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教師節專欄〕巴生吉膽島華聯小學榮獲多年閱讀計畫成果
﹝馬來西亞訊息﹞ ﹝整理撰稿:邱翌瑄﹞ 位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吉膽島,又被稱為浮羅吉膽,曾以吉洞島為舊名。這個小島坐落於巴生港岸外,隸屬於巴生縣加埔區和巴生市議會的管轄範圍,其面積約為30平方公里。吉膽島在馬來文中的意思是「螃蟹島」,它完全位於潮汐線以下,並以茂密的紅樹林植被而聞名。 吉膽島的居民約有九千人,主要由華族組成,其中有眾多祖籍來自金門的金門子弟,還有一些潮州人和福建人。他們的主要生計來自漁業,而商人則是其次重要的職業。島上有兩個主要的華人漁村,分別是吉膽村和五條港村。 吉膽島上的華裔居民非常注重教育,自從島嶼開發以來,一直有四所學校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機會,其中包括華聯華文小學、競智華文小學、新明華文小學,以及吉膽國民型中學。 華聯華文小學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本入侵前,它的前身是華南學校。據記錄,1941年日軍轟炸吉膽島港口碼頭,導致許多學生被迫停學,而華南學校也因戰爭而被迫停辦。 然而,直到1946年和1947年,華南學校和聯強學校陸續恢復辦學。當時,華南小學擁有超過300名學生,但學校面臨財務困難,因此後來決定與聯強學校合併,並採用了新的校名--華聯小學。 吉膽島的教育事業一直持續發展,並為居民提供了更多機會,同時也傳承了多年來的教育傳統。這個小島的居民不僅關心漁業,還注重學習和教育,這將繼續為吉膽島的未來帶來希望和成長。 2022年華聯小學經過長期的努力和承諾,成功推動閱讀、寫作和創作風氣,最近在一場盛大的分享會上推出了令人矚目的學生作品集《爬格子的小豆藤》。這本作品集精心收錄了來自華聯華小39名小學生的83篇優秀文章,這些文章曾在馬來西亞國內外各種比賽中屢獲殊榮。 華聯小學的閱讀計畫始於十多年前,自那以來,學校一直致力於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寫作興趣。校長溫慶偉在分享會上表示,這本作品集的面世是華聯小學過去10年認真工作的結果,並且它標誌著學校的成熟期。這些優秀的文章是他們辛勤工作的結果,也展現出學生們的才華和創意。 《爬格子的小豆藤》作品集的出版旨在長久保存這些優秀文章,並繼續傳承華聯小學的優良寫作傳統。這本作品集是對學生們努力和才華的肯定,也為學校的教育工作增添了光彩。 校長溫慶偉特別感謝了三位學年的班主任,分別是詹麗詩老師、蔡尚偉老師和關嘉輝老師,他們的用心指導為學生們的寫作才華提供了舞台,培養出眾多的「小小作家」。 分享會吸引了眾多參與者,包括該校家教協會主席林健華、副主席姚榮青、校友會副主席陳健平、副校長林施仰、副校長蔡潔萍、副校長謝麗君,以及18名優秀的「小小作家」。這次活動展現了學校社區的團結和對優秀教育的承諾。 華聯小學將繼續鼓勵學生們閱讀、寫作和創作,並期待未來更多出色的作品在這個學校誕生。
-
〔教師節專欄〕新加坡金門會館歡慶中秋:華服璀璨‧文化綻放
﹝新加坡訊息﹞ ﹝圖源:新加坡金門會館、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今年的中秋佳節,新加坡金門會館提前在9月23日舉辦了一場璀璨的中秋歡樂夜活動,以歡慶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活動旨在邀請大家穿上華服,深入認識中秋文化,同時共度一個充滿歡樂和互動的夜晚。 中秋節,又稱為月圓節,是華人社區中的一個重要節日,慶祝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包括賞月、吃月餅和穿華服。