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路過高粱田看見水尾塔》新書發布會
﹝整理撰稿:邱翌瑄 僑訊小組﹞ ﹝新加坡訊﹞ 祖籍金門的新加坡作家李寧強將於2024年5月18日(星期六),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大廈16樓觀景閣舉辦其最新著作《路過高粱田看見水尾塔》的發布會。本次活動由新加坡高藝出版社主辦,新智文教讀書會與雨書房聯辦。 李寧強在其新書中融入了豐富的食物元素與金門文化元素,他說:「我喜歡寫吃,路過大街小巷、酒樓茶肆,我看見食物,就像看見《路過高粱田看見水尾塔》中的故事一樣。」這次發布會不僅是書籍的介紹,也是對食物與文化交融的探討。 活動將於下午2時開放登記,2時30分準時開始。本次活動邀請了王虹宇女士擔任主持人,她是知名的文化工作者及吾廬俱樂部總經理。同時,會有數位特邀嘉賓分享他們的觀點,包括著名作家兼詩人寒川、南洋學會會長許振義博士、資深新聞工作者兼學者李氣虹博士,以及才華橫溢的彈唱人兼節目總監蔡憶仁。 有興趣參加的讀者可通過以下任一鏈接報名: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報名鏈接:https://go.gov.sg/wbd2024-superskill ●新加坡高藝報名鏈接: https://forms.gle/GkPtNhaHuXajG6ev5 如需進一步資訊,請聯繫活動負責人洪素梅女士,電話92988989,或電郵至sbtan@superskill.com。 歡迎廣大書友踊躍參加,一同探索美食與金門文化的結合,並親自體驗李寧強筆下的金門世界。
-
馬來西亞舉辦「2024臺灣高等教育展」 展示我國教育資源
﹝僑委會訊息﹞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於2024年4月26日在吉隆坡成功舉辦「2024臺灣高等教育展」。本次展覽匯集了近60所臺灣的大專校院,現場氣氛熱烈,展現出臺灣教育的多元與優勢。 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女士出席了開幕典禮,並發表了致詞。她回顧了馬來西亞臺灣高等教育展自2007年首次舉辦以來的成長歷程,今年已是第18屆。徐女士對於留臺聯總及各地留臺同學會的辛勞策劃及組織表示感謝,並對於臺灣大學校院在教學環境、師資設備以及招生資訊的全面展示給予高度讚揚。 徐佳青指出,馬來西亞一直是臺灣高等教育的主要生源國之一。馬來西亞學生不僅語言能力出色,邏輯思維也表現傑出。為了滿足僑生多元的學習需求,臺灣自112學年度起開辦了針對製造業、營造業、看護機構、農業、電子商務及服務業等產業需求的四年制產學合作學士班,目的在於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職人才。 此外,僑委會也積極提供各項獎學金,獎勵表現優秀的新生,並在僑生輔導照護上做足功夫,從接機、提供工讀金與學習扶助金、僑健保補助到急難慰問救助等,全方位支持僑生在臺的生活與學習,確保他們能快速適應及健康成長。 出席當天活動的嘉賓還包括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總會長拿督斯里邦里瑪拿督陳榮洲醫生局紳、雪蘭莪教育廳高級助理總監TUAN HAJI AMBERIN BIN AMIN、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大使葉非比、僑務組組長楊修瑋、吉隆坡臺灣學校董事長林永昌、馬來西亞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林凱民及國民型華文中學校長理事會主席林汶珊。 徐佳青期盼未來有更多的馬來西亞學生赴臺深造,畢業後也可考慮留臺工作,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國際化職涯發展和個人成長機會。
