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中正校慶歡樂連連
一年一度的中正國小校慶終於到來了!這天就是101年的3月21日。大家一定都很期待這次的校慶有甚麼好玩的吧。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天,但大家都玩的很開心。 早上九點左右開始到十點左右結束,全校的人都在活動中心二樓靜靜坐著,聆聽主任、校長和一些貴賓的致詞,很多很多人一起慶祝中正國小97歲生日。 典禮結束之後來到了操場,欣賞604班表演的舞蹈和8個班級表演的健康操,非常精彩,令人賞心悅目。接下來就是緊張又刺激的節目了,那就是一至六年級的大隊接力比賽。 ㄅ一ㄤ!槍聲響了,一年級開跑了,場邊加油聲不斷,接下來輪到二年級接跑,也是同樣的情形,現場就像菜市場一樣吵。然後輪到三年級。哇!三年級跑好快,感覺起來跑得比五年級還快。一不注意,四年級已經跑完了,要輪到我們跑了,大家都非常緊張,五年級因為有9個班級,所以分成兩隊跑。雖然因為參賽的關係沒辦法看到6年級的比賽,但可以想見6年級的比賽一定更刺激。 比賽結束後大家各自回到班上,有的很開心,有的卻很難過。但是只要校慶大家玩得開心就好了,其實不必去在意成績。
-
上岐國小戶外教學處處驚奇
在風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日子裡,上岐國小舉辦戶外教學,到大金門的水產試驗所、淨水廠、金湖國中、歷史民俗博物館等四個地方參觀,每位小朋友都興高采烈踏上了旅程。 首站,來到金門水產試驗所,受到所長翁自保和員工的熱烈歡迎。所長拿出水試所自行栽植的大昆布,贈予學校,為我們加菜,每位小朋友看到這麼大的昆布都發出不可思議的驚呼聲。另外,還觀賞「鱟」的生態影片和養殖池,了解鱟是地球的活化石。還有珍奇異色水族展,面對這麼多水生生物,小朋友對性感蝦最感興趣,一直問為什麼牠會一直搖尾巴,而且身上還有小紅點,長的好可愛,動作好滑稽,小朋友都大開眼界、嘖嘖稱奇。 第二站,來到淨水廠,同樣受到熱烈的歡迎,首先,聽取海水淡化的大略過程,並品嚐海水淡化後的水,為我們解說的解說員,還打趣的對小朋友說:可以續杯喔!小朋友聽了都哈哈大笑。另外,還學到如何簡易淨化汙水,以及影片觀賞,而且也走一遍淨水廠的汙水淨化過程,讓小朋友懂得水資源得來不易,需要好好珍惜,愛惜水資源,節約用水。 中午,一行人來到榕園,坐在大榕樹下享用午餐,邊唱歌、邊吃便當。學校也規定每位同學不能使用衛生筷,得用自己攜帶的湯匙或鋼筷,小朋友很樂意而且配合度也很高,個個吃得津津有味,還有人吃得滿嘴都是,可見小朋友都餓了。 下午,拜訪金湖國中,參觀太陽能發電和雨水收集,知道如何最有效率的利用有限的資源。其中小朋友最好奇也最感興趣的是,太陽能玩具車,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讓帶隊老師直誇讚,你們真好學。最後一站,至金沙文化園區的歷史民俗博物館參訪。
-
編按:
「校園小記者專刊」,係本報與金門縣教育局合作,配合「金門教育電子報」推出的一項試驗性學生專刊。參與撰稿者均為各校推薦、經小小記者營訓練結訓合格之學員。報導主題以校園各項活動為主。未來將持續定期出刊。歡迎各界不吝指教。
-
賢小班際路跑賽競爭激烈
