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專題報導二】來自金門的馬六甲曾厝社恆陳氏家族會館
﹝資料提供﹞馬六甲曾厝社恆陳氏家族會館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馬六甲曾厝社開基祖恆元公是由金門下坑(現今夏興)移居同安縣(現今翔安)七里村,後遷移曾厝村頂頭定居。辭世後安葬於官路下埔之原,農曆九月初七日是忌辰。 恆元公後裔遍佈海內外,有的赤手空拳,離鄉背井越洋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謀生,由以旅居馬六甲州居多,他們落地生根與後裔都已經成為馬來西亞公民。根據目前人口統計約有四千多人左右。 七十年代初期,先賢前輩高瞻遠矚發動之下,組識成立一個家族會,宗旨為通過家族會的效應,族親們能夠手足相顧,患難相扶,發揚傳統為同鄉同宗謀福利的互助互惠精神,團結族親,促進族情。同時奉祀恆元公神位,飲水思源,數典不忘,敬宗祭祖。 1973年農曆九月初七日,家族會號召馬六甲坡族親並首次在甘光烏汝門牌十二號、協和美寶號(陳可補私宅)舉行恆元公忌日祭祖及聯歡宴會,宴開十多席,以古早味菜餚邀請族親們參加、以聯絡鄉誼。 1976年成立馬六甲曾厝社恆元祖陳氏家族會籌委會向馬來西亞社團註冊局申請註冊。同時南下新加坡刻制一座恆元公神位,奉祀在馬六甲東街納潁川堂陳氏宗祠,藉以表達孝思不匱、昭示木本水源之難忘。 1979年家族會成功獲得馬來西亞註冊局批准成為合法社團。同年十月八日,在甘光烏汝協和美寶號召開首屆會員大會暨選舉首屆理事會。 家族會是血緣性的組織,只要是家族會的會員、不分老少,都可通過理事會選舉來擔任家族會理事成員,各盡其力、各盡所能,扮演各自的角色,同心協力為家族會作出貢獻。
-
【專題報導一】認識古晉與砂拉越金門會館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走進東馬的砂拉越的古晉,就會聽到熟悉的閩南話或馬來口音的華人話。 古晉又稱貓城。在古晉的亞答街內,可以聽見許多閩南話或華語,這是因為這裡是華人的生活圈。 落番南來的開始就在亞答街(Carpenter Street)的大井巷(Upper China Street)落腳的。就在這個小里弄找生活,開枝散葉。寧靜的巷子,現代的我們無法想像這裡是早期華人聚居的地方。陳舊的店屋曾經孕育多少人才。又有多少落番人在這裡找到了他們的第一桶金。 亞答街的尾端,友海街(Ewe Hai Street) 從前聖多瑪教堂的教主就是用這個小門來到亞答街購買日常用品的。昔日教主專用的門,如今面對著的是高高的圍牆和馬路。 友海街的鳳山寺,鳳山寺供奉的是廣澤尊王。相傳當年1884年亞答街大火的時候,火勢幾乎把整個亞答街吞噬,當時有人看到街尾一間店的屋頂上站著一個穿肚兜的小孩。小孩手持一面黑令旗在空中揮舞,隨之風向即轉向,因而保住了其餘的店,有人說那小孩便是廣澤尊王的化身。 古晉最古老的廟宇壽山亭福德祠,又稱大伯公廟,供奉的主神是大伯公,另稱福德正神。海南公會最頂樓供奉著媽祖,這應該是古晉為一一個不在底樓的廟宇,是唯一一個媽祖廟。 這停車場除了車輛以外,有一棵參天老樹和樹下的神位,供奉著的是大伯公、大石公、二石公還有拿督公。 華人來到古晉數百年,也將神祇帶來此處,廟宇建於1770年,背山面水是為了風水,從小茅屋開始,經歷數次重建,而有今日規模,並保有當初先賢開發古晉時所遺留下來的三口井之一,1941年日本人入侵,大伯公廟逃過砲火。 早在19世紀前,華人已從中國沿海一帶南下到砂拉越謀生。1840年左右,第二批華人移民開始在古晉登陸。這些移民以潮州人與福建人(閩南泉漳人)居多。閩南語自此得以在砂拉越扎根,最至今是東馬砂拉越的主要的語言之一。 金門人南來古晉,在古晉經營土產、雜貨店、金莊、務農等,一九三五年五月,在黃慶昌(備註一)發起下,成立了「砂金同鄉會」,稍後因日本侵略而被迫解體。 1989年瓊林蔡維和與蔡習炎等人,力邀素孚眾望的鄉賢吳厝吳民權主持大局,並在拿督阿瑪英坑黃佛德竭力協助下,籌組砂勞越金門會館,1990年砂勞越金門會館註冊成立。 公會成立後,在黃佛德與在地僑領的協助成立會所,並在大家的支持下先後成立婦女團與青年團,也成立獎學金機制,鼓勵金門子弟努力讀書。砂拉越金門會館更是透過會內能量,積極從事教育公益,推動閩南文化。 金橋的第四代-張雅寧跟我們分享,在古晉有一條叫做砂勞越河,砂勞越河滾滾地永不停息流入大海,歷史的長流就像砂勞越河一樣悠悠地流淌著。在古晉砂勞越河畔的河濱公園裡,一座近百年的建築物像一位歷史的巨人屹立著,守候著砂勞越河的流逝,見證歷史長河的滄桑。那座古老的建築物就是華族歷史文物館。參觀它的遊客絡繹不絕,尤其是到古晉遊覽的華人。訪問古晉的中國客毫無例外,參觀華族歷史文物館成為他們重要的參觀項目之一。 古晉華人稱這座建築物為「老古董」,它既古老又年青。這座別具一格的「老古董」前身為華人法庭,建於1911年。在查爾士.布律克統治時期華人法庭對華人的婚姻、產業等民事糾紛進行仲裁。 1921年華人法庭撤消,這座建築物歸屬於政府 1930年起它成為砂勞越中華商會總會會址。在中華總商會旗下達63年之久,1993年它成為砂勞越華族歷史文物館。 這座四方型的建築物看起來古色古香,擁有展覽大廳,左右為輔翼廂房。兩道大門門楣上刻有天秤圖案。有趣的是參觀者可在正門兩旁欣賞到一副充滿著激情的對聯。一句是「華族萬里投荒喜今日豐衣足食安衽席」,另一句是「歷史百年作證記當時斬棘披荊啟山林」。每一聯為16個字,這副對聯生動地描寫華人先輩離鄉背井,漂洋過海來到砂勞越艱苦奮鬥的拓荒生活,讚頌今日豐衣足食的日子。