金門會館的中秋歡樂夜活動融合了這些傳統元素,為參與者們帶來了一場難忘的體驗。 活動現場,參與者們紛紛身穿各種華服,展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這些華服不僅是一種服飾,更是對中國歷史和傳統的尊重和致敬。參加者們通過這種方式,深入了解了華服的種類、風格和歷史背景。 除了華服穿搭,活動還包括了賞月活動,參與者們在明亮的月光下一起觀賞圓滿的明月,這是中秋節傳統的慶祝方式之一。此外,當晚的節目還包括了月餅品味和中秋詩詞朗誦等文化體驗,讓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中秋的含義。 這次中秋歡樂夜活動成功地將中國文化和傳統元素帶到了新加坡的社區中,強調了文化交流和互動的重要性。金門會館承諾將繼續舉辦類似的活動,豐富社區文化生活,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
-
創業楷模 張允中49歲創業 終成「新加坡船王」
﹝整理:僑訊小組﹞ ﹝撰稿:韓輝﹞ 「新加坡船王」、太平船務公司創辦人張允中2020年9月4日上午在睡夢中辭世,享嵩壽102歲。這位道地金門人工作到100歲才退休,他101歲時是富比士最高齡億萬富豪排行榜第一名。 張允中祖籍金門沙尾,曾在日本侵略中國期間在東南亞投身抗日運動。他創建太平船務後也關注新中國發展。多年來太平船務在中國業務的從未間斷,與中國的許多企業建立了長期互惠合作關係。 19歲下南洋討生活 投身抗日運動 1918年,張允中出生在福建金門的一個大戶人家。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金門、廈門被日軍佔領。19歲的張允中遠渡南洋討生活。 22歲那年,張允中第一次學做生意。當時母親給了他1500元,要他去馬六甲與大舅一起創立買賣土產的培元公司。也是在那時,張允中開始接觸大海,因為他的大舅有一艘機動船,經常往返於馬六甲和蘇門答臘之間,運載海產乾貨,張允中常常隨船出行。 跟隨大舅做生意沒多久,日軍侵略新馬大地,張允中父親不幸遇害,他本人也因接濟馬六甲的抗日遊擊隊而遭日本憲兵逮捕,被關在牢裡長達9個月,受盡了各種嚴刑拷打折磨,直到日本投降才重獲自由。 那場浩劫毀掉了張允中第一次創業的成果,戰爭結束時,培元公司也倒閉了。張允中決定回新加坡重新尋找機會。經友人介紹,他買下一艘二手帆船,開始在新加坡與印尼之間做交換貿易,用白糖和日用品換印尼的橡膠。 這段期間,張允中經歷了無數驚險,像船隻觸礁導致貨物損失這樣的事情還算是小的。他的貨船有一次竟遇到了海盜,當時張允中還想與海盜拚一拚,但他的船長被海盜開槍射中,無奈只能眼睜睜看著海盜將貨物搶光。這次恐怖的遭遇最終迫使張允中放棄了這門生意。 年近半百才創業 成功造就航運帝國 經歷了一連串的挫敗之後,1948年,張允中在好友的推薦下前往泰興源兄弟公司擔任經理。泰興源兄弟公司後改名為祺福船務公司。在祺福工作的18年裡,張允中從經理升為總經理,為公司開拓業務,擴大船隊,開闢新市場,經營新航線等。 1967年2月,張允中決定離開祺福,創辦太平船務。太平船務公司,取義「航運平安,生活太平」。這一年,張允中49歲,正式開始建立自己的航運事業。 太平船務剛成立,就遇上第三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關閉,許多船隻無法繼續跑這條航線。張允中臨危不亂,他說,跑這條線的船少了,但運費飆升,這就是商機。海運波動性很大,「10年只有3年好」,要採取「穩健保守」的策略。只要投資不過大,發展不太快,即便市場走下坡,公司也能頂得住。 正是靠著這項策略,太平船務在一次次危機中涉險過關。 這位老船長的變通與敏銳,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體現得更加充分。2007年,張允中看到航運市場高峰期已持續數年,預感到航運低谷將近,於是放慢了發展腳步。