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新加坡冷知識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8月9日是新加坡的國慶日,你知道嗎?在新加坡原籍的金門人就有十萬多人,而且在1960至1980年代中葉是金門人駁船運輸事業的黃金時代,幾乎壟斷了新加坡的駁船業。 在這樣特殊的日子裡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新加坡冷知識喔! 冷知識一: 新加坡是世界僅有三個城邦國之一,意思就是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國家。 目前世界上的三個城邦國,分別就是是金僑眾多的新加坡、梵蒂岡與摩納哥。 冷知識二: 新加坡不是一座島而是64個島 新加坡一共是由64個島嶼所組成,包括新加坡主島和63座岸外島嶼所組成;其中大家最常聽到的新加坡聖陶沙也是岸外島嶼喔! 冷知識三: 新加坡向聯合國發起﹝世界廁所日﹞ 由新加坡倡議,聯合國同意。每年的11月19日世界廁所日,在新加坡廁所忘了沖水會被罰款150元新幣(約3560元台幣)。
-
新加坡的世外桃源 武吉布朗公墓與金門的故事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資料來源:World Monuments Fund﹞ 最近許多人到新加坡都會參加由新加坡傳統文化學會推出的武吉布朗導覽路徑,涵蓋25組古墓,包括閩南、潮州、大埔、興化地區的移民,他們當中有華社領袖、富商、早期同盟會成員,也有貧困民眾。參訪路徑預計要花約兩個半小時左右。 武吉布朗埋葬了新加坡最早一代先賢,他們曾為國家做出各種貢獻,傳統文化學會和一些熱心義工設計和規劃這條能讓公眾自己尋墓的導覽路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新的導覽路徑透過墓碑介紹新加坡獨立前至建國後的歷史,涵蓋了新加坡在英殖民地時期、航海貿易史、華人移民史,甚至在日據時期的各種精彩故事。它能讓公眾了解新加坡在區域和世界政治、經濟和社會歷史中扮演的角色。 自2012年以來,被稱為「布朗人」的武吉布朗學會義工和其他組織不時帶人到武吉布朗尋訪有歷史的古墓,他們至今已帶過2萬人到武吉布朗尋幽探秘。 武吉布朗導覽路徑總共介紹25組墳墓,當中包括閩南、潮州、大埔、興化地區的移民,他們當中有華社領袖、富商、早期同盟會成員,也有貧困民眾。 而這當中緣起要從新加坡建國歷史說起,如果從1819年時任英國蘇門答臘明古連(Bencoolen)總督的萊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踏上新加坡島那一年算起,新加坡的歷史已將近200年。 暫且不論新加坡政府如何看待他們自身的過去(這可能需要另一篇來細說從頭了……),民間倒是一直有文史團體積極參與歷史保存的工作。以今天的主角俗稱「咖啡山」的武吉布朗(Bukit Brown)墓園來說,2012年時新加坡政府有意興建一條雙向八車道的高速公路,預計會通過這座墳山,所以下令其中近4000座墳墓必須限期內遷移。 然而,在難得有異議聲音出現的新加坡,卻有許多民間人士,以武吉布朗保有新加坡早期珍貴史料為由,相當反對政府這項開發計劃。 為什麼呢?原來,開創於1922 年的武吉布朗墓園,是早年華人長眠的地方之一。儘管這處擁有約10萬座墳墓的公墓群已於1973年封閉,使用時間僅51年,但光是墓主身分、墓葬形制、墓碑內容等等,就足以讓研究者勾勒出新加坡早期開發史,以及華人的遷移史。 比如,武吉布朗中有不少同盟會會員的墓地,其中一個是黃肖巖。祖籍金門的他,畢業於北京大學,1911年初在東京加入同盟會,致力於革命運動。中華民國成立後,他返回新加坡發起創立南洋女子中小學校及南洋工商補習學校,並擔任新加坡民國日報的總經理。儘管長期定居於新加坡,但黃肖巖依舊心繫原鄉。1937年,日軍發起盧溝橋事變,同年10月入侵金門,導致許多居民倉皇逃難。當時人在廈門的黃肖巖便呼籲新加坡金門會館籌款幫助難民,並在廈門、鼓浪嶼等地設置難民收容所。 新加坡當地的文史工作者還陸陸續續在武吉布朗發現新加坡早期士紳的墓地蹤跡,例如顏永成、陳金鐘、章芳林、薛中華等人,以及新加坡唯一的舉人邱菽園。而且有不少人採家族合葬,像章芳林的兒子章壬煥、媳婦林淑茵、孫子章甲懋、孫女章金淑都葬在此處,而且章芳林的四個妻子也分別葬在武吉布朗。如果好好耙梳,有望為新加坡一代紅頂商人章芳林及其家族作傳,而不至於讓他們的輝煌過去徒然埋沒在荒煙蔓草中。 眼見政府的拆建計劃勢在必行,這些熱心的文史工作者除了協助人們遷移先人骨灰,也成立武吉布朗學會、規劃四條武吉布朗的歷史文化路線,以及義務為一般大眾導覽武吉布朗等。 令人高興的是,他們的努力逐漸引起社會關注,除了像是「百年武吉布朗——追古撫今」等展覽與講座的召開,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學術機構也開始利用這些墓碑研究新加坡自身的歷史。 