賢庵國小三月下旬舉辦了全校性的班際路跑賽,在比賽未開始之前,同學們早已熱血沸騰,個個摩拳擦掌,準備使出全部力氣用力跑,來爭奪第一名寶座。 「砰!」的一聲,槍聲響起,大家沒命似的往前衝,經歷了第一、二圈衝刺後,到了第三圈,大家早已精疲力竭,但五年一班的范峰輔、陳凱翔,以及分校五年二班的許鴻展,還是很有運動家精神,繼續往終點跑去,最後終於拿到了前三名。名次順序是:「第一名:許鴻展,第二名:范峰輔,第三名:陳凱翔」而緊追在後的洪 翰、杜立民,使出了全部的力量,也拿下了第四、五名的寶座。 賢庵國小校長董國正表示,這次舉辦的路跑活動,既能夠強健身心,又能夠使小朋友們了解到運動家精神的重要性,是一種很好的運動。也希望大家能夠讓這種難能可貴的運動家精神永久的傳承下去,讓大家覺得賢庵國小的小朋友,是一群富有運動家精神的健康兒童,且讓「運動家精神」這五個字,成為賢庵國小的特有指標。
-
城中大隊接力選手出征前厲兵秣馬
烈嶼國中七年級、金城國中八、九年級即將前往新竹比賽大隊接力,為金門爭光。 今年一月初,各校派出菁英,在金湖國中展開縣賽,獲勝隊伍分別為烈嶼及金城國中,將搭機前往新竹比賽。 比賽規則採計時積分制,參賽人員分別為男女各十人,每人負責一百公尺,全國二十幾個縣市各派出一支菁英隊伍。出賽先取時間最快前八名,再進行複賽,選出冠、亞、季、殿軍,每年分別在各縣市舉辦。 開學之初,兩個學校的隊伍就積極展開練習,希望能在全國賽時奪得佳績。去年,八、九年級派出寧中參賽,而七年級則派出城中,在全國賽雖未進前八強,但表現卻也十分亮眼。 城中的蘇同學表示:今年大家都很努力練習,希望能夠有好的表現;陳同學說:希望比賽當天不要失常,拿出最好的實力;廖同學:在我眼中,每個人都是最棒的,一起加油吧! 在這個時代,我們應多元發展,除了強調功課外,也應培養運動的實力,才不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書呆子」。
-
正義國小校園鳥語花香
想到鳥語花香的植物園參觀,可是又嫌機票錢太貴嗎?別急!想去植物園參觀不需要到台灣,只要到正義國小,就可以看到許多的植物,彷彿身處桃花源喔! 正義國小的植物是校長陳順德一手栽培的,不管是蔬菜、果樹或樹木,每一種種類都有,他希望正義國小的學生們都能體會種田的樂趣與豐收的喜悅,所以校長有空時便會帶同學們一起到植物園澆水、拔菜、摘水果:::等活動,每到植樹節時,校長更是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帶著同學們一起種樹。 正義國小植物園不但是同學們的遊樂場,更是動物們的居所,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我們也要好好愛護環境,讓後代子子孫孫都能欣賞到這些美麗的植物。
-
烈嶼鄉成年禮在烈嶼國中加冠
烈嶼鄉每年都在烈嶼國中舉辦成年禮。成年禮是烈嶼鄉從古至今的傳統習俗,也是當地的特色,最近一次舉辦,共有四十三位同學一同參與這項盛大的儀式,同時也由鄉長洪成發,為這些將滿十六歲的學生進行「加冠」儀式。 這項活動安排學生必須通過重重挑戰,才算是真正的成年,而這些挑戰是為了讓學生們有感恩、孝順父母的心,同時記住師長對學生的諄諄教誨,對自己言行舉止負起責任,學習獨立自主。這次的活動除了學生們的家長之外,也有不少的嘉賓蒞臨,讓家長也能分享成年禮的喜悅。 當小記者詢問洪鄉長小時有無舉辦過成年禮時,鄉長是這樣對我們說的:「成年禮也是我們所謂的『大燈』,且只要家中男生滿十六歲就一定會舉辦成年禮的」。 鄉公所及烈嶼國中在活動中安排了『過五關』,分別是:負重、致遠、針黹、引福、濟世。負重這一關,也有不少老師前去體驗所謂「甜蜜的負擔」。從開幕式安排的烈中醒獅團,到儀式最後的學生宣誓,過程中趣味十足,對學生來說更是另一種體驗。