公司在2007年縮減船隊規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公司「煞車」不買新船,是放慢腳步讓太平船務降低了危機帶來的損失。 張允中的處事特點是「平心靜氣,臨危不亂」,能把危機化為商機,安然渡過難關。 太平船務自1967年3月16日創辦至今,已發展成為當今全球第10大貨櫃船業者。根據公司網站資料,太平船務擁有130多艘船,其辦事處和代理機構網絡遍及全球100個國家的500多個地點,聘用了9,000多名員工。 認識張允中的人都用「非常敬業」來形容他。1994年,張允中將公司大權交給了兒子張松聲,後者正式出任太平船務董事總經理,主持公司營運。他雖然已經把太平船務交棒給張松聲,但他仍然堅持每天到公司上班。 對於父親的離世,其子張松聲在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說:「他永遠是我的老闆、導師和楷模。」 張允中曾於1960年獲選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1993年擔任名譽董事。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對他的辭世表示哀悼。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黃山忠受訪時說:「張允中強調華商文化中『誠信、效忠和回饋』等價值觀,對我們待人處事方面有重要影響力。」 通商中國 促進中星關係的先鋒使者 實際上,早在50年代,張允中就開始與中國有商貿往來,是進入中國市場的先行者。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商務公參鐘曼英說,多年來,太平船務在中國業務從未間斷,與中國的許多企業建立了長期互惠合作關係,這其中張先生有很大的功勞。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在中國援建非洲坦贊鐵路的過程中,太平船務的船隊曾經幫忙運送人員物資。當時在中國航運界,有「貨運不出找太平」的說法。 「五、六○年代駁船業老鄉都認識張允中,當時華僑鄉親回廈門探親,都坐太平客船回國。他不僅是航運業的領導者,也是華人領袖和先驅,是值得人們尊敬和學習的長輩、好榜樣。」新加坡華商杜僑南說。 張允中也致力於教育慈善事業,積極回饋社會。他熱心公益,對中國的賑災活動不遺餘力。 2019年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採訪時,張允中談到新中國成立時曾表示,「很高興,當然很高興。因為那時候我們在海外的華僑,被外國殖民者壓迫得很厲害。中國崛起了,我是華人,當然非常高興。」 張允中一生為人低調,不喜交際,兒子張松聲也繼承了父親的風格,不喜張揚,對父親也非常敬重。
-
張允中與兒子張松聲小故事
2018年時雖然張允中已公告退休,但這位「世界上最年長的億萬富翁」仍每天照常上班、絲毫沒有任何鬆懈。張允中接受CNBC電視台《Managing Asia》節目訪問時表示:「這是我的習慣。我不能待在家,這樣我會非常無聊。我每天都在日記裡記下今天所有活動。」 對於張允中來說,每天上班能維持心智健康,亦能密切掌握公司大小事務。此外,他也能給予兒子張松聲一些經驗指導,畢竟要領導一間全球排名前20大的航運公司並非易事,更得顧及旗下1.8萬名員工生計。 張允中表示:「我還是會以榮譽董事長的身分參與公司運作,在某些領域上提供意見給董事會參考。」 張松聲表示,他每天固定2次向父親討教,分別是早上與午餐後,希望擴大自己視野並學習父親的領導風範。 張松聲說道:「我年輕時脾氣暴躁,算是難相處的領導人。但父親教我一件事,那就是『以德服人』。大家服從你,不是因為你權高位重,或是你很兇,而是因為你的品行正直,這樣別人才會尊重你、聽你指揮。」 張松聲指出,他從父親身上學到「保持冷靜」的重要。2009年,太平船務船隻在東非沿海遭到海盜劫持,張松聲花了75天時間與一筆未對外透露的贖金,最終成功說服海盜釋放船員。 張松聲表示:「做海運生意的會遇到很多狀況,有些是政治方面,有些是技術障礙,也可能出現意外事故。亂發脾氣無濟於事,保持冷靜才是上策。這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的,我目前也還在學習當中。」 正是這樣的性格與態度,造就張允中事業成功,同時也讓他樂於工作。張允中說道:「我自己從不發脾氣。我不能這麼做,因為當你發脾氣時,你便無法控制好你自己。」