來自民間一波波的壓力,讓新加坡政府首次資助民間全面記錄墓地資料的工作,包括墓主生平、墓園文化特色和傳統習俗等等。直到今日,武吉布朗公墓目前已經是一條新的歷史觀光之路。 我國內政部營建署-談宜芳研究員的論文中結論了一段話:「在這個強調「以協商的同意(consensus)取代爭論(contention)」的新加坡,咖啡山成為政府與民間、開發與保護間拉鋸的社會運動中心。雖然國家機器依然將怪手伸入,但民間組織持續的努力,讓不同族群的新加坡人投以關注,也讓政府釋出善意,不僅將影響範圍縮減,也將透露著東南亞與中國特定地區之間豐富聯繫的墓碑及構件編目建檔,讓咖啡山坐實了「生態博物館」之美名。因為生態博物館是地方族群持之以探索自己形象的一面鏡子,他們並可藉此尋求其對所處地域和先民的解釋,也是地方族群可持之以示遊客的一面鏡子,讓外界能更了解並尊重地方(張譽騰,2004)。咖啡山上10萬個墓主的軀殼雖死,他們的精神是活著的,活在家族的心中,更活在新加坡人的生活中。」
-
武吉布朗裡的謎:來自金門的富商王三龍
﹝資料來源:BUKIT BROWN : Living Museum of History and Heritage、Y.K﹞ 19世紀新加坡富商王三龍在新加坡咖啡山(武吉布朗)的墓園廣而精美,但墓碑上只有「金門」二字,究竟這位金門人是哪一鄉人?王家何時出洋謀生? 新加坡咖啡山(武吉布朗)田野的歷史愛好者,大概不會錯過在這座全塚山最大的墓葬拍上一些相片。無論是墓域佔地之廣,或是墳前的精美石雕,都足以襯托墓主王三龍生前的巨大財富與社會地位。 王三龍,原籍福建金門縣。1857年出生於新加坡,卒於1918年2月7日,享年60歲。根據1918年2月7曰《海峽時報》新聞,王三龍於晨3點,逝世於武吉知馬(Bukit Timah)的住宅。王三龍的墓碑銘刻其卒年為民國六年十二月,如以陰曆計算為戊午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據宋旺相《新加坡華人百年史》的記述,王三龍在21歲時便開始從事小規模的代理生意,並經營地產交易,獲利不少。以後他取得馬來半島上彭亨(Pahang)及丁加奴(Trengganu,今改為甘馬挽(Kemaman)的木材開採專利。 王三龍的火鋸廠稱為遠利火鋸廠,後改為遠利源。1899年時他以王三龍公司的名義取得聖誕島磷酸有限公司的雜貨供應權(有關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 簡介見後)。此外,王三龍在印尼峇淡島(Batam Island)建有一座叫龍遠窯的磚廠;生產磚塊供應新加坡的建築行業。 1907年4月23日《叻報》上刊登了這麼一則廣告: 輪船啟航 啟者敝有輪船一艘名曰膠瓏,常川浮羅株柔、汕丹(蘇門答臘之Siantan鳳舞鸞(廖內的Natoena,即位於南中國海的納土納島Natuna Islands)等處,諸君如有附貨抑搭客者,請各玉臨老巴剎,海墘門牌十號,本土庫內相商可也。此佈。光緒三十三年初八。 峇淡磚窯土庫謹啟 由此可見,王三龍峇淡磚窯的貨輪除了運貨還提供載客服務。日後王三龍刊登的的廣告宣稱,其峇淡磚窯所生產的磚塊,由英國匠師督造,質量優良,耐火耐水。當時工部局的建造工程,時常購買使用王三龍的峇淡磚。1910年鳳山寺建造時,也曾使用峇淡磚窯出產的磚塊。 與19世紀新加坡其他華商相同,王三龍經商致富後亦致力於慈善。1907年,閩幫創辦道南學堂,王三龍以遠利源商號的名譽,捐獻400元。1910年,以王三龍為首的「倡修路董」(包括王君於、王祈順,王長順等)倡議修繕來往閩幫義塚新恆山亭與王氏太原山之間的道路。這是由於連接這兩座義塚的山徑,牛車絡繹,造成道路坍塌,每到清明時,車輛難以通行。同年,王三龍還捐資予聖約瑟書院(St' Joseph's Institution)的修建。 王三龍還聯合本地多位殷商與僑領成立聯合火鋸公司,專營建築木料、磚瓦及灰石。並以各式輪船、駁船提供運輸。聯合火據公司的諠事包括:陳貞祥、林文慶、陳先進、邱國瓦、黃瑞武、林推遷、黃文汀、林義順、謝忠池、楊萬慶、亞實哈。大總理為陳貞祥,總理王平福、副總理吳士基。王三龍(聯合火鋸公司在《叻報》刊登的廣告,王三龍寫成王三良)任公司主席。聯合火鋸公司的總行設於老絲絲街59號。 1927年龜嶼福山宮重修,聯合火鋸捐獻15元(聯合火據的副總理吳士基以個人名譽捐獻100元)。王三龍曾擔任萬才和公館的會長多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慷慨認捐各種戰爭基金,並出資在新加坡義勇軍軍團訓練場興建車庫,對海峽殖民地義勇軍團在防衛殖民地所做的努力,表示敬意。 宋旺相如此評價王三龍:「他一生勤勞刻苦,孜孜不倦地工作,雖然教育有限,卻靠著堅韌不拔的精神與對商業的靈敏,建立了自己的家業。」 王三龍於1918年2月7逝世,遺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王梅娘)。