-
尋找風獅爺節目錄影前進瓊林
台灣某電視台旅遊節目,在瓊林聚落進行「尋找風獅爺」的節目拍攝,特別邀請了金門國家公園解說員以及金門在地的小朋友共同參與。 活動開始,由主持人開場白,主持人講話時非常幽默,帶動現場氣氛,而國家公園的解說員也博學多聞,當主持人和解說員對話時,在場的小朋友都專心聆聽。 錄影過程中,由小朋友進行發問,聆聽解說員的解答,還邀請小朋友進行風獅爺拓印活動。導演表示,假如現場有雜音,會讓收音效果不佳,將會重新拍攝短片,所以錄影進行中,現場都不敢發出任何雜音,連工作人員也不例外。 藉由這次旅遊台灣節目對金門的介紹,相信可以讓金門突顯出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能讓金門的風土民情傳播到世界各地,讓更多人認識金門,使金門成為世界的一份子。
-
僑居東洋﹕日本長崎與神戶的金門人及其會館
日本的開國 與近代中國的歷史相仿,日本的開國亦是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影響,然前者一開始是英國勢力的逼迫,後者則受制於美國的兵臨城下。1854年日本與美國締結《日美和親條約》,繼而於1859年有《日美修好通商條約》,承認美國人在日本的居住和貿易權。1859年7月1日,橫濱、長崎、函館開館(史稱安政開港)。1868年1月1日關西的兵庫(神戶)開港、大阪開市。 隨著日本的開國,歐美的海運公司相繼開設了中日之間的航線,如英國的P&O公司於1859年開設上海至長崎航線、1864年開設上海至橫濱航線;法國的法國郵船公司於1865年加入了上海至橫濱航線;美國太平洋郵船公司(PM公司)於1867年開設舊金山---橫濱---上海的定期航線;1869年開設橫濱---神戶---長崎---上海的定期航線。透過歐美公司的航班,長崎、神戶、橫濱等地成為華僑赴日的集中地。之後,中國輪船招商局於1872年於上海設立,亦開辦中日航班。日本人岩崎彌太郎創建的三菱公司於1875年開設橫濱至上海的航線。1885年,三菱公司與共同運輸會社合併成立了日本郵船會社,受到國家資本的支持,與歐美公司相抗衡,1885年串聯起橫濱、神戶、下關、長崎、上海。1886年又開設了長崎至天津航線;1889年神戶至天津航線、1893年印度航線、1896年臺灣航線(神戶---沖繩---基隆)等陸續開通。這些航線網絡的形成,一方面為日本的進出口貿易帶來巨大的成長,一方面也使得福建、廣東、三江(浙江、江蘇、江西)等不同方言群移民開始進入日本港埠謀生。 長崎的福建會館及金門人商號 事實上,長崎的海外關係早於1859年的開港。1570年,統治長崎的大村藩將港口提供做為葡萄牙商船的停泊地;之後荷蘭人的進入,並帶給近代日本第一次歐洲文明的衝擊(蘭學)。1600年前後,駛往日本九州的唐船(中國船隻)也都由長崎進港。一部分的華人在此定居而逐漸形成華僑社會。伴隨唐船貿易的興盛,1689年日本幕府為了進行管理而設置了「唐通事」的職位。這個職位任用的是在當地居住的華人,幕府還接受了福建出身的貿易商提出的申請,允許他們在稻佐山麓建造範圍廣大的華人共同墓地。 在長崎,這段時間佛教再度興盛,唐船船主及一些定居下來的華人,在本地修建了自己的寺廟:興福寺(三江人)、福濟寺(閩南人)、崇福寺(福州人)。