展覽大廳陳列著圖片和實物,圖文並茂,詳細地介紹華族移居砂勞越的奮鬥歷史。 為何在砂拉越古晉會有如此屬於華人歷史的博物館,這是因為砂拉越有三分之一是華人,而古晉更盛。 而博物館上的「華族萬里投荒喜今日豐衣足食安衽席」就是說明了古晉是落番之地,如今這座落番之地有著許多濃厚的華族文化,從宗教、飲食、語言都可以看出前人的努力。 ﹝備註一﹞ 金門英坑黃智爺,為該族旅砂勞越開基祖,約在一八八○年前到砂勞越,長子黃信祺、三子黃慶昌陸續出生。一八九七年,黃智爺病逝砂勞越,遺孀側室為客家人宋金嬌(1858~1920),靠行醫維生持家,並送黃慶昌及其兄弟返英坑,與智爺元配蔡蒧及智爺之母同住。因慶昌之兄弟無法適應金門環境,次年又返回古晉。黃慶昌則留在英坑接受教育,在金門奠下的華文基礎,有利於日後和砂勞越華人商界溝通。 黃慶昌又稱拿督斯里黃慶昌(Dato Sri Wee Kheng Chiang,1890年7月22日-1978年4月12日),籍貫金門,其企業橫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同時為新加坡大華銀行集團的創辦人,育有四子十女。 20世紀60年代左右黃慶昌他把新加坡業務交給四子黃祖耀打理;砂拉越的業務則交給三子黃佛德管理。 金門僑訊專案小組信箱:news@kinmen.us 會館各地僑親相關資訊交流、投稿、訊息新聞都歡迎可以將資訊提供,讓我們的僑訊可以有更豐富並且搭建起更多元的交流。
-
【專題報導二】大馬僑領陳成龍將於6月初偕家人返鄉尋根 金酒推出落番紀念酒共襄盛舉
﹝整理撰搞﹞ 僑訊小組 被譽為馬來西亞柔佛州「居鑾發展之父」的丹斯里陳成龍博士,小時候家裡從事小販生意,他小時候並不知道自己是金門人,後來整理父親的遺物才知道,自己是祖籍金門碧山的金門子弟。小時候家貧使他夢想長大要蓋屋給家人住,從小就立志朝建築業領域發展,中學畢業後,家裡無法資助他出國留學,因此進入工藝學院就讀建築工程科系,對建築業產生濃厚興趣。 1982年,陳成龍看好居鑾市區的一個地段,並將可行性報告書交給有關地主和開發商參考,開發商十分滿意,不久後便邀陳成龍入股、成為執行董事。居鑾市的建設開發在他的巧手營造下,從荒煙漫草蛻變為繁榮市鎮,因此被譽為「居鑾發展之父」,市中心最繁華的一條街道更直接以他為名,稱做「陳成龍街」,足見他對柔佛州的城鎮發展有舉足輕重的貢獻,也備受各界尊崇。 陳成龍飲水思源,感念先輩的奮鬥精神,時刻將「我從哪裡來,根在哪裡」這件事放在心上,與故鄉血脈相連。為延續血緣的連結與傳承,6月初將帶著三代家人,一行共十餘人返回祖籍金門尋根。 金門人從明朝開始,為了躲避戰亂跟謀求好生計,開始往南洋發展,稱為落番。今年適逢「落番400週年」 ,金門酒廠與味丹企業也共襄盛舉推出「戰酒黑金龍特窖陳高 落番400週年紀念酒」,紀念金門人這段將永遠一代傳過一代、無法抹滅的出洋奮鬥史,以及一段連繫著金門鄉僑與故鄉的尋根之旅。
-
【專欄新聞】汶萊正式加入CPTPP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汶萊財政暨經濟部(MoFE)頃發布消息稱,該國已批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估計可使該國拓展6億人口及總值13.5兆美元國內生產毛額(GDP)之市場。 該部聲明稱,汶萊已於5月13日通知CPTPP的保管國紐西蘭,該貿易協定將於60天內在汶萊生效,成為該國第10個自由貿易協定(FTA)。 CPTPP係一項於2018年3月8日簽署的11國協定,涵蓋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與越南。 該協定透過高關稅自由化及現代貿易規則,以確保貿易維持開放、互利及便捷。 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提供 2023-05-23
-
【專題報導一】淺談認識泰國福建會館
﹝資料來源﹞:郭瑞明《同安境外宗鄉社團概略》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旅泰福建籍華僑在泰京曼谷噠叻仔建造神廟順興宮,並在宮內設福建公所。這便是福建會館的前身。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劉鳴成、何順安等在泰京是隆路創建閩屬華僑公墓--閩山亭。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年)劉聰敏、蕭佛成等人將公所(會所設于泰京巴吞注郎曼五路57號)改組為福建會館。由旅泰閩籍先僑蕭佛成、劉聰敏、陳鴻禧、陳蜜來等聯合當時的鄉賢共同創辦于1912年(另一說是1911年)元旦,由當時著名報人、辛亥革命功臣--蕭佛成擔任首任主席,後改稱理事長。會館以聯絡同鄉感情、謀求僑胞福利、建山莊、辦學校、修神廟、開展社會慈善公益事業、促進中泰友好為宗旨。 1914年創辦培元學校 1921年改為免費義務學校,而蕭佛成等先後創辦《華暹新報》《晨仲日報》。 1922年,學校成立校董會,實行義務教學,學生由數十人增加到300多名,課外舉行懇親會、展覽會、遊藝會,並多次積極響應祖國及當地的救災恤難運動。其後又設中心公學。 1925年重修閩山亭,新建禮堂及萬善塔。 1941年重建神廟福先宮。 1943年、1960年、1961年又先後修葺閩山亭。 1945年8月後,聯合各僑團救濟祖國糧荒,協助緬甸歸僑過境。 1952年後,成立福利、教育、體育、婦女等小組委員會,修葺神廟順興宮,舉辦敬老會,接辦中心公學,協助華僑補辦隨身證。 