楊氏逝世於1935年4月23日,與王三龍合葬於王氏太原山(后來的咖啡山)。王三龍夫婦的雙壙墓域寬廣,為咖啡山之冠。 為了紀念這位企業和慈善家,1928年英殖民地政府將位於惹蘭勿剎(Jalan Besar)與凡爾登路(Verdun Road)之間的一條小路命名為三龍路(Sam LeongRoad)。 王三龍長子王文達(Ong Boon Tat)也是新加坡僑領,1888年出生,就讀於萊佛士書院(Raffles Institution)並且獲得牙直利獎學金(Guthrie Scholarship)。王文達於19歲時在父親的教導下經商,將王三龍公司擴展,並且在檳榔嶼開設分行,經營極為成功。他熱心推動公益事業,被殖民地政府封為太平局紳。直落亞逸附近的文達街(Boon Tat Street,天福宮邊上)就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的。 王三龍次子王平福(Ong Peng Hock),受教於萊佛士書院,又受父親培養經營木材業,後來擔任聯合鋸木廠有限公司的董事經理,經常往返檳榔嶼視察業務。 備註:聖誕島位於印度洋,1643年的聖誕節由英國船長威廉.邁納斯(William Mynors)所發現,因此命名為聖誕島。1888年併入英國,1945年被日軍佔領,1946年歸屬為英屬新加坡管轄。1957年新加坡自治前,澳大利亞要求英國將主權移交澳大利亞,並補償290萬鎊予新加坡。 參考資料: 1.《叻報》 2.《總匯新報》 3.宋旺相著,葉書德譯,《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新加坡中華總商會,1993年 4.柯木林主編,《世界福建名人錄-新加坡篇》,新加坡:福建會館,2012年 5.新加坡金門會館之《金門先賢錄.新加坡篇》 後記: 金門文化局這兩年陸陸續續出版金門全縣各鄉村的村史,去年末東沙村王建成出版《綺麗東鄉--懷沙情深話東沙》。臺灣學者林建育第一時間告知新加坡研究學者呂世聰,書中對王三龍的事蹟頗有記述,而且刊載金門東沙鄉王氏族譜的圖片。現居住於金門的林建育拜訪王建成,蒙王建成慷慨分享族譜文獻,並透露王三龍家族在原鄉的一些事蹟。 此部族譜題為《金門東沙太原衍派族譜》,原修於民國四年(1915),民國三十五年(1946)重抄。金門東沙王氏入閩可追溯到唐五代,宋代時移入金門。東沙王氏也是全金門多處王氏村落的原鄉。譜中記載,王三龍的父親文褒公(宇字輩)長子應龍(世字輩),而且還註明「龍,出洋英屬石叻」。簡簡單單的一小行字,說明王三龍原名王應龍,祖上世居金門東沙村。 更多資料,請上網搜尋:https://reurl.cc/N08n56
-
〔僑務專刊 專題報導〕金僑先賢陳清吉的貴人-陳紫居 熱心公益護鄉梓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資料來源:新加坡金門同鄉會、南洋商報﹞ 有一句諺語是這樣說的:「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位偉大的女人。」 而對於當年需要落番打拚,異鄉奮鬥的金門人來說,除了要有偉大的女人在家鄉協理家族事宜外,還需要有貴人在異鄉拉一把。 而今天所要分享的先賢人物,便是那一位拉人一把的貴人│陳紫居! 1943年長眠新加坡武吉布朗墳場的先賢陳紫居先生,因為戰亂與社會動盪,其原生親人與其失去聯繫,而其陳紫居的墓地也略顯得落魄,若非周邊金門僑親祭拜先祖時,併同協助整理,恐怕失去蹤跡。 時隔80年後2023年7月5日的早上,一群人出現在新加坡武吉布朗墳場,他們就是陳紫居先賢的曾孫子女,他們循線從台灣千里迢迢找到了他們的曾祖父│陳紫居的墓地,看著還可以辨認的墓碑與綠草滿墓,眾人紛紛戴起手套,一一的清理阿祖的墓地,陳紫居的曾孫女邊拔草,邊唸著:「阿嬤,我們找到阿祖了!你看到了嗎?」陳紫居的曾孫子女們整理完陳紫居。也整理好儀容,到陳紫居先賢的墓前,說『阿祖,阿祖,我是陳翎瑄。』 就這樣時隔將近快百年的一段血緣之情再度被牽起來。 陳紫居大家對他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有關他拉拔陳清吉的情誼。 而被列為碧山「八大傳奇」之一的陳清吉洋樓,就有一副楹聯是這麼寫的:「蝸廬竣曰苟,曰苟又曰苟;矮屋成於斯,於斯復於斯。」《金門日報》記者張建騰在民國95年9月9日(三苟復三斯陳清吉洋樓走過七十餘載滄桑)專題報導中指出:「三苟」的典故出自論語的子路篇;「三斯」的典故出自禮記的檀弓篇。 子路篇中說: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禮記的檀弓篇中記載: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 早年陳紫居在新加坡發展有成,他重視教育,是創立1906年道南學校的創辦人之一,1910年還因為人公道擔任學校查帳一職。 