1635年幕府發布了唐船集中長崎的命令,加快了長崎的繁榮和華人社會的發展。根據入港紀錄的統計,在1637年至1857年的220年間,唐船來航共計6,400艘、荷蘭船540艘。唐船貿易對於中國與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的貢獻。 1859年安政開港之後,自1689年以來持續施行的唐館貿易體制終告結束。1868年,取代原有唐人館作為華僑自治組織的福建會館和廣東會所分別成立,稍後三江會所也隨之成立。這三大華人社團是長崎華僑社會的主力。1878年清廷設置了駐長崎領事館。1893年,在第四任領事張桐華的提倡下,華僑們齊心協力興建了孔子廟,並於廟內設立華僑學校。1907年以三會所為基礎,成立了長崎華商商務總會。 在長崎或神戶的華人社會,不像東南亞各地擁有「次地緣」的鄉團(如金門會館、安溪會館等),而仍是以福建幫、廣東幫、三江幫的分類為主。1868年,長崎福建會館正式成立,最初名稱為八閩會館,繼承了唐人館所管理的五堂(土神堂、天后堂、觀音堂、仙人堂、聖人堂)寺廟,以及稻佐唐人墓地。其中,天后堂於1999年被長崎市指定為文化遺產。福建會館首任總理的鈕春杉(江蘇省長洲縣出身)和總管的鄭仁瑞(福建省長樂縣出身),都是唐人館時代的唐人館總理和總管。 1888年,會所因火災而燒毀。當時會館總理為出身金門新頭的陳國樑(泰昌號經營者)。在他的發起下,1897年會所被重新建成,並更名為福建會館。之後重建的。會館剛成立時加盟的會員商社有泰昌號、廣隆號、德泰號、裕豊號、裕源號、振豊號、裕興號、永豊號8間商社。會員商社加盟數最多時達到27家,最少時有4家。 歷代的總理分別為鈕春杉、蕭仰齋(泰昌號經營者)、陳國樑(泰昌號、泰益號經營者)、歐陽仁(德泰號經營者)、陳世望(國樑之子,泰益號經營者)、陳金鐘(世望之子,泰益號經營者),現在由陳東華(金鐘之子)繼任。在《泰益號文書》裡有許多福建會館的文書史料。 相對於在日本侵華戰爭當中被解散的廣東會所、三江會所而言,福建會館是現在僅存的一所。今日,福建會館的主要功能並非工商團體,現在主要是廟宇的祭祀和文化遺產的維護管理工作。 長崎的福建人商號,最早成立者是1861年的泰昌號。泰昌號的歷任商社主管為陳明達、黃信候、蕭仰齋及陳國樑。1900年,陳國樑因為合作人蕭仰齋逝世而將泰昌號解散,接續了泰昌號的業務創建了泰益號商號。 1901年泰益號正式成立,創辦人陳國樑在兩年後將棒子交給了長子陳世望,返回金門。陳世望於1912年開始,在接下來的28年時間中歷任福建會館總理、長崎華商商務總會會長、長崎華僑時中小學校董事長、福濟寺檀家總代等職務。第三代的陳金鐘也追隨父親世望從事貿易經營。1940年,陳世望辭世且中日戰爭加劇,泰益號暫時畫下句點。現由福建會館會長陳東華先生在原址經營高級商務旅館,已恢復泰益號的美名。 泰昌號、泰益號留下的龐大資料,於1974年陳金鐘過世後被發現,這就是著名的《泰益號文書》。其內容包括貿易帳本類約3千冊、書簡類約2萬5千件及其他資料。數量龐大,內容記載了自1862年到1940年為止的近80年間,與台灣、上海、大連、香港、新加坡、馬尼拉、仁川、海參威等地之間的貿易往來記錄。另外資料當中還包含了許多領事館和華僑團體之間的相關史料記錄。其中還包括1902年以後,由金門寄出的書信約760封,俱為珍貴的史料 長崎另外兩個金門人的商號,還有山后下堡出身梁有道(梁天就)及英坑出身的黃聰明(金聰)。