1953年,由當時在任的理事長、同安人蘇根柱,慨捐鉅款購入房產作為會館館址。會館設福建公立培元學校。該校採用華語教學。 1954年理事長蘇根柱又捐建課堂十間,以容納逐年增多的學生。除此之外,蘇根柱還修葺三宮一亭,設立福利基金會,多次號召會員捐款救災,舉辦各種比賽,首次出版紀念刊物等。 1960年重建神廟福興宮。同年購地建立新館址于泰京巴吞注郎曼五路57號,並在佛統府新闢山莊一處。 會館目前的館址是于1961年會館成立50周年時從舊址遷入,坐落于曼谷巴吞注郎曼五路,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兩層樓建築,現已被國家藝術廳列為受保護的文物。會館占地寬闊、環境優美。為了適應會務發展的要求,在後部加建一座三層高的綜合樓。 會館屬下的教育、慈善機構計有:中心公學、閩山亭、福建山莊、順興宮清水祖師公廟、福蓮宮以及福建慈善會與教育基金會等,這些機構對泰華社會的慈善公益事業,為敦睦鄉誼、促進教育、振興華文、救災扶孤、助殘濟貧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泰國福建會館是泰華九屬會館之一,九屬會館乃為泰華社團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性僑團機構,最大限度地代表了全泰國的華僑華人,也是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所確認的泰華社會最高僑社機構,為泰中兩國間的文化、經濟、貿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平台。 泰國福建會館1981年注冊會員有1800多人,其中同安籍會員176人。常務理事蘇清淮、陳順德,監事汪順源、張培庸均系同安籍華人。同安人蘇根柱蟬聯泰國福建會館第三十四至三十八屆共五屆理事長,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屆共四屆名譽理事長,自43屆起榮膺終身名譽理事長。 會員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由理事會綜理會務。理事會設理事長一人,副理事長不少于八人,以及分掌秘書、財政、交際、審核之常務理事若干人。會館辦公室是理事會的常設機構,由總幹事負責執行理事會的決議及代表理事會行使對內對外之一切聯絡事宜。 1969年建成新公墓--春府福建山莊。 1986年,陳順德任第51屆副理事長、張培庸、蘇清淮為常務理事,汪順源任理事。 1996年,張建祿任第56屆理事長。 該會創立以來,本著先賢所訂立的宗旨,廣結鄉親,守望相助,服務僑胞,致力于慈善、教育事業,設有教育基金會,獎助會員子女,撥款資助泰內地華校。發揚泰中文化,努力促進泰中友好親善,成為泰華社會中影響廣泛的僑社之一。積極辦好會員鄉親的福利工作。因會務活動成績顯著,影響廣泛,成為泰華社會主要僑團之一。會館已被列為古蹟受泰國政府保護。 自開放以來,該會曾數次組團返鄉訪問,考察投資環境,促進了會員與家鄉的聯繫,不少會員為家鄉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2012年8月12日,泰國福建會館成立100周年慶典大會在曼谷世貿中心Central World 隆重舉行,近3000名福建籍華人雲集曼谷共同慶祝這個吉祥的日子! 時至今日泰國福建會館依然保有強大的運作能量,持續透過福建會館的能量,照扶著在泰國的鄉親,而泰國福建會館從創辦以來一直在支持教育與醫療,讓閩南文化持續在泰國發光發熱。
-
【專題報導二】在古老中國城裡的清水祖師爺廟-順興宮
曼谷中國城(Chinatown Bangkok; Yaowarat)分布於三聘街(Sampeng Lane)、耀華力路(Yaowarat Road)、石龍軍路(Charoen Krung Road)主要3條路所形成的社區,昔日為廣東潮州閩南福建等華僑居住經商的地區,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耀華力路由來與發展 這座富有華夏風采的名副其實的「中國城」,長約2公里,矗立在泰京城西,由三聘街、耀華力路、石龍軍路三條大街以及許多街巷連接而成。它是老曼谷的街區之一,已有近200年歷史。泰國吞武里時期,國王鄭信有著華人血統,那時候大量的華人湧入暹羅謀生,很多華人聚集到當時的首都吞武里,在湄南河兩岸謀生,職業應該是商販、跑船或是搬運工。在曼谷大皇宮玉佛寺、皇家田還沒有建設之前,那一帶都是華人的聚居地。之後曼谷王朝建立,要在湄南河邊建立大皇宮和寺廟,當地的華人就被要求搬到耀華力路一帶居住。 正所謂華人聚居到哪裡,哪裡就會變得繁華,唐人街一帶逐漸變成比較繁華的商業區。但是當時唐人街一帶的街道很窄很亂,無法行駛汽車,制約了其發展。在泰王拉瑪四世執政時期(1851-1868),曼谷大皇宮(The Grand Palace)周邊開始新建能通行汽車的新式道路,位於華人居住的三聘街與石龍軍路之間也規劃建設一條新式馬路,後因為泰王拉瑪四世駕崩,工程延到1892年由泰王拉瑪五世開工建成,並賜名為「耀華力路」(Yaowarat Road),以紀念在開路時慷慨捐出大片土地的一位華僑,該華僑因其爵位名「坤耀華力陀那勒」,該路就以他的爵名稱呼直到今日。 耀華力路建成後成為泰國華僑發展的核心區域,因此整條道路上店鋪林立,並有「老噠叻」、「新噠叻」、「龍尾爺街噠叻」以泰文為諧音的傳統市集,還有寺廟、戲院、酒店、咖啡室等傳統店面保留下來。