-
《國際僑訊》緬懷烈士:菲律賓華僑烈士節
﹝菲律賓訊息﹞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4月7日,馬尼拉的華僑義山聚集來自各地的菲華社群,他們在這裡紀念那些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華僑烈士們。這一天,由菲華各界聯合籌備慶典委員會主辦的「紀念華僑烈士節」活動,不僅是一個緬懷英烈的時刻,更是對歷史的深刻反思與維護和平的堅定承諾。 歷史的背景 1941年12月8日,隨著日軍對太平洋的廣泛進攻,菲律賓很快成為戰火的犧牲品。在菲華社群中,抗日情緒高漲,無數菲華青年紛紛響應國難,組織起華僑義勇軍、血幹團、特工總隊、迫擊399部隊及抗敵後援會等抗日團體,與美菲聯軍並肩戰鬥。 這場紀念活動在華僑義山烈士堂舉行,駐菲大使周大使和菲律賓中山學會會長陳長善分別擔任主祭人和主席。周大使在致詞中強調了抗戰中的華僑英烈們不僅為自己的家園而戰,更為全人類的自由和正義獻出了寶貴生命。他提到,這些烈士的事蹟是不可磨滅的歷史見證,是每一位菲華後代都應該銘記的精神財富。 隨後的獻花儀式中,與會者向烈士紀念碑獻花並鞠躬,這些碑石上刻錄著無數在戰爭中犧牲的華僑烈士的名字。菲律賓華僑義勇軍的創建者之一張良之回憶說,1942年初,義勇軍僅12人之眾,但很快發展成一支有影響力的抗戰團體。他們在前線參與戰鬥,後方從事宣傳,無不展現出華僑的愛國情懷和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 犧牲的代價 戰爭期間,菲華義勇軍遭受重大損失,其中多達30多位烈士在與日軍的直接衝突中英勇犧牲。菲華血幹團的常務理事蔡慶華憶述,這個由菲華青年組成的團隊在四年抗戰及戰後清剿中,共有約200名團員犧牲,其中沒有一人超過30歲。 1942年4月17日,我國駐菲律賓總領事楊光泩及七名館員,在保護菲華社群的任務中被日軍俘虜並殺害。他們的英勇事蹟成為了菲華社群的精神支柱,每年的紀念活動都會特別提及他們的犧牲。 紀念活動的意義 此次紀念活動不僅是對英烈的緬懷,也是對自由、民主價值的重申。駐菲代表周大使在致詞中強調,菲華僑胞與中華民國在生死存亡的時刻攜手同心,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英烈事蹟,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後來者。 菲華社群的領導和僑界代表的參與,使這次活動更具深遠意義。這不僅是對歷史的一次回顧,更是對未來的一份承諾,確保這些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這場紀念活動也是一次教育機會,讓年輕一代了解和感悟到前人為自由和正義所作的奉獻與犧牲。 「紀念華僑烈士節」不僅是一個紀念日,它更是菲華社群文化認同和歷史記憶的一部分。透過這些活動,不僅向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表達敬意,也重新確認人們對捍衛自由、民主和人權的不懈承諾。烈士們的精神將繼續激勵著每一位菲華後代,讓我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奮鬥、不懈追求更加光明的未來。
-
《辦事處公告》申請越南簽證,請注意!!