梁有道於1866年,單身遠渡長崎,與陳國樑大約屬同一時期。1885年在新地八番地創設和昌號,經營客棧和海產貿易業務。之後,交棒給兒子肇三。梁肇三經商有成,並擔任了福建會館副總理的職務。1912年梁肇三辭世,葬儀在由閩南幫的福濟寺舉行,依據當時的風俗,遺體放入棺木,以船送回金門安葬。繼任者梁順來(丕安),與泰益號經營者陳世望的長女會治聯姻,梁陳兩家成為姻親關係。和昌號因為世界經濟恐慌等各種原因,經營陷入低谷,於1929年結束日本的事業返回金門。 黃聰明於1897年創辦福興號,址在新地七號。在1910年代以前,福興號經營了「福升棧」旅館,同時也經營中國東北、朝鮮、海參崴等地的海陸產貿易,與和昌號並駕齊驅。此外,他還在釜山設立分店「釜山浦鹽福興號」。黃聰明在事業發達時,返回英坑興建宅第,大門上懸有匾額,上書「奉直第」,兩側有「聰明仁兄大人屬」、「駐劄日本長崎正領事卞綍昌題」。卞綍昌為第七任駐長崎清國領事,任期由1903年到1907年,而這段時間正是福興號最繁榮的時期。 金門人在長崎福建幫當中,人數不是最多,但卻是商業經營相當傑出的一群,對當地福建會館、華僑社會的凝聚、華人文化的傳承等貢獻,功不可沒。 神戶的福建會館及金門人商號 神戶是另一個金門人聚集的日本僑居地。1870年,金門山后中堡出身、復興號的店主王明玉(國珍)於自家經營的店內召集了漳泉同鄉,設立了八閩公所,並任第一任理事長。當時,神戶的華僑約有240人。 根據王明玉長曾孫王柏林先生(現任神戶孫中山記念館榮譽館長)之研究,1868年間,時年約二十五、六歲的王明玉,帶領一個布袋戲的班子,坐上唐船來到日本長崎港,初在「碇」這個地方下船,後來移往以貿易港著稱的神戶。1871年,王明玉改於大阪川口田町與神戶的海岸通二丁目地區,設立貿易商號「復興號」,1892年再移往神戶的中央區海岸通三丁目一番22號址。根據1888年〈大阪居留清國商民調〉資料,復興號的資本額登記為一萬兩,已屬中型規模的商號;王明玉也積極參與華僑社會的事務,如神阪中華會館創建時(1893年),復興號曾捐助六百兩。 復興號的商業版圖,在與福建同鄉商社的合作,以及家族成員陸續來日之協助下,逐步擴大。首先,1885年復興號於神戶登記營業時,由同安人黃禮蘭創設的廣駿源號(火柴製造)擔任保證人。年紀相仿加上同鄉之誼,使得同到異鄉打拚的王氏與黃氏關係深厚。當王明玉於日本站穩腳步後,家族成員陸續跟隨他的腳步出洋。下一代敬濟(即敬川,又號德經,1858年生,1879年初至神戶,先於源泰號任職)、敬祥(1872年生,1888年初至大阪復興號工作,1893年至神戶)、甥敬斗(1863年生,1897年任復興號會計出納)、孫振卿(1880年生,敬濟之子,1902年至神戶)、甥敬施(1885年生,1904年至神戶),陸續來到復興號協助。另一方面,復興號也僱用了福建晉江籍的同鄉陳興東(1860年生,1896年至神戶擔任書記)、周起摶(1875年生,1898年至神戶,負責海產物出口的工作,後任職於分支商號瑞興號)。得其家族成員、同鄉夥伴的協助,復興號生意愈來愈大。王明玉成為八閩公所的第一代領導人,頗負眾望。 1899年,王明玉告老返鄉,王敬祥接任復興號,也被推薦為八閩公所理事長。1903年王明玉在金門逝世,總計領導了八閩公所長達29年之久。王敬祥是於1885年、時年十五歲赴日,邊學日語、邊熟悉貿易業務。