-
﹝馬來西亞訊息﹞印尼麻里巴板金門同鄉會與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至雪蘭莪金門會館交流花絮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本月8日印尼麻里巴板金門同鄉會主席蕭宗嚴及三馬林達金門同鄉會主席黃尚君帶領41名鄉親與雪蘭莪金門會館進行交流,互相分享推展會務經驗,並加強彼此之間的鄉誼聯繫。
-
菲律賓中秋節怎過?不只過節還博餅!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撰稿:翁雪﹞ 這個月底就是中秋節,你知道嗎?菲律賓華人中秋節是不烤肉的,但是他們會跟金門一樣一起玩中國閩南的傳統習俗:「搏中秋」;其實不只菲律賓,當初先祖們下南洋一代,至今也還有不少地方延續這個傳統。 而中秋是菲律賓華人極重視的三大節日之一。和台灣過節烤肉的方式不同,菲律賓華人多數跟金門一樣是屬於福建省的後代,菲律賓的華人大多承襲傳統閩南習俗,中秋節就是要玩「搏中秋」。 在南洋一代僑社團體多在餐廳舉辦「搏中秋」,一些較大的家族則會邀請親友到家中同歡,搏彩之際也搏感情,談笑聲夾雜著骰子與碗公碰撞的清脆聲響,相當熱鬧。 「搏中秋」也叫「搏狀元」,參加者圍成一桌,在大碗公裡擲骰子博彩,以古時科舉制度的名堂為彩名,如秀才、舉人、進士、探花、榜眼、狀元,視骰子點數組合決定是否中彩及彩品大小。 傳統社會以學而優則仕作為人生的理想目標,因此為了讓子弟認識科舉制度,鼓勵他們求取功名,「博餅」遊戲於是規定6個骰子擲出的特定排列組合,依出現機率的難易,分別代表科舉功名中的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等6個等第,博取彩頭。相傳這種博戲有如「預卜」,可以預測當年的考運,以及未來一年的運勢。 傳統的獎品為大小不同的月餅,專有名為「會餅」或「餅金」,相傳利用這種遊戲可以預測人未來一年內的運氣。菲華僑社歷史專家黃俊圖跟菲金僑學子們介紹,「搏中秋」習俗源起於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鎮守台灣之後,他說,當時離鄉背井的士兵們常會想家,中秋節前後更加傷感,鄭成功的部將靈機一動,融合士兵們平時愛擲骰子小賭的嗜好,發明出這項遊戲,以解鄉愁,早年是以月餅為彩品,所以稱為「中秋博餅」。 這個故事是不是聽起來跟金門博餅的故事很像呢?在金門縣政府的金門小百科中是這樣寫的:「相傳是出生金門洪門港(後豐港)的鄭成功營中大將洪旭,在鄭成功領軍進攻金陵時,為穩定留守廈門的官兵軍心,並撫慰思鄉情緒,發明博狀元餅遊戲,讓官兵在中秋節玩上一把,而在廈門、泉州、金門等地流傳,成為中秋節特色民俗。金門在戰地政務時期嚴禁賭博,以致博狀元餅一度絕跡,近年縣府特別再推出成為觀光活動之一,且賽況一年比一年盛大。」 所以中秋博餅這一個活動一定跟鄭成功有關係,但是是怎樣下南洋的,又怎樣在菲律賓成為一個華族傳統習俗,就等著更多的文史研究家科考研究了。 中秋博餅的﹝餅﹞,是指月餅,該月餅按照各級科舉制度的頭銜,設有「狀元」1個,「對堂(榜眼)」2個,「三紅(探花)」4個,「四進(進士)」8個,「二舉(舉人)」16個,「一秀(秀才)」32個。共有大小63塊餅,含有7×9=63之數。 就菲律賓僑社而言,近年來基於實用性考量,彩品已從月餅改為民生用品或現金。遊戲規則頗為複雜,但基本上是以紅4點的多寡論勝負,擲出一粒紅4點是秀才,擲出4個紅4點就是狀元。 除了「搏中秋」以外,在僑界團體的推廣下,慶祝中秋的氣氛開始轉濃,許多商場舉辦「搏中秋」活動,讓菲律賓民眾體驗華人過節氣氛。 另外每年中秋節,菲律賓馬尼拉市都會在唐人街點燈,大大小小的花燈串連在馬尼拉的唐人街街口,非常的美麗繽紛,另外當晚也會有相關的舞台表演等節慶活動,中秋節慶雖不是菲律賓的國定假日,但近年因為疫情因素,中秋節這一個代表著團圓圓滿、歲月美好的節日也逐漸走入菲人的生活圈中。