陳紫居的墓地會在新加坡,家人在台灣,其實這與他所拉拔的後進│陳清吉有關,而陳清吉的父親陳睿篆與陳紫居為結拜之交。 陳清吉先生幼失怙,母姓蔡瓊林鄉人氏,係蔡尚拋之姐,水福之姑母也。陳清吉於母逝後,隨父陳睿篆(1859~1902)至沙美做小生意。陳睿篆與東埔鄉陳紫居認識而結拜,睿篆齡長居大。 陳睿篆因需要內助,再與洋山一張家寡婦合婚,又舉一子,名長水,之後陳睿篆為求發展,至星洲謀生。然當時碧山族人在星洲,都是勞動業者居多,在碼頭搖舢舨,亦有渡船碼頭,為團結互助乃成立組織「苦力間」(咕里間),提供無眷者居住之場所,凡有參加會員者,除每月須分攤會館租金,另外尚有會長負責會務,倘遇發生糾紛,能有及時處理,全力以赴解決諸等問題。當時同村陳朝來之祖父,父子十人之多,皆參加苦力間組織,得此優厚條件,故被選任為會長,斯時,陳睿篆未有參加「苦力間」會員之組織,每月不需繳費,迨至病危,急需進住,俾有族人照顧,而被會長係陳睿篆之堂叔父,秉公處理,拒不接受其進住會館,因此不幸在外死亡,幸獲蒙其房侄陳智宙(1878~1922) ,為其處理後事,智宙乃玉樹與文選之父,慶耀之祖父也。之後,陳清吉有成,得以將父陳睿篆之骨骸拾撿運回,葬在本碧山鄉之翁厝山墓地。 陳清吉先生因父母早逝,十餘歲時,始由誼叔父陳紫居帶至星洲,時吾邑汶浦人氏在星開設金福和,紫居在金福和任經理,實有意栽培陳清吉習商,但陳清吉初時未曾珍惜,時與工人聚賭,被陳紫居發覺,先勸不聽,後告未改,最後一次,紫居於盛怒之下,將陳清吉喊至二樓上,由樓上踢至樓下,並嚴詞痛責:「余若非與汝父有結拜之誼,又何必苦心將汝帶至星洲學商,實冀望汝之有成;既不成材,而自甘墜落暴棄,留有何用。」 陳清吉經此痛責,終而痛改前非,專心學業,其對當地土產,頗有研究,得到辨識貨色高手後,經營「和通」事業,竟成而致富。 陳清吉因從年少由陳紫居就帶在身旁細心照顧並教導經商,後來陳清吉經商致富,為顧念誼叔父陳紫居對其培養之情,每月都有致其安家費;陳清吉於民國二十年返回金門,在碧山興建洋樓,陳紫居則為他題了這副三苟三斯的楹聯;而後陳紫居晚年歸鄉,後因眼失明,於日本未據金之前,陳清吉擔心陳紫居安全,便將陳紫居接至新加坡奉養。 1944年農曆四月初一,陳紫居去世,葬於新加坡武吉布朗墳場,因時代的洪流直到今年,才有原生親人循線從台灣千里迢迢來祭拜。 陳紫居的曾孫女陳翎瑄分享:「奶奶一直到108歲嵩壽去世前,一直在說阿祖,只要說到阿祖陳紫居,她就會比起大拇指,一直跟我們說阿祖很厲害,是一個很棒的人,找到阿祖長眠的地方是她的願望,我們今天終於幫阿嬤圓夢了,也終於見到我們的阿祖了。」
-
﹝僑務專刊 活動新聞﹞僑委會邀請 大家一起來尋找活動
﹝資訊來源:僑委會﹞ 僑委會廣邀全球網友參與,來「僑務電子報」觀看新聞尋找有「臺灣」、「台灣」或「Taiwan」字樣照片,即可獲得抽獎資格,有機會將臺灣特色獎品帶回家喔! 尋找臺灣字樣或圖樣:於僑務電子報上尋找擁有臺灣字樣(含臺灣、台灣、TAIWAN)或臺灣圖樣照片的新聞,並將新聞連結複製。 張貼連結:將複製的連結張貼於空白欄(以有臺灣字樣或圖樣照片之新聞網址數為計算,且同信箱使用者張貼重複網址不列入計算) 填寫電子信箱:填寫您的E-mail電子信箱。 送出網址:點選網頁上「送出網址」按鈕,即可送出您的資料。 當日新聞觀看:系統將導引您至當日新聞進行觀看。 獲得抽獎資格:即可獲得活動抽獎資格,尋找越多國旗獲獎機率越大喔。 活動網址:https://ocacnews.net/taiwanHome/
-
﹝僑務專刊 在新加坡的活動﹞新加坡李氏總會文化沙龍講座 「從文學看 峇峇娘惹的中華情節」
﹝資訊來源:新加坡李氏總會﹞ 由許振義博士主講,線上報名,實體講座,機會難得,當天人在新加坡的朋友,可以報名參加,入場免費,一起來透過文學遇見屬於星馬峇峇娘惹們的華族情感。 活動時間:2023年8月19日下午2:30~4:00。
-
﹝僑務專刊 馬來西亞 趣味小知識﹞
吸管?!水草?! 投稿人:陳雯雯(馬來西亞檳城) 在馬來西亞,如果你要一支吸管,要跟店家說:『我要一根水草!』 店家絕對不會給你水草,而是給你吸管! 沒錯,在馬來西亞,吸管=水草。 為何會這樣稱呼呢?!沒有人告訴我,彷彿從一開始就是這樣叫的。 其實這根吸管的歷史是有關係的。原來東方吸管一開始就是水草的桿子。 根據文獻記載,古代的吸管在我們華族有兩種材質,一種是蘆桿,另一種是荻桿。 1.蘆桿吸管: 唐朝詩人杜甫在〈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裡提到:「黃羊飫不羶,蘆酒多還醉。」;明朝時楊慎的〈藝林伐山〉有云:「蘆酒,以蘆為筒,吸而飲之。」,可見在當時,古人喝酒時會使用中空的蘆葦桿來飲酒。 2.荻桿吸管: 宋朝時,莊綽《雞肋編》裡提到:「關右塞上,夷人造咂酒,以荻管吸於瓶中。」,荻比蘆短小而中空,皮較為厚,顏色則比較青。 所以以前大家就會用有吸管功能的水草來當吸飲品的工具,隨著時代的演變,我們還是習慣用水草來稱呼喔! 歡迎大家下次來馬來西亞,可以試試看,看店員是給你水草還是吸管喔!