1913年起,並擔任了橫濱正金銀行神戶支店的買辦(信託代理人),不僅受到神戶華僑,也受到神戶經濟界的信任,與當地社會名流多所交遊,如當時日本重要之政治家、企業家、文化界人士等,被稱為神戶華僑的「巨頭」。王敬祥與台灣板橋林本源家族的林爾嘉(台灣名人林維源之子)理念相投,王氏的長女臻治、次女寶治分別嫁給林氏的二子剛義、五子履信,親上加親。世交的兩家,關係一直很好。辛亥革命前後,王敬祥一直是神戶華僑社會政治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他也深受孫中山的倚重,除八閩公所外,還是神戶中華會館理事長、中華民國統一僑商聯合會會長、國民黨神戶交通部副部長、中華革命黨神戶大阪支部長;另外他也於1905-22年間擔任神戶同文學校的副董事長。1922年王敬祥在日本過世,棺木遷葬回金門,他亦擔任會館理事長有23年之久。來自金門父子兩代領導神戶的福建人會館,超過半個世紀。 八閩公所初設於復興號內,1903年遷到北長狹通五丁目新建的會館,並更名為「福建商業會議所」。1930年申請社團法人時,再改稱「社團法人福建公所」。當時,公所的建築物富麗堂皇,許多日本華僑的婚禮都在這裡舉行。此外,神戶勞動階級(夥計)的華僑組織互助會,並商借公所於下班後開辦日文、漢文、英文補習課程,一時之間讀書聲朗朗,蔚為美談。不過,社團法人福建公所的時代動盪不安。二次大戰期間,會員紛紛回中國。1939年曾被勒令解算,成為清算中的法人。1945年會館中彈焚毀,喪失活動據點,一度沉寂。詹廷英是戰後重建福建公所的關鍵人物。1958年福建公所重建,不少會員捐輸,其中35%是由東方公司的鄭崇璧一人獨捐。當時他已離日赴菲,但仍關注神戶同鄉。公所為彰其功,特聘他為名譽理事長。 1983年10月12日,社團法人福建公所辦理清算,畫下其53年的歷史,並將其土地捐贈給財團法人福建會館,這是第四次的更名。翌年,立刻興建了福建會館大廈,除聯絡鄉誼外,還積極從事公益事業、照顧會員福利問題。 從八閩公所、福建商業會議所、社團法人福建公所到財團法人福建會館,金門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創辦者王明玉、王敬祥外,1930-40年代的王重山(敬祥之子)、王敬斗、王敬施也頗多貢獻,長期擔任理事一職。1980年代開始迄今,祖籍古崗的董國華、英坑的黃祖道及黃祖毓、山后的王柏群等人亦擔任要職。現任神戶福建會館會長由黃祖道擔任、秘書長為林正茂,俱為金門後裔。 僑居日本的金門後裔,由於日本對華人歸化入籍採取嚴格政策,多數在中國與日本建交後只得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僅有日本國長久居留權。因此,在戰地政務時期,他們不可能返回金門,甚至入境臺灣亦有困難,與故鄉的關係不若東南亞僑民密切。然而近十年來,隨著兩岸關係的和緩,神戶的王柏林、王柏群、王林昭基、長崎的陳東華等人,陸續返鄉,重新連結起與父執輩出生地的關係。(系列完)
-
汶萊﹕烈嶼人的另一家鄉