-
﹝中秋特別花絮﹞星馬共同篇:星馬共同的回憶。
豬仔餅又稱為豬籠餅,為廣東人與越南人在中秋節送給小朋友或是長者的一種小禮物。因為做成小豬形狀而得名。據說早期商家會將豬仔餅放入竹籠內,當作贈品,供進門選購月餅的客人攜回。因為從前人們送禮必須成雙,送月餅時就會附上豬仔餅。在星馬目前持續可以看見這樣的傳統月餅點心。(圖源:陳雯雯整理)
-
﹝中秋特別花絮﹞馬來西亞的月餅
馬來西亞的月餅眾多,這裡挑選出傳統與新式月餅數款,讓大家看一下,馬來西亞的中秋節雖然不是國定假期,但是卻是一個很重要節日,在這樣的節日裡,大家都會相互贈送月餅,感恩貴人的支持或是照顧。
-
﹝中秋特別花絮﹞新加坡月餅
新加坡的月餅,依然以傳統月餅形式為主軸。
-
﹝中秋特別花絮﹞從飲食思考文化-南洋月餅集-- 印尼的月餅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通過認識各地月餅,希望帶領大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傳統、口味和歷史。這種知識希望可以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區的食物文化,並且可能激發好奇心,促使您如果未來有機會到這些地方去旅行探親,可以品嚐和嘗試各種各樣的月餅或其飲食文化。 印尼的月餅 印尼的月餅與臺灣常見的月餅不同,這種白色月餅的外層以小麥粉為皮,外形像是圓圓的月亮,在中秋節的前一個月,不少餅店就會開始販售;月餅的口味也很特別,比如榴槤、小波羅密或是巧克力等,吃起來非常甜,通常都會配上印尼紅茶一起吃。
-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中秋節
新加坡中秋節摘要 1.新加坡的中秋習俗,和台灣大有不同。少了台灣受到廣告影響的烤肉行程,反而喜歡提燈籠、逛燈節。 2.月餅的款式和口味,也和金門不太一樣。星馬人喜歡的榴槤口味、廣東潮汕的潮式月餅、馬來西亞的老鼠月餅,都是當地人心頭好。 ﹝筆者:Alen﹞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篇 九月初開始在星馬的各地鄉團組織紛紛發出中秋活動等邀約,而剛好9月2日到9月10日是新加坡中小學生的第三學段放假期,透過這樣的時間邀約,讓更多年輕的一代,可以參與鄉團活動,更期待透過中秋佳節的聚會內活動設計,讓新一代可以更認識祖鄉的文化。 而有別於台灣到中秋節就是想到烤肉,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過中秋節跟烤肉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新加坡人中秋節都幹嘛去呢?提燈籠!逛花燈! 在新加坡,中秋前夕在超市賣場裡除了看到月餅,還看到燈籠時,讀者們一定百思不得其解,提燈籠?那不是元宵節的事嗎?其實華人的傳統裡,除了春節和我們所熟知的元宵節,中秋節本來就是三大燈節之一,只是沒有元宵那麼盛大。但不知道經過怎樣的遷移轉變,中秋節提燈籠、賞花燈這個習俗,在大陸各省也慢慢消失,剩下部分地區還保留了這樣的傳統。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國家,早年許多閩南沿海一代的居民,為了討生活,下南洋到新加坡工作,逐漸把這樣的習俗帶到新加坡,就這樣在異鄉保留了下來這樣美好的中華文化。 