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叫我第一名── 洪朝奎與洪文尊的大香芋
洪朝奎與洪文尊父子檔的芋頭農園位於烈嶼青岐,茂綠芋田面積約二分地,芋梗高過人身,芋葉如傘蓋,迎風搖曳,款擺生姿。文尊很專業的說,芋頭的採收,要等到葉梗逐漸凋零變黃,葉片自然脫落,且養分已回流至根部才可進行;他們的灌溉水源使用地下泉水,而泉水源頭就在芋田旁邊,肥沃及濕潤的土地,讓他們種出的芋頭,品質優良,深獲許多民眾喜愛。 洪家父子檔聯手所種的芋頭,球根極大,植株高碩,葉柄粗壯,重量皆達2.5公斤以上,且產量豐富,肉質全粒粉質,鬆軟可口,氣味芬芳,每年此時為盛產期。今年度他們參加「烈嶼鄉香芋競賽」,以3.07公斤榮獲第一名,粒粒皆超級重量。 洪朝奎與洪文尊父子檔滿懷感恩著說,由於二年多來接受縣政府持續輔導改善,包括合理施肥與用藥管理等,加上父子倆同心協力用心栽培管理,得以成功孕育出最大、又好吃的優良芋頭品質。 洪朝奎阿伯除了精於芋頭耕種,更研讀不少古書;他運用這些農耕生活的智慧諺語傳承種植經驗,非常用心的開導下一代建立讀書的風氣。阿伯說,其實投入農耕,培育過程雖然辛苦,但也是最喜樂的;農作物如果能順利收成,不只是種植者歡欣,更能對天地心存感恩。能將收成的美好食物和親朋好友及有緣人共用,帶給大家健康和幸福的感受,才是種植農作物真正的價值。
-
芋仔達人──杜順意的用心看得見
東林杜順意農友是「烈嶼鄉蔬果產銷班第一班」的成員,種植竽頭大約二分多地。我們到訪時,他們夫婦二人正在家門口篩選芋頭的種球,為下一期作育苗作準備;杜順意說,芋頭的生長大致需要八個月左右的時間,從第八個月開始便進入採收期。芋頭早收者,可從農曆七月開始,一般來說,栽種到八、九個月,芋頭開始成熟,芋頭留在田中慢慢採收販售,最遲可至農曆十二月,甚至過新春的正月。 杜順意農友的芋田採輪作,芋頭採收後先種植其他作物,之後再種芋頭,避免因栽培單一作物引發連作障礙,同時可以減少土壤傳播的病蟲害,土壤裡的肥料成分也會比較利於芋頭生長。他述說著經由這七年輔導期間,仰賴縣政府解決並教導許多施肥與害病防治問題,虛心學習且應用於田間管理獲益良多。 杜順意農友表示,要種出好吃的芋頭,除了平時多照顧管理外,首先要經常保持濕潤狀態,水對栽培芋頭相當重要,需持續灌水,保持一定水位。今年金門較為乾旱,缺乏雨水就較難有好收成;另除草宜勤,土壤宜保持疏鬆狀態。 從田裡採收的芋頭,在通風的環境下,可存放二個月之久,也不會爛掉。存藏之道是不可密藏在塑膠袋中,要讓它透氣喔!如果削皮後切塊狀,儲存於冰箱冷凍處亦可保存近一年之久,料理起來的口感,仍香鬆可口。 杜順意農友得意的說,只要品嚐過他們種的芋頭,大都讚不絕口;不但品質有目共睹,果形優美、富含澱粉質、鬆軟溶口、芳香濃鬱,讓人吃後還想再吃。目前除了固定提供給農會、漁會及金門鄉親外,大多數吃過的朋友都會逗相報。他們也受縣政府補助製作了精美的禮盒,讓很多慕名而來的台灣朋友,帶回去做為贈送親友的好禮物。 順意嫂亦傳授一個小撇步,芋頭粘液中含有草酸鈣的成分,如果碰到皮膚的話會癢,較嚴重則會紅腫,所以在削芋頭時建議要戴上手套;如果不小心碰到,可以用溫水或鹽巴沖洗,或在火爐上烤一下,亦可用生薑擦拭即可止癢。
-
金門縣安全農業三年有成