如今仍舊發展蓬勃的,除了有中餐廳、金舖、南北雜貨之外,還有古董店、酒舖及土產店等等,不少百年老店,如林真香肉乾就是其中之一。 該區域位於招拍耶河旁,沿上溯,是福建鄉親所建的順興宮,供拜的是清水祖師,每逢元宵,香火繚繞,幾百根蠟燭點亮通宵,甚為壯觀。瑰麗壯觀的順興宮清水祖師聖殿除供奉清水祖師外,還供奉天后聖母及玄天上帝神位,中泰各方善男信女都來上香朝拜,九皇勝會齋期更是盛況空前,配有舞龍等中國傳統節目、十天左右的劇團演出,文唱武打,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一】汶萊國度裡的金門幫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2019年在汶萊皇家航空公司的臉書上出現這樣話: 「每十個汶萊人,就有一個是金門人! 」 大家知道,台灣和汶萊有一層緊密地關係相連著嗎? 70幾年前,汶萊發現石油後,來自金門烈嶼的華人開始大批的湧入。 金門移民從一開始的勞力、漁業等工作,慢慢發展到現在成為在東南亞具有影響力的金門商幫,而當地有名的華人多數都為金門後裔呢! 沒錯,在汶萊,金門人的比例的確很高,而汶萊皇家航空有段時間還會直飛汶萊與金門。 「在汶萊這個回教國家有各色人種,當中華人佔了15%,而華人中最大的族群就是是來自金門的金門幫。」在汶萊,常常可以聽到這個熟悉的金門腔,他們都是居住在汶萊的金門移民,祖先移民過來,幾乎身無分文,如今這幾位,都是汶萊的商場紅人。 汶萊金門幫百貨大亨僑領林國民曾接受採訪時分享:「我的哥哥帶我弟弟,我的弟弟帶他的朋友,有親戚、朋友的關係,就帶他來。」 當年來汶萊,根本不用護照,一個又一個的金門人,在這裡落地生根,一開始月收入不到200台幣,如今大家都變成大老闆,林國民說在汶萊,什麼都免稅,生意實在是太好做。 汶萊金門幫林國民:「不用公基金,不用人頭稅,不用營業稅,不用所得稅……通通沒有!」 金門人吃苦耐勞,所以大家荷包都賺的滿滿的,林國民特別喜歡這首歌,因為歌詞一語道盡了金門移民的心聲。唱片:「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愛拚才會贏!」 但是在汶萊要取得公民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汶萊在2014年宣布伊斯蘭化的時候,立刻就引來了激烈批評,但這個人均GDP排名世界第四的伊斯蘭君主國並沒有把這些批評放在眼裡。博爾基亞蘇丹當時曾對這些批評聲發出警告,要求外界尊重汶萊「就像汶萊尊重他們一樣」。 博爾基亞給沙里亞法的合理性做辯解時,表示這是「汶萊偉大歷史的一部分」、提供來自真神的指導,就像其字面意義一樣把國家領向「水源之處」,成為他所謂的「伊斯蘭化的新加坡」。 以族裔論,汶萊目前大約有10%的人口屬於華裔,是除了占絕對主導地位的馬來人之外的第二大族群,約為4.5萬人。 中國人涉足汶萊最早在一千多年前,但近代華人的大量遷入發生在上世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石油發現帶來的就業以及商業機會吸引了來自中國福建華人、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的華裔技術工人前來汶萊謀生。 而後,英國保護時期內的商業繁榮又吸引了大量閩籍華人到來。據研究,目前汶萊華人的主要是當年福建人的後裔,其中又以金門烈嶼人為最多。 經商則是閔籍華人的特徵,在Report On Brunei in 1904中,作者寫到過當時華人作為貿易中間商的能量,「他們大約有500人……,但如果不是他們幾乎操辦了所有貿易,而且這個國家幾乎所有的收入都經過他們之手的話,這個數字(人數)是沒有資格被單獨列出來的……」 同時,就像其它任何一個地方的主體民族與移民的分工那樣,汶萊人不屑於從事的服務業也被勤勞的華人接受,很快形成壟斷。 當1984年汶萊獲得獨立時,只有大概 9000名華人獲得了汶萊國籍,另外的約兩萬人,反而變成了無國籍人士。而這些,都是在當地生活了幾十年,作出了貢獻的「公民」。 2013年,中國日報中文網有過一篇關於汶萊華人無國籍現狀的報導。文中友好協會副主席就無奈地感嘆過:「我們在英國殖民時期拿的英國護照。獨立之後,我們卻成了無國籍。為什麼會越來越糟?」 汶萊對入籍的要求不僅作出族裔的區別,還曾經要求所有申請人通過複雜的馬來語和文化考試,並需要連續居住25年以上,並且設置每年200名的限額。 後來在僑領們的推動下,入籍法律有所鬆動,比如五十歲以上老人的考試從筆試變為口試,年度配額也有所增加。 當年金門祖先為了躲砲戰流亡到海外,如今這群金門人靠著自己的力量,在汶萊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目前在汶萊的金僑社群組織,除了汶萊福建會館外,還有中華總商會,中華台北旅汶僑民協會、台商協會與汶萊騰雲殿等均有金僑僑領的身影。 其中以汶萊福建會館最多,汶萊福建會館的成立沿革起於一「晚宴」上。1996年初的一個晚宴上,已故鄉親林碩宗感慨汶萊國的華人要數福建人最多,但就沒有一所屬於福建人的會館。在場者如福建會館已故永久名譽主席拿督林成國鄉親接著也表示,汶萊華人如廣惠、海南、福州等,都各自樹立自己的會館,唯獨缺少福建會館,而在座與會者也各自兼任各會館的名譽顧問,這無非是福建人的諷刺與遺憾。 兩位鄉親的熱忱心聲,當場激起與會者的心情,已故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先生豪氣萬仗的說:「余年事已高,精神不如當年,會館的組織由你們來成立吧。