範,並藉以推廣金門話,傳承母語的文化價值。這11篇作品(不分名次,依投稿先後順序公布):〈高風亮節-林釬〉陳俐妏、〈廉政持躬〉陳俐妏、〈廉潔自持的蔡復一〉鄭翔釗、〈耿介清廉的蔡貴易〉鄭翔釗、〈廉潔護公義,愛民視如親-楊華〉杜弘毅、〈聲種雪山,澹泊明志-蔡守愚〉杜弘毅、〈潔廉一生話陳顯〉陳為信、〈公正廉潔蔡復一〉劉國棋、〈廉吏陳榮祖〉陳國興、〈善的循環〉許秀菁及〈為官清廉不為權貴-林希元〉杜弘毅。政風處與金門日報社合作,藉報端之一角刊登其作品,以饗讀者,期盼讀者發掘更多鄉親賢達的誠信故事,並提升社會大眾對廉能工作之認同與支持。
-
高風亮節─林釬
林釬,出生在明朝的金門甌壟(后壟村),相傳在他誕生的時候,附近的甌壟湖像滾水般沸騰長達三天三夜。林釬在37歲那年進京應考殿試金榜探花,是金門籍殿試金榜名次最高,最後當上「東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也是金門籍在朝為官職務最高的。 林釬為官清廉剛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就在他擔任國子監祭酒的時候,熹宗皇帝寵信的宦官魏忠賢專權跋扈,到處搜括銅製器物,拿去熔鑄錢幣,以謀取私利,有一天,閹黨想搬走國子監內的銅鼎和銅缸來鑄造錢幣,由於這些銅鼎和銅缸,是皇帝親臨視察學館時,用來裝烹飪用或防備火災用的水,因此,林釬不願屈服於魏忠賢的權勢,堅持不讓他們搬走。 同時,魏忠賢權傾朝野,許多人為了巴結他,爭相在各地為他蓋祠堂,有天,一位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叫陸萬齡拿著一本簿子去找林釬,林釬問他要做什麼,陸萬齡回答說:「魏忠賢功德崇高,應該在京城的太學裡面放一尊塑像,與孔聖並列供奉。」接著要求林釬簽名倡導捐獻,林釬拒絕說:「你們再審慎考慮,孔老夫子是位受世人尊敬的老師,在禮法上享有如皇帝般尊崇的地位;而魏忠賢只是個臣子,如果讓魏忠賢和孔夫子一樣並列而座,哪天皇上親臨太學祭拜孔子,到時候,臣子坐在上面,而皇上卻在底下膜拜,這樣妥當嗎?」,說完便拿起筆在簿子上隨意塗抹,林釬因不齒閹宦魏忠賢圖謀欲與孔聖並列的行徑,而辭官歸隱漳州,為此魏忠賢偽造聖旨革去林釬官職。 崇禎皇帝繼位後積極剷除閹黨,聽聞林釬的事蹟後感嘆地說:「林釬是為人正直謙遜的君子」,於是重新起用林釬。林釬復官三年,適逢鄭芝龍與朝廷商談招撫事宜,林釬曾從中給予幫助。後來林焊過五十大壽時,鄭芝龍派人送千金給林釬作為壽禮以表示謝意,但一向清正廉潔的林釬拒絕並回信說:「成全別人的好事,是君子;因此從中獲利者,就不是君子了。」鄭芝龍看到信後也為林焊的廉潔自守所嘆服。 據說林釬的妻子過世後,皇帝送了缸、寶劍及令旗,讓他運回家鄉,並下口諭:若路上有所阻攔,不肯上繳錢財的,可以砍掉樹,也可以拆掉房子,但林釬為官清廉,不願意這樣搜刮民脂民膏,於是他讓人從水路將大缸運回老家。 林釬一生廉潔奉公,務實為民,深得崇禎皇帝器重,並在他過世後御書「澹泊寧靜,中正和平」牌坊,往後更以「清恬異常,高風亮節」聞名於世。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政風處提供)
-
廉正持躬─盧成金
盧成金,出生在清朝的福建,後來隨著家人遷居到金門後浦,因家中貧困,年約二十歲時有意投身軍旅,在入營從軍之前曾經到寺廟裡抽籤,籤的大意是「既然在神佛面前發了誓,那麼就要下定決心去做,絕對不可以三心二意,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堅持到底,那麼接下來就可以等待未來的好結果;就像是一個原本沒有價值的鐵塊,也能奇蹟似地變幻成一塊很有價值的黃金。」於是在獲得這支籤後,盧成金將本名「盧阿鐵」改成「盧成金」,用來表示他從軍的決心。 