金門縣政府為了提高農民收益,替縣民的健康把關,同時也為了生態環境平衡,以確保農業的永續經營,特別爭取經費進行安全農業計畫,完成一系列的栽培管理規劃與推廣後,經過3年多努力,已經有了初步成果,更成功的註冊「金門安全蔬果」標章,凡是貼有「金門安全蔬果」標章的農產品,請不要懷疑,它們是如假包換的安全蔬果,請安心選購。 安全蔬果銷售英雄榜 傳統的農友習慣將所栽培的蔬果整批經由批發商銷售,漁會超市與農會特產中心的安全蔬果供應農戶都以此方式供應蔬菜;據統計98年6月至9月的供應情形,以顏潤植供應813公斤是冠軍,亞軍是呂金獅的528公斤,第三名是盧水源457公斤,而盧志欽230公斤也是相當不錯的成績。當然示範農戶的生產量絕對不是如此少量,只因為貼上標章的蔬菜,除了安全外,同時必需符合優質農產品的標準,因此部份農產品無緣與消費者見面,高品質的農產品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為了提供多元銷售管道,更為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6月份再度開辦農家市集,雖不能稱之有聲有色,四個多月來也小有成就,銷售總重量方面,以陳金墩的233.5公斤為首,其次為呂金獅的210.17公斤,泳德火龍果園的187.4公斤及蔡顯忠的161公斤緊隨在後。但若以收入排行,則冠軍非呂金獅的25,120元莫屬,而泳德火龍果園的21,120元屈居第二,張美枝的11,375元尾隨在後,但泳德火龍果園與張美枝除賣蔬菜,也賣水果,若單純以蔬菜計算,則張美枝喪失了第三名的寶座,此一現象說明,高經濟價值的作物是值得開發的,尤其是果樹,在金門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但需經試種、生產與評估。陳金墩雖然生產量第一,但因僅銷售南瓜一種農產品,故收入僅居第五,顯示產量與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如何追求高單價應是值得探討的。盼望有一天,金門安全農業農家市集,能有人潮,也帶來錢潮。 小而美的網室蔬菜,是農家市集的人氣王 創新往往帶來商機,許美汝以初生之犢的態勢,是第一位有勇氣嘗試隧道式簡易設施栽培蔬菜的農友,同時也大膽種植其他農友不敢種植的夏季蔬菜,經過半年多努力,由蟲孔斑斑至今鮮嫩欲滴,可說是一步一腳印,滴滴血汗所累積而成的。如今許美汝的蔬菜是市集的人氣王,往往在短時間內一掃而空,不僅如此,送到漁會超市,也是備受歡迎,尤其是她的薄利多銷策略,則如虎添翼。有一天大清早聽聞她預備採收的龍鬚菜竟然一夜之間不翼而飛,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為她的蔬菜品質佳、受歡迎而感到歡欣;憂的是,她微薄的收入又更少了,希望小而美的網室蔬菜能為許美汝添財富,也能為金門農業帶來朝氣。 隱身高梁田中的開心農場,安全蔬果的銷售王 隱身在高梁田中的青青農場,周邊是一望無際的高梁田,四棟網室原本是雞舍,經多年荒廢後,有一天主人突發奇想,覺得仍可善加利用,遂想改建為網室嘗試著種菜,經過一番的努力,一點一滴的累積經驗,配合多元化的生產模式,不斷試著種植別人不敢種或不願意種的蔬菜,生產的蔬果多達26種之多,不論在超市或市集,均逐漸散發出光芒,榮登6至9月金門安全蔬果銷售英雄榜的榜首,當之無愧,尤其是呂氏家族並非以營利的心態經營蔬果園,而是以健康的心態、休閒的精神,經營呂家的開心農場,期待有一天,青青農場不只是生產蔬果,也是縣民休閒散步兼買菜的好去處。
-
芋頭─小金門的驕傲