經濟問題余可全力支持。」 已故丕顯如此這般給予精神與經濟上的鼓勵,即時獲得熱烈回響,已故永久名譽主席拿督林成國鄉親率先答應負責章程起草工作,鄉親洪瑞泉先生、林明祥先生、林文坤先生、已故林家室先生等,也積極推動籌辦會館成立之計畫,以上是早期發起草創會館臨時籌備委員。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晚上,汶萊華社領袖,已故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先生,召集一批包括老、中、青在內的福建鄉親,共同商討籌組福建會館事宜,主張由年輕一輩的來擔任籌備工作,而老一輩的鄉親則扮演諮詢的支援角色,並即時成立會館籌備委員會,已故丕顯建議由鄉親洪瑞泉先生擔任籌委會主席。 籌委會成立後,即積極展開籌備工作。由於某些技術上的問題,延至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才接獲社團註冊官方的來函,批准汶萊福建會館之註冊。之後,籌委會即積極展開招收會員之工作,並於一九九八年十月十日成立選舉委員會。組成之選舉委員會,依據章程全權處理第一屆理事選舉工作。該會館首次舉行理事選舉,受到各會員的熱烈支持,投票率高達75%,實屬難得。選舉結果,雖有老一輩的鄉親當選首屆理事,但基於年齡及提拔後進的考量,皆提出辭呈婉拒出任理事。 汶萊福建會館首屆理事會於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七日正式成立。首屆理事會(1999 - 2000)於一九九九年元月一日晚宣誓就職。 首屆理事會在就職之後,隨即投入會務操作,其他理事配合會員稟承「效忠蘇丹陛下,遵守及維護汶萊之法律及政策,培養會員間融洽關係及增進會員間利益,並向會員提供有關福利、教育、社會慈善及白事方面必要之援助,同時向會員提供有關商業活動方面之資訊與商機,以增進世界各地福建會館間之互相訪問及聯繫」之宗旨展開活動。 目前第一代金僑1945-1970年代移民金僑年事已高,也遂漸凋零。而第二、三代,因為汶萊政策相對嚴苛,許多活動都無法辦理,所以金僑後代對金門的事物也比較陌生。 不過汶萊福建會館基於培育新生代作為會館的接班人的考量,汶萊福建會館於2001 年7月成立了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藉以啟發年輕人特有的魄力和創新力,策畫更多活動,惠及鄉親,期待在汶萊國度裡,讓每一位金僑後代子孫依然擁有中華文化的根基。
-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二】汶萊騰雲殿 全汶萊唯一的華人廟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汶萊騰雲殿是汶萊唯一華人寺廟原為旅汶華人1918年建立,二戰後蒙現任蘇丹父王賜地贈金遷建現址。 根據早期騰雲寺善男信女建寺募捐徵信錄遺存僅有的一塊破碎木刻顯示,騰雲寺是在西元1918年6月23日,農曆歲次戌午年5月5日落成舉行奠安大典。 早在1918年,曾作為汶萊騰雲殿前身的騰雲寺,拆除後遺存僅有的一塊富有歷史價值的古老刻木。它是農曆歲次戌午年端月15日所雕置的,記錄了當時建廟時善男信女獻捐徵信錄。從木刻的數字顯示,當時巍峨堂皇,古色古香的騰雲寺。而當時的騰雲寺就建築在現在的斯裡巴加灣市對面汶萊河舊址,這塊地皮是前已故拿督天猛公石文熟老先生所奉獻,並由已故建築商曾受記老先生所承建。 而在當時,廟宇並沒有董事會的組織。據說,最先是由當時的兩家殷商,春源好和捷成號輪流負責任爐主與幾位擔任頭家,共同負起佛誕慶祝與處理廟宇的一切事物。經過了一些時期,店商多了,才以信杯決定爐主頭家,同時還規定爐主不得連任。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彈洗禮後,當時廟宇周圍,如同池塘大小的炸彈巨坑,比比皆是。整個汶萊市場,被夷為平地,寸草不留,只有騰雲寺絲毫不受破壞,依然故我的屹立在殘垣瓦礫中。 1953年,由於政府的徵用地皮,在當時的華人領袖已故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先生與多位佛教老前輩的發動下,成立了騰雲殿建築委員會。已故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先生受委為建委會主席,由陳國棟出任副主席。其他委員包括:財政林毓光、文書洪瑞睦、查帳楊豐盛、副查帳揚可飛、設計建築組主任吳鉉灩、組員李仁義、林景坤、王仁程、張三發、林朝葉、許慶源、陳天振、林清球、方文聘、檢查主任曾受記,組員林家室、林登福、林朝琴、林水濱、慶成號、施天棟、林天順、曾興隆。 隨著建委會的成立,委員們展開了大規模的募捐運動,在全境善男信女的踴躍捐獻下,在1958年,騰雲寺被拆除,新廟宇於1960年重建完成。一座巍峨堂皇的廟宇,就被重建在先址。據悉,該土地是由現任汶萊蘇丹陛下以辜負往蘇丹哈芝奧瑪阿裡賽夫汀沙阿魯開裡哇汀爵士所贈送,除此之外還捐獻汶幣4萬5,000元予騰雲寺。1960年12月27日舉行了奠安大典,由當時英國駐汶萊第一任最高專員懷特爵士主持落成開幕典禮,王仁程先生主持開啟廟門儀式。群聲音樂社當時也參與其盛。由於建築物比以前大,建築委員會將「騰雲寺」改稱為現在的「騰雲殿」。 當時騰雲寺被拆除時,十一塊方形與圓形參半的大柱石墩,被保留下來,陳列在騰雲殿內龍虎井兩旁作為裝飾品。一些石頭雕像柱腳則是靠帆船作為運輸工具,從遙遠的祖鄉運到汶萊。汶萊騰雲殿是汶萊唯一香火鼎盛的佛教徒膜拜的場所。殿內所供奉的神明,包括境主「廣澤尊王」,「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李府哪吒三太子」,「注生娘娘」,與「福德正神」,神明之威靈顯赫。 次年,即1961年成立第一屆汶萊騰雲殿董事會,董事會成立主要的目的,是本著為神明服務的信念,負責處理廟宇的大小事務及管理由政府撥發地充作華人墳場的巴拉克斯華人福壽山。董事會任期為每三年一屆,至今已是第十五屆。 騰雲殿是汶萊華人宗教的信仰中心,擁有汶萊華社的影響力,是汶萊華人重要的宗教組織。