新加坡中秋熱門活動:牛車水提燈籠 新加坡的牛車水,英文名稱Chinatown,顧名思義是新加坡的唐人街,是新加坡歷史上重要的華人聚集地。舉凡華人的節慶,在這裡總要大大凸顯一下,一方面是文化傳承,一方面也是觀光旅遊的賣點。特別是每年華族兩大節慶:春節和中秋兩個節日,總要在這裡張燈結彩,每年還會舉行亮燈儀式。 除了到牛車水體驗一下濃濃的節慶氣息之外,新加坡人更愛湧向濱海灣花園,就是有天空樹或者稱為超級樹的那個花園,免費觀賞燈會。說「湧向」這個動詞,一點都不為過,只要在節慶時期去湊熱鬧,那裡的人潮一定是像波濤洶湧一樣的湧入花園裡。 五花八門月餅款式:冰皮、老鼠、榴槤 賞月跟吃月餅這兩個傳統,倒是全球華人一家親,別無二致。 中秋在新加坡更是送禮的大節日,五花八門的月餅口味,爭奇鬥豔的月餅禮盒,撐起整個中秋節的無限商機。 先說說月餅型式吧!除了傳統的形式,這裡的傳統是指包著蓮蓉內餡的廣式月餅,不是台灣的綠豆椪。天氣燠熱的南洋地區,冰冰涼涼的冰皮月餅則是大家最愛。 還有因為移民的傳統,來自廣東潮汕的潮式月餅則是老人家的心頭好。另外還有頭尾尖尖長的像小老鼠,來自馬來西亞居鑾馳名的老鼠月餅。 至於月餅口味,榴槤月餅的存在,絕對是嗅覺上的不可忽視。各家月餅大多不會放過這個討好星馬人的在地口味。喜歡榴槤的人,可透過電商發達的線上購物,購買看看,相信會打破你的口感新觀點。 除此之外,月餅的口味可真是千奇百怪,從最基本的蓮蓉蛋黃,奶黃流沙,到進階版的娘惹斑蘭、各色水果,再到創意十足的清酒燒酒、寒天啵啵、焦糖海鹽……簡直族繁不及備載!光是上新加坡購物網站,整理出來的月餅口味就超過百多種。 今年的星國中秋節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的「濱海花園慶中秋」是每年主要慶祝活動之一,過去兩年受疫情影響,活動規模縮小。隨著當地疫情趨穩,今年活動規模擴大,除了燈會,往年的戶外市集及表演活動也終於回歸,歡迎大家有空可以到新加坡感受星國中秋。 馬來西亞的中秋節 ﹝整理撰稿:陳雯雯﹞ 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區對於中秋節這一傳統佳節成為了家庭團聚、美食享受和文化傳承的時刻。 千秋節,又稱為中秋節,是華人社區的一個重要節日,通常在農曆八月十五慶祝。這一日子象徵著滿月圓滿、團圓和和諧。以下是馬來西亞千秋節慶祝活動的一些亮點: 1.月餅盛宴:中秋節的重頭戲之一當然是美味的月餅。馬來西亞的糕餅店和超市都充斥著各種風味的月餅,包括傳統的蓮蓉、紅豆、伍仁和現代的巧克力、提拉米蘇等口味。家庭聚會和社區活動上,月餅成為了最受歡迎的點心之一。 2.家庭團圓:千秋節是家人團聚的時刻。許多人會趁著長假期回到家鄉,與親人共度這個特別的日子。家庭成員們會聚在一起,分享月餅、燈籠和故事,表達對家人的愛和思念。 3.燈籠遊行:一些社區舉辦燈籠遊行,這是千秋節慶祝活動的一個傳統元素。參與者提著五光十色的燈籠,走在夜晚的街道上,營造出一個夢幻般的景象。這些燈籠象徵著光明和希望,也是對遠方親人的祝福。 4.文化表演:許多華人會館和社區中心舉辦文化表演,包括舞龍、舞獅、中國傳統音樂和舞蹈表演。這些表演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觀賞,也有助於傳承中華文化。 馬來西亞的千秋節慶祝活動展現了這個多元文化國家的包容性和多樣性,讓不同背景的人們一同慶祝這個特別的節日。儘管有各種宗教和文化的存在,千秋節在馬來西亞仍然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和重要性的傳統節日。
-
兒童福建營兼中秋節嘉年華
主辦單位:福建會館 活動時間:9月22日(周五) 活動時間及內容: 1、5.pm-7.pm(學生)閩南文化體驗,聽音樂劇。 2、6.45pm-9.30pm中秋節慶祝活動(家庭);享受傳統閩南美食、看少兒中秋表演、DIY月餅、遊戲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