東南亞的伊斯蘭國度 汶萊,位於東南亞婆羅洲西北,面積只有5,765平方公里,約台灣六分之一大,分為四個省,中間與馬來西亞砂勞越相鄰。國名全名是 NEGARA BRUNEI DARUSSALAM,NEGARA是馬來語的國家的意思,BRUNEI是國名,DARUSSALAM則是和平,亦即「汶萊和平之邦」。首都斯里巴加灣(Bander Seri Begawan)。全國三十餘萬人口中,華人約七萬人,其中七、八成的移民祖籍來自金門烈嶼,是當地華人社會最重要的社群,經濟實力雄厚。 在中國元代史籍中,這個地方被稱為「渤泥」,自古為酋長部落之邦。15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建立蘇丹國。16世紀中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相繼來到。1888年,汶萊成為英國保護國。1941年日本南侵,汶萊被佔領。1946年英國恢復對汶萊的控制。1959年,汶萊與英國簽訂協定,規定國防、治安和外交事務由英國管理,其他事務由汶萊蘇丹管理,成為自治邦。1984年1月,汶萊獲得全面的獨立,同年加入聯合國,並成為東南亞國協的組織成員國之一。在政治上,汶萊實行君主立憲制,世襲的蘇丹是國家最高統治者。1984年初,深受愛戴的第29任蘇丹哈山納‧波嘉(Hassanal Bolkiah)就任迄今,強調馬來文化、伊斯蘭教和君主體制。由於汶萊緊臨的南中國海域蘊含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皇室與政府財政良好。 烈嶼移民及其騰雲殿 華人遷居汶萊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烈嶼人何時來到汶萊已不可考,據信十九世紀末起已有不少烈嶼人在此落戶,初期多以海底工估俚(船運苦力)、碼頭工、漁撈、小販為主,後逐漸有人累積資本後轉作生意。汶萊華人宗教信仰中心---騰雲殿可以說明移民的歷史。騰雲殿,原名騰雲寺,早期烈嶼鄉僑將福德正神及廣澤尊王帶到汶萊首府斯市,奉祀祭拜,並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及八月二十二日酬神之時,聘請戈甲(高甲)戲班演出。除此之外,尚陪祀有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保生大帝、李府哪吒三太子、註生娘娘等神祇。1913年,烈嶼鄉賢集議,決定在汶萊河畔建一永久寺廟。當時的拿督天猛公石文熟獻出土地一塊,由曾受記負責廟宇建築之興建。1918年6月23日,騰雲寺落成並舉行奠安大典,自新加坡延聘道士主持各種傳統儀式。根據廟內所藏木刻記載,當時騰雲寺建築總造價為8,075汶元,所費不貲。一開始,廟宇並無董事會的組織,是由當時兩家殷商---春源好、捷成號輪流擔任爐主頭家,負責神誕慶祝及處理一切事務。之後,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加,才決定以擲杯決定爐主頭家,還規定爐主不得連任。二戰期間,斯市遭受轟炸,廟宇周遭被夷為平地,如汶萊市場。只有騰雲寺屹立不搖。 1953年,由於政府的徵用地皮,在當時丕顯天猛公拿督林德甫與多位鄉僑的發動下,成立了騰雲殿建築委員會。林德甫受委為建委會主席、陳國棟出任副主席。隨著建委會的成立,委員們展開了大規模的募捐運動,在全境善男信女的踴躍捐獻下,1958年騰雲寺改建,1960年完成,正式更名為騰雲殿。由於烈嶼鄉僑與皇室關係良好,廟址土地是由當時汶萊蘇丹所贈送,並還捐獻汶幣四萬五千元予廟方。1960年12月27日舉行了奠安大典,由當時英國駐汶萊第一任最高專員懷特爵士主持落成開幕典禮、王仁程先生主持開啟廟門儀式。當地南音社團---群聲音樂社亦參與其盛。1982年,騰雲殿整修,自金門烈嶼雙口延聘壁畫大師林天助到汶萊,經八個多月完成。