芋頭是多年生草本的天南星科植物,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醣類、維生素A、B1、B2、C、礦物質(鉀、鈣、磷、鋅、鐵)及皂素等,氟的含量也很高;此外,芋頭的質地細軟,非常好吃,纖維質含量是米飯的四倍、熱量只有米飯的九成,若以芋頭代替主食,其實是不錯的選擇。芋頭中所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吸附膽酸,加速膽固醇代謝,又可促進腸胃蠕動,減低腸黏膜接觸毒性物質的時間,還可以延緩血糖上升,幫助糖尿病患控制血糖,芋頭中含豐富的鉀可以幫助人體排出多餘的鈉,降低血壓;此外膳食纖維可增加飽食感,不會因為美食過量而有肥胖的問題。 金門芋頭產量多,口感絕佳,栽培地區極廣,金門的大地、田浦及烈嶼鄉最負盛名,小金門的芋田則主要集中在東林、西口、青歧、上林種植最多。因土壤及氣候均適合芋頭生產,所生產的芋頭,品質、風味、口感皆極佳,濃香酥鬆,最大的特點是芋頭芋子,一樣香酥鬆軟,為小金門有名之農特產品,廣受消費者喜愛,每年一到芋頭盛產期,市場上即供不應求,尤其在金門縣政府等單位輔導推廣下,已有多位芋農加入地區安全農業示範農戶,其生產之芋頭品質更受嚴格管控,使消費者買的放心、吃的安心。目前時令漸進入冬季,芋頭的葉片已逐漸萎凋,養分亦多已回流至根莖部,也就是一般食用的芋頭,正是芋頭的盛產期,也是最好吃的時節。 如何挑選優良好吃的芋頭呢?選購芋頭,要選帶土略具溼氣,拿起來有重量感者為佳。首先最好將芋頭拿在手中,用手指輕壓看看,挑選比較厚實的!如果壓起來感覺鬆軟的話,通常就是放置過久開始纖維化的徵兆喔!底部平整無傷口者,為未受病蟲害為害,不易腐爛品質自然佳;頂端葉片自然老化枯萎後採收者,因葉片自然脫落而傷口已癒合,不會因傷口感染而腐爛,葉片未脫落而採收時,病菌容易由葉片砍除之傷口侵入,造成芋頭腐爛而不耐存放。 削芋頭時,皮削掉的部份很滑,若握不緊,手就容易會受傷。在削皮之前,可將芋頭上、下先橫切一點,然後以手指沾點鹽,沾鹽的手指按住芋頭時,芋頭就不易滑動,由上往下將皮削掉,就可輕輕鬆鬆削皮了。 除此之外,金門縣政府為了使芋頭料理豐富化、多樣化,特別集結了對開發芋頭食譜有興趣的朋友們創作出不同的菜色,道道秀色可餐,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到農家市集來逛逛,買蔬果、買芋頭,也順便帶回芋頭食譜,讓您輕鬆成為新一代的芋頭美食大師唷!
-
活動報馬仔
■金門安全農業系列講座,9月24日(星期四)下午2:00~4:30於文化局3F舉辦,由農委會藥毒所楊秀珠博士主講「有機農業的害物管理」。請洽農林課(082)321-254、浯樂會(082)371-886報名。 ■金門安全農業系列講座,10月份場次預定於29日(星期四)下午2:00~4:30於文化局3F舉辦,邀請巨農有機農場周俊吉博士主講「有機農業文化」。詳細內容請注意金門日報活動訊息,或電洽農林課(082)321-254、浯樂會(082)371-886預約報名。 ■浯洲有機樂活協會將於10月11日(星期日)下午3:00~6:00假金寧鄉盤果路金砥園自然生態農場舉辦有機堆肥示範操作研習。有意參加者請電洽浯樂會(082)371-886報名。 ■金門安全農業「農家市集」每週六上午7:30~11:00於金城鎮總兵署前廣場集市,歡迎大家一起響應綠色消費,支持本縣的安全農業生產者。有意參與市集展售者請洽農林課(082)321-254。 ■金門安全農業農家市集為配合中秋博餅活動,10月3日(六)將暫停乙次,敬請民眾見諒。
-
本月訊「有獎徵答」得獎人公佈
本月訊「有獎徵答」第一回活動於8月27日公開抽獎,農林課楊慧明課長(右)頒贈自行車乙台予第一獎得主董映萱小姐。
-
珍珠芭樂達人── 黃尚白栽培健康的蔬果