-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一】認識馬來西亞馬六甲金門會館
﹝資料提供﹞馬六甲金門會館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在馬六甲的三寶山上至今可以發現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金門先人的 古墓。根據目前的調查,祖先離鄉背井南來至馬六甲有超過二百年多年的歷史。 而馬六甲金門會館成立於戰前,迄今已超過70年,其宗旨乃照顧金門同鄉福利。 其創辦人為已故社會聞人吳仲坦、吳朝和暨其他先輩鄉賢。開始組織時,取名「浯江公所」,辦事處設在馬六甲市區巴剎南馬街「金泉春」店內。首任總理吳仲坦。 918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侵佔金門,造成眾多金門人逃亡海外,其中當時馬六甲是一個與中國最早建立關係的商埠,金門人南來後,輾轉定居馬六甲的為數不少,所以為了照顧同鄉福利,組織「浯江公所」所可說正合其時。 不久,日軍鐵蹄席捲馬來亞半島,馬六甲也不能幸免,「浯江公所」與其他華人社團命運一樣,陷入冬眠狀態。經過三年八個月暗無天日的生活,日軍終於投降,馬來亞光復。 1946年馬六甲各社團紛紛復興,展開活動,本會館也不例外。 吳仲坦先賢退任,由洪金水接任總理職,將「浯江公所」易名為「馬六甲金浯江」,會址設在「洪金水枋廊 」內。不久後,又搬到吉靈街豐興巷樓上。由於沒有固定會所,所以一路來會館很少活動。 洪金水逝世後,鄉賢梁基成、吳永仁鑒於本會需擁有一間固定會所,適逢鄉賢拿督吳忠信局紳在新路興建三層樓排屋出售,於是聯絡數位鄉賢,力邀拿督吳忠信出來領導本會。承蒙拿督吳忠信應允將他所建的三層樓排 屋的一個單位,以半價售予本會館,其餘一半則向鄉親門募捐。在他登高一呼之下, 鄉親們紛紛熱烈響應。 事隔多年,理事會覺得原有會所狹窄,如欲發展會務,恐不敷應用,必須另行物色較大之建築物作為永久性會所。 1994年,身為主席之拿督吳忠信局紳為令長孫吳友鏗授室(結婚之意),除了將全部賀儀捐獻予金浯江會館外,自己另捐出6萬元,其令長郎吳梓新局紳及吳心泉遺產則各捐一萬元;加上諸鄉親所捐獻五萬多元,及將舊會所出售所得款項,馬六甲金門會館才能購置今天這座巍峨壯麗 之三層樓大廈。 2001年獲社團註冊局批准之新章程,正式易名為馬六甲金門會館 。 本會館主席拿督吳忠信局紳逝世后由張成佳任新主席,2007年張成佳因年事已高,婉拒任主席職,吳梓新局紳眾望所歸當選主席至今。在其英明領導下,會務蒸蒸日上,會員達三百多人,同時展開各種活動,如卡拉OK歌唱組,講座會,致使本會在馬六甲華社中頗具聲望。 馬六甲金門會館的歷任主席: 第一任 吳仲坦 第二任 洪金水 第三任 拿督吳忠信局紳 第四任 張成佳 第五任 吳梓新局紳 現任 拿督吳梓新 備註: ﹝九一八事﹞變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發生的日本侵略戰爭,是日本1931年侵略中國東北的開端,相關雙方是中國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和日本關東軍。 ﹝授室﹞把家事交給新婦。娶妻結婚之意。
-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二】大地吳心泉宅 金門首件旅外金僑祖厝捐贈個案
大地吳心泉宅是縣定古蹟,是金門首件旅外金僑將祖厝捐贈給縣政府,歷經過一年四個月的修繕,於2021年6月完工。 金門縣縣定古蹟大地吳心泉宅位於金沙鎮大地自然村,大地人吳心泉於一九二九年開始興建,一九三三年完成,為金門僑匯建築代表之一,混合傳統及洋樓建築特色,充分代表一九二○年代金門盛行的閩洋折衷僑匯建築形式,具有高度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金門縣政府於二○一二年十二月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縣定古蹟。 多年前房屋繼承人吳友鏗徵得另一繼承人吳友量同意,把房屋所有權狀從馬來西亞帶來贈予金門縣政府,成就一段佳話,之後也影響沙美張文帝洋樓繼承人張惠英起而效法,把張文帝洋樓也捐給縣府。 主持吳心泉宅調研計畫的金門大學建築系主任曾逸仁表示,吳心泉是金門人下南洋的代表性人物,十六歲時和大哥吳守作、弟弟吳仲坦到南洋打拚,最終落腳馬六甲,吳心泉開設花崗岩石材場,成為「山王」;他的弟弟吳仲坦則在航運業打下一片天,造就日後「山王與海王」的家族聲勢。 吳心泉(Goh Sim Chuan,1887~1950),金沙鎮大地人,早年與長兄吳守作、四弟吳仲坦一同下南洋。1903年吳氏三兄弟先至泰國謀生,在碼頭做苦力,不久吳守作因染疾病故,兩兄弟則轉赴新加坡。