鑒於近日已發生數起民眾因電子簽證問題遭越南海關拒絕入境,本處特別提醒國人,申請越南電子簽證時,應注意所填資訊是否正確(包含姓名、生日、護照號碼、簽證效期等),透過正確入口網站申請,或選擇有信譽之旅行社辦理,勿輕信網路上不肖業者之廣告宣傳。國人收到電子簽證後務必再次核對資料是否正確。若簽證資訊有誤,越南海關依法可拒絕入境並遣返。 參考連結: 1.申請越南電子簽證網站:https://evisa.xuatnhapcanh.gov.vn/ 2.駐台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 地址:台北市松江路65號3樓 電話:02-2516-6626 3.越南出入境管理局 官方網站:https://xuatnhapcanh.gov.vn 電子郵件:foreigners@immigration.gov.vn
-
《僑學資訊》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外籍學人來台研究漢學獎助」 本(2024)年開放申請,自即日起至5月31日止,歡迎把握機會踴躍申請
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113年度申請截止日期為5月31日,請申請人把握機會。 「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獎助」,獎助國外大學及學術機構相關系所之外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含博士後研究)、博士候選人,來臺從事學術研究。研究主題以漢學或臺灣研究為原則,研究期間為1個月至1年不等。 國家圖書館將提供獲選者來回機票(經濟艙)和每月研究補助費(教授每月新臺幣6萬元整、副教授每月新臺幣5萬元整、助理教授(博士後研究)以及博士候選人每月新臺幣4萬元整)。 相關實施要點及線上申請表,已公告於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網站:https://ccs.ncl.edu.tw/ccs2/ENGLISH/information.aspx
-
《國際僑訊》「神戶─臺灣‧絆」逾百位僑胞組隊參與神戶祭 展現臺日友好
﹝日本神戶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4年4月21日,即使天公不作美,第51回神戶祭仍在滂沱大雨中熱鬧舉行。這一天,來自京阪神、橫濱及沖繩等地的逾百名僑胞,由「中華民國留日神戶華僑總會」組成的隊伍,在會長高四代的帶領下,齊聚一堂,與駐大阪辦事處處長洪英傑及僑務秘書楊慧萍等官員一同參與這場盛會。 神戶祭由「神戶市民祭協會」主辦,原定每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舉行。然而,由於今年5月神戶將舉辦世界田徑錦標賽,節日活動被提前至4月。開幕式於上午11點開始,鼓樂隊的表演揭開了序幕,同時也祈福能登半島地震災區早日恢復正常。儘管大雨,約有59個市民團體、共約5千人參與遊行,台灣團隊在第16個出場,沿途吸引了眾多民眾夾道觀看。 台灣團隊的亮點 台灣團隊的遊行隊伍在這樣的大型文化慶典中無疑是一大亮點。隊伍由三尊僑務委員會贈送的電音三太子和台灣觀光協會的吉祥物「台灣喔熊」帶領,展示了豐富的文化元素和熱情。隊伍中不僅有舞龍表演、巨幅國旗,還有舞蹈隊和旗袍隊的精彩演出,「相見在台灣」廣告車則壓軸登場。僑胞們身穿印有台日國旗的黃色T恤,沿著神戶市政府周圍的一公里遊行路徑行走,展現了「台日友好」的精神。 遊行結束後,神戶華僑總會為了感謝僑胞的熱情參與,舉辦了一場歡樂熱鬧的餐會。這不僅是對參與者的感謝,更是增進台灣與日本僑社間交流與了解的良機。這種文化交流活動不僅強化了兩地人民的友好關係,也促進了更深層次的文化互鑑。 媒體的關注與影響 台灣團隊的表現也受到了當地及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日本電視台和其他媒體現場採訪報導,這對於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和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透過這樣的文化展示,台灣不僅向世界展示了其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也彰顯了其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姿態。 第51回神戶祭的成功舉行,不僅是一次盛大的文化慶典,也是台日之間文化交流與友好合作的重要體現。在這場雨中的盛會中,台灣團隊的精彩表現和高昂的參與熱情展現了台灣人民的開放性和友好本質。未來,這種文化交流活動將繼續扮演著促進國際理解與和平的關鍵角色。 *更多有關金門與神戶的故事歡迎上網搜尋:神戶的金門王家