入伍後的盧成金驍勇善戰,隨著軍隊緝捕海盜,屢建奇功,平定許多民變叛亂,戰功彪炳。有一年,盧成金率軍查獲了數十艘的走私鹽船,依當時的慣例,盧成金可以獲得獎賞,但他卻說:「我既然已經領國家的薪水了,就不應該再圖謀其他一分一毫。如果我仍然拿這些錢,對天對地,都會感到慚愧!」於是要求他的部屬變賣這些船隻和鹽巴,拿這些錢來製造部隊的旌旗與甲冑、整建營房及分賞給各有功將士,將銀兩全部歸公,不佔為私用,也不花費任何公帑,軍隊的氣象威儀和軍人的儀容、紀律等因此頓時煥然一新,當時有地方鄉紳聽聞這件事情後,便送了盧成金一幅對聯:「忠勤均國酬知己,廉正持躬到古人。」由此可知盧成金的清廉正直。 盧成金在參與中法戰爭後因不滿朝廷迂腐而決定辭官退隱,在他離開前,軍民們都不捨而挽留他,想為他蓋祠堂,但盧成金嚴厲拒絕並說:「若大家是為我好,就不要這樣陷害我。」他回鄉後,在鄉下督促耕作和傳授教育,閒暇時讀書自娛。有一天,有個同鄉人來找盧成金,請託他幫忙講情,但盧成金嚴以律己、清廉耿直,拒絕他說:「大家都是同鄉人,我不敢只對你好,但若對鄰居都是好的事情,我一定竭盡心力幫忙。」同鄉人聽完後悻悻然離去。 盧成金一生秉持著廉潔操守,遇有不公不義,仍不改其志,深獲皇帝的器重,皇帝為表揚他的功績,更封他為「武顯將軍」,他的人品德行為世人所讚詠,風範猶存。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政風處提供)
-
廉潔自持的蔡復一
鄉賢蔡復一,字敬夫,生於蔡厝(金沙鎮光前里蔡厝),家中兩代為官,父親蔡霽,曾任教諭、知縣,教導蔡復一處事須敬,做事不可敷衍,心性修養更須謹慎,不可恣肆。 萬曆二十二年,蔡復一進京趕考,盤纏羞澀。猶豫是否要找道觀、寺廟借宿,路人指引城外有當朝相爺專供考生歇腳休息的館舍。一跛一跛的到了館外,卻遭到看門者的刁難,認為他面貌醜陋、身有殘疾,不可能是已經通過鄉試的舉人。 言談間,蔡復一意識到對方是想索討賞錢。若不想理會對方的糾纏,一點賞錢即可打發。但他心想,還未當官,就養成這種打賞的習慣,他日門人也染此陋習,將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再說京城重地,時常有錦衣衛暗中偵查,千萬不可落人把柄。 頓時神色一正,說自身雖有駝背,卻足可馱起江山,勿再干擾。門人見慣官宦,見到對方頗具架勢,也只能悻悻然地讓開。當下,蔡復一暗暗立誓,他日顯赫,不可以勢凌人,更要加強「慎獨」的修養,即使隻身一人,也要做到不欺暗室,無愧於心。 隔年高中進士,開始官宦生涯。就算當到地方大員,掌管軍務,他始終保持一貫的廉潔,不索賄,拒收不當餽贈,不以自身權勢營私。 萬曆四十年,水患嚴重,他關心民瘼,悲痛萬分,寫下「陽侯(水神)捲我土,萬波俱怒飛。金錢不在手,雪涕(流淚)問溺饑。」的詩句,面對水患嚴重,卻無法有任何作為來幫助流離失所的民眾,只能落淚慰問災民。 次年長江潰堤,水患更加嚴重,朝廷派遣蔡復一在澧州治水,頗具成效。他將京城撥下的銀子全用在百姓身上,沒有剋扣,也沒挪用,數月後,被拔擢為觀察使。 天啟年間,是他官宦生涯的巔峰,官至兵部左侍郎、總督貴州、雲南、湖南、湖北、廣西軍務兼貴州巡撫,人稱「五省經略」。手握軍務大權,沒藉此徇私謀利,也嚴禁下頭浮報員額吃空餉,嚴守清廉本分。後因病故,謚清憲。 對於他的人格,史冊上是有記載的,《明史.蔡復一傳》:「復一好古博學,善屬文,耿介負大節。既歿,橐無遺貲。」耿直是他的個性,清廉則是落實在他的生活。死後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元配李氏依舊過著簡樸的生活。 鄉賢蔡復一在民政、軍務上留有許多的貢獻,但對後人來說,他流傳下來的是風骨、廉潔,更是有志於公門之人的典範。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政風處提供)