其後輾轉至馬來西亞馬六甲,靠勞力賺取微薄薪資,借住在古務角(Kubu)的苦力間。逐漸積累資本後,吳心泉創立「金泉成(KIM CHUAN SENG)」商店,經營五金、鐵釘、木材等生意。爾後又跨足至土木工程與建築營造業,並成立「金泉發(KIM CHUAN FATT)」商號,承攬如國泰大橋、國際橋等馬六甲地標性建築,其中填海造路工程(今馬六甲獨立廣場)更是由吳心泉與其弟吳仲坦合作,在當時兩人各自於營造業與船運事業頗有成就,分別被稱為「山王」與「海王」。 晚年由其子吳忠信接掌事業,除原有的營造業,吳忠信亦發展出房地產、花崗石石材廠等事業,將吳家產業發揚光大。事業有成的吳心泉,亦熱衷於家鄉與僑居地的社會公益,曾任馬六甲延陵聯合會主席、同安金廈會館主席等,且曾出資興建大地村落之信仰中心環江宮。事業經營有成後,吳心泉於民國18年(1929)於大地興建祖宅,委由二哥吳守瓢督工,先於民國18至20年(1929-1931)興建傳統二落大厝,聘請在地土水匠司吳守滑(滑司,內洋人)、吳克榮,打石司莊文財(惠安人),木作匠司黃傳心(後浦頭人),共計耗費28,000銀元(大洋)。後再於民國20至22年(1931-1933)年增建右護龍及洋式疊樓。 宅第落成後,由其母張昔、兄吳守瓢家族、妻子陳省居住使用。至民國26年(1937)日軍登陸金門前夕,吳心泉派專船將親族接往馬六甲居住,宅第自此則由吳永岸、吳清淡、吳清榮等親族居住與代管。日軍佔金期間,護龍曾被占用為連部使用;民國38至40年(1949-1951),曾為國軍佔用,民國68年(1979)為興建田浦水庫,國軍工兵營再次進駐吳宅護龍。此宅分二階段興建,分別為傳統建築二落的大厝及護龍、洋式疊樓。 今年2月祖籍金沙鎮大地的馬來西亞華僑吳友鏗是吳心泉的第四代,國際疫情爆發前,曾數次與父親吳梓新帶領族人返鄉祭祖。 今年國際疫情解除,吳友鏗這次帶了一塊祖父吳心泉「金泉發」商號的複刻版,千里迢迢送回金門,並在現場送給陳縣長,希望能擺放在大地「吳心泉宅」,供後人憑弔和紀念,他要要帶妻兒回大地老宅去祭祖,並參觀修復後的老宅。 十一年前,吳友鏗第一次回到金門,是由他的叔公吳永仁帶他回來尋根,也第一次看到位於大地的曾祖父吳心泉古厝,內心萬分感動!吳友鏗曾在電影「落番」裡尬一角,他目前在馬六甲從事建築、開發和瀝青廠。在大馬出生成長,六年前曾帶著長子吳銘豪回金,這次又帶著長子回來,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兒女不要忘本。 時隔四代百年,吳心泉家族的族風依然屹立在馬六甲上迴盪著,熱心公益,護佑島親,勿忘金門。
-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三】 ﹝落番小故事﹞
峇峇與娘惹 金門在馬來西亞的金僑據說已破萬人,與馬來西亞人通婚更不在少數。 根據馬來西亞旅遊局介紹,「峇峇娘惹」是古代中國的貴族移民融入馬來文化而繁衍的後裔。從航海家鄭和遠涉重洋將第一批中國人帶至馬六甲算起,若干世紀以來,峇峇娘惹的人們逐步形成了馬來西亞西海岸特有、馬六甲獨一無二的習俗和文化。 簡單說,就是古早華人移民與當地人通婚而生的混血後裔,也有只跟同族通婚但成了土生土長的華人後裔。男性稱為峇峇(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這是從華語「阿爸」和「阿娘」稱呼轉來的馬來語諧音。 所以下次遇到馬西亞人與華人混血,不可以都叫娘惹,必須按照性別區分喔!
-
【僑務專刊專題報導一】認識菲律賓金門會館
﹝整理撰搞﹞僑訊小組 金門人移民菲律賓的歷史,到底要從哪裡找起?在楊樹清二○○七年十月二十七日的鄉訊焦點中有提到:據說從南明賢聚人、兵部尚書盧若騰七言古詩〈番薯謠〉裡的「番薯種自番邦來,功均粒位亦奇哉」可推得一些年代線索;原產於中美洲的番薯,極有可能因葡萄牙麥哲倫艦隊作為船員糧食而於一五二○年引進菲律賓,再由來自閩地的華人移民客於明萬曆年間「密截番薯蔓帶回故里」;依此推測,四百多年前,已有金門人踏上菲律賓的土地。 但年代久遠、文獻不足,近期可考的金門人移民呂宋時期,《顯影月刊》載「清咸同間,廈門禾山庵兜、林後兩村薛姓,與殿前兩姓發生械鬥,邀珠山薛氏族人助陣,獲知兩村族人多旅菲,經商發財,匯鉅金以支鬥費。歸告鄉人,有薛紹鑽者,怦然心動,託庵兜族親夤緣赴菲。繼有薛百連者亦去。」一場發生在金、廈間的械鬥事件,意外啟動了珠山薛氏族人踏向菲律賓的淘金夢,掙得財富,又不斷導引鄉人、族人前往,薛姓之後,古寧頭李姓亦跟進;移民的型態由清末民初的男丁單打獨鬥式,演變到一九三七年日軍占據金門後攜家帶眷式奔赴。 金門人在菲律賓,居依里岸、宿霧兩地者最多,佔金門移民人口九成以上,其次才是首都馬尼拉;另外在東棉省也散落了金門移民,後浦的林克凱家族,即在林棉建立龐大的家族事業、勢力。 四百年的菲律賓與金門人 菲律賓從一五六五年由西班牙統治殖民,長達三百多年,在西班牙殖民地統治時期,菲律賓是不允許有人民團體的存在,到西班牙統治時期的晚期,才有部分的秘密性質佛會僑社組織。 一八九八年美國與西班牙開戰,戰敗的西班牙拱手讓出菲律賓交給美國,這一殖民又是五十年;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占領菲律賓,直到一九四六年菲律賓宣告獨立、成立共和國。菲律賓將近有四百年期間被殖民。 而人民團體紛紛的出現,是在美國殖民期,當時美國容許集會結社自由,此時僑團紛紛出現,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年)中國駐菲總領事黎榮耀倡設善舉公所,不少金門人加入,西浦頭人莊溫秋曾任善舉公所副理事長。 