-
〔僑務專刊專欄報導〕陳成龍 百年傳承教育之道
﹝採訪整理:邱翌瑄、何銘鎧﹞ 中國有句話這樣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然而,針對「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在屋業發展領域頗有成就的龍城集團董事經理丹斯里拿督陳成龍早有遠見。 永續經營不是空談 是規劃與實踐 陳成龍早在兒女少年時期便徵詢他們的意願,培養他們成為龍城企業「左膀右臂」,有了擔當,即使是在優渥環境成長的子女,也能明白企業茁壯的歷程,如此,永續經營將不是空談。 白手起家的陳成龍,二十幾年來事業版圖逐步擴大,所不同的是,過去他是自身胼手胝足打拚,但今時今日,還有長子偉聖、幼子偉賢以及女兒伶俐在事業上與他並肩同行。 在陳成龍的眼中,擁有特許會計師資格的長子偉聖,對於投資有相當敏銳的嗅覺;金融系畢業的女兒伶俐則能言善道,精通三語,是個行銷人才;幼子偉賢是一名估價師,職場經驗雖然不比大哥和姐姐10年的資歷,但本身具有估價的能力,能協助提升公司產品品質。 事實上,陳成龍的子女在學習方面有成就,並在他的事業上提供助力,這一切並非偶然,而是身為企業家的他,有遠見、有計劃地為自己的事業鋪設了一條永續經營的道路。 他如此分享:「古人說得好,所謂男人怕進錯房,女人怕嫁錯郎,身為父母的都怕孩子進錯行。」 為此,他在孩子們在就讀中學的時候就問過兒子「對房地產有興趣嗎?」 確認了孩子的意向後,他就囑咐孩子做好準備,以便擬定好將來的方向和選擇。 對於「富不過三代」,陳成龍以數據分享一個歷史事實:「全球的家族企業大多逃不脫『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根據一項數據,全球約有70%的家族企業未能傳給下一代,而其中又有88%無法傳到第三代。能持續經營到第四代的家族企業則只有區區的3%。」 儘管失敗的例子有很多,但陳成龍所思所想的是,要如何像日本的「長壽家族企業」,走著走著就走過了千年的歷史? 為此陳成龍特地到日本千年企業去取經,並上相關課程,從中他認為他學習良多,所以他也帶領孩子們一起上課,凝聚彼此對於百年企業的向心力。 讓孩子磨練學習 陳成龍意識到企業傳承非常重要,於是從很早開始就有目的地培養員工,再來是自己的子女。 「我認為資深員工是第二代人,他們很專業而且擁有豐富的經驗,是公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如果我的子女是第三代,他們就可以從第二代人那裡學習,這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 不同的企業家,栽培子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對於陳成龍,他則選擇讓子女在自己的企業裡學習、鍛煉。 陳成龍認為:「讓孩子到外面磨練雖然也不錯,但這樣比較難確保別人的培訓方式是否適合,別人是否又願意給予孩子們接受大項目的挑戰。」 接受採訪時,陳成龍的長子-陳偉聖分享:「跟在父親身邊,每次出席一個專案項目或是會談,事後回到車上,父親都會詢問我對剛才專案過程的想法,並且告知我為何他會這樣做,可以說每一場會談或是專案執行都是一場企業學習課程,而父親就是我的專業教師,手把手毫無保留的分享。」 意見不同擦出火花 當父與子或父與女同在「一個屋簷」下做事,其中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我覺得,我們彼此是互相學習的關係。」陳成龍分享,不管是在管理或是人事方面,他和子女都會有意見不同的時候。 「我的經營方式比較傳統,而孩子們的想法或一些新的看法,有時我又不能接受,畢竟他們的經驗不足,同樣的,孩子對我的意見也有反對的時候。」 陳成龍認為:的確,我們這一代人有自己行事的方式,而年輕人也有他們做事的方式,可是,正因為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才能擦出火花。不過,最終我們彼此還是要調整,以達到一致的目標,這樣也是一種成長。 永續經營定義 「改善、改善、再改善」 對於「永續經營」的定義,也許有人會提及「失敗乃成功之母」,換句話,即使失敗也要重新站起來,這就是永續。 然而,對陳成龍而言,所謂的永續經營就是「改善、改善、再改善」! 陳成龍認為,產品是一種很容易被人「克隆」的東西,如果要超越競爭者,產品一定要創新,這樣才能從「不同」處凸顯自己好的一面。 2010年,龍城集團首次進軍吉隆坡,在這之前,龍城集團主要的房產發展項目都集中在柔佛州,因此,當陳成龍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免不了面對難題。 銀行方面的疑問是,像我們這種「地方上來的發展商,要如何與吉隆坡的大型發展商競爭?」 陳成龍指出,他當時笑著回應「這個問題問得好。」隨後,他將自己從顧客觀點出發設計出來的產品優勢一一羅列出來,包括分析了項目的地點、價格和產品的與眾不同,最終說服了貸款銀行。他口中的創新產品,即是解決公寓或高樓建築漏水的問題,以及排水管「嘩嘩嘩」的排水雜聲。 這些問題可以被解決都是改善再改善後的成果。 革新精神嬴讚譽 我們從顧客的角度來思考,高樓建築會面對什麼問題,結論就是漏水和排水管的雜聲,因此,在推出項目前,我們先討論如何克服這樣的問題,然後以此為賣點。 這種革新的精神,最終為龍城集團贏得了讚譽,龍城集團憑著吉隆坡的兩類房產項目,即音樂家園和美樹家園,獲得iProperty.com主辦的馬來西亞人選擇獎,前者是最佳豪華公寓發展獎,後者為最佳豪華別墅發展獎。 現在龍城集團在吉隆坡的建設案,擁有極高的口碑與品牌形象。 目前丹斯里陳成龍屬於半退休狀態,他將大部分的專案項目分配給自身三位接班人,每週只花20小時在工作上,其餘時間他給自己適當的休息,並培養第三代接班人,他希望自身的企業除了可以永續之外,也可以帶動教育、文化等發展,所以閒暇時間,丹斯里陳成龍與妻子也大力推動在地教育與文化慈善,創造更美好的家園。