-
耿介清廉的蔡貴易
鄉賢蔡貴易,字爾通,又字道生,生於平林(金湖鎮瓊林)。蔡氏家族為官宦世家,至蔡貴易更為顯赫,累官至浙江按察使,掌管一省之司法獄政。蔡氏待人忠直,處世廉潔,為當時的百姓所敬重。兒子蔡獻臣為萬曆十七年進士,為官一樣正直敢言,不怕忤逆權貴,如同他的父親。 早年擔任浙江省崇德縣令時,曾有楊雷、潘榜等率領的一群盜賊肆虐,地方苦不堪言,十分頭疼。他以反間計讓盜賊離心,最後在酒席間擒獲。 擒得盜賊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處理賊獲。他知道手下官吏可能會有假借清點贓物之名,夾帶珠寶,藉機發財,因此事先即已嚴令禁止,要求一律上繳,不可私自截留。 除了除賊,他也替百姓做了許多建設。對於外地來的徽商,考量外地人生存不易,時常給予關心照顧。當他即將到南京任職戶部主事,離任時,這些徽商感恩戴德,就一起湊了四百多兩,作為送行的程儀。 見到眼前的銀兩,他眉頭一皺,揮袖送客。徽商頭目表示,這是他們的一點心意,再說此事無人知曉,大人不要推辭。這時,蔡貴易的臉色更沉了,只說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便不再言語。 見到這樣的清官,徽商們商議過後,決定將銀兩拿來建一座涼亭,供行人歇腳,讓恩德延續。感佩蔡氏的清廉,因此將此亭命為「四知」。 擔任寧波知府時,內閣首輔余有丁為寧波人,曾主張開發寧波府管轄的金塘島與大榭島。當時余氏權傾當朝,但蔡氏認為這些海外小島原本是流放犯人之地,若大肆開墾,只有利於豪門大族,卻要勞累百姓往返,效益不大。在他的大力阻擋下,開墾荒島一事,也就擱置了。 正直耿介,面對首輔亦不肯退讓,以蒼生百姓為念。後來掌管錢糧稅收,即使有多餘的銀兩可納入自己的口袋,他亦不肯。他知道只要有一丁點貪念,品德崩壞極快,到時就會落入貪欲的萬丈深淵。 或許也就是這樣耿直,不肯變通,讓他後來被降俸罷官。他沒有喟嘆,沒有後悔,因為這是他選擇的道路。 他以清白傳家,氣節是他留給後人最好的禮物。金門島上從明代至今,文風鼎盛,廉潔不貪,自有受到他的影響。(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政風處提供)
-
廉潔護公義 愛民視如親-楊華
清治時代的金門,當時閩、浙沿海海盜猖獗,危害民生經濟活動頗深,老百姓深受其害,怨聲鼎沸,因此島上武將輩出,曾有「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這句俗諺。初為廈門前營外委的楊華,為落實政府公權力,抱持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的態度,堅守執法為公與為民服務的初衷,戮力於公權力能及時伸張及貫徹,授命緝捕,因屢建奇功,重典治亂鐵腕剿匪,功績最為彪炳,使盜賊不敢侵犯。此後楊華官運亨通,升官速度無人出其右,先陞福建水師提標中營千總,後任海壇鎮標右營守備、閩安左營都司、蘇松鎮總兵等要職,最後更是署理過官秩從一品的江南提督。 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官顯名揚,勤政愛民的楊華,從不以功臣自居,認為為官者,應牢記初心和使命,踐行忠、廉、仁、義之道,以「保國衛民,無私奉獻」為職志,因此始終保持著清廉艱苦的生活作風。除了在工作崗位上恪盡職守、撙節公帑,且拒收餽贈、廉潔自持,對各地文武官員和紳士富戶的錢財饋贈一概嚴加拒絕,在生活上節儉樸素,飲食多粗糧菜蔬,並廣蒐民情需求,發掘民隱民瘼,使百姓安居樂業,且將節省下來的俸銀用於接濟貧民,深得百姓愛戴,其高風亮節和無私奉獻精神有口皆碑。 而楊華無私的善意關懷猶如源源不絕的能量,點燃一盞盞的明燈,為需要協助的百姓提供熱忱服務,也期盼百姓們即使在困苦環境與艱鉅挑戰下,依舊能堅強面對困境,活出生命繽紛的色彩。