因為非常喜歡吃番石榴,黃尚白於10多年前一頭栽入番石榴的種植。在金沙后水頭的果園裏,面積大約一分地,近百株包覆著套袋的碩大番石榴果實,再一個多月就可以採收了。 黃尚白種植番石榴的技術一開始是來自「操作手冊」,包括所使用的安全農藥及化肥,幾乎都是照著手冊的指示,一步一步磨練出自己的獨到經驗。早期他多少會倚賴農藥噴灑來抑制病蟲害,後來經由縣政府建設局農林課輔導轉型為「安全農業」生產模式後,日漸成熟的管理技術及持續透過專家諮詢,近年已完全掌握番石榴的土質及生長習性,幾乎不需要再使用農藥了。 黃尚白對於番石榴的安全種植成果感到非常滿意;他自豪的說,除了自己免於沾染農藥殘留,更可以讓家人及消費者吃到無汙染、無生長激素,飽滿、新鮮又安全的優質水果。他謙虛地說,其實也沒什麼管理撇步,就是用心除草,注意土壤的水分溼度管理及隨時防止蟲害的蔓延,多用點心就可以有好結果。 除了番石榴以外,黃尚白為了提高家庭的經濟收入,還承租家裡周邊的農地種植保價收購的高粱及小麥;農忙時幾乎是全家總動員,老婆幫番石榴套袋,兒子課餘陪著除草,縱使辛苦,但一家人同心協力體驗耕耘與豐收,是他們最大的成就感。 金門縣政府在推動「安全農業」之際,亦積極協助農友加入農作物生產履歷驗證體系;縣府輔導之「金沙鎮果樹產銷班第一班」,是金門第一批於去年通過中興大學生產履歷驗證制度的團體,其成員包括黃尚白、黃順達、陳東慶及蔡容英等人。黃尚白認為採用生產履歷制度是達到安全農業的必要過程,除了日常栽培管理外,還要特別針對合理用藥、施肥,以及氣候與作物生長相,逐次寫下作業紀錄,全盤掌握作物生長動態。他們的產品貼上生產履歷的四維條碼標籤(農產品安全追溯號碼),除了可以保障消費者吃的安心、健康之外,也能更清楚產品的來源。 黃尚白說,優良的品種還需要配合適當的土壤與精確的栽培經驗,這是生產優質果品的最佳保證。多年來,他積極從事果樹培育推廣,以栽培健康的蔬果為理念,致力生產肉質佳、清脆可口的優質番石榴,已深獲在地各機關團購及遠自台灣消費者的喜愛。
-
營養價值高又美味的番石榴
番石榴為桃金孃科常綠多年生灌木,原產於熱帶,早年輾轉從南非引種至中國大陸南方,由於果實多籽,類似石榴,因而得名。大約三百年前,大陸移民渡海來台,帶了番石榴種苗到台灣種植,先民將之俗稱為「哪拔」、「拔籽」,後來為了美化其名,也稱為「芭樂」。 目前主要栽培品種有珍珠芭樂、二十世紀芭樂、水晶芭樂及新世紀等;而金門地區主要栽培品種以珍珠芭樂為主,約佔總栽植面積的90%左右,雖可周年生產,但由於春季萌發大量新梢,耗費大量貯存養分,加以夏季高溫多雨,致使春夏兩季所生產的果實品質較差,且容易軟化,而9月至翌年2月生產的果實品質較佳。 栽培番石榴時,首先要選擇適當的園地,必要時進行土壤改良。栽種番石榴的土壤以壤土為佳,微酸性的土壤有利於果實品質的提升。金門地區因多為砂質土壤,保肥性及保水性均不佳,較不易管理。若栽種之耕地屬於質壤土,雖保肥力佳,但排水性及通氣性均較差,為求改善,整地前必需先埋設暗管增加排水性。此外,在培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技術尚有整枝修剪、產期調節、合理化施肥、灌溉及病蟲害的防治等管理重點。 番石榴雖可全年開花、結果,但要在不同季節生產美味的芭樂,產期調節的技術絕對是不可不具備的,休眠期或是適當時期施用基肥,配合不同時期用不同配比的追肥,當然有機質堆肥的施用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因有機質堆肥除可改善土質外,並可提供肥分,對品質的提昇有極大的幫助。水分的供給亦不可忽視,因為水分會影響植株發育,水分不足時植株發育緩慢,新芽無法萌發而影響花芽形成。灌溉的時間間隔則因氣候、季節、土壤質地、覆蓋方式、植株發育程度而有所不同。 在金門栽種芭樂有豐富經驗的黃尚白農友表示,珍珠芭樂的結果率高,罹病率低,滋味甜美、口感脆爽,比其他品種產量高。珍珠芭樂集多個品種的優點,不論甜度、脆度、果肉的厚度和細緻程度都相當高,特別是甜度高是大受歡迎的主因。
-
推廣安全農業 是否可從社區農園深耕?