林天助擅長將宗教故事以生動活潑造型、豐富多層次的釉色,燒製於磁磚之上。金門縣定古蹟官澳龍鳳宮亦有他的作品,只可惜保存不佳。目前,林天助作品保存最完整之處即為汶萊騰雲殿。 烈嶼籍的華社領袖 在汶萊,商界、華社領袖幾乎是烈嶼人的天下。蘇丹透過冊封少數對於國家發展、社群服務、教育開拓、經濟提升有傑出貢獻的華人,表彰他們的成就。茲引介幾位如下: 1.丕顯拿督林清注(1905-1993年),最早受封丕顯天猛公宮廷官銜的華族之一,他出生於烈嶼東林,10歲到汶萊,生意成功之際,樂善好施,曾擔任汶萊中華中學董事長及斯市中華總商會首任會長。 2.丕顯拿督甲政林德甫(1910-1999年),烈嶼雙口人,17歲下南洋,之後創立美成號,生意多角化經營,蔚成大企業家,除關心汶萊公共事務,烈嶼家鄉的各祠廟多有林德甫的捐輸,如烈女廟等,另外他也設立林德甫獎學金鼓勵家鄉子弟求學上進,其子拿督林明泰等人克紹其裘,將其事業發揚光大。 3.丕顯甲必丹王文邦(1882-1940年),烈嶼西宅人,1900年時年十八歲南渡新加坡,翌年抵汶萊發展,創辦德源號,經商有成,亦於中華中學擔任董事要職。文邦之子、拿督王金紀(1931-)則是出生於汶萊的第二代,繼承父親事業,亦熱心公益,目前仍是當地舉足輕重的僑領。 4.丕顯甲必丹方文汀(1927-2001年),烈嶼後頭人。8歲隨父親到汶萊,受教於中華學校。創立建源號起家,並與人合資建立友聯百貨、萊萊百貨,後跨足房地產業、旅館業、船運業及磚窯業。對教育與社團服務方面,出錢出力,貢獻卓多。 5.丕顯甲必丹拿督劉錦國(1920-),烈嶼上林人。18歲南渡汶萊,孓然一身。1947年以160元購地建屋,勤奮努力、胼手胝足,創辦華和商場,終成現在八家百貨商場、八家牧場大企業家,跨足農、商業。他崇尚儒家思想,繼承傳統文化,又能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實為汶萊烈嶼人創業的一頁傳奇。 6.丕顯甲必丹拿督吳錦進(1944-),父親吳福記,出身烈嶼上庫,錦進為第二代。他曾是汶萊蘇丹陛下的同學,1964年進關稅局工作。1970年,毅然從商,創立吳福記汽車公司,專門代理日、韓、歐洲汽車,後又從事汽車零件、保險等事業。熱心公益事業,在當地傳為美談。其弟吳景添在汶萊經營地產公司,頗有成績,景添之子吳尊,在華人娛樂圈頗負盛名。 此外,尚有烈嶼西宅出生、汶萊福建會館主席、拿督林成國(1926-2011),以及在汶萊被譽為「百貨王」的林國民(汶萊騰雲殿董事長)、林國欽兄弟(汶萊中華中學董事副公關)等,均為傑出的烈嶼鄉僑。其中,留居西宅的林國沛與僑居汶萊的兄弟林國民、林國欽、林國勝、林國平昆仲為紀念其先嚴林松杞、先慈程氏坤,特成立林松杞夫婦紀念獎學金,獎掖後進,傳為佳話。 汶萊金門人組織會館時間相當晚,遲至1996年才由天猛公拿督林德甫召集福建鄉親,共同商討組織事宜,並由洪瑞泉擔任籌委會主席。1998年獲政府批准社團註冊,首屆理事會於1999年元月一日宣誓就職。2001年7月成立了汶萊福建會館青年團,藉以啟發年輕人創新力,策劃更多活動,惠及鄉親。此外,尚有中華台北旅汶僑民協會,前身為中華民國旅汶僑民協會,1977年即已成立,現任會長林長鎮。 南中國海兩端的兩個小地方│烈嶼及汶萊,透過這些僑鄉不朽的事蹟、愛鄉愛家的情懷,串聯起綿密的網絡,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