守護苦難,幽谷伴行的善舉,也體現愛民如親的具體作為。而這不但為金門這塊土地注入更多正向力量,也為當時社會帶來無限的希望。無論明燈所展現的是執法者堅決維護法律的剛正不阿,抑或孝慈仁愛的德行風範,這一盞盞的心燈,不只帶來光明,更體現出廉潔執法的剛柔並濟。 理想的實踐需要時間的積累,是人與土地緊密的連結,透過情感與記憶熬煉而成!楊華為官一生,以最高的道德標準自我惕勵,日夜將清正廉明,造福百姓縈懷在心,展現廉潔、勤政、愛民的施政作為。嘉慶皇帝體恤楊華貫徹廉能政治,端正政治風氣,提升施政效能,且忠誠扮演人民的守護者,不負百姓所託,特賜御令建造平屋仿衙署於金寧鄉湖埔村內,格局為三落大厝加左邊護龍,為當地大型住宅之典型格局。 律己廉為首,治國法為先!為政清廉才能取信於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後人感念楊華廉潔自持,樹立起勤政愛民、公正無私的典範,讓世世代代可以追尋,概稱楊華故居為「提督衙」,現已列入縣級古蹟,以緬懷這位浩氣長存、愛民如親提督的高尚人格和不朽事跡。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政風處提供)
-
聲種雪山,澹泊明志─蔡守愚
蔡守愚,字體言,號發吾,金門平林人,明神宗時進士出身,曾歷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工部屯田司主事、工部虞衡司員外郎、工部屯田司郎中及都水司郎中、雲南布政使等職,在治事撫民方面功績卓著,人稱「蔡佛爺」,卒贈通奉大夫,從二品。 蔡守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是以儒家政治思想為核心,為官不僅清廉律己,而且勤政愛民,長年以視民如傷的情懷,體恤百姓之疾苦。在四川任職轄區內,為貫徹清廉執政、實踐透明治理,對於偶爾出現的少數民族部落劫掠現象,也只是嚴加防守,並無興兵討伐之意,對其申明紀律要求,施行恩威並濟的安撫。蔡守愚認為吏治腐敗使得百姓處境更加艱難,若不禁止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為落實官吏整治、以百姓的利益最大目標,嚴懲作威作福、貪淫無厭、恣肆妄為的官員,對於違法亂紀的武官也不會區別對待,種種措施讓官員們知道敬畏律法,對於穩定局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守愚屢為夷人排紛解難,教導夷人崇敬聖人,以孔子為師學習儒家禮教,番人因此感恩,也大都能依照規定按時朝貢,並為蔡守愚塑像於宏化寺膜拜。 人總是難捨七情六慾,少不了對名利的牽掛,要完全掙脫紛雜喧囂、物欲橫流的社會,的確很難。在對欲望的追逐中,常感到身心俱疲,卻又無法停下走向這個無底洞的腳步。但豪華落盡見真淳,恬淡人生才是真,若想要最愜意、最真實的幸福,心靈就必須擁有一份淡泊。唯有淡泊,才能讓內心寧靜下來,使自己懂得踏實踐履,沒有好高鶩遠,遇事盡其在己,一步一腳印,細細品味生活中的萬般滋味,恒享安恬自適。因此,即便晚明局勢飄搖,人心浮動,但守愚在四川任官十四年,始終保持一介寒士之風,節儉自律,不事奢靡,生活簡樸,從不請託受賄、以權謀私,留下許多清正廉潔的故事,其中以「六不敢」最為朝野推崇,即「不敢受各屬一果一菜,不敢取地方一粟一絲,未敢任喜怒而出人一罪,不敢聽囑託而臧否一人,不敢傳舍官府,不敢秦越軍民」,保全許多生命,避開紛爭。蔡守愚為官清廉的高風亮節,也成就了仁者之功。 世人都知道名利只是身外之物,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躲過名利的陷阱,一生都在為名利所勞累,甚至是為名利而生存。因此,能擁有時時刻刻都讓內心保持安定平和,徹底具備「恬淡寧靜,精神自守」這般豁達心胸與思維的人恐怕不多,這是一種「心若冰清,天塌不驚」的達觀。居家養老的蔡守愚,題其居所曰「寧澹居」。客至,樽酒盤食,不求奢華。瓊林宗祠中稱「藩伯宗祠」以念其功績。 (稿件由金門縣政府政風處提供)