-
《國際新加坡》新加坡進入新紀元:李顯龍將卸任,黃循財接棒成為第四任總理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總理辦公室宣布,將於5月15日正式宣布,現任總理李顯龍將於當日卸任,並將總理職務交接給現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黃循財將成為新加坡自獨立以來的第四任總理。這一變更標誌著李家對新加坡政壇多年的主導地位將暫告一段落。 根據官方表示,李顯龍已向總統推薦黃循財為其接班人。考慮到新加坡國會長期由人民行動黨主導,這一提名預計將順利獲得批准。自1965年新加坡獨立以來,該國先後由李光耀、吳作棟及李顯龍擔任總理。吳作棟自1990年至2004年執政14年,期間李光耀仍在內閣擔任資政,直至兩人於2011年同時退休。 現年51歲的黃循財擁有哈佛大學與密西根大學的雙碩士學位。畢業後返國投身政府事務,長期擔任財經系統的幕僚官員。2011年起,他投入政壇,成為國會議員,並連續被選連任。2014年首次入閣,出任青年文化部長,隨後轉任國家發展部,主導多項重要的國家發展計劃。在短暫擔任教育部長一年後,2021年以意外之姿成為財政部長,並迅速崛起為第四代領導團隊的核心人物。 黃循財在總理辦公室的宣布後不久,透過社交媒體發布視頻,強調他將以極度謙卑的態度承擔起這一責任,期待與新加坡人民一同努力,開創國家更加光明的未來。他說:「從未想過會有一天自己會成為新加坡總理。未來,我將全力以赴,服務國家與人民。在此,我誠邀新加坡居民分享你們的夢想、想法與熱情,一同與我及我的團隊,共築一個更加璀璨的新加坡。」 黃循財 預備接掌新加坡總理職務的多面向領導者 黃循財(Lawrence Wong Shyun Tsai),生於1972年12月18日,是一位具有廣泛學術和政策專業的新加坡政治人物。目前,他不僅擔任新加坡的副總理和財政部長,還是人民行動黨的副秘書長及社區基金會主席。黃循財將於2024年5月15日正式接替李顯龍,成為新加坡第四任總理。 黃循財在學術上取得了顯著成就,持有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和密西根大學安納保分校的經濟學學位,並在哈佛大學深造。他的政治生涯始於2011年,當時首次當選為西海岸集選區的國會議員,後來於2015年轉至馬西嶺-油池集選區,並一直在該區服務至今。 在政府中,黃循財曾經擔任教育部、國家發展部、文化、社區及青年部的部長,並在通訊及新聞部和財政部擔任重要職務。他以出色的領導力和深刻的政策見解,領導了多個部門,並在2019年新冠疫情期間,與其他部長共同主導應對措施,展現了危機管理的能力。 黃循財是人民行動黨第四代領導層的關鍵成員,亦是黨內中央執行委員會的首任副秘書長,對黨的政策發展和青年培育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個人生活中,與配偶Loo Tze Lui共同生活,並秉持基督新教循道宗的信仰。 作為即將上任的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致力於推動國家前行,展望未來,他將帶領新加坡進一步發展,實現更加繁榮和和諧的社會目標。
-
《國際僑委》海外僑胞歡迎申請參加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典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正在積極籌備即將到來的第16任總統與副總統的就職慶典,特別邀請海外僑胞回國參與此重要活動。慶典將於2024年5月舉行,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僑胞將有機會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為了確保僑胞能夠順利參加,僑委會明確了參與資格與報名流程。有意參加的僑胞必須滿足以下資格之一: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且有僑居國的居留證明文件、或持僑居國護照並已獲得入國許可的僑胞。此外,僑胞的隨行配偶或子女如持有僑居國護照或永久居留權,也可以以僑眷身分辦理報到。