金門人是天生經商高手,早期金門人在菲律賓,多經營土產雜貨進出口生意,或開設米麥廠零售商,也有涉及航業、印刷業、手工業者,集中在中部群島的貿易中心宿霧市、岷答那峨島西北海岸農產豐富的依里岸市,及呂宋島西南港灣內商業發達的馬尼拉市。 儘管金門人在菲律賓四百年、早已建立了商業力量,但菲律賓的島群星羅棋布般分散、交通往來不易,第一個區域性同鄉組織——菲律賓南島金門同鄉會,是在菲律賓獨立後的第二年、一九四七年始由後浦人林策勳、張振文、蔡永泮,珠山人薛春樹、薛永昭,官澳人黃天漳,湖南人許水吉,西浦頭人莊溫秋,古寧頭人李增樵等發起創會,接續又有宿霧金門同鄉會、依里岸金門同鄉會、東棉金門同鄉會的相繼誕生。 菲律賓金門同鄉會誕生 就在菲律賓南島金門同鄉會成立三十八年後,一九八五年,菲律賓一個全菲的金門同鄉會創會了,「菲律賓金門同鄉會」在首都馬尼拉市創會,第一代移民林克山首任理事長;創會之日正好遇上八二三砲戰紀念日,當時許多金僑前往參加,席間有人溫馨擁抱、有人老淚縱橫。 目前在會所中藏有一塊1991年的碑記「菲律賓金門同鄉會簡史」,裡面記載著菲律賓金門同鄉會的成立緣由及捐款者、金額: 吾金蕞爾小島,地處中國東南海中與廈鼓一衣帶水,為東西方交通要衝。開風氣之先,蓋金門地小人稠,幾百年來鄉人往南洋謀生者日眾,以菲律賓移民條例嚴格故,故而來菲者較少。 迨「七七」抗戰軍興家鄉淪陷。旅菲鄉僑之眷屬,受惠於菲總統計順特准中國難民來菲避難,得以南渡團聚,是以子孫繁衍,為聯絡鄉誼,俾能團結互助,群策群力屢有組織同鄉會之念幾經游說,未見有成。 俟至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金門青年文化訪問團蒞菲,為招待桑梓親人,林克山、陳景成、陳振源、張秉坤、張長江、蕭德宗、薛永策諸先生,及翁華碧女士,乃匆促組成臨時籌備會。 該團之到訪,喚起全菲金門人熱愛家鄉之情,謂岷市同鄉會須趁此熱情付諸規章,遂於同年八月九日,假岷市王彬街翠華廳酒家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出席者除上述八人外,尚有王亨永、王榮傑、李朝龍、李水締、李錫牙、李國賢、李建民、張江彩、張江波、張春盛、張清瑞、張維奎、張嗣生諸先生。同月二十三日菲律賓金門同鄉會於焉成立。設會址於岷市中山街,是為緣起。 本會自成立以來,蒙歷屆理監事之努力,暨鄉親之支持,會務蒸蒸日上。每逢春節,例必舉行聯歡會,參加者極為踴躍,諸理監事遂發起自置會所,獲鄉親父老慷慨捐獻,始有今日。 念吾鄉人之苦心,方創此業,作為集會及休息之場所。期望今後鄉親藉此更能相親相愛,精誠團結,互勉互助,斯乃吾輩之意旨也。 茲將捐置會所芳名列左俾慎重並作永誌〈恕不稱呼〉 (以下略)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1987年,各理監事進一步捐款,集資352萬披索,其中200萬購置了一處近岷侖洛中國城的大樓12樓辦公室,其他152萬則寄在銀行生息,作為同鄉會獎助學金等用途。其中,林克凱家族與林克山兄弟捐款最多,林克山的領導,是馬尼拉金門人可以團結起來的關鍵。(林克凱於1970年過世,當時由他的夫人出面。) 菲律賓金門會館的會址於岷倫洛區中山街1201號(ROOM 1201 Moraga Mansion, Plaza Moraga 1006 Binondo Metro Manila Philippines),附近即為著名的王彬街(馬尼拉的唐人街)。 會館由最初的林克山先生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林震東先生擔任第三、四屆理事長,張秉坤先生擔任第五屆理事長,張鴻儒先生擔任第六、七屆理事長,蕭廷芳先生擔任第八屆理事長,林高茂先生擔任第九、十屆理事長,薛南武先生擔任第十一屆理事長,李健民先生擔任第十二屆理事長,林智勇先生擔任第十三、十四屆理事長。而第十五屆理事長則為東蕭鄉人蕭德宗(RUBEN L.SIAO)之子蕭羅敏,其大哥亦是前述所提第八屆會長蕭廷芳先生。現在理事長為薛方圓先生。 菲律賓金門同鄉會自成立以來,鄉親支持下,會務蒸蒸日上,目前會員約有二百餘人。華人主要的節慶——春節與中秋,均會舉辦聯誼活動。如春節的聯歡會,參加者極為踴躍,理事們各自認捐200元菲幣餐桌,不另外挪用公款。中秋節的慶祝,也延續閩南傳統,每一位會員每年帶上自己的拿手菜,團聚一塊,最後再進行博餅。 由於有向當地政府註冊,也同時取得臺灣代表處的採認,菲律賓金門同鄉會近年蓬勃的業務即是華僑身分的認證,以至於可以辦理土地的繼承與過戶。 菲律賓金門同鄉會除舉辦各種聯歡會來維繫鄉人之情,捐款籌措作為集會及休息之場所。期望今後鄉親藉此能相親相愛,精誠團結,互勉互助。另亦撥款表彰金門同鄉會學子設立獎勵金配額單,每年發放2至3萬元菲幣總額,以茲鼓勵小、中、大學各年齡層之向學者。去年更付諸行動,刊登雙十國慶祝賀於菲律賓聯合日報。菲律賓金門同鄉會熱心服務僑胞,愛鄉愛國、出錢出力,實為楷模。 其聯繫華僑間鄉情之力,從金門縣政府特以表彰便可看出。每年僑會率領大批菲國鄉人返金,從縣政府公文甚需限定來訪人數,亦可看出僑民返金的熱烈參與度。或許就當年創會時的餐會,他們哼著金門的童謠,吃著有著金門味道的糕點,思念著那四季分明、島風純樸的島家,那是他們勇往直前的能量。 本文資料來源: *金門日報2007年10月27日的鄉訊焦點,楊樹清編輯 *金門國家管理報告:海外金門僑社調查實錄-菲律賓篇;計畫主持人:江柏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