-
〔僑務專刊專欄報導〕龍城集團陳伶俐 更努力更拚命 擔起自身的責任
﹝資料提供:龍城集團﹞ ﹝整理撰稿:邱翌瑄、程元寶﹞ 陳伶俐(Tan Lindy) ■金僑第四代 ■1984年出生 ■澳洲墨爾本大學商業學士(主修:經濟學、副修:商學) ■龍城集團(BCB Berhad)執行董事 ■格言:上善若水,溫柔是女人最堅強的力量。 父親是陳成龍的陳伶俐,幾乎是與龍城集團一起成長的,許多外人都誤會陳伶俐是一位白富美、名媛,從小贏在起跑點上,其實身為龍城集團的第二代接班人,陳伶俐與她的兄長及弟弟一樣,許多時候他們比任何人更努力、更拚命,因為他們背負的期望及責任更高。 陳伶俐曾分享說:「富二代本身並無褒貶之意,分別只是在於別人怎麼看待它,而自己又是怎應扮演這個角色。」她認為,與其將時間花在平反,耗費心力就只為了要向外界證明自己,她更想專注把自身做好,因為她堅信時間會是最好的證明。 身為馬來西亞股上市公司龍城集團(BCB,6602,主要板房產)創始人兼董事經理丹斯里陳成龍的獨生女,上有哥哥一位,下有一位弟弟,作為家裡唯一的女孩,從小深受寵愛,但是也背負著極大的期望,於是常跟在父親身邊,出入各種場合,從中增加她的閱世能力。 不斷地精進自身 才能與龍城集團共好 「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成長及學習環境中,父母期望我溫文儒雅、知書達理、擁有堅強的心智、良好的自律性及面對全球化競爭的能力。」 「自小學習各種才藝,包括畫畫、古箏、書法、國標舞、社交禮儀、個人形象管理課程、演說技巧、騎馬等。我知道我必須不斷進步、不斷改善,每一天都要比昨天進步一點,因為不怕慢,只怕站。」 陳伶俐自稱是拚命三郎,每天可以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甚至會工作至凌晨才離開公司。 「自小看著母親身教言教的我,知道女子要靠本事吃飯,我想做的不是恃寵而驕的白富美,而是獨立自主的女人。」 經常跟著父母親出入各式社會場所的陳伶俐在中西文化的薰陶下,不斷地精進自己,讓自己成為擁有美貌與智慧並重的新時代女性,也成為許多女力雜誌等邀約的封面人物。 耳濡目染 最愛逛建築設計展覽 許多人都對上流社會的生活都是充滿憧憬,到底是不是如電視劇或電影裡演的一樣,閒來無事逛街買名牌、到高級酒店喝下午茶、跑畫廊聽交響樂、參與雞尾酒會等,平時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嗎? 陳伶俐微笑著說:「逛街、到高級酒店喝下午茶、跑畫廊聽交響樂、參與雞尾酒會等只占了我生活中的百分之十不到的時間,更多時候這些活動反而是工作應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說,相比逛街及到高級酒店喝下午茶消磨時間,她更喜歡到處看建築設計師的展覽,從中汲取不同的設計概念或新的房地產經營和銷售模式。 她從小便與父親非常親近,受父親影響至深,耳濡目染之下,喜歡上建築設計和規劃,思想觀念也特別貼近父親。比如陳伶俐首先會把該做的事做好,再來考慮什麼是自己喜歡的事,就和父親一樣。 陳伶俐也是一個喜好非常極端的人,宜動宜靜,喜歡濃濃中國國學的同時,也享受西洋音樂。閒暇時,她會在家裡看書、彈古箏、寫書法或是獨自練習拉丁舞,也會帶小孩一起去野餐和騎馬。她享受與家人一起的時光,哪怕是最簡單的麥當勞早餐也覺得是最幸福的事。 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對於陳伶俐來說是她忙碌工作裡,最大的療癒能量來源。 從當父親的助理開始 一步一腳印了解整個產業 陳伶俐大學畢業後便立刻加入龍城集團,從一開始擔任父親的助理,如今的她已是集團的執行董事,負責銷售及營銷部門。 我從澳洲大學回來第二天便已上班,跟著父親到不同的分行,接觸不同的部門,從中讓我得以更全面接觸房地產這個行業,並了解整個產業鏈。「我非常感謝父親一開始時這樣的安排,讓我有全面磨練自己,跟社會上非常多頂尖及成功的人士近距離接觸和向他們學習的機會。從中我學會謙虛的重要性。」 陳伶俐也坦承自己曾經是一個要求很完美的人,但從生活中淬煉出來的智慧,讓她慢慢比較放得開,並了解到有些問題和瑕疵其實是被允許存在,並非所有事情都必須是完美的,比喻來說一個大項目就是一幅圖像,完成圖像的基本架構是首要的,再來是整體感,直到最後才是細部、主觀的。 接班不僅是接管一盤生意 自從加入家族企業後,多年下來陳伶俐深刻體會到,接班不僅僅只是接一盤生意,背後包含了更深層的意義,承接的是一個企業的文化及團隊精神,背負的是父輩們那一代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使命,並繼續把企業做強做大。 她如此分享:「人的生命有限,但如果經營得好,企業的生命則是無限的。