香港和澳門居民需透過大陸委員會以組團方式參加,不接受個別報名。 報名方式包括個別僑胞報名與組團報名兩種形式。個別報名可透過網路、傳真或郵寄至僑委會完成,具體報名日期從2024年4月2日開始至5月10日截止。組團報名則需在4月30日之前完成網路登記,並在5月5日前將相關資料送交駐外館處或華僑文教服務中心進行初審。 為提供更佳的服務,僑委會將為參加僑胞發放i僑卡,如已持有,僅需在報名表上填寫卡號。未申辦者將在確認身分及資料無誤後由僑委會發放。 參加者需在指定的報到時間內攜帶所有必要文件前往僑委會設立的「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典回國僑胞接待服務處」辦理報到,該處位於台北市徐州路5號中央聯合辦公大樓南棟1樓。報到時間為2024年5月17日至20日,每日上午9時至下午6時。 這次就職慶典不僅是僑胞與祖國連結的一個絕佳機會,也是展示中華民國國際形象的重要時刻。僑委會期待著每一位海外僑胞的積極參與,共同見證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
-
《文化訊息》台灣當代藝術展「未來寓言」 於新加坡台北代表處隆重開幕
﹝採訪攝影撰稿/僑訊小組、邱翌瑄、何銘鎧﹞ 新加坡台北代表處與台灣文化部合作,隆重宣布在代表處的公共空間推出為期一年的「未來寓言-台灣當代藝術展」。此次展覽將展出來自29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37件精選作品,每件藝術品均如同一則寓言故事,藉由藝術的溫柔力量向世界推廣台灣文化。 文化部藝術銀行的創建旨在收購具有潛力的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並透過租賃方式讓這些原創作品走進公共空間,使更多人得以近距離接觸和鑒賞。藝術銀行的獨特模式不僅提升了藝術品的流通和可見度,也加強了公眾對台灣當代藝術的認識和欣賞。 新加坡台北代表處對於能夠在這樣一個國際舞台上展示台灣的當代藝術表示興奮與榮幸。此展覽不僅為當地及國際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台灣當代藝術的機會,也強化了文化交流與共鳴。 更多關於展覽的詳情和參觀資訊可訪問藝術銀行的官方網站。觀眾可透過網址 http://artbank.ntmofa.gov.tw/ 探索更多精彩作品。此外,藝術愛好者亦可透過#聞花妹標籤在社交媒體上發現與分享更多藝術精彩瞬間。 新加坡台北代表處與藝術銀行誠邀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朋友您親臨現場,體驗藝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其獨特的影響力,並一起探索藝術如何讓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
《僑鄉親報》尋找旅星金僑何清桅老先生後代
﹝資料提供:何丰騰/整理撰稿:邱翌瑄﹞ 金門何氏修譜委員會正在尋找何清桅的後代,何清桅曾是一位旅居新加坡的金門華僑。何清桅於1981年曾返鄉金門探親,並於1989年7月30日在新加坡法庭醫院逝世。為確認家族記錄,新加坡金門會館於1995年6月5日曾協助開出何清桅的證明書。 家族委員會現附上一張何清桅早期的家族黑白照片,希望藉此喚起相關記憶,協助尋找其後代。目前,何氏家族文史組長何丰騰先生正全力協尋,何丰騰先生是何清桅的侄子,居住於台灣桃園市蘆竹區大興十街151號,聯絡電話為0928562601。 何氏家族非常感謝任何能提供協助的信息,並希望透過這次尋親能夠進一步鞏固家族情誼的連結,並維繫跨國之間的文化與歷史連結。如有何清桅先生後代或知情者,請與何丰騰先生聯繫,共同協助完成這份重要的家族使命。
-
《金僑親報》新加坡金僑兄弟─李寧發、李寧展家族找尋祖父─李冊成之墓