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當然是提供給人類健康、營養的飲食素材,但我們當前所吃到的市售農作物是否符合這個基本常理呢?由於現代慣行農業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如果未加以管控,則可能嚴重威脅土地與人體的健康;我們賴以維生的土地被摧殘了,相對地農作物亦受到影響而可能含有無法以肉眼觀察到的毒素,長期利用的結果,可能影響人體健康;如果我們能聚焦於恢復 土壤生命力,我們的健康問題得以部份解決。 1990年代開始,在面對農業大面積生產所引發的問題以及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衝擊,因而大加提倡農業經營永續化。所謂永續農業是指一種能有效的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環境平衡、增進人類與大多數生物福祉的農法。在生產過程中,不過份使用非再生資源,因而減少農業生態之破壞,且能長久保持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平衡、協調之農業體系。但因農業是一種產業,必須符合經濟利益才能長期存在,因此永續農業應該是種能兼顧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調和資源利用與生態平衡的農業。尤其在美國,逐漸出現了「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這個名詞;它們變成許多美國人農作生產與飲食生活中的一環;不僅如此,更成為了一個「運動」,逐年在滾動與擴大。 「社區協力農業」是什麼意思呢?美國農業部將其定義為:「包括一個致力支持某一農場營運的社群;而這農地,也在法定上或精神上,成為這社群的農園。在其中,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支助,共同擔當糧食生產的風險及豐收。農園或菜園的成員或股東,事先支付農場營運預估的費用,及農民的薪資。」(引自「青芽兒」主編舒詩偉文章) 「市民農園」在台灣已經推行一段時間了,是由政府單位或農會等單位率先倡導,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都會郊區裡,將閒置的土地、或由農民提供耕地作為市民體驗農耕生活,並充實家庭親子活動的目的。目前台灣實施之市民農園機制,大部份乃經由市民承租種植蔬菜、花卉、果樹及景觀植物;不僅可維護農村田園景觀、農地自然環境保育、活用農業資源;並可提供休閒、健康、教育、娛樂、活動體驗場所,促進都市與農村交流。 反觀金門,農地大量閒置未充分利用,但住家周圍郤隨地可種植蔬果,處處是「市民農園」(或「村民農園」),種植的蔬菜大部份自家食用,多餘的分贈親朋好友,享受早期農家以物易物的快樂,正因為如此,絕大多數不是專業農民,不一定有正確的土壤、肥料施用及栽培品知識,但是可以確定是不灑農藥的,此一模式栽植的蔬菜品質是參差不齊的,也可以認為具有有機農耕的雛型。然而也因為不施用農藥,病蟲害得以大量繁殖,除了本身品質與產量均無法控制外,同時成為鄰近田區的感染源,引發專業農園的病蟲害大發生,更大大提高農藥的施用量,而農藥又可藉由飄散污染了小小「市民農園」的蔬菜,如此反復的相互影響之下,如果不經過檢驗,如何保證食用的蔬果是安全的?然而蔬果的銷售通路已受到極嚴重的影響。 如果金門農業的未來是「社區協力農業」,集團栽培可能是極佳的經營模式。事先充分了解每位農友的專長,經過協調與溝通,組織一農業經營團隊,讓每位農民發揮所長,種植出高品質的蔬果。而政府則居於輔導立場,建立「安全農業」的管理流程,協助集團取得安全可用的管理資材,教育農友正確的農作知識,培植農友栽種新作物的技術,當農民、消費者與土地共生時,永續經營是可期待的。 台灣及世界各地,已逐漸開始發展「社區協力農業」,而金門是否可行、或者如何發展呢?金門是否可帶動一座座安全有機、多樣生產的社區型協力農園,為地方的經濟與生態,開創出永續與多樣的可能性呢?其實答案已經很清楚的在你我心中了。金門農業的發展,與台灣及世界各國的趨勢幾乎是一致,而目前金門大部份的物資是依附在其他地區,故與其他地區是優患與共的,金門可能維持獨立自主、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還是要放眼全球,與世界接軌?與全球各地的農業經營者成就協力農業?值得我們省思!