他們希望能將父輩留下來的良好企業文化、團隊精神、目標及價值觀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龍城集團在馬來西亞享譽盛名,尤其是居鑾,報上該集團的大名相信無人不曉,而丹斯里陳成龍更被尊稱為「居鑾發展之父」,有鑒于該集團擁有成功改造小鎮的豐富經驗,因此陳成龍也有「地產醫生」的美譽,經過其妙手都能讓寥寥無名的小鎮如重獲新生。 陳伶俐指出:「龍城集團能夠走過35年而始終屹立不倒,這當中其實有3個主要因素,第一是,我們打造了密切的客戶和企業關係。第二是,密切關注宏觀經濟並按趨勢調整企業步伐。第三是,集中協作、全員參與的風險管理模式。」 而陳伶俐也透由自身的專業與角色對該行業和社區做出了下列貢獻: ■政策制定與實施:陳伶俐與政府機構合作,制定、完善和實施與柔佛州和整個馬來西亞房地產開發和住房相關的政策。她的努力塑造了行業標準,確保最佳實踐並符合國家和地方的法規。 ■ESG整合:由於陳伶俐擁有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推動將環境、社會、治理(ESG)原則融入企業實踐。2022年,她協助龍城集團獲得馬來西亞傑出ESG影響力企業卓越獎。 2023年,陳伶俐更是帶領馬來西亞開發商工會與州政府攜手成為策略性夥伴。 ■戰略規劃:陳伶俐在戰略規劃中發揮重要作用,幫助引領柔佛州和馬來西亞的住房和房地產發展行業的發展方向。這包括制定可持續發展計劃、經濟住房倡議以及其他關鍵行業趨勢。她也在龍城集團企業內部,推動集團在柔佛州為低收入人群提供約2000套廉價經濟住房。 ■代表和倡導:陳伶俐有效代表房地產開發行業,與政府機構、其他行業協會和公眾進行互動。 她堅定地倡導促進行業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 2023年,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發生了,所有涵蓋開發商、顧問和承包商的專業協會首次在名為「Construction SOs」的論壇上聚集。該論壇旨在促進思想交流和合作解決建築行業當前面臨的挑戰。陳伶俐受邀擔任論壇嘉賓,在討論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深入研究了當前問題,並就如何提升新山市未來項目開發提出了戰略。在這個論壇上,陳伶俐為新山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網絡與合作:陳伶俐不斷與其他行業利益相關者密切合作,以促進合作和夥伴關係。這些關係可以推動創新並幫助應對共同面臨的挑戰。因此,DECCO+(房地產專業人士協會)於2023年成立,陳伶俐更是被推選為副會長,並與柔佛州的四個市議會簽訂了諒解備忘錄,支持大柔佛地區的發展。
-
﹝僑務專刊專欄二﹞馬來西亞雪蘭莪金門會館 辦理雙親節午宴 花絮分享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訊﹞ ﹝資料提供:雪蘭莪金門會館﹞ ﹝整理:僑訊小組﹞ 上週7月9日,雪蘭莪金門會館青年團暨婦女組主辦了雙親節午宴,午宴上溫馨甜蜜,處處充滿鄉團情懷,其中被家人捧在手心上的「老寶貝」們更是開懷歡樂,一掃這三年的疫情苦悶,席開數十桌,讓許多僑親可以藉此機會相聚敘舊,同時也讓新生代藉此機會認識會館家人,凝聚金門鄉情向心力。
-
〔馬來西亞專欄〕專訪:陳偉聖--馬來西亞創二代年輕投資家的崛起
﹝資料提供:龍城集團﹞ ﹝整理撰稿:鄉訊小組﹞ 在馬來西亞房地產行業,有一位年輕而充滿潛力的投資家嶄露頭角,他就是丹斯里拿督陳成龍的長子--陳偉聖。 陳偉聖畢業於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擁有澳大利亞CPA及馬來西亞MIA特許會計師執照,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毅然加入了他父親的公司--馬來西亞上市開發商龍城集團,並成為執行董事。 身為創二代的陳偉聖,跟隨父親的腳步,從買地皮、前期規劃,到營銷及工地施工,他都以父親為榜樣,親力親為不敢懈怠,不僅參與公司的營銷和工程部門,還在投資方面展現出非凡的眼光。他表示,這些經歷使他能夠全面了解房地產行業的方方面面,並與父親一起學習,逐漸成長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好幫手。 在問及他如何培養出如此獨特的投資眼光時,陳偉聖謙虛地表示,他是在父親的栽培下耳濡目染的。丹斯里拿督陳成龍常說「比企業家更高層次的,是投資家。我們必須學會用錢賺錢,也用機會賺錢」。他從小就被父親帶入了房地產行業,15歲開始每逢週末及假期就隨父親到公司開會及工地視察,並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至今已累計25年的房地產及投資經驗。他的父親教導他要善於觀察市場,快速分析投資機會,並抓住時機。正是在這種指導下,他逐漸展現出卓越的投資能力。 除了在龍城集團的工作之外,陳偉聖也看準了餐飲業潛力,與朋友一起投資餐飲業。他告訴我們,他對餐飲業有著濃厚的興趣,並且相信這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領域。他認為,餐飲業的成功關鍵在於產品質量和顧客體驗,因此他也投入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和了解這個行業,並進行投資。