﹝資料提供:李寧發、李寧強﹞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在二十世紀初,當亞洲迎來動盪,一位來自金門金沙鎮的普通父親,李冊成,憑藉著堅毅與遠見,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這個決定不僅影響了他的直系後代,也成為了後人尋根探源的動力。李冊成決定將他的孩子們送往遙遠的南洋--新加坡,希望他們能在那裡找到一片安寧之地,擺脫家鄉戰亂與貧困的纏繞。 這位父親對於子女的未來充滿了希望,他不期待他們成就非凡,只盼望他們能夠安然無恙。隨著每一批孩子的啟程,他的心也隨之遠航,寄望於那遙遠的異地能給予他們一個新的開始。 當最後一名孩子踏上前往新加坡的船隻,與先前已抵達的母親林甚娘和兄弟姐妹團聚時,李冊成的心中既充滿了不捨,也充滿了安慰。然而,當宗親們期待他也隨船南下時,他堅定地選擇留下,因為對他來說,家鄉的土地、祖厝與先人的記憶是無法割捨的連結。 年復一年,透過來往的僑信,李冊成得以窺見在新加坡生活的家人們逐漸安定下來的生活畫面。然而,隨著時局越發動盪,原本穿梭於大海兩岸的僑信也漸漸稀少。 家人們急切的信件中充滿了對他南下的期待,但李冊成堅持留在故鄉,最終孤獨地在金門的老家病逝,未能見到遠在他鄉的家人。 李冊成的故事成為家族中流傳的傳奇,遺憾和淚水滲透了這個家族的每一代人。 直到同為金橋的第三代後裔--新加坡多元作家李寧強的出現,李氏家族尋根的願望才得以重燃。李寧強的尋根成功不僅是個人的榮耀,也成為了家族中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回到祖根的道路。 受到李寧強的啟發,李寧發與堂兄弟及家人決定踏上返金尋根之旅。他們懷著對先祖的敬愛與對家族歷史的好奇,初次訪問金門,嘗試追尋祖先的足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面臨了無數的挑戰和困難,每一次的挫折都考驗著他們的決心和毅力。 終於,在宗祠管理人李榮的協助下,他們得以進入宗祠內祭祖,了解到家族歷史的更多細節。這不僅是對先祖的一次追悼,也是一次家族身分和歷史的重塑。然而,尋找祖父李冊成墓地的旅程仍充滿了艱難與不確定性。由於時間的推移,許多關於墓地的線索已經模糊不清。 為了讓這個尋根之旅能夠圓滿完成,李寧發與李寧展期待金門的鄉親社團,如果有任何人知曉他們祖父李冊成的生平或墓地的具體位置,希望他們能夠來信或來訊告知。他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許會有新的線索浮出水面,讓他們能夠最終找到祖父的最後安息之地,也讓這段跨越世紀的家族情緣得以完整。這將會是其後代永遠的記憶和寶貴的遺產。 相關訊息請傳至僑訊小組信箱專線:kinmen.ocn2023@gmail.com 官方LINE:@267irgwg
-
《會館訊息》穿越海洋的根尋之旅:馬來西亞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組織返鄉探祖活動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在追溯深厚的文化根源與強化海外華人社區間的連結中,馬來西亞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於本月16日將展開一次意義非凡的旅程。本次返鄉之行,由會館主席王木財及其他理事帶領,共39位吉膽金僑子弟將跨海返金,深入探索並重新連結與祖籍地的情感紐帶,這是對於維繫一個世紀以來僑鄉情誼的重要行動。 浮羅吉膽島,這個位於馬六甲海峽上的小漁村,距離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巴生港約12海里。其獨特的紅樹林沼澤地生態,使其成為螃蟹的天堂,因而得名螃蟹島(Pulau Ketam)。這裡不僅是當地最大的漁村聚落,也是許多金門僑民的新家。 金浯江會館的歷史可追溯至1895年,當時第一批金門人抵達此島,開始了他們在異地的生活與發展。他們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地位,更以團結互助的精神,於是年倡議組織金浯江聯絡所,俗稱柴皮宮。這是金門僑社團結和互助精神的體現,也是後來金浯江會館成立的前身。 時光流轉,金浯江會館經歷了無數世界性大事件,但始終堅持鞏固與延續華夏文化的使命。在現任主席王木財的帶領下,會館不僅舉辦了數次慈善晚會與活動募集資金,支持當地華文小學的復校與環境整頓,更致力於讓後代子弟認識並珍惜自己的文化根源。 此次返金活動,不僅是一次簡單的旅行,而是一個深具意義的文化探索之旅。透過實地訪問祖籍地,參與者將有機會親身感受與了解自己祖先的生活背景與文化傳承,這對於強化海外華人社區與祖籍國之間的聯繫,具有重要的價值。 金浯江會館的這次返鄉之旅,不僅是對過往歷史的一次致敬,也是對未來傳承的一次期待。透過這樣的活動,金僑後代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自身文化的深度與廣度,並將這份僑鄉之情與自豪感傳承下去,讓文化的橋梁跨越海洋,綿延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