-
由古巴度過能源危機的故事 看金門縣有機農業的發展潛能
目前農業運作極端依賴石油、化學肥料和化學藥劑。如果石油耗盡,機器無法使用;如果沒有施用化學肥料,作物生長不良;如果沒有化學藥劑,病蟲害難以消除,如此一來,農耕還可以運作嗎?人民還有足夠糧食嗎?古巴這個位於美國南邊的小島國已經證明,沒有了石油、化學肥料和化學藥劑,將帶來能源危機,民生問題首當其衝,但是國家還是可以蓬勃發展,人民仍然可以健康、快樂。 2006年由費絲‧摩根(Faith Morgan)和培特‧墨菲(Pat, Murphy)導演的「社區的動力-古巴如何從石油危機中存活」 (The powder of community,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記錄片詳細描述,古巴這一落後共產國家,如何勇敢的全國人民同心協力,從石油危機中走出來,而且化危機為轉機,成功地從大型的慣行農業、依賴農藥、除草劑轉型為小型的都市菜園,從一個高度仰賴工業的社區轉變為有機型態的農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古巴採取抵制行動,禁止一切商業往來,所以自1960年代開始,古巴開始仰賴蘇聯供應生活物資,而國內採行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慣行農法。但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古巴對外的貿易幾乎完全被迫中止,造成古巴全國空前絕境。 能源危機改變了古巴人所有的生活層面,農耕方式改變最大。沒有石油,替代能源取自於大自然:太陽、風、水力和生物。由於缺乏汽油和零件,曳引機及收割機無法使用,必需應用人力和動物;缺乏化學肥料與農藥,不得不採用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的耕作模式生產農作物。之後經由澳洲及其他有機農耕工作者的協助,開始建立有機農業,以堆肥、綠肥植物、動物糞肥等有機肥及輪耕、兼植等技術改良土壤;用生物性的肥料和有機殺蟲劑取代化學品,花了3~5年才恢復土壤活性。其他農業上的轉型還包括:不用機器,改以人為勞力及不傷土質的方式,放棄以前工業化農作的曳引機和其他大型機械,改以人力和牲畜耕作。老農民指導年輕人豢養和駕馭耕牛的技巧,再增加耕牛幫助農作,花費人力,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以及在各個社區成立農民市集,農民可直接販售農穫,當地人民則可就地購買新鮮糧食,省去遠程運送,減少能源浪費。 臺灣與古巴一樣是個島國,而金門是臺灣領土中更小的一個島嶼,我們必需意識到生活在自然限制的島嶼上而有所覺醒。處於能源危機的時代,節能減碳的思維是必然的,尤其當今受莫克拉颱風侵襲後的臺灣,正面對空前的危機,大面積的農作物受損,金門雖未受颱風摧殘,蔬菜的供需量郤隨之受影響,甚至由廈門輸入蔬菜,試想:如果受天然災害或特殊原因影響,金門對外連繫管道長時間中斷時,金門有辦法自給自足嗎? 金門無工業及其他外來的污染,且仍有充足的可耕地,雖土壤不肥沃,但配合酒糟養牛、牛糞堆肥,不難營造出一片良田;目前農藥多採購自臺灣,隨著連繫中斷,農藥也無法取得,而金門的蔬果栽培均為小面積耕作方式,以現有的生物防治技術加上密集的人力防除,是可以將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危害水準之下,這種取之於自然、回歸自然而不外加其他的資材,不就是有機農業先趨嗎?然而金門的雨量較臺灣少而集中,如何維持穩定且充足的水源則是急待解決的問題。現今人類面臨的是全球性的石油危機與氣候異常變遷,同時籠罩在金融海嘯的陰影下,應抱持危機也是轉機的理念,記取古巴化石油危機為永續社會的成功經驗,希望能順利轉型,從容應對。