他認為,未來的消費模式,已經從購物零售升級到體驗式消費,投資餐飲業的另一個主要因素,也是為未來佈局,將餐飲品牌帶進商業項目中。 談到未來的計劃,陳偉聖充滿信心地表示,他將繼續在房地產和餐飲業領域深耕,並不斷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他強調了市場的變化和創新的重要性,表示只有不斷適應變化並採用新的方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他的未來計劃是打造結合房地產、餐飲、文化及娛樂的商業房地產。在硬體上,擁有25年房地產經驗作為基石;軟體上再把餐飲品牌、娛樂及文化導入,讓商業項目提升到更高層次,也創造更高價值。 作為一位年輕而成功的投資家,陳偉聖還給年輕人提了一些建議。他鼓勵他們要敢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並勇於承擔風險。他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並鼓勵年輕人在專業領域中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想要更快達到成功,就要向成功的人及品牌學習,切忌閉門造車。目前台灣、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地都有很多成功的模式值得學習,應該多學、多走、多看,到海外考察能夠帶來不一樣的視野和感悟。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今年剛好四十歲的陳偉聖,他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他的學歷和專業能力,更在於他的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他展現了一個年輕投資家的潛力和活力,成為馬來西亞房地產和餐飲業中備受矚目的新星。 事業家庭雙豐收 在我們的專訪中,我們不僅僅關注了陳偉聖作為一位傑出投資家的職業生涯,還深入了解了他作為一個家庭人的角色。陳偉聖與他的妻子陳靜雯共育有三個孩子,這個幸福的家庭因為他們的共同努力在事業和家庭兩個方面皆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陳偉聖的妻子陳靜雯也是一名會計師,並在公司擔任財務總監的重要職位。他讚美妻子在工作和家庭中的賢內助角色,為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在忙打拚事業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工作。他們共同支持對方的事業,並相互承擔家庭責任,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和諧而穩定的家庭環境。 陳偉聖與陳靜雯共同育有三個聰明伶俐、品學兼優的孩子。他們的長子16歲,次女14歲,幼女12歲。這三個孩子在多個領域都顯示出了出色的才華和能力。他們不僅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還展現出多才多藝的一面,這不僅僅源自孩子們的天賦,也歸功於他們的良好教育和家庭環境。 這次金門尋根之旅對於陳偉聖一家來說具有特殊意義。16歲的長子明年高中畢業後即將到英國留學,因此他們特意安排在孩子出國之前,帶著兩個妹妹一起回到金門,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祖輩和家族歷史。他們希望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家族的傳承和根源,並從中獲得一種身份認同和自豪感。這次旅程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和成長來說將是一次寶貴的經歷。 在採訪的最後,陳偉聖強調了家庭在他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儘管他在事業上取得了豐碩收穫,但他堅信家庭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他努力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並與妻子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他相信,家庭的支持和關愛是他事業成功的基石。 陳偉聖一家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整的人生畫卷,他在事業和家庭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的家庭幸福和事業成功相互融合,彰顯出了家庭團結和努力奮鬥的力量。
-
﹝專欄二﹞僑鄉近況 新加坡金門會館六月份活動花絮
﹝新加坡訊﹞ ﹝資料來源:新加坡金門會館﹞ 新加坡金門會館是新加坡金門鄉團中活動力滿滿的社團,今年自國際疫情解封後,更是活動滿滿,以下是他們的會館相關活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