-
金門縣110年慶祝祖父母節(樂齡心‧祖孫情)作文比賽優勝作品國小中低年級組第二名/家有二老,如有二寶
世界上有許多獨特的愛,是我們珍惜的無價之寶;有許多親情的關懷,是我們成長的生命養分;有許多生活的新鮮趣事,是我們難忘的美好時光。和爺爺、奶奶之間的互動,常串連起我童年最珍貴的回憶。 從懵懂到逐漸懂事,奶奶都特別疼愛我,時常為我準備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美食,讓我大快朵頤,填飽我的五臟廟。過年時,會炸酥酥脆脆的年糕,端午節時,會包一顆顆形狀像金字塔般美味的粽子,還會買讓人垂涎三尺的雞排、令人食指大動的炸薯條……滿足我的口腹之慾。每天一大清早就會幫我準備早餐,讓我感受到滿滿的愛心,奶奶烹煮的美味佳餚,時常都讓人嘖嘖稱奇、心滿意足,在她無微不至的照料下,我們健康成長。讀幼兒園時,每天載我上學、接我放學的都是奶奶,看見她辛苦騎車過來接我的樣子,我迅速的飛奔到她的懷裡,心中是無限的信任與感動。 每到假日,令我最期待的就是和爺爺說說笑笑的互動時光,記得有一次,爺爺問我:「要不要當小助手幫忙看店呢?」我覺得幫忙顧店輕而易舉,於是就不假思索的立刻答應。進入雜貨店後,映入眼簾的是不勝枚舉的食品、日用品,和五彩繽紛的古早味零嘴,還有一種懷舊的氛圍。突然,一堆顧客蜂擁而上,冷清的雜貨舖一下子就變得熱鬧無比,我和爺爺連一點空閒的時間都沒有,一下子拿取物品,一下子算錢,一下找錢,忙得不可開交。這時,我才體會到原來開一間雜貨店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十分辛苦,以後我一定要多幫助爺爺經營小店舖。傍晚,我們回到家常切磋棋藝,一開始,我就翻到了一顆厲害的「仕」,一下子就吃了爺爺的一堆棋子,我歡天喜地的一躍而起,居然快要贏爺爺了!緊接著爺爺翻到一顆天下無敵的「包」,不一會兒就把我厲害的「仕」和「帥」都吃掉了,最後爺爺反敗為勝,令我甘拜下風,我覺得爺爺實在是太厲害了,即使被吃掉那麼多棋子,都能扭轉局勢,下次我一定要鼓足幹勁,力爭上游,讓棋藝登峰造極,才有辦法贏過棋藝高超的高手-爺爺。 平日,我最喜愛的休閒活動就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看連續劇、話家常了。每到這個時候,大家總會一同聚集在客廳,爺爺奶奶說著金門道地的閩南語,並教導我口說各種物品的發音、句子的讀法、古早的俗諺等,但因為我發音不準確,常逗得大家哄堂大笑。除此之外,我也會教爺爺和奶奶說幾句英語,但我們雞同鴨講,根本聽不懂對方在講什麼?就像在對牛彈琴,讓人哭笑不得。我和爺爺奶奶相互學習不同事物,教學相長,和樂融融,彼此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親密,語言學習越來越熟練,趣事一籮筐,真是璀璨而溫馨的記憶。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而在我們家是「家有兩老,如有二寶」。從小到大,爺爺奶奶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著我、陪伴著我,他們是家中的寶貝,我從爺爺奶奶身上學到新奇的事物,豐富我的童年生活,我永遠不會忘記這些珍貴而美好的歡樂時光,珍惜爺爺奶奶對我的付出和愛。 (稿件由金門家庭教育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